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18:16
序论:在您撰写科学管理方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科学管理是安全之母,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我国应采用的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推行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虽然一般的管理侧重点不同,但在管理中必须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由企业法人组织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三)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很注重,常常采取“感情投资”的方法,解决职工的住房、子女入托以及汽车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六)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七)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八)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形成从厂、分场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5种功能。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设备等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实际生产中,每天获取的事故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判断,靠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的,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用一句话表述,就是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中央处理机),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因而,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凭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一方面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才有可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金科,张连生《运用科学管理手段不断夯实安全基础》;《铁道运输与经济》;2001年第10期
2、崔政斌《提高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途径》;《化工劳动保护》;2000年第21卷第4期
3、《严格执法强化安全管理》;《建筑安全》;总第121期
4、赫天虹王剑《企业安全管理如何与国际接轨初探》;《化工施工技术》;1998年第20卷第4期
论文摘要:近些年杜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行为方式由倚重个体行为向注重公共行为转变;研究的动力出现由重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向注重功利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转变;研究成果的受众由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向开放的社会各阶层、领域转移。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的特点:研究力量不集中,人才队伍不专业;研究主体的多层次;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当前需要抓质量.促创新、搭平台。
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在本质上是为社会科学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服务的。做好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一、社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的明显转变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社会科学自身的研究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了解、分析近些年社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
(一)在研究的行为方式上,由倚重个体行为向注重公共行为转变。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由以个人活动为主向以组织活动为主转变。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个人的事情。选题、立项,研究什么与怎么研究,几乎完全由研究者个人决定。尽管现实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研究现在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科学的价值、功能和作用被国家和社会进一步认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进人国家创新体系,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超越了个体、个人的狭小范围,日益渗透着更多的国家、事业、企业因素。其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体现了更多的国家、社会、企事业的利益和兴趣,社科研究已经成为国家大事,社会大事,企事业大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科学研究已经由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由个体自由选择变成一种公共理性选择。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产品。理论工程,公民道德纲要,国家经济社会人口发展规划等等都是典型代表,即便是比较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也已经渗透了更多的公共色彩和成分。比如清史研究,蒙古族史研究,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投人连年增加。
(二)在研究的动力上,出现由重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向注重功利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转变。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由原来的远经济利益向近经济利益转移。现在,各种经济活动、经济机会增多,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知识力量产生了更多的以经济为主的利益诉求和满足。应当说个人的经济要求和追求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正当的要求必须得到尊重。但是也要理智地看到,个人收人与其实际付出的劳动和研究者生产成果的质量还大量存在不相符合的现象。知识经济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就是商品,在商品市场上假冒伪劣行不通,在学术研究的市场上同样不需要假商品。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越重要、越突出,其引发、获得的经济利益也就可能越大、越高。由此国家、社会对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有效性的期望值也越大、越高。人们的期望值越高,社会科学研究者肩上的责任也就越重。不能离开社会责任空谈学术责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越快,人们的期望越大,社会科学研究者、工作者的责任就越重。在物质利益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应当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三)在研究成果的受众上,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享有范围由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向开放的社会各阶层、领域转移。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享有不局限在书斋,而是跨出专门化的圈子,已经真正走出了自我欣赏的误区,克服了自娱现象。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既成为党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决策的重要参考,也受到民间社会的广泛关注。比较典型的是于丹谈论语、庄子,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与过去简单的书院、书斋式研究模式相比,现在的社科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应用已经走向社会、走人生活、走向大众。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科学发展、人才队伍的特点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必须密切注意社会科学研究生产方式的新变化,同时结合本地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的特点,以便充分有效发挥社会科学规划、管理的作用。这些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研究力量不集中,人才队伍不专业。欠发达地区一般来讲高校少,科研院所少,专业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党校和层次比较低的少数大中专学校,而且人数较少。多数社会科学研究者是分布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非专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可以说因为研究力量参差不齐,产生高质量的、规范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就很难。但是,把劣势认识、分析到位也会转化成优势。因为社会科学实际工作者人员多,专业研究人员少,标志着社科研究的着眼点、着力点、突破点更能关注社会实践的需要,更能贴近实际生活,基础研究薄弱,应用研究会厚实些。迫使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研究,研究中做的密切结合过程。这就为整合社科研究力量和资源提供了机会和场所,为社科规划管理提供了广泛空间,进而实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
(二)研究主体的多层次还不可替代。在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个体的自主研究还不可替代,特殊的群体自主研究不可替代,各个单位的自主分散管理不可替代,社科规划管理的协调组织作用不可替代。个体和特殊群体的社科研究活动尽管有自主性,但多数科研活动往往也与一定的组织架构相关,他们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规范或挂靠的社科研究管理部门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社科研究日益成为公共行为、公共产品、公共活动,社科规划管理对个体和群体科研所施加、产生的影响力、指导力也在增加。事实上,不管是个体还是特殊群体的科研活动,研究任务最终都要通过分工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单位的科研活动更需要分工。有分工就需要协调、组织和管理,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没有个体的自主研究就不会有上层次的群体研究。没有自愿的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就不会产生协作力。社科管理的基础是尊重研究者的自主权,社科管理的价值是调动区域内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因素,有效开发、整合分散的社科研究力量和资源,社科管理的终极目的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三)党和政府的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在组织力、协调力和动员力的“三力”发挥上应加大力度,那就是要有效解决对个体研究的信息咨询和对群体研究的组织力不大,对单位及其单位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调力不高,对社会上社科研究资源的动员力不强的问题。社科规划管理部门要发挥好自身在社科信息资源的搜集、运用,社科社会资本的争取、利用,社科人力资源的组织、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好在研究方向、具体选题,获得各方面资源的渠道,建立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哪些问题是党和政府所关注的,哪些是具体职能部门所需要的,哪些社科研究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以上信息只有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指导、协调、组织,才能更有效、迅速传递到具体研究者那里。所以必须加大服务力度,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好社科规划管理的职能作用。
三、如何创新社会科学管理方式
显然,社科规划管理的基础内容是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核心目标是生产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为实现这个目标,当前需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突破:
(一)抓质量。必须形成共识,社会科学的繁荣必须通过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做支撑。没有质量的成果再多也是废品,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靠研究数量堆不成社会科学的繁荣。社科研究成果的质量取决于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研究者的基本立场如何,研究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是不是来源于活生生的实践,研究的具体过程是否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也就是说是基于事实还是主观杜撰,研究出的产品是不是具有实际意义,是否解决实践问题或者具有学术价值,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作为管理方,必须明确质量问题贯穿于研究的始终,从研究主体到研究客体再到研究过程都离不开跟踪管理。
论文摘要:近些年杜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行为方式由倚重个体行为向注重公共行为转变;研究的动力出现由重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向注重功利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转变;研究成果的受众由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向开放的社会各阶层、领域转移。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的特点:研究力量不集中,人才队伍不专业;研究主体的多层次;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当前需要抓质量.促创新、搭平台。
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在本质上是为社会科学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服务的。做好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一、社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的明显转变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社会科学自身的研究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了解、分析近些年社会科学研究与组织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
(一)在研究的行为方式上,由倚重个体行为向注重公共行为转变。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由以个人活动为主向以组织活动为主转变。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个人的事情。选题、立项,研究什么与怎么研究,几乎完全由研究者个人决定。尽管现实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研究现在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科学的价值、功能和作用被国家和社会进一步认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进人国家创新体系,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超越了个体、个人的狭小范围,日益渗透着更多的国家、事业、企业因素。其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体现了更多的国家、社会、企事业的利益和兴趣,社科研究已经成为国家大事,社会大事,企事业大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科学研究已经由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由个体自由选择变成一种公共理性选择。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产品。理论工程,公民道德纲要,国家经济社会人口发展规划等等都是典型代表,即便是比较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也已经渗透了更多的公共色彩和成分。比如清史研究,蒙古族史研究,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投人连年增加。
(二)在研究的动力上,出现由重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向注重功利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转变。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由原来的远经济利益向近经济利益转移。现在,各种经济活动、经济机会增多,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知识力量产生了更多的以经济为主的利益诉求和满足。应当说个人的经济要求和追求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正当的要求必须得到尊重。但是也要理智地看到,个人收人与其实际付出的劳动和研究者生产成果的质量还大量存在不相符合的现象。知识经济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就是商品,在商品市场上假冒伪劣行不通,在学术研究的市场上同样不需要假商品。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越重要、越突出,其引发、获得的经济利益也就可能越大、越高。由此国家、社会对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有效性的期望值也越大、越高。人们的期望值越高,社会科学研究者肩上的责任也就越重。不能离开社会责任空谈学术责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越快,人们的期望越大,社会科学研究者、工作者的责任就越重。在物质利益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应当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三)在研究成果的受众上,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享有范围由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向开放的社会各阶层、领域转移。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享有不局限在书斋,而是跨出专门化的圈子,已经真正走出了自我欣赏的误区,克服了自娱现象。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既成为党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决策的重要参考,也受到民间社会的广泛关注。比较典型的是于丹谈论语、庄子,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与过去简单的书院、书斋式研究模式相比,现在的社科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应用已经走向社会、走人生活、走向大众。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科学发展、人才队伍的特点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必须密切注意社会科学研究生产方式的新变化,同时结合本地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的特点,以便充分有效发挥社会科学规划、管理的作用。这些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研究力量不集中,人才队伍不专业。欠发达地区一般来讲高校少,科研院所少,专业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党校和层次比较低的少数大中专学校,而且人数较少。多数社会科学研究者是分布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非专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可以说因为研究力量参差不齐,产生高质量的、规范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就很难。但是,把劣势认识、分析到位也会转化成优势。因为社会科学实际工作者人员多,专业研究人员少,标志着社科研究的着眼点、着力点、突破点更能关注社会实践的需要,更能贴近实际生活,基础研究薄弱,应用研究会厚实些。迫使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研究,研究中做的密切结合过程。这就为整合社科研究力量和资源提供了机会和场所,为社科规划管理提供了广泛空间,进而实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 转贴于
(二)研究主体的多层次还不可替代。在欠发达的地区,社会科学个体的自主研究还不可替代,特殊的群体自主研究不可替代,各个单位的自主分散管理不可替代,社科规划管理的协调组织作用不可替代。个体和特殊群体的社科研究活动尽管有自主性,但多数科研活动往往也与一定的组织架构相关,他们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规范或挂靠的社科研究管理部门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社科研究日益成为公共行为、公共产品、公共活动,社科规划管理对个体和群体科研所施加、产生的影响力、指导力也在增加。事实上,不管是个体还是特殊群体的科研活动,研究任务最终都要通过分工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单位的科研活动更需要分工。有分工就需要协调、组织和管理,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没有个体的自主研究就不会有上层次的群体研究。没有自愿的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就不会产生协作力。社科管理的基础是尊重研究者的自主权,社科管理的价值是调动区域内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因素,有效开发、整合分散的社科研究力量和资源,社科管理的终极目的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三)党和政府的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在组织力、协调力和动员力的“三力”发挥上应加大力度,那就是要有效解决对个体研究的信息咨询和对群体研究的组织力不大,对单位及其单位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调力不高,对社会上社科研究资源的动员力不强的问题。社科规划管理部门要发挥好自身在社科信息资源的搜集、运用,社科社会资本的争取、利用,社科人力资源的组织、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好在研究方向、具体选题,获得各方面资源的渠道,建立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哪些问题是党和政府所关注的,哪些是具体职能部门所需要的,哪些社科研究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以上信息只有社科规划管理部门的指导、协调、组织,才能更有效、迅速传递到具体研究者那里。所以必须加大服务力度,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好社科规划管理的职能作用。
三、如何创新社会科学管理方式
显然,社科规划管理的基础内容是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核心目标是生产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为实现这个目标,当前需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突破:
(一)抓质量。必须形成共识,社会科学的繁荣必须通过高质量的社科研究成果做支撑。没有质量的成果再多也是废品,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靠研究数量堆不成社会科学的繁荣。社科研究成果的质量取决于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研究者的基本立场如何,研究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是不是来源于活生生的实践,研究的具体过程是否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也就是说是基于事实还是主观杜撰,研究出的产品是不是具有实际意义,是否解决实践问题或者具有学术价值,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作为管理方,必须明确质量问题贯穿于研究的始终,从研究主体到研究客体再到研究过程都离不开跟踪管理。
论文摘要:科学管理是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科学不同于科学主义,科学管理不同于科学主义管理,科学管理有自己的内涵与特征、产生与发展及限度。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一方面要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批判和防止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倾向。
一、科学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科学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管理,首先对科学要有正确的理解。“科学”一词在西方有比较严格的界定,英文中“science”是natural science的简称,意指自然科学。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W. C. D丹皮尔在其著作《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科学主要是追求纯粹知识的自由研究活动。”“科学按其本性来说,就是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性的。”罗素认为,科学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的一切确切的知识。“确切的知识”,是指“从经验得来的知识”,即关于有限领域的、具体对象的、一定程度精确的或有实证根据的知识,而不是靠信仰得来的知识。我国著名学者赵震江教授与罗素有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在现代西方社会语境中,科学一般假设世界是有序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必然性的判断是可以通过经验,特别是观察来证实或证伪的,对客观世界的经验是可以通过对条件实施控制而重复证实的。我国1987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将科学规定为“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社会科学大词典》将科学规定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体系。”
我们认为,科学有两层含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组织、物化的科学成果等知识体系部分,属于科学的“形而下”层面;而在追求客观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思想、科学信念、科学精神等组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则属于科学的“形而上”层面。正如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J·D·Birnal)所指出的:“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是在非常不可预见的要素之中的发现。”“科学可以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系统,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
科学不同于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在哲学上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致视科学为万能。”而“科学是不断地追求真理的活动。科学精神是一种正确地对待科学的态度,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科学自信而又老实地坚持‘世界是能被认知的,但它将永远无法被完全认知’;因而求真也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因为真理是要不断被批判和检验的。”科学在对象和方法上有自己的范围和限度。
(二)科学管理的内涵
对于科学管理的涵义,研究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萧宗六先生在其所著的《学校管理学》中指出:“所谓科学管理,一般是指凡是经过反复实践并证明能够提高效率的,是合乎客观规律的管理,它的含义既包括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技术的管理,也包括运用成熟的管理经验、讲究管理方法而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地管理。”“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最初是由美国人泰罗(F·W·Taylor,1856-1915)提出来的。------20年代末科学管理则从‘动作与时间’的研究转人人际关系学的研究。”萧宗六先生所谓的科学管理可以包括经验管理、古典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顾明远则在《教育大辞典》中从两个方面对“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 )”作了解释:(1)指按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组织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其理论、方法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2)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国管理学家泰罗创立的一套企业管理制度,亦称“泰罗制”。周祖城先生认为科学管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泰罗及其追随者所倡导的一种管理学说;第二层含义是指“科学地进行管理”或“科学的管理”,区别于凭经验的、盲目的管理。他还认为,这两层含义差别很明显,前者是特指的,特指管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或一种学说;后者是泛指的,泛指灵活运用一切已为人类社会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等进行管理。
我们认为,科学管理是指教育管理行为遵循教育和管理规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理性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施管理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科学管理方式相信科学理性;注重把调查、统计、测量、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结论,作为管理行为选择的依据;注重对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效果进行量化分析,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它包含两个层面:“形而上”层面就是科学管理相信科学理性,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真的科学精神;“形而下”层面就是科学管理有自己的特点和限度。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或称科学教育管理),有别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是一种绝对的管理观,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唯科学理性。科学主义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科学理性。人的作用在于,一是运用自身的理性认识发现科学知识,并且去掉人的价值理性以及非理性的干扰,做到“价值中立”;二是人必须相信和服从由理性得到的科学知识。管理的世界如同自然世界,人只是有科学理性的人,作用在于认识管理规律和服从规律,甚至人本身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有客观规律的,是管理中的确定因素,是一种可以计算的“资源”。第二,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管理方法:科学方法万能。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强调四个方面:一是将对象理想化,即自然科学研究首先必须将对象进行分析和隔离,把对象理想化;二是数量化,在简化对象之后,还必须用数学公式将其确定表达出来;三是最优化,所有规律都是反映最优状态的,而不是反映现实状态的;四是程序化,科学制定的步骤要严格遵循,每一步都不能出错。科学主义主张标准化、定量化、最优化、程序化是最好的管理方法。第三,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管理目标:效率的最大化。科学主义教育管理对人进行“经济人”假设,运用理想化、定量化、最优化、程式化的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选择最优化的方案,使教育管理达到最大化的效率。追求效率实际上就是追求最大化的标准。第四,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单一的科层制。科学主义的思想体现在组织结构中就是科层制。科层制是建立在理性行为基础之上的权力结构。理性权力在整个组织中的设计,采用的是能直接控制人员的活动,并使活动达到具有高度可预测性的程度和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率。这是科学主义的思想。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认为,科层制是教育的唯一组织结构,不管是教育行政还是学校管理,都要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权力的层次结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组织效率最大化。
(三)科学管理的特征
1.科学管理是一种相信科学理性的管理方式。科学管理方式确信教育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管理需要用严格的方法来收集、分析、整理数据,建立假设并对假设进行检验、论证,然后用于实践。科学管理承认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要以事实为基础。“以事实为基础的管理和以经验为基础的管理的区别不在于管理时是否提供事实,而在于以什么态度来提供事实。把管理决策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还是主要依赖经验而把事实作陪衬。”科学管理强调全面占有事实,全面收集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然后作出决策。这是一种相信科学理性的态度,是一种求真的科学精神的体现,而科学精神本身是教育管理内在的追求目的。
2.科学管理是一种注重定量分析的管理方式。无论是经验管理还是行政管理,对管理对象和管理过程的分析都止于问题的性质、特点、规律、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处理方法等定性层面的研究,人们不会为管理对象去设计一个数学模型,去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决策等。科学管理方式不仅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还要对问题内在深层的本质特点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例如,对于学校办学规模和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学校办学规模小则成本效益低,办学规模大则成本效益高。这是一种定性分析的经验性结论。教育经济学利用数理统计手段对学校办学规模与成本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学校办学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一个临界点。当学校规模较小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其生均成本降低,同时固定资产的使用率提高,办学效益随之增加;当规模继续扩大,超过临界点时,生均成本的下降趋势开始变得不甚明显,甚至有上升的趋势,这时固定资产使用率的变化也趋于缓慢。因此,学校办学存在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科学管理的分析方式。
3.科学管理是一种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的管理方式。科学管理方式将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管理中来,形成了整体优化原则、动态平衡原则、合理组合原则、开放闭合原则、信息反馈原则等一系列的管理原则。科学管理将数学、统计学、计算机及传播学等科学的技术手段引人教育管理,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具体的技术手段,如教育调查、教育测量、教育预测、教育规划、教育实验、教育统计、教育诊断、教育评估、计算机辅助管理等。
二、科学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一)科学管理方式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泰罗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管理落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现象大量存在,企业效率低下。泰罗认为,企业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缺乏合理的工作定额,工人缺乏科学指导。因此,必须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系统运用于管理实践。基于此,泰罗提出了科学管理的一整套理论,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提出工人操作的每一动作的科学方法,以代替过去单凭经验从事的方法。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育和教育,使之成长成才,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由工人选择各自的工作,并各尽其能地进行自我培训。第三,与工人密切合作,以确保所有工作都按照所制定的科学原则行事。第四,管理者和工人的工作和职责几乎是均分的。管理者应该承担起那些自身比工人更胜任的工作,而在过去,管理者把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职责都推给了工人。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引发了科学管理运动。首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大学里正式学习管理学课程以及对企业领导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其次,随着科学管理逐渐进人美国工业的实践,它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激发了英国、欧洲大陆、苏联以及日本的兴趣。最后,其他领域开始感受到科学管理的影响,而且通过在组织结构、政策、指导原则以及新兴大型企业中的表现,科学管理的思想超越了工厂管理而扩展到一般管理。科学管理为效率和理性提供了一种声音,既有实践的目标,也有理论的内容。科学管理反映了它所在时代的精神,为其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催生了科学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20世纪初,美国的公共学校教育迅速发展,学校管理面临着新的棘手间题。同时,国家和社会用于教育的开支不断增加,巨额的教育经费引起社会人士对学校工作的关注,他们开始猛烈抨击旧的学校管理方式,向学校要效率,迫使学校管理人员开始借鉴泰罗的科学管理方式。20世纪头10年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也强调科学方式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教育科学”运动的奠基人爱德华·桑戴克断言:“我们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类的行为”“人性的真实情况可以被制成供量化的科学进行研究的材料”。“教育科学”的方法被承认为管理的基本工具,并对教育管理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1913年弗兰克·斯波尔丁(Frank Spaulding)和富兰克林·鲍比特(Franklin Bobbitt)将科学管理的思想运用于教育管理实践。斯波尔丁将注意力集中在量化方法的重要性并将它作为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的产品和成本的手段。他将科学管理的技术运用于编制预算、计划资金和控制教育经费等方面。鲍比特认为,教育管理有必要借鉴和应用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在他看来,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可以用来应对城市学校所面临的管理方面的挑战。他在论文《用来解决城市学校系统问题的若干一般管理原则》中写道:“在那个多数人都谈论着‘科学管理’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可能性时,似乎就值得研究一下这种比较有效地管理形式的原则,以便弄清楚是否有可能应用这些原则解决教育管理和监督方面的问题。”由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斯波尔丁和鲍比特将泰罗的科学管理概念引进教育管理,促进了科学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发展。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得到普遍推广
科学管理方式需要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技术手段对教育管理进行科学分析与管理。继泰罗制与科学管理运动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行为科学理论提出,开始了对人的行为规律和人际关系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将用于战争的运筹学、数理统计引人工业管理与教育管理;此后,经济学、工程学、数学和统计学的新成果及信息技术,都被用于解决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复杂问题,而这些复杂问题靠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方式是无法解决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管理科学日臻完善,尤其是系统科学提供的系统分析的思想、原则、方法和手段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新思路;同时,预测技术、线性规划技术、网络技术、系统分析、计算机辅助管理等逐渐进人教育管理领域;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诊断、教育预测、教育规划、教育决策、教育质量管理等成为常规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这些为科学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普遍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三、科学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限度
科学管理方式以反映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技术手段来实施教育管理;注重把调查、统计、测量、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结论,作为管理行为选择的依据;注重对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效果进行量化分析,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其主要优点就是前文所阐发的相信科学理性及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体现的科学精神。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科学管理方式的限度。
(一)科学管理方式难以用于非理性因素的分析
科学管理方式注重理性的逻辑分析,长于量化的数据处理,强调直接的因果关系。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教育管理中存在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如人的经验、情感、意志、灵感、直觉、创造性、机会等,这些是无法按科学方式进行定量描述的。
(二)科学管理方式难以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
教育管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教育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人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立场、习惯、情感、价值观。在用科学管理方式处理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时,这种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渗透其中,使分析的结果带上主观色彩,影响决策的客观与公正。比如,学校管理中有学生评教。每到学期末,学生按照学校设定的教学指标体系给任课教师打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再由教务部门将每一个班级全体学生的打分相加并计算平均数,得出每一位教师该学期的教学质量评估分。这个学生评估分数将进人教师的教学档案,成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理论上,采用这种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是科学的,它似乎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难以给教师一个公正的评价,这样得出的教学质量分往往不具有可比性。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大家公认的好教师得到的评估分出现比大家公认的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得分低的现象。如果分析原因,就是统计学中的不同样本不具有可比性原理,不同班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群体评价标准,有的班级学生打分松,有的班级学生打分紧。所以,以这种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公正性,这样的评估分数掺人了主观因素。
(三)科学管理方式难以用于模糊性因素的分析
关键词:企业;技术档案;科学管理;方式
企业中的技术档案资源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经可以转化成财富,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更是十分的珍贵。对企业而言,企业的技术档案资源不仅仅应该灵活运用,还应该进行科学的管理。现在很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了忽视。
1企业技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现在的社会发展,已经基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企业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被逐渐忽枧的状况,技术档案的储存成为了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项。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我国近年来技术档案事业不断发展,这得益于科学高效的管理理论的不断进步。对于企业而言,技术档案信息可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不同阶段的发展数据,可以为企业发展转型,提供评价依据。因此活用技术档案信息可以为不同企业创造不同的价值。技术档案信息具有非比寻常的价值,也需要高效科学的管理。利用好技术档案信息,高效的管理好技术档案,是技术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努力目标。
2企业档案管理的缺陷
2.1管理者管理意识松懈
企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带有一定的机密性,企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效果。目前的一些领导认为档案的工作作用用处较小,忽视了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对企业长久发展的影响,片面的以是否能增强经济效益来衡量其存在的意义。管理的弱视也是技术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很好进行的主要方面。
2.2材料鉴定缺乏责任感
针对发展历程较为丰富的企业来说,因为材料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长期性,或者其它原因,在进行材料鉴定时,会有一些困难。大部分管理者为了不承担责任,存有“宁有勿缺”的思想。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的匮乏使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较为片面,企业技术档案中的部分“假资料”与此有着直接关系。
2.3档案价值尚未利用
现代档案资料在随着企业发展不断更新和增多,归档材料的规格不同,一般都是需要进行加工、折叠、剪裁、裱糊。档案管理人员通常会重复相关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发档案的利用价值,挖掘其中的有用信息,因而导致技术档案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久而久之,就造成技术档案管理工作被渐渐忽枧。
3企业技术档案的管理与应用
凡事预则立,首先,要管理好技术档案信息,就应该事先制定好详细的管理条规。按管理办法管理条规严格进行技术档案管理。尤其是一些重要性大,或者的技术档案文件,更要按技术档案法和相关技术档案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其次,要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责任心。技术档案管理人员,每天进行着相对繁琐的工作。如果没有专业技术档案管理能力,很难完成好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同时技术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细心的工作态度。这是对工作人员责任心的考验。只有不断力提升自己工作能力。认真负责的管理技术档案信息,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技术档案管理工作者。最后,一些技术档案信息是可以开放的。便于企业的应用。但在信息开发工作要建立严格的审查工作是技术档案开放利用的前提,技术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相关标准,对开放期限内的技术档案逐件进行审查,初步定开放与控制使用范围。对初审中没能准确判定开放与控制使用程度的技术档案,应会同具有较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审查,以确定利用范围。有关领导应根据初审和中审的情况,对前期审查结构进行权衡,进行综合分析审查,最终批准涉及技术档案的开发利用的程度与范围。最后,在技术档案资源的开放与利用中,应根据不同内容的技术档案资源,针对不同利用对象的不同目的,有重点的对开放的技术档案加强监护。
4企业技术档案管理与应用中信息化技术的体现
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在技术档案管理和应用当中也绽放异彩。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打造局域网络。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来实现技术档案电子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技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信息的数据库储存
技术档案信息脱离完全的纸质文件保存,也可以通过数据的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数据库具备海量存储功能。使得存储能力不断增大。而且利用数据库,可以定向的选择数据的查询方式。这样不仅仅让操作方便快捷,更加节省了实际的文件存储空间和人力消耗。
4.2建立企业技术档案信息管理软硬件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技术档案信息。需要打造软硬件的环境。如畅通的网络。分层的拓扑结构、相关的硬件共享设备。如打印机、传真机、服务器端等等。同时软件方面,也可以使用高效的管理系统软件,软件直接提供了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绝大多数服务。技术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做到熟练的操作技术档案的软件管理系统,就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
5企业技术档案工作人员应提升素质与技能
对保管技术档案的相关管理人员,由于其所承担的任务比较巨大,因此,从事技术档案保管的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应具备高度的保密意识和较强的责任心,要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应具备环境适应能力,应树立积极负责的思想。由于技术档案保管的管理人员所负责的内容较多,要对调阅的情况积极掌握,因此,技术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积极严谨的工作作风;要积极开展技术档案保管中的利用工作,在技术档案保管过程中,应严格按规定积极将技术档案进行电子化处理,对技术档案原档进行调阅必须经措定领导审批,认真履行相关手续,严禁无权调阅。技术档案使用后应及时清对检查。
参考文献
[1]刘长欣.浅析知识经济时代对档案管理的挑战与对策[J].商惰(教育经济研究),2008(2).
[2]李泽锋.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框架[J].档案学通讯,2007(2).
[3]任丽,陈丽,王淑梅.知识管理及其对档案管理的启示[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6).
[4]金卫东,温爱珍.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档案,2006(6).
[5]周燕.对《档案营理》的点滴看法[J].档案管理,2005(6).
【关键词】:传统管理;弊端;科学;管理方式;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科学管理是安全之母,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我国应采用的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推行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虽然一般的管理侧重点不同,但在管理中必须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由企业法人组织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三)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很注重,常常采取“感情投资”的方法,解决职工的住房、子女入托以及汽车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六)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七)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八)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形成从厂、分场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5种功能。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设备等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实际生产中,每天获取的事故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判断,靠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的,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用一句话表述,就是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中央处理机),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因而,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凭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一方面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才有可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金 科,张连生《运用科学管理手段 不断夯实安全基础》;《铁道运输与经济》;2001年第10期
2、崔政斌《提高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途径》;《化工劳动保护》;2000年第21卷第4期
3、《严格执法强化安全管理》;《建筑安全》;总第121期
4、赫天虹 王 剑《企业安全管理如何与国际接轨初探》;《化工施工技术》;
1998年第20卷第4期
关键词:科学;安全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引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提高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面对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们掌握了科学的文化知识就会减少盲目性。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 宣传不到位。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对
安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基本上没有做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是有也是走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没有起到宣传的作用。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的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的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三、我们应采用的科学管理的方式是那些呢
(一)形式多样,注重小孤傲,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的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越,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出发,秋叶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弈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的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的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的系统中,人的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三)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 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四)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的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五)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形成从长、分场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