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学校音乐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17 16:23:07

序论:在您撰写学校音乐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学校音乐教学

第1篇

关键词:中职 音乐教学 教学改革

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生活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的艺术学科,也是中职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中职学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呆板、单一。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内在的音乐艺术潜质,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部分职业学校往往将音乐教育简化为一种乐器教学和唱歌训练,在教学方法上还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单科技能的训练,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间的融会贯通,忽视了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素质能力、艺术素养的培养。

2.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不完善。音乐课程结构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现阶段,中职音乐教学课程结构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合理:一方面,理论课程设置较多,而实践课程设置较少,学生实践的时间较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缺乏良好的对接;另一方面,将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过于狭窄,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

二、中职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当前中职音乐教学体系与音乐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提出改革的策略如下:

1.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1)充分认识中职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广大中职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培养学生性格品质、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加强音乐课程的开设力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意愿和兴趣,并将教学设计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制”走向“民主”,使音乐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2)加强音乐教学投入。学校应多方筹措、努力争取教育经费,改善音乐教学设备,构建现代化教育平台。同时,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努力打造绿色校园网络,重组教学资源,更新学校网站,上传教学共享资源,构建交流平台等,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这样,既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新教学内容,激发音乐课堂活力。(1)以音乐为本,运用音乐语言的手段来促成音乐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通过作品的节奏、旋律、力度、和声、音色、音程、速度、调式等表现手段来拓宽音乐教学范围,抓住音乐要素,深化音乐审美教学。同时,在课程内容设计目标上,要从单纯的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转变为对“以美育人”内容价值的突出强调,实现音乐教学内容材料的选取及教学活动设计能围绕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鉴赏美进行。(2)以现代化技术为平台,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展现视、听、唱的教学内容。除了中外的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及作品之外,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融入时尚的元素,如全国性的青歌赛、舞蹈比赛和大型晚会中优秀的节目等。

第2篇

约翰・杜威(John Dewey)把所有的教育都定义为经验的重新建构(reconstruction)。据此,他认为这既非信息的存储,也非固有习惯的反应。更确切地说,对那些有着更新、更多经验和行为的个体而言,是一次崛起或开始。根据其所基于的基础哲学,课程中的每一门学科,既可能是具有教育性的,也可能是不具备教育性的。只有当该学科能够为更广泛、更典型的人类经验提供机会时,它才具有可教育性。例如,如果数学、历史和文学仅基于信息或技术来教授的话,它们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它们是人类实践和尝试的伟大领域,是一个广泛的领域,人们在其中发现经验与行动的可能性。确切地说,音乐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音乐也作为一门训练课程或是信息课程来教授,那么音乐在学校课程中就没有真正的地位。音乐的辩护理由,以及音乐的教育价值,完全基于它被视为一个富有活力和激励人心的经验领域……

“音乐教育即经验的再建构”这一观念,直接引领我们回归到一个一再重申的观点,即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鉴赏。如果我们不能创造出鉴赏,那么我们将仅仅成为训练者、单纯的技师,而不再是教育者。鉴赏正是意味着具有音乐的美和力量的经验,并且我们已经看到(学校音乐)项目的所有组成部分必须正好生成这种结果。

二、 音乐教育作为学科

因为我们坚持认为音乐教育完全不同于单纯的训练,于是它的主要目标不是训练,而是鉴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想要使每件事情简单,想要消除所有的挑战、压力和束缚。要消除任何学科内的根本问题,重要的是要削弱它的难度;但是错误地理解学科的困难时,就以为是要消除它。我们坚信的是,使音乐的娱乐和创造变得吸引人、诱惑人,以至于将困难变成挑战,并为之努力工作,进而使之变得有乐趣。这就是音乐的学科价值,就像其他任何学科一样。

三、 音乐作为充实生活中一项事业

约翰・杜威所坚持的另一个观点是,教育不是为生活而准备的过程,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为学校音乐所做的终极讨论的观念,并不是因为儿童在未来某一时期会用到音乐,而是教授音乐为他们的将来做准备,这是一个明智之举。正确地教授音乐,可以对儿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它可以给儿童“此时此地”的充实生活提供一个更广泛的机会,这个机会应该属于儿童。注意,我们所说的是音乐被正确地教授。如果它被作为一门训练学科来对待,它将没有这个价值。这种方法一般包括两个困难:其一,它意味着我们必须通过一些物质奖励来创造艺术方面的兴趣和动机,如高度强调社会动机。但是,当音乐教授鉴赏时,它更倾向于自身的内在动因。其二,我们必须创造机会来我们所做事情的理由。对音乐的热爱可以为音乐本身辩护,音乐的价值是显而易见和不可否认的。但是,知道音符名称、理解音乐理论或者发展音乐技巧的价值,就像其自身的目标一样,并非不言而喻的。因此当教师的教学指向这些事情时,他们必须编造各种理由。最通常的情况―宣称这些学习训练大脑―已经被讨论过,并被摒弃了。但我们总是努力证明,学生们将在某时某地用到这种技巧或技能―这种努力是被质疑和值得商榷的。教育过程不能在此时此地为自己辩护,就儿童的一个更快乐、更充实的人生方面来说,这个过程总是成为最受诟病的问题。我们希望得到的一个音乐项目应不指向训练,同时也不逃避困难,而是依据儿童自身的水平,试图提供一个使他们变成儿童音乐家的机会―在音乐中寻找一个快乐而充实生活的机会。

也许有人会问,学校音乐是否强调专业与业余之分呢?难道我们的学校音乐旨在帮助少数人进入(音乐)专业生涯,而不为许多人成为业余爱好者开放吗?我们的回答是,学校音乐像其他任何教育学科一样,与为使儿童进入专业生涯做准备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但是,它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帮助儿童自己发现音乐的真谛,并且在音乐中发现自我。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那么在后期运用于学校音乐中的时候,将极大地观照他们本身。职业指导者的真正问题是他们没有发现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塑造自己的生活。发现自我是寻找工作和闲暇时间追求的基础。

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一个教育过程除了更多的教育、更多的成长及更多的生活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或者结果。无论在何处,每一首歌应该立刻成为一个目标,并且成为一个“垫脚石”。在这里,我有一个像人性一样宽泛的原则,并且应该坚持贯彻这个原则:帮助儿童经历音乐,并且教育他们成为音乐性的人。训练学生“一口袋”的绝招,不仅浪费了他的时间,也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

因而,在此我们第三次把所进行的目的讨论引入到欣赏的主要概念中。音乐教育计划是要真正成为充实生活中的一次冒险,必须注重理解对音乐的热爱,必须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音乐鉴赏精神。

四、音乐教育作为创造民主的一个媒介

约翰・杜威坚信民主的真正本质并不是它的政治结构,民主的重要特征就是广泛和亲密的经验共享。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可以面对生活,并互相激励、指导、启发和鼓励。这在所有民主社会中都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比如在古代雅典,一个城邦(state)聚集了不同性格和不同思想的人,而这些人邂逅并共同生活在一个富裕的社会。还是在同一个城邦,我们看到民主思想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力量,它体现在无与伦比的艺术作品中为共同利益做出贡献,从他们的共同灵感经验中获取意义和活力。但是,如果没有分享丰富的经验,那么这种创造性的贡献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就是古代雅典人民伟大的文学、戏剧和艺术作品的真正社会意义,它们为人类思想的凝聚提供了途径,意愿、事业与爱国情操成为社区的焦点。古代雅典是一个民主社会,这一点可以在音乐方面找到些许踪迹,因此与其说艺术既意味着一种古典文明,还对现代文明有着指导意义。今天,音乐成为了现代社会生活更人性化、更高雅的媒介。因为当代生活有着所有的压力和束缚,以及虚伪的所有反人性和反民主的部分。

我们看到了音乐的社会力量和丰富多彩,但是我们必须考虑捕捉这个力量,不能忽略音乐及其内在价值,仅仅强调一种“团结”(get-together)精神。戴维森(Davison)告诉我们,那些只注重音乐的“团结”精神而忽略音乐自身的阵营,与那些勤勉培养音乐价值的阵营相比,前者在社团合唱中获得的价值更少。我们必须对音乐有信心,必须使音乐成为主要的事情,让音乐做自己的事情,我们看到了音乐这种神奇的团结力量在业余合唱(奏)团队中最完美的体现―在团队中个体发现自己的工作被其他队员所丰富,并且他自己能为集体事业做贡献。这并非偶然,哲学家将天堂的和谐比作一首天体音乐,神学家将救赎者的主要快乐画为一幅唱国歌的图,历久弥新。因为音乐有一种丰富和创造的民主使命,使人们面对面的关系更紧密。

此时,我们再次见证了学校音乐的终极使命。曾几何时,当音乐作为一种贵族艺术,仅被少数人所拥有时,也正是音乐式微的时期。随着民间音乐浪潮的兴起,艺术被不断更新,艺术最伟大的仆人总是趋向于普及自己的魅力。当它们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曾多次显现出对全人类使命的亲切感。因此,我们有贝多芬(Beethoven)的惊人诳语―所有人都意识到却不敢说,他却以庄严的力量说出:“我是为人类生活提供美酒的巴克斯(Bacchus)。”

美国的学校音乐正在进行一场艺术运动,该运动由于真实、民主的天性和冲动而意义重大。这场运动遭到“技术论者”的反对,并被空谈家和“技术论者”带入歧途,终成一场悲剧,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我们应该超越这种不成熟和机械的训练。学校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授美国人明智地获取音乐之爱,学校音乐教师应该致力于将音乐的力量和荣耀传递给所有学生,以著名的信条作为概括:

可爱的艺术,我的喜悦和安慰,

它奇妙的力量驱散我们所有的忧虑,

你拥有我的心灵,贯穿我的整个生命,

整个世界,为它祛除忧虑的魔法而欢欣鼓舞,

我曾经听过人类所有形式的欢乐,

但是,对我而言,艺术无可比拟,

一个预言说,上天赋予你最富有的宝藏,

你拥有艺术,我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你。

第3篇

詹姆斯・L.默塞尔(James L. Mursell),1893年6月1日生于英格兰的德比(Derby),先后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学校、英格兰的汤顿中学、澳大利亚南部阿德莱德的凯尔(Kyre)学院接受教育;1915年来到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与哈佛大学学习,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1至1923年在俄亥俄州佩恩斯维尔的伊利湖学院任教,讲授心理学与教育课程;1923至1935年在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学院任教,讲授教育课程;1935年到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任教,教育方向副教授,同年升任教授;194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音乐与音乐教育系主任;1959年退休;1963年1月去世。

詹姆斯・L.默塞尔作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是一位多产的学者,曾出版专著25部,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其研究成果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其中专著有《笛卡尔科学哲学中直觉的功能》(Function of Intuition in Descartes' Philosophy of Science,1919)、《意义概念的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Meaning, 1920)、《战争时代的个人哲学》 (A Personal Philosophy for War Time,1923)、《中学教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1932)、《教育基本原理》(Principles of Education,1934)、《净化你的心灵》(Streamline Your Mind,1936)、《为美国民主的教育》(Education for American democracy,1943)、《心理学测量》(Psychological Testing,1947)、《如何形成习惯和改变习惯》(How to Make and Break Habits,1953)、《成功教学及其心理学原则》(Successful Teaching, its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1954、1946)、《民主教育的原则》(Principles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1955)等。

默塞尔对20世纪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影响,他出版的音乐、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方面的专著主要有《音乐教育基本原理》(Principles of Musical Education,1927)、《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chool Music Teaching,与玛贝尔・格伦合著,1931)、《音乐教育中的人类价值观》(Human Values and Music Education ,与玛贝尔・格伦合著, 1934)、《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 1937)、《美国学校中的音乐》(Music in American Schools,1943)、《音乐与课堂教师》(Music and the Classroom Teacher, 1951)、《音乐教育基本原理与项目》(Music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Programs,1956)、《我们城镇的音乐(2册)》(Music in Our Town I& II,1956)、《我们国家的音乐》(Music in Our Country,1958)等。

导 读

默塞尔是一位跨学科且极为多产的作者,其典型的跨国(英、奥、美等)成长、求学经历,以及神学教育背景等,使其兴趣广泛,研究成果涉及多个学术(哲学、心理学、教育、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等)领域。他对20世纪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著有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原理、音乐心理学、音乐教学心理学和课堂音乐等著述。早在1927年默塞尔就已经出版专著《音乐教育基本原理》,1929年默塞尔参加美国音乐教师协会年会,发表题为“理想的音乐课”的演讲,受到音乐教育界一致好评。因为当时音乐教育者急需“一位哲学家”和“一位发言人”为自己的专业做理论辩护,默塞尔作为一位拥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研究背景的跨学科知名学者,对于当时音乐教育界而言,可谓“久旱逢甘霖”。

《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是与玛贝尔・格伦合著,出版于1931年,当时正值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高涨时期,默塞尔的音乐教育思想深受约翰・杜威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烙上了鲜明的印记。首先,受杜威和进步主义教育 “儿童中心论”思想的影响,默塞尔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强调音乐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学生的内在动机是学生音乐成长的关键。其次,受杜威的“艺术即经验”思想的影响,默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即经验的再建构”观点,认为音乐学习中学生的音乐经验尤为重要,鼓励学生作为聆听者、歌唱者、器乐演奏者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这远比讲授音乐知识、技巧训练与分析音乐作品更有意义。再次,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等思想的影响,默塞尔提出音乐教育不应该过分关注识谱、乐理、技巧,而是应该通过音乐活动丰富儿童当下生活,让儿童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战胜音乐挑战体验到愉悦,进而丰富生活。他指出,“音乐教育要帮助儿童自己发现音乐的真谛,并且在音乐中发现自我”“一个教育过程,除了更多的教育、更多的成长、更多的生活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或者结果。当我看到小学生唱歌时,我们要说,每一首歌应该立刻成为一个目标,并且成为一个‘垫脚石’……帮助儿童经历音乐,并且教育其成为音乐性的人。” 最后,默塞尔还深受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杜威将教育视为实现民主的首要工具,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一种公开讨论和自由交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默塞尔认为,民主思想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力量,体现在艺术作品中,人们应分享这些思想的力量。当音乐作为贵族艺术仅被少数人所享用时,并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社会,学校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们获得对音乐的热爱,使生活更人性化、更高雅。

第4篇

音乐德育化的实行初期,可能很多教育人士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可行性表示怀疑。事实证明,音乐德育化的生命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使得音乐德育化教育成为可能。音乐教学和德育教学都是为学生来服务,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两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德育化贯穿于我国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过去的教学中,音乐教师也无意中将音乐体现出的美感和审美观灌输给学生。通常认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别。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特点,在和谐的气氛中实现互通互联。

2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点

2.1亲和性强

首先,音乐本身比较快乐亲和,它能够使人沉浸在愉快的气氛当中。欢乐的韵律、美妙的音符、动感的艺术,给学生提供充足丰富的精神养分,放松他们的心情,音乐深受学生的欢迎。其次,音乐教师本身就有亲和性,他们平易近人,能够容易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也很容易的就能接受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2感染性强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它与情感水融,音乐的特征就是由情至意、因情导行、意行互动。音乐是最具情感色彩的艺术,它能诱发人的内在情感,使学生与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产生共鸣,接受并感染作品丰富的感彩。对于初在青春期的学生,优美的音乐、丰富的演唱活动可以吸引他们的目光,调节他们的情绪,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就在于情绪的感染与控制上。

2.3功效性强

音乐是音响符号组成的,作用于听觉的刺激物。不同的音乐教育可以激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可以将音乐本身蕴含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从而使道德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音乐虽作用于人的听觉,实际上是作用于人的内心。学生在长期接受音乐教育后,就能达到心之谐和,而心之谐和又能导致行之谐和。这种教育方式的功效不是暂时性的,而是长久的。

3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功能实现方略

3.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理念

以塑造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学校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让学校音乐教育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素质。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渗透德育,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可以借鉴国外的音乐理念,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应把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让教育方式更加生动、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进而促使德育功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要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外先进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

3.2完善高校音乐教育体制

完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的音乐素质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学校的音乐课由选修课调为必修课,这样肯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就改变了音乐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使更多的学生重视这门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学校要塑造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是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学校创新型音乐教师应该对音乐有热情;应该掌握音乐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加强各方面的学习等。

3.3创新学校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

应该选择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上要顾及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等,选择一些具有强烈的现实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学校的音乐教育内容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音乐理论、精神、历史、常识、法律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观念,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将音乐疗法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教育中,音乐疗法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为突破口,向德育渗透,促使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进取心理、宽容心理、协作心理等有这种大的意义。

4结论

第5篇

关键词:高校传统音乐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一、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

1.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继承和发扬这笔丰富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曾提出,我国在音乐、舞蹈和其它文艺事业上,应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着重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艺术传统,发展民族音乐的基础是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在接见当时准备去朝鲜访问的舞蹈团时又一次谈到,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怎么能没有外国音乐呢!要有芭蕾舞团,要有交响乐团,也要演外国歌剧,但这些不会是大力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的是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艺术。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凝结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积淀着特定的民族思想和价值取向,并以其观念的形态联结着历史,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魂和文明链,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传承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自身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应该从综合性出发,开发学生智慧,和谐人类行为。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将其与现代乐教理论融合,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培养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人才素养

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育人,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涵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国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正在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各种人才。因此,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注重音乐单方面的学习,而应该把音乐视为文化的一部分,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文学、艺术和意识行为等各种层面的内容,并加强对与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学习。高等院校的传统音乐课,正是让青年学生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并进而引发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这种教育以培养完美的人格,培养一个外而有礼、内而和乐,具有美好理想和端正人格的人为目标,是一种人文的教育。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高校把音乐教育作为一把钥匙,一把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大门的钥匙。

3.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使被教育者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锻炼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更美丽,更宽广,更深厚,更和谐,这是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设置原则

1.体现人人参与

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的教育思想。目前,能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但因为条件的限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使得许多学校虽然也较重视音乐教育,但效果却不一定好,或流于形式只抓亮点,或只有很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如何使在校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设置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使它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这里有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首先,高校的体制、教育方针、办学模式、审美教育的功能、规律等是一致的,要根据其共性来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但每一环节中的课程组合、安排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这里又有一个个性差异问题,因为每所大学在教师配备、教学设备上有差异,同一所大学,各学科有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异。因此,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共性与个性的因素,使之既符合共性又针对每所学校、每个专业的个性,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三、课程设置模式

在目前情况下,对各高校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要有一定的制度支持,扎扎实实规范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用“2+1”模式便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2+1”模式就是以校级选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这两个选修模块为主,加上课外活动模块为补充,三个模块结合互补,共同组合成三个系列:一是以“音乐鉴赏”为主干课程的理论课系列。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三是以“音乐表演”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系列,形成三个模块三个系列的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让在校大学生人人都参与其中,保证每人至少能接受两个以上学分的音乐教育。

1.选修课模块

为贯彻落实党的素质教育方针,各高校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方面的选修课制度已基本形成,一般高校校级公共选修课学分定在6-10个学分不等,开出的选修课程多的达200多门,少的也有几十门。但把音乐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放在一起让学生选课,往往学生在选课时会比较实际,哪些课程对他们毕业后找工作用得上的,一般比较有吸引力,如市场营销、办公自动化软件、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等,而实用的课程选完后学分也基本够了。

2.限定选修课模块

限定选修课模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是为一些必须加强音乐教育的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专门调整组合的音乐综合课。就目前而言,将音乐课开成全校性的限定选修课不太可能。一是因为音乐教育在高校还没有这样的地位。二是全部开成限定选修课,内容太单一,无法充分顾及学生的个性和爱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只能是针对具体专业开设限定选修课。如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

3.课外活动模块

课外活动模块,作为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一个模块,是音乐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是音乐课程设置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模块以音乐实践类课程为主,包括声乐、器乐表演方面的各项内容,可结合校学生艺术团的活动,根据各校师资、设备等条件,以学生艺术团训练队的形式,如合唱队、铜管乐队、古筝队、琵琶队等,让学生报名参加,每个队通过考核分成提高班和普及班,其中提高班为艺术团成员,

普及班为艺术团后备力量。

四、综述

通过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原则及课程设置模式等方面的探究,让高校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者,乐于并将充满信心地不断实践和研究,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会使高校音乐教育的明天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素质教育

Abstract: second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qu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usic teaching, therefore, to carry out quality education, use all sorts of method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level, so as to cultivate the high-quality talents.

Keywords: second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音乐是通过歌唱、演奏等独特的表现方式反映生活与大自然的方式和手段。它是一种通过鲜明的节奏、欢快的乐曲、优美的歌声和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启迪人的特殊艺术形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它通过特殊的表现形式赋予教学独特的魅力,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直接的作用和功能。

一、音乐教学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音乐学习不仅仅是“唱歌”那么简单,还包括音乐欣赏以及音乐兴趣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音乐教学特点,运用音乐的魅力,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其在音乐学习中,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同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今后的音乐学习中。近年来音乐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现象,音乐课堂生机盎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在努力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互动,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乐趣,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

2、培养非智力因素,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音乐家的奋斗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可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如在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时,可以通过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走进巨人的心灵世界,感受贝多芬与 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让学生们了解贝多芬的人格品质,学习音乐家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和拼搏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在介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时,可以出示其名言:“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从冼星海的生平事迹透视其人格品质,对于当今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会有很好的作用。相信受到这样教导的孩子,在学习的路程上,他们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更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从而更加乐观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3、提高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只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促进当代中职学生身心和谐与健康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感受音乐作品丰富的情感,体会音乐作品中美的境界,这样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提高文化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二、怎样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1、联系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面向全体中职学生的,每一位中职学生都可以接受音乐教育,每一位音乐教师的最终目的都是把每一位受教育者的音乐潜能挖掘出来,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普遍提高,最终喜欢音乐,终身受益。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及课本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我们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中职学校音乐老师要明确学生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在音乐中享受快乐,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运用各种方法活跃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是音乐教师教学的前提,同时还是学生音乐学习效率的基本保障,因而在音乐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活跃课堂氛围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音乐爱好,课前播放学生喜爱的音乐,然后对所播放的音乐进行解说。如此,不仅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音乐课之前,教师可以播放王力宏风靡一时的《花田错》,并在播放后,将古典戏剧《花田错》与王力宏的《花田错》相结合进行讲解,在使学生理解《花田错》的同时,同时可以增加学生音乐知识的综合面

3、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更好的加深认识,调动情绪,渲染气氛。例如教师在教唱《歌唱祖国》时,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能够体现国家发展、强大的影像资料,资料内容可以是我国建国六十周年的阅兵式,也可以是宇宙飞船升入太空、航空母舰入海航行等,影像资料应尽量体现出国家繁荣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气象,要具备强大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爱国之情。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学生们在感受到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的气氛中,必然会以昂首挺胸的气势和乐观自豪的心态放声高歌,从而在音乐教育中实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中职学校音乐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学生的全面成才与发展。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运用各种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就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而言主要是音乐知识的记忆、理解与领悟及音乐实践能力的掌握,教学目标水平仅停留在知识、领会、运用这三个层次上,而对于音乐观念的分析、综合与评价的能力等都有所欠缺,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很难培养出学生的音乐个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启发和传递学生有关音乐思想、音乐观念等方面的思考。职业中专在学生的培养上应注重音乐审美的主体情感化,使自然情感“内化”为由音乐而生的赋予灵魂的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音乐的审美情感是由音乐而引起,经过深刻的人生体验或反复沉思而出现的表现音乐的情感,即作曲家的“情生乐”或演奏家的“乐生情”,钢琴家涅高兹说:“凡是人能够感受、体验、思考、感觉到的一切东西,在声音的艺术中毫无例外地都能够体现、表达出来。正是感情的强有力作用,才使演奏染上了千变万化的色彩。”因此,音乐教学追求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的掌握和音乐技能的训练,而是在音乐的感悟与体验中陶冶情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探知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制定周密完善的课堂计划,以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音乐教师在课前首先应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以及他们当前的发展水平、音乐素质等,来确定适当的教学手段、内容与方法。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年龄都在14—17岁左右,处于青春初期阶段,他们的生理与心理方面均已趋向成熟。与初中生相比而言,他们的音乐认知能力有很大提高,在音乐审美认识上显示出较强的“个性”心理。在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对音乐作品的表现与创造力等方面已有自身的音乐审美态度。例如,大多数的学生对通俗、流行音乐十分追崇和偏爱,有的学生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利用这一特点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从流行音乐拓展至民族、美声等相关方面的学习。使他们的音乐学习在欣赏音乐作品与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中同步学习、同时进步。另外,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中国艺术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表示一种违心、无奈的状态;大部分职校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定位不明确,甚至很迷茫。经过深入了解,得知他们认为自身与普通高中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相提并论。对此,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职校学生树立起一个平和、正确的价值观,以艺术的形式与学生的心灵触碰,通过影响他们的情感和感受,进而改变当前的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必备的重要认知策略

职业学校音乐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如果对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不满足,便会排斥、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出现,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全面武装自己,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身心需要。

(一)“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关系定位,营造愉悦、宽松、民主、和谐的音乐课堂氛围音乐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审美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单是知识授受和道德教化的关系,而是双向情感交流的一种艺术审美关系,应该在平等、和谐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职业中专学生的态度较差,存在“轻视”现象,采取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这显然与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相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不存在高低之分。此外,音乐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舒适的教学氛围,当学生处于情绪舒畅、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学习状态就会呈现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效果,让学生沉浸在富有余味的艺术空间里,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