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23:11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健康的关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职生担负着老师和家长的希望,更是现代化建设的接班者,因此他们是否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因为近年来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学生把绝大多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忽视了体育课,不注重体育锻炼,甚至有些学校不再开设体育课。进入大学以后,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可松懈的,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体育健康知识,这不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不利,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国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发挥教育的多功能,运用信息手段,促进身体发展,最终实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健康第一”没有真正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没有完全摆脱过于突出竞技体育的束缚,“健康体育”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如何上好体育课,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突出健康的理念。体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与学生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贯彻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要保持躯体方面、精神方面和生活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对这一说法做了补充,即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加上了道德健康,认为同时满足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要注重基础理论和运动方式、技能相结合,在教学理论时要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更加具体地介绍运动对健康的影响。教师要注意理论的系统性,要围绕健康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论述,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理论教育体系,使学生知道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知道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锻炼意识和自觉性,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如部分学生过于肥胖,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几乎不运动,同时还食用大量的高盐、高脂等高热量食物,以女生居多,男生相比女生好些,因为他们的运动量大些,对于三高食物吃得少些。
其次,要注意健康和体育的有机结合。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体育教育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就体育讲体育,就健康谈健康,所以在素质教育的理论下,要摒弃这些旧的教学模式。要实现健康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如在介绍运动技能的课上,不论是介绍与健康有关的运动项目,还是介绍与竞技和健康都有关的项目,都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增强体质和有利于身体健康上。如在体育课上教学篮球时,因为学生都熟悉篮球,所以可以给学生讲讲篮球的发展历史,以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还要实际演练篮球的传球、接球、运球、抢球等基本动作和技术,告诉学生经常打篮球能够让身体更灵巧、敏捷、有耐力和柔韧,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心脏、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的机能,促进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这样便使学生知道篮球运动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从而喜欢上它并经常练习它。
一、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身体健康一般狭隘的含义是指人体的器官(如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与组织(如骨骼、肌肉、神经、大脑等)发育和功能正常,维持着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正常运行,保持着人体的重要生命体征。进行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对身体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心血管系统功能
人体通过血液循环,使各器官与组织细胞从血液得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并把代谢物如二氧化碳素、多余的水等,输送到肾、肺、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心脏的腔内和血管内充满着血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起着“泵”的作用,使血液的朝一个方向周而复始的在血管内循环流动,同时维持了一定的血压。由此可见,心血管的正常功能对生命有重要作用。
通过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活动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还能使心脏增加储备血液的能力。当人体劳动量加大或激烈运动时,耗氧增加,需要提高心肌供氧量,经常锻炼的人,心脏功能提高,心脏充盈增大,收缩有力,每搏量增加,充分发挥代谢能力,泵出足够的新鲜血液,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的需要。
(二)促进呼吸系统功能
肺是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与心脏一样,位于胸腔内。肺富有弹性,内含空气,属于呼吸器官。血液中的氧是由肺泡将其吸入至体内,再进入血液循环。体育活动使呼吸的频率加快,深度增加,肺活量明显提高,增加气体在肺内的交换量,促进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新陈代谢。
(三)促进运动系统功能
骨骼形成人体的基本轮廓,对人体起着支持作用,所以人们常称为“骨架”,同时骨骼还具有保护和杠杆运动作用。骨骼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生变化。坚持体育锻炼,可使骨骼粗壮而坚实,否则易变得细小而疏松,骨骼健壮对肌体的活动和抵御外力的碰击有重要意义。骨骼借助于结缔组织相互连接,接头处即关节。关节内有腔隙,在肌肉的牵动下能产生运动。体育活动能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与
灵活性,就是最灵活的肩关节也不易脱位,使人体关节运动自如灵活,且活动幅度加大。骨骼肌具有收缩性,是运动系统的运动部分,它以关节为枢纽,牵动骨骼产生运动。体育锻炼能使颈背部、四肢肌肉等粗壮有力,肌肉弹性与韧性增加,肌肉发达健壮,还展示了人体的健美。骨骼、关节和骨骼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完成各种随意运动,以适应身体和外界环境的需要。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
人们不但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还应具备心理健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完善的人格(个性),心理健康教育应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学校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锻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包涵了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人的个性特征,如气质、能力、性格与先天及后天均有关,而兴趣、爱好、世界观与价值观则受后天因素的影响更大些。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更新观念,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疾病,开展身心健康活动,学会与人相处及体育锻炼等内容。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
1.促进智能发展。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加对大脑氧气与营养物质的供应,促使大脑发育生长。大脑主导智能,大脑发育生长健全能使人的思维敏捷,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加速,记忆力增强,同时还提高睡眠质量,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消除疲劳感,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2.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构成。体育锻炼能够:(1)提高自我认识,使自我感觉良好。能培养自我观察能力、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能力。(2)能切实培养自尊、自信、自爱、责任感、自豪感与义务感。(3)提高自我控制,培养坚强意志的形成,能克服心理障碍,促进自主、自立、自强和对自身言行的控制、监督能力,使个性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少园.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35):95-96.
2、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是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3、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人均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
4、“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运动;身心健康;相关关系;影响
一般来说,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高中生的身体健康。大量实验研究数据表明:运动者个人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选择适用于自身的运动项目,并使其不超过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在运动持续一定时间后达到稍微疲劳且能迅速恢复、睡眠质量提高,在睡醒后感到神清气爽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高中生更有活力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一、适度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1.适量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适量体育运动对于高中生的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免疫功能和肠胃功能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对于学业紧张的高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把身体比喻成一台坦克,那适量运动就是坦克的维修保养师,如果这位保养师缺席了,即使坦克面对敌人再怎么坚不可摧,它自身的损耗依然是个致命的打击。同理,高中生要保证身体健康,适量运动必不可少。德国医学界发现,通过耐力锻炼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体各个器官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心脏。中学生可以通过这种耐力训练通过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疾病,使得心脏得到良好的休息和保养。
(1)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进行体育活动不光能促进青少年骨骼的发育及成长,还能帮助体育锻炼者使其关节更加灵活,加大动作幅度,同时还能增加肌肉的力量。适量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体的运动系统,这对于改善高中生的运动协调性及体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适量运动有助于高中生预防一些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保护心脏健康的积极手段。体育锻炼可以改变血管壁的结构,从而改变血管在器官中的分布形态,心肌毛细血管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这些变化均是心血管系统机能增强的表F,使得高中生拥有更强健的身体。
(3)适量体育活动对于高中生呼吸系统的机能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高中生处于发育旺盛期,其肺结构发育快速,呼吸频率放缓,呼吸深度增加,呼吸系统接近健全程度。使其进行适量体育运动可以使高中生提高高效率工作学习的时间加长,满足繁重学业对好身体的诉求。
(4)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切且适度可以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尤其是高中生这个青少年群体,可以提高人体神经免疫力。人体的神经系统遍布机体各部分,体育运动的进行需要中枢神经的指令。
人体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肌肉不断放松、收缩,这对于锻炼高中生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机能有很好的锻炼效果。高中生常常适量运动可以极大改善其大脑健康状况,为其大脑供应充足的血液及氧气,从而更好的保证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及生活。
(5)适量运动可以帮助高中生加强肠胃蠕动,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消化分泌物,从而加速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吸收,这对于处在快速发育其的中学生来说是极为适合与必须的。
2.适量运动对人体心理机能的影响
适量运动对于青少年解决情绪状态、意志品质、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等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高中生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再加上处于青春叛逆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情绪低落、沮丧、压抑等不良情绪体验,这种个体不愉快的情绪和意识会进一步抑制学生对于生活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加容易陷入一种消极的死循环当中。这时,运动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因为运动可以提高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使人变得更加精神振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消极情绪体验,使人变得更加积极。
(2)体育训练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可以起到培养高中生优秀意志品质的作用。进行体育运动需要克服来自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困难,客观困难主要有恶劣的气候状况(刮风,暴雨,大雾等)、场地问题(路面不平整)、训练难度加大、身体因运动受伤等。主观困难主要包括心理惰性、逃避、疲劳等。如此种种,都需要逐步克服才能完成体育训练。所以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培养高中生自身坚强意志品质的一个过程,这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他们把这种意志品质迁移到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的方面,利于其多方面共同进步。
(3)体育训练往往能有机会结识跟多有共同体育爱好的人,这为加强高中生人际关系提供了条件,使得体育运动参与者社交范围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作为一个人际关系的联系,使得人高中生际交往更为顺滑、流畅。而且很多体育活动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需要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加强了人际联系,同时也为高中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4)体育往往被当成治疗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随着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的增大,高中生人群中患有焦虑症、强迫症甚至抑郁症的比例也逐年升高,。美国一项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的医生认为适度的体育训练可以帮助治疗抑郁症,而且百分之六十的医生同意将体育训练作为一种医疗手段来治愈抑郁症。对于患有抑郁症且需要长期在校学习的高中生来说,体育锻炼训练法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过度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超负荷运动,会过度消耗高中生的精神和能量,从而导致身体无法快速恢复体力,更严重的会导致运动能力减退,伤害包括毛细血管、心肌系统、骨骼肌、内分泌等在内的各个系统。过量运动会使人体各个器官供血供氧不足,导致大脑早衰,减少寿命。这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高中生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中学生运动一定要向专业人士请教(比如体育老师),采用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
三、缺乏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高中生学习压力大,众所周知,这在某种程度上挤压了学生的体育训练时间。运动的缺乏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长期缺乏运动会降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引起肌肉关节包括肩周炎、骨质疏松在内的疾病。同时会引起人体心肺功能下降,更易患上相关疾病。运动缺乏还会导致学生身体抵抗力下降。例如久坐不动就有诸多害处:血液循环流通差、引发关节炎和颈椎病、肌肉功能减退、消化功能紊乱、血液在血管里沉积,医患心血管疾病等。长期久坐的高中生应该每隔两小时进行至少十分钟的活动,放松肌肉和神经。
四、结语
流水不腐,高中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定期定量适度运动,可以使人身体良性发展,从而达到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效果。当然过度运动非但不提倡,反而要十分警惕。总之,生命在于运动,适度有效的体育运动对于高中生来说更有奇效。运动之漫漫,需要大家持之以恒的努力才会有效果。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关系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健康的概念界定研究
国际上对健康有清楚的界定: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加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冷漠,抑郁症等抑郁性疾患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患,被人称为防不胜防的“心理”感冒。
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杀手,心理隐患是造成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吃药治疗心理疾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药物都含有一定的毒性,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容易造成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而上瘾。而此时,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方面就有了积极地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结果看,已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体育健心操就是一种对心理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方式。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愉快体验、保持良好心境,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因而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主要表现为:(1)体育锻炼可调节心态,稳定情绪;(2)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3)体育锻炼可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4)体育锻炼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首先,表现在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发展,尤其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表现在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要求与现有心理的矛盾,从而推动心理的发展。巴里克(Barick,G.L.)等发现,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其情绪变化小,自卑减少,随和,社交积极,社会适应能力强,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尤其是在青年期,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体育锻炼能产生脑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这是身体锻炼的情绪的积极调节作用。另外,经常从事身体锻炼,在体育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承受挫折的压力,可以大大提高情绪的适应性,也有利于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生活环境。通过群体的体育锻炼,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摆脱由于寂寞产生的孤独感,组织一些需要小朋友集体协作,克服困难去完成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克服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私、任性孤傲、放任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占有欲和依赖性过强等。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纠正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身体锻炼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除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外,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都非常健康的人。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从精神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推动心理的发展,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与个性的形成与完善有密切关系,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较为理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被大力提倡与实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培养活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比单纯强调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力.“亚健康”:生命的“隐形杀手”.报,2001-1-20.
\[2\]罗明,林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1,4(06):28-29.
\[3\]北方.将抑郁反抗到底\[J\].中国健康,2001,1(2):20-21.
\[4\]佟立纯,张洋.体育健心操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1).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02).
\[6\]涂相仁.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01):57-60.
\[7杨宗义.体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4-95.
摘要“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与生命息息相关。一切有机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运动,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如果运动停止,新陈代谢也会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健康也在于运动,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变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现代的科学理论和运动实践更证明:合理的、适宜的、科学的锻炼,对提高和保持旺盛的生理功能,充沛的精力,促进心理健康,具有较为重要的义[1]。因此,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心健康关系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窝道德之舍也。”这句话正确地指出了体育、智育、德育之间的关系。居里夫人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这些前人的精辟之言,对于提高我们健康的体魄、提高对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大为有益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同时对促进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会给人带来愉快的感受,带来精神焕发的情绪。当代的一些娱乐体育节目,给人带来了极大乐趣,如健美操、网球、台球等都深受人们的青睐:特别是我们从电视中,银幕上看到的国内外引人注目的体育夺标和体育娱乐节目,更能使我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给人们精神带来的快乐,这就使人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节。体育锻炼对医治情绪病也有独到作用。一个人情绪不好,不但有损健康,而且会影响学习和工作:“情绪病”靠药是医治不好的。现在人们发现,体育锻炼是一种改善不良情绪的“特殊”疗法。近年来,有的神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肌肉紧张与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不愉快的情绪通常和骨骼、肌肉及内脏肌肉绷紧的现象同时产生,而体育锻炼能使肌肉在一张一弛的条件下逐渐放松,有利于解除肌肉的紧张状态,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3]。此外,一个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精神上会得到美的享受,心灵的陶冶。例如,现在被很多人喜爱的健美运动,尤其是青年人都希望自己有发达的肌肉和健美的体形。在参加这些健美活动时,会使人从中受到美的教育,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培养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体育锻炼能促使人们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会产生重要作用,一个的精神面貌往往是由人的个性决定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个性就是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主要有兴趣、嗜好、才能、气质、性格等等。体育锻炼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人们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因此,人们要引导自身个性的发展就要通过体育锻炼这一手段:例如:在经常参加田径、体操等各种锻炼后,就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坚韧、自制、果断、勇敢等品质。在参加球类等各种活动中.队员间的协调一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沉着、冷静形成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等优秀品质。特别是参加竞争性很强的体育竞赛,能激励,培养人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高度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培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去争取胜利的自信心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对修炼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锻炼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体育锻炼大多是集体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锻炼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人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人们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五、总结
健康的体魄是合格人才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生活和工作都是属于艰苦复杂的体力加脑力的劳动过程。人们要圆满完成生活和工作任务,单凭满腔的热忱和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健康的体魄做后盾。所以,人们要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讲究卫生,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也是锻炼意志和毅力的过程,如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持之以恒,必将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郭荣光,李学德.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关系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03):91-93.
关键词: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2] 。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人在不断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败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从智力测量角度来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还是导致癌症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意志的顽强性与我行我素的顽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个表现,这种人常常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气馁、心灰意冷。
(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着改善。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如下:
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对我校随机抽取的205名小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