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18:15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市场前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前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正式的引入了体育舞蹈,由于体育舞蹈本身所体现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强烈的时代信息,所以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称赞和追求。一股学习、欣赏、提高体育舞蹈的热潮在全国各大城市兴起。近年来,体育舞蹈课在我国高校的开设正是适应了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从各校开设体育舞蹈课以来学生报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对这门新的体育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基地的高等院校,怎样看待这一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和现状,怎样进一步认识到它作为一门新兴的体育课在高校开设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在教学中完善这一教学科目,从而提高体育舞蹈课的教学质量,都是有待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云南师范大学体育舞蹈专业30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体育舞蹈的发展和市场前景进行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了近几年来有关的体育舞蹈发展方面的文件和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获取了本文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
2.2.2 访谈法。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针对本研究涉及的问题,对几位体育舞蹈专家进行访谈,了解到体育舞蹈在体育学院开展良好,市场前景也有相当大的潜力,但是在一些方面还是需要改进。
2.2.3 逻辑分析法。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对云南师范大学体育舞蹈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提出今后有利于体育舞蹈发展的一些建议。
3.体育舞蹈的历史和发展
3.1 体育舞蹈的历史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建立了宽广的群众基础,参与人群不断扩大。在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体育舞蹈运动的影响也日益增强,随着我国体育舞蹈项目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选手水平也越来越高,频频在国际体育舞蹈赛事中亮相。但是,我们也应当理性地看到,我国的体育舞蹈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高水平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需要我们整体审视中国体育舞蹈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继续探索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之路,向体育舞蹈强国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体育舞蹈发展的意义
体育舞蹈这种融舞蹈艺术于体育健身为一体的高雅文体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性情、提高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在进行这项活动时,在礼节、衣着、举止、仪态等方面对练习者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体育舞蹈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这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参加体育舞蹈锻炼不仅有利于健身和人们的思想感情交流,而且可以使人不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4.体育舞蹈的价值
4.1 体育舞蹈的锻炼价值。体育舞蹈是一项有节律的身体运动,其负荷量可变性强,学生可以有选择地通过各关节肌群活动和身体的各种形态动作,编织出千变万化的舞步和姿态,在音乐声中,不知不觉得到了身体锻炼和精神享受。体育舞蹈基本动作的练习,对培养人体正确姿势,纠正人们在工作中,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易出现的含胸低头,驼背弯腰等现象,以及养成举止大方.形成高雅气质和风度都至关重要。
4.2 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体育舞蹈创造了异常美妙的审美情趣,不同的乐曲、不同的舞步,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风格,洋滋着青春活力。使人产生强烈的感受和情绪激奋,使人在舞中获得美的享受。体育舞蹈独具的审美特性在学校教育中也有着特殊的美育功能。
5.体育舞蹈的市场前景
体育舞蹈的经济价值是通过健身价值转化而来的价值。参加体育舞蹈活动,能够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能够提高生产劳动的能力,为社会增加财富,这是一种无法计量的经济价值。另外,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也能为国家节约一笔数额相当可观的医疗保健费。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健康投资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使得体育舞蹈也成为时尚健身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体育舞蹈消费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服务、创造价值,具有广阔的经济发展前途。
6.结论与建议
体育舞蹈教学是我国实施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关系到我国创新性体育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的一些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其主要特点以及目前一些影响体育舞蹈教学因素,并对体育舞蹈教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从而为今后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和深化体育舞蹈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不断优化体育舞蹈的师资队伍。针对体育舞蹈专业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快的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是该门课程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各高校有关主管部门应以多种形式,开放各种渠道,加强对该课程教师的在职培训,以不断优化体育舞蹈的师资队伍。
2)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各高校的体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加大对体育舞蹈运动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增加教学设备,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跟上时代步伐。应设立专项的基金,用于舞蹈课程设施的建设,如舞蹈教室的修建、音响设备的添置等。为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保证。
依照目前的市场前景来看,体育舞蹈必将发展的越来越好,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可以预料,这个新的运动项目将会继续健康科学地发展,并为我国体育舞蹈事业发挥积极的作用。
指导老师:周龙慧
参考文献:
[1] 张清澍,陈瑞璋,伏宇军.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2
[2]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6
[3] 陈彩香.试论我国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及职业化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8
[4] 张艳萍,袁志华.我国体育舞蹈“多元化”发展趋势及社会价值探析.[J]2008.2
关键词:高职体育;休闲;运动;就业
教育需面向社会,服务大众,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践技能,传统的高职体育教育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就业素质,导致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都处于尴尬的境界。传统的高职院校尤其是休闲运动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意识不足,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把训练当作娱乐,把课堂当作休闲,导致学生的专业素质不达标,身体素质不合格。传统高职体育教育的弊端影响着现阶段高质体育教育的发展,并制约着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就如何高效改善当前高职教育休闲运动专业的现状以及就业前景,提供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对当前高职休闲运动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对高职体育休闲运动专业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综合探索之前,让我们首先来明确合一下高职体育教育的内涵是什么。高职体育教育不单单是一场运动会的举办,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更是在立足物质发展的基础上,对民众身体素质的培养和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全民休闲运动的发展以及大众健身设施的维护。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高职体育教育需要面向就业,立足社会实际进行发展。
在传统的高职体育休闲运动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导致高职学生对于教育服务专业的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概念。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有效地把握主动权,立足社会、立足市场开拓自我、发展人生。而体育作为是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素质的综合培养,更是对学生个人潜力的补充和发展。然而传统高职体育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相关体育知识的时候学习到的往往是死板的理论而不是有利于学生就业发展的实际技能,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逐步降低。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具有长远的教学眼光,将课上教学和课下学习相结合,教学内容应立足教学发展实际,面向就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并能够掌握知识的运用。另外,由于高职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往往较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往往比较低,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之余逐渐降低了自我管理的标准,学习松懈,作风散漫,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不够高涨,态度不端正。另外,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测评机制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对于综合测评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造成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态不能做到有效全面的把握和了解。
高职体育专业的教学不够专业,教师的素质有限。由于一些体育教师非科班出身,缺乏专业的知识尤其不了解休闲运动专业的知识,对学科的规划也不够完善,在教学的时候左抓一把,右抓一教学内容,教学没有条理,学生学习也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标杆,这就导致在传统高职体育的教学体系下,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高职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有待提高,我们教学不应当只满足于课本上的内容,更应着眼于未来,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对学生开展具有长远效率的教学。
二、对高职休闲运动专业教育面向就业的方法建议
(一)加强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应当关怀人生,面向社会,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不应仅满足围绕课堂对学生传授有限的知识,对学生产生有限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开设不同形式的活动,加强教学的多样化,增强院校和其他工作单位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挥空间,课下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想法以及对自己将来就业的设想,并且教师还应该以人为本,关怀学生,帮助学生找到想做的事,做好应该做的事,争取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通过开设一些交流会,了解已经参加工作了并在工作领域表现良好的人的真实想法,进而了解这个社会的真实就业状况,教师需要真正为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了解自身学习的不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组织学生参观工作单位,给学生提供了解就业情景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一手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导师,自身需要保证教学的进步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在跟着老师学习的时候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得到真正的提高。对于不是科班出身的体育教师而言,需了解对比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自己在专业学习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多学习专业知识,多了解专业资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是学生要学习,教师也应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要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经常了解行业资讯,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建设,研究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与教学实际联系在一起,以为学生的就业做出更好的教学规划。还有院校应当为教师提供足够的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其他院校的教学管理经验,以为自身院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还可以安排教师测评体系,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监督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提高对学生的管理
很多高职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作风散漫,自身管理要求不严格的状态,对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制定行为标准,规范学生的行为,监督学生加强对自身的管理,此外还要帮助学生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打算。给每一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宽广的平台,引领学生正视自身的问题,面向就业现实,改善自身的学习状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各项技能,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优秀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引领学生严格规范自身行椋严格管理自己。
【关键词】环境监测市场化;行为规范;问题;措施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逐渐被各级环保部门重视。
当前环境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更是环境保护的手段,也是衡量环境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1环境监测市场化的概述
1.1监测市场化的主要原因
(1)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他们需要了解更为详细的环境质量状况。这些因素使社会化的监测公司和机构应运而生。政府吸纳一部分社会化监测公司和机构作为环境监测力量的补充,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目前环境监测任务重、人员少等问题。(2)随着各地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工艺日益复杂,政府决策部门更需要详细了解企业的排污情况,然而各地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监测经费跟不上的情况一直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环境监测市场化成为一个新选择。比如排污申报,目前主要依靠环保部门的监测站来进行排污数据监测,但是监测站自身也面临任务重、人员少等问题,仅依靠监测站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3)企业对自身环境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与过去相比,越来重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他们要及时准确地了解自身排污状况。
1.2环境监测市场化分析。
环境监测市场化是指以市场作为基础手段解决社会、生活等环境监测问题,以更加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市场潜力弥补政府监测的不足,建立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体系,解决当前环境监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探索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的新方法、新手段。将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不把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放大到决定全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从而保证环境监测市场化,不管是环境监测市场化、社会化,还是引入第三方机制等都是环境监测引入市场机制的手段。环境监测市场化不是社会化,虽然都是较少的依靠政府,但是市场化范围更小,监测数据、报告、样品等也更科学;市场化不是政府责任市场化,环境监测市场化不是所有的环境监测政府职能的市场化,环境监测活动是环境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公共服务的范畴,但是随着环境意识的加强,一些组织或个人载体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企业污染源监测等,这些监测属于私人监测,不具有公益性,可以允许市场进入,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政府的干预。
2环境监测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技术条件的问题
环境监测工作要求有配备相应的技术设备,一般其技术含量较高,而我国的监测设备的滞后,装备不能满足每个部门的需求,因为涉及监测的范围较广,污染源较多,很多地区特别是较偏远的地区对污染源治理水平不高,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科学监测设备进行相关的监测,比如:噪声、废气、水污染等的监测,不能按照传统的办法进行监测,要通过实验室进行实验等,而仪器装备落后、监测效率低下等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与人员认识不够等原因,引入市场机制不能完全的解决这些问题。
2.2环境影响因素的问题
环境监测对各种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如空气中所含物质、危害物含量、温度等都包含在内,而污染物具有复杂性,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不断的增强,也必然要求环境监测对象的完整与科学,监测程度也更加的深入,对于监测设备与监测技术要求更高,而环境因素变化比较迅速,对于环境要素的变化进行分析,确立正确的监测方案等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对环境的监测不可能完全跟上环境变化,这也就使得环境监测市场化更加困难。
2.3环境监测工作的长期性问题。要掌握环境变化与环境质量,对于其变化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就需要长期对其进行观察与监测,分析其变化原因,比如:对于雾霾天气情况进行监测与观察,分析其产生原因,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连续工作,一般对于这样问题要完全解决是比较困难,对环境监测工作长期性要求环境监测机构相对稳定,环境监测市场化要可以保证监测机构固定与可靠。
3加强环境监测市场行为规范措施
3.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在环境监测领域引入了社会化检测机构,但是对于环境监测市场化,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上还是空白,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该放开哪些、不能放开哪些目前还没有达成广泛共识。有些地区可以放开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排污申报、污水接管是否达标、企业是否履行应有社会责任等。在有些地区,对环境执法依据、环境质量公布数据(如水、气、声、固废等)、环境事故调处征收排污费依据、三同时验收和重大项目监测,也部分放开给社会化监测公司和机构。因此急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监测工作可以放开项目,做出明确规定。
3.2检测机构健康发展
为促进社会化检测机构健康、持续发展,对于规范社会化检测机构,要设立准入门槛、建立监测质量体系、设立监测考核机制。完善商业实验室建立和运行标准,将实验室依照监测能力、监测内容、监测范围划分不同等级,详细规定不同等级实验室应当具备条件。一旦实验室达到某一级别,就可以通过投标等形式获得政府委托监测项目进行运营。各类社会第三方检测公司或机构按环保部统一规定要求实行备案制,对第三方以前所承担监测任务,建立诚信档案,公众可登录环保部门网站查询。
3.3公开招投标
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采用公开招投标形式选取社会化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在选取第三方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时,不仅仅以监测价格作为导向,更要对公司环境监测资质作出严格规定,防止小作坊式监测公司或者机构以低价中标。监测公司要获得国家监督管理部门计量认证合格证,并在认可、认证范围及有效期内;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人员,监测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公司必须具有一定信誉度,有检验服务活动所必需场所、工作环境和设施、仪器设备;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有与检验服务活动相适应管理体系,保证检测数据客观、公正、有效;能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公正数据,并可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监测与评价报告。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趋重要,必须对环境监测机制不断的改进,使其符合环境管理与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对环境监测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建立环境质量监控、污染源督促检测、应急预警监测等监测机制,可以由政府进行监测,提品与服务以及监测设备的运行维护等可以用其他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整体效率,找到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监测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涛等.市场模式环境监测管理探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转变,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政府与市场也有着较为独特的关系。
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体现于它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政府与市场都有效;政府有效、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市场有效;政府与市场都失灵。
一、政府与市场都有效
政府与市场各自担负着自己的职能,对社会的资源配置、公民生活都有效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其中以教育为典型。社会中有以政府主办的公立学校,亦有以私人出资开办的私立学校,二者各有所长,各能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私立学校有着公立学校通常所不能及的特点,如:充裕的教学资金、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等;同样公立学校有着私立学校所没有的优点,如:以低廉的学费就可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此二者的互补关系恰恰体现了政府与市场同时有效、互补长短的特点,而这种互补关系可以保证社会更好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市场应在各自范围内履行好各自的职责,相互弥补空缺,同时不干预对方的正常运行。
二、政府有效、市场失灵
政府有效,市场失灵主要体现于两种情况。首先是一些基础的公共物品与资源。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市场机制不利于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实现。如法律法规等公共物品,市场无法亦无权提供,必须由政府来提供以保障基本的社会与经济秩序。再如道路交通与国防等一些市场因利益关系不愿提供或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若强制由市场提供,则会导致高成本、低效率等现象产生。此时,这些公共产品都应当由政府来提供。在这种关系下,就是政府以其之长来弥补市场之短,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完整化。
其次,由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必然会导致垄断,以及市场无法消除外部效应等原因,必须由政府来充当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的角色,以宏观调控等手段,来避免垄断、消除外在效应、以及对社会资源与财产进行再分配。
即在该情况下,政府应当坚决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出现“缺位”的现象。对于市场失灵要以以宏观调控来加以调节,把握好政府对市场调节的力度与范围,不以行政手段强制干涉市场运行,尊重市场规律,以确保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政府失灵、市场有效
这属于市场为主导的一种自然状态。这种状态主要体现于一般商品的提供,如日常消费品等。原因在于,这种产品由市场来提供,由于市场本身就具有通过价格机制来调整供求关系,从而使得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能力,则市场可根据供求关系自发调节以达到均衡状态。而这种商品若由政府提供,政府则由于自身的种种限制反而会导致垄断的产生,进而出现供给效率低下等现象。
在市场更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不能“越位”干涉应由市场自身来调节的经济现象。政府应当定位于维护市场秩序,以市场“保护者”的姿态,只在市场需要政府干预时以宏观调控来辅助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四、政府与市场都失灵
此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如、民俗文化等一些公民的精神需求。这些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若由政府引导,则其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若由市场引导,则又会由于利益驱使等因素导致额外的问题产生。因此,它们往往需要除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如民间组织、社团等来促进其发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市场都应尊重第三部门的独立发展,在必要时予以经济、政策上的帮助,以实现第三部门满足政府与市场都不宜满足的公民的需求。
综合以上四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的自发性与盲目性,以及市场不能实现公平分配与维护经济秩序等特点,会导致市场失灵的出现。此时就需要政府以宏观调控等手段来对市场进行维护与调节,从而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
但由于政府某些干预行为会产生市场的低效率、政府的某些的干预行为的非公正性、政府某些政策的失误以及政府干预可能导致寻租行为的产生等特点,使得政府也会产生失灵的状况。此时,应当尊重市场的自然规律,同时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以保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政府的运行处于公平合理的状态下,减少政府失灵的产生,使得政府合理干预行为的有效性提高。
政府与市场应共同努力,着力于实现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互补长短,即以政府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同时以市场调节之长来淡化政府干预之短,即经济学家所推崇的“凸性组合”。
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然不能像计划经济中,对生产与资源分配等进行事先计划,而是应当扮演服务者的角色,以市场为基础,来引导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并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宏观调控来调节资源配置。要尽力避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产生,同时发挥政府与市场各自所长,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五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6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市场经济,市场意识.市场回报
论文摘要:从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的角度.对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使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并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满足高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的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也逐步向社会开放。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抓住机遇,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补充体育经费不足,面向体育社会化,满足广大大学生的需求,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
辽宁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单位,以及部分省市大中型企业。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的要求,收集和查阅了大量的体育专业期刊共计16篇,4本体育专业和市场经济类著作。
2.2问卷调查法
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及部分企业下发问卷146份,回收143份,其中回收高校问卷87份,回收企业问卷56份,总回收率93.4%,总有效率91.3%0
2.3统计、比较法
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得出相关的结论。
2.4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6名体育教授和2名经济学专家进行访问调查,征求有关的看法和意见:
3、结果与分析
3.1市场经济下的高校体育现状
高校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现阶段仍受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体育教研部室有的属于院长直接领导或由所属部处分管。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学校体育经费应是学校事业经费的1%,但是全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经费达不到规定要求,长期受到经费不足的困扰,致使场地设备极不完善,有的场馆由于无经费维修而闲置不用,有的只能保证上课,而其他的体育活动开展不起来。见表1。
3.2市场经济对商校体育的影响
3.2.1有关体育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体育进入市场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立了学校体育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使学校体育工作步人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法制轨道。另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为学校体育特别是高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高校体育提供了充分的机遇。
3.2.2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意识普遍增强
市场经济的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高校学生的体育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对体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他们崇尚体育,观赏体育,自己组织、主动参与的热情日益高涨,形成了一条靓丽的校园景观和独特的校园文化。
3.2.3市场经济使高校体育成为新的体育消费热点
据调查,全国大部分高校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体育活动,普遍认为花点钱值得,于是游泳、健美、乒乓球、网球等高消费项目在高校内蓬勃发展。体育消费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热点。
3.2.4市场经济促使高校体育向有偿服务方向转化
根据辽宁省教委关于“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现状调查分析与未来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全省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创收呈上升趋势,年平均为1.09万元,增长率为46.6%。
3.3高校体育进入市场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部分高校体育教研部室领导、专家、教授以及部分企业厂长、经理的访谈,他们对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持赞同与支持的态度,认为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大势所趋。并且有的省市高校已与部分企业开始合作、实施,效果良好,为高校体育的发展以及进人市场经济开了好头。以辽宁省为例,见表2。
3.4高校体育进入市场经济的阻碍因素分析
3.4 .1部分高校体育教研部领导的市场意识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有的高校体育教研部领导市场经济意识很强,但由于行政事务繁忙主动参与市场经济的行动较少,一般都在“等、靠、要”。见表3。
3.4.2部分企业对高校体育投入态度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与调查,发现企业对高校体育投人最大障碍是投人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而且投人手续繁琐,日后纠纷多,造成大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对高校体育的投人“只赔不赚”,对高校体育的投人不积极主动,这使市场经济的大门对高校体育来说是半开着,阻碍了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的步伐。见表4。
3.5高校体育进入市场经济的途径与方式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高校体育和企业的领导对商业赞助是非常赞同的,对待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的其他方式持否定态度,而对直接进入、通过中介服务的方式意见不是统一。见表5。
4、结论
(1)高校体育具有广泛的体育市场及体育人口,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体育经费明显不足,保证不了正常教学与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需要,急需增加与补充。
(2)部分高校体育领导的意识和行为成为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的障碍,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校体育的发展,使高校体育运动水平停滞不前,适应不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3)部分企事业在整体上看对高校体育的投入还是太少,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体育还未完全进人市场,致使投人与产出不成比例,造成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或者减少对高校体育的投人,避免造成更多的经济损失:
(4)高校体育在现阶段受到条条框框的管制太多.但毕竟向市场经济迈出第一步,虽然得到的很少,但是意义重大,为将来高校体育完全进人市场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建议
(1)高校体育进人市场经济正处于初始阶段,需要有经济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体育的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使高校体育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2)在现有体制下,应在市场与高校体育之间建立一个“中介机构”,加强双方的横向联系,使市场行为更加快捷到位,使双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人到高校体育产业中来。
(3)高校体育的部门领导应转变观念,不要“等、靠、要”,应主动去找市场,以多渠道、多方式投入到市场经济中去,扩大高校体育的影响,增加投入后的产出,吸引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进人到高校体育产业中来。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目前,国内财经期刊不下几百种,既有《财经》、《商务周刊》、《新财富》、《新财经》、《数字财富》、《竞争力》等,多定位于高端市场和高端人群,注重财经事件和市场形势的新锐期刊,也有定位于细分市场,主要介绍商界纪事、商业人物、企业成败得失、经营之道、创业理财方法及致富秘诀等的财经类期刊。如《销售与市场》、《IT经理世界》、《环球企业家》、《中国企业家》、《创业》、《创业家》、《理财周刊》等。当然,还有一类属于行业期刊,如《国际广告》、《中国证券市场周刊》、《新地产》等。尽管财经类杂志市场热热闹闹,但这数百种杂志中,发行量在10万以上的寥寥无几,广告收入更是可怜,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虽然如此,但近年来财经期刊仍然颇受业内人士和投资商的青睐,报摊上不断出现新的财经杂志,同时也不断有杂志因无人问津而销声匿迹,形成了财经期刊前仆后继、速生速死的悲壮场面。
造成这种局面,首先是由于媒介资本过度投机的结果。由于体制上的种种问题,目前我国媒体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传媒(尤其是杂志)的行政准入门槛过高,而文化准入门槛却非常低,部分投资商和承包人看中媒体丰厚的利润回报,纷纷购买刊号或投资媒体。但这些投资商或承包人多数是投机商人和广告商,他们的文化素质往往较低,更谈不上新闻职业理想和操守。他们只是把杂志、报纸当作拉广告的平台和工具,不敢大投入并做大做强,只想“捞一把”就走,因此短期行为、恶性经营在所难免。另外,相对于报纸、电视而言,杂志的出版周期长、资金投入小,客观上助长了期刊界的投机行为。
另外,由于经济学教育在中国启动较晚,加之国情、体制所限,对经济的研究和探索流于教条和表面。不要说普通市民,就连许多专家教授对经济学的探索和认识也很肤浅。而传媒从业人员中,往往是懂新闻的不懂经济,懂经济的不懂新闻,两者能够融会贯通并深入浅出者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近几年陆续登场的上百种财经媒体,大多数既不专业,也不好看,缺乏实用性和可读性,毫无特色可言。
由于办刊心态和采编力量的限制,使得财经类期刊整体上呈现出缺乏原创特色,高度同质化的面貌。
在版式、栏目和内容上,财经杂志初期都是直接模仿和克隆外国期刊,有的干脆花钱引进国际版权。个别成功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而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但更多的期刊仍然停留在抄袭、克隆畅销杂志的水平上,不仅仅栏目、版式摹仿抄袭,甚至连刊名都要雷同。看到《商界》火爆异常,就有了鹦鹉学舌的《中国商界》、《商界名家》、《商》;《中国企业家》一度成为业界品牌,邯郸学步的《中外企业家》、《东方企业家》纷纷出场;有了畅销的《销售与市场》,定位、内容雷同的《新营销》、《成功营销》也在市场上大行其道。还有一些杂志甚至大量使用网上和其他媒体的稿源,变成了文摘和转载。
财经期刊的几点对策改变上述局面,当前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
对于运作规范、相对成功的财经杂志来说,读者路线、厂商路线是二者必居其一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可行之道。
读者路线是指根据刊物的阅读对象确定杂志定位,定位比较低端,偏重于通俗可读和密集性资讯,以发行量取胜。如注重人物、商业故事和经营案例的《商界》杂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目前号称“中国发行量最大商业财经杂志”,广告年收入逾千万。
厂商路线则是根据刊物的广告客户和目标受众确定杂志定位,定位比较高,以实用性和服务性见长,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并以此吸引广告客户和专业人群。比如《销售与市场》以创业、营销、企划、商战方面的实务和案例为切入点,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办杂志是为读者和广告商而办,不是依总编、策划人的偏好来定位和运作的。目前,中国传媒运作的最大弊端就是许多文人喜欢孤芳自赏地在自己的文化圈里闭门造车,很少与市场、读者沟通。
2.摆脱学术化陷阱
造成国内财经杂志专业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经杂志没有找到合适、到位的表述方式――如果不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就不会说话。尽管财经杂志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娱乐和时尚刊物,有严格的行业界限和较高的专业门槛,对读者专业水平有一定要求。但是,将专业术语和理论概念用生动、鲜活、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是确立杂志专业水平和市场地位的首要条件。
同时,财经杂志的目标读者群有着极明确的功利性,他们要求媒体提供最权威、最有用的资讯,二者必居其一。
3.合理定价,长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