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23:04
序论:在您撰写云计算学习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云计算 评测 诊断 分析 技能考证
一、研究背景
当今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在教育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成为技工学校日常教学的趋势。在技工学校技能考证和技能竞赛理论试题日常教学方面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到反馈调节、诊断指导、强化激励、教学提升、目标导向五大功能作用。技校理论试题传统评测方式有机试和笔试两种,在日常模拟考试教学评价中只能孤立的获得学生知识点学习效果,很难横向和纵向分析评价学生和知识点之间联系,把握下一步讲解和训练重点。为了有效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和技能竞赛理论试题分数,克服技校学生畏惧理论试题学习枯燥和害怕考试丢分的情况。利用现有已成熟的云计算交互式动态学习评测系统,将技校理论试题纳入云评测进行分析和评量,及时反馈技能考证和技能竞赛理论试题的学生学习掌握程度,调整教师教学预案,另外学生自身也可以通过评测系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薄弱知识点复习巩固。
二、目的和意义
基于云计算的学习评测系统是一个让教师和学生借助网络进行诊断和评价的平台,学生可对理论试题模拟测验进行自我检测,教师可借助平台对教学活动进行反馈和指导。该系统包括诊断和评价两大部分,为学生理论试题学习建立成长记录档案,可根据不同知识点设置进行具体系统反馈分析,也能对学生理论试题模拟测验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智能诊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大量有效一手资料,从而为教师后续指导明确方向,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理论知识点存在的缺陷,诊断他们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不足,对他们补缺补差并给出下一步学习改建建议和提升计划。
云计算机学习评测系统优点是:一、在评测一个单元和一个章节知识点可以进行及时评量,课堂上就能得到反馈教学质量,实时矫正技能理论知识点教学方法和策略,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在评测整个科目知识点时,可以课后评量,反馈技能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编制行之有效的指导学习方案,明确日后教学培训方向,可对个别学生查漏补缺。
三、 诊断依据的原始数据收集与处理
利用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产生学习诊断力报告,能方便解决技能考证理论题中学生学习现状的考评与测量,该评测系统输入的数据有诸多形式,不仅能输入IRS即时反馈系统的理论题作答数据,而且对于传统的纸质试卷理论题、电脑划卡、网络在线理论试题测验等等作答数据,都可以进行作答数据搜集与云计算处理并产生学习诊断力报告。
其中IRS即时反馈系统对于技校技能考证和技能竞赛理论题作答训练,能在上课训练时就即时、 快速、省力且自动化地产生一份关键学习力诊断报告。该评测系统也能对学习进行诊断分析,将学生理论试题考试成绩进行落点分析,通过学生得分百分比以及注意系数不同落点可以评测诊断出学生学习方面不足及题所在,方便有效掌握每个学生学习状况,然后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指导方案并予以个别辅导。
1、诊断分析学生技能考试学习能力
如下图所示,纵轴是得分率,越往上得分率越高;横轴是数值,初始值由0到1,中间值是0.5,稳定度数值越小稳定度就越高:
A区:此区域内的落点水平属于稳定的高分区域。此区域越往左上角,得分越高且越稳定。表明技能考证理论试题基础题得分高,此区域内理论试题不用重复做和讲解,学生掌握程度较好,可以不作为复习训练重点。
B区:此区域内理论试题落点水平尚属稳定,但试题得分通过率居中偏上,在平时训练的时候此区域理论题编为一组,适度训练但不用教师过多讲解。
C区:此区域内理论试题落点水平稳定但得分偏低。此区域内理论试题编为一组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要加多训练次数,此组试题是提高技能训练考证水平关键。通过训练逐步让学生在此区域内试题落点过渡到A区域内。
A’区:此区域内试题落点水平不稳定但得分率较高,对于此区域内试题提醒学生做题要细心,不能粗心大意,题目自己会做不用教师用过多时间去讲解知识点。
B’区:此区域内试题落点水平不稳定且得分率居中偏上,此类试题偶尔粗心大意没读懂题意,做题时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提醒学生看清题意,教师不用花过多时间讲解知识点,学生平时训练时做好心理辅导,做题时不要有太大压力和心理负担。
C’区:此区域内试题落点水平不稳定且得分率偏低,此类试题教师要花时间进行知识点讲解,在平时训练时加大训练力度,通过不同题目题意变换强化知识点训练力度,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落点A区,阶段性实时监控分析学生技能考证题目落点区域。
2、知识点测试雷达分布图
如下图所示(语文试题知识点为例),灰色覆盖区域为技能考证理论题知识点分布区域,灰色区域越往外分布,表明该班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的越好,学生得分率就越高;反之,如果灰色覆盖区域分布越靠近雷达的中心圆点,表明学生该知识点掌握得就越差,学生得分率就越低,教师要对这些知识点查漏补缺,多花力气进行充分讲解和重点训练,逐步引导知识点蓝色覆盖区域过渡到往外分布。
3、小题得分明细分析
如下图所示,对于答对百分比很高而答错百分比很低的题目就不用做过多的讲解和训练,比如第3题和第2题;如果答对百分比很低答错百分比很高的小题相同知识点和类似题目要重点讲解和训练,平时多做同类练习巩固该知识点,比如第4题。
4、诊断分析学生个人学习报告
如下图所示(语文试题为例),汇聚学生个人诊断分析报告。从上面学习表现比较图可看出该生成绩落点属稳定区域,该生需要表扬和鼓励,在将来学习中建议加强概念也有所提及。从下面知识点表现雷达图(浅蓝色为全班表现、浅褐色为该同学表现、深褐色为颜色叠加区域)可以看出,该同学大部分知识点技能掌握表现情况优于全班,但有6个知识点技能掌握情况弱于全班表现,日后学习过程中努力方向有明确提及,例如右边需努力的题号和小心题号也列出来了。
四、 传统教学模式与引入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模式比较
表一比较了传统教学模式与引入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能否记录学习历程,学习表现能否现场自动诊断分析。在技校技能考证课堂上,教师重心到底放在理论题还是实操题上,一般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但是技校学生普遍对技能考证和技能竞赛的理论试题感到厌倦,学习概念定义枯燥无味,相反对实操题兴趣怏然,那么如何提高技校学生理论试题得分率,让大多数技校学生顺利拿到职业技能证书,参加技能竞赛学生不输在理论题上。由此我们比较传统教学模式与引入云计算评测系统模式在提高学习兴趣和技能考试理论题成绩方面进行对比。
表二是验班级引入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前,学生在做技能考证理论题时全班成绩达到及格线人数不到一半,整体成绩与其他班级相差30分。引入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后,教师在技能考证和技能竞赛理论题讲解训练时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产生良好互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全班及格率提高到60%,低分率降低到20%,班级整体成绩与其他班级差距缩小了20分差距。
五、 总结
重点研究了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诊断依据的原始数据收集与处理,该平台产生的数据的解读与现有技能考证之间的联系,即如何用该平台产生的数据去提高在文化课中的教学效率,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考证通过率,比较了引入云计算学习评测系统后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劣。由于篇幅所限,下一步研究重点是引入云计算评测系统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技校文化课教学中如何具体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陈涛. 云计算理论及技术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04).
近年来,计算学科的教育创新问题已经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高度关注[1]。自1989年计算被作为一个学科独立存在以来[2],计算学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演进。近10多年来,计算学科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算法和数据结构”、“编程语言”、“体系结构”、“数值与符号计算”、“操作系统”、“软件方法学和工程”、“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与人机通信”等九个方面。这一框架一直是目前国内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据之一。但是随着计算需求的增加,现存的计算学科教学内容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究其原因,一是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体现社会计算、情感计算、服务计算、普适计算、绿色计算等计算范型;二是随着信息技术墙的到来[3],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基础服务性学科。从当前计算机人才培养类型来看[4],信息服务型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熟。在国内,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2009年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信息服务的需求愈发强烈。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们从服务计算的视角,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计算学科教育模式,以满足目前计算学科的现实需要。同时,我们结合河北师范大学的专业实践和南京邮电大学的智慧校园系统建设为案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服务计算新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计算学科教育现状分析与课程设置调查
在60年代,学者们普遍认为计算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80年代以后,一批学者针对原有认识的不足,扩充了计算学科的先前定义。他们将其定义为“描述和变化信息的算法过程”,包括其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分析、实现和应用系统的研究;同时指出学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能(有效地)自动进行”。这使得计算学科的教育内容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但是,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的日益成熟,计算学科教育的着眼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自1989年,ACM攻关小组提交了著名的“计算作为一门学科”的报告之后,计算学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综合计算学科教育的历史,我们认为计算学科教育的立足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2)工程开发能力的培养。(3)服务创新意识的培养。根据美国专家JeannetteM.Wing的观点,计算机科学工作者首先应该具有计算思维的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研究一种能够突破人的计算能力限制,致力于问题求解的机器”加以实现。
比较国内外的计算学科教育理念,国外强调深层次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国内则更为强调应用层面的人才培养。我们认为,国内的计算学科教育本身缺少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更多地停留在模仿与学习层面。这一实际情况导致了我国当前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快速增长。但是,计算机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目的之一是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从2010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主题“服务——网络价值之本;绿色——网络发展之道”和近年来中国计算机学会引导的方向来看,面向服务的计算学科教育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双重期待。计算学科教育立足点的变化致使计算学科核心教学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中国的计算学科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内容描述需要更加细致。一般认为,计算学科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1)计算的基础平台和环境问题。(2)计算过程的能行操作与效率问题。(3)计算的正确性问题。(4)计算的服务性问题。围绕前三个问题,计算机教育专家们已经给出很好的解决途径,相关课程的设置构成了计算学科目前的专业课程群[5]。对于第四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计算学科的应用现状来看,服务计算已经渗透到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当技术发展到一定地步,提升技术、服务社会成为一种必然[6]。因此,构建面向服务的计算教育模式正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学科教育新课题。
2面向服务的计算学科教育框架
面向服务的计算学科课程体系可以借助学科的极小课程集加以描述。计算学科的极小课程集是指仅包含与其相应的科学概貌、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的最少课程。极小课程集与核心课程或基本课程概念不同,与学科各专业方向课程的交集相比,极小课程集的基数更小,更能凸现学科特征,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计算框架的本质是从服务的视角实现计算学科的发展任务。服务具有无形性、同步性、动态性等特征。因此,面向服务的计算学科与传统计算学科课程设置的差别主要在于理念不同。面向服务的计算学科课程着重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特征。这是因为计算学科理论框架和硬件产品以及系统软件在我国目前情形下难以形成重大突破。如果将成熟的计算学科理论和技术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一方面会提升社会信息服务水平,同时也会促进计算学科自身的发展。面向服务的计算学科课程体系与现有的课程体系是兼容的。
面向服务的导论类课程主要面向一年级学生。课程目标是根据社会服务的计算需求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一方面全面介绍计算领域的总体概貌和计算学科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深度挖掘社会服务环境中的计算需求,使学生感受计算学科广泛的社会需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向服务的计算理论与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等。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强调基本的计算原理,以及这些基本理论产生的社会服务功能。面向服务的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也是计算学科的必修课。新的课程群设置注重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功能,同时兼顾传统计算课程的融合,在舍弃和充实的原则下,构建具有自适应性的面向服务的计算学科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面向服务的计算学科课程体系。
新课程群主要以服务语言开发和服务计算范型为基础,以服务感知、服务聚合、服务挖掘、服务管理、服务优化,服务保障为理念而设计。计算导论类课程主要使学生增加社会服务意识,而面向服务的系统开发课程和面向服务的计算原理课程是两大支撑课程组。服务通识课程以及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等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度和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面向终端用户(包括学生以及社会人才需求方)的服务感知、服务聚合和服务设计是面向服务课程效果反馈的智能化动态调整模块。#p#分页标题#e#
3面向服务的计算学科教育实践
根据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提出的计算机教育创新的需求,面向服务的计算学科课程设置示范工作已经在全国的部分高校展开。河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针对服务计算的新形势,提出了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7],并作为“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项目的试点单位进行了课程改革。河北师范大学提出的信息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IT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工程、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管理与维护以及服务科学”等内容。南京邮电大学为了适应面向服务的计算学科新趋势,也展开了相应的学科教育实践。在教学实践方面,一方面加强与国外的软件业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另一方面在校园管理过程中实施“智慧校园”的专业实践活动。
已经开发并投入使用的“基于Web的智慧校园系统”充分体现了面向服务的学科特性。具体的服务内容包括管理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生活服务和感知服务5个模块。特别是在感知服务模块中引入了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温湿度传感、视频监控技术、门禁技术以及工业实时Web服务技术,实现了校园生活感知和校园安全感知功能。对于被服务的对象——校园内师生而言,智能教室的感知是让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通过GIS查看教学楼中教室的使用情况,并可以实现在线评教。今后配合电子白板,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互动,提高了便捷性,实现了服务信息的聚合。
关键词 软件工程 实验 设计 创新
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来开发计算机软件的工程科学,它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软件开发中的方法学和工程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今天,软件工程的教学正面临着计算学科发展规范所提出的更高质量要求,同时也面临着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所带来的客观问题。软件工程教育应当给予学生“工程”的概念,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构建知识结构,将科学与工程有效结合,实施技术与管理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因此,对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进行精心设计与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1CC2004与规范对软件工程课程的要求
IEEE/ACM一直在跟踪工业界对计算领域人才需求和教育界对人才教育培训的状况、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并于2004年6月1日公布了“计算教程CC2004”。CC2004将计算学科分为计算机科学 (CS) 、计算机工程 (CE) 、软件工程 (SE) 、信息技术 (IT) 和信息系统 (IS) 等五个专业方向,各个专业都针对本科生教育提出了相应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给出了相应的参考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IEEE/ACM强调工程教育的基本要求,包括:
1) 系统观点:熟悉系统设计、构造和分析过程。
2)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知识面要宽,但具体领域方向上要能够深入。
3) 设计经验:参与设计活动,具有项目 (工程) 概念。
4) 工具使用:能够使用计算机软、硬件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 职业训练:了解职业 (行业) 需求,具有“产品”(如软件、系统、行业和应用服务等) 意识。
6) 交流技巧:能够以合适的形式 (如书面、口头、可视化等) 进行交流和沟通。
为指导我国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发展,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了“战略研究报告”,并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软件工程方向) 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如今,软件工程已经由最初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成为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软件工程强调采用工程化的方式开发软件,要求培养的软件工程师能够胜任如研究、开发、设计、生产、测试、构造、操作、管理,以及销售、咨询和培训等多种角色,并能在软件工程过程中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软件工程设计与开发工具。《规范》要求,软件工程课程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与技能,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专业所需的能力。其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工具的使用与实验、工程设计与实现、评审与测试、团队协作与沟通、过程管理与控制等;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课程实验、综合设计、项目实践、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等。
2软件工程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连年扩招,在教学规模上有了迅速发展,从精英教育迅速走入了大众化教育环境。但是,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即使仍然优秀与先进,也不能完全适应普及化高等教育的需要,新的高等教育形势呼唤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材和新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上的缺乏与不足与今天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远远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存在着“什么都学过 (却) 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处境,专业教育、教材与应用需求严重脱节。事实上,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就业市场不需要计算机人才,其根源还是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所致。
软件工程课程虽然一直都有实验教学的要求,但常常只是停留在组织学生编写软件项目若干设计文档这个单一环节上。然而,由于中等教育过早和长期的文理分家,理工科学生的文档编写能力是个“软肋”,他们不感兴趣;而且,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要真正完成软件工程各阶段文档的编写事实上也没有可能。此外,由于学生甚至连任课教师也缺乏软件开发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使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程科学却常常被当成理论课来开展,课堂教学必然枯燥、乏味。因此,作为一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如何开展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如何保证软件工程实验环节的效果一直是个问题。
软件工程课程要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市场培养适用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软件工程课程要“因材施教”,通过加强实验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热情。因此,迫切需要优秀的软件工程实验教材和对软件工程综合实践的精心设计。
3关于解决问题的思考
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通过对计算学科教学现状和对培养对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
1)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应该体现到教材建设上。尤其是应用型大专院校的教材建设不仅要做好减法――适当地降低理论要求,也要做好加法――增加探究性实验并在实践环节中有突破性的创新。
2) 要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努力形成一个“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会点”的积极局面。
3) 实验内容的建设要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适当的难度。可操作性保证学生都能完成实验而促进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抄袭的理由,克服实验数据普遍抄袭的弊病;趣味性体现“寓教于乐”以提高学生完成实验的积极性;而适当的难度有助于激发优秀学生进一步钻研的斗志。
4) 实验内容应覆盖软件工程学科的各个主要环节,覆盖软件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但也要避免“喧宾夺主”,冲击或淡化相应理论课程的学习。实验内容要形式多样,例如可以是实验、论文、课程设计等不同环节,并且各种实验内容应该得到严肃认真的设计,使实验产生适当的节奏感。同时,在积极发展实验教育的同时,要保证必要的理论教学水平。
4实验的创新与成果
根据以上思考,我们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实验文档的组织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考虑和安排,尝试为软件工程课程编写并出版了《软件工程学实验》教材。该实验教材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充分理解课程的大多数主教材,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节奏,体现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本课程的知识内涵和提高理论与实践的水平。
《软件工程学实验》通过一系列学习软件工程工具的实验练习,把软件工程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软件工程的认识和理解。实验内容涉及到软件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如表1所示。
实验1:软件工程工具与环境。主要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等,让学生熟悉软件工程的技术支持环境,了解软件工程工具以及支持环境对于开展软件工程实践的意义,了解主流的软件工具和软件开发环境产品及其发展与应用状况,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软件工程应用实践。
实验2:软件工程标准化。了解支持国家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信息的专业网站。熟悉和掌握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概念、内容及其意义。系统地了解与软件工程相关的国家标准,重点熟悉和掌握国家标准GB/T8567-1988,掌握软件项目规模与软件文档实施关系的处理方法,掌握软件文档管理的基本要求。
实验3:软件开发绘图工具Visio。了解Visio工具软件的功能特色和工作环境,掌握应用Visio工具绘制软件开发图形的基本操作;了解开发Visio解决方案的基本概念,通过UML模型图、网络图、机架图和网站图等图形的绘制,熟悉Visio绘图操作。
实验4:软件分析与建模工具PowerDesigner。了解PowerDesigner的4个模型:业务处理模型(BPM)、概念数据模型(CDM)、物理数据模型(PDM) 和面向对象模型(OOM)及其相互关系与作用;初步了解系统分析和建模工具PowerDesigner的概念和操作界面;学习运用PowerDesigner工具进行简单系统分析建模操作,学习建立BPM、CDM、PDM和OOM的方法等。
实验5:软件自动化测试。学习自动化测试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软件生命周期,了解自动测试工具的类型以及测试步骤和自动测试用例设计基础,了解测试自动化的优点和限制,掌握MI WinRunner功能测试等工具的基本操作。
实验6:软件项目管理Project。了解IT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项目管理核心领域的一般知识,初步掌握项目管理软件Microsoft Project的一般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
实验7:软件配置管理VSS。学习软件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分类、工具集成和相关技术,初步了解Visual SourceSafe 配置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每个实验中都包含背景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与准备工作,以及详细的实验步骤指导等,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教材中所介绍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一些主流工具或应用的基本使用方法。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体会完成实验总结。
实验总结:软件工程实验总结。全部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回顾所有实验内容,进行系统的概括、评价和总结,以巩固通过实验所了解和掌握的软件工程相关知识和技术。师生通过“实验总结”和“教师评价”部分,交流对学科知识、实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每个实验单元设计了“实验单元的学习评价”,全部实验完成之后的实验总结部分还设计了“课程学习能力测评”等内容,书后则提供了“实验成绩记录”,以此方便师生交流对学科知识、实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方便老师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记录和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课程设计:根据实验进度,分别要求完成的两个课程设计作业是:
1) 指定或自选项目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文档;
2) PowerDesigner项目设计――物业管理系统。
5学生的体会与评价
《软件工程学实验》教材编写和出版以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师生们大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教师们说:
*很高兴看到一本非常优秀、实用的软件工程实验教材,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弥补了软件工程实验的空缺。
*得到《软件工程实验》一书很受启发,特别是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操作与理解,感到这本书确实很好,有拨云见日的感觉。该书的各部分都很有特点,对软件工程课程各部分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一些学生的实验总结摘录如下。
*这组实验是辅助我们学好软件工程的重要实践课程。通过实验,我们真正领会了课程所介绍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实验充分地结合了课本,效果非常好,大家对学好软件工程有了强大的信心和兴趣,让人感到学以致用。用一句话来总结软件工程实验:学软件工程可以没有实验,但学好软件工程则必须要有实验。
*软件工程课是唯一一门让我觉得学得还不够,课时还不够多的一门课程。较其他计算机课程,这门课多的是快乐和轻松,少的是无奈和郁闷,如此惬意地完成,其中又不缺少知识的灌溉。……
6后记
我们高兴地看到,软件工程课程实验教学中所做的设计与创新尝试,较好地符合了CC2004和《规范》的相关要求,同时,也得到了学生与教师的好评。我们要认真研究“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和CC2004的相关报告,积极进取,继续完善已经获得的成果。
在软件工程实验课程成功设计的基础上,我们正在考虑下一步以软件开发小组为基本模型,设计“软件工程项目沙盘模拟系统”作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环节,组织学生以一定的竞技方式开展软件工程项目的设计活动,使学生能综合应用软件工程知识,充分运用软件工程工具,很好地实践和完成软件工程项目,从中感性地理解和把握软件工程活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4,8.
[2] 周苏,王文等.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194-198.
[3] 周苏等.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第三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论文集,2006:585-588.
[4] 周苏,王文等编著.软件工程学教程 (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云教育 移动学习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013-01
由于我国教学资源存在不足、不均等状况,原始的互联网系统与服务设计并不能解决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实验教学设备不足、已有仪器设备陈旧,各高院校的师资、教学设备、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分布不均,不能充分共享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普通的高职院校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
在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基于云计算技术产生的“云教育”及移动互联网与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产生的“移动学习”,两种新模式的出现为改善高校教学资源状况增加了无限的可能。“云教育”能够实现最大范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增加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降低经费;“移动学习”能够让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方便。
一、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1)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M-Learning)是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和无线技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它带给了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现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其他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及无线与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逐步得到实现,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学习方式。
(2)云计算技术
“云”是由成千上万的计算机和服务器组成,并互联到在一起的计算机集合体,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访问。“云计算”是构建在Internet 上的一组新型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与普通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
(3)云教育
云教育是在云技术平台的开发及其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应用,简称“云教育”。让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群,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根据权限去完成不同的工作。
云教育包含了云培训中的教育培训管理信息系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和培训机构网站,属于大型教育平台涉及技术领域。
云教育能够实现最大范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增加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降低经费;“移动学习”能够让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方便。
二、研究现状
①移动学习方面:
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教育方面,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较早的一些研究已经进行了 5-6 年的时间,从研究目的来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目前的 E-Learning 提供商发起,更多地用于企业培训,另一类则由教育机构发起他们立足于学校教育,试图通过新技术来改善教学学习和管理。
首先是理论层面的研究有:Clark Quinn、Chabra、Figueiredo、Paul Harris、Alexzander Dye等人,他们对移动教育可行性,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等内容提出许多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
其次是实践层面的研究,如卡内基枚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Handheld Andrew项目(1994)、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Uniwap项目、英国Kingston大学和Sheffiend Hallam大学的短信息平台项目、英国伯明翰大学的HandLeR项目、挪威奥斯陆大学的KNOWMOBILE项目、芬兰Tampere大学的XTask项目、瑞典Vaxjo大学的C-Notes项目等等,分别从移动资源开发、短信息服务、WAP站点建设等多角度对移动学习领域进行拓展。
2000年,Desmond・Keegan才将移动学习的概念带到中国,并且鉴于经费,技术,经济等实际情况,我国的研究并未取得较大的进展。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和几所著名的大学内,并且仅局限于无线局域网络的建设,并未发起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实验。2001年5月,北京大学建立全国第一个移动教育实验室;2002年开始,教育部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开展移动教育研究;2008年3月由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第五届“无线”、“移动”、“普适”技术教育应用国际会议(WMUTE2008),标志着我国的移动教育/学习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
对于内地高校来说,标准问题还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2006年上半年的WAPI与WIFI之争,几乎是在最后一刻英特尔才凭借各方面的力量,使得WAPI标准被无限期推迟,而英特尔所倚重的迅驰技术和WIFI标准才在这场对抗中暂时站住了脚
②云教育方面:
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史丹佛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马里兰大学等,推广云计算的计划,这项计划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计算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本,并为这些大学提供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援,而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开发各项。
以大规模计算为基础的研究计划。
2008年I0月24日IBM联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宣布,他们已经获得向整个州的学生提供免费服务和计算的能力。2009年4月16日,“雅虎”宣布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康奈尔大学以及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3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云计算的研究。
2008年“谷歌”CEOCchief?excutive?officer)施密特在北京宣布在中国内地启动云计算学术合作计划,并与中国的高校建立学术合作项目。清华大学是内地第一所参与该项计划的高校,其与“谷歌”合作开设了“大规模数据处理”课程。
2008年EMC(richard?egan,roger?marino,com-pang)通过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顶尖高校的合作,积极探索云计算、可信计算等相关领域。
三、移动学习与云教育混合的应用的实现的优点
⑴利用国内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并配合课程改革的实施办法,改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
⑵利用两种最先进技术的结合运用,建立一个标准统一的多功能教育平台,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⑶使教育资源趋于平衡,使资源达到全国乃至全球共享,让高职院校的老师与学生能使用广大的优质教学资源;
⑷能为老师、学生和企业构建全新的交流空间,使企业通过这种混合技术的应用更加即时的参与到日常教学活中,让学习的内容、目的及方法更加实际、明确、有效;
⑸利用先进的技术结合应用模式可以降低教育经费。
课题类别:省教育厅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移动学习与云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混合应用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修业学馆;技术专门学校;人才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路宝利(1969-),男,河北省香河县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在读,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史、职业教育哲学、课程论;赵 友(1957-),男,河北玉田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传统文化;庞海珍(1957-),河北秦皇岛市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图书情报学。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传统学徒制度与职业人才培养研究”(批准号:HB11JY034)的研究成果,主持人:路宝利。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1-0092-05
近代以往,中国教育始终由经学一统天下。又加之“君子不器”与“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传统视角一直忽略对于古代专门人才教育实践的研究与挖掘,而将目光更多投向西方,导致技术教育“横向借鉴”多于“纵向传承”。传统中国,自汉代“鸿都门学”至明代“四夷馆”的发展变迁中,古代专门学校积累颇多经验并产生国际性影响。现代职业教育办学应注意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一、中国古代专门学校类型与变迁
(一)艺术——书画乐舞
中国古代艺术专门学校最为悠久。其中,汉代鸿都门学、魏晋麟趾学、隋唐掖庭局、习艺馆及宋代书画学等颇为著名。鸿都门学为中国第一所艺术专门学校,因置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后汉书·灵帝纪》记载:“始置鸿都门学,时其中诸生,皆州、郡、三公举召,能为尺牍、小说、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相课试至千人焉”。如果其创设因汉灵帝个人偏好而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则魏晋时期书学与麟趾学的创设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此期,书法名家辈出。书学创立于西晋初年,“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书断》)麟趾学,北周美术教育专门学校。《周书·于翼传》:“世宗雅爱文史,立麟趾学,在朝在艺业者,不限贵贱,皆预听焉”。其迎来中国美术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隋唐书学有所发展,《旧唐书》记载:“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学生三十人”。又唐代弘文馆成为专门学习书法艺术学校。隋唐设立掖庭局,置博士以教习书、算、众艺,女工杂役等需学习桑蚕织绣等技。武则天时期皇宫内设“习艺馆”,旨在教授宫女诗文,后逐步演变为专门训练歌舞人才的“教坊”。与唐代书学立足于实用比较,宋代书学增加了艺术教育功能,因此达至鼎盛。宋代画学创建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隶翰林图画局。明至清数百年,艺术学校一直废置[1]。
(二)科技——天文历算
中国古代天文历算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科技体系,彰显出农耕文明的独特思维与文化内涵。算学作为一门课程自先秦有之,商周时期“六艺”之“九数”则为最早记载。但北魏以前,算学非为官学,仅为私学或家学。算学专门学校创立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煮时,“殷绍,长乐人也。少聪敏,好阴阳术数,游学诸方,达七章、七暇,世祖时为算生博士。给事东宫西曹……其《四序堪舆》遂大行于世”。(《魏书》)隋唐算学制度体系已十分完备,课程设置、教育年限、考核评定、教材选择均十分明晰。宋代算学进一步发展,在大观年间已分四科:天文、历算、三式与算法,比隋唐两科要深广得多。算学学校在元明两朝一度消失,但至清代又重新博兴。天文历法专门学校可以追溯到北魏太史博士的设立(《历代职官表》卷三)。
隋朝天文历法专门学校隶属于太史监。至唐代,太史监屡改名称建制,前后曾命名为秘阁局、深仪监、太史监、太史局、司天台等。名称虽异,建制不一,但皆集行政、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政府职能部门。宋代天文学于算学之中。元代,中国天文学教育达至新的高峰。国家天文机构有太史院、司天台和回回司天台等,地方则遍设“阴阳学”。明初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旋改称钦天监,末年有西洋传教士参加工作。清代钦天监200多年发展历史成就显著:编著2部优秀历书、制造10架精密天文仪器、编撰3部全天星表专著等,钦天监对于培养天文学人才贡献颇大。
(三)政治——律学夷语
与政治直接相关者为律学与夷语。律学自曹魏初年创立,直至宋末,延续700年,在中国历史上存留最久。《宋书》记载:“律博士,一人,魏武初建魏国置”。又公元227年,魏明帝采纳卫觊谏言,廷尉之下,置律博士一人。此后,魏晋南北朝诸代都设有律学。《晋书》卷一五〇载:“西晋,并有律博士员”。后赵主石勒任命“参军续咸、庾景为律学祭酒”。后秦姚兴时期,于长安设立律学,“召郡县散吏以授之。其通明者还之郡县,论决刑狱”(《晋书》)。北魏律博士与四门小学博士品位相当,皆是九品上阶,南朝宋、齐、梁、陈皆设律学。隋初沿袭南北朝旧制。同时,地方设有律学,学生被称为律生。但至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大理律博士和州县律生均被停废。唐代律学时设时废,主要培训法律专门人才与普通文官。宋代依唐制置律学博士,掌授法律。元代以后律学衰落。古代语言专门学校仅限于明代四夷馆设立。永乐五年(1407年)专设四夷馆,负责翻译事务和翻译人才的培养。其以国名、地名分类,分为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弘治十年(1497),增设罗馆,传习罗语。正德年间,又增加八百馆,传习八百国语。因外交需要且四夷馆生晋升较快,夷语私学出现。后朝廷担心私习会导致泄露夷情,严禁私习夷语[2]。
(四)实术—中医武学
中医专门学校自魏晋以来相传不辍。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秦承祖奏置医学教育一事,为政府创办医学教育最早的明确记载。隋已建立明确的医学教育制度,据《隋书·百官志》记载:太医署有专门从事医学教育的学官“即博士二人,职教二人,按摩博士(二人)、祝(咒)禁博士(二人)等员”。唐代医学校,分中央与地方两级。中央医学校继承隋制,仍然设在太医署,这是世界上最早且规模最大的医学院。宋代医学在办学规模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均超过前代。元代不设中央医学,医学成为地方学校。明清两代,官办医学逐步衰落,医学人才主要靠民间私学和家传培养,太医院不以医学为主,倾全力为王公大人治病。宋、明两代设置武学。武学,最早创置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不久即废。熙宁五年(1072),神宗同意王安石的主张,下诏建武学于武成王庙,由兵部尚书韩缜掌管学务。南宋时期,武学为历代皇帝所重视,高宗赵构还提出“习兵马稍知书则不负教养”的主张。丁度《武经总要》为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明代实行军户制度,规定应袭子弟皆要入武学读书。明代天津还有专门培养武生的“武学”。“武学初设西南城角楼上,万历四十年(1612年)天津道高邦佐移建城内西北隅”(《天津府志》卷35《学校》),即移到“武庙”内,与卫学设在“文庙”内,寓意相同。
二、中国古代专门学校人才培养机制
(一)生源——官宦世业
古代专门学校依循“学术官守”制度底色。庶人地位偏低,行束脩之礼或天资聪慧者亦有少量求学。算学为例,自北魏“殷绍为师,太子为生”至清代皆凸显其贵族属性且波及庶人。盛唐算生,限“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唐六典》卷二十一)宋代崇宁三年(1104),设置算学,入学分命官、庶人两种。算学以外,武学、医学、画学等皆有此特点。唐代医学生源首选世袭职务药师称号诸氏、三代以上世习之家,采录庶人须十三岁至十六岁中的聪慧者。此非普通庶人,一般以五品以上的子孙为原则。又《新唐书·百官志三》记载:律学“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宋代武学入学资格有小臣、门荫子弟及庶民。鸿都门学例外,其生源皆是出身平常被士族鄙视的“斗宵之人”。以至于“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范晔《后汉书》)。天文历法,诸代严守天文生子孙世袭制度。明代尤为典型,《明会典》卷一百七十六“钦天监”说:“凡本监人员,洪武六年令永远不许迁动,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其不习学者,发海南充军”。明朝禁止民间私习天文历法。所谓“国初学天文有厉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诛)死”。(《万历野获编》卷二十)直接导致生源的低劣。隋唐以降,天文、历法学校向社会公开招生,这是教育的进步。四夷馆生员最初是从国子监的举人和监生中选拔,《太宗实录》卷四八记载,开馆之出“命礼部选国子监生蒋礼等三十八人,隶翰林院,习译书”。后来从世业子弟中选考,宣德年间开始招收官民子弟。
(二)课程——分科置课
古代专门学校自汉代鸿都门学创设即有课程萌芽。至唐宋,算学、医学、画学等均有规范的课程设置。天文、医学课程体系于元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分科置课是课程发展与成熟的标志。唐代算学为例,《唐六典·国子监》云:“二分其经,以为之业。习《九章》、《诲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十有五人。习《缀术》、《缉古》,十有五人。其《记遗》、《三等数》亦兼习之”。儒学主导同样凸显在专门学校课程之中,如元代医学在宋代9科基础之上发展为13科,其除学习《素问》、《难经》、《脉诀》等外,还需通读“四书”,似乎接近现代综合职业教育理念。另宋代书学,《宋史》载:“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兼《论语》、《孟子》义,愿占大经者听。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律学、画学、武学课程设置各具特点。唐代律生“以《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亦兼习之”(《唐六典》)。宋代画学,课程分六目: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并学《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武学以兵书学习为主。宋代武学,学习诸家兵法、弓矢骑射等术,历代用兵成败的经验教训,前世忠义之节足以为训者等。丁度《武经总要》为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与《孙子》等七部兵书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必修课程[3]。
(三)学制——初显规制
古代专门学校学制不如经学教育规范,除算学、医学、武学有些记载,其它领域关于学制文献甚少,可以推测古代社会专门学校未有完全统一的学制。唐代算学学制七年,其中,《孙子》和《五曹》共一年,《九章》和《诲岛》共三年,《张丘建》和《夏侯阳》各一年,《周髀》和《五经算》共一年。《唐六典·国子监》云:“《孙子》、《五曹》共限一年业成,《九章》、《诲岛》共三年,《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年,《周髀》、《五经算》共一年”。至清代,算学馆学习期限为5年。其中,《数理精蕴》之线、面、体三部,每部各限一年;通晓七政,共限两年。唐代医学分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其中,医科又分为:体疗科学习七年;疮肿科学习五年;少小科学习五年;耳目口齿科学年;角法科学年。唐代书学,《新唐书·选举志》则说:“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共记六年。宋代武学,学习期限3年,期满考试及格者授与官职,不及格者留学1年再试。明代武学,每三年考试骑射、策论,选拔数十人入学,教员称“科正”,一般由武举来担任。影响学制因素甚多,除科学成熟的学制理念以外,学习内容多寡为首要因素。古代学习内容与学业标准尚属模糊状态,因此与现代学制体系相去甚远。
(四)教法——实训占验
古代专门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法。至唐宋,已经形成极富特色的实才教法体系。其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实训并程序明晰。唐代医学针科,除《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晋朝的《针炙甲乙经》等理论学习外,需识记穴位(“孔穴”)和背诵脉诀,然后再学习各种用针的技法如《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还要在针师和针工的带领下进行临床实习,掌握和熟悉针炙的穴位和手法。宋代医学为了进行直观教学,采用图解、教具,如《伯景三十六种脉法图》、“针灸铜人”等。其二,实践学习延至生产与生活一线。宋代医学,据《宋史·职官四》记载:“太学、律学、武学生、诸营将士疾病,轮往治之”。医学生在学期间必须承担太学、律学、武学生、诸营将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且由专人记录医学生诊疗的结果,年终划分成绩和等第。另清初编撰科学巨著时,钦天监师生承担繁重的天文观测、数学计算和星图绘制等科研任务。为天文生、算学生创造了学习锻炼的机会。其三,课堂教学探索出有效授课方法。清代算学教师创造出一些简便的易学易记的教学方法。如记口诀、背韵语。其四,“天文观象”为我国天官创立的古代实科教育核心教学方法。《明史·职官志》记载:“灵台郎辩日月星辰之躔次、分野,以占候天文之变。观象台四面,面四天文生,轮司测候”。
(五)考核——理实一体
古代算学、医学、天文历法等科技专门学校考核严谨规范且理实一体,书学等艺术类逐步形成了自身判断标准。各科考核至唐宋趋于成熟并各具特色。首先,考试阶段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唐代算学有旬试、月试、季试、岁试和毕业考。明代医学生每年分四季考试,三年大考一次。其次,考试方法因学科不同各异。唐代算学考试主要采用“帖读”和“问义”两种。“帖读”指按教材原文填空,“问义”指对教材问题问答、笔答。唐代书学,《唐六典·尚书吏部》记载:“诸试书学生,帖经通讫,先口试,然后试策”。宋代律学,“入学考试分断案、律令两类”。宋代医学考试方法全面,包括六个方面:一、墨义:即试验纪问;二、脉义:试验察脉;三、大义:试验天地之奥及脏腑之源;四、论方:试验制方佐使之法;五、假令:试验证候之治;六、运气:试验一岁之阴阳及人身感应之理。再有,考试评分标准逐步科学清晰。宋代书学考试标准为“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顏、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日知录》)。考试分三等,《宋史》曰:字体方圆肥瘦适中,藏锋尽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者为中。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划不得其意,而均其可观为下。元代地方医学创造了汇报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与标准。元代天文学逐级考选制度十分明晰。司天台天文师生共有5个级别,从低至高依次为草泽人、司天生、长行人、管勾、教授。自草泽人至教授需逐级学习与考试[4]。
(六)出路——技术职官
古代专门学校旨在培养技术人才,但由于技术官守的基本制度,考试合格者均以授官。有的需参加科举考试后为官。唐代明算科举及第即取得做官资格,再经吏部考核合格则可授“从九品下”官职。唐代书学生参加国子监考试称为“明书科”,合格者再经祭酒审定,而后参加省试。省试及第,经吏部铨选才可授官。宋代律学,学生毕业后,经过新科明法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元丰六年,国子司业朱服建议:“命官在学,如公试律义、断案俱优,准吏部试法授官”(《宋史》)。宋代武学学习期限3年,期满考试及格者授与官职,不及格者留学1年再试。宋代医学,学生毕业后,或参加科举,或直接授职,成绩最佳者,成为高尚医药师,其余或任本学博士正录,或委为外府、州医学教授。另外,学满做官还有其他优待。明代钦天监生诸如“有父母丧,例免丁忧”,“天文生除本身外,再免一丁充当民差;阴阳人止免本身”。“应役应发充军者,奏请处治”。此规定保证了钦天监队伍稳定。如考核未通过也有相应惩处。明代太医院医学教育体系概括为三个方面:“教之、试之、黜陟之”(《明会典·卷二百二十四》)。明代医士、医生须继续学习并参加考试。嘉靖二十八年(1549)规定:考试成绩四等,原有冠带者,去其冠带。原支品级俸者,降俸一年,支杂职俸者,降充冠带医生。食粮七年者,降充医生,只支日粮。唐代律生每年须参加考试,若三次考试不合格或“六岁不堪贡者”,罢归。
三、中国古代专门学校核心特征
(一)技术官守
古代专门学校凸显技术官守。其在办学主体,生源特点、培养目标等诸多环节皆以说明。自东周始,“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被突破,但古代天文历算、律学、夷语等皆禁私学,以免触动封建政权。明代,钦天监生员完全实行世袭制,造成教育僵化与质量下降,使我国天历法研究和教育均受到严重摧残。据称弘治十一年,朝廷为此采取补救措施,曾诏令:“访取世业原籍子孙,并山林隐逸之士,及致仕退闲等项官吏、生儒、军民人等。有能精通天文、历数、阴阳、地理及五星子平、遁甲大定、六壬、龟卜等术者。每府不过一二人”。可见当时天文、历法人才奇缺。专门学校生源尽管有庶人之后,但多官宦之子,如天文史官除参加专门学校学习以外,主要以“畴官世传”模式技术传承,此为“学在官守”中的“贵族私守”。即使在专门学校中有少许庶民之子,但要求为俊秀之士,而贵族之后未做此项要求。古代专门学校培养目标为技术职官,其成为封建官科技的重要代表,此种体制使核心技术资源紧紧把握于统治者手中。与经学相比,古代专门学校“技术官守”甚为严重。
(二)精英教育
以现代意义解释,精英教育仅与适龄人口的入学比例相关。如美国教育家特罗所言,15%以内属于精英教育。但此论精英教育有三层涵义。其一,就普及程度而言不及经学。古代经学教育自原始社会末期出现诸如“成均”、“明堂”等学校萌芽,以至于汉代始以“太学”为标志的封建官学体系持续了近两千年。其间,无论贫寒富有皆可尝试,如孔子弟子颜回等为贫寒之子。但古代专门学校一般有生源出身规定。其二,就学习层次而言,经学属于基础教育,专门学校为专业教育,专门学校规模较小,小班培养,作为封建教育体系中一个新的事物与萌芽,尽管其地位低于经学,但明显具有精英教育属性。其三,教师与学生名家辈出,曹魏时期律学名家刘劭、卫觊,西晋时期的杜预、刘颂、张斐,南北朝时期的封氏家族等。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学更是名家辈出。尽管经学教育大师林立,但因普及程度不同,专门学校成为科技人才的摇篮。
(三)能力本位
古代专门学校彰显能力本位,具体有三层内涵:第一,与经学凸显道德修为相比,其直接提升人的书、算、法、武等实际技能。诸如鸿都门学在面对经学的“伦理本位”与“仕途”追求,其能够以尺牍等实用文体技艺为教育内容办学,无论对于学科分化或是职业拓展皆有重要意义。第二,教学方式与目的凸显技能培养。唐代京师药园,据《新唐书》载:“京师以良田为园,庶人十六以上为药园生,业成者为师。凡药,辨其所出,择其良者进焉”。从文中可知,药学与药园设在一处,学各种药物、药材的种植和收采贮存制造等项技术,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第三,与穷究万物之理的学术研究比较,其强调技术的训练与发展。唐代专科学校,比欧洲创建于17、18世纪类似的实科学校早一千年。其对于朝鲜、日本两国科技专科学校建立有直接影响。可惜,其一直注重实用性,而学术性有所偏废。清代,由钦天监兼管算学。这种体制有助于数学为天文、历法服务,但却阻碍了理论数学的发展。注重实用和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这是我国传统科技教育的明显长处。但是,对科学原理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对学生形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不够,则是其短处。
(四)非平衡性
中国古代专门学校自汉代鸿都门学至明代四夷馆,其人才培养定位具有非平衡性特点。鸿都门学、麟趾学、书学、画学培养文艺人才,算学、天文立法培养自然科学人才,律学培养政治人才,武学培养军事人才,四夷馆培养语言外交人才。其人才特点均是为统治阶级政权服务,古代文艺为政治附庸,天文历法多因“天人感应”之理,律学、武学直接确保政权,天文与夷语严禁私学即已说明。明代天津的武学教育,同样纳入封建社会的教育和考试体系,为封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应该属于国学的一部分,当然它侧重于国术方面。与生产直接相联系的农、工、商等无一学校,古代艺徒制度有称“工艺学校”,但实质为官业培训并未满足学校教育的要素条件。此现象当然与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但以此看出专门学校诞生非生产的需要,而是政权的需要。古代专门学校尽管悠久并发达,但存在发展不平衡,远离生产一线,也并未靠近学术研究。农、工、商等直接生产与交换领域的技术传承依托于父子相继、师徒相承于民间世代相传。
四、中国古代专门学校相关思考
(一)办学主体多元
古代专门学校凸显多元办学模式。其主要分为两类,国子监办学与职能机构办学。唐代尤为明显,唐代律学时设时废,并且在隶属于大理寺还是国子监之间徘徊。唐代算学存在双重领导关系:一是与国子、太学、四门、书、律、并称国学六馆,说明它受国子监领导;一是在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书学隶兰台,算学隶秘阁,律学隶详刑”(《新唐书·选举志上》),说明算学受秘阁领导。唐代中央医学校设在太医署,兽医专科学校,附设于太仆寺。除正规教育外,还有职官性教育即京师药园。唐代天文学,隶属太史监,巫师学校隶属于太卜署。另外,唐代弘文馆、掖庭局、习艺馆、教坊等均办学主体各异。其它诸代同样如此,宋代书学初设时隶属于国子监,大观四年(1110),朝廷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医学生并入太医局,算入太史局,书入翰林书艺局,画入翰林画图局,其学官等并罢”。近代以后,学校办学几乎成为垄断模式,产业办学逐步萎缩,职业教育二者不可偏废[5]。
(二)学理探究缺失
明代以往,古代书学、算学、天文学、武学、医学等诸多领域创造出中国古达的技术文明。古代技术专门学校在凸显技术本位与实践能力的同时,追求技术境界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与精神。宋代画学在培养目标上,既要求学生掌握绘画技巧,还要培养学生在绘画意境和表现力方面的修养。考试重不模仿前人,所画之物,不论情态、形色皆自然贴切,笔韵高简为最佳。此特点在民间匠器、庖者之中尤为明显,庄子的《养生主》“庖丁解牛”的寓言,依据自然之道,以“游刃有余”之功实现了具体技巧的超越,其成为“美妙的音乐与桑林舞曲”的自由俨然成为一种境界。中国实用技术境界与艺术的路径走向与西方技术科学走向截然不同。但古代专门学校作为科技的发源,在注重学生技能以及技能艺术性与境界之时,疏于对科学本体的研究以及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西方科学本位比较,中国古代实用、艺术、境界追求需与科学相互融合,方对于实用专门人才多有裨益。
(三)边缘化取向
古代专科学校尽管以“学术官守”为制度底色,但其地位与经学教育相比处于被边缘化。唐代书学生数量在“六学”中为最少,而且家庭出身品阶最低。与此相应,书学博士的品阶是“从九品下”,在学官中也是最低的。显庆三年(658),高宗废除了书学、算学、律学,撤销的理由即《废书算律学诏》:“书算学业明经,事唯小道,各擅专门,有乖故实,并令省废”。“事唯小道”是对包括书学在内的“三学”的定位,即使是酷嗜书法如唐太宗者,亦有:“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唐太宗《笔法记》)。在唐代等级制的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博士品级还是招收学生的条件甚至束脩之数,律学都与书学、算学大体相当,而处于国子、太学、四门三学之下。人才百种,但现代专门学校地位依然值得深思。
(四)回归与传承
古代专门学校作为手工时代产物与现代专门学校已相去甚远。与古代专门学校不同,现代专门学校具有学在大众、普及教育、综合素养、生产一线等特点。传统与现代之间学科门类、课程设置等诸多区别背后为截然不同的制度背景与生产力水平。近代中国专门学校尽管曾有过“中体西用”的办学模式,但很快全盘效仿西方并直至现在。正如历史不可割断一样,古代专门学校亦应有所传承与发展。两千年办学实践所积淀出的规律性认识以及其它有生命的内核需合理吸收。其中办学主体多样化、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等尤其值得借鉴。美国天文学家海尔曾赞叹道:“中国古人测天的精勤,十分惊人。黑子的观测,远在西人之前大约二千年。历史记载不绝,而且相传颇确实,自然是可以征信的”。中国天文记录,大部为历代天文生所为,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专科教育注重观测训练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是现代学校的重要背景。因此,回归与传承应成为现代专门学校制度设计的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1]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72.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5.
[3]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557.
关键词:云学习;云计算;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1
Analysis of Cloud Study Applied to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Significance
Tan Panpan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Chengdu 611130,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background cloud and cloud-lear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necessity of studying the social effects of cloud analysis used to explain the cloud learn the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Keywords:Cloud study;Cloud computing;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一、研究背景
云计算[1]是一种商业计算机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及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也就是说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按需提供动态伸缩的廉价计算服务。“云学习”系统[2]是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环境中,围绕学习服务,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工程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为指导,建立云知识、云任务、云资源、云组件、云网站和学习者认知结构等关键模型,利用软件架构和Web互动技术开发的、具有互动探究特色的、开放式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分布式学习系统;是互动探究式学习资源开发、交易、运行与进化的技术规范。云学习主要是在“云学习”系统的支持下,以“整合资源,集中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为理念的教与学的活动。云学习是近年来提出的概念,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随着云计算产业受到国内外IT企业公司的追捧,云学习的理念已经开始被各教育机构和专业人士所接受,很多机构正在积极筹备和开发云学习相关产业。根据百度文献,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随后,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推广云计算的计划。在中国,IBM与台湾各高校合作“云计算学术计划”,将这种先进的大规模、快速计算技术推广到校园。IBM还与无锡市远程教育中心合作,利用云计算这个平台重新整合资源创建新的学习体系。2009年11月,中国第一家云计算产业协会在深圳成立。2011年,诺亚舟公司举行了的主题为“百年树人壮志凌云”的“云学习”技术平台暨“优学派”全球首发新闻会。《中国远程教育》曾有报道说云学习时代已悄然来临。由此预见,云学习运用到高校信息化教学中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二、云学习高校信息化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信息化教学范围已经扩大至高校各类学科门类中,各种电子教学资源日趋丰富,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也日趋增多,而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系统建设,升级和维护的费用越来越高。对于各教学单位以及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发展,且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云学习中,云学习中心平台的搭建、维护、升级和各高校已有信息资源平台的整合,均由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提供,各学校用低廉的费用租用其服务即可完成原来需要高配置的本地计算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这样可以避免本地建设和维护价格不菲的计算机系统。云学习对用户端设备要求很低,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手中任何连网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PDA,PC机等)随时随地访问云学习中心平台,上传和下载各种教学、科研资料,及时进行学习、研究和教学交流,根据不同权限使用和管理各种教学软硬件。将云学习运用于高校信息化教学中,可以冲破传统教学对,的教学环境、位置、时间的限制,因此将云计算环境下的云学习应用于高校信息化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三、云学习的社会效益
云学习是在目前云计算蓬勃发展下提出的,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按需提供动态伸缩的廉价计算服务将云学习具体应用于高校信息化教学中,不仅可以大大减轻高校对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和升级的花费,而且可以减轻学校的教学管理成本,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购买终端设备的负担。这可以改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不公平的现象。各级各类高校将教学资源放于云中心共享资源库中,有力的整合了各类高校的教学资源,减少了资源的重复建设,有利于学术交流,自主学习,和终身制学习。由于云学习可以冲破传统教学中对的教学环境、位置、时间的限制。因此,云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改进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好的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促进个性化教学,对于目前高校提倡的开放式教学以及一体化教学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展望
云学习的研究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将云学习运用于高校信息教学在研究角度和研究的内容上都是创新。将云学习结合高校信息化教学,以高校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为基础,运用云学习的低成本,资源丰富的优势,可以改进传统的教学的弊端,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今后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的发展和变革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元.云计算在港口行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2]郑炜,王秀东,杨承云,杨琳.基于云计算的诺亚舟云学习系统设计及应用[J].2011,14:92-93
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聂赤赞普时期,大地上便出现了12位有智慧的本教徒,其中就有专门从事“资益医药”的医者和“卜卦占算”的算者。
公元6世纪前,已有较粗疏的历法。史料记载“其四时,以麦熟为岁首。”
公元7世纪后,吐蕃王朝建立,统一了文字,确立了法典,采取了振兴藏医和历算等一系列政策,从当时的唐朝、印度、大食等邻近地区吸收先进的医学和历算学内容,充实到的天文历算中来,从而使藏族天文历算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藏医药鼻祖宇妥·云丹贡布成名以后,编写了《历算山尘论》等历算学著作,培养了众多的藏医历算人才。
2008年,走过上千年历史风尘的天文历算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代表性传承人是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著名历算学教授贡嘎仁增先生。
医与算的“姊妹亲缘”
也许有人会问了,的天文历算学科为什么都设在藏医院里?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认定医算不分家,医与算为“孪生姊妹”。73岁的贡嘎仁增先生告诉我们说,简言之,这是由于藏医与天文历算有着相同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根基。
按照我们以往的经验,医院里的气氛大同小异,毕竟那里每天上演着生与死的“惊悚片”,坐在长椅上排队候诊的人们往往面色凝重、心事重重。
但是,在自治区藏医院门诊大楼里有一个特别的科室,大门上方挂着“天文历算”的铜牌。我们注意到只有进出这个“诊室”的人往往是喜庆而来、满意而去,因为他们可能是即将成婚的青年,准备乔迁的老人或者是打算外出的商人、出门朝佛的信徒、盖房取土的农民,满世界不见得能找到第二家这种独一无二且颇具规模的特色“门诊”。
贡嘎仁增先生作为这一学科的主要传承人,具有丰富的历算学知识和“门诊”经历,听他娓娓道来很长见识。他说:藏医与天文历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的吐蕃时期,当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708~833年)在工布曼龙(也有称法为贡布曼隆,今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沟内)地方创办了历史上第一所藏医历算学校,专门培养医算人才,藏医与历算的结合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后来成为藏王赤松德赞的御医,他活到125岁,传说有医算学徒1000多人,为开创藏医历算事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根据贡嘎仁增介绍,首先,藏医与天文历算有着相同的理论基础。例如五行学说的提出,五行学说是藏医历算理论的基础,是藏医与历算的总体性理论,藏族有一句民谚说的是“要想成为顶级的医师,至少要掌握中等的算学”,因此,藏医与历算被认为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孪生姐妹”。
贡嘎仁增说:“譬如,藏医学认为,正常人的脉搏跳动每分钟是75下,高于这个次数是热症,低于这个次数是寒症,就是身体不正常的表现。为什么不多不少正好是75呢?因为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5次,每呼吸一次脉搏跳动5下,15乘以5就是75。
“另外,人体脉象的周期变化数据,也是由历算师算出来提供给医生的。跟汉地的农历差不多,藏历中也有类似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历书上清楚地写着某一节气时外在的表现是天气的冷暖、动植物盛衰更替的具体情况等,而其内在的表现则是随着季节的转换人体内部也会相应地发生细微的变化,即自然周期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生理周期,以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还有,藏药的炮制是传统藏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藏医在采药时讲究‘适时适地’,所谓适时是说如果采药的时间早了,药力还没有达到,采来的药无法使用;如果晚了,药力已经衰退,也不能使用。所谓适地,因为高原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千差万别,每个地区的植物生长情况多不相同,采药季节也是不一样的。这些数据也是靠历算师算出来的。
“生活中你可以看到人们头疼脑热、生老病死都是请来医生治疗,但是像婚丧嫁娶、乔迁动土等,那就要找历算师了。正规的藏医院里现在已经有医算分科的迹象,但是在广大的农村牧区,兼医兼算的乡土郎中还不在少数,他们给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独一无二的历算门诊
贡嘎仁增所在的自治区藏医院历算门诊部迄今已有90 多年的历史,1916 年门孜康创办之初就有这个服务项目。
我们的问题是现在的活动项目跟过去几十年相比有了哪些变化和改善呢?
历算门诊部的值班算师丹增告诉我:“我们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研究所主要搞科研,包括整理古籍、编写历书、预报气象、解疑释惑等工作,我们门诊这边主要是给群众提供日常历算服务,如堪舆风水、合婚五行、破土动迁、开耕犁地,还有类似身运、喜庆、丧葬(算)等,都可以做。”
在丹增接待的患者中,有一位中年女患者,她来自当雄牧区,自述患有妇科病,吃了很多偏方久治不愈,请大夫算一算。解决这样的难题对丹增不是问题,他对这位患者讲已经确诊的病症我们是不算的,你一定要去专科门诊,配合医生好好治疗,现在的医疗条件这么好,应该能治愈你不用太担心。
看到每位“顾客”都会给算师带来一条哈达,我们自然聊到了历算上的民俗事项,在场的尼玛次仁说,当今的习俗,一个求算者一般是带一条哈达,在里面夹带若干现钞,报上所需要算的内容和自己或家人的生辰八字,由历算师根据历算原理得出相关的数据。“记得过去,我曾经见过有很多人是拿着一小块四四方方的氆氇,彩染的白色的都有,外加一把麦粒请历算师算数。这种方氆氇叫做‘孜典’,意思是算术用的垫子,也算是给历算师的一点点酬劳。那这送上来的青稞麦粒又是什么意思?过去我们不是用筹算吗?青稞麦粒就是筹算用的筹码,撒开在‘孜垫’上演算,倒是挺有仪式感的。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源于农村的古老习俗。”
在历算门诊部,每接待一个客人,医生们在听完对方的主诉和生辰八字后,用历算原理当场演算并把运算的结果录入电脑,打出“处方”给客人。丹增交给我一张已经打印好的动迁盖房的“处方”。只见上面有需要请喇嘛念诵的经卷目录,有建房动工的日期和时辰等,甚至具体到“需要请属相为猪、牛、鸡,名字吉祥,父母双全,五官俊美的男女青年,以东南、东北任意方向为‘巧藏’(意为吉祥方,藏俗所说万事如意的吉利方位),挖出第一条地垄,并在里头放上‘耐萨’和‘耐朵’(意为圣土、圣石,指从佛教圣地取来的少量土料和石料),进行奠基仪式”等等。
我们听说历算门诊中比较特别的一个项目是“忻孜”——丧葬占算。门诊部有一本厚厚的丧葬占算收费登记簿,每一笔账都记得很清楚,似乎有着专门的用途。贡嘎仁增先生说,“你猜的不错,这是藏历门诊的一个传统。按藏族的传统观念,死去的人走在往生的路上,需要积攒‘盘缠’。我们就把死者家属送来的这些钱分毫不少的用来积阴德、做善事,让活着的人受益。我们今年刚去了曲水县南木保育院,把这些积累的收费送给那里最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我们医院跟附近的村庄有帮扶协议,每年开展送医送药活动,也经常从这里拿钱。”
发行量最大的藏文书籍——藏历历书
今天,发行量最大的藏文书籍正是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编制的气象历书。
据贡嘎仁增介绍,的第一本正规历书是1206年问世的,名为《萨迦历书》,此历书的内容包括了气候、季节变化以及各种事态善恶的日期等等,为农牧民的生活、生产和出行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1916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在拉萨创建了医算院(即门孜康),颁布了以《敏竹林历书》为蓝本的《门孜康历书》,每年以木刻版印制后向全发行。
和平解放后,在自治区藏医院下设了藏历编辑室负责编历工作。1978年,藏历编辑室升格为天文历算研究所,开展天文历算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
从1993年起,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利用天文历算学原理作出的每日天气预报开始在电视台和人民广播电台中播出,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也达到了较高的准确率。
编撰历书的工作就是由“孜巴”(历算师)们来完成。德高望重的贡嘎仁增先生当然就是“孜巴”们的领头人了。
颇感意外的是,在他的家里,从走廊到卧室都挤满了人。他们有的盘腿坐在地上认真完成着作业,有的就疑难问题向先生求教,还有的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轻声讨论着什么。这些人年长的30出头,年轻的只有十几岁,都是从各地的农村牧区、寺院庙宇慕名投奔贡嘎仁增学习历算的。
在学员堆里忙碌的贡嘎仁增说:“我非常愿意传授历算知识,大概是因为出身于历算世家,对藏族的天文历算有深厚感情的缘故,感到自己有责任培养更多的人才,一代一代地将传统学科传承下去。”
据说贡嘎仁增家的祖先阿苏热耶本是一位尼泊尔人,跟随一位印度高僧到传播佛法,并在定居下来。19世纪,在重修桑耶寺时,阿苏热耶的后代负责历算等工作,并开始享有“拉孜巴”——神算子的名号。
1952年,贡嘎仁增子承父业进入拉萨门孜康学习,1957年毕业,次年到自治区藏医院工作,已经从事天文历算科研教学40余年了。贡嘎仁增说他一生中遇到过非常好的名师。那时候,老院长、著名藏医、历算大师钦绕罗布还在世。老院长不讲究衣食,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他只有一件破旧的袈裟,每天坐着读书,衣服磨破了,都没有时间去缝补,就随手在破洞处打个结,继续不分昼夜地苦读。久而久之,全身上下都是结团,于是,药王山的人给大师取绰号为“百结者”。贡嘎仁增将其赞誉为“传承人的伟大魅力”。
藏医院老师在给贡嘎仁增他们授课时,用一种叫做“萨雄木”的教具,将木盘倾斜45度使浮土流到木盘内,学生用铁签在浮土上学习算术,这就是萨雄木教学。
那时候,贡嘎仁增一个月只有两天休息时间,一天上十几个小时的课,读书、演算到深夜一两点是常事,用坏的铁签都不计其数。
“”中,贡嘎仁增被安排到拉萨地毯厂干零活。1978年,按照知识分子归队的政策,贡嘎仁增回到了自治区藏医院。当时的院长强巴赤烈找到他说,咱们俩都是老院长钦绕罗布的弟子,有责任把藏医历算知识传给后代。从那以后,两人都收徒弟教学,愿意学医的到强巴赤烈那里,愿意学算的到贡嘎仁增这里,不收一分钱学杂费,目的就是把知识和本领传授给下一代。
到如今,贡嘎仁增已培养了300多名历算弟子,他们遍布、甘肃、青海、云南、四川五省区的藏族地区,其中的多名学生达到了自己能编写历书的水平,其余的学员至少能看懂、使用历书。
在现场,我们看到一对亲如兄弟的学员,一个叫阿旺贵旦,是那曲地区比如县曲乃寺的小和尚,一个叫尼玛,是日喀则地区萨迦县的农民子弟。阿旺贵旦原本是寺院派到拉萨色拉寺学经的,因为没有达到入寺的条件,被色拉寺拒收,后投奔藏医院跟贡嘎仁增学习历算。尼玛的情况则不同,他的家在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山村,那里读书识字的人很少。有时候村里死了人,由于没人能看懂历书,只能把尸体停放起来,从别的村子请人算天葬的日期,才能办理后事。因此,村里人把他送到贡嘎仁增这里学习文化。几个月下来,他们感到不虚此行,收获很大,而且与老师相处得亲如父子。
除了教书育人,贡嘎仁增最主要工作就是编撰历书。
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每12年组织全区的天文历算专家进行一次全面的“会算”,并把“会算”结果交给电脑操作人员验算。两边的运算数据对照无误后,再将运算的结果组织本所的专业人员落实到文字上,刊印成历书,发行到民间。
贡嘎仁增参与编写的历书已不下30多种。他还曾多次深入农牧区就传统历算、农事时宜、气象等方面作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将其成果运用于实践中,扩充了历书的内容,提高了历书的准确度。
他说,历书在农村牧区的使用量很大。农业方面,它给农民提供了当年的雨水、霜露、干湿、地力肥瘦、早中晚播时间以及风、雪、雹等方面的气象预报,成为他们生活的良师益友。牧业方面,它给牧民群众提供了当年的牧草长势情况,风灾、雪灾方面的预报以及各种节气、宗教民俗节日的具体时间等,甚至还有牧民迁场时间,骡马驯化时间等方面的具体服务,深受牧民朋友的欢迎。
堆龙德庆县农民曲扎说,其实,藏历历书给我们的好处还不止这些。
只上过高小的曲扎文化水平并不高,用他的话来说刚够看懂历书,但他购买和使用藏历历书已有20多年了,成为乡邻们眼中的农事顾问。村里每年有大约40%的农户购买历书,剩下的人家有的没有人识字,有的虽然识字但看不懂历书,他们就会请曲扎为他们讲解每年的天气状况、粮食播种季节和其他类似“良辰吉日”的推算等等,总之,历书在农村的用处太多了。
在曲扎家里,我们看到用完的十几本历书用绳子穿在一起挂在门楣。据说这里有这样一些解释:一,表示主人对字纸的尊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有的藏族老人发现字纸掉在地上就会马上捡起来,喃喃祷告,并把书举到头顶,然后再放到一个高处,表示对字纸和知识的尊崇;二,用完的历书挂在门上据说具有祛邪禳灾的功效;三,经常看藏历的人都有把当天当月发生的一些事情、农田开耕的日期、迎来送往的情节、婴儿诞生和老人死亡的时间等记录在历书空白处的习惯,将其日积月累的保存起来等于是一部详尽的记事本,查阅起来非常方便。这也是人们不愿扔掉旧历书的另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