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18 16:28:21

序论:在您撰写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劳动教育课堂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彰显;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兴趣;魅力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即动手操作能力。目前这种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享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因而更须把劳动技能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智力的开发、知识的挖掘及身体素质、动手动脑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均起着一定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劳动与技术课的技能训练?

一、诱发趣味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情感的定向表现,而情感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对客观事物的好恶不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也不同,符合人的意愿,便产生愉快、满意、喜欢等积极情感。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参加技能训练的内动力。所以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刺绣训练中,我在小黑板上事先绣好的一幅《玫瑰花》作品,那红花、绿叶正似刚开放的绚丽的鲜花,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老师问:“这幅玫瑰刺绣美不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美!”“你们喜欢吗?”齐声说:“喜欢!”并告诉大家:“这幅玫瑰花是老师亲手绣的。你们个个聪明能干,只要认真学,一定能绣出美丽的鲜花,绣出各式各样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看一看,比一比,看谁绣的好!我们准备办一个小小的作品展览会,让全校师生来欣赏我们的杰作。”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要求学习刺绣。连写字也要用放大镜的郑强同学也一定要叫妈妈买花绷和白布。全班学生很快准备齐了刺绣的工具和用品,要求学习刺绣的欲望习非常强烈。

又如在教《小鸡出壳》的作品制作时,我让学生先讲讲:“小鸡出壳”的情形是怎样的?你见过吗?接着老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鸡出壳》的样品,然后动手操作。并指出直连杆往下推动时,“蛋壳”张开了,“小鸡”头部抬起,显示破壳而出的样了;当连杆向上拉动时,“蛋壳”复合,这时学生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趁热打铁,激趣问:要使连杆能灵活自如地转动,关键在于什么?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便一一作了回答。最后又问:“你们想做这个作品吗?”齐答:“想!”这时学生处于极度的兴奋之中,兴趣诱发起来了,学习积极性也非常之高涨。我顺水推舟,立刻发下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

由于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手工制作速度快,质量高,每个学生都爱好上劳动与技术课。

二、加强实践性

劳动与技术课,是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技巧的一门学科。学生掌握了劳动的本领,就会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在穿刺绣针的训练中,由于刺绣针短而细,刺绣线要穿进空心管从针尖出来,需要手、眼协调配合,而学生的智商差异较大,有些孩子的手、眼极不协调,有的甚至是斜视。因穿刺绣针对有些孩子确实难度较大,我左思右想,想到了一个巧妙的穿针方法,就是线穿进刺绣针一半时,用嘴巴轻轻地吸出线头,可是学生们针放进嘴巴不会吸线,反而戳破了舌头。看到舌头有血就不敢再练。这时我就鼓励大家切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有足够的信心,这样才能学会穿针。为了学会这个吸线动作,我先让学生用塑料吸管反复训练吸线,再过渡为穿刺绣针的训练。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较快地学会穿针。学会了穿针后再在碎布上练习刺绣、缝补。通过劳动训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校时扭扣掉了自己会钉,上体育课时,衣裤扯破了自己会缝补。

除此以外,在劳动与技术课上,我还进行编织围巾、袜子、衣服等的训练,传授怎样起头,怎样收边,怎样打上下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理能力,促使他们成为心灵手巧的劳动者。

根据现在孩子劳动观念薄弱这一现象,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自理能力的培养,经常教育他们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洗红领巾、手帕;洗洗碗、扫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要自告奋勇地去做。通过教师的教育,同学们学会了烧饭,煮菜,发煤饼炉等家务劳动,深受家长们的好评。

三、提升创新性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操作,去小结,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组织学生进行水果拼盘比赛。课内30分钟进行设计动手操作自己的拼盘。比一比;谁的拼盘式样多,造型新颖。班内评出最佳选手参加年级组比赛,前三名获得者给予发奖鼓励。由于课外同学们积极去请教有经验的厨师,有意收看生活百事的节目,反复练习拼盘,比赛结果,全班同学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别拼出了“金鱼戏水”、“蝴蝶采花”、“众星盼月”等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看了这些琳琅满目的冷盘,会使人食欲大增,更使人深深地钦佩同学们心灵手巧。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23-01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创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想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多变导入,增添趣味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巧妙的教学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要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教学导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玩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导入教学,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而直观地展示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由生活情境导入教学,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学苏教版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下册课文《漂亮的礼品包装盒》为例,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拿出事先收集到的礼品包装盒,相互展示与交流,同时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展示的礼品包装盒。接下来,教师逐一展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大小不一的礼品包装盒,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礼品包装盒的欲望。在教学苏教版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上册课文《钉纽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唱儿歌《钉纽扣》引出课题,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创设问题情境,提问学生:“衣服上的纽扣脱落了怎么办?书包破了怎么办?”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钉纽扣,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教学,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优化活动,自主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传授还不够,还需要自己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劳动与技术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好动、爱玩,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信任学生,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在观察、实验、探究、创作中获得发展,并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以上文提到的《漂亮的礼品包装盒》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自学的空间,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主动体验,提高自学能力。比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自学内容:①这个手工制作可以分为几个步骤?②哪个部分制作起来比较困难?③是否可以自主设计礼品包装盒上的装饰物?学生依据自学提示和制作说明,运用材料制作礼品包装盒,在制作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学生在制作礼品包装盒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制作的难点,提出一些疑难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交流,基本上能够自主解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三、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动手能力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时要实施分层教学,优化教学设计,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以教学苏教版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课文《纸工制作:房子相框》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比如,展开想象,大胆尝试,设计与制作自己喜欢的相框。假如学生设计的相框不够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教材里的模型进行制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能够促使学生自由发挥,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比如,对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不同图案、不同形状的相框,并在制作相框的过程融入一些有创意的设计,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对于动手能力比较弱且缺乏耐心的学生,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要适当降低要求,同时引导他们制作出简单的相框,当学生制作成功后,也能够获得成就感。

第3篇

1.趣味导入,情境教学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比如“工艺制作”,每个项目都是以学生完成一件作品为教学内容,所以展示精美的作品来导入是一种常用的模式,这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在“包装盒的制作”中,教师通过实物展示一批形状各异、色彩鲜明的包装盒。“虽然这些包装盒都可以买到,但是我觉得自己做的包装盒才更加有意义。”这时候我拿出一枚鸡蛋,“今天,老师请大家来帮这枚鸡蛋做一个包装盒。你敢挑战自己,用老师手里的卡纸做一个大小更适合的包装盒吗?”这是一个百试不爽的激将法,学生听到之后,会急切地想尝试包装盒的制作,这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游戏导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平结”一课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请大家拿起桌上的两根绳子打一个结,把两根绳接起来,看谁打的结又快又牢固。学生很快打出了蝴蝶结、8字结等,教师顺势指导了结绳结的方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对一堂课的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创作的原动力。

2.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劳动与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融合,基于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去发现学生能力的差异,做到有的放矢。一位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但是还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我在教学“平结”时,并没有直接传授操作步骤,而是带学生观察平结样品,然后互相讨论,参照操作任务书尝试编织。强调以自主学习为主线,把教材当学材使用,通过小组自学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动手操作的主体,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操作,同时关注各环节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第一时间来解决问题。教师的“放手”并不是不教,而是教在困难处,教在创意处,教在思维迸发处。

3.尝试错误,解决问题

学生在探究尝试过程中,很难在每一个细节考虑全面,尝试正确是一种成功的收获,但是尝试错误更是一种体验,失败的体验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呢?比如“木工翻板”教学时,我设计了“制作五部曲”:画线锯割砂磨布线胶粘。学生在锯割环节,没有考虑锯齿厚度产生的误差,导致平均画线之后,锯割下来的木片长短不一,影响了整体的美观效果。在胶粘环节,学生对固体胶的使用说明没有仔细研读,急于完成作品,导致越急越粘贴不上。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说,胶水用了太少,多涂一些;有的学生说需要用502胶水。老师让学生进行尝试,都没有成功:胶水多了,更粘贴不上;502胶水虽然能快速黏合,但是胶干得太快,位置都来不及调整就已干了。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看见过师傅补自行车胎时也用的这种强力胶,是需要晾一会儿再粘贴上去。”学生尝试过后,果然效果非常好,而且有足够的时间调整木板位置。学生在“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改正错误达成共识”过程中加大了思考的成分,得到了历练,破解了难点。

4.评价总结,享受成果

第4篇

关键词:实践;探究;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课程在新课改中成为国家指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课程项目,给予学生一个可以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空间,在实践中获取课程的意义与真谛。劳动与技术这一课程在新课改中成为非常必要的一门科目,是国家指定的,扩展学生学习科目到综合实践的一个领域。帮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亲身实践中开拓创新精神,感悟劳动与技术的融合,提升学生自主操作的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自主学习,亲身实践的课堂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也能够在实践中获取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新课标改革中的这一举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枯燥课堂的新颖平台,激发了学生面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相较于其他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可能更喜欢更加容易接受这种自己也投入到其中成为课堂内容的一部分这样的授课方式。教师在讲台上强硬进行灌输式的讲课其实并没有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实践所收获到的效果好。教学实践往往能够点燃学生面对新鲜事物的热情,使他们全部都置身于课堂中去享受劳动的乐趣。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探究教学方式,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实践操作,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何为探究性学习呢?其实探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者是社会生活领域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表达和交流,合作与协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内容。本文就是从社会生活中的众多行为活动中挑选出的一个活动来让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上完成实践的过程,充分感受劳动与技术的相互配合以及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一些收获。

本次劳动与技术课程安排的实践活动是蛋挞的制作,课前已经向学生说明由于时间等问题的限制,我们利用两个课时的实践只能进行蛋挞液的配比制作。而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掌握蛋挞液的配置技术,并且每组完成15-16个蛋挞所需蛋挞液的制作,在最后每组还要完成一盘蛋挞的烤制。教师首先展示蛋挞图片,并提问蛋挞制作的几部分,揭示课堂实践制作的主题。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蛋挞制作的两个部分,明确制作主题。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探究新知部分,教师要学生明确安排意图和职责。根据市场售卖情况,定出每组准备15-16个蛋挞皮。给出学生处理每组多余蛋挞的合理建议,引导学生尊师重道。下一个步骤是播放蛋挞液制作视频,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准备特色蛋挞所需的辅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从视频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制作西点所需的工具比较专业,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认识。学生根据视频,记录做蛋挞液所需要的工具。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通过层层深入,一步一步阶梯式上升,有的放矢总结蛋挞液的制作流程。引导学生养成自己思考的习惯,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同时,学无定法,方法和流程都是根据自身情况优化的。学生填写流程表,进行分工讨论,填写分工表。学生通过直观获得的感受,经过思维内化后,经过笔头落实到纸上,对于学生掌握技术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铺垫完前面的工作,接下来就是实际操作步骤了。

第一步,用剪刀、量杯和不锈钢盆将事先准备好的鲜牛奶量取100mL,倒入不锈钢盆里;

第二步,用剪刀、量杯和不锈钢盆将事先准备好的淡奶油量取200mL,倒入不锈钢盆里;

第三步,用量勺、筷子和不锈钢盆将事先准备好的糖粉量取50克,倒入不锈钢盆里。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用白砂糖,必须打匀;

第四步,用事先准备好的鸡蛋取3个蛋黄,倒入不锈钢盆里。有条件可先打匀;

第五步,用到准备好的工具:筷子和不锈钢盆,将前几步准备好的蛋液原料全部打匀,要求是糖粉要全部融化掉,蛋黄要不结块;

第六步,将打匀的蛋液放置到量杯中,再用量杯将蛋液灌注到蛋皮里,要求是留边一厘米;

第七步,将事先准备好的油纸平整铺在烤盘上,将蛋挞的半成品有序排列在烤盘上;

第八步,带好手套,将蛋挞的半成品小心搬动,送去烤箱,不要打翻,也要小心不要烫伤;

第九步,同样的带好手套,将蛋挞的成品搬出烤箱,过程中还是一样要小心,不要烫到手,脱掉手套,再戴好一次性手套,将蛋挞的成品装入包装盒。

以上就是学生实践蛋挞制作的全过程。在进行完上述基本蛋挞制作过程后,还要完成后续的一些收尾工作。也是劳动与技术学科中实践部分的一个拓展延伸,每组的个性化蛋挞点缀以及精美包装,这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完成以上步骤之后,就是最后的课堂整理,填写记录表,将桌椅归位,这是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责任意识。其实在进行所有蛋挞制作过程之前,学生还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填写分工表,具体内容如下:分为工具材料和项目两类,在工具材料的分类下,有蛋挞皮、纯牛奶、淡奶油、糖粉、蛋黄、辅料、一次性桌布、一次性手套、垃圾袋、包装盒、还有剪刀。第二栏分别标明它们的数量。而在项目那一分类栏下面,分别有:量勺、量杯、筷子、不锈钢盆、烤盘、抹布、操作台、用餐区、桌椅、还有垃圾,而在它们之后,要标清针对这些项目器具的卫生要求,量勺要冲洗干净,保持干燥,量杯要用洗洁精清洗干净,倒置,筷子要用洗洁精清洗干净,不锈钢盆要用洗洁精清洗干净,倒置,烤盘要保持干燥,油纸干净整洁,抹布要用洗洁精清洗干净,摊平晾干,操作台要台面擦拭干净,地面清扫干净,用餐区要台面擦拭干净,地面清扫干净,桌椅要求要桌子放整齐,椅子归位,垃圾的要求是将一次性桌布和垃圾袋带出教室,扔到垃圾桶中。这些细节性的要求,都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后的小举动来培养出好的劳动习惯,也透过这些小细节从另一个视角明白做任何事都要细心,并且要有责任感。

在本次劳动与技术实践课结束之后,学生也都表示受益良多,与其他学科的上课模式相比,对于本次课堂实践的收获与反思是非比寻常的,学生也更倾向于这种能够自己动手实践的课堂模式。在本次课程结束之后,通过总结学生课后提交的课堂反思与收获,我也总结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现今社会中,人类已经步入了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同时带动了各门学科的发展,使学科内部更加细化,也让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交叉融合,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知识总量的激增,学科门类的分化增长,促使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但是同时现代经济、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如何合理运用跨学科知识,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学生注重精神和态度的重要一环。劳动与技术就是可以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一门科目,学生在新兴课堂上的实践对于他们独立思维和独立处事的能力是有所裨益的。在蛋挞制作这一课中,学生通过教师前期引导,视频的启发,有了对于行动的初步想法,与同学在一起分工明确地规划蛋挞的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与同学互相协作完成,从而让他们明白彼此协作的重要性。制作结束之后,收拾整理好工作台,从点滴小事就塑造学生注重细节的品格,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最后收尾时的蛋挞点缀环节中的创新能力都在实践中有所提升,劳动与技术在学生实践中有所融合。总之,教学实践探究实现了它的教育价值,也实现了它作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的作用,从实际应用中实施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实现了劳动与技术相结合,社会和学术相结合。

第5篇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314500)

摘要:有效课堂需要将关注的视角从教师转到学生身上,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体验的获得,而这些都需要慢节奏的课堂来保障。教学中要通过内容调整、手段改进、分层指导、合作学习、拓展反思等方式,使课堂多一份从容,多一些等待,多一丝回味。

关键词 :慢节奏 从容 等待 回味

听了很多高效课堂的示范课,大部分是快节奏、大容量、多环节、高效率,全员参与,热闹而紧张的。学生没有浪费一点时间,按着教师预设的环节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给人的感觉是“行色匆匆”。

快节奏的课堂是否真的高效呢?我看未必。学生思考、辨别、尝试、质疑、解惑、探究等均需要时间,需要反复琢磨;有些知识和技能不可能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否则,教师就听不到学生精彩绝妙的发言,学生也说不出入木三分的体会,做不出令人赞叹的作品。有效课堂的标准,不在于课堂上教师投入了多少,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接受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这些都需要慢节奏的课堂来保障。

一、慢节奏的课堂需要多一份从容

慢才能给教师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在师生充分的交流中捕捉创新的灵感,消除紧张感,减少课堂失误。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落实,课堂教学容量要因时、因人而设,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和繁冗的内容,注重实效性。

(一)任务调整中显从容

课堂探究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教师要留出学生研读材料、沉思默想的时间;留出整理思路、组织语言的时间;留出“偶犯错误”,不断修正错误的时间;还要留出开展讨论、争论和尝试的时间。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筛选和安排,对教材作出创新处理,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教学浙教版三年级下册主题一“纸塑花篮”一课时,教材编排的是先练习对称花篮的制作,再制作纸编花篮,最后组合、装饰花篮。我根据课堂时间和学生学情对学习内容作了一些调整:第一课时了解“对折剪”,练习草、花、叶的制作;第二课时设计和制作对称花篮,并进行组合装饰;第三课时则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纸编花篮,进行组合装饰。这样,花篮装饰的材料提前进行了准备,充分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对称花篮和纸编花篮的探究学习,且三堂课均有学习成果体现,效果更佳。

(二)手段改进中显从容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充分发挥其辅助功能,使探究的各个环节紧凑衔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从而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浙教版四年级下册主题一“小布袋的缝制”一课时,教师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学生课间玩沙包的场面。一个不到2分钟的片段,快速激起了学生对沙包的兴趣和缝制欲望。随后,在学生自主探究制作材料和方法后,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本堂课的难点,教师又借助实物投影,请了一位会缝制的女生上台演示“回针法”。这样,不仅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技巧,而且有效地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创作出许多不同形状的沙包。

二、慢节奏的课堂需要多一些等待

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注重教学过程和策略;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研究。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也有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对每位学生来说,这一过程却是独特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教师要学会等待。

(一)分层指导需要等待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探究学习中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也采取难度较大的探究方式,不但探究能力得不到发展,连基本的技术知识、技术操作的掌握也会有困难。因此,为了避免探究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消除两极分化,使探究学习真正探出实效,我们在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认知基础、思维能力的差异,耐心等待,精心设计问题,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以不同的“脚手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探究材料,并对探究活动进行分层指导。

例如,在教学“纸杯小创意”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探究材料和任务(如下表):

学生根据自己(或小组)的实际能力,选择相应的探究材料进行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在下课前完成任务,探有所得,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过程、方法,品尝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二)合作学习需要等待

在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究材料,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学习,给予他们交流分享的时间和空间,展示各自的探究成果,从而使他们在彼此交流中有效整合,培养合作精神,提升集体智慧。

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互动能力方面,可以采用独立与合作并重的小组合作方式。尤其是对一些较复杂、大型作品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教学“活动小屋模型的设计与制作”项目时,让学生用切割好的KT板合作组装前墙、后墙和山墙;在教学“编织平结”时,一人固定绳子,一人练习编织,然后交换进行;在教学“风筝的设计与制作”时,两人共同完成骨架的绑扎和系线……这些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组内分工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探究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路,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构思。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可以集思广益、交流互补、分享智慧,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自主探究能力。

三、慢节奏的课堂需要多一丝回味

在追求生成的课堂上,更要给学生“反刍”的时间和回味的空间,让学生品味到课堂的幸福和求知的快乐。

(一)反思中回味

作品或成果是劳动的体现,也是学生进行反思和改进的主要载体。学生在经历探究、设计、制作的过程后,往往会有许多体验和感受。当具体的作品呈现时,也往往会暴露出某些缺陷。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并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回味和反思。通过失败原因的分析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及对不同作品的观察、探究,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理解、吸收他人的设计思路和创意,进一步延伸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

如在教学“纸塑花篮”项目时,展示学生课内制作的各种立体花,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制作中剪、卷、折、拉等制作方式所带来的独特的立体效果,并针对一些作品的不足之处让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并讨论:怎样将花瓣折得更立体?可以采用揉的方法吗?如何将“花”有层次有创意地放人花篮中?除了卡纸、蜡光纸、皱纹纸,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代替?对作品的鉴赏、反思与讨论,进一步打开了学生的设计思路,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内容;在“漂亮的相框”作品展示之后,让学生评选“相框创意之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对作品进行评析,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教学“可爱的挂件”项目时,事先设计一个五星展板,在学生作品展示环节中,让他们共同探究、分析小挂件哪些编得紧凑、哪些编得松垮、哪些编得有创意,并评出一定的星级。

(二)拓展中回味

劳动与技术教材中涉及许多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教师和学生须深度质疑、不断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研究性、拓展性的问题,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延伸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拓展中回味。

第6篇

一、创设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即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强化师爱的作用,做到教师从步入教室开始,就把微笑带给课堂的全过程,把激励运用到课堂的始终;善待每一位学生,杜绝声色俱厉的训斥;批评要准确且有针对性,严禁偏心,无的放矢;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讽刺、挖苦或鄙视学生;用自己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任的教学氛围;不以“圣人”自居,不怀揣“高高在上,一览众生小”的心态,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民主、平等、融洽与和谐,进而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进师生共同努力完成素质教育任务任务。如教师在授课中出现错误时,要不但不为自己找开脱的理由,还要敢于开诚布公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如此,既显示了高尚的师德,又对学生进行了“身教”结果不仅不会被学生“轻视”,反而会在学生中获得更多的信任。古人说的好:“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之,人皆仰之。”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诚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如者” 。为课堂教学千万百计地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核心。因而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倾注满腔的热情,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开朗、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以此产生强有力的乐学“磁场”,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需做到: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动脑、动手、使他们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增强表达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标新立异,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情绪,愉快心境和浓厚兴趣的进入“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最佳境界。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播放恰当的乐曲等来创设情景,把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兴趣、注意力和联想思维能力。比如教授《隐性的翅膀》课文时,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可以播放张韶涵演唱的这首歌,以便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获得多种感受,使学生如临其境,与作者、演唱者共鸣,达到强化教学效益的目的。又比如教授《边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湘西富有地方特色的幻灯片,使学生感受湘西浓郁的地方文化,加深对课文景物描写妙处的感受,自然地完成从“有所感”到“有所知”,从“有所知”到“有所得”的过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表演、动手操作、续编故事、动手绘画、开展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乐趣、满足心理需要,使他们的想象力、理解力、鉴赏力和发散思维等都得到全面提高与发展,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积极探究并实践“授之以渔”的最佳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同理,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受用无穷。因此,要使学生“会学”和“学会发展”,要使教师自己的教成为学生的学的榜样。亦即教师要以好的教法促使好的学法形成,做到以教示法,教中授法。教学中,还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知识的相同点,相似点,进行概括归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善于课内外并举,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得发展;还要进行学习方法的系统讲授和训练,教给学生各类基本的学习方法,合理使用时间的方法,科学用脑的方法等,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自我学习能力,使他们终生受益。

而要达到上述效果,以笔者经多年实践,并采撷他人优长来看,最佳的方法就是要创设授之以渔的学法氛围,重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们在愉快中学会学习。为此,笔者本人在教学中,就常把课堂教学环节分为“课开始、课进行与课尾声”三个阶段,并在三个阶段中明确“激趣――探知――训练――归纳――扩展”亦即“课开始,趣即生――激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之乐;课进行,趣更浓――铺台阶,引导探知,让学生感受攀登之乐;抓训练,举一反三,让学生感受成功之乐;重小结,找出规律,让学生感受会学之乐;课尾声,趣犹存――求拓展,内外结合,让学生感受再学之乐。”的五步操作程序;并注意挖掘教材内在情趣,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与掌握;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动探索的精神。

第7篇

一、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与教师交往互动的过程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互动氛围。在小学生与教师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同时也关系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了实现小学生与教师间的有效互动,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要创设和谐的互动氛围。数学教师在与小学生交往互动时,面目表情要丰富,语言要温和,要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数学教师也要给小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与教师互动的乐趣与重要性。

2.构建多样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为了促进与小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数学教师应构建多样的互动形式,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情境的创设上,同时也可以包括生活情境与实物情境。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数学教师也应抓住互动的关键。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的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从生活情境与事物情境两个方面实现与学生间的互动,既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物体属于哪个类别的三角形,同时也可以拿来实物模型让学生探讨它属于哪一类别,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的积极性。

3.构建平等的互动平台,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想保证小学生与教师间互动的质量,光有和谐的互动氛围是不够的,同时也要构建合理的活动平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很多数学教师将过多的目光放在好学生的身上,这就造成其他学生的反感与不满,同时也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为了鼓励所有学生都参加到互动活动中,数学教师应构建平等的互动平台。还要注重小学生的自主探究。

4.构建小组的互动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师的交往与互动,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与教师的互动上,同时也要给学生构建小组的互动模式,并且两种互动模式是相互促进的。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让小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所设计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小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互动话题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市政府”与“电信大楼”的具置。然后说出分别处于彼此的什么位置。通过这种互动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为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做了必要的铺垫。

二、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与教师交往互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忽视了与学生间的交往与沟通,这就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听课的状态与效率。但是,小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交往与互动后,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且也提高了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小学生在互动中的表现能反映出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也便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薄弱的环节。因此,小学生与教师间的交往与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2.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师的交往与互动,并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与沟通。同时也蕴含着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从小学生成长的心理特征出发,气氛轻松的互动环境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相反,如果教师在互动时一直摆着严肃的面孔,这不仅致使互动氛围变得沉闷、压抑,同时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因此,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师的交往与互动,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