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培养方向范文

时间:2023-07-17 16:22:53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培养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培养方向

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养;改革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当今,语文,一门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在当代教育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中注入了“清醒剂”。应当看到,语文教育出现的问题,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的共性问题,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需要认真反思,对症下药,进行改革,否则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受损失的不仅是语文教学,而是几代人的健康发展。

而现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实际上,以往教育更注重的是前者,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与融合。记得李政涛先生在《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一书中,曾引用叶澜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以为这段精彩的文字颇能说明情感、意志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这段精彩论述是这样的:“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我认为,这就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这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的教育学者也认为:“人的生成不仅包含理性方面。而且包含着非理性方面,不仅如此,人的生成在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言说的和缄默的两个层面。因此,教育过程决不能只是限定在理智的教学范畴中,简单地加上情感、意志直觉、信仰或‘非智力因素’之类,它还必须包括那些不可言说的、只能以现实的生命活动表达出来的生长发展。”可见,不可言说的情感交流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人文素养的内涵,为高等教育之语文教育确立基本的价值取向。所谓人文素养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掌握和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水准的具体表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迅速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规格,向社会输出“满意”的毕业生。必须强调的是,要在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主旋律下,构建立体化的职教课程体系,让学科辐射课程(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交往课程、校园文化课程、社区实践课程、社会生产课程、家庭教育课程等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形成强有力的课程整体优势,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职业品质、创业能力等和谐、充分的发展,向全社会树立起优良的职教质量品牌。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及早地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很多高校都将大学语文一课作为必上课程安排于学期之中,但是鲜少有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之中的,更不用说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入教学之中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以江西省某高校为例,除外语类专业有一个学年的汉语教学计划(第一学期授课内容为现代汉语,第二学期授课内容为古代汉语)外,其他专业都没有开展相应的语文教学。而诸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因其专业所学内容的传承性,其实更应该全面的接受语言文化教育,使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这将更有利于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把握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提高。还有例如工科特这特别明显的专业,这样的大学生因其长时间接触工科教学内容,很容易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形成,而缺乏人文素养的高学历人才就犹如缺乏了灵性的高智商机器一般,他们或许可以成为某一个行业的精英,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分子,却大大的缺乏了面对生活的审美情趣与人文认知感。也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智商满分情商零分”的怪才,这其实是对高校教育的一个极大讽刺与挑战。作为高校教育,应该重视起大学语文的普及性教育同时因地制宜、因校执教的开展由大学语文教学所脱胎而成的人文素质培养。

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高等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及身心素质教育等同等重要,因此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人文素养可为高等教育之语文教学开辟新道路,指明新方向,推动高等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有林.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论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5).

[2] 吉海霞.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原因浅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 宋瑞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J].绥化学院学报,2009(01).

第2篇

摘 要: 鼓励大学生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草坪科学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密切相关。本文以兰州大学草坪科学方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例,通过对草坪科学方向学生创业现状的分析,结合草坪科学方向实践性十分鲜明的特点,对创业教育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改革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善草坪科学方向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关键词: 大学生 草坪方向 创新创业教育

一、草坪科学方向学生创业的现状

目前,草坪科学方向的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相对其他方向来说,草坪科学方向的就业面本来就狭窄,适合自己的岗位不多,有些学生还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某些学生家长希望孩子毕业后能成为公务员,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但从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录用职位可以了解到,草坪科学方向的学生招录人数有限,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创创新创业课程,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试图打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但有个别毕业生在没有创业思路和职业规划的前提下,盲目地向银行申请创业贷款和业基金,匆忙“上马”,创办自己的草坪公司。然而由于实践能力有限,对市场没有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再加上对管理方面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创业失败,挫伤创业者的锐气,挫伤创业者的积极性。针对现状,我院在草坪学教学中,改善教学方式及内容,通过增加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提升草坪科学方向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合格创业者。

二、草坪学方向创业教育采取分段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

1.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开展企业模拟培训。

学生自主组团报名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团队成员包括一名指导老师和其他专业的三到五名学生。学生可以是不同专业的,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管理专业的学生、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等[4]。例如:学生和老师共同承包园林公司的一个小项目,老师宏观把握,起辅导作用,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承包的项目。每个人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等。学校将企业项目下发到每个团队,团队依据项目书的内容进行规划[5]。首先分析所承包项目的内容和要求,了解种植的是哪些草种,在老师帮助下完成草坪种植设计,做好规划,老师教学生如何种植,学生完成所有种植内容;其次,本科生观察草坪的成长情况,做好成长记录,成长期满后起草皮,并将草皮交由园林公司,最后,写出商业企划书,严格按照企划书开始工作,模拟企业运作,其中包括市场环境分析、产品介绍、产品定位、产品生产、销售、储存、企业运营管理等环节。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了企业运营管理,还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6]。

举例来说,我院老师指导的“干旱区城市屋顶绿化建造技术的应用及推广”项目,该项目荣获甘肃省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项目是由指导老师和本科生一起完成的。项目研究构建适合于地处干旱区的兰州地区屋顶绿化综合型现代新技术,以建筑物的空间潜能与绿色植物的多种功效在屋顶绿化中得到完美结合为出发点,从植物筛选、建造技术、生态效益三方面对兰州市屋顶绿化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适应干旱区无土草坪的基质生产方法”(ZL201110218642.5)、“一种耐践踏无土草坪基质的生产方法”(201110218641.0),通过对各供试植物的抗旱性、抗寒性、耐高温和适应性评价研究,筛选出适合兰州地区屋顶绿化的植物,在安全技术、构造技术、维护技术和改建技术等方面研究屋顶绿化建造技术,从固碳释氧、降温增湿和杀菌方面研究植物的生态效益,进而筛选出生态效益较好的植物来发展屋顶绿化。

项目整个运行过程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设定管理机构,明确分工,掌握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企业机构设置如图:

每个板块代表一个部门,各部门有一个负责人,下设的技术部、运营部、采购部、市场部、财务部都服从总经理的指挥,对总经理下达的任务各部门要认真配合完成。其中项目任务包括屋顶绿化设计,植物配置,屋顶绿化施工,屋顶绿化的养护等。每项任务都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进行,由师生共同努力,最终完成项目,实现预期目标。这种模拟企业的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对项目提出了一些新的构思。本科生可以在项目完成后,对项目做一些总结和分析,完成专利或科研论文,为草坪科学的发展献出微薄之力。

2.大四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

充分利用校外企业资源,让大四学生直接到企业中实习,独立完成企业交代的项目。包括撰写项目策划书,申报项目,做可行性分析,土地租赁,雇佣工人,人员管理,销售,成果检验,后期服务等内容。在企业中一个项目的运作,都是由一个团队协助完成的。在团队中,首先要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然后开展工作,一起努力实现目标,在锻炼个人的能力的同时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企业中历练,积累实践经验,为毕业后找工作奠定基础[7]。

我院的大四本科生在2013年7月参与了兰州兰太草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项目,本科生组成四人小组,分别进入公司的技术研发部、生产服务部、市场营销部和财务部,与公司员工一起工作,项目组致力于研究将无土草坪技术运用于草坪生产中,达到无土草坪技术与草皮卷的生产完美结合。目的是进一步减少草皮卷生产对当地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提高草皮卷的质量,并不断尝试多种草坪种子组合,为草皮卷开拓市场[3](兰太草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1985年任继周院士组织当时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成立的,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化的草坪企业。公司与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合作紧密,共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科研平台,致力于共同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具备强硬科学素质的公司团队。)。本科生和兰太草坪公司员工研究的无土草坪生产项目,于2013年末完成了该项目的技术研究工作,并依托兰太草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2014年初投入无土草坪的生产、开发、销售,并实现了公司预期的目标。这一实践对大四学生和兰太草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来说,是互惠互利的,不仅给公司带来了利润,还锻炼了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7]。

三、对草坪学方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1.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调整学科结构,优化资源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到企业中去实践探索;加强教育教学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服务地方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凸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打造优势明显的学术团队,以科研促进教学[5];在草坪学实践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思想,结合所学的草坪学实践知识转化成创业想法,把草坪学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实例创业的模范教学[10]。

2.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高校应摒弃传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应该将其纳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有专门的师资力量负责教学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8]。此外,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不断加强对老师的培训。高校应提供专项资金让负责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走出去,深入企业体验与实践,对在企业中所遇到的管理和风险问题深刻体会,为学生传授最有用的技能。经过培训,老师授课将会更加接地气,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应将负责学生就业创业和创新技能培训的老师从科研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使得其付出更多的精力用于课外的实践与调研,深入到企业,获得第一手资料,为学生深刻了解就业、创业现实提供重要而鲜活的资料[9]。

参考文献:

[1]刘金荣,刘照辉,柴琦,张小虎.草坪学特色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考――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坪学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4,(1):66-71.

[2]董廷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以兰州大学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6):65-66.

[3]张永亮,高凯,朱铁霞,任秀珍,郝建辉.《草坪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2):145-146.

[4]赖绍聪.建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解读“地质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56-61.

[5]刘贵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4-8.

[6]孙吉雄,张志豪.《草坪学》教学模式的探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6,31(2):203-205.

[7]孙飞达,干友民,张新全,刘伟.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47-1846.

[8]林}钢,高传胜.“三三制”教改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41-44.

[9]王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4):1-4.

第3篇

>> 浅谈综合英语课程设置特点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接研究 应用技术型培养目标下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结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挖掘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大学英语改革方向研究 学术能力培养目标下医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创新改革探索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初探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设置浅谈 浅析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改革实践 服务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基于怀化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 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职英语的培养目标和改革方向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影响 关于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 浅析四、六级改革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影响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 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浅析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与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

[8]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说明[EB/OL].http:///magazine/Article/WYJY199904003.htm

[9]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廖白玲,林上洪.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置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11]沈骑.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及其实践模式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4).

[12]束定芳.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学刊,2013(6).

[13]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5(1).

[14]王馨.从高考改革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发展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15]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 2005(4).

[16]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关于介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说明[J]. 外语界,1985(3).

第4篇

[关键词] 英语(国际新闻)专业 复合型人才培养 课程改革 师资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高级英语人才、应用性人才逐渐过渡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以知识为本、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英语(国际新闻)专业是国内高校最先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与改革的领域之一。率先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试验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在1983年在英语系开设了国际经贸和国际新闻两个专业之后,其他外语院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也纷纷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与试验。我院于2004年成立伊始,就开设了这个专业,我们在校本部中国传媒大学办学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传媒英语复合型人才。

一、我院英语(国际新闻)本科专业的现状及问题

1.课程设置分析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除了公共课以外,专业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英语技能课(基础英语以及训练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的课程)、英语知识课(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并建议三个模块的课程比例为65:15:20。需要指出的是我院英语(国际新闻)专业是属于英语专业的一个方向,隶属于英语本科专业,其课程设置应该执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大纲》。下图是我院课程结构比例:

上述图表反映出我院该专业课程设置有些概念尚不清楚,如“基础教育课程”按通常理解应该是英语学科的基础课程也就是《大纲》里的英语技能课,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我院的课程设置是不符合《大纲》规定的。而“专业教育课程”再加上“实践与创新教育要体系”占到近60%,似乎与《大纲》所提议的知识模块比例有出入。实际上,由于我院是独立学院,生源英语基础与其他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很多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在此情况下,应该尤其要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因为“复合型高级英语人才”的全称定义中“外语”应该为核心。“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核心是外语人才”《大纲》在对新时期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提出的五个具体要求中将扎实的基本功放在首位也充分肯定了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语言的能力是根本”。

2.新闻专业课与语言技能课无法融合

一直以来,我们按照传统英语教育模式结合其它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在一二年级加强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在三年级开始加入专业课程。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和技能,我们开设了英语新闻编译、国际传播学导论、新闻理论、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新闻采写、传媒法、英语采访艺术、媒体素养、摄像机运用及非线性编辑、传播学概论、外国新闻节目研究、国际新闻写作、新闻镜头应用等诸多新闻方向的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和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问题,专业课程中大部分是采用中文授课。最后的效果连续3年我院的英语专业四级过级率只有50%左右,不及全国平均及格率60%。总之将两个专业简单叠加的培养方式无法将语言技能课和新闻专业课真正地融合,导致学生对两方面的了解都流于皮毛,根本谈不上用英文直接从事新闻传播业务。

3.复合型师资队伍欠缺

目前,我系主要师资力量都是英语专业本、硕层次毕业生,所学专业主要是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教学法等,对本专业以外的新闻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实际上,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束定芳在评论2000年《高等学习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设课要求时指出,“这一份课程设置的清单完全反映了大纲制定者对英语专业的定位:英语专业应成为复合专业。但如果所有的英语专业都要按这样的要求来设置课程的话,那全国即使是最好的外语院系也根本做不到。”

二、英语(国际新闻)本科专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建设的重心所在,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基于我院“信息传播领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的课程设置既要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要遵照英语(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大纲》要求。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大纲就新时期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所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要求――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较高的素质,哪一项也不应舍弃。这一板块是最能有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部分,同时也恰恰是这一板块最容易受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击,“实施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可能会在总体上削弱常规英语专业的强烈人文倾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学生就业要求的压力下,“……各类人文课程被大幅度削减,课时大幅度压缩。……功利主义成为教育的指导原则。” 我们作为一个新兴院校应该在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多渠道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外语专业的广大教师是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主力军。近五十年来外语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靠的是这批教师,实现21世纪外语专业教育改革也要依靠这支师资队伍。”而复合型外语师资的匮乏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毫无疑问,当前大多数外语教师都是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这支队伍在英语技能方面有扎实的功底”,“英语专业的师资擅长于文学、语言学、文化研究和地区研究,而涉及经济、金融、管理等的专业知识则是他们所不擅长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我院的复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有计划地引进跨学科知识硕士以上学历人才:英语学士+新闻学或传播学硕士博士;海外毕业的新闻学或传播学硕士博士。

――立足于院内外培训,掌握新闻学传播学领域相关知识。新闻传播学是我院母体学校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领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培养我院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资助我系教师到国内权威院校进行相关课程进修,同时,也鼓励教师们考取相关证书,对获得证书的教师们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鼓励外语教师进行学历深造。制定政策鼓励和资助外语教师攻读传媒领域相关研究班或者新闻学、传播学硕士以上学历。

――加强与媒体单位合作。请媒体单位资深人士定期来我校讲座,也请教师外出到媒体单位进行实践和见习。加强与媒体单位的合作是保证我们英语(国际新闻)专业实践性最有利的措施。

结语

独立学院招收的是第三批次本科生(三本),这批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基础、学习兴趣与母体学校的生源情况有很大差距,英语专业同样如此。但,“一本”、“二本”和“三本”英语专业同属本科层次教育,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尽管有专家已经指出全国各地发展情况极为不同,各校性质、生源、师资情况相差也很大,这种情况下制定一份统一的大纲是否合适值得进一步考虑,但是更为关键的是,独立学院的学生跟其他高校的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市场是一样的,况且我院地处东部沿海经济、教育等发达地区,身处名校“包围”之中,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本院特色及母体学校优势学科,制定科学课程设置,积极进行教材教法改革和多渠道打造能胜任英语+新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以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传媒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参 考 文 献

[1]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2]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3]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第5篇

关键词:就业市场;大学生;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15-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扩大招生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学毕业生不断涌向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上升,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由此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培养目标陈旧、教育过程僵化等问题。因此,从更新教育理念,准确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教学话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方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大学生创业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同时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二、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在当代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应该从一入学就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打消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虚荣心。大学生在以前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为了下一个阶段能够在最好的学校读书。而上大学以后,大学生普遍会觉得,自己已经考入了大学,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失去了奋斗目标,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只要考试得六十分就万事大吉。高校和教师应该及时地纠正大学生诸如此类的错误思想,让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不能让大学生象“温水煮青蛙”一样,在高校相对封闭的“象牙塔”里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要让其充分认清就业情况的严峻形势,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有目的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这样学生才会打有准备之仗,平时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才更加有针对性。大学生要具备学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当前,有学位不一定就能找到工作。大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应该是创业者。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责任感、团队意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胜一筹。

三、从教师改善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师应该拥有创业的经验,要对创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有很好的洞察力。教师要主动提高创业教育意识,不断增加创业经验,到企业挂职锻炼,多参与社会的创业实践。学校要吸收社会上那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工作。这些兼职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现身说法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新鲜的内容。创业教育教师不但应该加强理论研究,而且要多参加培训项目,改善教师的创业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到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教育体系。

四、从高校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以就业市场为教学导向。高校越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学生就越有可能成为创业者。创业教育应该作为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内容,以必修课、选修课、创业项目的形式进行,形成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宽泛,包括不同领域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应该开设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创业课程,这样才能使创业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创业教育采取直接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补充的方法,通过单独开设创业课程,使大学生直接接受创业知识。高校通过各种鼓励创业的措施,营造推崇创业、鼓励冒险、接纳失败的创业环境。师生在浓厚的创业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崇尚创新、崇尚创业的理念。在这种创业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大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创业一线。创业在高校成为一种热潮。

对一所大学来讲,育人是根本,就业是目标。就业率是社会检验高校是否实现办学目标的标尺。因此把握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培养出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高校应该随时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横向比较,纵向挖掘,确定本校的层次定位,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师资、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情况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特色,扬长避短,全力打造品牌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合格、适用的人才。高校要及时跟进就业指导工作。我国大学往往临近毕业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且学生多是在课堂上接受纸上谈兵似的讲解。高校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三年级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参与招聘会,感受就业氛围;四年级集中向学生传授求职技能技巧。这种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增强就业能力。

五、从政府改变服务方向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引起了政府的积极关注。政府需要在政策、政府项目、金融支持、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研究开发转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宏观环境。同时,要加强创业教育网络建设,及时相关政策、项目、实训、成功案例等信息,畅通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教育科学评价机制和创业信息的跟踪机制,收集反馈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数据库,把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据。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形成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法规,促进以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为目标的系列法案出台,促进高校专利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衍生公司的创办。要形成完善的创业基金体系。政府要设立国家创业教育基金,赞助创业教育竞赛、奖励优秀创业教育学生以及开发创业教育课程。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创业。

六、结语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不足。因此,要结合我国的教育水平、师资能力、学生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发展途径。我们提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找准突破方向。

参考文献:

[1]罗岩.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3-44.

[2]马贤水.试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6-167.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思维;教学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71-02

进入21世纪,数学已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库。数学是一种关键的、普通的、可以应用的技术,而大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意识,而且可以促进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兴趣。

一、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数学思想较之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又处于更高层次,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在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时,具有指导性的地位。对于学习者来说,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一旦数学思想形成之后,便对数学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因此,人们通常将数学思想与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如分析与综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归纳与演绎思想等;另一类是数学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如集合与对应、数学建模、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极限、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等。

二、教学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领悟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能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蕴涵于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率着数学知识。教师在讲授概念、性质、定理的过程中应不断渗透与之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数学思想,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及推导过程,搞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及其因果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蕴含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1.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分类是通过比较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差异然后根据某一种属性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既是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方法,又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解题时,它能避免思维的片面性,保证不遗不漏。整合就是考虑数学问题时把注意力和重点放在问题的整体结构上,通过对其全面深刻的观察和分析,从整体上认识问题的实质,把中间相互紧密联系着的量作为整体来处理的思想方法。

2.用函数与方程思想研究问题的方法。所谓用函数思想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指在研究数值问题时,引进函数,将要研究的数值看为此函数在某点的函数值,通过函数的一系列性质得到函数的关系式,再取自变量的特定值,从而达到研究数值问题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尤其广泛应用于证明不等式,下面看一例题。

例1 设b>a>e,证明ab>ba。证明:先证ax>xa,x>a。由于ax>xa等价于xlna>alnx。令f(x)=xlna-alnx,x≥a。由于在x>a>e时,f′(x)=lna->0,故f(x)在[a,+∞)上严格单增,故f(x)>f(a)=0,即ax>xa。再令x=b,则ab>ba。

3.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即“数”与“形”两个方面。“数”与“形”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数量关系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图形性质的研究,反之,图形性质的研究可以转化为数量关系的研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数”与“形”相互转化的思维策略,即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捷径。数形结合思想一方面,能使数量关系的抽象概念和解析式通过图形变得直观形象;另一方面,能使一些图形的属性通过对数量关系的研究,更精准、更深刻地得出图形的性质。这种“数”与“形”的相互转换,相互渗透,不仅可以使一些题目的解决简捷明快,同时还可大大拓宽我们的解题思路。华罗庚先生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离”。它的运用,往往展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数形和谐完美结合的境地。

数形结合在数学解题时应用也比较广泛。例如,不连续函数讨论增减性问题,函数求最值问题;根的分布问题及数形结合在不等式中、在数列中、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等。这些都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体现。

4.化归方法的数学教育思想。数学中充满矛盾,对立面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已知与未知,异与同,多与少,一般与特殊等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方向一般是把未知的问题向已知方向转化,把难的问题朝较易的方向转化,把繁杂的问题朝简单的方向转化,把生疏的问题朝熟悉的方向转化。

化归,即转化与归结,把有待解决的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已熟悉的规范性问题或已解决过的问题,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化归是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而实现这种化归,就是将问题不断地变换形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化归。具体的化归方法有多种,如恒等变换、解析法、复数法、三角法、变量替换、数形结合、几何变换等。化归方法的数学教育思想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

例如,《数学的发现》中记载:一个农夫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匈牙利大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想象出这样一幅美妙奇特的景象:牧场上,鸡和兔子全部亮相,兔子要站在地上(举起前腿),这时鸡和兔子都只有了两只脚。问题解决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1)脚底总数减少了一半,即只剩下70 只脚(变更问题的已知条件)。

(2)鸡头的数与脚的数量相等,而如果有一只兔子,脚的总数就要比头的总数大1,因此脚的总数70与头数50的差就是兔子的数目,即有70- 50 =20只兔子,进而鸡的数目就是50- 20= 30。这种形象思维的数学教育思想何等鲜明!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

首先,打破大学数学教师“注入式”教学观念,营造一种互动的、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师生的相互尊重和对待知识的平等接纳。教师应尽力营造适宜的数学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传授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掌握数学的定义、定理和相关的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和思考,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作出总结。

其次,注意主辅教材有机结合。教材选择上教师应认真把握,以新教材为主导,其他教材为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专业对数学的特殊要求,进行必要的内容调整。

再次,大学数学的教学必须强调学生的课堂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指定的练习,是解读信息、掌握概念、定理、法则及演算基本功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在讲授某个求解或运算法则后,都应该让学生及时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基本练习,初步体会该法则的用法。教师还要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并且难易适中能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题目给学生做练习。

最后,培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常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也就是说兴趣对学习的成效是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介绍数学名人和数学家的故事体现出对数学的感情,充分表现对数学的认识和追求,以此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数学思想方法对实施创新思维培养的意义重大

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是为培养学生能力打基础,因为人们在教学活动中总要面对各种问题,并要寻求解决的手段和途径,我们教育学生也正是让学生有此能力。其次,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是为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防止学生分化和厌学,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受用终身。第三,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有重要的作用。第四,加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能克服教师与学生就题论题和死套模式的老路,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在大学数学中还有很多数学思想与方法都值得研究,如倒推法、归纳法、常数变易法等等。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点讲清各种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士信.如何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大学数学,2003,(3):30-33.

[2] 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5-27.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篮球运动;攻防意识;培养

篮球的攻防意识的培养在学生训练中也起着主导作用,攻防意识的提高可以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我们在训练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攻防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训练方法做相应的完善,攻防意识与技战术相配合,使运动员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通过篮球运动员的正确篮球意识阐述并研究如何培养篮球专项学生篮球意识。

1、文献资料法

整理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篮球意识对运动员综合运动水平的影响因素。

2、观察法

通过对篮球专项学生的训练观察篮球意识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影响。观察篮球专项学生在实际训练中视野的范围的大小和技术的衔接能力。

二、 结果与分析

1、篮球意识概述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在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在积极的思维运作过程中,对某种机制的训练培养逐渐形成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的特殊机能和能力。它是篮球运动员长期在篮球理论知识不断深化理解和在篮球实践活动的认识加深的过程中,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反射性活动。

2、培养浓厚的篮球兴趣

培养浓厚地篮球兴趣是培养篮球意识的前提,没有兴趣篮球意识也不存在。所以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篮球专项学生进行篮球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例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单项技术竞赛,如画三人进攻配合图,在理解了战术配合的路线、配合时机和配合变化等之后,学生根据进攻配合图进行练习,明确其他队员所处位置及移动路线,当进攻战术配合成功时,学生对所学的配合产生浓厚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3、篮球基本技术的训练

在篮球的技术训练中,不是孤立地练基本技术,而是在贯穿篮球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把基本技术训练和培养篮球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把学、练与用、变结合起来。

教师要引导篮球专项学生自我设计“对抗因素”,创造“对抗条件”,从而不断通过自我熏陶,根据不同情况制造假象,争取主动。在激烈的攻守过程中,利用篮球技术动作的幅度、速率、节奏、方向位置和真假的变化,来调和、迷惑对手,从而在比赛中主动制造战机,提高攻击效果,增强在篮球实践活动中实践应变技术的能力。例如;篮板球是很多篮球队的薄弱环节,篮板球训练应是经常性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

4、篮球运动中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培养观察能力是培养篮球专项学生形成正确“篮球意识”的重要条件。篮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对任何一项技术动作的要求与运用,都取决于能否周密地在瞬间内做出正确的观察、判断。为此,在篮球技术训练的初期就必须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视野训练。在技术训练中,要考虑有助于扩大视野的技术动作。如:运动员至多利用余光照顾到球或者不看球,视野的重点是观察场上全面移动情况,特别注意观察,这对运用应变技术,战术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5、培养战术意识,深化战术配合,强化篮球攻防意识

个人战术意识的迁移是培养战术意识的关键。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或实践的影响,例如,队员在进行持球突破时,教练员要求队员观察场上情况;如果没有防守人补防,突破队员直接突到篮下投篮;如果在突破中有防守人补防,突破队员及时把球分给同伴投篮。这样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了队员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配合意识。

在战术训练中强化“投篮意识”。在练投篮时,要求运动员的动作要简练,快速,准确。要强化他们出现机会必须投篮的意识,并能在复杂情况下,激烈对抗中合理地运用各种技术,与对手斗智斗勇用眼神,动作的真假变化,使对手产生错觉,从而自如地投篮,提高在强对抗比赛中投篮命中。

在训练中除了要进行个人防守能力和协同外,在意识的方面也应该同时提出各种要求:积极地进行抢位防守的意识;失去球权后,立即进行防守的意识;打破固定看人界线的意识;对待球人的防守,应根据进攻队员的特点,机动变化,采取措施,起近防守,做到防投,影响控制对方传球和借机抢断的意识;对无球人的防守包括:强占断球路线,随时准备断球意识;护送的意识;队形机动变化意识;抢篮板球及反击意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篮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必须与技术、战术、素质、智力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行。篮球的攻防意识在篮球意识的整体目标中处于主导地位,它能客观地反映出一个篮球运动员在篮球运动事业中的潜在实力,在体育与运动学中篮球专业上的一种高要求的素质。贯穿于培养篮球攻防意识的历程中,这种攻防意识无不充分地显露了篮球运动员基于理论和实践活动上的综合素质。因此,篮球运动员对篮球意识的形成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是相当重要而且必要的。篮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必须与技术、战术、素质、智力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行。

2、建议

在训练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大力发展观察力和思考力;训练时要狠抓基本技术,结合实践,加强对抗性训练,在复杂,困难的条件下锻炼运动员的意识、意志和实战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队员的篮球攻防意识,是极为重要且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循序渐进,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增强学生的篮球攻防意识,为其以后的篮球运动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腾朝阳.论篮球比赛中个人进攻战术行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4):54-57

[2]朱越彤.现代篮球运动攻击性防守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