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教育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07-19 16:57:28

序论:在您撰写数字教育的理解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字教育的理解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模式;创新性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74-03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算法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在工业自动化、机器人、雷达信号处理等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同时结合适当的实验环节,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了解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突出特点[1]。

数字图像处理属于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课程,其涉及的学科领域和基础理论知识非常广泛。在课程讲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材和教学过程注重经典理论,而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复杂性较高,理论性较强,因此学生面对抽象的理论和烦琐的数学公式,可能产生畏难情绪,难以理解书中概念和算法的物理意义,对其中的分析方法与基本理论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面临实际的图像处理或问题分析过程时,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该门课程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大力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强调实践和应用的能力,将深奥的基础理论与信息丰富、直观的处理对象以合理的方式结合,并通过师生间的充分交互,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本文以电子信息类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为例,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模式,阐述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路与举措。

二、绪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绪论课兼有引言、简介、概论、导入的性质,是一门课程的开场白和宣言书,是师生之间学习和交流的起始点[2]。

在绪论教学中,需要明确两点:首先,在绪论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熟悉教材的知识系统,从而达到认识课程学习轮廓的目的;其次,应使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动机与兴趣[3]。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积极的动力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我们发现,兴趣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有着非常神奇的驱动作用,能巧妙地变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因此,在授课伊始,应及时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学习的意义,以大量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各行各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教材中虽有一些应用案例,但不够生动,并且难以体现图像技术应用的先进性。因此,笔者在第一堂绪论教学中,分别从生产自动化、智能机器人、智能物流、智能交通、生物医药、智慧小区、游戏和影视制作等多个领域,精选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相关的典型应用实例,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各行业应用的背景及其发展潜力,部分实例如图1所示。

三、交互式实例教学加深学生认知

教学过程中,为保持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枯燥的理论推导转化为立竿见影的实际操作,通过实例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受和理解

与其他课程相比,《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实例以图像的方式存在,具有明显和直观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将图像处理算法产生的作用、过程进行阐述,其次也需要将算法实现,对其作用进行验证,通过引入适当的图例分析和编程处理实例,将复杂的算法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将图像处理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以演示算法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直觉感受,使原本很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书中理论叙述和复杂公式的认识更加具体、生动,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进而达到加强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此外,在课堂讲授中,尤其是在实例讲解中,应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避免教师单方面的实例展示。通过采用启发式交互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开动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在举出实例问题之后,教师可进行设疑提问,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主动提问。这些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讲授二值形态学的击中/击不中变换时,单从书本上所定义的公式角度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该变换的研究依据,即可利用各种结构元素对图像的结构进行检验,因此,笔者参考[3]中的实例,要求同学们以击中/击不中变换定位图2左图中的对象的左上角像素。首相,启发学生根据要求,目标是要定位有东、南邻域像素(这些是“击中”)和没有东北、北、西北、西和西南邻域的像素(这些是“击不中”)的前景像素,学生根据上述启发,讨论并设计了以下两个结构元素:

S1=0 0 00 1 10 1 0,S2=1 1 11 0 01 0 0/1

其中S1为击中结构元素,S2为击不中结构元素。

根据学生的设计结果,笔者现场编写并调用相应的matlab代码,如表1所示,代码运行结果如图2所示。

相对于传统单一理论教学,这种以实例辅助化互动教学方式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但应该强调的是,原理和方法是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本质,而实例是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实例教学能形象地反映原理和方法,但不能采用实例完全取代对书中原理及方法的讲解[4]。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滥用实例,而应采用以理论为本,实例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生间的实例互动,达到更好地讲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的目的。

四、理论授课与实验紧密结合

《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验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由于课时分配等原因,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容易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在时空环境上分离开来,把大量的课程时间消耗在应用不广而理论性较强的章节中,实验课则安排在短时间内集中进行,造成学生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由此导致难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与提高。

因此在《数字图像处理》的日常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课程与实验环节的紧密结合。从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入,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紧密配合并同步进行,针对每一阶段一些典型的处理方法开设实验,有侧重的对授课内容进行改革,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锻炼。

笔者根据多年的授课及相关科研经验,将授课内容分为“图像增强”、“图像分割”、“二值形态学”、“特征提取与分析”四大部分,每一部分课程结束后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其中“图像增强”部分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灰度变换灰度直方图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编写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化和中值与均值滤波的matlab代码;“图像分割”部分实验要求学生:①根据直方图设定阈值进行图像分割;②采用不同的微分算子进行图像边缘检测;③进而借助边缘跟踪算法进行图像边缘跟踪;“数学形态学”部分实验内容包括:①进行二值图像的腐蚀、膨胀、开、闭操作;②对连通域进行统计和标记;③利用数学形态学进行细化操作;与上述三部分实验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形式不同,“特征提取与分析”部分由于综合性较强,与实际应用的贴近度更高,因此该部分实验偏向于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编写代码,对不同形状的目标进行分类,进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通过合理开设实验课程,发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理论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践的机会,通过软件编程实现理论课堂所学的知识,对处理之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牢固掌握书本中的基本理论,还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五、结论

本文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从应用展示型绪论教学、实例驱动型课堂互动教学以及实验与理论紧密结合三个方面对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模型进行了一些探讨。在教学过程中,以加强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效果为出发点,结合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优化《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淑莹.“数字图像处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9,(24):84-86.

[2]杨卓娟,杨晓东.关于高校课程绪论教学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39-41

[3]冈萨雷斯.阮秋琦等译.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第2篇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数字化 节奏化 幼儿园

许多幼儿教师,尤其是年轻的幼儿教师,常会感叹新授教学内容难度大。例如教授幼儿体育动作,一遍遍地示范讲解,一遍遍地操作演示,使出浑身解数,可让孩子自己做动作时,往往还是千姿百态;比如提出一项常规要求,老师口干舌燥地重复讲解,但幼儿还是不能理解,还是不能遵守执行。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有体会,每到此时我们可能会忍不住呵斥、责怪孩子,然后再一遍遍地重复教授,可多次的重复,孩子们厌烦,老师们自信心受到打击,“放弃吧,也许明天就会了”,只能自己安慰自己了。其实这种时候,需要冷静,需要反思。有一个妙招,不妨试一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将“数字化”“节奏化”带进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换一种思路,可能会海阔天空。在多年前,“数字化”这个名词就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耳边,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然而,我这里所提及的“数字化”并不是什么高科技手段,它只是孩子们所熟悉的阿拉伯数字,是一种程序化的行为模式。在音乐中,节奏的作用很重要。我们在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若能巧妙地使用各种节奏,也能给教学、活动的效果增添一丝闪亮的光彩。把音乐节奏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便是我所谓的“节奏化”。

一、数字化

1.“数字化”的简单应用

我们幼儿教师的平时工作中,“数字化”随处可见。比如,我们教孩子们洗手,常分四步:一(把手弄湿),二(擦肥皂),三(搓手心、手背),四(甩三下);我们也常会与孩子说“一二三,不说话;四五六,坐坐好”,正是用这些数字来告诉孩子们做事情要分步骤、讲速度。

一次吃早点时,我发现许多孩子把饼干拿在手里一点一点地咬,这样就延长了时间,对下面的活动会造成影响。看着他们手里的饼干,我灵机一动,说:“现在我们分四步把饼干吃完。”于是我开始数“一二三四”,没等我数完,有的孩子已经吃完了,并摆出一副得意的架势,炫耀自己的“胜利”。

体育课教师在新授动作时,“数字化”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我在教“立定跳远”时,注意到部分孩子的手臂不知道怎么摆动,所以我采取了“数字化”的方法:一(双手由身体两侧自下而上举起),二(双手由举起经身体两侧向后甩,双腿同时弯曲),三(双手再由身体两侧用力向前利用惯性起跳)。就是这个过程,配合示范,孩子们看了很清晰,操作起来自然有了方法,再配合自己“一二三”的口号,训练起来格外精神,动作很规范。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生活中不胜枚举。

2.“数字化”的优缺点

“数字化”的应用,其优点在于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正确地学会各种规范的动作,而且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办事效率。长期的“数字化”训练,还能培养孩子们分步骤做事情的良好习惯,教会孩子们做一个做事条理清晰、干脆利落的人。

“数字化”的应用,其缺点在于,盲目地强调“数字化”,也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我们在学习韵律活动时,有些连贯的动作,如果分步骤进行,则会导致孩子们动作生硬、不流畅,从而使动作的整体美感大打折扣。“数字化”强调的是整齐划一,但我们又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对待有差别的孩子。如果盲目地强调“数字化”,可能会使发展缓慢的孩子完不成要求。像吃饭,有的孩子的确不能很快地吃,如果我们再强调“数字化”,可能要出些问题了。

“数字化”的应用需要灵活多变,“数字化”标准需要层次分明,不能盲目为了追求整齐划一而“数字化”。

二、节奏化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灵活多样的节奏给音乐增添了无限的魅力。然而节奏在幼儿生活中的运用,也同样会妙趣横生。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老师边拍手边说“请你跟我拍拍手……”这样的例子。这就是节奏的应用。一般来说,教师打的都是一些基本的节奏,因为这样便于幼儿模仿,最后让他们安静下来。还有一种便是我们语言课时念儿歌,经常会采用一定的节奏型,这样会使儿歌念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孩子记忆。

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对于英语“数来宝”的兴趣远高于对英语歌曲的兴趣。每当“数来宝”开始时,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拍起手跟着念,有的孩子甚至直接跟着节奏做动作。原因之一便在于“数来宝”的节奏很明显,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

音乐活动中,孩子们普遍喜欢音乐游戏和打击乐,不仅因为可以玩游戏,还在于有明显的节奏。音乐游戏需要跟着节奏做,打击乐也如此。节奏是一种很容易制造的音乐要素,伴随着音乐的进行,孩子们很容易参与其中。那么,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容易制造的音乐要素运用到体育活动中,许多体育活动都能用上节奏。

例如,在教孩子们拍球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之所以不会拍,是因为他们拍球的时候会把球胡乱地拍打一气,速度很不一致。但是要向幼儿表达正确的方法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就给这些孩子固定一个节奏,按固定的节奏来练习拍球,这个方法对于他们来说很好,练习很有成效。

把孩子们的生活变得“节奏化”,是给孩子们的生活注入活力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3篇

关键词: 数字化实验技术 弱电解质 电离平衡 影响因素

数字化实验技术(又称手持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实验技术手段,由于其可以借助众多类型的传感器(如温度、压强、电导率等)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将实验结果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将数字化实验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1]选修模块第3章第2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的第1课时《弱电解质的电离》一节中,“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是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之一。传统的教学注重对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学生往往感觉内容较难理解且较为枯燥。本研究应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探究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获得直观、动态的数据,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进而自主完成该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教学片段及评析

“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片段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基于数字化实验技术设置多个实验探究活动,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建构相关知识体系。

1.温度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实验一:(1)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及pH传感器(含电极)、温度传感器。打开计算机

(2)用蒸馏水淋洗pH传感器电极,并用滤纸吸干附着在电极上的水。向100ml烧杯中加入约0.1mol・L的醋酸溶液20ml。

(3)将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电极放入烧杯中,使玻璃环完全浸入液面以下。待pH和温度传感器稳定后,系统将自动显示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和温度。

(4)打开磁力搅拌器,开启加热功能,记录随着温度的升高,每隔3摄氏度,溶液的pH变化。

实验数据:

图1 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随温度的变化

问题探究:(1)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随温度的变化呈现怎样的趋势?

(2)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问题解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醋酸溶液的pH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减小的趋势,其酸性增强。醋酸的电离平衡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促进了醋酸的电离,由此可知醋酸的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由个体到一般得出温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

评析:通过数字化实验技术将温度对醋酸pH的影响,直观、动态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紧接着通过两个问题探究,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自然得出温度对醋酸电离的影响,进而拓展到一般弱电解质。过程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图像分析及解释说理能力等。

2.浓度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实验二:(1)向250ml烧杯中用酸式滴定管加入约0.1mol・的醋酸溶液10ml,将pH传感器电极放入烧杯中,使玻璃环完全浸入液面以下。待pH传感器稳定后,系统将自动显示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

(2)打开“组合图线”,添加“t-pH”图线,向烧杯中迅速加入90ml蒸馏水,系统将自动记录混合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3)用酸式滴定管移取0.1mol・L的醋酸溶液10.00ml,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线。向100ml烧杯中加入上述稀释后的醋酸溶液20ml,测定pH值。

实验数据:

图2 0.1mol・L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过程pH随时间的变化

表1 相关溶液的pH数据

问题探究:

(1)0.1mol・L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pH呈现怎样的趋势?

(2)结合表1数据分析浓度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

问题解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0.1mol・L的醋酸溶液随着蒸馏水的不断加入,其pH越来越大,酸性变弱。通过盐酸和醋酸溶液稀释10倍其pH的变化异同可以知道,若醋酸的电离平衡不发生移动,则0.01mol・L的醋酸的pH应为3.86,而事实是3.28,pH的变化相比盐酸较小,可以推出在此过程中醋酸的电离被促进了。

总结提升:推而广之,弱电解质的浓度越小,其电离程度越大。

评析:浓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理论分析学生很难接受的是:为什么浓度越小,醋酸的pH越大,酸性减弱,其电离程度却是增大的。本研究中通过数字化实验技术实时得出图像和客观数据,引导学生通过盐酸和醋酸稀释过程中pH数据的分析,让学生逐步构建浓度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从而有效突破该难点。

3.同离子效应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实验三:取上述0.1mol・L的醋酸溶液20ml,按实验二操作测定其pH值;再向其中加入约1g的醋酸铵固体,充分搅拌后,按实验二操作测定其pH值。

实验数据:

表2 相关溶液的pH数据

问题探究:已知醋酸铵固体在水溶液中为中性,结合表中数据分析醋酸铵的加入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

问题解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由于醋酸铵溶液显中性,排除了自身pH对醋酸溶液pH的影响,由此可以推出应该是醋酸根的引入,使得溶液中醋酸根离子的浓度增大,从而抑制醋酸的电离平衡,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引起pH的升高。

总结提升:同离子效应抑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评析:此处巧妙引入醋酸铵这种在水溶液中显中性的物质,测其加入前后醋酸溶液的pH,讨论其加入对醋酸电离平衡的影响。学生结合醋酸铵的特点及实验数据,很容易从化学平衡原理的角度分析其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影响。

二、教学小结

本教学片断,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实验技术,以三个探究实验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逐步推出影响电离平衡的三个外因,有效突破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整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的图像、数据分析能力、自主讨论、说理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可以说,数字化实验技术充分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更有助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第4篇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理性;实用性;冲突解

数字信号处理主要讲述经典的时域名、离散信号处理内容[1,2],它是国内外众多高校自动化、 电子 信息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它蕴含着大量的数学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是指导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另一方面,其应用面很广,并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这些实践应用使学生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从理想的状态上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是较为有效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这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传授往往意味着“理性”教学与 “实用性”教学,两者之间时常发生着冲突。

1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理性”与“实用性”的冲突

1.1 “理性”知识与“实用性”知识是不同的

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所蕴含的“理性”知识与“实用性”知识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指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涉及到线性微分方程、积分变换、复变函数、离散数学等多门数学课程的内容,对数学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对其中的分析方法与基本理论不能很好地掌握理解[3]。后者注重问题集形式,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经世致用”的“实用性”观念尤为突出。

1.2 教师群体中的个体是有差异的

对于社会的任一群体,其中的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其所掌握的知识比例是有所侧重的,教师群体亦不例外,有的教师擅长理论传授,有的教师擅长实践知识讲解,二者重叠的部分将是教师整体中很小的一部分。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将“理性”知识与“实用性”知识完美理想地结合起来并高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情况毕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1.3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不同的

学生群体中的个体由于先天、社会背景、努力程度、知识偏好等原因,其所拥有的知识基础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不同的知识接受能力。有的学生对“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但由于个人经验不多或缺乏,对“实用性”知识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另一些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广,相关经验较多,对“实用性”知识的理解更为容易, 自然 也就更容易接受“实用性”知识了。此外,由于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价值观认同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接收程度也是各异的。

 2 “理性”与“实用性”动态平衡进入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充分锻炼他们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寻求如何融合“理性”知识的传授与“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尤为重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2.1 以学生的和谐 发展 为目标,避免走向极端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理性”与“实用性”的冲突是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凸显的特点。 

要使得学生扎实、牢固掌握该门课程,就要顺应时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架起“理性”与“实用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成为数字信号处 理学 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做到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实际问题,因此,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过程应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 计算 能力和技巧方面,应侧重计算方法,注重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 科学 计算。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师生的互动,突出基本原理中蕴含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然而,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学习活动因个体而不同,因学习内容和环境而存在差异,因此,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活动不能过分追求统一,即注重“实用性”绝不是要走向一个极端。数字信号处理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趋势在发展着,其教学活动也在“理性”与“实用性”的张力中动态地前进。鉴于此,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活动应在“理性”与“实用性”两者之间寻求其冲突解,既要重视相关技术产生的背景及其“实用性”,也要重视其中的数学理论及其证明的“理性”。

2.2 加强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

当今世界知识日新月异,教师所拥有的知识体系不应是静止的,应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此外,随着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凸显,目前的高校专业课程所倡导的 教育 理念加重了“实用性”教学的砝码,因此,作为工科类教师,不仅要处于理论知识的前沿,更要参与到具体的技术劳动中去,提升自身的“实用性”知识,以便为传授知识奠定基础。

2.3 更新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理性”向“实用性”的提升

2.3.1 更新教学方法 数学信号处理这门课程与许多专业课有很强的联系,例如,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图象处理等。因此,可通过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来更新教学方法,同时也指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如通常所说的dsp有两层含义,一是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二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dsp的第一层含义,主要是学习dsp的基础理论和算法,最终是要用到实际中。“数字信号处理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体现的是dsp的第二层含义。只有将这两门课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对这两门课程(即数字信号处理系列课程)的联系,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dsp的知识,毕业后才能在信号处理的各个领域发挥最大的才干 [4]。

2.3.2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中,有许多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及工程概念,特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手段(cai课件和 电子 教案等)。在cai课件和电子教案中,不仅包含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演示信号的变化过程,系统的响应结果等。如把卷积图示、系统的频率响应等做成flash,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此外, 网络 教学、matlab演示等对提高学生的课程理解能力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matlab,它提供了信号处理有关函数和工具箱可方便地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中的相关 计算 ,并绘出图形,将教学内容中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公式和例题的结果用图形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来,避免了大量复杂的数学计算,节省了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概念、原理的理解上,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5]。

3 结语

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性”与“实用性”冲突及其形成原因,继而从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3方面探寻其冲突解。未来研究可扩展到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教师科研水平等方面来寻求冲突解。

参考 文献 :

[1]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m].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程佩青.数字信号处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郭素敏,郭素芳,吴波.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教学研究,2006.5

第5篇

一、数字化地理教室及星球系统概况

我校的数字化地理教室分为2个相对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教室。

主教室由教室正中央的数字星球系统、教室前面的多功能组合黑板、电子白板以及教室后墙的2幅世界和中国立体模型地图组成。特别是教室屋顶做成了模拟星空的穹顶,教室四周的墙上都悬挂着各种写有地理科普知识的灯箱,就连窗帘上也刻画着地图或者地理小常识,这一切都为学生呈现了三维立体的教学空间。

辅助教室又称准备室,平时用于各种辅助教学的立体模型、地图、实验器材等的储藏。教室的最大亮点是环绕教室一周的具有声音介绍功能的立体模型展示柜。教室中有4组环形桌椅,为学生提供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的条件。

二、数字化地理教室的特点

1.数字星球系统

数字化地理教室内的数字星球系统,无疑是整间教室的最大亮点。与之相配套使用的有教室前方的电脑中控台、电子白板投影幕和星球系统正上方的模拟星空穹顶等。旋转的数字星球展现的是具有逼真效果的立体世界。曾经有学生这样描述自己对数字星球系统的感受:原本球形的、立体的地球世界,原来却非要我们通过书上的平面图记住它;今天看到了数字星球,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地球是个圆的……

确实,数字星球系统通过数字视像圆球体屏幕瞬间融合展示,直观呈现了地球、月球、太阳与星空系统,把宏大的世界拉到学生的身边,令人犹如身临其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突破抽象概念的理解都有明显的作用。更确切的理解是,数字星球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软件控制平台、资源软件和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展示技术,融合多媒体信息、实时互动演示及屏中屏功能,实现学科整合、配套资源开发,瞬间以立体模式展示天文、地理信息,使学生可以从全球、整体、综合和区域的角度研究、探索宇宙空间环境和地球环境。

2.交互式电子白板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数字化地理教室内的又一大亮点。在教学中,将电子白板与计算机相连,此时的电子白板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手写板,可以在上面任意书写、绘画并在计算机上显示,文件保存为图形文件。地理学科教学常常需要使用地图,在电子白板上可以直接对地图进行圈划、增减、突出重点等操作,具有非常直观的效果。

3.立体模型及其他

其实,数字化地理教室在地理教学中使用更多的是大量的地理立体模型,如立体地形图、电动地球仪、地动仪及各种动手实验器材等,通过它们把平时书本上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达到了好学、乐学的教学效果!

图1 数字化地理教室

三、数字化地理教室与课堂结合的有效性

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而中学地理课包括地理景观、现象及分布、演变规律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这些内容也都体现了区域性、抽象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仅靠教师的讲解,配合平面、静态而单调的挂图、地球仪,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以一定的感性材料和空间经验为基础,否则理解书本上的文字材料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多数学生会感到枯燥、难学,表现出厌学的思想。多数学生只对趣味性较强的世界地理知识有学习积极性,其中还不乏只把地理学习当成是环球旅游探索的学生。而对于综合性比较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的中国地理,很多学生则难以提起兴趣。

数字星球系统的引入,使得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瞬间融合展示,由平面的转成立体,由静态的变成动态,极大地满足了教学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地理教室投入教学2年多后,我校又专门成立了地理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小组,把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数字化地理教室,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运用。数字化地理教室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地理教学的优效性。

1.提高了学习兴趣,扩大了教学容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充满了学习兴趣,才会融入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中去。初中地理的学习有着显著的特点:初一地理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世界各个区域的奇特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教学中如果教师结合书本知识补充一些有趣的奇闻趣事,那么,地理课无疑就会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了。但是初二地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上不再以“趣闻逸事”为主,教学思想上也注重对地理现象本质的探索,这就注定了其课堂容量的增加以及内容的相对“乏味”。可以想象,缺少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就会失去对地理的兴趣,消极对待。

与此同时,为了让每一堂地理课能够在充分完成教学任务和进度的前提下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师都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地理模型(包括自制简易模型)和教学挂图,开展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等。

而有了数字化地理教室后,我们教师的第一感觉就是终于找到了地理知识的实践基地了。这里面的一切都是新鲜而先进的,对学生而言,仿佛再一次唤起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强烈兴趣。在新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教学重点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不自觉的做中学到了地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复习课中,注意知识点的梳理和应用,运用数字星球系统演示学生不熟练的知识点,以原理应用和学生互动操作为主,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切,无疑省去了过去教师重复又重复而效果仍不佳的讲述式教学时间。现在,只需要让学生自己在地理教室中去观察,去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扩大了教学容量。

2.解决了地理难题,突破了教学难点

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仅有2年时间,从初一的新学科到初二面临的提前中考,转换的似乎有点儿快,再加上平时每周教学课时的限制,对地理学科的实际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上好、利用好每一堂地理课,最大化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具有广泛性、抽象性、区域性、综合性等,决定了它很难在教师的口述中让学生切实地理解。即使一个最简单的知识点,都可能需要教师反复讲解。例如,让学生理解地球仪上经纬线的异同点及各自特点,即使结合了地球仪来演示教学,学生也很难不在练习题中犯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习题中的地图永远是平面的,让学生在圆形中思索球体的知识甚至还要延伸,确实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

而数字化地理教室可以出色地解决这一系列看似困难的问题。记得在利用数字星球系统讲授经纬线知识的时候,只是让学生围观了旋转中的数字星球,当学生认真地观看那一根根时隐时现、交替出现在旋转星球上的经纬线的时候,甚至没有教师的讲解,他们对此的印象也是深刻的。然后再让学生根据现象归纳总结,分析推导出更深层次的结论,学生也能轻松地完成任务。

由此可见,数字星球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球形屏幕上的球状图圆柱投影的平面图之间的相互转换,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多角度、多方位、多对象地进行开发和演示,使教学活动更具主动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授课中通过选取典型的图片和教学案例,使用同一张图片变换角度观察,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形成与强化。在数字星球系统强大的功能之下,绝大多数抽象知识得到了直观展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轻松获得了书本上的知识。

3.增强了动手能力,拓宽了知识面

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出现,特别是数字星球系统的教学展示,让学生们在大大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更加希望积极参与其中探索奥秘。我们地理教师在平时备课中,特别注意将书本上通过实验、观察等获得知识的环节,设计成学生动手实验的自主探究活动课。在大量的地理模型面前,学生自己去动手拼拆;在数字星球系统面前,学生自己去观察甚至操纵星球……日积月累,学生对书本知识已经从记忆层面自然过渡到了理解层面,动手能力也大大提高!

此外,我们在每周一次的全校社团活动中,增设了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地理社团),在全校初一、初二年级各班选择了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他们利用社团活动时间走进地理教室,走向更深层次的地理研究。3个多学期下来,学生们兴趣高涨,对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地理社团因课时有限等原因,还没有具体的教学纲要,每一次几乎都是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相应的地理知识的拓展和活动。而笔者正在构思和草拟地理社团的校本课程教材,希望能使地理社团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四、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模具专业;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76-03

教具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器材。《机加工实训》和《钳工实训》是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实训课程。装配钳工的拆装实训课程需要一些实用的教具。机加工实训的过程通常是用车床、铣床等机械加工零件。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把两个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当结合,即《机加工实训》课程中加工的零件用来制作教具,用于装配《钳工实训》课程中拆装项目的零件测绘和装配调试等教学内容,也可用于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中冲裁力的检验。这样实现了在真实生产环境进行实训教学,同时,实训课程中材料也得到更多的有效利用。为此,我们在这方面尝试制作了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希望在《机加工实训》课程中加工的零件制作成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该压力机又可用于钳工实训教学和冲压模具设计的课程教学中。

一、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的制作

在《机加工实训》课程中,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车床、铣床、钻床等机床的结构和基本操作方法,能够根据零件图纸的加工要求编制加工工艺。为了达到实操的技能,实现《机加工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求学生在机加工实训期间制作了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因为实训课程的重点在于机加工,所以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的结构设计部分由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完成,数字显示装置也是由教师提前准备制作好,机械加工需要的钢材材料和加工工具也提前准备充分。实训期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机械加工部分,并按设计要求将加工的零件安装完整,并调试合格即可成功制作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学生制作的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

在制作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过程中,学生主要加工了机架、工作台、垫板、手轮等部件,这些都是在校内的现代制造中心机加工实训室加工的。指导教师主要采取边讲边练、现场教学、任务驱动等授课方式,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掌握了不同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了零件加工工艺,学会使用多种不同量具,能够较熟练选择夹具和刀具。这样学生加工的零件不仅仅是单个的零件,而是可以用各个零件装配成的一个完整的机械,学生在整个实训学习中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责任心。他们很清楚自己加工的零件有特定的用途,所以在整个加工制作过程中非常细心和认真。学生制作的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实物如图2所示。

二、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在模具专业《钳工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把模具安装到压力机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装配工作,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安装模具。模具安装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生产安全、模具寿命和劳动效率。学生在学习安装模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基本要求:①凸模和凹模应该互相对准,间隙要均匀;②凸模和凹模的压力中心要重合;③有适当的闭合高度;④安装要紧固可靠,模具在冲压过程中无任何松动;⑤冲裁结束后能够顺利卸料、顶出制件。冲压模的调整工作是模具制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模具装配好以后,需要通过试生产对制品的质量和模具的性能进行检测。我们在实训过程中,应分析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对冲压模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维修,以期望获得合格的制品。我们制作的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就可以用来试生产以及检验模具的装配质量、检验模具的维修效果。模具装配好以后就要进行试生产,教师需引导学生检测制品的质量和模具制造与安装的性能。首先检查冲裁件的外观质量,包括冲裁件的断面质量、表面毛刺、翘曲等情况。根据上述外观质量检查的结果,一是查看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值及模具刃口,再根据间隙值分析冲裁件断面质量、表面毛刺、翘曲对冲裁件外观质量的影响;二是检查凸、凹模的表面加工质量,主要是凹模刃口的侧表面加工质量,因为它直接影响冲裁件的外观质量;三是检测冲裁件的尺寸是否符合图纸规定的要求。如果冲裁件的检测尺寸与图纸规定的要求不相符,分析如下几种可能:①模具刃口尺寸在制造时就已经超出误差;②由于模具的定位装置不可靠,在冲裁过程中,毛坯发生了窜动,引起冲裁件尺寸的变化;③冲裁后产生回弹,造成冲裁件尺寸超出误差;④压边力过小。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冲裁件尺寸不符,就要引导学生结合模具的结构、定位装置的可靠性、压边力大小以及凸、凹模刃口尺寸等来分析判断。

三、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中,冲裁力的计算是一个重点内容。冲裁力是指冲裁过程中的最大剪切抗力,计算冲裁力是为了合理选择压力机和设计模具,避免因超载而损坏压力机。在讲授“压力中心确定”及“冲裁力计算”这节内容时,应该让学生掌握冲裁模压力中心的确定方法和降低冲裁力的方法。如果压力中心不在模柄直线上,压力机滑块和上模将发生歪斜;凸凹模之间的间隙不均匀,滑块就要承受偏心载荷。这将导致滑块导轨和模具不正常的磨损,模具刃口就会迅速变钝,模具寿命降低甚至损坏,严重时会因为凸凹模间隙不均导致产品产生很大毛刺。几何形状对称的冲裁件,压力中心位于其图形轮廓的几何中心;几何形状不对称的冲裁件,其压力中心的确定采用解析法和图解法。授课时我们以《机加工实训》课中自制冲裁模的冲裁力计算为工作任务,同时还要计算卸料力、推件力和顶件力,并通过我们前面自己制作的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进行检验。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将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数字显示手动压力机的制作丰富了我们实训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加工的零件,由学生自己动手装配为成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产过程中的责任心,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压力机模型装配上模具后,可以模拟冲裁的整个工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模具的结构、模具装配、模具调整等方面的内容,深化巩固了理论课的知识。装配后的压力机的机械结构与实物基本相同,可以作为模具拆装实训课程的教具、机械基础课程的零件测绘内容等,使得实训材料及加工的零件进一步发挥了作用。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自主开发实物教具,既锻炼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又能结合自己学校的实训课程开设情况,开发实用的教具,能够做到物尽其用。在实训课程中开发制作的成果还可用来支撑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也得到有效锻炼,而不再停留在靠复制和改造前面已有的产品零件来完成任务的水平。在加工制作的过程当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压力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模具的结构和安装过程,能够将以前仅是在理论课中学习的知识加以升华和领悟。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次压力机的制作仅仅是我们模具专业实训教学的一次尝试,效果比较理想。在以后的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中我们将更多地制作与专业课相关的实物教具,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学水平,更好地教育学生,服务学院,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柏青.高职院校实物教具自主开发及应用的探索[J].职教研究,2009,(6):40-42.

[2]郭红云.透明教学模具在模具教学中的运用[J].模具制造,2007,(1):66-68.

第7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87-02

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电子设备和仪表操作、电子元器件检测、电路分析和设计、电子电路装配和检修技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发现,合理地设计和设置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进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不但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因此,我们针对以往电子技术课程所设置的实验注重验证性实验、缺少设计性实验;实训环节设置相对独立,缺少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和练习;实训项目单一、内容陈旧;实践课程考核标准单一,没有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改革和实践等问题,重新构建和设计了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环节。

一、构建电子技术课程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非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因此在开发和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时候,应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1.明确课程定位,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要具备仪器仪表和工具使用、元器件检测和选用、电路识图和分析等基本技能,还要具备电路装配、制作、检修等高层次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本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2.构建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电子技术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并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知识技能系统建构的过程,设计由基础实验、拓展实验、技能实训等3个环节构成的电子技术课程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环节,立足于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的同时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见下图)

在实验环节,旨在加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拓展实验比例,从原来的以小单元局部电路为主转移到多模块、综合系统应用的拓展实验为主,训练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在技能实训环节,系统地将职业基础技能、基本技能和实用技能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知识的总结、应用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二、开发与专业技术发展相对接、与实际生产相对接的实践项目

1.实验项目注重新器件、新技术应用,与专业技术发展对接。基础性实验项目注意及时跟进专业先进技术发展,在原有的分立元件、单元电路为主转向中、大规模集成电路与GAL、FPGA芯片使用并重,缩短教学内容,滞后市场实际应用的距离。例如,拓展性实验通过设计小型电子控制系统,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模电和数电知识以及对各功能电路、芯片之间的连接和匹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适当地引入现代化的电子电路设计方法,将传统的电路设计方法与EDA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在拓展性实验中我们主要应用Protues软件进行设计和结果仿真,这样一方面避免了需准备大量硬件器件的过高要求,便于学生不同设计思路的实现、验证和修改,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另一方面也训练学生掌握了先进的设计手段,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

2.实训项目注重真实性与可操作性。技能训练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集中时间段进行,项目选取不但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还要满足教学低成本和可操作性要求。因此,基本技能训练我们选择了双波段收音机和模拟烘手器两个项目,重点进行单面电路板和双面电路板、分立元件和贴片元件的电子产品装配训练,综合训练学生的七种电子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完成从电子技术基础学习到工程实际开发的过渡。

三、实践训练和考核引入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强化职业规范培养

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训练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标准、企业生产标准和工艺标准对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质量意识,提升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作用明显。因此我们将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之一——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整合、提炼,融入到双波段收音机和模拟烘手器装配中,在组装过程中关键的工序环节均按照企业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同时在制定实践考核方案和产品验收标准时均按照产品装配工艺和检验工艺进行验收。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了课证融合,将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融于日常教学中,有利于后期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工作的进行。

四、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及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要具有职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必须依据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选择。因此,我们不但要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相互沟通和衔接,并且当由于经济和专业技术发展变化使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发生变化时,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也要随之优化,不断调整、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

2.高素质的实践指导教师有利于实践教学效果提升。在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时,要求教师不但应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项目、进行教学设计;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论知识;不仅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和指导,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现场解决。可以说,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将有助于确保实践教学环节开发、设计和实施全过程的工作质量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辛艳凌.构建电子技能实训课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1,(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