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8:17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企业环境管理行为 影响因素 环境会计 现代生产函数
一、企业环境管理研究现状
1、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概念
在许多企业环境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并未有明确定义,多数学者认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即为企业环境行为或者企业环境行为的结果,而张劲松(2008)认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是指企业对来自利益主体的压力而采取的应对手段的总称。周曙东(2011)则把其界定为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落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这些已有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定义主要强调对企业自身环境影响的控制和消减。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作为现代组织体系中重要的成员,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其最终目标。同时,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环境行为是指组织基于其环境管理目标和原则等,对自身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管理的结果。结合现代社会对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要求,本文将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定义为企业在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对那些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企业行为所进行的管理。
2、企业环境管理研究视角
目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研究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在定性方面,多数学者是从企业环境行为相关利益群体、影响因素以及产生机制等视角进行研究的。兰竹虹(2008)、孟庆峰(2010)等就从政府、公众、市场伙伴以及企业内部因素等角度来研究企业环境行为。从政府角度主要是讨论企业对各种政府法规和政策的遵从情况;从公众与市场角度主要研究企业对公众、市场产生的环保要求的响应;从企业内部视角则主要是研究企业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其在环境保护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博弈。李富贵,甘复兴等(2007)从相关的市场导向、制度措施、知识等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企业环境行为分析,并认为可以基于这些方式来诱导企业落实环境管理政策措施。而张劲松(2008)则通过把企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成内外两大类,通过各子类不同组合,形成企业行为决策的不同情境。当组合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时,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当内外环境恶化时,企业考虑到自身环境管理成本等问题而采取不作为态度;而当企业能够正常运转时,企业则履行着不自觉的环境保护义务。这说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具备协同关系,形成AA特点的行为反馈机制,即好的经营环境,企业会倾向于采取有利环境保护的策略;差的经营环境,企业则倾向于采取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策略,缩减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周群艳、周德群(2000)根据企业行为环境友好程度,把企业环境行为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不自觉三类,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性质环境行为的产生动机。此外,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管理,王军(2009)采取主、客体研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主客双方,企业和环境资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企业环境行为的管理应该从强制性的制度措施和柔性的价值伦理两方面着手。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比较充分,国内由于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公众,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要求大多数都是原则性的,很少有具体量化标准,对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指导性也有限。考虑到获取数据的途径和方式比较有限,学界目前主要是结合企业财务方面的相关数据,通过企业环境成本、企业绩效、企业环境行为实施频数等因素与企业的财务指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刘艳娜、林伟明等(2011)通过对100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所有制形式、公司规模等因素的关系。贺灿飞、高翔等(2010)采取典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昆明市环保部门重点监督的污染企业进行研究,也得出了企业所有制、分行业的企业经营期等因素与企业环境保护投入水平的关系。
总体上,目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定性研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深度不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企业环境管理预警机制与决策机制还有待建立。
二、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
1、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
学界对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已有所关注,但对这些因素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够,对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认识和利用也比较欠缺。目前影响因素的关注焦点主要有政府政策、法律规范、利益相关者、公众与社区以及企业规模与企业所有制等,这些影响因素可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类。其中,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是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决策密切相关的因素,如企业经营绩效指标、公司制度等。尽管在实证和定性方面,学者对企业环境行为微观影响因素都有所研究,且得出相关结论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利润,但单纯的会计利润目标往往会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由于企业成长性、企业规模等衡量指标也是基于企业会计信息得出的,我们可以把传统的基于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分为企业会计利润核算、企业生产函数、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与行业压力五个主要方面。
(1)企业会计利润核算。传统的基于会计利润的企业经营核算仅仅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未把环境资源消耗及其带来的环境收益情况纳入会计利润的核算之中。同时,由于缺乏对企业环境行为影响的核算,企业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和管理部门进行决策的参考价值大大降低,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企业采取一些过激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短期来看,这种核算方式导致营利性企业大量的短期行为;长期来看,这会使得着眼于长期发展的、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较多的企业,由于其环境友好行为并未得到经济上或者政策上的补偿和认可,其实施环境管理行为的热情和动力将逐步消退。
(2)古典生产函数。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企业的生产函数是指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可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可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企业的生产函数公式如下:
Q=f(L、K) (1)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
微观经济学理论证明,实际的产量与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向关系,这就导致传统企业产出的增长往往是依靠加大资源投入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而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使得这种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会计利润衡量标准下,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内化为企业的环境成本。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性也使得企业这种依靠加大投入来增加产出的生产方式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政府作为环境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监督者,在长期经济发展优先的战略取向上,未能对企业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这也使得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基本上是消极被动的或者是不自觉的。
(3)企业规模负效应。孟庆峰、李真(2010)参考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认为企业规模是改善企业环境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刘燕娜、林伟明等(2011)对收集到的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也得出结论,公司规模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英华、张建宇等(2010)指出:“只有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环境友好运营才能得以开展。”根据2011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情况的相关统计数据,在近900份报告中,属于国有控股企业的占45.2%;其次为民营企业,占24.4%;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占13.7%。由于国有企业相对规模都较大,而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所以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也验证了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尽管如此,由于传统企业管理是在古典生产函数模型和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等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即规模越大,投入生产要素越多,会计利润就越丰厚,进而企业进一步加大对传统生产函数所需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环境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投入。这导致了传统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规模在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方面产生了恶性循环。当然,企业规模的这种负效应不一定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存在,但可以接受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前,这种效应将持续存在的这一观点。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就说过,经济学家和会计人员习惯把污染和对环境的伤害当成“外部性”问题,所引发的环境代价更多的是由整个社会而不是污染者自身单独承担。这导致企业都缺乏不污染的动力,因为不必承担污染成本,污染越严重的企业反而越具有“竞争优势”。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其又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不友好行为产生动机。当然,对于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才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这一结论,与目前学界实证研究结论即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有所背离,可能是因为目前研究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而对于大量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型企业,其环境管理行为是否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很值得商榷。国外学者就曾通过对全球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发现,相比大企业,微型企业在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方面,态度往往更为消极。中小企业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增长时,其环境管理行为的改善并不明显。同时,相关研究者也指出,不同的企业经营环境、规模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也有着一定差异。
(4)企业成长性影响。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超过70%的企业属于成长型企业,数量达到670 家。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企业良好的成长性可能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环境管理乃至企业社会责任,即形成AA行为响应模式。从博弈论和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目前的成长性良好,任何不利于维持目前经营状况的企业行为都有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因此企业决策往往会从长计议,更多决策者可能会放弃“搭便车”或是“机会主义”心理,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严格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企业成长所处的内外环境。
(5)企业所属行业。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发现,企业所属行业是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贺灿飞、高翔等(2010)对昆明市相关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尽管总体上企业经营时期长短与其环境保护行为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对化工行业的研究表明,企业经营时间越长,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而2011年中国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主体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占比达52.8%;其次是金融保险行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可见,企业所从事行业的整体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制造业之所以如此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可能是由于他们当中多数都涉及进出口贸易,与国外贸易合作伙伴的相关协议要求他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可能是由于制造业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的长期忽视带来的环境负债的偿还,整个社会以更严格的标准来监督管理制造业。化工行业则可能由于行业特殊性受到环保部门严格监控和公众的密切关注,企业不得不在环境行为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标准。张英华等(2010)把制造业环境友好运营的演进历程分为了环境依赖阶段、环境忽略阶段、环境适应阶段与环境友好阶段,目前制造业正处于环境好友阶段。并认为由于生态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要求整个制造业能够研究和利用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又能降低或避免对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理论与生产制造技术。可见,行业协会或者行业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2、传统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
基于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企业环境行为微观影响因素中,古典生产函数和企业规模对企业环境管理产生着消极作用,而企业成长性与行业压力对企业环境管理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企业环境管理过程中,企业主体往往是被动地进行企业环境管理,主动性管理缺乏。企业主要通过企业会计核算获取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以及生产运作实际的相关信息,在行业标准和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企业管理层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等共同搭建企业环境行为决策平台,并借此推动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这种决策机制的不足在于尚未在企业环境管理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建立起正向反馈机制,决策效率与效果都有待提高。
三、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
1、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影响因素再认识
(1)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利润核算的片面性要求现代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在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居于世界前列。在这些国家的有关企业环境核算与报告中,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会计报表和环境报告书制度。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晚,国内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定义多数是借鉴国外相关定义。学者李永臣(2005)把环境会计分为宏观环境会计和企业环境会计,并引用了徐泓在《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对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程序与财务会计一样,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通过确认、计量、报告,将环境事项确定为一项环境会计要素,并用货币确定其金额,最后编制环境会计报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李静江(2003)定义环境会计为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及有关环境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评价,并对其结果进行报告的行为。郭玲(2003)指出环境会计是指将会计理论和环境理论相结合,把环境资源也看成企业的一种投入资源,采用多样化的计量方式,将其内化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这些定义基本都包括了环境会计的要素和计量方式等的研究以及具体的环境会计实务模式。由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与报告提供了有关企业在环境行为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企业以更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实现绿色绩效的目标。因此,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纳入了企业环境行为实施情况的科学核算方法,其核算结果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实际,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相比单纯会计利润核算更可靠的决策依据。尽管我国在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和实务还不足,但进行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是我国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化消极管理为主动管理,偿还过去仅仅把企业看做是营利性组织而留下的环境债务,进而把生态和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机会,实现企业更长远的价值目标。
(2)现代企业生产函数模型。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将短期的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促进企业财富增长。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一个变化和创新都很迅速的时代,这一观点没有多少理论基础,必须通过对自身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长期关切来平衡对消费者利益的短期关切”。由于传统企业生产函数导致了粗放型的生产模式,生态环境资源稀缺的日益凸显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普遍加强要求建立现代企业生产函数模型,以更符合现代竞争市场的理念来指导现代企业进行生产运作。现代生产函数如公式2所示。
Q=f(L、K、E) (2)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E是企业环境成本。
同时,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的增函数,见公式3。
E=g(B) (3)
其中,B是指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实施频率。
根据现代生产函数模型企业产出Q将是企业环境成本的增函数,而企业环境成本E又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的增函数,即企业产出Q是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增函数见公式4。
Q=f(L、K、g(B)) (4)
其中,Q是指产量或产值;L是指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要素;K是指投入的资本生产要素;B是指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实施频率。
结合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只有现代生产函数才是真正符合现代市场和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生产函数。现代企业生产函数的建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它将从理念上颠覆古典生产函数对经营管理者根深蒂固的影响,促进企业采取更多的集约型经营管理行为,按照现代生产函数模型,这些企业环境行为又将反过来促进了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3)企业规模正反馈。基于现代生产函数模型,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环境行为在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企业利润方面的积极作用,大量引进或研发绿色生产技术,普及绿色管理理念。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制度的确立,又使得企业会计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因此,企业采取越多的环境保护行为,企业经营绩效就越好,就更有信心根据现代生产函数理论,加大对各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投入,即企业规模促进了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发生,而企业环境行为又进一步增加企业产出,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
(4)企业管理层素质。企业管理层作为工业社会所独有的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器官,由于其决策行为对企业各方面的重要影响,他们的自身素质以及对环境保护所持态度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环境管理行为。这可能是由于高素质管理者往往会在更长远的决策情景中进行企业相关决策。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企业成员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会影响企业环境行为。因此,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施情况的改善可以从提高管理层素质着手,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重视。
(5)绿色企业文化。罗宾斯认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方式,是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等,它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其存在提高了企业成员的凝聚力,对企业成员的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绿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企业员工所接受的关于环境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若能建立起一种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绿色文化”,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品牌形象,使企业产品深受市场偏爱,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2、现代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
现代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微观研究中,由于引入了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所以基于此的企业成长性、企业规模都是真实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的会计指标,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企业主动建立的环境压力预警机制和响应数据库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环境管理效率和质量。这都将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产生,而企业环境行为也通过企业良好成长性与不断扩大的规模而得以回报,进而在企业环境保护与企业经营效益之间形成了正反馈机制,形成企业环境行为与企业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实践也补充着企业环境行为数据库,并进一步促进预警机制的动态调整。改善后的企业环境管理微观决策机理如图1所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研究中,呈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注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宏观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第二,企业环境管理行为通用的或者针对某一行业的评价指标或体系尚未建立;第三,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尤其是针对微观层面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因素研究。由于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实证研究为前提,而实证研究是以微观分析为基础的,不能正确识别和表示企业环境行为的微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将没有基础可言。在整个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机理的研究过程中,影响因素双向作用的认识是基础,企业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是关键,现代生产函数的建立是具体落实。此外,企业环境压力预警机制与企业环境行为数据库可能是进行企业环境研究的一个切入点,而基于案例推理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研究将是一个可供选取的研究方向。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混合契约制度下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机理及评价研究”(批准号:2009b136)。)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资源约束下企业环境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8(7).
[2] 周曙东:企业环境行为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1(11).
[3] ISO14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其使用指南[S].
[4] 兰竹虹: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J].生态经济,2008(5).
[5] 孟庆峰、李真等: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9).
[6] 李富贵、甘复兴、邓德明、徐兵:企业环境行为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7] 周艳群、周德群: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动机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0,22(1).
[8] 王军: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与伦理构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
[9] 刘燕娜、林伟明等: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
[10] 贺灿飞、高翔等: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环境行为—对昆明市企业环境行为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7).
对于一个信息搜集者来讲,最希望得到的就是直接可用的信息,可以直接揭示结果,比如军事情报中很多间谍做的工作,就是拿到直接的答案,这样的情报不需要加工分析,可以直接使用。虽然服务于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不能使用谍报手段,也有可能拿到直接的结果,如美国竞争情报界的资深人士简・赫林就讲述过自己的经历:“几年前,我们想了解法国航空过夜公司的战略规划。当时我想,如果找不到,我就只有通过报刊杂志和其他零散材料来推测他们的规划。谁知道我们在查询当时还很不起眼的欧洲航天局数据库时,竟然发现里面刚好有法国航天工业公司的计划,我们很幸运,不必做分析就完成了任务。”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大部分信息是需要分析之后才能指导行动。
什么是情报分析?情报分析即是将大量零散的,有时看起来似乎豪无意义的信息集中、研究比较和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的意义的过程(《情报制胜》,曾忠禄)。也有人认为,情报分析是产生情报价值的一个步骤,在该步骤中为了确认相关事实、确定重要的关系以及产生重要的发现结果与结论,而对情报信息做出系统的检验。国际竞争情报界资深人士L・M・富德对情报分析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竞争情报有些象印象派画家的画,贴的很近看,你只看到不同色彩的斑点,没有规则,没有整体感。但如果你站远一点看,你会看到整个图画、形状、阴影和光线。”
情报分析需要方法
进行情报分析,必须有两项基本功,一是要懂得方法论,二是要会使用工具。
方法论之重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1、我们需要了解的信息量很大大,而且我们要分析的事情很复杂;
2、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得到直接的结果,大部分情况下,信息所反映的情况的真实性乍看起来可能不明显。
3、基于个人智慧、经验的判断往往是危险的,固有的假设、成见与思维定势可能影响辨别重要的事件,虽然有时候直觉很重要。
4、快速变化的环境提供了新的未知与不可知。
5、我们总要面临我们所不熟悉的行业、问题或事件,而在这些方面我们一般没有经验可循。
对情报的分析,大的分类可以分为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微观分析是企业在为某一产品或者市场制定战略或者战术规划时对众多市场力量的分析,既包括了公司无法控制的因素,也包括了公司可以控制的因素的详细分析,通过对每一问题的分析,来预测外部因素对企业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宏观分析则与微观分析相反,它是战略规划的一部分,是一个从上到下的决策过程。它既可以分析自身,也可以分析产业内的竞争对手。
分析工具包括了方法以及方法所衍生出来的工具。
任何一种成熟的工作都需要方法的支持,否则就难以凸显其独有的价值,情报分析有很多方法,有些是来自于情报学、有些来自于市场营销、有些来自于战略分析、有些则来自于管理学。诸多的方法来源于其广泛的应用,据统计,其方法有100多种,常用的也有50多种,澳大利亚一位女士的书中谈到了常用的22种情报分析方法。对于一个情报工作者来讲,也许最重要的是要精通几种常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这几种方法应该是你所在的行业或者职位所必须的,而不一定要贪多,也没有必要贪多,最重要的是这些方法要有效、而且运用的得当。
作为一个竞争情报工作者,了解以下方法似乎是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方法中很少是竞争情报分析所独有的,好象是来自各门各派,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竞争情报的最高境界是为竞争战略服务,那么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些方法了,因为这些方法中,很多和战略分析有关。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分析;经营管理
一、财务分析的含义和目的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财务分析是有效推断和把握企业的经营前景和发展趋势、避免盲目投资、改善和防范风险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随着生产的发展、业务量的大小等遵循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行业,对资金的占用、需求遵循不同的规律。比如商业企业,日常现金收支量大,商品周转频繁,而设备制造企业业务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慢、需要的运营资金多,等等。财务分析就是要掌握和认识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服务。
(二)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性,具体反映在财务分析指标的各项数值中。通过数值的比较,可以发现经营管理问题,找出差距,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例如,资产负债率为 85%,说明企业的资金只有15%是所有者的资金。企业现金支付能力为负,说明企业面临支付危机,必须进行短期融资活动,等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及时诊断企业的“健康”状况,为企业的决策和日常管理服务。
(三)弄清企业的优势和弱点,做到知己知彼,为企业在市场上开展竞争和制定发展战略服务。企业的优势和弱点,反映在企业偿债能力、收益能力、发展潜力等各项指标数值上。通过分析有关指标,可认清企业的优点和弱点,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和发展战略。同时,通过比较、分析这些指标,还可弄清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弱点,以便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
二、财务分析在现代企业应用中的作用
(一)开展财务分析可以总结过去,预测未来
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便于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报表使用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通过分析将影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区分开来,以划清经济责任,合理评价经营者的工作实绩,并据此奖优罚劣,以促使经营者不断改进工作。根据财务状况的分析结果可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税金、利润的完成及上缴情况。近些年我国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也已由微观转向宏观调控,因此,客观有效的财务分析数据对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经济政策及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有重要作用。
(二)财务分析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从微观企业的损益表来看,企业的收益情况主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反映:第一,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第二,经营收益扣除财务费用后的经常收益;第三,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的有价证券及土地。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若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损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问题不太严重的话,是可以正常经营。如三个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从微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来看,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由资本全部用来筹集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第二,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第三,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三)开展财务分析可以帮助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财务分析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了解经营情况及方向、挖掘潜力、找出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管理、提供可靠资料。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其成本利润的情况了解,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三、传统财务分析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应用
分析一个企业通常是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方面进行的, 传统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基本是依托于会计报表项目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和因素分析。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保值率等相关指标,还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总资产周转次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
从以上分析指标不难看出, 我国企业传统的财务分析更侧重于经济现象的微观分析, 缺乏从企业资本运营的角度来进行财务分析; 侧重于货币领域的分析, 忽视了非货币领域的分析;侧重于单一财务信息的分析, 忽视了与相关经营信息的结合分析; 侧重于资金运作的分析, 忽视了企业资源分析; 侧重于经济事项的事后分析, 缺少有效的前瞻性分析。财务分析的适时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滞后, 缺少对企业风险防范和发展潜力的分析。侧重于财务指标的静态分析, 忽略了企业经营的动态性。财务指标分析缺少可比性, 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缺乏, 经营者难以了解相关分析指标在行业中的地位。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分析被割裂,过分重视相对指标而忽视绝对指标的分析。另一方面, 财务人员受业务知识单一限制, 缺少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也影响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财务分析要向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提供大量的、经常性的财务信息, 以提高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但由于传统财务分析的以上局限性, 其分析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求, 它的使用价值被大打折扣。
四、应用于现代企业的改进的财务分析
现代企业财务分析是建立在新的理财环境及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之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企业财务分析提出新的要求,其分析的目的表现为既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又衡量当前的财务状况,还预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它以市场状况及各种指标值和平均值等规范的资料为依据,既不受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也不受外部个别因素变动的影响,从而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适应市场的能力和企业财务运营的效果。最终为企业的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财务决策所需的信息,同时为政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提供相关信息。
(一)偿债能力分析
在正常经营情况下,企业当期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现金收入,首先要满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基本支出,如购买原材料与商品、支付职工工资、缴纳税金等,然后才用于偿付债务。所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首先应看企业当期取得的现金,在满足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现金支出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偿还到期债务的本息。这里在分析偿债能力时,没有包括投资活动与企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因为企业是以经营活动为主,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作为不经常发生的辅助理财活动,其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在总现金流入量所占比例较低,而且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在满足了维持经营活动正常运转所必须发生的支出后,还不能偿还债务,资金来偿债的话,筹措到新的资金,这说明企业已陷入了财务困难,很难筹措到新的资金必须向外筹措即使企业向外但债务本金的偿还最终还是取决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这是一种十分稳健的偿债能力分析方法。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用来分析评价企业资产的利用程度和营业活力。资产利用程度的分析又称资产运用效率分析,因此,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又称资产利用效率分析。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筹集的资金,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具体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资产,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企业资产运用效率的高低,或者是说企业的各种资产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涣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资产的有效运用程度。资产运用效率高,则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就快,资产变现的速度就快,这样,企业就会有足够的现金用来偿付流动负债,因而其短期偿债能力就强。资产运用效率高,各项资产周转速度越快,企业就能取得更多的收入,收入越多,所获利润就越多,企业获利能力就越强,那么企业就会有足够的资金还本付息,其长期偿债能力就越大。因此,无论债权人、投资者还是经营者都注重资产运用效率分析,而作为企业经营者,进行资产运用效率的分析就尤为重要,因为资产运用效率分析是评价经营者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企业经营不善,表现在资产管理方面必然是周转速度减慢,而企业资产周转速度减慢,必然造成企业销售收入降低、利润下降、资金供应紧张、财务状况恶化。相反,如果一个企业销售收入上升,利润水平提高,表现在资产管理方面,必须是周转速度加快。所以,各项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获利能力,考核经营管理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企业获利能力分析
一般说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涉及正常的营业状况。非正常的营业状况,也会给企业带未收益或损失,但只是特殊状况下的个别结果,不能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应当排除(1)证券买卖等非常项目(2)己经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3)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别项目:(4)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变更带来的累计影响等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为了获取最优利润,在分析评价企业利润水平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企业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必须从生产经营业务盈利能力分析、资产获利能力分析和每股盈利水平分析几个方面进行。
结语
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作为一种信息源,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起到诊断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应及时充实和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进行经常性的财务分析,防范财务危机,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艳.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之我见[J].科技通讯,2007,(30).
企业管理创新科学发展观
企业管理是通过对本企业所处的市场、政治法律等外部环境有着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综合协调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企业文化等内部资源,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通过协调、控制、计划实施等一系列博弈,使企业达到良性、协调运转的方式方法。而这样的企业管理,必须符合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并顺应潮流达到企业各体育社会的互利共赢。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创新,只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管理才有生命力。
(1)企业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法人治理机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管理要有完善的、运作协调的法人治理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法人治理机构各负其责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而法人治理机构的构建,要充分建立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过程中,在这个分析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和宏观市场以及微观市场情势的变迁随时对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影响企业发展的宏观因素包括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企业所处地域的政治性倾向、区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风俗习惯、民族宗教等可能对企业带来的社会任务、企业所处地域的原材料、燃料、交通、劳动力费用等。影响企业发展的微观因素包括企业所在市场对本企业的需求,同类企业对本领域的供给等,通过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宏观和微观分析,探索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法人治理机构,并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
(2)企业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流程管理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企业管理的创新正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潮流。但是,企业管理的创新并不会因为流程理论的完善和应用而停下脚步,由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能源的大量采用,企业管理的创新又不断丰富着企业管理流程的内容,而企业管理流程又不断丰富着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流程管理强调统筹计划、指挥、控制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和财力以及社会资源,突出企业管理的重点部位,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着力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制约障碍因素,在加强企业部门内部协作和决策沟通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企业管理的创新进一步推动流程管理明确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管理的核心利益,通过企业内外部各个层面,以及各层面之间的不断博弈,从而达到企业管理的均衡状态。
追求利益最大化并取得发展是任何一个企业唯一的发展目标,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企业发展的这个中心,可以毫不隐晦地说,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体现在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如果能不能在企业管理创新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路径,就不能同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相适应,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企业管理创新。只有管理创新,才能赋予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只有管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带给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管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1)企业管理创新影响到企业的合作方式。企业管理创新是现阶段企业发展的自身要求,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能够通过网络等形式跨越企业经营领域和经营地域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合作共赢,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向国际战略联盟、网络合作、虚拟企业、供应链协作等合作方式方面进行转变,这种转变,是现代企业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不断加大管理创新力度,不断研究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合作的新情况及发现的新问题,研究开发企业管理的新路径。
(2)企业管理创新更加注重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将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员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力,企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就是要充分激发企业员工身上潜在的能够促使员工与企业管理流程、职工与各个企业内设部门、职工与相互协作单位、职工与社会管理诸多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是企业的管理与各个层面的协作成为运转协调的一个整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整体为企业的吸金能力,从容应对知识经济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挑战,为企业谋求更大领域的发展空间,取得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
(3)企业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全面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任何一个企业进行管理都要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方法,但是在如何进行绩效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绩效管理往往只是单一的绩效考核的形式,由于在考核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考核的量化指标有时不能充分表明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在实行时缺乏必要的组织改善手段,从而遭到一些员工的抵制,弱化了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企业管理创新促使企业的绩效管理向全面实行绩效管理方向转化,只要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绩效管理模式,就是企业需要的绩效管理模式,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僵化的、固定的绩效管理为动态的绩效管理,及时创新绩效管理标准,甚至根据不同的岗位、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对绩效管理的量化指标进行必要的修正,确保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真正能够从企业获得丰厚的回报,为企业的发展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企业;建筑企业经营管理
一、前言
建筑行业的利润较不稳定,建筑企业在建筑设备和建筑原材料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除此之外还要担负工人的工资和往来运输的费用,所以建筑企业非常关注营业税的收取方式。我国在实行“营改增”对计划后,大多数建筑企业都受到了税改的影响,与营改增对计划实施前相比,建筑企业的企业收入和成本费用减少,净利润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营业收入。所以为了保持建筑企业运营收入的稳定,应该针对“营改增”对计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减轻税改带来的影响。
二、我国实行“营改增”对计划实行的现状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稳定性不足,在金融界十分动荡的情况下,大多数国家都选择降低税收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也不例外。我国传统的收税方式存在严重的重复收税的问题,企业每经过一道流程都要适当的上税,这种收税方式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营改增”对计划的实施,不仅消除了重复收税的问题,也简化了收税制度,减轻了企业的税负负担。但是在“营改增”对计划实行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因为行业的不同,各个企业的成本费用和利润收入也就不同,怎样实现各个行业税收平衡,让税收制定更加公平公正是学术界大多数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三、“营改增”对对企业的影响
1.其它行业
最早实行“营改增”对计划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营改增”对计划实行后,降低了交通运输业的税负压力,而服务业与交通运输业恰恰相反,因为服务业不能享受进项折扣,即便是在营业税税率极低的环境下,服务业的税负压力还是比运输行业大。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实行“营改增”对计划后,不同行业受到税改影响的程度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各个行业对于税改的意见也各不相同,因为税负的变化与税率的水平就和中间投入比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有学者认为交通运输业的税率水平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偏高,应该适当降低。
2.建筑行业
税改对于建筑企业的财务指标和运营管理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为建筑企业头非常多的项目都不能享受进项折扣,“营改增”对计划实行后,整个建筑行业的税负压力增大。随着税负压力的增大,人工的抵扣政策不够明确对建筑企业又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继而产生了资金压力大运营不畅,企业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很多相关专业人士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许多政策性的建议,比如允许人工费抵扣进项的同时降低税率。
四、“营改增”对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对计划的实行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般大型的建筑企业会有很多个子公司,每个子公司负责不同的项目,在税改前,每个子公司都独立运营,但是在税改之后,如果每个子公司依旧作为独立的个体自由存在,在进行税金缴纳的时候就不能进行统一的缴纳,大部分的费用都不能享受进项折扣,结果给整个建筑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保证公司的利益,建筑公司结合全新的税收形式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方式,改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方式,企业统一缴纳税金,尽可能的享受进项折扣,减少企业的增值税税负。不如说,在整个建筑公司内部,运输部门为其它部门的正常运作起到了辅助的功能,但是在缴纳税金时,运输部门没有进项折扣的权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筑公司可以把运输部门从公司分离出来,让运输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五、“营改增”对对建筑业的应对策略
1.调低税率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在人工成本不能取得进项折扣的情况下,建筑行业的税负智能比为改革前高或者持平,不能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所以在推行“营改增”对计划的时候,建筑行业接受的较慢。为了达到实际的减税负的目的,应该针对建筑产业的行情适当的调低税率,经过学者的讨论,为了激发建筑行业的积极性,税率下调10%最为合适。
2.允许人工成本享受进项折扣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除了设备上的资金消耗,工人的资金是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人工成本能否享受进项折扣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的利润收入。工人是建筑企业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大多数建筑企业都没有自己的工程团度,在进行施工时,工人都属于外聘人员,所以不符合进项折扣的条件。但是为了减轻建筑行业的税负,或者让建筑行业的税负与其它行业持平,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让建筑企业的人工成本部分享受进项折扣。
六、“营改增”对对建筑行业的影响关键点分析
1.宏观分析
建筑行业的实质是施工企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负责建筑产品的生产,主要产品有房屋和桥梁等建筑物。在税改之前,建筑企业与其相关的合作企业的纳税方式不同,其相关合作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利益,经常采取提高售价的方式,这种方法直接的影响了建筑企业的财务指标。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营改增”对计划的实施确实能够有效的解决重复收税的问题,但是却不能保证“营改增”对计划的实施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行业的税负,相对的税改后,建筑行业可能在实际获利之前缴纳税金,打乱了建筑企业的资金链,对建筑业现有的管理方式造成了冲击,同时对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主要是对建筑企业的税负变化进行了分析,而微观分析主要针对税改对建筑行业的财务指标和企业管理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的项目包括企业收入、企业消费成本、企业的税负和企业所得净利润。
3.企业收入
收入就是建筑企业在承接项目时所赚取的费用,如果承包商是建筑企业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在进行金钱交涉时,建筑企业要出示发票,发票内容主要包括双方合同中谈好的资金数目,以及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需要对方缴纳的税金。如果业主个人是建筑企业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并且在项目完工之后不对产品进行销售转让等行为,业主直接支付合同中的建筑费用即可,不需要额外支付税金,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企业的产品没有增值税,建筑企业在纳税时不能享受进项折扣。由上述可知,实行税改之后,降低了建筑企业的收入,营业收入的减小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规模,同时也降低了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4.企业成本费
企业成本费就是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消耗,也就是建筑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投入的资金的总和,企业成本费不仅是监督项目劳动消耗的工具,也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度量。企业产业的不同受税改影响的程度也就不同,有的企业在税改实行之后,能够充分的享受进项折扣带来的实惠,在缴纳税金的时候会有一部分费用不计入到企业成本费用里,也就是说企业或者纳税人的成本费用降低了。但不是所有的企业或者纳税人都能够无条件的享受进项折扣,就建筑企业而言,不能享受进项折扣的费用占多数,所以说进项折扣给建筑企业带来的优惠并不多。
5.企业税负
企业税负就是企业缴纳税金的压力的大小,企业缴纳税金的项目主要有企业所得税、企业营业税、城市建设税和教育附加税,其中城市建设费和教育税属于附加收费项目,是每个公民都要缴纳的义务费。企业所得税和企业营业税有很大的联系,企业营业税实际上减少了企业所得利润。
七、结论
“营改增”对计划的实行减少了重复收税的现象,虽然在实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经过研究人员和专业学者的商讨已经总结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在不久的将来,税收制度一定会更加完善,对企业的影响也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卢漫. 浅议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当代经济,2014,15:118-119.
[2]李兵. 试论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商业文化,2014,32:207.
[3]张新华. “营改增”初期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现代经济信息,2013,24:273. .
[4]李炳芝. 论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应对[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7:192.
[5]刘玉梅.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 企业导报,2014,24:84+67.
论文摘要: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和变化,引起了探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是以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一一“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构建的。在国际化浪潮涌向世界每一角落的今天,“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的构建,是21世纪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之一,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探索,是和谐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尝试.
论文关键词:日本型经营和谐主题和则谐则
一、前言
日本型经营的特色是基于组织论的探究方法及社会学的探究方法等,从而形成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被称为“三种神器”的日本型经营方式。自上世纪9O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又形成以TQC(TotalOualityContro1)、OJT(OntheJobTraining)和LRP(LongRangePlanning)为“新三种神器”的经营管理方式。
终身雇佣制促进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安宁;年功序列工资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协调了劳资关系,从而保证了日本社会的稳定。TQC使质量管理贯彻在生产运营的全过程;OJT使员工把握了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员工的协作精神;LRP使日本企业在多变复杂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日本型经营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达到系统的和谐性。“和谐”是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
现在,日本正在国际化、信息化、科技革命化等方面进行着高速发展,并且向成熟化社会转变。现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方向是由公害、资源浪费型向环境保护型发展;由企业中心型向人间尊重型转换;由企业自我优先向企业的市民性、社会性的重视等方面逐渐过渡。日本经济的崛起,对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日本又存在长达1O年之久的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涨等新问题。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和变化,引起了探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非凡对于中国的学者,更应该深入地思索和探究。在此,本文以上述若干方面为背景,对建立在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构筑进行分析和探究,以便对我国的经营管理有所启迪。
二、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的构筑
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复杂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组织要素,以消减不确定性对组织的不良影响为手段,提供新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其中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在人和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新问题”。“和”定义为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的“合意”的“嵌入”;而“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从图l可以看出。“和”和“谐”的并置并不是指“和谐状态的必然出现——比如‘和谐态’出现在角平分线上”(虽然理论答应我们虚构这样一个“极值”),而是“和则”和“谐则”和组织运动过程中不断浮现的“和谐主题”相互动。在对一个给定时间段落、地域和行业的组织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则”、“谐则”体系内部规则的递进。
现在,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方向进展,景气和外汇市场的变动因各种规则的缓和,各行业间的进入壁垒逐渐模糊,企业内外的环境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发生连续的变化。在2l世纪的今天,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构筑是建立在面向复杂性,围绕日本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现人和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新问题,寻找现代日本型经营的和谐主题。
近年来,日本企业在组织、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基础上发展起来。集中表现在:一是实施地域划分制并据此推行地域统括本部制。即将世界划分为数个地域,设立地域统括公司,统一管理本地域公司群的各种事务,拥有如同国内总公司式的权限。例如,索尼、松下电器、京陶等,在欧洲、亚洲、美洲这3个地域,本田技研、旭玻璃等在欧洲、美洲这两个地域分别设立了地域统括公司(总部)。二是各个据点超越国境有机结合。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据点中,进行最佳的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制造零部件,相互供给,组装产品,推行水平分工。例如日本电气在其美国和新加坡的企业间实行半导体的生产的合理分工,而彩色电视的生产则在美国和马来西亚的企业间推行最佳分工。三是确立在当地生根,并设法被该国视同本国企业的思想熟悉。基于这种初衷,当地日本公司把宣传、新闻活动等作为重要手段,使自己和当地社会融为一体。有意识地以当地社会一员的身份。开展事业活动。
在信息化方面采取两个步骤:第一,日本政府对企业信息的宏观管理,包括:①信息政策的制定体现企业利益;②重视国家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扶持企业的信息要素和信息服务产业;③强调经济信息的长远规划;④重视信息联合开发。第二,综合商社发挥信息职能,包括:①综合商社设立信息中心;②信息中心达到机构健全;③收集信息方式多样灵活。
技术革新是企业进步的原动力,也是企业在生产上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技术革新在日本制造业,非凡是汽车工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当前,日本各汽车公司正在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车辆的工厂化、高附加价值化。这主要是以探究开发为中心,从发动机运转到车轮部件、空调部件、平安保障部件等新产品和通讯等的研制和开发,使汽车的功能不单纯是运输手段,而且进一步增加舒适性和通讯等新功能,在缩短新车开发周期方面,已初见成效。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创新”是日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也应该是日本企业家的原动力,日本型经营的和谐主题应该是“创新”,根据现代日本社会及企业的情况,可以进一步深化为“力变求存勇于创新”。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包含:①以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内含制度创新);②制定企业经营战略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③生产销售均以顾客为中心;④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筑
基于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的指导下,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还是要建立在和谐管理中“和则”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探究。所谓“和则”是从“和”的概念派生出来的一套嵌入组织的规则或者说主张。换言之,他们是用来应对组织中“人的永恒的不确定性”的专门装置,以调整人际间的共处,人群问的共处,乃至组织问,组织和社会间的共处。“规则、契约、文化、舆论、社会观念等等”是这些装置的现实对应物。从和的基本约定出发,发展了三个层次的“和”的原则体系。和则一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和则二提供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合作”:和则三提供组织于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地回馈”。
日本型经营和则的建立应该在宏观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索,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战略发展中,“力变求存勇于创新”的和谐主题的引导下,和则的形成应该是“村”的延续,建立在“地球村”的基础上来分析日本企业的内外环境,寻求结论。现代日本企业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是:①作为全球化企业,如何适应国际经济社会的激烈变动和可能发生的新问题:②国际规模的事业再构筑战略的如何展开;③作为多国籍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下企业内国际分工体制如何编制,如何适应激烈变动的国际经济和事业的再构筑:④日本全社会信息化如何和国际信息化接轨;⑤国际信息化人才的如何培养;⑥技术革新的全球化优势互补等新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和探究,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
和则一,提供“地球村~‘村民”在日本企业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如何培养员工的“忠诚心”和“责任感”。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①尊重员工的民族文化,传统观念和个性化;②OJT的维持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③年功主义和能力主义、实力主义的相互结合;④人才的多样化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和则二,提供“村民群体”在日本企业集团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国际合作”。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内容,①在国际构造的调整中,提升地域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②地域性企业文化的提炼和培养,使之成为企业有效的战略资源:③培育国际互补性团队的创造力:④国际性生产运营组织的建立和国际合作战略体制的构筑等方面。
和则三,提供日本企业集团于国际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日本企业集团对可持续的遵从”和“地球村的积极地回馈”。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内容:①遵循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向,力争在信息产业领域有所突破:②以技术革新为突破口,造福于人类社会:③企业经营应具有迅速的决策和资源的有效利用;④企业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价值观为经营理念,使顾客从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综合效用等方面。
四、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谐则的构筑
“谐则”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新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结果的最优化。它可以是结构,也可以是过程,流程;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总之,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新问题,我们通称之为“优化性”。从物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我们也提出了3个基本的“谐则”:谐则一是指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比如结构和功能的协调,资产和负债的平衡等):谐则二是指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比如负债率的平安值域,业务流程的再造);谐则三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比如最短运输路径,最大产出规模)。
通过对日本型经营的宏微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型经营在用“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结果的最大化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是探究日本型经营的误区。日本的经营工学也是支撑日本型经营的基础,日本型生产系统在国际上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现代管理学发展的源泉之一。非凡是以丰田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的建立,为现代工业企业的运营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此,以和则的建立为基础,从物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以提高日本企业的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新问题,即“优化性”为导向,来构思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下谐则的建立。
谐则一是指企业内外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主要包括:①资源的全球化调配、企业内外部生产运营结构和功能的调整:②资本运营体制的构筑,投资渠道和投资区域全球化配置等方面。谐则二是指企业内外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包括:①信息产业、技术革新的投资比例及平安值域:②国际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的再构筑等方面。谐则三是指企业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主要包括:①利用信息技术,全球配送物流系统的构筑:②加快技术革新,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最大产出规模等方面。
论文摘要: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与变化,引起了研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是以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一一“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构建的。在国际化浪潮涌向世界每一角落的今天,“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的构建,是21世纪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之一,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探讨,是和谐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尝试.
一、前言
日本型经营的特色是基于组织论的研究方法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等,从而形成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被称为“三种神器”的日本型经营方式。自上世纪9o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又形成以tqc(totaloualitycontro1)、ojt(onthejobtraining)和lrp(longrangeplanning)为“新三种神器”的经营管理方式。
终身雇佣制促进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安定;年功序列工资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各企业分别工会主义协调了劳资关系,从而保证了日本社会的稳定。tqc使质量管理贯彻在生产运营的全过程;ojt使员工掌握了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员工的协作精神;lrp使日本企业在多变复杂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日本型经营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达到系统的和谐性。“和谐”是日本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
现在,日本正在国际化、信息化、科技革命化等方面进行着高速发展,并且向成熟化社会转变。现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方向是由公害、资源浪费型向环境保护型发展;由企业中心型向人间尊重型转换;由企业自我优先向企业的市民性、社会性的重视等方面逐渐过渡。日本经济的崛起,对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日本又存在长达1o年之久的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涨等问题。21世纪的今天,曾经辉煌的日本型经营的发展与变化,引起了研究日本社会变化的广大学者的关注,特别对于中国的学者,更应该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在此,本文以上述若干方面为背景,对建立在和谐管理思想基础上的日本型经营体系的构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对我国的经营管理有所启迪。
二、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的构筑
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复杂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组织要素,以消减不确定性对组织的不良影响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其中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在人与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问题”。“和”定义为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的“合意”的“嵌入”;而“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从图l可以看出。“和”与“谐”的并置并不是指“和谐状态的必然出现——比如‘和谐态’出现在角平分线上”(虽然理论允许我们虚构这样一个“极值”),而是“和则”与“谐则”与组织运动过程中不断浮现的“和谐主题”相互动。在对一个给定时间段落、地域和行业的组织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则”、“谐则”体系内部规则的递进。
现在,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方向进展,景气和外汇市场的变动因各种规则的缓和,各行业间的进入壁垒逐渐模糊,企业内外的环境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发生连续的变化。在2l世纪的今天,日本型经营体系的再构筑是建立在面向复杂性,围绕日本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现人与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问题,寻找现代日本型经营的和谐主题。
近年来,日本企业在组织、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基础上发展起来。集中表现在:一是实施地域划分制并据此推行地域统括本部制。即将世界划分为数个地域,设立地域统括公司,统一管理本地域公司群的各种事务,拥有如同国内总公司式的权限。例如,索尼、松下电器、京陶等,在欧洲、亚洲、美洲这3个地域,本田技研、旭玻璃等在欧洲、美洲这两个地域分别设立了地域统括公司(总部)。二是各个据点超越国境有机结合。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据点中,进行最佳的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制造零部件,相互供给,组装产品,推行水平分工。例如日本电气在其美国与新加坡的企业间实行半导体的生产的合理分工,而彩色电视的生产则在美国和马来西亚的企业间推行最佳分工。三是确立在当地生根,并设法被该国视同本国企业的思想认识。基于这种初衷,当地日本公司把宣传、新闻活动等作为重要手段,使自己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有意识地以当地社会一员的身份。开展事业活动。
在信息化方面采取两个步骤:第一,日本政府对企业信息的宏观管理,包括:①信息政策的制定体现企业利益;②重视国家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扶持企业的信息要素和信息服务产业;③强调经济信息的长远规划;④重视信息联合开发。第二,综合商社发挥信息职能,包括:①综合商社设立信息中心;②信息中心达到机构健全;③收集信息方式多样灵活。
技术革新是企业进步的原动力,也是企业在生产上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技术革新在日本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工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当前,日本各汽车公司正在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车辆的工厂化、高附加价值化。这主要是以研究开发为中心,从发动机运转到车轮部件、空调部件、安全保障部件等新产品和通讯等的研制与开发,使汽车的作用不单纯是运输手段,而且进一步增加舒适性和通讯等新功能,在缩短新车开发周期方面,已初见成效。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创新”是日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也应该是日本企业家的原动力,日本型经营的和谐主题应该是“创新”,根据现代日本社会及企业的情况,可以进一步深化为“力变求存勇于创新”。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包含:①以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内含制度创新);②制定企业经营战略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③生产销售均以顾客为中心;④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筑
基于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的指导下,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还是要建立在和谐管理中“和则”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所谓“和则”是从“和”的概念派生出来的一套嵌入组织的规则或者说主张。换言之,他们是用来应对组织中“人的永恒的不确定性”的专门装置,以调整人际间的共处,人群问的共处,乃至组织问,组织与社会间的共处。“规则、契约、文化、舆论、社会观念等等”是这些装置的现实对应物。从和的基本约定出发,发展了三个层次的“和”的原则体系。和则一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和则二提供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合作”:和则三提供组织于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地回馈”。
日本型经营和则的建立应该在宏观与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讨,日本企业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战略发展中,“力变求存勇于创新”的和谐主题的引导下,和则的形成应该是“村”的延续,建立在“地球村”的基础上来分析日本企业的内外环境,寻求结论。现代日本企业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是:①作为全球化企业,如何适应国际经济社会的激烈变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②国际规模的事业再构筑战略的如何展开;③作为多国籍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下企业内国际分工体制如何编制,如何适应激烈变动的国际经济和事业的再构筑:④日本全社会信息化如何与国际信息化接轨;⑤国际信息化人才的如何培养;⑥技术革新的全球化优势互补等问题。根据以上分析与研究,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和则的构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
和则一,提供“地球村~‘村民”在日本企业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如何培养员工的“忠诚心”和“责任感”。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①尊重员工的民族文化,传统观念与个性化;②ojt的维持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③年功主义与能力主义、实力主义的相互结合;④人才的多样化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和则二,提供“村民群体”在日本企业集团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国际合作”。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内容,①在国际构造的调整中,提升地域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②地域性企业文化的提炼和培养,使之成为企业有效的战略资源:③培育国际互补性团队的创造力:④国际性生产运营组织的建立与国际合作战略体制的构筑等方面。
和则三,提供日本企业集团于国际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日本企业集团对可持续的遵从”和“地球村的积极地回馈”。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点内容:①遵循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力争在信息产业领域有所突破:②以技术革新为突破口,造福于人类社会:③企业经营应具有迅速的决策与资源的有效利用;④企业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价值观为经营理念,使顾客从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综合效用等方面。
四、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下谐则的构筑
“谐则”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结果的最优化。它可以是结构,也可以是过程,流程;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总之,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问题,我们通称之为“优化性”。从物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我们也提出了3个基本的“谐则”:谐则一是指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比如结构和功能的协调,资产与负债的平衡等):谐则二是指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比如负债率的安全值域,业务流程的再造);谐则三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比如最短运输路径,最大产出规模)。
通过对日本型经营的宏微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型经营在用“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结果的最大化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是研究日本型经营的误区。日本的经营工学也是支撑日本型经营的基础,日本型生产系统在国际上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现代管理学发展的源泉之一。特别是以丰田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的建立,为现代工业企业的运营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此,以和则的建立为基础,从物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以提高日本企业的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问题,即“优化性”为导向,来构思现代日本型经营体系和谐主题“力变求存勇于创新”下谐则的建立。
谐则一是指企业内外物要素问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主要包括:①资源的全球化调配、企业内外部生产运营结构和功能的调整:②资本运营体制的构筑,投资渠道和投资区域全球化配置等方面。谐则二是指企业内外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包括:①信息产业、技术革新的投资比例及安全值域:②国际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的再构筑等方面。谐则三是指企业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主要包括:①利用信息技术,全球配送物流系统的构筑:②加快技术革新,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最大产出规模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