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18:18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的修辞手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可见,重视语文修辞手法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借助多种活动来进行修辞手法的教学,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所谓的修辞手法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通过词语的应用和对句子的调整来让原本枯燥的句子增加一份活力,这也是修辞手法教学的价值所在。所以,为了改变以往简单的一讲到底的模式,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结合文本,从文本句子解读中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的应用,并在自主应用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因此,本文就以“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为例进行研讨,以确保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打比方,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也是常常用到的一种修辞书法。一般情况下,本体和喻体之间会由“像”“似”“好像”“犹如”等连接词构成的。而这一修辞手法的应用也是朱自清先生在《春》这篇文章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修辞展示与分析:
比喻:(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这些句子中应用的修辞手法都是比喻,所以,为了贯彻落实课改下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修辞手法的应用能力,在《春》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针对一筛隼句进行分析,其他的要求学生以“小老师”的形式进行自主讲解。如第(2)句的讲解,鼓励学生自主去分析,自主结合上下文,对这句中的喻体和本体进行区分。即:将“春雨”比作了“牛毛”“花针”“细丝”,目的就是要突出“春雨”的“多、细、密”,形象而贴切。在这一句中,喻体是牛毛、花针、细丝,本体是春雨。之后,组织学生自主对文本中的其他比喻句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排比
所谓的排比句就是要借助意义相关或相近的句子来表达,以达到增强气势的目的。但是,在以往的排比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是简单地将排比句的特点讲述给学生,很少专门进行分析,导致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根本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实际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在体验排比修辞手法的应用作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还是以讲《春》为例,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句子运用的是排比句,如: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分析这几个句子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反复阅读,感受排比用法的作用,体会排比修辞的价值。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如:第(2)句中既运用了拟人,又运用了排比,接着,引导学生自主说一说排比修辞是怎样增加句子的气势的,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解读,感受作者是怎样借助排比来给枯燥的句子增加气势的。比如,有学生说:这句话借助排比从“山”“水”“春日”三个方面从整体上展示了春的特点。
还有学生说:这句话在描写上是一致的。
更有学生说:学生将拟人和排比相结合,更直观地将春的形象展现给了学生。
……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组织学生自主对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应用,自主选择恰当的事物进行描写,如:
有学生说:爱是一座灯塔,爱是一场春雨,爱是一阵清风,只要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还有学生说:青春是一首歌,拨动着我们的心弦;青春是一把火,燃烧着我们的热血;青春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的方向。
……
鼓励学生自主去应用,自主去表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修辞利用能力,而且,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加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下的语文修辞教学要做如下两点的转变,一是转变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就像上文中“比喻”修辞的教学法一样,我们鼓励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二是注重学生的应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教,还要注重学生的学和用,鼓励学生在自主应用中掌握,在自主应用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总之,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做好转变工作,要通过多种活动的组织来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在理解它时,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综观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有几十处,概括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短语互文
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例如:
1.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2.朝晖夕阴。(同上)
3.岸芷汀兰。(同上)
例1“去国怀乡”是“去国去乡,怀国怀乡”的浓缩形式,可译为“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例2“朝晖夕阴”联系下文“气象万千”来看,意思应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晖”。“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例3“岸芷汀兰”,指“岸边和小洲上的小草和小花”,而不是“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小花”。
(二)单句互文
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例如:
4.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5.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例4我们应理解为:“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如将此句解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不符合逻辑,大错特错了;例5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其中“秦”与“汉”互文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三)偶句互文
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这类用法非常普遍。例如:
6.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8.西和诸戎,南抚夷越。(《隆中对》)
9.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1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同上)
1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同上)
1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例6“千里”和“万里”互相呼应,彼此隐含,指“千万里”;应理解为“千万里都是冰封雪飘的景象。”例7“受任”和“奉命”互补,“败军之际”和“危难之间”互补,两句合起来是“在打了败仗、正是国家处与危难之中的时候奉命接受了重任。”例8“西”和“南”互补,“和”与“抚”互补,“诸戎”和“夷越”互补,合起来应理解为“团结、安抚好周围的少数民族。”就是搞好民族关系。例9“宅里”与“堂前”相呼应,“寻常见”与“几度闻”相呼应,应理解为(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家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里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前只闻歌而不见人。例10“将军”和“壮士”互相隐含,即“战死”的有“将军”也有“壮士”,归来的有“壮士”也有“将军”。如果翻译成“将军经过百战之后都战死了,回来的都是久经战场的壮士”,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逻辑上讲不通。应该翻译成“将士们经过多年征战,有的光荣殉国,有的载誉而归”。例11两句相互包含,它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例12“扑朔”与“迷离”互文见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并非像教材注释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③,如果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例13“将军”和“都护”互文见义,自然无情,怎会偏偏只冻住“将军”的角弓,只让“都护”的盔甲冷得穿不上呢?显然,这句诗应理解成“天很冷,将士们的角弓都拉不开,盔甲也难以穿上。”例14“湖光山色使鸟儿欢娱,使人心除去杂念。”例15意思是不因“物”﹝的好坏﹞和“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例16 “谈笑”和“往来”构成了互文,应译成“和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之士,没有不学无术之人”。
(四)多句互文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
17.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这是四个相关的句。如果把文句割裂开来,就会误解为木兰每去一处只买一样东西,哪有这样机械呢?仔细一想,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正确的理解是(木兰)到处去买出征的器具,表现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作者把它分开来写,是为了诗句的整齐和音调的和谐。
需要指出的是,“互文”作为一种古汉语的修辞手法,在今天不一定要求学生去运用,但是,因为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在现代汉语中“互文”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如神出鬼没、东奔西跑、莺歌燕舞、门当户对、摧枯拉朽、暴风骤雨等。因此,掌握好互文的修辞手法,对于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甚至运用现代汉语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锡龙,唐作蕃,何九盈,蒋绍愚.《古代汉语修订本(下)》北京:商务印书馆,884页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文体知识
初中阶段的基本文体知识,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类。学生需要在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下,清晰了解每类文体手法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区别,继而在回答相关的文体知识的题目时表现出专业性和明确性。一般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师会通过课内教材内容的教授和课外语文知识的练习,指导学生们逐渐加深对各类文体知识的辨析和理解能力,从而保证今后独立解答相关文体类题型的正确率和完成度。初中生对文体知识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文体知识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理解,第二个阶段就是在阅读理解和作文中实现对文体知识的辨析和运用,继而完成对文体知识的语言和行文的理解运用。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案例,笔者认为文体知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根据文体知识的主要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修辞手法类文体知识
初中生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有所接触,因此,对常用的修辞手法,学生们能够快速地辨别和表达出来,而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修辞手法的教学,在小学了解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朝着应用的方向发展。具体来看,语文教师可以从阅读理解和作文两个教学模块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领悟能力。
首先,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层面语文教师往往需要向学生们介绍每个修辞手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运用的作用以及好处。学生们只有掌握了修辞手法的各个形式和作用,才能在今后的各类阅读理解中体会语言运用的美妙和作者的个人感彩。例如,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手法,往往会使得表现的内容和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从而增添文章的感彩;拟人手法的运用往往会赋予被拟人的物体以动感,增添文章的活力;排比手法的运用往往会增添文章的气势,表现作者的感情态度;夸张手法的运用往往会从夸大和夸小两种层面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增添文章的语言感染力。诸如此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为文章行文的结构和感情服务的,有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生发。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们完成对修辞手法的表现形式和作用之后,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修辞手法运用的辅导。初中生正处于对语文语言学习理解和运用的关键阶段,对修辞手法的扎实掌握和运用,一方面可以凸显他们对文章行文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他们从修辞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作文的形式表达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成果。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600字左右的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时,通常可以鼓励学生们运用两到三个修辞手法,在提高作文表现效果的同时逐步实现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二、表达方式类的文体知识
在学习和掌握了基本的修辞手法技巧之后,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每种表达方式之间的细微差别。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既是不同文体表现内容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表达特定感情的语言手段,初中生在学习此类文体知识时,需要尽力体会每个表达方式的特点和差别。
首先,在课内和课外的阅读理解教学层面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们介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五类表达方式的特点,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学习这五类表达方式的技巧。例如,记叙是初中语文材料的主要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叙说和交代,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学会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记叙类文章的大意,从记叙文六要素或三要素出发,以精炼的语言得出最完美的回答。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作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指导他们通过对五种表达方式的写作和思考,体会中文写作的语言魅力和情感态度。具体来看,记叙是初中生作文的主要写作手法,而对人物外貌、心理、语言、神态的记叙往往需要学生们进行细致的观察,从正面和侧面两个维度进行描写,在写作情感性比较强的文章时,初中生往往还需要借助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达到自身抒情的最大化和真实化,从而提高文章写作的感染力和写作色彩。初中生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才会逐步掌握每个表达方式的技巧,提高语文作文写作的水平和能力,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中文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三、表现手法类的文体知识
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还需要重视对表现手法的讲解和运用。学习和了解多样的表现手法,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思考阅读理解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借鉴意识,将多种表现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从而提升自身作文的文采表现力。
首先,在阅读理解层面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们介绍常见的表现手法,指导他们了解每种表现手法的形成结构以及背后蕴含的深意,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各类文体的表现手法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呈现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记叙文的表现手法主要呈现为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除此以外,表现手法除了依据不同文体呈现不同的形式,往往还与艺术手法相一致,常见的象征、想象、烘托、反衬、渲染等表现手法往往会在阅读理解中加深文章的说服力和情感力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修辞教学;问题
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领会是进行修辞教学的最大目的,而作为一种文学工具,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将作者的情感更好地表F出来。初中这个阶段是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修辞手法,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更好地领会,从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以下文章就对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修辞教学的重点存在偏移
当前,很多教师对于修辞教学的目的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认
识,只是单纯地将其等同于一些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当作基础知识进行传授,教学面很窄且量很小。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对语言联系比较重视,将其当作关键教学内容,但还是没有很好地和修辞进行联系,由此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修辞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一些教师只是在简要地理解修辞方法上进行了修辞方法的教学,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了辞格和句式修辞,却忽视了一般修辞的内容,未结合课文的情境对修辞特有的作用进行探究,通常对讲解比较重视,却忽略了练习的作用。实际上,在修辞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实际训练,也就是说,要结合生动鲜活的生活实际来进行修辞的训练。
2.教师的教学理念淡薄
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对于修辞知识的认识都存在误区,因为不重视也就没有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更多专业的知识,所以教学效果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对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很多语文教师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辞格辨别为中心,这就会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二、正确的教学引导
1.练习生活实际
语言交际在很多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思想的交流、信息的传播以及联络沟通等,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在口语交际中最早开始应用修辞,后来则慢慢向书面修辞偏移,因此就造成了修辞的运用渐渐脱离了实际。
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生活语境。比如,在初中语文的课本当中就设置了一些专题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初中阶段进行语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将修辞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建立无处不修辞的意识。教师适当地为学生总结修辞的知识,提高学生应用修辞手法的能
力,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语文成绩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融合课文和修辞的教学
在进行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融合修辞教学和课文教学。因为在名家名著中包含着丰富的修辞手法,而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名著。教师在传统的课文教学中只是把修辞当成基础知识,这样对于学生深入把握作者的情感很不利。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讲解修辞内容的同时讲述修辞的方法。
比如,对《木兰诗》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修辞教学融入课文教学当中,将课文中蕴含的一些修辞手法指出来,并为学生讲解。比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一句中就蕴含着夸张的手法,而夸张就是指夸大和缩小事物的某些方面,运用夸张的手法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效果,这一句中就将战争的紧急和路途的遥远作出夸张的描写。在这篇文章中还包含了对偶、设问、顶针等修辞手法,对偶是一些结构相同、字数也相等的句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属于对偶句,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对偶为下面的文章设置了悬念;设问就是在句子中进行自问自答,“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句话就属于设问句,这句话将人物的思想活动更好地描写出来;顶针就是后一句话和前一句话首尾相同的句子,在文章中运用顶针的话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更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此外,一些句子还包含了多个修辞手法,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详细讲解。《木兰诗》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用到的修辞手法非常多。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时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学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各种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含义进行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修辞手法分类特点作用地位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1-01
语文教学的职责是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其中就包括指导学生很好地掌握修辞手法。
一、修辞和修辞手法
修辞:是指对文字加以修饰的写作手法,包括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修辞手法:也称辞格、辞式,是为了使语言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二、修辞手法的分类、特点、作用
1.比喻
特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
注意:本体、喻体之间要有相似性;比喻要贴切;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
2.拟人
特点: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使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从而使描写更生动。
3.夸张
特点: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
作用:突出事物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4.排比
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某种意思或感情。
5.对偶
特点:由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对的句子构成。
作用:使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6.反复
特点: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某种意思或感情。
7.设问
特点: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注意和一般疑问句区别)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
特点: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此外,教材中还出现了其他修辞手法,且容易和上述几种混淆,如:借代与比喻,通感与比喻,对比与对偶,反语与双关等,教师应适当予以点拨。
三、修辞手法在语文中考里的地位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各地中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比比皆是,主要有两种方式:
1.把修辞手法和阅读理解结合考查。一般是结合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2.把修辞手法和各种写句题结合考查。一般是在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试题中,要求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重庆市近10年的语文中考里都有此类考题。如:
(1)2003年: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把句子补充完整。(4分)
溪流、湖泊、山泉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因为有了水而有了灵性,有了生机。水是有灵魂的。水的灵魂如少女一般韵味十足,如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
(2)2007年: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4分)
江南是一局棋,纵横交错的田垄是棋盘,星星点点的湖泊是棋子。
(3)2011年:2011年4月,重庆市妇联、大渝网等联合发起了"爱心字典捐赠"活动,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并表达了期盼和祝愿。
如果你捐了一本字典,请在字典上写一句留言,表达鼓励之意。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四、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有一项要求是"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表现力"是指词语生动,修辞手法丰富,文句有意蕴,这也是阅卷老师给考生打高分的一把利器。
斯大林说过:"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是分不开的。"只有平时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意识地积累、使用修辞手法,才能使学生逐渐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技巧。
1.妙用在作文标题中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若用修辞手法来拟题,可为文章增辉添色。如:《宽容是把双刃剑》、《母爱如水》、《狗的遗嘱》。
2.妙用在作文开头、结尾中
用修辞手法开头,往往能够很好地开启下文,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用修辞手法结尾,常常让人回味无穷。
3.妙用在记人、写物、论理之类的作文中。
五、修辞手法教学中的几点设想
1.树立"大修辞"观。除了重视辞格,还要注重修辞的语言、句法、篇章等方面。
2.必须在具体的言语材料中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切不可将修辞手法与具体文段剥离开,去生硬地讲解修辞知识。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结合语境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学方法要灵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赏析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可以采用换词法,把"钻"换成"长",采用去词法,去掉"偷偷地"一词,让学生比较其表达效果的不同,从而切实领会到拟人手法的妙处。
4.注重修辞教学的系统性。教材中的修辞手法知识零星散落在一些练习里,教师要有统筹安排,呈现出系统性,并与阅读、作文教学协调统一。
总之,语文教师要紧扣初中修辞知识教学重点,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表达、运用能力,最大化地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技巧;语文修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教学目的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然而不管是阅读、写作、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是文学鉴赏和文言文的掌握都与语文修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修辞”一词中,“修”为修饰、选择之义,“辞”为言辞,语言,所以修辞就是对言辞、语文进行修饰与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和现象,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方式。将“修辞”具体化于语文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借代、比拟(拟人、拟物)、夸张(扩大、缩小、超前)、对偶(正对、反对、串对)、排比、反复、双关(谐音、语意)、反语、对比、映衬(正衬、反衬)、顶针、移就、通感、婉曲、回环、呼告、互文等。面对修辞手法种类繁多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矛盾,一些一线教师选择对修辞避而不谈,只做简单介绍不做深入探讨,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些一线教师特别是工作经验不足的高中语文教师会选择将修辞手法一一详解,视总体教学任务而不顾,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修辞手法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并非全部,显然,这两种修辞教学的方式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如何将其恰当地展示给学生,使其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是很多教师都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我认为,面对种类如此繁多的修辞手法,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其进行归类,区分出哪些修辞手法是被广泛应用的,如:排比、比喻、比拟、夸张;哪些修辞手法是不易发觉的,如:映衬、移就、互文、通感;哪些修辞手法是容易混淆的,如:借喻―借代、移就―拟人、对偶―对比;而哪些修辞手法又是不易于学生掌握的,如:借代、映衬、借喻、超前夸张;哪些修辞手法是“一点就通”的,如:回环、顶针、反复、排比、呼告。针对以上修辞手法的分类,我们坚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统一的原则进行修辞手法教学,即坚持将所有修辞手法都对学生有所介绍,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该细细品味的修辞手法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该粗略了解的修辞方法就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去体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
一、遇到就不错过――语文教学中渗透修辞教学
我们认为要想让学生对修辞手法产生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就离不开修辞手法所存在的课文。也就是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当课文中出现某一修辞手法时,教师都应该从课文的情境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课文情境的角度去赏析、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驱使,学生在看到比喻、比拟时就使用“这句话生动形象表现了……”,看到“正衬、反衬”就说“这句话衬托出作者……”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回答,导致学生开始淡去修辞的趣味与汉语的魅力,使修辞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同时也使语文教学变得寡然无味。比喻与比拟的作用的确是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然而是怎样的生动形象,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用心去体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修辞教学遥控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遇到修辞手法就不轻易将其错过。例如《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由于该文言文的主题与爱情有关,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对其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抓住其兴趣点,在对文章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辞手法的讲解。
二、感性走向理性――设立修辞手法专门课
我们说从“感性走向理性”,是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所接触到的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归纳,将对修辞手法的感性认识升华,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达到对修辞手法的理性认识,进而达到灵活运动的程度,尤其是针对像“借喻―借代、移就―拟人、对偶―对比”等相似程度过高,容易产生混淆的修辞手法更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归纳,将其相同点、不同点一一理清,对其进行专门讲解,强化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准确掌握。然而,如果没有语文课堂上修辞手法的积累这一目标是远远达不到的。所以我们说,设立修辞手法专门课要建立在语文教学中修辞渗透的基础上。
修辞是高中语文乃至整个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汉语魅力的体现,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修辞手法教学的同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辨析各种修辞手法更要学会发现修辞的“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八种: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这几种修辞手法,同学们要能够明辨其特点,并要特别注意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对此同学们必须掌握如下能力:1.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运用是否得当的能力;2.运用修辞手法仿写句子的能力;3.结合具体语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文中表达效果的能力。
【应对策略】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把各种修辞手法渗透在阅读理解中的考查特别多,且都重在考查考生对语言的运用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及其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一、唤起相似联想,理解比喻的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也可以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某种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答题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二、抓住作者情感,理解拟人的作用
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使读者不仅对文中所描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还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答题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感与性格,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把握排比项,理解排比的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它能使语言畅达,节奏感强,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排比多用于议论或抒情,用排比议论,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答题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理解夸张的作用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答题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五、联系所问与所答,理解设问的作用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可以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句式丰富,波澜起伏。用设问句作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启发读者思索、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将设问用在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答题公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六、体会语气与情感色彩,理解反问的作用
反问的修辞手法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或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这样能把肯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烈,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答题公式: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对……的关注和思考。
七、品味对称与音乐之美,理解对偶的作用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能鲜明地提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也能使文章句式整齐,结构匀称。答题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揭示了……的内在联系,同时使文章结构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
八、在旋律美中加深印象,理解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修辞手法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答题公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强烈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美文展示一】
竹 篾
左建明
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
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那孩子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这会儿,他只穿了个有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
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
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样美妙的竹篾。尽管我意识的平面上只是想跟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感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
“啊呀!”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
那一刻,我惊惶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
老婆婆却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
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而误踩上的可能性挺大的呀!
老婆婆急急惶惶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
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
耳边还有那孩子渐远渐轻的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