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6:57:22
序论:在您撰写电子政务档案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电子政务无论从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理解,都离不开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而当代文件管理所依据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文件连续体理论。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继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之后,又一被国际档案界所广泛接收的文件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文件演化为档案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从文件创建(包括创建之前的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到作为档案保管和利用是一个一致的、连续的管理过程。文件连续体模型见下图。
根据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管理者与档案工作者可以在文件连续运动的任何阶段对文件进行管理,以达到他们各自的、但又是协调一致的目的。这样档案工作者就可以提前至文件连续体的前端,即文件创建的起始端,对文件进行管理,如档案工作者在文件管理系统设计时就介入工作,在文件创建时就对文件进行鉴定,在确保文件能够长期保管的条件下对文件进行保管等等,以保证文件在它们存在的整个过程中得到适当的管理。这种管理其本质就是前端控制管理,对电子档案管理来说,尤其需要这样性质的管理。
电子档案是需要前端控制管理的。这是因为电子档案如采用后端控制的管理,那么从电子文件的整个管理过程来看,只是进行了半程管理。因为在后端控制管理情况下,电子文件是在其移交到档案部门后才对它们进行管理,这实际上就是沿袭纸张档案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根据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设计的,但将这种后端管理模式用于电子档案管理,在实践中就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解决电子档案的凭证性的问题,因为电子档案特点之一是载体与信息的可分离性,因此,其信息很容易在载体上被删改,这样等到电子文件归档之后再去控制管理,那么在这之前的电子档案在文件阶段是否被篡改过,其在文件阶段的处理、运作的背景信息是否完整等这样具有凭证价值的信息就很难确定,很难控制,由此,运用这种后端控制管理模式来管理电子档案,也就很难使电子档案具有凭证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要让位于当代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原因之一。
而依据当代文件连续体理论对电子档案采用前端控制管理,就可从档案管理的要求出发,对电子档案的控制与管理提前到电子文件的设计与创建之时,即在电子文件起始端就对电子文件进行控制与管理。这样就可由电子档案后控制的半程管理扩大到全程管理,即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这一管理模式后,电子文件从其产生的第一步起至以后文件运行的每一阶段都可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去对其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电子文件在归档时是能够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使电子档案具有原始性并具有凭证价值。
从国际档案理事会的电子文件管理策略看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在调研了世界上国家级和省级的100多个档案馆后所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1997)中提出了四项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策略,应该说这四项基本策略是比较全面的,它是把电子文件的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电子文件设计阶段、创建阶段、管理阶段和利用阶段,然后,分别提出管理策略:
1.电子文件设计阶段的管理策略:即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应该介入电子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以确保电子文件产生和保管符合可靠性、凭证性和可保管性的原则。
这里所说的档案部门“应该介入”并不是指档案部门在整个文件生命周期对涉及有关电子文件的所有行为负责,而是指要在整个文件生命周期中推进电子文件的标准化管理和实践,也就是说,档案部门的职能要扩展到整个文件生命周期。
2.电子文件创建阶段的管理策略:档案部门应该确保电子文件的创建者所创建和保存的电子文件是可靠的、具有凭证价值的和可保管的性能。
这条策略并不是要档案部门包办文件创建人员的责职,也不是指文件创建人员不能胜任管理文件,而是指档案人员应该就如何创建符合档案部门需求的电子文件对文件创建人员进行指导、传授方法。
3.电子文件管理阶段的策略:档案部门必须管理电子文件的鉴定过程并对电子文件实施智力控制,即对电子文件实施有效的著录。
4.电子文件利用阶段的策略:档案部门必须明确地提出电子文件保管和利用的需求,以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利用性和可理解性。
从以上这四条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策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时,所产生的电子文件要能够成为电子档案,档案部门就必须将其职能延伸至文件部门,与文件部门共同对电子文件进行前端管理、全程管理和文档一体化管理。
从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看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关系
虽然20世纪80年代有了文件连续体理论,20世纪90年代又有了电子文件管理策略,但它们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方法与工具。如在实际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部门如何将文件管理系统设计成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文件管理系统,这便是一个关键问题。
2001年9月,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实施的国际上第一个关于文件管理的标准――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就在国际层面上为各国政府部门的文件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步骤、方法与工具。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在国际上引起极大的反响。目前该国际标准已被采用为国家标准的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
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如何系统而有效地对文件进行管理的宏观框架,文件管理的要求和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等一般的规定;第二部分提出了如何将第一部分内容加以实施的详细的指南,例如如何建立文件管理的政策和进行职责分工,如何进行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如何对文件进行处理、控制、分类、存贮和利用等等,提供了一系列的实际指导。
在该标准的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作为文件应具有的如下特征:
1. 文件应该正确地反映所要传达的内容、所决定的事项和所采取的行动,文件应该能够满足相关事务处理的需要,并可用来作为说明与解释的依据。
2. 文件的内容应始终与记录下来的事务处理的元数据相链接,如文件结构元数据、背景信息元数据及相关文件元数据。
3. 文件应具有真实性,其能够证明文件中所记录的事务处理,能够证明文件形成的责任者,以及文件形成的时间。
4. 文件应具有可靠性,其内容应是可信的,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其所证明的事务处理、事务活动和情况。
5. 文件应具有完整性,其构成部分应是完整齐全的,而没有被非法篡改过。
6. 文件应具有可利用性,可被查询、检索、显示和解读,并能够在事务活动和机构职能背景下能够被确认。
很显然,文件的这些特征与档案的凭证性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份文件具有了如上特征,就可以认为这份文件具有了档案的凭证价值。也正是由于该国际标准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档案的要求,所以引起了许多国家文件管理机构和档案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200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份报告《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这份报告从保存人类遗产角度专门强调:根据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所提出的文件的特征,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要在电子文件产生之前参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以保证电子文件应具有的档案的凭证性。
美国国家档案局在2003年7月提出的《美国国家档案馆战略发展指南》中也强调了在政府文件管理中实施《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美国文件管理重新设计方案》。
澳大利亚档案馆则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在设计、开发文件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标准,并按该标准进行实施。
英国档案馆则正在进行一项为期二年的研究项目:《ISO 15489 对文件管理的影响》。
可见,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实施电子文件的档案管理,这已成为文件部门和档案部门的共同认识,其实这不仅是文件部门与档案部门工作职责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类保存自身历史遗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则为实现这一点在国际层面上提供了实施的规范与技术。
关于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关系的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关系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电子政务是电子档案管理的源头;
2. 电子档案管理是电子政务的效率所在。
由于有了以上两点,因此:
3. 电子档案管理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4. 电子政务建设在本质上涵盖了电子档案的管理。
所以,任何在理论或实践上将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隔裂开来都是不科学的。
由此,为了实现在电子政务中的电子档案管理,从电子政务角度讲应该:
1. 在电子政务的系统设计时,应有电子档案管理的设计;
2.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时,应有档案部门人员的参与;
3. 在电子政务的实施时,应有档案部门人员的指导。
而从电子档案管理角度讲:
1. 档案部门应转变观念、扩大职能,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
2. 档案人员应更新知识,从而有能力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
3. 档案标准的制定应能适应电子政务的需要。
但是,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电子档案管理关系上看:
1. 在理论上,研究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还跟不上我国电子政务迅速发展的实际,差距还很大;
2. 在实践上,制定的标准还很不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如2002年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还只是一个电子文件后端控制管理模式的标准,不能适应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档案前端控制管理模式的需要。
3. 对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还少有研究,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没有引起重视,而该国际标准的颁布在国际上却掀起了一股风暴,引起极大的反响。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档案部门还只是形式上参与,而在实践中却很少参与,可是,我国每年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却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在这样情况下,又怎能保证这样的电子政务建设其文件管理是能够符合电子档案管理的实际要求的呢?!
结论
关键词:电子政务系统档案管理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带来了巨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逐步起步发展,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便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今后的发展的反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存储档案,优化借阅流程,增加使用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同时对原始材料也是有一定保护作用的,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档案的作用。当然了,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要建设怎样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探索的。
一、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移交的不规范
首先,是对移交档案认识的不充分。在档案移交过程中,很多时候仅仅是对单份电子数据的移交,而未能关注到每一份电子数据背后的因果联系,忽视了档案背后的事件发展的整体性,对今后档案作用的发挥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其次,便是移交过程的不合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不一样,可以存在很多的原始档案,这也就造成管理人员对备份的依赖性很强,备份越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越安全。因为遗失了某一份,还有其他的备份存在。但是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档案管理的不合规范性。最后电子档案的移交一般来说还有纸质档案的存在,再核两者的时候,存在移交时间上的差别,间接性造成了移交过程中工作量的增加。
(二)技术条件的制约
电子档案的机密等级不一样,那么对其保存的时间、方式也不一样。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的数量必将是不断增加的,所以这也对档案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在面对不同等级的档案要进行及时的处理,以确保技术能够满足档案保存以及查询的质量。同时技术条件还制约着档案的安全性。如果说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薄弱,那么就会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比方说,一些不法分子和黑客,利用系统中的漏洞,使相关档案信息外露,会出现损坏和缺失的可能性。这些都是电子档案管理中面临的技术挑战。
(三)管理制度的缺失
档案的管理最终落实到人的身上,比方说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人为操作不当或则和其他意外情况等等,都会对档案的完整性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说,要求档案管理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意外情况的出现。而一旦遇到意外情况,管理制度缺失的弊端会更加的凸显。档案数据信息管理缺乏完整性,责权不一致,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在第一时间对相应的档案进行查找确认,便极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局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档案监督管理机制的缺失。监管不当,在运行期间以及出现问题,都将面临不小的挑战。毕竟,制度是保证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的框架,一旦丢失了这个框架,问题便会接踵而至。
二、提升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能力的措施
(一)对档案移交的規范管理
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将档案的资料存放起来,同时也应该是为今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让档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首先在档案移交中,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对不同机密级别的档案分门别类的保存好。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分门别类的归纳好,并编制相应的归档条例,做到人人按照制度办事,为档案的归档提供理论依据。当然了,在档案移交管理中,还应该对电子档案的完整性以及移交标准做出相应的考查,确保其满足移交的标准。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的管理,在前期对档案的移交做出相应规范的管理,以便为接下来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二)重视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对电子档案而言,和传统的纸质档案还是有区别的,在内外界的影响下,对档案的安全性极容易产生威胁,并且电子档案的存放管理依靠于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一旦黑客从外部攻击,很难对原有的档案进行恢复处理。所以说,我们要为电子档案管理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首先,不断提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技术管理,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加快电子档案的升级管理。其次,便是对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时代不一样,管理手段不一样,所需要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些电子档案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对于出现的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能够有所了解,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实际管理中的问题。最后便是一个较高层次的管理,应该是对原有管理方式的不断升级改造,对现有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大胆调整和创新,以便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求。
(三)做好信息整合工作
对于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将这些资料存放起来,更为重要的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历史史实以及决策依据。所以说我们在点在档案的管理中,还应该管理信息整合工作,促使管理效率以及档案使用率的提升。首先,利用电子档案信息管理优势,建立相应的使用机制,实现信息和实体使用的一体化目标。让管理人员在档案的归放时,就应该考虑到每一份档案的历史联系,这样才能够帮助借阅者了解整件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实现信息高效整合。其次,对现有管理方法和形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对一些新式技术、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进行合理应用,实现高效的信息整合,从而实现提升电子政务系统中档案管理效果的目标。
三、总结
电子政务档案系统的建设,对推动档案现代化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所以说,档案部门应明确自身在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全流程中的定位,从而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管理,说到底都是依靠人来制定实施的管理,只不过管理对象不同。在进行电子档案政务管理的时,我们应该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为电子档案规章制度的制定,技术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壁垒,从而不断优化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根据时代对电子档案的要求不断做出调整,以便更好的发挥电子档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永生,杨茜茜,侯衡,苏焕宁.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问题与思考[J]. 档案学研究,2015(02)
[2]米静.电子政务系统中档案管理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8)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部门运用现代化的信息、通信技术通过网络来实现服务与管理,并通过网络技术使政府机构的工作流程再造和组织机构的重组得以实现,超越时间、空间和各个部门之间的人为限制,使服务和管理都更规范、更优质、更全方位。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获得提高,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信息管理技术,以便档案信息资源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科学的管理模式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电子政务下的档案管理可使档案信息获得长期储存,有利于查询和利用,可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不够完整。原始性和真实性是电子文件档案的固有属性。纸质档案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容易就可对其原始性和真实性进行确认,而电子文件档案在其形成和处理过程中,信息的可变性是非常大的,如果在处理过程中删除或者修改了原始文件,是不易被识破的。同时,在电子档案的处理过程中还具有与信息载体相互分离的属性,因此,电子档案很容易在形成的过程中被人修改,对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可靠性都造成了影响。
(二)档案难以长久储存。硬件、软件以及环境等因素都会在电子档案的生成、传输、应用等阶段产生影响。在储存过程中,电子档案对载体的性能以及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加上其使用寿命并不长,储存载体无法对自然灾害或者病毒的侵蚀进行有效抵御,操作失误或者电压不稳都会严重损坏或者丢失信息内容。因此,档案信息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储存。
(三)档案的安全性、稳定性不高。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能享受到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便捷,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较强,覆盖于世界的各个地区,因此每个人都可自由进入因特网实现资源共享。在电子政务环境下,重要文件的传输大部分是通过因特网来实施的,在传输过程中,电子文件极易遭遇黑客攻击,导致文件内容被伪造或者泄露出来。电子档案在保存、管理和接收过程中极易受到病毒的影响,目前熟悉计算机技术的黑客较多,就算电脑中安装了防火墙,简易防火墙系统也易被其攻破。所以,电子档案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安全性和稳定性均不高。
三、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策略分析
(一)建立健全的档案资源数据库。健全的档案资源数据可为政府提供更可靠、更全面的信息,有利于其查询与利用。确保档案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建立健全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前提与基础,因为这样才能使档案资源数据系统与电子政务的需求相符。健全的档案资源数据库不仅能深度挖掘信息数据,还能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政府决策。
(二)实施“前端控制”。档案管理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特点是整体性、连续性和现实性,要想使其作用得到良好发挥,就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后端控制”的服务阶段,必须将这种传统落后的策略进行转换,实施“前端控制”策略。档案管理部门主动地提前接入对信息资源的整理、收集和利用工作中的方法就是“前端控制”,这种方法可实现自身管理工作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同步发展。“前端控制”不仅是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系统管理原理、档案即时归档和长期利用的要求,也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性的需要。
(三)加强信息安全与标准规范。档案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管理在电子政务环境下产生了很多问题,档案信息的安全和标准规范问题可保障档案管理顺利进行。由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导致档案信息要面临的问题较多,为了加强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对电子政务中内部网络的建设进行加强,这也是管理部门对档案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网络安全的保证对电子政务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从根本上说,政府部门对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也体现出国家对档案信息的建设。所以,政府中的档案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所制定的信息安全规范以及框架实施对档案信息的安全建设工作,从更深层次上解决信息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四)建立信用档案模式。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对信用档案模式的建立可将某对象的信用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反映以及证明。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信用档案建设可为政府机构的联合监管提供更好的服务,不管是对政府档案信息所实施的公开决策,还是对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以使其服务能力扩展于社会中,都是以信用档案为基础的。档案信息管理中的信用档案建设使科学、合理地管理信息资源的目的得以实现。因此,在电子政务环境下,信用档案的建立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五)政务档案信息实施公开服务。对国家机关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就是政务档案信息公开服务,公开国家所运行的行政权利,因为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是政务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公开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政务机关应根据自身特点并结合社会群众的利益来公开、公示政务档案信息是实施政务公开的前提,这样可有效改善政务档案信息的质量。
四、结语
当前,我国已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信息化的重点,这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但是必须看到,档案管理信息化不单纯是工程项目,它是档案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特殊性,档案管理信息化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任重道远。
创新与安全的矛盾
由于档案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相对于那个时代最完备的档案管理技术与管理制度。近代档案学已经是一门完善的、体系严密的科学。虽然档案学面临信息化的冲击与挑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一代档案学尚未产生,档案管理信息化还存在大量未解决的难题。因此,处理好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管理创新和原有档案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
原有档案管理制度的核心一是为了快速查询、应用,二是为了确保档案安全。同时,对历史档案管理现状难于改变的特点,必然使档案管理不可避免地走向管理方式的多元化。例如,国务院办公厅的档案管理系统就分为1990年前和1990年后,分别用不同的方式管理。在这方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毕竟档案的历史管理方法无法改变,档案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档案管理系统向深层应用发展时,会出现与其它应用系统整合的情况,如文档管理一体化。对于这类整合,重要的是处理好整合应用项目与档案管理特有的、独立性要求的矛盾。例如,档案管理中对文件标题有权改动,这必然使公文、档案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复杂化。采取管理创新和合理技术是档案管理与其它信息系统整合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标准化、法制化的挑战
在我国,档案管理信息范的标准化程度相对比较低,造成应用泛围和信息共享性大大下降。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不同,难于实现标准化。由于档案自身的复杂性,我国政府的档案管理体系亦比较复杂,分散管理是其突出特点。除中央、地方档案馆外,各政府机构亦管理着相当有年头的档案,有的甚至保存着大量建国初期的档案。由于多头管理,各有政策,造成了管理标准化的困难。
二是在具体管理细节上,各级政府和政府各机构间,缺少必要的协调机制,使本来能够实现标准化的管理变得比较混乱。最明显的例子是为党、政、人大、政协共用的、相对统一的档案分类主题词表都很难提出。
三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造成的应用技术体系不断升级、换代,标准不断变化,加剧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风险,加大了投入和建设难度。例如,每次存储介质的革命都带来存储格式和标准的变革,将已经数字化的档案资料置于重新投入巨资升级或放弃原有数据的两难境地。
四是关于档案的立法相对比较缺乏,甚至对超过五十年的历史档案必须解密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造成大量档案因密级问题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至于建立电子档案,不但存在巨大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且至今在标准、法律依据等方面都还是空白。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了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相关法律的滞后则令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只能停留在辅助管理的位置上无法继续向前发展。
电子政务的更高要求
当前,我国正在加紧实施电子政务建设。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政务并不完全是过去OA、信息化在名称上的改变,它具有特定的含义。利用计算机开展OA应用早已有之,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电子政务的鲜明时代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电子政务系统构建在国际互联网平台上,因而能够直接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履行政府职能。这改变了以往的OA系统,由于建立在政府专用网络上,只能为自身业务服务的应用目标,使政府实现了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更高层应用目标。
另一方面应用于互联网上、功效等同于手迹和印章的电子签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构建了在互联网上的最基本的电子信任体系,在网上进行有关社会活动便有了可信的安全保障。正因为如此,国际上电子政府建设成为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标志,使推进电子政务成为政府管理领域里不可避免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推进电子政务必将迈向电子政府。从这个意义出发,今后开展政府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更新旧观念,研究新问题,做出新部署。在政府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上确实需要创新。
从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看,人才档案的管理与应用已经实现了信息网络化。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不少大公司的资料、档案信息系统虽然遭到彻底摧毁,但仅仅几天后,这些公司在其数据备份系统和灾难恢复系统的支持下,业务全面恢复。说明当前档案管理系统已经发展到了高度可靠、可用的水平。如果还是按原来的办法各自为战地建设,不从中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就不可能加速这项建设的进度,就会事倍功半,还会给国家造成巨额浪费。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档案管理系统必须考虑它是电子政府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从电子政府的全局出发,构建档案管理系统。与我们过去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相比,今后系统建设至少需要考虑增加以下任务并及时部署。一是应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PKI/CA,建立可信任和可授权的应用系统。在互联网条件下,电子档案的应用和管理需要电子证书以规范权限和使用电子印章,确保电子档案的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和安全、保密要求。二是政府电子档案的数据备份、事故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系统的建立。电子文档和数据是所有信息化建设投资最终获得的几乎唯一的回报,是极宝贵的数据资源。我们应该以全新的理念、审慎严密的措施、科学的方法,从建设之初就构建电子档案坚固的安全屏障。
新形势下的基本策略
必须看到,在今天的形势下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开展工作。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除了自身建设任务外,还应推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因为,电子政务的实施将带来政府管理创新的巨大机遇,将打破许多原有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甚至出现只有各种电子政务建设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电子政务的情况。所以,新形势下搞好电子政务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重要策络。实践经验表明以下策略十分重要。
1、积极纳入国家信息化领导、协调机制。所有电子政务建设都应当自觉纳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的总体方案。政府效能的源泉来自管理,电子政务成败的关键也必然是管理。例如档案管理信息化采用PKI/CA就应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协调下构建和应用。
2、与时俱进,观念创新。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中,采用信息技术引发的工作方式、管理方法的变化将会层出不穷,必须创新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政府文档数据备份问题,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我国政府机构信息系统中还几乎没有符合严格意义的数据备份系统,数据安全性十分脆弱。但是要求每个政府机构都建立复杂、昂贵的数据备份系统是不可能的。采用市场的方法可以解决企业和相当一部分机构的问题。但是党政等重要机构如何解决值得很好地研究。这就要求我国各有关机构必须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转变观念,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机构职能等方面全面创新。
信息化产生的一些问题,可能现行各有关部门都不具备解决它的职能,这就特别需要职能创新。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我们的许多机构有可能通过分析、研究,从拓展业务工作的范围出发,主动承担起新职能。或者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协调下,被赋予新的职能。例如,中央和各地方的档案馆就有可能成为各级政府的文档数据备份中心,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3、遵循标准,推进标准,加强法律建设。在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中常常遇到过分强调本单位特殊性,管理方式不可更改的情况。这种实质上无视标准化、拒绝采用标准的作法极其有害。曾有过高层政府机关,采用仅凭经验管理档案的方法,连续数十年不变,虽然也很有成效,但不具有通用性,无法让更多的人高效率地使用,最终证明这种管理毕竟是落后的,必须淘汰的。
采用标准意味着系统性的进步,对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搞好应用并使应用不断深化,就必须在标准化上下足功夫。有些标准的制定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例如电子档案的标准,不但涉及数据格式,还将涉及运行环境等诸多因素,本身就包含不止一项的复杂课题,更应统一领导,集中力量,锲而不舍,不断推进。档案管理和利用、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电子档案的立法工作也应积极创造条件,早日实现。这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创新与安全的矛盾
由于档案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相对于那个时代最完备的档案管理技术与管理制度。近代档案学已经是一门完善的、体系严密的科学。虽然档案学面临信息化的冲击与挑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一代档案学尚未产生,档案管理信息化还存在大量未解决的难题。因此,处理好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管理创新和原有档案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
原有档案管理制度的核心一是为了快速查询、应用,二是为了确保档案安全。同时,对历史档案管理现状难于改变的特点,必然使档案管理不可避免地走向管理方式的多元化。例如,国务院办公厅的档案管理系统就分为1990年前和1990年后,分别用不同的方式管理。在这方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毕竟档案的历史管理方法无法改变,档案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档案管理系统向深层应用发展时,会出现与其他应用系统整合的情况,如文档管理一体化。对于这类整合,重要的是处理好整合应用项目与档案管理特有的、独立性要求的矛盾。例如,档案管理中对文件标题有权改动,这必然使公文、档案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复杂化。采取管理创新和合理技术是档案管理与其他信息系统整合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标准化、法制化的挑战
在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程度相对比较低,造成应用范围和信息共享性大大下降。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不同,难于实现标准化。由于档案自身的复杂性,我国政府的档案管理体系亦比较复杂,分散管理是其突出特点。除中央、地方档案馆外,各政府机构亦管理着相当有年头的档案,有的甚至保存着大量建国初期的珍贵档案。由于多头管理,各有归档方法与规范,甚至有管理体系和政策上的不同,造成了管理标准化的困难。
二是在具体管理细节上,各级政府和政府各机构间,缺少必要的协调机制,使本来能够实现标准化的管理变得比较混乱。最明显的例子是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共用的、相对统一的档案分类主题词表都很难提出。
三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造成的应用技术体系不断升级、换代,使标准不断变化,加剧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风险,加大了投入和建设难度。例如,每次存储介质的革命都带来存储格式和标准的变革,将已经数字化的档案资料置于重新投入巨资升级或放弃原有数据的两难境地。
四是关于档案的立法相对比较缺乏,甚至对超过五十年历史的档案必须解密或降密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造成大量档案因密级问题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至于建立电子档案,不但存在巨大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且至今在标准、法律依据等方面都还是空白。
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了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相关法律的滞后则令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只能停留在辅助管理的位置上无法继续向前发展。
电子政务的更高要求
当前,我国正在加紧实施电子政务建设。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政务并不是过去办公自动化(OA)、政府信息化在名称上的改变,它具有特定的含义。政府机构利用计算机开展OA应用早已有之,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电子政务的鲜明时代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电子政务是构建在国际互联网平台上,能够直接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履行政府职能的公共行政管理工具,改变了以往建立在政府专用网络上的OA系统只能为自身业务服务的应用目标,使政府实现了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更高层应用目标。同时,电子政务本身还成为政府政务优化、业务重组、管理创新和机构改革的技术保障和驱动力。
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功效等同于手迹和印鉴的电子签名得到广泛应用,使电子政务具有了在互联网上的“虚拟社会”中最基本的电子信任体系,使网上进行的社会活动有了可信的安全保障。正因为如此,国际上电子政府建设成为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标志,使推进电子政务成为政府管理领域里不可避免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推进电子政务必将迈向电子政府。从这个意义出发,今后开展政府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更新旧观念,研究新问题,做出新部署。
在政府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上确实需要创新。
从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看,人才档案的管理与应用已经实现了信息网络化。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不少大公司的资料、档案信息系统虽然遭到彻底摧毁,但仅仅几天后,这些公司在其数据备份系统和灾难恢复系统的支持下,业务全面恢复。说明当前档案资料管理系统已经发展到了高度可靠、可用的水平。如果还是按原来的办法各自为战地建设,不从中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就不可能加速这项建设的进度,就会事倍功半,还会给国家造成巨额浪费。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档案管理系统必须考虑到它是电子政府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从电子政府的全局出发,构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与我们过去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相比,今后系统建设至少需要考虑增加以下任务并及时部署。一是解决电子证书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在互联网条件下,电子档案的应用和管理,需要依靠电子证书来确保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二是建立政府电子档案的数据备份、事故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系统,这是完全不同于以往数据安全概念的新事物,绝非什么“双机热备份”之类的数据安全技术可以胜任,它要求的是全方位的创新,首先是档案管理的创新,例如它不可能由各档案管理部门分头各自建设。电子文件和数据是所有信息化建设投资最终获得的惟一的物质回报,是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三是标准化、规范化推进,这是难中之难,但没有它就不可能有电子档案,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电子数据易用性和数据库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四是法律保障,只有在立法条件下,才有可能真正推动电子档案的研究、发展和实施。我们应该以全新的理念、缜密的措施、科学的方法,从建设之初,从档案管理的全局出发,自上而下地,有领导、有步骤地就构建电子档案系统开展脚踏实地的工作。
新形势下的基本策略
必须看到,在今天的形势下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开展工作。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除了自身建设任务外,还应推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因为,电子政务的实施将带来政府管理创新的巨大机遇,将打破许多原有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甚至出现只有各种电子政务建设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电子政务的情况。所以,新形势下搞好电子政务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重要策略。实践经验表明以下策略十分重要。
1. 积极纳入国家信息化领导、协调机制。所有电子政务建设都应当自觉纳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的总体方案。政府效能的源泉来自管理,电子政务成败的关键也必然是管理。例如档案管理信息化采用电子证书就应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协调下构建和应用。
2. 与时俱进,观念创新。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中,采用信息技术引发的工作方式、管理方法的变化将会层出不穷,必须创新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政府的文档数据备份,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至今还几乎没有符合严格意义的数据备份系统,数据安全性十分脆弱。要求每个政府机构都建立复杂、昂贵的数据备份系统既不可能,也不合理。采用市场的方法可以解决企业和相当一部分机构的问题。但是党政等重要机构如何解决,值得很好地研究。这就要求我国各有关机构必须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转变观念,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机构职能等方面全面创新。
信息化产生的一些问题,可能现行各有关部门都不具备管理和解决它的职能,这就特别需要职能创新。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我们的许多机构有可能通过分析、研究,从拓展业务工作范围出发,主动承担起新职能。或者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协调下,被赋予新的职能。例如,中央和各地方的档案馆就有可能成为各级政府的文档数据备份中心,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3. 遵循标准,推进标准,加强法律建设。在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中常常遇到过分强调本单位特殊性,本单位的管理方式不可更改的情况。这种实质上无视标准化、拒绝采用标准的做法极其有害。曾有过高层政府机关,采用仅凭经验管理档案的方法,连续数十年不变,虽然也有成效,但不具有通用性,使这些珍贵档案在最终归于国家后,无法供他人使用,最终证明这种管理是落后的,必须淘汰的。
采用标准意味着系统性的进步,对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搞好应用并使应用不断深化,就必须在标准化上下足功夫。有些标准的制订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例如电子档案的标准,不但涉及数据格式,还将涉及运行环境等诸多因素,本身就包含不止一项的复杂课题,更应统一领导,集中力量,锲而不舍,不断推进。档案管理和利用、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电子档案的立法工作也应积极创造条件,早日实现。这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4. 注重信息安全。政府的档案涉及国家利益,特别是涉及国家秘密的档案关系到国家安全。政府机构的信息安全建设从本质上讲不是个人或部门行为,而是国家行为。要按照国家制定的信息安全框架从总体上开展信息安全建设。在建设中,信息安全管理是核心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必须是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标准开展工作。
电子文件的出现对档案部门是一个极大挑战,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又使档案部门面临严峻考验,档案部门能否在电子政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关系到档案部门是否被边缘化的问题。静安区档案局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分析电子政务的应用与发展的状况,总结多年来推广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经验,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实施方案。我们认为,档案部门是否能够真正依照档案管理规则搜集文件和按照保管期限去履行电子文件的保管责任,是档案部门能否介入电子政务的关键。由于大型网络数据库的应用,电子文件的保存实际上由技术人员负责,档案人员仅限于逻辑上的管理,对于很多可以导致网络数据库文件流失的因素,档案人员是无能为力的。再加上本身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局限,要求档案人员对归档电子文件进行有效控制是困难的。为此,静安区档案局在开发归档接口系统时,规避了许多不利的因素,把档案管理的规则通过技术措施加以贯彻,使各部门档案人员可以实施有效管理。
努力消除技术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子文件对设备的依赖性,最大程度地提高档案人员对归档电子文件的控制力
静安区档案局在区政务内网的公共信息平台上建立的归档系统,是以B/S方式供全区61家单位1000多名机关干部共同使用。系统有二个进口,一个与公共信息平台上协同办公系统对接,直接接收办结完毕的归档电子公文,另一个可以通过本地搜集,由业务人员浏览本地机上需要归档的文件,进行上传操作。各部门的档案人员通过归档系统进行接收、整理、提供利用等档案管理活动。系统对文件归档、接收的环节设置了一些技术措施,例如协同办公系统中已办结的文件要求以XML 格式将全文信息、背景信息连同附件直接送到归档系统中,两个系统同时记录操作时间和操作者,明确文件归档过程的责任。各部门的归档文件实际上是集中存放到档案局控制的数据服务器中,由档案局的技术人员负责对数据库的维护。为了使各部门档案人员的这种逻辑管理转化为物理管理,静安区档案局又开发了一个脱机保管系统,将各部门的归档电子文件按照年度、保管期限、分类的排序刻录到光盘上,再返回给各部门。该光盘自带检索工具,光盘中的文件按照传统的文件组织方式,文件的内容、背景信息自动链接。光盘中的说明文件,概要描述了文件的归档时间、责任人、操作人以及运行环境等等。该光盘可以独立运行,但同时又被脱机保管系统和纸质账簿同时兼管。
消除技术因素就是摆脱原有的应用系统,将复杂的网络数据库的管理方式简化载体管理。脱机保管系统有二个重要技术特点:一是自动驱动刻录机,数据在封闭的状态下脱机,消除了人为因素,且操作简便,二是对脱机光盘的可靠性由系统自动检测,根据规定期限,系统提示管理人员将库房中保存的光盘取出,进行可靠性检测,实施有效保存。
事实上静安区档案局同时保留了相同内容的二套光盘,一是满足了归档电子文件异地存放的要求,二是等到档案馆正式接收各部门归档电子文件时,只要履行相关的手续,防止到了进馆的期限,这些归档电子文件已经流失。档案局和部门档案室采取这种异地保管的方式,降低了数据集中存放的风险,因为大型网络数据库的保管成本很高,而且技术进步导致数据迁移是必然的,当数百万条记录的数据库迁移到新的数据库中,要保持和全文信息、背景信息等数据的对应,出错的概率很高,此外还有其他很多不安全因素,也是目前档案部门实际条件所不能控制的。消除技术因素的影响,采取脱机保管,是档案部门有效管理归档电子文件的一种比较简便方法。
建立电子文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形成规范、有序的管理模式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大量的文件都是在网上形成、流转,政府的信息公开、行政审批受理、项目招标等等都已经通过网络进行,但是这些记录着政府各职能部门重要活动的电子文件的保存还没有一个规范。什么东西需要归档、什么东西不需要归档、归档的电子文件需要保存多长时间、如何归档,这些细节都应该明确规定。前一时期,我们曾需要查阅一个关于信息化工作的文件,在政府的外网和内网的相关系统中都没有查到,在档案局的归档管理系统中也没有查到,一个在网上的重要文件无形中失踪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系统的垃圾筒里找到了这个文件。这件事情充分暴露了档案管理的规则并没有深入到电子政务中,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还处于一种随意状态。如果电子政务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的保存继续处于这种无序状态,客观上会对电子政务的应用效力打上折扣。因此,针对着电子政务的特点,静安区档案局将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插入到归档系统中,各单位的业务人员对于应归档的文件一目了然,档案人员也可以按照系统的提示督促业务人员按要求归档。
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的设置从管理上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流程,由档案局业务指导科按照国家档案局《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的要求结合静安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通用类目表输入系统中,各单位再按照这份通用表制定本单位的归档类目表,其中要明确各类文件开放程度,档案局经过审查后,归档类目表才能生效。业务人员在归档时,系统自动会跳出与其业务相关的归档类目的清单,业务人员只要用鼠标点击相关的条目,该文件的保管期限、开放程度就自动生成。系统按照归档类目表设置了统计功能,各单位应归档和已归档的文件随时可以统计出来,档案局业务指导科和各单位档案人员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归档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各单位的业务人员、档案人员、档案局的管理人员相互职责明确,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处于一种可控的状态。
静安区政府将档案局的这项举措被静安区政府列入区重点实施项目,区信息委也大力支持档案局推行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目前已经有80%的单位实现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
探索应用新技术,保障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努力实现电子档案的管理价值
电子文件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又改变着电子文件的表现形式,这种动态因素给档案部门长期有效保存电子文件带来很多麻烦。为了以防万一,一些档案部门往往采用“双套制”的方式,即相同内容的文件同时保存纸质和电子的双套,这是必要的。但是,长期甚至永久的采用“双套制”,这对于档案部门在电子政务中的地位是不利的,因为这只能说明档案部门无力管理电子文件。尽管电子政务已经实行单轨制,而档案部门还不得不把电子文件复制成纸质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对于档案人员来讲也加重了工作负担。静安区档案局对“双套制”作了这样规定,保管期限30年以上的文件采用“双套制”,10年以下(包括10年)的文件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可以实行单轨制。目前电子文件有效保存10年,已经没有什么问题,然而,10年中要证明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还是有些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著录元数据来证明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因为电子文件易修改性的缺陷不能靠人为的办法去弥补。引进电子签章技术,是2007年是静安区档案局作为课题研究的探索,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去实现电子文件真实性的确认。如果档案部门能够以单轨制的方式与电子政务接轨,哪怕只局限与短期档案,那么,档案部门可以争得电子政务中的一席之地。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电子签章的技术应用到归档电子文件中已经不是问题,但是档案部门如何进行数字认证的管理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无论如何,积极开拓新技术去树立电子档案的地位,是电子政务实施档案管理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电子政务;档案管理;安全保障
1电子政务系统中档案管理的问题
1.1文件归档存在的问题
电子文件归档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分技术障碍、管理缺陷两方面。(1)技术层的障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业务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处理业务,应当具备低冗余、高效率的特点,而档案管理则因其要保证在较长年限内的安全性,则需要高度的冗余;②电子政务系统可扩展性被限制,档案管理功能嵌入面临着很大的挑战;③在对数据的管理权限上,业务部门比档案部门更加完整,但是,当清除积存数据导致链接变动时,档案部门可能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档案,从而影响了管理和维护的进度。(2)管理上的缺陷。①管理权限得不到保障。电子档案是存储在业务部门中的,所以业务部门的管理权限应比档案部门的更大;②责任主体不明确。电子档案的管理权限实际上是由档案、业务部门共同分享的,一旦发生丢失或篡改的问题,很难确认责任归属。
1.2安全保障不足
现阶段电子档案的安全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从影响因素上看可以分为以下3方面。(1)技术原因。系统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着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一旦存在黑客攻击、病毒、软件与硬件存在漏洞、系统与设备发生故障等情况,均会造成电子档案的丢失或者损坏。(2)社会或者自然因素。比如:档案保管场地自身的条件、火灾、地震等因素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3)管理上的问题。比如:权限不明、操作不规范、工作人员失误等。
1.3整合共享方式不统一
电子档案整合共享概念的内涵非常模糊,从广义与狭义,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看均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也就造成了电子档案整合共享不能避免的复杂性。此外,整合共享具有很多的模式,就档案实体而言,通常采用分散或者集中式的管理,使整合共享中经常遇到途径单一或多样、横向或纵向的体制、一致或异构的系统等矛盾,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整合共享的途径、方式会有各种各样的模式,不能统一。
1.4电子档案移交不规范
在档案双轨制的背景下,电子档案的移交面临着一定的问题。(1)档案的有机联系缺失。当前的电子档案移交中,大多移交的是单份的电子数据,未形成可以反应整体的档案,从而使移交档案缺乏关联。(2)档案的元数据不完整。双轨制的实施使人们存在备份的依赖心理,导致移交工作的不规范,进而造成元数据的丢失。(3)移交工作的效率被限制。由于纸质、电子档案的移交上存在时间差的问题,造成了工作量、成本的大幅增加。
1.5前端控制和全程监管的矛盾
前端控制和全程监管在现实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前端控制、全程监管都是基于档案部门的位置,要求自形成初始,对电子文件进行全程的管理。但是,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若实行了全程管理,档案部门则为主要的管理者,对前后环节进行同等的规划和管理,就不再需要前后端的理论;但是如果重视前端控制,那么档案部门就成为了后面环节的管理者,就不能很难实现对前面环节的管理。
2提高电子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2.1规范档案移交
随着对档案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在线归档已越来越重要,且应当作为归档的主要方式;而离线归档能够解决特殊格式或者一些的档案材料,所以也是不可缺少的,可作为辅助手段。因此,对于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应采用“在线为主,离线为辅”的归档方式。在归档规范方面应做到如下四点:①双轨制管理是现阶段的主要管理模式,所以应当将明确并区分电子、纸质两种档案移交的基本方法;②整理分析电子档案在线移交中的问题,一定要遵循档案的原始形式,预防复制形式下的双套归档,并慢慢转向单套归档;③明确档案移交各个阶段中档案馆、档案室的各自责任,以保证档案的完整、安全;④制定档案移交的标准规范,并完善移交的技术,促进单轨化的转型。
2.2安全保障措施
电子档案的安全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①技术上,强调自主研发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加密、杀毒、备份、隔离等措施;②管理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等;③法律法规上,对档案管理的法规、标准进行完善,确定档案的凭证性,从而使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
2.3整合共享策略
档案管理工作应从档案本身拓展到现行文件的生成背景、环境及整个过程,因此在信息整合中应做到如下两点:①明确整合共享的内涵,在实践中基于信息、实体的整合共享联系密切,应当把两种相结合,形成信息、实体一体化的共享方式;②分散式和集中式电子档案的整合共享策略的实施效果是不同的,建议从共享效率、整合深度上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的条件。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