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6:57:27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学习流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目标;初中英语;学生学情;发展
新授课教学是从未知到已知的复杂过程,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我们在备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设置大的教学目标和一个个子目标,将子目标有效串接,如此一来在达成一个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流程化,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际,初步总结出适合初中英语新授课的流程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一、诊断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最近发展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最近发展区就是我们熟话说的“学情”:即学生已学知识、认知结构和新课学习前的学习动机水平。诊断学生的学情是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只有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在诊断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良性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有效地扫清认知障碍,在习得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我在教学中诊断的方式有课前听写句子,默写单词,晨读课上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等等,而且常规化,这些传统教学中看似简单的环节,却很有效果,应批判式继承。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笔者认为一定要清晰、简洁,要让学生感觉到通过努力能实现。
二、认定学习目标,激发探究欲望
布鲁姆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一开始就能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干什么、达到怎样的目标,那么,他们学习的指向性会更明确,能更好地组织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都留在教师的备课笔记上,学生不明确自己课堂上要干什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呈现出被动性,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悖,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习什么内容,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认定学习目标呢?除了“学案导学”以外,笔者认为还可以有多个其他形式,而且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目标展示,可以是在课前预习时,也可以是在课堂开始环节,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中间间插着提出任务和目标。学习目标认定的过程是将学习内容进行分类的过程,认识哪些内容要识记,哪些内容要理解、应用和综合运用,继而提升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当然仅仅有目标是不够的,我们的教学手段应该多元化,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有了探究方向再加上学习动机,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三、优化探究过程,达成学习目标
探究过程是实现教学高效的中心环节,是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推手,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环节如何优化?笔者认为要多看、多听、多说、多用。
1.提供多元化素材领“看”
纵观初中英语新教材,每个教学文本、话题配置了情景,透过情景学生能够感悟到语境的真实性,继而提高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应充分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教材内容的“可看性”,具体实践中,可以将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安排几个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表演,其他同学做观众,寓教于乐;给学生投影图片、Flas、视频资料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后很自然地就可以深化为理性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有逻辑性的语言,学生英语学习的“吃力”感觉得到有效消除。
2.带着问题倾听
“听”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正确的发音离不开“听”;与人交流,要明晰对方的意思和信息,离不开“听”。可想而知,一个学生听不懂英语对话,何来英语学习兴趣?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关系到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整体的英语成绩,课堂上如何提高“听”的有效性呢?笔者在教学中有如下两种做法:其一,先给学生发听力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了解了大意、有了一定心理准备的基础上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发音,同时这也是“阅读”反思的过程。其二,不给学生发听力文本,而是给学生布置几个具体目标和有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先根据这些目标和问题对听力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猜测,然后再播放录音,这样的做法和中、高考的英语听力考试一致。但不管哪一种,都渗透了一个正确的“听”英语知识的意识,就是有目标性和专心去听。
3.分组互动对话
英语是交际类语用学科,学习了英语,学生之间应该可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学生英语“说”的流利程度和信息量是其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表征,而且多让学生说说,不仅仅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也极有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说”、“表演”和“对话”的机会,学以致用而且学习气氛和谐,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说”的欲望得以进一步释放,阅读会更专心,同时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对学生的短文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四、检测目标完成情况,及时调控英语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内容不具有严谨的结构特点。因此,要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及意义的建构,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有以下几种。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地把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邮件合并时,教师引出这样的情境:每学期结束学校都会发成绩单,实际上学生的成绩都在Excel表中,抄写到成绩单中费时费力,如果能在Word中设计一张空白页作为成绩单,并调用Excel中的成绩表,最后再自动生成成绩单,就是非常便捷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运用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复制和粘贴”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亲爱的同学们,谁能一分钟打2000个字呢,有的很吃惊,有的摇头,有的凝神思考。然后教师提示说,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听了更是奇怪了,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讲解上。
3.借助直观方法。一般来讲,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大都很好奇,所以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时,学生熟悉了计算机的各部件名称后,教师可以用神秘语气问学生,想不想进去看看。这时,教师便可以打开机箱,引领学生们看一下计算机的“心脏”—CPU,“存储仓库”—硬盘,以及显卡、内存、声卡等并说明它们的功能,同时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拿一拿”,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内部结构有感性认识,消除学生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同时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
4.构造认知冲突。当信息技术问题或现象超出学生当前知识结构范围时,就会引起学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冲动。如在讲解“图片的环绕方式”之前,教师可以这样给学生演示,图片插入到文本内部之后无法拖动到指定位置。而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构造了认知冲突,好奇心促使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发现、确定并分析问题
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生在认知发展及社会性发展上都有较大提高。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已经达到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即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智慧的特征为:儿童的思维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能将内容与形式加以区分。他们的思维已接近成年人,能运用形式的逻辑推理方式去思考,并能系统地对问题提出假设,然后论证假设。这都标志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已成熟,并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这一流程主要指学生分析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中的外部信息与学生自身的经验相对照,对问题情境进行初步判断,确定该问题情境要解决什么,会涉及到哪些相关知识。理解问题的基本条件,将现实问题转化为信息技术问题,用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应更多地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生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这一环节是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环节,学生将利用自己获得的信息,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教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分组或学生之间自由组合分组,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同时实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利用已获得的条件和相关的学习资源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最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合理分组。分组应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实际中学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如男女应混排,信息技术水平不同的学生也应混排,其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能够提高自身水平。5-6人一组,可以根据班级人数确定每组人数。各组可以选出组长,组长主要负责组员的分工、讨论,保证学习活动正常进行。
2.制定问题解决策略并进行尝试。在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及对学生分组之后,就应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和策略。这一步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成败。首先应当明确各组成员的任务,最后在问题解决完成后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作分析。
探究学习离不开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就会有学生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学生与计算机间的各种互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并分析以解决问题,教师发挥引导、帮助和个别指导的作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
四、交流、讨论阶段
这是在问题解决过程的最后,各小组间交流最后问题解决的结果,讨论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由教师作总结。这一阶段学生积极参与,能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和升华的认识。
五、评价和反思
关键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深入开展,一线英语教师开始发散思维,创造出诸多高效课堂经典案例。教学实践中,更重要的是立足班级实际学情,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知识经验,夯实基础,提高效率。鉴于此,我结合我班实际学情,联系教学实践,对高效英语课堂进行描摹和规划。
一、英语兴趣发轫于阅读
作为语言学科,阅读是学习的肇始,是激发兴趣和引领学习的最佳方案。首先,一线英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敢于大胆地读出来,不怕出错,不怕重复,对于阅读中出现的“拦路虎”,我们不妨先推测读音,然后再详解词义,不应对之望而生畏,而应树立信心,大胆地去说出自己的理解。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的“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时就先引导学生从汉语角度进行阐述,然后再做英语阅读“I often go to movies with my friend,Mike...”这样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从整体上去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和主旨句,解读词句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此为切入点可增加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了解。
二、高效学习得益于情景交流与合作
合作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而进行的经验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启发同学们根据教学内容自主设计话题,然后进行相互问诘,相互交流和合作讨论。比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旅游图片”或者是“旅行经历讨论”的场景,引导同学们先对自己旅游过的地方进行回忆,然后小组相互表达和交流开始了,同学们相互介绍自己对自己某次旅游情况和旅游的地点做出简单的介绍。最后,大家针对多媒体展示的情景图片,展开想象,组织和整理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实际上同学们是比较热衷于分享快乐的群体,除了口头表达以外,为了全面发展,我们还可激励同学们书写描摹状景和感想。
三、积极的学习来源于任务驱动
任务教学通过任务布置实现教学目的的,即“用任务来驱动”,通过“任务”来“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驱动”即学生的“做”或是“行动”,在这样的一个循环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自然形成与发展,因此将任务教学法融合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十分关键,也十分重要。具体来讲,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其英语任务教学程序设置一般包括这样几方面的环节:
1.设置教学目标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1 How often do you do exercise?”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就必须要针对任务教学进行具体的任务布置,包括谈论周末会做的事情、谈论事情的频度等,通过任务的完成了解哪些食品是垃圾食品,平时应多吃哪些健康食物和怎样锻炼身体。
2.布置单元任务
单元任务的布置有利于初中生将英语的语言知识组合起来,更为连贯性地了解知识体系。虽然语言学与数学相比不太重视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但是语言学的知识也是一步一步地不断地积累而成,因此单元任务的布置至关重要。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1 How often do you do exercise?”可以布置单元任务Task 1:用英文总结出周末的意义?Task 2:通过调查整理出课外活动量应该怎么设置?Task 3:用英文总结出提升自己英语水平的计划书?Task 4:要求学生在网上搜寻国内外名人的日常生活和喜好。
3.布置具体任务
运用任务单将具体的任务完成线路书写在上面可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对于英语学习而已具体的学习任务就是完成语言学习目标,因此布置具体的任务时应该以语言句型的学习为主。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1 How often do you do exercise?”可布置语言目标如下:第一步,了解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并做出相关的对话训练。第二步,了解句型“How often do you eat vegetables?”并做出相关对话训练等。
上文是我结合课堂实践对怎样从教学内容特点出发,结合班级实际学情,提高课堂效率的心得总结。具体到英语课堂,我们也要注意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并注意时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流程,处理好课后任务分配,这样才能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知识学习,最终提升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晓红.提高初中英语成绩的策略[N].汉中日报,2011.
一、学习方法不当的表现
(-)学习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
(二)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有的学生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还有的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反映。
(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指不加思索地重复,多次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它不需要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习。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依赖这种方法的学生会说:“谢天谢地,考试总算结束了。现在我可以把那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
(四)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二、学习方法不当的成因
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呢?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会对方法的形成有影响,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在现在的中小学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都不太大,因此,它对方法形成的影响是有限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一些非智力因素上,如认识水平、动机水平、意志状况等。
以上原因分析是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内因。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教师、家长(微博)。同学等各方面的外因都对学习方法的形成产生影响,也都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可能原因。
(一)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
(二)对学习特点认识不足
前面讲到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对目前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
较大的变化——初中的课程内容相对简单,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知识更加抽象、深入;初中生的学习对老师依赖性大,老师指导也很具体,而高中生的学习则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看不到这些变化,就有可能造成方法的不适应。
外语学习的特点——学习一门语言,需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记,而记外语单词又是一种机械记忆,这就和其他科目形成了区别。学习数学的方法就不适应于外语学习。
(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学习方法除了要适应学习特点外,还要适应个体特征。
学习状况——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太好而妄自菲薄、过于谦单,认为自己一无所长、无可救药。也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良好而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不客观的认识会使学生在运用学习方法的时候发生失误。如自以为是的学生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往往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个性特征——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物周期等都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个性。属于“百灵鸟型”的,可多利用白天;属于“猫头鹰型”的,可多利用晚上。
(四)学习动机缺乏
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深究学习方法的兴趣。因此,那些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大叫“没劲”的学生,十有八九方法不当。
(五)意志薄弱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时,需要一定的自制力。特别是纠正一些不良的、已经形成习惯的学习方法,更需要毅力和恒心。有的学生有掌握科学方法的愿望,但在运用过程中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造成有目标无结果,有计划无行动。在学习上跟着感觉走,自然要省力得多,但学习效果也会糟糕得多。因此,学生在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或同学多鼓励、多督促、多提醒,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持来克服意志的薄弱状态。
[关键词]城乡结合留守少年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106
当前,在我国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随着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少年。由于各个家庭教育的不完善,这个群体的学生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在学习方面比较不自觉,如何使这部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我校教师通过实践,总结出了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留守少年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一、以“目标教育”推进留守少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目标是一种魔法”,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因此,首先要帮助留守少年确立学习的目标,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告诉他们,虽然没有父母在身边监督和呵护指导,学习起来很苦、很累,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拥有目标就拥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支撑”系统。开学初,我校教师适时指导留守少年学会用“梦想规划未来”。由于有的留守少年定的目标太远,脱离了现实生活,于是只坚持了一段时间,又回到了原点。为此,要趁热打铁,让每一个留守少年认识到,为了健康、积极、充实地渡过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每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一份初中三年的成长规划,内容涵盖:品行修养、学习、健身、课外发展等,包括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既然树立了目标,就要实现目标。为了实现远大目标,要具体制定短期目标,如:期考目标、段考目标、月考目标……每天完成作业目标。这样,做到了精心计划,周密安排,有的放矢,目标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二、以“教师引导”跟进留守少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必须科学合理地设定一个可行的方案。我们要求每个留守少年针对自己的实际,在年段和班主任老师共同策划、指导下,认认真真写出一份学习方案,在班级中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达到每看一次就能让自己热血沸腾并激发出高昂斗志的效果。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而兴趣又可以成为动力。作为学习引路人的教师应充分激发留守少年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激发留守少年的学习兴趣?各位任课教师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有的教师年轻漂亮,有的教师能言善辩,有的教师擅长书法,有的教师擅长画画……这些教师都可以让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作用,激发留守少年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比如,有一位学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他由爷爷、奶奶监护。这个学生上课经常玩弄手机,不求上进,到了初二,有了物理课,因为物理老师年轻漂亮,衣着大方得体,令这位留守少年很是着迷,上物理课时他就特别认真,积极回答问题,物理老师也很赏识他。为了得到老师的欣赏,他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物理的良好学习习惯,渐渐地他对各科的学习都感兴趣,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以“榜样力量”增进留守少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好的行为规范将让学生受益终生。同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改变另一个人,好的“榜样力量”能增进留守少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此,我校通过树立典型,有意识地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几位学习进步较快、学习习惯好的留守少年,通过广播报道或国旗下讲话,在教室、年段走廊等公共场所进行广泛的宣传,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榜样对“留守少年”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比教师的说服更有效。让榜样的力量,在留守少年这个群体中发挥正能量。
四、以“亲情教育”促进留守少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环六步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的要求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创造性强,具有鲜明的时展特征的课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关键。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加工传递并表达信息,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终极目标。
我校的三环六步教学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凡能让学生自学的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自学;其次是提倡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共同提高。这一理念与信息技术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因此,三环六步教学法既是基于我校学情的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也是适合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和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环六步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我以黑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六课《Windows7的磁盘维护》为例,谈谈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1.课前环节(预习)
在课前我仔细研读、分析教材,设计好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并根据本课内容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设计A、B两个思考题,同时要求学生登录教学网站、阅读资料、回答思考题,使他们认识到磁盘维护和清理的重要性。
2.课中环节(学习)
(1)导入新课,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①利用Windows7自带的系统工具中的磁盘清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清理。②利用系统工具中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磁盘碎片清理。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遇到疑难问题与同组同学研讨共同解决。教师巡视,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3)练测拓展、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先完成两个任务“利用磁盘清理工具对其他分区进行磁盘清理”以及“利用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各个分区进行磁盘碎片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磁盘碎片整理。最终明确“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好先进行“磁盘清理”。
(4)展示评价,达成目标。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对各自的思考进行总结,明确收获与问题。
3.课后环节(跟踪记录)
(1)填写好上机记录。
(2)完成导学案。
三环六步教学法的成效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最初使用三环六步教学法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些不适应。以前上课时总是教师先用大屏幕讲解和示范,对重点和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反复强调和演示,然后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操作。虽然课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少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学生始终处于简单的模仿和识记这样低层次的阶段,这样的课堂,教师只注重了怎样教,却没注重怎样启发学生思考和自主探索,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培养。
用三环六步教学法改革课堂教学后,最开始我坚持A、B级任务和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C、D级任务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自己解决的就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就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到后来,学生再遇到难题甚至不再找老师,直接去请教班级里的“电脑大虾”,这种“大虾”帮“小虾”的风气已获得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被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开发、激活学生的潜能等更深层的问题。
斯宾塞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进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应该尽量多些。实践证明,三环六步教学法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获得了更多成功的体验。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很好的交流能力和良好的自信品质及信息素养。
[关键词] 颅脑肿瘤;血肿;原因;围手术期
脑肿瘤切除术后出血,尤其是瘤腔内出血是脑外科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1,2]。我院自2004年1月~2012年1月,颅脑肿瘤切除术后颅内血肿形成19例,现报告如下。本文旨在探讨颅脑肿瘤切除术后血肿发生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期提高脑肿瘤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本组选取我科19例颅脑肿瘤切除术后颅内血肿的患者,其中年龄在21岁~67岁,平均在44.5周岁,男性共计12例,女性共计7例。胶质瘤共计11例,脑膜瘤共计4例,听神经瘤共计3例,巨大垂体腺瘤共计1例。血肿发生在颅脑肿瘤切除术后的0~7天,并且,术后3小时内12例,占63.1%;术后3天内4例,占21.1%;术后6天内3例,占15.8%。本组患者中,嗜睡4例(21.0%),浅昏迷4例(21.0%),单侧瞳孔散大6例(31.6%),对侧肢体运动障碍2例(10.5%),无症状常规头颅CT复查发现2例(10.5%),呼吸停止1例(5.3%)。
2 结果
以上病例均经CT和(或)手术证实:其中手术区有血肿的共计14例,非手术区有血肿的共计5例;硬膜外有血肿的共计12例,硬膜下有血肿的共计4例,脑内有血肿的共计3例。19例中,17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量9ml~85ml,9例发生在额部,4例在颞部,4例在顶部,2例在枕部;平均血肿量为(35.2±2.3)ml。2例为继续保守治疗,紧急施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的为17例。患者因术前已形成脑疝有1例,其它16例患者的意识障碍、颅压增高症状均在二次手术清除血肿后很快就恢复了。6个月随访19例患者,1例单纯脑室内血肿因出血量较小,行脑室外引流,给予保守治疗后呈植物生存,预后差;1例多发脑内血肿因脑疝形成,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手术后3个月内1例死亡,1例瘫痪,其余15例均恢复良好。
3 讨论
血肿形成原因:(1)年龄因素:本组以中青年患者为主,并且该年龄段的患者因为硬脑膜与颅骨内板粘连相对比较疏松,而且比较容易分离,儿童和老年患者的硬脑膜与颅骨内板粘连紧密,并且不易分离;(2)高血压因素:本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9例。由于脑动脉血管硬化导致血管调节障碍,在麻醉苏醒期间产生血压大幅度波动,引起出血;(3)因素:本组以仰卧位多,因为重力作用,额颞顶区脑组织无颅骨托扶相对比较容易塌陷,受脑自身重力作用影响,造成硬脑膜剥离导致血肿形成;术中因颈部过度扭曲,颈静脉回流受阻,脑组织淤血肿胀,顺应性降低,造成出血;(4)手术操作因素:对脑组织过度牵拉,导致脑挫裂伤,形成血肿;或手术致脑静脉损伤、回流受阻,或瘤周正常脑组织供血动脉痉挛、闭塞导致术后脑组织发生梗死性出血;对于深部肿瘤切除术,反复止血操作,使小动脉暂时痉挛,术后血管再通出血;或关颅时血压未恢复正常,而术后血压上升导致出血。(5)再灌注性损伤出血:常见于供血比较丰富的肿瘤。瘤周脑组织由于盗血作用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在肿瘤被切除后,血液动力学发生了改变,使得瘤周组织过度灌注,血管由于受损破裂出血;(6)凝血功能受损: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减退时导致出血;(7)术后过度使用脱水剂:导致脑组织塌陷,使硬脑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形成血肿。
参考文献:
[1] Chrastina J, Novak Z, Riha I, et al. Primary brain tumor as a rare cause of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Rozhl Chir, 2009, 88(10): 549-53.
[2] Inamasu J, Nakamura Y, Saito R,et al. Rebleeding from a primary brain tumor manifesting a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NN 04/077, revised version).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05, 108(1):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