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17 16:23:05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职业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金融职业教育

第1篇

一、从职业教育的变化看金融职业教育的变与不变

职业教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到今天走过的三十多年的历程中,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一)冲破了封闭观念的束缚

经历了颠覆传统改革的痛苦,职业教育基本上从重知识灌输的封闭观念的泥潭中走出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初见成效。如一些职业院校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产业发展动态和就业需求信息,结合现有办学条件进行专业调整、设置,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很多职业院校进行的创业意识启蒙、创业精神培养到创业技能学习及创业实践锻炼,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规划;或者通过开放式办学的窗口创建学生培养模式;等等。充分体现了新旧观念的变化。

(二)打破了原有的教育体系格局

职业教育渐渐明确了自己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社会各行业的现实需求的感召与影响下,实现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为数不少的行业、企业,特别是机械、电子、物流等企业在人才选拔中,不断的向大众教育倾斜,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三)兼顾了职业教育向精英式教育的延伸

目前的大多数用人单位将招聘人才的标准定于本科以上,甚至的本科基础上还限定“985”或“211”的学校,享受职业教育的群体面临就业难状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还不能得到缓解,顺应趋势的做法是职业教育阶段也实行“双轨”制,一部分毕业生正常走向工作岗位,一部分毕业生继续深造。对于深造的学生,很多职业院校专门设置了后续教育部门,主动为与其他教育类型的结合上寻找接口,实现部分学生终身教育的梦想。在欣喜于职业教育几十年发生的变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金融职业教育的成与败。

1.新旧观念转变与实践环境的无法改变。金融职业教育也一直倡导着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并试图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践行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的理念,然而,在配合观念改变的行为改变中总是金融职业教育部门的自拉自唱。在近二十多年里,各金融职业院校都在自我努力下完成了职业教育要求下的各类项目建设,如设置专业、项目教学改革,相应的软件购置、运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等等,但是,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内部环境建设似乎与行业无关,实际操作仍处于封闭状态。

2.金融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格局的转变与对应领域的用人格局不变。在近几十年中,职业教育的格局非常明确,金融职业教育的格局也很明朗。金融职业教育在自己的格局内提供人才,即以区域经济结构的布局,适应产业升级需要,注意了发工协作,但是用人单位以高学历聘用人的基点却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格局。3.灵活多样的改革形式变化与改革内容的固守不变。这十年来金融院校的职业教育改革,速度似乎在不断推进,从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策划专业建设方案、到筹建校内实训室、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等各项改革中,身为教育主体的金融职业教育者在各项改革中除了丰富了词汇,套用固定模板造出了申报文件、说明文件、检查文件外,关乎教学方面的改革多停留于形式。

二、金融职业教育改革的难点剖析

静观金融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变与不变,我认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制度性的原因导致低端金融人才供过于求

市场经济下与金融关联的专业火暴有一定合理性,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不均,金融的行业垄断导致行业收入的优势比较明显,刺激了金融教育需求膨胀,加大了金融人才供需矛盾。第一,收入分配不均,驱使每年毕业生竞争金融行业的有限岗位,其中包括一定比例的非专业人才的涌入。据统计,金融、保险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高出众多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若包括工资外收入差距大概在5~10倍之间。《[瞭望》新闻周刊2009-5]。行业收入差是导致毕业生竞相选择金融业入职的诱因,无形中增加了金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使金融职业教育改革缺少了动力。第二,金融业面对大量高、低端金融人才的输出,采取的对策是以学历、证书进行选择,金融职业教育专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却被低学历证拒之门外,且不论我们的改革适应性如何,即便是职业金融院校的学生优秀,金融各行业又能否撇开世俗的观念,摆脱俗套的用人标准,通过实践给予金融职业教育的“产品”以检验的机会呢?金融职业培养人才的市场被挤占的现象让我们对深化的金融职业教育改革缺乏信心。

(二)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金融行业的大多数岗位是与钱打交道,岗位实践的风险性较高,对于岗位的实训真实性就要大打折扣。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行业,其岗位仿真式的校内模拟实训无论如何也不及机械、电子、烹饪、服装设计等专业岗位实训来得直接、真实。因为实训的要素和过程太逼真就有私设银行之嫌,与国家法律相冲突,只做象征意义上的实训又与实际脱节,实训意义降低,因为对实际货币、票据的鉴别本身就是技能训练的构成内容。若由校外的金融企业提供实习场所解决,又与各金融业务岗位制度和金融企业管理制度冲突,金融企业解决实训问题很难实现。

(三)师资队伍双师能力有限,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金融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完全可以将任务的全过程分解于授课2015年第6期中旬刊(总第591期)时代Times的课堂。然而,它需要的是教师的双师能力,而金融职业教育部门的教师中有双师证的不乏其人,但有双师能力的却是凤毛麟角,行业的兴衰和人事制度的变化使金融职业教育主体中的教师队伍很难兼而有理论与实践的功力,强化教师职业能力也面临如同学生实训环节难一样的尴尬。

三、突破金融职业教育改革难点的对策

金融职业教育若想构建新格局,必须抓住“一个重点”,争取“两个突破”,实现“一个提升”,从战略和战术方面谋求改革与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一)抓重点———开门办学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实质之一是提倡开门办学。只有开门办学才能明确服务对象的需求,教学改革才能有针对性,改革的成果才能有效;只有走校企合作之路才能遵循教育服务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强化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本位的综合培养。

(二)突破难关———突破政府和金融企业两个难关

首先,从战略上突破政府的难关,要依靠政府制度上的安排实现与金融企业合作。金融职业教育部门需要政府的支持,从教育体系服务于社会的根本出发,以积极的方式争取政府的支持,走政府支持下的特色办学之路。依靠政府的制度创新模式,建立金融职业教育部门和金融企业的契合点,这是开门办学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不便于直接干预,但是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引导,搭建双方合作的平台。如对主动与金融职业教育部门合作的金融企业,给予法律允许下的政策优惠;通过政府的影响力为金融职业教育部门的开门办学路径做好疏通,并给金融职业教育部门以一定资金的支持,保证金融职业教育与金融企业在互赢基础上共同发展。其次,从战术上突破企业的难关。政府为金融企业和金融职业教育部门牵线搭桥后,如何合作、深入合作就要靠金融职业教育部门的战术安排了,它需要政府权力的介入与市场营销技巧的有机结合。金融企业在合作中是拥有主动权一方,合作成功并持续还取决于金融教育部门的积极主动,这就要求金融职业教育部门要以市场的观念和市场的策略把握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实施合作战术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金融企业利益考虑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金融职业教育部门要研究市场规律,彻底抛弃专门为我服务的思想求得企业的支持,主要能从企业受益的角度激发金融企业与金融职业教育部门合作的热情,分析评估金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如可减少金融企业聘用人环节中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用人失误或用人成本的增加。从企业利益的角度打开与企业合作的通道。第二,从双方利益的考虑建立合作模式。合作不能是零和游戏,必须是双方各有所得,所以选择合作模式一定要遵循双赢的原则。鉴于金融企业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金融岗位职责的重要性。

(三)实现自我的提升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职业教育;模式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成为国内金融业界重要的新事物。互联网凭借其“平等、开放、分享”等特征迅速渗入传统金融行业中,催生了一大批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云金融、财富管理等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新模式。截至2014年12月底,其效益已经突破10万亿,其中较为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从业人员约为39万,超过200万家企业因此受益。互联网金融也于2014年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信号。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金融职业教育必须分析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向金融行业培养和输出互联网金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互联网金融对金融通才的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兴起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

互联网精神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内化互联网思维,以及迁移和转换互联网金融职业角色。

1.培养与内化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即为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时代,金融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网络小额信贷等新兴业务应运而生。传统依赖于金融中介的金融交易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成本低、交易便捷灵活的无中介模式,这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转变,使培养的现代金融人才更加契合互联网思维,能够在全面开放、多元变量并存的互联网环境中形成职业思维模式,能够在设定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互联网金融业态中进行思考和工作。高职教育要以开放性、兼容性的互联网理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切入点。

2.快速转换金融业职业角色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传统金融机构也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冲击,互联网企业攫取了传统金融业的丰厚利润,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产品重构等方面的竞争更加白热化。这必然会要求从业者具备互联网思维,必然会增加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金融业人才必须及时迁移与转换自己的职业角色。相较于传统金融职业人才角色而言,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职业人才更需要改变理念和思维,更需要具备“通识知识、创新意识、互联思维”的能力素质。

3.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金融教育新模式要求学生通晓金融学基本原理,掌握金融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各项金融基本技能。此外,还需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互联网营销、P2P网贷、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等典型业态分类的特点。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交叉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具备设计创造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能力。要系统学习互联网金融中的征信、风险测量、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的原理,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了解现代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等。在能力方面,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互联网金融运行、管理能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能较好地驾驭和掌控商务谈判。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叠加的教学方式及内容的改变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全方位的渗透、影响和改变,使得金融业的格局、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必须要求金融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通才”,所以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硬技能)进行培养,而是需要采用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的金融变革需求开展教学,有效地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行相互叠加,从而在传授传统业务知识和硬技能之外,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的软技能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开放的、互动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环境。互联网金融运行的路径、平台、程序等鲜明特点,也需要金融职业教育在教学各环节得以体现,以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三)就业导向的新需求

1.培养模式需要重构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形成了金融业新的就业模式、就业路径和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重视金融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订单”合作,根据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P2P公司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基层业务岗位进行针对性培养。

2.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重塑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就业元素,就业元素权重、企业录用诉求等发生了变化,需要在就业策略上进行调整。在互联网金融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上需要进行重塑,切实做好目标定位。初始就业岗位包括:互联网金融一线业务操作、产品营销、支付结算、系统运营与产品维护、电子商务、投资理财、征信、贷款、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经过3~5年工作经验积累后可向具有管理职能和专业业务职能的岗位发展。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教育的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仍停留在银行柜台人员等传统低技能就业岗位,对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创新领域的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涉及很少。因此,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金融教育现状呈现出脱节的状态,必然会使得学生失去兴趣。

(二)市场需求的即时性与教育创新滞后性的矛盾

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催生了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相关工作岗位,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必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务。而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没有反映金融业的新发展,在金融理论教材的选用上仍停留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的版本,滞后性明显。

(三)教育环境与教育现状的不匹配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金融职业教育者应该时刻关注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金融理论学界及业界的变化,以及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及重点,以随时拓展创新教学内容。但现阶段,教学质量与评估手段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主动去更新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教学内容,也部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互联网金融教育需求的不均衡

互联网金融具有强有力的跨界整合能力,相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互联网金融对证券,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金融行业的整合运作能力要更加强大。跨界整合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点,将不同行业的功能结合起来,为区域经济的空间和深度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力。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信息技术的、具备跨界知识背景的金融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实践中看,当前金融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旧各自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培养,结果出现了这两类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互联网金融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观念

以金融学科为立足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互联网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一线的,能综合运用大数据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通才”

将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以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引领,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如投资理财专业可以考虑在兼顾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譬如电子商务类课程,在实践环节上,通过网上金融交易操作强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考虑开设金融类选修课程,在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的过程中,兼顾学生金融基本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等与互联网金融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够掌握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拥有熟练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营销能力,还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

(三)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证融合

课程设计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完成金融经济与投融资领域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证书等。按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职业标准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并将职业考证课程纳入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培养计划,实现课证的融合。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触角深化和前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互联网金融实训室、软件开发与应用实训室、网络资源共享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以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根据专业面向的不同工作岗位群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比如微贷网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与能够提供软件开发和网站建设岗位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真实软件、网站项目的开发与测试,使学生了解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并能承担简单的程序编码和测试工作。与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2]汪连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3]徐谷明.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应多元化[J].中国经济时报,2014,(6).

[4]张慧瑶.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才智,2014,(22).

[5]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6]于博.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与教学设计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4).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金融危机 对策及转型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了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职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突破。然而从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逐渐有演变为经济危机的趋向,身处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也深受影响,这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对国内的职教行业现状进行描述,较详细分析论述金融危机对职教行业的影响,并给出职教行业对于金融危机的应对方案。

一、职教行业的现状

2002年,中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该文件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指出了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和内容,职业教育迎来的春天。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完成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战略性布局的调整。而与高等教育相比,中职学生年均96%的就业率占有明显的优势,表面上中职教育形势一片大好,但其实潜藏着种种危机。下面从其就业优势及本身的弱势具体展开分析。

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主要有着以下的优势:

一是我国职业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从劳动力结构看,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具有中专、技校文凭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二是由于地区不平衡,初中毕业出来打工的偏远地区劳动力;三是一些高龄的下岗人员,这其中,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适龄劳动力所占比例不大,构成了企业所急需的技能型工人群体。

二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和措施。从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从宏观上对初中毕业生分流比例进行调控以及制定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制度等,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应用型职业教育的决心。中央财政还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每生每年实施1500元的生活补贴,吸引了一部分的家庭贫困学生。

三是专业设置紧跟就业市场。有专业说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大多学校采用了“2+1”的培养模式,2年在校内完成,1年下企业顶岗实习,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各职业学校大力进行专业建设,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的还进行真实生产环境的模拟,使得学生和就业岗位能无缝对接,受到企业的欢迎。

但是,在高就业率光环的背后,职教行业还是有着很大的隐忧,职业教育仍处于教育中的弱势地位,这其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的原因,综合分析如下:

首先是思想观念束缚,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中国传统一直是“学而优则仕”,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的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不看好职业教育的观念。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职业教育就是“终结性教育”,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等等,许多家长往往把接受中职教育当作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对职业教育有着很深的偏见。

其次是专业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缺口较大。对于现有各校所办专业,在专业建设上缺乏科学的规划,在市场调研、教学设计等诸多环节没有花大力气,仅是模仿其它学校开什么,自己就开什么专业;或是市场上需要什么,自己就开什么专业,缺乏准确的定位及前瞻性的目光,造成大多专业千人一面,雷同众多,缺乏特色,不能真正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不少学校没有规划,缺乏一种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很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一体化双师型的教师大量缺乏。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掌握真正的技能,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脱节。

第三是教育培训主体竞争激烈。目前的教育格局中,多种办学主体并存,多种教育模式并存,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生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目前,我国高中数量和规模的扩大、普通高中的扩招,再加上结构性人口减少,使得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生源的萎缩。再加上职业教育的招生混乱,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相关政策监管无力,不少职业学校在外地都设有招生,甚至还专门有人开起了中介公司,牟取利益。有的地方把学生的升学同初中毕业证书挂钩,只允许学生在辖区内的学校就读。以上等等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意味着职教行业的变将必将到来。

08年伊始,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波及到实体经济,也直接加速了职教行业的整顿与洗牌,给各职教学校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

二、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可见职业教育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之密切。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构成中,出口一直是三个主要增长点之一。而在金融危机中,出口疲软,对我国的传统企业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现行的经济带来了消极影响,更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产品的出口。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其盈利水平与本外币的汇率水平密切联系。在出口产品国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本币相对于某一国际结算用外币升值的话,则意味着企业与以前相比出口换回的本币数量减少,企业利润下降,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再加上国内通货膨胀、人力成本引起的生产成本的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有的几乎为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而这些出口企业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将面临着失业的压力。而现今房价等飞涨,也导致大量资金被从实体经济中抽出,流向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给和实体经济关系极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下面再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来进行剖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也是全世界的制造基地。至2008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吸引了全国52%的实到外资。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上的,造成了成本的居高不下和对环境的破坏。由于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往年热门的制造、机械、电子专业开始降温,而这些专业基本上在各职校中是长线专业,就业的趋冷,必将导致这些专业的萎缩,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将带来严峻的考验。

三、职教行业的对策

我国的职业教育如何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国内职教行业又将如何变危机为契机?从历史上看,每一个阶段都有大量的行业淘汰,同时也催生着大量的新兴行业。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获悉,我国十二五经济规划中,将以出口、基础建设及促进内需三条腿走路,在内需的促进过程中,第三产业将获得较大的发展,大量营销、管理、物流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大增,职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转型获得发展:

1.政策扶持加大力度推动职教发展。随着我国不断深化的政治经济改革下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日益强劲的需求,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的决策理念对其也从以前的顺其自然到主动扶持,针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政府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很难取得成功。随着1500元/年?生生活补助政策的继续实施,以及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的即将出台,将对职业教育起到一个正面的推进作用。

2.政府牵头整合职教资源,加强基础建设,调整办学思路及方法。随着经济生态环境的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通用能力之外还需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而职业教育也必须实现办学思路、办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的全方位调整。学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与学校彼此是消费与服务的关系,而这种服务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检验学生这种特殊产品的人力资本是否取得增值,市场是检验的标准。在办学思路及方法中,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借鉴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走出适合自己的一条本土化道路来。

3.大力开拓发展服务型专业。现在的服务,结合国家“促内需、保增长”的经济发展理念,应该是一个“大服务”的概念,既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创设服务本土经济型的特色专业;又可以大力建设新兴专业,如物流、电子商务等,为区域和全球经济服务;还可以做成服务外包专业,改变劳动力输出的形式等等。在这方面,长三角城市也都在进行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力争向利润曲线(微笑曲线)的中上游延伸。如2011年南京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比重达到了惊人的50%,再如无锡大力发展的服务外包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服务型专业毕业的学生。

第4篇

    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必须遵从“高”且“职”的要求。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一般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其自身内在的本质特性和要求。所以高职教育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办出高职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应该都有自己的要求与特色。第一,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企业中来,来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过程,而不是企业工作过程的简单重复。具体过程是,对企业生产任务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构成课程体系。第二,高职教育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其中,课程建设是核心。而按照市场需求,根据专业调研构建课程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金融与证券专业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的设计要求及模式

    金融证券专业是技术性、应用性教育,课程设置定位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技能要求较高,专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对应目标可采取阶梯形课程结构模式。高职金融证券专业可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行业通用能力课程、岗位特定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四个部分构建。高职金融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见图1:金融与证券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按照企业各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金融证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典型工作业务,从具体工作岗位出发(柜员、客户经理等),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分析各岗位领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金融与证券岗位群,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构建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银行业务与证券职业技能,形成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围绕岗位工作过程,根据不同岗位能力和素养分析的结果而设置的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与订单企业共同完成动态的课程体系调整机制,使之更符合社会需要。2012年,根据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我们通过对北京市金融人才的需求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对知识目标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课程重新整合。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结合金融行业特点,强调金融产品营销、银行业务处理、证券业务处理等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与训练,突出诚信、严谨、创新、责任等职业素养。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的定位主要是柜员和金融产品营销。在职业技能课程方面,围绕这两个岗位,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课程设置上,围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活动,对专业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既有金融基础知识,也有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还有设有围绕金融所必需的财务、税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针对不同的岗位,学习训练的重点不同,以满足不同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要求。其中,柜员岗,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金融产品营销岗,除了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外,增加了市场营销、管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第二,突出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中,理实课程占有绝对比例。通过案例教学、课堂研讨、边学边做、模拟专项技能训练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在1976个总学时中,理论学时786个,实践性教学和训练1190个学时,达到总学时的60%。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教学方法,形成新型的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第三,课证融合,实行双证书教育。作为资格准入的金融行业,学生能否获得职业资格将决定他们毕业后能否进入这个行业。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考证重要性的教育,更主要的是在我们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将考证课程纳入整个课程体系,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学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按照考证的要求进行学习和训练,顺利通过考证。第四,按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整合实践实训。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柜员和营销。因此,本专业的实训依此展开进行,循序渐进,加强对这两个岗位的认知和技能训练。按照“金融企业与金融岗位职能认知—金融产品认知—金融产品营销训练—柜员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校企零距离对接。由于金融业是资格准入行业,所以我们将从业资格辅导纳入实训体系,加大对学生的训练力度,提高通过率。课程项目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认真解决好项目设计开发和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问题,而且需要高职院校对现有的软硬件进行整合和提升,搞好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设。我们认为,这其中应突出解决的是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四、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建设方案示例:

    《个人综合理财》《个人综合理财》课程以“课证融合”和“教学与服务相统一”为特色,与“国家理财规划师”和银行从业“个人理财”资格考证相融合,并适度丰富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教育。要求学生在全面客户分析的基础上,就人生规划、现金与消费规划、住房规划、保障规划、投资规划、税收筹划等进行全方位设计,形成可执行的综合理财方案。该课程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客户理财岗位群工作为导向、以岗位群工作任务为驱动、以课证融合为指引,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和师生互动式教学组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统一,彰显职业特色。该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是:

    (一)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以金融机构客户理财服务为主线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首先服务于投资与理财专业、金融类专业群。因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与企业专家对该专业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课程目标定位和教学内容定位;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金融机构客户理财服务为主体,按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以业务操作流程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二)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课证融合的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本课程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理财规划师”和银行从业资格“个人理财”考证融合,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与两大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相对接,同时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将学生理财素质养成教育和岗位后续发展教育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

    (三)项目实施的教学方法

    以工作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具体教学活动通过项目化形式展开,课程涉及的每一个任务模块都以当前个人理财市场的现实产品和业务要求为基准设计载体活动,并整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本课程根据岗位需要设计项目,每个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划分成若干个子项目。在考虑教学衔接的基础上,独立组织每个子项目的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于实践相统一的形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理财素质。

第5篇

关键词:人才需求 职业教育 金融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31

随着近几年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和发展,邮政银行专业金融业务当前应该更加重视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这一点是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点。要更好的培养高综合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队伍,一定要在提高专业业务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同时,还要重视以下几个点。

1 邮政银行专业金融业务人才整体心理素质的再提高

影响员工心理素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目前基础高等教育中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但在企业则普遍缺乏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和教育。邮政金融从业也是如此,较少有对企业金融从业人员进行行业心理素质疏导和培训。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提升金融企业人员的能力尤显重要。第一,这样可以增强员工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员工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进行创造思维以及进行创造性工作;第二,既能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能积极学习,善于学习,并且能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第三,能使员工增强协作能力,便于建立良好的企业人际关系和氛围。第四,能提高员工的抗挫折能力,具备良好稳固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具有拼搏的精神、较强的生存能力与顽强的意志能力。

2 邮政银行要重视改善金融人才在企业的内部、外部成长氛围

邮政银行要进行人力资源的综合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企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环节。我们说的外部环境多指人才的基础教育、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金融人才成长中能否形成自立、独立的观念和意识,社会舆论及面对的市场能否及时监督到金融各个岗位的从业人员的行为,对邮政银行体制下的金融人才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我们说的内部环境一般时候是指邮政银行企业内部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企业人才培养、成长以及选拔机制等众多方面。其中,邮政银行的高层管理是否真正重视企业人才问题对人才整体素质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邮政银行的高层管理行为和理念直接影响着邮政银行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邮政银行这个企业自上而下影响着各条业务线和各部门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及人才理念。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综合基础素质,在这样的企业从业后就需要花费较大资源进行再提高、再塑造。如果没有良好的邮政银行内部环境,优秀的人才也可能被环境因素所贻误、所影响。这样就可能出现让精英人才变凡夫俗子的庸才的格局。

3 邮政银行要重视培养出高素质、高标准的金融从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

就邮政银行对本企业金融人才来说,高素质、高标准的金融职业操守是重要的关键点。因为这是有效管理邮政银行企业风险的重要因素。虽然邮政银行风险管理有比较严格的制度做为保证,但是如果缺乏人力方面的有效管理和约束。企业制度执行力就会被疏忽或大打折扣,乃至增大风险管理成本。在邮政银行的金融职业操守中,员工金融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第一,员工要诚实守信。邮政银行本身就是经营信用和风险的金融行业,依靠自身的金融企业的信用做为依托,以此维持着企业本身的经营。所以,邮政银行的金融职业操守中必须注重诚实守信的操守。第二,员工要确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员工具有高尚的个人情操、健全的自身人格。同时具有了自觉保护邮政银行企业金融消费权益的精神,确立邮政银行社会责任的理念,这就要关心涉及利益人的看法及利益,实现平衡发展。第三,邮政银行的金融人才要有新的观念,整体服务意识以及开拓精神,这不仅要学会生存,还必须要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责任精神。第四,邮政银行既是金融业又同样是服务行业。一定要注重言行仪表和文明礼仪。作为树立邮政银行这个企业良好的公众社会形象、有效防范风险和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第五,邮政银行一定要重视金融人才培养、教育方法的再提高和创新。这是提升邮政银行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又个一关键环节。当前邮政银行的金融人才来源和培养有两个渠道,一个是社会基础性教育;另外一个是金融职业岗位的再培训。对邮政银行而言,只有人才模式的创新,才能使邮政银行的企业人才培养富有成效、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基础金融教育改革中,一是要引进金融案例式教学。以加深学生对金融行业、专业理论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金融业务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二是强化金融模拟教学。建立在实训操作金融业务中进行模拟教学学习。以此增强金融专业学习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走出去,请进来”。就是要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走入金融实际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去实习、学习、锻炼。四是要学会引进新的金融人才培训模式,像人才综合素质测评技术,与实际工作岗位和能力结合起来,促使人才能最大发挥效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第六,邮政银行要重视对金融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邮政银行和众多的金融企业时常指责彼此对金融人才的争夺,也时常批评挖人才以及人才流动的不规范行为。虽然人才的不规范流动对于邮政银行固然有制度上的原因,以及有行业管理、内部制度以及人才自律诚信方面的诸多问题等。但邮政银行缺乏科学有效的对企业金融人才正向分配激励制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众多的金融机构人才流失严重,不用说与收入分配机制落后僵化有很大关系。因为这种局面不改变,人才流失就没有办法控制。而一些中小银行业虽然分配制度灵活,但同时也存在不规范,不科学。同样这样的金融企业也无法真正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更无法使人才真正关心其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邮政银行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实际上也就是不重视人才的价值,同样也就无从谈人才的忠诚度和贡献度。

第6篇

 

一、国际金融职业教育现状对比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单轨制教育,虽然正在逐步完善、模糊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界限,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促进教育平等的举措,但是仅限于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国的职业教育就显得较为“窘迫”,被人们视为“工人的摇篮”“失败者的聚集地”,在中国,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于本科的存在,因此,国际金融职业教育在中国也就四处碰壁。与此同时,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金融行业的实践性人才较少,从业人员在工作前期的培养问题成为制约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而实践性较强的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却往往因为学历因素被金融企业拒之门外。我国的国际金融职业教育陷入了一个随大溜的误区,和普通本科一样,职业院校也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专业,甚至比一些“211”“985”名校设置的专业还要齐全,有些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干脆直接照抄本科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设置,甚至出现了聘请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兼职代课的乱象,办学模式趋同,造成了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学不精。而且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设置根本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高职招收渠道,用高考模式招收教师,结果高职院校学不到本科教育的精髓,同时也丧失了自身的特色,结果造成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成了四不像。

 

我们将目光聚集到其他国家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以英国为例,要研究其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现状,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的高职教育制度以及选拔方式,英国是明显的双轨制教育国家,在英国,国家资格证书框架(NQF)是由教学大纲及学历管理委员会(QCA)制定的,能够与英国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FHEQ)对应。简而言之,英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和同等级的高等教育完全画上等号,具有同样的含金量。例如,在资格证书与学分框架体系(QDF)中获得职业证书文凭八级和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与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中的博士学位完全相等,七级QDF和五级NQF相加等同于硕士学位,六级QDF和四级NQF等同于大学本科学历,并且可以类推到普通中学教育乃至以前的完全式双轨制教育。

 

英国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了同等地位,职业教育培养实践性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理论性人才,并且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理论促进实践不断发展。也就是说,英国高等教育所承认的FHEQ学历和英国高职教育所对照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可以完全等同,受用于英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英国的职业教育已经相当完备,职业证书到了八等级的时候可以等同于博士学位。除了英国的双轨制教育制度以外,英国的职业国际金融教育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呈良性发展态势。

 

二、由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反观我国同领域的不足

 

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双轨制教育是教权一轨、国家权力一轨,而后国家权力高于教权,沿袭双轨制,变成了贵族一轨、平民一轨,最终发展为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最终,由于近代金融知识总量成指数爆炸,渐渐出现了银行、证券、原油、贵重金属、股票等概念,进而分离出了实践和理论两轨道并沿用至今。犹如大树的两个分支,理论与实践平等且茁壮成长,由于历史积淀,西方完善的高职院校林立,双轨制教育制度极其完备。通过颁发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大量的人提供直接就业的可能性,造就了大批优秀的金融方面的实践家和资本大亨。而且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十分偏向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例如,教授学生炒股技巧、大盘走势的解读和分析,分析具体的企业金融融资问题等。而中国强调的产、学、研相结合,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一直都以这一思路实践着,高职学校和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密切的来往。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以及汇丰银行等都与高职学校联系紧密,学校培养的优秀的金融高职学生,可以与这些银行乃至证券公司直接对接,立即上手工作,因为每个高职学生都是金融行业的熟练手。通过学校和金融公司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接触到的每一个例子都是真实的工作案例,解决的是工作中真正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让高职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方式,既完成了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难题,也解决了在英国国际金融行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针对我国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社会观念落后是导致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困难的原因;单轨制的教育制度,加之国人观念里的重理论、轻实践,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增加了难度。想要效仿双轨制的英国金融教学,却没有施展的空间;我国的金融企业不认可金融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和金融企业的实践往来也就无从谈起;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出现了本科生、研究生兼职代课的情况;国家财政拨款较少,造成软硬件双重缺失。长此以往,高职教育呈现出了封闭的状态,造成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实践乏力,只能照抄本科课程的设计方案,照本宣科、因循守旧。而最主要的是,长此以往,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将会出现学习乏力的情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主观上会认为自己前途渺茫,甚至会出现大规模的退学情况。

 

三、认清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制度与西方的差异并实施改正措施

 

通过分析英国的高职金融教育,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是其常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再加之与金融企业对接实习实践,这是英国大多数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我国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中,国家可以采取强制性命令手段,保障高职学生的实习操作对接,长期坚持下来,可以培养出大量的实践性强、上手快的金融能手和实践专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透彻地分析,综合分析我国大的经济环境,授人以渔,总结性地分析案例,并在实践中再次联系相关知识,教给高职学生归纳总结同类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国家要积极地实践并完善双轨制教育制度,广泛地学习英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机构认定制度,同时广泛汲取德国的双轨制,日本的短期大学、专门学校等其他国家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双轨制教育制度,使广大学生受益。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际金融高职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扬长避短,不断学习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双轨制教育制度,反思自身制度存在的不足并且不断前行,那么我国的国际金融教学制度就会逐步趋于完善,从而培养出大量的金融人才。

第7篇

一、研究背景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准确来说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而是被用来乐观估计金融危机最危急的时刻已经过去,世界金融现在处于恢复时期的时代。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由于其经济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其会对全球经济的复苏过程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对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所发生的主要变化而展开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欧洲各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也即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不确定性”。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形势都受到了巨大影响,虽然随着金融危机时代的离去,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相继到来,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全面复苏的机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继续存在着。例如,美国陷入“格林斯潘困境”的可能性很大,即为解决时下的问题,而埋下未来引发更多更大的问题的隐患,而这些隐患很有可能是全球性的。另外经济虚热实冷,虚拟经济不断加温,实体经济却持续变冷,然而很多政府的经济缓解政策却是首先针对虚拟经济的,所以由于实体经济受到重创却没有率先得到缓解,其发展形势愈发严峻。当然,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还有很多,它们都一同影响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欧洲各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自然也受到相当的冲击。

近年来,欧洲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都为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了很大的力量。但是,由于这次经济危机的冲击,大量工作人员相继失业,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难以与社会相应的行业接轨,大批职校毕业生都“漂浮”于社会之中,这样就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减弱,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大大缩水,职教的正常运行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在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确是处于一个“难上易下”的局面,其发展的滞后是必然的。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却又必然会加重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使经济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同时社会的闲散人员必然会急速增多,试想这种局面如果长期存在其必定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还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正是认识到了这种危险性,欧洲国家纷纷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期能够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早登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点。

二、欧洲主要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资金技术条件外,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无论是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技术手段的更新,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实现,这些成败的关键都在于职业教育。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经济的起飞和高速增长都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现在这个关键时期,欧洲国家还是十分重视对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的探索,并积极调整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以促进职业教育的继续良好发展。

1.丹麦。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国家,经济危机给丹麦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丹麦教育部职教司司长索伦•汉森介绍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从企业中减少了20万个职位,更多的学徒失去了到企业学习的机会。为此,丹麦政府及时采取了针对企业的激励机制,给每个接收学徒学习的企业提供了1万欧元奖金,并采取了灵活的培训途径,通过增强在学校的培训,作为企业培训的补充。如今,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丹麦学徒的数量上升了20%,更多年轻人接受了相关技能培训。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吸纳更多的青年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并最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2.英国。作为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英国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相当深刻的。金融危机使英国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预算缩减了25%,当然这就会直接阻碍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由于师资和学校技术设备都会直接受到影响,所以,进一步就会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降低职业学校的吸引力。面对这种局面,英国公布了政府开支审查报告,叫停“培训获利”项目,重新把资金投向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的学习,同时还大力改革了学分和资格框架。目前,英国保证了职业资格反映用工单位不断变化的需要,实习学员增加到7.5万个。这样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得到了增强,更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也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3.瑞典。在瑞典这个高工资、高税收和高福利制度的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瑞典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适合于本国需要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新体制,成为北欧的典范,后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其职业教育也一直在改革和发展。但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受到了严重制约。面对这样的形势,瑞典政府继续坚持其典型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即用人单位和政府共同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用人单位要能够影响教学内容,比如开设课程前明确用工需求,参与设计课程;授课过程中,承担学生在工厂实践学习的有关费用,参与修订课程设置,并发挥影响力,如加入课程管理小组等。这样权责分明,各自承担,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高效发展。

4.德国。金融危机对德国产生了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而其中就业岗位的降低就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难以就业直接使得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减弱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德国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冲击,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面对这样的状况,德国继续鼓励职业学校推行“资格认证标准”的办学特色,强化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和标准,增强其办学质量,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强化了企业的用人标准,进一步深化了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联系,有利于企业和职业学校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这样职业学校就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力的人力资源,进而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总结与启示

纵观欧洲各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举措,可以发现欧洲各国都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点,因为在这经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如何发展好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本文所谈到的欧洲各国都采取了实质性的政策措施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主客观条件,同时各国政府都还积极鼓励各个行业团体来与学校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使职业教育高效而稳定地持续发展。在对欧洲各国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新的举措进行总结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并对其发展概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欧洲国家相同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世界性范围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影响,虽然目前这次危机似乎已经离去,但是它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却仍然存在着,而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例如,随着出口的大规模缩减,许多行业的劳动力也不得不大规模流失,大量劳动力的失业使得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机会更加渺小,“上学不上学都失业”的观念在当前的许多职业学校或校外人员中都相当普遍,因此,离开了企业的支持与合作,职业教育就失去了支撑,即少了学生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同时也少了来自企业的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此外还有许多方面的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仍在继续影响着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所以,对于同样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来说,是很有必要像欧洲国家所采取的职业教育的新举措学习和借鉴的,充分吸收其合理因素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利用,开拓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适宜经济转型升级新常态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帮助我们的职业教育和经济走出困境。

(一)政府鼓励企业承担责任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只是职业学校的事情,更多地它还和企业密切相关。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都缩减了生产规模,这样也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到企业学习的机会和学生参与直接培训的机会。当然这种局面就会直接妨碍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企业和学校都只能孤立地从事自己的生产和学习。这样学校得不到企业的实习岗位和资金技术支持,企业也不能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去,其用人理念自然不能得到灌输,其所需的各种人才也难以得到满足,这种局面一旦循环便只会产生严重的恶果并直接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像欧洲各国学习,政府应采取相关的激励措施,去鼓励企业接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给他们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企业的专业人员还应给予学生科学的职业指导和技术指导,以弥补学生在校学习的不足。例如,丹麦的政府给每个接收学徒学习的企业提供了1万欧元奖金,并采取了灵活的培训途径,通过增强在学校的培训,作为企业培训的补充。只有实践才能够真正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同时,政府还有职责鼓励企业与学校签订长期的用人与合作合同,这样才能使得双方都有明确的责任,企业的资金、技术、实习岗位支撑职业学校的发展,而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现企业用人要求,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最后在这种权责分明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有根本的保障。当然政府的鼓励措施可以是多方面的,给企业提供资金补偿、适当减少企业的税收、必要的强制措施等都是被欢迎的,前提是只要能适合双方的共同发展的措施政府都应坚决地执行。

(二)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个行业企业的繁荣与消逝变化无常,企业的用工要求也不断变化。要使职业教育跟上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技能培训,使学生的就业有保障。在这样的形势下,怎样使职业资格能更好地反应并体现企业的用人要求则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所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传统的职业资格认证已经不能完全科学地反应出企业的用人标准了,这样职业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一旦这种不一致长期存在下去,企业则会失去劳动力来源,而学校培养的人才也只能被白白浪费,所以,国家理应加强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以此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人才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职业学校还需进一步加强“可证融通”的教学方式,将课程教学与整证书考试有机结合,同时还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样就能实现取证与课程教学的良性对接。

(三)鼓励创新加强合作职业教育的发展深受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在当今这个经济发展变化莫测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应紧跟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培养出对口的专业人才,最终保障学生的就业。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特殊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敢于打破常规,积极创新。首先是创新教学计划,必须保证创新性教学计划的内容符合新的经济发展领域的人才需求,符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才能够得到前提保证。其次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这里创新的要求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是否符合现代生产技术的要求,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是否能够带来企业主所期待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变化。最后就是创新性的教学管理体系,职业教育向来就和企业的发展关系密切,所以,企业理应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来,企业主应计划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对学校毕业生的最后考核,参与对学校教学工作人员的考核。在这样的合作下,企业和学校才能获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