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6:57:15
序论:在您撰写物流经营方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代物流企业是指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物流的组织方式和现代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合理化水平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在经营理念、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信息化程度、物流技术、企业制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以反应快速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的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物流企业。
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物流功能要素进行生产经营并获得收益的业务运作方式。经营模式是企业盈利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个成功的经营模式,企业才可能获得盈利。物流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对于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寻找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物流企业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市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开始向物流领域拓展,新兴物流企业大量涌现。国外物流企业也看好中国的物流市场,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拓展速度。物流业形成了多种类型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但与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仍处在发展初期,物流企业发展还很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物流理念淡薄,经营观念落后,缺乏现代物流服务模式的开拓创新。
据有关机构统计,近年来,我国新增物流企业的数量每年以16%—25%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已有70万家与物流有关的企业和机构,但从网络、功能、管理、服务、业绩等方面综合评估,真正实力超群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据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美智管理顾问公司所做的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在调查的50多家企业中没有一家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物流企业的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缺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物流需求的能力。现代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物流企业的目标就是要满足货主企业向其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服务能力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要以货主满意为目标。随着工商企业物流理念的成熟,他们在要求提供运输、仓储等一般外,还希望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网络设计、库存管理、订货管理、流通加工、定单处理、信息服务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然而,国内只有极少数企业可以提供此类物流增值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收益的85%来自基础,诸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等的收益只占15%。
从表面上看,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单一,物流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方面,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物流企业缺乏对现代物流深层次的研究,缺乏成熟的、适合客户需要的经营模式。
二、先进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分析
以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招商局物流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物流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应对国外企业的冲击,结合自身优势,在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笔者走访调研了数十家先进的物流企业,掌握大量企业经营运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八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
1.物流服务延伸模式
所谓物流服务延伸模式,是指在现有物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向两端延伸,向客户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物流服务,从而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高层次物流需求的经营模式。如,仓储企业利用掌握的货源,通过购买部分车辆或者整合社会车辆从事配送服务;运输企业在完成货物的线路运输之后,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事货物的临时保管和配送。这种模式对于从事单一功能物流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拓展物流服务的范围,而且达到提高物流服务层次的目的。
2.行业物流服务模式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拥有丰富目标行业经验和对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物流服务的对象分为几个特定的行业领域,然后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该行业的物流运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模式集企业的经营理念、业务、管理、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优势于一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
商业运作方式决定着物流服务方式,只有深入掌握了目标行业或项目的具体特征,才能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实际上,行业物流服务模式体现了细分物流市场的特征。物流企业必须不断研究目标市场行业的物流特点和发展趋势,成为这些行业的物流服务专家。在全球,也只有极少数企业能进行所有种类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可采用目标集聚战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各有侧重地展开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
在国内,行业物流服务是近年来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服装、家电、医药、书籍、日用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或领域纷纷释放物流需求,极大的丰富了物流市场。
3.项目物流服务模式
项目物流是指为具体的项目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类需求主要集中在我国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综合性的展会、运动会中,如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国家体育馆等基建项目以及奥运会、展览会等大宗商品的运输物流服务,实施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丰富的物流运作经验和强大的企业实力。“中外运物流”在项目物流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长期以来,中外运在国内外建设起完善的业务经营网络,在为国内各大外贸公司提供全面运输管理服务的同时,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生产物资实行国际多式联运,同时为我国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和运动会承担物品运输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定制式物流服务模式
定制物流服务是指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某个客户,为该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模式,涉及到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配送、咨询等全部业务,甚至还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协调等在内的其他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强调与客户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用定制式服务模式不仅能保证物流企业有稳定的业务,而且能节省企业的运作成本。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其确定最合适的物流运作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
北京星网物流中心是由“金鹰公司”(MSAS和Sinotrans在1996年成立的合资公司)专门为诺基亚公司兴建的物流设施,它坐落在诺基亚星网工业园内,将园区内诺基亚的区域供应商和制造厂商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通过“金鹰公司”提供的无缝隙供应链解决方案,降低整个园区内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目标。
5.物流咨询服务模式
物流咨询服务模式是指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深入到企业内部,为其提供市场调查分析,物流系统规划、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再造等相关服务的经营模式。企业在为客户提供物流咨询服务的同时,帮助企业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链上下游关系,进而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企业通过物流咨询带动其他物流服务的销售,区别于一般仓储、运输企业的简单化服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具体的业务运作中,可以采用大客户经理负责制来实施物流咨询服务。大客户经理要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特点,成立独立的项目组,组织行业专家、大客户代表、作业管理部门、项目经理等人员,从始至终负责整个项目的销售、方案设计与服务实施,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提高客户满意度。实践证明,这种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与客户结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业务运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物流管理输出模式
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拓展国内企业市场时,强调自己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与运作的技术指导,由物流企业接管客户企业的物流设施或者成立合资公司承担物流具体运作任务的服务模式。采用管理输出方式时,可有效减少客户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与管理人员的抵制,使双方更好的开展合作。采用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时,可以利用客户企业原有设备、网络和人员,大幅减少投资,并迅速获取运作能力,加快相应市场需求的速度。在运作时,可以有两种方式
(1)系统接管客户物流资产:如果客户在某地区已有车辆、设施、员工等物流资产,而物流企业在该地区又需要建立物流系统,则可以全盘买进客户的物流资产,接管并拥有客户的物流系统甚至接受客户的员工。接管后,物流系统可以在为该客户服务的同时为其它客户服务,通过资源共享以改进利用率并分担管理成本。
(2)与客户合资成立物流公司:物流企业与客户共建合资物流公司的方式,既使客户保留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在物流作业中保持参与,以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有效控制;又注入了专业物流公司的资本和技能,使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招商局物流集团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便是物流管理输出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招商局物流集团通过对青啤发展现状和其他多方信息的分析,结合青啤自身拥有大量物流设施、设备与人员的实际情况,提出与青啤成立合资物流公司,购买或租赁青啤原有物流设施、设备,并接收青啤原有运作和管理人员。这种模式确保了招商局物流能够将其较为先进的现代物流理念、员工分配制度、操作流程的再造方法,渐进地、完整地灌输到合资公司的物流管理中。合资公司开始运作的三周时间内,青啤原有车辆利用率就提高了60%,每年仅公路运输就将为青啤节省物流成本近700万元。
7.物流连锁经营模式
物流连锁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方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的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物流经营形式。物流连锁经营借鉴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迅速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汇集资金、人才、客户资源的目标,同时在连锁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更大程度的整合物流资源,用以支持管理和业务操作,为客户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务。
锦程国际物流集团从2000年开始物流连锁经营的尝试,将商业中加盟连锁的经营理念引入到物流业,创造出了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持,以加盟连锁的形式进行物理网络扩张的经营模式,使公司迅速汇集了资金、人才和客户资源,扩大了企业规模。
8.物流战略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服务更好的效果,相互之间形成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国内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自身力量薄弱,难以与大型跨国物流企业竞争,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相互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盟。这种自发的资源整合方式,经过有效的重组联合,依靠各自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合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企业规模和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提高,形成规模优势和信息网络化,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企业在物流服务领域实现质的突破,形成一个高层次、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在战略联盟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价值低的功能虚拟化。虚拟经营能够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实现企业的精简高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广州海元物流公司就是中小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成功典范,它是由31家优秀的专线运输公司资产重组后建立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在全国拥有376个分公司,并且建立了海元物流信息系统,推出了京广物流带、广沪物流带、广渝物流带等服务区域。“海元模式”是中小型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模式,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借鉴。
三、对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几点思考
1.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物流市场被普遍看作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市场以后,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价格竞争开始走向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竞争。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已经陆续开放了部分物流市场,一些跨国物流企业,如马士基、UPS等相继进入中国,国内的物流企业面临着来自跨国物流公司和国外物流资本的挑战。今后的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行业将重新洗牌。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而被淘汰出局;那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企业则会打牢市场根基,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通过企业整合、重组,将会在各个地区产生若干家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其中,有的将会成为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前面所述的几种经营模式,便是那些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这说明,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经营模式是企业获得盈利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目标就是寻求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只有找到了适合于企业的经营模式,传统储运企业才真正完成了转变。
2.经营模式是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顾客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准时性、及时性、全面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针对客户的经营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在提供服务时,要仔细分析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经营规律,以便提供精确的物流服务。经营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服务理念,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物流合理化问题。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和项目物流服务模式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每个行业或具体项目,物流服务是建立在对目标行业或项目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由于掌握了行业的运作特性和客户的具体要求,因此,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物流连锁经营模式和物流战略联盟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间横向联合或纵向联合的经营思想,通过行业内部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不同的经营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竞争策略和企业各自的特点,以及资源优势。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经营模式,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需求。
【关键词】供应链精益物流;物流管理教育;物流专业建设
物流普遍被认为是“第三利润源泉”,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物流专业,但大学的物流管理教育不应是复制舶来品,而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驯化和完善科学理论,以期培养适合中国之国情的物流专业人才。
1物流管理成为一个行业是成熟竞争性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众多大学开设物流专业,是因为物流拥有美好的前景,这样可以广泛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众所周知,就业是专业存废的一票否决关键,没有专业哪有学生,没有学生哪有经费,没有经费哪有学校,但其实没有几所大学会认真思考物流这个行业本身的。结果就业率是100%,但毕业生多数从事的是一些初中生都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只要会玩微信就可以了。当然不是说大学生就不能从事只需初中生水平的工作,即使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也有很多大学生乐于从事蓝领的工作,大学生涯是培养现代公民所必须的一个阶段而已。但一所大学如果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多一张文凭之外,和初中生没有区别的话,这所大学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了。特别是在招生逐步取消本科录取批次的大趋势下,这种大学肯定会被市场所淘汰的。所以,为了行业的发展,也为了学校本身的发展,热门的物流管理必须要对自身的专业建设有一个理性的反思。物流管理作为一个行业不是中国原创而是从欧美复制过来的,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总体上还没有达到那么发达的阶段。物流作为一个行业是市场经济体系内部为追求利润而自发产生出来的。以美国为例,在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经济,企业追求的是法律范围内的利润,如果没有利润,企业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掉。在二战之后的50年代美国,由于世界大战摧毁了其它国家的经济,故而美国的商品供不应求,企业的经营思想以生产制造为中心,所以,降低生产成本成为第一利润源泉,物流的问题无暇顾及。在60年代的美国是大变革的时代,尤其年轻人追求个性,多样化才是商品的出路。因此,第一利润源泉达到极限,转为扩大销售才能增加利润。所以,营销成为第二利润源泉。70年代之后世界发生两次石油危机,企业意识到物流对企业降低成本的巨大作用。8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向全球化转型,但西欧的复兴成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营销作为第二利润源泉已经达到极限,因为很多利润的手段是可以复制和仿效的。90年代以来,当销售手段发挥到极致,美国企业发现物流不仅能够帮助扩大销售,提高国际竞争力,而且也是一个很好的新利润增长点。物流单独分化出来,自成系统,通过提供有效的流通后勤服务,改进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优化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从而降低社会整体运行成本,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效益,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此时,物流已成为第三利润源泉。在拥有发达市场经济的美国,第一利润源泉即降低生产成本,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十分成熟了,尤其是利用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方面;第二利润源泉即营销手段和技术,也已经很专业化了,人们都熟视无睹;但第三利润源泉也就是大家都在提升的物流管理,随着智能化手段的日新月异,开始成为增加利润的宝藏之地。对于市场经济基本建成的中国,第一利润源泉没有利用到极限,人力成本还是要低于机器的价格;第二利润源泉更是还有很多余地可以挖掘,廉价还是商家主打的销售策略,尤其中国海外市场,恶性价格战争是永远的痛。故而,我国物流能够起作用的效果,在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效益上,在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没有起到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总的说来,物流管理在中国叫好不叫座,要真正起到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还要与第一与第二源泉共同协调发展。物流作为一个行业,在我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面对的问题和困难都要比欧美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这需要广大的物流从业人员长期艰苦的努力,不是把欧美的做法简单复制过来就可以的。
2供应链精益物流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论立足点
首先是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很小,这和中国多种经济成分共存有密切关系,央企是不会和山寨小厂共用同一物流的;其次是大多物流基础能力很弱,信息化的水平很低;再就是有关物流方面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不一致,航运、铁路、飞机、公路、海关等部门分割管理,政出多门。总的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很高,根本起不来“第三利润源泉”的强大经济推动力。物流是社会运行的剂才是中国物流管理教育核心的概念。欧美物流理论在我国水土不服,不是意味着物流在我国没有前途,如物流就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前端给客户提供最佳体验,后端打造物流系统降低成本。物流虽然在中国由于第一、第二利润源泉没有达到极限而成为第三利润源泉,但其确实能有效地降低社会运行和经济运作的成本,起着经济社会运动剂的作用。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不要夸大自己的作用,导致内容过多地侧重于把欧美情况公式化之后的所谓科学先进性。而是要立足于中国物流各部门与各环节分割管理之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大数据等手段,使得经济社会运行流畅一点,降低其摩擦力,减少运作成本。这需要有供应链精益物流的理论立足点。供应链的方法[1]。福特开创了流水线的方式,但仅限于组装。如果把商品从原料采购到送达消费者看作完整的链条,那么就会发现很多可以改进及完善的地方,这就是供应链方法。物流的供应链分析,其实就是商品流通过程中所有链条企业的物流整合。当然,这在中国目前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航运、铁路、航空、公路、海关等部门的运作规则,从而减少交接中的摩擦力,进而提升总体效率。精益的方法[2]。精益的分析有很多,但无非就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如汽车的一颗螺丝钉,怎样可以在全球供应链中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效用生产出来,我们可以不要批量生产的备件,而用公差代替。精益其实是供应链的微观层面,而供应链则是精益的宏观层面。综上所述,供应链精益物流是从经济社会运行的整个过程考察,以消费者为价值终点,通过降低流通费用等物流手段,达至减少运作过程中的摩擦力,最终实现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效益,进而提高国家的国际核心竞争力。这是贯穿整个社会发展的常态,是物流发展的主线。
3结束语
物流业的出现是成熟竞争性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随着我国世界开放与市场经济体系转型,也开始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物流业在我国还处在一个发展期,物流人才相对缺乏,所以,作为一个物流管理的教育者,应该要从物流行业的根源思考中国的物流管理逻辑,从供应链精益物流的角度进行物流管理课程建设,而不要仅仅培训学生通过物流师考试。
[参考文献]
[1]刘宝红,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204-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作为新兴的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的关注。物流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和对外的营销活动中,促使企业形成许多的法律关系。而法律关系是指经过法律调整带有权利和义务性质的社会关系,当法律风险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时候就会产生法律风险,物流企业的法律风险是指在物流企业的运营中,由于对物流企业法律法规的不熟悉,造成物流企业的行为违反相关的规定,没有尽到法律规定的义务,造成物流企业丧失一些特定的权利,最终导致受到惩罚。在物流企业的经营中存在着严重的法律风险,通常表现为内部管理落后、遭受诈骗、遭受行业协会的处罚、遭到起诉等。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物流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决定了物流企业的行业特点,而物流企业的风险由于受到行业的特点的影响具有扩张性和隐蔽性。这样物流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就会由于某个细节的安排出现差错就会引起物流企业的巨大法律风险,进而给物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一、物流企业的法律风险
物流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下列的几个方面:一是普遍的现实性。物流企业在经营中的法律风险是无处不在的,物流企业作为是物流法律关系的主体,不能够选择客户,在经营中可能会与到各种各样的客户,可能由于交易对象的违约和诈骗而带来各种法律风险。另外物流企业可能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意识在经营中容易造成法律风险。二是不确定性。物流企业的运营中涉及到多方的营销主体,并且拥有复杂的社会关系,这就会造成物流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发生法律风险的隐患,这样物流企业难以预料经营中的法律风险,这就造成了法律风险的不确定性。三是极大的损害性。法律风险是物流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而且法律风险往往会造成物流企业的法律纠纷,这样给物流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严重的甚至造名誉损失和破产。
二、物流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物流企业法律风险的产生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造成物流企业的法律风险的内部原因在于在物流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存在管理不当、法律关系处理不当,这种内部法律风险表现为公司在公司的范围内部、非业务性的风险,常见的内部风险为公司治理法律的风险和企业劳资纠纷法律风险。物流企业在物流业务的运作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为外部法律风险,这种风险的危害性比较大。物流企业法律风险产生原因如下:
(一)风险防范资金和人员的匮乏
随着物流业务的逐步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在物流企业的经营中逐渐认识到物流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以及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对于防范物流企业法律风险的措施没有进行落实以及到位的宣传,物流企业的员工没有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员工自身的法律素质没有得到提高,不能够做好法律风险的防范工作。探究其原因在于物流企业的风险防范资金困乏,不能够聘请经验丰富的物流专家进行员工培训,更没有聘请物流师对物流业务作指导以及担当企业的法律顾问。另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物流风险防控部门,这样就无法有效的规避物流经营中的法律风险。
(二)现行物流法律和技术标准的缺失
目前,我国物流也发展迅速,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我国尚未出台统一、完备的物流法律法规以及物流的行业标准,仅有的法律法规层次比较低、涉及到的范围比较狭窄,实用性并不大,这也成为引起物流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物流企业没有规范的合同范本,大多数物流企业采用的是货代合同,这样就是造成物流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这样就会带来诸多的法律风险。
(三)意外事故引发法律风险
在物流企业的经营中会遇到各种的意外事故,都可能会引起物流的法律风险。例如运输企业的运输中可能会遇到交通事故、船舶碰撞、沉船等事故造成的理赔,而仓储企业会由于发生火灾、水灾、仓库被盗等原因而引起纠纷,货物的装卸企业也会因为机械事故而造成的货物损坏,进而可能引起法律风险。在物流企业的经营中没有充分的重视对意外事故的防范,虽然这类的风险不可以彻底的消除,但是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处理,降低意外事故引起的法律风险的损失。
(四)合同引发法律风险
在物流企业的经营中,物流企业由于合用而引发诸多的法律风险,这类的法律风险也常成为业务风险,它会给物流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物流企业需要高度的重视合同引发的法律风险。在物流企业的经营中不可缺少合同的签订环节,合同的订立对于物流企业的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物流企业的合同签订包括众多的内容,例如有合同签订的谈判、合同内容的组织、合同形式的选择等,物流企业的经营中会因为业务和同的签订不合理而造成法律风险。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属于存在高风险的商业活动,在物流企业进行签订合同的时候需要注意注意合同的内容,如果没有详细的研究合同的条款,就会埋下法律风险的隐患。在物流企业的经营中,签订的合同中,由于业务员的疏忽,没有发现合同的内容被修改了,合同条款“限额赔偿责任”改为了“全额赔偿责任”,在物流企业违约引起的纠纷中,由于合同条款的拟定失误造成的法律风险,让物流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合同的履行当中也会引起法律风险。合同的履行是指合同双方依照合同的规定履行义务。多数的物流企业重视业务的拓展而忽视合同的履约,这样就会影响到物流企业的运作。物流企业如果没有依照合同进行履约,就会引起客户的追究违约责任,这样就会引起法律风险。在物流企业中,由于客户的延迟交货而提出倒签提单和预签提单的要求,物流企业会为了留住客户而答应这些不合理的要求,这样就会给物流企业造成法律风险。
(五)诈骗而引起的法律风险
物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经营,服务的对象比较多,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制程度并不高,这样在物流企业的经营中存在着诈骗的行为。这样物流企业的经营中容易受到欺骗而引发法律风险,物流企业在经营中,由于运输企业或者仓储企业在接受客户交货时,没有对货物基础检查,这样在货物交货时,而在交货的时候又分不清造成货物损害的原因,这样容易引发纠纷而给物流企业带来法律风险。物流企业有时候会委托合作伙伴履行服务的行为,但是可能由于合作伙伴的诈骗而给物流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三、物流企业规避法律风险的措施
(一)树立法律风险意识
物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经营中需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物流行业的管理者需要收集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规范物流企业的业务。在物流企业的经营中如果遇到物流企业的权利和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需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物流企业需要加强员工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在培训中引用典型的事例,并且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让员工深入的了解到法律知识,能够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物流企业也可以配置风险防范资金,用来聘请专业的物流师,对物流企业的合同进行审核、做出相应的风险预警、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法律风险。
(二)加强合同管理,防范外部风险
物流企业在经营中需要通过合同来确定双方的权利,并且需要合同来保障双方的经济利益。因此需要重视物流企业的经营中的合同。我国法律相关条款规定,如果订立合同的双方对合同条款存在争议,可以做出不利于格式合同制定者的解释。因此物流企业需要对合同条款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并且需要对格式合同的内容做出一定的修改。只有拟定科学合理的合同,在出现法律纠纷的时候,才能够让物流企业处理有利的地位,从而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物理企业的工作人员需要充分的掌握合同条款的内容,在业务的经营中,依法开展物流活动,这样才能够做好法律风险防范的准备工作。在开展物流业务的时候需要对市场进行调研,确保项目具有可行性。然后需要详细的了解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资信情况,这样才能够在源头上防范诈骗和违约的行为。在物流企业订立合同的时候需要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这样可以避免法律风险。需要安排专业物流师对物流合同履行中的情况进行控制,及时的采取措施,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法律风险的产生。
(三)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法律风险的存在会给物流企业的经营带来经济的损失,物流企业需要用理性的眼光,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把法律风险降低到最小化。员工需要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强化对物流经营活动的风险管理。物流企业需要健全考核机制,让员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的意识。另外物流企业需要建立法律风险防范的应急措施,提前做好准备,成了应急小组,对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及时的解决,最大程度的控制法律风险。
(四)完善保险制度,解决物流企业的风险责任问题
物流企业属于高风险的商业活动,在进行有毒、易燃、易爆的物品时,订立保险可以有效的防范物流企业法律的风险。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转嫁风险责任。第三方物流责任险的范围包括有物流企业经营中的风险由被保险人承担物流货物的损失以及物流企业对货物承担的安全仓储、运输的责任风险,这样可以为物流企业提供保障。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的范围附加一些保险,例如包装责任保险、提货不着责任保险、盗窃责任保险等,这样可以把物流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市场营销环境 产业信息化
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84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上升0.6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7%。由此可见,我国物流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相当巨大,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也稳步上升。同时,由于市场的开放外资物流的进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改变,国家相关法律和产业政策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政府规制体制中“纵向部门分割、横向地区封锁,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法律规范虽然很多,但是过于分散、层次低,条文笼统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
(2)社会技术环境。尽管物流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存在着物流人才总体供不应求、物流基础研究和应用教育滞后、供求存在严重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有利于缓解了交通运输全面紧张的局面。然而,总体规模仍然很小,运输网路密度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东中西部布局不均衡,交通运输矛盾还比较突出。物流节点的集约化水准不高,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物流节点建设滞后、少而分散的状况。物流设施与装备技术水准较低,物流运作中机械化、自动化水准不高,物流作业效率不高。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还处于较低层次的模仿阶段,物流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准较为落后,加之物流信息网路化建设受条块体制的束缚。另一方面,EDI、MRP、ERP、GPS等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准和物流效率。
2、产业环境波特五力分析
(1)潜在进入者分析。第三方物流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包括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大型制造企业、流通批发企业、大型连锁企业、货运企业等。很多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仍然沿用自己的物流力量,他们有可能将自有物流剥离,组建第三方物流。我国的物流业在2005年12月儿日对外资全面开放。外资公司成熟的管理方法和强大的资金实力,给国内的物流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压力。同时外资公司由于不熟悉中国内地市场的运作和文化,为了减低经营风险,可能与本土企业合作拓展市场。
(2)替代品分析。第三方物流要么独自提供服务,要么通过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转包商来为客户提供服务,它不大可能提供技术、仓储和运输服务的最佳整合。从而出现利用分包商来控制与管理客户公司的点到点式供应链运作的集成商――第四方物流。它最大的优越性,是它能保证产品得以“更快、更好、更廉”地送到需求者手中。第四方物流成为第三方物流的“协助提高者”,也是货主的“物流方案集成商”。未来最有可能成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向。
(3)供应方分析。我国存在大量的小规模、提供单一物流服务功能的基础性传统物流企业,例如小型车队与货代企业、没有网路体系的仓库,它们的管理能力和独立开发市场的能力比较弱,对采购其物流服务的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依赖性,可以通过整合战略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运作管理体系,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重要执行者。另外一些实力雄厚、能够提供网路化基础服务、标准化程度高的大型公共平台性物流提供商,它们拥有较大的直接客户群,具备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4)购买方分析。物流服务需求方的议价能力由于物流服务的需求方倾向于与物流服务提供商接成长期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双方在努力构建这种双赢的同时,生产商(物流需求方)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依赖性很强,所以相关的议价能力也有些下降。
3、竞争环境分析
(1)第三方物流产业现有企业类别。第一类是由某一传统仓储、运输领域全国性的国有企业演变成的物流企业,他们是由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第二类是大型外资跨区域物流企业,主要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第三类是新兴内资跨区域的物流企业,主要是新兴的民营物流企业,是在第三方物流概念引入和发展的过程中诞生的,占据了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约25%。第四类是生产流通企业内部物流,这些新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除了上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以外,目前在中国市场上还有大量的、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专业性更强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
(2)各类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通过以上对各类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分析,可以将各类物流企业的优劣势以及目前的发展战略作出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自身资源SWOT分析
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第三方物流业所处的环境对企业的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1、优势
(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升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企业物流外包认识的提高,都将成为第三方物流业稳定市场需求的保证。
(2)国家重视推进产业政策的制定。国家和各级政府抓紧研究发展物流产业的具体政策及措施,政策、资金向国有物流企业倾斜,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3)国内第三方物流业的地缘优势。中国的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从传统流通企业转型而来,本身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中国的国情了解程度高,适应快。通过专业化的发展,我国一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通常已经开发了信息网路并积累了针对不同物流市场的专业知识,包括运输、仓储和其他增值服务,在国内外有一定的运输和分销网路。
2、劣势
(1)服务项目单一。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和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2)服务成本较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数管理水准不高,或是自身实力不够,不能提供较为满意的服务和较低的价格,
其竞争力比不过企业的第~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
(3)信息技术水准落后。信息技术落后主要表现为:缺乏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设备,机械化程度不高,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4)缺乏现代物流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知识,尤其是现代综合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许多人只是知道物流能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不知道它是对这些传统业务进行新的整合。此外,一些物流企业对员工缺乏进行相关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培训。
(5)与自营物流相比较,第三方物流业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有:企业不能直接控制物流职能;不能保证供货的准确和及时;不能保证顾客服务的品质和维护与顾客的长期关系;企业将放弃对物流专业技术的开发等。
3、机会
(1)WTO带来的机遇。从短期来看,我国加入WTO后,国际投资和贸易大幅增长,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物流发展空间。从长期来看,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本身又将降低贸易的运输费用,从而对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准差距的缩小带来积极影响,从而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扩张的市场空间。
(2)企业物流外包的需求增长快速。由于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自己的核心放在主营业务上,因此逐步地把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为自身服务。特别是制造与流通企业物流外包释放速度加快。
4、威胁
(1)外资进入带来的竞争加速。在加入WTO以后,由于物流业的市场准入承诺,大型跨国物流企业迅速进入我国,利用他们在发展综合物流方面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抢占迅速增长的物流市场,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2)国内第三方物流业竞争激烈。我国现有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业是从原来的储运业转型而来,多数企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竞争对手间的模仿相对容易,企业之间是一种粗放式为主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各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与基础投资猛增,低价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业界业绩普遍不佳,发展后劲不足。
三、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建议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转变管理理念,制定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管理战略。第一,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良性发展,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具体为:制定相关的政策,开放第三方物流市场,加快与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接轨,拓宽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发展空间;加强第三方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市场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第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强企业间的合作,组建有针对性的战略联盟。采用物流战略联盟可以使企业迅速有效地获得规模经济,提升共同的竞争优势,满足物流需求企业的服务要求;协同化发展的方式避免市场上的恶性竞争,维护竞争秩序,有利于实现战略联盟的双赢或多赢。第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尽陕实现物流系统信息化管理。企业实现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就是使物流快速、准确的运行,以最低的费用完成产品的循环周期,以此吸引物流需求企业。
四、结束语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第三方物流业拥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物流外包速度加快和加入WTO带来巨大物流市场空间,国家的重视和产业政策的完善,自身具有的地缘优势等大好环境,这些都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最有利的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中国第三方物流业面临大好的发展环境,应当积极抓住机会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董丽君、宝:第三方物流企业营销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09(4)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风险识别 法律防范
一、第三方物流的内涵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或TPL)一词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欧美国家提出并开始盛行的。
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可以理解为:本身不拥有货物,而是为其外部客户的物流作业提供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和企业。第三方物流有别于传统的外包物流,传统的外包物流只限于一项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如运输公司提供运输服务、仓储公司提供仓储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则根据合约条款规定而不是根据临时的需求,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据此,本文认为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合约形式来规范物流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提供方根据契约规定的要求,提供多功能直至全方位一体化物流服务,并以合约来管理提供的所有物流服务及其过程。由于物流服务需求方和第三方物流提供方之间的关系是由合约的方式确定的,第三方物流也常被称为合约物流(或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简而言之,第三方物流是企业外购物流服务的高级形态。
二、第三方物流风险分析
1.物流合约风险
物流合约风险主要是指基于物流合约产生的当事人违约的风险。物流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均存在违约的可能,这些违约行为对另一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种风险。同时,对违约方而言,需要依照法律规定或合约的约定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也是一种风险。由于物流系统通过多项功能共同来完成,经历许多环节,参与物流的当事人也很多,这样,在货物供需双方之间从事物流服务的经营者间有着复杂的合约关系。在所有物流参与者之间也有着复杂的风险分配关系。这些关系可分为物流服务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商与分包商之间的关系和物流服务商与信息系统服务商之间的关系。
(1)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总物流服务商)同服务需求方之间的物流主合约风险
(2)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总物流服务商)同物流协作分包商之间的分合约风险
(3)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同信息系统提供商之间的合约风险
2.与托运人之间可能产生的风险
(1)货物灭损带来的赔偿风险―――对物流安全性的挑战包括货物的灭失和损害。可能发生的环节主要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和配送环节。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客观因素,也可能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不可抗力、火灾、运输工具出险等,主观因素主要有野蛮装卸、偷盗等。
(2)延时配送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及时性的挑战在JIT原则的要求下,物流企业延时配送往往导致客户索赔。从实践中看,客户索赔的依据大多是物流服务协议。也就是说,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是违约赔偿责任。
(3)错发错运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准确性的挑战有些时候,物流企业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拨路径发生错误,致使货物错发错运,由此给客户带来损失。一般而言,错发错运往往是由于手工制单字迹模糊、信息系统程序出错、操作人员马虎等原因造成的。由此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属于法律上的侵权责任。但同时,物流服务协议中往往还约定有“准确配送条款”,因此客户也可以依据该条款的约定提出索赔。此时便存在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享有提起侵权责任之诉或违约责任之诉的选择权。
三、第三方物流的风险识别
由于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服务供需双方企业通过一定的合约关系组成,第三方物流风险的识别可以借鉴企业风险识别的方法。
1.风险问卷法
第三方物流服务辐射范围大,处理的对象多为大批量、小批次、少品种的商品;客户范围广泛,既可能有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企业、生产企业,也有下游的批发商、零售商,此外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甚至为顾客提供门到门的配送服务。其功能既包括需要经验和实力的运输、包装、加工、分拣等基本功能,又包括需要智慧和远见的物流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咨询等增值。这些都导致了第三方物流中风险的广泛存在,甚至还可能错综复杂,可是专职的风险管理者由于其业务知识、精力所限,难以及时准确地识别第三万物流的
所有风险。这时企业风险问卷法就显示出优越性。
2.财务报表法
财务报表法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来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财产和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财务报表法是企业使用最普遍,也是最为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因为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经营的好坏最终体现在企业资金流上,风险发生的损失以及企业实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费用都会作为负面结果在财务报表上表现出来。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各种详细附录就可以成为识别和分析各种风险的工具。
3.作业流程识别与分析法
企业生产作业流程识别与分析法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这种流程图对识别与分析经营活动的瓶颈特别有用。如在瓶颈处发生损失,将会中止企业全部经营活动。运用流程图来分析第三方物流的风险损失是基于这样的前提,物流服务供应商通过劳力、财力与物力等资源的输入,经过转换,产生了满意的物流服务,在此过程中对投入资源进行增值。
4.保险识别与分析法
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风险管理研究学派就是从保险业的角度来探讨企业风险管理问题。由此可见风险管理与保险业的关系是同源同流。保险识别与分析法是借助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协会等的专业人员就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加以详细调查与分析形成报告文件供企业参考的方法。根据风险识别人员以及风险识别工具的不同,保险识别与分析法又分为保险调查法和保单对照法。
保险调查法使用的风险分析调查表,常由保险公司、风险及保险管理学会等设计,交于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填写;而报单对照法是将保险公司出售的保险单所载明的风险种类与风险分析调查表融合而成的问卷式表格,用以调查风险的方法。保险识别与分析法实际上是借助了企业外部力量,用较小的代价获取职业分析家的意见与服务。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第三方物流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四种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各自的局限性以及第三方物流风险存在的广泛性和错综复杂性,第三方物流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连续不间断的、工作量繁重的过程。
四、第三方物流的风险的法律防范
加强立法,建立我国的物流法体系。尽快出台物流业法。目前,国内没有一个配套的物流法规,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很少,更谈不上统一,实践中保险公司参与物流风险管理也存在着很多不配套的地方,所以加快我国的物流立法是十分必要的。有关现代物流法律的出台,将有利于加强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营造一个规范的、健康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从而在诚信的原则和基础上为减少物流纠纷增添了一道有效的“保险”,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合同风险的控制。做好项目的前期调研论证,特别是市场调研和法律论证,保证项目在经济上和法律上都是可行的、有保证的。与客户签订明确的、有利的合同,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使合同条款尽量对物流公司有利。通过签订合同,分摊、降低或避免风险。
具体操作起来可以采取如下防范措施:(1)与托运人之间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投保《物流责任保险》解决。除此之外, 还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情况,附加盗窃责任保险、提货不着责任保险、冷藏货物责任保险、错发错运费用损失保险、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保险等。(2)与分包商之间产生的传递性风险, 建议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签订分包合同时候尽量保持责任限额的一致性。另外, 通过选择分包商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降低这类风险的出险概率。(3) 对于诈骗风险, 可以投保信用保证保险, 即保险公司对分包商的信用承担保险责任。一旦发生诈骗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从保险公司受偿。另外, 建议工商部门统一整治运输市场, 严格审查各物流托运公司的正规性; 建议公安部门能够建立公开的车辆信息平台, 将货车的驾照、车籍等信息公开, 以便物流公司能全面、真实地查证并获取车辆的档案信息, 以此规范运输市场, 促进现代物流行业的规范与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嘉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参考文献:
[1] Chuanxu Wang, Amelia C. Regan. Risk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in Logistics Outsourcing.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ugust 2002.
[2] Roshan Gaonkar, N. Viswanadham. A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Management of Risk in Supply Chains.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 Automation. New Orleans, LA: April 2004.
[3]刘艳铭.货运险“代查勘、赔”的法律风险[J].保险研究,2005,6:25-28.
[4]陈勇军.国有物流企业如何应以物流市场国际化竞争[J].物流时代,2004,18:65-67.
Flows in the management management by the third party the riskrecognition and the legal guard
Li Ka
(Henan fine peaceful law office attorney)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竞争力;民营企业
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历程较短,但由于国家经济政策对物流产业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投入,第三方物流市场在细分中快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奥运会成功举办,极大促进了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引爆国内外物流企业的激烈竞争,并对我国物流企业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带来长远影响。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企业竞争类型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正处于国内外各类型企业同台竞技,企业优胜劣汰、迅速成长的时期。根据不同物流企业发展的背景、发展目标、经营战略和经营方法的不同,我国参与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由国有企业演变成的物流企业
由某一传统领域全国性的国有企业演变成的物流企业,目前都是全国性的公司,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处于垄断领先地位,规模较大,资金实力较雄厚,物流设施比商业储运公司好。一般能提供全面的基本物流业务和部分的增值服务,价格较商业储运公司稍高。但地方的子公司都是独立核算,因此,多数客户很难享受到较为全面的配合和统一的协调。大部分服务商在观念上比较落后,效率也不是很高。部分企业还残留着行业老大的痕迹,对客户需求不够重视,灵活性较差。如中外运(sino-trans)、中国邮政、铁路系统、中远(cosco)、中储等。
(二)大型外资跨区域物流企业
外资企业经过市场的洗礼,在新设备投资(特别是工厂方面)、资金实力、人才、观念、经验和管理方法上,都具有较大优势,能够提供较全面的跨区域服务。目前,中国市场拥有近51万家物流企业,其中由于政策法规的限制,外资企业仅占0.13%,即680家,但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却高达8%。随着中国市场开发,它们的威胁不可小觑。这类企业目前服务对象主要是三资企业,由于要负担投资以及大量的人力成本(特别是外籍员工),因此收费水平较高。如:宝隆洋行、ups、tnt等。
(三)民营物流企业
根据不同的发展背景,本文将民营物流企业分为两类。第一,由传统运输公司或仓储公司演变的区域性物流企业。这类公司主要指地方的储运公司,一般依托原来的仓储系统,仓库结构和设施比较旧,拥有自己的车队,多数还局限于传统、分离、单一的基本业务,但其收取的服务费用比较低。第二,新兴内资跨区域物流企业。这类企业为避免在短期内打入市场而带来的物流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的风险,很多采取第三方物流模式,它们的物流运作更有适应性及灵活性,并已开始具备与大型外资物流服务商相竞争的能力。但在服务或管理方法以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方面还略显不足。同时,由于资金实力的限制,它们的许多物流作业不完全依靠自身资源。如,宅急送。
二、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分析
国际性物流公司远不能满足我国对三方物流的多层次需求,国有物流企业也面临转型和改革的压力,而民营物流企业经过10多年的超常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能力,更能适应我国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因此更具发展潜力,将充当我国物流产业的主力军。下面就从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内部发展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两方面来分析其竞争力。
(一)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
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竞争中的优势在于:第一,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扩大税收和提供就业方面民营企业做出重要贡献,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可。第二,民营物流企业网络建设和资本积累具有一定规模,具备了一定竞争实力。第三,积累了丰富竞争经验,在辅助跨国公司物流外包业务的过程中,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合作关系。第四,民营企业相对人力资本、制造成本低,善于捕捉国际大集团闪失和先天不足,市场定位低,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第五,民营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转型快,能够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为了企业生存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方向。
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竞争中的劣势在于:第一,民营企业合作意识较差,多数企业孤军奋战,经营规模上不去,综合化程度低。第二,服务功能少,多数企业目前还主要经营单一的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较少从事物流策划、组织以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第三,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十分健全,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第四,公司人员管理经验与经营服务意识目前无法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缺乏市场开拓的主动性。第五,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此外货物在航空、铁路等垄断性公共物流平台中丢货较多,不在保险赔偿范围内,企业不堪重负。
(二)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中的机遇与挑战
民营物流企业在第三方物流竞争面临的外部机遇在于:第一,国家建立了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在税收、海关、质检标准工作方面也进行了具体安排,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二,加入wto后,中国民营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服务过程中快速学习;此外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民营企业依靠低成本和熟悉国情优势,明确特色服务内容,进行适当市场定位。第三,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加大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第三方物流市场也因为竞争而导致新一轮“洗盘”,民营物流企业将出现合作联盟的发展形势,例如:制造企业与商贸企业的合作;自主开方物流平台;建立综合物流服务品该以及连锁加盟等,民营企业需要认清形势,抓住发展机会。
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竞争中面临的外部挑战在于:第一,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大都沿用各自的标准,如:铁路运输标准,海运国际标准,公路运输更是五花八门。第二,我国整体第三方物流运作机械化程度不高,职能化、自动化仓库较少,由此造成仓储运输系统的整合效能比较低,中间环节过于复杂,成本居高不下。第三,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使信息流通不畅,很难对物流市场需求达到全面的掌握。第四,民营企业物流人才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具备技术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员,具备企业实战经验的人才更是难得。第五,民营企业资金短缺,同时缺乏相应抵押物,融资困难。在税收方面面临物流服务核算、纳税人资格认定、企业类型确认以及所得税征收不平等方面的问题,值得业界关注。
三、中国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中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企业优势,进行企业内外改革
民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市场激烈竞争中,一方面改革企业制度,从过去私营、合伙制及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方式中解脱出来,实行公司制,这样企业才能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企业市场定位,顺应企业联盟趋势,相互取长补短。
(二)加强企业基础性工作,促进物流工作发展
民营企业需要注重企业基础性工作,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主要包括:重视企业科研和创新工作,推动企业物流服务质量;建立物流作业环节使用的设备、设施、行为规范和业务流程标准;企业建立“信誉机制”,降低物流服务成本,创立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信息交换的技术标准和信息共享规则,实现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强化企业人才建设,形成完善用人机制。
(三)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创造良好融资和税收环境
建立民营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和规范企业开展增值服务,以便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国家税务部门要加快民营物流企业试点改革,在企业物流业务环节实行统一低税率,内外资物流企业制定统一税率,允许物流费用抵扣增值税,设置物流行业统一专用发票等。
参考文献
[1]李鑫; 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忠诚度研究 [d];大连海事大学; 2007年
[2]刘万强; 顾客导向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d];北京交通大学; 2007年
关键词:物流交易;组织方式;演化博弈;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F2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11-0023-05
一、引言
物流活动被认为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并日益受到重视。物流服务提供的过程产生了物流供给者与物流需求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康芒斯(Commons)的观点,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基本的分析单位――“交易”,那么物流供给者与物流需求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可以被定义为一项物流交易。企业和市场是组织交易的不同治理结构,企业的出现是对市场的替代。在现实世界里,物流交易可以通过不同的治理结构来组织,既可以在企业内组织,亦可以通过市场来组织。通过企业来组织就表现为企业通过自身资源去组织大部分物流交易,即以自营为主。通过市场来组织就表现为大部分物流服务是通过企业外购获得的,即以外包为主。不同企业在某一点上对于如何组织物流交易的决策表现的并不一致,一部分企业选择以自营为主的策略来组织物流交易,而另一部分企业选择以外包为主的策略,将主要物流业务外包。但在不同时点上,选择通过市场来组织物流交易,即将物流外包的企业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增加。例如在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由1999年的454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650亿美元,可见越来越多的物流业务被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企业通过何种治理方式来组织物流交易进行了研究。Persson和Virum认为“通过物流外包,企业可以在不增加固定投资的情况下提供物流服务从而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核心竞争力”。Skjoett-Larsen将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两者结合起来,认为应该在两种情况下使用外包,即中等的资产专用性或者资产专用性较高但不确定性较低的情况下应使用外包。Remko认为“第三方通过提供物流服务可以贯穿供应链的不同职能部门,打破原有的按职能划分的流程,有利于供应链的水平一体化”。国内学者刘彦平认为“物流外包这一社会分工形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经济根源在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优势,可以为委托企业节约物流成本支出,并可减少企业内部的物流组织管理成本,进而促使委托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李电生,刘凯,赵闯认为“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应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能力上,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交由外部组织承担,从而以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赢得并扩大竞争优势”。王佐认为“物流管理是自营还是外包是交易成本的权衡”。杨金,王勇也认为“企业在选择物流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转换成本的存在及其对本企业的影响”。
目前的研究多数仅考虑企业(物流外包企业)物流外包的利弊,并未考虑物流服务提供者――物流企业的物流供给能力和供给方式等情况。另外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完全理性的假设,这与实际的情况是不相符的。企业的领导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并非完全理性,更多的是试错,或者进行模仿,表现出的是一种有限的理性。因此由众多企业组织构成的群体在进行如何组织物流交易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并不一致,而是多样化的选择,伴随时间的推进,这种选择最终会趋于一致。本文试图从物流外包企业和物流企业两方面考虑,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设,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来分析物流交易组织方式如何演变。
二、一个演化博弈模型
物流外包企业在进行物流交易组织的模式选择时一般不会一次就选中最优策略,往往是通过多次的调整才能选择最优的策略。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只能知道世界状态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企业在博弈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模仿其对手,因此企业组织表现出的并非“完全理性”,而是一种“有限理性”。基于企业有限理性的现实,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多群体模仿者动态模型来分析物流交易组织模式的演化。
假设:
1.存在2个群体,分别为物流外包企业群体与物流企业群体,每个群体中有大量且无差异的个体。
2.群体中个体都是有限理性的,即群体中的个体并不是一次博弈行为最优化者,其决策是通过个体之间模仿、学习和突变等动态过程来实现的。
3.群体成员随机配对进行博弈,且群体中每一个个体在任何时候只选择一个纯策略。物流外包企业群体中个体的策略空间为S1={w(外包为主),z(自营为主)}。物流企业群体中的个体的策略空间为S2={Q(勤勉),T(偷懒)}。
4.博弈参与者的收益函数是其适应度函数,即采用某一个纯策略的个体的增长率依赖于该策略的预期收益,博弈参与者的收益就是其经营收益。另外还假定采取策略的不同,并不影响物流外包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同策略下经营收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差异引起的。
5.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为外生变量,并且是不变的,也即两个群体所处的制度环境不随着博弈的进行而改变。
根据上述假设,分别从两个群体中随机抽取任意一个个体配对进行博弈。这里不需要考虑因重复博弈而产生的声誉影响。尽管博弈的次数可能是无穷的,但是在每次博弈中参与者通常都是从大群体中随机选择出来,参与者之间缺乏了解,再次博弈的概率也较低。因此,参与者不会像重复博弈那样尝试通过声誉机制来影响对方未来的行动,如表1的博弈模型。
a11、b11分别为外包企业采取w策略,物流企业采取Q策略时两者的收益;a12,b12分别为外包企业采取w策略,物流企业采取T策略时两者的收益;a21,b21分别为外包企业采取Z策略,物流企业采取Q策略时两者的收益;a22,b22分别为外包企业采取Z策略,物流企业采取T策略时两者的收益。
若物流企业的策略为Q(勤勉),此时外包企业将大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来组织,其收益高于采取z策略(自营为主)获得的收益,所获得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交易成本,如监督等成本的节省,于是有a11>a21。当物流企业采取T策略(偷懒)时,外包企业采取z策略(自营为主)的收益要大于采取w策略(外包为主)的收益,原因同样是基于交易成本的节省,于是有a22>a12。
当物流外包企业将其主要的物流业务外包时,
意味着收益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物流企业的表现。为了规避风险,双方往往要签订较为完整的契约,若乙不按约定行事、不诚信或采取偷懒策略,将会遭到甲的索赔并得到制度的惩罚,此时b11>b12。当物流外包企业采取自营为主的策略时,只是存在部分随机性较强的物流业务需要外包,此时物流企业的偷懒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外包企业的收益,但影响较小,外包企业一般不会诉至法律,因为这诉讼本身也会产生交易成本,所以此时b21<b22。由于外包企业采取自营为主策略时,物流企业仅能获得很少的物流业务,即使此时物流企业采取“偷懒”策略,其获得的收益也要小于物流外部企业采取“以外包为主”策略而自己采取“勤勉”策略时的收益,因此b22<b11。
上述博弈的支付矩阵可以标准化为如下形式(见表2)。
其中a1=a11-a21,a2=a22-a12,b1=b11-b12,b2=b22-b21
假设外包企业群体当中有p的比例选择策略“外包为主”,即以通过主要市场组织物流,1-p的比例选择“自营为主”,即以在企业内组织物流交易为主。物流企业群体中有q的比例选择策略“勤勉”,有1-q的比例选择策略“偷懒”,则外包企业选择策略“以外包为主”时,其期望收益为:
EU11=qa1 (1)
外包企业群体选择策略“以自营为主”时,其期望收益为:
EU12=(1-q)a2 (2)
外包企业群体的平均收益为:
U1=pEU11+(1-p)EU12=pqa1+(1-p)(1-q)a2 (3)
物流企业选择策略“勤勉”时,其期望收益为:
EU21=pb1 (4)
物流企业选择策略“偷懒”时,其期望收益为:
EU22=(1-p)b2 (5)
物流企业群体的平均收益为
U2=qEU21+(1-q)EU22=qpb1+(1-q)(1-p)b2 (6)
由方程(1)-(3)可以得出外包企业选择“以外包为主”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
dq/dt=p(1-q){qa1-(1-q)a2} (7)
由方程(4)-(6)可以得出物流企业选择“勤勉”策略时复制动态方程:
dq/dt=q(1-q){pb1-(1-p)b2} (8)
根据复制动态方程(7),令dp/dt=F(p)=0,解出这个动态复制方程的稳定点(选择“以外包为主”策略的企业所占比例达到稳定状态,不再变化)得到p=1,p=0或者q=a2/(a1+a2)。同理根据复制动态方程(8)可得,q=1,q=0或者q=b2/(b1+b2)时,选择“守信”策略的物流企业所占总体的比例是稳定的。可以看出系统有5个局部均衡点,分别为0(0,0),P(1,0),Q(0,1),R(1,1)和s(Pm,Qm),其中Pm=a2/(a1+a2),Qm=b2/(b1+b2)。均衡点的稳定性可以根据上述两个微分方程得出的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性导出。
方程(7)和方程(8)组成的系统的雅可比矩阵的行列式为:
detJ=(1-2p)[qa1-(1-q)a2](1-2q)[pb1-(1-p)b2]-p(1-p)(a1+a2)q(1-q)(b1+b2)
雅可比矩阵的迹为:
trJ=(1-2p)[qa1-(1-q)a2](1-2q)+(1-2q)[pb1-(1-p)b2]
符合稳定条件,即detJ>0,且trJ<0的点仅为点0(0,0)和点R(1,1),而S(Pm,0m)为鞍点。对应于系统的动态演化路径如图l所示。
在外包企业和物流企业博弈的过程中,演化的路径最终是达到点0(0,0)还是点R(1,1)与博弈的初始状态是直接相关的,如果初始状态处于折现QSP左下方的区域QOPS时,两个群体的博弈最终收敛于点0(0,0)。相反,若初始状态处于折线OSP的右上方区域QRPS时,则博弈的均衡最终收敛于点R(1,1)。博弈均衡最终收敛于R(1,1)点相对于收敛于O(0,0)点,具有帕累托效率,因为双方的收益都得到了改善(a11>a22;b11>b22)。
除了初始状态对于演化路径有重要影响之外,外生变量的变化也会对演化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外生变量对于演化结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鞍点的位置来影响演化结果的。制度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外生变量,制度环境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方最终收敛的结果。
三、制度变迁对于演化路径的影响
根据奥斯特罗姆(Ostrom)的观点,制度可以被定义为一组运行规则,它们是用来决定在一些场合谁有资格作出决策,什么行为是允许的,或者要被限制的,什么样的一组规则可以被采用,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程序,必须或者不必提供什么信息,应该如何根据个人的绩效制定支付条件。制度为日常生活活动提供了一种行为准绳,从而降低了不确定性㈣。制度有多种分类,诺斯(Douglass North)把制度分为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特征。正式约束可以是由政府供给的制度,如法律、法令、政策等,也可以是由
交易当事人商定的制度,如合同;非正式约束包括意识形态、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实施特征指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在社会现实中得以实现的一种社会机制或一种社会过程。
制度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制度安排是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合作或竞争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安排的含义接近于“制度”一词的最通常使用的含义。戴维斯(Lance Davis)和诺斯(Douglass North)把制度环境定义为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如支配选举、产权和合约权利的规则,等等。制度环境有时也被称之为基础性制度安排,通常认为其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四个方面。虽然制度变迁的主角是那些能对根植于制度框架内的激励作出反映的个人企业家,但个人企业家或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于制度环境的影响较小,制度环境的演进往往需要数十年。因此可以忽略较短时间内企业家或企业决策对制度环境的影响,把制度环境看作一个外生变量。制度环境影响着两种治理结构组织交易所产生的交易成本的对比。例如在完善的制度环境中,市场参与者参与市场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相对于不完善的市场环境将会减少,市场参与者的投机行为也会因为担心难以逃脱制度中明确的惩罚而减少。于是通过市场组织交易的交易成本就会下降,市场和企业两种治理结构组织交易的交易成本的对比也就发生了变化。企业很可能出现纵向的分解,将更多的交易交给市场来组织,而非放在企业内进行组织。正如诺斯所说:组织之所以被设计出来,是为了实现其创立者的目标。因此组织及其企业家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他们会对制度框架内的激励做出反应。当相对价格(如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信息成本的改变,技术的变化等)与偏好发生变化时,组织及其企业家会有激励制度框架内的激励做出反应。
上述分析中,a1=a11-a21,为在物流企业勤勉的情况下,外包企业通过市场组织物流交易和通过企业组织交易而产生的交易成本的节省。a2=a22-a12,表示在物流企业偷懒的情况下,外包企业选择主要通过企业组织物流交易和主要通过市场组织物流交易而产生的交易成本的节省。而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a1和a2的值均会发生变化。相对于不完善的制度环境,在完善的制度环境中,a1的值会变大,而a2的值会变小或者不变,这主要是因为完善的制度环境有利于节省交易成本,因此Pm=a2(a1+a2)会变小,即s点会下移。上述分析中b11=b11-b12,为外包企业选择以外包为主时,物流企业选择勤勉策略与选择偷懒策略所带来的收益差异。b2=b22-b21,表示在外包企业选择以自营为主策略时,物流企业选择偷懒策略与选择勤勉策略的差异。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b1和b2的值也会发生变化。相对于不完善的制度环境,在完善的制度环境中,b1的值会变大,而b2的值会变小或者不变,因此Qm=b2/(b1+b2)会变小,即S点会左下移。综合来看,在较为完善的制度环境中s点的位置相对于在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中s的位置要往左下方移动至S’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制度完善的情况下,当初始状态处于折线QS’P左下方的QOPS’区域时,双方博弈的结果最终收敛于O(0,O),即最终的结果是外包企业选择策略“以自营为主”,物流企业选择策略“偷懒”。当初始状态处于折线QS’P右上方QRPS’区域时,双方博弈的结果最终收敛于R(1,1),即外包企业选择策略“以外包为主”,物流企业选择策略“勤勉”。相对于制度完善之前的演化路径而言,双方收敛于R(1,1)的概率提升了,也就是说在完善的制度下两个群体之间博弈会以更大的概率收敛于更具效率的结果。
四、结论
基于企业组织决策者在决策时并非完全理性,而是表现出一种有限理性,通过构建一个多群体模仿者动态模型,可以发现物流外包企业群体和物流企业群体博弈可能收敛于两个均衡。一个是(以自营为主,偷懒),另一个是(以外包为主,勤勉)。虽然博弈的最终收敛于哪一个均衡取决于系统的初始状态,但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却能影响博弈收敛于不同均衡的概率。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物流外包企业和物流企业这两个群体处于完善的制度环境,相对其处于较差的制度环境,博弈的结果更容易收敛于(以外包为主,勤勉)这个均衡。该均衡相对于另一个均衡而言是具有帕累托效率的,使得博弈双方的处境都得到了改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制度环境对于物流交易组织方式的演化结果产生了影响,完善的制度环境有利于物流交易的组织方式演化至效率更高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