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0 16:17:55

序论:在您撰写数字农业产业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字农业产业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平南县;木薯产业;农业资源;评价

中图分类号:S8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4-3403-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4.018

Agricultural Resources Evaluation Based on Pingnan Cassava Industry Development

HUANG Wei-quan,HUANG Pei-zhao,JIANG Dai-hua, Li Wei,YANG Xue-yan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Analysed and evaluated agricultural resources(soil,water and fertiliz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ssava industry in Pingnan county based on the abundance index eval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resource abundance index of Pingnan county was between 14.87~17.80,with an average abundance index was 16.36, the highest index of abundance was Guancheng town(17.80),and the lowest was Simian town(14.87),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ther townships' composite index of abundance.Besides Simian town, Pingshan town, Dapo town, the abundance index of the rest townships were exceed the average value. The abundanc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index>16 was a good standar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overall the territory of Pingnan county wa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ssava industry.

Key words: Pingnan county;cassava industry;agriculture resources;evaluation

我国农业资源评价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从土地资源研究开始,经过对农业资源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农业资源的评价逐步从单项资源发展到整体资源。闵庆文等[1]利用综合指数法、区位商法等评价方法,对南京地区的主要农业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度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姜文来等[2]提出了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两大基础理论,即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理论,构建了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量化模型。丁娟娟[3]将资源丰度指数概念和模型应用于农业生产系统的系统诊断,得出用资源丰度指数来诊断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状况是可行的。徐勇[4]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农业生产行为特征及高效利用途径进行系统分析,筛选、构建和设计出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孙进群等[5]综述了国内近年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的发展方向。刘军[6]在阐述农业资源评价综合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湖南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案,得出2001-2008年湖南农业资源利用的评价结论。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农业资源的研究比较早,农业资源最早于公元前由Aristotle提出,经过西方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7-10],至18世纪末,西方农业学家、地理学家、农业经济学家先后对农业资源的区划和利用进行研究,至1984年,国外科研人员已研究得到农业资源评价的基本模型体系[11,12]。

随着人们对农业资源评价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平南县木薯产业发展的需要,对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平南县木薯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平南县农业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土、水、肥)的利用效率,开展了对平南县木薯产业发展中的农业资源(土、水、肥)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可为平南县及相近区域木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13]。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对平南县农业(土、水、肥)资源进行评价分析时,根据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结合平南县的实际情况,在文献资料和统计资料中搜集、整理、分析得出平南县农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建立丰度指数数学模型,对平南县的农业(土、水、肥)资源进行分析,以各乡(镇)为单位计算农业(土、水、肥)资源的要素指标,最后分析资源要素指标。

1.1 采用丰度指数模型

资源丰度通常是指各类资源的富集和丰富程度,为资源的自然属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丰度指地区单项资源的丰度或某类资源组合的丰度,也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内各种自然资源的总体丰度。资源丰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丰度可以表示为人均资源占有量,是制定地区规划和长期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14-17]。资源丰度指数模型为:

R=■■(i=1,2,3,...n)

资源丰度指数(R)是描述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指标,设集合A={a1,a2,a3...an}为资源要素,A0={a01,a02,a03...a0n}为资源要素标准量,其中资源要素为:a1为年日照时数、a2为作物生长季、a3为年有效积温、a4为年降水量、a5为土壤钾肥肥力、a6为土壤磷肥肥力、a7为灌溉水量、a8为灌溉机械(I)、a9为化肥用量(Fk)、a10为化肥用量(FP)。

Ri=■(i=1,2,3,...n)

如果Ri>1,说明资源要素ai较为丰富,是农业生产的促进因素;如果Ri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农业资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因此指标体系也是一套复杂的体系。评价时选取的指标应针对农业资源指标本身,这样才具有代表性,在进行农业资源评价中,各指标均反映出农业自然条件对木薯产业生长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品种的木薯生长需要的自然条件是否受到限制,才能充分体现农业资源的特点。根据平南县木薯产业发展的农业资源(水、土、肥)的特征和利用现状,本研究选取王宏广[18]的资源当量参数。

2 平南县农业(土、水、肥)资源综合评价

根据平南县木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具有农业意义的10项指标来分析评价各乡(镇)之间的农业资源差异。2008年平南县各乡(镇)农业资源指标和指标计算结果见表2和表3。

结合表2和表3的数据可得,平南县各乡(镇)年日照时数、作物生长季、年有效积温、年降水量、钾肥用量、磷肥用量、灌溉水量资源要素的丰度指数均大于1,说明平南县各乡(镇)这七项资源要素比较丰富;而土壤钾肥肥力、磷肥肥力两项资源要素的丰度指数均值均小于1,其中土壤钾肥肥力部分乡(镇)大于1,说明平南县旱地土壤钾肥肥力分布不均匀,这两项资源要素不足;灌溉机械(I)资源要素的丰度指数在部分乡(镇)大于1,说明灌溉机械(I)资源要素是部分乡(镇)木薯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而在部分乡(镇)却是限制木薯产业发展的因素。全县各乡(镇)农业资源综合丰度指数如图1所示,平南县农业资源(土、水、肥)的综合资源丰度指数在14.87~17.80之间,平均丰度指数为16.36,丰度指数最高为官成镇(17.80),最低的为寺面镇(14.87),各乡(镇)的综合丰度指数差别不大。

3 小结与讨论

3.1 土壤肥力和pH因素

根据平南县的土壤调查情况和现状分析以及丰度指数模型评价的结果来看,土壤钾肥肥力、磷肥肥力两项资源要素的丰度指数大部分乡(镇)小于1,其中土壤钾肥肥力部分乡(镇)大于1说明平南县旱地土壤钾肥肥力分布不均匀,这两项资源要素不足,限制了该县木薯种植产业的发展。由于平南县的旱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不高,整体偏低,是影响土壤钾肥和磷肥肥力不足的关键因素。平南县木薯生长受到了旱地土壤肥力含量水平的影响,有些地方土壤比较贫瘠,有些土壤养分较高。由于平南县的南北都属于山地,因此,要根据平南县不同山地土壤贫瘠状况补充土壤中速效钾和速效磷。根据资料调查,平南县各乡(镇)土壤pH总体呈降低的趋势。这种情况下,应该首先对酸性土壤特别是强酸性土壤施用石灰中和酸性,并选用碱性或中性肥料,如碳酸氢铵或尿素、高浓度复合肥、钙镁磷肥等,既可中和土壤酸性,又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变施肥种类可以适当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肥料利用率,可起到较好的增产效果。

3.2 水资源和水利设施因素

平南县的灌溉水量资源要素的丰度指数大于1,而灌溉机械(Ⅰ)资源要素部分乡(镇)大于1,说明平南县水资源满足木薯产业的发展,但水利设施在平南县的分布不均匀,限制了木薯产业的发展。平南县除了西江外,还有白沙江、秦川河、大同江等几大河流,大、中、小型水库遍布境内,平南县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南、北部山区和中部平原气候条件有所不同,但水资源分布差异较小;从平南县的地域来看,从南到北平南县中部地区的乡(镇)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高,而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乡(镇)基础设施落后,水土流失较严重,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木薯种植区域绝大部分在南、北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成为制约木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资源,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木薯产业发展。

3.3 化肥用量

从丰度指数评价可以看出,钾肥用量、磷肥用量资源要素的丰度指数均大于1,说明平南县各乡镇这两项资源要素比较丰富,是该县木薯种植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但平南县的钾肥和磷肥用量比较大,施肥单一,施用方法不当,造成土壤磷固定,钾不足,肥料利用率下降;有机肥料施用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氮素相对磷钾不足,所以,要合理增施氮肥,同时提高土壤氮磷钾的利用效率。土壤过酸过碱都会降低肥料养分的有效利用,直接影响木薯生长。

采用丰度指数模型对平南县农业资源(土、水、肥)的评价表明,平南县农业资源的综合资源丰度指数为14.87~17.80,平均丰度指数为16.36,丰度指数最高是官成镇(17.80),寺面镇最低(14.87),且各乡镇的综合丰度指数差别不大。农业资源综合丰度指数>16为良好,依据该标准说明平南县全境的农业资源配置总体上适合木薯产业的发展需要;平南县要保持木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通过不断提高土壤肥力质量,降低土壤酸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土壤肥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资源和水利设施,合理、科学使用肥料,各单位、各部门要密切配合,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为平南县的木薯产业提供平台和条件,在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合力做大、做强平南县的木薯产业。同时,平南县农业资源的配置还存在优化的空间,针对资源配置的不足,提出了如下措施和建议:①优化施肥用量和种类,进行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②降低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③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资源,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利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闵庆文,李湘阁,李丽平.南京地区农业资源的综合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3):242-247.

[2] 姜文来,罗其友.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J].经济地理,2000,20(3):78-81.

[3] 丁娟娟.农业资源评价-资源丰度指数评价法[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12(2):78-81.

[4] 徐 勇.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40-246.

[5] 孙进群,雷 娜.我国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899-20901,20905.

[6] 刘 军.湖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65-70.

[7] 范文波.坡耕地土壤结皮的成因及其作用研究[D].西安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8] 莎缪尔森.经济学[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 于光远.资源、资源经济学、资源战略[J].自然资源学报,1986(1):1-2.

[10] 王石立.作物农业气候区划[J].气象科技,1983(1):63-65.

[11] 傅伯杰,陈利项,马 诚,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8.

[12] 吴国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41-143.

[13] 罗兴录.广西木薯产业化发展战略思考[J].耕作与栽培,2001(4):59-61.

[14] 何 晶.广西木薯产业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15] 杨萍果.基于资源丰度指数模型的石家庄市农业资源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04-107.

[16] 欧阳娟娟,李巧云,关 欣.基于资源丰度指数的郴州市农业资源的初步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36-13637, 13640.

[17] 吴国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41-143.

第2篇

1中国农业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从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最终发展到全机械化操作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农业产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发展时代,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运用科学合理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例如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农业病虫害防治数据,从而得出农业病虫害的具体防治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中国互联网覆盖面积逐渐增大,广大农村地区甚至是偏远地区均可连接互联网,因此,数字化和信息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农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分及土壤等生长要素的影响,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已经出现了无土栽培、暗室培育等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质量及产量。现在,农业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在农作物播种、施肥、收割、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为数学期望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将数学期望与农业生产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之一,改进农业经营与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因农业产业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会导致农业生产模式在改进与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农业产业生产模式的改进与创新必然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相关部门需关注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的革新,重点关注农作物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农业生产者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农业的基础性产业地位。与此同时,涉农企业也要根据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农产品收购价格,保证农民增收。涉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比较复杂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需与当地的农业管理部门积极沟通,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产值。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积极探索数学期望理念的实际应用范围与应用方法,将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入到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使数学期望理念能够更好地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收益,使数学期望成为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决策工具。

3数学期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1帮助农业生产者确定农业生产决策目标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企业的管理者在遇到农业生产与经营难题时,首先需对农业生产的相关决策目标进行判断,在此过程中,数学期望可帮助农业生产者确定农业生产决策目标。需重点分析农业生产决策目标是否得当,也需分析农业生产环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农业生产决策目标的正确性,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农业生产决策目标。

3.2帮助农业生产者分析农业生产问题并计算概率

一方面,数学期望可帮助涉农企业或农业主管部门避开不利因素,制定更合理的农业产业决策方案,也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合理地规划农产品种植种类和规模。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决策方案出台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及时考虑影响农业产业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运用数学期望分析农业产业和农业生产问题并计算发生概率,将有利因素最大化,保证农业产业生产决策的妥善制定与顺利进行。

3.3帮助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生产收益进行合理估算

第3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施过程和验收程序,建立健全验收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任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范围及申报主体

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实施,且符合《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规定的产业发展类扶持项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扶持项目的申报主体为村民委员会。

第三条验收原则及要求

1、实事求是,科学严密,数字准确,资料齐全。2、公开、公平、公正。3、分步实施,逐步验收,过程监督。4、实行乡镇初验、县级复验,分级负责的检查验收制度。

第二章实施程序

第四条立项

申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立项的,应在每年6月底前提出立项申请,明确秋季和次年春季栽种计划。申请立项的栽种小班连片面积应达到50亩以上(核桃高接换头的除外)。申报主体提出的立项申请,经乡镇审查汇总后上报县级主管部门。县级主管部门对涉及的立项申请进行审核汇总并签署意见后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县情况进行复核汇总后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

第五条组织实施

县政府与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乡镇与涉及村签订目标责任书。乡镇按照立项批复,组织收取项目区农户的保证金,指导农户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栽种,加强“树木补植、病虫害防治、松土除草、施肥浇水、整形修剪”等后续管护,严禁套种高秆作物。

第六条初验

一、乡镇组织辖区内项目的初验收。

(一)乡镇绘制详细小班平面示意图。原则上以50亩为一个小班图,小班图绘制成地块示意图,包含相对固定的道路、建筑物等,地块应标注编号。地块编号、户主姓名、地块面积、栽种品种、株数、小地名等详细信息以表格形式列在地块示意图后。

(二)乡镇成立专班,会同村、组负责人、户主组成初验收小组,按照技术标准,依据小班图对产业发展内容进行100%初验收,栽种品种、栽种质量、栽种面积、成活率、合格率、地块位置示意图由四方责任主体现场签字、按手印予以确认;因其它原因户主拒绝签名的,须注明拒签原因并上报说明。初验收不合格的,应责令农户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不纳入复验范围。

二、公示

乡镇初验收结果(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初验花名册)在村、组公示栏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接受实名监督、举报。如对公示存在异议,应由乡镇进行复核。

第七条复验

一、申报

完成初验收的乡镇可从每年5月开始向县产业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申请复验。

二、栽种质量复验

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组成验收组,对各乡镇小班、地块进行逐级随机抽样复验。抽样比例不低于30%。复验表册须由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验收组、乡镇、村三方签字方可生效。复验中,如发现不合格的,则暂停对该乡镇验收。给乡镇一次整改机会,待整改完成后再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申请验收,如验收再不合格,则取消该乡镇项目扶持。

三、公示

复核结果(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复验花名册)在乡镇公示栏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接受实名监督、举报。如对公示存在异议,该乡镇验收、资金拨付工作暂停进行,待核实清楚后重新启动。

第八条资金申报

乡镇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申请资金拨付,申请须附初验表册、复验表册和公示的相关图片资料(如公示后有变动的,须同时上报变动前后的图片资料)。

第九条资金拨付

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审核确认,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县财经领导小组同意后,由县财政拨付资金至乡镇专项资金专户,再由乡镇采用“一卡通”或支票形式兑付。林业产业新发展的花椒和核桃抚育管护兑现采取以物代补方式,由政府统一采购农药、肥料等物资,交由乡镇发放。

第三章检查验收的技术、质量标准

第十条林业产业

一、整地方式、栽培技术是否达到技术标准。核桃窝子的规格为80×80×80厘米,花椒窝子的规格为40×40×40厘米。

二、栽植密度为核桃22株/亩,株行距为5米×6米;花椒110株/亩,株行距为2米×3米。

(一)核桃高接换种抚育管护按面积计算,面积以农户实际嫁接株数、除以每亩22株的密度计算。

(二)核桃高接换种嫁接芽数以验收合格嫁接芽数为准,10年生以下的核桃每株3—5芽;10年生以上的核桃每株10—20芽,超过标准的一律不予验收。

三、质量标准

(一)苗木标准:苗木健壮,无检疫性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完好;花椒要求苗高25厘米以上,地径0.3厘米以上;核桃以嫁接口计算要求苗高20厘米以上,地径0.8厘米以上,嫁接口愈合良好。

(二)栽植要求:要求集中成片(零星面积不纳入验收范围),放线栽植。按技术标准定植穴要回填表土20厘米—30厘米,施入基肥;栽植时分层踩紧,浇透定根水,覆盖一层疏松土壤;栽植后掏出树盘并覆盖。

(三)造林标准新建园:当年造林成活率≥85%为合格面积,65%—84%为补植面积,≤64%为失败面积,项目完成后幼林保存率达到80%以上。低产园改造:成活率分枝(芽)成活率和株成活率两种。枝(芽)成活率≥70%为合格面积,40-69%为补植面积,≤39%为失败面积;株成活率≥85%为合格面积,60-84%为补植面积,≤59%为失败面积。改造合格面积良种率(按株)必须达到90%以上。(四)凡间套种高杆农作物的一律为不合格面积。

四、管护要求

抚育管护时间从苗木栽植开始计算,连续管护3周年。管护内容为:

(一)树木补植。经补植后,花椒密度应达到110株/亩,核桃密度应达到22株/亩。

(二)病虫害防治。冬季石硫合剂刷白花椒、核桃主干,春、夏季开展食叶害虫及其它病虫害防治。

(三)松土除草。及时清理树盘周围妨碍生长的杂草并疏松土壤。

(四)施肥浇水。每年施肥1—2次,春季、夏季生长期施速效氮、磷肥,秋季施有机肥或磷、钾肥。遇到天气干旱时,要增加浇水次数,确保树木正常生长。

(五)整形修剪。根据树木长势,每年春季或冬季进行一次整形修剪。

(六)间套种。花椒、核桃产业基地禁止间套种高秆作物。

第十一条农业产业

一、栽植要求

枇杷、红富士苹果定植密度为株距3米、行距4米,每亩株数在56—70株之间,定植穴长宽深均为1米;要求每穴施腐熟有机肥或秸秆等30—50公斤,或烘干鸡屎粪5公斤,磷肥2.5公斤,与表土混合均匀施入定植穴的下层,或一层肥料一层土壤,至离土面约30厘米处时不再施入肥料;土壤回填时,穴土要全部填入,填完穴土后,土面呈高出地面的馒头形;苹果栽植前定干,定干高度40—60厘米,要求定干口以下有3—5个饱满芽,用油漆或薄膜封头。枇杷减去主干幼嫩部分,用油漆或地膜封头,减去苗木上每片叶的1/2—2/3。栽植成活后,在40—50厘米处定干;苗木栽植时要理顺苗木根系,覆土高度在嫁接口以下至少2厘米处,将树干周围土壤踩紧,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树盘覆膜:地膜大小以能覆盖住树盘为宜,面积约为见方1米。

二、栽植规模

要求连片规模在50亩以上(零星面积不纳入验收范围)。

三、苗木标准

苗木健壮,无检疫性病虫害,嫁接口愈合良好,根系完好,须根3根以上,红富士苹果要求苗高60厘米以上,直径0.5厘米以上;枇杷要求苗高45厘米以上,直径0.6厘米以上;黄果柑要求苗高50厘米以上,直径0.5厘米以上。苗木符合质量规格,剔除弱、病苗,解除嫁接口处薄膜。四、成活率要求长势良好,成活率达到90%以上。五、果树间作:在果树行间可间作矮秆作物或绿肥植物(大豆、豌豆、花生、生姜、三叶草、黑麦草等),严禁种植玉米、高粱、有架四季豆、有架豇豆等高秆作物,凡间套种高秆农作物的一律视为不合格面积。

第四章检查验收方法

第十二条验收比例及样本抽取方法

所有项目,由各项目乡镇组织力量以户为单位全面初验,县级复验采用对各乡镇小班、地块进行逐级随机抽样复验。抽样比例不低于30%。

第十三条成效检查

一、面积检查

(一)乡镇初验要以户为单位深入地块详细检查验收,并绘制小班平面示意图。

二、成活率检查

(一)统计小班地块内的死亡株数、成活株数计算成活率。

(二)濒临或生长衰弱无成活希望的幼苗,按死株记载;检查工作开始后新补植幼苗,不计成活率。

第十四条统计汇总

一、成活率计算

(一)初植密度达到设计造林密度的:成活率=(成活株数÷初植株数)×100%(保留1位小数)

(二)初植密度达不到设计造林密度的;成活率=(成活株数÷设计造林密度)×100%

二、小数的取舍

(一)面积以亩为单位,取整数;株数均取整数。

(二)成活率百分数保留1位小数。

第十五条验收结果确认

乡镇、县级检查验收合格的,经验收小组成员签字认可后,应填写验收表及汇总表,分别存放乡镇、业务主管部门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作为项目资金申请的依据。第五章乡镇和部门职责

第十六条乡镇职责

1、负责本辖区内种植业发展年度计划的制定和申报。2、负责本辖区内农户种苗保证金的收取、保管和退还,组织指导特色产业发展。3、负责本辖区内特色产业栽种、管护的初验收,绘制小班图,填写初验表册,上报相关材料,申请县级复验。4、负责配合县级复核,提供购买苗木的收据或发票,编制初验结果公示表并进行公示。5、负责填报资金申报表。6、负责发放农户扶持资金。7、负责撰写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总结。8、负责对其它申请项目进行初审。9、收集整理涉及资料并存档。

第十七条县农业局、林业局职责

1、负责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包片对乡镇栽种技术把关指导。2、负责接受乡镇复验申请并参与县级复验收,填写复核相关表册。3、负责指导复验结果不合格的乡镇进行整改。4、负责对全县栽种数据、补助资金进行汇总并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5、负责接受乡镇上报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申请表并进行审核。6、负责对涉及的其它申请项目进行初审并进行审核。7、撰写工作总结,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存档。

第十八条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牵头组织复验验收,对申请复验乡镇进行复验。2、接受县农业局、县林业局转报相关乡镇资金申请表,进行审核后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3、接受其它扶持项目资金申请,审核后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4、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汇总上报栽种数据、补助资金。5、牵头对乡镇、部门栽种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提出考核评估意见,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兑现工作奖励。

第十九条县财政、审计、纪检监察职责

1、县财政局负责按程序拨付资金并对资金进行财政监督。2、县审计局按照法定程序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监督。3、县纪检监察部门对相关乡镇和部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第六章相关责任

第二十条复验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扶持资金不予兑付,保证金不予退还。

第二十一条乡镇收取的保证金在县级复查验收合格后退还农户。

第4篇

>> 我国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我国砂石行业产业链现状研究 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 浅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研究评述 农业产业链的企业效应 荷兰的创意农业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浙江特色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农行实践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国际经验 把握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实质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研究 农业产业链的掘金空间巨大 浅析农业产业链构建 浅议我国汽车产业链中汽车营销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东营案例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问题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优势分析 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相关环境分析 农业产业链的析取、构建模式以及升级路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韩农业人口10年后将降至总人口4.8%.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光州领事馆新闻[DB/OL]. 2009.09.10.http:///chn/lqxw/t583185.htm.

【作者简介】

肖小虹(1968-)女,教授,产业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上接第A8291页)[JY][CD152mm][HT]

【参考文献】

[1]赵茂林.“十一五”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的新思路[J].北方经济,2006.11.

[2]李锐.生态、人口、素质:三重压力下的西部农村贫困[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05.

[3]朱启臻.农村扶贫开发理念辨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1.

第5篇

关键词:数据收集;信息平台;资源调配

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从产业发展的根本现状来看,农业的生产水平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性的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数字化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1数字化农业技术概述

在农业领域进行数字化管理其实质是将先进的管理技术运用到农场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利用系统化的管理方式,维持农场的健康高效运行。数字化管理技术,是根据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创新性的运用现代化技术对农场人员调配、基础机械建设、财务数据运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将先进的科技手段与传统的管理经验相结合,研发出的一种加强农业管理效率,提高农业产出的综合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填补传统管理系统的漏洞,提高农场运行效率,实现人力的充分调动与农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农业机械的利用水平,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农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增强现代化技术在农业产业的运用,也为农业经济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数字化农业就是将数字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整个流程,实现可视化管理,从而使农业管理的过程实现数据的高效有序处理、控制农业经济运行成本和加强基础农业机械的建设等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区域水平差异较大,数字化管理技术通常与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农业发达的区域对于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为此加强农业数字化进程,首先要强化其在区域推广的力度,促进区域农业的高速发展,只有当区域农场的发展具有规模性,才能带动该区域对数字化管理的技术需求,从而有效推动农业产业整体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之上,率先成为数字化管理的试点地区,将为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现代化农业运行模式提供了参考模板。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实现农场管理方面的统筹规划时,要切实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管理系统的内部,不要只将其作为一种外在的技术手段。在农业生产实践环节、农业技术研发环节和农产品的运输存储环节要切实落实数字化管理技术,实现现代化技术对农业产业的全面管理。

2农场农业统计信息系统的建立

准确全面的信息采集,是建立数字化农场管理系统的基础环节。在建立农场统计信息系统时,农场应加强专业化机械的建设,使用专业化技术人才进行农业指导,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信息管理技术的全面有效推行。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立实时传递的信息渠道,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从根本上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损耗。

2.1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的数据采集

(1)在信息的存储方面。将农场信息通过网络数据的模式进行存储,在保证信息完整性,将农场历年的产量、收益进行对比,制作明确的统计报表,分区域实行综合绩效等方面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技术辅助。(2)在对农场大数据的处理方面。数字化的网络技术,可以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计算,对于农场的财务管理、产量统计、农产品运输等方面的数据信息管理提供了便利。然而,尽管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力推行,但由于历年来信息数据的保存不当和基础数据的记录不完善,使得农场数据的采集和区域内农业信息的交互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3)在农业信息采集方面。建立一个专业化的信息交流存储平台,成为了数据信息有效管理的首要前提。相关部门应将农业数据平台作为各区域农场实时信息数据存储的数据库和区域化数据对比的网站,从而实现对农场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

2.2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的指标表达与实现

(1)利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实现数据的存储,并利用基于ASP动态网站技术开发的网络应用系统,最终实现了散点图分析、经济增长率分析等。这一技术在农业数字化研究的实现,可以直观、具体地展示农业经济投入和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突破了农业数字化研究中单机版系统现状,实现了网络下多终端共享,并为农场数字农业集成系统网络平台的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方法。(2)数字化农场的方差贡献率是指它所包含原始指标信息变化的程度,当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至106%以上时,我们还可以认为这几个主分量可以代表原来的多个变量来反映原始指标的信息。在分析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个主分量中载荷因子相关系数大小排序,说明第一主分量主要表达了农场产出收益能力;第二主分量主要代表了第一、二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第三主分量主要表达了林业的高产效益类指标。

3结语

农场经济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发展过程中应深化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实践环节的应用,保证信息化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加强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数据收集与存储的全面有效性。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管理方面,不仅是农业产业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海波.发展数字化农业提升大农业层次[J].农场经济管理,2016(3).

第6篇

今年信阳茶文化节期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时指出: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文章,小茶叶大形象。这是对该市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充分肯定。

政策扶持激发发展活力

如何从茶业大市向茶业强市转型跨越,信阳市把茶产业作为一项强市富民工程来抓,提出了新时期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营销市场化,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抓龙头、抓产品开发、拉长茶产业链条。

创新思路,多渠道筹集茶产业发展资金的机制。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设立了l亿多元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10亿多元,利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外出成功人士回乡投资,盘活民间资本,通过茶农资金互助、创新金融产品、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渠道筹措茶产业发展资金,较好地解决了茶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以土地产权流转为纽带,打造互利合作发展的机制。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土地资源,使宜茶土地向茶产业龙头企业转移,向承包大户转移,使土地资源、资金、技术得到最佳结合。以土地流转为纽带,茶农与茶龙头企业、承包大户、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系起来,龙头带动,服务茶农,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建立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促进发展机制。以开阔的视野,大力引进和推广茶叶新良种、栽培管理新技术、加工新机械新工艺,积极研发茶叶新品种,大力进行茶叶产品的深度开发,使茶产业迅速上质量、上水平、增效益。

建立奖惩激励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机制。将茶叶基地建设任务纳入县区目标考核、年度考核,采用多种手段,重奖先进,重罚落后。制定激励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捆绑使用,重点扶持龙头茶企业,积极培育了一大批省级和市级茶叶龙头企业,促进了茶产业迅速发展。

数字显示,经过该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信阳茶产业发展的节奏加快、质量提高、规模扩大,综合效益也显著提升。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信阳已有茶叶生产企业730多家,百万元资产的茶农470多户,茶叶专业合作社近500家,茶农近100万人,从业人员近120万人;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44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8家,全国重点产茶县8个;茶叶年产量已从2006年1.5万吨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4.6万吨,年总产值从8亿元增加到55.8亿元,茶农人均种茶年收入由不足1000元增加到3000多元,亩产值由2006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4000元。

产业链条纵深发展

由于长年茶叶产品品种单一,夏秋茶鲜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制约了信阳市茶产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如何把小茶叶做成大产业,成了信阳人面前的一道考题。

2009年年底,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时敏锐发觉河南茶产业存在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大胆建议信阳尝试红茶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红茶试制成功后,卢展工亲自将其命名为“信阳红”。

卢展工的一番红茶点题,使得“信阳红”横空出世,走俏市场,也给信阳茶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信阳将在巩固扩大绿茶、红茶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向生产乌龙茶、黑茶、花茶等进军,不断拉长延伸茶产业链条,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茶叶深加工程度得以提升,茶色品种日渐多样。目前,信阳毛尖茶饮料、环宇绿茶天然纤维内衣、茶多酚胶囊已投放市场,茶叶深加工品种也由过去单一生产炒青、烘青、蒸青等绿茶,发展到可加工生产绿茶、红茶、黑茶、青茶等全产业模式,茶产业结构正日趋合理,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信阳红“诞生”仅仅10个月,产值就逾2亿元,据介绍,如果以“信阳红”的开发生产为引领,掀起夏秋茶、中低档茶叶生产的新,全市茶叶产量、产值和茶农人均种茶收益将实现“三个翻一番”,即到2015年,全市茶叶产值70亿元,茶农人均种茶收入5000元。其中,红茶产量达2万吨,产值达20亿元。

跃上发展高地

怎样更好地把品种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如何创新机制、拉动整个茶产业链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制约信阳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信阳红”的成功在于抓住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从以前夏秋茶鲜叶的大量闲置,到制成红茶的合理利用,信阳茶产业的链条不断拉长。从单一的绿茶产品,到拥有中国红茶后起之秀的“信阳红”,品牌效应不断放大,产值不断增加。

在保护和使用好信阳毛尖和“信阳红”公用品牌的同时,信阳大力实施品牌名牌推进战略,目前已成功培育出4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省级著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和6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五云、文新、蓝天等龙头企业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形象,已在河南18个地市和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店200多个,设立营销网点1200多个。

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文新茶叶公司)是一家集“文新”牌信阳毛尖茶种植、加工、科研、营销于一体的综合经济体,是成功研发“信阳红”的24家企业之一。目前,“文新信阳红”已经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充分认可,直营和加盟店总数430多家。2011年,“文新信阳红”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60%。

这要得益于国家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政策的实施,对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及文新茶叶公司整体实力提升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政策的支持下,文新茶叶公司得以迅速发展。2010年,“文新”牌商标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文新茶叶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第7篇

1基本内涵及其必然性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是指利用工业优越的发展载体、良好的组织形式、优良的质量标准、创新的市场营销等要素组合而成的工业发展思维和成功经验运用到农业发展上来,从而更大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个旧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提升个旧农业特色水平,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产业,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在农业产业领域努力促进和实现效益、项目、科技和品牌的统一。效益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没有效益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项目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没有项目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科技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手段,没有科技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品牌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志性成果,没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2现状与特点

个旧是一个工矿城市,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对城市供给和农村稳定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培植、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个旧实际提出了围绕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两个基础;建立完善农业发展的支撑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体系;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个结构,采取科技服务,市场信息、依法行政、山区和坝区分类指导、示范基地建设五大措施;发展以玫瑰花、为主的花卉产业,以大草乌、灯盏花为重点的生物资源产业,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为主的制种产业,以芦笋、青刀豆、洋蓟等中高档蔬菜为重点的蔬菜产业,以奶牛、肉牛养殖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畜牧产业、烤烟产业等六大产业及围绕市场,服务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农村发展思路,为个旧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发展的特色日益突出,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

2.1农业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按照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省州的大力支持下,个旧加大优质粮食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实施“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区、万亩辐射带动区”的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通过配套良种、良法和良技推广,促进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实施优质稻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000hm2;2009年实施2667hm2超级杂交稻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量达850kg以上,比一般杂交稻亩增产200kg左右;同时在南部山区加大优质杂交玉米推广种植力度,带动全市旱粮种植面积达6666.67hm2以上,年增产粮食606万kg;推广粮食间套种技术1万hm2,年增产粮食1000万kg。大草乌种植面积达333.33hm2以上,打造了南部山区的特色产业;冬季杂交玉米制种规模稳定在666.67hm2,形成全国县级冬季最大的制种基地;以芦笋、“小铁头”、鲁沙梨、红梨等为主的果蔬产业发展迅速,年种植面积在9333.33hm2左右,年产值上亿元;水产养殖面积1333.33hm2以上,鱼苗繁殖在全州名列前茅,是全省最大的鱼苗繁殖基地之一;烤烟种植面积1333.33hm2,农民烤烟收入4000余万元,成为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2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形成

当前,农产品市场流通已成为个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不但活跃了农村市场经济,而且较好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了农产品外销问题。目前,全市拥有批发市场15个,年交易量1038万t,年交易额67809万元。

2.3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健全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力度,针对全市发生农作物病虫种类多的特点,强化防治措施和建立统防统治机制,为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农产品产地及产品加强检验和检测,采取多点、广泛采样抽检形式,共对辖区5501个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7.91%。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产地认证666.67hm2,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10个。

2.4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初具规模个旧市坚持以多种形式创办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如乍甸乳业、大屯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通过更新改造,实力更强,带动能力更大。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制定了大草乌种植标准体系、灯盏花GMP标准体系、滇屯502种植标准体系、玉米冬季制种标准体系、奶牛养殖标准体系等。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5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建立

个旧农业信息网自2004年建立以来,开辟了“农业资讯、农业政策法规、招商引资、特色农业、供求信息、农业科技、病虫害监测预报”等栏目。实施“数字乡村”工程,通过平台实现以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等方式,全面展示和反映全市各地以自然村为起点和建设重点的农村基本情况,每年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产品供求信息3000余条,收到信息反馈500余条。3存在问题1)农业产业化程度底。由于种植规模不大,养殖方式落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北部坝区可用耕地逐年减少,给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带来了不确定因素。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以传统的种养殖业、林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仅靠传统的农业,很难实现跨跃式发展。3)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够。农业产业组织结构是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这种分散、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格局,由于生产效率不高,经济实力弱,难以抵御生产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4)农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前瞻性的指导;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通信落后。5)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虽然近些年培育了一批农业企业,但真正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型农业企业还不多,且大多数农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实力差,承受风险能力低,因此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6)市场建设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备。虽然建立了一定数量的集贸市场,但专业性批发市场少。市场信息反馈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等,难以分散市场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

4对策和建议

4.1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构建“三农”投入的长效机制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预算每年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达5%以上,明确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5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耕地占用税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扶持“三农”,城市建设维护税的30%用于乡村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2)建立新农村建设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行贷款担保制度,实行以财政贴息为主的方式,重点扶持竞争力强、带动性好的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农业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项目与农民的土地、劳力合作,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资体制,形成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4.2以新农村重点示范区建设为试点,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1)提前规划示范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培植,探索在示范区开发经营用房,优价置换给失去土地农户,发展第三产业;预留一定面积的建设用地,作为示范区村组及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工业、旅游业的基地,发展壮大示范区集体经济;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2)按照“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要求,建设农民新村,为示范区农户提供良好的居所。

4.3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1)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规划建设集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个旧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发展。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优势产业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发展。突出个旧“城郊型”农业特点,以效益为中心,特色产品、优良品种为基础,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3)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养殖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和无公害生产进程。引导龙头企业以发展特色农业和名牌农产品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