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在线学习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21 16:50:07

序论:在您撰写对在线学习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在线学习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中医学教学慕课

早在2002年,慕课最先诞生于麻省理工大学,在当时他们就把大量的课程放在网上供人们免费学习。到了2012年,资源共享又开始出现新一轮的,以在线课程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涌现并获得飞速发展,许多平台以免费、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为亮点,对学习者提供广泛的在线支持,包括课程任务布置、学习评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甚至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生提供学习证书。随着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渴求,就涌现出了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最先在高校和教育机构共享。

随着慕课技术将近两个10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给教育事业带来的大突破,我国高校在继国家精品课程、大学网络公开课、爱课程之后,也密切关注慕课的发展。其中某些高校也推出并实行了实验性的慕课课程。慕课将会是高校课程在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深化对慕课的认识,本文在梳理和总结慕课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慕课主要特点,结合以后中医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提出思考与建议

1慕课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1.1慕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慕课是在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和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院的布赖恩·亚历山大根据网络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提出,在美国迅速流行起来。2011年,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首次推出在线课程供学生免费获取,其中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吸引了不少人注册学习。之后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探索开发这种在线学习课程。2012年,是多家开发课程的公司与顶级的高校合作,推出了许多全球性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随后,中国多所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也加入到慕课的开发与推广的浪潮中。

1.2慕课的特征

慕课具有的一般性特征:首先,它的学习规模可塑性强,所有课程是为所有的学习参与者设计。是地道的大规模教学,规模无限大,大规模不仅是指参与课程的学生的规模较大,而且表示课程活动的覆盖面之广。其次,学习资源方便获取,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再次,还具有虚拟性和经济性特征。借助于网络,虚拟课堂的出现意味着学习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可随时随地进行的活动。经济性是指由于豁免了學费以及单元教学时间的缩短使教育成本降到最低。可谓是经济适用,性价比高。

2慕课的优势

2.1慕课的优势是相较于传统教学和视频课程,慕课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它可使学生不再拘泥于既定的课程安排,而是以兴趣为驱动力去主动学习,而且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意的安排。相比之下,慕课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以世界级名校、名师为主,所提供的课程资源多是具有国际水准的优质课程。制作精良、结构完整,有效的克服了课程质量低下这一传统网络课程的问题,足不出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免费接触到世界顶尖大学的精品课程。

它的学习时间与内容与传统课堂时间相比缩短了一半时间,既符合学生注意力持续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使学习更加高效快捷。它还具有高度互动的学习特点,这不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在线答疑;体现在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就某一问题的相互讨论、互相批改作业等。此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加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

慕课与传统教学相比,塑造了一个更加完整、规范、有弹性的学习教育系统。慕课不仅系统了教育资源,而且从整套学习系统出发,合成环节安排紧凑,节约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通过大数据还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容易出错的点等,方便动态调整教学计划。

2.2慕课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通过率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教育的最大意义是将来自世界顶尖学府的知识送达给那些充满激情的学习者,但缺少传统课堂按时学习的束缚,学生的专注力和持久力是慕课教学效果的严重挑战。以斯坦福大学著名《人工智能》课程为例,在线注册学习人数近16万人,但完成课程的仅有7157人,通过率只有5%左右。

从国内的慕课平台建设的情况来看,医学教育方面的慕课非常缺乏,而中医学的慕课课程就更乏善可陈了。慕课的制度体系尚待进一步规范,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的问题。目前,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3慕课学习平台的搭建对传统中医学教学的影响与挑战

3.1中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临床教学更是言传身教,需要老师亲自的实践指导,学生要潜移默化的观察学习。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临床观察,中医学生才能比较熟练的掌握相关医疗技术与处置方法,将中医学知识与理论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

教学变革的到来要求教师要跟上发展的步伐,慕课的教学视频体系需要既懂教育,又懂互联网的团队才能更好的开发和制作,同时还要实时进行维护和更新,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鉴于医学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依托开发公司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标准,这就给教师团队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要求。老师要对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等知识进行培训和普及,这些都对高等中医学院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对中医学专业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2深入推进教学理念的转变。慕课的发展使教育的根本转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在学习模式上,进一步推进了“教师课堂主导”向“学生自学主导”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到“课前安排、课中引导、课后考核”的作用指导者和督促者。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86-02

1现代教育技术的解读

1.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在实现教学和教学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突出“现代”二字更加注重现代科学技术,针对现代科技成果与系统思维的问题进行探讨,使得我们的教育技术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众多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阐述,获得广泛接受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众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有效地沟通和控制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它紧跟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并为其提供理论与技术的支撑。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应用技术方面的核心。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1.2现代教育技术的外延

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主要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是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幻灯投影、电影、视听设备、计算机、网络、卫星和其他教育媒体来展现。无形技术,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教学过程,可以说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走向内涵式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作者认为,把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这个综合体(物质工具和教育理论)的能力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外延将更能体现出其“现代性”,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载体,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而能否灵活运用这两种技术从而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之特性,则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在课堂中有效实施的保障。

2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让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实现现代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民主化,展现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迸发强大的冲击力。然而,在特定的教学应用程序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如技术中介,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偏离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潜在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2.1一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调查

为深入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作者在海南S中学见习期间,深入课堂教学实地观摩,同时以针对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和针对教师进行访谈的形式,对海南S中学的师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前者旨在以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的反馈情况;后者旨在了解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态度和意识。其中,本次问卷发放数为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无效问卷1份,空白问卷1份。同时,对该校的硬件环境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了解。

2.1.1海南S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环境相关情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若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实施,硬件环境是其必备的条件。包括计算机室、多媒体综合教室、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综合硬件设施。

近年来,海南S中学现有专用的多媒体电化教室/实验室32间、多媒体演播厅1间、语音教室4间、计算机教室5间,有教学和办公用电脑460多台,所有的教室均为多媒体电化教室,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不断地扩建的宽带校园网实现了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高速网络化,学校电子阅览室与公共信息网、教育科技网、国际互联网联通。由此可见,该校已基本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硬件环境。

2.1.2海南S中学初中某班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基本情况

(1)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基本普及

调查显示,96%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有4%的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基本普及。

(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加吸引学生

另外通过对海南S中学在校生的调查显示,有62%的同学比较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有13%的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另外还有25%的学生对使用或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没有什么感觉。总体来讲,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相比更加吸引学生,

(3)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亟待提升

对海南S中学的调查显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前者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情况占到将近一半,但另外有21%的学生表示上课容易分神,而另外32%的学生认为与之前没什么两样,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应及时修正,加以提升。

针对上述产生的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效率问题,为提升该校的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技术之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化。作者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试图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两名不同教龄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两名教师分别为26年教龄与5年教龄)。同时深入课堂,对教育技术手段的课堂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观察,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2.1.3海南S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1)教师未能完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作者认为,教育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含义,一是对“教育”的掌握(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课程论等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二是对于“技术”的掌握,(主要指计算机及各类教学软件的交叉操作技术)。长期以来,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阶段,即计算机操作技术。如被问及“您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的理解”时,各位教师对“教育技术”一词虽熟悉但模糊,第一印象基本是计算机教学。其实这种对教育技术的片面理解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硬伤”。如果仅仅用计算机和幻灯片代替教材,那么又与传统教学有何区别呢?按照上述理解,我们应重新对“教育技术”有一个新的认识,即教育技术不仅仅包括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技术,还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的技术,即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方法。大多数时候,这些关于“教育”技术的方法往往是隐形的,大部分时间都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课堂氛围中。因此真正的教育技术包括隐性的“教育”技术和显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而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2)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不相符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为素质教育服务,也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张。但在很多情况下,现代技术间接却有可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作者在课堂观摩时便发现有以下两种现象:一种是简单移植型,即教师将教材内容移植到PPT课件上,省去板书环节(或只有很少的板书),而学生由之前的看教材转变为看课件,依然延续了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中鲜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果有,也只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才能有所展示。一般正式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某些情况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际上恶化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课堂中的表现。

另一种是表演型,为了应付其他教师的课堂观摩和教学评价,教师倾向于制作华丽精美的教学课件和表演性质的师生互动。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真正目的并非指向学生的主动发展,而是为了自己教学环节的完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表演秀”。

(3)学生自身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生对电脑的熟悉程度显著提高,并且利用电脑学习率上升,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调查显示,94%的学生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电脑,6%的学生使用电脑时间最短也在一年以上,因此学生对电脑的掌握程度已相当熟练。通过与一名教师的交流,年龄大、教龄长的教师与年轻教师相比,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情况都相对较弱。而教师(尤其是教龄长、年龄大的教师)如果平时不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更新,或许还不及学生的水平,这将会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防止落伍。

3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有效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过程中既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某些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低效教学”的一大因素。及时抑制这种现象的恶化,对于提升该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主要针对教师这个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3.1树立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技术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将什么作为关注的核心?是简单的教材移植还是制作华丽丰富的课件,还是学生自主的发展和教师知识的指导。无论多么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它始终只能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物而不是主体,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否则无论课件如何精美,画面如何丰富,都将脱离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的正确轨道。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技术观,避免陷入“操作技术至上”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技术手段应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性教学、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师生民主活泼的交流互动中,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3.2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信息素养

学校要定期为在校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参观兄弟学校或在此领域较有成果的学校,以借鉴对方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可取之处,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正确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可以获取、使用并发展信息技术的一种修养和能力。它包含与信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包含能够获取信息能力和态度。因此,提高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有效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应掌握的制作,开发和应用课件的基本技能,以及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3利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学习能力,建立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已具备了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学习的能力,这也为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计算机水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让学生自己制作一节课的课件,并让他们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师生角色互变,每周安排一位学生讲课,全班同学轮流进行。学生在制作课件或讲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上作为倾听者并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和反馈。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信息搜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掌握,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获得全面提升。

3.4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现代教育技术在该校的课堂应用中虽存在着某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学校中仍然有一些青年教师是一批优秀教师。他们不仅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并且可以较好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外活动。老教师可以向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方法,青年教师可以向老教师学习对课程内容的把握能力,新老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技术教学水平的有利途径。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1 当代建构主义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过程常常是通过参与共同的社会互动而完成的。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1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2 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先天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教学时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3 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信息建构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来完成。

建构主义还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留学生纷纷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关于对外汉语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的制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3.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整个教学工作应立足学生、满足学生;全部教学活动应调动学生、依托学生。教学活动开始前,应明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国别、性格、学习目的、起点等。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充分分析教学对象,才能做到教学有针对性,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法的适用和学生平等参与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主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激励和控制教学活动。

3.2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二就是“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应该将汉语当作工具来教,而不应作为一种知识系统来教。随着语言教学对象对课程要求的提高,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以及互相合作与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成为语言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作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3.3 结构——情境——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三就是“结构——情境——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片、录音、电视、投影、实物以及其它教学用具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通过词汇、句型语言表达,把枯燥乏味的知识, 变为生动的活的语言,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快捷, 更透彻。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分为两种:模拟情境和想象情境。模拟情境主要指在课堂上准备一些道具,布置一个模拟环境,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情景。想象情境主要指由教师规定情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参照条件进行单句练习或自己编对话的操练过程。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许多新的诠释,对当今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广泛的影响。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强调学习与教学的中心是学习者而非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及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些见解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同时,建构主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总的来看,建构主义理论对进一步推动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指导教育实践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徐子亮 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4]卢家楣.心理学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第4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现状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一、中医学教学之现状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弱

鉴于目前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安置现状,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和中医学时,有着明显不同的职业学习动机。对于现代医学专业而言,学生们通常表现为积极地去了解所开设的每门课程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学习目的性很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该门课程对今后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学生多是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听课、记笔记,力求教师少讲少考,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1]

2.中医理论体系自身的特性造成学生理解和认同度不高

中医学是在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学等基础上,借助对自然宏观、朴素的功能观察,在辩证思维、演绎思维逻辑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系统,具有理解困难、内容抽象、容易混淆、文字难懂的特点。而现代医学以实体结构为基础,借助科学实验,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系统更容易被理解接受。此外,中医学课程一般安排在西医学课程后进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习惯将中医的“脾”、中医的“肝”进行比较,对“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感到不可思议,拒绝认同;并认为中医是“玄学”,甚至用现代医学的概念否认中医学的科学性,理解认同感差。[2]

3.认知模式不同,学习难度较大

中医学的认知特点是从最原始的形象思维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导,重视辩证思维和演绎逻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现代医学中对细胞结构、细菌病毒的认识到中医学对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的理解,学科跨度大,学习方法不适应,常常会感到学习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内容难以理解、记忆。[3]

4.实践机会不足,降低就业能力

中医学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然而目前大多数西医院校在安排课时时,课堂教学大大多于临床见习教学,学生们临床见习示教机会较少,导致学习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的难度大大提高,而实践机会不足则直接导致学生就业能力降低,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热情。[4]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学而有效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基本标准。目前关于中医学教学提出最多的问题是教学时数与教学目标不相匹配的矛盾,即目标大,而课时少,使得学无时效。要解决这一矛盾,要么增加足够的课时,或调整教学目标。鉴于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课时整体偏少,且偏重于现代医学,因此通过增加课时来解决中医学面临的问题尚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调整教学目标。而调整西医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医学的教学目标,应本着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医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开阔思路,拓展视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记忆中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中医诊疗思路和辩证过程。通过对祖国传统医学产生与发展的人文背景、哲学思想的分析,对生命观、疾病观和诊疗技术与应用实践的介绍,具有以中医知识来补充西医之不足的意识,为其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使广大学生明白中医学可能会给他带来哪些方面的帮助,在日后临床工作、科研中能够找到与主攻专业的切入点,使学以致用。[5]

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围绕正确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进中医学教学方法:

1.引入中医学现代研究成果,深入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

中医学典籍浩如烟海,理论抽象深奥,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在适当地引经据典的同时,如果做到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过程中,西医认为,小儿遗尿绝大多数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的中枢功能失调,而中医理论则认为小儿遗尿是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故用补肾固摄的方法,每每能奏效。在讲授以上例证的同时,笔者还要提醒学生:虽然肾的研究显示,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有关,补肾确实能抗衰老。但中医学认知的肾与现代医学中的肾,还有很多不同点,他们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否则,容易导致错误的思维模式。运用这种讲授方法,使学生对中医藏象的特点有了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2.巧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中医学的教学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基础内容,又包括中医内、外、妇、儿和针灸等临床内容。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将中医学的精髓教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中医学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集声、像、色、光于一体的技术特点,把中医的特色和亮点充分展示给学生,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视听形成全方位的冲击,引发学生学习、探究中医的好奇心。如在中医学第一节课,我们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华佗刮骨疗毒、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甲流感和当今中医药、针灸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优势发展的概况等视频,使学生们认识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来激发同学们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6]

3.利用专题讲座模块,将中医实践融入中医基础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考虑采用专题讲座模块的形式,将晦涩难懂的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相结合,从生活出发,从实践出发,从时下流行的事物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由简如繁,由浅入深,向学生讲解中医学相关知识。在该模块的设置过程中必须清楚一点,让学生感兴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把大纲要求掌握的理论内容、中医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并加以强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知识,达到教学要求。[7]

4.再现诊室真实情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最难建立的是中医的临床思维,医学院校的中医专业学生往往要经过几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逐步养成这种辩证论治的临床思维。因此,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学会善于利用模拟诊室情境模块,呈现诊室真实情境,使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通过反复强化、讨论、分析、总结、充实、提高,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与临床实践接轨。

结论:

由于中医学具有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综合性、融合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要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与医学思想,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手段,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学科的兴趣和效果,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目标并具有特色的医学人才。[8]

参考文献:

[1] 杨福家.开放与远程教育学习: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R】.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上的主题报告

[2] 卢传坚.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6):18

[3]倪建俐,阎秀菊,吴敏.论中医学教学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7(4)第15卷第2期

[4] 郑为超.西医院校在中医学教学方面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基层医药,2005(7)第12卷第7期

[5] 冯桂梅,吴强,方美善.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实践.中医教育,2001,20(1):35-36

[6] 魏铭,刘丽华,袭柱等,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医教育,2001,20(5):44-45

第5篇

【关键词】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顶着巨大光环的教师同时也承担着不被外行所知的高风险,尤其是民办初中的教师,他们背负的压力绝不亚于重点高中教师的升学压力,如时刻担心学生出问题;“保姆式”教育管理,要同时照顾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等。很多学生出现的问题与学校说不上有太大的关系,但学生一旦出事,学校和相关的班主任却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如周末是法定休息时间,学生外出未归,学校协助家长寻人,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轻则履行寻找责任,重则被告到法庭;学生置学校禁令不顾,晚自习后不进寝室而是翻墙外出上网,在网吧与人产生纠纷,家长闹事,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寝食难安,民办学校问题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凡此种种,折射出当今民办教育的举步维艰和尴尬局面。

一、民办初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民办初中,相对来说,“问题学生”偏多,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细微的心理问题上,现将一些问题列举如下:

1.害怕学习,成绩不稳定。学生基础较差使得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遇到比较喜欢的科目或对任课老师有好感的成绩会好些;多数科目分数比较低,面对成绩在短时间的懊悔后就抛之脑后,相当一部分甚至对分数没有感觉。

2.做事缺乏耐心,自信心差。学生自信心差,不敢大胆地做事,总认为自己不可能把事情做好。一件事情即使做了,也不能坚持下去,一有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无法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严重的甚至选择退学,自暴自弃。如有一学生,在校读书一年半时间,因害怕考试,对考上高中没有信心,班主任多番劝说无效,仍选择放弃学业。

3.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较强。由于思考能力不强,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情,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不顾及其他。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以值日事情为例,很多学生不愿多干活,能偷懒则懒,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不愿吃一点亏。

4.心灵空虚,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因为缺乏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又没有生活负担,吃穿不愁,学生普遍感觉生活无聊,于是通过上网、早恋等方式来消磨时间,填充空虚的心灵,个别的因此而酿成大错。女生夏某,平时沉默寡言,在初中一年级下学期时期,经常夜不归宿,家长班主任多次教育无果,最后自己选择退学。

二、民办初中学生问题存在的根源

1.生理影响。尤其是民办初中的学生正处于生长高峰,生理上由发育走向成熟。生理上的剧变,带来心理上的激荡。然而学生的心理发育与生理成熟不同步,心理发展水平大大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这样他们就很难正确地面对思想上、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2.“隔代监护”是农村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主要因素。因父母外出务工,往往把教育和监护的担子留给了长辈,由爷爷奶奶照看,形成了农村普遍的一个大群体“留守一族”,由于爷爷奶奶知识上的欠缺、管教方式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3.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使得民办中小学学生的言行以自我为中心,无拘无束。农村的老人把孩子视为香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一味满足小孩的要求而没有注意到不良习惯行为的渐渐出现,有的家长对小孩百依百顺,导致孩子出现行为上的偏差。

4.社会影响。社会的巨大变迁对成长中的学生影响也不可低估,他们往往对社会上积极的方面视而不见,而对消极的东西较为敏感,如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传言都容易导致他们对前途失去信心,进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展。

三、解决民办初中学生问题之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民办初中问题学生的现状,结合个人从事民办初中的教学与学生管理的一些感受,我认为民办初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和教育。

(一)宏观层面

现行国家对待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民办初中可以考虑将“人头费”其中的一部分拿来作为“奖学金”。民办初中很多学生不思进取,整天无所事事,无论学校怎样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力量,他们对学习都毫无兴趣。我认为学校应该将“人头费”的部分拿来做奖励,对现有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不同等次获得不同奖励。对于那些不愿意学、经常违纪的学生,可以不给奖励。从这个层面上讲,可以奖勤罚懒,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为国家培养更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人。

(二)微观层面

1、从民办初中来讲,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招生门槛,进行入学考察考核。对于习惯不好、在小学有严重违纪的学生,务必要慎重考虑招入。

(2)加强“德育”引导思想教育,注重兴趣培养。这点我们学校一直在做,从“六心”主题教育到“四自”演讲再到《做有出息的人》教育活动。可以说,学校每天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可是问题还是不断的出现,如一些学生在一番思想教育过后仍然利用上课时间无间断手机联系朋友,甚至逃课、翻墙,似乎什么也挡不住他们恋爱的心。

青春期的他们有着叛逆的心理,他们大部分人只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所以,我认为民办初中应该开办一些兴趣班,发挥学校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忙起来,再加上“德育”教育,双管齐下,并形成系统有效的长效机制,从而让学生过得充实,生活也会更积极向上。

2.从学生自身来讲,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在学校有所学,学有所乐,重新建立起信心,从而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这需要家长、学校和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我相信,学生努力了,老师教书也就更卖力了,学校领导笑容也就多了,学校也会越来越好。

第6篇

关键词 在线学习;影响因素;学习平台;高职院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36-05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线学习逐渐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线学习以其开放、灵活、不受学习时空局限以及支持个性化学习等特点获得了全球学习者的青睐。

关于在线学习,学者们没有严格的定义,大部分都是描述性的。泰瑞・安德森(Terry Anderson)指出,在线学习是通过因特网获取学习资料,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互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支持,以此收获知识,建构个人意义,并伴随着学习过程一起成长[1]。约翰・巴格利(Jon Baggaley)称在线学习为“一场新约运动”,不过是在线教育的升级版而已[2]。钟志贤教授则认为,在线学习(E-learning)也就是网络化学习,即在网上建立教育教学平台,学习者通过网络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3]。

在线学习的形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并不断演变出更多的学习形式与模式,如典型代表MOOC、SPOC等等,也有学者认为,网络学习、E-learning以及数字化学习等都属于在线学习的范畴。本研究中的在线学习取广义的范畴,既包括MOOC、SPOC等典型的在线学习形式,也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各种E-learning学习形式。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完成学校专业课程安排的同时,也通过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线学习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对大学生在线学习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阐释和反思,将为未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启示和参考。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调查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线上调查的方式,分别选取了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东莞等地的15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6年1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发放问卷381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有效率为93.4% ,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均符合要求,利用 SPSS 和 Excel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本研究中问卷内容设计主要维度如表1所示。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珠三角地区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弥补在线问卷调查数据的不足,选取了部分学校的大学生对其在线学习情况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你学习过哪些类型在线学习课程?你学习的时间长度、媒体设备、参与的线上学习活动有哪些?你在线上学习感受是怎么样的,遇到过哪些困难,对在线课程或者平台有什么建议?研究结果的分析对应调查研究的目标,主要从职业院校学生对在线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学习需求以及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

三、对在线学习态度与参与现状的分析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如下:男生189人(53%),女生167人(47%);大一、大二、大三分别为98人(27%)、124人(35%)、134人(38%)。在专业分布上,以工学、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62.1%,符合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年级和性别分布较为均衡,样本结构合理。

(二)对在线学习的认知与态度

在对在线学习认知与态度的调查中,样本总体上有68.0%的学生认为在线学习对专业学习和发展有明显帮助,有28.7%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认为没有帮助的占3.4%。研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态度倾向进行了交叉统计,具体见表2。尽管各年级学生对在线学习作用的认识比例略有不同,但是总体上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在线学习的积极作用基本形成了共识。

(三)参与在线学习的现状

1.对在线学习投入时间的分析

总体样本学生平均每周用于在线学习的时间在7小r以上(即平均1小时/天)的占65%,可见在线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较为普遍,但学习时间在10小时/周以上的学生比例仍然较低,仅占29%;学习时间不足3小时/周的学生也有13%的比例,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方面存在不平衡状况,学习投入的时间总体仍然不足,这与高职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及自律性较弱有一定关系。

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习投入时间的交叉分析发现,大一新生在线学习投入时间相对较短,投入时间在6小时/周以内的占较大比例,为62%,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在时间投入上总体多于大一新生,投入时间在7小时/周以上的学生分别占72%和77%。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们对在线学习时间有了更多的投入。

2.对在线学习类型的分析

分析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最多的在线学习依然是网络教学课程(占84%),而这些课程大部分由专业教师督促引导学习。其次是微课和视频公开课,分别有44%和26%。而如火如荼的慕课课程,表示学习过的学生仅占12%,可见幕课在高职院校的推广亟待加强。具体见图1。

究其原因可能有几方面:首先慕课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要求较高,而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我约束力不够强;其次,当前的高等教育优质慕课课程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吸引力不足。因此,未来开发面向职业教育的优质慕课课程或许可以吸引更多的高职学生加入慕课学习的行列。

3.对在线学习活动的分析

“从设计的角度看,在线学习活动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过程、监管规则、学习支持、评价规则和学习资源6个构成要素。”[4]关于在线学习活动的分析,可以视为是对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的研究的一部分。学生对在线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图2可见,在线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最多的活动为“阅读教学课件PPT”,占85%以上,其次为“观看在线视频”(61%)和“完成在线学习任务”(51%)。而师生交流(21%)以及同伴交流活动(17%)较少,主动学习拓展资源的学生更少(16%)。可见,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在线学习主要以阅读课件和观看教学视频的自主性学习为主,线上学习师生以及生生交流较少,协作学习与交流尚不足。

四、对在线学习需求的分析

(一)对课程内容设计的需求分析

根据课程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将大学生在线学习课程内容设计的需求归为以下8项,对样本学生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学生性别进行了交叉分析,见表4。

通过分析,样本总体上有78%的学生希望“教学课件或视频生动有吸引力”,在男生中该项比例高达83%。正如尼尔・安德森(Neil Anderson)等指出的,要发挥在线学习的优势,提高在线学习的兴趣和质量。学生有兴趣,才能更好开展学习[5]。样本中有63%的学生希望课程设计为“层进式教学内容”,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层进式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尹睿等的研究中也指出,当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不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时会使学习者的认知投入明显降低[6]。

另外,有56%的学生希望课程“学习任务明确”,这也符合麦克诺特等人(Mcnaught et al. ,2012) 的研究结论,即良好的任务设计是促进学生投入和参与的关键。通过对性别的交叉分析发现,女生在线学习中对“层进式的教学内容”“教师的答疑辅导”“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清晰”等引导类课程设计更加依赖,而男生则更多的关注“多种课程考核方式”以及“多种媒体呈现知识”等方面。

从学生对课程内容设计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在线学习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习而设计,激发学习兴趣,要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满足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及时辅导,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以维持在线学习的持续有效展开。

(二)对在线学习资源类型的需求分析

研究结合慕课、网络课程以及E-learning等多种在线学习的特点,将在线学习课程的资源类型概括为以下几种:计算机虚拟仿真环境任务,卡通动画等素材构成的多媒体课件,文本、表格等网页形式,课堂实录或其他教学长视频,微课视频及其他。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是知识碎片化的结果,突出了知识学习的重点、要点和重要内容,成为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这里将微课视频与其他长视频区分单列。

通过对以上5种在线课程资源类型的需求调查分析发现,微课视频和多媒体课件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在线资源形式,分别占71%和58%,其次是文本(27%)和虚拟仿真任务(23%)形式,而学生对课堂实录及教学长视频则兴趣不高。可见学生们需要的是灵活、生动的便于移动学习的资源形式。对在线课程资源类型的调查分析,可以为在线课程的教师及设计者提供参考,在线课程在资源媒体设计上要符合信息时代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在线学习。

(三)对在线学习平台功能的需求分析

目前在线学习的平台品类繁多,除了院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还有一些远程学院,互联网公司创办的在线教育以及全球高校优质MOOC课程等等。正如李雁云在研究中指出,网络学习平台的流畅性、易用性和稳定性对网络学习的效果有显著影响[7]。

在线学习平台功能需求的调查中,选择最多的为“移动端支持”,高达89%,可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端支持对在线平台来说非常重要;其次,为“学习进度提醒”以及“学习导航”,分别占56%和54%;再次,学生对在线交流(27%)和学习主题相关资源推送(17%)也有较多的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习者对于平台的易用性和交互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设计良好、性能优良的在线学习平台可提高用户体验。

五、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在线学习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在线学习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列举了部分关于在线学习影响因素的典型观点,见表5所示。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结果,本研究结合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相关理论,提取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学习者、学习平台、课程和环境四个维度,提取9个要素,如表6所示。同时针对这四个维度的因素,选取4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半开放式访谈,其中实地访谈9人,网络访谈11人,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分析。

调查中样本学生根据自身在线学习的情况进行打分(影响很大,5分;影响较大,4分;一定影响,3分;影响较小,2分;毫无影响,1分),各要素平均得分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课程内容设计(4.4)、平台易用性(4.05)和网络流量费用(3.42)。排在后三位的因素分别是:信息技术水平(2.56)、学习习惯(2.01)和外界干扰(1.02)。

分析以上因素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首先,课程内容设计是学生在线学习的最大影响因素,内容设计是在线学习的核心,包括内容组织、资源呈现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线平台的易用性,也是关键要素,表现为交互友好、易用等。这两项因素的得分数据离散程度较低,可见样本得分情况一致性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线学习的流量费用对大学生们来说也会形成一定的经负担,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其次,学习支持、学习平台交互性以及学习评价的设计也是影响在线学习的较大因素。在目前的信息时代,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广泛使用,学生们信息技术水平对在线学习已不会造成较大影响。而外界干扰因素虽然在各因素中得分最低(1.02),但数据的离散程度较高。可见该因素对样本学生的影响差异较大,在线学习活动中也不容忽视,学生在线学习时可能会受到网络购物、网络游戏、影视娱乐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六、策略与建议

调查分析发现,尽管各种在线学习形式已经发展了多年,但在珠三角地区的职业院校中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容乐观,以此管窥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概貌,对于如何更好地让大学生们参与和开展在线学习,同时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从三个方面提出策略和建议:

(一)职业院校学校层面的战略支持

高职院校要重视在线学习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重要影响,要积极推动实施各项保障措施:一方面,加强在线学习课程数量和质量建设,增加在线学习资源数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技术力量如教育技术中心等,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技术服务保障。

(二)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的培训工作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高等教育版)曾提出“阻碍高等教育技术采用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数字素养”,并且主张“培养数字素养需要政策支持,既对职前和在职教师开展培训,也需要对在校学生开展培训”。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和对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培训。

关于教育技术能辅助教师开展变革型教学中,焦建利教授对一线教师的建议是,“第一,提高信息素养”,提高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二,对新技术保持好奇心”,“第三,做到率先垂范。”[8] 这三点是对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非常中肯的建议。对学生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加强培训工作尤显重要。

(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推进在线教育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优质的职业教育在线课程,提高在线课程的实用价值和吸引力,其意义也在于推动优质职业教育在线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的推广。

参 考 文 献

[1]Terry Anderson, Randy Carrison.Thero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M].2004:4.

[2]年智英,陈丽.约翰・巴格利:在线学习――一场新约运动[J].中国教师,2014(02):5-7.

[3]钟志贤,杨蕾.论在线学习[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1):30-34.

[4]李松,张进宝,徐b.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68-72.

[5]尼尔・安德森,卡洛琳・蒂姆斯,卡林・哈吉 哈希米.使用设计思维方法提高在线学习质量[J].中国远程教育,2014(9):5-12.

[6]尹睿,徐欢云. 国外在线学习投入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开放教育研究,2016(6):89-97.

第7篇

一、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内涵

(一)地方感

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概念来源于地理学,Steele(1981)认为,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创造了地方,地方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1]唐跃文指出,地方感是关于人们对特定地理场所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的多维概念,主要包括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意象和机构忠实等研究领域。[2]张中华等认为,地方感是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某种经历,如激发起的情感、兴奋、欢快或者愉悦的心情等所构成的对一个地方的感觉结构,包含地方精神和地方依附。[3]

从上述观点不难看出,地方感至少涵盖两个因素:一是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某个旅游景点,地理场所,抑或某种特定的环境,比如社区;二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人。地方感就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可以是体验、信仰、情感或者某种经历。当这种地理意义上的地方或者环境指向在线学习环境时,学习者与该环境的相互作用就产生了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Catherine McLoughlin&Ron Oliver(2000)在创造自我导向、所有权以及合作的任务中指出,为了固有的社区成员,地方感对于身份和归属感而言至关重要。[4]Marrett & Harvey(2001)认为,社区感来自共同身份感、]讲感或者价值感。[5]Fontaine(2002)强调关注学习而不是让技术影响课程结构与过程的同时,要考虑如何培养在线学习环境中的“远程存在感”。[6]Agger-Gupta(2002)给我们描述了学习者在没有合适的指导下,因缺乏地方性而出现迷惑,感情寄托错位,甚至是沮丧的问题。[7]Alfred P. Rovai(2002)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学习社区的概念应用于虚拟课堂需要考虑如何最好地设计和实施在线课程,从而培养地理分隔的学习者之间的社区[8]。Brook & Oliver(2003)认为,为了最优化学习质量,在线学习社区需要地方感。[9]Keough(2005)强调,作为在线学习环境的课程设计者和促进者,需要记住学习过程的关系价值,并建议一种更加“亲密的方式”操作。[10]Alfred P. Rovai &Hope M. Jordan(2004)利用因果实验设计,检测了传统学习、混合学习以及完全的在线高等教育学习环境中的社区感关系。[11]纽卡斯尔大学教与学中心的Maria Northcote(2008)指出,学生在在线学习环境中自我定位有时难以引航,难以知道且分辨出自己在所处社区成员中的位置。[12]她认为分析在线学习空间,以及探索在线学习,身份和归属感的概念是有必要的,并且为课程设计者和在线教师培养与刻画学生在线学习环境强大地方感提出了六点建议。

国内对地方感的研究颇为丰富,然而针对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研究还不多。

(三)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

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主要是指学习者处于在线学习环境的体验、信仰与情感,以及忠诚度。它主要包含两个维度:在线学习环境认同和在线学习环境依赖。在线学习环境认同就是学习者对在线学习环境的依恋,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从而赢得归属感,它属于一种情感性依赖。而在线学习环境依赖是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学习者与在线学习环境之间的一种功能性依赖。

二、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特征

(一)独特性

独特性主要是指,与其他学习环境(学校真实课堂)相比,在线学习环境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特征。这些特征为在线学习环境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情感与个性。好比北京故宫、洛阳龙门石窟、湖北武当山等,这些风景名胜具有很强的独特精神,都具有强烈的地方感。这种地方感对许多没有直接网络学习经验的人而言,具有重大而独特的意义。

(二)人性化

为了培养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在线环境设计者需要考虑该环境的美观,同时,能够根据学习者个人的学习习惯、技术操作熟练程度与习惯,尽可能地方便学习者,既能满足学习者对在线学习环境的功能性依赖,又能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然而,无论是技术设计,还是非技术设计,都必须意识到它们是围绕学习者的需求而展开的。

(三)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个体得到他人或者团队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情感体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层次需要理论”,其中,它指出人们只有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才能“自我实现”。为了在线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在线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他们一种归属感。然而,这种环境地方感,能够让学生消除自己所处学习环境的孤独和寂寞感,获得一种安全感与落实感,从而更加投入地学习。

(四)连续性

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学习者对这种环境日积月累的积聚过程。当学习者对学习环境逐渐产生情感依赖,认识到自己所处的身份地位,以及集体归属感,才能成为在线学习环境的“回头客”。在此基础上,学习者产生功能性依赖。当这种地方感建立以后,学习者才会持续地进行投入学习。

三、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六大要素

(一)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构成要素

Maria Northcote在考虑以往在线学习设计的文献建议,考虑到不同教师和学生对在线学习情境的反应的基础上,为促进课程设计者和在线教师培养以及刻画学生更强烈的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而提出六点建议。这六点建议分别是:人性化、学生贡献、图像工具、指导结构、教师临场、社会化。它们构成了创建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六个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的要素

(二)各大要素分析

1.人性化

总体而言,人性化强调如何确保在线学习环境包含归属感、社区感以及不拘礼节感,从而在学习环境中培养一个更加受欢迎的界面。[13]然而,许多这样的交互并没有很自然地发生。学习者在界面浏览过程中出现迷航现象。这时他们需要一些人性化的教学设计以帮助继续学习。例如:课程设计者可以提供给学生个人联系方式。而且这对在线学习的开始阶段尤其重要。Paxton(2003)建议,创建一个“有吸引力的”的学习空间需要在一门在线课程中包含如下一些因素:(1)尊重;(2)合作与协作的信念;(3)激情理解;(4)信任和真实性;(5)乐观;(6)意向性。所有这些都展示了人性的一面,并鼓励学生这样做。[14]

2.社会化

社会化指的是继承与传播规范、风俗以及思想意识的过程。它使个人具备必要的技能和习惯,从而参与自己所处的社会。[15]社会化包括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教化是跟教育类似的,涉及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整体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内化就是个人将这些整体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进行内部建构与消化。

在线学习设计中,社会化应该是核心,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因素。从教化角度上讲,在线学习设计者需要考虑多维度的交互活动,比如: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以及教师、学生和在线学习环境之外的交互等等。从个人内化角度上讲,在线学习者需要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在参与当中,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地位,找到归属感,从而对在线学习环境产生认同和依赖。因此,在线学习环境的社会化促进学习者确定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地方感。

3.学生贡献

在线学习环境的学生贡献,就是需要学生将自己创造的资源、心得体会,以及一些内隐的知识与其他学习者,甚至指导者进行分享。分享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贡献精神;二是尊重与评价其他人的共享。针对第一点,在线学习设计者需要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合作分享的活动,让学习者之间进行思想与语言的交流,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尊重与评价其他人的共享需要设计者精心设计评估活动与评估标准。评估应该是多样化,包括教师评估、专家评估以及同伴评估。前两者与传统课堂的评价类似,只是在线学习环境中,技术支持作用更大。然而同伴评估,就是学生之间的评估活动,需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因此,在线学习环境通过给学生提供贡献自己创造的机会,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在线课程,当他们的努力得到其他在线参与者的理解与回应的时候,就能够培养一种在线环境的所有感并且得到肯定。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注意到在线课程的地方感,同时也能够在开发这种环境中起着一定的作用。[16]

4.教师临场

教师临场(或教学临场)不是空间的概念,而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如Tom Bennett(2010)所认为,教师临场描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反应。[17]实际上,教师临场的程度深浅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对话与交流的亲密程度。Edward Brady& Douglas Bedient(2003)认为,教师临场必须依赖作为交流过程中主要部分的有效反馈。[18]Dorit Sasson(2008)认为,激励学生学习,就是教师如何运用教师临场和学生进行“]说”。[19]与此同时,他认为,教师临场和教授学术内容同样重要,它真正关乎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

在线学习环境因教师与学生真实见面的机会远远低于传统课堂环境,而更加需要建立教师临场,以便在线环境中的教师在学习者迷航,或者出现失落感与无助感时提供帮助与支持。因此,在线学习环境中教师临场建立尤其重要。Bender(2003)认为,教师与每位在线学生的接触被认为是一种培养在线环境中有目标的教师临场的有效方式。[20]Paula Jones等利用Garrison等人开发的“探究社区”模式检验网络课程的教学临场属性得出无论:引导视频能够促进建立指导者与学生的教学临场。[21]Tom Bennett(2010)给出培养教师临场的六点建议:[22]

(1)拥有重要地位。

(2)行动端庄。

(3)有条理地准备课程。

(4)尽可能淡定,行动自信。

(5)奖惩公平、一致以及严格。

(6)保持耐心。

5.图像工具

在线学习环境中,图像工具比文字更加吸引学习者的[球。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设计的图像更加让学习者留恋。因此,有效的在线学习中,图像工具的设计至关重要。这些图像工具可以是图表、图片,也可以是虚拟现实、三维动画、视频以及幻灯片等等。McVay Lynch(2002)认为,图片无论是静止或者其他,能够提供指导,提供帮助导航,理解以及解释,能够创造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23]

在线环境设计者,需要考虑图像元素的位置、色彩以及使用这些图像元素。设计时,需要思考它们能不能促进在线学习环境的地方感。

6.指导结构

指导结构好比路标,指引学生者穿梭于在线学习环境当中,有助于培养地方感。Northcote(2008)认为,为学习者提供课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能够培养地方感。这种指导包括简单的文字或者图形,学期计划、在线学习者建议清单等等。它们无需是线性的,但是必须站在整个课程设计的高度。

四、结束语

与传统课堂学习环境相比,在线学习环境因其地理意义的缺失而导致学习环境缺乏氛围,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在线学习环境中引入地方感,能为学习者提供归属感与自我身份认同感,让他们能够积极地使用在线学习环境,投入学习活动。在线学习环境地方感框架模型为创建与培养该环境的地方感提供参考模型,同时也为在线课程与环境的设计者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 Steele.F.The sense of place[M].Boston:CBI Publising,1981.

[2] 唐跃文.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11(22): 70-77.

[3] 张中华,张沛,王兴中.地方理论应用社区研究的思考——以阳朔西街旅游社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9,01(29):141-146.

[4] Catherine McLoughlin&Ron Oliver.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cultural inclusivity:A case study of indigenous online learning attertiary level[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0,16(1):58-72.

[5] Marrett, C., & Harvey, C.(2001). Getting the systems right:Exper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In E.J.Burge &M.Haughey (Eds.), Using learning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pp.38-74).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Falmer.

[6] Fontaine,G. (2002). Presence in ″Teleland″. In K. E. Rudestam& J. Schoenholtz-Read (Eds.), Handbook of online learning:Innov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rporate training (pp. 29-52).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7] Ager-Gupta, D. (2002). Uncertain frontiers: Exploring ethicaldimensions of online learning. In K.Rudestam & J.Schoenholtz-Read (Eds.), Handbook of online learning:Innov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rporate training (pp.125-148). Thousand Oaks, CA: Sage.

[8] Alfred P.Rovai(2002).Building Sense of Community at aDistance. Rovai, A. P. (2002). Building Sense of Community ata Distance.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Distance Learning, 3(1).

[9] Brook, C., & Oliver, R. (2003).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ies:Investigating a design framework.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Technology,19(2),139-160. http://www.ascilite.org.au/ajet/ajet19/brook.html.assessed,2011-11-23.

[10] Keough,M.(2005).Relationships not technology are the keys toonline learn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17th Biennial Conferenceof the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11] Alfred P.Rovai &Hope M.Jordan. Blended Learning and Senseof Commun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raditional and fullyonline graduate course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4,02(05):1-13.

[12][13][16] Northcote,M.(2008).Sense of place in online learningenvironments[DB/OL].In Hello?选Where are you in the landscape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Proceedings ascilite Melbourne 2008.http://www.ascilite.org.au/conferences/melbourne08/procs/northcote.pdf.Assessed,2011-11-23.

[14] Paxton, P. (2003, November 4-7).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online learning through invitational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DUCAUSE 2003:Balancing opportunities, expectations,and resources, Anaheim, California.

[15] Wikipedia.Socialization[D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izationAssessed.2011-11-28.

[17][22] Tom Bennett. The myth of teacher presence[DB/Ol].

http://newteachers.tes.co.uk/news/myth-teacher-presence/45620.Assessed,2011-11-28.

[18] Edward Brady & Douglas Bedient(2003). The Effects of Teacher Presence on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s [DB/ OL].5th Annual WebCT User Conference.http://www.ega.edu/facweb/irp/Surveysandreports/WebCTConference2003/papersfromconference/Brady.pdf.Assessed,2011-11-29.

[19] Dorit Sasson(2008). Using Teacher Presence to Motivate Students[DB/OL].http://doritsasson.suite101.com/using-teacher-presence-to-motivate-students-a85350#ixzz1f0qXFSd4 Assessed,2011-11-19.

[20] Bender,T.(2003). Discussion-based online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Theory, practice, and assessment. Sterling, Va: Stylus 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