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8:16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发展的痛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电子通信技术;农业发展;有线通信;无线通信
1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现状
1.1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
通信技术在现代化社会中已经十分普遍,主要是通过电子设备传播数据、语言、图像等信息的传输系统。其按照传输媒质可以分为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
1.2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现状
高科技农业生产方式在世界各地的农业领域十分盛行,大大减少了人力的资源和费用,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我国相比于其它发达国家来说,通信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对于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研究速度是十分快速的,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通信系统[1]。但仍有少部分地区通信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应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农户思想传统,对通信技术的认识不足,认为其安装成本高、暂时利益小,从而不愿意在通信设备上进行投资。因此,我国要加强对通信技术的研究力度,解决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难题,实现全方面的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
2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有线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有线通信技术是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电子设备作为传送数据的媒介,其优势在于传播数据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等。在农业生产领域常用的通信技术主要有RS-232/422/485、Field-bus、Ethernet等。RS-232/422/485在农业生产早期应用较为广泛的有线通信技术受到地势、距离以及环境的影响,其安装以及维修的成本较高,当受到恶劣天气或是环境变化的影响事,容易导致电子通信设备受损,从而降低其传播数据的质量,因此这种通信技术逐渐被农业生产所被淘汰。Field-bus技术在农业发展的几十年间不断研究和创新,在40多种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有CAN、PROFIBUS、FF等。它取代了传统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了用户的互操作性、网络的开放性、通信网络的全数字化。虽然这种技术可以节省成本及硬件数量,但其受到距离的限制,要依靠Ethernet和信息网的骨干Inter-net进行传送数据,这两种通信技术的融合对实现全球化生产以及精细化生产起到促进作用。
2.2无线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根据所需通信距离可以氛围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以及无线个域网,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广域网和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主要采用GSM,GPRS,CDMA,GPS和3G等常见的全球化通信技术;无线城域网采用WiMAX(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通信技术,可以利用天线向地面设备提供高效的互联网连接;无线局域网就是生活中最为普遍的WI-FI,用户只需简单的操作和小小的投资就能获得良好的网络资源。但是Wi-Fi受距离限制和环境的干扰而产生信号强弱变化,其路由器电子设备耗电量大;无线个域网主要包括Bluetooth,IrDA,RFID等技术,小范围下的个体间传播数据的网络通信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设中,无线广域网在大型农业设施及其管理领域中获得极大的收获,例如,根据GPRS、GPS、GSM等技术为设计基础的土壤信息实时监测系统、农田水样数据监测系统、温室大棚控制系统等。方便农户实时掌握农作物状态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随着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研究的深入,无线个域网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下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例如基于红外线技术为基础的变量磷肥施肥系统、以蓝牙技术为基础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对农作物灌溉水量的控制系统等。无线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较有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因为无线通信技术在设备的建设和维护方面的资金更为低廉、组网操作便捷、扩展更为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使用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促进我国农业设施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2]。
3结束语
电子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需求可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通信技术,在合理使用现有通信技术的同时,加大对新型农业装备通信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我国精细化农业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新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涛,郑承云,张宾.无线通信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2010(12):174-175.
[关键词] 旱区农业;灌溉;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19-1
一、通渭县农业资源的现状
通渭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县区,发展旱区农业的潜力较大。一是土地面积广,大部分耕地土层较厚、土质疏松;二是光照、热量充足;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农村劳动力近30万人,绝大多数劳动力身体好,文化素质较高,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较强;四是土壤、水、空气中的化肥、农药等有害成分残留少,适宜于发展无公害农业。所以,通渭县发展旱区农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是,资源优势至今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旱区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一)自然条件严酷。通渭山大沟深、山体破碎、植被稀少,天然降水极其贫乏、有效水资源奇缺,干旱、沙尘、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干旱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
(二)农业基础薄弱。土地相对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含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完全是靠天吃饭。
(三)农业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自然规律相背离;二是与市场规律相背离,冬小麦产量和市场价格明显低于马铃薯和其他经济作物。
(四)农业综合效益低。通渭农业和农村经济仍是“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换油盐”的小农经济,仍是广种薄收、耕作粗放的传统农业,处于种什么、吃什么、剩什么、卖什么的提篮小卖水平,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综合效益不高。
二、发展旱区农业的对策
(一)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是目前通渭农业种植在经济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水平都较低状况下的有效措施。因此,选择农业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如马营、鸡川、碧玉、陇川等乡镇,形成先发展部分地区,再带动全县发展的思维,通过农业灌溉技术、间作套种技术、农田防护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化肥施用技术、作物新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保鲜等技术的配套组装和大范围推广,提高区域农业综合水平,将通渭建设成为定西市高效农业的典型样板。
(二)发展节水灌溉、有限灌溉和中低产田改造
在通渭所有的耕地中,60%以上为中低产田。因水资源的时空调控不力及灌溉方法、灌溉管理的落后,干旱与土壤次生盐碱化成为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林业及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通渭粮食和其它农作物都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所以应以马营、鸡川、陇川、碧玉四乡为节水灌溉、有限灌溉为中心,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改造中低产田,切实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质量,改善农田内外生态环境,确保通渭县农业的持续发展。
另外,大力修造水平梯田,将中央财政对开荒造田的资金,转为对节水灌溉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的补偿,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节水农业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彻底扭转各级政府以扩大耕地规模为政绩的短期行为。
(三)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扶持畜产品加工及农业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中央及省级政府要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加快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以此带动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改变通渭县畜牧业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促进通渭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出台优惠政策,为通渭牵线搭桥,组建精、深加工大集团企业,加强东部技术与西部原材料的结合,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合资企业等,使通渭成为农产品初加工生产基地、部分精深加工产品的专业生产基地。
(四)积极推行品牌战略
通渭农业的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进行,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实施特色名牌、品牌战略。一是各级政府应通过正在形成的政府网络,市场信息,介绍当地产品情况,实现网上贸易,极大地减少交易成本,尽量减小空间距离对通渭县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制约。二是各级政府要树立服务意识,转变职能,有计划、分步骤地选择重点产品,利用电视、新闻网络和其它媒体发动宣传,提高、扩大本地品质优良的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知名度,形成通渭特有的名牌或品牌产品。
此外,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引进发达技术,以促进通渭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在现有技术人员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培训、实践生产等方式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还要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的引进高技术人才,为通渭农业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推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忠,巩友林,张云霞.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02).
[2]王永霞.秦安县旱作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02).
关键词:电子通信技术;农业发展;有线通信;无线通信
1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现状
1.1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
通信技术在现代化社会中已经十分普遍,主要是通过电子设备传播数据、语言、图像等信息的传输系统。其按照传输媒质可以分为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
1.2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现状
高科技农业生产方式在世界各地的农业领域十分盛行,大大减少了人力的资源和费用,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我国相比于其它发达国家来说,通信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对于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研究速度是十分快速的,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通信系统[1]。但仍有少部分地区通信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应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农户思想传统,对通信技术的认识不足,认为其安装成本高、暂时利益小,从而不愿意在通信设备上进行投资。因此,我国要加强对通信技术的研究力度,解决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难题,实现全方面的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
2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有线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有线通信技术是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电子设备作为传送数据的媒介,其优势在于传播数据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等。在农业生产领域常用的通信技术主要有RS-232/422/485、Field-bus、Ethernet等。RS-232/422/485在农业生产早期应用较为广泛的有线通信技术受到地势、距离以及环境的影响,其安装以及维修的成本较高,当受到恶劣天气或是环境变化的影响事,容易导致电子通信设备受损,从而降低其传播数据的质量,因此这种通信技术逐渐被农业生产所被淘汰。Field-bus技术在农业发展的几十年间不断研究和创新,在40多种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有CAN、PROFIBUS、FF等。它取代了传统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了用户的互操作性、网络的开放性、通信网络的全数字化。虽然这种技术可以节省成本及硬件数量,但其受到距离的限制,要依靠Ethernet和信息网的骨干Inter-net进行传送数据,这两种通信技术的融合对实现全球化生产以及精细化生产起到促进作用。
2.2无线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根据所需通信距离可以氛围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以及无线个域网,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广域网和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主要采用GSM,GPRS,CDMA,GPS和3G等常见的全球化通信技术;无线城域网采用WiMAX(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通信技术,可以利用天线向地面设备提供高效的互联网连接;无线局域网就是生活中最为普遍的WI-FI,用户只需简单的操作和小小的投资就能获得良好的网络资源。但是Wi-Fi受距离限制和环境的干扰而产生信号强弱变化,其路由器电子设备耗电量大;无线个域网主要包括Bluetooth,IrDA,RFID等技术,小范围下的个体间传播数据的网络通信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设中,无线广域网在大型农业设施及其管理领域中获得极大的收获,例如,根据GPRS、GPS、GSM等技术为设计基础的土壤信息实时监测系统、农田水样数据监测系统、温室大棚控制系统等。方便农户实时掌握农作物状态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随着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研究的深入,无线个域网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下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例如基于红外线技术为基础的变量磷肥施肥系统、以蓝牙技术为基础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对农作物灌溉水量的控制系统等。无线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较有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因为无线通信技术在设备的建设和维护方面的资金更为低廉、组网操作便捷、扩展更为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使用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促进我国农业设施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2]。
3结束语
电子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需求可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通信技术,在合理使用现有通信技术的同时,加大对新型农业装备通信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我国精细化农业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新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涛,郑承云,张宾.无线通信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2010(12):174-17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
据《四川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工业化率达到45.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43.5%,提高1.57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3297.2亿元,排全国第四位,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7001.4元,增长14.2%。
农业现代化在“三化”中基础地位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为工业化提供重要基础
四川优势特色产业快速提升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统计,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63亿斤,连续6年增产。油菜籽产量221万吨,连续11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已由全国第2位上升到第1位,茶叶由第4位上升到第3位,蔬菜保持第5位,油菜稳居第2位,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产量进入全国前列。
尽管农业在四川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以农业原料加工的,实现产值已占工业产值的26%,超过四分之一,增速高于工业产值1.33个百分点。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相当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
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着力突破农业机械化的瓶颈制约,以“农机化示范县创建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机化进程。2012年,四川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连续两年提高5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使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了52万人,减少2.6%。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到3088.9元,家庭经营纯收入3004.9元,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农民家庭纯收入“双核心”主导特征十分明显。农民有钱后进城经商、居住、置业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拓展空间
随着四川“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四川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4%,城镇化率比“十一五”末提高3.32个百分点。
据测算,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就业岗位12.3万个;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农村劳动力48.4万人。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了空间,为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川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谁来种地”的矛盾突出
据农业厅对四川30个县的60个乡镇、120个村、2207户农户的调查,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调查表明,120个村共有劳动力15.7万人,其中外出务工7.3万人,占46.5%,其中丘陵地区为52.9%、山区为49.2%。并且在家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接受调查的2207户农户中,在家务农的只有4322人。另据调查,目前新生代农民绝大多数不会种田、不愿务农。
农民增收致富压力大
近年来,尽管四川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告别了温饱不足,总体进入小康。但与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相比,四川6600万农民奔康致富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突出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大。2012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者之间相差13305.6元,比2000年高出9326.33元。如果考虑到社会福利等隐性收入方面的区别,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区域之间、农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
产业发展支撑乏力
四川现代农业规模大而产业弱的矛盾明显,品牌不响和新型经营主体发育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集中反映在产业效益不高,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乏力。
据统计调查,2012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001.4元,在全国排在21位,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900多元。其中来自农业的经营性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9.6元,占了差距的51%。
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
尽管四川对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增长较快,但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2012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38.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62.8亿元,仅占2.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城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巨大差异,制约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进而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
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机化示范县”工程,强化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着力使农业机械化在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在大宗作物全程机械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优势产业的扶持,紧紧围绕马铃薯、茶叶、柑桔、油菜、蔬菜(含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加快培育近期能进入全国前三位的高粱、蔬菜、稻谷、食用菌等优势产业,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下大力培育打造品牌,努力提升“川”字号农产品的影响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为抓手,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过程监管、质量追溯等关键环节,落实到位各项监管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让广大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农产品。
关键词:农业机械;电子档案;发展
中图分类号:S220.1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机械以及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档案管理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对农业机械以及驾驶(操作)人员实施科学管理、正确决策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促使农业机械化快速普及,并得到蓬勃发展,按照国家提出的农业机械化目标,落实“以科技支撑、以科技引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具体工作,以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水平,强化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档案的管理和具体实施农业机械以及农机电子档案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为农业机械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必然条件。
1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辅相成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开展实际工作的需要。纸质档案是电子档案的基础,同时电子档案也是档案发展的需要,两者关系相辅相成,在现代档案工作中,缺一不可,但是电子档案尤其优越性,更能适合现代化工作的需要,因为电子档案具有处理快、查找不复杂、传输速度节省时间的优势,根据这些优势要求,现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必然离不开电子档案,所以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两者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完成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2 农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现状
2.1 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程度不够,岗位职责不明确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建立好一套完整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岗位责任制,使档案从收集、整理、备份等一系列工作缺乏制度化约束。
2.2 档案信息化、科学化管理程度不高
目前仍然没有全面的普及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有的甚至没有建立起农技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不能很好的为农机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服务。
2.3 上级领导对农机档案管理重视不足
当前,各地区普遍缺乏专业的农机档案管理人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无人管理或临时代管现象,造成农机档案丢失。而专职管理农机档案的人员,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业务培训,不熟悉档案工作的业务流程。有的出现领导不重视,人动频繁,造成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借出档案不能及时归档等现象,这些人为的造成了档案材料的不完整性和不确切性。
3 农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个别单位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县市的档案管理工作分工不明确,出现兼职管理、无人管理、多人管理的现象频繁出现,导致农业机械档案管理混乱,出现档案丢失、查询困难的局面。
3.2 档案信息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农机档案为农机人事工作和经济建设服务,多数是被动提供信息,查阅的大部分内容是农业机械的自然情况、购买者信息、补贴信息等,为农机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受传统观念影响,提供利用档案主要方式是坐等上门服务,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3.3 管理维护水平较低
有的农机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因更新不及时而不全面,需要与档案进行核对后才能提供。有的农机档案管理人员信息需要鉴别才能确认,如干部学历信息需要组织、人事、教育等部门认真核实,一旦工作不细就形成了错误信息。多数单位对农机信息应用较少,只能做一些简单查询、报表之类的工作,而与农机工作的综合评价等工作联系不紧密。主要原因是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息功能不够强大。
4 强加农机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在设计归档范围、分类标准、立卷要求、移交手续、工作职责及保管、借阅、记录、统计等方面监理缱绻农机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农业部“三个规范”的要求,建立农机档案室,实行“谁负责、谁签字”的原则,确保档案内容规范、完整。
4.2 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环境管理
加强农机电子档案管理的电子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照相机、复印机等办公器材,确保硬件设施提档升级。档案室内需具备灭火器、防虫剂等专用的档案管理用品,切实做好防盗、防火、防蛀工作,保证了农机监理档案安全。
4.3 定期开展档案清查,确保档案真实完整
在加强源头管理的基础上,定期对所有农机监理业务档案进行全面检查、清理、整理,及时对存在的问题、缺少资料的档案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员总台帐和分台帐。
4.4 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档案台账
将农机驾驶员、农机车辆档案全部实行微机化管理,确保纸质、电子档案完整相符。
4.5 强化管理,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
组织信息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政治强、业务精的专业人才作保障。坚持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并重,选好配强组工信息员,把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懂技术、会管理的工作人员选配到信息化工作岗位。组织干部要切实转变观念,自觉树立信息化意识,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提高农机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瑞新,阚建华,朱云才.新型农业机械推广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06(5):26-27.
[2] 杨锁红.泾川县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10):32-34.
[3] 黄和祥,刘守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5(3):39-40,43.
关键词:拓扑分析;配电网;GIS系统;配电网GIS系统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目前一些应用在电力公司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电力行业使用的电力设施具有地理的分散性,给电力系统的设备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前期由于受到技术限制,只能采用数据库技术管理设备的技术和运行参数,后期应用图形处理技术绘制线路走向图,又因为数据库管理缺乏联系,导致信息无法充分共享,低级的图形处理技术无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设备管理。
2.在电力系统配电线路的设备管理中,涉及许多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数据和图纸。而且,工作的要求各有不同,产生的业务图纸会因为地区不同、数据内容不同而各异。传统方法费时费工效率不高而且容易产生差错,而采用一些绘图软件绘制电力图形信息系统,虽然作图功能强,但无法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管理。
3.信息无法共享。
电力企业的生产运行及设施维护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生产过程中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各个管理单元中既要分散完成对电网设施资料的更新维护,同时又需要共享各种的“交叉信息资料”,但目前还无法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及时准确,影响了生产管理工作效率,也浪费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配电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众所周知,配电网是连接供电企业与用户的重要桥梁,对于整个供电系统而言作用至关重要,但它结构复杂,线路分布广,设备种类多,改造更新频繁等。因此,通过应用配电网GIS系统,把配电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以及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信息结合在一起,将会显著提高供电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而以配电网GIS系统为平台所做的配电网拓扑分析,也会给传统的拓扑分析算法(即基于配电网一次接线图)开辟新的思路。
1.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选择
在开发电力GIS之前,选择合适的开发平台至关重要。而当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几种GIS平台在操作系统和行业标准等方面各有不同,详见表1-1:
表1-1 GIS开发平台比较
Table1-1 Comparison of GIS development platform
从表1-1可见, 主要适用于庞大的、企业级、功能强大的系统,成本相对较高:ArcInfo主要应用于电力方面,其原因在于它不仅可以实现电力企业的一般功能,而且系统比较稳定,性价比高;MapInfo虽然在电力方面也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其功能弱于ArcInfo,并且不支持拓扑矢量数据;国内产品SuperMap从整体性能上虽比它们差一些,但其价位比较低,本设计采用SuperMap作为开发平台。
2.配电网GIS系统的构建原理
(1) 配电网的结构特点
输电网和配电网在一次系统接线和二次系统装备上有许多差别,因此,在设计及开发配电网GIS系统时应把握以下特点:
配电网以辐射式运行的网状结构为典型,输电网连接方式为网状;配电网的分段器等设备一般是沿着配电线路进行安装,而且主要是在送电线路杆塔上,输电网的设备一般都在变电站内装设;
配电网内要求安装远方终端设备(RTU)的数量通常比输电网所需数量要多;
配电网的数据库规模一般要大于所连输电网的数据库,而且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需方负荷变动与检修更新非常频繁,使得配电网的设备管理和规划设计更为繁琐;配电网通信系统装置比较复杂,对通信方式和通信速率造成不利影响。
(2) 配电网GIS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
配电网GIS系统的构建原理是:通过采取数据库技术联系起在配电网中电力设备的空间地理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空间定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检索,建立复合拓扑结构的空间数据库系统,实现生产信息与地理图形信息的紧密结合。其中一些关键技术值得关注:
①GIS的基本技术:配电网GIS系统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强大功能的GIS系统,需要在比较成熟的GIS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才能得到;
②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技术:要确保建立的设备库不受设备的数量、类型、属性的影响。由于配电系统中数据类型繁多,各类数据间拓扑关系复杂,在设计时应保证数据结钩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③按设备分层的拓扑关系模型的实现技术:由于配电网中拓扑关系复杂的设备之间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网,因而对系统对拓扑关系的管理功能要求很高,能够清楚地反映这些关系,比较方便地被分析和利用。因此建立一种设备分层的拓扑关系模型是很有必要的。
④网络跟踪技术:应用网络跟踪技术,可以帮助分析配电系统中经常进行的操作,比如转移负荷、隔离鼓掌、分析停电范围等。
⑤与其他系统的接口技术:配电网GIS系统主要是为了将SCADA、 MIS、负荷管理系统等统一在GIS平台上,因此要求与上述这些系统进行接口,实现图形和数据的交换。
(3)配电网GIS系统的开发方案
目前,开发配电网GIS系统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的基础平台;另一种是把GIS系统作为组成部分与其他系统共同完成自动化的功能。目前国内大部分配电网的SCADA系统的功能己经开发完成,并已进入运行阶段,作为新增的GIS系统,通过数据库关联共享数据,使得各个子系统相互独立,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降低GIS的开发强度,所以第二种思路更加合适。
三、基于GIS的农村配电网络空间数据库拓扑分析
配电GIS系统和配电高级应用软件都是管理配电网的有效工具,具有独立的功能。近几年的研究工作,有力推动了在GIS平台实现了高级应用,也就是利用可视化功能,在GIS平台上显示高级应用的分析结果,但是这种结合并未得到有机统一。要想实现有机统一,必须共享底层数据,也就是要为高级应用软件提供静态数据。
利用GIS平台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高级应用软件基础模块的拓扑分析功能,配电网络拓扑分析的任务是应对由于开关信息变化所导致网络接线变化,为网络分析软件的开发工作提供帮助。电力系统中的状态估计、安全分析等许多程序都是基于拓扑分析而进行的。运行中,开关的变位导致网络拓扑的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判断网络的拓扑状态对网络接线进行修改,必然会造成判断实误。网络拓扑分析可以对开关信息的变化进行实时处理,其性能会对电力系统的其他应用程序造成影响。由于配电网络中网络元件比较多,接线相对复杂,对网络拓扑分析提出的要求就会更高。
四、结束语
传统的拓扑分析软件是基于配电网络一次接线图的拓扑,主要通过手动录入,初始数据工作繁重,准确度低。GIS系统本身具有一定强度的拓扑功能,可以支持连接性,这也正是拓扑分析所涉及的原始拓扑关系。基于GIS系统的配电网拓扑分析就可以免去原始数据的手动录入过程,进一步提高拓扑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未来应该采用拓扑分析算法为广度优先搜索法,参考深度优先的特点,设计一个更适合配电网高级应用软件的空间数据库算法。该算法的计算单元应为馈线单元,无论是在计算潮流还是计算短路电流都是一条一条馈线的计算,在馈线单元内对节点和线路进行广度搜索,这样的拓扑分析结果更有利于高级应用软件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陈静,张树文. 第三代空间数据模型及其实现. 三晋测绘,2002(6):7~9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档案管理 电子档案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03-02
农业机械和驾驶员的技术档案管理对于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来说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人员制定正确决策的依据。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发展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不断壮大,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农业机械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者带来严峻的挑战。农机电子档案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做好农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求档案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掌握,是档案管理工作者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为促使农业机械化快速普及并得到蓬勃发展,这些使得农业机械化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就必须按照国家提出的农业机械化目标落实“以科技支撑,以科技引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具体工作,以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水平体现,加强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档案的管理和具体实施农业机械以及农机电子档案系统的不断完善,软件升级和应用,为农业机械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必然条件。
一、建立并完善农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意义
农业机械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与不断完善升级,对全面开展农业机械档案资料的整理、保管和实现业务服务快捷性、资源的共享性等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提供科学、标准、规范的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当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档案工作已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档案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和计算机检索、查询是电子档案成了档案管理的重要形式,也成为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产生的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汇成浩大的信息流,成为社会改革发展和增效的宝贵资源。档案信息化是现代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水平的体现。
2.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实现资源整合,充分打破各个档案之间毫无联系和勾连的关系,使其能够实现共享和勾连,从多方便查找和管理。档案资源的整合,可以通过建立数据电子档案和管理机构的方式来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和管理,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使之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3.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电子建档的前提,也是比纸质档案管理更为有效和便捷的一种方式;同时电子档案也是档案发展的需要,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在现代档案工作中缺一不可。但是电子档案尤其更具有优越性,更能适合现代化工作的需要。因为电子档案具有服务处理快捷性;查找不复杂;传输速度节省时间;还有资源共享性的优势。这些也是建立电子档案的现实要求。在现行档案管理工作中,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两者只有对比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完成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所以说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开展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农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现状
1.电子档案规范化程度不够,岗位职责不明确
目前我区虽然有计算机等先进科学的管理设备已列入装备,但是仍然没有建立好一套完整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岗位责任制,使档案从收集、整理、备份等一系列工作缺乏制度化约束。
2.档案信息化、科学化管理程度不高
目前虽然普及了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但是系统中仍然有很多方面不完备,甚至没有建立、建全起农机统计信息网络系统,不能很好的为农机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数据分析。
3.上级领导对农机档案管理重视不足
当前,各地区普遍缺乏专业的农机档案管理人员,有些地方对档案管理专业性存在认识不足,甚至出现无专人员管理或临时代管现象,造成农机档案缺失,而专职管理农机档案人员,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参加过甚至很少参加任何业务培训,不熟悉档案工作的业务流程,有的出现领导重视不够,人动频繁,造成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借出档案不能及时归档现象。这些人为造成了档案材料的不完整性和不确切性。
三、农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地区的档案管理工作分工不明确,领导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出现兼职管理,无人管理,多人管理,岗位变动频繁,加上管理人员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导致农业机械档案管理混乱,出现档案丢失,查询困难的局面。
2.档案信息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农机档案为农机人事工作和经济建设服务,多数是被动提供信息,查阅的大部分内容是农业机械的自然情况、购买者信息、补贴信息等,为农机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受传统观念影响,提供利用档案主要是坐等上门服务,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3.管理维护水平较低
有的农机档案管理人员因信息更新不及时而不全面,需要与档案进行核对后才能确认,一旦工作不细就形成了错误信息,上级系统单位对农机信息应用较少,只能做一些简单查询。到目前为止,统计报表之类的工作还没有成熟的参与到农机电子档案管理中去,而与农机工作的综合评价等工作联系不紧密。主要原因是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息功能不够强大。
四、加强农机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在设计归档范围、分类标准、立卷要求、移交手续、工作职责及保管借阅、记录统计等方面监理缱绻农机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农业部“三个规范”的要求建立农机档案室,实行“谁负责,谁签字”的原则,确保档案内容规范、完整。
2.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环境管理
加强农机电子档案管理的电子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照相机复印机)等办公器材的管理,确保硬件设施以及软件提档升级,档案室内需具备灭火器、防虫剂等专用档案管理用品,切实做好防盗、防火、防水、防蛀工作,保证了农机监理档案的安全。
3.定期开展档案清查,确保档案真实完整
在加强源头管理的基础上,定期对所有农机监理业务档案进行全面检查、清理、整理,及时对存在的问题、缺少资料的档案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员总台账和分台账。
4.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档案台账
将农机驾驶员、农机车辆转入、过户、变更等档案信息全部实行系统微机化管理,不断快速完善软件系统建设升级改造,确保纸质档案、电子档案信息完整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