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17:49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辩证的基础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急性白血病患者多因贫血、发热或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就诊,其中半数以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发生率较高。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首选方法,但因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极易发生感染而发热。所以及时、正确地控制发热,对于急性白血病治疗的能否顺利进行、疗效的高低及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发热的病因多样,这在急性白血病发热中得到突出的验证,就其发热的病机探讨、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及调护、预防,日益受到中医界血液病学者的关注。根据笔者的临床体会,作一探讨。
1 辨证
急性白血病的发生有内外之分,究其病因,“正气亏虚”为其内因,“邪毒内蕴”为其外因,即致病因素。急性白血病发热与此内外二因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内伤发热;②癌瘤发热;③感邪发热。内伤发热与癌瘤发热均属非感染性发热范畴,感邪发热为感染性发热。三者均以正气亏虚、邪毒内蕴为基础。其病因病机探讨如下。
1.1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主因白血病患者素有正气不足,邪毒内蕴,伤营血,损骨髓,骨髓瘀滞,新血难生,日久即气血渐亏,气阴两虚。气虚,阴火内生,为气虚发热,表现为发热、头晕乏力、气短懒言、易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为血虚发热,表现为低热、倦怠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唇甲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阴虚则阳盛,水不制火,阳热亢盛,为阴虚发热,表现为午后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颧红、盗汗、口干、便结、尿黄而少、舌质干红、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数。
发病过程中血虚与阴虚常常同时并见,为阴血不足,表现为阴虚、血虚症状同时出现;气虚与阴虚并见,为气阴两虚,表现为气虚、阴虚症状同时出现。
1.2 癌瘤发热
主因邪毒瘀滞,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郁而化热;或因邪毒侵袭机体,正邪抗争而发热。二者日久必伤正气,正气虚弱,邪毒又可乘虚而入,形成恶性循环。或低热或高热,以低热多见,午后或夜间发热,可同时伴有周身疼痛,瘀点、瘀斑,面黯,舌紫黯,有瘀点,脉涩。
1.3 感邪发热
感邪发热亦基于“虚”字,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白血病患者体内邪毒瘀滞,气血渐弱,正气更虚。缓解后患者因定期化疗,化疗药亦属火热之品,伤耗气阴,正气亦虚。正气不足,必有卫表不固,热毒乘虚而入,首当其冲,侵袭卫表,卫表失和,则出现表证,或表热或表寒,出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周身酸楚不适。表热则伴汗出、咽干、乳蛾红肿、口渴、舌质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表寒则伴无汗、不渴、舌淡红、苔白、脉浮紧。若未及时治疗,或邪毒迅猛,热毒深入,由表及里,犯肺则热毒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进而热壅血瘀,发为肺痈,出现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脓痰、脓血、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如夹湿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发淋证,出现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侵犯肠胃,传化失常,或胃气上逆,出现发热、恶心、呕吐,或发泄泻,出现发热、腹泻、腹痛等;若热毒化火,侵及营血,为重症危候,持续高热不退,此时既耗伤真阴而耗血,出现贫血加重,又迫血妄行,不循常道而动血,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亦能动风而抽搐、惊厥。
2 治疗原则
白血病之发热,与虚、邪、毒、热、瘀、湿密切相关,常常相互影响,共同为病。治疗上,因其发热病机不同,治法亦有不同。但总的治则离不开驱邪、扶正,攻补兼施,虚则补之、热者清之、瘀则通之、湿则化之,使邪祛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各据其轻重而变通主次。因“邪毒”为白血病的基本致病因素,邪毒不除,正气难复,故在治疗发热同时,应酌情兼顾驱除邪毒,邪毒渐清,正气自复,在治疗发热中,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反之,若至白血病晚期,邪毒肆虐,正气虚极,此时热毒深入营血而发热,则病情难以控制而危重。
转贴于
2.1 驱除邪毒、扶助正气
内伤发热、癌瘤发热与感邪发热,因其发病机理不同,治法亦有不同。内伤发热为邪毒内蕴,正气不足,气、血、阴虚所致,其治疗基于驱除邪毒、扶助正气。气虚发热应以益气为主,如补中益气汤;血虚发热则以滋养阴血为主,如归脾汤、四物汤等;阴虚发热宜滋阴清热,如清骨散、青蒿鳖甲汤等;若气阴两虚,则需益气养阴清热。
2.2 驱除邪毒、活血化瘀
癌瘤为邪毒瘀滞而致,癌瘤发热则以驱除邪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邪毒祛除,发热自消。可予活血逐瘀汤等加减。
2.3 清热解毒、顾护正气
感邪发热为正气不足、热毒炽盛所致,故在顾护正气基础上,据热毒轻、重、深、浅遣方用药。如表证发热,病情尚属轻微,宜解表达邪,及时控制病情发展,表热证需辛凉解表,予银翘散之类;表寒证需辛温解表,予荆防败毒散之类。若直入气分,或由表入里,热毒犯肺,则兼清肃肺气、化瘀排脓,如白虎汤、清肺汤、加味桔梗汤等;侵及下焦,应兼清利湿热,如八正散等;入肠胃者,则在顾护肠胃同时,属寒者可予藿香正气散,属湿热者可予葛根芩连汤等。
一、准则对中期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要求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企业在中期如果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来处理,并按照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的披露。其中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数;能合理确定时,采用未来适用法。如果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能够合理确定的话,采用追溯调整法,除非国家规定了相关的会计处理,企业应当对根据要求提供的以前年度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这些会计报表的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进行追溯调整;同时,涉及本会计年度内会计政策变更以前各中期会计报表相关数字的,也应当予以调整,视同会计政策在整个会计年度和可比会计期间一贯采用。
笔者认为中期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要点有以下几点:
1.做调整分录进行报表调整。
2.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
(1)对以前年度的累计影响;(2)对以前年度可比中期的影响数;(3)对变更中期的影响数;(4)对年初至变更中期末的影响数;(5)对变更中期以前各中期的影响数;(6)在变更中期以后各中期的报表附注中披露对当前中期的影响数。以及年初至本季度末的影响数。
3.设特定账户区分中期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影响和以前中期影响。对以前年度累计影响数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对以前中期影响计入“以前中期影响”,并以季度设置明细账户,以进行正确的区分。
二、中期会计政策变更业务处理建议
(一)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第一季度
如果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第一季度,企业除了会计政策变更的以前年度累计影响数之外,在会计报表列报方面,只需要根据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编制第一季度和当年以后各季度的会计报表,并对要求提供以前年度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这些报表的相关项目的数字作相应的调整。在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方面,应当披露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的累计影响数;对以前年度可比中期的影响数;对当年第一季度损益的影响数。在当年第一季度之后的其他季度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应当披露第一季度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对当季度损益的影响,以及年初至本季度末损益的影响数。
例1:甲公司需要按季度编制季度中期财务报告。1999年12月购入设备一台,投入使用,原价为90000元,净残值为0,预计使用年限为4 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02年1月1日,公司根据形式判断将原来的直线法改为年数总和法。假定公司所得税率为33%,税法允许的折旧方法为年数总和法。所得税会计处理为纳税影响法。每年年末分别按照净利润的10%和5%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
1.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如下表:
2.甲企业应做如下调整分录:
调整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8000
贷:累计折旧
1800
借:递延税款
594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940
结平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206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盈余公积
12060
借:盈余公积
1809(12060×0.1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809(12060×0.15)
会计期间
直线法
年数总和法 所得税差异 所得税影响
税后差异
2000年
22500
36000
13500
4455
9045
2001年第1季度 5625
6750
1125
371.25
753.75
2001年第2季度 5625
6750
1125
371.25
753.75
2001年第3季度 5625
6750
1125
371.25
753.75
2001年第4季度 5625
6750
1125
371.25
753.75
2002年年初数 45000
63000
18000
5940
12060
2002年第1季度 5625
4500
(1125)
(371.25)
753.75
2002年第2季度 5625
4500
(1125)
(371.25)
753.75
2002年第3季度 5625
4500
(1125)
(371.25)
753.75
2002年第4季度 5625
4500
(1125)
(371.25)
753.75
合计数
67500
81000
13500
4455
9045
3.一季度会计报表列报。据中期财务报告规定,甲公司需在2002年第一季度中期报告中提供比较会计报表具体调整如下:2001年末资产负债表累计折旧调增18000元,递延税款借项调增5940元,未分配利润调减10251元,盈余公积调减1809元。2001年第一季度利润表中管理费用调增1125 元;利润总额调减1125元;所得税调减371.25元;净利润调减753.75元。
4.会计报表附注中会计政策变更说明。本公司设备原来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为了适应形势变化,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自2002年1月1日起,改为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此项会计变更已采用了追溯调整法,2001年比较会计报表的相关数字已经作了调整,此项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的累计影响数为12060元,其中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2001年年初留存收益调整减了9045元。2001年第一季度净利润调减753.75元,2001年全年净利润调减了3015元。该项会计政策变更使2002年第一季度利润增加753.75元。
5.对以后编制季度报表的说明。在第二、三季度编制中期报告时,也要在报表附注中说明这对损益的影响。要求同前。
(二)政策变更发生在第一季度外的其他季度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其会计处理相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第一季度而言要复杂一些。报表调整及附注披露如前所述。这里重要的是要对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和以前中期影响加以区分,以便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
比如,某在第三季度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如果需要提比较报表的话,需要对上年度年初留存收益和上年度末资产负债表、上年度第三季度利润表和上年度年初至第三季度利润表相关项目的数字进行调整。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需要对以前年度的累计影响数、上年年初留存收益影响数、上年度第三季度净利润影响数以及对本年度第三季度净利润的影响数、本年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净利润影响数和对本年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净利润的影响数分别作出披露。
例2:承[例1]资料,假设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2002年第三季度,即该公司从2002年7月1日起开始将直线法改为年数总和法,其他条件不变。甲公司业务处理如下:
1.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2002年第三季度,所以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实际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的累计影响;另一部分是对本年度以前各中期的影响。由上例可知,公司2002年7月1日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累计影响数为12060 元;对2002年第一、二季度的影响数为753.75元、753.75元。
2.企业在2002年第三季度应做如下调整分录:
(1)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影响及税金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8000
贷:累计折旧
18000
借:递延税款
594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940
(2)调整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中期影响
借:累计折旧
2250
贷:以前中期损益影响-1季度
1125
以前中期损益影响-2季度
1125
借:以前中期损益影响-1季度
317.25
以前中期损益影响-2季度
317.25
贷:递延税款
742.50
(3)结平损益调整账户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206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2060
借:以前中期损益调整-1季度
753.75
以前中期损益调整-2季度
753.7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07.50
(4)调整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
1582.875[(12060-2×753.75)×1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82.875[(12060-2×753.75)×15%]
3.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相关会计报表的列报。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第三季度,所以甲公司第三季度报告提供的会计报表中就应当对上年度末资产负债表、本年度第三季度末资产负债表的有关项目作出调整,对上年度第三季度利润表、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利润表及本年度第三季度利润表、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利润表及本年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利润表的有关项目作出调整。
关键词:车模 加工 编程 细节
1 引言
基于不断发展的汽车行业,竞争成为如今汽车行业中最大的话题。竞争依靠什么?创新就成了关注的焦点。只有不断的创新,保证车型不断的更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为有效的占领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整车车模的加工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加工车模的效果,有效的验证新车型的各项数据,评估市场效应,为新车型的开发制造提供坚实的依据。
2 车模加工基准以及数模处理的工艺
2.1 加工基准的制定;
(1) 车模中心的要求:确定整车车模的姿态位置,根据具体开发要求确定坐标在空载位置还是在半载位置,但整车车模设计中心的XY平面,整车支架的底座面,水平面这三个平面必须平行。
(2) 基准孔及基准面的制定:车模加工过程中需要通过轮毂安装面上的孔位进行基准的定制, 保证数模中轮毂安装面上的孔位与现实中轮毂安装面上的孔位状态完全一致。
2.2 加工毛坯的要求;
确认加工毛坯与实际毛坯的一致性,主要是为了保证加工程序的安全,由于车模加工机床的特点,高速轻切削,所以一旦加工量过大,就会导致主轴抱死,对机床产生较大的影响,严重的话,会导致机床与工件的碰撞。
2.3 加工数模的处理;
加工数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加工效果,如果出现交叉面或者重复面等情况,不仅加工后效果差,同时还会加大计算量,影响加工效率,所以需要对于数模进行细化处理,要求编程数模保持曲面边光顺连接,开口线保持正常间隙,除前保后保内车灯外,其他全部保持和周围部件的正常间隙,各部件分层清晰,间隙正常,交接曲面正常裁剪,不交叉延伸同一部件内,无异常开口,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数模问题,才能在加工过程中有效的避免过切或者加工不到位这些影响加工效果的问题,同时较好质量的数模能够确保刀轨的流畅性,从而提升加工效率。
2.4 数模图层统一管理;
将整车数模的各个制件,前后门、发动机罩、顶盖、翼子板、前保、后保、车灯等,以开口线为分界,全部分到不同的层里,开口线单独放在一层,图层管理要统一,各个制件要用不同的图层区分。这样就为整车的分块加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编程过程中,可以快速的进行分块加工,有效的提高了编程效率。
3 编程工艺以及编程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车模加工根据材质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加工的材质为泡沫,作用就是为后序的油泥加工提供一个依附体,其次加工的材质为油泥,由于油泥的可重复使用性,可以在这个阶段反复验证各种数据,直到完成最终数据的验证,最后加工的材质为树脂,由于树脂在光洁度和硬度上都要高于油泥,并且从加工效果上来说更能接近于真车,但由于树脂的成本较高,并且制作周期长,所以就作为最终验证各个数据的依据。
3.1 泡沫车模
泡沫车模的加工,总的加工思路就是忽略局部细节以较大的加工步距较快的完成加工,泡沫车模的作用就是为了便于涂油泥和树脂,
并且是一个负余量加工过程。由于加工策略的问题会在一些部位产生较大步距的刀轨,从而会影响后序油泥加工的加工效果,需要二次补油泥。
3.2 油泥车模
油泥车模加工的目的就是反复验证车模的各项数据,所以在加工上就需要详细的再现整车的各个部件,尤其是一些局部的细节,因此就需要对加工数模进行必要的工艺补充,在加工策略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使3+2轴加工与5轴加工能够相辅相成,同时需要注意对于细节的把握,这样才能达到加工效果,满足加工要求。
油泥车模加工的指导思想就是将整体车模合理的划分为几个部分,应用3+2轴和5轴的加工策略进行合理的加工加工。其加工顺序为: 粗加工 外造型修补 精加工 清根精加工
(1) 粗加工 在粗加工过程中,由于切削量较大,刀具和机床的安全成为最需要关注的地方,所以就要加大对于机床的碰撞以及长短刀区分的检测力度,对于一些容易出现碰撞隐患的部位进行工艺处理或者单独加工,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同时还会确保加工刀轨的流畅性,有效的提高了加工效率。
(2) 外造型修补 经过粗加工后,由于加工数据的变化,即加工泡沫与加工油泥的数模不同,就会出现局部缺量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对于这些缺量的位置进行补油泥,以保证精加工后表面的质量。
(3) 精加工 精加工是这个加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相对于粗加工中的只需要3+2轴策略,精加工则需要3+2轴与5轴加工的相辅相成,在加工策略中下刀位置的选择,参考线的选择,转速与进给的选择都会直接影响加工效果。由于车模的加工大部分使用的是3+2轴加工,所以每个角度之间的接刀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整车各部分加工顺序的合理安排以及接刀位置的正确选择对于车模的表面质量的好坏都会起到至关的作用,根据互换性与公差的原理,对于公差要求较高的位置保证其加工效果在公差范围之内,但由于机床旋转角度以及接刀的问题,肯定会产生累积误差,选择一个合理的加工顺序和接刀位置,可以将累积误差有效的放置于公差要求较低的加工位置,以保证整体加工的准确性。但有时即便是选择了合理的接刀位置,由于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机床的精度问题,还会产生误差,这时需要5轴与3+2轴的相互配合,通过5轴平行铣加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类的接刀问题。
(4) 清根精加工
清根精加工其实就是对于局部细节的加工,主要的加工对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各个部件之间连接出的分缝,第二部分就是类似于中网这样的局部细节。由于各个部件之间的间隙相同,3+2轴的加工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清根处理,否则就会出现有的地方刀尖加工而有的地方刀刃加工,这样的话就会产生不等的间隙,与真车的状态不符,因此就要根据不同位置选择不同加工方法,例如整个侧围上的分缝就可以用3+2轴加工,而在一些特殊的位置,可以适当的使用5轴加工,便于更加真实的反应整车状态,例如车灯位置。
3.3 树脂车模
树脂车模的加工工艺与油泥车模的加工工艺一致,只是对于树脂车模来说,由于树脂的硬度较大,在粗加工过程中需要合理的安排刀具长度,最大程度的降低机床载荷,在加工过程中,合理的设置连接距离以及转速和进给,避免表面出现水波纹现象,保证表面质量到达预定的要求。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证候;演变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4-0017-02
艾滋病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已在全世界迅速蔓延,逐步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艾滋病是新发疾病,临床症状复杂,祖国医学中未见该病的具体记载,其症状散见于“疫毒” “疫病”、“伏气温病”、“虚痨”等范畴中。
为探明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规律,笔者于2007年4月~2009年6月对云南省600例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进行了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调查,现对其临床症状、证候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1.1 纳入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HIV初筛和实验室确认为HIV感染者,年龄在18~60岁之间,根据感染途径分为经静脉吸毒感染组和性传播感染组。
1.1.2 一般资料 600例观察对象长期居住地为云南省文山州、大理州、红河州、德宏州和昆明市。其中静脉吸毒300例,性传播300例。静脉吸毒感染者中:男性229例,女性71例,男女之比为3.2:1;年龄18~50岁,平均(33.78±8.24)岁,其中以31~40岁最多,占58.6% ;职业:农民129例,占43%,无业109例,占36.3%,打工52例, 占17.3%,驾驶员7例,占2.3%。性感染途径: 男性151例,女性149例,男女之比为1.01:1;年龄18~60岁,平均(34.58±5.54)岁,其中以31~40岁最多,占39.8% ;职业:农民91例,占30.3%,无业76例,占25.3%,打工80例, 占26.7%,驾驶员20例,占6.7%,个体15例,占5.0%,教师8例,占2.7%,干部4例,占1.3%,公务员3例,占1%,学生、医务、军人各1例,各占0.3%。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制定的《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拟定。
1.2.2 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相关的证候诊断标准,按照主证、次证 及相应的选择条件,进行统一的辨证。
1.2.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制定的《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年龄在18~60岁,无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疾病者,重度精神疾病者,有严重外伤未痊愈者,怀孕或哺乳期妇女;(3)能配合医生调研,合作程度好。
1.3 调研方法 采用预先制定统一的临床症状及辨证观察表,对观察对象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均由预先进行培训的中医医生统一填写汇总、辨证。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调查表中症状、证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在SPSS软件支持下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各症状、证候出现的频数,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症状体征统计 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以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各症状出现的频数,用χ2检验。症状按照经静脉吸毒感染组出现率的高低顺序排列,选择0月分别与1月~24月进行χ2检验,并与性传播组进行比较。
静脉吸毒感染组中盗汗、肌肉痛、关节痛、便秘、头痛、腹泻随着观察时间推移出现的频数升高,其中以肌肉痛、关节痛、便秘较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2 证候统计 复合证候分解成单证进行统计。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以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各症状出现的频数,用χ2检验。
根据统计,中医证候按照经静脉吸毒感染组出现频数的高低顺序排列,选择0月分别与1月~24月进行比较,进行χ2检验,结果可知,经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D组的证候分布特点为气阴两虚证居首位,其次为热毒内蕴,以下依次为湿热中阻、肝经郁热、心脾两虚、湿瘀内停、肝肾亏虚;实证为主的证型多见于肝、脾,以脾脏证候最多见,包括湿热中阻、湿瘀内停和热毒内蕴;其次是肝脏证候,包括肝经郁热、气郁痰阻;虚证为主的证候多见于肾、脾、心,以肾脏证候最多见,包括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其次是脾和心脏证候,脾气虚、心气虚、心阴虚;其他还有肺气虚证。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以下演变规律:(1)正气耗损:随着病情由潜伏期向发病期的发展,其正气耗损加重表现为虚性证候增多,其气阴两虚证增加明显;至发病期时,肝脾肾俱虚证较为突出。由于肝脾肾功能受损,病理产物增多,在病性方面常是虚实夹杂;(2)证候复杂程度发生变化:证候组合形式非常复杂,调查中现5 种组合类型。由于病变性质等因素不同,其组合特点以2证组合居首位, 3证次之,单一证候再次之,见表1。
根据统计数据2组比较,肝脾肾俱虚、湿瘀内停、热毒内蕴出现频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可见:艾滋病发病是正邪相争、虚实错杂的演变过程。潜伏期以实证为主,病位以肝、脾为主,病性为热、湿、瘀;发病期病位以脾、肝、肾为主,主要病邪或病理产物则是以瘀为主,随不同证候类型表现出湿、热、虚的特征,但需要提出的是每种证型均兼有血瘀的表现,这一点可以提示医生注意临床辨治经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患者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治法的必要性。针对研究采用的时点在不同的观察中都不一致,没有共同的标准,艾滋病证候在发病期变化快,潜伏期证候相对稳定,到底如何确定采集的时点,可以有效地观察证候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市政道路;高边坡施工技术;锚索;加固
市政工程是一个较为繁琐的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工期要求比较紧张,由于这种情况质量上和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高边坡加固施工质量方面问题相对严重些。本文结合自身经验,对市政工程高边坡施工技术的实际使用展开相关探讨。其中锚索施工技术的最大优势便在于它既可以将结构物自身重量减轻,还能节省工程材料以及施工成本,从而确保整个市政工程高边坡的安全与稳定性,与此同时它还可以给施工单位带来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所以该技术在当前的市政工程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1 高边坡加固施工技术
(1)开挖原则。开挖边坡时需要坚持一级边坡开挖完就要立即对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而多余的土方要及时运走;开挖边坡时一定要确保边坡整体的稳定性、平整度和坡率; 有些地段的岩体破碎程度比较严重,一些岩层甚至出现了倾斜现象,这时就需要隔断开挖。
(2)开挖的方式。为了确保边坡施工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施工人员在对该工程开挖边坡时需要采取预裂光面爆破的施工方法; 对于土夹石等地质情况比较复杂的地段,施工人员还需采取小孔径的手风钻进行钻孔; 土质边坡则需人工辅助和机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开挖。
(3)边坡排水。开挖边坡前需要在山坡一侧做好截水沟,以便施工时能将地面水引走。施工人员要沿着坡顶走向来修筑排水沟将雨水疏导走,并且还需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滑坡事故的发生。
(4)验收工作。边坡开挖后还需对边坡设计的尺寸、坡度以及平整度等各项质量技术指标作详细的检查验收工作; 如果发现有欠挖或者超挖的边坡要及时修正处理,直到质量满足施工设计要求为止。
2 锚索结构设计原理
锚索是指把滑动土体产生的拉力逐渐传递给稳定岩土层里面有关的结构体系中的一种高边坡结构。锚索一般由锚头、锚固段以及自由段三部分组成。在这里面锚头为锚索外端用作固定或者开展锚索张拉固定施工作业的位置,锚头一般由锚具、垫板与保护帽三部分构成;而锚固段则是把远端拉力传递到比较稳定的岩土里面;所谓自由段通常指把锚头拉力逐步传递到锚固段中间位置,它通常包含注浆体育防腐结构两个部分。另外,锚索也还包含注浆塞与支架等多种配件结构。锚索则分为锚头、锚固段以及自由段三个部分,为了确保锚索可以适当的承受一些外力,就能确保整个高边坡施工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进而将土体加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市政工程高边坡支护锚索施工工艺
钻孔属于锚固工程中施工费用最高而且控制时间最长的施工作业,因而也成为整个锚固工程中影响经济效益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锚固钻孔必须达到施工设计所需孔径、长度以及倾角,只有采取合适的钻孔措施才能保证精度。为了确保后续锚体插入以及注浆施工作业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必须达到以下施工规范要求:
3.1 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施工
根据边坡防护设计图,按设计要求,将锚孔位置准确测放在坡面上。一旦遇到坡面不平顺或者由于特殊情况而造成施工困难时,就要在施工设计的监理单位同意后,以保证坡体稳定与结构为前提,适当的把定位精度放宽或者将锚孔定位调整好。
3.2 选择合适的钻孔机具
施工人员在选择钻孔机具时要结合锚固地层类别、锚孔的孔径、锚孔的深度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施工条件选取合适的机具。
3.3 锚孔钻进施工作业
脚手架在搭设时一定要确保可以达到承载力以及稳固条件所需,之后结合坡面测放孔位,并将机座水平定位与立轴的倾角(也就是锚孔倾角)确定下来。需注意的是钻机立轴倾角要和钻孔倾角保持一致,对于锚孔开钻就位时存在的纵横误差通常需控制在50毫米左右,高程误差则需控制在100毫米左右,对于钻孔倾角与方向必须满足施工设计要求,一般其倾角误差需要控制1.0左右,而范围误差则需控制在2.0左右。
3.4 钻孔一定要干钻
根据钻孔的要求要进行干砖,且坚决不允许采用水钻,这样才可以保证锚索施工作业不会影响到边坡岩土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而确保孔壁粘结性能达到施工规范要求。此外钻孔的速度要结合钻机性能以及锚固地层进行严格控制,以免钻孔时出现扭曲或者变形现象,从而导致下锚出现困难或者造成其它意外事故产生。
3.5 认真观察钻进过程
施工人员还需认真观察每个孔位所处地层的变化,对于钻进状态、地下水和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的记录。假如出现塌孔或者缩孔等不好的钻进现象时,施工人员一定要停止钻孔,并及时采取固壁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等到水泥砂浆初凝结束后,施工人员还需重新扫孔钻进。
3.6 钻孔孔径、孔深要求不得小于设计值
在钻孔施工中,保证孔径是非常关键的。相关规定要求,施工使用的钻头直径不能大于设计的孔径。为确保锚孔深度,要求实际钻孔深度大于设计深度0.2m以上。
4 市政工程高边坡支护锚索施工注意事项
(1)在施工期间,要对施工场地有特别的要求,要严格选用,要做好场地和场地之间的隔断工作,目的是防止边坡支护出现危险事故,以便保证下方的安全。另外,一定要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工作地点,对边坡的局部应该做好检查,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发现,并以最快的速度解决。
(2)在锚固段,锚索应该选用定位环或是铅丝对其定位,在锚固顶端不应该附带导向帽,在进行张拉时,锚索自由段应作防腐处理,钢铰线采用除锈、刷沥青船底漆、沥青玻纤布包裹,且不小于三层,防腐处理后,将自由段装入波纹套管中,自由段套管两端200mm长度范围内用黄油充填,外缠工程胶布固定。
(3)进行张拉施工之前,要做好标高定位,对张拉设备进行检查,做好锚索的张拉试验。
(4)在进行张拉试验时,应该对张拉力过程中的损失量做好记录,在进行超张拉时,注意张拉的控制力不能大于钢绞线锚索的强度过多,大约是原有强度标准的2倍左右,对工程锁定以后,如果发现预应力出现了过多的损失,那么就要及时对确实拉力进行弥补。
(5)在施工中需特别注意的问题,应及时对预应力预锚试验进行监测,通过试验能够对锚索的锁定值进行估算,并估测出时间的受力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其稳定。
(6)锚索在张拉锁定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在注浆体及砼腰梁抗压强度超过80%时才能进行,在锁定之后,如果发现其中出现了预应力损失的情况,那么就要及时对其进行填补,这样才能将机械上多余的钢绞线切除,并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防腐,可以通过涂抹防腐油的方式对钢板上的锈进行清除,最后进行封锚。
5 结语
总之,锚索施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找市政工程高边坡工程中,并且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其优势特点在于不仅可以确保坡体的结构稳固,还能增强高边坡整体上的稳定性,诸多工程案例表明,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在市政工程工程中的发展空间很大,加上其自身的潜在优势,在今后的市政工程工程建设中,其施工技术水平会越来越高,并且可以给公路工程项目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尹华.浅谈高边坡支护锚索施工技术[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3(06).
[2]王绵珊.浅议锚索框架梁与锚杆框架梁施工技术[J].商情(财经研究),2013(03).
“中风”历代医学称为“四大难证”之一。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饮食不节,劳逸不当,及环境影响使“中风”成为目前的高发病。但是在现阶段对中风患者的救治方面大都“出血止血”“梗塞活血”,把中医辨证论治的朴素维物主义变为机械主义,此项目的目的是继承和创新中医学,更好地为发挥中医学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特色优势。
技术力量:龙川县麻布岗中心卫生院是地处龙川县北部,是一所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的二级综合医院。拥有先进的仪器,如经颅多普勒、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X光、CT等。近年来我院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协调发展,特别是成立中医科后,有院长和中医执业医师以及相关(中西医结合)人员加强和促进中医建设,已完全有能力实施这一项目。
技术来源:沿革于“反治法”和“活血止血”的中医学传统理论。我院成立中医科。以“中风”病为攻坚课题,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已获得初步经验并取得确切效果。
技术先进性:针对中风脑出血患者运用活血化瘀药所具有的抗脑内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它作用。并具有具有快速、敏捷、无创、实惠等特点。从而降低致残、病死率,大大提高救治康复率。
实施方案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服务中心,把救治中风脑出血患者的重要责任作为立项的指导思想。
2、坚持中医特色,立足中医传统理论的根基,着眼创新发展。
3、既要继承中医传统特色,又要尊重现代科学和实验依据。既要“四诊合参”,也要现代设备的诊查。此项目是“综诊合参”,是创新中医学辨证法。
4、发挥人力资源,组织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秀人才承担项目,在管理上有领导负责,主要执业人员承担常务专项工作。
5、保证本项目的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基金。建设和完善中医药救治脑出血患者的专科病床,设置实验室,提供现代诊疗设备。
6、项目计划在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进行临床病例的收集,分组治疗,生存质量的观察与评价。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资料收集,病人治疗随访跟踪,撰写论文,结题。
脑出血属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中医学有“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之说和“活血止血”之治疗法则。脑出血还选用活血化瘀之中药,近年来在中医药急诊探索中,以继承和创新的思维方法,并取得临床实践证明:活血化瘀药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取得确切的效果。研究证明:这是因为活血化瘀药具有抗脑内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它作用。出血必成瘀血,必须祛瘀止血,瘀血除、出血止,病得救治,以突出中医特色。解除脑损伤部位血管痉挛状态,提高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增强损伤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元明之府、神经功能恢复,缩小病灶范围,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止血与解溶过程,使高凝状态上升。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降低血压改善脑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使颅内压下降,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控制和防止中风病程中血液高黏滞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对机体微循量元素的调节(活血化瘀中药多富含铜、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控制或消除中风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改善了颅内应激状态,使中风症状缓解。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拟加减运用“益气固摄活血汤”,重症者鼻输,相对轻者口服,对提高中风的急救成功率和治疗康复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研究开发内容和要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
研究内容
(一)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的选择。2、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3、研究的分组。4、观察指标的确定。5、疗效的判定。6、安全性观察
重点解决的技术线路:
临床研究方面:1、活血化瘀用药的时间点。2、临床研究中病例的选择即纳入及排除标准。3、疗效的综合判断,结合安全性指标
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目前有关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比较散在,未有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而且对于临床用药的时间点也不是很明确。临床研究结合实验研究的文献报道也比较少。本项目临床结合实验研究,同时选择不同用药时间进行对照研究,以寻求最佳用药时间,并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脑出血的机理。本项目自拟益气活血固摄汤为主,在根据病症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减运用,救治中风属脑溢血患者具有独特的功效。研究不仅要达到省内领先地位,而且此项目为我院的攻坚课题,突出中医特色。学科经济指标能提高到年增长率11%,经济效益能促进全院多增加六个百分点。更主要是能使大多数中风脑溢血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增进人民安康,提高我院的学术品位和声誉。都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采用的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工艺流程:
临床研究方法:
1、病例入选标准:
诊断依据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有病例符合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的诊断;西医诊断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要点,所有病例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并经CT确诊。纳入标准:发病48小时内入院,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经头颅CT检查颅内有血肿,出血部位全为幕上,且出血量为中小量,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者,出、凝血时间正常,无昏迷(可有嗜睡、意识模糊)的患者均可纳入治疗观察对象。 转贴于
2、分组及治疗方法:
分为A、B二组,患者均接受西医综合治疗,A组、B组并于不同时间给予活血化瘀治疗,A组于发病24-48小时内、B组于发病1周时给予活血化瘀治疗。疗程30天。
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二组病例治疗前后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肿吸收程度、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病死率等。
安全性观察包括治疗前后的出凝血时间、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
4、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拟定。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
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以上。死亡: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分别于4周时进行头颅CT复查,比较血肿吸收情况。二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本课题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了相应的工作,论证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以活血祛瘀方药救治中风脑出血病人具有抗脑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它作用。
以中医学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之说和活血止血之治疗法则指导下,辨证论治,以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救治疑难重病的优势,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拟加减运用“益气固摄活血汤”,重症者鼻输,相对轻者口服。解除脑损伤部位血管痉挛状态,提高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增强损伤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元明之府和神经功能恢复,缩小病灶范围,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止血与解溶过程,使高凝状态上升。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降低血压改善脑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使颅内压下降,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控制和防止中风病程中血液高黏滞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对机体微循量元素的调节(活血化瘀药中多含铜、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控制或消除中风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改善颅内应激状态缓解。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证候要素;五脏相关;痰瘀相关
中图分类号:R541.6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897-03
Preliminary Study on Syndrome Factor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s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Liang Yunyu,Zou Xu,Pan Guangming //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12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s in patients (p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Methods The information of 217 patients was collected by Chinese medicine questionnaire.The information database of TCM of CHF was set up.The syndrome factors were analysis b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Results The syndrome factors of TCM syndromes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F were Qi deficiency,yang deficiency,phlegm syndrome and stagnation of blood.The disease location factors was related to heart,spleen,lung,kidney,liver.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s factors were combined to different location factors.Conclu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s in p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F wer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five viscera and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phlegm and blood.
Key words:chronic heart failure;syndrome factor;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five viscera;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phlegm and blood
本研究在调研五脏相关学说前期文献的基础上[1-3],建立慢性心力衰竭五脏相关理论框架,并开展大样本临床证候调查,本研究拟以慢性心力衰竭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急性发作期中医四诊信息的观察,引入证候要素这一概念,来阐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从而充实慢性心力衰竭五脏相关理论的内涵,补充和完善前期建立的理论框架,印证五脏相关学说。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收集2006年8月―2007年2月217例患者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采用《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Framingham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1.2.2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且急性症状加重;意识清醒,能够配合采集临床资料者。
1.2.3 排除标准 合并有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患者;拒绝合作或因患有精神疾患等无法合作者。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表设计 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教材、专著、期刊论文、古籍等文献中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归纳,通过检索文献,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调研结果设计《慢性心力衰竭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信息采集表》,经临床预调查,对初表进行修订后形成正式的调查表。
1.3.2 临床调查 统一培训各分中心研究者后,采取前瞻性调查方式进行了信息采集,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临床信息调研。
1.4 资料分析、处理 建立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信息数据库,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发作期症状用频数来进行描述,运用SPSS13.0对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17例患者中男109例,女108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96岁,年龄分布以 70岁~7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39.2%;其次为>80岁年龄组,占22.6%。收缩性心力衰竭200例(92.2%),舒张性心力衰竭11例(5.1%)。心功能Ⅱ级45例(20.7%),Ⅲ级115例(53.0%),Ⅳ级54例(24.9%)。就原发病而言,患者中以冠心病组患者最多,占50.7%,其次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组,占24.9%,其余疾病组分布较平均。
2.2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的分布情况 根据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症状出现频率,频率出现最多的前十五项症状依次为气喘(包括稍有喘促、动则喘甚、张口抬肩)、精神疲乏、倦怠乏力、舌质暗、纳食减少、胸闷、舌苔白、气短息弱、食欲减退、失眠、舌质淡、水肿(包括颜面部、双下肢等不同部位的水肿)、舌苔腻、咳嗽有痰、心悸。
2.3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症状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先通过因子分析将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进行“降维”处理。分析前先对本资料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KMO检验统计量0.530 2>0.5,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接受。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的因子分析选用主成分提取法(Principal components),通过对因子负荷矩阵分析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18个,前18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68.422%,由此简化为29个症状,将上述18个因子所得的29个症状根据专业知识结合中医理论分为两组,详见表1。从中可以发现,第一组是慢性心力衰竭所导致的特异性症状,这一类症状是与疾病的诊断有关联;第二组是慢性心力衰竭过程中伴发的症状,这一类症状对证候的判断有贡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1 心力衰竭症状的聚类分析
2.4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症状的聚类分析 本研究利用聚类分析“物以类聚”的原理,对上述因子分析提取出的症状进行归类,就可以推断出心力衰竭发病时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将上述两组症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
2.5 心力衰竭证候要素在心功能不同时期的分布(见表2)
表2 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分布与心功能的关系
3 讨 论
3.1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性要素 本研究结果提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性证候要素实证以痰证、瘀证为主,虚证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可见,本研究的结果符合邓铁涛教授提出的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特点[4],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居多。本虚(心气阳亏虚)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关键,是慢性心力衰竭发作的始动因素,并贯穿慢性心力衰竭的整个病理过程的始终,且是慢性心力衰竭时导致水液代谢障碍的主要原因。标实乃因本虚所致,标实为慢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兼证。
3.2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 病位证素与病性、其他病位间的联系规律,是正确辨别出证候位置的基础[5]。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本脏在心,病位证素“心”,但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尤以脾相关多见,因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其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血化生运行上。心气的推动和脾气的统摄其本质是人体阳气在血液运行方面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心火之热以温脾,而助脾运化,脾阳脾气又可助心主血脉之功能。
3.3 慢性心力衰竭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 就病性而言,“气喘、倦怠乏力、纳食减少”三种主要症状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权重是一致的,是贯穿心力衰竭发展的全过程;对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上述三种证候可分属于“气虚证”与“脾气虚证”的主证;头晕、心悸、失眠多属于阴虚之象,在心功能Ⅱ级患者中权重较大;水肿、尿少属于阳虚证的主证,在心功能Ⅳ级患者症状中占主要权重;咳嗽有痰、头晕、苔腻、脉弦滑等痰证主要症状在心功能Ⅲ级表现明显;胸闷、颈部青筋暴露、舌质暗、舌底脉络迂曲青紫、脉弦等血瘀症状在心功能各级分布呈递增趋势。
就病位而言,心力衰竭发生的病位在心,五脏相关,心脾两脏的相关症状在不同心功能分级中的权重均较大。心功能Ⅱ级患者中肺系症状分布较多;在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中,脾系症状相对明显;发展至后期,由心及肾,表现心肾亏虚。
心力衰竭的发病以心脾气(阳)虚为本,由气及阳,并贯穿病程的始终。急性期以瘀血痰浊水饮为标:①在心功能代偿期和慢性心力衰竭早期(心功能Ⅱ级),心气不足,无以推动而致血行不畅,气机不宣,血停成瘀,最终致心血瘀阻,出现咯粉红色泡沫痰,夜间阵发呼吸困难,面唇舌紫暗等。在此,心、肺、脾相关,因虚致瘀。②随着心力衰竭的病情的发展(心功能Ⅲ级),由气及血,心血不足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脾不健运,痰浊内生,反过来蒙蔽心窍,可能出现心悸,纳差,腹胀、腹部静脉紫暗粗张、舌苔腻、脉弦滑等。至此,心、肺、肝、脾相关,痰浊证候要素表现明显,表现为气虚痰瘀或气阴两虚,痰瘀互阻。③慢性心力衰竭后期(心功能Ⅳ级),心阳虚衰,不能下煦肾阳,由气及阳,由心及肾,至此,心、肺、脾肾脏气亏虚,并痰瘀互结;肾之阳气亏虚,不能制约水道,以致上凌于心。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在心,气虚、阳虚、血瘀、水停是贯穿心力衰竭全过程的基本病性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为此四类证候要素的轻重不同的组合;“以心为本,五脏相关”,其反映的是心力衰竭过程中病位因素,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临床,能全面认识、把握慢性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 陈达理.从五行学说到五脏相关理论[J].中医杂志,2008,49(10):939-941.
[2] 邓铁涛.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5(2):65.
[3] 邓铁涛,郑洪.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J].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
[4] 邹旭,吴焕林.邓铁涛教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选粹[J].中医药学刊,2004,22(4):590.
[5] 朱文锋,李灿东,甘慧娟.病位证素的特征[J].福建中医药,2005,36(44):1-4.
作者简介:梁蕴瑜(1981―),女,住院医师,在读博士,现工作于广东省中医院(邮编:510120);邹旭(通讯作者)、潘光明,工作于广东省中医院(邮编:5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