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医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8 16:28:12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的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医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中医病名;原则;方法

中医根源于中国文化,学习中医实际上就是学习中国的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载体的中医药学的发展必然要依赖翻译走向世界。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翻译工作中,大部分的中医病名都是在比照西医的病名,用西医的概念来解释中医。笔者认为,这一点不利于中医发展自己的特色。因此,笔者认为翻译中医病名应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

一、翻译原则

1.1“信”——忠实

医学英语的翻译不同于日常英语或文学英语。它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和讨论科学事实,因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对其准确性也要求较高。在中医病名的翻译工作中,忠实应是首要原则。所谓忠实性原则是指译文必须正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包括思想、感情、风格等。中医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一个医学体系。它有许多独特的概念,在用英语解释时必须保留中医原有的概念,忠实于中医特有的理论。如“白癜风”这个病,它的西医名称为vitiligo。如果照此翻译,那么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医生给出祛风的治疗原则。但如果翻译成whitepatchwind,就轻而易举地了解其中的原因,进而了解相应的中医处方。

1.2“达”——准确

准确性原则也是我们在翻译中医病名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所谓准确性,就是翻译出来的作品要准确表达中医的概念、理论和特定的专业术语。在中医中,一种病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照搬西医的术语显而是不能准确表达中医的概念的。如心悸,它的英文名为heartpalpitation。Palpitation,而在中医理论中,心悸进一步被划分为惊悸、怔忡。惊悸多与受惊有关,病情较轻;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病情较重。惊悸日久可转为怔忡。因而,仅用heartpalpitation是无法准确表达中医这个概念的。所以在翻译时,对这两种病要区别对待。惊悸可翻译成frightpalpitation,怔忡可翻译成fearfulthrobbing。在翻译中医病名时,要准确地表达中医概念,才能尽量保持中医特色。

1.3“照”——比照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医学的发展是没有国界的。对于同一种病,中医和西医的认知角度不同,治疗方式有所差别,但殊途同归。在翻译中医病名时,我们要比照西医的表达,做到最大限度保留中医特色,又不至于让西方人难以理解。

上述的三项原则是总的原则,但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还要依据当时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表达,因而译者在理解和翻译时要慎加注意,切不可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二、翻译方法

2.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把原文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便于译者翻译,缺点在于读者可能难以正确理解,但由于中医有其特有的概念体系,一味地采用西医的名称,难以确切表达中医的知识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在直译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注解,加上西医名称,可以更好的促进两种医学体系的沟通。

如哮喘。中医中哮病发作时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而喘则指气息,表现为呼吸急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可分为热哮、寒哮,喘分为实喘、虚喘。

元代的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为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后来的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称之为哮喘,为与哮证区分而命名为哮病。因此,哮喘可译作wheezingandpanting。

Wheeze:breathenoisily,espwithawhistlingsoundinthechest(espwhensufferingfromasthma,bronchitis,etc)指呼吸时有声响(尤指胸部发出的哨声,如因患哮喘、支气管炎等)pant:breathewithshortquickbreaths指喘息。(《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这样就可以把哮和喘区分开来,从而了解中医的治疗原则。

2.2意译法

所谓意译法是指根据一个词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普通用语中的意义,延伸为医学中的意义。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便于读者正确理解术语的确切含义。中医根源于中国文化,而中华民族擅长辩证思维,很多病名形象的表达了这种思想。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可根据病名所表达的意思,采用相对应的英文表达方式。

如痿病。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症。所谓痿病,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萎软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因此,它的英文名应为wilting。

这个词非常形象生动,也符合中医本意。:

1.3音译法

所谓音译法是指根据发音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外来的音译词,如阿司匹林、卡路里、马达等。我们总是先熟悉其声音,经过反复接触,并从上下文中理解并掌握其意义。在翻译中医病名时,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拼音来表示某种病症。

如痹病。痹病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内经》对痹病的病因、发病、症候分类及演变都有记载。中医的痹病有很多种类,不能仅简单翻译为athralgia。athralgia指的仅是关节疼痛,不能涵盖中医所有的概念。而且在英语中没有一个词可以把如此宽泛的内容包含进去。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只需采用拼音Bisyndrome即可。

2.4象译法

所谓象译法是指借助于具体形象来表达原义。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的每一部分都是一幅图画,因而中医疾病的命名也是中华文字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翻译时,译者可借助汉字的形象,翻译成与其形象相对应的字母。这种翻译方式通俗易懂,而且给人的印象深刻,但又有其局限性,不可滥用。

三、总结

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而中医又是中华五千年医药文化的结晶,而且面临着走向世界的机遇和挑战,因而译者的责任尤大。在中医的翻译中,译者要遵循翻译原则,采用适当方法,保持中医特色,把中医文化及中华文化准确的传给西方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NigelWisemanFengYe.实用英文中医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第2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辨证施户;感冒

感冒作为常见的、因感受四时之邪气引起的外感病,发作率高,反复率也极高,以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恶寒、发热、周身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冬春季以及季节交替时发病率最高,普通感冒为轻者,名曰:“伤风”,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名曰“时行感冒”。现代医学认为当人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则原已存在于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为鼻病毒。

1病因病机

从中医来说,其病因不外乎卫外不固及外感邪气两种,究其主因,是感受风邪所致,但又并非单纯由风邪所致,往往因季节气候变化而夹他邪而侵入人体,如冬季多夹寒邪,春季多夹风邪,暑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夹燥邪,其中尤以风寒、风热为多见。风邪夹时令之邪,由人体的皮毛、口鼻而人,侵犯肺卫,则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肺气失宣,而致感冒。时行感冒因感受时邪疫毒,故流行范围及全身症状较一般伤风感冒为甚。

2辨证分型

感受外邪之后是否发病,与感邪轻重和人体正气的强弱有关。一般来说,素体强盛,正气充沛者在感邪后能驱邪外出,而不至于发病。若体质偏弱,则卫外不固,若起居不当,或寒热失调,或受凉淋雨,或过度劳累,皆易感外邪为病。中医根据体质情况,感受邪气种类对感冒进行分型:素体阳虚者易受风寒,则为风寒感冒;阴虚者易受风热,则为风热感冒;感受暑湿之邪则为暑湿感冒;气虚感邪,则为气虚感冒;阴虚感邪,则为阴虚感冒;时疫邪气则为时行感冒。

3辩证施护

临床护理应该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理论、方法及养生保健等优势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

3.1感冒的一般护理方法

3.1.1保持空气新鲜感冒患者的休息场所要求安静,空气流通等,故定时开窗换气对于感冒护理相当重要,但在通风的同时应避免对流风造成患者再次感邪,成一邪未除,他邪又至的困境。同时做好空气消毒,比如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等这些引起感冒的主要病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生存,故在家中可用煮醋的方法使醋酸挥发至空气中达到抑菌、杀菌的作用。对病人的痰液及其他分泌物要妥善处理,避免成为传染源。

3.1.2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观察病人体温变化亦是相当重要,特别是对于儿童而言,中医认为,儿童为至阴至阳之体,疾病转归,传变非常迅速,故而每日应测2-4次。观察并记录恶寒与发热的程度及变化,可为医生辨证论治提供准确的临床资料。若患者体温急剧变化,则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医生。高温则可先行物理降温,如用酒精、温水等擦拭身体,或冰敷等。在物理降温的时候应注意保持体温,并避风,避免复感风邪。

3.1.3注意发汗感冒的治疗大法为发汗驱邪,故观察控制出汗情况在感冒护理中极为重要。发汗可起到散热、驱邪外出等作用,但中医讲究中病即止,切不可于发汗。盖汗为心液,过汗则损伤阳气,故仲景言:“汗多亡阳。”发汗以皮肤微微出汗为佳。如《伤寒论》云:“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3.1.4注重饮食感冒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清淡之品如稀粥等不但可以起到养胃的作用,还可补充因发汗而丢失的水分。切不可过食辛辣及滋补之品。盖感冒治疗大法以发汗为主,辛辣之品亦可发散,食用之后与咬协同,增大发汗之力,使汗出如雨,邪未除而正先伤。邪正交争之时,食用滋补之品,亦可资邪,往往闭门留寇。故仲景言:“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3.1.5药物煎服方法感冒所用药物多为发散之品,故在煎服过程中很重要。根据具体治法而选用的药物有不同煎法。感冒的病位主要在肺卫,属表,故在煎药时不可过煎,使药物性味发生变化,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言:“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服用药物的频次及量亦要根据病情而定,不可拘泥于一日三剂之说。如《伤寒论》云:“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3.2辩证施护

3.2.1风寒证风寒感冒患者需要安静休息所居之所宜偏暖,宜加衣被以防重复受邪气侵扰。风寒之邪以汗法治疗,通常汗出而解,服用发汗剂应当热服,服后略加衣服棉被,以助汗出,但勿使汗大出,大汗淋漓可伤阴亡阳,汗出后用酒精或是温毛巾擦干,防当风而复感风寒之邪。若发热,不宜冰块冷敷或者酒精降温,因寒主收引,若发热时骤以冰块或酒精降温,可导致毛孔闭塞而邪无出路,使病情更为严重,可适当配合针刺退热用泻法,取大椎、曲池、风池、合谷等穴。饮食宜清淡半流食饮食,忌生冷,油腻。肉面,五幸等食品。其药煎熬在十五钟左右,服用频次因病情而定,以汗出为度,不必拘于固定频次。正如《伤寒杂病论》所诉:“……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3.2.2风热证首先一般护理。风热证患者所居之地宜通风凉爽,但避免直接吹风,若发热身痛宜卧床休息,忌过度运动劳累。本证用辛凉解表之法,药宜偏温凉而服,此法遵循“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服药原则,可提高药效。服药后及时观察病人体温、出汗、伴随症状的变化。若汗出热退身凉脉静则为正胜邪退,则可不必尽剂。也可多食当季性质偏凉的水果,如苹果,橙子,柚子等,但不宜多食荔枝,桂圆等偏热性水果,食后必不利其病。若高热,可温水擦浴,便于引邪外出,同时可同风寒证采用针刺退热。饮食宜清淡半流食饮食,多补充水分,可食用清凉的黄瓜、西瓜、苦瓜或绿豆汤等;忌辛辣、油煎肥厚食品,戒酒戒烟,过劳。药物煎服不宜过长,一般在沸后即可,频次亦以汗出为度。

3.2.3暑湿证其基本方法与风热证相似,所居之室应凉爽通风,以防暑热,因湿邪重浊,故此证患者多有头身困重之证,对于此症,可与按摩局部穴位,通常的施术部位是太阳,印堂,风池及颈部的多处穴位,此法可解除恶心呕吐,脘痞等症状,亦可配合刮痧疗法:部位以夹背两侧、背部胸肋处、肘窝、过窝处为主,此类患者忌是肥甘厚腻之品,食之恐加重呕心呕吐之症,宜多服清凉解暑之品,如绿豆汤,黄瓜,西瓜等。此型患者所用药物多有芳香之品,故需后下,煎熬时间不宜过长,以沸后5分钟为佳

3.2.4气虚感冒此证多见于素体体弱之人,除外一般护理,此类患者应注意保暖,同时患者应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多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其他的娱乐活动,同时注意营养的补给,忌厌食挑食,生冷。因所服用方剂之中多有补虚之品,且不宜发汗过度,因其中含有补虚之药,煎药时注意时间比上述证型之药长,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最大程度的溶出,一般以沸后15分钟为佳,此型患者服用药物需要固定频次,以每日3次为佳。

3.2.5阴虚感冒阴虚感冒见于素体阴虚之人,或秋冬季节天气干燥,燥邪伤阴而复感外邪而致,此类病人发汗宜相当谨慎,若过汗伤阴可导致痉挛,故需严格观察其出汗情况,除服用养阴解表之剂外,可嘱咐病人多服用养阴之品,如海鲜类,水果类中的柚子,葡萄等,并可顿服沙参,麦冬等以达到滋阴之效。此类患者药物煎服方法同气虚感冒。

3.2.6时行感冒该型患者居住要静卧休息,其居住环境要求干爽,痛风情况良好,温度温和。因其具有强烈传染性,故要进行呼吸道隔离,避免与家人同用碗筷及与家中小孩、老人过度亲近。密切观察体温与发汗情况,观察出汗与体温关系,如是否战汗,战汗之后体温转归等,并及时向临床医生反映,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此类患者需严格静卧休息,此时护理人员要避免干扰病人休息,如叶天士言:“旁人切勿惊慌,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在保证患者严格休息的同时,护理人员须注意保证患者保暖,及出汗质量,即确保患者无掀被、露手足等。此类患者所用药物多为芳香辟秽之品,故煎熬方法同暑湿型;其服用频次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但应保证每日服药量足够。

4养生指导

平时加强锻炼,增强御邪能力,可从夏天开始进行冷水锻炼(冷水洗面,洗头或洗澡),体质较弱者,注意自身防护,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切忌贪凉,避免汗出当风。感冒流行期,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口罩。家中谢绝流感患者探视、来访,防止交叉感染。用抗流感病毒的中药、或30-50%的食醋蒸气消毒空气。亦可预防服药:如三根汤(葱根、白菜根、萝卜根)、贯众汤(贯众、苏叶、荆芥)连用3日,或荆防颗粒,夏季可用藿香、佩兰、薄荷泡茶饮,每日二次,连用三天可骤祛暑之效。

5结语

感冒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程度,且近年来抗生素滥用误用的情况日趋严重,使得部分患者抗邪能力减弱,而机体耐药性增强,临床上不乏简单感冒就入院治疗半月余的患者,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现代免疫学已经告诉我们,目前的感冒大多数都是细菌合并病毒的感染,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有相当的疗效,但对于病毒感染却素手无措,所以临床加强中医治疗及中医护理,对感冒的治疗及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传芳.中医治感冒.家庭医学,1997,24:56.

第3篇

关键词:中医术语翻译 功能对等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80-02

首先,认清中医翻译的首要性质是科技翻译而非文学翻译,属于信息功能文本,主要应该采取语义翻译。传递医学信息是中医翻译的核心。翻译的时候首先要翻译出其意思,再兼顾翻译出其种蕴涵的中国文化。切忌颠倒主次,虽然将行文翻译得如同文学作品般优美却没有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纽马克就指出了,作为信息的载体,形式和内容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翻译中,译者应该尽可能的让译文的形式和原文贴近,如果两者不能兼顾,那么按照文本功能进行有重点的取舍(廖七一,2000:169)。我们知道中医大部分古文写成,同时兼顾形式和内容十分难,所以我们也要根据它的文本功能进行取舍,因为是信息功能文本,所以首先传达其意思最重要,其次注意其形式并透过形式来传达文化信息。

其次在翻译中要看清楚和西医的区别,同时也要注意两者的联系,不能把中医孤立起来,现在有些译者主张用XIN GAN PI FEI SHEN来代替 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因为他们认为中医里面的五脏不仅仅是解剖概念而是更广泛的功能概念,如果将其译为西医中的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是不是西方学者无法接受?因为中医中脾主运化,而西医中只是个免疫器官。由于功能不同,所以一些人主张音译来以示区别。笔者要说的是强调民族特色是对的,但是,不能将中西医对立起来看,不能只看到个性而看不到共性。比如中医里面心主血脉,而西医里不也是心通过挤压将血运送到全身各处吗?而且他们大致解剖位置都一样的,只是功能范围不同而已,所以我说翻译时切不可孤立中医,要把中医推向世界,还是要比照西医术语,。那么下面笔者来简单谈一下翻译方法。

直译―― 可以用在大部分简单的术语,稍微复杂点的词汇,带有文化色彩的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加注释,注释其内在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文化缺省。王东风教授在其文章《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中称之为“文化补偿”也就是文内直译,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里面。这种译法优点在于能较好体现原作者的艺术动机和原著的美学价值,同时可以利用注释相对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比较详细地介绍有关的出发文化和知识,这样读者也可以通过注释,解决了意义的真空点,沟通了与上下文的关联,从而建立起语篇连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医基础理论中术语直译的具体的实例。表格中的直译是字面翻译,目的是保留中医文化特色,而注解则是就是要将文字的表层意思转化为深层意思,达到传达医学信息的目的。有些直译就能在传达医学信息的同时体现中医特色的术语,则不用再注解。(见表1)

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含有较多与西医不同的观点以及中医独特的内涵,因此,我们在尽量直译的基础上进行了解释,这样有利于读者理解中医的内涵,也达到了传达医学知识的目的,求同而存异。关于一些不适合于直译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翻译我们将在后面章节进行阐述。

下面我们再看看中药的直译(见表2)。

我们再来看看中医方剂学里的直译实例(见表3)。

我们可以看出,方剂在直译方面是有规律的,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一是主要组方药物名组成名称的剂型:直接译出方中所含药名再加上剂型,汤剂就用decoction(包括饮剂),散剂用powder,丸剂用pill,丹剂用pellet。

例如表3中的桑菊饮―― Decoction of mulberry leaf and chrysanthemum。

二是方剂的功效为名称的剂型:直接译出功效再加上剂型。如止嗽散―― Cough powder。

三是方剂作用部位与方式为名称的剂型,则直接译出方剂作用部位与方式,再加剂型。如清燥救肺汤―― Decoction for reliving dryness of the lung。

四是以方剂药物形状颜色命名,如紫雪丹―― Purple snow pellet。

五是以方剂中药物比重来命名如六一散―― Six to one powder。

意译―中医中的意译就是要将文字的表层意思转化为深层意思或者将将文字的深层意思转化为浅层意思。(见表4)

意译之二就是将繁复的医古文译为白话文再直接意译例如:邪之所奏,其气必虚 就是说体弱多病那么翻译为英文就更简单:weak physique is liable to illness。再例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则意译为:“the heart is like monarch from whom spirit emerges.”再如: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意译为:“winter is the season of shutting.When treating disease in this season,practitioners should prescribe more medicinal and apply less acupuncture.”

意译之三就是要比照西医,,将中医中的一些疾病术语名称翻译为西医中对应的疾病,这样就利于外国读者理解学习,见表5。

这种意译要建立在对中医和西医有足够了解并且有一定医学英语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翻译出来。

音译一在中医学说中,有些术语如果采用直译或者直译加注释会引起歧义,有些采用意译却又表达太冗余的术语我们只能采用音译来翻译,并且同时加上注释来阐明文化底蕴,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医方剂中名称中含有隐喻的那部分方剂的音译,见表6。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也有不少术语需要音译:如阴阳,气这些基本的概念。音译主要用于翻译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医术语,穴位经络以及直译或者意译容易引起误解而不能表达出文化内涵的中医术语。

在总结了中医翻译的三种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注意中医翻译的程序:首先译者要是原文读者才能理解原文意思进行篇章分析然后再将其翻译为英文给读者看,译文阅读的对象是外国读者,那么我们中医文献的翻译程序就是:古汉语-现代语-外语。例如中医文献中有名的一句就是:“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上古天真论)翻译为现代汉语是:男子八岁的时候肾气就充实了,头发开始长茂密,开始换牙齿。再翻译为英语则是:“In a man,at the age of eight,the boy’s kidney qi is abundant,so his hair grows exuberant and his baby teeth are replaced by permanent ones.”在翻译行文的过程中要注意上面我们提到的术语的翻译,中医药文献翻译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既要传达医学信息又要表达中医文化。

以上就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在总结别人和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医翻译所作研究得出的结论,目前还没有人全面系统地从文化因素地角度上全面研究中医翻译,笔者希望本文能在该领域作出一些有益的探讨,同时希望能对对于中医术语的翻译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3] 黄嘉陵.最新汉英中医词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

[4] 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第4篇

【关键词】中风;中医;治疗;分析

中医所称的中风即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2006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了“全世界脑血管病死亡地图”,中国以全国每年150万人的死亡率而位居该图榜首。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都非常的高,并伴有肢体麻木或瘫痪、失眠、失语、大小便失禁、痴呆、流涎不止等后遗症发生,成为中医治疗上的一大难治病症。中风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是由于身体内部阴阳失调、正气不足、气血逆乱、内风旋动-引起大脑出血或缺血现象。中医药积聚了我们祖先数千年来与自然抗争、与疾病搏击的智慧经验,它对中风具有明显的调理改善效果,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现对目前几种常用于中风干预治疗的中医临床方法做一认识和分析:

1症状与方法

中风的治法抓住风、火、痰、瘀、虚等病机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要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法则,即所谓的辩证论治疗法。按中风医治的角度分为两类,一个是以中风各期治疗目的不同而分期治疗治疗,称为分期辩治疗法;一个是直接按中医分型而不考虑分期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称为分型辨治法。

1.1分期辨治法分期就是将中风划分成急性、偏瘫、恢复期三个时期,分别使用辨证论治。

1.1.1出现风、火、痰、瘀等标实症状的为急性期对患者用药时要注意以清肝息风的药物为宜,还要结合降逆止血的药物,达到扶正固脱、阳气潜回的目的。其中急性期又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中腑脏应以闭证、脱证分别治疗,中经络应以实证、虚证分别治疗。

1.1.2出现血瘀气短、四肢麻木等现象的为偏瘫期其中偏瘫期的患者又分为属虚证患者和属实证患者,属实证患者,要注意用以平肝化痰、调理经络、活血化瘀的药物为宜;属虚证患者,要注意进食补阳益气、活血能络的药物为好。

1.1.3出现虚实相杂或体象虚弱现象的为恢复期,此期要重视对肝肾的保养,宜使用补肾养阴、滋肾养肝、通窍活络、化痰开窍的药物治疗治疗。

1.2分型辨治法又叫直接辨治法,是指不考虑分期带来的影响,直接依据中风症状结合中医辨证,得出中风原因和选出合适治疗方法。此法可细分为益气活血通络法、通腑泄热法、平肝潜阳法、醒脑开窍法等。

1.2.1益气活血活络法患者因“因虚致瘀,筋脉失养”而发生脑卒中,经脉络道淤滞不利,阻塞不通,临床表现为手不能握住东西、脚不能行走,严重的出现半身不遂症。治疗时要以益气活血为主,先通经活络,再温筋养血,还可配合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使经络畅通。

1.2.2通腑泄热法身体气机失调严重,导致中焦阻塞、胃肠运转受障,出现热气积聚肺部无处宣泄症状,应结合上行下通的方法,先清热气,再通六腑,所以要结合使用通腹泻热、软坚散结、和胃止呕、顺气排污的药物。要是患者体制过于虚弱,出现口干舌燥和肠道干燥排便困难的症状,可合理使用益气养阴的药,实现润肠通便理气,排除身体内的热气。

1.2.3平肝潜阳法由于平素肝火旺盛,导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使肝阳上亢、气血上涌、扰乱阳气而导致中风。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伴有头痛脑涨、脉弦等。对其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慎重用药,宜用调理阴气平衡的药物以潜阳,降逆泻火以控制阳气回升,舒筋脉。

1.2.4醒脑开窍法此法主要用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痰热内封与脏腑不能通窍的患者。中风后患者容易损伤脑络,导致失明或痴呆。用药宜针对醒脑开窍、活血散结。分清病因偏阴或偏阳,制定用药剂量且要配合养元补气的食品一起服用。

2结论

中医药干预治疗中风的方法多种多样,且针对性强,一症一药,治疗效果明显,很好的发挥了中医药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传统优势,但疗程较长,见效速度缓慢,相关人员应该重视对药材剂量改变方面的研究。经过多次临床研究分析,中医诱导治疗在活血通络、熄风祛痰方面功效显著,分期辩证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对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均未出现毒副作用。说明采用中医治疗中风能准确辩证发病机理,疗效确实可靠,效果明显且安全有效。在发病早期如果结合应方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一起治疗,能收到更理想的效果,为积极探索改善中风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林心君,梁晖.急性脑梗塞辨证分型与血脂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63-2166.

第5篇

方法:临床用中药调理、小儿推拿、生活调养这些方法。

结果:经过这些方法调理的患儿不易再生病或病后易愈、病程缩短。

结论:脾虚的患儿容易患各个系统的疾病,因此治疗一些因为脾虚导致的多病患儿应从健脾论治并且中药调理、小儿推拿、生活调养,这些方法效果良好而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脾虚 易病 儿童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43-02

李东垣早就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即肯定了脾胃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组方用药、服药禁忌、药后护理、病后调养等各方面都体现了治未病重在脾胃这一学术思想。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就容易发生各个系统的疾病。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当然也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其中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与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

1 造成脾虚的病因

1.1 生理因素。中医学把小儿的生理特点归结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即小儿时期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成熟和不完善的阶段。清代吴鞠通认为小儿时期机体的生理特点是“稚阴稚阳”的表现。有“稚阳”的存在,某些脏腑在功能上表现相对不足,如“脾常不足”,这是小儿脾虚的主要生理因素。

1.2 喂养不当。小儿本身就是冷暖不知自调,饥饱不知自节。笔者临床观察大多数脾虚患儿有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喂养失宜、尤其是添加辅食的时间、量没有把握好,很多患儿就是在不当添加辅食后开始出现一系列的疾病;过食肥甘厚味、煎炸烤炙及高脂肪食品或小儿食用冷饮冷冻食品造成脾胃损伤;另外除了饮食,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细节也很容易伤害到小儿的脾胃:比如,孩子一到家就脱掉鞋子在地板上跑、睡觉时腹部不盖东西。

1.3 病后所致。目前的状况是小儿生病后家长大多先选择西医西药治疗,治疗小儿病症抗生素的应用量相当大,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抗生素应为苦寒攻伐的药物,而一些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则多为解表之品,加之小儿本为肺脾不足、全而未壮之体,用药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故小儿感染后极易导致或加重脾虚。

2 中医调理方法

目前临床上尽管脾虚易感儿的病情表现不尽相同,但多表现为食欲不振,甚则厌食,面色苍黄无华,形体消瘦,体重不增,发枯失泽,睡眠不宁,手足心热,多汗,腹胀痛,四肢倦怠,易于疲劳,大便干燥或如球状,便不成形,易感冒,并常伴发咳喘或过敏之症,但是总体来说根源在于脾虚。所以临床上不管是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当以健脾为主,同时随证配合相应的方案治疗。可以用中药调理,小儿推拿,以及生活调养等方法治疗脾虚易感儿,因为很多易感儿本身没有太多器质性的疾病,只是功能失和,需要的是调理。

2.1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涵盖面广,可以根据小儿身体的情况变化随时调整方药,灵活有效,而且可以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比如临床上一些脾虚易感的患儿常可以通过冬令时节进补膏方或选用一些重在补脾的方药,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异功散,常用药如党参、莲子、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有学者[1]用健脾益气散(黄芪、党参、山药、当归、白术、防风、陈皮、甘草)为主方预防小儿反复上呼道感染。1个月为1疗程,总有效率94%。服药1周后,大部分患儿食欲增加,2周后呼吸道感染次数开始减少,30d后疗效显著。3个月后复查免疫指标,多数患儿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提高。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对于久病体虚,正气不足,反复感染的患者使用健脾药物可以提高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从而取得比单用抗生素更满意的疗效。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初愈时,采取适当的调养、治疗,防止复发。脾胃不足、运化失常是复感儿外感的根本,临床门诊中发现应用一段时间抗生素后,小儿呼吸道感染症状缓解或痊愈,但食欲仍很差,身体虚弱,家长为了改善患儿食欲,增强患儿体质、防止复发,出院后寻求中医调理的患儿家长越来越多。家长有这种病后防复的意识是值得欣慰的。

2.2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为外治法,其特点是简、便、效、廉,不受环境及时间的限制,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调理作用良好,易被患儿和家长所接受,应具有更广阔的研究前景。临床上一些小儿没有任何疾病经常做保健推拿、或者一些脾虚易感的患儿经常做一做推拿,基本方是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八卦、清六腑、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捏脊等。结果显示:小儿的体质明显会增强,脸色好,不易生病,即便是易感患儿发病次数也会明显减少,发病时症状明显减轻,疗程缩短。

2.3 生活调养。笔者觉生活调养很重要,因为很多脾虚易感儿都是喂养不当造成的,恰当的喂养可以让孩子健健康康的成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药后之,乱已成而治后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饮食的调治很多时候可以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改善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恢复营养代谢中的正常平衡。孟仲法[2]认为家长应该减少患儿甜食,禁食煎炸烘烤食物,3岁以上患儿每日给鱼、虾、瘦肉、禽、蛋等食物不少于50g,多给患儿吃豆类及豆制品,适当多吃真菌类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等以及绿色蔬菜。笔者觉得这个讲法很有道理因为甜食不仅伤害脾胃,而且多食还会伤肾,尤其遗尿的患儿不可食甜,煎炸烘烤食物本身就是不健康食品,影响小儿健康发育,而且还容易造成内热,内热之后更易感病,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需要大量的能量,故应多食鱼、虾、瘦肉、禽、蛋等高蛋白食品。另外笔者觉得小儿应少食冰冻食品和饮料、多喝白开水、小儿脾常不足、食冷之后更容易损伤小儿脾胃,小儿应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白开水人体最容易吸收。

3 结论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中医学的脾不仅包括现在解剖学所指的脾,而且代表着一个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功能单位,是人体中的淋巴器官,消化系统不仅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面对小儿五花八门的疾病,我们应该追本溯源调养好小儿的脾胃,中药调理、小儿推拿、生活调养这些方法效果良好而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中医经典;阅读;方法;创新

1 研究的重要性、创新性

中医继承是发扬中医的关键,而诵读中医经典可谓是传承中医事业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中医经典的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医的理论水平、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和中医临床水平。纵观古今,历代名义都把诵读中医经典作为治医、行医的一项基本功。所以对于一个个满怀悬壶济世、救人治病的凌云壮志的中医学生们来说,深入阅读中医经典意义非凡。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中医院校的的现状是这样的,因为一系列原因大部分学生读经典的积极性并不高。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同学们忽略这方面的学习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同学们的重视性不够。;另一方面,他们对这些古老的文字不太感兴趣。

因此,寻找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适合当代中医学子们诵读中医经典的新方法意义重大。

目前许多本科院校为了深化本科教学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本着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目标,在校园内号召大学生们探讨创新型学习新方法。作者响应此号召,进行了中医经典阅读方法的研究。作者倡导创新性学习,通过变单一学习模式、传统学习方法为学习与班集体活动、比赛等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的新模式,使枯燥的单纯阅读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用一种特色方法勾起了同学们读经典的激情与兴趣,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去接受一项阅读任务。那么这样就成功提高了同学们读经典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中医知识的效率和积极性。

2 研究实施过程

2.1 构建新的学习模式 整体思路:通过知识竞答、相互提问等多种活动形式,并且把阅读中医经典与同学们的德育分联系到一起,自2010年9月开始开展为期一年的诵读中医经典系列精品活动。

2.2 进行阶段性优化学习方法

2.2.1 宣传创新学习新方法 通过展板宣传、校广播站广播、校报记者采访、名师讲座、不同专业、院系之间的同学交流等形式,做足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让这种研究理念和途径传播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2.2.2 多种形式活动开展 研究活动首先以比赛竞答形式在班级内部举行,拿试点班中西医临床医学2班来说,他们每周定期进行三学活动,活动主要以“知识问答”的形式进行。在三学活动中,班干部作为出题者和裁判,对同学们进行提问,所出的问题与国医经典相关,所有答案都出自原书。同时,所出的题还与所学的《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以及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等相关课程密切相关。班干部作为出题者,首先要认真翻阅经典,准备材料(材料相当于题库)以备同学们背诵,同时还要从各个方面从材料中采集题型。班干部还要负责选择公正的裁判人员。所有积极主动参与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的同学加德育分,加分细则班委和集体商议。除了加德育分之外,每周评出一个回答问题表现最突出的同学。每月再进行一次答题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丰厚奖品和证书。然后,每班选出优秀答题者代表班级,参加院系里的总比赛。

3 主要研究成果与分析

研究进行到最后阶段,以最后一次总结性的“中医经典知识竞答活动”而结束。第一临床医学院 护理学院 2009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顺利进行。此次活动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调查发现,参与此次研究活动的同学受益匪浅,一方面这种新型学习方法提高了同学们背中医经典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大大缩短了背熟经典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背书的效率。另一方面,背的东西多了,自身的中医气息也日渐浓厚,视野拓展的更宽,了解到的中医知识更加丰富。与此同时,他们还获得到了德育分和比赛的荣誉,为以后拿奖学金奠定了基础。之后,校园里掀起一阵诵读国医经典的热潮。同学们收获很多,对学习中医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从长远来看,这为传承中医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同学们在此活动中提高了阅读中医经典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大量阅读国医经典,充分了解经典中的语言,哲学思想,医学内涵,临床意义等各方面的知识,拓宽了同学们对中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使这些经典里的知识与平时所学结合起来,为学精中医奠定了基础

最后,作者希望这种与班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学习中医的的新方法能给全国的中医院校提供学习借鉴,从而促使那些为发展中医事业的有志之士们相互学习,为更好地继承中医事业而奋进。

参考文献

[1]郑玉玲.中医经典诵读[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9

[2]冯培等著.创新素养与人才发展[J].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3]陶学志.创造创新能力训练[J].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4

[4]杨友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1

[5]谢希德.创新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第7篇

【关键词】中医;康复养生;应用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99-01

慢性病是人类疾病中非常难以根治的病种之一,慢性病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由于慢性病的持续时间长,并且难以根治,因此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由于慢性病的侵蚀,使得患者家庭苦不堪言,也引发一系列医疗问题,在社会中产生一定负面作用。由于西医对慢性病的治疗的手段不多,很多患者就即希望通过中医的康复养生方法来获得健康,本文就以中医康复养生办法对慢性病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

一、中医康复养生理论

中医康复养生理论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汉朝时期,很多帝王就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来调节身体。同时中医康复养身理论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道家、儒家、佛家都对中医康复养生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就是说的养生思想不仅要注重生命的体型,同时还要注重人在生命中体现出来的价值以及做人的准则。儒家思想也很看重修身养性,守中致和,提倡人要拥有相对平和的心态,从而能够达到修身治国的思想境界。

二、中医康复养生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养生学在医学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在几千多年的发展和应用中逐渐完善,并自成体系。目前,在我国的医学界所认可的中医康复养生学主要包括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养生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医学等。中医康复养生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养生学的理论帮助患者根治疾病,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医康复养生学就具有和其他学科独特的优势。

(一)独特的医疗理论科学

由于中医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岁月发展中,中医理论不断发展进化,最终形成了中医康复养生学理论。这种理论不仅有其哲学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也有多种不同的医疗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病情采用各不相同的诊治手段进行治疗。同时,中医康复养生学还有着自身完整的医疗理论,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逐渐完善成一门独立的医疗学科。中医康复养生学跟中医的基本诊治方法一样,都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但中医康复养生学是利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以及辨证治疗等理论,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和判断,当了解到患者的准确病情后,再通过药补、食疗等方式,对患者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并帮助患者恢复元气,从而达到提升人体免疫力的目的。可以说,中医康复养生学是一门多种医疗方式并用,且融合了医疗和养生不同概念的保健科学,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色彩的医疗保健科学。

(二)养生和康复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同西医主要以治病为目的不同,中医不仅在于治病,还在于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病情,也就是说,中医的特点是集治疗和预防为一体的医学。同现代西医喜爱那个比,中医康复养生的养生保健对于人的健康更为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将大部分疾病排除在外,而不是当疾病上身后,才去要医治,这样也会极大的损伤人的元气,对人的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医康复养生法更多的是通过对人体自身的机能的调节和循环来保持人的健康,并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治愈的能力,最终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三、中医康复养生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根据中医的特点可以知道,中医对于慢性病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病情,在经过中医的调理后,病情就有所减缓,甚至在经过持续的调理,久治不愈的病就可以完全痊愈。具体来讲,中医是通过对人体的各项机能的调节以及对人体循环的不断梳理,从而达到疏通血脉、补充气血的目的,最终能够提升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并增强人体素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慢性疾病,这些患者长期受到病情的折磨,只能长期在饮食受到非常严格的控制,同时也要非常注意自身的血糖、血脂。尽管这样,这些糖尿病慢性患者的身体机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糖尿病对于人的精神和身体是一个长期的伤害和折磨。患者饮食上需要时刻节制,并且体能下降明显,并时常伴有口渴、头晕等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在此方面就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将此类症状归纳为消渴症状,属虚证,可以通过食疗的调节来减缓病状,同时也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很多临床上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

对于偏头痛的慢性病患者而言,西医对于偏头疼的诊治为供血不足,但是很难找到真正的病因,很多西医都是对偏头痛采取手术等手段,但是手术不仅要麻醉止痛,这样不仅风险很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并且患者对药物依赖性很大。对于偏头痛的症状而言,中医康复养生学认为这是一种人体脉络不通的现象。对于此类病情,可以通过对患者的气血脉络的调节来减缓患者的症状,再通过对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分析,采用统一的治疗方式,从而实现对患者的气血调理,最终缓解和根治偏头痛症状。

四、总结

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的根治上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中医康复养生方法能够对人体自身的调节,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出发,对病症进行治疗。因此,在临床上,很多慢性病都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得到了根治,不仅保证了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并不会对患者的器官造成损伤,同现代西医相比,中医康复养生方法是一种健康的医学手段,因此可以相信,中医康复养生方法的发展前景和未来会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3)

[2]李月红,彭红春,浅谈糖尿病与中医养生疗法[J].国医论坛,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