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企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9 16:57:09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业企业的发展趋势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一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

三、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四、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5篇

1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概述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有效的管理,不断地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还要对人员进行激励,总之就是为达到预期目的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农业经济管理的起步比较晚,依据农业经济科学和农业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时间,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科学产生于20世纪的中期。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越来越被重视,特别在80年代初期对农村改革、农村农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已逐步的形成。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第对我国农业经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运行规律的总结。第二,是对西方经济学有关内容的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原来苏联模式的修改。第三,是对中国历代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思想的总结。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变化

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纷纷开始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不断增加对农村农业科技的总投入,加强对农业科技难点以及热点问题的关注及分析,加强产业化的生产力度。可以说,在新时期新的农村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形成,并且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在生物学和信息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在生物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农业技术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基因资源的占有和研究、动物基因工程良种与克隆技术、植物基因工程、动物生物反应器、动物抗病基因工程育种、农业生物制剂等。

信息科学在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农村的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这个产业对于自然条件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这一弱势。农村农业专家有效利用信息科学及智能化多媒体软件技术进行改造,明显提高了农业技术的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的总体程度。对于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也都有较大的提升,所以农村农业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3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国际化是大趋势

当前,我国各项产业都与国际接轨,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例如,我国的粮食等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着与粮食出口大国的激烈竞争,为了避免过于激烈的竞争,就要结合实际分析自身的优势。可以把所有的农产品划分为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种,前者是指那些如粮食等占用耕地较多的农产品,后者是如水果、疏采等占用劳动$父多的农产品。在通住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这条道路上,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能力较小,其中,小麦和玉米的竞争能力最小。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能力较大,有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具有比较大的竞争优势。因此立足本国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大趋势。

4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

21世纪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国际动向,与发达国家的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相接轨,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工作经验,这对于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要注重对农村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不断注重新技术选用的经济效益分析,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的先进性、生产的可行性和经济的效益性,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三,要注意对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实际应用水平的培养,以及对适应WTO框架下外贸工作的能力培养。第四,要更加注重对微观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能够从一个具体的微观问题探测宏观的政策,随时分析可能发生的可变动。第五,要注重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对综合性、全面性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综合化的现象,今后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为了适应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5结束语

第6篇

一、区域农村工业创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区域农村工业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区域农村工业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区域农村工业创新有利于加速农村工业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增加农村经济的总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其次,区域农村工业创新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的必然要求。农村工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区域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我国农村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面临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必须探索新的有效途径加以解决,而通过区域农村工业创新,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能够全面提升农村工业素质,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这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化和区域创新,从而确保建立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

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组织创新。本文中的区域农村工业是指以一定区域为背景,农村工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存在诸如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以及由于企业“小而全”的结构,使农村工业企业之间、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缺乏经济技术协作,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等问题的区域农村工业。研究如何通过区域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创新,消除上述制约因素,全面提升农村工业的质量,增强农村工业的竞争力,实现农村工业的跨越发展,从而达到新农村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目前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问题

按照企业组织优化的标准,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股份制的现代企业组织,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和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相当大部分交易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而不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都存在着非零的交易成本。合理的企业组织便可将存在于高市场交易费用的市场交易一体化为企业内部交易,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在现代生产活动中,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效率的高低,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效率。因此,农村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对农村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的农村工业企业生产组织形式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获得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从而加速农村工业的聚集,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工业企业多是“小而全”的组织形式,即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在本企业内进行,缺乏与外界特别是城市工业的生产分工协作。这种“小而全”的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

1.规模不经济。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大规模的生产会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而乡村工业企业,由于规模过小,形成明显的内在不经济,表现在管理成本、原料成本、销售成本、技术开发成本、运输成本高,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高。虽然劳动力成本低和土地无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内在不经济,但这仅仅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则是以资源的浪费为代价进行生产的。例如,乡镇小煤窑采用掠夺式的一次开采方法,有的煤炭开采率不到20%,比国有煤矿低近3倍,造成了煤炭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2.交易成本昂贵。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企业的存在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即有些交易在企业内进行,使交易成本内部化,避免单个生产者直接面对市场所带来的麻烦。从这个意义上,交易环节越少企业越经济。而通过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对技术采购和销售渠道的共同利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交易成本。农村很多小企业特别是家庭工厂作为独立的个体,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需要与众多的对手打交道,花费很多信息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企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由于规模不经济和交易成本昂贵,这种“小而全”的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对农村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1)限制了企业的技术路径选择。由于“小而全”的结构加上实力弱,农村工业企业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大多采取掠夺性技术创新战略,只能利用耗能高、工艺落后、原材料浪费大的城市工业淘汰的落后设备;采用简单、粗放、劳动强度大的生产技术;选择城市和发达国家不愿生产、污染严重、治理成本高的产业,以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发展。(2)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由于缺乏外界的要素来源和供给,这种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扩大规模。2004年农村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12.7人,平均总产值196万元,平均固定资本原值56.5万元。其中,占农村工业总数98.5%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平均固定资本原值25.5万元,平均从业人员5.2人,年均营业收入51.2万元。(3)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和社会成本。农村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由于缺乏实力,处于很不利地位,加上中国农村工业起点特别低,劳动力素质、技术装备水平等与城市工业差距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加大了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企业为了生存,只好以低价取胜,而为降低劳动力成本,不惜以损害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个别企业甚至依靠非正当竞争手段,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扰乱了市场秩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这种“小而全”的企业模式、封闭的生产力系统,影响着要素优化组合,难以取得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制约农村工业企业自身竞争力的生长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也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工业化的最终顺利完成。

三、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创新的途径

农村工业企业大都规模小、实力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发展成大企业,因此,只能通过生产的分工协作,将其纳入现代大生产体系,获取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同时提高其技术与管理水平。

工业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日趋专业化。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也是一个生产社会化的过程,要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按照经济合理原则,实现有组织的分工和协作,消除生产要素组合过程中的封闭性所造成的危害,使社会分工和协作趋向合理化。城乡工业之间的协作尤为重要。城乡工业联系形成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可将局部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农村工业来说,与城市工业进行分工协作,能够较快提升自身的素质,尽快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那种认为城乡工业应该平行发展、二者始终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的观点,忽视了工业经济的内在规律性,割裂了城乡工业化的本质联系,使城乡工业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降低了资源利用率,使工业整体效率降低。不仅会延缓农村工业化进程,而且最终会制约国家工业化进一步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一个有效途径。即在同一种行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之间,大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形式与中小企业结成固定的承包经济关系,从而将零部件加工等生产任务交给中小企业完成,使之成为自己的生产车间或附属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顶点的金字塔型的承包结构。塔尖是大企业,中间和底部是中小企业。系列内的企业进行密切的生产分工协作:大企业承担技术开发、组装等关键性生产,中小企业承担一般性任务和零部件加工,由此形成高效的生产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大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也有效发挥了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具体而言,这种大中小型企业系列的优点主要是:(1)可以使中小型企业纳入现代化、专业化生产轨道,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好处。有利于促进其生产水平的提高。(2)能够将大小企业的优势较好地结合起来。既能使大企业避免企业过大、机制不灵活的局限性,又可使小企业避开激烈市场竞争的风险,集中生产。而且有利于打破地区分割,使城乡经济一体化。(3)由于系列内的中小企业群一方面是有组织的,另一方面内部的各家企业又都是独立的,所以,在获得外部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保持了内部各个小企业固有的灵活性。这就使它们在一定意义上兼有大中小各类企业的长处,并在一定意义上避免了大中小各类企业固有的弊端。创新成果在系列内扩散的速度加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要有领头的大企业,而且这些大企业要具备较强的实力,能够面向国内外市场,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竞争地位。(2)城市工业改革开放以来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逐步提高,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大企业已经占领了部分国际市场,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竞争力,随着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逐步增多,城市工业实力不断增强,辐射逐渐加大,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农村中小企业的重要支持力量。(3)需要合适的行业。那些生产过程能够分解的行业,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四、区域农村工业创新的保障措施

第7篇

一、引言

天然橡胶产业是我国云南、海南和广东三大农垦企业的主导产业,根据国家促进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天然橡胶“走出去”发展主要是指:农垦企业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境外开展天然橡胶种植、加工和贸易,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活动。天然橡胶“走出去”发展战略是农垦企业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国际竞争力、保证国家资源稳定供应及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

当前农垦企业正面临着国内资源紧缺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以及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压力。从“走出去”战略的内涵来看,农垦企业天然橡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有顺应经营国际化、化解资源和成本双重压力的现实意义。

二、农垦企业对外投资区域选择的理论

1、理论依据

(1)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和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共同创立。该理论主要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二是产品和要素的不完全竞争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通常情况下,关税非关税壁垒、政府管制等市场障碍和干扰可以造成不利因素,但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则可以化解以上的不利因素。

(2)内部化理论。也称市场内部化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市场不完整带来的不能保证进行供需交换正常的问题,弥补市场机制不完整造成的风险与损失。该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竞争是由于某些市场失灵、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造成的。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由哈佛大学维农教授提出,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决定不同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区位的选择,从而决定公司有不同的贸易模式和投资战略。在创新阶段,需求主要在国内,对于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主要靠出口,而不是直接投资;在成熟阶段,可以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劳动力成本略低的国家,以避开进出口关税和其他壁垒;标准化阶段,企业将直接投资于生产产品工资最低的国家和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转向另一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4)比较优势理论。也称为边际产业扩张论,由日本小岛清教授提出。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凡是在本国已经趋于比较劣势的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

(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如果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就必须同时具备三个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指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国外企业的优势,必须是企业特有的、独占的,这些优势在跨国公司内部能够自由移动,并且能跨越一段距离。内部化优势,指资源在跨国公司内部可以得到有效配置、转移和利用,使所有权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区位优势,该国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地理距离、基础设施、运输与通信成本、劳动力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

2、理论启示

上述理论以及二战后西方各国国际投资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我们认为,农垦企业实施天然橡胶“走出去”战略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立足国内市场为依托。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且国内天然橡胶长期处于缺口状态,超过三分之二的需求量依赖进口。国内对于天然橡胶的强大需求,是我国农垦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原动力,因此农垦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以立足国内市场为依托。

(2)以长期战略利益为视野。农垦企业走出去要用长期战略眼光引领企业发展。要按照建立大基地、形成大产业、培育大企业的目标,精心谋划好海外的发展战略,增强企业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

(3)以降低成本和风险为目标。农垦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海外经营成本控制和风险防控,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海外业务全面成本和风险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加强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防控的同时,特别要制定好安全风险规避措施和应急预案。

(4)以充分发挥资本技术优势为方向。农垦企业天然橡胶“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要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为原则。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国天然橡胶的单位产量和总产量在东南亚国家中并不算高,橡胶种植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而目前橡胶主产国大多经济欠发达,国家较为贫困,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在资本和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因此应注重发挥资本和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

(5)以基地建设与加工并重为手段。农垦企业天然橡胶“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既要重视种植基地的建设,又要注重生产加工方面的合作与提升。因此,我国应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实现从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的转变。

三、天然橡胶企业投资区域选择的实践探索

1、广东农垦集团投资区域选择

广东农垦橡胶集团2003年开始着手进行境外开发工作,2004年收购了泰国的一家橡胶加工厂,2005年成功地把它改造成为年产9.6万吨的大型天然橡胶加工厂,接着又在越南建成年产2万吨的橡胶加工厂。“走出去”取得初步成功的广东农垦,提出“海外再造新农垦”的宏伟蓝图,计划将天然橡胶海外经济份额提升到占广东农垦经济总量的50%为目标。先后投资数千万美元新建了占55%股份的泰国董里橡胶加工厂;全面收购泰国沙墩加工厂;建成印尼坤甸加工厂;2011年在泰国东北部又新建了年加工能力4万吨的广垦湄公河加工厂;启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和沙巴州总面积达33万亩的两个橡胶种植项目,建成占80%股份的马来西亚砂捞越洲加工厂;2011年5月,与海外跨国公司和大国际投资集团联手合作,签订了总投资4.25亿美元的柬埔寨天然橡胶种植项目协议。到2011年底,广东农垦在海外生产、加工橡胶的能力已经达到35万吨,产值47亿元。到2013年底,广东农垦已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柬埔寨等国家建立了18个橡胶项目,干胶产量超过16万吨。

2、海南农垦集团投资区域选择

海南农垦将实施天然橡胶“走出去”发展战略写进了《海南农垦“十一五”发展计划》。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胶集团)是海南农垦控股的橡胶集团企业,海胶集团于2011年1月成功在国内上市,募集资金47亿元,作为海南农垦“走出去”发展的载体,海胶集团的成功上市为其“走出去”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证。继2011年收购了泰国第一大橡胶生产商泰华树胶25%的股份后,2012年2月,海南农垦集团和海胶集团共同出资,又收购了全球最大天然橡胶贸易公司之一的新加坡雅吉国际私人有限公司(简称R1公司)75%的股份,此项交易涉及金额高达3.62亿元。雅吉公司成立于2001年,该公司成立当年的营业额为2500万美元,交易量20万吨。经过十年的高速增长,2011年该公司的营业额达到35亿元,交易量92万吨。海南农垦通过收购雅吉公司,大大增强了国际市场橡胶贸易资源的掌控能力。海南农垦近年还利用电子商务中心的成熟网上交易技术,以橡胶产品销售为切入点,计划整合东南亚天然橡胶资源,建成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国际电子交易市场,建立国际化的天然橡胶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3、云南农垦集团投资区域选择

云南省是我国天然橡胶最大的产区,不仅云南农垦生产的天然橡胶排在各省前面,而且非农垦企业和个人种植的橡胶园面积也远超其他省份。2003年云南农垦开始着手规划“走出去”发展战略。云南与缅甸、老挝等多个东南亚产胶国相邻,“走出去”发展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2004年6月云南农垦集团作为主发起人,发起成立了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橡公司),通过股份制重组云南的天然橡胶生产、加工及销售资产。云橡公司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整合全省垦区的国有橡胶资源;第二步是整合省内的民营橡胶资源;第三步是实施“走出去”发展。云橡公司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决定首先在老挝北部开发种植50万亩橡胶,示范带动当地百姓种植200万亩。至2010年底,公司在老挝发展了若干个项目,总投资额达人民币1.04亿元:其一是投资6000万元开垦种植橡胶;其二是投资1100万元在南塔省工业园区建成了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的橡胶加工厂;其三是在老挝北部4省9县建立了16个面积共69172亩的橡胶种植基地。“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已有100多家企业在缅甸、老挝北部开展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

四、实施天然橡胶产业“走出去”战略存在的风险

1、投资期长

持续投资期长是农垦企业天然橡胶“走出去”战略的最大风险。橡胶种植一般需要等6―8年才能开割,如果橡胶过早开割会对橡胶树未来产量非常不利。如果考虑到种植前的投资及各项准备工作,可能从立项开始到投资,要十年左右才能产生正的现金流。另外,从种植幼苗到橡胶开割之前,这中间还需要对中小苗进行施肥、除虫等生产经营管理,在这数年间需要不断的投入资金,且没有任何回报。投资期长导致累积的生产经营管理成本巨大,如遇到台风、重大病虫灾害等突况,即使不造成全军覆没,也得要继续投入资金进行抗灾复产,这会进一步延长橡胶树的开割时间。

2、回收期长

橡胶树种植后往往要等待6―8年的时间才有可能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虽然橡胶生产技术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但总的来说,要想在短期内获得投资回报是不现实的。一是成本过大,成本包括: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制造费用、林木折旧等,以及管理费、营业费、财务费、税金和其他期间费用等;二是胶树每年出产受限,如果过于频繁割胶,将会产生拔苗助长的后果;三是市场价格波动,甚至可能出现产品售价低于成本的情况,这样一来也影响了投资回收的期限。上述三个原因会使得橡胶种植投资的回收期很漫长。

3、自然风险多

作为长期作物的天然橡胶,其种植面积、株数、产量都有可能面临着被不同自然灾害影响的风险,如台风、寒潮和干旱等。这些主要自然灾害会严重影响橡胶生产的经济效益。东南亚的印尼和菲律宾就面临着地震和火山暴发的危险;印尼、泰缅和越南则在干旱季节经常发生林火;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常在年中和年尾面临涝灾;菲律宾则是东南亚国家中受到飓风威胁的主要国家。若印度洋发生地震或大陆板块移动,将会对泰国沿岸、印尼苏门答腊、爪哇岛构成海啸威胁。非洲国家以旱灾为主,会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等现象。拉美国家自然灾害类型则有地震、龙卷风、飓风和洪涝灾害等。自然因素使得橡胶产量有较大的波动变化,导致了天然橡胶供给的不确定性。

4、政局不稳定

任何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都必须考虑国内外的政治性因素,东道国的政治性因素往往深刻地影响着跨国企业的投资活动,对于天然橡胶产业的投资更是如此。如:泰国近几年来政局持续动荡,对投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政府高层经常变动影响投资项目的审批,这就直接打击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印尼虽在1998年有过一次排华事件,后来虽未再出现此类事件,但是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柬埔寨2008年大选后,主要政党之间的纠葛与矛盾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另外,部分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和司法体制不完善,外资项目管理混乱和审批程序复杂,且政府工作效率很低,对“走出去”企业的发展壮大构成不利因素。如柬埔寨的法律体系由于历史原因还十分不健全;马来西亚法律体系受英国殖民统治影响很深,其法律环境的复杂性也给跨国投资带来了风险。

5、汇率风险大

因汇率变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就是汇率风险。国际投资汇率变动主要受国际间利率差异、通货膨胀率差异、国际收支、经济增长和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天然橡胶“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当投资国企业和东道国企业未履行远期契约、或以外币对赊购赊销进行计价和以外币偿付资金借款时,伴随出现的是汇率交易风险;当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时,由于功能货币与记账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动,跨国公司资产负债表中某些项目的价值随之发生损失,这种折算风险也客观存在;影响程度更大的是由于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引起的经济风险,导致跨国企业在将来特定时期的盈利状况发生变化,这将严重影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战略决策。

五、对策与建议

我国企业实施天然橡胶“走出去”战略,一方面是企业发展,做大做强的战略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维护我国战略资源安全,提高我国整个天然橡胶国际地位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国家层面上应当为企业提供支持性政策,推动海外橡胶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企业在价格低位上仍能保持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应对,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把企业做大做强。

1、从国家的政策层面给予建议

(1)给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发展海外橡胶种植基地。天然橡胶种植加工业属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产业,一般橡胶从种植到开割需要6―8年的时间。在这段期间内必须由企业不断地投入资金以维持土地、人工、肥料和管理等成本,企业的资金链一旦断裂,前期的投入就会白白浪费。因此,建议由农业部给予企业相应的补贴,制定优惠政策并给予专项贷款,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以增强企业的投资信心和积极性。

(2)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企业相应的优惠。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税收对于橡胶进口的影响,并于2012年12月了《关于2013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下调天然橡胶进口商品暂定税率。但是现在企业在海外基地生产的产品与其竞争对手相比较,在关税上并没有特殊待遇。如果国家能对海外基地产品提供专项的进口税收优惠,这将会提高我国海外橡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海外企业的健康发展。

(3)尽快建立可行的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指由政府为企业提供有关政治风险方面的保障。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其经营活动因东道国出现国有化、货币汇兑管制、战争或内乱等政治风险而遭受损失时,应当有具体的法律保障赔偿损失。农垦企业是农业的“国家队”,政府应当制定更多有利于国有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以加大海外橡胶种植加工基地的保护力度,为农垦企业消除后顾之忧,关于这一点,这也是资本输出国的通行做法。

2、从企业的层面给予建议

(1)认真做好投资前期调研工作。企业在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之前,必须充分弄清当地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认真评估投资风险。海外基地的建立,涉及到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除了弄清正常的生产经营成本外,还要预测到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做出排除风险的预案。

(2)加快落实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走出去”的人才应包括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储备一批具有各种专业技能以及懂生产会经营的复合型管理和业务人才是必须的。此外,要制定驻外员工物质和精神保障办法,切实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坚持实施员工本土化战略。“走出去”的企业要融入当地社会,应尽快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群众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企业在雇工方面,要推行员工本土化战略,这样既能节省外派人员成本和跨国经营的费用,又能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