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办学校的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8 16:27:56

序论:在您撰写民办学校的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民办学校的管理

第1篇

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师资管理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政府独揽办学的局面被打破,民办教学的形式应运而生,且在迅速的发展之下,形成了事实上的教育市场。然而民办学校间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如何放大自身优势,将教师队伍培养与学生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以获得市场认可就成为当前摆在民办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对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师资管理进行探讨,来探寻师资管理的着眼点与制度保障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民办学校的与时俱进与教学质量优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师资管理是提高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石

教学质量由“教”与“学”两个部分组成,对于民办学校来讲,其学员更多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积极性高的同时,对教师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成为学院择校的依据。当然,学校的优劣同主办者的素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教师还是学员最为看重的因素。

二、民办学校师资管理的着眼点

(一)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主要指的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就年龄结构来讲,民办学校应当以中青年为主体,因为她们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的中坚力量。且青年教师亦不可或缺,其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是学校的未来,通常把握中年教师的人数比例在50%,青年教师在20%;学历结构方面,民办教师的学历仍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主讲教师,应注重对师生、博士、留学生的吸收,这对于学校声誉与办学质量提高十分有利;职称结构方面,应努力把握初级:中级:高级=3﹕5.5﹕1.5的比例,以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学术结构的优化。

(二)形成协作团结的师资群体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应当是协作团结的群体。在民办学校当中,因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教师的动态情形十分突出,故对教师间团结互动,同心同德,来保持教学的完整性、一致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且有着更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民办学校应当通过协作团结师资队伍的建设,来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彼此激励的良好校风。

(三)任人唯贤的校长

就当前来看,校长负责制被广泛应用于民办学校当中,校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规划者、组织者与实施者,是学校发展的工程师、设计师,其作用举足轻重。相关实践表明,相同学校条件的情况下,学校素质存在差异,其办学效果也有所不同。总之,民办学校的核心是校长,他应当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有远见,使得教师们感受到光明的前途,形成学校的内心里和凝聚力,从而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品牌的树立奠定坚实基础。

三、民办学校师资管理需要制度加以保障

(一)坚持聘用制

依靠坚持聘用制,来实现动态的师资管理。民办学校应当在竞争规律与价值规律作用下,结合供求双方选择,来进行教师的配置。民办教师的选择应当进行公开招聘,在初核合格后,有半年或一年的试用期,之后经双方同意,便可签订为期3-5年不等的正式聘用合同,到期后可续聘,且在合同中应对双方权利义务、工作待遇任务及解聘条款作详细规定。

(二)教育目标责任制

落实教育目标责任制,来促进民办教学秩序的进一步规范。现实而远大的目标对于人创新潜力的激发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民办学校应当有一个每年的总目标,以总目标为基点,来对教务、招生、后勤、学生工作等职能部门的公共目标和分项责任目标加以确定,且将具体的职责落实到个人,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工作量应当作出明确规定。

(三)完善的考核机制

民办学校对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应当给予特别的重视,其中应注意考核机制的完善,来促进对教师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应当量化教学目标,在某些内容难以量化时,采取无记名问卷的形式来加以考核。在每一学期,由学生来评价讲授质量,而学校则将其同教学检查、统考课成绩来对教师作出综合性的考核,以考核结果为依据,来予以奖励。

可以说,以上制度规章的完善、实施对于民办学校师资管理十分重要。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创造性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并不能单纯依靠这些程序、规章来加以制约,而是应当注重对他们归属感、事业心的培育,来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思想与工作方式,从而依靠他们的觉悟、认识来进行教育。

四、结语

师资管理与学校教学质量关系密切,特别是对民办学校来讲更是如此。新时期,摆在民办学校面前的形势更加严峻,参考上述内容,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地开展,从而实现高素质、协作团结师资队伍的建设,来为民办学校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阎志华.提高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丁荣良.民办学校师资管理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2,(8).

第2篇

和公办学校的管理不同,公办学校属国家所有,管理人由上级机关派出,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代表,不论其品行、能力、态度、成效如何,都有一种当然的权威。学校的基本秩序和常态运作由上级部门确立和历史形成,大多并非管理者所能变易的。所以尽管公办学校的管理效能不一定是高效的,但它的基本秩序和常态运作却是很有保障的。在民办学校中,学校的投资人、管理者和聘用教师都成为教育市场的平等主体,依靠绝对权威简单的压制管理常常引起各个层面之间的对立、离心和分裂,产生动荡和危机;因噎废食,疏于管理却又会导致学校管理的缺失,形成废弛和无序。如何实现基于有效管理层面的基本秩序和常态运作,成为民办学校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课题。

“法、术、势”是韩非子为统治者创建的一套完善而行之有效的“王者之道”。韩非的理想是:拥有至高权力的统治者,创造完备健全的法律制度,同时掌握一整套驾驭臣民的操作技巧,从而能够轻松地达到“智虑不用而国治”的效果。韩非的“法、术、势”理论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对于提升民办学校的有效管理也不无裨益。

在正德中学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我们扬弃这一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理论,实现了学校的大局稳定,办学品位、良性运作和积极发展态势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从而勾划出学校有效管理的大轮廓,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档次,积聚发展底蕴奠定了基础。

现将我们的理解和相关做法分述如下。

一、法:依“法”治校

“法”是学校正常启动和运行的操作系统和程序软件。依“法”治校,依据和制订完善的“法”,才能确立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法治社会”。

1.循法则

本地众多的民办学校有两种类型:社会人进入教育领域,老板们往往无从掌握教育的固有特点,习惯于市场经济其他领域的管理方式进行运作;教师办学,理想化色彩很浓,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显得手足无措,学校管理中易处置失当,常常简单地照搬公办学校的既有模式操作。

民办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和部分,同时有着当然的教育特质,这就决定了民办学校在投资人、管理层、教师、学生群体、上级机关及社会诸多方面的关系调适中具有自身的规律性。民办学校的运作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有机结合。只有探索和遵循教育市场规律,才能实现民办学校的有效管理。

我们正德中学属于教师办学,举办人有着多年教育领域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同时对探索和发展中的市场经济有一些钻研、心得和经历,所以正德中学的初创阶段即高屋建瓴,注重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有机结合,在创办初期即转制为控股制后,实现了各层面的凝聚、学校决策的集中和运作的效率。学校运作平稳,运转流畅,无学校体制因素造成的发展梗阻现象,为县内公认解决了体制内耗的成功范例。

经历了风风雨雨,值得高兴的是,我市大多数民办学校在学校体制、内部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和操作细节诸方面正在进行消极或者积极的调适,逐渐进入教育市场的本我角色。

2.守法纪

由于民办学校大体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尚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政策导向还是以“扶持”为主。有些管理人错误地认为学校是“我的”,消极对待甚或抵制部门管理。更有甚者,有的人置学校生存和发展于不顾,罔顾法律,投机民办教育市场。

民办学校的投资人应该充分认识到民办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吃下定心丸,不把发展民办教育当作权宜之计,大胆投入,从长计议。况且,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在当今先行市场化的其他领域,因违法违规操作而锒铛入狱的屡见不鲜,殷鉴不远,民办学校的投资人和管理者不能不警醒。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部署,是民办学校得以合法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实现学校内部有效管理的根本依据。离开国家法律的保障,各有关部门的支持,民办学校便没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学校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只能依法办学,自觉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3.制规章

完善明确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因校制宜的产物。民办学校大可发挥体制优势,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广泛吸取办学经验,树新理念,讲高品位,因时制略,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我们正德中学在管理中明确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立下规矩,制定切实可行的纪律制度;养成习惯,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全体师生对于学校的常规制度,通过规章流程的教育,能够知道;通过增强制度意识,能够想到;通过身体力行,能够做到。

二、术:以“术”理校

“法”构建出管理的骨架,通过“术”,才能做到有血有肉,使民办学校的有效管理顺畅、流畅。

1.凝心聚力有“术”

民办学校的股东和普通教师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触动神经的敏感问题。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弱化老板意识,突出学校行政管理职能,体现相互之间的平等地位。行政管理和职能分工关系使校内人际关系显得自然和谐。以此为基础,我们对全校师生大张旗鼓地进行爱校教育,教育师生在充分享受正德爱的同时爱正德,在分享正德事业成功的同时分担创业的艰辛。

2.创新机制有“术”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正德中学围绕“布置、落实、督查和总结”,强化、细化、优化、规范化学校管理。创设并调顺符合学校规模和实际情况的“集中统一,条条指导,块块运作,条块联动”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并形成各个小系统的自运行机制。不唯资历和来历,不靠股份和高薪留人,坚持推行体现个人基本能力,更注重现时工作实绩的结构工资制和绩效工资制,真正调动起广大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3.常务处理有“术”

细节决定成败。管理者处理事务的机变和管理过程中的艺术性至关重要。管理者既要追求现代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也要具备在现实中学会处理日常事务和人际关系的本能。依靠超前的办学思想,我们一鸣惊人;凭借诚信的处事原则和纯熟的处理事务能力,我们营造出积极和谐的学校内外氛围,赢得了校内师生的一致认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

三、势:凭“势”立校

“法、术、势”三位一体,法、术、势思想的最后落脚点,就是为了巩固和扩大管理的“势”。失去了“势”,法就是一纸空文,一切管理之术也就无从谈起。

管理需要位势,“势”使管理者能够政令畅通,统领全局。公办学校的管理者代表上级机关执行使命,是当然的权威,能够确保系统的自然秩序和基本运作。而民办学校则不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市场的平等主体,市场人的易于流动和多向选择使管理者失去了传统的权威,公办学校意义上的“势”消失殆尽。必须重新造“势”,才能稳定系统整体架构,形成运作正常动力。

“势”的造成有赖于学校的体制、运作的机制、学校地位和前景、管理者的道德和人际氛围等诸多因素。股东之间有“势”,主要管理人与管理层之间有“势”,股东和聘用者之间有“势”,顺“势”而为,学校才有核心,运作才有序,管理才有效。

1.有理想导“势”

“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曾是许多公民办学校管理中稳定队伍的法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一理想化的法宝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迈入民办学校的教师固然看重收入,然而随着民办学校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此消彼长,对未来前途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得教师选择中,更多的注重学校现有的市场地位和长远的发展前途。管理者不仅要倡导共同的学校理想,而且要让学校群体认同理想的实现条件和现存努力,进而自觉融入到理想的共同奋斗中去。最吸引教师的是学校的前途,留住人才的关键也是学校的前途。我们正德中学在民办学校中率先建起高品位的平民学校,高起点规划,高规格配置,高标准管理,取得了众多骄人的成绩,让老师看到希望,对学校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就不会为一时之利所动,安心踏实地为学校发展尽心竭力。

2.有思想造“势”

优“势”形成需要科学思想的指导。学校思想是学校的灵魂,我们学习先进的办学思想,立足自身,确立“陶人之常情,扬我之个性”的教育理念,倡导崇德敬业、自强创新的校风;严谨求是、铸魂启智的教风;砺志笃学、修身健体的学风,践行正德特有内涵的办学思想:遵循教育市场规律,依法治校,以德理校,机制立校,教研强校,创建个性鲜明、内涵深厚、品位高雅、与时俱进的现代学校。正是在这些超前且一以贯之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混沌的发展过程中保持方向,始终前行。

3.有道德引“势”

虽然说举办民办学校获取合理回报是众多办学者的初衷,但只有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理想来追求,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来办,才会有学校的长远发展,唯其如此,也才会有稳固和更多的回报。

我们正德中学的主要管理者也是学校投资人,我们不为一时私利所动,摆正自身位置,依托学校建立与师生员工平等的人际关系,公开公正公平处理学校事务。用高洁的人格亲合人,而不是用老板的权威来压服人。注重学校管理层特别是核心人物自身的人格塑造,正校德,厚待老师;正师德,厚待学生;正生德,厚报社会,成为正德中学大势已成,人心凝聚的法宝。

4.铸品质成“势”

“势”的形成决非一时之功,需要我们以顽强的意志、坚韧的品质,不断探求,精心呵护。没有一成不变的优“势”,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恒“势”。如果说民办学校的创立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那么,历经艰难,最终修成正果就更是众多民办学校坚韧意志和优秀品质的丰厚的回报了。

第3篇

作为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才能适应和助推学校发展呢?

一、教育情怀

民办学校的管理者,首先是一名教师。既为教师,应该具备符合教师角色的价值观。教师的价值观,无不用“关爱”、“奉献”、“唤醒”等等词汇来诠释。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即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前提。短暂一生中,人的价值不在于他获得多少名和利,在于他为国家、社会、民族、行业做出多少贡献。作为教师,他的价值体现在于影响了多少学生走向志向高远,培养了多少学生人格健全,帮助了多少学生基础扎实,引导了多少学生特长明显。

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其次是一名优秀教师。既为优秀教师,应该忠诚于教育,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质;更应该成为热爱学校、关心教师的楷模。坚持学习,与时俱进,不是把盈利作为唯一终极目标,而是把育人作为主要永恒追求。学习修炼要有明确目标,首先科学规划,然后博览群书,最后实践反思。时时维持兴趣,不懈挖掘潜能。学习无处不在,同时兼重思考,即“学而不思则罔”。学用结合,用实践与变化来验证和衡量学习效果。学习实践贵在自省,不重复别人,需要自信;不重复自己,更需要创新。

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再次是一名积极进取的社会人。既为社会人,就应该眼界开阔深远,不应局限于教育时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创新意识;敢入未开化的疆土,是开辟精神。陶行知说: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作为社会人,如果计较小事的得与失,则会影响大气魄;作为社会人,如果计较名利的多与少,则会影响远目标。

二、市场意识

民办学校的发展,往往没有额定的生源范围,而是面向市场,以优服务和高质量赢取发展时机。这对于民办学校的管理者,不仅要求在学科专业领域一丝不苟,更需要稳准把握教育产业市场,具备市场经济意识。经济是推动民办学校滚动发展的主要杠杆,改善硬件条件、优化服务模式、打造优质师资、创新广告宣传等,无一不需要资金投入。而这些资金,不可能依靠举办者无上限地投入,也不可能依靠社会无原则地捐赠,这就必然要求民办学校在看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不可忽视经济效益这又一主要办学目标。

通过优质服务提高办学质量,进而产生社会效益,形成教育品牌;通过社会效益吸引生源,进而合理取得经济效益,方可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民办学校,其性质是民办非企业。作为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却必须具备企业的管理理念。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应该时刻具备管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即所谓“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应该时刻想到用工作业绩说话,而不是推诿和拖延,即所谓“没有作为,就没有地位”;应该时刻提升突破自我,即所谓“没有实力,就没有魅力”;应该时刻把自己上升一个层次看待问题,而不是局限于本部门本学科,即所谓“没有眼界,就没有境界”。

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在市场经济下经营什么呢?经营成本,营造效能文化;经营资源,追求整体效应;经营品牌,打造团队形象。作为管理者,时刻与举办者保持正确和一致的经营理念。作为管理者个体,应该深深明白,理念决定语言,语言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仅仅凭借自己在专业领域的些许建树,从而犯下“自命清高、妄自菲薄”的错误是非常致命的。俗语说:老板都是势力的。确实,劳动法只是保护了员工权利,并没有保护老板的生存和收益。所以,无论什么学历、能力、资历、阅历,没有结果,就失去了和老板继续发生“关系”的基础。老板或上级为管理者配置了设备、资源、甚至品牌,自然期待好的管理效果。

市场运作,无疑竞争激烈,甚至困难重重。作为管理者,应该头脑清醒地意识到:无论现在有多少困难,在以后困难总会变少;无论今天多大的事,在明天都是小事。只有这样,才可能带领自己的团队迎难而上,建立功勋。害怕失败,就等于拒绝成功,要坚信没有永远的失败,只有暂时的成功。在市场竞争中没有绝对成功的事,管理者不冒险就等于缺失基本的创新精神,不冒险就等于最大的冒险。大家都没有做的,正是你该做的。但是冒险与创新必须建立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无知的冒险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管理者调整不好自身情绪,蓄养不好团队士气,缺失干劲,则可能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市场是变化的,市场竞争也是公平的。居安思危,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应该紧绷的一根弦。民办学校管理者自身岗位的变化,无疑更加直接地取决于其对集体贡献的大小。

三、服务思想

“管理”即是“管”和“理”,管理者即是服务者。民办学校的管理者不是政府官员,不能一味采用行政命令手段去推进工作,而要有一种时刻为他人服务的心态。一个真正的强者,不是看他摆平了多少人,获得多少名利,而是看他帮助了多少人,服务了多少人!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水平密切影响着其管理思想的落地生根,而道德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走向,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即为“仆人领导”。

为教师服务。首先关注于教师的衣食住行,协调物力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困难,让每一名教师安居乐业;其次关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协调智力支持,帮助他们学习提升,让每一名教师在本职岗位上能驾轻就熟;再次关注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协调人力支持,帮助他们克服暂时困难,让每一名教师常规事务得心应手。只有优秀的教师团队,才是民办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优秀教师就等于拥有优秀的学校,为教师服好务是民办学校发展的前提。一个富有智慧力的管理者不会以学校发展为理由来限制教师的个人发展,而应该对教师个人发展持竭尽全力的鼓励和支持态度。

为学生服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应该体现对学生的关爱服务。首先关爱学生身体健康,在工作上落实校服管理、三餐管理、就寝管理、校园交通管理,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其次关爱学生心理发展,在工作上落实理想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有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提升;再次关爱学生学业发展,在工作上落实课前指导、课堂培养、课后辅导、特长彰显,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学生发展的成果,首先就是学校管理的业绩。

为家长服务。家长是民办学校最直接的支持者和宣传者,也是民办学校发展成败最权威的评判者。首先要多渠道搭建家校联系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是平安健康快乐的;其次要通过开展校内外亲子活动、促进家庭会等方式帮助家长与孩子拉近距离;再次要落实以家长委员会为载体,助推家校教育意识统一,并为广大家长提供教育经验,同时吸取家长合理建议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四、示范能力

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毫无疑问必须要有运筹帷幄的宏观意识方能把握全局。但是,倘若在微观上不具备专业眼光和实施技能,则容易在全局把控上错误判断,不仅不能获取下属的钦佩与拥戴,甚至可能将团队带入误区。而作为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倘若在专业领域没有优于同仁的素质和业绩,其管理效果必然堪忧。

民办学校管理者,首先应示范于教师的工作作风。如果真的想让学校管理走向科学化和民主化,让大多数教师认同,就应该到教师、家长、学生中间去,听真正的声音,而不是仅仅将工作分解为若干板块,走走过场,听听汇报。管理者手里不应该只拿着鞭子,更应该举着旗帜。针对学校的具体工作,不是做拉车的老牛,而是做给汽车安装发动机的机械师。说:“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淡泊名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身先士卒,是管理者必备工作作风。学校管理者如果看到的都是教师的差错而不是进展,有了失误就推诿,有了业绩就独揽,迟早不得人心。对于约定的规章制度,在自身总找理由特殊化,对教师却横加斥责,迟早造致教师反感。总要求教师这样那样,自身怕苦怕累,或指挥失误或朝令夕改,这在快节奏的民办学校,无疑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要求得教师团队齐心协力,民办学校管理者对自己而言,还必须从容面对挫折与伤痛,不必对各种压力或打击过于敏感。对他人而言,还必须收敛锐气,淡化矛盾,讲究诚信,行为公正。即所谓“小忍是一种修养,大忍是一种智慧,沉默是一种大度”。

第4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民办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使其在教师管理方面的改革走在了公办学校的前列,民办学校教师展示的精神风貌预示着我国未来教师工作的新趋向,蕴含着新世纪教师资源开发的良好前景。笔者就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市场化特点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流动的灵活性。当公办学校的老师一旦跨进私立学校的大门,就等于已走进了民办教育这个大市场,受聘于哪个学校完全由老师自己决定,不象公立学校那样调动起来有很多麻烦。这种流动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师自带档案和工作实绩、业务水平的证明材料以及自荐书去寻找自己向往的学校,寻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二是民办学校根据本校年级、班级、学科的需要情况招聘老师,而不象公立学校那样上面分什么人就得用什么人,即使实行了“三制”改革,也同样无法解决有些地区、有些学校、有些科目老师紧缺,有些科目老师多余的问题。三是民办学校与老师之间以合同的形式建立起劳动关系,双方在合同期满以后,如果对对方的管理或工作不满意,就可以解除劳动关系,另寻学校或另聘老师。这种灵活的用人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地发挥老师的自身价值,开发老师资源,另一方面又为民办学校的管理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办学效率。

二、竞争的风险性。当公办学校的老师一旦跨进民办学校的大门,就意味着他(她)扔掉了“铁饭碗”、扔掉了“稳定”。也意味着其职业生涯发生了质的变化,民办学校工资较高,机制比较灵活,竞争也很激烈。一是聘任的优胜劣汰。到民办学校去应聘教师一般要过“三关”。第一关是初选关,即审查所有显示你业务水平、工作实绩、教育教学能力的证件。这一关就很不容易过,在上千名的应聘者中,学校只能选中百分之几,强强相遇,能选中的一般都是优中之优。第二关是上课关,即民办学校在审查完个人资料后,认为你还可以,就通知你来校上公开课,听课的人一般都是本校水平高的老师或聘请来的名校名师,他们都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来评判的,这一关过起来更难,如果你没有过硬的教学本领是过不来的。第三关是面试关,大多是学校的领导与应聘者当面交谈,提出的问题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应聘者对教师职业和民办学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要有相当的语言表达能力。过了这三关以后,才签订聘用合同;你才能成为民办学校的试用教师。二是工作的优胜劣汰。当你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发觉竞争更加激烈,招聘进来的老师各有所长、各有所能,工作起来大多数很出色。如果你在工作中始终上不去,你就会被淘汰。大多数民办学校与老师签订的是三到五年的合同,在合同期内,如果你的工作让学校满意,那么合同期满后将继续留校。如果你的工作不太让人满意,你将参加新一轮的招聘竞争。在合同期内,如果你有工作失误、违规违法等现象,将会被辞退。职业的风险性一方面增加了教师工作的压力,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工作的规范性。民办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其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铁面无私,因此民办学校教师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远远高于公立学校。其主要表现在:①规范教育行为。民办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执行,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个人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华。民办学校的教学特别强调过程管理,小班制的教学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通过评估系统督导教师的上课,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校通过学生、家长座谈会,邀请学生家长听课等活动来促进教师上好课;学校通过设立督教室、聘请当地名师作为督学、不停地在教学第一线进行指导检查来评估教师。通过这些措施,使得教学管理实在有序。②规范教育行为。“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是民办学校师德建设的关键。首先是严格的考勤制度,民办学校对教师大多实行封闭管理,工作、生活、娱乐全在校内进行,无特殊情况不得出校门,上班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岗位。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与学生同步起居,同步活动。其次是严格的师德规范,不准吸烟、不准抹牌、不准酗酒、不准接受家长吃请和馈赠,严禁非法男女关系,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等等,这些都是民办学校在管理上的高压线,是无情的。你一旦违背,就会被辞退,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工作的规范化要求教师全天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有人,生活育人。

四、服务的全面性。“一流的服务”几乎是所有民办学校追求的目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在民办学校已不是口号,而是被落实在每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事都是每一个员工的本职工作;一切与学生有关的事都是每一位老师工作的内容。学校要求教职工全方位为学生服务,尤其是班主任更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建好每一位学生成长档案。班主任必须对本班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心理、学习、遵章守纪、行为习惯等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并对其进步或倒退的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随时准备家长的来访和向学校开展的各种家校联系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良好的服务态度、优质的服务方法是民办学校每一位老师必须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的。

第5篇

一、把握科学定位以确立发展优势

(1)把握学校形象定位。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把“以人为本、依法办学”作为办学理念,把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发展需求作为追求的第一目标,把打造三湘名校作为学校形象追求的重要目标。在物质外观上充分运用形象性标识,如学校标识、校服、校徽、校车、校训、学校背景图等,竭力展示学校形象;在内在精神文化上强化办学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积极培养励志进取、和谐向上的优秀教师团队和充满睿智、朝气活力的学生群体。同时,着眼于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环境建设,高素质的师生形象塑造。从教育理念到行为,从精神到物质,全方位谋划学校的发展蓝图,高效地执行学校发展策略,致力于创建三湘名校,树立民族地区民办学校的品牌形象。

(2)把握学校发展定位。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根据所处的内外环境,充分调查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民办教育实施的政策法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其他学校的发展层次和特色优势,社区人口构成情况,公众对学校的评价和期望以及校内教育资源优势、师资队伍、学生构成等的客观评价,认真分析生存的外部空间和内部条件,实事求是评估优势和劣势,以确定学校适合的发展定位。2006年,学校提出“三年夯实拓展基础,五年创建湘西名校,十年打造三湘名校”,确定了学校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步制订学校制度和行为规范,全面推进学校理念,达到整合资源、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近年来,社会各界及家长对学校的美誉度不断提升,公众对学校办学特点和水平普遍认同。

(3)把握学校特色定位。特色是学校的制胜法宝,活力象征,魅力所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地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民族文化优质资源,学校在特色办学上提出:突出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打造民族艺体科教特色平台,培植自主开放式教学课堂,形成学科教学特色。学校将办学理念和特色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学校精神文化,在建筑、设备、装饰等方面突出办学特色,形成特有的物质文化,树立民办特色学校形象。

二、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发展需求

(1)培训管理人才,优化管控力量。要把民办教育办出活力就要发挥办学体制灵活的优势。要善于用哲学思维和智慧建构学校文化,使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巧妙结合,创建民办学校管理新模式,打造独有的管控体系。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对校级班子成员推荐参加全国高级校长研讨班进修、全省校长理事年会研讨、全国性专业学术论坛活动;对中层干部、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履新职、新入职以及轮岗人员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培训,采取理论引领、观摩学习、研讨交流、实践操作等方式,传递最前卫的教学改革信息,加强长板,弥补短板,强化学术研究和专业引领,走内涵发展之路,培养和锻炼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管控能人。

(2)创新管理模式,构建管控体系。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辖小学本部及两所附属幼儿园,有学生2500余人,专业教师和员工近300人,是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寄宿制学校。他们全面推行“统分结合、责权利并重”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致力构建管控体系。在总体原则上,学校严格按照省、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办学章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内部决策、执行、监督和民主管理机制。在校长自上,董事会实行倒预算制,给校长实施管控机制增加合理的资金运作空间;在办学思想、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办学理念、专业引领、队伍培训和管理等方面由校委会全权统领;在课题引领、高效能课堂教学研究、学生问题和问题学生转化、校本课题研究、特色学科建设等领域实行“充分授权”,由中层干部、科室负责人自主管理,自主创新,做到责权利高度统一;在分配福利上,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推行优劳优绩优酬的工资制度,依法保障教师“五金”统筹等合法权益。这种新型管理模式不仅适应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办学需求,而且能够不断激发民办学校的人力资源潜能和活力。

(3)建立质量标准,提升管控水平。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把教育教学质量当作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先后制订了系列规章制度并汇编成《蓝皮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别就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员保障、过程保障、信息保障、物质保障、资金保障等明确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并不断完善推陈出新,确保学校教学质量一流。这既是学校质量保障的工作流程,也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做的系统工作。近年来,学校声名远播,培养出全国游泳冠军黄朝升、省体操冠军罗永胜、蹦床冠军张玉玲等一批在全国、全省影响深远的人才精英和考入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高材生,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发展活力。

三、推行素质教育以实现立德树人

(1)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优化素质教育环境。积极促进传统的教育观念向立德树人的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提倡办学要实现成功的教育,不求个个成才,但求个个成功。他们评价与判断的标准是:只要学生成功了,学校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学校积极优化内部管理机制,致力于育人环境建设,把学校办成处处育人、事事育人、全员育人的环境,把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由管得“死”转化为管得“活”,充分激发学生的发展个性,把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教育学生学做人,教育学生学生存,使学校显现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良好风气。

(2)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营造素质教育氛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使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在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学校建立推进素质教育考核评估机制。把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和收到的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其次,学校正确引导和督促学科教师确立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课堂目标。在实现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科能力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再次,学校积极推行“减负增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把问题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受到感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塑造学生健全品格,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和历练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学生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正确的竞争观念、自立能力、交际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懂得感恩,自觉奋进。积极塑造学生健全品格,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具体做法:一是积极引导学生做集体的小主人,让学生时时想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自觉遵守集体纪律,主动承担集体任务。二是对大队部、班级小干部采取竞选制、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享受表现聪明才智的机会。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通过营造民主和谐、思维活跃的教学氛围,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较好的张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得到较好的掌握和提高。四是以学校为中心搭建与社会融通的桥梁。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家长接待日”,增进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问题改进工作。积极与社会相关单位联合创办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开展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及早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弘扬民族文化以彰显学校特色的魅力

(1)致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特色学校创建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富有民族优秀文化的校园能够滋润学校的生命力,激发学校的创造力,铸造学校的凝聚力。2006年以来,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设置常规工作办公室和6个专业工作小组;聘请民族学、民俗学、社会科学专家、资深学者任顾问并做长期指导;制定五年创建规划、学年工作计划以及系列管理制度,为特色创建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和智力支持。

(2)吸纳民族文化精髓,丰富创建特色学校内涵。湘西是文化宝地,地处湖湘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云贵高原文化的交汇地。世世代代的土家苗汉儿女在湘西大山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文化。土家族、苗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民族风俗浓郁,文化底蕴厚重。学校吸纳融汇湘西民族文化精髓作为办学特色的亮点,全面充实创建特色学校的内容。先后组建民族舞蹈队、民族歌队、苗族鼓队、民族乐队、民族服装模特队以及民族工艺、民族体育课外兴趣小组等6个大项12个小项。各项特色创建工作异彩纷呈。2011年12月,学校被湖南省教科院授予“湖南省民办特色实验学校”。

第6篇

[关键词] 民办学校 教师管理 激励机制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不管是公办的学校,还是民办培训中心,管理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教师队伍的管理,又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核心。作为一名管理者,既处于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的地位,集职、责、权于一身,又处在上级部门、教师、学生、家庭等各种矛盾关系的汇合点。实践证明,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教师能力,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增强培训中心发展活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源泉。

笔者所在的科技馆培训部,主要是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目的开展各项科技活动及培训工作,从2008年开始相继引进“清华少年科学家”、“小牛顿”科学实验课程等科学素养培训项目,参与活动及培训的学生目前约10000多人。培训部拥有一批既能吃苦又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目前教师共有5位,每年要承担130多个班级的培训教学工作及节假日各项公益科技活动。在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管理好教师队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下是实践经验:

1 行政管理与率先垂范相结合

校长的职能是领导与管理培训中心。首先是领导,其次才是管理,领导比管理更重要。所谓领导,一是“领”,领要领先、领路、指引、率领;二是“导”, 指导、引导、倡导、辅导等等。这就是说,领导的言传身教是最具权威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的言行和举止直接影响着一所培训中心的教风与学风。领导的信心和干劲是推动培训中心各项工作前进的原动力。领导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培训中心工作立宗旨、明方向、树规矩、严管理的前提条件。校长身体力行,群众才会与你同心同德,共同战斗,出色地完成任务。例如,我们科技馆培训中心,每一学期都要开展科技馆进校园培训活动,工作难度、工作量度都大,教师的压力也大。校长带头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如果能深入教学第一线与教师“同甘共苦”,每位领导都超量兼课,扎扎实实教学,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必然影响着广大教师,不计时间、不讲条件、不论报酬,一心扑在教学上的新气象,自然就蔚然成风。

2 制度管理与情感投入相结合

管理离不开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光靠制度管理,至多只是管理教师表层,而很难对其责任心和内因原动力发生影响,唤起管理对象的主人翁意识,因此,教师管理要有培训中心自己的特点。制度管理求共性,又要因人而异,创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艺术,达到教师工作起来不仅用力,更会用心去做,使教师真正把培训中心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

台湾心理学家曾文星认为,“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主要被情感所操纵”,情感相通,心理相融,和谐奋进,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最佳氛围里进入最佳精神状态, 发挥最佳的教育教学效益。当然,要充分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必须恰当运用激励机制。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是以情聚人,建设教师队伍的激励理论。“双因素”即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主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情感,保健因素主要防止产生和缓解不满情绪。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要不断创造积极上进的情感,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尽量使教师避免产生消极情绪,使大家在互谅互助互爱,相互关心的气氛里为教育贡献才华和力量。要达此目的,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2.1 精细化管理

培训中心内部应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培训中心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营造教育教学精细化工作氛围,使培训中心管理精、细、实,并具可操作性。具体细则如下:

2.1.1 建立每周一次教研制度。每位教师要提前一周备课,并在在教研会上模拟真实课堂,通过说课、评课、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1.2 建立竞争机制,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充实、调整、培训,使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并且建立竞争机制,建立续班保生奖励制度、体验课程生源转化奖励制度、课后回访制度,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师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使教学名师不断出现。

2.1.3 狠抓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定期举办师德培训,评选“师德标兵”、“先进个人”等活动,推动师德建设深入开展,从而使全校教师树立忠诚和献身教育事业的职业情操,形成“团结协作、争先创优、追求卓越、敬业奉献”的教师从业精神。

2.1.4 建立常规制度。对于常规工作要做到每天有检查反馈、每周有小结评价、每月有评比表彰,有奖罚。年终要依量化考核评选“先进员工”,并予以表彰奖励。具体常规制度如下:

①教学纪律

每周至少检查上报一次。A.教师按时上、下课,上课期间不得抽烟、不得接打手机。B.教师要严格按教学进度表、课程表上课,不经教导处同意,不得随意挪用它课、随意停课,自行调课或找人代课。C.教师要服从培训中心、教导处的工作(包括代课)安排,按各教学环节的要求履行其职责,认真完成教学工作量。D.教师执教期间,必须坚守岗位,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岗。

②备课

教案每周开课前一周上报检查:A.根据本学期教学的情况,及时编排并上缴全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B.教案项目齐全,内容包括:课题、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至少每月一次)。C.教案数量不得低于教学参考书的建议要求。D.教案整洁、书写认真,配备电子版。

③上课

A.做好课前各项准备工作,不上无教案之课。B.传授知识正确、教法得当。C.组织好课堂教学。不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不看与本节课无关的报刊、不接手机、不随意外出,不无故旷课。D.讲课精神饱满,教态自然,语音清晰,力求做到清楚、生动、富有感情、有启发性、激励性。

④教研

A.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及时上缴各种教学材料、课题材料、课件等。B.教师必须积极参加培训中心对内或对外公开课、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次。

2.2 对每个教职工给予同样的关心爱护

教师在辛勤工作付出爱的同时,他 ( 她 ) 同样也需要得到爱。作为校长,以爱教师为先,以关心教职工为己任,只有把教师放在心上,教师才会把心放在教育上。所以,校长平时应注意深入组室,了解每一位教师的疾苦,搭准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脉膊,关心每一位教师的生活。当教师生病或生育时,领导主动带着补品、补助金探望;当教师家庭出现意外或困难时,更是风尘仆仆及时赶到他们面前……教师感到组织关怀的温暖,生病尚未痊愈就急忙赶来上课,哺乳期未过就匆忙到校任教……他们已把培训中心工作真正当做自己的事业。

2.3 心理位移,角色转换

校长是领导角色,但作为教育工者,又是教师角色。因此校长应时时心理位移,以 “教师”的角色出现在教师之中,这样与教师心理与感情的距离才能越来越近,才能成为教师 “知音”;只有甘当“后勤部长”,才能激励教师出色、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4 把握教师情绪的变化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积极的情感产生时, 它能提高大脑皮层活动积极性,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人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随之工作效率也处在最佳态势。因此,校长要努力探究教师心情的最佳期,适度激励,反之必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物以系心,情以聚人。在培训中心注意制定必要、有效、科学的规章制度的同时,但更要注重做关心人的工作,方方面面体现“人情味”,表现关心人的情感,烘托团结、和谐、温馨的氛围,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共同把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顺利完成。

3 权力因素管理与人格影响相结合

权力是一种控制力,也是一种强制力。校长应当运用权力控制全校师生围绕培训中心目标进行有序活动,必要时也可用强制手段要求师生服从培训中心的意志,但一味追求权威、程式化、统一化,要求教师无条件服从,以命令式、指令式取代教师自主性,久而久之,会造成教师被动工作的习惯,极大地压抑教师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培训中心领导需要十分重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使被管理者对管理者产生发自内心的信赖与尊敬,满怀激情地去执行管理者的决策,去实现管理目标,主要途径有:

第一、校长要具有优秀的品格,高尚的情操,较高的理论水平,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才会使教职工产生敬佩感和吸引力。

第二、有较强的领导才能。一位德才兼备的校长必然能使培训中心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自然在群众中产生极大影响力。如果一位校长连当一名班主任的能力都不具备,怎么能管理好一所培训中心呢? 所以培训中心领导才干、能力是其影响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第三、还必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较丰富的经验,不仅精通一两门学科知识,还应具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影响力。

总之,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工程,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动力。只要确定好一个努力的目标,落实好一套有效的措施,创设好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一所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定会取得硕果,学校的发展一定会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 郑晓明. 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龙君伟. 校本人事开发与管理[M].广州: 广东高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 公共产品 民办教育 分类管理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迅速,民办学校已经从非学历、非正规教育发展到各级各类的学历教育,并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6.27万所,招生人数达到1636.68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4570.42万人。①随着我国民办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现行的民办教育法律体制不健全、管理结构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且已经成为制约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国外经验来看,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是一种势在必行的大趋势;但从我国具体的国情来看,是否要对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性学校实行分类管理,以及如何进行分类管理,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总体思路和制度框架。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实质上是对教育资源和民办教育主体利益的重新配置过程,该配置过程应该建立在教育产品属性明晰化的基础上。因此,笔者认为,对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不仅是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立足点,而且是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制定的重要理论依据。

关于教育产品属性的研究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的,我国学者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主要形成了3类观点。一是以教育提供者的身份和教育经费的负担方式为标准,认为社会主义教育不可能都是公共产品,而是由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三者组成。[1]二是从教育产品的消费特征出发,认为教育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特殊性。从直接消费来看,教育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从间接消费来看,教育具有部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教育的间接消费效用特征来看,教育产品是准公共产品。[2]三是从教育产品的外部性特征考察,认为教育产品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不同级别与类别的教育,其产品属性不尽相同,有的更接近于公共产品,有的则更接近于私人产品。[3]

已有关于教育产品属性的研究对本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把教育产品属性的研究与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研究结合在一起。首先,将我国民办教育划分为民办初等教育、民办中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3个阶段,利用公共产品理论对不同阶段各类民办教育产品的属性进行识别。其次,在民办教育产品属性明晰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民办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借鉴模式。最后,提出我国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基本对策。

二、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教育公共产品属性细分

目前,我国法律已明确规定民办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无论是公办教育还是民办教育提供的都是公共产品。但是公益性是个相对宽泛的概念,要想促进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供给的角度对民办教育各阶段产品特征进行细分,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提供定位上和政策提供上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由萨缪尔森在1954年在《公共支出纯理论》一文中提出,[4]他将物品区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产品两个概念,认为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基本特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某物品时,并不妨碍另一个人同时消费该物品。它有两方面含义:第一,边际成本为零。这里所述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例如,加一个电视观众并不会导致发射成本的增加。第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如国防、外交、立法、司法和政府的公安、环保、工商行政管理等都属于这一类,增加消费者并不会减少任何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因为增加消费者不会增加该产品的成本耗费。非排他性是指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无法排除他人同时消费该产品,或者技术上可以排除,但是排除的费用较为昂贵,如呼吸新鲜空气。准公共产品亦称为“混合产品”。一类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也称为共有资源公共产品,如公共鱼塘;另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也称为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如公共交通。纯公共产品的范围是比较狭小的,但准公共产品的范围较大,如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医院、应用科学研究、体育、公路、农林技术推广等事业单位,其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表1)。

(二)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

本文认为要想做好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需要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对各阶段民办教育进行细分。即按照初等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包括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别进行分析(表2)。

1.公办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具体来说,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都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义务教育具有非排他性。由于义务教育在一定数量范围内不会造成义务教育生产成本的增加,具有非竞争性,所以公办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为了弥补义务教育资源的不足,保证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平等条件”的义务教育,应由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填补公立教育的缺位。

2.中等教育具有较高的公共产品性质,在名额和收费的条件下,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有所破坏,需要民办高中或者是中等业教育进行协同。民办高中或者中等职业教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但是,中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并没有完全消除,中等教育超过一定的数量,仍会造成教育成本的增加;因此,民办中等教育具有弱竞争性。同时,民办中等教育可以向学生收取学费,但由于政府对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财政支持,使民办中等教育具有弱排他性。可见,民办中等教育是具有弱竞争性和弱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3.高等教育收取一定的学费使其具有排他性,招生名额有限使其具有竞争性,因此减弱了公共产品性质。民办高校作为公办高校的补充形式分为3类:高竞争、高学费型民办高校(如美国哈佛);中等竞争、高学费型民办高校;中等学费、高竞争型民办高校(类似诺丁汉中外合资)。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的高低对应三种公共产品属性,即私人产品、弱竞争性;高排他性、高竞争性,弱排他性三种形式。

三、国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模式

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将私立教育尤其是私立高等教育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并制定了有区别的法律规范,如法人制度、财税制度、产权制度等,来规范和约束两类机构的行为,这对于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5]

(一)美国经验:明确民办学校产权,非营利性学校享受诸多优惠政策,营利性学校获取的一切收益必须依法纳税

首先,明确民办学校的产权,实行分类管理。美国的民办教育机构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划分为两类,两者的法人性质不同,所适用的法律也不一样。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受教育法影响调整,其所有权和管理权由设立的董事会所有,在停办或解散时剩余财产由法院拍卖,不得归个人或营利组织所有;而营利性民办学校受公司法的调整,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投资人可以按照《公司法》对自有财产进行自由支配,如转让、抵押等。[6]其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可以享受营利性学校所不能享受的众多特殊待遇。如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项目,大部分只适用于非营利性学校。

(二)日本经验:私立学校以非营利性为主,享受低息贷款、免税等优惠,对捐赠主体实行免税

首先,日本政府通过立法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并且,其相继颁布了《私立教育法》《日本私学振兴财团法》以及《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对政府资助私立高校的责任做出了严格规定,强调国家和地方必须动用公共资源支持私立教育的发展,为私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日本非常重视私立学校的公益性,法律上明确规定私立学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必须由以捐赠行为设立的学校法人举办;在国家税收和地方税收两方面对学校法人实行税收优惠,免征法人税、事业税;对私立学校用于教育的财产免征固定资产税;减轻私立学校收益事业所得部分税率等。

从美国、日本对民办教育在产权、资助和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在法律上都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都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并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资助政策等。与之对比,我国的民办教育由于在法律上没有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进行清晰的界定,导致了我国民办教育以非营利性之名,行营利之实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政府的资助政策很难实施,严重制约了我国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我国民办教育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分类管理。

四、基于我国具体国情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对策

与公办学校相比,我国民办学校的发展历史还十分短暂,民办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同时私人资本固有的逐利性与公共产品公益性的内在矛盾,导致在公共产品私人投资领域,各类问题与冲突屡见不鲜。因此,制定正确的分类管理政策对于引导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依据各阶段民办教育产品属性,明确各阶段民办学校性质

首先,全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促使义务教育向纯公共产品发展;使其同公办义务教育一样,享受国家同等程度的扶持,使所有适龄儿童享受到“平等条件”的义务教育。其次,大力扶植中等教育阶段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奠定良好基础。中等教育作为连接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桥梁,对于化解“技工荒”、促进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非营利性民办中等教育,满足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最后,积极支持高等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实行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并举,学习美国式高水平私立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类型需求的现状,高级技能型人才是最紧缺的,因此,这类民办高校可以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并举;而对于知识结构类同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应当以营利性为主,通过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教学水平。

(二)完善民办学校产权相关制度,明晰不同性质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

产权也称财产权,是描述经济主体对具有经济价值的客体的控制关系,其实质是通过承认特定主体对财产的所有关系来激发主体对财产保值和增值的努力。[7]产权是否明晰对于激励个人、社会投资和兴办民办高校的积极性,提高民办高校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产权的界定都有不明确和不合理之处。笔者以为,解决民办教育产权不明晰的问题,需要国家制定并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产权制度。对于投资办学的民办学校,资产应归投资者所有,并享有办学终止时的剩余资产索取权;对于捐资办学为主的民办学校,学校拥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权,办学过程中的增值部分应该归学校所有,办学终止时的剩余资产应该归学校集体所有;对于政府直接、间接投入资金所形成的校产,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享有使用和管理的权利,在办学终止时应该由国家收回。只有明确民办教育的产权归属,解决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共有产权以及私人产权的分配问题,才能促进民办教育有序高效的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民办教育成本――收益核算体系,完善民办学校的合理回报率制度

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以后,必须逐步完善合理回报率的比例和程序,促使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营利行为逐步规范。首先,建立一套有效的民办学校办学成本和结余的核算体系,制定合理的回报率比例。根据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和组织特点,准确测算出民办学校成本和利润,根据初期投资、学费收入以及办学结余等因素,制定并出台出资者的合理回报的比例,一般应在成本补偿后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提取。其次,规范民办学校取得“合理回报”的程序,依据合理回报的用途,在税收方面给予区别对待。对于将合理回报分配给举办者的营利性学校,应该依法缴纳个人或企业所得税;对于将合理回报用于学校的发展基金或其他办学用途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应当免除所得税。

注释:①数据来自《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单位为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作者简介:殷晶晶(1988―),女,江苏南通人,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教育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关于教育产业的几个问题[J].高教探索,2000(4):14-19.

[2] 袁连生.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J].教育与经济,2003(1):11-15.

[3] 王善迈.关于教育a业化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2-16.

[4] 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J].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

[5] 王善迈.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探讨[J].教育研究,2012(1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