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24:31
序论:在您撰写专业古建工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国家示范高职;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巩固
作者简介:程琳(1962-),女,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教育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11-02
目前,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已完成建设任务,经教育部、财政部验收合格后,正式成为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高职院校承载着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任,是我国高职教育全面推进的一项试点,改革才刚刚起步。因此,在示范项目验收后,示范院校专业建设工作决不能浅尝辄止,还需要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巩固示范建设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引领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功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培训的基本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体制基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有在政府主导下才能有效地开展。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合格验收后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继续深化“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的功能,为高职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平台、机制和制度的保障。
(一)继续争取政府加大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面临很大的困难,高职教育要改变买方市场现状,必须继续深化“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内涵[1],争取政府加大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供需双方都来关心学生培养质量的局面。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需要政府根据本地区“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的布局,落实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配套,建立一套刚性制约机制,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需要政府主导行业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政府明确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明确行业制定区域性的职业分类标准、职业人才规格、职业准入标准,提供区域性的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证和职业技能认证,使职业院校的教学标准符合行业标准;需要政府搭台,建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长效机制。
(二)继续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和内涵。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建设期间,各建设学校均搭建了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平台,这些管理平台的建立,为重点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建设期短,管理平台的架构还不尽完善,平台的内涵建设还不够深入,需要继续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和内涵。
1.建立“多元化”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架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平台是政府与政府共建国家示范院校的管理平台,表现为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共建学校的办学管理平台,如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重庆市煤矿安全监察局、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达成共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平台;第二层次的平台是政府与行业共建国家示范院校的管理平台,如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达成共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平台;第三层次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根据“双赢”原则搭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办学管理平台架构的层次性决定合作的力度和效果[2]。
2.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内涵。从学校层面,需要继续争取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完善三个层次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制度建设,使合作办学制度化,而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合作办学管理运行机制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从专业层面,应该充分依托学校搭建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在形成的机制和建立的制度保障下,进行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专业的资源优势,搭建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运行保障机制和管理制度;有的专业可依托专业的场地资源、人才需求优势等“引企入校”,形成利益共享的管理平台,搭建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专业,还可根据行业对特殊岗位人才急需的情况,采用“订单培养”方式,根据企业的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学校和企业合作办专业的教学管理平台。
二、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国家示范高职;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巩固
目前,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已完成建设任务,经教育部、财政部验收合格后,正式成为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高职院校承载着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任,是我国高职教育全面推进的一项试点,改革才刚刚起步。因此,在示范项目验收后,示范院校专业建设工作决不能浅尝辄止,还需要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巩固示范建设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引领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功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培训的基本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体制基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有在政府主导下才能有效地开展。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合格验收后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继续深化“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的功能,为高职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平台、机制和制度的保障。
(一)继续争取政府加大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面临很大的困难,高职教育要改变买方市场现状,必须继续深化“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内涵[1],争取政府加大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供需双方都来关心学生培养质量的局面。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需要政府根据本地区“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的布局,落实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配套,建立一套刚性制约机制,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需要政府主导行业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政府明确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明确行业制定区域性的职业分类标准、职业人才规格、职业准入标准,提供区域性的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证和职业技能认证,使职业院校的教学标准符合行业标准;需要政府搭台,建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长效机制。
(二)继续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和内涵。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建设期间,各建设学校均搭建了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平台,这些管理平台的建立,为重点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建设期短,管理平台的架构还不尽完善,平台的内涵建设还不够深入,需要继续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和内涵。
1.建立“多元化”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架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平台是政府与政府共建国家示范院校的管理平台,表现为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共建学校的办学管理平台,如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重庆市煤矿安全监察局、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达成共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平台;第二层次的平台是政府与行业共建国家示范院校的管理平台,如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达成共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平台;第三层次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根据“双赢”原则搭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办学管理平台架构的层次性决定合作的力度和效果。
2.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内涵。从学校层面,需要继续争取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完善三个层次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制度建设,使合作办学制度化,而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合作办学管理运行机制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从专业层面,应该充分依托学校搭建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在形成的机制和建立的制度保障下,进行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专业的资源优势,搭建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运行保障机制和管理制度;有的专业可依托专业的场地资源、人才需求优势等“引企入校”,形成利益共享的管理平台,搭建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专业,还可根据行业对特殊岗位人才急需的情况,采用“订单培养”方式,根据企业的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学校和企业合作办专业的教学管理平台。
二、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时间短,重点建设专业占学校专业的比例较低等原因,重点建设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尚需要进一步深化,况且重点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也需要在学校其他专业和其他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因此,将阶段性建设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永久性的实力,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示范院校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一)专业设置要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基础。高职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高职专业的设置要有深厚的行业背景。高职院校要根据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的特点,充分研究地方和区域的产业布局,准确定位高职专业的服务行业,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找到行业背景。二是高职专业的设置要有人才需求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充分研究服务地方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充分研究地方和区域经济对专业人才的中长期需求情况,只有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有需求的渴望,才可能存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力。因此,只有变闭门办学为开放式办学,掌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摸清所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脉搏,动态地优化专业结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有实施的行业条件和需求基础。
(二)专业要采用“校企合作”的建设模式。高职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实现专业建设的“六个共同”,即:校企共同定位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共同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评价;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推行 “六个共同”的专业建设模式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尽管实施难度较大,但是深化专业建设内涵的努力方向。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共同进行的专业建设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可以凝练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满足三个设计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高端”和“技能型”可以理解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复杂程度较高,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同时满足三个设计目标,即“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定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并重的模块设计”。
(二)树立两种课程观念
课程体系设计一是要树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以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为设计依据,以技术知识、技术能力的获得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体系。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积极寻求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在课程设计上创造学生参与的条件,体现学生参与的要求,更多地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以达成课程的目标。
(三)遵循一个生成机制
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职业岗位群需求导向”的课程生成机制。即先定位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接着分析完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需要职业能力和素质,然后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来开发课程。这样,课程内容来源于工作实践,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岗位工作的实际,能够满足行业企业对岗位员工的能力要求,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采用系统化的设计方法
课程体系设计可采用两种系统化的设计方法,一是职业导向的系统设计法,选择与职业工作相关的“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为载体,系统设计“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融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二是能力导向的系统设计法,选择职业岗位群的“能力”为载体,系统设计支撑岗位群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四、推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就成为高职院校深化专业建设内涵的具体工作。
(一)深化“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模式
“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模式是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高职课程的建设方式。校企共建课程的最大优势在于,兼职教师熟悉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熟悉岗位员工的职业成长规律,便于开发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专职老师熟悉课程的教学规律,便于开发适合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中,专兼职教师能够发挥各自优势,选择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项目作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情境,保证高职课程“工学结合”目标的可操作性,同时可实现高职课程从学科导向课程向工作导向课程的过渡。
(二)实施“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以“工学交替”等形式实施,在实践中可以是传统课堂和实训室的交替,也可以是传统课堂与企业车间的交替。课程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工”,是把实训实习当作课程的一部分,当作课程来实施,进行“工作化”的管理,运用“工”的途径,达到“学”的目的。同时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考核评价,建立以过程考核、项目考核、作品考核和终结性评价等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五、建设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
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是实施“工学结合”的物质载体,师资和实训条件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ZHANG Liangbin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n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sessment is essential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trengthen national management, and enable graduates to better fit the market work to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educational standards. In this paper,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sessments of key point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1 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质量评估关键点
1.1 建筑工程专业教育对地质勘察内容的细化程度
工程地质勘察主要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两种,其勘察的主要对象可分为工业厂房、民用校舍、公立医院、地基处理等内容;其勘察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实际地质情况测绘、土试样、室内或者现场测验等等,然后采用多元化手段对测量的地质细则进行准确分析,制定不同施工阶段的工程报告文件。在工程项目的地质勘察工程中要确保各项勘测指标到位,其中主要的勘测内容可分为:一必须要核算清楚承建项目地基的实际承载力,预测地基变形的各项参数,提供准确数据为施工创造可行性条件;二准确勘察地下水或者其余暗性物质对地基的影响指数,提供地基稳定性报告,深入研究建设场地的地质状况;三对设防工程超过六度的项目进行地震效应核定,对于可能出现的病险进行清除或其余可行性方案;四对总结出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进行耐心分析论证,接着对施工设计、建筑、以及针对降水地基的处理提供便捷性方案。因此,加强建筑工程专业教育对地质勘察内容的细化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1.2 建筑工程专业教育对施工地基的重视程度
基础作为建筑物与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假如地基自身有足够的承载力,那么地基的布局方式就可和竖向布局一致,在荷载或土质等外在因素作用下,就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模式,接触面的扩大可以方便施工人员操作。但是相比较于独立基础的样式,造价昂贵的特点使其只有在必要时才会使用。无论哪种模式,地基的根本作用是将外在强大的荷载力尽量均匀地分散在地基上,使得压力可长期被地基承载。所以,地基的分离程度与承载能力形成反比效果。有些时候,柱子和墙体可以分别支撑在自身的条形或方形基础上,但是,当在建项目只有少数的几米高时,只需要墙下条形和方形基础结合,就能够达到压力转移的目的。只有在建筑物庞大,高度较高的情况下才会采用伐形基础。总而言之,建筑施工地基基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加大建筑工程专业教育对施工地基的重视具有重要意义。
1.3 建筑工程专业教育对防渗漏技术的研究程度
建筑工程的防渗漏技术研究是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由于温度压力等因素对混凝土的影响,渗漏问题成为施工后期最大的问题。常见地方有公路桥梁,民屋建筑,公民住宅等等,不同的教育程度和因素影响,都可能会导致后期建筑工程的渗漏问题,给实际的工作人员带来重重困难,甚至影响到工程结构质量的安全稳定性。所以,在装饰环节中,要注重顶棚抹灰与楼底工作的先后顺序,应该先进行楼下抹灰,而后才是顶棚作业。因为进行浇水的话会顶棚会在水的渗透作用下发生膨胀或断裂等现象,抹灰层和混凝土之间粘力减小。在浇筑混凝土底层也会由于专业技术掌握不到位,工作人员机械操控失误导致工程裂缝现象出现。在工程的装饰环节也要注意自上而下的安装步骤,充分考虑完工后水电暖的大致安装位置,做好调试工作,用强大的专业知识保证施工秩序的有效进行。总而言之,从建筑渗漏问题的产生原因入手,加大建筑工程专业教育对防渗漏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4 建筑工程专业教育对造价影响要素的界定标准
传统的工程造价只是作为一种获取造价数据的工具存在,对造价数据获取的时间没有要求,因此,数据缺乏实时性就会导致后期的造价问题纠纷不断。造价数据是工程预算最基本的前提之一,实时的造价数据对于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获取全方位造价信息的局限性,其中很多数据都是经过伪造得来,给业主造成了很大损失。传统系统中的造价信息也不完整,无法为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基础。另外,传统的工程造价流程是初步设计期间制定概算,施工图设计期间制定预算,工程结束后制定结算,期间所(下转第75页)(上接第62页)涉及到的预算信息只是作为一个被动核算的工具出现,没有充分发挥造价管理对于成本控制的巨大作用。以至于最后结算过程中,由于预算情况的不及时,产生了一系列索赔事件,耗时耗力耗财。此外,业内建筑企业基本没有形成自成一体的定额制度,工程清单的模式便失去原有的意义,未能从根本上形成对造价的控制。传统的管理体制对建筑项目影响非常大,内部管理者只是继承了传统习惯的定额价格管理制度,未能根据时展,充分结合当代技术,所以在投标报价方面的工作力度依旧欠缺。另外,建设项目合同的不规范问题经常会出现在签订合同的环节。合同标本的规范性是最为常见的问题,拟定者代表自家态度,缺少公正性,承包人的名义也被乱用,给预算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当下实行的是工程量清单制,为了更好地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条文制度,更好地规范相关人士的合同公正性,在合同中设立的新增条款要特别加以注意,在工程项目出现变动以及对意外事情的处理方式上面,存在的一些暗箱操作也要着重去解决和完善。总之,建筑工程专业教育对造价影响要素的界定标准对于工程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质量评估优化建议
2.1 加强工程基础结构设计的评估
工程基础结构的设计需要综合当地的实际地质情况、建造项目的使用要求、经济条件等具体情况商定,要确保建筑项目完工后不会由于承载力过度而发生渗漏甚至倾斜倒塌等现象。专业教育上必须要求设计操作人员按照报表数据设计结构,严格计算地基的实际承受力度,如果报表数据存有较大偏差可要求返回进行二次测量。而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旦由于特殊情况发生地基的渗漏、沉陷、倾斜等不可预料情况,应和数据勘察部门及时追查原因,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迅速进行设计修改,做好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工作,防范于未然。
2.2 加强温度控制的评估
温度的影响基本上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专业教育质量评估过程中必须对温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放模块的温度最好是控制在30~50℃之间,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在50℃左右,对其进行浇筑工序时要充分发挥表面的散热性能,压缩混凝土的厚度。夜晚空气温度下降也要对其进行保湿,冷水冷却是典型的应用措施。专业教育中应特别标明实际操作中对于混凝土搅拌工作实时监察的重要性,以防浇筑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3 加强技术交底工作的评估
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各个时段的施工进度进行及时技术交底也是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评估工作对于工程完工质量,各部门施工状况都会产生影响,管理人员应综合整体数据,统筹项目建设。尤其是针对隐蔽工程更需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其中包括施工应用材料,设备应用与采购,已完成部分隔离状况,具体项目的技术规范标准等。大项目管理者要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各部门负责人要与各项目小组长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施工操作人员,小组长之间要进行详细的技术交流,进行整合归纳后上报。加强技术交底工作的评估,让员工明白自己的本职工作,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等等,最后形成统一的质量认识标准,更好地完成建设工程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各实验室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体制改革,很多学院都成立了实验中心,建立了平台。通过专业评估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对实验室的规模、人、财、物的利用和各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重新进行调整和整合,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办学效益。
2专业评估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土木工程专业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重新修订了培养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并依此为依据修订实验指导书。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工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1加大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
土木工程专业把实验教学分为三种类型:基础验证性实验、专业设计性实验和综合创新性实验。三种类型实验相互结合补充,建立了一个实验内容的设置从简单到复杂逐渐积累深化,实验内容环环相扣前后衔接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
通过专业评估建设,实验中心把学院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整合,建立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设立共享平台实验岗位,把用途广、使用较多的大型仪器设备由专人负责;而对于专业面窄、专业性较强或者是专门为某项课题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在由学院共享平台实验员监管下给课题组兼职人员负责代管,从而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减少了资金投入,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实现了多学科的协调发展、交叉融合和资源共享,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支撑平台,更好地为理论和实践教学服务。
2.3加大土木工程专业实验选修课和实验公选课力度
土木工程专业原来的实验公选课开设科普基础类实验,实验选修课开设专业类实验,现在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验选修课和公选课增设了跨学科综合类实验项目,综合类实验是使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发挥特长的重要环节,有利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设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基金,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学校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设立专项基金供教师申报课题,从本科实践教学的全局出发,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着重从实践教学结构整合与重组、实验方法、内容和手段等问题的研究和优化这些方面的综合改革进行研究。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能力和新技术应用与开发的能力等。这一举措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大家纷纷参与集思广益,实践教学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5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原有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把教学过程中原有的“教师督导制”改为实行“双督导”制,即学校教务处或专业教师督导和学生督导穿插检查并打分。学期结束后由每个学生填写实践教学质量调查反馈问卷,对教师主讲及指导、实践内容和条件、实验室设备及环境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考核要求,实践教学通过开学准备阶段自查、期中教学过程检查、期末结束抽查等形式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6通过举办和创造各类活动和实践机会多途径渗透,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通过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立项工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毕业后走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把教师科研充分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教师很多国家、省部级项目现在基本都有本科生参与其中了,让学生随时跟踪科学前沿,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明专利、参加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申报和维护专利费用全部由学校专项经费承担。把参与这方面工作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奖励并与素质测评和奖学金挂钩,并优先推荐就业单位和本校研究生。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专业评估促进了学校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改善了实验室的人文环境
原来土木工程专业的各个实验室受历史原因影响,实验室分散,分布在学校的几个不同的综合楼内,用房面积不足,管理难度大,特别是结构实验大厅是由原来的实训实习工厂改造而成的,条件差,面积小,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需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资产处反复与其他学院沟通协调,把多个实验室通过进一步合理规划、整合等办法扩大了实验室面积,暂时缓解了实验室面积紧张的问题。学校还投入大量资金重建了结构实验大厅并已建成完工,现已投入使用。现在学校又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为土建学院修建实验综合楼,目前工期还在紧张进行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实验综合楼的建成,土建学院实验室将彻底“旧貌换新颜”。另外,针对部分老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老化的问题,学校还专门特批了专款购置了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并划拨专项维修基金,开启“绿色通道”,快速处理急待维修的设备,使得全院实验设备完好率和实验开出率均达到100%。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土建学院实验室硬件条件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和科研的人文环境。
4专业评估促进了实验室管理,推进了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为使实验室管理水平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土建学院实验室实行“三级管理责任制”。中心主任由学校聘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通过竞争上岗由中心管理;实验教师竞争上课实行流动制。加强制度化管理,制定了十几项相关管理规定、制度和办法,涵盖了实验室建设目标、管理体制、岗位责任制、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主任和教师管理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设备的购置、安装验收、帐、卡、物管理,设备维修、报废、赔偿等管理、安全防护管理等,使实验室管理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有制可查、有量可衡,职责分明、管理有序。从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对外开放等方面加强运行机制管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监控,规范了实验教学管理,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考核管理,考核结果与个人利益挂钩,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验室面向全校教师、学生进行全天预约开放,对社会开展有偿服务。
5专业评估促进了实验队伍建设,调动了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重资产型企业;在建工程转固;固定资产暂估价值;久拖不决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2
重资产型企业指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金额之和占据总资产金额比重较高的公司,一般为总资产金额的60%以上。通常,这类企业多属于传统制造企业,为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但这类企业在建工程转固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规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第九条规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因此,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其转固时记入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就必需做部分暂估价值,对未决算的工程款按暂估价值记入固定资产原值。
一、重资产型企业在建工程转固存在的问题
一项固定资产的建造,从立项开始到最终办理竣工决算,涉及预算价、招标价、合同价和决算价等,这些价格与最终的决算审定价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工程项目越大,差异一般也会越大。尤其是建设项目的有些设计工作在施工后还要不断修改,施工合同也多为开口合同时(即材料按用量计算,施工量按实计算),这些常见的因素会进一步加大前述价格与最终的决算审定价的差异。
一般来说,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的建造合同价若是固定的,合同价扣减已按工程进度支付的价款就是需要估价入账的部分。如果发包的建造合同是开口合同,虽然合同价与决算审定价肯定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双方认可的。这样需要估价入账的金额为外包工程合同价减已按工程进度结算的款项。在实务中,企业多采用开口合同,且出于避税的目的,建造合同的签署价格明显低于最终的决算价格,工程竣工决算时间滞后。基于以上实际问题的存在,重资产型企业在建工程转固问题通常表现为:
1.工程竣工后久拖不决。企业投资者一般在工程完工前会较好的按照建设合同与承包方合作,但在工程竣工达到可使用状态之后,投资者往往会拖欠承包方工程款项。承包方处于弱势地位与投资者谈判,最终承包方做出妥协,投资者支付相对较少的款项。
2.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完整,转固时点不正确。前期已经发生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费用、成本已在账面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但在建工程转固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规定,需按照固定资产实际总价值转入固定资产。而企业投资者在工程竣工后久拖不决,如此给企业会计估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影响固定资产的原值以及入账时间。
3.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物脱节,固定资产折旧计提随意。企业投资者在公司发展初期尽可能的节税、避税甚至偷税、漏税,出于上述目的,公司将发生的支出尽可能多的费用化,导致一些前期投入的固定资产在公司固定资产核算中无法看到。公司久拖不决的工程导致了转固时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准确,从而使公司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不准确。当公司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后又想借助资本市场使公司成为公众公司,此时有些公司为制造利润,故意操纵转固时的固定资产原值,从而使固定资产折旧更加随意,成为调节当期利润的直接工具。
4.账面负债不完整。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之应用指南的规定,一些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对应付而未付的工程款项随意计提或者根本不计提,计提之数也仅仅企业单方面任意计提,而不是与承包方沟通之后进行计提。之后若因承包方催账、讨账或者提讼而导致需要支付前期工程款项时,再进行计提或修改前期计提的负债。若此类事项影响的金额大,变化多,实质已构成滥用会计估计。
二、案例背景
本文结合国内某较大的建材企业进行分析。该企业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最近几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进,该企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速。
2012年年末该公司总资产达人民币30亿元;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合计22亿元;应付账款5亿元,其中较多为暂估的应付工程款项;属于典型的重资产型企业。2013年公司对自身资产进行清查,对已竣工多年未决算的固定资产价值进行重新清理,需要增加高达2亿元的应付工程账款。
2010年——2012年三年的固定资产当期折旧分别为:2000万元、5000万元、9000万元。2009年——2012年四年期末固定资产账面金额分别为:3亿元、7亿元、16.7亿元、18.6亿元。2012年固定资产原值增加较少,但当年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固定资产折旧金额为上年固定资产折旧金额的1.8倍。
该公司财务报表出现如此异常,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在建工程转固时入账价值的混乱。最初公司统一不转固,待年底时不得不转;转固时按照已结算价格转固,而对应付未付的工程款不做暂估;每年年底在审计、税务以及承包方的压力下公司陆续计提部分暂估价值,且不断地根据重新计提的负债对固定资产卡片原值进行调整,使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数逐年变化并且逐年增加,从而导致公司账面出现了上述异常现象。
三、重资产型企业在建工程转固的建议
1.加强公司诚信建设,从投资者自身做起。当今世界投资者除了赚取投资利润外,还需考虑有关公司及投资人自身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可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及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已发生变化,企业已不仅是一经济组织,更是一个参与社会、政治、和法律的事务组织。原始的、掠夺式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必将是短暂的、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模式。
2.工程部门和财务部门一起,对工程的暂估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对已完工未决算的工程款项进行暂估,需要公司内部各部分主动、积极的配合起来共同完成。工程部门直接跟承包单位进行业务沟通,财务部门详细的记录前期已与承包单位结算的情况,将来需要支付多少,相关部门联合起来才能做出较为可靠的暂估价值。
3.财务核算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执行。财务人员遵守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已完工固定资产按照预计的总价值进行暂估入账,同时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因公司各部门信息沟通的不畅通导致的固定资产暂估价值迟迟不能决定时,财务人员应以专业人员的角色,作为重大事项及时向公司权力部门反应,督促各部门尽快的解决,以保障财务核算满足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后期发生的后续支出,严格区分是否与固定资产价值相关,根据会计准则规定进行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固定资产卡片中的使用日期需与实际使用日期一致,固定资产卡片与实际盘存实物相对应。若需调整固定资产卡片原值,需有适当的证据、报经相关的审批机构同意后方可调整。
4.审计、税务等部门及时进行监管。企业做好上述三项要求,外在力量对企业进行监督。审计部门对公司的固定资产自立项至入账一系列内部控制进行相关了解,识别相关的风险点。督促企业对于不规范、不合理的控制点进行纠正,在此基础上对公司账务核算发表意见。税务部门从税收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核算进行检查,督促企业尽快进行竣工结算。
参考文献:
[1]程玺.固定资产暂估入账之我见.财会月刊,2012(10上旬):25-26.
目前轮机工程专业的评估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电气与自动控制、船舶电工工艺和电气设备、动力设备操作、动力设备拆装、机舱资源管理、金工工艺和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学校先后投入经费近1500万进行轮机工程专业建设,现有实物船舶教学机舱2个,综合拆装实验室1个,船舶电工工艺室1个,电气与自动化1个,全任务轮机模拟器室1个,考试机房2个,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功能室1个,金工工艺实验室2个,其他实验教学功能室2个。可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评估规范》要求的轮机工程专业全部的评估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操作程序。各个评估实践教学内容均具有教学大纲与实习试验指导书。各评估实践教学内容与学时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每教学周按38学时计算。
实践教学在专业理论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每班由2名专业教师指导,每批实操学生分成4组,每组6~10人,按既定进程表交叉轮流进行。对学生的综合考核主要以提问和实操为主进行考评。
二、评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航海类院校给予轮机专业必要的集中实习实践环节,方便了教学的计划和安排,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为即将上岗准备必要的实践经验。但在评估实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如下不足:
(一)没有自有的专用实习船舶,船舶认识实习只能在大连航运集团的烟大轮渡上进行一个航次,时间短暂。船上教学设施不足,环境恶劣,学生没有动手锻炼的机会,部分学生对认识实习的意义认识不够等因素使实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双师型”教师缺乏。目前轮机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船舶甲类轮机长1人,船舶甲类二管轮1人,甲类三管轮1人,见习三管轮5人,专职实验员1人。“STCW马尼拉修正案”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有实践经验并获得实船的任职资历。长期以来,轮机工程专业的师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人员编制的限制,大多数专业教师忙于上课,难以有较多的时间从事上船实践工作。没有制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适任考核办法,缺乏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上岗考核和指导培圳。因此,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紧迫而繁重。
(三)学校对指导教师在实习期间的实习指导工作监管力度不足。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没有考核机制,对其工作效能缺少评估体系,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四)实践教学考核随便,人为因素较大,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大部分航海类院校的实践考核是以口头问答和限制时间内的设备实操为主。有些院校的实践教师与理论教师为同一名教师,导致在考核过程中有些教师甚至依据学生课堂表现来评定实践教学成绩,随意性较大。多数院校均存在参加考核的学生全部及格通过现象,引起学生缺乏危机意思,实践实习动力不足,训练效果较差,不能达到实训目的。
(五)轮机工程的学生就业方向比较灵活,存在陆上和海上两种就业方式,而部分打算签约陆上工作的学生不打算参加海事局的三管轮适任证书考试,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消极,纪律散漫,甚至对训练内容不感兴趣,出现迟到早退,中途逃课等现象,其行为直接影响其他海上就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评估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校企合作建设与开发校外实习基地,提升校外实习效果。为满足工学结合的要求和轮机工程专业的发展需要,学校与大连多家航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保证了校外实习项目的开展。学生通过航行实习,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融合,体会到轮机员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航海本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航行实习效果。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队伍建设并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体制,鼓励教师上船实岗锻炼,以利于教师获得满足“双师型”要求的海上任职资格证书,以丰富实践技能。同时把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中,如在动力设备操作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原有设备或系统的基础上自行设想一个学生本人认为最好的设备或系统。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挖掘其学习潜能,开发其智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实践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首先成立实践性教学质量反馈监督机制,聘用已退休专业教师成立实践性教学质量反馈监督专家组,对评估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及学生进行监督,定期对监督结果进行反馈汇总及讨论,解决存在的问题,达到监督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结合轮机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海船船员三管轮适任证书实操考试的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综合分析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实施效果,如果发现实践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及时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使之优化完善。
(四)通过开发计算机考核评定程序,来实现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考核过程及结果的公正公开公平。把考核内容、实际设备、指导教师和学生操作进行按序号排列,操作考核时由计算机随机抽取组合序号,学生操作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操作过程,操作结束后由计算机自动处理数据,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打分。这样的考核结果公正客观,更能让学生信服,同时避免了指导教师的个人因素,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五)将实践教学环节按照不同就业方向来设置教学内容,将陆上与海上就业学生区别开课,满足不同需要,提高教学训练质量。近些年随着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多元化,学生不再把上船工作作为自己的惟一择业方向,“赶羊式”集体统一的实践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目前轮机工程专业的发展,所以实践教学内容也应根据就业方向而有所不同。陆上就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参加海上专业必备的评估实践教学,而为其开设一些陆上实际应用性强的专业实践课程,从而加强陆上轮机工程专业的竞争力,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海上就业与陆上就业的学生就可以互相不受影响地进行专业实践训练,且分组人数也少,有利于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多元化,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成为中国高校在新的战略时期谋求更大发展的关键[1,2]。而专业作为高校的重要单元,其建设水平对于高校在该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3,4]。近年来,作为促进高校办学水平提高、推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也在不断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评估,并针对性的以专业为评估对象设立了校内专业评估等具体形式,以使高校专业更好的实现自我评价和自我考核,科学衡量专业办学达标情况,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以期更好的适应不断演进的社会需求。
按照这一质量控制架构,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始探索性的进行专业评估,这一评估过程自2016年起着手准备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基于电子信息工程历年的数据报告为基础,分别从专业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专业自评报告一套。本文即以此次评估工作,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存在的典型现象、问题、经验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专业办学定位与目标
在评估工作中,专业办学定位与目标决定了专业的办学层次和工作方向[5]。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照其涵盖的学科范围,结合本专业宽口径的特点,确定专业定位如下:
1.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具有电子系統分析与设计、信息分析与处理、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适应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鼓励与支持学生深造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2. 服务面向定位:以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秦皇岛本地需求为依托,面向全国,重点服务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
3. 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专注于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逐步提高专业水平并与东北大学整体水平相适应。
在这一定位的基础下,专业确定了面向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方针,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宽厚的工科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成为富有创新与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为更好实现上述办学定位及目标,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采取了如下措施:
1. 校本科教学年会专业研讨会从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服务等多方面讨论本科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 要求青年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竞赛要求每位青年教师需至少参加一次该竞赛,提高了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3.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依托河北省电子信息本科教育创新高地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素质与团队协作意识。
4. 实施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和优秀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派遣学生参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3+2联合培养等项目,使优秀学生有机会学习国外优秀教学经验。
5. 开设专题学术讲座课程选拔博士及副高职以上教师开设的专题学术讲座课程,讲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拓宽科学视野。
6. 实施专业导师制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四年大學生活的专业问题,每学期定期与指导班级交流和提供专业指导。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在上述举措的实施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率、考研、出国率保持高水平,但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其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以保持本专业在相关领域的竞争优势,其中,关键性的问题主要包括:
1.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前瞻性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人才长期发展反馈周期长,而电子信息领域技术更新速度快,为此应及时跟踪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制定培养计划时组织专家论证,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2. 专业与就业行业偏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宽口径专业,如何实现这些学生个人职业长期发展需要深入考虑。为此,应鼓励学生除广泛参与科创项目外,吸纳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开展实训项目。
三、专业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素质好、学术水平高、教学精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前沿学科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本科基础教学力量的配置,并通过以下举措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质量:
发挥学科优势、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前沿学科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本科基础教学力量的配置。发挥学科优势、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前沿学科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本科基础教学力量的配置。
1. 限定教师最低本科教学工作量,为本科生开设高水平的专业选修课、专题研究课或负责组织编写教材;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2. 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系列学术前沿讲座,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重要的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加快知识的更新。
3. 实行新进教师、留校博士都必须承担本科生课程的制度。给予新教师一定的备课时间,及时将其编入到课程组中,通过老教师的传、帮、代,尽快达到上本科教学讲台的基本要求。
4. 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根据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有计划的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国外学术访问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聘请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退休教师成立教学督导组,检查和帮助指导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 对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的教师,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在聘岗、奖金分配、派出、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
经过上述举措,近几年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逐渐提高,教师教学评价情况良好,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在此次评估工作中,表现出的需要解决的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 专任教师人数不足通过大力引进具有海外经历的人才,或者从国内一流院校引进人才、积极拓展对外合作,聘请海外讲座教授等途径,加强学科和专业师资力量,丰富专任教师的学缘构成。
2. 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加强新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宣传,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快速转变思想,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3. 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途有限通过政策引导,拓展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途径,提高青年教师进修及出国学习的动力,并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有关学术讲座,并派遣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各地学术会议、课程论坛和短期培训班,加大青年教师参加国际研讨会的机会,继续积极推进教师海外进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