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22:44
序论:在您撰写统计学问题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统计学中常用的概念有总体与样本、随机化与概率、计量与计数、等级资料及正态与偏态分布资料、标准差与标准误等。如某研究采用经会阴途径测定宫颈长度,以探讨不同宫颈长度与临产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35例宫颈长度为25~34mm者与32例宫颈长为15~24mm者临产时间的均值±标准差(x±s)各为57.6±58.1与47.3±49.1小时。该计量资料,经t检验显示t=0.780,P>0.05,并未提示不同宫颈长度的临产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从标准差大于均值,显示各变量值离散程度大,呈偏态分布,故不能采用x±s这一算术均数法计算均数。经偏态转换成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后结果是:35例与32例的临产时间各为34.5±4.1与26.7±4.1小时,(t=7.778,P<0.001),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可认为随着宫颈长度的缩短、临产时间也缩短。此外,当两组资料单位不同时,其S单位也不同;即使两组单位相同的变量值,若其均数差异较大,也都应以变异系数替代s来比较两组值的离散度的大小。
二、正常值范围及异常阈值的确定
如何选择研究对象,至少需多少例,正确统计处理和参考一定数量的病例数据,是确定正常值范围及异常阈值的四个重要因素。
1.研究对象:应为“完全健康者”,可包括患有不影响待测指标疾病的患者。如“正常妊娠”的条件:孕前月经周期规则、单胎、妊娠过程顺利、无产科并发症及其它有关合并症,分娩孕周为37~41周+6,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500~4000g和Apgar评分≥7分。
2.观察数量:观察数量应尽可能多于100例;需分组者,各组人数也是如此(标本来源困难时酌情减少)。有些指标值如雌三醇(E3)、甲胎蛋白(AFP)、胎盘泌乳素(HPL)等随孕周进展而变化,应按孕周分组;邻近孕周均数相近者,可合并几周计算。若为偏态分布,应以百分位数计算,则例数应≥120例。取各孕周对象时,应考虑到所取各孕周中的例数分布大致均衡。显然,文稿中往往以少量例数求得正常值是欠可靠的。
3.统计处理:应根据所得数据分布特征采用不同的统计处理方法。属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数据,可采用x±s法计算;这也适用于以一定方法能将非正态分布转换成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对无法转换的偏态资料,应采用百分位数计算法。具体计算(包括上下限初步制定)见文献。
4.对照数量:相应观察的病例数(包括分组)应不少于30例,这对制定某指标有临床意义的异常阈值尤其重要,这一点往往易被忽视。如在参考较多病例数据后,唾液游离E3的下限异常阈值应为第2.5百分位数,而非通常采用的5百分位数。否则,将会导致该指标产前监护的假阳性率增加。
三、t检验与校正t检验(t′检验)
这是文稿中极易混淆的一类计量资料统计问题。
(一)检验的注意事项
1.t检验的意义:t检验与所有统计分析相同,其结果提示现有差别不仅仅是抽样误差所致,且提示犯第一类错误的可能性大小,即t0.05与t0.01犯第一类错误的可能性各为5%与1%。
2.统计意义与临床意义的关系:统计学有显著意义,而在临床上可能是无意义的,提示该研究应继续深入,以明确该差异是否真有显著意义;相反,统计无显著意义,而临床上却是有意义的,不能贸然轻易地下结论。应复查实验设计、方法、试剂及仪器性能、质控措施和实验数据等是否有问题,或尚需再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复测等。
3.t检验适用范围:t检验仅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包括偏态转换)和其方差是齐性资料的检验;t检验适用于可比性资料,即除了欲比较的因素外,其它所有可影响的因素应相似。
4.t检验的结果判断:判断结果不应绝对化,P<或>0.05,分别表示可拒绝或接受原定的假设,但两者都有5%的可能性犯第一类错误;而P值越小,只能是更有理由拒绝原定的假设。
5.单侧与双侧检验:应预先制定本研究的结果是需行双侧还是单侧检验。对有把握确知某治疗措施或某指标是不会劣于现有的,才作单侧检验;若不知何者为优,应行双侧检验。因为在同一t值的界限上,单侧检验的概率(P)仅为后者的一半,也就是说单侧检验较双侧检验更易得出差别有统计意义的结论,不可随意制定。一般讲,绝大多数研究以采用双侧检验为妥。
(二)t′检验与t检验的区别
当两样本均数的方差非齐性时,应以t′替代t检验。例如:甲组32例血清某指标值为53.9±49.6(μmol/L);乙组6例的结果为26.6±7.2(μmol/L),若不考虑两样本方差大小,t检验示t=1.331,P>0.05,提示两组血清该指标的平均含量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先作方差齐性检验,F=47.4,P<0.01,示这两样本方差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据此应采用t′检验,t′=2.952>t′0.012.875,P<0.01。显然,与上述结论恰恰相反。
四、卡方(χ2)、校正χ2与直接概率法(或精确法)检验
这三种检验方法为一类用途较广、但也易混淆的、适用于计数资料检验的方法。应注意,鉴于总数与理论值的不同,应采用相适合的检验方法。
例1.192例出生体重≥40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51例与22例;3475例出生体重≥3500~40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85与265例;2451例出生体重≥2500~35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22与169例。3组的构成比:难产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78.6%、5.3%、5.0%与11.4%、7.6%、6.9%。据此贸然认为出生体重≥2500~3500g为最佳新生儿分娩体重的结论是不可靠的。经χ2分析,后两组的难产与窒息率间和前两组窒息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故可认为,单据本研究结果是难以得出上述临床上认可的结论的。这涉及到上述“统计无显著意义,而临床却是有意义”的问题,应进一步复查或增加样本测试。杜绝单纯根据百分率的大小贸然下结论。
例2.某药治疗感染衣原体(CT)的中、晚期孕妇各11例和36例,她们的新生儿感染CT数各为3例和23例。χ2检验得χ2=4.570,P<0.05。据此误认为,某药治疗中孕期感染CT孕妇的新生儿感染CT数少于晚孕期才开始治疗的新生儿感染数。根据统计原则,其中一个数的理论值为4.9(<5)时,应采用校正χ2计算,得χ2=3.209,P>0.05。显然,正确结论恰与上述相异。
例3.以精确法替代χ2检验。某新技术测试8例卵巢内胚窦瘤患者,5例呈阳性反应;测试25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中6例阳性。χ2检验得χ2=4.042,P<0.05。误认为该新技术测前组的阳性率高于后组。但鉴于总例数33例(<40),且其中一个数的理论值为2.7(<5),故应改用精确法检验,结果首次计算P值,已达0.102,>双侧检验的有显著性意义的界限0.025,故P>0.05。结论也恰相反。
五、相关与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只是以相关系数(r)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直线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面的统计指标。无论是正相关(r为正值)或负相关(r为负值),只是经相关系数的统计意义检验(如t检验)后,当P<0.05时,即示差异有显著意义时,才能依据|r|值的大小来说明两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因此,表示相关性,除写出r值外,应注明P值;切不可将相关的显著性误解为相关程度;也应注意:相关分析是不能单纯用于阐明两事物或现象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使两变量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即有一定的统计联系),也不能证明它们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欲证明两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必需凭借专业知识从理论上加以阐明。
“相关”是表示两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提示两个变量间的从属关系。在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由X变量值推算Y,与以Y变量值推算X的回归线是不一样的;直线回归方程的适用范围,一般仅适合于自变量X原测数据的范围,故绘制回归线时,X值切不能超越实测值的范围而任意延长。
可见,这两种分析,说明的问题是不同的,但相互又有联系。在作回归分析时,一般先作相关分析,只有在相关分析有统计意义(即回归有统计意义)的前提下,求回归方程和回归线才有实际意义。决不能把毫无实际意义的两个事物或两种现象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六、数据的正确书写
1.文稿内各数据的书写必须前后一致;总数应等于各分组的数据之和。
2.对不同指标,有其不同数据精度的要求,这应结合专业知识加以判断。如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以公斤为单位,记录测定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二位数字即可。
3.测定数据的书写,不能超越其测量仪器测试的精确度范围。
4.同一指标的前后数据应保持同一精确度。
5.经计算,出现比预定小数点后两位数多的数字,应采取“≤4舍、≥6入”与“5‘奇’进‘偶’出”方法,以决定小数点后第三位数字是“舍”还是“入”,即5前为单数则入,双数则舍。
[关键词] 医学期刊 统计学问题 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67-03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统计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探索医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科学,又可被看成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从中提炼和总结分析出新的信息的过程[1]。随着医学科研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科研和临床实际工作中,人们对待科学的态度逐渐从原来的“经验主义”转变为“论据先行原则”,无论是在一些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实验中,还是在一些临床疾病的诊治等工作中,人们遇到问题时不再“想当然”,而是首先考虑为什么,有何依据,而这些依据大多需要通过统计学中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来提供。因此,医学统计学在医学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统计学应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医学科研结论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具体到医学期刊方面,就会出现因统计学应用不恰当而导致医学期刊不严谨、不科学、不可靠和不具有影响力[2]。鉴于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期刊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结合《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的240篇文章中出现的统计学问题,对目前我国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为医学编辑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医学期刊整体水平的上升提供一定帮助。
1 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问题
统计学的误用、错用和不用问题广泛存在于许多医学期刊中,统计学错误率处于较高水平,有文献报道期刊论文统计学错误率为38%—80%,而且统计学问题的种类几乎涉及统计学的每个方面,包括实验设计不合理、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软件未介绍或介绍不清、统计学数据的描述方法不当、统计学方法的描述不清或错用、统计值或P值不全或描述不清、统计学结果分析或描述错误等[3-4]。王倩等[5]对5种“中华”系列杂志刊登的文章的统计学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1985年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错误率占24%,1995年占36%。沈进等[6]选取8种医学期刊,分析发表于1998年至2005年的544篇论著文章的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结果显示,136篇的统计学出现明显错误,错误率达到25%,其中以资料处理方法不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1.76%,其次为图表错误、未作统计学处理等。我刊2011年刊登的240篇论文中,排除个案报道、教学论文、棕色行论文36篇,剩余的204篇论文中有126篇论文采用了统计学处理,占61.76%(126/204),现结合本刊统计学应用现状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如下。
1.1 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
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者在进行统计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调查设计、临床试验设计)时仅仅从本专业的角度考虑,根据主观想要得到的结果进行分组设计,而完全没有考虑该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验设计时不遵循随机化原则、未设置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均衡性原则贯彻不彻底等[7]。常见的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包括缺少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样本量选择不具有代表性或样本量不足等[8]。例如,本刊《SMO蛋白及mRNA在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在实验分组设计时未对各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未进行统计学处理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虽然也进行了分组设计、设立对照等,但是文中未说明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也未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仅仅通过对实验所得的实际数据的直观判断就得出结论[9]。例如,本刊《肺尖癌26例疗效分析》一文中,作者在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肺尖癌的疗效时并未采用任何统计方法,而是直接得出了“综合治疗较单纯治疗更能延长肺尖癌患者生存期”的结论,这不符合现代医学科研的结论需有据而立的原则。
1.3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或错用问题
1.3.1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列出的统计方法过于简单,甚至未列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0-12]:在“材料与方法”部分中的“统计学处理”中未列出所用的统计学软件或仅列出所用软件而未说明所用软件的版本;对于何种数据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仅笼统描述,未具体列出文中的那些数据应该用何统计方法;对于定量数据仅列出采取t检验或方差分析,而未列出是否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于两组定量数据无论是应该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还是配对设计t检验,均仅描述为“两组定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无论是仅需用 2检验,还是需要采用矫正 2检验或 2分割检验,均描述为“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采用 2检验”;统计学符号书写不规范,例如,根据GB/T3358-82,F检验、P值、 2检验、t检验等中的字母应为斜体,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书写均为错误情况,这在论文中非常普遍;未列出检验水准 ,检验水准 是事先设定的判断小概率实践的标准,实际意义是允许犯假阳性错误概率的最大值,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设定。例如,本刊《 -连环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一文在“统计学处理”仅说明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而未说明t检验的类型。
1.3.2 统计方法的错用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方法的应用存在明显的错误。对于所有定量数据,常见的错误有[13-14]:无论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是否方差齐,一律盲目应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无论数据分为几组,一律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把其当做定量数据比较的万能工具;无论各组数据是何关系,一律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例如,本刊《癌症相关性乏力与TGF- 1的关系分析》一文中,定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之前未说明是否进行了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对于所有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有:把 2检验当做所有定性数据的万能统计工具,忽略了其应用的前提条件是, 2检验适用于正态分布的定性数据,且样本量最好>40,列联表数据进行 2检验时不能有1/5以上的格子其理论频数
1.4 统计结果的描述及分析错误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中均可见到统计结果的描述或分析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5-17]:1)对于定量数据应当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而采用不同的描述方法,符合者一般采用“均数±标准差”或“均数±标准误”表示,而不符合者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来进行表示,不按上述规定进行描述者均属于错误描述;2)对于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是构成比和百分率不分,计算率或构成比等相对数的样本量过小;3)解释有统计学意义时仅根据P值的大小得出相应结论,例如对于A、B组2组的疗效(假定A组疗效优于B组),其“P
1.5 统计值和(或)P值描述不清以及统计值缺失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时,通常不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统计值和P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8-19]:统计结果仅用“P0.05”得出结论,缺少相应的统计值;统计结果包括统计值,但是P值仅写出“0.05”,未列出具体的P值;仅列出具体的P值,而统计值缺失,上述几种情况均不利于文献阅读者进行数据验证和meta分析。例如,本刊《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一文中,所有统计结果均仅列出了“P0.05”,未列出具体的统计值和P值。
2 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错误的解决对策
目前,医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成为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统计学的错误可能会导致论文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的降低,甚至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近年来,随着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和医学期刊编辑及审稿专家对医学统计学应用的重视,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明显减少,但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20-22]:论文作者、编辑及审稿专家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统计学应用;期刊编辑的统计学应用知识匮乏;选择审稿专家只注重其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而未关注其统计学应用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医学期刊的统计学应用水平,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期刊总体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作为医学期刊编辑,必须不断进行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参加相关培训班、旁听医学院校的统计学课程及请教统计方面的专家等,以提高自身的统计学应用水平,并从思想上重视统计学应用的审查,在给新投稿件的作者的初步意见中就强调统计学应用的重要性,规定一旦统计学有问题,论文可随时退稿;聘请医学统计学专家进入期刊编委会,负责所有论文的统计学审稿;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宣讲统计学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正确应用统计学的习惯;在科研课题设计过程中要求有统计学相关专家的参与;科技期刊中增加统计学应用栏目,刊登与本刊论文关系密切的统计学方法,或者刊登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错误,与作者或读者交流,提高其统计学应用能力。
注 释
[1]孙振球.医学统计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
[2]胡良平,郭秀花,刘惠刚.医学统计学是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1,36(3):229-232
[3][8]胡良平,李子建.医学统计学基础与典型错误辨析[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4
[4] Garc韆-Berthou E,Alcaraz C.Incongruence between test statistics and P values in medical papers[J].BMC Med Res Methodol,2004,4:13
[5]王倩,张博恒.五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统计方法的应用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30-233
[6]沈进,苟莉,汤洁,等.生物医学期刊中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5):541-543
[7] [15]王晓瑜,王雅琢.《山东医药》论文中统计学错误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16):193-194
[8][9][10][20]邱春晖,郭明兴,邱源.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及其防范措施[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5):116-118
[11] 冉明会,罗萍,邓丹.医学期刊编辑应注意的几个统计学处理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6):503-505
[12][16][18]李霞,张印朋,闫苏平.医学期刊作者来稿统计学应用与表述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88-89
[13] 王晓瑜,王雅琢,封艳辉,等.医学期刊投稿常见统计学问题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1(11):42-44
[14] 金永勤,王维.医学期刊编辑应重视统计学中的几个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1):33-34
[17]张功员,田庆丰.医学科研论文中统计结果表达和解释错误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7(3):338-340
[19]叶亮,李伟东,范欣生.医学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应用问题辨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247-248
[21]吴红艳,尹平.医学期刊编辑应在数据的统计把关中有所作为[J].编辑学报,2008,20(5):400-401
【关键词】统计学;管理现状;优化策略;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C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6-0071-02
1引言
统计学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统计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言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当前多元化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规模化发展虽然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企业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实现持续性经营,确保统计学应用效益的最大化,是目前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
2大数据时代内容的基本概述
简单来讲,所谓的“大数据”是指在当前信息化产业时代背景下,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互联网公司在日常运营中生成、累积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有效处理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信息资产。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技术应用下时代未来发展的趋势。就目前来看,与传统信息数据相比,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多元以及数据价值高的显著特点,伴随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有效地对大数据进行处理,成为现阶段基层产业结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核心发展方向,也是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数据实质上是存储于计算机内的各种信息集合,在当前全球化、市场化不断发展的新产业时代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巨大转变,在改变人们关注度的同时,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最终为企业预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条件。对于大数据的处理,倘若采取传统的处理技术,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处理目标,更极易导致一系列其他问题的产生,最终对企业整体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在大数据发展的同时,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突破,目前常见的管理技术主要有——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模型预测,其中,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关系最为密切。
3新形势下统计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企业对于统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市场经济常态下,企业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在加剧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如何有效地提升企业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是现阶段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但由于部分企业受传统发展以及管理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企业管理和发展重心始终集中于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统计管理的关注度,致使单位在统计管理工作方面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不足,各项管理工作受到一定影响的同时,企业的整体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3.2统计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统计管理人員作为统计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其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的高低,对于统计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当下统计管理工作量的增加,部分企业为满足人员配置需求,不断地降低人员选拔标准,导致聘用人员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综合素养都有待完善。作为一项专业、系统的管理工作,统计管理不仅要求管理人员拥有细心、踏实、耐心等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随着企业规模和数量的持续增加,统计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待遇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导致管理人员自身专业能力有所欠缺,业务操作等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最终对统计管理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3数据库硬件设施、设备不完善
信息化产业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便捷人们日常生活,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将其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各单位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统计管理是企业管理作业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数据管理库自身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善度对于统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影响,但对于某些偏远地区亦或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区域,统计管理设备、设施的落后性在影响现代化科技管理手段应用效益的同时,统计管理作业也始终未能得到突破性进展,企业发展也由此受到了一定影响。
4新形势下统计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探析
4.1加强对统计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对统计管理工作的重视
统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对企业发展而言也具有一定影响,而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保统计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是极为必要的。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管理人员对于统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是影响统计管理工作效益的重要因素,为有效地改善当前管理现状,一方面基层产业机构需加大对统计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在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统计学应用效益”高度认同的同时,为统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而另一方面企业还需加强对统计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力度,在不断增强统计管理人员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基础上,为预期管理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4.2积极和有关大数据公司或机构进行合作
要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和提高统计管理工作,就必须将大数据有关技术和统计管理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必须解放思想,打破行业限制,积极寻求和有关大数据公司或者机构进行合作开发,开发出真正适合统计管理工作的大数据技术和工具,大数据无法使用单台计算机进行操作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技术等,其也必然和云计算的有关分布式处理、云存储以及虚拟技术等密不可分,因此统计管理必须要积极寻求多方合作,积极将大数据的有关技术引入统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
4.3不断优化和完善统计管理模式
在当前企业规模和数量持续增加的新产业时代背景下,数据的形成过程较为烦琐,且数量也较为庞大,为从根本上有效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和有效性,不断地优化统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也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在进行统计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传播渠道的日趋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统计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部分企业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未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电子统计管理中,导致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同时,预期管理目标也难以实现,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将数据信息化纳入到工作日程中,为单位的数据管理部门配置专门的信息化设备,是现阶段提高统计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4.4将各项统计管理工作细节落实到位
在统计管理作业过程中,从根本上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各项统计工作细节落实到位也是现阶段基层产业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换言之,在当前多元化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统计管理工作质量,提高企業整体的经济效益,以会计管理工作为中心,确保各项细节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是十分必要的。要想确保管理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需将会计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结合,在确保两者“统一性”的基础上,以会计管理工作为中心对企业经营进行系统化管理,最终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4.5确保预算统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在当前企业经济收支管理过程中,预算统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是影响精细化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而为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全面预算统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是现阶段企业经济运行精细化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作为企业经济运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全面预算统计管理作业的开展不仅能确保企业达成预期的战略目标,其在科学预测企业未来运营状况、协调内部资源以及控制内部预算编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预算统计管理过程中,企业统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需摒弃传统管理理念,在做好日常收支管理的基础上,还要确保内部全范围、全过程及所有资产的预算统计管理落实到位,由此在保障全面预算作业有序开展的同时,提升企业在多元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在各种医学期刊中,半数以上是疗效观察方面的论著。现择其较普遍存在的统计学问题,结合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加以讨论。
(一)对照与均衡性测定
国内医学期刊有关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章甚多,不少杂志刊登了一些事先未设计对照的文章,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如《用柴葛解肌汤治疗上呼吸感染》一文,报道治愈好转率为97.7%,因无对照,无法断定其效果如何,因此,治愈好转率中含有假像。
对照的方法虽有多种,但对照的基本原则是与实验组齐同可比,最好作均衡性测定。
(二)安慰剂与盲法试验
安慰剂与盲法试验是医研(主要是比较性研究)中常用的科研方法,结果准确、误差性小。安慰剂在形、量、色、味等要与实验药物一样,不能给受试者和执行者任何暗示。这种试验就是双盲法试验。但近年来,尚有人用改良的双盲法,此法分两期:第一期(公开期)试验有效者留,无效者弃。有效者进入第二期(双盲试验),以确定疗效是否系安慰剂的作用。在预防效果观察时可采用该法,临床上应用诸多困难,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样本含量与重复原则
没有足够样本的研究结果,是经不起重复试验的,有的论文凭少数病例观实的结果下结论,是不慎重的。如《重症肺炎并发DIC29例》一文,作者观察脑型患者3例,其中死亡一例,就得出“一般脑型病死率高达57%,本组脑型病死率较低,看来及早用肝素阻断DIC过程,对降低脑型病死率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因无对照,结论不可靠。
(四)随机分组与实验设计类型
随机化分组即每个实验对象有同等机会被抽样(分配)到各组去,而不受任何系统因素的影响。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有完全随机设计、自身对照设计、交义设计、配偶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正文(析因)设计、序贯设计、半数效量实验设计(动物试验),回顾性与前赡性调查研究设计等。科研设计时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 教学手段 教学实践 学习主动性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0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73-02
1.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生物科学成为2l世纪最具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门类之一。生物统计学是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学科。生物统计学不仅在传统生物学、医学和农林学中被广泛应用,而且现代的生物信息学、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等均是建立在生物统计学基础上的,系统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同样离不开生物统计学的知识[1,2]。数理统计的基础思想为生物统计学提供了牢固的基石,生物科学试验调查和实验数据是生物统计学处理的对象,计算机为生物统计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工作中,经常会有老师或研究生问到科研过程或实验结果处理时涉及的生物统计学问题。由此可见,生物统计学在科研和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我们发现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多数只是应付性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需要深入的分析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生物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媒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学缺乏生动性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然而目前多媒体在课堂上主要以处理符号、文字、图形为主,而对基于大量运算才能输出的声音、影像、动画等信息,以及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功能的表现明显不足。
生物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是一系列统计方法,涉及大量的公式、字母、符号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单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单调、枯燥的现象,缺乏吸引力,学生们将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下降,影响学习效率。讲这些内容时,就不能只以传统板书和幻灯显示的形式进行讲述,要把用复杂数学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计算结果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动画、3D影像,与学生交互式的操作等。利用相关的软件结合相应试题的解析,将会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讲课的生动性和学生们对讲授内容的接收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2 教学实践环节较薄弱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生物统计学知识,并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4,5]。然而,由于教学计划中课时数的限制,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安排实践环节,使得理论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加强生物统计的实践技能训练和素质培训。
2.3 学生们缺乏学习主动性
生物统计学属于工具性课程,在科研的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数学生还未直接接触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科研的概念比较模糊,没有直观认识,难以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容易产生难学、不想学的思想。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反复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们在学习阶段由于意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因而其学习兴趣不够。只有少数认真的学生会课下看书,仔细完成课下作业,多数的学生采用“应付式”的学习方式。“应付式”的学生会不加思考的草草的交上作业本,更有甚者课上不听讲,课下不复习,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可能和人的“直接利益”思想相关。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学生们有可能认为生物统计学对其的“直接利益”就是平时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故他们采用被动式的学习态度。
2.4 教材内容缺乏学生参与的先验设计
目前国内大多教材的设计仍是以传统模式为主,首先介绍概念、方法,给出公式,再举例印证。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证明,传统的教材组织和课堂讲述过程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感觉枯燥,认为上课听讲与课后自己看书的效果是一样的,因此在课堂上不会集中注意力,也不会主动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缺乏主动反馈、师生紧密融为一体的课堂氛围,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3.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不能使用传统的填鸭式和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使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探究采用合适的教改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改进教学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效果。学生起着主体的作用,必须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素质教育融合入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荣骞主编. 生物统计学(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邵云,姜丽娜,李春喜. 《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实践与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35(1):84-86.
[3]丁建华. 《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 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19):171-175.
[4]周海廷,,赵全等. 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 (2):52―54.
[5]叶子弘,崔海峰,陈春,金园庭. 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0):6268-6269.
1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不强
我国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医护类专业学生医学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受本科医学院的影响比较深,一直以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为蓝本,选择基本的“医学统计方法”进行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指标计算、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但一般将重点放在抽象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等方面,而且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条前后贯穿的主线,也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结果另文报道)显示,医护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主要用到的依然是上述的基本统计方法,但问题在于他们普遍不知道怎样正确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以及如何准确解释和表达出统计分析结果,而统计学中的概念、公式和统计指标的计算(多采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等内容几乎没有用到,这说明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内容选择上的缺陷,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公式繁多、概念抽象和逻辑性强等因素的存在而使医学统计方法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统计方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先介绍统计原理,接着讲授统计公式及其推导,最后举例说明。其最终结果是将课程的重点引向统计学中的计算上,把医学统计方法当作“数学”课来上,而忽视了学生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当前,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采用SPSS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和SPSS软件教学。王春平等[4]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统计原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认真裁剪,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将黑板变成“白板”,没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多媒体教学尚且如此,遑论采用SPSS软件教学了。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软件,但所占的课时比重太小,可仅看作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小小的补充。
3忽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医学统计方法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只是日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对医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鉴于此,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医学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本科院校的影响太深,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轻视实践教学而导致实践学时安排很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多为单项技能训练,而非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忽视了对学生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戴士弘[3]认为学生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二、解决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1深入调查研究,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目标虽说从属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样,都应涵盖职(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尤其要突出能力目标,因此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前,必须认真研究医护类专业近几年的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积极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跟踪毕业生成长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涉及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就可以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既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包含了执业资格考试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兼顾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指向明确,能促进学以致用,这就从根本上为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2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不仅要实现,而且要实现好,教学内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应囿于教材,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原生的,而教材是次生的,是课程生命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历史记录[5];同时要考虑授课对象专业上的差异,如护理专业除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常用统计方法外,还应增加护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如量表研制与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等,充分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此外,教师还应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在介绍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q检验连贯起来讲解,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如何计算、如何进行假设检验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个过程实际上与工作中的应用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简便实用并且由易到难,但不失其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专业教师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和内容,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内容。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应该做并且能够做好的。
3充分应用软件,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关键词:科技;统计学;问题分析;思考;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引言
由于统计学是一门独立、比较难理解的学科,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相关问题。随着中国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经济、科学、社会等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科技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如雨后春竹破土而出。而科技统计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将会迎来严峻的挑战。怎样才能在迎接挑战的基础上,解决科技统计学存在的问题,对此作出了相关的分析思考。
一、有关科技统计的对象及其范围
(一)科技统计的研究对象
科技统计所研究的对象包含了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它是对全社会科技活动的总体数量特点及变化。科技活动它涉及的范围及其广泛,所处的环境也较为复杂,有些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都很容易被区分开来。科技活动有很多本质的特征,它都是人类文明发展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科技活动的本质特征包括创新性和多样性,它的数量特点、数量变化没有那么明显的变化。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的统计计量包含了很多特点,除了有统计研究所共有的数量性、总体性特点外,还具有统计学计量的其他特点,间接性就是其中的一个特性,很多东西都需要用一些特别的、间接地事物表现出来,例如想要衡量一个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基本上都会采用统计科技论文、文献资源的数量来体现;对于各国在最近几年,科研成果被引用的数量来表示。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模糊性,科技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过程,它其中涉及的领域就相对非常的广泛,那么他的数量界限就不是很明确了。
(二)科技统计研究对象所包含的范围
科技统计研究的对象所包含的范围是最广泛、最全面的。它应该包含着全社会、全人类,是一个大的研究统计过程。所谓的全社会的科技活动主要是分为三个部门:第一种是用独立的专业机构来从事研究的活动;第二种是有指定的部门来组织大量的科技开发活动;三类是有从事科研的部门组织各种科技服务。这三类部门活动相对来说都处于初期的基础,以上三种部门只有独立的专业机构还相对比较规范,其他两类统计部门都不规范,基本上都不具备使用的条件。从理论上讲,技术进步的活动发展并开拓了科技活动,是社会科技活动的组成部分。要加强对科技统计部门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反映社会的现象,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它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标准的反映测评的工具,它具有完整的统计计量。全面的科技统计指标有利于对科技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行一个科学的界定,我们要把握好对科技技能的活动特点和内容进入深入的了解。
一个完整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是科技统计指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指科技活动类指标,它一般都体现了科技活动的前期准备,是由一群科技活动过程、科技产出的情况等指标构成的,所谓的科技活动是指对课题的研究、技术的服务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等内容,这些内容一般涉及的范围较广泛,这些都反映了科技活动庞大的规模形式。而科技产出主要是对科技的成果、专利等科技活动得到的经济收益,它从认识和发展的角度都体现了科技劳动者存在的价值。第二部分是衡量科技地位的指标,在科技统计学中,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努力学习的精神,这些都为科技统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他们每一个指标都代表着一种涵义,都对科技统计的进步提供不可或缺的帮助。技术进步也代表着科技统计指标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它是科学活动的延续。反映科技统计可以从技术进步的活动、效果、措施等三方面,这些都是技术进步类指标进行完善的要求。对于科技经济效益指标来说,有的科技成果体现了学术价值,有的体现经济价值,它们都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间接地扩展了科技生产领域。另一方面从客观层面上说科技经济效益也属于科技活动的产出,它在带来科技经营收益时,同时也提高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科技进步的宏观计量指标的涵义是指有关科技成果的范围不断的增大,它的经济效益也会出现在其他地区,那么相对的范围就无限扩大了,因此使用简单的常规统计方法来进行统计是行不通的,必须采用一些科学的计量指标,才能准确的反应出来,这些指标体系都全面的促进科技的进步,并且对于统计学也加强了完善。
三、关于科技统计的问题分析及思考
(一)制定统一的科学管理措施,加大科技的投入总量
对于各级政府的统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规划好对社会科技投入的总量,要合理的分配资源。科技统计系统作为国家一级的实施系统,所谓要投入大的人力物力,来开发并研制机构统计。由于在统计的过程中各个系统的工作的出发点不同,它所统计出来的结果和范围也是有所差别的,统计指标的无法配置,分类无法连接,这就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想要解决这种问题,就要协调有关政府部门进行调节,或者设计出满足系统统计要求的指标,同时要符合国际标准。所以说为了取消这种差异化,各个系统都要以国际化的标准形式出现,以国家统计局为中心,所以国家必须建立一套具有科学化、完整化的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财务统计,解决科技活动增加值的计算问题
所谓的财务统计就是对会计核算资料进行相关的整理归纳,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收集整理会计资料。科技指标体系最需要补充完善的是科技活动单位的财务统计指标。有了科技财务统计这一策略,对于科技活动增加的核算就很容易被解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