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态建筑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17 16:22:53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建筑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态建筑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环境;技术;形态;设计特点

Abstract: Ecological building has a positive and effective role to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e community our society, it provide the ecological effects and green atmosphere, so that more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green technology, and allow people to explore the man and na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to find a breakthrough, it will become a sign of the times to become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era.Key word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patterns; design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前言

生态建筑乃如今建筑世界的主角,设计生态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建筑界的潮流、一种趋势,不可否认的,生态建筑在建筑领域中拥有这主导地位。一个建筑的好坏和价值在现阶段,往往会因为其是否运用了生态技术和该技术在建筑设计中所占有的比例而定位。所以一个建筑能否成为优秀的作品,除了看它的造型是否美观、空间感受是否强烈、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以外,还要看它是否运用了高效新颖的生态技术。

1、 生态建筑的含义及其设计目的

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当今世界的现状表现为,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建筑,是我们赖以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对我们的影响非常直接和持久,如果能够合理的使用“绿色”,我们就将很好的改善环境资源问题,而且在经济上也会收到不错的效益。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个建筑师或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建筑师应当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是代表了新的设计方向的导航者。一般来说,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关系,因此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而无论哪个环境,都需要相关建筑行业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这其中建筑师起着重要作用。从设计的角度来讲,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注重自然通风,采用自然光线和遮阴,增强空间适应性,处理利用建筑废弃物,水的循环利用,太阳能再生能源等。

2、 生态建筑的环境设计特点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筑是为人所使用的空间形体,所以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要保障人的舒适性和使用的方便性。

2.2 尊重自然环境,节约资源,优化设计,提高建筑的物理环境条件。对设计地段的各种气候条件要充分调研,结合周边环境充分考虑建筑场地情况,利用自然能源、再生资源如天阳能、天然冷源、风能、水能等,可在屋面加设太阳能集热器、风力微型发电机等。增加自然环境与使用者的联系。生态设计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尽可能多的将自然的要素引进使用者的身边。譬如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建立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开场的空间环境,接近自然环境。

2.3注重建筑地域的土地和植被等生态环境的保护

确保一定的绿环覆盖率,在建筑内外创造田园般的舒适环境。为保持乡土建筑的气息,尽可能利用当地的技术材料。

2.4 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筑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节约资源、减少建筑以及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备随着科技发展的未来的规划。

3 、生态建筑的技术设计及其特点

生态技术是人类反思传统技术后进行的一种新的技术选择,并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迅速形成了一股潮流。生态技术代表了未来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可以说,21世纪将是生态技术崛起的世纪。生态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可以用三点来判断,首先要使生态环保功能与技术本身的功能保持一致性。第二是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第三是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生态建筑目前技术上应该说还是非常广的,包括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等。

在应用生态建筑技术过程中,技术选择是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各个地方的自然资源不一样,相应的气候条件也不同,在选择生态建筑,选择什么构造形式,应按照自身的特点和情况进行。举例来讲,我国的北方地区冬季取暖所消耗的能源非常大,对自然环境污染也很严重,所以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采暖问题。而我国南方比较炎热、潮湿,通风、降温是夏季主要面临的问题,所以在南方的生态建筑设计时就需要注重遮阳和自然通风的问题。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技术问题就是经济型,生态建筑采用哪个层次的技术是要受到经济制约的。目前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英国、法国,在所建立的生态建筑上,主要以高新技术为主体,我国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在高新技术的发展上就略显吃力。

4、生态建筑在形态方面的设计特点

形态上的生态,这方面或许有些人不太认同,或者常常容易被人们忽略,毕竟在现阶段的主流思想的干预下,人们更愿意去关心一个建筑的内涵,即它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空间和技术理念,过多的关注建筑的外表会被认为是一种很肤浅的认识。但是我认为,建筑的形态对周围的环境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一个建筑的体型体块,是人们认识它的最直接的印象,所以形态上的生态是不容人们忽视的。视觉是我们认识建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像我们看见绿色植物会让我们感觉心情愉快一样,当看到一个形态自然,富有生命力的建筑,我们一样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心生愉悦。怎么样的形态才算是生态呢?我认为i,越少人为痕迹的建筑形态就越生态,具体地说就是尽量处理建筑上的拐点,改变以往生硬的建筑形式,多运用曲线,让建筑流线更加流畅自然,同时建筑应较多可能的与当地地形结合,如果一个建筑能够让人们看起来是与环境浑然一体的,那么它对周围环境的空间影响将减至最小。虽然单纯的从形态上模仿某个自然形体并不是一个让人赞同的做法,但如果能够从形似达到神似,让人感觉到这个建筑并不是冰冷的物体,而是有生命力的生命体,并且满足了人们心里上的需要,那么这种造型的做法是值得汲取的。譬如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在葡萄牙坎普马约尔市设计的葡萄酒厂,草图阶段就彰显出其对基地的理解,。正如努诺·伊吉诺所说:“世界上有3种类型的建筑,一些是哑巴;一些可以开口说话;而很少的能够唱起歌来。这个房子就在唱歌,它是对着整个场地在吟唱”。所以总的来说,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形态也是体现建筑生命力的必要手段。

5、结束语:无论是从设计的过程还是结果来看,生态建筑对建筑界、对社会都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生态效应和绿色的氛围,让更多的人关注绿色技术,让人们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上找到突破口,这些都将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成为一个时代建筑的特征。因此掌握必要的生态建筑设计特点就成为我们今后开发探索该类型建筑不可或缺的手段支持。相信不久的将来,生态建筑能够真正成为有感情有呼吸的生命的载体。

参考文献:郭明 浅谈生态建筑设计 建筑探索

第2篇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特点生态

建筑是时代的橱窗,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要素——建筑材料,也就按着时代的脉搏而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几千年来,建筑材料产品有了长足的进展,从最早的土坯发展到现在门类繁多,充满技术含量。各个历史时代都有代表各个时代风貌的建筑,也有与之相匹配的建筑材料。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筑物的风格、功能以及人们对它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新型的建筑材料也会相应的出现。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国新型建材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从1979—1998年是我国新型建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目前,全国新型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三星宾馆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国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国已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但是,一种现代新型的建筑材料应该具备怎样的特性才能让人们感觉更舒适,才能适合时代的要求呢?只有充分考虑了以下这些因素才能让新型材料得到有效发展。

一、具有时代价值

一位日本学者在讲学时曾经说过,最好的建筑材料是土坯,他是在分析了各种现有建筑材料功能的优缺点之后,不无感慨地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的。土坯是人类从筑巢而居时就开始利用普通的黏土做建筑材料,兼有保温、吸湿、透气等特性,更适合人体要求,人住在土坯房屋里比住在混凝土房屋里或者砖房里舒适得多,所以这位日本学者的话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虽然土坯具有这样的优点,可还是遭到了人们的抛弃。因为现代建筑已经不能仅仅满足居住的功能了,现代建筑是人类技术进步的集合体。除了保温、吸湿、透气这些功能要求之外,还有高强、轻质、防水、防火、防腐、采光、吸音、装饰性以及利于快速装配化施工等等其他重要要求向建筑材料提出来。因此,现代新型建筑材料首先就必须具备时代价值,必须适合现代建筑的要求以及现代人类的审美。现代建筑材料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复合后可以达到比土坯更好的性能,更加适用于现代化建筑的要求!玻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就因为其适合时代的要求而普遍存在了。纵观历史,建筑物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在不断改变着的过去。

“我国的建筑材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品种单调、技术落后的状态。其标志就是小块实心黏土烧结砖在我国各类墙体材料中仍然占居近95%的高比例。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国家,保护耕地关系到子孙后代。我国推出了建筑材料改革系统工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尽量限制小块实心黏土砖的发展,加速采用及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并改造建筑物的功能。”中国描写一座宏伟建筑的用词是青砖碧瓦、合抱大柱、雕梁画栋等等。在西方,石砌的古建筑表现出凝重高贵的风格。尽管今天每当人们看到这些建筑时仍不免衷心赞美,深深为当时建筑大师们付出的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而赞叹、敬佩。但是,事情仅此而已。今天没有人会再想去建造那样的房屋了,因为它只适合观赏,而不完全适合现代建筑。

二、绿色、环保

优良舒适的居住环境历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之一,丰富多彩的建材产品不仅使我们广厦万间的追求成为现实,更为人们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资源短缺,能源耗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建筑材料作为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在改善人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人类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如何减轻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实现建筑材料的生态化,成为21世纪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对人体及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绿色建材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产原料尽可能少利用天然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材料。(2)低能耗的生产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3)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不得添加使用甲醛、卤化物、芳香烃等,不得使用含汞及其化合物、镍、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在日益发达的物质社会里,新型建筑材料的生态化考虑显得尤其重要。建筑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建筑材料从原料采掘到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中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在我国,每生产1t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要排放1tCO2,0.74kgSO2向大气中排放130kg粉尘,建筑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噪声污染、水污染、玻璃幕墙的光污染、矿渣岩石的放射性污染、化学建材的化学污染、建筑物拆除后的建筑垃圾等多种环境问题。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当然建筑材料与环境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的协调性。许多建筑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环保性。例如抗菌建材、空气净化建材等。建筑材料也是消纳废弃物的大户,大部分固体废弃物都可用于建筑材料的生产中。例如粉煤灰、矿渣可作为水泥和混凝土的掺和料,煤矸石已普遍用于制作烧结砖,甚至于一些有毒可燃废弃物及垃圾可作为燃料用于煅烧。随利用建筑材料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建筑材料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新型建筑材料发展也有了广阔的天空,只有掌握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的研究、生产。

参考文献:

[1]郑迎朝,李富.新型建筑材料的商业发展前景.中国科技信息,2008,4.

[2]叶萌.未来建筑材料展望.中华建设,2007,4.

[3]丁大钧.砌体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魏鸿汉.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3篇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生态特点

建筑是时代的橱窗,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要素--建筑材料,也就按着时代的脉搏而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几千年来,建筑材料产品有了长足的进展,从最早的土坯发展到现在门类繁多,充满技术含量。各个历史时代都有代表各个时代风貌的建筑,也有与之相匹配的建筑材料。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筑物的风格、功能以及人们对它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新型的建筑材料也会相应的出现。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国新型建材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从1979-1998年是我国新型建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目前,全国新型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三星宾馆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国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国已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但是,一种现代新型的建筑材料应该具备怎样的特性才能让人们感觉更舒适,才能适合时代的要求呢?只有充分考虑了以下这些因素才能让新型材料得到有效发展。

一、具有时代价值

一位日本学者在讲学时曾经说过,最好的建筑材料是土坯,他是在分析了各种现有建筑材料功能的优缺点之后,不无感慨地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的。土坯是人类从筑巢而居时就开始利用普通的黏土做建筑材料,兼有保温、吸湿、透气等特性,更适合人体要求,人住在土坯房屋里比住在混凝土房屋里或者砖房里舒适得多,所以这位日本学者的话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虽然土坯具有这样的优点,可还是遭到了人们的抛弃。因为现代建筑已经不能仅仅满足居住的功能了,现代建筑是人类技术进步的集合体。除了保温、吸湿、透气这些功能要求之外,还有高强、轻质、防水、防火、防腐、采光、吸音、装饰性以及利于快速装配化施工等等其他重要要求向建筑材料提出来。因此,现代新型建筑材料首先就必须具备时代价值,必须适合现代建筑的要求以及现代人类的审美。现代建筑材料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复合后可以达到比土坯更好的性能,更加适用于现代化建筑的要求!玻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就因为其适合时代的要求而普遍存在了。纵观历史,建筑物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在不断改变着的过去。

“我国的建筑材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品种单调、技术落后的状态。其标志就是小块实心黏土烧结砖在我国各类墙体材料中仍然占居近95%的高比例。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国家,保护耕地关系到子孙后代。我国推出了建筑材料改革系统工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尽量限制小块实心黏土砖的发展,加速采用及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并改造建筑物的功能。”中国描写一座宏伟建筑的用词是青砖碧瓦、合抱大柱、雕梁画栋等等。在西方,石砌的古建筑表现出凝重高贵的风格。尽管今天每当人们看到这些建筑时仍不免衷心赞美,深深为当时建筑大师们付出的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而赞叹、敬佩。但是,事情仅此而已。今天没有人会再想去建造那样的房屋了,因为它只适合观赏,而不完全适合现代建筑。

二、绿色、环保

优良舒适的居住环境历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之一,丰富多彩的建材产品不仅使我们广厦万间的追求成为现实,更为人们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资源短缺,能源耗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建筑材料作为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在改善人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人类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如何减轻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实现建筑材料的生态化,成为21世纪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对人体及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绿色建材主要有以下特点:

(1)生产原料尽可能少利用天然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材料。

(2)低能耗的生产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

(3)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不得添加使用甲醛、卤化物、芳香烃等,不得使用含汞及其化合物、镍、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第4篇

关键词: 居住建筑;生态设计、特点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居住建筑设计现状及特点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的住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与外界进行着能源流、物质流与信息流的交换,它的建设与更新是在利用外界投入的同时,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条件下进行的,包括能源、土地、营造的材料、以及自然生态等。它又是一个消费体,既需要持续消耗水、电、热等自然资源,又需要不断地消费各类生活产品和使用各类生活服务设施等人工资源来维持其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它对外界的反馈作用,又使其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产物被外界接纳和吸收,或者产生不利于环境的因素。生态型居住建筑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居住建筑形式,是遵循生态平衡原则和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的居住建筑。是在一般形式的基础上更强调其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特征。它首先满足人居住的舒适需求,并且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应尽可能做到良性循环,而自身又与生态环境保持相协调的关系。

1.1 生态型居住建筑的现状

(1)现状发展缓慢。尽管生态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与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相比,生态型居住建筑的发展仍显得十分缓慢。一方面是因为私人住宅规模小,显得不那么起眼,而社会性的大规模中低造价住宅,很少有人问津。另一方面理想中的生态居住模式与现实社会还存在较大差距,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还有待完善。如在我国,建筑师通过对墙体、门窗性能的改善,可以很容易地设计出比原有节能标准节能30%的住宅,但实际的运作情况是“节能住宅”并不节能。其原因是居住小区的冬季供暖方式、收费标准并没有随之改变,用户对供暖量无法调节,采暖量的多少与其经济利益也无太大关系。在供暖量不变的情况下,良好的保温材料使得居室温度偏高,用户只好通过开窗通风来降低室温。“节约”下来的能量就这样又散失到室外。

(2)观念存在误区。随着环境意识、生态观的深入人心,现在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推出了以“绿色”、“生态”为理念的住区,但是市场运作中所推崇的“生态”理念,几乎没有涉及到其真正内涵。开发商所感兴趣的是生态住宅或生态住区这块招牌,而对于住宅节能设计的意识和知识不够,对于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合理的材料体系、节能构造设计、节能体形和自然通风布局等问题并不特别重视。这除了观念上的问题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人们都错误地认为“生态”就是住区的绿化、园林小品以及物业管理水平等,或是一提及“生态建筑”就意味要采用大量昂贵的新技术、新材料,这些错误的观念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生态居住建筑的发展。

二、 居住建筑的生态设计

从规划的角度来看,居住建筑的生态技术路线,在空间上可以从建筑或者是场地的尺度去梳理,建筑设计上采用生态建筑,包括一些节能技术、生态的材料等等。场地尺度需要能够建立通风、合理的密度、合理的开发强度。

2.1 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1)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是前景巨大的清洁能源,对太阳能的利用可以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即利用太阳能装置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藏,或者是利用太阳能间接供暖和供热水,包括太阳能热水器等。在住宅设计中将太阳能集热装置规模化集中和管理,会更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太阳能集热板可与屋顶、墙面、栏板结合起来,成为多功能建筑构件,形式上与建筑结构统一考虑,集热板特有的机理效果可创造出新颖的技术美感。通过温控装置合理控制集热器温度,保持热水器的效率,将多余的热水储存以调剂补充,并可提供冬季供暖用水。被动式利用主要是指建筑向阳面房间和阳台的利用,南向日光间在冬季吸收热量,向相邻的房间传递;北向日光间虽然不能提供太阳热能,但可减少相邻房间向外的热损失,有助于提高冬季北向房间的热舒适程度。日光间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可以养殖花卉植物,对改善室内小气候起到作用,另外日光间阳光充沛,成为人们生活起居的活动地点。

(2)水资源利用。收集并利用来自屋顶、区域内降水,一方面可以削弱地面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也减少对雨水排放控制设施的要求。通过各种明沟暗管和地表收集的雨水经多级格栅或沙石过滤器等进行简单的过滤后,储存于雨水箱,用作灌溉、洗车、冲洗场地、景观用水等多种用途,有条件的可做进一步处理,使雨水适于饮用;利用植草砖、碎石、砖块石材等透水性好的材料来铺设地面,在承载的道路和停车场等场地可采用各种新型多孔沥青和多孔混凝土砖,以利地表水的渗透和蓄养,维护地下水的循环,对流域平衡起保护作用。

2.2 降低居住建筑负荷

(1)建筑布局结合气候特征。在建筑群布置时,为夏季湿热地区,行列式和自由式的建筑群布局通风良好,行列式又以错立和斜列为好。组团布局可形成封闭完整的庭院空间,有利于冬季避风,但须合理的间距尺度,以争取阳光,利用建筑之间安排开口、底层架空等措施组织内部气流,改善风环境,以利节能。

(2)建筑体形的节能设计。从建筑热工来看,房屋的能耗与表面尺寸,与单位体积的外表面积成正比。建筑的南墙面大而其他方位的外表面尺寸尽可能小,这样的体形对节能有利。因此,对大量方形体积的住宅,最好的体形是长轴东西向的长方形,正方形次之,而长轴南北向的长方形最差,这也与住宅南北朝向的要求相吻合。板式住宅在体形节能上优于点式住宅。增长单体住宅的长度对节能有利,但长度大于50m时,节能效果不太明显,所以节能住宅的长度最好在50m左右,以不少于30m为宜。增加层数对节能有利,层数增加到4~6层,带来的节能好处不再明显,因而节能住宅以不小于4层为宜。建筑表面积对能耗的影响还取决于建筑的形状和朝向。平、立面凸凹过多、体形复杂的建筑,其单位体积的外表面积多,对节能不利。

(3)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住宅应尽可能地组织房间的自然通风,利用室内外气流的交换,调节室内热环境;室内空间要组织好通风路线,尽可能形成“穿堂风”且通风路线短直为好。布置好门窗相对位置,使气流通过人常活动的地方。另外须注意,春夏两季湿度较大,为防止潮湿空气和夏季白天大量的热空气的侵入,房间应进行间隙性的通风,关闭一些窗口或采用辅助机械排风,以减少大的通风量。门窗装置与通风构造措施:窗扇的开启有挡风和导风的作用,装置得当则能增加通风效果。目前新建的住宅多采用推拉式窗,比平开窗相当于减少了一半的通风面积;传统的平开窗开启角度小,若增加开启角度,会起到导风作用。室内空间布局与通风:借鉴江南民居的做法,在保证卧室的相对私密性和厨卫的气密性的前提上,尽量使室内空间“敝”、“通”,采用透空隔断、家具、活动墙体等分割空间。

2.3 建立高效的运行系统

(1)建立回收中水系统。在废水汇入城市集中污水管之前进行分离、循环利用和转移,不但可以降低城市污水处理的负荷,还能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从污水中分流中水和下水,需要做不同的处理。通过安装双套的排水管道将中水和下水分离。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区为单位安装处理设施,经物理方法过滤的中水可用于灌溉、景观用水等,在经简单化学处理后的中水可用于冲洗厕所、洗车、空调冷却水等。

(2)建立生态绿化系统。维护地区植物多样性:尽可能种植本地植物和经过良好驯化的植物,本地植物已适应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季节性雨季、虫害等问题以及当地土壤。利用本地乔木、爬藤、灌木以及多年生植物的配合,既有助于保持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也有助于维护区域性的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环保;特点

居住问题是人类的最基本问题,随着人文主义的回归,人类面临的环境、能源等问题日益严重,人类试图改变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后获得的生活条件,对生态环境逐渐关注起来,社会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的今天,人类更渴望回归自然。力图改变那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行为。于是生态、绿色、环保的词汇便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生态建筑从出现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有40几年的历史了,对于高能耗、高污染建筑业,生态学理念已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建筑行业内强化生态学的设计理念,已经是势在必行,是当今社会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生态建筑在体现出其对环境关注的内涵时,更强调建筑设计的艺术性,突出作为静态景观的住宅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进入21世纪,生态建筑设计与建设显得尤重要。近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构想。生态学建筑这一对全人类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课题早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也是建筑设计企业关注的焦点 。

1 生态学及生态建筑

生态学的概念是1869年由德国学者海格尔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传统的生态学是对动植物生存状态的研究,但是如今人们已经把生态学的概念拓展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共生与再生原则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共存和伴生的关系,把生态学扩展到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范畴,警告了人类自然界中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唤醒了人类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及动态平衡的生存意识。在此基础上,人们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概念,即认为建筑与其周围的环境应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不应该独立存在,而应该成为居住环境中的一个环节。所谓生态建筑就是指设计师和建设者运用建筑学和生态学的科学理论,使建筑物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超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组织并合理安排建筑与相关客观条件的互生关系,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状态,以自然、社会、建筑和人的和谐共存为设计目标,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整体和谐、高效环保、没有或减少能耗和污染为根本特点。具有节地、节能、节水、少污染的优势,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优点,从而提高建筑物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把生态学和建筑学在一个层面有机融合到一起,使建筑设计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2 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也有成为绿色建筑,是指建设环境具备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没有人为破坏的因素,没有不良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2.1 实施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也是建筑设计始终贯彻的理念。该理论的提出源自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的理论,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念便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竖立起来了。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人类的未来,重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2.2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人们过度开发和利用有直接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错误认识,使得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从而影响了自然和气候的恶化。人类凭借 “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一错误做法,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提高,但却是以造成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而且是难以弥补的。生态建筑,是人们为了改变被自己破坏的自然环境的一种补救措施。建筑设计力求以自然界中的能量流、物质流为主,在最大可能的条件下减少人工附加给自然界的能源,降耗、节源,利用自然,用最小的消耗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这是目前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想观念,也是生态建筑的特征。

3 生态建筑的实施办法

3.1 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

绿色植物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因素,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可以起到防风、遮荫的作用,还可以改善景观环境,保持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同时绿色植物还可以增加室内空气质量,通透的空间能够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

3.2 生态建筑的室内绿化

不仅外部设计要生态化,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设计也应生态化。设计师要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通过栽植绿色植物,净化室内空气,起到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的作用。通过建筑设计,为主人提供接近室外环境条件的室内空间,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是现阶段较为常用的设计手段。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都是引入室外景观进入室内的环境的得力措施,还可以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由计算机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控制和调节室内温湿度,使人居住在室内,却有置身事外的感觉。目前较为流行的屋面绿化,也是生态设计的一种新举措。美化了环境的同时,对屋面刚性防水也起到了保护作用2。

3.3 节约建筑物的资源、能源消耗

高效无污染是建筑生态化的第一要素,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以当地的气候条件为依据,尽量利用清洁能源,设计合理的建筑方案。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的充分利用,建筑群落的布局、朝向、体型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特征设计,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营造良好的建筑群的微型气候。在满足人们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需求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一般以朝南或偏南为主,就布局而言, 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该设计成错落有致的形状, 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这主要考虑到建筑物内的风压对空气流通问题,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将较低的建筑布置在夏季迎风面的前端,围护结构及门窗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的设施。控制维护结构的传热性能,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选择热传导系数小的材料作为护结构。

3.4 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被动式利用太阳能是通过建筑朝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置,在冬季,吸收太阳能为室内取暖,利用室内的密实材料吸收太阳能之后转化为热能,解决套内的采暖问题。在夏季利用特殊材料遮挡太阳辐射,解决制冷问题。太阳能热水系统原理就是主动式利用太阳能的措施,太阳能产生的热能被集热器吸收,使热能加热水箱中的水,通过水循环系统将热能提供主人使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生态特点,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317-01

1.播音主持生态的特点

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播音主持生态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这个子系统中的要素错综复杂,使得播音主持生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1 社会性

不同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中的电视媒体,将集中反映某个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和需求,而语言播音主持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无论专业内容如何演变,其社会性的特征也不会因此退减。播音主持人以有声的语言,全面反映了人们所生存社会环境中的所有现象和矛盾,以此表达社会环境的现实运转情况,有助于人们预测社会问题和规避社会风险。

1.2 人为性

播音主持专业的出现,是在人们精神需求的主导下才生成的。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个高度后,就会寻求精神文化的需求,播音主持专业就在这种需求氛围中运行的,并通过人们精神状态的平衡,大力弘扬某种文化价值,由此可见播音主持具有明显的人为性特征,只有依靠播音主持人在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人为控制,才能够突出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优势。

1.3 复合性

播音主持专业的形成,需建立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期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手段,以明晰传媒的全部环节,适时播音主持在各个方面进行配合和协作,才能够协调好各方的关系,使得播音主持趋向于生态平衡。笔者认为,播音主持生态属于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牵涉到各种互相影响和联系的因子,从正面要求播音主持专业具备在这种复合型的关系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这其中的各种关系。

2.播音主持生态的建设措施

基于播音主持的生态特征,在进行播音主持生态建设的时候,需明确播音主持主体在“生存交往”中的重要责任,同时激发他们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具体的建设措施如下:

2.1 强化主体自觉意识

播音主持强调精神、理念和思想,而这些都是抽象和无形的,却又富有情感和热情,从侧面要求播音主持在主体生存视域中,进行理念的更新和主体自觉意识的强化。期间,播音主持应该重点发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广播电视策划、采访、制播、管理过程中,都需要充分重视播音主持的主体性发挥,进而激发播音员的传播和创作热情,而播音主持人本身,也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地位,围绕受众主体调整自己在节目中的传播定位,寻求适应于受众和节目要求的表达方式,譬如《郓城播报》中的播音,提倡新闻语言的“不背诵”、“不抢话”,及语言的自然、自由和自如。除此之外,尽管需要寻求播音主持专业与受众需求的平衡点,但在强化主体自觉意识时,不能够一味迎合受众主体的想法,而应该根据节目的定位和底线,把关好节目的“道德”关,以免丧失节目的主体性。

2.2 寻求主体差异化竞争

任何类型的媒体,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自己特定状态下的作用,播音主持同样面临这种生态竞争,尽管不是“尔虞我诈”的恶性竞争,但共存和共赢的高层次竞争,要求播音主持人之间,都应该根据节目的定位,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譬如《郓城新闻》,其节目栏目定位是当地的各种权威性新闻,因此需要以严肃而不失专业的个性为主,而《郓城播报》属于快速报道类的新闻,因此应该突出更为鲜明的个性。不同节目的差异化竞争,往往给受众主体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主持界当中,马斌被形容成“点穴”式的主持,而杨锦麟被形容为“拔火罐”式的主持人,这些不同风格的主持人,决定了节目的定位和风格,也是保证节目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2.3 营造理想的监管环境

面对残酷激烈的传媒竞争,某些播音主持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会不自觉地参与到影视、广告、演艺行业当中,甚至在公开场合出现互相诋毁的行为,这归根到底是播音主持人之间的自律性和自觉性问题。笔者认为,播音主持属于电视广播节目的重要主体之一,他们应该受到行业协会的监督,在理想的政策环境中,方可避免恶性竞争行为的出现。在此,由广电总局牵头的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对有关媒体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在不干涉媒体自由发展的前提下,对某些存在垄断性和恶性竞争的市场资源、栏目资源和广告资源进行规范。期间,播音主持人也应该在政策的约束范围内进行创作,对于类似拍摄虚假广告行为的播音主持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和进行相应处罚,而对于创作优秀作品的播音主持人,则应该给予适当奖励,这样才能够真正营造理想的媒体传播生存环境。

2.4 保护受众主体生态环境

在经济学领域中,动态经济的均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电视媒体作为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其绿色收视率的追求,也是维持动态经济均衡的关键。我们在评价播音主持节目时,不应该将广告收益和收视率作为唯一的经济利益指标,而应该考虑更多的社会效益,杜绝存在新闻炒作、虚假新闻、粗制滥造、庸俗低级节目行为的出现,播音主持人也不能够一味为了迎合某类受众的口味,而忽视了社会效益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绿色收视率的追求,是播音主持人坚守语言传播主体品质的目标,播音主持人应该更加重视人文关怀,以更为平实、顺畅的语言,彰显播音主持的“真善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播音主持生态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这个子系统中的要素错综复杂,使得播音主持生态表现出社会性、人为性、复杂性等特征,因此在进行播音主持生态建设的时候,需明确播音主持主体在“生存交往”中的重要责任,同时激发他们对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播音主持生态特征及生态建设的方法,但鉴于媒体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以上的播音主持生态建设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媒体环境的变化情况,予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仁海.试论播音主持生态体系的特点[J].辽宁广播电视学刊,2013,(1):60.

[2] 刘淑娟.主体生存视域中的播音主持生态研究[J].今传媒,2012,(9):118-119.

第7篇

关键词: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前言

对于生态型住宅建筑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笔者理解应包括以下几层涵义:首先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组织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建筑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次是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适环境,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再次就是在住宅的建筑精神上既要体现时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历史与人文环境。

1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生态一般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型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同时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又要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建筑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1 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但也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而不顾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1.2 使用洁净能源,降低能耗,保护自然资源及绿色生态

建筑要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传统建筑产业的粗放、浪费污染型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化。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积极采用洁净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如自然通风和通风道技术),减少废弃物。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两大课题结合起来,以最低的资源,最少的污染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3 循环、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

循环使用建筑材料,废物再生利用,水循环使用,能源的多级多层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设备和控制系统。扩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资料,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经验转化为标准、规范条文,以利推广。

1.4 保护利用环境,尊重历史、自然设计与地方相结合

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湿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使建筑空间布局充满活力。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5 整体优先,全寿命设计

设计必须从整体出发,经济性应从全寿命周期通盘考虑。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增强其性能及灵活性,延长建筑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积极发展智能建筑,提高设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1.6 保护生态系统调控城市气候

创建舒适健康、高效清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活追求。这要求设计及规划采取合理的城市结构与绿地系统布局,考虑建筑通风与遮阳,控制污染,合理处理与建筑相关的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广种乔木并用当地杂草绿化(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气候,铺地尽量用可渗透性地砖,以利于水和植物的生长。

2 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生态型住宅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基本特征如下:

2.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

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妥善安置。

2.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

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2.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

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2.4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

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 建筑- 建筑材料- 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建筑运行管理费用。在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节省建筑造价。因此,现代生态型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3 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的思考

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地形条件及地形地貌的制约,这是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设计师应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相融。自然环境是生态型住宅建筑的背景与组成因素,因此在住宅的选址方位上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状况,依势而建。其实在建筑选址上,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风水理论便有了体系阐述,它强调建筑所处环境的好坏对人的生活与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具体思考如下:

3.1 加强现代住宅建筑空间结构与材料的生态设计

对于生态住宅建筑的空间结构与材料运用方面应尽量运用下面几种生态设计方法:

一是生态住宅建筑空间中的少量化设计。我们可以运用多种设计手法与技术条件对材料及其它组成部件最大限度的利用,以减少物质与能量消耗。如在结构造型上以采用简约风格为主,从而减少复杂造型结构造成的材料物质消耗。另外建筑所用材料的本土化也减少了材料长途运输所带来的能量消耗。

二是生态住宅中资源再利用化设计。住宅建筑空间中的装饰与结构部件应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设计与运用实现其可拆卸、可替换、可重新组装,以此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三是生态住宅中流动空间的运用。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的进步,使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与改造打开建筑传统的封闭围合面,使室内外通透一体化,也可以通过这些面的开合设计使空间产生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住宅中合理引入天井,通过天井的设置达到对建筑整体的自然通风、采光、温湿度调节、改善建筑的微气候。

四是生态环保型与天然材料的运用。生态环保型材料由于生产的洁净化和产品的生态化使其生产和使用过程都不对环境产生危害,更新的旧材料也易于降解与转化并可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土是组成物质世界中最基础的一种,不论是对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来说,土既是作为结构的基础又是一种提供支撑的源泉。土的物理和化学特征使得它成为被动式气候设计的一种非常好的起点。基于它良好的热惰性作用,用泥土或石头为建筑材料实现的住宅建筑体,通过减弱热量的传导从而使室内达到湿热平衡。讲到光,我们的设计师善于利用人工照明,以至于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阳光的存在。阳光是所有有机物的能量来源,同时心理健康和感觉也离不开阳光的作用。

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悠久的园林与建筑环境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媒介可以利用其固有的性质降温,具有增强环境象征意义和愉悦感官的功能,还可以创造诸如宁静、运动、声音、光亮等艺术效果。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人工设计,将高地的溪流水源引导经过住宅建筑的玻璃屋顶,薄薄的水层沿东面的泻水屋檐泻下形成水幕,通过流水渠迂入江水中,循环的水层减弱了较强的辐射热,光影班驳的折射光使空间内弥漫着自然的绿,流水声与鸟语花香共同在这里创造动态自然居住环境。

3.2 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应表现出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内涵

对于住宅建筑来讲,人的本体存在状态和精神层面的获取与满足状况较其它类型建筑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生态型住宅建筑还应表现出相应的精神生态内涵。生态型住宅建筑的生态内涵基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型住宅建筑要表现出它的时代性。在历史时序的标轴上,不同时期人的物质、精神生活状态存在差异,住宅建筑的物质形态也应与时序中其应处的点段同步,以满足居者实际的供需关系。时代性体现着生态住宅建筑的精神与发展。再次,现代住宅应体现其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所决定的历史文化的传统。我们应在地区传统中寻根,发掘有关“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地域化,地域住宅建筑现代化,使居者在精神上获得亲切感。生态型住宅建筑在注重其现代特征的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溶入,建筑空间的流通性、室内设计的灵活性与简约作风、家具的实用性与装饰性、书画印章等造型饰物的象征性等都体现了中国建筑空间设计的永恒特色。因此,现代住宅建筑的生态性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综合反映,地域文化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其建筑内涵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