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6:57:03
序论:在您撰写休闲农业行业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以农业景观为主题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迅猛发展起来,然而由于底蕴不足,发展过快,相关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地都存在旅游感知因素即农业景观设计雷同、缺乏个性和地方特色等问题,让游客很难持续的感到新鲜。对于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来说,只有深入了解旅游者对农业景观的感知印象,方能真正设计出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农业景观,从而保持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的长盛不衰。
一、概念分析
(一)生态休闲农业
生态休闲农业率先在西方各国发展起来,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舒缓都市的生活压力,人们纷纷跑到乡村感受恬静的生活,于是生态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休闲农业一词来源于英文的agritourism,是由农业(agriculture)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组合起来翻译的。同而对于休闲农业目前有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说法。
(二)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严格来说具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景观就是农田景观。广义的农业景观是指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廊道和基质等景观要素构成的,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融合,拥有自身的特征。本文选择广义的农业景观为研究对象。
二、实证分析
为了解生态休闲农业的游客感知因素,从而实现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更能符合旅游者青睐,本文选择了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杭州休闲农业旅游景区为实证研究目标,通过走访杭州市西湖区龙坞茶村、富阳黄公望村、千岛湖南赋乡等三个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地,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游客问卷调查是针对前来旅游的游客进行随机抽样选取样本。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7份,出现废卷、无效问卷10份,有效问卷2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67%。通过汇总,取得大量实证数据,为之后的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一)游客感知因素的确定
1、文献检索
本文通过在知网上对所有期刊(包括硕博论文)以 “农业景观”为主题进行第一次检索,以关键词 “旅游”进行第二次检索。对所得的关于的150余篇文献中农业景观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参照黄颖华对1997年到2005年间国内外研究者关于目的地感知中“旅游者重视的目的地属性”状况进行的分析。得出既能够让游客感到愉悦同时游客也认为较为重要的指标因素有:村民态度、农村生活方式、农事劳动场景、田园景观、山水景观、植被景观、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农业特色资源、清新空气、宽广的休闲空间、村落布局环境、动植物景观、民居建筑、匾额祠堂、节庆活动、农家饮食、情感交流、科技农业景观、方言习俗、手工艺品等。
2、专家论证
本文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借鉴上述文献检索得出的农业景观要素,从浙江省周边的乡村农业旅游地研究入手,对各个农业景观的指标作了全面的分析和综合,简化相互关系,对于内容有所重复的指标,进行合并;对于部分指标根据农业旅游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拆分:对于对旅游者活动影响不重要的指标删除。最终确定农业景观游客感知度测量的初始指标因子共计14项,再根据所选农业景观指标因子的特点,从农业旅游角度出发,将14项因子分成农业自然景观和农业文化景观两大类:
(1)农业自然景观:田园景观、山水景观、生物景观、景观组合状况、具有特色的农业资源、自然清新的空气、农产品
(2)农业人文景观:传统民风民俗、农用建筑、工具、农事活动、工艺纪念品、乡村节庆/庙会、村落建筑、土特产、农家饮食。
(二)生态休闲农业游客感知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1、生态休闲农业游客实际感知因素的差异分析
从汇总数据可以看到:在实际感知过程中,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的游客也具有差异性。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女游客在景观整体组合情况、农业建筑、农用工具、民风民俗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性。可以发现,男性游客偏向于文化内涵的深刻,而女性游客更为追求农业景观的观赏性;从年龄方面来看,总体来说,老年游客由于人生阅历较为丰富,对于农村的一些人文建筑、工艺品等感知程度不太高、而青年游客对于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农业景观要求较高,因而在实际游玩过程中对于诸如民风民俗、庙会/节庆等景观感知度不太高,普遍希望能够提供参与性、体验性更好的项目;学历方面,大专以上尤其是研究生对于自然景观的感知状况比高中以下的低学历游客要好的多,而在农业人文景观方面则情况大致相反;职业方面,学生的感知度往往高于其他职业者,这与学生的经历有关,大多数学生尚处于求知阶段,实践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农村的景观有一种新奇感。
2、休闲农业旅游各要素游客预期重要性描述性分析
本部分是对西湖区龙坞茶村、富阳黄公望村、千岛湖南赋乡三个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各要素的游客预期重要程度进行平均数、标准差的统计分析,并把游客对各要素的重要性平均数结果进行排序分析(表1)。从分析结果来看,除了对农用建筑、农业用具的重要性评价低于3之外,其余的13个要素都大于3,说明总体来看所列出的14个指标是游客较为重视和敏感的因素。
3、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游客感知因素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
一、前言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预测,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J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Y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品尝新鲜的葡萄。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为YJ村农业提升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Y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Y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较为不利。Y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景点的设置,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J村的旅游情况,30%的游客基本满意,20%的游客认为,Y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YJ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3.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Y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均GD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Y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70)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Y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改变原来的土道,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提高Y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为Y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Y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升农民积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强化对资源的应用,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J村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应用不足,限制了其发展。对此,Y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YJ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J村的情况,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可以借鉴YJ村的经验,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德红,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1,01:78-80.
[2]章继刚.发展创意农业建设美丽中国———2012~2013中国创意农业体验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01:53-58.
关键词:国外休闲农业;典型模式;经验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识码:A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1、2、3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1865年,意大利专门介绍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感受农业野趣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诞生。20世纪30~4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向美洲、亚洲所在地区拓展[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各国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通过对国外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
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从国外不同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思想理念、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因此各国休闲农业在发展形式、组织机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绿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气候高温多雨,国内资源贫乏、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农业规模小,因此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因而,日本休闲农业奉行“回归自然”的理念,强调市民实践体验,通过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农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为了有效推动绿色观光旅游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土地法律体系,在硬件配套设施、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目前日本国内有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观光农园,内设动物广场、牧场馆、花圃、跑马场、射击场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同时配有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为观光农园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1.2 以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农场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具体是指各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经营,主要以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等形式存在。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和业务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行业自律作用逐渐凸显,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民经营休闲农业,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进行休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3]。
1.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葡萄酒旅游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作为开展休闲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休闲农业特别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主要依托葡萄庄园的田园风光、酿造工艺生产设备、特色美食、葡萄酒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时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促使休闲农业向第2产业和第3产业延伸,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从1810年开始,葡萄酒酿造和销售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个葡萄酒产区,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6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4大葡萄酒出口国[4],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据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统计报道,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就吸引410万国内游客和66万国外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2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国外休闲农业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2.1 政府适度扶持
国外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如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20多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体系[6];国外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精品景区实行以奖代补,并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如在1992年,美国专门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推行“旅游政策会议”制度,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收益[5]。
2.2 协会积极推动
国外休闲农业通常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农业质量,从而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者不断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终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以及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行业协会均有力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2]。
2.3 坚持市场导向
国外休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内外贸、产供销、农科教于一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澳大利亚依托本地龙头产业葡萄酒,通过拓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和体验等新型职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4]。
2.4 协调均衡发展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注重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重视控制休闲农业活动对资源所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强调休闲农业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注重提升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创造社会文化效益。
3 国外休闲农业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我国实际来看,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策完善是根本,市场运行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休闲农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制订我国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个人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制订并完善我国休闲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
3.2 坚持以农为本、彰显文化,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融合1、2、3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休闲农业文化,突出文化底蕴厚实、景点丰富多彩的特色,拓展多元功能、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3.3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突出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强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的结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农、林、牧、渔和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精品点、精品休闲农庄和精品农家乐,组织开展展示推介活动,形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重点培育乡村旅游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3.4 坚持创新服务,规范培养,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水平与经营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创新的理念盘活我国传统资源,将农业资源与创意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农村农庄,形成创意农业产业带。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任重道远,无法因循已有的模式,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注重吸取国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突破,道路会越来越宽广,我国休闲农业的前景最终也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25.
[2]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5):470.
[3] 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
[4] 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06-109.
[5] 赵俊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5):27-31.
关键词:休闲农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思考
休闲农业是当下比较新颖的综合型新兴农业类型,通过结合农业先天优势资源,实现与旅游行业同时进行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促进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还能够带动农业深度发展,同时满足构建生态农业环境的需求。构建休闲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是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促进各项产业相结合。因此,本文针对休闲农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合理化建议实现快速发展的需求。
一、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现状
1.休闲农业监管体制缺失。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的现状还不令人十分满意,在具体工作实施的过程张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政府和人民共同积极的努力来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缺失。首先,我国休闲农业的监管体制还存在缺失,由于是新型的农业类型因此还不具备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于实际的市场混乱现象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案。管理体制上的缺失主要源于管理经验不足,对于新型行业的发展没有危机防范意识,监督体制上的缺失也是影响工作执行的关键。
2.休闲农业缺乏特色发展。当下我国建设和发展休闲农业的业务还不是非常专业,在构建的过程中缺乏特色,影响了实际的应用效果。对许多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休闲农业的起步较晚,由于我国市场巨大而且消费族群比较广泛,因此才能够迅猛发展。但是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低成本、低服务质量的现象。国家和政府在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没有考量到体制的完整性,导致实际的建设体系出现了缺失,丧失特色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3.休闲农业生产规划缺失。目前,我国政府对于休闲农业建设和生产的规划不足,导致了实际工作存在缺失。常见的规划缺失问题就是农村居民盲目索取经济收入,而忽视了服务的质量和行业的工作热情,导致一些地区的经济收入没有明显的回馈,实际的服务质量也因为规划的事物出现了降低的情况。农民对于休闲农业缺乏专业的运作理念,因此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单独只会考虑到如何短期内创造经济收益,而忽视了长久的发展计划,对眼前的蝇头小利充满兴趣,却没有发现一个巨大的市场隐藏在背后。
4.国家扶持休闲农业建设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对于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还存在不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另外一方面,是源于政府资金扶持不足。建设政策不够清晰就不能吸引农民进行良好的休闲农业环境建设,也导致后期的宣传力度不足,影响了人们对地区休闲农业活动的选择。管理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竞争阻碍的重要因素。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约束和规定相关的内容,就会影响实际的建设工作实施。
5.休闲农业建设缺乏相关人才。就目前的休闲农业建设情况来说,缺乏专业的建设和管理人才是阻碍发展的关键。一般从事休闲农业的工作人员都来自于农村,他们原本就不是专业的管理和服务型人员,从前从事的工作类型对于满足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质量具有严重的阻碍情况。长期务农的工作人员难以深度理解休闲农业的建设意义,因此缺乏建设休闲农业的热情。
二、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决条件
1.我国休闲农业市场前景良好。我国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绝好地域,因为我国是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这一因素决定了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决条件。伴随我国社会文明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工作之余的休闲生活,因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促成了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迫切需要得到身体和心灵的放松,休闲农业体制的构建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人们渴望自己调配自己的休闲时间,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十分良好。
2.我国经济腾飞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我国人们的平均消费水平呈现递级增长的形式。根据人们经济收入增长的情况,以及人们消费意识的提升,都成就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先天环境。伴随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攀升,人们对于绿色生态环境的追求也日趋渴望。生态农业旅游对于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人们吸引力不断增加,说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成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建设。同样,行业发展的多样性也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收益,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3.人民休闲时间充裕促进休闲农业业务拓展。我国人民休闲时间充裕也是促进休闲农业业务拓展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节假时间,激发了市场不断拓展业务的需求。传统的行业假期业务一般就是进行短途的旅游,现代人们对于旅游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够通过农业业务拓展的形式得到休闲质量上的提升,因此,休闲农业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实现了生态旅游等多样性产业相结合的经济运作模式。
4.农村交通环境改革有助于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我国农村道路交通情况得到了不小的改善,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交通方面的问题,现在农村交通便利程度已经全面覆盖了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与城市构建交通网络的基础模式。大量公路的建设也满足了人们自驾游出行的需求,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购买车辆的情况迅速提升,人们选择自驾游出行也更加方面,良好的交通情况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美丽的自然风光都是非常吸引人们的休闲农业建设条件,通过良好的交通促进了休闲农业建设的进度。
三、我国休闲农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1.强化政府对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快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是强化我国政府的扶持力度,实现科学、有效的战略指导。建设新型休闲农业主要是为了实现生态经济的运营模式,希望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农村环境实现创造经济收益的目标。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农村风景环境,在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人民经济收入。向城市人们宣传农村环境吸引游客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同时还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发展向城市人民学习交流的机会。政府大力度扶持休闲农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引导各行各业的合作,进而实现新型农村建设的目标。
2.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体系。在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体制,不断的强化新型农业发展的功能性和服务质量。在建设休闲农业体制的过程中应该制定严谨的管理和拓展制度,并且选择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确保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规则性。建设团队还需要具备极高的自律性,能够从建设的环节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改善,合理的调整更加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建设,也是实现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管理和监督是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制度,是未来发展新型行业的基础,也是当下建设优化的保障。
3.科学制定建设休闲农业策略。针对我国社会的市场需要合理、科学的制定建设目标,通过新型服务性产品满足人们消费需要,坚持走特色道路有效拓展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带给休闲农业无限的生命力,满足了我国经济体制的需求。在建设特色服务型休闲农业体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人们的需求拓展市场,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环境的特征选择休闲农业的建设亮点,结合自然风景和当地特色满足人们休闲旅游的目标。休闲农业的建设目的是综合人们需求构建一个及感受、体验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在旅行的过程中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理论部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只有保证行业根基的稳定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休闲农业的建设基础包含便利的交通条件,配备的安全措施防护,以及相对配套的综合型服务质量,其中重点是先决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休闲农业建设的基础就是创新理念的设计,通过对农村环境的掌握情况出发,设计一个配套设施齐全的生活休闲空间,满足人们对工作之余生活娱乐的需求。休闲农业的建设是一种综合型服务行业,它充分的结合了农业生产与旅游项目,通过服务行业的体制进行业务创新。
5.构建对应保障机制培养人才。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人才的培养,同时能够建立相对应的保障机制实现对人才利益的维护。就目前而言,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进行提升,定期开展相关业务和理论的培训对于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质量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满足现代新型行业发展需求。指定相对完善的保障机制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同时也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农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收入。维护农民和休闲农业工作人员的权益,是未来更好发展行业的前提,也是提升生态行业质量的前提。
6.学习西方国家发展休闲农业经验。综合上述对策思考,根据我国建设休闲农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科学适度的总结归纳西方国家的经验,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建设休闲农业的起步比较早,相对来说经验比较丰富。西方国家之所以成功建设休闲农业主要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加上相关法律条文的重要约束成就了行业的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条例对于西方建设休闲农业具有约束力,也保障了后期行业的稳定发展,强大的资金和有效的服务质量支持,也是促进休闲农业不断进步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示,休闲农业的建设是当下的比较热议的话题。构建新型的休闲农业模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生态经济环境的设计,在人们参与旅游的过程中体验趣味的农村生活。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备先天的优势,但是在构建休闲农业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监管、资本等方面的缺失导致实际成长步伐缓慢。通过加快休闲农业建设推动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监管体制,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实现科学化、合理化建设目标。建设休闲农业对于改革我国传统经济体制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也有良好帮助,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力方针。
参考文献:
[1]刘正国,江学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关于加快推进丹徒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12,04:5-7.
[2].“十二五”时期我国继续推动休闲农业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2,10:17-20.
[3]牛瑞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三化”协调发展——关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内在关系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01:33-35.
[4]芮正云.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及其效应研究——基于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1-16.
[5]曾玉荣,翁伯琦,许标文,刘宇峰,刘波.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与策略思考——以厦门市为例[J].发展研究,2014,04:88-91.
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依托特色资源条件和良好发展政策,2017年天津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直接从业人员3.2 万人,受益人口28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0多亿元,同比增长18%。可以看出休闲农业有效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本研究选取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的32家天津市休闲农业代表性经营主体为典型案例,涵盖天津市内10个有农区,包括休闲农庄、农业园区、休闲农业村等不同类型,覆盖面较广。他们作为休闲农业创新创业行为的组织实施者,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天津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创业的情况。因此本研究从休闲农业经营情况、产业发展现状、新业态发展、经营者需求等方面,设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包含25个问题,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其创新创业的行为和诉求进行分析,并对整体成效进行评估,以期对天津市休闲农业转型提升提供指导。
2 结果与分析
2.1 创新创业行为分析
2.1.1 商业模式 (1)营销手段。目前,天津市休闲农业正在不断地依托互联网建立并改进自身的营销体系,增强对销售渠道的控制。但是可以看出传统媒体营销仍占据较大的比例,有22家采取了该方式;与之不相上下的是自由网站营销,占据了21家;依托旅行社营销的有12家,实现了“农业+旅游”的结合,同时也依托旅行社扩大了客源市场;仅有10家采用微信微博营销,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介入该领域。
(2)电商合作。随着互联网经济席卷全球,大部分企业均通过自建或者第三方的电子商务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互联网+休闲农业已经成为趋势。目前调研企业中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的有14家,9家委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7家未与电商平台合作,2家未提供答案。
(3)创新创业孵化器。依托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所搭建的沟通平台,在对休闲农业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已成立或者准备成立创新创业中心作为孵化器(齐心庄园、牛顿庄园),邀请不同行业的新型经营主体进驻,提高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增长创新创业经验,助力乡村振兴。
2.1.2 产业技术 (1)主要经营产品。目前,休闲农庄主要的经营产品是传统的农副产品、餐饮住宿和采摘垂钓,同质性较强,而这仅是初级的产品开发,尚未凸显出附加值;而开展运动健身娱乐项目的有12家,相对较少。
(2)产业链延伸。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仅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没有建立自己的产业链体系,16家企业尚未涉及任何形式的加工,主要出售初级农产品;其余16家企业仅涉及到初步加工,尚未有精深加工。这也说明了没有精深加工的产品做支撑,无法满足游客求精、求新的需求,注定了目前休闲农业企业的盈利困境。
(3)研发、营销团队。休闲农业经营者要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产品,就必须以现代高新科技为支撑。据调查,目前的休闲农业企业大都选择与相关的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来提升科技竞争力。目前自有研发团队的12家,自有营销团队的21家,外包研发及营销2家,无研发及营销团队的3家。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研发实力还是相对较弱,目前一般采用技术员指导模式;相对而言营销团队的比例较高,营销意识已基本建立。
2.1.3 创意设计 (1)节庆活动举办情况。周期性举办节庆活动可以给企业聚集大量人气。据统计,每月举办1次节庆活动的有5家,每个季度举办1次节庆活动的有8家,每年举办2~3次节庆活动的有14家,每年举办1次节庆活动的有3家,从未举办的1家,还有1家未提供答案。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都将举办活动作为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大部分节庆活动是结合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所举办的采摘、观光等节庆活动,结合自身经营,常态化、周期性、有新意、可参与的节庆活动仍较少。
(2)品牌建设情况。品牌是提升附加值的重要路径,通过融入创意设计,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吸引力。目前大部分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仅有5家没有品牌,其他企业均有1~2个注册商标,为提升附加值提供了基础。但在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含金量上工作力度不足,导致尽管有品牌,但却无人知的情况。
(3)体验活动设计。目前各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设计不同的体验活动,满足消费者休闲体验的需求。调查的企业中农事体验类活动最多,涉及到27家,包括垂钓采摘等;15家观赏游览类;13家美食品鉴类;12家科技教育类;11家亲子互动类;8家运动健身类;7家会展购物类;6家文化艺术类。可以看出开展运动健身类、会展购物类和文化艺术类的较少,而这三类恰是能提升园区品味,实现企业盈利的关键所在。
2.2 创新创业诉求分析
从调研企业对创新创业诉求分析可以看出,有28家迫切需要政府进行资金补贴,20家需要土地政策,20家需要培训等公共服务,14家需要宣传推广,11家需要经营指导,6家需要市场信息。
2.2.1 资金需求 几乎所有的经营主体都迫切需要资金补贴,这也普遍反映出休闲农业企业的经营困境。休闲农业项目前期投入大,企业对政府资金扶持需求的依赖性和迫切性较强,但政府的资金补贴只能是锦上添花,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从天津市农委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往年立项情况可知,企业获得的政府扶持资金在50万~100万之间,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改善较为有限;二是政府资金的使用有着较多的限制与要求,同时审核较为严格,对企业而言使用资金成本较高。
2.2.2 政策需求 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园区和企业都面临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32家单位中建设用地不足的有27家,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痛点与瓶颈。但休闲农业活动的开展必然涉及到相应的休闲娱乐配套设施,需要相应的建设用地作为活动开展基础,但建设用地政策上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根据数据分析结果,32家经营主体中,需要0.2~0.3 hm2建设用地的2家,0.3~0.6 hm2建设用地的6家,0.6 hm2以上建设用地的24家。然而很少有园区或者农庄有建设用地指标,大部分采取擦边球的形式。目前在大棚房整治背景下,出于保护耕地红线的政策因素,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惨淡,损失惨重,因此,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规范行业发展。
2.2.3 公共服务需求 尽管被调查者对培训的需求比较迫切,但在实际上,政府提供的培训服务却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2014—2017年,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组织专家团队多次举办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希望帮助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但休闲农业企业并未表现出积极性:一方面是由于参加培训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培训的内容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由此造成参加从业培训的意愿和主观能动性并非特别高,达不到预期培训效果。
2.2.4 市场经营需求 由于目前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部分由农业转行而来,只擅长生产,不擅长营销,对市场不了解,这也是造成休闲农业企业经营困难的关键所在,他们迫切需要在市场需求和市场营销上得到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创新创业者必须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设身处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消费者的“痛点”,与消费者能够实时交流,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完善产品。
2.2.5 信息平台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依托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出发点。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休闲农业将面临颠覆性挑战,对于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市场需求信息、生产信息等,直接决定其经营状况。目前经营主体中缺乏对信息的整合能力,造成产品体系设计中对盈利点的把握不足。
2.3 创新创业成效分析
2.3.1 效率分析 在調研过程中发现,越重视商业模式革新、新技术引进、创意设计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区或者农庄,也就是说越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他们在从业人数、辐射带动效应、接待规模、经济效益上越有明显优势。
从整个行业来看(表1),基于单位从业人员接待人次和单位从业人员创造价值两个视角,分析2011—2015年期间天津市休闲农业人才创新创业的效率。单位从业人员接待人次集中在250~290人次之间,一方面单位从业人员的接待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超出水平的接待能力会带来服务水平的下降,必然会带来游客休闲体验感受的下降。从单位从业人员所创造的价值来看,由2011年的4.94万元,上升到2016年的9.12万元,年平均增幅在15%以上。可以说正是由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带来休闲体验活动的增多和产业链的延长,从而促进效率的大幅提升。
2.3.2 市场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年接待量在1万人次以下的有8家,1万~3万人次的有3家,3万~5万人次的有4家,5万~10万人次有8家,10万人次以上的有8家,未提供答案的1家。接待5万人次以上的企业占所有调研企业的50%,10万人次以上的占25%。这也印证了企业家反映目前最大难点之一是市场对企业产品的认可度不够,接待人流量不够,导致收益难以支撑正常运营。尽管整体上接待人次有待提升,但创新创业的开展可以为休闲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引导休闲农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更新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顺应大农业时代的发展趋势,让更多的人共享休闲农业发展成果。
2.3.3 效益评估 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延伸农业产业链,追求休闲农业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区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13]。从年利润数据上看,可以统计出:4家企业绝对亏损,年利润100万元以下的5家,年利润100万~500万元之间的11家,年利润500万~1 000万元之间的是7家,年利润1 000万~3 000万元之间的1家,年利润3 000万元以上的1家,还有3家未提供答案。但与之矛盾的是,与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座谈中得知,休闲农业企业盈利状况非常不理想,所以调查问卷中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隐瞒。且扣除基础设施投资之后,年利润更为有限,由此可以看出休闲农业盈利情况并不理想。整体而言,利润较为微薄,仅有25%的经营主体在500万元以上,75%都处于勉强维持或者亏损的状态。
从收入结构上看,采摘和农产品销售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有28家,18家靠餐饮住宿,12家依靠娱乐项目,11家财政补贴,门票是7家。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休闲农业企业主要收入基本依赖初级农产品生产,产品创新程度不高。
2.3.4 关联分析 产业集群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地理邻近性和产业关联性[13]。休闲农业集群化发展需要各种条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从现状来看,首先,休闲农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以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为基础条件。尽管已取得较大的成就,但尚未实现全面现代化和信息化。其次,根据2014—2017年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对全市10个有农业区250个新建休闲农业园区、村(点)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目前天津市休闲农业的园区、农庄、村(点)多为点状布局,未形成良性竞争与深度合作的格局,参与主体之间缺少良性的利益联结机制与互动,关联性较弱,难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用、项目差异化发展以及市场共享,限制了创新创业活动的进一步延伸。再次,在休闲农业集群化过程中,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待确立。农民和休闲农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如何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集群的发展。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契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休闲时代的到来
随着科技进步、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增多,人们越来越多地从追求物质生活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转为把时间和收入用于旅游、娱乐、运动等各种休闲活动,休闲已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使得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闹市区在休闲游憩的设施与空间上都呈现严重不足。再加上大众运输工具及私家车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愿意远离闹市,回归大自然,亲自体验农村生活,以调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舒缓心情。我国2013年人均GDP突破6700美元,法定假日已达115天,“有钱有闲”的老百姓正变得越来越多。“休闲时代”已叩响中国的大门。
2.旅游市场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从而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目前中国公民可以成行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增加到76个,从2004年开始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已跻身世界前五位,中国正以其“健康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渊源博大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我国政治社会环境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必然会带来更充足的旅游需求。“十二五”期间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作为和谐社会生活形态的要素之一,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新的大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旅游业新的亮点势必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国家政策的导向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也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而休闲农业的发展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一种多产业融合的产业方式,既能解决生态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又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农业转型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农业一直持续高速发展,农业面临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开始积极倡导地方农业结合自身优势向休闲农业方向转变。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极缺战略规划,大部分经营中的休闲农业旅游场所环境不舒适、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足、产业链过短……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各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面对农业转型的良好机遇,我们亟待为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二、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且对于解决我国社会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以及推进社区养老等问题大有裨益。
1.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休闲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休闲农业是高品位、高层次的绿色生态产业;是按照居民的丰富需求培育和构建的融生态、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科学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农业”的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因此,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除了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之外,必将推动我国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同时还将推动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推进环境保护进程。
2.推动社区养老等社会问题解决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但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却令人堪忧。旧有的居家养老靠不住,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新型模式正在探索中。“社区养老”需要社会参与、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要把老人的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内容融合起来,在我国尚是“雏形”。以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小区物业功能狭隘,文化娱乐医疗设施资源有限,且短时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养老无疑遥不可及。而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价格过高,绝大多数人不能承受,要么服务质量差、场所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服务需求。如果能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对其上下游产业链和链上企业与产业进行整合,尤其是下游产业链向“社区养老”延伸,也就是在休闲农业场所中融入养老服务机构,那么不仅仅发展了休闲农业,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我国社会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三、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思路建议
我们需要在分析休闲农业现有产业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延伸、发展研究,使之形成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运作的立体产业链网络,进而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未来我们应从以下角度去研究与发展休闲农业:
1.接通休闲农业产业链
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五个子链条,其中价值链是所有链条连接的基础。因此,在后续的研究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所有经营参与者和相关行业进行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和上下游关系分析,进而将断续的休闲农业相关产业部门(断环或孤环)借助休闲农业的合作形式串联起来。要对所有休闲农业的经营参与者(种植户、养殖户、储运公司、加工企业、销售企业、服务企业等)和相关行业(农、林、渔、副、牧、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进行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和上下游关系分析,从而弄清楚这些业态、企业的休闲农业产业关联程度、资源流向关系,明确他们各自在产业链上的角色和地位,进而才能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休闲农业相关产业部门(断环或孤环)借助休闲农业的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实现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也就是要在理顺休闲农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接通休闲农业的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
2.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
这里的内容包括两点:第一,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要拓宽休闲农业的基础产业环节并丰富其技术研发环节;第二,向下游拓展,要尽可能地丰富产品形式、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各类市场,尤其是旅游市场。进而在大经济地带或流域经济区上构建出完整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3.整合优化休闲农业产业链
后期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继续整合休闲农业的价值链、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空间链,并优化形成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模式。进而能够帮助休闲农业的参与者找到在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区位”,并在“循优推移”过程中找到某一地区在休闲农业产业链上的“优区位”,从方法上实现帮助某一经济区域寻找到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自身特色。最终从大经济地带上实现休闲农业统筹规划,进而在地区发展上形成特色经营和协调发展,从功能上实现帮助解决居民休闲、养老、宜居、环境保护等问题。
4.给予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扶持,在其后续的整合优化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十分重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纳入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的企业进行跟踪评判和监督监察,从规划建设、引导扶持、协调发展、立项资助等角度提出基于立体产业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建议。与此同时,要想保障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网络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还需要从行业标准、组织内律、外部监管三个维度来逐步构建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约束机制,从而保证整个产业链有效协同、共同发展。这有赖于诸多从业者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的通力合作。
四、启示与展望
一、认真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问题,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扶持12个省区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设施。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各级农业、财政部门从制度建设抓起,制定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加强项目督导检查,广泛进行宣传引导,实现了项目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超过10亿元,支持1.3万多农户和1200多个合作社建设贮藏窖、冷藏库和烘房,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50万吨、果蔬冷藏能力30万吨、果蔬制干能力30万吨,项目区农产品的产后损失明显下降,应季销售价格同比提高10%~20%,入窖入库的果蔬增值潜力可期。由于受资金规模的限制,2012年新增的贮藏、保鲜和烘干能力尚不足项目省区实际需求量的l%,其他大部分省区还没有实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落后状况任重道远。
2013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将积极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进一步增加资金规模,扩大项目实施区域,增加设施奖补种类,使更多的产地农民受惠受益。
要重点做好4项王作。一要会同财政部尽早出台2013年的指导意见,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本省区的实施方案,做到早部署、早实施、早见效。二要尽快印发技术方案和编制培训教材,各地要抓紧开展技术方案的本地化设计,做好培训的各项准备工作。三要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切实做到规范操作、公开透明,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包办代替。四要做好先行先试。暂时未能列入实施范围的省(区、市),要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摸清当地农产品初加工发展情况,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希望相关省(区、市)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安排相应的力量,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稳步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
为顺应城乡居民对主食品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的迫切需要,2012年农业部联合北京、山西、河南、广西等4省(区、市)启动了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试点,举行了启动仪式,推介了一批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认定了一批示范企业,组织了交流研讨,开展了技术需求与标准体系专题研究。通过这一系列工作,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产学研、农科教合作更加密切,工商资本进军主食加工业的态势显现,加快发展主食加工业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2013年,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联动、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扩大试点范围,围绕“九个一”的目标要求,深入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即:一要加大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一个主食工业化的理念;二要加强部门联动,多方协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三要争取国家行业科技专项支持,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研发一批技术装备;四要组织展示交流、技术推广等活动,促进企业与科研对接、产品与市场对接,推广应用一批技术设备;五要加快标准体系研究,制修订一批标准;六要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培育一批示范企业;七要启动“主食加工业精品之窗”平台建设,宣传推介一批主品;八要搞好总结交流,推广一批营销模式;九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沟通协调,研究制定一批扶持政策。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深入开展。
三、进一步发挥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作用
2012年以来,着力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实现了“建平台”向“用平台”的方向转变。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完善了“十二五”农产品加工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规划,组织争取14个项目列入国家计划,总经费超过2.3亿元,100多家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以“产学研用”相结合方式参与课题研发。在12个重点研发单位开始启动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和中试基地建设项目,国家投资达到6000多万元。组建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了农产品加工研发9个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指导,组织开展了系列科企技术对接活动和农产品贮藏、干燥等技术的示范推广活动,数百家企业的技术难题得到了解决。一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凝聚力、战斗力得以提升,运行机制更加顺畅,为更好地发挥这支团队的作用,积累了经验。
下一步,要进一步探索研发体系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合攻关、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机制和方法。抓紧启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规划》,扩大技术集成和中试基地项目建设规模,尽快改善我国农产品加工共性技术研发、关键设备研制和中试集成等科研条件。要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质量安全等行业共性关键环节,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加紧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要加强体系内外“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挖掘、甄别、筛选成熟适用共性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向中小型加工企业、农户和合作社推广。要加强研发体系内部的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培育一批领军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切实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
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是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主要目标。我们通过两年的努力,建立了监测预警的方法制度,组建了一支分析、会商队伍,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换和汇总平台。依托这个体系,2012年开展了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统计分析,对部分重点行业和品种开展定期监测,对行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跟踪研究。针对小麦制粉业、番茄加工业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及时了预警信息,在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组织编写了2011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归纳整理了2003~2010年的数据,建成了基础资料数据库,为研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和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
2013年,要围绕监测数据汇总与分析研判相结合、决策参考与行业引导相并重的工作目标,健全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及时预警的机制,对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分行业、分区域、分品种的动态监测,对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实施预警,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权威信息渠道,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要及时跟踪国际农产品加工标准及相关政策变化,加强对热点问题和突出事件的分析研判。要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密切与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联系沟通,拓宽统计数据和信息采集渠道,着力加强分析队伍建设,努力推动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五、着力规范引导休闲农业发展
自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来,各地积极贯彻,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扩大国内消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纷纷制定实施本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出台指导意见,引导休闲农业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领域拓展,一批产业优势区初步形成。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的全力推进下,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培育了一批典型,探索了一批模式,引领了全行业的发展。
2013年,要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和工作引导,推动适宜地区按照以农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发展。同时,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坚决防止在发展的过程中破坏生态、滥占耕地、一哄而上以及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联合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继续开展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修改完善休闲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框架,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规划化水平。加强多层次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六、推进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品牌培育
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进城入户”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服务平台的功能不断升级完善,数据库信息日益丰富,网站点击率屡创新高,不仅有效发挥了连接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消费者的桥梁作用,而且充分宣传了休闲农业领域各项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目前,入库休闲农业主体信息已增加到12万家,浏览数量超过3000万次,日均浏览量超过10万次,平台影响力不断提升。2013年要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增加入库信息,加大宣传推介,扩大平台影响,支持网站良性发展。各地要组织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好这一平台,充分展示自身魅力,扩大宣传推介,有效衔接供需,将这一公共服务平台办好、办活、办出名气,争取办成全国休闲农业最具权威的公共服务平台。
农业部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品牌的培育工作,2012年继续开展了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数百万公众参加了网上投票,一批候选乡村通过推荐的过程,展示了魅力,扩大了影响。在各省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以“创意提升农业、休闲改变生活”为主题,创新性地开展了5次区域性和1次全国性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共有11000余件创意作品进行了展示推介,创意精品现场销售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投资签约额累计超过6亿元。这些活动的开展,达到了培育宣传休闲品牌,推广应用创意理念,开发打造知名产品的目的。
2013年将继续加大休闲农业品牌培育的力度。一是继续开展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二是在全国选择一批特色鲜明鲜明的农家乐聚集村或休闲农业经营点,采取财政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进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农耕文化挖掘和宣传推介工作,努力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新样板。三是开展中国美丽田园寻找推介活动,向公众推介中国10大油菜花、桃花、向日葵、梯田、梨花、茶园、稻田、薰衣草园、渔作和畜牧转场等农事景观。同时联合CCTV7开设《美丽乡村行》专题栏目,专题制作52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节目;委托中国报道制作10期《梦回田园》纪录片,深入挖掘各种类型的典型,宣传休闲农业的特色,形成全社会关注的氛围。
七、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
为加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丰富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进一步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农业部于2012年初部署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并决定每两年认定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项工作不仅填补了我国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在农业领域的空白,而且在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也走在前列。保护的核心是深入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与休闲农业有机结合,推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机制的形成。各地对于此项全新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配合。目前,农业部已在全国各地初选推荐的几十项传统农业系统中,经专家评审,确定了20项候选项目,并在规划、管理等方面对候选项目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2013年要继续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认定工作。各级休闲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文化遗产工作上升到保护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的高度加以推进。各地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明确负责处室和人员,做好本地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工作,做好有关项目储备。已有候选项目的地方,要加强对候选项目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指导其完善相关工作,为获得最终认定打好基础。农业部将在审核各候选项目规划、管理等有关文本的基础上,对达到要求的候选项目组织专家实地考察,于2013年正式认定我国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推介,提高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为繁荣农业农村文化、完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做出贡献。
八、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2012年,区域经济合作以“创新、拓展、提升、求实”为目标,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成功举办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支持湖南、海南、新疆等省区成功举办特色农产品加工品推介会,启动了全国特色农产品加工品“进城入市”行动,协办了农产品加工业外经人才培训班、东盟农产品加工市场中国推介会、中国名优产品泰国出易会等。特别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实现“投资贸易洽谈、科技成果、技术装备展示、科企银企对接、产品展销推介、专题发展论坛”六位一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更高层次上拓展了交流合作的途径,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和国内外161个代表团,4500多家企业,近17000多人参会,签订投资贸易意向达480亿元。
2013年,区域经济合作要进一步创新思路、拓展领域、做强平台、提高水平。继续举办好“2013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坚持“六位一体”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办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协助相关省办好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加工市场推介活动。继续开展国际贸易职业经理及管理人员培训,举办农产品加工业外经人才培训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外经人才水平。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继续与东盟、欧盟等国际组织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和市场拓展等工作。
九、加强乡镇企业行业分析和指导服务
2012年,面对异常严峻的外部形势,我们把做好乡镇企业行业分析等基础服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进一步完善了乡镇企业统计和直报网络系统建设,推进功能升级。强化了发展动态分析,定期乡镇企业经济运行信息,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对乡镇企业系统从事统计工作30年以上人员进行登记、审核和上报,共有301人获得国家统计局授予的荣誉称号和证书。积极推进乡镇企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全年预计完成相关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人数突破4万人次。探索挂职培训新途径,注重理论培训与挂职锻炼相结合,考察学习与交流经验相结合,组织中西部地区一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开展挂职培训。与深圳证交所合作,分别在长沙、成都举办两期涉农企业证券融资培训班,进一步强化企业与创司的交流,促进与资本市场对接,拓宽融资渠道。
2013年,从国内外发展趋势看,2013年国际经济下滑的势头依然不减,国内经济上行压力较大,出口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融资、用工、用地等制约性因素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乡镇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运行分析、人员培训、职业技能开发和融资服务等基础性工作,要密切跟踪乡镇企业发展走势,深入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引导乡镇企业持续发展。
十、努力营造乡镇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