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范文

时间:2023-07-19 16:57:27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统文化综合实践

第1篇

关键词:

京剧,作为我国众多艺术剧种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国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举足轻重。在我校园内的西北角,坐落着一代京剧大师王瑶卿先生的故居。王瑶卿先生是中国京剧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王瑶卿故居”是校园环境中一处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观,“王瑶卿”对于我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启迪上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因此,我校决定对王瑶卿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探究和运用,让更多的人通过王瑶卿去了解京剧、走近(进)京剧,也试图通过种种尝试,让王瑶卿的大师风范和他对艺术的创新精神在我校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即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走进了故居我们便可以走进王瑶卿,走进了王瑶卿,我们便可以自然而然地走近京剧,因此,以“走进京剧”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课题,王瑶卿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课题研究的源头与活水了。

一、创设情境,引入京剧:

活动前,进行相关学习和活动氛围的渲染。活动开始之际,由校园的文化景致进行推进,自然地引出王瑶卿故居,并将组织学生参观王瑶卿故居,引导学生就自己的参观感受以及对于王瑶卿其人的了解(在课前充分收集相关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广泛而充分的交流(结合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既然王瑶卿故居已成为人民小学文化景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觉得作为人民小学的一名学生,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王瑶卿。在学生了解王瑶卿的过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熟悉京剧、走近京剧,这也是我们将“走进京剧”这个活动课题植根于学校历史发展的前提之下,植根于学校文化特色的背景之下的一个生长点。

二、讨论交流 了解京剧

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课前进行的各种关于京剧知识的材料进行充分地展示,以使学生逐渐地了解京剧,认识京剧,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进一步的“走进京剧”奠定必要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认识京剧在我国戏剧领域中的“国粹”地位,了解认识京剧“生、旦、净、丑”的四大角色分类等等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就京剧这门艺术在唱腔、念白、(武打)动作和脸谱这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进行具体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对京剧产生一种好奇感,进而转化为一种浓厚的兴趣。并且为下一环节进行的相关实践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三、自主选择,分组活动

我们所开设的活动以课题为引领,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开设的活动内容有:

1.“京剧的起源”资料收集。组织学生学习京剧近200年的发展历史,以及在近一百年中京剧各大流派的形成,使学生对京剧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2.“京剧名角知多少”小调查。组织学生探究京剧名角的故事(重点研究我校特有资源“王瑶卿”的基本概况),以及京剧名角的经典名剧、京剧名角的轶事,使学生对京剧人物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3.京戏欣赏。组织学生听京戏、说京戏、评京戏的系列活动,让学生直接聆听,与京剧零距离接触,让国粹更快地走入学生心灵。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声有形的音像手段,用维妙维肖的视频画面,给学生以直觉上的感受与刺激,使学生对京剧的浓厚兴趣油然而生,通过巧妙的点拨、有效的概括提炼,让学生对京剧从“唱腔、念白、(打斗)动作和脸谱” 四个方面加以初步的感知。这便为学生接下来的围绕京剧的四个方面(念白、唱腔、动作、谱脸)进行充分的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为接下来学生“分门别类”地学唱京剧、表演京剧、走进京剧、与“京剧交朋友”作了必要的准备。

4.京剧脸谱与脸谱知识的收集。组织学生收集京剧的各类脸谱,让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了解每一种脸谱的画法都不同,以及脸谱上的每一种颜色的含义不同,激发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兴趣。

5.京剧脸谱制作,组织学生动手绘制脸谱,并将同学们绘制的各类脸谱作品张贴到班级的板报和学校的橱窗中,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京剧的喜爱之情。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综合实践活动

冯骥才先生曾说过,自己是一名画家,但是已没有时间作画,因为有太多的传统文化正在悄然消失,他必须尽自己之力去拯救它们。另外,他提及的两件事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是获悉位于偏远地区的一项由年过八旬的老人传承的蜡染工艺即将消失,他不远千里赶到那里,却见老人身旁有一个小姑娘默默地学习着,问及小姑娘一些问题,小姑娘却始终一言不发,询问旁人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个日本小女孩。是日本远渡重洋将她送来中国,专门学习这门工艺的。另一件事是一位欧洲女士,在贵阳住了六年,专门收集少数民族传世的古老而又精美的服装,并将其运送回国,收获极丰的她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大话:“十五年后,中国的少数民族服装,到我们那里去看。”不知大家听了这两件事情有何看法,但就我而言,是非常震惊的――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丢失太多传统瑰宝,而别国,却对此异常珍惜。扪心自问,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是不是太过忽视了?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曾经做过哪些思考与努力呢?放眼目前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多容易陷入深、空、艰、涩的境地,此种传统教育,内容往往流于表处,如此就显得空洞乏味,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如此何谈热爱,何谈传承?所以如何将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易于接受,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的思考中,我发现,如果将传统文化具象化,出现在学生的身边,让他们能够真实地触碰到,此时的传统文化于学生而言,就变得易于接受、可爱多了。

一、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特点,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思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对图形有天生的敏感、注意力不持久。

二、思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

因为小学生年龄、阅历的特点,喜欢较为直观的学习方式。如若在学习过程中,给他们灌输大量的理论性知识,他们一定会摸不着门道,不知所云。而如果就地取材,用身边的事例来启发他们,他们就容易接受得多。剪纸和甲骨文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形态出现,从心理上就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他们看见这一件件剪纸作品,一个个的甲骨文字,就会感到非常亲近、熟悉,学习起来当然也就很有乐趣,掌握也就容易许多。

三、对图形有天生的敏感

不知大家是否发觉,孩子在小的时候,不管他们的智力如何,他们总喜欢涂涂画画。相对于文字而已,他们似乎更喜欢图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对于图画,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而剪纸作品就是对图画的高度概括,甲骨文,恰巧就是由一张张图画演变而来的。

比如在识记“鼎”字时,很多同学都觉得很难,因为这个字太“大”了,此时,如果投影鼎的图片,让同学们了解鼎是什么样的,它的结构如何,同学们自然很轻松的就记住了此字的结构。

四、注意力不持久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只有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才能较长时间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及时地给予他们兴奋点,不时地提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在传统文化已面临岌岌可危的现状的今天,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已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身为为祖国育人园丁的我们,更有待采取更多积极的行动和有效的方法,来拯救传统文化这失落的密境。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一、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最初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开始,为一个人后续的教育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夯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反之,基础知识不扎实容易导致学生在后续的教育上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进而丧失信心和学习的乐趣,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竞争力激烈,家长往往会忽视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而重视那些能够带来特殊效益的能力培养,结果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对于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小开始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且由于处于该阶段的小学生可塑性较强、学习能力极佳,传统文化教育达到的效果更加显著;另一方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广泛,与上课教学活动开展相比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所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加有利。

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其他国家的文化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方式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过洋节等就是文化渗透的现实表现。积极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本应是件好事,但对于身心依旧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判别能力较弱,容易盲目崇拜其他国家的传统或习俗,进而不理会本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在实际生活中逐渐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乐趣和激情,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e极作用。

2、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身心依旧处于发展的状态,对于外界知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极佳的学习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小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社会上的相关消息,但由于辨别能力较弱,往往会导致有害知识进入到小学生的知识系统中,慢慢的养成一些恶性,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关注生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习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往往会对社会上的事务有着较为正确的认知,传统文化教育在该活动过程中的渗透更加有利于学生三观的培养,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辨别能力,进而养成一系列较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如何更好的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不少学校逐渐意识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慢慢重视起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但部分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是,部分学校管理者自身水平有限,不清楚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虽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制定不出具体的实施措施;二是,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显得过于形式化,不能达到传统文化教育预期的效果;三是,教师对该项工作的开展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1、制定合理详细的计划

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非一件易事,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弱,传统文化的学习具备一定难度,所以小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为了更好的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应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找到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两者之间能够自然连接的知识点,并制定好相应的较为合理且详细的计划,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也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2、重视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学校应首先重视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鼓励全校师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该项工作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3、利用现代化手段,让传统文化教育生动有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但往往过于生涩难懂,学生无法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声音、视频及图片等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4、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形式可以多样化,不存在过多的局限性,所以为了更好的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借助于丰富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情境,结合自身的接触、感知等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5、传统文化教育应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段,对于社会的认知较少,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等特点,为了更好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制定相应的计划。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小学生所处的阶段,身心依旧处于发展状态,学习力强,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等方面有限,所以应结合实际情况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地方传统文化 综合实践 文化教育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且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偶然一次看电视上的国际时装秀,发现服装上的元素很美。地方的传统文化因为区域小、传播范围窄、技艺功能老,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这些集结着智慧和技艺的地方传统艺术就这样消逝得无影无踪未免太可惜。因此,拯救地方传统艺术已经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工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找到了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通过研究传统文化艺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渗透课题,让学生在探索地方传统艺术中认识、了解民间艺术的美,从而传承和发展当地的传统艺术。

那么,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怎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将点滴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使用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和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给传统美术资源合理的生存空间,给予民间美术课程一定的重视度,将其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接触更多关于民间文化艺术内容与方法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艺术的艺术力与生命力,为地方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铺路搭桥。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活用环境资源探索地方传统文化

1.在校园文化中巧用多样的地方传统文化。

宣传橱窗是学校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过程中与孩子沟通的一个有益桥梁。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期向学生可以介绍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及地方传统文化作品,如学校宣传橱窗开展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内容,分别介绍十二生肖的历史典故和来历。我结合这样的主题活动,开展一堂有趣的十二生肖地方传统文化作品欣赏课,展示了一些手工艺术作品,如虎头鞋、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等,通过这样的宣传,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组建学习兴趣。

2.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活动小组。

如低年级侧重剪纸创设小组,中年级侧重泥塑创设小组,高年级侧重皮影布艺创设小组,并在每个活动小组提供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操作材料,让学生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为学生接触地方传统文化,积极提供机会与条件。

二、从家庭生活中巧取多彩的地方传统文化

家庭生活中蕴藏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对龙凤绣花枕、一只青花瓷罐、一只彩陶花瓶、一块扎染花布……其造型、装饰和技艺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营造生活的艺术,它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平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探究这些家中的艺术作品,组织学生带着家里的地方传统文化作品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其历史与文化,分析感受和体验。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作品的探究活动,会倍感亲切和自豪感,同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妙用地方传统文化题材,发扬地方传统文化

1.课前自主学习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前提条件。

课前有效的自主学习是营造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如风筝作为中国典型的民间玩具之一,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协调,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2.欣赏与制作相结合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关键所在。

地方传统文化教学离不开“欣赏式”教学,我们在地方传统文化教学时应该将欣赏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一起,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通过制作学生不止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美,同时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制作工艺的艰辛,激发学生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

3.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必要条件。

地方传统文化作品形式多样、材料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质感和美感,不是我们能用语言描绘形容的,所以在地方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多收集各种地方传统文化的实物及图片和视频资料,为教学提供最直接的教具,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地方传统文化作品。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民族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小学

2001年,我国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一次提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2017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肯定了其重要性。[2]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民俗、书法、武术、民族音乐、灯谜等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民族文化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实践经验,更深刻地认识、理解和运用传统民族文化。

一、意义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对传统课程的突破,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和实践。将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团结共进、和谐发展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做好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小学可以利用区位优势,以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把优秀的、经典的且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文化精华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开始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响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

(二)是丰富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重要途径

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优化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理论与实践脱节,限制了学生思维,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实践和体验,在活动中学会团结合作,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重组和拓宽。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运用学科知识,学科知识也指导了实践活动的开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选择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传统民族文化作为课程内容。例如,中小学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到田野去体验不同民族的耕种方式、在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学唱富含民族风情的民歌、在手工作坊亲手制作绣球和壮锦、在家中亲手制作传统美食等。

(三)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全面投入活动。深度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学生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情感的满足、意志的磨炼和自我独立,感受到自然、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深度学习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的问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观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全面提升。学校在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影响,从不同角度挖掘现有的丰富民族文化精华,将其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中小学学生去探索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尝试将理论知识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当中。

二、政策依据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个民族只有把民族文化精华传承好了,才能立而不倒。

(一)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容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要求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这一民族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积累下来的成果,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有房屋、服装饰品等,精神文化有语言、传统节日等。而《指导纲要》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部分明确要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方式是“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导向是“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2]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贴近他们真实生活的课程内容。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剪纸课,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授课。在剪纸课上,学生可以根据真实生活中遇到过的事物设计样式并动手剪裁。

(二)传统民族文化精华有助于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总目标

传统民族文化精华是指蕴涵在民族文化之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它们在培育学生的优秀精神品格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民族文化精华的教育价值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让学生从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武术、书法、山歌、戏曲、语言等都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学校利用这些传统民族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第二层是逐步提升学生对自身、自然与社会的整体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精华蕴含着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如民族服饰、绣球、剪纸、节日庆典、祭祀、生命礼仪等,这些民族艺术蕴含着一个民族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第三层是落实价值体认,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传统民族文化精华蕴含着一个民族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考。例如清明节祭祀先祖,对先祖的祭奠和缅怀是我国孝文化的体现,学生应明白“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在家要孝顺父母亲人,出门要谨慎谦恭。

(三)传统民族文化的习得方式与综合实践

活动的活动方式相契合有些传统民族文化是靠经验和个人体会传承的,靠不断的重复和演示传授给学习者,而学习者也是通过不断参与实践并且用心体会习得。传统民族文化的习得具有难以文字化描述、难以量化、难以标准化的特征,不易通过理论知识教育习得。如曲艺、杂技、中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学习者大都是在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中习得。因此,实践是传统民族文化的主要习得方式。《指导纲要》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定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2],这四个教学方式的核心也是实践,把传统民族文化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连接在了一起。把传统民族文化精华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可以在课程中加深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又可以在民族文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优良品德。

三、融入途径

(一)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价值观、实践经验和整体认知的载体。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要结合《指导纲要》课程内容的四个特性,即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整合性,选择合适的传统民族文化项目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指导纲要》总体精神要求,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可以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时间节点选择对应的节日,如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内容,如对对联、猜灯谜、猜歇后语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文学艺术特长开设书法课、民族音乐课、传统武术课等。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灵活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

(二)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环节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人员,教师的正确指导是课程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关键。《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每所学校原则上要配备一名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并组织其他教师参与到本课程中。[2]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时,学校可以把具有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格或熟悉传统民族文化作为优先录用条件。如果因制度原因不能为这类人才分配编制,学校也可以聘请他们作为兼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的民族环境以及生活经验设置多个主题和任务,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进行选择,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并展开讨论。在活动实施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演”的方式在舞台上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

(三)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评价环节

将传统民族文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融合程度和融合质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指标之一,既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传统民族文化顺利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环节的评价有评学生、评教师和评学校三个类别。一是评学生,即透过学生的作品去观察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过程,观察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是否用心体会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和意志,综合水平是否有所提高,是否学到了一定的知识。二是评教师,即看教师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否符合传统民族文化的主题,是否引导学生用新思想去观察传统民族文化,是否做好记录,是否留有档案等。三是评学校,即看该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是否有熟悉传统民族文化的教师,是否从组织和经费上予以保障,是否建立起了融合传统民族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制度,教师培训后的日常教研交流是否得到保障等。

四、结语

传统民族文化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定的意义和政策依据。在具体实践中,学校教育工作者需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将传统民族文化适当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12):28-31.

[2]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课程,2017(23):4.

[3]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J].中国民族教育,2019(10):3-4.

[4]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第6篇

关键词:时机;设计;参与

中国分类号:K892.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节日更是民族文化遗产,它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面对传统,当全盘继承时,我们不免有些沉重,可是,当全盘摒弃时,我们的脚似乎站在流沙上,内心苍白至极。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越发显得孱弱。如何让当今的新生代亲近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在学生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 把握时机是前提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开发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在如此大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把握好时机,充分拓展实践主题尤为重要。例如,在今年的端午节期间,我区第七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正在我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于是,我们打破了已经成型的课程设置,确定了以“艾叶飘香”为主题的端午文化大体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适时的时间段,离开父母,和老师,和教官,和同伴一起全方位地体验中国古老的节日――端午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活动经过精心设计,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高度称赞。此外,教师还可以扑捉更多机会,确定恰当的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中秋系列文化体验活动;九九重阳助老活动;感恩父亲、母亲活动等等。

二、 精心设计是关键

当主题确定之后,活动的精心设计尤为重要,他关系到整个活动的成败与否,关系到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艾叶飘香》的活动中,我查阅了大量关于端午文化的资料,充分了解了端午文化的起源、传说、内涵、习俗、相关体育项目等等,据此,把活动分为五大部分:1、搜集、宣传端午文化,制作端午简报;2、体验端午习俗,制作香包;3、感受艾叶飘香,学包粽子;4、登山望远,采集艾叶。5、开展端午体育项目,模拟赛龙舟。确定好以上五项内容后,教师按步骤做好相关工作。首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如:购买粽叶、糯米、红枣、针线、布头、中草药配料、画笔、彩带等,请木匠制作小型旱地龙舟等等;第二:组织学生登山采集艾叶(与本实践基地贯有的野营拉练活动合二为一),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从大自然丰富的植物中,识别和采集艾草,了解艾草的属性和医用价值。回来后,用红绳扎接起来,挂在宿舍、教室或餐厅的门旁。通过登山采集,不仅了解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习俗,还锻炼了同学们的体能,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第三:结合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指导课方案,关注每一个细节,为学生全方位体验端午文化做充分准备。

三、 人人参与是必然

要想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必先让其接受;要想让学生接受传统节日文化,必先令其接近,并参与其中。关于端午的文字材料、传说比比皆是,端午的粽子也是常年看到,吃到,但是,这些离现实太远的文字,并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端午的内涵,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隐藏在炎黄心中的那隐隐的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愫才能慢慢发芽。在这次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基地的现有资源,扩大活动规模,保证活动时间,使学生人人参与,并乐在其中。

室外,当民间老艺人把震天的锣鼓敲响的时候,延续几千年的端午节便拉开了序幕。操场上,同学们分成红黄蓝三队,以旱地龙舟的形式演绎流传已久的“龙舟赛”,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当龙舟手,拉拉队喊声阵阵,锣鼓手神采飞扬,好一派端午场面。室内,伴随着悠扬的古筝乐曲,有的小组包粽子,有的小组制作香包,有的小组用彩笔制作端午文化简报,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几项活动进行体验。“包好的粽子体验”对于十三、四岁的学生十分复杂,我们请来民间包粽子高手一步步示范,老师手把手的交,同学们在学习――失败――成功――再尝试的体验中感受到端午文化的乐趣。粽子包好一部分,就用电饭锅进行蒸煮,大礼堂里艾叶的芳香伴着悠扬的琴声沁入每个人的心脾,让人好不惬意。制作香包,也是孩子们从未体验过的,他们跟着辅导老师,从裁剪、缝纫做起,一招一式中,虽显笨拙,但看到一个个彩色的香包制作成功,他们欢呼雀跃。参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给学生带来了乐趣,更带来了自信。

第7篇

一、“春节”教学活动的设想

第一步:了解“春节”节日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步中,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调查研究:

1.春节有什么来历,有哪些传说故事?

2.“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把过春节叫做过年?

3.过年有什么习俗?

4.贴春联有什么由来?写春联有什么

讲究?

5.现在有哪些国家要过春节?

6.各地过春节有什么不一样?

7.描写春节的诗歌有哪些?

8.你会猜灯谜吗?春节的灯谜有哪些

内容?

9.调查一下现在同学们的春节是怎样

度过的?

……

第二步:学生自主选择春节文化研究的子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学生在询问他人、查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言。从吃腊八粥的习俗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结束,使学生对春节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合理的分工,自由组合,从集中到分散,再从分散到集中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对春节文化的习俗基本熟悉。

学生可以通过知识介绍、图片展示、采访视频播放、调查研究报告等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三步:总结反思,提出倡议

传统的节日习俗,免不了带有迷信、封建等思想糟粕。还有现在将过年演变成整天走东串西,请客送礼,搓搓麻将,斗斗地主……

应该把学生引导到旅游休闲、学习文化知识等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来。相信通过学生们的认识提高,带动家长的认识提高,最后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岂不是好事一件?

二、其他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设想

有了春节文化研究的基础,可以将其余的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分下去,大胆让学生自主研究。

第一阶段:计划准备阶段

预备研究主题:

*清明(端午、中秋)节各有什么由来?

*清明(端午、中秋)节有哪些传说故事?

*清明(端午、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是节日还是节气?

*描写清明(端午、中秋)的诗歌有哪些?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中秋节为什么又叫团圆节?

*月饼是谁发明的?

*中秋的月亮为什么特别圆?

*月亮上究竟有些什么东西?

*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第二阶段:实践行动阶段

在此研究活动中,需要关注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相关图书的查找、相关知识的搜索、相关问题的调查访问等等。对其中的操作方法应该进行及时的指导。对内容的筛选等不要过多的制约,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好的内容不一定是最佳的结果。

第三阶段:交流展示阶段

在班上小组交流,交流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及时给予合理的建议、评价。对自己小组的成员进行评价,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

预计可能出现的新的研究方向,对各个节日中的不良习气进行反思,提出改良的思路和方法。

三、国外节日教学活动的设想

当前,国外的一些节日,比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和母亲节等,在学生中的知名度很高。对国外的节日进行一下专门的研究未尝不可。

第一步:预设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

*国外有哪些重要的节日?

*国外的节日有什么由来?

*中国人该不该提倡过外国节日?

*外国的节日与我们中国的节日相比,哪个好?有什么不一样?

*调查:有多少人喜欢过外国的节日?

*国外的节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

影响?

*怎样正确对待外国节日?

*外国人有吃粽子的习俗吗?

*外国人怎样过“年”?

*外国人怎样看待我们中国的节日?

第二步:制订计划,按照计划进行研究实践

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度,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如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和指导。对有困难的小组或个人进行个别辅导或帮助调整实践计划;指导学生注意活动安全,培养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三步:交流小结,展示成果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图片资料、观察日记、文艺小品、辩论会、知识竞赛等进行展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学生有始有终地完成小课题研究项目的任务。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不服输的劲头充分激发着他们的创造力。为了在展示课上有出色的表现,他们在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上动足了脑筋,使展示课不仅是成果交流课,也成了一场各显神通的创意较量。

第四步:评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