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产品开发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18 16:28:23

序论:在您撰写产品开发的策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产品开发的策略

第1篇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在当代科学技术水平迅速发展、消费需求变化加快、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得以生存和成长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改进旧产品。企业的新产品犹如企业的新鲜血液,能够给企业增加新的活力和动力。许多企业就是因为老产品持续老化,新产品死亡率居高不下,从而导致企业的市场不断丢失,利润严重缩水,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一个新产品开发,对企业来说是一件大事。新产品的推出是为了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或未来需求的趋势。新产品开发的失败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创伤:前期大量投入的成本无法收回,更致命的是使企业丧失了抢占市场的最佳时间,将企业置于更加被动的境地。

因此,新产品的开发应考虑开发动机、开发成本、开发风险,在新产品的开发之前,我们应注重以下的7大策略

新产品开发策略一:深度调研策略。

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今天,在买方市场决定产品销售的大环境下,开发产品不做市场调研,是件很可怕的事情,而且要做细致的深度调研,以市场需求和消费者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前,首先要看市场上有没有类似的产品,如果有,从品质、形状(包装)、性能(口感)、价位做充分的调研,找出同类产品的特点和卖点在哪?我们要不要进行市场细分,要不要在其基础上升级或者超越。

其次还要对消费者进行调研,细微的分析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的核心动机和需求在哪?对此类产品的消费缺陷或不足因素?延伸出的潜在需求是什么?

只有正确深入掌握了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开发出对应的产品。对客户需求理解的任何偏差是导致产品后期营销推广失败(或者打不开局面)的主要原因。

新产品开发策略二:精准定位策略。

深度调研完毕,我们就要对新开发的产品做定位策略。精准定位策略:通俗的讲就是我们的产品卖给哪一个层面的消费者,给消费者一个必须购买的理由(迫切性需求),这个层面的消费者消费消费能力怎么样,一般在什么场所(终端)进行购买。

其次,消费者购买产品除了最基本的功效需求以外,还有附加功能需求、精神(品位)的需求等。

比如,想购买打火机的基本动机就是要用它点火,功能需求层次是消费者满足了基本需求后发现在同样价格条件下有的产品有额外的功能,理性决策自然由单功能向多功能选择。比如,打火机除了能点火外,还要有防风功能,这就是为消费者提供额外价值而设计的附加功能(多功能性延伸)。

第三个层次是品质需求层次,这个消费者是具有社会性的,其生活中的价值和标准容易和自己使用的物品产生关联。比如有的消费者是环保主义者,则他们对于打火机除了功能性差别外,其燃烧的是煤油还是液化气则和他的生活品味就息息相关。

最后一个需求是精神层面的需求,除了上述这些需求外,消费者还要求自己所使用的产品要体现其生活的追求和理想。比如,打火机到后期从材质到品味、专业性的设计就是为了满足消费群体的尊严、面子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这方面经典产品开发案例就是ZIPPO。

新产品开发策略三:独特卖点策略。   “只要有商业活动,就存在着竞争。”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竞争对手的存在。所以新产品开发最好能突出其个性,有个性的产品才会有差异化,只有差异化的产品才有更多的关注度和独特卖点,才能与同类产品拉开距离,给消费者新的感觉,提高购买率。   以饮料快消品为例,我们在喝果粒橙的时候,开发出了营养快线,补充更多的营养,接着开发出了专业补充VC的水溶C100。

营销专家孔长春先生认为:现代营销的本质就是区隔竞争对手。所以在新产品开发上要体现差异化,而且在服务上也要体现其差异化,因为服务差异化使竞争对手很难破坏你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将使客户感觉到。如果竞争对手采用低价竞争策略,个性化服务可使企业通过非价格竞争,与消费者加强合作关系;如果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顾客就不会购买竞争对手的廉价产品或服务。

而产品开发时的差异化服务首先在产品包装上,比如,产品携带是否方便,产品开启或使用是否便捷等等,这些看起来并不重要的差异化也将对产品的销售起到一定的作用。

新产品开发策略四:成本价位策略。

既然新产品开发前对消费者进行了调研,那就必须弄个清楚定位的产品消费者对本品的心里接受价位。我们遇到过一个客户,开发了一个功能性饮料,因为成本较高,最后只有定价到10块钱以上才可以,但在市场上,作为少男少女对饮料的接受价格只有6元,所以在市场就无人问津。

另外,新产品的的开发,一般需要资金投入较大,可回报周期却较长,一般要到新产品形成规模生产后,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因而要求新产品应具备良好的性价比,不是因产品的质量过高而将过多的成本强加给用户,而是在满足用户要求的性能的前提下采用最低的成本去生产。新产品应低投入高产出,才能给企业和客户带来多赢的结果,才能拉动客户的大量消费,才能促使企业大规模生产。

新产品开发策略五:整合包装策略。

这里说的包装策划是系列性的,从产品的命名、包装设计、卖点提炼、荣誉申报、招商策略等。

首先是命名,中小企业一定要起一个朗朗上口,而且通俗易懂,紧扣产品特性的名字,易传播就会降低广告传播的频次,等于省下传播费用。比如说亿家能太阳能,就是让一亿家庭用上太阳能,多通俗易懂;比如斯达舒,就是这个到达就舒服;再比如欧派橱柜,欧式一派,高贵典雅的代表。

产品的外包装在终端就是无声的促销员。我们看看化妆品界的一匹黑马——可采眼贴膜。我们看到市面不管是普通化妆品还是功能性化妆品,只要是女性产品,大都采用亮丽的色彩,柔美的线条的设计风格,但可采一反常规,在白色调上用蓝色勾勒出一个女人的半边脸。就这样的反常规设计不管摆放在药店还是商超,却会非常显眼的跳入了爱美女士的眼帘,这不能不说是非常成功的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

新产品开发策略六:上市营销策略。

在解决定价问题的基础上,新产品上市营销方案需要完成竞争产品分析、分销渠道设计和促销计划的设计。

竞争产品的分析主要了解其价格、产品性能表现、优劣势,以便在促销员培训中使用;同时竞品的分析也需要了解竞品的营销策略,如定价风格、市场目标、促销活动的内容等方面,以便在制定新产品营销方案时做差异化或竞争力对比。

分销渠道的设计主要完成零售终端铺货率目标的设定。鉴于企业一般都有现成的分销渠道结构,因此在此阶段分销渠道的设计最核心的任务是设定渠道铺货率,做到细致则需要规定不同级别城市、不同市场类型、不同终端零售业态的铺货达成率。铺货率和市场占有率的线性关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成立。

促销活动的设计可以参考与借鉴竞品的操作手法,同时也可以通过消费者调查获得其对不同促销礼品的偏好。另外,如果要启动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如路演,则可以与专业的公司沟通,确定具体的促销活动实施方案。

新产品开发策略七:呼应政策策略。

新产品开发一定要关注国家政策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导向相结合。在当今的中国,有些行业与领域的发展和产品的消费,有着明显的政府引导和宏观调控,如果能争取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帮扶,对企业来说可谓如虎添翼。因此,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出千万不要忽略了国家的战略方针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积极响应政府指引的方向前行,我们更容易走出困境,走得更高更远。

第2篇

[关键词]工艺产品;产品开发;风险管理;内部审计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就表现为产品之间的竞争。这样,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就成为企业运营的关键,提升这一“链条”的价值可以强化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还能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更多富有较高价值的产品。工艺产品开发过程极为复杂,在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绩效提升等方面均存在多种多样的风险。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工艺产品开发的失败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所以,在工艺产品开发过程中,关键任务是对不同阶段的风险予以识别和有效防范,充分发挥其增值服务功能,把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引入到工艺产品开发过程中,降低和控制工艺产品开发的风险。

一、工艺产品开发的内部审计目标与程序

在工艺产品开发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一般要借助专家力量,以独立视野对工艺产品的开发过程及其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和量化打分之后,预测和评价其风险水平,为管理层采取风险防范策略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大限度降低工艺产品开发失败的概率。

(一)工艺产品开发内部审计的目标

(1)总目标。在产品开发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的总目标指的是工艺产品开发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借助必要的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针对工艺产品开发程序和有关决策的妥当性、工艺产品开发风险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进行综合评判。(2)具体目标。工艺产品开发内部审计的具体目标的界定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更好的收集信息、发现更为客观的审计证据,在界定过程中,需要按照审计对象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在实际操作中,工艺产品开发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将具体目标进一步分解为程序目标与一般目标。(3)程序目标。工艺产品开发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之程序目标应按照审计对象的产品开发特定程序进行设定。而在设定相关程序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审计对象的属性特征、工艺产品开发项目之推进进度、工艺产品开发项目的整体开发效果以及所耗费的资源等。(4)一般目标。一般目标适合对工艺产品开发程序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满足以下特征:第一,方案合理性。这一目标的设定需要对工艺产品开发人员选择的开发总体方案和细化方案之合理程度进行评判,以便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参考。第二,总体合理性。这一目标是内部审计人员按照获得的信息,在整体上判断与评价审计对象的工艺产品开发程序和产品开发风险管理效果。第三,目标合理性。这一目标指的是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工艺产品市场环境,充分考虑工艺产品开发过程中制定的有关目标的合理性。

(二)工艺产品开发内部审计的程序

(1)对工艺产品开发战术计划进行的内部审计。唯有完善的产品开发计划才能促使企业发现合适的产品开发对象、确定正确的开发方案,对工艺产品开发实践产生积极指导作用。(2)对工艺产品开发进行组织层面的内部审计。实际操作中,对工艺产品开发组织层次进行内部审计关联到较多层面,并从战略层面考虑和审视相关问题。这有可能与成本效益原则相背离,并降低工作量和避免重复工作。(3)对工艺产品开发的项目层次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为了有效开展工作并降低审计风险,需要对工艺产品开发进行全面监督与审核,并按照工艺产品开发项目层次的相关工作程序,对工艺产品生产和营销策略等开展内部审计工作。(4)制定审计计划。在工艺产品开发风险内部审计的初始阶段,需要制定工艺产品开发风险内部审计的整体规划,提出整体审计方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工艺产品开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为此,工艺产品开发风险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为此制定相应的指导方针与战略规划。(5)构建工艺产品开发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标准之科学性决定了工艺产品开发风险内部审计实践的现实效果。因此,所借助的评价标淮一定要科学可靠,并以此为基础去发现其中隐藏的风险,使之能够降低到合理的水平。(6)对工艺产品开发实践进行顶层设计与战略审计。战略层次作为工艺产品开发的最高层次,当管理人员对这一层次进行决策时,也就决定了工艺产品开发方案的最终选择,该层次的风险便是决策风险。

二、工艺产品开发的风险识别

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会持续不断的推出新的工艺产品,以此获得消费者和市场的持续认可。一般来说,从产品衰退环节至工艺产品的开发环节成为工艺产品的开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工艺产品开发会对企业收益产生一定影响甚至风险,因此,将其称为工艺产品开发风险。

(一)工艺产品开发项目与管理风险

经统计调查,针对工艺产品开发进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属于业务性极强的专项审计工作。在从事工艺产品开发的企业完成工艺产品开发之投资决策后,一般会开始工艺产品研制、开发等工作。通常情况下,这类企业会把工艺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作为一个特殊的任务加以管理。同其他项目类似,工艺产品开发工作会受到以下相关因素的影响:时间的长短、资金的多少、质量品质的高低。因此,对工艺产品开发加以管理时,最重要的目标便是考虑这些限制因素,使其彼此协调,获得工艺产品开发的最佳平衡点。即管理效果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工艺产品开发工作完成的效果,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直接收益,这就是管理风险。比如,2016年,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工艺产品设计公司的一名员工提出了一项会说话的工艺产品的开发设想,该设想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公司管理人员的嘲笑。在向上级报计划时,终因“不可理解”而遭到拒绝。但是,该工艺产品的设计者辞职后得到了另一家公司(原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高达三十万美元的研究经费,使得这项“不可理解”的设计终于研制成功,这让该公司获得了数以千万计的收益。该设计者原来的公司终因没能把握住这一商机而节节败退。

(二)工艺产品衰退与过时风险

工艺产品衰退与过时风险指的是进行产品开发的企业在技术进步、政府政策与消费者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由饱含兴趣转为衰减,而这就会使得企业收益由此而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在这一过程中,倘若企业一直延续之前的产品开发模式,不对其进行变革,未能改进现有产品与开发工艺,就会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让之前的“老产品”的销量出现衰退甚至过时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出于维护国家与消费者之利益,通常会借助补贴、增税、减税以及制订附加法规的措施对过时工艺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加以限制,以此激励工艺产品不断进行开发。但是,即便如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精神文化诉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对从事工艺产品开发的企业来说是需要认真面对的挑战。

(三)工艺产品开发投资与决策风险

当从事工艺产品开发的企业发现自身面临十分明显的产品衰退与过时风险时,出于生存与发展的目的,就会对现有工艺产品以及开发过程进行改进。而改进现有工艺产品或者开发出更多的新的工艺产品就需要对其予以投资。工艺产品开发投资和其他资本投资类似,决策之成功与否会极大影响从事工艺产品开发企业的现实收益。在实际操作中,和工艺产品开发之投资决策风险相关的关键问题为工艺产品开发投资决策所设定的假设是否合理以及相关数据来源是否可靠等。当工艺产品开发投资决策所采用的假定缺乏事实依据与科学基础,就极有可能产生错误的结果,当决策采用的数据属于二手资料或者是已经过时的数据时,也会因此而出现错误的决策结果,这会让从事工艺产品开发的企业在工艺产品开发投资决策阶段面临风险。据国内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近年来工艺新产品开发投资的成功率仅为20%左右。工艺产品开发之所以失败较多,是因为其投资与决策中存在较大风险。比如,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国外竞争对手抢先进入到国内市场,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加快在我国市场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部分工艺产品开发企业未能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使得很多工艺产品在开发阶段就处于劣势;加之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以及市场趋于分散,导致工艺产品只能面向范围更小的目标市场。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工艺产品开发的内部审计策略

从事工艺产品开发的企业进行工艺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内部审计实践不但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还能让更多具有较高职业敏感度和风险辨别能力的审计人员参与其中,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献计献策,更好的管理和控制企业在工艺产品开发中可能遭遇的风险。为此,需要以风险管理为视角,同步专项审计与内部审计、及时更新审计观念与审计视角并创新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为工艺产品开发内部审计效率的提升提供借鉴信息。

(一)同步专项审计与内部审计

为了提升工艺产品开发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在审计实践中,以成果为导向、依据项目模块划分不同的内部审计小组,然后将不同专题视作主线贯穿到审计实践中,让专项审计与内部审计保持同步,覆盖工艺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工艺产品开发的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开拓性和探索性,在审计实践中应不断创新审计模式,加快创新步伐,让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在工艺产品持续跟进和机制革新基础上,让工艺产品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专业化、制度化结合在一起,以便能够及时补充与完善工艺产品开发的知识库。为此,需要制定内部审计方案,以达到审计专业化建设与审计项目的有效融合。

(二)及时更新审计观念与审计视角

工艺产品属于新生事物,在对其进行开发过程中进行内部审计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加之其具有高成长性与高估值的属性。所以,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需要在高度关注风险的过程中,及时更新审计观念与审计视角,不断突破传统审计框架,以创新的思想、发展的思路、开放的态度,对内部审视工作进行全面审视,以便能够在对工艺产品的发展过程进行宏观把握。与此同时,还应以风险管理为视角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与责任意识,让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始终保持系统性和前瞻性,让审计人员以较为缜密和前沿的审计思维,实时跟进审计业务的推进,以便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对工艺产品开发风险的预防与警示作用。

(三)创新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

工艺产品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以风险管理为视角对工艺产品开发进行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就审计技术来说,应充分借助现代经济计量学和数理统计学以及价值工程学等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审计方法与手段方面,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网络化和非现场监控以及多维度分析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在实际操作中,内部审计人员的调查取证工作可以借助头脑风暴等专门技术方法,更为广泛、客观的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以便借此和审计对象之间进行紧密沟通。此外,内部审计人员在对工艺产品开发进行审计调查时,可以借助已有的专业知识创建内部审计模型,覆盖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为工艺产品的内部审计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睿.对创新型产品审计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17(4):56-58.

[2]关越.论产品开发风险管理中的审计问题[J].华商,2016(12):78-80.

[3]徐斌兵,等.新产品开发风险审计评价方法[J].中国内部审计,2016(6):58-59.

[4]梁江东.浅谈企业新产品开发风险与内部审计[J].商业研究,2016(3):22-24.

第3篇

关键词:医药市场;新产品开发策略

一、WH医药公司新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

作为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经过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造的中药生产企业,WH医药公司的产品市场目标人群瞄准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相信中医药理论,认可中医药的预防、医疗和保健作用的用药人群。这一人群在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广泛存在,并逐步辐射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和使用中草药。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了近百个含有中医药内容的政府间协议,有54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相关法案,92个国家颁布了草药相关法案。2012年,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予中医中药合法法律地位的西方国家。在德国、法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分别都有数千家中医诊所,有相当数量的患者选择中医中药进行疾病治疗和康复保健。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将传统医学纳入各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之中。千百年来,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青睐。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中药的临床作用和发展前景作出了充分肯定,指出,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适应这一特定消费人群的市场需求,WH医药公司将发挥企业中成药生产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的传统优势,继续在中成药研制、生产、经营领域深耕细作,谋求发展壮大。

在产品的治疗领域方面,WH医药公司将坚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原则,专注于心脑血管领域,将目标人群重点关注中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病患者。WH医药公司将心脑血管医药领域作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方向,并专注于纯天然植物类心脑血管中成药这一细分市场,致力于将公司发展成为国内心脑血管领域纯天然植物药的最大生产商之一,持续开发预防、治疗、康复相关产品,搭建一流服务平台,以产品经营为主,资本运营为辅,坚持做实、做专、做强、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心脑血管医生和患者多样化需求,建立起可盈利可持续发展的营运模式,努力打造成为中国心脑血管中成药领域最受专家、医生和患者尊重的企业。

二、WH医药公司新产品开发的开发方式

在产品开发方式上,短期内采用技术转让方式,结合市场需求,采取一次性买断或者签订合同、约定按照销售额分成,引进心脑血管领域创新程度较高的新药,加快上市后临床试验,加强市场培育,培植新的骨干支柱品种;中长期通过合资、参股等方式,加强与新药开发组织的沟通协作,实施联合开发,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拥有庞大的人才和智力资源、配备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尖端科研设备和仪器、科研态度严谨、操作规范、实验设计标准的优势,开发新产品。与此同时,敏锐捕捉市场信息,运用资本运营手段,在合适的时机,针对特定对象,实施技术兼并,占有被兼并企业的产品品种资源和非专利工业技术,扩展企业产品线。

在产品来源上,从各类中医典籍中筛选经方、验方,加强与在药效物质和作用原理清楚的基础上,明确临床定位,优化处方,改进工艺,提升质量,培育现代中药大品种。从企业现有制剂品种、众多医疗机构制剂以及现用的“协定处方”中选择临床疗效确切、作用机理清楚、有效成分明确、质量安全可控的品种,按照现代中药标准,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二次开发”。

三、WH医药公司新产品开发的产品类型

第4篇

2、新产品线,即使得公司首次进入市场的新产品。由于互联网的技术扩散速度非常快,新产品开发速度也非常快。这种策略只能作为一种对抗的防御性策略。

3、现有产品线外新增加的产品,即补充公司现有产品线的新产品。由于市场不断细分,市场需求差异性增大,这种新产品策略是一个比较有效的策略。

4、现有产品的改良品或更新,即提供改善了的功能或较大感知价值并且替换现有产品的新产品。在网络营销市场中,消费者具有更大的选择权利。企业在消费者需求层次日益提高的驱动下,必须不断改进现有产品和进行升级换代,否则很容易被市场抛弃。

第5篇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产品;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建设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博物馆数量大幅增长,社会功能日益显著,成为公众文化休闲与假期旅游的主要去处之一。但是,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国内的博物馆在旅游产品开发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功能演变与开发、博物馆游客心理与行为分析、博物馆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国内学者则主要集中在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博物馆功能及经营管理、博物馆游客行为及需求、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具体针对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国内外的研究还不多。本文就当前国内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状况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相应的发展策略。

“狭义的博物馆旅游产品,是指博物馆经营者依靠博物馆藏品、设施、服务等,为博物馆参观者提供的满足其参观活动的服务的总和。广义的博物馆旅游产品,是指博物馆通过各种展示方式和手段,使旅游者参观或接触博物馆藏品或其复制品,从而获得的博物馆文化的体验。”[1]

博物馆旅游产品主要由核心、外形及延伸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核心部分是能够满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的所有馆内藏品。藏品文化价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高低。产品的外形部分,主要包括针对馆内各类藏品所进行的具体展览方式和展品解说,以及博物馆所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程序。而产品的延伸部分,则涵括了游客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当中所获得的各种附加服务和收益,例如博物馆向游客提供参观指导手册、馆内特色藏品介绍卡片以及精美纪念品等等。

二、相关研究综述

孔旭红,孙宏实(2003)分析了国内博物馆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创新举措。他们认为博物馆不仅要努力转变自身形象,广泛开展关系营销,还应努力完善旅游产品结构,重视核心产品及附加产品的开发,避免旅游产品层次不全、日趋老化的现象发生[2]。

李瑛(2004)分析了国内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状况,阐述了国外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她认为,不重视公众需求、产品宣传促销以及办展内容形式等是导致国内博物馆门庭冷落、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国内博物馆应转变经营理念,重视社会大众需求,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并联合当地旅游业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各项功能[3]。

胡静锋(2007)对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定位、开发以及SWOT进行了分析。他分别从博物馆的非赢利制度、开发商的角度和市场学的角度对博物馆旅游产品的特性进行了阐述,认为产品的开发应包括文物保护措施设计、展前市场调查、展览设计与信息反馈、试销、服务优化和商品化六个方面;只有以游客为中心,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博物馆才能得以发展[4]。

罗美娟、郑向敏(2008)阐述了澳门博物馆的数量、类型、展品内容与类型、展示手段,分析了澳门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认为“馆间亲密合作”、“全球化营销战略”、“政府与民间的支持”以及“传统与现代功能的结合”是影响澳门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四项关键因素[5]。

李雪峰(2010)以上海民间博物馆为例,分析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开发现状。他将民间博物馆旅游产品划分为三种:博物馆内部集合型、文化内集合型和文化外集合型。认为民间博物馆的发展应该遵循“大视野、强互动、多形式和高品位”的理念,在注重游客需求的同时,定期进行市场调研,从而推进文化产品向旅游产品的转变,形成多样化的民间博物馆旅游产品[6]。

段若鹏,李秋硕(2012)阐述了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理论及其设计方法,并以杭州运河博物馆群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以及ASEB栅格分析,总结出针对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并认为现代博物馆应及时了解游客需求,在展览陈列中采用高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有价值的体验型服务产品[7]。

三、国内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持续升温,公众休闲活动逐渐成为我国假日经济的主体。然而,国内的大部分博物馆并未结合自身特点去积极研发新的旅游产品,以致参观游客日益减少,未能体现其功能价值,究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但办馆质量参差不齐

建国以来,博物馆建设发展迅速。1952年国内博物馆机构数仅为35个,而到2010年,博物馆机构数已增至2435个,见表1,从整体上看,自1952年以来,国内博物馆机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然而,国内博物馆的办馆质量却参差不齐。特别是那些类型单一、不注重旅游产品开发的地市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馆内展品不够丰富,珍品稀少,加之办展质量不高,缺乏自身特色,于是经营不善、门庭冷落。而那些展品丰富、颇具特色的综合型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等,参观人数居高不下。以历史悠久、文化浓厚的故宫博物院为例,作为国内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恢弘大气的明清两代宫殿建筑,加之清代宫内旧藏的大量珍贵藏品,自然而然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参观。2012年故宫博物院单日最高客流量达到18万人次,这是国内大部分博物馆难以达到的。

(二)展品陈列方式单一且手段落后,缺少体验型旅游产品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相比,国内的博物馆在办馆规模、经营管理、文物收藏、展览陈列和科研项目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内称得上现代化博物馆的还不多,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综合型博物馆做到与时俱进,尝试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大部分博物馆仍然没有转变发展理念,“闭门造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一些博物馆,展示内容数年不变,与现实生活脱节,跟不上市场发展形势,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展室布局与观展路线设置不合理,展示手段依然沿袭传统的平面、静态式展览陈列,难以引起游客兴趣。而随着现代体验型声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往那种“隔着玻璃看、耳旁别人讲”的固定模式愈来愈显得单调乏味,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如今,特别是年轻的游客,渴望博物馆采用参与体验型和交互作用型的展示方式,更多地提供具备参与性和自主性的体验型旅游产品。

(三)不注重开展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活动

大部分博物馆因受经营理念和运营经费的约束,忽视了对自身旅游产品的宣传。一些博物馆未能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工具,以至于异地游客甚至是当地居民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渐渐失去自身的社会价值。另外,大部分博物馆不注重开展产品促销活动,很多规模不大的博物馆甚至不能提供给游客馆内相关展品的介绍资料,更没有反映自身主题特色的精美纪念品。

(四)博物馆从业人员日益增多,专业型人才相对较少

2000年全国共有博物馆从业人员34199人,2011年升至62181人,见表2,尽管博物馆从业人数逐年递增,但领导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所占比例较多,专业型人才相对较少。博物馆的日常运营与维护,靠的是专业队伍的密切合作,但大部分博物馆在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队伍建设上还不够健全,缺少像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与修复这类对口专业的人才。人才缺失,不利于博物馆的长期运营,同时还使博物馆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维护上面临极大的挑战。

(五)经费支出限制了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

经费,是现代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难题。2000年国内博物馆经费支出总计144543万元,2007年经费支出总计472082万元,2011年则增至1171131万元,见表3,从整体上看,国内博物馆经费支出呈逐年递增趋势。

作为保护与宣传展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公立博物馆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由其所属的上级部门进行拨款,渠道单一、资金不多。而民办博物馆的经费则相对紧张,除了向当地政府申请财政补助,主要还是通过自筹资金来满足运营需要。目前已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四百多座,若将未正式注册的也统计在内,数量则达千余座,但能像建川博物馆那样稳定运营的实在不多。

当前,国内博物馆旅游业远不如世界发达国家那样发达,因此,旅游为博物馆带来的收入远远比不上运营经费。虽然国内部分博物馆设有专门的产品服务部门,通过向游客提供语音讲解、纪念品销售等服务来获得少量的经营收入,一些博物馆甚至还通过接受社会捐赠、实行会员制来解决日益增长的经费问题,但相对于高额的博物馆运营费用和修缮费用,见表4,这些收入所占的比例还很小。

四、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发展策略

从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博物馆旅游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有及时把握时代的发展机遇,适时转变发展理念,积极与旅游业联合,开发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各项功能,造福社会大众。

(一)树立正确的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理念

科学合理的开发博物馆旅游产品,首先要注重产品的文化理念。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旅游产品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产品,而这种产品的价值就在于让游客体验文化享受。博物馆经营者应在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打破单一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重视任何能够传播博物馆文化的产品开发理念。

其次,是休闲理念。休闲活动的知识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尝试开发体闲娱乐型文化产品,是博物馆文化走进大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文化氛围建设,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博物馆文化宣传教育,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休闲层次,为公众的体闲活动提供更多具有“知识景观”。

第三,是体验理念。之所以出现各地博物馆人气冷热不均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博物馆的游客体验参与性不足。“博物馆旅游增加体验性项目,在藏品的呈现形式、游客感知环境以及服务设施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参与性设计,能够拓展经营渠道,增加营业收入;能够丰富旅游者旅游经历,提高对博物馆旅游过程的评价。”[8]

另外,打造品牌文化也是一项重要的经营理念。品牌作为博物馆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于引导博物馆走向市场、寻求市场发展有着相当重要途径。博物馆在经营过程中,应该适时打造出自己的精品项目,凸显自身的文化特色,以高质量、深内涵的文化产品以及贴心周到的各项服务来赢得观众。

(二)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及时接收信息反馈

制定科学实效的产品开发策略前,经营者必须进行客观严谨的调查研究,且调查研究要由始自终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通常我们采用的市场调查方法主要有:文案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在确定待展藏品的特点以及所适合的目标市场后,博物馆经营者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形势和游客消费需求,对比自身与周边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与优劣,然后以馆内藏品为基础制定自己的产品开发战略,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旅游产品以同其他旅游产品竞争。

推陈出新是产品保持生命活力的根本。除了进行市场调查外,博物馆经营者还要及时收集、分析游客的反馈信息,以便适时做出相应的产品调整。

(三)转变博物馆经营者的观念,将现代企业营销学引入经营中

转变观念,即由传统的“等客上门”转变为“积极引导游客养成消费观展的习惯”,让更多的游客认识到“观展本应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处理好有两项前提工作:一是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二是要研究目标顾客的需求。结合市场和顾客的需求,提前规划好展览事项与活动,通过大量的前期宣传并结合特色的促销活动,来吸引更多游客的注意力。既要跟上现代科技展的步伐,满足游客视觉、听觉上的各种体验需求,还要积极引导与协助游客边观展、边动手,让游客充分参与进展览的活动当中。

(四)改进展览形式,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博物馆综合效益

许多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其馆内展品内容及陈列形式、解说内容及方式就很少有变化,有的博物馆甚至一处展览几年不变。游客参观博物馆是基于自身对知识的一种需求,单调乏味的展览很难吸引到大量游客,不能与时俱进的博物馆更是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被淘汰。因此,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考虑到游客的诉求,积极改进展览形式,既要依靠讲解员科学有趣的解说维持生动的展览形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引进现代体验型声光设备,加强高科技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使展览形式得以创新。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在其两大主体建筑之一的陈列馆内建立了定时播放4D电影《梦回金沙》的四维特效影院,通过借助最新的高科技新视听技术,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到金沙文化、古蜀文明的风采。

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应注重观众的休闲体验,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适当的服务项目。博物馆可以尝试为游客提供富有文化特色的娱乐表演,既增强了博物馆旅游产品的趣味性,还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加深了游客的体验印象。以四川省博物院为例,馆内除了根据展品内容和类型分别设置主题展区外,在游客视角的明显区域还设置有商品区、休息区、咖啡厅、表演厅、书店、蜀绣工艺品区、饮水处以及洗手间等,并且白天定时向游客提供娱乐表演节目,通过提供这些服务项目延长观众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博物馆的综合效益。

(五)积极引进与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

人才,是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优势资源。近几年,开设考古学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少,但开设博物馆学和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博物馆应充分利用高校这一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馆校合作,择优招录高校毕业生,或与高校联合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从而充实馆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快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另外,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服务队伍也离不开博物馆志愿者。在国外,博物馆招募的志愿者来源广泛,他们往往承担博物馆宣传、参观指导、馆内讲解以及后勤服务与维护等工作。国内的博物馆亦可效仿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与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合作关系,或者直接在社会上招募志愿者,组织他们接受相关学习与培训后,鼓励他们参与进博物馆各个工作岗位,而不仅仅是馆内讲解的工作。这样,既可以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服务,同时也可以节约经费。

(六)多方筹集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办馆

当前,国内博物馆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现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或个人资助社会公益活动所投入的资金是能够抵税的,因此通过企业或者私人资助建设和维护博物馆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同样,国内也可鉴此经验,政府通过减免税收的配套政策,鼓励企业或私人投入资金于博物馆事业中。博物馆运营资金充足,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的博物馆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博物馆,从而真正实现博物馆非营利的社会化功用。

五、结语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浓缩体现,既是一种文化传播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加之其它旅游业的竞争与冲击,使得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前形势下,唯有及时转变发展理念,认真分析产品开发状况,正确认识博物馆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促进我国博物馆建设事业平稳较快发展,进而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达到传承历史、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爱霞.我国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7-8.

[2]孔旭红,孙宏实.从封闭走向开放――博物馆业切入旅游市场的设想[J].经济论坛,2003 (21):30-32.

[3]李瑛.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4):31.

[4]胡静锋.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4):153-164.

[5]罗美娟,郑向敏.澳门博物馆旅游发展评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49-52.

[6]李雪峰.上海民间博物馆旅游发展思路及产品设计构想[J].生态经济,2010(6):111-114.

第6篇

【关键词】心理服务;心理旅游;旅游产品;开发

当今时代,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导致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显著增大,内心宁静与和谐常常被打破,人们努力寻求有效的心理调适方式。本文试图探讨将心理服务融入休闲旅游之中,开创出一种广泛适用的全新旅游产品——心理旅游,让人们不仅在游山玩水中体验到美景带来的感官愉悦,又能感受到期间相应心理服务带来的心灵成长,实现“身心快乐+心灵成长”的双重收获,以期推进旅游产业和心理服务共同发展。

一、心理旅游内涵辨析

(一)心理旅游的缘起

2002年底和2003年春节期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杨霞,分别主持了两次融入心理服务的旅游活动。参加旅游的队员都是在心理上有一定困扰的城市白领。他们拿着大把的钞票,却无法感受到幸福。生活、工作上的压力让他们的自信心逐渐丧失,挑剔、过分的完美主义让他们无法与周围的人正常地交往,丧失了必要的沟通和倾诉。如何来帮助他们?杨教授说,她想到了自己非常喜爱的旅游。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在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群的交往当中重新认识和找寻自我呢?[1]这些将心理服务融入旅途的活动都获得成功,并由此开启了一种新的旅游项目——心理旅游。

(二)心理旅游研究综述

曹静[2]认为,心理旅游是一种新兴事物,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针对旅游者本身心灵缺失部分,以帮助旅游者得到心理上的治疗、拥有健康心理素质为目的,加入包括心理调整、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开导难题等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旅游形式。

王晓乐[3]认为,心理旅游是以旅游活动为实施形式,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实施手段,以促进参与者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新型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以上观点都强调旅游者本身存在“心灵缺失”或“心理危机”,强调心理旅游解决心理问题和干预心理危机的“治疗性”作用,属于障碍性咨询模式。强调这种定位就人为窄化了心理旅游的服务对象——仅仅是心理问题者,导致心理旅游虽然在2002年即已启动,但一直没有广阔的市场。其实,心理咨询还有面向社会大众的发展性咨询模式。国际心理学联合会1984年在美国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指出,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4]

发展咨询以心理正常人为工作对象,主要关注恰当认知和健康人格以及危机预防这些心理健康的共性因素,更强调对心理健康者或无心理问题者提供开发潜能促进更大发展以及预防潜在心理问题的“教育性”、“预防性”等“非治疗性”作用,即心理旅游更为强大的功能应该是面对广大心理正常的游客的“发展性”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心灵缺失”或“心理治疗”的内涵限定,使心理旅游的对象全面涵盖心理不健康者和健康者,扩大心理旅游的消费群体及服务范围,面向所有人群推广。这样,心理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心理旅游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二、心理旅游产品概念新论

(一)心理服务的涵义

心理服务旨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预防或消除心理不适的症状或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它采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和评估等工作方式,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借助心理服务中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坊)方式,可以开发与户外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心理旅游产品。

(二)心理旅游产品的涵义

心理旅游产品简言之就是心理服务项目在旅游中的应用所形成的独具心理学特色的旅游产品。它使游客在游山玩水等旅游过程中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工作坊),充分发挥旅游团队的集体优势,推进游客心灵的有效成长。旅游行程中渗透进了经周密设计的心理服务,利用团体动力,弥补游客单个独自体验和领悟环境而没有游客群体人际互动和心理咨询师引领的不足,从而激发游客对行程中的人、事、物、景更深刻的或全新的体验,重新认识自我和他人,发现自身潜能,学会心理调适方法,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烦恼,促进心理健康;又能促进游客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的改善。

(三)心理旅游产品的特点

心理旅游产品是一种全新的精神旅游产品。这种产品需要旅行社借助心理咨询师开发,当旅行社开发了较为成熟的心理旅游产品后,一般来说由于产品的专业性较强,对心理咨询师要求较高,其他旅行社短时间内复制经营的可能性不大。从旅游产品分类来看,心理旅游产品与文化旅游一样,可以归入专项旅游产品。心理旅游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应当是广大正常人,也可面向有心理问题者,其功能应当是以“发展性”为主“治疗性”为辅。心理旅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大讲堂的活动,课堂就是人文山水的场景,内容是我们的心理活动,目标是心灵的成长。

三、心理旅游产品开发原则及实施策略

为了完善心理旅游业务,必须有相对正确的开发原则和较为完善的实施策略,具体如下:

(一)心理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原则

1、心理学特色原则

心理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产品,必须像文化旅游突出文化特色一样,在旅游主题及主体内容上体现心理学特色,要将高深的心理学通俗化,用轻松快乐易于接受的心理实践活动引导大家认识心理学,运用心理学,享受心理学。此原则反映心理旅游产品的本质。

2、快乐加成长原则

第7篇

【关键词】移动直播类;媒介;产品开发

什么是移动直播?学界对这一新兴事物尚未有一个权威的答案。在本文中,移动直播是指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介质,4G网络为传输通道,通过声像视觉符号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并为移动终端的用户所用。

2016年,移动直播的竞争可谓激烈,除了新型的秀场直播,传统电视、网络媒体也纷纷入局。艾媒的《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专题研究》数据显示: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亿,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

移动直播,从新闻的生产方式和传播形式来说,是新闻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新。随着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打造一个开放、共享、智能的新闻直播平台迫在眉睫。

一、资讯直播的机遇与挑战

(一)资讯直播拥有广阔的市场

据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6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规模达到5.14亿,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72.4%。其中手机网络视频用户为4.40亿,使用率为67.1%。[1]

网络视频用户不断向手机端迁移,移动终端屏幕成为个人网络视频服务中最重要的一屏。除了用户的支持,移动智能终端的革新和WiFi、4G网络的普及也为资讯直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与传统电视直播相比,内容制作的多元化和差异化,技术的优化升级降低了视频内容的生产成本和用户消费成本,优质内容推动用户付费习惯的形成,这些都给文字、语音、小视频、直播视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二)视频正成为一种主流的社交形式

媒介产品首先是作为一种商品出现在大众眼中的,因此它具有所有商品都具有的特性――受市场支配。因此,在全民直播的环境下,媒介产品的生产者不再只是各个媒体,还吸引了大量受众参与进来。

传统媒体是线性的单向的传播模式,而移动直播互动的模式唤起了用户内心深处的表达欲望,提出问题,并参与新闻的评论,甚至能够左右新闻制作的视角。个性化的直播方式和强互动下的交流体验,为视频直播提供了大量的流量和忠诚用户。新浪微博公布的第一季度财务报表数据显示,微博日均播放量达到了4.7亿次,同比增长489%。这一惊人的数据,显示出用户对于直播的接受程度。

尽管资讯直播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媒介产品的生产依然遵守媒体的模式,只有转变思路,才能在激烈的媒体市场中立足。

二、资源整合下的直播类产品开发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无论媒体提出的是“互联网+”还是“广电+”的发展模式,其实质都是将各类资源整合在一起,把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介平台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这种资源整合同样也需要运用在直播类产品的开发当中,集合有利资源进行产品创新。

(一)新闻集成平台的建立

从本质上来说,新闻资讯的直播依旧是新闻信息的传递。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依靠垄断信息渠道收益的优势变得摇摇欲坠。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分流了传统媒体的用户资源,也改变着用户的使用习惯,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日渐逼仄,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和用户规模上大有超越传统媒体的趋势。

2016年亦可以称为移动端直播的元年,央视直播间的加入,正式宣告传统媒体进军移动直播领域。随着移动端流量、分享与视频消费的全线飘红,业界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移动和视频正在塑造用户消费和媒介生态,而媒体想要赢得未来,移动+双向布局转型战略已经成为关键。

(二)社交网站与新闻机构的集合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在2014年10月的《政治极化与媒体惯》报告数据,仅政治新闻这一项,39%的美国人平均每周使用Facebook来获得该类新闻,远远超过使用雅虎新闻、Google新闻或者Twitter获取政治新闻的人数比例。[2]移动直播能受到用户的追捧,除了其发挥了传统媒体以信息资源见长的优势,还集合了新媒体的社交、互动属性。

毫无疑问,媒介产品的核心还是内容,外在形式是有益补充。社交平台的巨大的、高粘度的用户基础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传统新闻媒体日渐式微,转而投奔社交平台成为媒体机构寻找出口的新探索。他们之所以拥抱社交媒体,就是因为他们一致认同:具有互动天然属性的社交平台是传统新闻机构的未来出口。强大的用户量也可以弥补传统媒体收入乏力的现状。

(三)培养用户习惯,建立响应机制

移动直播降低了新闻生产的门槛,用户变成了新闻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因此,重新为用户进行画像,培养用户的媒体消费习惯也尤为重要。当然,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是否能将普通用户转化为内容生产者,也是考量媒体竞争力的一个核心指标。

而响应机制就是以用户为基础,建立的一系列直播网络。网易新闻直播在架构新闻直播队伍上下足了功夫,实施的“天网计划”,与传统媒体实现战略合作,招募了PGC、专职“拍客”以及新闻媒体从业者,能够让内容生产者和网易新闻进行实时最大化的直播互动。如此就能够形成横向和纵向的直播网络,建立起完备有效的响应机制。

三、以“交互”为基础的媒介产品开发策略

交互体验实质上就是将体验感代入场景中,让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越来越注重交互体验。2016年的春晚,腾讯与央视开展深度合作,在直播过程中,设计多项实时跨屏互动,包括抢红包、明星互动等。支付宝开展的聚齐“五福”活动,吸引了众多用户为支付宝互动埋单。这都充分佐证了交互体验在视频直播中的重要作用。

(一)注重直播类媒介产品与交互体验的内在联系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的“去中介化”,就是将媒体这一中间环省略掉,直接接触信息本身,这是大势所趋。因此,媒介产品的发展要能够满足人们的交互体验需求。

首先,让受众参与到新闻的生产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需求进行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直播,充分调动用户的情绪,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众,打造出合适的媒介产品。其次,交互体验也可以被理解为“量身定做”。大数据能够利用受众的使用习惯,为媒体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分析,方便为用户进行精准的内容推送。以便达到量身定做的效果。

(二)直播类媒介产品的“饥饿设计”

过去的媒介产品打造过程是完全封闭、不对外公开的。而直播类产品将部分生产过程透明化,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理。这种“好奇”心理,也能够成为一个策略。这其中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与传统媒体不同,直播产品的内容生产完全是透明的,这也是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在内容的生产中,要适当使用网络化的语言和叙事,用游戏化的思维来进行生产,以便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和临场感。

(三)深耕内容制作,轻松做形式

“内容为王”是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媒体运作中,最为关键的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说到底,打造优质的内容是用户创造价值的根本。因此,面对机器人算法、人体心跳和脉搏都可以生产海量新闻的挑战,优质的内容变得更加稀缺。

当然,新闻的严肃性并不妨碍其形式的轻松。移动资讯直播的魅力在于对未来的无法预测,这种不确定性让用户更加乐此不疲的去追求一种新鲜感和刺激感。因此,形式上可以打破传统媒体呆板的固定形象,让整个新闻动起来,为用户营造一种层次感,聚焦用户的注意力。

结语

总而言之,全民直播时代,对各个新闻机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媒体的移动浪潮汹涌向前不论是在业界还是在学界都已经成为共识。随着媒体用户逐渐向移动端迁移,广告资源也随之流动,新闻机构打造一个新兴的社交共享平台,抓住巨量受众才是关键之举。

而吸引受众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能够把握住先机,并且拥有高质量新闻信息制作的能力。因此,媒体在开发媒介产品时,首先要考虑到直播平台的特性是交互、非正式,根据这两个特点再去推出不同的产品。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个新闻平台都有其特长,也有其短板。新闻资讯直播平台亦是如此。只有抓住它的特性,才能设计出适合的、让受众喜爱的媒介产品。

注释:

[1]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cn/hlwfzyj/.

[2]腾讯传媒研究院.众媒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