时间:2023-07-21 16:50:09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生德育考核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考是什么?是家长、学生、学校的命根子,只要和高考挂钩谁还敢轻举妄动,等待、观望、试探的心理就应运而生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本来是件在快乐中寻找自我的事,为什么要和所谓痛苦的高考结合呢?有没有必要结合?不结合就推行不下去了吗?
首先声明,我本人不仅认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个项目,而且还要在此做好文章创造特色。但这不妨碍我思考上述问题,反倒是想清了可能还给自己思想松绑。
思考这个问题要从本源说起,为什么要进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去学校教育评价的单一性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就丧失了教育的目的。所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以为这就是称其为发展性评价的根源,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再思考另一个问题,高考是什么?本质上讲,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是你上去我就上不去的一个挑选过程。高考是一种镣铐,高考是一种教师学生必须带的镣铐,高考是一种必须带而且习惯了甚至有些喜欢还可能给你带来成就感的镣铐。用高考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理论层面可以说得通的事情,实践中难实现,真难。但是,高考又是不可能取消的,怎么让师生带着这种镣铐还能全面发展呢?我以为课程是最好的纽带。大家不都是在提课程的建设吗?因为学校教育的载体是课程,教师们最习惯最拿手的是上课,所以,新课改在课程中大做文章就足矣。让高考引领课程,让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教师也认同。这里谈到的课程是狭义上的,比如必修、选修、校本课程等。高考通过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考也成为一个促进全面发展的手段,但反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不唯一,不仅仅是高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手段除了高考外还有很多,我想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其一。它是一个对人的全方位的评价改革,本来它可以远离高考成为一个很好的促进学生评价的一个手段,可为什么我们非要把它们二者放一起呢?原因有两点:1.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给高校选拔提供招生信息;2.和高考结合学校就能动起来。这两点也是我的妄自猜测。
高校在高中的招生就像在菜市场里挑菜,这样高中只能不停的试探总结看高校喜欢什么,试探总结如何培养高中生,怎么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引导。按市场理论这是对的,但在国家人才培养的机制里是不是缺乏双向性了。高校应该拿出需要学生的大致标准引导高中人才培养,而不是让高中单相思。高校有这个义务做好此事,但是又不可能全国高校一个标准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校所需人才标准又不可用一个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就满足的,所以,高校选拔招生中这个指数只能是参考。
高校还有多种渠道找出适合自己的高中人才。国外很多大学录取也仅需要学校提供一些硬性的证明(如分数、参加社会活动情况、学校最后的评价),而我们就更没有必要让高中弄一大堆学生等级让高校参考。再说,高校招生有很多渠道测试出他要找的学生的素质。又有多少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让高校青睐的,即便自主招生再扩大,也还会有被看不到的学生档案袋吧。为什么用这不合理的事给原本就沉重的高中再压一副担子呢?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结合易出现下列问题:
1.高考是选拔赛,需有分数有等级。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挂钩,就要分出等级、有分数的,这与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人的发展本质相违背。
2.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结合有失公平。学业可以有分数,即便这样还不可以公布,道德、审美能力、身心健康有分数和等级也可理解,但作为高校招生的标准就有失准确了。综合素质评价以主观评价居多,班际、校际评价的差距大,用此做高考的参照有失公平。另外绝大多数教师出于善意不会真实地填写学生的(下转64页)(上接51页)问题以免影响高考,这无异是从源头就失去了诚信。再说谁敢轻易给学生填B、C等级呢,万一家长闹起来可不好玩。在学业成绩这项填写中,平时成绩不好的放进去怕影响将来的高考,不放入无意义,只放一个期中期末的成绩又变成一考定“终身”了。
3.二者结合阻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小时候就爱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长中的东西,自做的小影集、小报纸、邮票,摘抄的名言,自己给自己写的鼓励信等,现在看还是非常的自豪和有趣的,这可能是成长记录袋的雏形吧?本来这是一件很快乐很有趣的事,如果有办法能让学生做起来,给他们时间做起来,这是一件在快乐中发展自我的好事,但是和高考一挂钩,学生、教师神经立时紧张起来,谁也不敢轻易动,轻易写,很多学校在说等着看吧,到高考时上面要什么再补什么吧。这虽幼稚,但是真实的。
另外一和高考结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就要搞研究,一堆文件、表格,统一格式铺天盖地下来,教师叫苦连天,学生机械填表,学校的自主空间少了,发挥空间少了,没了个性。不知统一下发的手册要不要收费,再收费也是个难题,不收也是个难题,本来学生自己一个牛皮纸口袋也可能装下的快乐非得花钱买。在大家的担忧和反感中课改的进程会快吗?
如果怕高中不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而延误新课程改革的话,可以有别的办法啊,校本课程不是也没与高考挂钩,不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吗?
笔者建议综合素质评价不要与高考结合。前面谈到课程是架在师生与高考之间的桥梁,高考是课程的导向,让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课程评价的部分,使其更成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用高考在课程领域中的引导作用,引导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进程。比如,使其成为必修课或校本选修课。
说起来有个有趣的现象,校本选修因为没有与高考显性结合,反倒自由,也没有上级的统一布置,也没有师生的逆反与负担,在各校开设得还不错,学校的胆子也大、步子也大,这样倒是促进了高考的改革,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我个人建议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门特殊的自我管理类的课程来开设,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给学校自主的空间去创造这门课程,最后用学分的形式评价,用学分控制比用高考控制好。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语文学习;应考能力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掌握知识点,是为了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考方法与技巧,也是取得优异成绩所不可缺少的。语文作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然而学生的应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语文应考能力引起重视,从而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一、注重日常的积累
语文作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语文考试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分值,因此学生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应考能力引起重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
本人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对学生的考试引起了高度重视,认为提升学生考试能力的基础与根源在于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不断积累,古语有云:厚积薄发。只有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才能在考试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能量。语文是一门知识容量很大的学科,尤其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明显发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数量很多,学生只有把工夫下在平时,才能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考能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学生注重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积累。
二、熟练掌握高考题型
在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应考能力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高考的题型十分重要。学生想要在考试的过程中变得游刃有余,首先应该对考试的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考,这样学生才能消除考试过程中的畏惧心理,做好应考准备。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考试而言,不管是进行的大型考试,还是日常的小型考试,基本与高考的题型相似,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高考的题型,不管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应考目标更加明确,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的目的。
三、有针对性的练习十分必要
高考语文题型有很多种,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考查目标,需要学生采取不同的应考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考试。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应考能力应该具有针对性,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提升自身的语文应考能力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有目的性。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与技巧。高考试卷的短篇阅读文章与大阅读,虽然都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对学生的应考能力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师可以分别对学生的两种阅读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应考方法与技巧。教师在培养学生应对不用考试题目的应考能力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应考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短篇文章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应考方法与技巧,进而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实战练习使学生能够对掌握的应考方法与技巧做到熟练应用。
四、提升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考方法与技巧,还要提升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不管遇到考查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的题目,还是遇到没有见过的生僻题目都能够做到沉着应对,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尤其在考试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人们形象的将分数比喻成学生的“命根”,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十分刻苦,在考试的过程中由于压力过大,学生也可能会出现情绪比较紧张的情况,尤其在高考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会因为心理素质较差影响考试成绩。例如:有些学生在日常的小考试过程中往往能够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而在大型考试过程中往往掉链子,因为紧张等多种原因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尤其在高考过程中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较为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出现失误。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应对考试,可见提升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让学生明白考试只是一个测试,并不能代表一切,同时为了更好的消除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紧张心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备考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对提升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对重点知识引起重视
教师在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应考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把握重点知识。有些知识点是基础知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语文学科学习;而有些知识点是重点知识,不管是在大型的考试过程中,还是在小型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频率很大,对于这些知识点,就要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高度重视。当然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还不够丰富,而教师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哪些知识点容易出现在考试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尤其在临近大型考试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出现不知该从何着手复习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把握考点,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分数的目的。
六、提高学生复习的计划性
一、 高中体育成绩的组织实施
学生体育成绩考核,是按照考核的体系组织实施。根据考核活动的不同阶段和所要解决的任务及特点,考核工作一般分为预先考核《即基础测验》、平时考核、《即形成性评价》、定期考核、总评成绩评定四种类型,形成了贯穿体育教学,锻炼始终的完整体系。
1. 预先考核《即基础测验》
预先考核《即基础测验》是在学期初对学生的原始成绩进行考核。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体育基础,作为制订教学计划、措施和进行教学分组的客观依据,以便使教学工作更符合学生实际,还可以与期末成绩相比较,判断学生学习的进步过度。
(1) 考核的内容如:学生的知识、技能、体质状况、兴趣、态度等,重点
是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考试。
(2) 考核的方法如:以测验为主,集体进行考查,对各项测验成绩应及时登记;健康状况看体验结果;对知识、兴趣等内容的考查,可用谈话、书面测验问卷等方式进行。
(3) 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在新学期开始的前两周,(利用体育课或课外时间进行。但不要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
(4) 考试的成绩不作为期末考试成绩计算,只作为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程度,体质改善情况的参考指标。
2. 平时考核《即形成性评价》
平时考核(即形成性评价)是在平时教学中随堂进行的考核,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份。其目的是了解具体教学任务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指导和控制教学过程,激励学生积极学习。
(1) 考核的内容如:各教学单元的内容,还应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出勤率等
(2) 平时考核方法:主要采用经验评定的方法。技术项目的平时考核,以检查性技评为主。体育知识的平时考核采用提问的方式。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的考核,教师可随堂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分析学习表现进行评定。
3. 定期考核
定期考核是根据学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考核项目、标准和时间进行的考核。通过定期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客观地、及时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总结教学经验。
(1) 定期考核的内容项目:以大纲统一规定的考核项目为主。
(2) 定期考核的方法:可用达标和技评来评定成绩。评定时可用竞赛方式进行,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能使学生表现出较好的成绩。
4. 总评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评定是在学期结束时,综合评定学生在本学期的体育课总成绩,以此检查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
(1) 考核内容如:本学期全部考核内容的成绩。如下计算公式:
学期成绩=(出勤和课堂表现)+(体育基础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技巧)
(2)评定方法: 将各项考核内容的成绩分数相加,按大纲规定的比例算出该考核内容成绩,然后根据上述公式进行综合计算来确定学生学期的总成绩。总之在评定总成绩时要看发展、看进步。
(3) 根据有关规定,对全学期缺课超过体育棵总时数三分之一以上者,不评定成绩。
(4) 体育课成绩不及格者,因事缺考者,可再次安排考试。
(5) 学生因病残免试体育时,需经医院证明,体育教研组审核同意,送教务处批准。
二、 高中体育成绩的考核方法
1. 在开学初向学生公布本学期考核的基本项目、标准、方法、要求,以便使学生预先了解这些内容,在课内外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练习,使考核工作起到推动学习、锻炼的作用。
2. 在测验前应培训好体育骨干,使他们熟悉各项测试内容、标准、方法和动作规格、记录方法;熟悉场地、器材,以便能协助教师搞好测试工作。
3. 做好测试的组织工作。在测试时,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对考核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课堂纪律,服从指挥。
4. 做好准备活动,加强安全措施。应为学生身体进入工作状态,发挥机体潜力,取得好成绩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
5.测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对每次测验的结果,教师都要认真逐个地检查成绩记录,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然后按有关方法、标准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计算。在统计出学生的个人成绩后,为了班或年级之间进行比较,汇报工作和积累资料,可以对全班、全年级的成绩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并可绘制直观图表和公布这些结果。
三、 体育成绩评价方法的优越性
1.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体育的全貌,技能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又能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方法简单易行,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实效性。
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高中生对体育课一般认识不足,要改变这种局面,单靠教师做被动说服工作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还应充分利用青少年所具有的上进心,好奇心等特点,集体荣誉感和竞争心理,以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在课堂上体现比、学、赶、超的热烈场面。只要体育成绩评价方法合理,这样的考试才有压力,有刺激,有竞争力,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中生物 信息技术 整合 新思考
新世纪是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我国的教育教学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调整,生物教学要如何改革呢?这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抱着教材不放的灌输式教学将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变革,教学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与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将生物教学带入全新的局面。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信息量大、表现形式丰富、较强的人机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重组,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结构,加快生物教学改革的进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课教学涉及大量微观生物的相关内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在见不到真实可感的画面及动态展示的情况下,学生一时间难以理解和把握知识。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抽象性知识点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在《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癌变》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引擎,搜索到大量的细胞生长、分化、癌变及分化和衰老的图片及动态演示影像资料,然后加以分析筛选,对搜集到的知识点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等方法,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细胞分化、癌变及衰老的不同阶段的形态及特征用图片演示出来进行重点讲解。这样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无味,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元化的情境教学,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
二、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主要指的是在生物实验过程中,运用相应的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模仿学习,从而有效地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这就要求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在实际授课中发挥其辅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开动学生大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很多时候,学生对实验认识不清,并未真正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在老师授课时没有认真听讲,导致出现不会操作的情况。最后,导致实验效果不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视频教学,把实验的整个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有效掌握实验步骤,从而进行有效的实际操作。
三、构建互动平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师生互动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在传统教方法中师生互动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新型教学手段,利用视听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建立良好师生互动合作的平台。这样一来,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老师在教学期间,通过形象的视频和图画教学,再加上必要讲解,让学生有效地理解、消化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为学生间搭建互动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间的互动对学生学习而言尤为重要,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水平,同时取得1+1>2的学习效果。学生间的积极主动合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学生在学习植物质壁的分离与复原的知识时,可通过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各自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实际锻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的速度和正确性有所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新思考
1.课程整合要多关注学生,现代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一切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课程整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调整整合的程度、方式、方法,教师不能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学习状况,考虑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及时调整课程整合的力度,争取让信息技术在自主性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发挥最好的效果。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人性化,课程的整合最终要回归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完全脱离学生的课程整合只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课程整合要纳入教师的教学备课活动,教师应充分理解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一个巨大飞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再是一种形式和一成不变的模式,每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纳入自己的日常备课工作体系,同课组的教师更应该积极参与学科整合的集体探讨;勇于尝试和推陈出新,站在学科的前沿为新课程改革增添自己的力量。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整合是一个不断完善进步的过程,要从不断探索和发现中积累经验和结果,在摸索中进步,没有现成、通用的范式。
3.课程整合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密切协作随着各科之间的不断交融和渗透,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牵涉其他学科的发展。生物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发展和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密不可分。所以,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他学科的整合情况,及时与各学科教师交流沟通;争取做到与其他学科教学优势互补,使课程整合不在学科的交叉面上出现断层,影响学生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各学科的课程整合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要吸取其他学科的经验和一些新视点,及时地纳入本学科的课程整合体系。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高中生物教师应当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教学工作中运用。首先,高中生物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落后的学科观念,将生物学科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待;其次,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不断创新,敢于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最后,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说,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是时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符合生物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考;训练;核心力量;成绩
一、核心力量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指对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下肢力量,提高以躯干为中心的身体稳定性、灵活性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训练。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所有的体育动作都是以中心肌肉群为核心的运动链,强有力的核心机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稳定运动者的躯干、骨盆,以保证其能够在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稳定其重心,保持正确协调的身体状态;提高运动锻炼者对身体在不稳定的运动状态下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提高运动过程中由核心肌群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同时预防动作中不必要的损伤,以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核心力量这一概念在21世纪初期被引入我国,原来只是在健身康复方面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现阶段,有关核心力量训练在高水平运动员的系统训练过程中已经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其在总体上以及各个专项的训练实践中被重视的力度还不够,还不够普及。然而在普通中学体育特长生教学训练中的实践运用和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二、训练手段
1.人体核心区主要包括的肌肉群
腹直肌、腹横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多裂肌、背肌、下背肌、竖脊肌、腰方肌、髂腰肌、臀肌、股后肌群等。
2.核心力量训练常用的器材
实心球、体操垫、体操凳、小哑铃、健身球、弹力带、悬垂带等。
3.较为有效的核心力量训练手段
屈膝半蹲,仰卧举腿手触踝,仰卧臂撑挺髋提膝,仰卧举腿,躬身交叉提膝,俯卧两点支撑,仰卧侧屈腿,俯卧两点支撑,侧卧臂撑挺髋提膝,侧卧屈腿挺身,仰卧交叉打退,俯卧肘支撑后交叉腿,侧卧举腿,俯卧直臂抬腿支撑,仰卧提臀抬腿,仰卧两头起,侧肘支撑踢腿,侧卧屈腿两头起,仰卧举腿肘触,仰卧起交叉提膝,直臂推拉瑞士球,仰卧夹球上举,仰卧夹球两头起,侧卧肘支撑抓哑铃平举,俯姿臂撑屈腿收瑞士球,肘关节压瑞士球双脚支撑,仰卧夹实心球起转髋,仰卧起坐前举哑铃转腰,仰姿脚放瑞士球挺髋提腿,俯姿脚放瑞士球挺髋提腿,仰卧单脚支撑瑞士球前踢腿,瑞士球坐姿前举哑铃转体,脚拉球双手支撑,仰姿挺髋瑞士球上左右摆腿,悬吊仰卧肘撑提臀收腿,坐地靠球顶髋提臀,手撑地俯卧瑞士球后举腿,瑞士球坐姿侧平举哑铃转体,单膝跪瑞士球前平举实心球转体。
三、结果与分析
现以核心力量训练对陕西省招生考试三大素质测试项目成绩影响的强弱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1.立定跳远与核心力量训练
该项测试成绩显示,平时注重核心力量训练,执行训练任务好的考生,成绩提高较快,原因是立定跳远的成绩好坏主要取决于个体弹跳力,肌群的爆发力、协调性。从起跳到着地,是一个伸展―快速收缩―快速伸展(反弹)―收缩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摆臂与蹬伸,蹬伸与前摆,挺收与后摆,每个阶段都与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上下肢的协调息相关。尤其是当身体腾空后,在非稳定条件下,对重心的控制,以及身体的稳定和维持动作的连续性为理想的落地创造良好的条件,即较远的腾空距离和较长的腾空时间,以及双脚比较稳定和较为向前的着地。在这一连串的动作完成过程中,核心区肌群力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枢纽作用。
2.原地推铅球与核心力量训练
通过测试可见那些核心肌群发达,力量能力好的考生推铅球的成绩较好,从这一单项的动作技术上来看,从准备姿势―下肢蹬伸,到转髋―挺胸―上推―最后用力,再到身体缓冲。在这一过程中核心肌肉群虽不能像四肢肌肉那样直接完成人体的运动,但是,它们的稳定性收缩可以为四肢肌肉的收缩建立稳定的支点,从而提高四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同时还可以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运动,加快力量的传递速度,同时减少运动中的能量损失,从而整体上提高运动效率。
3.100米快速跑与核心力量训练
这一项目的成绩主要取决于机体快速反应能力、步频、步幅等相关因素。而包括髋关节在内的各关节灵活性,肌肉爆发力,身体协调性和稳定性等是影响100米快速跑成绩的进一步因素。其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是能够稳定运动员的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肉群的能量输出、预防动作中损伤以及伤后恢复,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四、建议
1.在执行训练之前建议对学生做理论引导,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为什么,练什么
注重动作方法的正确性和训练量的合理安排。在这方面并不是训练的量越多或越大就是最好,而是量的搭配与控制,练习动作的准确性较为重要和难以把握。
2.核心力量训练与以往的腰腹力量训练不尽相同
传统的腰腹力量训练不能完全代替核心力量训练,只能作为补充部分。核心力量训练涉及整个躯干和骨盆部位的肌肉,特别是注重对那些位于深层小肌肉群的训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德育量化考核 思考
在学校德育体系中,德育考核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保证手段具有重要作用。高职学生的德育考核涉及受教育者的政治态度、思想素养、理论水平、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而且受教育者的认识与行为、内在思想与外部表现可能会不一致,因此,德育考核工作难度较大,比较复杂,德育量化考核更是一个难点。目前,高校对德育量化考核采取的做法差异很大。在实行德育考核的过程中,量化考核的适用性,考核指标设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办法的可操作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学生德育量化考核,最初是在进行德智体综合测评时使用的。有的学校在奖学金与助学金评定制度时,引用了量化的方法。即按照《学生守则》的内容,设计一种多项目的德育评分,每学期或每学年评分一次,作为评定奖、助学金和三好学生的依据。另外,一些学校还将德育考核量化方法运用于对学生的管理和考试。
尽管德育量化考核在实际操作上还很难令人满意,但它的作用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从德育量化到实际的功能上看,它具有客观评价作用、目标定向作用、激励作用、反馈作用和效能作用。
客观评价作用。德育量化考核将学生应当遵守的思想道德规范分解成多项指标,按一学期或一学年评分,能比较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考核的透明度,减少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也弱化单凭个人印象定性评价带来的主观随意性。
目标定向作用。德育量化考核一方面通过德育考核的指标体系引导学生自觉地培养优良的政治思想素质,提高道德水准,另一方面通过设立量化指标,强化德育工作。因为智育、体育都有具体的衡量标准,有考核的“硬指标”,而德育如果仅有“软指标”,容易产生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实行德育量化考核可以使学生有具体明确的德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激励作用。实行德育量化考核,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在因素。目前学校施行德育评分已经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德育分已作为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依据。按照心理学的“期望理论”,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学生积极性被调动的程度与各种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有关。学生对目标价值越重视,估计能实现的概率就越高,激发的力量也就越大。学生对得到较高德育分的期望,会激励他们在政治思想上不断追求进步和加强道德修养。
反馈作用。量化考核反映了学生思想品德各个方面的情况,教育者可以通过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于系部的党、团组织来说,可以通过分析各个班级的总体考核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找出薄弱环节,以进一步开展工作。
效能作用。实行德育量化考核,可以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考评的具体化,一方面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学生违反《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光靠思想教育往往得不到预期效果,而量化考核能达到“硬约束”的效果。这样就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权威。量化考核的实行要求做好学生平时表现的记载工作,掌握学生各方面表现情况思想动态,并按德育考核的规程办事。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管理的大量基础工作。
实行德育量化考核一个突出问题是可操作性问题。首先,反映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大体上设多少项指标为宜?怎样设计才较为合理便于操作?其次,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应如何评分,才能真实反映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状况?怎样测评才能保证考核结果的可靠性?实质上要解决的是考核内容的全面性与操作上的简便性的矛盾。考核指标的抽象性与操作方法的具体性矛盾。如果考核指标设计过细,在具体测评中工作量大、费时费力,感觉很不简便。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量化考核上是抽象的。测评者对抽象的指标容易产生客观理解上的差异。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信念、意志品质等是观念形态的无形物,虽然它必然外化为各种行为表现,但大量具体的行为和表现是难以罗列全面的。这确实给德育量化考核指标的设计带来了困难,因此,我们可以跳出指标的设计多与少、细与粗问题的范围,思考寻求别的途径解决德育量化考核的操作性问题。
要制定德育量化考核的方案,除了要充分理解德育量化考核的效用以外,还要明确实行德育量化考核的一些主要原则。
以考核行为为主的原则。学生的德育品质以德育品质认知、德育品质情感、德育品质信念、德育品质意志和德育品质行为为主。因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受教育者内部知知行的矛盾,主要是言行不一,理论脱离实际。知知行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是行。也就是说,行为是受教育者德育品质优良与否的决定因素”。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德育品质不能光凭他知道多少德育规范,而应看他是怎么做的。所以在实行德育量化考核时,应当以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列出一些不需要测评就可以直接评分的项目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听力水平 高考英语成绩
英语听力的重要性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中考听力分值的增加而日渐彰显。笔者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在使用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新教材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做法。
一、听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
目前,学好英语是社会的需要,是英语素质教育的需要。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长期不接触外国人,加之听力课少,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造就一批合格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只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听说教学。听说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核心所在。要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就必须先改变现在的一些教学现象。首先是观念问题: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听力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懂得语言教学中的规律性,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念。认为听力课可有可无,可练可不练,听力教材可用可不用,可浅可深,可旧可新。听力授课节数偏少,在高中英语教纲中每个单元至少有两节听力课,即配套听力教材和同步听力ABC,但有的教师为赶进度,常常省去配套听力教材内容。
二、加强对学生识记词汇的指导
学好一门语言,掌握词汇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英语就更不用说了。对于高中生来说,词汇学习非常重要。首先,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学好英语最基础的知识;其次,加强词汇教学不仅是原教学大纲,而且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从教学实践看,对词汇教学的忽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一情况突出表现在历年高考中。不论是单选题、听力题、完形填空,还是阅读题、写作题都必须在掌握大量词汇的前提下,才能做出选择与判断。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运用语言知识,连词成句,连句成篇,进行写作,否则便是纸上谈兵,无所收获。
三、引导学生多读课外英语材料
高中英语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现行的课文教学篇目少,篇幅小,信息量不足;课文的编排主要是为了精读教学服务的,课文生词和新的句型结构的密度大,语法点过于集中,不适用于流畅阅读的训练;在实际的教学中,阅读文章的教学实质上成了综合教学,大量时间用于为语言点的操练掌握而安排的听、说、写操练上,读的专门训练不够。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其内容安排以单元为单位,各个单元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的领域,比如Book One就包括了Friendship,English,Travel,Earthquakes,Nelson Mandela。那么,教师在教每一单元前,可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询相关的资料,如Earthquakes,让学生上网阅读有关地震的文章,了解一些地震的专有术语及世界地震史上有名的地震,特别是中国唐山地震的具体情况,也可以让学生阅读并摘录或归纳地震的常识和防震的知识。
四、把听、写训练作为常规训练
所谓听写过程就是将听到的语音正确地写出来并进行理解、分析的过程。听写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系统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者内化听力材料,将原有的连续的声音信号通过已有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及经验进行解码,从而使材料变成有意义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中的短时记忆系统。当听者试图听明白材料时,他必须再次进行编码,使他人能够理解。因此,听者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整个听写过程检验了听者的接受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英语听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必须加大训练量,长期不间断地进行精听或者泛听。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输入,新教学大纲指出:“听和读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听和写的输出能力。”实践证明,听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测试题型,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篇章理解和概括等诸项能力。它对学生学习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听力理解不应仅停留在语音、语义层次上,更不能孤立地训练技能,而应着重在语言运用上下工夫。听写对促进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加强学生听力应试的心理指导
英语听力是高中英语考试的重点,也是英语考试中的难点。英语听力试题设计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能力。听作为一种语言能力,它与读、写不同,有其自身的特征,它强调口头语言的真实性,也强调情感、情绪因素在口语表述中的作用,还强调听力技能的熟练运用。文字试题呈现在卷面上,可供反复思考推敲,而听力题是随录音的播放而进行的,中间只有很短暂的时间供思考,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说话人的意思,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常的英语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听力训练,掌握一定的听力及应试技巧。听力是靠科学训练和大量实践提高的一种语言能力。高考听力测试内容广泛,同学们除了平时加强对听力的培养外,还要培养正确的语言和语言技能,坚持进行多样的听说训练,熟悉特定场景交际用语,养成良的好做题习惯,熟悉考试题型、考试规则,从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应试技巧,从而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听力试题,取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