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师的基本素质范文

时间:2023-07-20 16:18:12

序论:在您撰写老师的基本素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老师的基本素质

第1篇

一是幽默感。具有这样特质的老师很少发脾气,但也批评人,但他的批评是动人的而不是伤人的。比如一个粗心的学生经常丢三落四,不是把3写成4,就是掉了小数点,老师在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批评学生,因为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但当老师发现这个学生的粗心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得想法帮助他及时的而且是有力地改正,这时候老师得下猛药。有一次,这个学生把3加2等于5成写了等于8.老师是这样批评他的,同学,你以后当了老板,我一定要到你那里打工,因为你会把500元的工资写成800元,这样我一个月就可以拿到一个多月的工资。老师有方式的批评,为学生留了面子,也起到了提醒学生的作用,同时展现了老师具有亲和力的一面。这个同学后来很少出现因粗心而发生的错误了。

二是干练整洁。一个干练整洁的老师出现在讲台上的时候,给人的印 象是精、气、神的充分、饱满,干练应当表现在做事的有条理性上,讲话的干脆利落上;整洁不光是指老师的表装着要清爽而不过分招摇,而是表现在教案的准备、课堂上的板书、批改作业时的规范,简洁。试想,一个不修边幅的人走上讲台,学生对这堂课还有信心嘛?

三是不当严师,当朋友。人们都有这样的话:我和他是好朋友,我们无话不谈。可见,只有作了朋友,只有别人把你当作了朋友,别人才可以和你交心,同样,也只有你把别人当作了朋友,你才愿意和别人掏心掏肺.只有你和学生成了朋友,你才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知道他为什么这些天上课走神,最近学习特别尽心或者老是心不在焉。。。。。。。特别是当前,边远山区很多学生家长为了摆脱贫困,不远千里万里到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孩子们则留给年迈的老人或者是 亲戚,有的更是让孩子独自在家,由亲朋代为关照,孩子们一些不良习惯正是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和爱心的缺乏而养成。如果老师能作他们的朋友,就会及时了解到他们的心思,把握他们的心情,进而有的放矢地去加以引导,开导,孩子们就会放下包袱,轻松愉快的前进。当今打工潮涌动的时候,每个老师教书育人的本色和作用应当更突现。

第2篇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呼唤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因为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成功的基础,音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将促进和提高国民音乐素质,时代欢呼每位音乐老师都不断进取,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的形象、文化知识、育人能力等内在涵养的总和,因此,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有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师德,还具有广博的知识过硬的语言艺术,综合的音乐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和科学的教学管理能力。

广博的知识对音乐教学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具有着其他艺术学科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够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和竞争意识,开发智力并提高能力。因而,一名音乐教师仅有精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在学生中才能具有威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仅是传授本领,同时还要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具有真挚的爱,对业务要精益求精。教师对知识渴求的广度和深度,对引导学生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都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复合的音乐技能作用:在音乐学科领域中,“弹、唱、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在音乐教学中具备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的乐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能力,只有具备娴熟的能对多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即兴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跳”即舞蹈表演能力。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

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原来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逐渐掌握合唱指挥、乐器演奏以及音乐创作等复合的专业技能。同时,一名音乐教师也绝不是上好课就完事了,他们的任务还在于课外艺术实践。

总之,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准。以音乐素质为先导,以高超的语言素质为手段,以娴熟的业务水平为前提,在平凡且艰辛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琐琐碎碎地辛劳,年复一年的开拓,以百分之百的热情解决百分之一的问题,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最大的幸福。

第3篇

当然,具体的讲:“德智体美劳”是以“德智体”为重点的。因为“美”与“劳”这两个字的内容不能独立的表现出来,它必须要以“德智体”为依托,建立在“德智体”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性。

比如说“美”吧,它只是一种特性的表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依附在物的形态上才行,好象我们说“花”是美的,这个“美”就是花托出来的;说山水美,这个“美”就是山水托出来的。离开了依托,则“美”就不存在了。上面说的是物,如果要说人的话,除了相貌,人的美就还有另一层涵义,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长相,而是要看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就来源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智慧。因为只有一个有崇高品德的人,才会有语言美的内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现。而这种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备的,是要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实质。所以说“美”是不能脱离德智体的基础的。

同样,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体”三个字来体现。因为一个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体健康的人,则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意义,也必然会做事勤快,工作兢兢业业;反之,一个品质不良的人,就必然懒散、怕苦、怕累,总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要培养一个热爱劳动的人,首先要培养他的良好的品德。

而智和劳也是关联的,一个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维、富于创造。其学习知识也好、使用知识也好,都很勤奋,都很认真。自己想到了什么、就一定会去做什么,这就形成了劳动。反之如果是一个不热爱劳动的人,也必然是智力不高的人,就像家雀和大雁,由于家雀的能力小,所以它追求的就是房前屋下人们抛撒的一粒米、一把糠皮;而大雁则由于它本领高强,因而就会放眼千里,追求着更远大的目标。人也是这样,为什么说能者多劳,就是因为他什么能做到、所以就经常有事做。那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实则是智力到了那里的人。由此可说明“智”与“劳”的关系。

再就是“体”与“劳”的关系。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谁都知道,一个强健的身体主要是锻炼得来的,是“劳”与“动”的结果。一个不管你四肢如何发达,不去锻炼,不去劳动,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睡得个年把半载,没病也都睡出病来了。这样也就成不了健康的人,虽然其命还活着、其身体还在,这充其量只能算作病体、残命。

综上所述,我国的“德智体美劳”的五个字的教育方针,实际上是由“德智体”全部包括了的。因此,这里就专门解释一下“德智体”的问题。当然这“德智体”三个字,也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尽管这三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字的属向。“德”字是属于社会性,无论你个人的道德,还是社会的公德,都是属于社会性的,于个人的作用只是名誉的问题。人最属于自己的是“智”和“体”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于社会的作用次于自我的作用。我们暂且把“德”字撇下,说说属于自我的“智”和“体”两字。

“智”是人的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统称。应该说凡人都是有智能的,就好象地球不管什么地方都是有矿藏的,只是矿种不同和有用矿物的程度不同以及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已。凡人都有智慧,只是有什么样的智慧,智慧的高低程度以及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人的智慧的开发工具是知识,是人们用学到的知识去思维而开发出来的,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能力。所不同的是由于各人学到的知识的质和量的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各人的智慧形式不同,和行为能力不同的状况。比如学医的,所开发的是医学方面的智慧,学电脑的是开发电脑方面的智慧。这样,社会上才有了各行各业的区别。也由于学的力度不同,而导致了各人的工作能力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知识程度越高越聪明的缘故。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什么藤结什么瓜,人的付出有多大,收获也就有多大。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为繁衍后代的,都是有着其物质内在的生理规律的行为能力的,这就是智慧。所以说不能认为谁有智慧、谁没有智慧。只是有智慧的高低如何,智慧的性质与形式怎样而分”。苍蝇吃屎,蜜蜂采花,张三种田,李四打铁等,都是各自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发挥着自己拥有的智慧的能量。因此人类社会对人类的教育的根本,就是增长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能,使其更好的为自己的生存和社会的建设出力,

上面说的是德智体的“智”。而对于“体”来讲;其含义这里当然指的是人的身体、人的生命。人的身体是自然物。所以法律上把人叫做自然人。人在德、智、体各方面是独立存在的,不受“德、智、体”制约。无论这个人有德无德,有智无智,只要这个人还活着,这个人的“体”就必然存在。所以“体”是根本,德和智是装饰其“体”的。一个人的人生之“体”,如果不用德和智来装饰的话,其生命之“体”虽然照样存在,但却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特别是智,对人生个人犹为重要。人活在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是万万不能少的:一是身体;二是本事。比如说这个人身体很壮,但没有知识。什么都不会干。那么这人便“山大无柴烧”,白生了一个好的身体;但如果这个人有知识而没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也许你的本事就发挥不出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人顾此失彼。注重身体的人特别爱惜身体。晒点太阳都怕把皮子晒脱了长不出来,流点汗都生怕自己脱水。所以不爱学习,不爱劳动。到头来变成为一个不劳而食的、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的人。而另有一些则恰恰相反,为了工作,为了学习而置身体于不顾,结果本事是学到了,但身体则垮了。这一次的工作是做好了,但下一次工作也就无法做了。这同样也是很可悲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残疾人不同样也有做大事的吗?当然有,而且还多。但我们应该明白,残疾人之本身是并不希望自己残疾的。面对现实,他(她)们只有奋争和拼搏,付出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几百倍的代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把本事和身体这两样东西摆在人的眼前,任其选择一样的话,我则宁愿选择“体”,不要“智”也,因为“体”才是人的根本。所以为了这“体”,不但要生活,而且还要锻炼才能使之强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的“体”,就不单是指人的生命之躯体,而是包含着体育事业、体育锻炼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千万不能忽视体育教育的实质。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既是靠着自我的智慧而生存的,也是靠群体的力量来生存的。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准则规范来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来建设和保障人类社会的文明,这除了国家用法律的力量来制约以外,还需要人们的自我道德和社会公德来维护。

为什么在德智体美劳教育里,把“德”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德”是社会性的;“智”和“体”都是自我之物,是在自我属性的前提下而进入社会的。但必然要用“德”的力量来推动。否则,一个人的身体再好,智慧再高,没有“德”的作用,那是只能是自我的。而且是身体越好,智慧越高,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越大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德”是主宰“智”与“体”的神,是第一重要的。这里这么说可能有人会不赞同,认为“德”从属于政治、说“德”于人类社会第一重要,那是强调了政治第一的说法,是忽视了社会人才的作用。我们必须明白,大凡一个人才之本身,是必须要具备“德”的因素的。何况人才和德对于社会的关系是以“德”而定的。我们说社会的人才比比皆是,但社会之“德”却只有一种。就说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吧!不否认某个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但人类社会的能人很多,“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说没有你这个人,人们就不生活了,地球就不转了。人们依然要生活下去的,地球仍然还要转的,社会的建设也照样要发展。只是可能会不是按照你的这个办法去做,而是按照另一个办法去做了而已。这就不能把个人的作用看得太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你不做还有人来做的。死了个康熙,还有乾隆。不见得没有你就不行,这就是关于人才的形势。而德呢,社会之“德”是万万也不能少的,没有一个“德”,就会不成体统,就会造成社会混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第4篇

当然,具体的讲:“德智体美劳”是以“德智体”为重点的。因为“美”与“劳”这两个字的内容不能独立的表现出来,它必须要以“德智体”为依托,建立在“德智体”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性。

比如说“美”吧,它只是一种特性的表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依附在物的形态上才行,好象我们说“花”是美的,这个“美”就是花托出来的;说山水美,这个“美”就是山水托出来的。离开了依托,则“美”就不存在了。上面说的是物,如果要说人的话,除了相貌,人的美就还有另一层涵义,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长相,而是要看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就来源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智慧。因为只有一个有崇高品德的人,才会有语言美的内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现。而这种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备的,是要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实质。所以说“美”是不能脱离德智体的基础的。

同样,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体”三个字来体现。因为一个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体健康的人,则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意义,也必然会做事勤快,工作兢兢业业;反之,一个品质不良的人,就必然懒散、怕苦、怕累,总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要培养一个热爱劳动的人,首先要培养他的良好的品德。

而智和劳也是关联的,一个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维、富于创造。其学习知识也好、使用知识也好,都很勤奋,都很认真。自己想到了什么、就一定会去做什么,这就形成了劳动。反之如果是一个不热爱劳动的人,也必然是智力不高的人,就像家雀和大雁,由于家雀的能力小,所以它追求的就是房前屋下人们抛撒的一粒米、一把糠皮;而大雁则由于它本领高强,因而就会放眼千里,追求着更远大的目标。人也是这样,为什么说能者多劳,就是因为他什么能做到、所以就经常有事做。那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实则是智力到了那里的人。由此可说明“智”与“劳”的关系。

再就是“体”与“劳”的关系。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谁都知道,一个强健的身体主要是锻炼得来的,是“劳”与“动”的结果。一个不管你四肢如何发达,不去锻炼,不去劳动,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睡得个年把半载,没病也都睡出病来了。这样也就成不了健康的人,虽然其命还活着、其身体还在,这充其量只能算作病体、残命。

综上所述,我国的“德智体美劳”的五个字的教育方针,实际上是由“德智体”全部包括了的。因此,这里就专门解释一下“德智体”的问题。当然这“德智体”三个字,也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尽管这三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字的属向。“德”字是属于社会性,无论你个人的道德,还是社会的公德,都是属于社会性的,于个人的作用只是名誉的问题。人最属于自己的是“智”和“体”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于社会的作用次于自我的作用。我们暂且把“德”字撇下,说说属于自我的“智”和“体”两字。

“智”是人的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统称。应该说凡人都是有智能的,就好象地球不管什么地方都是有矿藏的,只是矿种不同和有用矿物的程度不同以及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已。凡人都有智慧,只是有什么样的智慧,智慧的高低程度以及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人的智慧的开发工具是知识,是人们用学到的知识去思维而开发出来的,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能力。所不同的是由于各人学到的知识的质和量的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各人的智慧形式不同,和行为能力不同的状况。比如学医的,所开发的是医学方面的智慧,学电脑的是开发电脑方面的智慧。这样,社会上才有了各行各业的区别。也由于学的力度不同,而导致了各人的工作能力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知识程度越高越聪明的缘故。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什么藤结什么瓜,人的付出有多大,收获也就有多大。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为繁衍后代的,都是有着其物质内在的生理规律的行为能力的,这就是智慧。所以说不能认为谁有智慧、谁没有智慧。只是有智慧的高低如何,智慧的性质与形式怎样而分”。苍蝇吃屎,蜜蜂采花,张三种田,李四打铁等,都是各自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发挥着自己拥有的智慧的能量。因此人类社会对人类的教育的根本,就是增长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能,使其更好的为自己的生存和社会的建设出力,

上面说的是德智体的“智”。而对于“体”来讲;其含义这里当然指的是人的身体、人的生命。人的身体是自然物。所以法律上把人叫做自然人。人在德、智、体各方面是独立存在的,不受“德、智、体”制约。无论这个人有德无德,有智无智,只要这个人还活着,这个人的“体”就必然存在。所以“体”是根本,德和智是装饰其“体”的。一个人的人生之“体”,如果不用德和智来装饰的话,其生命之“体”虽然照样存在,但却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特别是智,对人生个人犹为重要。人活在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是万万不能少的:一是身体;二是本事。比如说这个人身体很壮,但没有知识。什么都不会干。那么这人便“山大无柴烧”,白生了一个好的身体;但如果这个人有知识而没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也许你的本事就发挥不出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人顾此失彼。注重身体的人特别爱惜身体。晒点太阳都怕把皮子晒脱了长不出来,流点汗都生怕自己脱水。所以不爱学习,不爱劳动。到头来变成为一个不劳而食的、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的人。而另有一些则恰恰相反,为了工作,为了学习而置身体于不顾,结果本事是学到了,但身体则垮了。这一次的工作是做好了,但下一次工作也就无法做了。这同样也是很可悲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残疾人不同样也有做大事的吗?当然有,而且还多。但我们应该明白,残疾人之本身是并不希望自己残疾的。面对现实,他(她)们只有奋争和拼搏,付出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几百倍的代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把本事和身体这两样东西摆在人的眼前,任其选择一样的话,我则宁愿选择“体”,不要“智”也,因为“体”才是人的根本。所以为了这“体”,不但要生活,而且还要锻炼才能使之强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的“体”,就不单是指人的生命之躯体,而是包含着体育事业、体育锻炼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千万不能忽视体育教育的实质。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既是靠着自我的智慧而生存的,也是靠群体的力量来生存的。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准则规范来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来建设和保障人类社会的文明,这除了国家用法律的力量来制约以外,还需要人们的自我道德和社会公德来维护。

为什么在德智体美劳教育里,把“德”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德”是社会性的;“智”和“体”都是自我之物,是在自我属性的前提下而进入社会的。但必然要用“德”的力量来推动。否则,一个人的身体再好,智慧再高,没有“德”的作用,那是只能是自我的。而且是身体越好,智慧越高,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越大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德”是主宰“智”与“体”的神,是第一重要的。这里这么说可能有人会不赞同,认为“德”从属于政治、说“德”于人类社会第一重要,那是强调了政治第一的说法,是忽视了社会人才的作用。我们必须明白,大凡一个人才之本身,是必须要具备“德”的因素的。何况人才和德对于社会的关系是以“德”而定的。我们说社会的人才比比皆是,但社会之“德”却只有一种。就说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吧!不否认某个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但人类社会的能人很多,“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说没有你这个人,人们就不生活了,地球就不转了。人们依然要生活下去的,地球仍然还要转的,社会的建设也照样要发展。只是可能会不是按照你的这个办法去做,而是按照另一个办法去做了而已。这就不能把个人的作用看得太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你不做还有人来做的。死了个康熙,还有乾隆。不见得没有你就不行,这就是关于人才的形势。而德呢,社会之“德”是万万也不能少的,没有一个“德”,就会不成体统,就会造成社会混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第5篇

一、到本世纪末,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要贯彻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分开的原则,保障水平要与我省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会保险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紧密结合起来,确保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为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得到改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企业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三、要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到本世纪末,将基本养老保险逐步扩大到全省城镇所有企业职工(含私营企业雇工)及个体劳动者。劳动、工商、税务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工作。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按照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执行,仍参加由劳动部门的社会保险机构组织实施的社会统筹。

四、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从1998年1月起,凡参加地方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企业,负担比例在20%(含20%)以下的,可逐步提高到按照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负担比例在20%以上的,要分年逐步过渡到20%。各地区具体过渡办法由省劳动厅审批。

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从1998年1月起,职工按照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1999年1月起,职工按照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5%缴费,以后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

五、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比例。从1998年1月起,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比例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费率记入,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的部分要逐步降至3%。个人帐户储存额,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个人帐户储存额只能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职工在本省范围内调动时,不变换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帐户储存额不转移。职工跨省跨行业(国务院批准的11个系统统筹的行业)调动时,个人帐户全部随同转移。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帐户余额中的个人缴费部分(本金和利息)可以继承。

六、职工符合离退休、退职条件时,办理有关手续,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一)凡《甘肃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甘政办发〔1996〕46号)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者,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

月基础养老金=职工退休上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20%

月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120

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者,到达法定正常退休年龄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本金和利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二)本办法实施前已经离退休、退职的人员,仍按本省有关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享受每年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三)《甘肃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甘政办发〔1996〕46号)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新老办法平稳衔接、待遇水平基本平衡的原则,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为保持平稳过渡,本办法实施后退休的人员,平均每人每月可增加过渡性调节金120元,分档执行(具体档次、标准另行制定)。过渡期间的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为:

月基本养老金=月基础养老金+月个人帐户养老金+月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

月过渡性养老金=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95年12月31日前的本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4%

(四)本办法实施后三年内退休的人员,为保证他们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不降低,可继续采取新老办法对比计算,新办法低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差额部分可以补齐,高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最高不得超过按老办法计发的本人养老金的10%。按老办法计发待遇的标准工资封限政策继续执行《甘肃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甘政办发〔1996〕46号)规定。

(五)《甘肃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甘政办发〔1996〕46号)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缴费年限满15年,不到退休年龄,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仍可按国务院〔1978〕104号文件规定办理退职手续,并按月支付基本养老金,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七、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等非工薪收入者,按本省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9%进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11%进入个人帐户。凡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到达正常退休年龄者,均可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

八、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社会保险机构要严格履行经办和管好社会保险基金的职责;财政部门要通过财政专户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定期审计和检查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职工等各方面代表组成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切实履行监督职能。要保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放专户,严禁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不得动用社会保险基金平衡财政预算,确保基金的安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后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劳动厅、省财政厅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下发执行。

要加强基本养老保险费用收缴工作。劳动、经贸、财政、审计、税务、工商、银行、工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加强对收缴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责任制,将养老保险工作列入企业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对不参加养老保险和无故拖欠养老保险基金的企业或个体劳动者,不得评为先进,不得购买小汽车,不得兑现经营者收入。工商和劳动部门要结合年检工作,督促、教育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积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并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九、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工作,建立统一调剂使用基金制度。各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周转金外,其余部分的40%上解省级财政专户作为省级储备金,30%存入省上在各地、州、市开设的调剂金专户,专户基金的使用权和调拨权在省上。不能按时划转的,由省财政厅相应扣减预算内补助经费。剩余30%留在地、州、市,作为地区级储备金,并按财政专户管理办法管理。

十、提高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尽快将目前由企业发放养老金改为社会化发放,已经实行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地、市、县,要加以巩固并进一步完善。积极创造条件将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逐步由企业转向社会,减轻企业的社会事务负担。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机构基础建设,规范业务,改进和完善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十一、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

十二、省政府以前所发相关文件与之不一致的,以本文为准。

第6篇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步伐、年内在全国全面实施的要求,从7月1日起我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并轨,实行省级统筹。现将1998年各市、县(市)城镇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下达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自1998年7月1日起,各市、县(市)应严格执行省确定的城镇各类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详见附件),不得自行提高或降低。今后,各地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的调整,由省劳动厅、财政厅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二、要认真贯彻《江苏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规定》(省政府令第139号)及其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企业职工退休条件的规定。不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和项目,不得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合理控制企业职工退休后按新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水平。

    三、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基金征缴,确保收缴率达到95%以上。下大力气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清欠工作,防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努力保持基金的收支平衡,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体制;完善

作者简介:王俊杰(1975-),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指导性课题“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现状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编号:SZ2011454)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92-02

一、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理论

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高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等多方面的理论。理解这些理论是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校基本素质培养体制的基础。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只有从劳动及其作用出发,才能揭示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奥秘,解开人类历史之谜”[2]。“劳动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变换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3]参加社会劳动生活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教育都是为了受教育者未来可以更好的参加社会劳动生活服务的。由此可以自然想到,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构成应是由人本身的成长规律和未来社会劳动生活对大学生的要求决定的。一个人自出生开始,其身体、思维、知识等方面实际上都一直处于积累之中。一般来说,一个人到16岁时,这几方面的积累达到了一定高度,基本上能满足人参加社会劳动的需要,但总的来说,在这几方面尤其是社会分工中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上,还是处在有所发展又发展不足的状态,这就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来弥补。但高等教育不是人参加未来社会劳动生活的必要条件,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一个人更好的参加未来的社会劳动生活提供了可能。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舒尔茨认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是个人具有初步劳动能力后的一种人力资本再投资活动。从人成长的规律和未来社会劳动生活对人的要求出发,着眼于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

到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素质等基本素质已初步形成并达到一定高度,所以高等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更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对高职教育而言,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殊性,使其更加容易忽略其他基本素质的综合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建立一套基本素质的培养体制,增强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实现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技能素质之外身心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这些素质都是着眼于更好的使大学生参加未来的社会劳动而提出的、着眼于学生未来在职业中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基本素质的这个构成在内容上不是随意的,不是某个教育者随心所欲提出的,而是由大学生未来能更好参加社会生活,获得更好的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长达几十年,如果其某项基本素质缺乏,会使其未来的职业生涯遭遇不同程度挫折,如心理素质缺乏,会使其在社会劳动中人与人的协作方面遭遇障碍。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正是在其身体、思维、知识积蓄发展到一定程度,将要开始其人生全新发展的时期,打牢基本素质有利于以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体制的现状

经过实际的调查,笔者发现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办学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办学历史的延长,大部分学校已初步建立起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体制。一是树立正确的基本素质教育管理理念,提升了基本素质教育的地位;二是健全了基本素质教育的机构和管理制度,使学生基本素质教育有人负责、有章可循;三是形成了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了基本素质教育的内容。但高职院校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找出这些问题和不足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关键。

经过实际调查,笔者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了正确的基本素质教育理念但理念未全面、有效传达给学生。目前在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和管理层,都普遍重视如人文素质等基本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也不愿意使学校落得个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这样的名声,另外作为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学校的领导者也深知基本素质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但作为受教育的主体的学生对为什么要开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等基本素质的课程缺少认识。因为大学分专业的缘故,许多学生对开设这样的基本素质课程不理解,虽然有人专门向学生介绍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但很少有人向谈及其制定的理论依据,很少有人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这些基本素质课程要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很少有人向学生介绍基本素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这样使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按着学校开设的课程走,学习课程仅仅是获取学分,没有着眼于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样自然而然的使学生对基本素质课程产生轻视。笔者认为,受教育者也需要知道教育本身的理论知识。经过笔者在数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些到教育理论没有深刻的认识。二是健全了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但这些机构又基本上无事可做。经过实际调查,笔者发现许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社科部、基础部、人文教研室等管理基本素质教育这样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因为不象学校的各系一样有自己的学生,所以它们的日常事务也仅仅是管理老师上课,传达一些上级的文件通知,基本上和学生脱离了关系。除全校运动会外它们如果自主想组织和安排自己的一些创意教学活动,还需要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配合,工作难度较大。时间长了,这些机构中有些机构往往成了无事可做的机构。笔者曾经调查了几所高职院校的人文教研室,大都是这个样子。三是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但老师课程授课压力较大。除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体育等基本素质教育必修课外,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丰富基本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但由于高职院校招生数量较大,所以无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多,所以任课老师组织管理学生的难度大。而教务处往往把对课堂的管理如考勤全部交给了老师,增大了老师课堂的授课压力。

三、对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体制的建议

根据以上对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笔者对如何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体制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一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围绕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构建和优化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管理格局和课程设置格局。二是整合基本素质教育管理机构,扩大基本素质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能,赋予其一定的组织教育活动自、学生管理评定权。使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机构承担起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评定,使任课老师摆脱对学生管理的压力。三是在新生入学教育制度中增加内容,让基本素质教育管理机构承担起对学生介绍大学专业教学计划和选修课中基本素质课程开设的依据及意义,进行教育理论的教育。这样既解决了基本素质教育管理机构无事可做的局面,又可以把基本素质教育理念和理论传达给了学生。

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学生人数多、以就业为导向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特点决定其教育理论、管理体制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和创新。本文在高职院校基本素质培养这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考察,希望能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