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17:54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本科远程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学习障碍;教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是学生与教师或教育组织间采取多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的教育形式。现代远程教育则是通过音频、视频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的课程教学传送到校园外的新型教育方式。与面授教育方式相比,远程教育的优势在于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降低教学成本,有利于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我国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提供了契机。自1999年教育部批准普通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以来,我国网络教育蓬勃发展,试点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果。我校从2003年开始启动现代远程教育,虽然有一支长期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远程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前期投入的不足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障碍,我校远程教育在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专业建设等诸多方面发展缓慢。
一、学习者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上有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不了解这些困难和问题,不仅不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也会对远程大学英语教学、甚至对于远程教育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自我学习的动力。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者要以自学为主,要求学习者应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这是学习者预期目标获得成功的关键,但同时也极其困难。
(二)自我学习的孤独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是分隔的,很容易产生学习的孤独感,遇到问题时有不知道找谁的困惑。另外,远程环境下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区别于传统教学环境,学习者会对从未见面的辅导老师及工作人员产生畏惧心理。
(三)自我学习的方法。学习者在以往学习经验中适应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适应了跟着老师“指挥棒”被动地学习,一旦学习的主动权交到手中,反而会不知所措,出现毫无计划性、不讲究方法的学习状态。
(四)自我学习的资源。远程学习资源主要是课程课件、相关辅导材料及其它延伸资源。但由于学习者自身的原因,同时网络资源庞杂且参差不齐,使之利用起来有一定难度。
(五)自我学习的技术。地域差异导致学习者存在较大差异,甚至会有一部分学习者缺乏足够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相关知识。
二、远程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英语是一门较难的科目。英语是一门相对困难的学习科目。由于各种因素,如缺乏语境,学习方法不得当等,都增加了英语学习的困难。这对英语水平普遍偏低的学习者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二)全国英语统一网考通过率较低。为了确保质量,促进发展,教育部对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考。但从实施全国英语网考以来,考试通过率明显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我校英语网考通过率也呈逐年下滑状态。
(三)教学中选用的教材与网考不衔接。目前并无权威机构编写远程英语教学用书,许多学校自选教材,不能与网考紧密衔接。网考丛书主要是历届真题及模拟习题集,可作考前强化辅导,却不能作为系统教材已满足日常教学要求。
(四)取消了课程期终考试。我校取消了远程本科层次期末课程考试,使本就难以控制和督促的学习过程处于一种“放羊”状态。仅通过一门考前辅导课程和一本以模拟题为主的考试用书不能解决平时学习问题,很难靠突击来提高网考的通过率。
三、解决学习者问题和困难的建议
(一)导学、助学与促学来提升和监督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不仅是辅导教师指针对课程的讲解与指导,也包括学习中心及学校教管部门的学前培训、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等,同时应定期收集和分析反馈意见。
(二)远程交互解决学习者的孤独感。可利用网络交互,以电子邮件、论坛等形式开通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三)学习计划、学习方法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辅导老师除常规教学外,还应在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具体建议。
(四)学习支持服务能够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习者在学习以外会有许多其他问题。学习中心和教管部门可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以学习支持服务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
四、解决教学问题的建议
(一)明确目标。始终以通过全国大学英语网考为目标,无论是教学组织、教材选用还是课件、辅导材料等都应围绕目标,把英语学习过程变得具体有序、针对性强。
(二)编写适合学习者使用的教材。教材应紧扣考试大纲,教材所提供的习题应从题型、难点、重点等方面与全国网考保持一致。
(三)课程考试的重要性。设置期末课程考试,除了能够起到督促和检查作用,还可使学习者熟悉网考题型、内容等。无论在形式还是实际作用上期末课程考试都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四)学习中心的有效配合。校外学习中心是直接面对学习者的窗口部门,是向学习者传递信息、提供咨询的重要场所,是学校与学习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了有效地监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责任。
除了对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学习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还应在配套教材、课程考试恢复,学习中心工作支持等方面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远程大学英语网考通过率;达到学习者的预期目标,取得远程学习的成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疆;公安本科教育;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83-03
一、《大学语文》(本科)课程在公安警察院校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鲜明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1981年在部分高校开设以来,历史较长,教材种类众多,教学经验丰富,人文素质教育作用集中,效果积极明显。在新世纪,在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培养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使命,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1]的教育,它的文化内涵,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尤其丰富,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公共必修基础课,《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适应科学技术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进行文理渗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写作能力。通过学习综合各人文学科特点和积极作用和优势的《大学语文》课程,不断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积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大学语文》课程是公安警察院校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和警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西方主要国家如英国、美国等较为完善的警察教育培训体系中都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2],认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警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执行能力。《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文化氛围、体现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课程,特别是其中的教化、陶冶、熏染作用最为重要和突出。
《大学语文》是公安警察院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基础课,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形成了多种全国统编教材。《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从增加学生语文修养、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发展到培育学生人文情怀、辅翼学生精神成人。同时,在人文教育中结合专业领域,突出公安特色。
警察人文素质教育是警察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它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我校担负着新疆公安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由于新疆地区反恐维稳形势严峻,公安工作任务更加复杂艰巨,人民警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能力是对警察严格执法、良好服务的衡量标准。由于受传统公安职能论的影响,对警察工作应有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认识不足,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学生人文底蕴不强,缺少公安执法工作中需要的人文关怀和人权理念,导致毕业生知识面及视野狭窄,发展后劲不足,人权观念淡薄,埋下了警民关系不和谐的隐患。
在我校完成升本之际,应通过本课程研究,改变教学策略,树立大视野和全局观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有效改变我校学生人文素质差,理性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差等状况。
目前,公安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逐渐被认同,通过开设人文学科课程来实现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已经取得共识。在公安部颁发并组织实施的《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被列为必修课,成为公安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先导性课程[3]。
二、《大学语文》(本科)课程设置在公安警察本科院校人文素质基础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公安教育改革的重点
公安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教育在新世纪、新阶段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领域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各种复杂社会矛盾集中凸显,大规模时有发生、有组织的智能化犯罪大量出现、反恐维稳形势更加严峻,社会生活中部分领域道德整体滑坡等局面促使我们必须走“素质建警”、“文化育警”、“科技强警”之路,同样,我们要通过警察人文素质基础教育,推动公安管理水平、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为实现公安工作科学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展具有现代特点和理念的公安教育事业才能完成。
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大学语文》再次成为公安院校的基础课。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公安本科院校人文素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具有现念和时代特点的职业警察的基本途径
摘要:本文针对笔者所在的三本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现状进行调研,从其现状入手,希望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对大学英语课程存在的问
>> 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视角分析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后现代课程观对民办三本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视阈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探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 以建构主义为基点,促进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个性化”的教学体系改革 从需求分析角度看大学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原则 从建构主义角度论高校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大学英语教学 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建构主义指导下酒店英语课程设计研究 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定位思考 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之反思 三本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 从评估角度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西北欠发达地区二本院校“选修型”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必要性 基于建构主义思想,改善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看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化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学模式研究)(普林斯顿大学公开课视频)
[2]Fosnot, C. T. (1996: ix). Constructivism: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M]. New York and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3]牛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福建外语.2001,(3).
关键词: 新建本科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前经历着长期的专科英语教学,而大学英语与专科英语教学在学生入学基础、对英语学科的认识及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上都有着许多差别。因此,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克服专科英语教学的不足和弊端,扬长避短,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迅速走上帮助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成长的轨道。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之处
1.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实际应用能力差。
高校扩招有利于全民教育,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经历过高考的洗礼,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扎实,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大的词汇量、较全面的语法知识及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比较差,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不能正常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
2.课程设置针对四、六级考试,忽视英语能力培养。
现高校非英语专业对于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都有硬性规定,本科制高校要求本科生必须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这种规定从心理上增加了学生对英语考试的恐惧,也磨灭了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掌握知识、应用英语的兴趣。课程设置仍过于强调词汇、语法、阅读、写作,而忽视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是“哑巴英语”。
3.教学设备设施欠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起步较晚,现有教学设备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购置的。并且升本前后,大量资金都投入了扩充校舍,而用于更新添置设备的资金较少。形成了“近几年来,由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数量增长速度较快,而教师和教学设备增加的速度无法与之相比较,形成了教学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人均教学设备享有率越来越低的现状”。[2]这种现状致使英语教学缺乏生机,缺少师生互动。
4.教师遵循传统教学模式,造成“满堂灌”。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教师为了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较少地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学生寒窗苦读十多年,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提出的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问题,我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提出通过以下几点改善英语教学,以促进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善方法
1.夯实学生基础,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由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即听说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引导并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充分利用四、六级考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大学英语教学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利用学生想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及考研的愿望,在教学中大胆创新,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听、说练习,调动学生学英语、讲英语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开阔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并使学生明白英语学习是为了使用和交流,“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既枯燥乏味又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
3.加大英语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交际能力,离不开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累积、潜移默化的过程,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因此,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听力教室、听音设施、听力材料,营造口语练习的学习环境成了我们支持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长期坚持听各种新闻报道和日常对话材料并勤加练习,才能夯实语言基础,提高听说能力,而不是靠学生手中的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进行课堂讲授。多媒体材料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成为一种有利于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开阔其知识面、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4.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其教学效果,并对学生今后个人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具有优秀素质的大学英语教师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丰富的平台,为学生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使学生不仅学到听、说、读、写的技能,还能学到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以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的现代学生观,在教学中为学生量身定制适合学生语言发展的教学过程,不以学生成绩优劣这一单一的评价标准来评定学生,课堂上做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好老师,课堂下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的朋友及人生的领航人。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目前有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英语教师应认识不足,提出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大学语文 应用型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其在培养模式和专业定位上由于发展时间短,软、硬件建设不完善等,往往不能与传统的公办教育相提并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有别于“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又不同于“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以知识传授为基础,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提高素质为主线。应用型人才的规格特征突出表现为厚知识、强技能、高素质。这一定位也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于1978 年由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先生倡导,自1980 年始陆续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开设。2006 年9 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一、当前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文科专业的基础课,大学语文在民办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中可有可无,随意性极大。绝大多数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都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选择课程。就连中文专业,在专业计划中也大都以文秘写作、应用文写作、商务写作等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取代大学语文课。一些院系,即便开设了大学语文课,课时量也是一压再压,大学语文已成为“日益边缘化的学科”。
当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系的大学语文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教师,许多学校连大学语文教研室都没开设,教学中根本谈不上讨论研究、团队合作。同时,在课时量的计算上,大学语文在许多院校被打了八折,课酬极低,许多教师因此都不愿意在教学上多花心思,照本宣科的现象屡见不鲜。就学生而言,大学语文被看作是中学语文的延续,在以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为上的环境里,根本没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语文,而英语证书、专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对学生而言,则更具有诱惑力。
(二)教学方法陈旧。
受课程边缘化现状的影响,大多数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教法仍以教师一言堂为主,缺少跟学生的相互交流,缺失多媒体手段的灵活运用,忽视了学生沟通、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渗透,而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正音、译词、解句等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上,这样的教法使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他们学习的目的只不过为了应付考试。
(三)缺少合适的教材。
据初步调查,全国大学语文的教材竟达40多种,笔者在近几年中用过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有3种。由于对该课程的定位不准确,许多教材在编写上感觉大同小异,充其量不过是浓缩版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精选,且作品分类标准不一,线索混乱。同时,部分自编教材因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教材内容更多地针对特定生源,难以具有普通适用性。
(四)考核方式存在局限性。
考核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除能够检测课程教学效果外,其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同时也可以体现该门课程及该学校的教学办学理念。但是据目前情况来看,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考试方式还非常单一,多是通过试卷进行测试,对考核内容的局限性也较为明显。因多为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监控不到;同时,因试卷测试形式的局限性,使多数学生养成了考前搞突击、平时不用学也能轻松过关的观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试卷只能测试部分学生对于书本和课堂知识的短时记忆能力,并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这也是许多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存在的最根本问题。
二、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思路探讨
(一)准确定位、正确认识。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就是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具体而言,就是以其课程教学的特殊性为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服务。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门以语言文字为手段通过阅读、感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心灵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其过程是缓慢的、长期的,效果也非立竿见影的。大学语文教育切忌以实用主义的眼光来看待,教育者必须从更长远的战略目标来加以规划。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学过的部分内容,引导其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中学阶段更多地侧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大学语文则应该在此基础上突出作品的人文价值和文学价值,联系学生实际和时代特征,扩大到对整个世界的宏大思索。当然,具体实施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师生辩论、小论文写作等方式,因地制宜地与学校、学生成立的团体和开展的活动有机结合,真正让课堂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并使学生养成想学习、会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应摒弃以文体分类为依据的模式,这种分类容易破坏作品人文价值系统性和连贯性,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切忌把文学作品和应用写作混为一堆,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放到同一个层面来进行,平均用力而重点不分,主次不明,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
(四)实现考核方式立体化。
以前的课程考试主要是以试卷为主,而试卷中的题目内容多是课本知识及课堂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学生也多是把这些内容背记下来,但是这就违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地发挥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树立通过考试帮助学生同时提升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等的观念,突出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与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思考、创新,建立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体系。而针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我们在注重期末考试的同时,也必须强调过程性考核,对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持续的多形式的考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中国教育白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振湘,张梓英.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点的一种新型高校。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总体上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变,但在转变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定位模糊、攀高、求大、把自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实际办学仍沿袭传统的高校办学思路,人才培养同质化,学科专业趋同化、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就业率低于全国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在各类高校中综合靠后,前景不明。本文就新建地方本科学校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深化大学体育课程教改提出一些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湖南省8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湘南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学院、怀化学院、邵阳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理工学院)。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基本情况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升本初期,虽然大力改造体育场地增加了体教场馆,但是许多学校教学条件不容乐观,教学规模小,场地设施简陋。随着新建学校的发展与教育观念的转变,一些院校已经拥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场面积较大,体育器械设施多、种类齐全质量较好、整体布局合理,如湘南学院不仅拥有标准的现代塑胶跑道,而且还拥有标准的游泳池。但目前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而升为本科院校的,校区一般由几个校区组成,因此硬件建设比较分散,有的校区设施还比较差。尽管近几年有些学校在场地建设中有大量的投入,但随着招生规模的同益扩大学生人数不断的增长,场地器材依然出现不足,而一些院校场地设施又不完全对学生开放,这使原本就不充裕的体育活动场所和器材显得更为不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体育场地设施方面明显存在不足,这是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2.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情况调查与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大多数老师是本科学历,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教师学历结构指标偏低。尽管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能力水平,但是,中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能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层面,对于今后的教学是有帮助的。在职称方面,半数老师为讲师,应积极争取。职称是对教师科研、教学等多方面能力的一个综合评定,晋级职称对教师本人来说可以争取更多的科研、立项机会,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
2.3 体育课教学文件及教材使用情况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制约影响着教学质量。体育课教学大纲的随意性较大,少部分院校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和各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写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而大部分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借鉴相关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是根据教学大纲的任务、内容和时数分配,具体落实每次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大部分院校体育教学进度比较规范,少数高校只是在自由的进行体育课教学,体育教学无序。教案在各本科院校中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有必备的教学文件,但是还有不少的体育教师表示经常或有时存在无教案现象,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教材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体育教学中有教材但是不统一,规范院校体育教学文件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文件的制定应该遵从规范化、合理化、特色化建设。
2. 4 大学体育课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
通过调查得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最普遍使用的教授方式是讲解、示范、纠错、说明、提示、观察等。这也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课教学是严格遵守教学规律,同时也说明院校在教学方面创新不够。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方式方面要想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方式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有自然班和兴趣选项班等,根据问卷调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均采用基础体育课教学时按男女生分开的自然班,选项体育课教学时按兴趣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有2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按俱乐部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同时也给了很多体育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很少有学生会选田径、武术等这些项目,这就使得田径、武术老师没的课上。因此从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优化体育老师各项素质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2.5 体育课教学考核与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一般评价活动在体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它是以既定体育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检查教学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可以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使教学双边达到良好双赢效果。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考核与评价情况,学校可以采取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教研室打分,教学比武竞赛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来进行公正、科学合理的教学评判。
2.6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分析
学生体育活动的行为是大学生有意识地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体育锻炼的实践活动。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由于硬件的限制、认识上的不足、师资的匮乏,能满足学生日常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很少。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对待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学校通过组织单项俱乐部进行课外活动,班级、学校统一组织体育竞赛,号召学生们参与课外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内容,而且使一批爱好体育活动的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身体的活动场所。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多开设一些大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俱乐部,如:球类,健身健美、休闲有氧运动、瑜伽舞蹈等俱乐部。
3.结论与建议
3.1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区由多所校区组成,体育场地设施方面简陋,投入不足,建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体育经费方面加大投入。
3.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适应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完善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平台,发展体育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形式,合理利用资源,满足学生需求,达到更高的教学的目标。
3.3课程改革发展出现新的趋势,必定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课程模式的不断完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学习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结合自身,开创出合理的改革途径。
3.4 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合理过度,规范管理。学校必须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加大各个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在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作者单位:湖南邵阳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江玲玲.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和优化与选择[J].黄石理工学院2009.12.5.
[2]汤利军. 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2.5.1,.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一、概述
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2001年在全国高中,2003年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2010前在全国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面向社会应用、面向专业应用、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已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的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二、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生起点差异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新生的信息技术平均起点水平在逐年提高。高校原有的非计算机专业以普及与扫盲为宗旨的“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已不再适合所有新生的要求。由于大学的生源不同,所以新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参差不齐、起点相差很大。我校是农业院校,大部分的学生是省内外农村,目前的情况是:来自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掌握了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部分来自偏远山区、经济较落后地区新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使得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和教学进度不好掌握。
2.“集中上课+上机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改进了教学手段,普遍采用大屏幕投影,它可以突出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以形象生动和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直观地显示,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各类客观原因,教学仍采用课堂按班级的“集中上课+上机实验”教学模式,统一的集体化上课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和方式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
3.学生面广人数多、教师负担重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基础课,因学生多而采用大班教学,教师授课、辅导实验和作业批改的工作量大、压力大。由于授课的学生多,教师也难以过细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影响教学效果。
三、改革的措施
1.新生实行“免修”+基于网络的分级教学
(1)实行“通过性”能力认证考试
为解决上述问题,新生进校后,先进行几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自我复习,然后参加基于第三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通过性”考试。考试合格的同学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并给予学分;不合格的同学,则实行分级教学,继续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
(2)基于网络的分级教学
对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主要采用“教师导学+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对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应实行分模块教学,将整个教学按知识点分成几个模块,通过分模块集中开设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和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对于每一个模块给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具体的教学任务、重点与难点分析等。
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和部分“零起点”的学生采用“面对面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重点、难点分散在理论和实验课讲授、演示。在课程教学网站上提供课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
2.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建立
原由的“课堂教学+机房实验+课程网站学习”的教学模式已不能不同专业和基础学生的学习要求。为实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让大一的学生尽快地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的学习生活,培养、锻炼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将逐渐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型学习过渡,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1)基于立体化教材的学习
立体化教材包括纸质教材,相应的网络资源、教学视频,以及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练习、测试题库。立体化教材可满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学习习惯和方式学生的学习需求。
(2)依托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开展学习,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以任务式设计学习资源,对每个知识点、操作点首先提出任务,分析任务需要,再编制任务案例,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案例中,使学生学习过程联系实际,激发学习积极性。
3.立体化作业设计
(1)理论作业
理论作业主要针对基础性概念和原理。课程的每个模块(或章节)都给出了思考题,以及基础知识测试题,学生同时可通过课程学习网站,在线练习和测试。
(2)验证型实验作业
验证型实验作业目的是验证课程所学的基本内容,把实验所用到的文字和数据等素材存放在课程网站上,每个实验中给出实验结果或打印样张,没有“实验步骤”的内容,但对于操作难点和技巧给出相应的提示。目的是让学生亲自摸索实验过程,去体会自己实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4.改革成绩评价方式和考试模式
多年来,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评价是将反映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知识的笔试与操作应用技能能力的机试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合理有效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在教学改革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等项目测试中均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随着今后基于网络及资源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的开展深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同时结合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改革,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我校将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基于第三方“通过性”能力认证考试,直接采用广东省高校课程管理中心的无纸化考试平台和试题。每个学生给三次考试机会,如考核未过的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的成绩都也给予承认,或参加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技能”竞赛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将同样给予承认。采用第三方“通过性”能力认证考试,体现了考试的公正性、客观性,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实现教考分离,将进一步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课程。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应用改革措施。只有利用计算机、借助网络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得教学模式逐渐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型学习过渡,将课程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采用“分级教学”,实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更有效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锻炼和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随着经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将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将会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
2.黄玲.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4.(3)
3.伏秋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转向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