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6:57:20
序论:在您撰写会计学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MBA;会计学;教学特点
作者简介:张妍(197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60-02
目前,国内很多开设MBA的院校都将会计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列入其硕士培养计划中。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可以很好地拓展MBA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空间,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比较重视,学习热情很高。如何上好MBA的会计学课程,使其区别于传统会计学的专业教学,形成MBA课程教学的特色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多专业课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特别开展了一次针对MBA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调研,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一、MBA会计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及教学重点
工商管理硕士属于专业硕士,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其在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会计学这门必修课程,对于MBA学生和会计学专业的硕士而言,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只有区别好这些不同点,才能抓住课程教学的重点并形成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特色。MBA会计学课程教学与传统的会计学专业硕士的教学主要区别包括:学生专业基础不同、会计理论积累不同、实际操作要求不同、运用知识目标不同。
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主要体现在会计专业的硕士其本科专业大都为会计、财务等相关专业,在其进入硕士阶段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因此会计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会计学课程,大多定位在理论知识提高和延伸,学习的重点往往在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高级阶段。而MBA学生的生源往往都是非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不仅在之前没有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而且也往往没有太多的管理学基础。
为了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有所了解,笔者在这次调研别设计了相关的问题。此次调查问卷是针对华北电力大学2010级4个班的学生进行的,共发放69份调查问卷,回收67份,回收率97%。其中,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源结构,笔者设计了调研题目“你读MBA前的本科学位()”,并附带了一个关于专业名称的填空。其中选择“A――工学”、“B――理学”的比例较高,二者的比例共为88.1%;而选择“C――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位”的人数仅为5人,比例为7.46%。正如MBA的培养定位所希望的那样,生源大部分为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这种生源的比例也说明了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的薄弱,大多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并不具备很好的专业基础。所以,会计学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中要深入浅出。调研题目中还设计了一“你在学习《会计学》之前,对会计学知识的了解()”。选项为“A――专业水平”、“B――知道一些”、“C――很少”、“D――几乎不了解”。其中选择C的比例很高,有46人,比例达到了68.66%。MBA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比例虽然很低,但他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领悟能力很强,在某些问题的接受程度甚至要好于会计学专业的硕士。这可能主要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在工作实践中接触到了一些会计方面的知识。所以,这也提示教师在知识点的教学上一定要多结合会计工作和经济环境背景,这有利于MBA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尽管MBA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意义,只不过在整个教学安排中,理论知识的比例不宜过高。但有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实务,而且能够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这样的理论知识点在教学中要讲精讲透。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有排斥学习理论知识的情绪,在这次调查问卷中笔者设计了调研问题“你认为会计学授课中,经典理论的授课内容应该如何()”。备选项为“A――多些,提升实践认识”、“B―― 一般比例”、“C――少些”、“D――不需要讲”四个选项。其中选择C的比例最高,为52.23%,可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以知识运用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如何辅之以适当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也是MBA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的实际教学体会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要紧密结合具体的会计知识,讲得不必太深入,但要讲透。比如结合会计信息各方面的使用来理解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理论,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会计问题的讨论来讲解会计准则的体系和其演进发展等,这样学生会对会计知识的操作性、原则性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接受会计实务。
另外,实际操作能力方面不同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专业课的教学要求中,都有关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2]但对于MBA的学生来说,由于未来职业导向的定位,不要求其具有实务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方面的训练。但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在学习会计处理方法的时候,让学生看看真实的账表,增加些感性认识。培养目标方面的区别也可以说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不同,而且这个区别还是决定课程教学方向和重点的一个根本性问题。MBA学生学习会计知识,主要在于能够理解平时接触到的会计信息,并运用这些会计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和决策,而不在于系统的会计知识的操作和运用。所以这一方面的差异,也影响到整个会计学课程学习中知识环节的设计和教学重点的培养。
从分析这些与传统会计学教学的区别,教师对于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认识更加清晰了,教学重点也会更加突出和凝练。
二、案例教学与专业知识的延展
案例教学作为MBA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目前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可以说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也是非常欢迎的。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同学们在回答“你认为案例在教学中的安排应该()”的问题时,选择“B――尽量多些”的同学有61人,所占比例为91.04%。因为在目前的教学中每次课至少安排一个案例,基本上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会有案例导入,可以说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大量选用案例的情况下,同学们认为还可以再多选择一些案例,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式还是得到同学的高度认同的。
在案例教学手段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受到欢迎的情况下,教师对于MBA会计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关注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设计案例教学,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上了。当然,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MBA的案例内容可以更丰富些、设计的环节可以更多些、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可以更广泛些。为让学生对于每一章内容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笔者一般在每一个章节之前,先推出一个案例来引出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因为,MBA学生虽然专业积累少,但一定的工作经历使学生对于经济背景知识的理解比较好,通过社会经济背景来导入会计学知识点的学习,把专业知识和应用背景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例如利用一些社会反响大的会计信息造假案引出会计信息的含义,来说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等知识点。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可以设计带有导入性质的知识点案例。例如,可以利用一些行业的高负债率引出负债的会计要素及其财务分析等问题,利用一些企业实行的高效率的存货管理来引出存货的定义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等。为了使案例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笔者常常把课堂讨论穿插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使大家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都是MBA培育目标的重要方面,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如果能够使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会对MBA毕业生从事中高级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也使课程教学配合MBA总体的教学目标和方向。[3]对于案例教学这样一种非常成熟的教学手段而言,如果能让老曲填上新词,仍然是教学中美妙的旋律。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MBA教学中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要面向知识的运用。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呢?通过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笔者体会到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由于学习目的主要是面向应用,当然这种应用与传统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要求还不同,简单地说,MBA学生学习会计学知识并不是为了成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而是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有效运用这个重要的信息。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为了解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兴趣,笔者特别设计了“你对《会计学》中哪部分内容的学习最感兴趣()”的问题,备选项为“A――会计基本理论、方法”、“B――会计业务处理、业务分录”、“C――财务报表”、“D――都不感兴趣”。其中,选择“C――财务报表”的比例比较高,达到了82.60%。这个结果也与笔者最初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一致的。MBA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会计信息的生成环节,而是会计信息的如何解读和应用。所以,基于这样考虑,教师往往在教学内容安排中,都弱化了会计信息生成的环节,如会计分录的编制、会计账簿的记录等内容;而强化学生对会计信息的运用。在教学中常常以会计报表为核心,来讲解会计信息的分类、形成和分析。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弱化理论、强调应用;弱化操作、强调分析。MBA教学区别于会计专业的硕士,不强调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但正如前面对调查问卷中理论教学内容的分析所反映的情况那样,学生对理论教学存在一定的误解,所以理论教学要做到少而精,能为应用部分的教学打好基础。
另外,由于MBA会计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往往没有采用双语教学方式。在这次调研问卷中,为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看法,笔者特别设计了一个调研题目“你认为会计学授课中,用英语授课的内容应该()”,对于四个备选项:“A――大部分”、“B――少部分”、“C――各别专业词汇即可”、“D――没有最好”,其中选择C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7.97%。当然,即便在课堂上没有安排双语教学的内容,但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吸取西方教材的一些优势,例如在知识点讲解上的形象性,知识体系整体上的面向应用性等的特点,[4]适当地选取一些经典教材,补充到学生的阅读资料中。而且,对于一些知识点和关键词的讲解中,也可以适量地介绍些英文的内容,因为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国际化的烙印,所以适度地导入一些专业词的解释和准则体系的介绍,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课程的国际化特点。
通过对MBA学生的课程调研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和体会,可以看到MBA课程教学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它与传统的会计学教学在学生的专业基础、会计理论积累、实际操作要求以及知识运用目标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教师要从这些区别寻找MBA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强调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联系经济背景来引导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整教学侧重点,并有效改善教学方法,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进而更好地提高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清刚.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财会月刊(理论版),2010,(24):97-100.
[2]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2003,(5):55-58.
[3]赵曙明.MBA教育与中国企业职业经理人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论文关键词:mba;会计学;教学特点
目前,国内很多开设mba的院校都将会计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列入其硕士培养计划中。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可以很好地拓展mba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空间,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比较重视,学习热情很高。如何上好mba的会计学课程,使其区别于传统会计学的专业教学,形成mba课程教学的特色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多专业课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特别开展了一次针对mba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调研,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一、mba会计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及教学重点
工商管理硕士属于专业硕士,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其在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会计学这门必修课程,对于mba学生和会计学专业的硕士而言,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只有区别好这些不同点,才能抓住课程教学的重点并形成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特色。mba会计学课程教学与传统的会计学专业硕士的教学主要区别包括:学生专业基础不同、会计理论积累不同、实际操作要求不同、运用知识目标不同。
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主要体现在会计专业的硕士其本科专业大都为会计、财务等相关专业,在其进入硕士阶段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因此会计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会计学课程,大多定位在理论知识提高和延伸,学习的重点往往在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高级阶段。而mba学生的生源往往都是非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不仅在之前没有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而且也往往没有太多的管理学基础。
为了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有所了解,笔者在这次调研别设计了相关的问题。此次调查问卷是针对华北电力大学2010级4个班的学生进行的,共发放69份调查问卷,回收67份,回收率97%。其中,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源结构,笔者设计了调研题目“你读mba前的本科学位()”,并附带了一个关于专业名称的填空。其中选择“a——工学”、“b——理学”的比例较高,二者的比例共为88.1%;而选择“c——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位”的人数仅为5人,比例为7.46%。正如mba的培养定位所希望的那样,生源大部分为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这种生源的比例也说明了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的薄弱,大多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并不具备很好的专业基础。所以,会计学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中要深入浅出。调研题目中还设计了一“你在学习《会计学》之前,对会计学知识的了解()”。选项为“a——专业水平”、“b——知道一些”、“c——很少”、“d——几乎不了解”。其中选择c的比例很高,有46人,比例达到了68.66%。mba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比例虽然很低,但他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领悟能力很强,在某些问题的接受程度甚至要好于会计学专业的硕士。这可能主要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在工作实践中接触到了一些会计方面的知识。所以,这也提示教师在知识点的教学上一定要多结合会计工作和经济环境背景,这有利于mba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尽管mba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意义,只不过在整个教学安排中,理论知识的比例不宜过高。但有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实务,而且能够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这样的理论知识点在教学中要讲精讲透。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有排斥学习理论知识的情绪,在这次调查问卷中笔者设计了调研问题“你认为会计学授课中,经典理论的授课内容应该如何()”。备选项为“a——多些,提升实践认识”、“b—— 一般比例”、“c——少些”、“d——不需要讲”四个选项。其中选择c的比例最高,为52.23%,可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以知识运用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如何辅之以适当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也是mba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的实际教学体会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要紧密结合具体的会计知识,讲得不必太深入,但要讲透。比如结合会计信息各方面的使用来理解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理论,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会计问题的讨论来讲解会计准则的体系和其演进发展等,这样学生会对会计知识的操作性、原则性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接受会计实务。
另外,实际操作能力方面不同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专业课的教学要求中,都有关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但对于mba的学生来说,由于未来职业导向的定位,不要求其具有实务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方面的训练。但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在学习会计处理方法的时候,让学生看看真实的账表,增加些感性认识。培养目标方面的区别也可以说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不同,而且这个区别还是决定课程教学方向和重点的一个根本性问题。mba学生学习会计知识,主要在于能够理解平时接触到的会计信息,并运用这些会计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和决策,而不在于系统的会计知识的操作和运用。所以这一方面的差异,也影响到整个会计学课程学习中知识环节的设计和教学重点的培养。
从分析这些与传统会计学教学的区别,教师对于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认识更加清晰了,教学重点也会更加突出和凝练。
二、案例教学与专业知识的延展
案例教学作为mba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目前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可以说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也是非常欢迎的。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同学们在回答“你认为案例在教学中的安排应该()”的问题时,选择“b——尽量多些”的同学有61人,所占比例为91.04%。因为在目前的教学中每次课至少安排一个案例,基本上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会有案例导入,可以说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大量选用案例的情况下,同学们认为还可以再多选择一些案例,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式还是得到同学的高度认同的。
在案例教学手段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受到欢迎的情况下,教师对于mba会计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关注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设计案例教学,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上了。当然,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mba的案例内容可以更丰富些、设计的环节可以更多些、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可以更广泛些。为让学生对于每一章内容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笔者一般在每一个章节之前,先推出一个案例来引出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因为,mba学生虽然专业积累少,但一定的工作经历使学生对于经济背景知识的理解比较好,通过社会经济背景来导入会计学知识点的学习,把专业知识和应用背景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例如利用一些社会反响大的会计信息造假案引出会计信息的含义,来说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等知识点。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可以设计带有导入性质的知识点案例。例如,可以利用一些行业的高负债率引出负债的会计要素及其财务分析等问题,利用一些企业实行的高效率的存货管理来引出存货的定义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等。为了使案例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笔者常常把课堂讨论穿插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使大家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都是mba培育目标的重要方面,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如果能够使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会对mba毕业生从事中高级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也使课程教学配合mba总体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对于案例教学这样一种非常成熟的教学手段而言,如果能让老曲填上新词,仍然是教学中美妙的旋律。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mba教学中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要面向知识的运用。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呢?通过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笔者体会到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由于学习目的主要是面向应用,当然这种应用与传统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要求还不同,简单地说,mba学生学习会计学知识并不是为了成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而是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有效运用这个重要的信息。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为了解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兴趣,笔者特别设计了“你对《会计学》中哪部分内容的学习最感兴趣()”的问题,备选项为“a——会计基本理论、方法”、“b——会计业务处理、业务分录”、“c——财务报表”、“d——都不感兴趣”。其中,选择“c——财务报表”的比例比较高,达到了82.60%。这个结果也与笔者最初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一致的。mba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会计信息的生成环节,而是会计信息的如何解读和应用。所以,基于这样考虑,教师往往在教学内容安排中,都弱化了会计信息生成的环节,如会计分录的编制、会计账簿的记录等内容;而强化学生对会计信息的运用。在教学中常常以会计报表为核心,来讲解会计信息的分类、形成和分析。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弱化理论、强调应用;弱化操作、强调分析。mba教学区别于会计专业的硕士,不强调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但正如前面对调查问卷中理论教学内容的分析所反映的情况那样,学生对理论教学存在一定的误解,所以理论教学要做到少而精,能为应用部分的教学打好基础。
论文关键词:MBA;会计学;教学特点
目前,国内很多开设MBA的院校都将会计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列入其硕士培养计划中。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可以很好地拓展MBA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空间,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比较重视,学习热情很高。如何上好MBA的会计学课程,使其区别于传统会计学的专业教学,形成MBA课程教学的特色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多专业课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特别开展了一次针对MBA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调研,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一、MBA会计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及教学重点
工商管理硕士属于专业硕士,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其在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会计学这门必修课程,对于MBA学生和会计学专业的硕士而言,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只有区别好这些不同点,才能抓住课程教学的重点并形成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特色。MBA会计学课程教学与传统的会计学专业硕士的教学主要区别包括:学生专业基础不同、会计理论积累不同、实际操作要求不同、运用知识目标不同。
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主要体现在会计专业的硕士其本科专业大都为会计、财务等相关专业,在其进入硕士阶段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因此会计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会计学课程,大多定位在理论知识提高和延伸,学习的重点往往在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高级阶段。而MBA学生的生源往往都是非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不仅在之前没有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而且也往往没有太多的管理学基础。
为了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有所了解,笔者在这次调研别设计了相关的问题。此次调查问卷是针对华北电力大学2010级4个班的学生进行的,共发放69份调查问卷,回收67份,回收率97%。其中,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源结构,笔者设计了调研题目“你读MBA前的本科学位()”,并附带了一个关于专业名称的填空。其中选择“A——工学”、“B——理学”的比例较高,二者的比例共为88.1%;而选择“C——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位”的人数仅为5人,比例为7.46%。正如MBA的培养定位所希望的那样,生源大部分为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这种生源的比例也说明了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的薄弱,大多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并不具备很好的专业基础。所以,会计学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中要深入浅出。调研题目中还设计了一“你在学习《会计学》之前,对会计学知识的了解()”。选项为“A——专业水平”、“B——知道一些”、“C——很少”、“D——几乎不了解”。其中选择C的比例很高,有46人,比例达到了68.66%。MBA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比例虽然很低,但他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领悟能力很强,在某些问题的接受程度甚至要好于会计学专业的硕士。这可能主要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在工作实践中接触到了一些会计方面的知识。所以,这也提示教师在知识点的教学上一定要多结合会计工作和经济环境背景,这有利于MBA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尽管MBA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意义,只不过在整个教学安排中,理论知识的比例不宜过高。但有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实务,而且能够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这样的理论知识点在教学中要讲精讲透。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有排斥学习理论知识的情绪,在这次调查问卷中笔者设计了调研问题“你认为会计学授课中,经典理论的授课内容应该如何()”。备选项为“A——多些,提升实践认识”、“B—— 一般比例”、“C——少些”、“D——不需要讲”四个选项。其中选择C的比例最高,为52.23%,可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以知识运用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如何辅之以适当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也是MBA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的实际教学体会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要紧密结合具体的会计知识,讲得不必太深入,但要讲透。比如结合会计信息各方面的使用来理解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理论,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会计问题的讨论来讲解会计准则的体系和其演进发展等,这样学生会对会计知识的操作性、原则性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接受会计实务。
另外,实际操作能力方面不同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专业课的教学要求中,都有关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但对于MBA的学生来说,由于未来职业导向的定位,不要求其具有实务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方面的训练。但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在学习会计处理方法的时候,让学生看看真实的账表,增加些感性认识。培养目标方面的区别也可以说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不同,而且这个区别还是决定课程教学方向和重点的一个根本性问题。MBA学生学习会计知识,主要在于能够理解平时接触到的会计信息,并运用这些会计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和决策,而不在于系统的会计知识的操作和运用。所以这一方面的差异,也影响到整个会计学课程学习中知识环节的设计和教学重点的培养。
从分析这些与传统会计学教学的区别,教师对于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认识更加清晰了,教学重点也会更加突出和凝练。
二、案例教学与专业知识的延展
案例教学作为MBA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目前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可以说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也是非常欢迎的。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同学们在回答“你认为案例在教学中的安排应该()”的问题时,选择“B——尽量多些”的同学有61人,所占比例为91.04%。因为在目前的教学中每次课至少安排一个案例,基本上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会有案例导入,可以说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大量选用案例的情况下,同学们认为还可以再多选择一些案例,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式还是得到同学的高度认同的。
在案例教学手段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受到欢迎的情况下,教师对于MBA会计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关注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设计案例教学,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上了。当然,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MBA的案例内容可以更丰富些、设计的环节可以更多些、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可以更广泛些。为让学生对于每一章内容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笔者一般在每一个章节之前,先推出一个案例来引出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因为,MBA学生虽然专业积累少,但一定的工作经历使学生对于经济背景知识的理解比较好,通过社会经济背景来导入会计学知识点的学习,把专业知识和应用背景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例如利用一些社会反响大的会计信息造假案引出会计信息的含义,来说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等知识点。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可以设计带有导入性质的知识点案例。例如,可以利用一些行业的高负债率引出负债的会计要素及其财务分析等问题,利用一些企业实行的高效率的存货管理来引出存货的定义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等。为了使案例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笔者常常把课堂讨论穿插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使大家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都是MBA培育目标的重要方面,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如果能够使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会对MBA毕业生从事中高级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也使课程教学配合MBA总体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对于案例教学这样一种非常成熟的教学手段而言,如果能让老曲填上新词,仍然是教学中美妙的旋律。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MBA教学中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要面向知识的运用。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呢?通过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笔者体会到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由于学习目的主要是面向应用,当然这种应用与传统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要求还不同,简单地说,MBA学生学习会计学知识并不是为了成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而是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有效运用这个重要的信息。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为了解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兴趣,笔者特别设计了“你对《会计学》中哪部分内容的学习最感兴趣()”的问题,备选项为“A——会计基本理论、方法”、“B——会计业务处理、业务分录”、“C——财务报表”、“D——都不感兴趣”。其中,选择“C——财务报表”的比例比较高,达到了82.60%。这个结果也与笔者最初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一致的。MBA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会计信息的生成环节,而是会计信息的如何解读和应用。所以,基于这样考虑,教师往往在教学内容安排中,都弱化了会计信息生成的环节,如会计分录的编制、会计账簿的记录等内容;而强化学生对会计信息的运用。在教学中常常以会计报表为核心,来讲解会计信息的分类、形成和分析。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弱化理论、强调应用;弱化操作、强调分析。MBA教学区别于会计专业的硕士,不强调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但正如前面对调查问卷中理论教学内容的分析所反映的情况那样,学生对理论教学存在一定的误解,所以理论教学要做到少而精,能为应用部分的教学打好基础。
关键词:翻转课堂;会计教学;教学设计
一、引言
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吸收知识在课前,内化知识在课堂,巩固和强化知识在课后,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Felder and Silverman(1998)整合心理学、Kolb经验学习等多个理论,将学习特点分为4个维度8个层面:信息加工(活跃型/沉思型)、感知(感悟型/直觉型)、输入(视觉型/言语型)、理解(序列型/综合型)。在前期研究中,对我校会计专业学生调查后,分析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偏向于感悟型和视觉型,还发现会计专业女生偏向于序列型。因次,本文拟结合会计专业学生以上特点,旨在引入翻转课堂来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以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予会计教学一个新的可能。
二、翻转课堂在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预习――授课内容学习与思考
利用翻转课堂教学,首先要完善学生课前对于教学视频的学习,将学生按其学习风格分为4~5人一组,这个小组会存在于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分组遵循互补原则,旨在通过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相互影响,可以使其从别人身上学到一些学习特质)。也可以建立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前视频的学习,以自律、他人监督以及课程本身的监督机制实现对于课前学习的监督。同时,在该平台上也留出空间来给学生进行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同一小组的学生首先可以在内部进行相互的答疑,尚未得到解答的问题,可以与其他组的学生进行交流,或者向教师进行提问,最后会对视频教学内容做一个简易小测验(半个小时计时),以检测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果。
2.课上讨论――答疑与知识内化
整个翻转课堂中另外一个重点部分――知识内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的牢固程度,因此不容忽视。与传统课程不同,课堂的主要任务是答疑和知识内化过程,对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度必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因此课堂教学采取任务驱动模式。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的能力,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鉴于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已进行了学习,因此课堂内容就变成答疑和知识内化。首先是教师补充讲授。由于视频不可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完全相符,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针对视频中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符的地方做补充讲授,并就视频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及小测验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答疑,或者是选择直接在知识内化环节中穿插答疑。课堂知识内化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课后考核――累进式考核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会计考核主要是结合考勤、平时作业、期末考试三者反映学生表现的。考勤只能代表学生的到课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平时作业由于是学生私下完成,舞弊的可能性比较高;期末考试只是就重点知识点进行卷面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虽然每个细节都存在不足,但对于翻转课堂的课程考核仍具有借鉴意义。本文认为,会计翻转课堂教学的考核应以小组综合报告考核为主,并加入个人平时表现,包括W习交流平台上记录的教学视频及测试完成情况,课上活动参与情况等,因此,考核成绩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与完成情况,可利用学习交流平台的跟踪统计功能获取相关数据,包括学生观看视频课件后的提问数量等;二是学生在不同课堂活动中表现的活跃程度,包括是否积极提问,与教师交流等方面;三是期末考核的表现,包括卷面测试成绩,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以上累积式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
四、结束语
总之,翻转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知识面和各种能力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准备工作做在课前,并将教学内容、教学资料网络化、视频化,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学习。课堂上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最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考核,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课程与教学,2013(8):91-97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5):46-51
【摘要】笔者根据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的特点,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具体方案。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
会计既是一门专业,又是一种职业,会计的专业教学要为学生将来从事会计职业而服务。因此,在会计教育中强调实践教学,符合会计职业特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高校会计学专业一直致力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索,相继开设了模拟试验、课程实习、业务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课程,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会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及技能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与其他信息进行整合,这就使原有的会计实验赖以存在的实验环境发生了变化。
第二,从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的录用标准来看,用人单位已不满足学生只会简单的借贷记账工作,要求学生除了能够熟练应对日常工作以外,还要能够根据一定的会计理论处理日常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如对会计报表的分析、财会制度的设计、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等工作。
第三,虽然会计学专业已经开设一系列实践环节的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从近几年的授课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会计实践系列课程内容没有考虑系统性和完整性;由于经费等原因,教学手段和方法没有紧跟会计环境变化而调整;由于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业务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等。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不断进行革新,因为只有通过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科学设置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是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会计学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有其独特性。关于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各高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对国内重点财经大学等高校会计学专业调研结果及网上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的课程目前主要包括校内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两部分。大部分院校模拟企业会计工作环境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在学生完成一定的会计课程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模拟实验教材,集中进行实验。国外一些院校采取问题授课方法,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并要撰写报告。近年来,随着会计学类专业人才数量的增加,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不同,实践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多数高校的会计实践课程停留在模拟实验上,没有形成科学体系。
二、趋势分析
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提供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高校今后的教学改革趋势可概括为:科学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不但教会学生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基本技能,而且提高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能力,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由于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之间具有协调性和系统性,有的课程内容具有时效性,实践课程的内容,必须以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为原则进行构建。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建立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没有好的指导老师,就没有好的学生,可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自学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素质。
三、解决方案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主要包括构建科学的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编制与会计改革步伐一致的教材及修订教学大纲、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设计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培养学生素质等6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从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来看,其需要的是理论+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结果,结合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现有的实践课程体系基础上,可从以下四个层次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1.基本技能训练层次,主要指的是操作性实验层次。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且加强实验能力的训练,起到巩固和深入的作用。
2.主动学习训练层次,即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设计的结果可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3.融会贯通技能训练层次,其目标是让学生到实际单位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4.研究能力的培养层次,即研究探索性实验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以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为原则,编制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
1.整体性: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是会计学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贯穿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始终的会计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应从整体性进行考虑安排,以避免重复,提高效率。
2.协调性:在设计实践内容上,协调好各门课程的关系,使实践内容能将各门课程联系起来。
3.有效性: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及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不断推新与修订,会计的理论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会计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也要符合时代要求,不断进行调整,保持有效性。
(三)针对不同的实践课程,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体系
由于实践环节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不一样,应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研讨会、课堂教授、模拟练习、演示、指导性自学、实践、问题教学等。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应针对每一门实践课程的不同内容设计一套教学方法体系。
(四)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
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教学改革得以推行的必要条件。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先行者,也是领导者,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必须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要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教师压力,让他们有紧迫感和
--> 危机感,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新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对个别不思进取、无所事事、学生反映极差的教师,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将影响教学改革的整个大局。当然,高校要保证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如:准备充足的技术资料、配备必要的实验条件、派出进修学习、聘请学者来校讲课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讲座等。总之,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培养一支相对稳定、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五)构建考核体系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要求,大三、大四学生一般会忙于考研、找工作,而会计学实践课程大部分分布在此阶段。鉴于这种情况,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采用“文件夹”控制法,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考核过程包括实践过程和结果两方面,为学生建立考核文件夹档案,以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标准,记录实践过程和结果。
(六)引导学生自学,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按照学生掌握了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多少这一个标准来衡量,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另外,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在课堂上讲解得面面俱到,应引导学生自学一些内容。
由于会计理论和实践类方面的书籍种类繁多,可选定几本作为课后自学教材。一般在课堂上着重讲解会计概念、原理及分析方法,而对于理论的应用,可采取按课程单元和实验相结合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改革就是逐步完善事物的过程。任何事物的改革都需要经历试点摸索、总结经验、修正完善、全面推行的过程,决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把改革看得过于简单。同时,不也能搞花架子,片面地以为修改一下教学或考核方式、课堂上讲授一点新知识、能进行出一两个新实验就自认为是改革,更不能全盘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他人的做法只能借鉴,具体怎么去做,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摸清各方面的情况,初步制订出可实施的改革方案;然后,逐步进行改革尝试,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改正并调整方案,使方案更趋合理和完善。对那些条件还不具备的环节应暂缓改革,努力完善条件后,再开始着手推进改革。
教学改革没有终点。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更深层次的问题将会逐渐显露出来,还会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就需要人们展开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以丰富和发展有实际意义的教育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逸平.对会计学科实践性环节的评价方法初探.会计之友,2006,3(上半月).
关键词:国外大学;会计学;本科教学;主要经验
一、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会计本科教学的主要特点
1 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特色
(1)课程设置与会计职业界的需要密切相关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要求,参加CPA考试的人员必须接受150学时的相关教育,具有学士或对等学位。根据150学时的教学标准和考试科目,AICPA还规定了示范性课程的内容,具体包括:①综合教育(建议60~80学时),由品德教育、交流技巧、行为科学、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计算机、数学与统计学等7个科目组成。②工商管理教育(建议35~50学时),由中级经济学、企业的法律和社会环境、商法、市场营销、金融、组织、团体和个人行为、数量分析法在商务中的应用、交流能力和商业道德等9个科目组成。③会计教育(建议25~40学时),由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审计、信息系统、职业道德与责任、实习与合作教育计划等7个科目组成。
由丁美国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AICPA的教育要求关系密切,商学院的学生在没有做出专业选择之前,要求学习的课程几乎囊括了AICPA建议的综合教育课程和工商管理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在选定主修方向之后,必修的课程也涵盖了CPA会计教育的全部科目。特别是,麦克布斯商学院和UIUC商学院的会计系均设有本硕连读的5年学制教育项目,后者还特别设有供本科毕业生继续进修的会计证书班,这些一般都可以直接保证150个学时的教育要求。UIUC还特别设有考试的辅导课程。这些做法无疑加强了高等会计教育在公众当中的吸引力,同时也满足了公共和非公共会计行业对中高级会计人才所必备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英国的本科会计教育与英国特许会计师(ACCA)考试的密切关联更是众所周知的。各大学本科课程的设置与ACCA考试紧密相关,课程设置还可以随着ACCA考试科目与内容的调整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很多大学经过认证,会计本科毕业生可以免试ACCA的14门考试中的8~10门。在英国的一些大学中,为期一年的“会计基础大学证书班”是为打算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专门设计的,并得到所有会计专业团体第一阶段考试的免试权。学习的科目包括:财务与管理会计、经济学和法学。全部通过的学生可以顺利进入学位课程的二年级阶段。
在英国的一些大学中,获得会计与金融专业学位(BA)的学生在特许及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特许公共财务与会计协会(CIPFA)的基础/第一阶段的考试中可以全部免试。在英格兰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的考试科目中也全部免试。
(2)仅在高年级开设专业化较强的课程,课程设置覆盖范围大,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美国几所商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显示,本科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或者只有一两科专业基础课。本科阶段三、四年级必修的专业课课时比较前两个学年对综合课程和财经类基础课程的课时要求要少得多。结构化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涉猎广泛。同时,有关经济、政治、法律及税收环境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选定专业后的适应能力。而对道德、行为科学、领导艺术、组织交流能力的学习则使学生在人格塑造、合作能力培养和沟通技巧建立等方面受益匪浅。这些特色与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86年的一份名为《未来的会计教育:为不断扩展的职业做好准备》的报告中所提出的10项建议完全吻合。这些建议对未来会计教育的范围、内容和结构做出了设想。可以看出,美国的高等会计教育确实接受了来自AAA的建议,在近期的会计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侧重,这对学生的个人技能开发是极为有利的。
(3)教学计划灵活度大,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合理的安排
如上所述,学生在广泛接触了文科以及商科的各类课程之后,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弱项,从而确定自己终身将要从事的行业领域。在选择主修方向的过程中,学校的专业教育咨询教师还会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提出建议,灵活的选课计划和便利的专业转换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主修方向。
2 教材特色
美、英国家大学的本科会计教育在教材选择方面灵活度都很大,任课教师有权决定选用的教材。在美国商学院教师公布的教学大纲上(教学大纲在开课后发给学生人手一份),需要列出课程使用的教材名称、版本、作者姓名和出版时间,以及在哪里可以得到这本教材(学校书店或图书馆)。多数课程指定一本教材,个别的课程可能列出两本教材。教材一般选用最新出版的、权威性较强、作者知名度较高的精品。除教材以外,教师在教学大纲上还列出一些参考资料,如学术刊物的名称等。
英国大学会计课程的教学大纲也在开课时分发给每个学生。所不同的是,列出的教材均属于参考教材,一般有2~4本,也是各学科的最新版本,作者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参考教材在学校书店至少能找到其中的一本,其他也都可以从图书馆借到。除教材以外,教学大纲也会列出大量的参考资料目录,包括期刊杂志,经典的论文,以及一些相关机构的网址,包括法规制定机构、行业监管机构、重要财经新闻媒体和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大型公司的网址。教师按照大纲的教学进度,还会随堂发给很多资料,包括重要的论文、报导、商业案例、例题、课件内容以及其他有用的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国外会计专业课教材并不根据某个准则制定机构或行业监管机构出台的政策法规编写。教材的学术性较强,不同的作者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包括对某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整个内容体系的安排。但是,教材的总体质量确实很高,内容非常严谨,语言文字精练通俗。精品教材一般会不断修订出版,及时更正差错,补充新鲜内容,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3 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的特色
(1)注重实习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各行业环节的会计实务工作
在美国麦克布斯商学院会计系和UIUC会计系开设的课程中,我们都看到了实习课程的内容、要求和学时安排。学生通过在公开、私人企业和政府机关会计部门的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层次的实习还包括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美国商学院的实习不属于“走过场”式的例行公事,它要求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实习结束要做出总结。有些情况下不是单纯的实习,而是让学生参加与企业合作完成的
项目。英国许多大学的商学院都与一些企业有固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使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受益。
(2)教学方式多样,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较高,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英国的会计教学几乎没有任何一门课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教学大纲可能已经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完教材的某一部分或某些文献资料。教师在课堂的授课内容是对课外阅读的补充和归纳。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课堂上就会不知所云。英国大学本科会计课程的授课学时并不太多,比如“会计实务”课程,可能每周授课3个学时,但辅导课(Tutorial)的学时却有4个。辅导课分组开设,因此除主讲教师外,还要配备辅导教师。辅导课往往针对作业(Assignment)或综合练习(Coursework)。导师指定某个学生主持,自由发言,再由导师点评。如果没有任何准备,参与课程就达不到效果。辅导课也有助于教师把握每个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
美国和英国的大学都经常组织讲座和研讨会。除由教授主讲的学术性讲座外,还要邀请一些企业界人士或监管机构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英国大学的自然班往往又分为许多学习小组。有些作业是需要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的。例如,专业课教师可能将一些重要教学内容分配给各小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由小组成员在某次课上用30分钟时间轮流登讲台,用课件演示并加以讲解(Presentation)。讲解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最后教师和其他学生为该组成员打分。这种方式既需要合作精神,又锻炼了每个人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
4 考核方式的特色美国和英国的大学会计课程的教学大纲一般都明确制定了考核的时间、形式与计分方法。不同教师的考核形式和计分方法可以是不同的。例如,美国沃顿商学院“审计学”的考试成绩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计分;而“购并会计与复杂财务结构”课程的成绩则是课堂测验(5次)、小组课题、课堂表现和考勤四项内容得分的综合。其中课堂测验占2/3,小组课题占1/6,课堂表现和考勤占1/6。英国高校的成绩评定与此类似,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30%~50%,由作业、综合练习、课堂测验和课堂讲演的成绩共同构成。期末考试通常是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50%。这种计分方式使美英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努力程度有较强的相关度。如果平时不用功,则很难通过,更不可能拿到高分。
5 学习资源利用方面的特色
总体上,美、英大学的教学基础设施比较先进。学习资源中心(Learning Source Center)或图书馆的电脑和网络系统相当发达。东伦敦商学院的公用电脑数量几乎可以满足每一个走进图书馆的学生的使用需要。校内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完成图书的检索、存量查询、预定和续借手续。除节假日以外,图书馆24小时开放。校园网络及时向全体师生各种学术和其他相关信息。美、英各大学的网站信息量十分丰富,几乎可以找到任何需要的信息。教师授课所需资料的复印必须无条件满足,并免费分发给学生。投影仪和幻灯的使用比较普及,多媒体设备的配置则因校而异。
二、国外会计本科教学可供我国借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1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调整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设计。西方发达国家会计本科教学的特点给我们的启示,首先体现在会计教育目标设定的问题上。美、英国家的会计教育目标,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并随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寻找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要从目标设定这个视角加以审视,即会计人才的供求双方需要及时有效的沟通。美、英大学会计教育之所以广受欢迎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是与其对会计职业界的需求的了解程度息息相关。大学的会计教学能够培养出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人才,会计教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英国的商学院尽管对海外学生收取高于本土和欧盟学生2~3倍(曾经高达5倍左右)的昂贵学费,但申请者仍然络绎不绝,学生看重的就是良好的就业前景,这又使英国教育事业成为支持国民收入的又一大产业。
我国的会计教育与职业界之间比较缺乏经常的、固定的联系,会计人才的供求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的现象。当然,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证制度的经常化和普遍化,各大学会计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做出了许多调整,可以说越来越接近于职业界对会计人才需要的标准。但是,沟通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需要疏通渠道,经常进行。这样,会计教育的目标才能及时得到调整和校正。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于2003和2004年了《国际教育准则》1―7号(IES1-7),要求分别于2005和2006年开始实施。这套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在对会计师的职业技能、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和实务经验要求方面的界定,对中国会计教育目标的设定将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 在满足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改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
(1)课程设置方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改革开放的前十年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结构已经非常接近于发达国家,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在一些高校中,教学计划更新速度比较慢,已经发现了不合理的教学结构,却迟迟不肯做出变更:此外,因人设课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必要的课程可能因为师资的缺乏而最终被放弃;再者,开设课程的先导课程规定不够明确,或者干脆没有强制的规定。
(2)教学内容方面。存在问题最多的环节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我国许多高校可能开设了与美、英国商学院名称完全相同的课程,但是一些课程的授课内容陈旧,授课要点不完整。教学内容大量侧重于对规章制度细节的解释,忽略了基本原理和概念框架的建立,忽略了会计的基本逻辑与终极目标。当然,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问题密切相关。我国在教材建设方面应该具备国外所不具有的优势。但这个优势又有可能成为劣势,例如如果指定的材存在内容陈旧而更新速度慢问题,则难以满足教学的实践需要。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国际会计师职业教育标准对职业会计教育应包括的内容是:①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②组织和企业知识:③信息技术知识及胜任能力。对每项内容涉及的学科领域也都有详细的目录(参见IES2)。这个标准的确定很值得我国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加以借鉴。
(3)教学方法方面。我国会计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方面是很多的。目前,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在技术层面落实,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
大行其道。常说重要的是给学生捕鱼的网,而不只是那条鱼,但问题在于教师可能也没有那张网。这完全不能归咎于教师个人,因为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课题、课堂讲演、分组辅导、校外实习等丰富教学方法的采纳必须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作为实施的保障,现有的课时安排、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等都要重新设计。启发式教学无疑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激发个人的创造力。所以我国高校会计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国际会计师职业教育标准指出,职业会计师所需要的技能包括智利能力、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能力、交际和交流技能、组织和商业管理技能五个方面(参见IES3)。这些技能的培养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国际教育准则》导言中明确提出了鼓励会计职业教育者“使用一种广泛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中就包括发达国家的会计教育目前所采用的案例教学、研究计划、小组学习等启发式教学方法。
(4)考核标准方面。我国本科会计教学的考核方式也存在不少弊病。很多课程的成绩是由期末一次考试的成绩决定的,如果不按试卷成绩上报教务部门会有麻烦。考核标准绝对单一,这不但有失公允,也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态,即使平时不用功(甚至不上课),考试也能过。美、英国家商学院将平时成绩纳入总成绩的方法很值得推广,但要注意避免平时成绩评定的随意性,力求按学生的努力程度加以区别。
一、会计电算化的学科特征分析
会计电算化学科特征的分析可以在更高的视角来审视会计电算化的概貌,更深刻地了解会计电算化的机理,洞悉会计电算化学科的特殊性,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均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总结,本研究认为我国会计电算化学科具有如下的学科特征:第一、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典型的实践性学科。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内容侧重于软件的操作,即传授学生如何运用既有的软件产品,通过既有的软件产品完成既定的会计业务。会计理论是一套较为复杂的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理论的实践性表现,即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规则是在会计理论的支配下完成的,不是随意制订的。但是,仅从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视角来看,会计电算化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实验操作内容的要求高于理论分析的内容。学生只有熟练地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才算完成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教学任务,而会计电算化实验的理论分析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理解与领悟过程。第二、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典型的复合性学科。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多种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于一身的复合型学科。从狭义范围来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复合,主要涉及会计实务理论与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从广义的范围来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计算机科学、金融学、数学、法学、财政学、企业管理、计量经济学与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复合,涉及到这些学科所包含的多种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随着会计学内涵的丰富,管理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日益增大,必然也不断增强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第三、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动态性发展的学科。会计电算化兴起的时期较短,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与会计学的数百年历史相比较起来,不可同日而语。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出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事情,但仅处于认识与了解的阶段,而在九十年代初期才开始应用于企业界,在九十年代末期才开始普及。会计电算化的支持学科包括计算机、会计、管理等多门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必然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作为二十世纪的人类三大发明之一,至今仍保持着持续的发展势头,必然也带来会计电算化的持续性变革。第四、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方法是以面托点、以点带面。会计电算化的学习重在实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学会会计财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然后再理解会计电算化所隐含的各种会计理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循善诱,先在实践性的操作上获得突破,然后再理论上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软件操作,而理论的领悟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10]。学生不需要、也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会计电算化的支持性学科,但对每个学科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要有一定的掌握,集聚成面,共同支撑会计电算化操作这个点,同时以操作需要的点来拉动相关知识的学习。第五、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导入口。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驱动下,企业信息系统在近二十年时间里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由早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上升为今天的ERP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整合与协作。但是,无论是早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还是现在的ERP系统,都是以会计电算化作为导入口,即会计电算化功能的实现是这些系统软件付诸应用的开端。现在的ERP系统,各种功能模块在企业中的应用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模块的应用较为成熟,而有些模块仅是摆设,然而,一般而言,应用较为成熟的模块均是实现各种财务核算功能的模块。第六、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非成熟学科。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远远超前于理论性的发展,许多实践操作在理论解释上仍处于空白状态,即会计电算化操作与基本的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存在着诸多的冲突,或者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既有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会计研究领域,会计电算化的超前性发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会计学是一门严谨的理论学科,需要对会计行为进行系统的、严密的规范,因此,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包括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会计理论需要进行程度不等的变革,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实践的发展。相对于会计理论的成熟性而言,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非成熟性的学科。第七、ERP的实施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目标。会计电算化的功能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与扩展的,早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仅完成基本的会计核算功能,是手工记账的简单替代。随着会计学在管理科学中影响力度的增大与影响范围的扩展,会计学的管理功能也在逐渐增强,会计学在企业决策、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也日渐显著,必然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提出新的需求。ERP是一个多功能的集成性系统,狭义的会计电算化仅是ERP系统的要素模块,而ERP系统仍存在着其他若干功能的模块,这些模块的功能实现也正是会计电算化在会计理论发展支配下的发展目标。可以认为,从广义上讲,ERP系统是现代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第八、会计电算化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缓慢式的进展。会计电算化是在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近二十年来获得了飞速的成长。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制约,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将进入平缓状态,呈现一种潜移默化的发展态势,不可能回转到初级阶段的疾风暴雨式扩张。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政策与法规严重滞后,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而政策与法规的调整不是朝夕之事,需要依托于会计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双重改进。就我国现有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所依托的资源来看,无论在人力资源或物力资源上,尚不具备改变会计电算化外部运作环境的能力,因此,经过短促的急促扩张阶段之后,会计电算化将呈现缓慢式的发展局面。
二、结语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操作性的发展远超过理论性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性学科,无论是会计学或者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都会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与实践带来程度不等的影响。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十年中,会计电算化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将存在着深远的变革,会计电算化的学科特征将呈现更为缤纷的色彩。会计电算化的实践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由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将逐渐向人力资源会计、供应链核算、信息化决策等方向发展,从而更为丰富了会计电算化的内涵。会计电算化的学科特征分析有助于对会计电算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对会计电算化发展方向的理解,有助于对会计电算化思想的领悟,从而有助于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发展。(本文来自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刘涛张卫红张同建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