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8:17
序论:在您撰写病毒预防小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田东县 犬细小病毒病 诊断 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67-01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上以出血性炎症和非化脓性心肌炎为主要特征,是严重危害犬养殖业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广大养殖户一定要密切注意该种疾病,切实做好防治工作,避免疫情爆发威胁地区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1 流行情况
田东县某养殖场养殖了85只肉狗,采用集中喂养和散养模式饲喂。2016年3月11日,该养殖场有8只肉狗突然发病,初期患病狗呕吐,粪便呈现土黄色和灰黄色,发病后饲养户立即将患病狗隔离,第二天又有11只狗出现患病症状。患病3天后,粪便呈现番茄红颜色,有腥臭味,同时有3只患病狗死亡,在患病期间饲养户使用抗生素和碳酸氢钠注射液治疗,效果不明显。随后上报给当地县级动物防疫部门,通过诊断为犬细小病毒病,防疫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减少了死亡,替养殖户挽回了经济损失。从发病到最终诊断,共有29只肉狗患病,其中1~2岁患病狗有13只,8周龄以下肉狗16只,死亡11只,1~2岁患病狗4只,8周龄以下肉狗7只。
2 临床症状
首先,肠炎型,13只1~2岁患病狗有12只狗是肠炎型。所有狗在患病初期都出现呕吐症状,粪便一开始呈现黄色和灰黄色,粪便中夹带了大量黏膜。3天后粪便呈现番茄红颜色,并混杂血块,气味腥臭难闻。所有患病狗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显著升高到40度以上,饮水量增加。有4只在患病5天内死亡;其次,心肌炎型。有一只2岁患病狗和全部8只8周龄患病狗承修按心肌炎类型。死亡率较高,发病十分突然,其中有4只患病狗在个小时内死亡,3只患病狗2天后死亡。死亡前患病狗可视黏膜发绀,心率急促,呼吸困难,耳尖、四肢发凉、流口水,心律不齐,最后衰竭而死。
3 病理学变化
将4只心肠炎型和7只心肌炎型病死狗解剖发现,肠炎型病死狗身体消瘦,严重脱水,可视黏膜仓边无光泽,腹腔积液,肠粘膜呈现树状充血,肠系膜淋巴出血,坏死脱落,小肠和大肠内容物呈现深红色,并伴有恶臭气味。所有肠炎型病死狗胃部内容物空虚,胃粘膜表面覆淡黄色粘液,胃底部黏膜存在糜烂性出血。7只心肌炎型病死狗病变位置主要在肺部和心脏。其中有4只病死狗肺胀水肿,局部存在充血和散状出血点,肺部表面存在彩色性斑块病变。所有病死狗心脏扩张,在心房和心室内存在淤血快,心肌或者心内膜存在非化脓性坏死病灶。
4 诊断
实验室诊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首先,双抗夹心酶标法。使用犬细小病毒检测试剂盒,取10只患病狗粪便1g溶解于10ml的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合后静止30分钟,取上层溶液2滴放在微孔反应板中,每个样本一个孔,设置1个生理盐水地着对照,吸附15分钟后冲洗2次甩干,加入酶标犬细小病毒抗体2滴,作用15分钟后冲洗5次,甩干,加入显色剂A和B各2滴,作用20分钟后所有粪便样本呈现蓝色,生理盐水对照孔呈现无色,检出率100%。
结合发病情况、发病症状、病理学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结果可以对疾病做出最终诊断,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犬细小病毒病。
5 犬细小病毒病综合防治对策
5.1 做好治疗工作
治疗以抗菌消炎、抗病毒、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补充体液与营养等为治疗原则。有条件的养殖户给予所有患病狗注射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和犬细小病毒高免血清。静脉注射利巴韦林,肌注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提高患病狗身体免疫力。针对肠炎型患病狗使用静脉注射辅酶A注射液,ATP (三磷酸腺苷))注射液,肌苷注射液,复合维生素B以调节代谢。静脉注射维生素C,每天3g,每疗程2~3次。三天后8只患病狗症状减轻,死亡1只患病狗。然后肌注爱茂尔(溴米纳普鲁卡因)2~4ml,皮下注射阿米卡星注射液2ml,用于止泻。肌肉注射止血敏2~4ml,配合使用维生素K3,三天后患病狗恢复正常饮食。针对心肌炎型患病狗缓慢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50ml、三磷酸腺苷0.5ml、辅酶A 50V、维生素C 1ml、维生素B6 0.5ml、肌苷1ml。三天后7只症状减轻,死亡2只,为了避免患病狗电解质紊乱,缓慢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50ml、氨苄西林钠0.3g、利巴韦林50mg、地塞米松5mg,治疗到第四日病犬呕吐次数减少,呕吐物为咖啡色,腹a次数减少达2次,体温38.7度。症状虽有所减轻,当仍然应该巩固治疗。缓慢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50ml、三磷酸腺苷0.5ml、辅酶A 50V、维生素C 1ml、维生素B6 0.5ml、肌苷1ml,另皮下注射复合胃必0.6ml,口服妈咪爱(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1袋,调整胃肠道功能,治疗一周后患病狗恢复正常饮食,两周后随访未继续出现患病狗。
5.2 做好预防工作
本病预防主要手段是接种疫苗。如果是本养殖场生产的幼犬,在45天左右接种二联犬细小病毒病活疫苗,两周后接种四联(六联)犬细小病毒病活疫苗,再过3~4周后接种五联(七联)犬细小病毒病活疫苗,以后每年接种一次。如新引进幼犬,至少观察一周后一切正常才能接种疫苗。一般情况下,新购入的幼犬绝不能立即打疫苗,因为这种犬已经感染细小病毒的可能性很大,而疫苗也是病毒,只是毒力减弱了,此时注入疫苗会促进其发病,所以必须观察两周无异常后才能打疫苗。
参考文献
[1] 王蓉. 肠炎型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制[J]. 甘肃畜牧兽医. 2016(15)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综合预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512.91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2-0113-02
KAP of AID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uizhou/YANG Ai-hua.Medical Faculty,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of Guizhou, Guiyang(55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gnition of AIDS and relevant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izhou,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AIDS prevention education. Methods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 000 students from several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 in the year of 2005. ResultsThe students got some ideas on the three infectious transmissions of AIDS, but they still had some wrong ideas of the non-infectious transmission of AIDS. Most of their knowledge came from media such as radios, TVs but less from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ost students had a strong desire for the AIDS prevention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nclusion Wide and systematic education is needed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Guizhou to enhance the AIDS prevention and cultivate scientific behaviors.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Universal precautions;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Students
【作者简介】 杨爱华(1962- ),女,贵州大方人,大学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健康教育和基础医学教育工作。
【作者单位】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医学教研室,贵阳 550004。目前艾滋病在国内快速蔓延的趋势仍未得到强有力的遏制,且逐步向普通人群蔓延。有专家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量将达到1 000万,成为世界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当前对艾滋病的预防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至关重要。为了解贵州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及行为和态度,以便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5年11-12月对贵州部分高校1 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贵州省4所高校中,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大一和大二2个年级8个专业(非医学类)的学生,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0份,有效率为89.00%。调查对象来自贵州省87个县、市。其中男生370人,占41.57%;女生520人,占58.43%。来自城市或城镇的学生360人,占40.45%;来自农村530人,占59.55%。年龄为18~25岁。
1.2 方法 参考国内有关预防艾滋病的文献资料,自行设计艾滋病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艾滋病基础知识、预防措施、行为态度及相关知识需求等。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当场发放,由学生独立完成,限时收回。全部数据输入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艾滋病传播途径认知情况 见表1。
2.2 艾滋病预防措施认知情况 见表2。结果显示:一年级新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回答正确率低于二年级学生,如“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能否传播艾滋病”,新生和二年级学生回答正确率分别为85.12%和90.12%;“与艾滋病人共用游泳池、浴池、马桶圈能否传播艾滋病”,一、二年级学生回答正确率分别为75.01%和82.54%。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女生回答正确率高于男生,如“不正常的性接触能否传播艾滋病”和“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男、女生回答正确率分别约为84.24%和89.32%。生源地对学生掌握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无明显影响。
2.3 艾滋病相关知识来源 调查得知,有70.24%的学生是从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等大众传媒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从学校系统的健康教育获取艾滋病知识的学生仅占29.76%,相对较少。
2.4 健康教育需求 91.0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讲座。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血液、性、母婴)的认知情况尚可,回答平均正确率达85%以上,这是令人欣慰的,说明随着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大学生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已基本了解,但低于郭建丽[1]的调查结果,可能与贵州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关注程度和自身学习能力有关。被调查学生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蚊虫叮咬、轻吻、拥抱、共用游泳池、浴池等)的认知存在误区,如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仅为43.82%,与郭建丽[1]的调查结果相似,稍低于琚腊红等[2]的调查结果,说明以大众传媒为主的健康教育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
结果提示:贵州大学生对艾滋病预防措施认知情况较差。虽然大学生在理论上了解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但预防艾滋病知识普遍缺乏,对某些能传播艾滋病的潜在危险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如随便穿耳、纹身、美容、到非法医疗单位注射、拔牙和针灸等的回答平均正确率仅为61%,明显低于郭建丽[1]的调查结果;对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回答正确率仅为43.26%,与郭建丽[1]、琚腊红等[2]的调查结果(91.8%和87.2%)差距甚大。提示必须对贵州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让学生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艾滋病,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促进科学预防艾滋病行为的形成,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青少年人群中的传播。
调查表明:新生与二年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差异,可能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在中学阶段关注的重点是高考,忽视了艾滋病健康教育;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相对减轻,视野逐步开阔,对媒体关注程度增加,因此二年级学生艾滋病知识普遍高于一年级新生。女生答题正确率高于男生,表明女性更关注生殖健康,更容易接受健康教育。生源地对学生掌握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无明显影响,这是由于贵州省属经济欠发达省份,教育也相对落后,有高中部的中学大多集中在县城或县城以上地域,农村学生进入高中后与城镇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差别不大,接受的健康教育大致相似,因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明显差别。
91.02%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讲座,说明大学生渴望从学校获得系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健康教育使学生获得必要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学校可采取多种形式,针对学生的求知特点和对健康的需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如开设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将健康教育纳入选修课程,还可利用校园广播、报刊专栏、知识竞赛、咨询活动等形式进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强化艾滋病相关的伦理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了解艾滋病国内外流行趋势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学会关爱、帮助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充分了解我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积极参与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青壮年人群的蔓延十分重要和迫切,在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的情况下,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来预防艾滋病的感染,健康教育是目前最好的疫苗[3],而学校是健康教育最适合的场所。
4 参考文献
[1] 郭建丽.清华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性观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23-224.
[2] 琚腊红,汤后林,袁慧.某医学院学生HIV/AIDS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35-636.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604-02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7年全球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总数3 320万,1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为250万;全球新感染HIV总人数超过250万,15岁以下儿童为42万。提示儿童正在面临感染HIV的危险,需要掌握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笔者于2009年4月在某农村地区对8所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在农村小学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样本,在河南农村某地区同意参加此项研究的8所小学,以全体四年级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426名学生,剔除38份不合格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88份,应答率为91.1%。男生210名(54.1%),女生178名(45.9%);平均年龄为(9.5±0.7)岁。其中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外出打工所占比例较高,父母文化程度以初中所占比例较高。
1.2 方法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一般人口学指标;(2)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和行为。以班级为单位,问卷当场发放,答完后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对数据进行双录入,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各指标的频数和百分比,对小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单向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间、不同家长文化程度间小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的差异。
2 结果
2.1 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21.6%知道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疾病,知道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及母婴传播的分别为22.9%,20.1%,34.3%,知道蚊虫叮咬、一起吃饭、在同一教室上课、咳嗽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分别占21.9%,15.7%,17.3%,12.4%;分别只有15.2%,7.7%的学生知道“锻炼身体不能预防艾滋病”、“ 目前还没有能够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方法”。见表1。
2.2 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与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 将艾滋病知识题目计分,答对1题计1分,计算总分,结果显示,男生艾滋病知识均分(5.94±3.72)高于女生(4.87±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8,P=0.004)。把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组、初中组和高中及以上组,单向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小学生艾滋病知识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2,P=0.018)。母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组小学生艾滋病知识均分高于小学及以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初中组与高中及以上组和小学及以下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父亲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小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均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435,P=0.240)。
2.3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 在回答问题的学生中,反对“如果我的一个朋友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我将终止与他做朋友”观点的有46.1%;同意“我认为应该允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参加学校课程学习和工作”、“我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一个教室上课”观点的分别只有14.4%,11.9%。将预防艾滋病态度题目计分,每题赋值范围1~5分,分数越高,表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越不歧视。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小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552,P=0.121),不同父、母文化程度小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得分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F=0.951,P=0.388;F=1.500,P=0.225)。
2.4 预防艾滋病相关行为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回答玩过废弃注射器的人最多,占30.6%;其次是与他人使用过同一个牙刷,占10.9%;还有小学生去过不卫生的地方打耳朵眼(5.0%)和曾经与他人共用一个针头打针(2.7%)。
2.5 艾滋病知识来源及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需求情况 关于预防艾滋病知识来源,根据学生的报告从高到低依次是大众媒体(47.7%)、医生/医院宣传栏(20.4%)、老师(18.0%)、父母(16.2%)、街头宣传栏(9.8%)、同学朋友(8.5%)。还有31.7%的小学生回答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89.4%的学生回答想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关于希望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回答最多的是专家讲座(40.5%),其次为广播/电视/录像(35.8%),再次为医生(26.0%),其他途径分别为发放预防艾滋病宣传册(22.9%)、教师上课(17.0%)、自学(11.6%)、课外活动(10.3%)、父母(9.3%)、宣传栏/黑板报(8.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缺乏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被调查小学生艾滋病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在19.1%~35.1%之间,艾滋病不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在12.4%~21.9%之间;知道目前还没有能够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方法、锻炼身体不能预防艾滋病分别只有7.7%,15.2%,只有21.6%的学生知道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陈晶琦等[1]对小学六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进行调查显示,知道艾滋病可通过母婴、共用针头、血液和传播的分别为24.9%,26.3%,27.6%,22.9%;分别有9.4%,16.7%,13.8%的学生知道共用食物、握手和同班上课并不能传染上艾滋病病毒。程巧云等[2]对三门峡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四、五年级小学生知道输血、、母婴可以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分别为28.6%,23.6%,16.7%;知道握手、同班上课、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分别为26.3%,23.6%,13.5%。而徐臣等[3]对阜阳市农村小学生的调查显示,知道艾滋病可通过共用注射器针头、输血、感染的妇女可经哺乳传给婴儿等传播分别为65.17%,65.54%,61.05%;知道同桌上课、咳嗽打喷嚏、拥抱、握手不传播艾滋病的分别为95.13%,82.40%,86.52%,86.89%。何素勤等[4]、汝燕峰等[5]的调查结果均高于本次调查的艾滋病回答正确率。提示本次调查的小学生相关知识水平较低,应该在农村小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还有1/3玩过废弃的注射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有助于提高艾滋病预防知识水平,促进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歧视态度的形成[6-8]。有必要对小学生开展此方面的教育,提高小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促进其形成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正确态度。此次调查也显示,有89.4%的学生想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关于通过何种方式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以往对中学生、大学生的研究显示,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9-10]。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最希望通过专家讲座获取艾滋病知识,其次是广播/电视/录像,再次是医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宣传册和教师上课。提示对小学生也应该采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形式多样的参与式教学方式。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此次调查的小学生和支持此项调查的教师们。)
4 参考文献
[1] 陈晶琦,叶广俊.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研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7,3(2):67-77.
[2] 程巧云,马振云.三门峡市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88-189.
[3] 徐臣,张云同,汝燕峰,等.阜阳市农村地区小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12(5):289-291.
[4] 何素勤,黄何,胡冰,等.阜阳市在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及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904-1014.
[5] 汝燕峰,徐臣,冉献贵,等.某校小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基层医学论坛,2005,9(9):784-786.
[6] 陈晶琦,杨蓓,张伟,等.中专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7,18(5):355-356.
[7] 陈晶琦.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对大学生知识态度及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35-537.
[8] 陈晶琦,王佳,胡佩瑾,等.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对中学生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影响.中国校医,2003,17(4):298-300.
[9] 陈晶琦,张立华,刘英.生活技能培训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23-224.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综合预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全体教工,院校
【中图分类号】 G 479 G 451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02-03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owards AIDS Among Middle School Doctors in Ningxia/ QIAO Hui*, ZHANG Yuhong, LUO Xianghong, et al.*Public Health School of Ningxia Medical College, Yinchuan(75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health educational situation in AIDS preven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doctors in Ningxi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AIDS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Ninetytwo middle school doctors in four cities in Ningxia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n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35.3% of the investigated doctors had received AIDS health education, and over 90% of the doctors had correct answer to the route of AIDS transmission. However they scored very low on the route by which AIDS don't sprea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About 95.7%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doctors and 98.9%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doctors approved of education of AIDS preven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but nearly all the school doctors of Hui nationality(96.8%) opposed giving lectures on condom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49.2% of school doctors opposed giving lectures on the correct way of using condom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Those doctors who had received training scored higher than those who hadn't received training in the aspects of AID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s AIDS prevention,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school doctors of Hui nationality scored lower than those of Han nationality in attitudes towards AIDS health education(P<0.01). The school doctors acquired their knowledge on AIDS from books, newspaper and magazines(76.9%) and then from broadcast(45.2%). Training ranks the fifth place in AIDS knowledge acquisition(23.6%). Conclusion Training on AID prevention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mong middle school doctors and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in minority areas. Outline and teachers' reference books on AIDS prevention in school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minority areas should be compiled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Universal precautions;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Faculty
艾滋病(AIDS)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疾病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以来,已在世界各地蔓延。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个人的观念及行为密切相关,在中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他们对不良生活行为和高危行为的抵御能力。因此,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好的“疫苗”。学校是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
要场所,学校校医、健康教育教师在学校健康促进、预防AIDS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宁夏地区回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34.77%。由于及风俗习惯等原因,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将更多一些。为此,笔者于2005年8月对参加“宁夏学校预防艾滋病及生活技能骨干师资培训班”的98名校医和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校医、健康教育教师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与态度,为今后在民族地区更好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积累经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参加“宁夏学校预防艾滋病及生活技能骨干师资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学员分别来自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吴忠市,共98名,发放并收回问卷98份,有效问卷92份,有效应答率为93.9%。其中男性47人,女性45人;回族35人,汉族56人,其他民族1人;校医或学校护士69人,生物教师兼职健康教育教师14人,专职健康教育教师4人,其他教师5人。平均年龄(42.23±2.31)岁。
1.2 方法 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根据我国具体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2)艾滋病基本知识和态度;(3)接受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情况;(4)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和存在的困难。采用不记名方式答卷,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在填写调查表前,由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和注意事项。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被调查教师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识(性传播、经血传播、母婴传播)掌握得非常好,正确率都在90%以上;但对共用厕所、蚊虫叮咬、得性病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等知识掌握得较差,尤其是对艾滋病目前无有效的疫苗和治愈方法答对率很低,分别只有46.7%和64.5%。有35.3%的教师回答曾接受过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见表1。
被调查的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主要来自书籍、报刊、杂志(76.9%),其次为电视、广播(45.2%),培训在各种来源中居第5位(23.6%)。
将艾滋病知识题目计分,答对1题得1分,满分14分。结果显示,接受过培训的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得分为(11.72±1.68)分,高于未受过培训的教师得分(10.25±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P<0.01)。回族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得分为(10.86±1.23)分,低于汉族教师的(11.43±1.09)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预防艾滋病的态度 几乎所有的被调查教师都赞同在初中和高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对在学校讲解正确使用知识的态度中,有44.6%的教师赞同在初中阶段讲,71.7%的教师赞同在高中阶段讲(表2)。96.8%的回族教师反对在初中阶段讲解正确使用的知识,49.2%的回族教师反对在高中阶段讲解正确使用的知识。
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态度总得分为(11.19±1.55)分,高于未受过培训的教师总得分(10.24±1.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P<0.01);回族教师对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态度总得分为(9.32±2.01)分,明显低于汉族教师总得分(11.67±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P<0.01)。
2.3 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 多数教师表示对艾滋病毒感染者不歧视,但仍有部分教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不够宽容,或缺少同情、关心的态度。见表3。
2.4 校医和健康教育教师希望学习的知识 84.6%的教师回答需要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知识,在知识需求中居第1位;其次为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基本知识(72.8%);还有66.7%的教师表示想要了解有关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研究进展。
2.5 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困难 在47名曾开展过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教师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害怕提及敏感问题(45.3%)、缺少课时(23.6%)、不知道具体的教育方法(20.3%)及难以把握教育的度(12.6%)。
3 讨论
3.1 重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宁夏部分中学校医关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对于有些不传播HIV的途径如蚊虫叮咬、共用厕所等认识较模糊,仍有32.6%和19.4%的教师不知道蚊虫叮咬和共用厕所不传播艾滋病,部分校医不清楚剃须刀、牙具传播HIV的危险,不清楚患性病者更易感染HIV;分别有46.7%和64.5%的校医不知道目前尚无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也无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学校是有效促进学生、个人、家庭和社区成员健康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校医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提示在今后对校医的培训中不能只强调传播途径,还要讲清楚不传播的途径,注意纠正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消除大家的盲目恐惧,这对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3.2 积极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和歧视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仍有相当部分的校医回答不愿意与感染有艾滋病病毒的同事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44.5%),有28.3%的校医不同意让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有39.0%的校医同意让艾滋病人远离他人生活。在调查中校医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对AIDS的恐惧心理与歧视并不完全是由于知识缺乏造成的。有关专家认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整体预防[1];而歧视会产生负效应,是一种社会危险因素。因此,如何消除恐惧心理和歧视行为应作为今后培训工作的重点,也应作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
3.3 大力开展校医培训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校医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大部分校医(76.9%)从书籍、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获取信息,培训在各种来源中仅居第5位(23.6%),因此掌握知识不够系统和全面,与相关报道[2-3]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应加强校医的培训,扩大培训范围,使大部分校医都能有机会接受全面系统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说明各种大众传媒覆盖面广,资源利用及传播效率高等。应充分利用专题培训与大众传媒相结合的方法,满足广大校医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需求。
关键词:绩效工资;现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固原市疾控中心绩效管理和考核分配制度现状
1.酝酿与当时供给体制相适应的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固原市疾控中心自2003年5月组建,针对原有事业单位管理及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为了更好地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全面加强机构的基础管理,更好地发展疾控事业,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先后出台的一系列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精神,2005年中心开始酝酿与当时供给体制相适应的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总体思路是,健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全面实行岗位工资制,探索实施年薪制、项目奖励制,在确保不突破工资总额的前提下,逐步拉大分配档次,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2008年引入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和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概念,探索建立深化疾病预防控制基础管理,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体系。试行成本由中心本部与科室两级分摊结算的模式,以增强职工的费用意识,同时实行收支结余超指标奖励。
2.积极探索,寻找突破口、结合点。疾控中心作为一个公共卫生技术服务专业机构,是以提供社会公益为主的事业单位,其工作性质、目标、要求和管理特点等与向社会提供消费产品获得利润价值的企业不尽相同。然而绩效管理作为现代组织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形式,是针对组织或单位中每一个职工所承担的职责,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职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和单位目标的实现进行评估,把个人的贡献与报酬有机结合,其基本理念、机制在疾控机构仍然适用。为此,本中心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寻找突破口、结合点。在推行“两级管理、两级考核”管理改革的同时实施“两级分配”,量化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评分细则,逐步建立完善量化绩效考核机制。
二、几点体会
1.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由于中心引入并实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虽有先例可循,但仍属摸着石头过河。因而,正确的舆论导向,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详尽的实施工作方案,通过试点逐步推广的工作方法,是实施改革的前提。通过反复的组织、思想工作,使广大干部、职工逐步加深对改革的内涵的理解,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认可度,营造有利推行改革的良好氛围是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
2.同步推行相关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完善运行机制。近几年结合单位实际,经过调研论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相应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如科室重组,“两级聘任、双向选择”的用人制度改革,技术服务的双轨制,编外专技人员聘用制,部门与科室“两级管理、两级考核、两级分配”制度等。制度和机制的配套实施是改革顺利开展的保障。
3.强化机制建立,坚持个性化原则。通过绩效考核,绩效分配提高了部门和职工的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稳步推进”原则,以机制激励职工奋发有为,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类型区别对待,对工作性质有差异的部门制定个性化的评估标准,是实现绩效管理、分配制度改革最终目标的有效手段。
三、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对策
1.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改革。面对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采取何种态度十分重要。按照“限高、促中、提低”的要求来推行的工资收入分配改革。涨工资、增福利、补“落差”是公平机制下的调节。创造机会均等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激励作用,才能真正有效遏制贫富扩大的趋势。固原市疾控中心的改革实践证明主动思考、积极应对、提前部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为改革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顺应变革,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是为职工谋求更大的利益。
2.积极行动,提高认识。为更好适应对疾控机构绩效评估考核的要求,中心领导层以积极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正视绩效工资考核与分配制度改革对疾控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将会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现行机构管理和经济运行模式下,可能产生的冲击已作出积极反应,采取了一些策略性调整举措,如工作重点围绕绩效评估体系,对考核指标进行全面梳理,调整原有的工作内容,拾遗补缺。对检测项目和能力,力求达到应具备的条件,优先配置履行规定职能、任务的人员、设备,对尚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前部署,通过各种渠道,继续争取政策,宽松工作环境条件。同时系统评估与对口调整也是主动适应的应有举措,对诸如经济运行模式、人才培养基金、合作科研开发、岗位绩效考评机制重建等已有管理制度也应进行梳理,做出必要的调整,以适应目前的经费供给体制。
3.积极探索、研究思考新方法。根据机构“三定”方案,部门的人员配置在符合机构职能和任务要求的前提下,将会有较大的调整;同时与绩效评估体系相适应,机构收入与分配全面纳入财政预算,收支均须符合计划,项目经费管理更加严格,必须有较强的预见性,原来经费使用惯例必须调整。因此,经济运作模式计划性加强,任何项目都要按计划操作,对此必须认真研究,早作准备,否则可能影响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 吸毒人群; 艾滋病; 预防知识; 信息获取途径
艾滋病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具有易于流行、死亡率高等特点,对人类的生命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均造成严重的威胁。吸毒人群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其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健康和安全。提供合理的信息获取途径,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干预是降低吸毒人员这一高危群体的艾滋病感染率的有效方法[1]。以我市戒毒所接受戒毒治疗的吸毒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匿名问卷形式调查其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信息获取途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1年9月~2012年8月在我市戒毒所接受戒毒治疗的吸毒人员375例为研究对象,男性280例占74.67%,女性95例占25.33%;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为(27.84±6.86)岁;体重44~76kg,平均体重为(64.53±10.34)kg;吸毒史0.5~5年,平均吸毒史为(2.03±0.67)年;其中已婚243例占64.80%,未婚132例占35.20%;教育程度包括大专以上78例占20.80%,高中105例占28.00%,初中及以下192例占51.20%。
1.2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问卷形式调查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信息获取途径。艾滋病预防知识问卷包括10个问题。每题计10分,总分为100分。得分为80~100分者为优,60~79分者为良,60分以下者为差[2]。
问卷项目:(1)与固定发生是否能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2)从外表能否判断是否携带艾滋病病毒;(3)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否能降低艾滋病传播风险;(4)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5)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一起进餐是否会感染艾滋病;(6)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是否会感染艾滋病;(7)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是否有可能得艾滋病;(8)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生下的婴儿是否有可能感染艾滋病;(9)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是否会感染艾滋病;(10)吸毒人群是否为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3]。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18.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结果
2.1艾滋病预防知识掌握程度
全部吸毒人员中对艾滋病预防知识掌握程度为优102例占27.20%,良135例占36.00%,差138例占36.80%;其中2/3以上的吸毒人员对艾滋病预防知识不能达到很满意的掌握程度。数据见表1。
2.2信息获取途径
经问卷调查发现艾滋病预防知识及相关信息获取途径包括电视、广播、报刊、书籍、医生、朋友等,多数患者通过上述一种或几种途径获取艾滋病预防知识。数据见表2。
3讨论
艾滋病又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4]。患者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累及皮肤、黏膜、淋巴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多器官、多系统[5],同时可并发多系统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严重者可引起死亡[6]。
目前临床对于艾滋病尚无彻底治愈的治疗方法,现有的医疗水平仅能部分控制艾滋病病情,仍有相当数量的艾滋病患者病情无法控制而死亡,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7]。吸毒人群以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壮年人口为主,多数无正当职业,流动性较大[8]。由于吸毒人群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有限,其个人防护意识薄弱,吸毒人员常采用静脉注射,为节约吸毒成本常共用注射器,或使用不洁注射器[9]。该年龄段的吸毒人员多处于性活跃期,常有多个,较为混乱,安全套使用率低,吸毒后产生性兴奋,不安全较多。此外,部分女性吸毒者为获取毒资而也是艾滋病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10]。上述均是导致艾滋病病毒在吸毒人群中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吸毒人群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性较大,应作为艾滋病预防知识宣教和干预的重点人群。
从本调查的结果来看,吸毒人员中仅有27.20%对艾滋病预防知识掌握较好,约有2/3以上的吸毒人员缺乏正确的艾滋病预防知识,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信息来源不规范,有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之嫌。
吸毒人员的教育程度往往不高,其对艾滋病预防知识多通过朋友口传或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方面获得,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尚有待提高。由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吸毒人员往往不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感染率较高。
戒毒所是吸毒人群相对集中的场所,一般戒毒所均配备戒毒药物和专业的医护人员。在今后的艾滋病预防宣传工作中应利用这一场所的特殊性和便利性,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加强健康教育,提倡洁身自爱,鼓励其戒除毒瘾,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深吸毒人员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正确认识和掌握程度,降低吸毒人员这一高危群体的艾滋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北京: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2007:5-6.
[2]石健,林新勤,陈世海,等.吸毒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及信息获取途径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5):2858-2862.
[3]李丹,,严俊,等.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信息的干预需求指数.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329-5331.
[4]高丽,李晓春,王丽艳,等.HIV感染的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知识和行为调查.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7):702-704.
[5]孙红琼.井研县艾滋高危人群分布及居民艾滋病知识调查.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7):551-553.
[6]舒銮健,昌辛崛.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吸毒青年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0):1903-1904.
[7]孙蕊蕊.英德市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40(2):43-46.
[8]韩德琳,李治军,何勤英,等.2007-2009年成都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4):264-266.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十二导联心电图P波离散度对小儿甲亢患儿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85例小儿甲亢的患儿进行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检查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患儿是否合并有房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分为4组,单纯甲亢无房性心律失常组(A组)、房性早搏组(B组)、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组(C组)和阵发性心房纤颤组(D组),依据常规十二导心电图,计算出P波最大时限,P波最小时限以及P波离散度。结果:A、B两组Pmax,Pd比较均无显著差异;C、D组与A组Pmax,P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ax≥110ms预测房颤特异性为83%,敏感性为84%,阳性预测值为79%;Pd≥40ms预测房颤特异性为88%,敏感性为89%,阳性预测值85%。Pd≥40ms以及Pmax≥110ms合并来预测房颤特异性为95%,敏感性为78%,阳性预测值为92%。结论:Pmax、Pd可预测甲亢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Pmax和Pd结合预测房颤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更高。
【关键词】P波离散度;小儿甲亢;并发房性心律失常;预测价值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由于各种发病原因导致患者的甲状腺的功能加强,甲状腺合成和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最终导致发生各种临床症状的综合征。甲亢是内分泌科临床上的常见病。有文献报道,近年来,小儿甲亢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房性心律失常是小儿甲亢患者的临床表现。目前的相关研究普遍认为,P波离散度可以用作临床上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指标[2]。P波离散度是应用同步记录的体表十二导联的心电图中,测定不同导联中P波的最大时限和P波的最短时限之间的差值。笔者通过对P波离散度的研究,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对甲亢患者合并房性心律失常及房颤的预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小儿甲状腺亢进的患儿85例,入院后所有的患儿给予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并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各种类型的房性心律失常,将以上85例患者分为4组,分别是:单纯甲亢无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组(A组)、房性早搏组(B组)、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组(C组)以及阵发性心房纤颤组(D组)。四组患儿中,A组患儿有29例,占34.12%,男性13例,女性16例;B组患儿有16例,占18.82%,男性7例,女性9例;C组患儿有4例,占4.71%,男性2例,女性2例;D组患儿有36例,占42.35%,男性11例,女性25例。
1.2研究方法
以上所有的患儿在房性心律失常尚未发作,转复为窦性心律之后24小时到48小时内,对患儿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进行记录。具体的检查方法为:首先让患者取仰卧为,放松休息5分钟左右后,采用心电图分析仪,按照每秒50毫米的速度走纸,增益为每毫伏20毫米,同步记录患儿的十二导联心电图。待患儿的心电图基线平稳,心电图纸上可以看到清楚的心动周期时,进行打印。所有的患儿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都是由同一位专业的心电图医师操作的。根据患儿的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的检查结果,计算出P波的最大时限,P波的最小时限以及P波离散度。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根据公式: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敏感性;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特异性,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阳性预测值[3],分别计算出其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从而评价P波离散度对小儿甲亢患者并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所收集的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软件包进行分析,各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验证,P
2 结果
经过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将A组和B组患儿的P波的最大时限(Pmax)、P波的最小时限(Pmin)以及P波离散度(Pd)进行比较,两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患儿的Pmax、Pmin以及Pd与A组的患儿比较,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甲亢是临床上发生心房纤颤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文献报道,大概有10%-15%的甲亢患者会并发心房纤颤[4]。房性心律失常也是小儿甲亢临床上的临床症状之一。从本组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应用Pmax以及Pd预测小儿甲亢患儿,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可以应用常规的十二导联的心电图,筛选出Pd阳性的患者,并在临床上对Pd阳性的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准确发现和诊断小儿甲亢并发房颤。因此,我们认为,Pmax以及Pd可以用于预测小儿甲亢患儿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发生,Pmax和Pd的结合应用,可以使预测房颤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以及特异性。
参考文献
[1] 吴艳华. 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因与治疗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490-3492.
[2]郑治. P波离散度与房性心律失常关系探讨[J]. 河北医学,2007,13,(10):120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