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18:10
序论:在您撰写海外投资的优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我国石油海外投资的现状
目前,由于石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世界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石油资源的消费量逐年递增。为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我国采取多种措施来增加我国石油的储备量,满足我国石油能源的需求量。三大石油公司更是积极地进行海外扩张,以保障我国石油安全。
我国的海外石油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苏丹、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印尼、澳大利亚等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而东北亚、北美等地分布极少。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东北亚、北美地区拥有相对较为便利的开采条件,所以吸引了我国的石油海外投资。
2我国海外石油投资存在的问题
21不稳定的国际形势
海外石油投资关系着我国能源安全,是确保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国际大环境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目前已紧随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占全球石油消费比重 10%以上,新增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新增能源消费 37%。[1]面对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对于石油等能源类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大上升,而面对国内石油开采量下降,对能源进口的依赖程度将会更进一步加强,国际能源署(IEA)预计 2030 年我国能源消费中会有79%要依赖进口。[1]由此可见,只有稳定的国际形势才能带来相对和平的投资环境,而不稳定的国际形势将加大我国石油海外投资的风险。
22政府制度存在缺陷
投资政策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现行政策我国只针对投资的审批,投资促进政策也主要针对新建企业,而没有明确支持海外上市、兼并、收购等国际通行的投资方式;在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大漏洞。这不仅使政府的支持鼓励政策失去了其应有的效用,也使企业在海外发生的投资纠纷无法可依,正当的行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另外,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缺乏政府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往往难以支撑海外竞争的强大压力。
23海外投资缺乏整体、长远的策略,国际化经营意识不强
在我国海外投资的管理经营方面,我国缺少长远的策略。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国有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亏损约占2/3。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与石油企业缺乏“走出去”的经验相关,另一方面也表明企业“走出去”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
24可行性评估过于粗放
海外投资自始至终伴随着各种风险,如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方面的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时,企业会倾向于往乐观的方向进行财务、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评估。除此之外,企业由于对海外环境、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在进行评估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误差,最终使项目决策性的失误,更甚者导致投资亏损。
25投资结构与方式不太合理
海外投资中的主要业务,中石油集中在上游,而下游投资比较少;中石化的优势在于下游炼油加工,所有我国的石油公司在国外市场的选择上游资源的比重明显不足在这种投资结构下,不利于紧密上下游的业务,增加了投资成本、提高了投资风险。
3解决我国海外石油投资问题的对策分析
31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举措
311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
中国石油海外投资在对外石油安全战略中,除了确保稳定的石油供应外,还需要有相当储量的石油储备作为石油价格波动的稳定和缓冲机制,以防天灾人祸对国民经济正常的石油需求带来巨大冲击。除了维持相当的石油储备外,在中国进口石油的交通渠道和运输方式上,也应当遵循多元发展的思维,利用地缘政治和经济优势,推进与周边邻国能源合作,确保石油供应和安全。[2]
312推进跨国石油供应渠道的多元化
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由于全球石油市场投机和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操纵带来的巨大波动,中国的石油进口始终在全球石油市场和供应体系外进行,采取政府外交手段、经济援助、出资参股、勘探、开采、管道铺设生产提供等多种方式与产油国双边合作进行联系,争取富油国对华出口石油;可以说,国家资本主义导向的双边战略作为中国稳定石油供应的基本战略是成功的,在未来应当继续推进并寻求完善。
32提高和改善政府的服务制度
321强化和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
一是要简化审批手续,压缩审批环节。二是要充分利用政府信息资源和管理优势,通过创建海外投资经营信息网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海外投资环境、海外投资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三是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人力资本。
322完善国家的管理机制
要改革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置,按照“政监分离”原则,采取两级架构建立综合性的能源管理机构(能源部)和专业性的能源管制机构。统一的能源监管机构不但可以使国家已制定的有关石油政策、法律和法规真正得到落实,还可提高未来政策的可操作性,从而协调我国的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强国内石油公司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合理利用国家政治、外交、经贸和市场资源,推动海外勘探开发有序展开,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而专业性的能源管制机构则更具有针对性,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发生的阻碍。
33我国石油海外投资内在问题解决策略
331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坚持战略先行
三大石油公司各有其业务上的优势,世界几大产油区的投资环境也各有不同,石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分析各个地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即SWOT分析),确定在海外投资的战略,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及投资重点。向国外的大型石油公司学习,自觉地以市场的需求为中心来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不仅要有5年计划,还要有10年的长远战略规划,从而使企业的海外投资有较好的前瞻性,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开拓海外市场。
332转变观念,以质取胜;政府介入,减少内耗
以报价低取胜、明知亏本也要拿下项目,这是进行海外投资的初期为了“走出去”开拓市场的权宜之计。在经过10多年的摸索之后,在有了海外投资的经验、成功的模板时,就要把重点从以报价取胜转移到以质量取胜了,树立品牌,不断地开拓市场。另外,由于三大石油公司是分散决策的,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行动。此时政府应该出面介入,减少内耗情况的发生,促成企业在海外投资上的相互合作和扶持,提高整体的竞争力。[3]
333严谨的进行项目可行性
海外投资比国内投资复杂得多,风险也大得多,因此评估海外投资的评估部门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精通项目评估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和外经外贸专家队伍。项目评估必须真正从项目的原始数据、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出发,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供决策者参考,应当摒弃项目评估是为领导的项目立项决策找论据、做文章的做法。
334优化投资结构,分散经营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时要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一体化可以紧密上中下游业务之间联系,保证原材料供给、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减少税负等。
【关键词】海外石油投资;“走出去”;石油企业;政策扶持;策略建议
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石油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石油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作为石油需求大国,解决石油供需矛盾已迫在眉睫,而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供应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鼓励石油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建立海外石油供应基地。近几年,我国海外石油投资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相对于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石油对外依存度而言,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一、海外石油投资的特点及问题
进入21世纪,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SINOPEC)、中海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在海外石油开发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9年,中石油联合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拉克成功拿下该国最大的鲁迈拉油田开发项目;2012年,中石化与美国德文能源签署了协议,收购其在美国的部分页岩气资源。据Dealogic公司数据显示,2001-2010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海外成功并购交易单数总计25单,并购交易额合计524亿美元,2010年中国海外份额油产量达到6000多万吨。
但是,由于中国海外石油投资起步较晚,经验匮乏,而且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与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相差甚远,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曾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也有过惨痛的经验教训。主要存在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1.海外石油投资资金不足
油气勘探开发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尤其是海外石油勘探,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根本无法承担区块勘探中的风险。而中国石油企业的资金实力普遍偏弱,2010年中石化的营业收入为1,875亿美元,中石油为1,655亿美元,中海油为307亿美元,排在壳牌、埃克森美孚以及BP石油公司之后。因此,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油田规模有限,投资权益比例较少,所拿到的份额油也就不多。
2.石油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匮乏
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化运营和管理方面的水平,远不及壳牌、埃克森美孚、BP等超级石油巨头。这些跨国公司除了拥有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资金外,还有我国石油企业所不具备的成熟的管理体系、丰富的石油投资经验以及国际化的企业制度。在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石油企业尚显稚嫩,时常会因为操作和管理的不到位而支付额外的成本。
3.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机制建设不到位
政府支持海外石油投资的政策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海外兼并、收购、上市等国际通行的投资方式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没能做到财政、金融、立法等支持手段多方结合,也缺少对投资后期的政府监管。中国国内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海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法律,立法滞后严重影响了海外石油投资的发展,这不仅使政府的支持鼓励政策失去的了其应有的效果,也让中国企业在海外发生的投资纠纷无法可依,正当的行为得不到法律保护。
二、海外石油投资的策略建议
中国海外石油投资可以从国外先进国家借鉴许多经验,例如美国和日本。首先,他们都有明确的目标投资区域,大多选择中东、中亚和非洲等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其次,海外石油投资的方式和合同选择灵活多样,完全收购、部分收购、收购产权与产量分成、风险服务、联合作业协议相结合;再次,他们都注重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培养,并促进本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协调配合;此外,两国政府在企业海外石油投资的过程中,给予了持续、稳定的政策扶持。所以,石油企业应当在总结和借鉴中,谋取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策略。
1.海外石油投资重点区域要明确
综合考虑我国海外石油项目运行情况以及国际石油市场格局,我国现阶段进行海外石油投资可以按照“突出非洲、扩展中东、做大南美、加强亚太、推进中亚、开拓北美”的思路,根据资源分布和进入机会,深入研究并形成重要目标油气区发展战略和重点资源国发展战略。
非洲地区勘探成功率高,而且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安哥拉、尼日利亚、苏丹等国已拥有石油权益,应作为强化优势的重点,优选高回报低风险的项目进入;中东地区民族和宗教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但石油储量和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4.4%和30.3%,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石油供给基地,应作为海外石油投资的关注重点,寻找安全的投资机会;俄罗斯中亚、亚太地区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地缘政治关系,经济互补性强,应该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加强合作;美洲地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和稠油资源丰富,虽然美洲国家石油投资难度大,市场竞争激励,但从发展石油勘探技术和长远投资战略上考虑,应做为下一步海外石油投资的“硬骨头”,逐步参与竞争,做大市场。
2.石油企业广泛合作,有效规避风险
随着目标、区域、行业的多元化,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将变得更为复杂;同时,我国单一石油企业的跨国交易、能源投资和经营经验都略显不足,所以海外石油投资的发展需要更广发地联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这种联合“走出去”的战略包括:(1)同行业联合海外投资,即石油企业联合国内、外有相同意愿的石油公司,优势互补,集合资金、人才、经验等资源,共享投资收益;(2)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联合“走出去”,即上游的石油公司联合石油、地面等工程建设公司,以及炼化公司、贸易公司、运输公司等下游产业公司,一同进行项目的建设发展,形成产业链,减少风险;(3)产融联合投资,即在石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中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银行以及投资银行等)提供贷款、中介服务支持,多方合作共担风险。
3.培养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国际化现代企业制度
作为海外石油投资的主体,石油企业应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自我完善,形成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国际化现代企业制度
开展海外投资,当务之急是按照市场原则,对石油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优化资源组合和资本结构。要明确管理责任和重点,以资本运营为重点,强化战略管理、决策管理和财务监督管理,形成一整套严密的分层管理体系,以保证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健康发展。
(2)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人才是跨国石油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的有利因素,拥有一支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国际化经营人才相结合的经营团队,是从事海外石油投资的关键。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应当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途径多方位地选拔和培养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国际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出适合国际能源投资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重视技术创新
世界大石油公司通过不断的资产重组,加大科研投入,更新先进设备,运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这充分说明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石油企业的专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较世界大石油公司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石油企业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重视科技开发;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做好引进、运用和创新工作,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体系。
(4)强化风险管控
海外石油投资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的特点,所以,在开展海外项目投资之前,要进行缜密的可行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石油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一套先进的海外投资风险评价体系,对项目进行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和评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不断加强企业总部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的功能建设,强化对海外项目的风险管控。
三、政策扶持相关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府在财政、金融、立法方面的制度建设当今世界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企业间的竞争,也是国家间的竞争,是政府和企业联合力量的竞争。国家给予企业以财政的、金融的、法律的、外交的支持己是各国通行的行为方式。国家政府作为石油企业的强力后盾,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府在财政、金融和立法方面的制度建设。
财政方面,政府可以设立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或是实施优惠的对外投资税收政策,缓解企业海外投资的资金运转压力,鼓励企业进行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日本石油企业在开展海外石油业务之初,就得到过日本政府成立的石油公团的贷款支持。融资方面,政府应该调整信贷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参与石油企业融资过程,调整外汇管理机制,促进跨国企业的国内融资,积极建立专门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合作金融制度,改善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融资环境。法律法规方面,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尽快健立和完善我国海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在切实维护投资企业利益的同时,加强对海外投资行为的监督管理,使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规范化,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外交方面,我国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石油外交力度,与各大产油国强化政治经济联系,通过合理有效的外交途径,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总之,海外石油投资是我国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的关键举措,也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只有探索和实施合理有效的策略,我国才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石油短缺危机,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琳.供需平衡视角下的我国石油资源安全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2]张秋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挑战与政策分析[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回顾过去20年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业务的发展历程,从规模、时间和投资方式看,可以将中国海外油气投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和探索阶段、基础和快速发展阶段,以及规模和跨越式发展阶段。
(一)起步和探索阶段(1993-1996年)
1993年,中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油田7区块,从此拉开了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序幕。1994年,中海油收购了ACRO石油公司在南亚的第一个油气项目,开始了第一次海外并购,迈出开拓国际市场和和建设国际化石油公司的第一步。在起步探索阶段,由于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实力,中国石油企业采取了“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策略,从小项目运作开始,以油田开发项目和老油田提高采收率项目为主,先后在秘鲁、加拿大、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开展低风险的小项目投资,并且尝试产品分成、许可证和服务合同等多种模式。小项目投资不多,风险不大,却成为中国石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契入点和“敲门砖”。通过这些小项目的运作,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实践中逐渐熟悉了国际石油投资环境,在项目历练中学习了国际规则,并积累了丰富的石油项目投资经验,培养了国际化的石油经营人才,为未来海外投资的扩大发展作好了准备,使中国的石油企业稳步走向了国际石油市场。在这个阶段,中国石油企业逐渐适应了国际经营环境,熟悉了国际经营规则,积累了开展海外业务的经验。
(二)基础和快速发展阶段(1997-2007年)
从1997年开始,中国石油企业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选择有利时机,以拿储量、上规模为重点,逐步涉足大中型项目,海外油气合作进入了基础和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石油企业的油气产量获得较快增长,并开始尝试多种合作方式,特别是一些较大规模的项目并购为后来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997年,中石油开始大规模参与海外有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以苏丹1/2/4、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和委内瑞拉陆湖三大项目的签订为标志,短短五年中,公司在北非、中亚和南美搭建起三大战略发展区,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一支新兴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此后,中石油在中亚成功收购了哈萨克斯坦PK公司,使中国石油在中亚地区的油气业务规模获得跨越式增长,成为当时最大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2002年,中海油斥资12.3亿美元在印尼和澳大利亚实施三次跨国并购,大幅提高了公司的国际化水平。并购完成后,海外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海外油气储量的比例达到了20%,公司国际化运作的能力得到了国际石油界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在并购成功之后,中海油开始了更为大胆的尝试。2005年,公司宣布以创纪录的185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引发国际资本市场的极大震动。虽然此次并购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获成功,但对后来中国石油企业以资本运作方式开展油气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不久,中海油于2006年斥资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深水项目“OML130”AKPO油田45%股权,成功进入非洲产油大国,为公司产量快速增长打下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化也在新世纪之初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2001年,中石化成立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海外油气业务。2002年,中石化与德国普鲁士格公司签订了也门S2区块勘探开发权益的转让协议,取得37.5%的石油开采权,成功进入中东地区油气勘探市场。此后,中石化开始通过收购快速弥补海外短板。2006年8月,中石化成功完成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96.86%股权的收购交易,交易总值为35亿美元,由此获得每年超过300万吨的产量,中石化因此成为第一家进入俄罗斯能源开采市场的中国公司。实施多元化开发是中国石油企业在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石油海外业务的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个时期,中国石油企业不仅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和效益的不断提升,也充分学习了西方国际大石油公司在技术、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后期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规模和跨越式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冲击了世界经济和油气市场格局,但也为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海外业务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在这个时期,中国石油企业成功实现了在中东、拉美和北美等重要油气市场的突破,完成了油气业务的全球布局。一次次巨型并购不但深刻影响了全球油气资本市场,也给中国石油企业带来了每年近1000万吨油当量的产量增长。与此同时,除传统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企之外,中化集团、振华石油、中信集团、延长石油等也陆续走出国门,参与到海外油气投资当中,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以来,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油气业务运作经验逐渐成熟,投资实力不断增强,合作方式多样化和合作领域多元化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在合作方式上,整体并购、战略联盟、参股投资等方式不断出现;在合作领域上,实现了从上游到下游、从常规到非常规、从陆上到海上的全领域、全覆盖。在多年探索获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石油企业通过招投标成功实施大型并购,取得了快速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以来,中国石油企业抓住世界经济下滑,油气市场格局调整的时机,成功实施多次大型并购,成为这个阶段最为突出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中国公司累计达成海外并购交易金额接近1000亿美元。通过成熟运用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中国石油企业大幅提高了海外业务规模和资源储备,国际竞争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建立了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了国际化规模和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发展实践与经验
通过20年的海外投资与运营实践,中国石油企业总结探索出一些经验性、规律性的做法和认识。20年来,中国石油企业通过正确的战略决策引领海外发展,成熟运用资本运作,坚持按照国际规则与惯例运营项目,通过发挥市场、技术和一体化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并培养了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国际行业惯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海外业务规模和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引领海外业务发展方向
激烈的国际油气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海外投资环境,以及海外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和上下游一体化的业务特点,要求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战略管理能力,保持正确的战略方向,不断提升战略管理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在海外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石油企业依托国际油气市场的特点,立足自身的优劣势,进行了相对清晰的定位,并制定了符合各阶段发展特点的不同战略。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中国石油企业注重发挥在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跟踪模仿国际同行的先进做法,培养锻炼人才,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建立了良好的信誉,积累了从事大中型项目的实战经验,磨练出承受高风险项目的能力;在基础和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石油企业争当项目作业者,坚持大中小项目并举,实施一体化运作,并制订了多元开发、技术领先、低成本滚动发展等战略,积累了不同项目的合作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了国际化经营水平,确保了海外业务的快速稳健发展;在规模和跨越式发展阶段,中国石油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和战略联盟相结合的方式进入非常规油气领域,通过兼并收购获取符合海外发展战略的油气公司和资产,着力完善全球业务布局,优化油气资产结构,逐步建立全球化运营管理模式,提高海外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不同阶段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有效指引了海外油气业务规模的可持续发展。
(二)成熟运用资本运作,实现海外业务跨越式发展
石油行业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最早使用资本运作的行业之一。随着海外油气业务运作经验逐渐成熟,中国石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由过去单一的项目投标为主,逐步发展为公司并购、联合收购、战略投资等多种资本运营方式相结合的投资方式。中国石油企业一方面把握行业趋势,选择恰当时机开展资本运作,正确树立全局思维,准确把握国际油气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合供需格局,找准资源国的利益关切点,寻求合作机会。同时注重对国际大型石油公司资产状况、战略动向的跟踪分析,选择在目标公司战略调整或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择机展开收购,充分把握主动权,获取优先收购地位。另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采取了合适的收购策略和方式。在收购目标公司时,如遇较大阻力,中国石油企业就采取渐进的方式,先收购少数股权,或先以合作的方式,建立商业关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公司累计达成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远高于其他行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能源巨头作为中国海外油气投资的主体,其并购金额也占到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总额的90%以上。通过成熟运用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中国石油企业不但大幅提高了海外业务规模和资源储备,形成了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网络,减少了竞争对手,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还学习了先进管理理念,弥补了中国公司在深水、油砂、非常规气等领域的技术不足。近年来,为了分散整体投资风险,快速拓展海外业务规模,中国石油企业越来越关注发达国家和新兴油气国家。为此,中国石油公司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在不同地区,针对不同的合作伙伴,运用不同的合作方式,取得了显著效果。中国石油企业通过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采用联合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顺利突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障碍,获取了巨型油气项目,进入全球高端市场。中石化集团联合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收购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96.86%股权,成功进入世界油气资源大国俄罗斯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中国石油企业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成功进入南美、伊拉克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近年来,基于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等多方面因素考虑,中国石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除了与东道国合作外,还广泛与国内的石油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海外油气资源,为世界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2005年9月,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同组成的中国石油投资集团———安第斯石油公司———以现金形式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和管道资产,中化集团与中海油共同中标伊拉克Missan油田合同都是中国石油企业之间合作的典范。
(三)始终按照国际规则与惯例运营项目
海外项目公司通常是多方组成的联合作业公司,是海外油气业务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的主体,是油气资产的直接载体。20年来,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和伙伴公司的经验和做法,中国石油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和惯例参与海外项目,初步建立起一套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的海外项目运营管理体系。在海外项目运营中,中国石油企业以国际通行做法为规范运营项目。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建立了适合国外传统但又具有中方管理特点的管控体系和框架。在海外项目运营中,中国石油企业以项目合同为纲领、市场机制为导向、职业化团队为根基,不断提升专业化运营管理水平,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尽可能缩小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差距。在治理构架设置上,实行子公司注册,构建了基于海外项目公司,便于跨国经营,有利于规避风险和税收筹划的法律架构;在项目公司管控上,构建了便于对海外项目公司有效管理,促进中方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管控模式;在项目日常运行上,采取完全国际化的作业与运营方式。另一方面,中国石油公司完全采用国际化的管理团队和运作模式。中石化在成功收购Addax石油公司后,遵循国际惯例,保留了原Addax石油公司的管理团队和全体员工,只派少量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公司管理,董事会成员也基本由中石化的代表替代,这为项目交割后正常平稳运营提供了保障。与中石化类似,中海油在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后,同样保留其原有的管理层和员工。此外,中国石油企业根据国际惯例,注重选拔资源国优秀的本土雇员,不断提高员工本土化水平,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特别是把成熟项目的一部分中方低端岗位进行本土化,选拔优秀的本地雇员接替。中国石油企业通过在项目运作中遵循国际规范,坚持国际惯例,尊重海外项目的主体地位,坚持通过联合作业公司管理海外项目,建立了有效管理海外项目公司的管控模式,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四)发挥市场、技术和一体化优势,培育核心竞争能力
中国石油企业充分发挥市场优势,通过市场换资源模式,获取海外油气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逐步深入,油气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同时,中国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也一直是资源国最为看重的合作基础。中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创新性地提出了市场换资源的模式,即利用中国石油企业的综合优势,帮助资源国开采油气资源,同时利用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市场,与资源国联合在国内建立下游配套设施,以消化在资源国开采出来的油气资源。新世纪以来,中国石油企业通过以市场换资源的方式,陆续和俄罗斯、委内瑞拉、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合作关系。中海油通过市场换资源模式,参与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LNG)的上游业务,取得了供气方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相应部分的股权,获得了巨大的海外天然气储备,满足了国内对清洁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中石油结合国内的市场情况,在广东揭阳市规划了一座加工委内瑞拉重油的炼油厂(年产量2000万吨),以便有效利用中国石油在委内瑞拉开发的重油资源。市场换资源模式不仅解决了资源国的原油出路问题,使资源国的效益得以实现,同时也满足了国内不断增加的油气需求,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中国石油企业坚持一体化运作,充分发挥上下游一体化、国内外一体化和甲乙方一体化的优势,快速高效建成大型油气项目,同时也带动中国石油工程技术和工程建设队伍走出国门,带动中国石油装备和材料出口。中国石油企业大多是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市场营销、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和后勤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具备统一调配资源一体化运作项目的整体优势,这是中国石油企业相对其他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和特色。中国石油企业充分发挥油公司集工程技术、工程建设于一体的协同优势,推动大型油气项目的快速高效建成。通过充分利用甲乙方一体化优势,一方面保证了海外项目工程质量和工期,另一方面给中国石油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整体效益最大化。此外,中国石油企业通过与苏丹、尼日尔、乍得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帮助这些国家白手起家,在当地建立从勘探开发到炼油化工,上下游配套的一体化石油工业体系。在履行国际公民应尽义务的同时,撬动了上游资源的获取,提升了当地化响应能力,成为政府和所在国国家石油公司的优选合作伙伴。
(五)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国际行业惯例的人才队伍,为海外业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是海外发展的关键,是海外油气业务最宝贵的财富。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中国石油企业培养了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中方员工队伍,一批认同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资源国当地员工队伍,留住并有效利用了一批国际化雇员。中国石油企业的中方员工、当地员工和国际雇员一道,形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的海外团队,为海外油气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走出去”之初,中国石油企业严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国际经营经验,唯一感到自信的是在国内近半个世纪以来积累的技术优势,以及敢于打硬仗的人才队伍。中国石油企业从油田、研究机构及机关选派了外语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人员充实到海外项目中,在较短的时间内,涌现出了一批可以参与国际作业的总经理、部门经理和懂国际法律、商务的人才,很快就在海外项目公司中挑起大梁,确保了项目的高效运作,成为经营管理海外业务的宝贵资源。在发挥国内人才关键作用的同时,中国石油企业不遗余力地培养资源国当地员工。在对他们的培养和使用上,树立让每个人成为有用之人的理念,持续不断地为当地员工提供本土培训、第三国培训和来华培训的机会。通过这些培训,既提升了当地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又增进了他们对中国和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此外,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留住一批高素质的国际雇员,在关键岗位发挥应有作用。在中石油接管印尼项目,以及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后的整合过程中,绝大部分国际雇员选择留下来继续工作,在为中国石油效力的同时,个人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发展的启示
20年的海外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市场化运作,是东道国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开创性探索,是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全球化、多民族、多文化背景下的包容性发展。
(一)始终坚持以效益为核心是海外发展的基本保障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多个国家逐步建立起以上游资源为核心,覆盖炼化、管道、销售等海外业务的全产业链,以下游推动上游,上游带动下游,有效地提升了资源价值,促进了海外业务整体效益的提高。中国石油企业始终把效益作为海外业务发展的生命和根本,坚持以效益为核心,将效益标准贯穿于海外项目发展的各个阶段。
(二)找到差异化的突破口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与其他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无论是规模实力、管理水平,还是海外投资经验都存在一定差距。面对国际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企业通过对比自身的优势和差距,通过契合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东道国对外资的需求,满足资源国建立独立、完善的石油石化产业的愿望,制定了具有自身偏好的市场差异化策略,帮助非洲资源国建立了从勘探开发到炼油化工,上下游配套的完整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最终进入国际石油巨头尚未进入(或进入后又退出)的油气市场。
(三)把握行业趋势,选择恰当时机开展资本运作是拓展海外业务的关键
20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正确树立全局思维,准确把握国际油气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合供需格局,找准资源国的利益关切点,寻求合作机会。同时注重对国际大型石油公司资产状况、战略动向的跟踪分析,选择在目标公司战略调整或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择机展开收购,充分把握主动权,获取优先收购地位。另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采取合适的收购策略和方式。在收购目标公司时,如遇较大阻力,中国石油企业采取渐进的方式,先收购少数股权,或先以合作的方式,建立商业关系。
(四)坚持互利共赢,成为东道国政府和企业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是海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 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2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介绍了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类外部风险,通过理论和事例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四大外部风险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以及相应的建议。文章提出要通过人才战略、本土化战略、多边合作模式、外交战略等来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改善国际化经营环境,从而整体上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 :投资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社会文化风险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20
收稿日期:2015-04-16
0 引言
中国对石油的供需缺口呈现持续增大的趋势。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报告)称,2013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31.6%,预计2014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速将在4%左右,达到5.18亿吨,石油和原油净进口量将分别达到3.04亿吨和2.98亿吨,较2013年增长5.3%和7.1%,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8.8%,保守估计,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升至近2/3,到2030年为3/4。开拓海外石油资源是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早在1993年,中国石油以2 500万美元取得了秘鲁塔拉拉油田7区块20年的开采权,就标志着中国石油公司开始了进军国际石油上游领域的征程。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广,我国三大石油企业都先后进军海外石油市场,为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中石化为例,该企业在全球范围参与过的海外油气项目资产达60多个,分布31个国家,遍布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欧洲6个大洲。
1 风险分析
以三大石油公司为代表的石油企业虽然在海外油气勘探开发进程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国外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国际经营经验的缺乏,各种各样的投资风险不仅给我国的石油企业的投资活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给石油企业整体海外投资计划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归结起来,投资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类,其中内部风险主要由于自身技术管理和生产等自身经营状况而产生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提高自身的生产经营水平,改变这些风险因素发生的条件来减少和控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而外部风险则来自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营的外部环境,这类风险往往是不可控的,是海外投资最具“杀伤力”的风险。外部风险包括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文化风险几大类。境外投资风险剧增的现状要求我们更加深刻认识海外投资的风险尤其是外部风险,尽可能在投资活动中规避这些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本文从几类风险的分析以及建议入手分别进行阐述。
1.1 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指由于东道国的政局变动以及所采取的政治性措施变化使跨国公司所蒙受的损失或实际收入偏离预期收入的可能性。政治风险也往往是社会经济风险的最本原因素。石油矿产资源国际直接投资是对外直接投资中最容易受到政治风险干扰的行业,主要由于一方面石油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性为各国所珍视也是利益争斗的焦点,另一方面石油矿产资源投资机会多分布于亚非拉美一些相对落后、种族冲突集中的国家,所处的政治环境比较复杂。政治风险主要包括东道国战争风险、政策和法律所产生的风险、国有化风险等。
1.2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项目预测的投资收益与实际收益存在差距的可能性。经济风险与政治风险的联系最为紧密,往往是政治风险的衍生物,同时经济风险也受市场因素的影响。经济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税收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融资风险等多方面的内容。
1.3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由于项目所在地所固有的自然条件不能够满足项目正常工作,或者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使项目组无法按照原来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施工,而给项目带来的损失。对于突发性自然风险,往往是不可抗力的,石油公司和资源国一般在签订合同时将相关条款列入不可抗力条款中以减少合同方的损失。而针对一些常规的自然风险,则更需要合同方提高风险意识。众所周知,石油开发环境往往比较恶劣,如中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严寒冰冻期较长,中东北非国家油田处于沙漠地带,夏季炎热高温,另有一些国家(如非洲最大的石油出产国尼日利亚)处于热带雨林,雨季时间较长,对现场施工影响很大等等。石油开发作业计划需要充分考虑这些自然风险,提前做好招标等各项准备工作,抓住适宜的生产作业时间窗口,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
1.4 社会风险
如今,海外石油投资遍布世界各国,由于各国家或地区在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存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项目的执行带来一定的风险,即社会风险。如由于语言文化不同,日常员工的交流过程中由于各自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不同会产生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准确的情况,反映在合同等重要文本中,因为翻译理解的不同也会产生南辕北辙的不利影响。随着“走出去”历程的增长,这方面的风险也已随着我国企业对语言学习的重视和国际交流经验的增长而有所减轻,但依然需时刻重视。此外,特殊的社会风俗也是影响项目执行情况的重要因素,如一些中东国家普遍信奉伊斯兰教,虔诚的教徒每年都会过斋月,由于进食以及生活方式在此期间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期间的生产力也会一定程度受到影响。
对于社会风险,我们的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学习了解各国的社会文化习惯,更好地实现文化融合,减少沟通障碍,同时对当地的各种传统习俗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合理安排好工作节奏,保障日常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积极树立有责任受尊敬的企业形象,参与一些当地民生福利事业,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和尊敬,也会为我国石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2 建议
石油风险形式多样也无时无处不在,我们的石油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要有风险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来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从而有针对性有前瞻性地把风险控制在最小化。总体上,提高中国企业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开展人才战略
积极发挥人才的基础作用。一方面重视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语言能力尤其是国际化管理的综合素质,打造一个有经验能“战斗”的人才队伍,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软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有跨国经营经验的国际化人才,通过这种相对便捷的途径获取国外先进石油公司的经营经验,结合我国的石油企业的特点,各取所长,让两种管理模式下的各自优势在中国石油企业中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融合度。
2.2 寻求多边合作模式
在我们国际经验还不是很充足的时候,积极寻求一些与西方国际化大公司的合作的机会,也会规避一定的风险。西方国际化大公司识别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和经验往往更多,即使在风险出现的时候,西方国际化大公司以及所依存的国家往往更在斡旋和解决矛盾方面更有经验也更有力度。
2.3 做好投资可行性研究
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做好对资源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充分调研和了解,积极与当地的驻外使馆沟通联系,以尽可能充分地获取对当地投资环境的信息。针对各资源国的特点建立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以便正确地进行投资评价评估,做好投资决策。
2.4 实施本土化战略
顺应如今许多国家实施的本土化战略,不仅可以降低进入资源国市场的门槛,享受很多本土公司的优惠政策,能够更快地适应本土的投资环境。此外还能够降低政治敏感度,减轻资源国政府以及当地民众的国度警惕和关注,更快融入当地社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本土化的各种工程服务队伍,要做好充分的监督指导作用,各种工程材料设备的购置以及工程队伍的招标要在充分了解当地市场的基础上尽早做好安排部署。
2.5 加大能源外交战略
充分依靠政府之间外交的有利局面,一方面积极开拓在政府友好国家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之间的友好关系为投资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政府之间签署双边贸易互惠协议,保证投资贸易活动的顺畅开展。在外投资过程中,通过提高沟通层次,充分利用我国驻外使馆与资源国政府间的沟通协调作用,减少自身与资源国政府间的差异对话,避免不必要的沟通麻烦。
参考文献
1 民袁正之.拉美石油投资的政治风险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8(3)
关键词:海外投资;问题;对策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其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了石油的净进口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国。目前,要从三个方面保证我国石油储备:加大国内的勘探开发力度,但是国内没有大的油田发现而且国内油田开发的难度逐渐加大,成本也不断增加;依靠进口,但是我国主要从中东进口,大都是高含硫油,加工难度大,而且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太大,尤其中东的政局不稳会对我国的石油安全造成威胁;加大海外石油投资,利用资金或技术等优势分享世界石油资源。海外石油投资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尝试,更是我国实施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6年,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经营着70多个油气投资项目,每年获得的原油权益产量近2500万吨,天然气权益产量近40亿立方米,海外油气生产初具规模。在业务领域上,也已经形成了从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到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国际油气贸易和装备出口等多元化经营格局。目前原油和成品油贸易已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运用长期供应合同、现货贸易、准现货贸易和期货贸易等多种贸易手段,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国内的需求。
二、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问题
通过10多年的海外石油投资活动,我国的石油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海外投资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对石油企业缺乏有了的资金支持,在审批程序、外汇外资管理制度和海外投资保险方面也限制了海外投资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受我国石油公司资本实力、技术力量和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及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上的障碍,我国的海外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投资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海外投资缺乏整体、长远的策略,国际化经营意识不强
目前这些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缺乏关于“往哪里走”、“怎么走”等问题的长远战略规划。在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没有长远的战略和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市场定位。目前中国石油企业要么没有国际化经营观念,要么对海外经营投资、扩张顾虑太多,国际化经营效果不理想。据有关部门调查,国有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2/3。这种局面的形成除石油企业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外,与“走出去”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有着直接关系。
(二)投资成本过高,存在内耗
近年来,我国企业为了中标海外石油项目,普遍报价偏低,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但当他们履行完若干合同后,才发现经过激烈价格竞争到手的项目利润实在太少,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石油集团收购哈萨克斯坦油田的案例。
中石油出资35亿美元购买哈萨克斯坦某石油公司的部分原油储量,并计划建设一条长3000公里的输油管线。中标以后,才发现项目投入资金太大,而依靠开采当地原油的收入,根本无法弥补巨额的支出,最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搁浅,使企业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尤其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由于没有统一的机构协调,往往竞争同一个项目,并且为了拿到项目内部相互压低价格,造成内耗,降低了利润空间。
(三)可行性评估过于粗放
海外投资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风险,如油价波动、汇率波动和合作方政局的稳定性等。不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尤其是在国外执行的合作项目会造成远比国内项目大得多的经济损失。由于迫切走出国门的需求,在进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中企业会有意无意的往乐观的方向进行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评估。另外是由企业由于对海外投资地区的不了解,在进行评估过程中出现误差,导致项目决策性的失误。新星物探在伊朗进行项目时就由于不了解当地山路较多的地貌而对项目评估出现失误,造成运送设备上山的成本就高于合同的预算金额,损失惨重。
(四)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石油行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大多数人知识面相对狭小,技能比较单一,懂技术的不懂英语,会英语的又不懂技术。而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要能够懂得相关的国际法规,熟悉和了解当地的法律环境。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急需大量国际性经营的人才,但企业对人才投资力度还需要加大,而且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培训机制。
(五)投资结构与方式不太合理
中石油在海外投资时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游,下游投资比较少;而中石化优势在下游炼油加工,在国外市场的选择上游资源比重明显不足。中石化在勘探开发、炼油营销、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为255025,而国外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三块业务占用资本比例约为523315,两者相比较,中石化油气勘探开发明显不足。在这种投资结构下,不利于紧密上下游的业务,降低成本、抵御风险。
(六)信息化建设不足
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投资汇报率是难以计算的,它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具有倍增的作用,尤其对于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来说,它更是一种稀缺资源。谁能够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占领信息渠道的制高点,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企业内部信息化不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外部的信息不足不仅不利于我们获得的海外投资的信息,也会影响我们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信息化建设都存在明显不足。
三、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研究
为了解决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石油企业要修炼内功,提高自身对海外投资的决策、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坚持战略先行
三大石油公司各有其业务上的优势,世界几大产油区的投资环境也各有不同,石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分析各个地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即SWOT分析),确定在海外投资的战略,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及投资重点。向国外的大型石油公司学习,自觉地以市场的需求为中心来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不仅要有5年计划,还要有10年的长远战略规划,从而使企业的海外投资有较好的前瞻性,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开拓海外市场。
(二)转变观念,以质取胜;政府介入,减少内耗
以报价低取胜,明知亏本也要拿下项目这是进行海外投资的初期为了“走出去”开拓市场的权宜之计。在经过10多年的摸索之后,在有了海外投资的经验、成功的模版时,就要把重点从以报价取胜转移到以质量取胜了,树立品牌,不断地开拓市场。另外由于三大石油公司是分散决策的,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行动。此时政府应该出面介入,减少内耗情况的发生,促成企业在海外投资上的相互合作和扶持,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三)严谨的进行项目可行性
海外投资比国内投资复杂的多,风险也大得多,因此评估海外投资的评估部门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精通项目评估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和外经外贸专家队伍。项目评估必须真正从项目的原始数据、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出发,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供决策者参考,应当摒弃项目评估是为领导的项目立项决策找论据、做文章的做法。决策者必须充分尊重项目评估部门的评估结论,确实以该结论作为决策的依据。准确的评估可以降低和规避不应有的风险,决不能因为要急于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或为了承揽到某个项目而降低评估标准。
(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储备跨国经营人才
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人才是关键。石油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迅速改变目前我国石油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的问题。
培养人才,除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熟悉业务、懂管理且有外语基础的人到高校接受系统的培训外,更要重视选派人员到成功的跨国公司学习与锻炼,参与跨国经营的具体业务,从实践中培养才干,积累经验。
(五)优化投资结构,分散经营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时要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一体化可以紧密上中下游业务之间联系,保证原材料供给、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减少税负等。
另外,一体化石油公司还可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平衡经济周期对企业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油价走低,油田亏损,但是炼油、化工及销售盈余;油价高,炼油亏,但油田和销售盈余。根据埃克森美孚2003年年报,其上游、中游及下游业务的固定资产比例为631。上游的开采业务为炼油业务和化工业务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一方面节约了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资源安全和减少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埃克森美孚80%以上的炼油厂与化工产品和油生产部门建在一起,炼油厂生产的产品直接供给下游的化工生产部门和油生产部门,提高了生产效率。我国石油企业还可以借鉴跨国石油公司的经验,在把资金集中在比较熟悉的几个投资领域的同时,坚持上游勘探开发和下游的炼油、销售一体化经营,分散风险,获得较高的收益。
(六)加强信息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信息化对石油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减少决策失误,降低企业风险,实现集约化资源管理和全球化生产经营,提升国际化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多数石油企业获取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大都是间接信息,而非一手的直接信息,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具备快捷、高效的信息系统。对此要通过各种机会充分利用国际信息网络,发展与各石油国商务处、石油公司以及国际性的协会组织的联系,创造条件,利用国际大型咨询公司的信息,加快建立自己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以便及时获得准确可靠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并按照信息渠道快捷化、信息处理高效化、信息来源准确化的要求,确定有关部门专职负责。目前三大石油企业都意识到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必须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构筑起强有力的企业信息化支撑平台。
四、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10多年的摸索中,已经在海外投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这为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在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面临着内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我们海外投资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石油企业自身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逐渐增加,为我国的石油供应及石油安全做出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士运,袁怀雨.中国石油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资源产业经济,2005(11).
2、王琳,王利国.国外石油公司项目风险管理借鉴[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3).
3、彭民,孙亚红.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495).
关键词 海外投资;纳税义务;税收优惠;政策导向
中图分类号 F830.5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2-0156-03
作者简介 李珂,湖南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政税收政策。(湖南 长沙 410205)
我国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迅猛增加,2007年底已达到1.5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国内出现相对的资本过剩。同时,经济快速增长使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与美国、欧盟等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我国企业试图到海外直接投资,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支持
P.J.巴克莱和M.卡森(P.J.Buckley and M.Casson,1976)内部理论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有发达的中间产品市场,但有些产品(特别是知识品)的外部市场是不完全的。外部市场的不完全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导致企业交易成本上升,这促使企业将市场向内部转移,在企业内部交易,以降低外部市场不完全给企业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当企业超越国界,在国际范围内建立内部市场时,也就是企业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形成跨国公司的过程。
劳尔(sanjaya Lall,i983)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将成熟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应用过程中包含了自己的创新,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特定优势,因而具备对外直接投资条件。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加大了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从我国当前海外投资企业的税收负担分析,现行的促进海外投资的税收政策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促进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应该给予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完善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促进体系。
二、我国海外投资企业的纳税义务及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一)纳税义务
通常所说的海外投资,主要是指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或个人在另一国企业中拥有全部或一部分经营管理权的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涉及到居住国与东道国的纳税义务主要是所得税。一国的投资者到海外投资办企业,首先面临的是东道国的公司所得税,企业缴纳东道国的公司所得税后,将税后利润作为股息和红利支付给居住国的投资者时,东道国还要对这部分分配利润课征股息预提税。这笔国外投资所得汇回居住国后,从法律意义上还应负担居住国的所得税。这样,跨国投资要负担东道国的企业所得税、预提税和居住国企业所得税共三笔税款。不过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发达国家为了鼓励对外投资,会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企业是否负担这三笔税款,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目前,我国实行居民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对居民企业来自于境外的投资所得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我国现行对境外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1、境外投资所得在境外已纳税款的扣除。依照国际惯例,大部分国家行使居民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对于跨国直接投资,既要负担东道国的所得税,又要负担居住国的所得税,形成双重征税。对跨国投资的双重征税,不利于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国际上避免双重征税的方法有四种:免税法、扣除法、减免法、抵免法。为了鼓励企业到境外发展,减轻境外投资企业的税负,避免国际间对同一所得重复征税,我国税法实行抵免法,规定允许企业将其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从它应向本国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扣除。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款是指纳税人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款,不包括减免税款或纳税后又得到补偿,以及由他人代为承担的税款。我国的税法实行限额扣除,即对境外已纳税款进行扣除时,其扣除额不得超过其境外所得依照中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
2、对外缔结税收协定。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先后与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等签订了税收协定。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常是资本输出国,为了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比较注重收入来源国优先征税的权利,能够在协定的基础上保障我国的税收权益。从我国现已签订的税收协定看,与发达国家基本上都给予税收饶让抵免,与发展中国家签订的税收协议中,只要双方都同意给予税收饶让,我国也会承担税收饶让的义务。不过近几年,我国与尼日利亚、卡塔尔等发展中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中都没有税收饶让这一内容。
(三)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缺陷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税收优惠看,现行政策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乏系统的税收促进体系。对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的税收促进和保护政策少且零散。在国内税法中,只有为了免除国际间的双重征税,按照限额扣除法对境外投资企业在境外已纳税款给予抵免。其实这种抵免法也是国际惯例,目前,大部分国家都采用限额抵免法减除国际双重征税。在与其他国家签订税收协定时,更多考虑收入来源地的税收利益,而对企业“走出去”发展所涉及的对居住地的税收利益保障机制则相对忽视。
二是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优惠形式单一,支持力度不够。我国在税收政策上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既没有体现在投资产业上的区别,也没有体现在投资地区、投资形式上的政策导向。从税收支持的方式看,主要就是税收抵免,形式比较单一,没有采取国际上通用的国际投资储备金制度等形式的税收支持,为跨国投资纳税人的税收服务也表现得滞后,无论是在为纳税人提供税收信息方面,还是为纳税人在投资国提供税收权益的保障方面,都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体系。
三、国外促进境外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本国企业到国外投资,纷纷出台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比较注重税收政策对海外投资的支持。
(一)发达国家的税收扶持政策。荷兰是全球最主要的海外投资国之一,2005年其海外投资1190亿美元,居全球第一。这与荷兰是发达国家、资金比较雄厚有关外,其支持海外投资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首先荷兰已与40多个国家缔结了国际税收协定,一些国家如丹麦、意大利、挪威、瑞典和新加坡等对本国公司向荷兰居民公司支付利息免征预提税,还有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比利时和英国等对向荷兰居民公司支付的股息只征5%的预提税。荷兰向在本国居民公司实质性参股的丹麦、芬兰、爱尔兰、马来西亚、挪威、波兰、新加坡、瑞典和瑞士等国的居民公司支付的股息也免征预提税,对比利时、法国、德国、匈牙利、南非、英国和美国等国的居民公司支付的股息只征收5%的预提税。其次,荷兰有参与免税的规定,如果本国公司拥有外国公司
5%以上的股权,而且外国公司所在国课征与荷兰公司所得税相似的税收,本国公司来自外国公司的股息就可在荷兰免征公司所得税。
法国是世界主要境外投资国,法国境外投资的发展轨迹与全球投资走势基本一致。2005年,法国境外投资额达1160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法国境外投资的特点比较明显:首先,从地区分布看,法国境外投资集中在欧盟和北美,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投资规模很少。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占法国境外投资总量的60%。法国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长期奉行保护和扶持政策,运用的主要财税政策支持手段为税收优惠,其税收优惠手段包括:开展对外投资的企业开办前4年有亏损时,可在应税收入中免税提取准备金,在10年内再把准备金按比例逐年纳入应税收入。财务合并制,跨国公司可将其全球投资损益合并计人财务报表。延期纳税,所有企业经批准,可分别按照其境外股本投资总额的50%和100%,在5年内减少其母公司在国内纳税的税基,从第6年开始逐年增加,向国家补税。除提供税收优惠外,法国还提供多种财政支持。
(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政策。韩国为支持对外资源的开发,制定专门优惠措施,从国库补助金和海外资源开发基金中拨出援助金为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提供初始投资和流动资金,并提供税收优惠,具体包括亏损提留、国外收入所得税信贷和资源开发项目东道国红利所得税减让甚至完全免税等政策。1993年规定企业在海外发展业务可享受10年免交所得税的优惠,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可享受双重减税优惠。同时,韩国还负责向企业提供海外投资的各种咨询服务。
四、完善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税收政策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经历了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动程度不断加深,国民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也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已具备了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基础条件。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如果政府能够为我国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提供贸易投资便利和加大鼓励力度,将会进一步强化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税收作为投资的一个重要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社会的投资方向和规模,各市场主体在其他市场条件和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开展竞争时,税收负担的轻重和税收优惠的多少自然成为影响投资抉择的重要因素。若国家通过税收政策给予海外投资企业较多的税收优惠,使其承担较轻的税收负担,增加了投资者的税后利润和投资收益时,便会保护和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海外投资的增加。
(二)完善税收促进体系,采取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手段。针对我国现行促进境外投资的税收政策少且零散、单一的问题,应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完善税收促进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手段。
首先,健全海外投资税收法律体系。从国际税收实践看,发达国家均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海外投资税收法律体系,对海外投资税收所涉及的投资区域、投资产业、投资所得、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的税收问题进行统一、规范调整。我国应制定《税收促进海外投资发展的条例》,将零散的海外投资的税收政策进行规范、总结。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对外投资的需求灵活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
其次,采取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手段。我国鼓励企业海外投资的税收优惠仅限于外国已纳税额的抵免及与一些国家签订的国际税收协定,且国际税收协定大部分是为了吸引外资,涉及到海外投资的较少。可以考虑在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前提下,区别我国海外投资的投资规模、获利能力、投资地区和行业,经营时间长短等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措施。
一是准许投资企业提取税收准备金。发达国家对此运用较为普遍。在海外的投资企业开办初期,由于前期投资较多,产品推广需要一定的时间,出现亏损的情况较多。应该允许本国投资企业在国内的应税收人中免税提取准备金,相当于弥补海外投资的亏损。为了防止企业通过该税收优惠避税,规定在5-10年内将提取的免税准备金按比例逐年纳入应税收入中。
二是直接减免海外投资企业来源于东道国投资所得的所得税。例如,韩国及马来西亚都减免海外投资企业5-10年的企业所得税。针对我国企业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也应给予5-10年所得税减免期限。
三是延期纳税。可按照其境外股本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5年内减少其母公司在国内纳税的税基,从第6年开始逐年增加,向国家补税。相当于投资企业从国家获得一笔无息贷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有国家比如美国曾采取推迟课税的方法,海外投资企业在国外的投资所得,如果不汇回本国,该所得暂时免税,待所得汇回本国时计税。推迟课税容易被跨国企业利用进行国际避税,只有少数国家采用。
【关键词】 海外石油投资 风险 困境 战略
一、中国海外石油投资的环境要素
全球有将近60%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储量集中在中东地区,而石油消费地区却相对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区域分布的不平均让石油地缘政治的概念重新燃起。从国际石油危机中可以发现,各国都会积极地交叉使用战略和市场手段维持石油安全,进而维护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1995年,跨国石油公司兴起重组合并风潮,以整合上、中、下游产业来加强石油公司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波动下的抗风险能力。除了西方大型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石油公司(Exxon)与美孚石油公司(Mobil)、英国石油公司(BP)与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Amoco)、雪佛龙(Chevron)与德士古(Texaco)公司、道达尔(Total)与菲纳尔(Fina)和埃尔夫(ELF)合并成超大型石油公司,俄罗斯和日本石油公司也开始顺势重组合并,包括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合并成新的俄罗斯国营公司,俄罗斯国营的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并购西伯利亚石油公司(Sibneft),日本的国际石油开发公司(Inpex Corp.)收购排名第三大的帝国石油公司。
中国石油企业虽在1998年完成上、中、下游产业整合,形成北方以中国石油为主,南方以中国石化为主,海域开发由中海油负责的垄断市场格局。但中国石油企业一直是内向型公司,对于海外投资只限于油田参股开发而已,在新的“走出去”战略下,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和步伐,快速成长为跨国型企业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SINOPEC),其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投资业务范围愈来愈大,投资规模逐年递增。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挑战除了来自产油国和用油国以外,跨国石油企业也是一大劲敌。
二、中国海外石油投资面临的风险
海外石油投资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同时会受到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气候和地质风险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通过寻求新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决策途径,使中国企业海外石油投资能够有效地选择进入或者延迟投资时机、规避风险,并在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正确评估或者退出项目。
1、地质风险
根据美国化学家瓦拉斯(Walace)的定义,一切天然碳氢化合物(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煤炭除外)及其混合物统称石油。按这个定义来说,石油包括原油、天然气、天然汽油、地蜡、地沥青及油页岩干馏油等。石油即原油,色彩斑斓,从无色、淡黄色、黄褐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通常表现为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石油储存在地壳上层部分。而原油(Crude oil)指原存于地下储层内,在采至地面后的常温常压下,脱气未经加工的成液态或半固态的那部分石油。在日常术语中一般将石油与原油交换使用或相提并论。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1.0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60℃),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83%~87%)、氢(11%-14%),其余为硫(0.06%~0.8%)、氮(0.02%~1.7%)、氧(0.08%~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锑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99%。不同油田的石油根据其成分和特征是可以区分的。
根据研究,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等石油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石油的生成既需要在沉积过程中保持“补偿沉积速度”的条件,又需要使得沉积物能具有缺氧的“还原环境”,还需要有相应的地层温度(即要有一定的地层埋藏深度)的作用等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才能有效生成石油。因此,地质风险是石油投资项目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风险。
2、环境风险
近年来,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渤海康菲石油公司石油泄漏事件,这一系列的石油开采过程中发生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此外,石油勘探、开发、炼化都会产生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同时石油开发废弃物通过渗透的方式进入地下水和土壤之后将会对人、动物、植物产生长期的影响。如何在利用石油资源的同时消除或者减少废弃物对于环境的破坏,是可持续开发石油资源的重要议题之一。
3、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决定石油勘探开发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条件,石油勘探、开发、传输、炼化技术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地质、化工、化学、金属材料、运输、电气、安全等多个专业,涵盖范围宽广,技术含量高。先进的技术水平是控制技术风险的有效手段。
4、政治风险
中国的海外石油投资主要在非洲、中东等政权更迭和战乱频繁的地区,因此,政治风险对石油勘探开发有着重要影响。
三、中国海外石油投资战略选择
1、注重长远的海外石油投资战略规划
中国的海外石油投资战略应在解决中国的石油困境的同时,保持中国石油产业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全球石油的平衡发展上有所贡献,把油源的视野放远,积极开拓拉丁美洲、非洲、中亚、东南亚和俄罗斯的油气市场,通过合资、独资、跨国联合、并购国外石油公司等多种方式,获得油气资源的开采权、控制权与生产权。中国应该成立一个专职负责石油安全的机构,制订一套石油安全战略法,以系统的科学方式解决石油安全的危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在没有一个协调的平台下,不仅会构成同国竞争的局面,也让三个石油公司的业务范围重迭,造成三家石油公司无法各自形成特殊竞争力。因此,通过协调机制的设立,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监督下成立海外石油投资基金,放宽三大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权限,如此才能让中国三大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跟大型跨国石油公司齐头并进。在中国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必须充分考虑油气资源量、生产量、运输能力、炼化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做出完整的上下游一体化投资规划。
2、提升跨国运营效益
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石油投资的时候,必须在注重权益油资源获取的情况下重视效益,改变以往只单纯为了石油安全就不计成本地收购油气资源的做法,同时要在积极扩大油气资源数量的基础上注重收购油气资产的质量,尽可能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完整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工业基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贸易活动,因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会遇到许多障碍,例如与产油国的关系紧密不是石油供应稳定的保证、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海外投资引起其他石油进口国的恐慌、投资与回收效益可能不成正比、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的庞大竞争力等等。因此,需要借助于跨国石油贸易以及石油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回避风险。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应尽可能地借助于当地的高端专业人才,实现本土化,一方面便于与资源国协调,另一方便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先进的管理实现低成本的增长,保证海外石油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稳定的石油合作联盟
建立稳定的、透明度高的油气合作联盟已经成为国际油气市场的主流,通过多边、双边、区域性或者全球性的石油合作,可使石油能够安全地从资源国输送到需求国。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相互制约、公平仲裁的国际合作机制。对于中国而言,首先,应建立国内主要石油企业的合作机制,明确国内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区域重点和技术研发突破点,在海外遇到突发事件或者在参与海外项目竞标的时候,能够有效的相互支持合作而不是互相拆台。其次,在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等都是石油资源需求大国,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共和国等都是油气资源大国,建立有效的协商和沟通机制,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最大的资源利用效益。再次,中国应该积极与南海周边诸国协商,开发南海周边丰富的油气资源,回避运输风险。
4、加强与资源国石油公司的战略合作
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石油投资时应该熟悉资源国的政策、法律,积极地与资源国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合资公司,尽可能在当地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同时,要合理利用当地政治、法律资源,回避政治或法律障碍。中国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入股或收购其他石油公司挤入国际石油市场,以此扩大在国外石油市场的占有空间。例如中国石化跟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组成安中石化,以3.3 亿美元取得安哥拉的17、18和15号区块的股权就是成功的案例。中国也可以利用无风险的服务合同跟产油国合作,提供物探、钻井、修井、固井等业务,拿到服务费用,比如在巴基斯坦提供修井、测井服务让中石油顺利取得巴基斯坦成品油管线计划。而对于北里海油田勘探计划一类的大型石油项目,中国石油企业必须透过参股方式跟其他石油公司合作,以减少资金负担与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