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0 16:17:54

序论:在您撰写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儿童;患病;心理;开导;治疗

        心理开导是儿科患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儿童在患病后其心理状态会发生改变,但与成人相比其心理状态又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儿科医生在治疗时应重视儿童的心理变化,注意方式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全面恢复。本文对我院儿童患病后的心理开导的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总结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儿科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80例儿童,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4.6±1.3)岁。

        1.2 心理评估方法

        采用儿童孤独症行为筛查量表(abc)、韦氏智力测试(wppsi)等方法对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有6例患儿根据who 1992年制定的icd-10标准被诊断为儿童孤独症[1]。

        1.3 心理开导方法

        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心理开导方法,具体方法主要包括:(1)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介绍同室患儿的情况,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儿交流,使患儿在入院时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感和对医生的敌对感。(2)针对患儿的性格特点选择个体化的心理开导方法。(3)对抑郁自闭、有语言障碍的患儿应注意行为干预,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协助患儿与他人煎熬王,培养其自信心和勇气。(4)做好家长的沟通协调工作,想起发放科普手册,定期举办疾病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使其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以便及时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一起做好患儿的心理开导和心理支持。(5)鼓励一些勇敢的儿童,使其为其他患儿作榜样,带动其他患儿的治疗积极性。(6)对手术患儿及重症急症患儿,加强心理开导和关怀,帮助其认识到疾病的治愈可能,使患儿在较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7)设计各种活动和游戏,促进患儿间的互动交流,帮助患儿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2 结果

        在心理开导前,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较低,仅有36例患儿愿意主动接受治疗。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孤独、烦躁或自卑等心理。 

经心理开导,患儿的情绪和认知功能得到了恢复,6例孤独症患儿均得到了良好的康复,治疗依从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大多患儿均愿意配合治疗,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保障,身心健康得到了恢复。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达到了98.8%。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健康及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重视[2]。心理开导是将语言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结合在一起的一项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心理开导方法,减少患儿的不良情绪。儿科的疾病种类较多,治疗方法复杂。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可出现陌生、孤独、自卑、恐惧、不耐烦、暴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这与遗传因素、小脑机能障碍、免疫功能下降、代谢功能失调、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患儿的这些不良心理会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造成一定的影响[3]。儿童大多活泼好动,在其生病进入医院后,其生活环境和周围的人发生变化,患儿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不能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因此容易产生孤独心理和低落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对医务人员产生不耐烦、甚至敌对的心理,不愿意按时服药,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一些患儿在家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度宠爱,好胜心较强,生病后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容忍身边的儿童,稍感到不满意则可能大吵大闹,甚至攻击他人。有的儿童已形成了一定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自我防卫意识,希望得到家长和医务人员的耐心解释方才愿意接受治疗。对这类年龄较大的儿童,医务人员应采用平和的语言和态度与其交流,不刻意恐吓或批评患儿,尽力维护其自尊心,使其能够主动的认识到治疗的好处,并积极配合治疗。另外,有一些患儿天生性格孤僻,胆小怕事,不愿意与人接触,尤其在患病后常表现为明显的自我封闭和严重的自卑感。若患儿缺乏家长和亲人的良好照顾陪伴,则无法与医务人员无法有效沟通,很可能会拒绝配合治疗。有的患儿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后,体型发生改变,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等。在受到身边的儿童嘲笑和讽刺后,会进一步的加重其自卑感,从而抵触治疗,加重了原有的病情。医务人员在面对这些有自卑、恐惧心理的患儿时,应经常到病房看望患儿,并鼓励其同学家长多来探视。应善于细致的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揣摩其心理变化,从心理上加以积极的疏导,给予鼓励和安慰,并注意用语得当。可通过集体游戏等方式活跃气氛,树立其自信心,防止其产生孤独感。

        儿童心理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心理干预重在长期干预,要根据患儿在不同治疗时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开导。有的慢性疾患儿需要长期服药或打针,往往会因害怕疼痛而不愿意配合医务人员治疗,医务人员应明确的告知患儿用药和打针对治疗的好处,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在疾病治疗的同时,可采用音乐疗法,或给患儿讲故事,目的在于放松患儿心情,使其转移注意力。对白血病等重病患儿,医务人员应常鼓励患儿,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励其对生活的向往[4]。另外,患儿的心理状态与其家长的态度及行为有着明显的关系。现在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有的家长爱子心切,又缺乏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对医护人员要求过高,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容易与医护人员争执。儿童往往以其父母长辈为模仿对象,会学着其家长的样子故意吵闹,干扰检查和治疗工作。医务人员应充分理解家长急切为患儿治病的心情,尽可能满足家长的要求,并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一起做好患儿的心理开导工作。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应学习并掌握患儿的心理开导方法,将其融会于儿科疾病的治疗中[5]。通过恰当的心理开导,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cd-10 classification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geneva:who,1992,252.

[2] 王建平.癌症病人心理干预新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298-300.

[3] 唐延松,魏钰书.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5,20(4):463-464.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8(b)-013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umbilical nursing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of neonatal omphalitis. Methods 80 neonate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second-severing of umbilical cor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nursing efficacy(the mean umbilical cord abscisic time, mean umbilical healing time, status of umbilical hemorrhage and incidence of omphalitis) and patients’ family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shorter mean umbilical cord abscisic time[(3.43±1.15)d vs (6.04±1.34)d], P

[Key words] Umbilical nursing; Neonatal omphalitis; Prevention; Effect

新生儿脐炎是围产儿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脐部炎性症状,是由于出生后脐带处理不当或脐部在医院内受到感染所致[1]。其中常见的病原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低下,病原菌很容易通过新生儿的脐部进入身体。新生儿脐炎临床症状表现为脐部出现带有臭味的粘液和脓性分泌物,常伴随着脐窝周围皮肤红肿,症状较轻的新生儿并不会影响到食欲和体温,而严重者则会有发热症状,食欲低下,吃奶少[2]。新生儿脐炎患者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有引发新生儿败血症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为了研究不同的脐部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效果,该院给予80例新生儿常规护理以及二次断脐护理,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新生儿均无宫内感染。其中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经剖宫产分娩29例,顺产11例;足月儿30例,早产儿10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21例;经剖宫产分娩30例,顺产10例;足月儿29例,早产儿11例。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步骤如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对新生儿脐带和脐部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液采用5%的聚维酮碘,在脐带根部处使用脐圈进行结扎,并于结扎部位距离约1.0 cm处剪断脐带,将残留的血液挤干净,再于新生儿的脐带断面处利用5%的碘伏进行严格消毒,擦拭脐带根部、脐轮周围皮肤和脐带残端,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24 h之后方可撤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二次断脐护理方法,具体操作如下:断脐方法同对照组,在新生儿沐浴之后用75%乙醇对脐部皮肤进行消毒,24 h之后暴露脐部皮肤,48 h之后观察新生儿脐带的干燥程度,再进行二次断脐。注意脐带根部受压部位应该远离气门芯,在操作过程中,将牵引线向上提拉,当其与腹壁大约呈30°角时,沿着顺时针方向将脐带残端用无菌剪刀剪断。然后消毒新生儿的脐部皮肤,并贴上脐贴,24 h之后完全暴露脐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在新生儿每日沐浴之后观察新生儿的脐部情况,若愈脐带外或袋芯部位有尿湿或者污染情况,应及时更换愈脐带。在新生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嘱咐家属每隔2 d更换一次愈脐带,直到脐部干燥脱落。护理人员还应加强新生儿家属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脐带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重要性,嘱咐家属加强家庭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包括脐带平均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脐部出血情况、脐炎发生率,对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作出回访调查。总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3]。

2 结果

2.1 脐带平均脱落、脐部平均愈合时间

观察组新生儿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和脐部平均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脐部出血、脐炎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脐部出血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家属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8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次研究中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发现,采取二次断脐护理措施的观察组在脐带平均脱落时间和脐部平均愈合时间上均比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要短;观察组的脐部出血率为10.00%,脐炎发生率为2.50%,而对照组的脐部出血率为27.50%,脐炎发生率为17.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新生儿脐炎在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在脐带脱落后,脐部伤口会延迟不愈,并且潮湿有分泌液流出;之后便会出现脐部周围皮肤发红、脓肿、恶臭,常使得皮下组织受到波及。随着炎症加剧,脐部残端流脓、腹壁出现水肿现象并且发亮,导致蜂窝组织炎形成和引起皮下坏疽,严重影响脐部创口的愈合[4-5]。通常新生儿在断脐之后,血液供应随之中断,经过一段时间,脐带会缺水干枯,最终硬化自然脱落。正常情况下,新生儿脐带可在一周之内完全脱落,而脐部创口愈合则需要更长时间,一般在两周之内。据临床观察,新生儿脐带在脱落的过程中常常会分泌少量的胶质分泌物,而这少量的分泌物极其容易导致病原菌的滋生,尤其以厌氧菌为主,从而引起脐部炎症的发生。大量医学实践表明,新生儿断脐之后24 h再进行二次断脐护理,可减少脐带脱落的时间,对于新生儿脐炎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

第3篇

关键词:ERP TS-ABC 供应商 成本管理

前基于供应链进行的成本管理研究基本上聚焦于各节点之间进行的交易成本,但对于如何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则研究得非常少。制造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生产节点、作为将原材料转化为生产生活工具的重要节点,很有必要关注那些对自身运营存在重大影响的供应商,并将与其发生交易关系的所有标的与行为都纳入供应商成本管理范围之内。这样,制造企业不但可以逐步与供应商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还能够较之其他企业拥有更大的成本优势,从而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笔者基于ERP系统,结合作业、管理和标准成本法,提出了全新的TS-ABC成本管理法,希望借此来提升企业的供应商成本管理效率。

一、三种传统成本管理法的比较分析

(一)相同点

1.都是基于成本管理思想建立的。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想要获得最高利润,不但要提升收入,还要控制成本。一般成本管理思想非常重视原料、生产过程、人力等可计量的成本,并针对这些成本建立了全过程管理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企业都应用了ERP系统进行成本管理。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基于市场导向进行成本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这同时也令成本管理的范畴变得更广,由原本的生产成本扩展到生产与管理成本。三种传统成本管理法中,作业成本是基于价值创造环节建立的,其聚焦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致力于研究如何降低这些环节的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

实际上,三种传统成本管理法都是以控制成本为导向的,都希望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只不过每种方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很多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一种成本管理法,而是有效结合三种不同方法的优势,借此来控制成本。

2.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都希望借助其提高工作与管理效率,可以说信息系统已经成了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因此,现代成本管理自然也就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不管标准成本、作业成本还是目标成本管理,都需要配备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成本信息的传递与整合,从而令各成本管理责任主体明确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

成本管理子系统是企业ERP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作业成本法来说,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已基于这种成本管理法开发出了适合自身运营实际的成本管理软件,不过我国暂时还没有较为成熟的这类软件。笔者分析国外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之后,认为作业成本管理(ABCM)软件的架构可以用图1表示。

(二)不同点

目标成本法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因此,其重视的成本控制环节是由产品设计开始的,这样就能实现在源头上控制好成本的目标。

标准成本法则关注制造过程,因此,其重视的是制定成本目标并将其分解落实到各个制造环节之中,这样就能实现在过程中控制好成本的目标。

作业成本法对不同成本与费用进行了划分,并根据产生这些成本与费用的具体作业来控制成本,这种方法的成本控制精度最高,当然管理与核算过程也最复杂。

二、TS-ABC方法在供应商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TS-ABC方法的主要思想

1.ERP系统扮演的角色。作为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ERP系统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ERP系统有效集成了企业的业务与财务信息,并保持这两类信息的实时同步,不但让企业管理者更加了解当前的成本管理情况,还能够避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决策与操作失误。因此,对成本管理工作而言,ERP系统不但是重要的执行者还是有效的监督者,当系统中出现了异常数据或者指标值超出了预设范围时,系统就给出提示,从而为相关成本管理人员提供重要的管理指引,进而提升后续成本管理的效率。

2.正确运用成本管理方法。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很多制造企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自动化改造,不少以前需要人手操作的生产环节已经全部由自动化机械负责了,因此,成本结构也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成本的比重持续降低、间接成本的比重不断升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制定成本管理决策时就会更加关注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目标成本法是基于市场导向建立起来的,其自然也就非常适合当前的买方市场环境,不过其应用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目标的制定与分解工作,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以下就基于精细化成本管理思想,以作业成本(Activity-Based-Costing,ABC)为基础,以目标成本(Target Costing)与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ing)为辅助,构建了TS-ABC成本管理方法。

(二)TS-ABC成本管理法基本架构

TS-ABC成本管理法的构建思想是:基于ERP系统,以作业成本法为导向,同时结合目标与标准成本法,对成本进行全方位控制。TS-ABC成本管理法的基本架构见图2。

1.基础层。TS-ABC成本管理法是基于ERP系统建立的,因此ERP系统自然也就是整个结构中的基础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ERP管理系统中的成本管理模块和其他管理模块共同配合,实现对企业成本的信息化管理。

2.实施层。TS-ABC成本管理法以作业成本法为导向,并综合另外两种成本管理法的优势,形成双向运作的稳固结构,并通过结构内成本信息的集成与处理实现企业控制成本的目标。

3.目标层。通过上述两层的共同工作,企业能够实现对自身成本的有效控制,并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进一步确保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实施流程

供应商成本TS-ABC管理的实施流程如图3所示。

1.有机结合作业与目标成本法。

(1)综合环境分析。首先,外部环境。企业应进行细致深入的市场调查,了解客户当前的真实需求、计算客户可以接受的价格与实际购买能力、分析供应链运作流程,以此为基础制定成本管理目标,并将该目标在供应商与自身之间进行分解。其次,内部环境。企业应深入分析当前的成本管理情况,并适当参考过往成本管理记录,确定供应链成本所处水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成本管理措施。

(2)优化作业流程与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作业五花八门,基于作业对产品价值的贡献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图4所示的两大类。

首先,优化作业流程。第一,企业应梳理出当前各作业流程,并分析这些流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必须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果问题是由作业自身的原因产生的,那么只需要对作业进行改造即可,如果问题是因为作业之间衔接不畅的原因产生的,那么就必须优化它们之间的衔接模式,以提升流程运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第二,重新设计作业流程,对那些存在严重问题的作业流程企业应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重新设计,尽量将流程设计得扁平一点,减少不必要的作业环节,这样不但能够提升流程的运作效率,还能有效降低流程运作成本,从而实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其次,优化产品设计。买方市场环境下,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是企业产生利润的根本途径,因此,企业应提升对产品设计的重视程度,切实结合市场调研与分析结果,优化产品设计,在控制其制造成本的同时也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有机结合作业与标准成本法。

(1)预先安排。确定了供应商成本管理目标之后,企业就可以进一步执行成本管理措施了。考虑到制造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与对其他供应环节的影响,笔者认为其需要与供应商共同落实成本管理目标的细化与分解工作;同时,把这种管理思想融入ERP系统中。制造企业应把成本管理目标分解并落实至各具体作业上,并按照预先安排的成本管理目标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与改造,直到其能够满足成本管理的基本要求。供应商作为企业重要的生产原料供应者,不但是企业的合作伙伴也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利润,因此,在划分作业中心时,制造企业应综合考虑各中心与供应商的关联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后续的成本管理计划。实施流程与责任分配为:产品设计环节就制定成本管理目标,采用作为成本法清晰列明该目标制定的过程;成本管理执行环节则具体落实,细化与分解之后的成本管理目标,并及时修正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事中控制。基于ERP系统的标准成本法主要对各流程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进行管理,这同时也是现代企业最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途径之一。在ERP系统中,我们可以预先设定作业标准,这样当作业实际发生时系统就会对其产生的成本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分析其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如果系统分析之后,认定实际成本与预先设定的成本接近一致,那么就会开放后续环节的工作;如果系统分析之后,认定实际成本与预先设定的成本存在差异,那么就会关闭后续环节的工作,相关人员必须对作业进行整改,直到其满足系统要求为止。

基于ERP系统的TS-ABC事中控制运作流程见图5。

通过图5我们不难发现,整个运作流程中的基本要素包括:①网络环境:想要保证系统运作流畅必须拥有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系统数据才能实时传递,保证各成本管理责任主体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②受控对象:成本管理工作涵盖了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与环节、所有的职能部门与岗位,只有保证这样的全面性,我们才有可能实现预先设定的成本管理目标。③探测器:企业必须实时搜集各成本管理责任主体的活动信息与成果,并统一各项数据的存储与调用格式,在作业实际发生时将产生的所有成本信息及时采集到ERP系统之中。④分析器:搜集到成本管理信息之后,企业就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对比得出的数据与预先设定的标准,从而判断作业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有,必须马上采取针对性的整改措施。⑤控制器:企业需要控制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功能性,确保系统实现预期的运行收效,并以现有运行数据为基础制定后续的控制方向。实际上,现代企业借助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完全冲破了成本管理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形成了跨地域、跨时间的高效成本管理模式。

(3)事后分析。企业成本管理的收效究竟如何,只有通过分析与论证才能得出结论。基于此,制造企业在实施了成本管理流程之后,还要对其运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那些在整个流程中没有任何价值创造意义的作业,将这些作业剔除或者进行有效整合以提升流程的运作效率。①分析作业实际成本与标食杀局间的差异。我们预先设定的标准成本很多时候都会与实际成本之间存在差异,但差异产生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制造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认真分析成本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如果是作业本身存在问题,那么就对作业进行整改;如果是与相邻环节衔接时出现了问题,那就要对衔接过程进行整改。②分析差异的具体责任。一是非增值作业成本。尽管企业都希望在自己的所有业务流程中都不存在这类作业,但实际上想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多非增值作业都比较隐蔽,而且就算企业剔除了原有的非增值作业,也很有可能有新的非增值作业产生。其实,许多非增值作业成本往往都是因为产品设计作业存在问题导致的,因此,企业应优化产品设计流程,从而在源头上控制非增值作业出现。二是增值作业成本。企业如果没能控制好作业的数量与价格,就很容易导致增值作业成本高于预先设定的标准。基于此,制造企业必须要求作业执行者严格按照企业规定的标准作业程序完成操作;同时,积极与供应商协商原材料与能源等的价格,以便将增值作业成本控制在理想的水平之内。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制造企业都存在增值作业成本虚高的情况,如果分析结果表明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来自于供应商,那么就有必要考虑更换新的供应商了。

参考文献:

[1]沈陆君.在建工程项目程序化管理初探[J].财会月刊,2014,(11).

[2]郑厚清,张爱红.全面实施标准成本,实现电网企业成本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益化[J].能源技术经济,2013,(03).

第4篇

关键词:方法论;高校;ERP项目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3-0050-04

一、引言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提出国际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管理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高校信息系统选型目光也开始逐渐投向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特别是具有国际化背景、在国外优秀高校广泛使用的解决方案。然而与开箱即用的应用软件不同,ERP是一个可以灵活配置的开放平台,其核心价值并不仅在于系统的易用性,而更是系统体现的最佳管理实践。作为一个平台,ERP系统成功与否与软件实施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实施决定着ERP系统最终以什么样的形态投入运行。保障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有项目管理理论来指导。同时,在高校管理体系环境下的软件项目实施也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二、高校事业环境下ERP系统的选择与风险

ERP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体系,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并通过标准化的数据和业务操作流程,把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及相应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紧密集成,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业务流程优化的目的,并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科学的决策管理平台。在高校环境下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理念,通过把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各类教学科研资源、对象、过程、结果进行整合,达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这方面已经有高校提出了URP(大学资源计划,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的概念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率先采购ERP系统作为信息系统建设平台。引入平台的最大好处是当用户业务发生变更时,可以在控的客户化开况下,通过调整系统配置尽快满足新的需求,降低系统变更风险。但ERP平台并非适合所有的信息系统建设。ERP系统费用涉及软硬件平台采购费用、项目实施费用、人力资源培养费用以及后期持续投入的服务支持费用等。高昂的成本相比某些成熟的产品确实容易让用户觉得代价太高,特别是项目实施过程中较高的人力资源成本更是不易控制。另外ERP系统建设周期较长,需求访谈、业务流程分析、差异化比较等过程反复迭代,对客户而言并非即见即所得,与定制系统相比显得非常不直观。最重要的是,引入ERP是需要实现对原有流程的变革而非改良,通过系统的实施达到促进自身BPR(流程再造,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绝不是对原有流程的电子化复制,所以如果没有BPR的事业环境和条件,系统实施的阻力会很大,效果也会有很大偏差。认识到这些,对ERP的选择就需要倍加慎重。因此,在引入ERP系统前对自身的组织架构、业务状况、面临的业务挑战以及未来运维支持力量的分析尤为重要。在高校技术和业务分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第三方咨询管理公司进行评估,为信息系统的选型提供很好的帮助和指导。

三、ERP系统的实施理论

实施是ERP系统建设的灵魂。用户往往觉得实施就是系统软硬件安装、历史数据迁移或者定制开发,是IT的工作。但实际上对ERP系统来讲,购买软件只是购买了平台。如何在平台上勾画业务逻辑、实现业务流程才是ERP实施的精髓,绝对是需要业务的深度参与。通俗比喻,购买ERP软件如同引入一条通用的汽车生产平台,只有通过各种组合构建实际生产线才可以生产不同的车型,这个组合的过程就是实施,也决定了产品的最终形态。从费用上来看,项目实施的费用通常不会太低于软件购买的费用;从人力资源投入来看,项目实施需要强有力的项目实施团队来保障;从时间上来看,项目实施周期通常远大于软件采购的周期。因此,ERP系统的建设需要科学的规划和控制,其实施就需要采用严谨的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项目实施方法论是对有共性的项目管理实践总结形成的标准,并逐步形成行业内认可并遵循的知识体系。目前项目管理和实施方法论有很多,主流的通用项目管理方法有:

(1)英国的PRINCE2(PRojects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受控环境中的项目):PRINCE2将项目管理分为8个过程组:项目准备(SU),项目启动(IP),项目指导(DP),阶段控制(CS),产品交付管理(MP),阶段边界管理(SB),项目收尾(CP),计划(PL). 八个组件:商业论证,组织,计划,控制,风险管理,项目环境下的质量,配置管理,变更控制。三个技术:以产品为基础的计划编制,变更控制方法和质量审查技术。同时,介绍了36个产品描述概要以及项目管理团队中的10个角色。另外,还出版了36个产品介绍的模版。

(2)美国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美国项目管理学会)的PMBOK(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即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将47个项目管理过程划分为十大知识领域:项目整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干系人管理,以及五个项目管理过程组:启动过程组、规划过程组、执行过程组、监控过程组、收尾过程组。目前PMBOK已第五版。

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养育方式;教养环境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51—05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非留守儿童偏多,对此虽有不同认识,但多数研究结论支持了这一观点。一般研究认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儿童早期的家庭养育方式,另一是儿童留守期间的教养环境。这两方面究竟是哪些具体因素起作用,各自的影响程度如何,这是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江苏中部和北部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我们随机抽取了6个县(市、区)9所中小学的400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查阅档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研究信息。最后收回有效案卷312份,其中男生174人,女生138人,平均年龄10.53岁。小学生共231人,其中男生127人,女生104人,平均年龄10.22岁。初中生共66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7人,平均年龄13.95岁。高中生共15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7人,平均年龄17岁。

2.研究工具

(1)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自编了含有7个因子的调查问卷作为自变量1,主要包括出生时母亲的生产方式、哺乳方式、父母的抱带时间、其他亲人的抱带时间、亲子依恋关系、出生顺序、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等。每个因子采用4个维度的选择办法。

(2)研究针对儿童留守后的教养环境自编了含有9个因子的调查问卷作为自变量2,主要包括留守时间、委托监管人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文化水平、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父母打工地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地的距离、父母打工所在城市的类型、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情况、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父母或委托监管人与学校教师沟通的频率等。每个因子采用4个维度的选择办法。

(3)课题组自编了含有7个因子的调查问卷作为因变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状况,具体指与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委托监管人的关系状况;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行为状态、情绪状态、人格发展倾向等。每个因子采用4个维度的评价办法。

3.研究方法

由于本研究涉及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评价,所以,本研究的问卷均由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和班主任在认真访谈家长的基础上并参考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及其现实表现共同作答。为尽可能提高教师作答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课题组对相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班主任先行培训指导,并对典型案例作分析解剖。

二、结果

1.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中,儿童出生的顺序以及非父母抱带时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无显著影响。母亲的哺养方式、父母抱带的时间、亲子安全性依恋关系、亲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几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母亲的生产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般影响。

2.留守后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从表2可知,留守后教养环境所列各项均对儿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委托监管人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本人的交友类型、父母的文化水平、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亲子间的联系情况、家庭学校的沟通情况几项具有较大影响,儿童留守时间、居住地类型、父母打工和儿童居住地的距离、父母打工的城市类型以及学校老师的关注程度几项具有一般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相关性的方向,我们对其中具有等级相关的几组变量进行了分析。

在早期家庭养育方式里,父母抱带的时间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父母每天抱带的时间越少,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出现的问题就越多。父母与儿童共同生活的时间和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三项也呈明显负相关,表明留守前儿童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越短,其留守后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发展就越不理想。

在儿童留守后的学习生活环境里,父母的文化水平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分别呈显著和很显著负相关,表明父母文化水平越低,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就越差。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也呈很显著负相关,表明委托监管人文化水平越低,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就越差。亲子间的联系情况则有所不同,亲子间联系的频率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呈显著或很显著正相关,表明亲子间联系越多,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就越好。

第6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新生儿;疼痛;生命体征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1-124-03

由于新生儿年龄及身体发育情况不完全,在其桡动脉采血时,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往往导致凝血现象、血流速慢等。此外,在采血时新生儿会感到剧烈疼痛,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感知疼痛比婴儿及成年人更加强烈、弥漫和持久。疼痛刺激使新生儿产生显著的生理反映,长期反复的疼痛会对新生儿的行为发育及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新生儿采血时应给予其对应的护理干预,来达到控制、减轻最终消除疼痛。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在疼痛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其中男新生儿210例,女新生儿110例,年龄2~14d,体重1.02~3.81kg,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桡动脉采血方式来采血,将全部新生儿进行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均为1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全部新生儿入选标准:(1)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或窒息史等体征;(2)2天内使用过阵痛药或镇静药剂;(3)危重新生儿有机械通气者及对刺激无反应者;(4)先天性畸形或具有染色体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患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在疼痛刺激时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行为和环境护理干预。具体为:在操作结束15min后,整个过程中,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在操作前与操作中对新生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及经皮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1)改善NICU的环境。降低NICU的噪音,调节室内光线强度等;(2)宣讲健康教育。增强医护人员对疼痛认识,强调疼痛给新生儿的影响严重程度,要求操作技术娴熟、动作轻柔,尽量降低对新生儿的刺激;(3)治疗。取屈曲及包裹襁褓,提高新生儿的自我条件能力,降低由于各种操作所造成的疼痛;(4)抚摸。摇晃、按摩以及肌肤接触,可以减少多新生儿的触觉、运动感觉、前庭的刺激行为;(5)口服蔗糖水。操作前口服14%~22%蔗糖水4mL,反复操作时给予口服0.6~1.2mL持续口服;(6)非营养性吮吸(NNS)。NNS指在婴幼儿口中置于一安慰,来增加其吮吸动作,但并无母乳及其他液体吸入。

1.3评价指标

通过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对新生儿采血时进行疼痛评价,NFCS包括10项:挤眼;皱眉;张口;鼻唇沟加深;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颔颤动;嘴呈0型;伸舌。每一项占1分,共10分,其中≤5分为轻度痛,5~7分为中度痛,≥7分重度痛。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采用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分别为(2.69±1.68)分、(7.68±1.76)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481,P

2.2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变异率、呼吸变异率、心率变异率、收缩压变异率、舒张压变异率对比,研究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或早产儿在出生后即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他们会对有刺激伤害的信息进行传递、回应以致记忆。新生儿的血液基本分布于内脏和躯干,四肢分布比较少,有研究显示,新生儿血管较细,血管充盈度比较差,采用静脉采血方法,时间长、出血慢、易容易导致静脉血管破坏,为新生儿带来更多的疼痛感,此外,大量研究显示,医疗操作是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新生儿所处的重症监护病房,对新生儿的操作频繁。疼痛刺激会影响新生儿的生理、代谢水平及行为的紊乱,造成神经功能的损害,特别是早产儿疼痛会影响其脑部的发育,造成继发性痛觉过敏或原发性痛觉过敏,进一步影响神经功能的重建。因此,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进行评价及有效采取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的预后与成长发育有重要意义。有专家指出,新生儿疼痛时会出现面部表情(如伸舌、张口、挤眼等)异常,采用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感强烈,护理效果不尽人意。本研究显示,采用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其疼痛评分高达(7.68±1.76)分,说明常规护理方法效果不明显。有专家指出,心率变异是检测神经系统的调节情况,主要检测心脏以及其他器官上的神经活动状况,借以诊疗神经系统病变。常规护理新生儿采血时心率变异率较高,数据显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心率变异率(22.36±9.61)%,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及心率变异率效果不明显。

第7篇

〔关键词〕流动儿童;研究现状;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6-0008-0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流动人口不断壮大,流动儿童也随之增多。2007年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目前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简称流动儿童)约有2000万,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流动儿童越来越受到政府、学者、社会的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我国处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国情、世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例如,国家为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正在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异地高考制度已经实现或正在推进,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这些变化对流动儿童产生了重大的心理影响,面对这些新变化,本文对近十年来关于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利于在新环境下,指导和完善对流动儿童的相关工作。

十年来,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越来越来越多,发表文章达到5264篇。其中,心理学研究者发表文章达204篇,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了以下主题:一是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二是对流动儿童心理的影响因素、心理机制和干预措施进行研究。

一、研究现状分析

针对近十年来关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情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流动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

国内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相对较差。韩煊、吴汉荣(2010)发现流动女童的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常住女童,流动男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总焦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常住男童[1]。周维维(2011)发现部分学前流动儿童面临着情感缺失,自信心相对不足,交往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2]。邱达明、曹东云等(2008)发现公立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在儿童孤独感以及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敌对、心理不平衡这些方面的得分与流动儿童学校的儿童和公立学校中的当地儿童的得分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女童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3]。在心理特征研究方面,不同学者的分析因子各异,卢清、陈里霞(2008)将其分为整体健康水平、价值观、社会化、性格与行为特征、学习特点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4]。在心理适应方面,曾守锤(2010)发现流动儿童在Bronfenbrenner所指的四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中均处于不利处境,这种困境可能是导致其心理适应问题的重要原因[5]。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流动对流动儿童并没有带来心理适应问题,反而会使他们拥有一些积极的品质。俗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陈美芬(2005)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人格的“有恒性”和“自律性”上的得分与城市儿童的得分基本一致,说明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一样具有较成熟的社会价值观,学习认真、做事坚持、尽职尽责,自觉规范言行[6]。在幸福感方面,徐凤娇、邓瑞姣(2011)发现长沙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7]。

2.流动儿童心理的影响因素、心理机制和干预措施

在流动儿童心理的影响因素、心理机制和干预措施方面,国内的研究成果比较多,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在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方面,胡芳芳、桑青松(2011)发现: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母亲的文化水平、不同的家庭功能类型是影响3~5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年龄较大,非独生子女、母亲的文化程度较高、中间型家庭的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也较高[8]。在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因素方面,徐凤娇、邓瑞姣(2011)发现家庭功能是影响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最主要因素[7]。在心理弹性方面,曾守锤(2011)研究发现,自尊水平高、积极的应对方式等个体因素和社会支持水平高等环境因素是保护流动儿童免受压力影响,使其不至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保护因素[9]。

在未来取向方面,胡心怡、刘霞、申继亮(2010)发现在受教育和职业领域均存在三类具有典型未来取向结构的流动儿童,即清晰型、模糊型和矛盾型。其中,教育清晰型/职业清晰型的流动儿童学业卷入水平最高[10]。在自我认同方面,王薇、罗静、高文斌(2011)发现不安全亲子依恋关系和流动儿童感受到的不安全感对其自我认同有较大的影响[11]。在自尊方面,李小青、邹泓(2008)发现流动儿童的学业行为、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其自尊的发展[12]。

在弹性干预方面,胡进(2002)对一所简易学校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个体与群体干预。个体干预采用心理周记的形式;群体干预则采用讨论、故事、表演、操作等体验方式,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3]。叶玮琳(2008)对一所流动儿童学校五年级某班儿童的不良情绪进行了团体干预,结果发现:团体训练对于改善男流动儿童的不良情绪(含焦虑、敌对、孤独、自卑和抑郁)有一定效果,但对女流动儿童却未产生显著影响[14]。在干预措施方面,曾守锤(2011)认为要避免给流动儿童贴标签,同时要借助学校的力量开展流动儿童的服务工作,如为流动儿童提供多维度的社会支持体系和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并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5]。

二、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是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研究涉及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揭示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对流动儿童心理作用的机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紧跟国家政策,视野不断拓宽。但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1.研究缺乏前瞻性且研究视野不宽

研究相对滞后。很多研究都是针对着当前的紧迫问题,研究的都是当下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忽视了流动儿童的未来。同时,研究对象大部分为小学儿童,涉及学前儿童、初中、高中、进入社会或大学的研究很少。许多研究大多针对在当前的制度下流动儿童心理的研究,没有预计政策改变后的流动儿童心理研究。

缺乏中外对比研究。研究者的视野大多局限在国内,其实,一些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曾经或现在存在类似于我国流动儿童的问题,如果能学习和研究他国的教育与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有效推动我国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张青(2007)指出美国流动儿童的教育对策即可为我国解决农村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借鉴。美国联邦政府长期实施一种被称作“流动学生教育计划”的项目,该计划的运作方式和服务内容都有具体规范,为有效解决美国流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健康等方面问题积累了经验[15]。

关于流动儿童积极心理的研究不够。大多研究者仍然沿用传统的问题模式,将焦点集中在流动儿童的适应困难和心理问题上。但事实上,很多流动儿童很可能适应良好甚至表现出色,生活的困难不是他们的“绊脚石”而是“垫脚石”,塑造着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如坚强、独立、耐挫等。同时,流动儿童的各种适应困难和心理问题,也与政府政策、学校、家庭等多种外在因素有关。所以,研究者除了要关注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和心理问题,更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注重挖掘和宣扬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给予流动儿童应有的公平与肯定。

2.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仍需提高

多种因素影响着流动儿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首先是取样的偏差,包括:(1)年龄偏差,年龄是影响流动儿童心理的重要因素,研究者选取的被试多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而其他阶段的流动儿童群体研究甚少;(2)地域偏差,大多流动儿童被试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中选取,而中小城市或城镇被试较少。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局限,包括:(1)研究方法的简化,多采用横向研究,而较少纵向研究,无法动态考察流动儿童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的成长进行有效的预测与调控;(2)测量方法不够系统,不同研究者考察流动儿童心理的测量工具不同,有的研究者采用访谈法,有的则采用问卷调查法,这样相关研究间就不能很好地衔接[16]。再次是研究者的限制,流动儿童心理的研究主要由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完成,知名学者参与不够,相关经费资助不够,以致不能进行大规模、高质量、深入的研究。

3.研究的系统性有待增强

目前,流动儿童的研究主要还是区域性的、特定性的,各个部门和机构出于各自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某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全国统一的部署和衔接,相关研究重复较多,深入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构建,实质性的解决策略和帮扶策略的提出较少,研究的应用性与实效性有待加强;缺乏对政策层面的研究,当前的心理研究主要还是关注个体自身,较少涉及到制度层面的研究,或者这些制度对他们心理的影响,缺乏学者对政策改革的呼吁。

三、研究展望

首先,整合资源,加强引导。国家相关部门为全国的流动儿童心理研究提供项目资助,把当前需要研究的紧迫问题、重要问题、前瞻性的问题作为项目,由学者自行申报,同时加强各地研究项目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确保研究结果的系统性,加强纵向研究,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预测性。

其次,拓展研究对象,完善研究方法。可以把对流动儿童的研究拓宽到成年后和学前两个阶段。同时,以后的相关研究要做好充分准备,确保研究工具可信有效,加强问卷、量表的考证,准确运用统计工具。

最后,拓宽研究视野,树立客观的研究态度。 第一,要防止研究者的刻板印象和认知偏见,客观中立的看待流动儿童的心理状态。第二,要充分关注流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和建设性的力量,发掘其流动经历中积极的价值[17]。第三,要加强政策层面的研究,呼吁国家完善政策,为流动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共享同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韩煊,吴汉荣.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 1(31).

[2]周维维.学前流动儿童心理状况调查——以浙江湖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9(22).

[3]邱达明,曹东云,杨慧文.南昌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上[J].中国健康教育,2008,1(24).

[4]卢清,陈里霞.流动儿童心理特征研究综述[J].鸡西大学学报,2008,8.

[5]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困境、问题、优势及建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6]陈美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格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 ,6.

[7]徐凤娇,邓瑞姣.长沙市流动儿童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5(32).

[8]胡芳芳,桑青松.3-5 岁流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1,7.

[9]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1(29).

[10]胡心怡,刘霞,申继亮.流动儿童未来取向的结构分析及对学业卷入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6(33):1506-1508.

[11]王薇, 罗静,高文斌.影响城市流动儿童自我认同的因素探析[J].心理科学, 2011,2(34):447-450.

[12] 李小青,邹泓等.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8, 4(31) : 909-913.

[13]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14]叶玮琳.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特点及其干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8.

[15]张青.美国乡村流动儿童的教育及其经验借鉴[J].外国教育研究,2007 ,4(202).

[16]辜美惜,郑雪,邱龙虎.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2010,4(33):9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