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07-16 08:24:31

序论:在您撰写多元化经营的背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

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家背景;多元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3-0000-00

一、引言

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下,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度过企业发展的生存期后,民营企业家以其对政策动向的敏锐嗅觉和对机会的准确把握能力,带领所创立的企业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伴随着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多元化经营浪潮,学术界对多元化战略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有着相当数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然而,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长,国内学者对多元化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仅限于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7](P77),而有关管理者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关系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将从这一角度来进行实证研究。

企业家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主导者和发起者,然后通过自上而下的沟通机制把战略意图传达给每个员工,从而转化为公司集体的行动方向和前进动力。然而,西蒙的有限决策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者在实际进行决策时,只能基于客观事实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因此,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充满了行为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决策者的价值观[2]。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不长,公司治理还不够规范,企业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键人物的战略决策,民营企业尤甚。企业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是否实行多元化等重大问题无不渗透着企业家的意志,研究民营企业家的背景特征对企业多元化战略影响的价值就在于此。

本研究将从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和高阶理论的视角,以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企业家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存在的关系。本文在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和高阶理论的基础上来构建研究课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导入民营或自然人控股的制造业企业2009-2011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有限理性决策理论是西蒙于1956年提出的。在此之前,学术界对于管理者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绝对理性决策,认为管理者完全依靠经济模型、财务数据等硬性指标进行决策,而事实上,人是情感动物,其决策就不可能是绝对理性的。有限理性的前提条件是: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决策者开发出的备择方案也有限;决策者的背景、经验、偏好等会使其有选择地处理所接收的信息;过去的经验也会对当前决策产生影响。

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设而提出的高阶理论认为,管理者对外界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掌握不够全面的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到主动地选择性接收信息,再结合自身知识结构以个人的方式去处理信息。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反映了其对备择方案的偏好,如并购、多元化、产品组合策略等,通过对一系列决策的选择,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方向、收益增长等指标。高阶理论的提出让学术界对多元化战略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点——把决策者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加入研究范畴。此后,逐渐分化为两个部分:一是讨论高管团队(TMT)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二是研究企业家对企业的影响。而在有着两千多年封建文化影响的中国,“一言堂”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研究企业家背景特征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影响更现实。本研究的分析中包含了企业家的性别、年龄、学历和任职企业数目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

(一)企业家的性别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生理结构上的不同导致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男性与女性往往会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男性倾向于运用逻辑和理性去决策,女性则倾向于依靠感觉判断;男性一般会愿意承担较高的风险,女性则注重未来的稳定性。一项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显示,女性企业家经营的企业总体上比男性经营的企业存续时间更长[1]。这也证实了,相较于男性而言,不管身处何位,女性偏好稳定的选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1: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因企业家的性别不同而各异。

(二)企业家的年龄

年龄的高低代表着一个人阅历是否丰富,经验积累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更多。但是,企业家的认知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会变得更保守。同时,年龄大的企业家对风险的规避意愿也更强,便会以多元化的方式来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有学者对中国的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企业家的年龄与多元化正相关,并认为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年长的企业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尤其是社会网络的资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2:企业家的年龄对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有正影响。

(三)企业家的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能反映出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接受正式教育的程度越高,对于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就越强。具有高学历的企业家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对环境的适应时间也更短。学问的不断增长,使企业家获取决策所需知识的能力亦随之增强,也会以更加理性的思维去考虑战略问题。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在多元化经营环境中,高社会认知复杂度有助于企业家对企业的精准定位,选定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因此,企业家学历高的企业多元化程度越高,也越容易发生战略变革[8],实行企业经营的多元化。由以上分析可知:

假设3:企业家的学历与其所掌管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四)企业家的任职背景

由于多数企业家有着丰富的任职经历,在成为董事长或创业之前一般经历过岗位轮换,职能背景较为复杂,因此,本研究主要讨论企业家任职的企业数目对企业多元化的影响。企业家创业之前在多个企业工作过,或正在多个企业任职,其视野也越开阔,对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有推动作用;同时,多个企业的任职经历会给企业家积累大量宝贵的资源,而这些不同类型的资源恰是多元化经营的原始资本。反之,如果任职经历单一,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可能会因此受限,看不到本企业以外的机会或资源,也就减少了多元化扩张的机率。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

假设4:企业家任职的企业数目越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程度就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制造业的业务单元可辨识度高,本研究的样本选择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区间为2009--2011年,同时依据以下原则对样本公司进行筛选:(1)排除ST类上市公司;(2)剔除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中外合资、外资等性质的企业,只选取经济性质为民营或自然人控股的企业;(3)剔除信息披露有误或不全面的公司。最终用于研究的样本总量是279家公司,三年合计837个观测值。

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者背景特征、公司资产负债率、公司历史,其中多元化战略编码的原始数据取自Wind数据库,企业家背景特征、公司资产负债率和公司历史的信息来自于锐思(RESSET)数据库,缺失部分通过巨潮资讯网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

(二)变量定义与测量

1变量的定义

各变量的定义如下表:

变量名称11简写11定义年龄11Age11企业家的年龄=样本年份-出生年份性别11Gender111-男性,0-女性。学历11Education11企业家受教育的程度,1-博士、2-硕士、3-本科、4-大专、5-中专、6-高中及以下。任职企

业数目11NEO11除本公司外,企业家所任职企业的数目。广义多元

化指标11BSD11企业2码SIC行业的数目。非相关多

元化熵指数11DU11企业业务单元间的不相关多元化程度。多元化

类型11DT11企业多元化的类型,1-单一业务型、2-主导业务型、3-相关多元化型、4-非相关多元化型。

2自变量的测量

在民营企业中,董事长一般都是企业的创始人或实际控制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不像国有企业那样更容易受到政府意志或其它政治因素的影响,把民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以董事长的背景特征作为本研究的自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和任职企业数目四个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中所示。

3因变量的测量

基于“标准行业分类体系”的连续性测量和定性战略分类法是主流的多元化测量方法,为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本研究同时采取这两类测量方法常用的三个指标对公司的多元化进行测量。

广义多元化指标,即BSD:根据企业异质市场增加数量进行测量,以标准行业分类(SIC)为基础测量多元化程度。本文以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对样本企业的2码业务按照制造业门类中的大类进行编码,得到所研究企业的BSD指标。非相关多元化熵指数(DU)指标:以2码行业及该2码行业内的4码行业为区分方式,按程度不同将多元化分成行业间多元化和行业内多元化,熵指数越大,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越高。多元化类型(DT)指标:是利用相关性来衡量企业的产品组合、技术和市场程度的测量方法。利用专业化比率(SR)和相关度比率(RR)将多元化战略分为四种类型:SR≥95% 为单一业务型;70%

4控制变量的测量

国内外的学者关于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研究中,大多将行业、财务状况、公司历史作为控制变量[5](P35)。考虑到中国非民营企业所处的特殊情况,本文把企业的经济性质也作为一个控制变量对样本数据加以控制。

(1)行业:从上市公司中筛选出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2)经济性质:所选取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都是民营企业或自然人。

(3)公司历史:公司历史的计算以样本年份减去公司成立年份得到。

(4)财务杠杆:选取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作为财务杠杆的代表,并与因变量存在一年的滞后期。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变量描述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

1变量描述统计

本研究的样本企业平均历史在9年以上,大多数的企业有10年的历史,公司成立在5—15年的企业占72.60%的比例,说明样本企业都已经度过初创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经营阶段,而这正是企业实行战略转型或变革的关键时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背景特征变量与多元化各指标的描述统计显示,样本企业中,企业家平均年龄为50岁,最年轻者仅26岁,最长者已84岁;性别统计中,众位数是1,即男性占据多数,均值为0.946,意味着我国民营企业中男性企业家比例很大;学历统计显示,民营企业家的平均学历在本科以下;从任职企业数的统计看,有的企业家仅在本公司任职,而个别企业家同时任职企业数达到25家之多,平均而言,样本企业的董事长都在3家以上的企业有任职经历。从多元化三个指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的广义多元化指标平均为3.729,表示样本企业的2码业务多数超过了3个;非相关多元化熵指数最大为1.768,均值是0.612,说明多数企业都实行了多元化战略,然而非相关多元化程度并不高;多元化类型指标的统计表明,样本企业的多元化类型以主导业务型和相关多元化为主。

2相关系数分析

企业家的背景特征和各多元化指标的Peason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从中可知,年龄与多元化的三个指标显著负相关,企业家的学历与多元化的三个指标也呈负相关关系,任职企业数目与多元化的三个指标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企业家背景特征变量相互间有显著相关关系,为减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各自变量将分别进入回归模型做回归分析。

(二)实证分析结果

在本研究的回归分析中,采取了时间序列数据(2009—2011)和民营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相结合一起进入回归分析模型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克服时间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线性的困扰,为分析提供更多的数据,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利用一般性回归模型对样本企业进行分析的结果见表3、4、5,每个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有5个,其解释变量依次为企业家的性别、年龄、年龄的二次方、学历和任职企业数目。从回归分析结果看,各回归模型均高度显著;模型调整后的整体R2最低为0.689,最高为0.867,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

从回归的结果来看,企业家的性别与多元化战略正相关,部分通过检验,假设1得到支持,说明男性企业家比女性企业家所经营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更高。对此的合理解释是男性企业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高于女性企业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后,追求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诉求也更强烈。

在年龄和年龄的二次方与多元化战略指标的回归分析中,均未通过检验,假设2没得到支持,这与一些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年龄与多元化战略呈“U”型关系不同。可解释为民营企业多是家族式经营,部分已由家族继承人接手管理,而在此之前企业的战略格局已经固定下来,所以在研究中,企业家的年龄并没有呈现出对多元化的显著相关性。

企业家学历与多元化战略的回归都在0.0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检验,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假设3成立,即企业家的学历越高,其所掌管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也越高。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企业家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对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均会显著增强,使更加敏锐地识别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商机成为可能,也增加了多元化经营的可能。

企业家的任职企业数目与多元化战略的回归分析中,全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假设6成立,表明企业家任职企业的数目多了,其经营的企业多元化程度也会更高。同时,由于企业家可能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任职,这一经历使得其积累下的资源也丰富多样,有研究表明,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对获取资源的非市场机制如关系网络的依赖性较强[7]。在不同企业中获得的独特资源随着关系网络的扩大而增多,企业家也因此会更倾向于实行多元化。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中国民营控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做了企业家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到了能够反映我国民营企业家与其所掌管的企业间真实联系的结论,对今后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本文的创新有以下几点:一是样本的选取是以身份独特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使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实用性;二是样本数据及时更新,本研究所用数据均采集自上市公司最近更新的年报所披露的数据,增强了分析的信度;三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化测量方法,提高了测量的效度,也增加了实证分析的稳定性。

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本研究存在着样本容量不足够大和研究时间跨度较短的局限。随着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的不断推进,企业的战略制定也越来越多是由高层共同商讨,因此,研究高管团队的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作为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将会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参考文献][1]Boden R.J. & Nucci A.R.,“On the Survival Prospect of Men's and Women's New Business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4).

[2]Cyert R.M. & March J.G.,“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J].Engleh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63.

[3]Jensen M. & Zajac E.J.,“Corporate Elites and Corporate Strategy: How Demograhpic Preferences and Structural Position Shape the Scope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6).

[4]Nonaka I. & Konno N.,“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

[5]孙俊华,刘海建. 多元化战略测量方法及其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

第2篇

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信息量庞大,信息获取方式多样且快捷,使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面对这种形势,如何让理论宣传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工作,精心研究并改进传播方式方法,追求最佳传播效果,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客观认识价值观念和信息多元化的大背景,应对新的挑战。面对社会价值观多元、信息量庞大等现实,作为主流媒体的从业者,必须客观看待、实事求是地承认并研究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这种社会新现象和时代大趋势。要认识到这种多元化的大形势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其理论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我们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认识到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及信息大爆炸的大背景对媒体及其从业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此,媒体从业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提升创作和传播的艺术水平,以辩证唯物主义者的心态和方式顺应这种变化,克服僵化的思想观念。要以顺变求新的精神面貌,不辱使命,占据理论宣传的制高点,完成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和群众、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艰巨任务。

二、提升宣传艺术水平,强化理论宣传的传播力。当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实际需求,面对改革发展攻坚期、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的实际需求,面对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的实际需求,面对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多变之复杂局面的需求,我们的理论宣传显然远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存在着理论张力不足,阐述往往滞后而被动,空话套话连篇累牍,存在入情入理的平实阐述少,居高临下空洞说教多的现象。为此,要强化新闻及理论宣传的传播力,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善学习,勤思考,提升思想理论素养。搞理论宣传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如果没有对理论深刻透彻的理解,就不能融会贯通,也就不能实现深入浅出且生动地表达。因而,理论宣传工作者必须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敏于抓住精神实质,培养良好的思想理论素养。二是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得心应手的服务本领。媒体从业者就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必须自觉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踏踏实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真心实意“三贴近”。唯有如此,媒体所宣传的理论才能为受众所理解、所认同,理论才能转化为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意志,转化为受众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应在理论宣传实践中处理好见识上的高瞻远瞩与当前社会现实状况的关系,思想上的深刻性与表达上的浅显性的关系,理论上的抽象性与表现上的形象性的关系,本质上的冷静理性与感受上的激情感性的关系;弘扬主流价值观,阐述正确主张、立场,使用群众语言、生活化语言解疑释惑,引导舆论。强化服务就必须做到:寓理于事,寓理于情,不强加于人,不教训人,入情入理,入心入脑;尽可能在交流中宣传,在沟通中引导;要说真心话,说实在话;追求推心置腹,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情景交融,喜闻乐见,把正确的理论、思想转化为受众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三是以思想观点的深刻强化理论宣传的传播力。要高高举起观点这面大旗,用真知灼见来感召受众,引领舆论。要将媒体建设成受众开心启智的钥匙、思想上的导师、生活和工作中的顾问、人生道路上的明灯。要把从业人员培养成高瞻远瞩、思想深刻而独特、视野宽广的新闻媒体工作者,使思想的力量渗透到各类节目中去,让思想理论的力量成为拉动传播力的引擎。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第3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道德教育;困境;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06-02

一、多元文化的概念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逐步发展,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由于科技的力量,信息能够被迅速传递,从而使得每个置身社会中的个体面对的不再是某种单一文化形式,而是多种文化糅合的一个过程。多元文化的出现有着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人们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各种国外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都随着国门的打开涌入国内,这些“舶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并存,共同形成了我国现有的文化多元色彩。但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传统的道德观念却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过去的传统道德思想和生活模式、价值观念被强烈的冲击着,尤其是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工业污染、环境恶化以及现代通信技术革命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信任和西方文化中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等,使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易在这种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迷失自己,他们感到困惑、迷茫、孤独、无所适从,甚至行事离经叛道,崇尚暴力,为社会带来了大量的安全隐患。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二、传统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很难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教育氛围

社会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践场所。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甚至远远高于学校教师对学生的传统说教,但社会文化意识良莠不齐,其道德教育作用表现出以下两点:

1、社会现象的表象特征使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由于新的思潮不断涌现,外界良莠不齐的文化意识大量涌入,从很多方面影响了社会行为。很多思想观点与以前大相径庭,甚至“黑”“白”颠倒,一些现象让我们感到困惑、不解和迷茫,很难区分其中的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无法用统一的道德标准进行简单的评判,更不用说对于还处于懵懵懂懂中的学生了。

2、正义的道德力量在社会中并不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潮却并没有表现出与之协同一致的进步,相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大量存在,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导致的愈演愈烈的贫富差距更是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传统道德的认知,使人们开始以审视的态度重新评价过去所受的传统道德教育。因此,“知识无用论”、“权力至上论”,“唯钱是图论”等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悖的思想和理论大行其道,并借助一些运用这些思想和理论大获成功的实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极大地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加之,青少年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具有非理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喜欢追求刺激、新鲜事物;逆反心理严重,不听劝告,行事偏激、不加思考,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些心理特征和表现都和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不相融合,因此,也导致错误的思想和理论趁虚而入,占据他们的心灵。

(二)家庭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方式没有得到强化

面对激烈竞争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现状,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家长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表现了太多的功利性色彩,既过分追求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主观上淡化了家庭的育人作用,客观上对子女的成长形成了不良的引导。同时,子女还背负着父母未能实现的人生愿望,他们无暇思考有关道德方面的是是非非,只能简单的接受。

此外,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对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巨大冲击,使得单亲家庭子女,非婚生子女数量呈现上涨态势。再者,传统家庭面对的较大的生存压力等,都使得家庭在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时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影响了家庭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学校德育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切实发挥

由于旧的对学校的评估体制尚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所有的学校都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也是无论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生家长,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首要标准。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仅仅局限于在政治课上的一点时间,学生其余的时间更多的是被升学压力的科目所挤占,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了教学质量的附属,日渐失去了应有的位置。

1、整个教育体系,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国家教育部要求在每节课的讲授中都要设立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广大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必要性,甚至认为这只是语文教师和政治教师的工作,还有的认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会影响到知识目标的正常完成,因此,并没有在每节课中有效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对于大学教学来说,由于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分辨的能力,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较少在课堂上涉及,因此,形成了自下至上的整个教育体系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2、学生管理机构没有发挥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无论大中小学校均设有政教处或类似学生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另外还有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等群众组织。但这些组织往往并没有在平常发挥出其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一般都是在学生出现违规违纪行为时,进行一定的处罚了事,而缺乏日常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

3、教育内容陈旧,方式简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教育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没有一个完全的模式可供套搬。但很多教育者并没有紧跟时展脉搏,仍旧利用老套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因此,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认同,甚至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也就在情理之中。

4、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在思想道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不是纯粹的接受体,而是一个道德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离开了学生这一主体的主观能动,任何道德教育都显得空洞、苍白、无力,也只能做到“口服”而不能使其“心服”。学校教育常常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

三、多元文化下道德教育困境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某些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也没有深入贯彻并且有效实施,所以,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社区等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体系。

(二)应建立一套有效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的永续机制

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应努力建立起一套永续不断的宣传教育机制,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出现。道德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些运动式的刷标语,喊口号对人的思想的形成毫无益处,因此,应注重教育工作者平时的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应注重树立榜样力量的激励作用,应注重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和大众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总之,只有通过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携手,才有可能最终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得在较短时间内思想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学院

作者简介:张鹏蕊(1964― ),女,宁夏海原县人,宁夏大学学院教学办工作。

参考文献:

[1]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

[2][日]牧野笃.现代教育学的批判性思考[J].《外国教育资料》,2000.4.

第4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文化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交流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以思想和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的英语教学也面临着历史性的变革和转型。语言的教学与文化的教学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重视母语文化教学。

一、大学英语母语文化教学缺失现状

“英语教学”不是单向的,不仅包括英语语言教学,还包括汉语语言的教学。既然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关的,那么,英语语言的教学同时也应包括英语文化的教学和汉语文化的教学。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的层面看,他们更注重英语文化的理解和学习,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基本是持有忽视态度,例如,很多学生对西方的“情人节(Saint Valentine’s Day)”、 “圣诞节(Christmas)”、 “万圣节(Halloween)”非常喜欢,甚至还会在这样的盛大节日专门举行不同的聚会,而对中国传统的“七夕节”、“端午节”、“中元节”等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庆祝了。此外,大部分英语教师主要注重对英语文章字、词、句、篇的讲解,而对文章背后掩藏的母语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甚少,更谈不上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中国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总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缺失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大学英语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同时也要求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有一定了解,特别是对中国文化传统要熟悉,注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由此可见,英语教学将是多元文化的教学,尤其是母语文化的教学将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了母语文化,所谓的英语教学便成为无源之木,毫无意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首先要求英语学习者对自己本国的文化理解,然后以英语为媒介,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没有母语文化作为基础,跨文化交流无法实现,对外国文化的学习也成为“纸上谈兵”。著名学者胡文仲、高一虹也曾经指出:学了外语就丢了母语,有了外国文化就抛弃了民族文化,那么这些人仍是‘单语人’,这个世界仍然是隔绝的世界,如此,外语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见,英语学习的目的不是目的语文化的单向导入,而是多元文化的输入和导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此外,母语文化在对外国语文化的学习中可以起到正迁移的作用,促进英语学习者更好的学习和理解目的语文化。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母语文化教学的策略思考

1.制定新的英语课程学习方案,实施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以往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历来都只是重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教学和学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被视为评价学生英语能力的主要标准,而对母语文化的系统学习则置之不理,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学校对于母语文化的教育仅仅只有大学语文一门课程,并且在所选的英语教材方面,所涉及到的文章基本都是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原著。因此,为了加强对母语文化的学习,首先应该多增设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在选择英语教材时,也可以补充一些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文章,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是平等的地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母语和母语文化学习的经验,将其发挥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使其两者的学习相得益彰。在教学模式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则可以使用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这一点在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系的口语课程中有所体现。中国教师和外籍教师可以一起备课,合作教学,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学习,同时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2.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重新定位教师的文化身份

当前很多英语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自身的中国文化功底不深。因此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也只是注重对英语语言字词句的讲解,而对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体系避而不谈。所以,作为英语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的母语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多出国学习进修,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比较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差异,更准确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学生的文化引导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成为“文化大使”的角色

作为学生,他们除了在英语课堂上要积极配合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体之外,在课后他们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认真阅读文、史、哲等经典作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电影、音乐等多种方式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努力使自己成为能够胜任向西方传授中国文化的“文化大师”。

四、结语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母语文化教学,努力实现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将母语文化教学渗透进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A].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第5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预科;英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5)06-0074-04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是开展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活样本,探讨其多元文化背景与英语习得的关系,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对提高教学质量会有所帮助。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呈方兴未艾之势,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比较多。这些文章一般是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测评体系、社会特定的英语需求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改革设想和建议,试图解决英语教学中听说明显不足、运用与交际能力较差等突出问题。对于英语教与学过程中实际存在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背景问题,近年有了一些研究探索,但理论阐释的多,实际应用的少。而对于少数民族预科这个过渡阶段多元文化背景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和作用,研究的还比较少。有鉴于此,本论文拟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英语水平入手,在分析不同民族学生文化背景差异的基础上,对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效果进行探索,以期在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上提出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对于他们习得第二语言(英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分析研究民族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的相关问题,不仅有助于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所具备的语言文化背景条件,充分发挥其“多语言经历”的比较语言优势,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够增强民族学生学习和积极运用英语的信心,不断激发其语言学习潜力,有意识地克服母语等不利因素的干扰,更有效地掌握英语习得的方法。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预科生英语习得的有利因素

文化背景一般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具有文化意涵的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文化背景包括人类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情感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模式。我们开展外语教学,其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就是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思想交汇和文化交际。在少数民族预科阶段,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同集一堂,为大学阶段学习的顺利进行作好准备,英语教学是主要内容之一。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的共生共存在这里显得特别突出。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指出:“多元文化背景客观上为民族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提供了多语言学习和交流的机遇和环境。从语言的社会性来看,多元文化背景的认知与外语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1](P.75)”这种一致性可谓是民族预科生英语习得的有利因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多语言学习和交流的环境。大部分民族学生具备运用多种语言的能力和适应多种文化环境的能力。来自边疆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民族学生一般都有过学习一两门语言(母浯、汉语)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基本上都在一两种社会文化交织的环境中生活过,具备了多语言应用的能力。他们既熟悉本民族语言文化,又有汉语言文化的基础,这有助于在语音、句法、语义篇章等方面进行多语言横向和纵向比较,有意识地去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培养主动接受目的语文化的意识,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文化语言基础,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其二,良好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自然生存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他们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逐步培养出勤奋节俭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个性心理,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学习态度很快就能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在英语的学习中表现出较好的学习韧性和坚强的毅力。此外,民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善于模仿,反映在英语学习上,他们敢于大胆地抓住机会与“老外”讲练英语,大胆模仿,无所顾忌,以良好的心态去努力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其三,较好的语言适应能力和自然语言素质。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多民族大杂居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对不同的语言有着比较敏感的分辨力和判断力。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接受外族语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会有意或无意地排斥这种影响。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使民族学生练就了肺活量大,音域广,声音浑厚洪亮,音带宽,发音吐词清晰有力等良好的自然语言素质。注意发挥这种语言学习适应能力和自然语言素质,是教学实践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影响民族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的不利因素

就英语的习得而言,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具有的多语言学习和交流的环境、良好的民族心理素质、较好的语言适应能力和自然语言素质等,为他们学习英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必须看到,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民族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的不利因素也是比较突出的。

其一,母语的影响。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反映在语音、语法、词序以及篇章语义等方面受到母语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困难和障碍,直接影响到英语习得的效果。在语音方面,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表现得比较明显。这里仅以语言最基本的单位――语音为例。李强在《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一书中,对彝语元音做了考察:“彝语的元音在数量上比英语少几乎一半,尤其是双元音(复元音)更少。彝语只有两个双元音,[ia]和[ua]。在教学中发现,彝族学生容易把英语的前元音[]借读成彝语的[e],原因是彝语中的元音音位没有任何一个元音音位的开口口形比[e]大,没有形成发[]的发音习惯;同样彝族学生还容易把英语的中元音[]发成[]而把中元音的[]发成[]的卷舌音;彝族学生把英语的长元音一律按短元音来拼读,因为彝语的元音不分长短。可见,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和影响较大。[1](P.13)”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读音而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容易张冠李戴或从母语中“借用”、“套用”相似或相近的音位,将母语的音位特点和发音方式移入英语的语音方式中来,导致“奇音怪调”的英语语音“风格”。

其二,方言的影响。英语是语调语言,语调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到拼写变化,但音节轻重却会影响到词语拼写结构,词语的拼写变化,那么词义也就会变化。曹红梅的《英语“东北腔”初探》一文在分析“英语元音的误读”时指出:“在东北方言音系中[]和[e]是不存在的。遇到这两个元音时,以东北方言为母语的人通常会在自己母语音系中寻找与之相近的音来替代。[2](P.163)”元音如此,辅音大抵也是这样;“东北腔”是这样,其他民族的“特色腔调”可想而知。由于方言和本族语声调的明显作用和影响,使他们容易将母语的发音习惯和方言的发音习惯掺进英语的发音过程,造成英语的语调方面带有浓厚的方言口音,有的发音习惯还非常顽固,不易纠正,所以常常被戏称为“民族英语”。

其三,本位语及媒介语的影响。本位文化意识就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以本族语(母语)的语言特征为基本标准去衡量理解第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刘润清先生在论述大学英语教学时指出:“因为已经有了第一语言用于思维,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很难开始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常常带有“转换符号”的痕迹。这些学习者的语言往往既不是第二语言,又不是第一语言,出现一段‘过渡语’(interlanguage)。[3](P.168)”对民族学生来说,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媒介语言――汉语。相对汉族学生来讲,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易适应直接从汉语到英语的思维习惯,而是必须经过“迂回”的路径,即从英语到汉语再到母语;又从母语到汉语最后到英语的思维理解模式。本位文化意识会潜移默化地扩大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语言距离和社会距离。由于这两种“距离”的存在,客观上造成民族学生对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陌生,增加了英语习得的困难。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预科英语教学

随着各民族“文化自觉”的兴起,多元文化教育逐渐成为世界民族教育发展的潮流,强调文化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正成为一种趋势。其要点在于力图克服人类面临的文化狭隘、民族狭隘、区域与制度狭隘等困境,它包含了这样一个理念:所有的学生应该有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而无论他们的性别、社会阶级、民族或文化特征。同样,少数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确立平等观念,在不断改进课程和教材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一,切合实际的目标期望。期望体现出关怀、尊重和平等。教师根据学生的民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语言、服饰、身体状况等特征,对其学业成就总会有不同的期望。但这种期望不是根据学生的成就潜力本身而异,往往带有主观性。学生则从教师的期待中得到强化,这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即原本不正确的期望导致了使该期望成为现实的行为。如果教师要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他们对学生成功的期望必须是积极和平等的,也必须是切合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目标期望,都会对教与学产生负面影响。

其二,加强多元文化的学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要反映社会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既要保障平等的教育机会,又要尊重民族文化归属性和文化特点。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文化平等与社会民主的文化多元主义理念的,其价值表现为:对世界团体的责任,接受和欣赏文化差异,爱护地球,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4](P.10)”接受和欣赏文化差异,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这是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应有的思想境界和文化高度。因为教师与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造成师生障碍以及人际关系误解。美国文化心理学专家马尔塞拉在《跨文化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涉及语言问题的另一种解释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即使教师和学生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代码,但他们在使用代码的方式上(如言语的特殊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行动)却可能大不相同,从而也严重地妨碍了交流。[5](P.292)”同时还要看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状况,反映社会文化体系对少数民族文化意义、学习机会与认知发展之接纳、尊重或漠视、拒斥的态度。师生沟通方式的差异也易导致误解和冲突,引来教师的负面评价,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三,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师具有多元文化的运作能力,应摒弃狭隘的文化本位主义,树立一种多元文化的视野。P・K・博克深刻指出:“言辞行为中的许多规律性只有走到本身语言系统之外才能去审视社会背景,并且它对语言所造成的影响才能得以理解。[6](P.56)”这里所谓“走到本身语言系统之外”,“审视社会背景”等等,强调的其实就是文化背景,只有关注不同的文化背景,才能认识和把握“言辞行为中的许多规律性”,这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预科英语的教与学应当是有启发意义的。教师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有所了解,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当遇到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集团与社区文化时,如何理解这种不同的文化,能否将自己的文化对象化,这是一种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师所必需的。“我们对其他文化了解得越多,对文化过程的理解就越深刻,就更能找到更多的美好的、有意义的、有效益的东西。[6](P.348)”教师只有具有一种对他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能够倾听一切文化群体的需要,才可能在教育中不忽视或埋没任何一个人,为各民族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环境。

四、结语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殊背景, 决定了预科学生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更为复杂的局面,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利因素的影响较为突出。但是应当看到,民族预科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业已具备母语和汉语的真实体验,有的学生还曾有过初级教育时期的“双语”学习经历。因此,他们既熟悉本族语文化,又有汉语文化的基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多元文化背景基础有助于民族学生在语音、句法、语义篇章等方面进行多语言横向和纵向比较,通过对诸语言的学习比较,有意识地去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且还能培养主动接受目的语文化的意识,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文化语言基础。语言文化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通向语言学习成功的动力之源,一旦有了文化意识,就会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兴趣和信心,正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这一点对民族预科学生而言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论丛(第二辑)[C].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多元化 管理机制 “竞争性”教育

0 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途径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窄,大多面临的是就业、专接本、专转本、出国留学或其他情况,本科院校的学生可以直接工作、考研、考公务员以及出国留学等,就业的口径很宽,可选择性很强,因此,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和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差异性很大。加之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当前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需求与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使二者之间产生了差距。如何协调学生多元化的背景与就业工作的发展趋势成为当前的主要难题,本文选取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全国就业50强高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管学院的2013届毕业生进行分析,结合该校就业工作现状,力争通过学生生源构成、生源所在地区、工作单位的行业分布等方面进行综合比对,探索研究不同环境变革下学生对工作单位的具体选择标准。

1 构建完善的就业体系

该院已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为主的两级就业管理机制,就业工作主要从教育、管理、指导与服务四个方面开展,根据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合理安排相关活动的举办时间,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90后”的学生思维活跃,观点新颖,但对待个人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市场化的单位需求和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学生无法适应新时期下的择业环境,如何建立个人的自信和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成为当下学生面对的难题,多元化的背景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从侧面也在要求学校工作重点的转移,单纯的提供工作岗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构建一体化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成为高校当前亟需改进的重点,就业指导和服务逐渐成为就业的重心工作。

2 样本分析

2.1 样本概况 该院2013届毕业生共有13个班级,生源主要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自主单招毕业生以及对口单招毕业生三类构成,总计625名毕业生。其中工程造价292人,工程监理137人,建筑工程管理153人,房地产经营与估价42人,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该院毕业生仅有五位同学因个人原因(部分同学因就业单位需要学生取得毕业证书以后才能签订就业协议)未能及时就业,其他同学中477人参加工作,96人专接本,42人专转本,2人参军,2人参加“西部计划”(图1)。四个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工程造价99.3%,建筑工程管理为98%,工程监理100%,房地产经营与估价100%。

2.2 工作分析 针对2013届毕业生,该院主要从两个阶段开展就业工作:第一阶段,2012年10-12月,通过邀请企业、督促学生自己联系工作单位等方式先解决一部分同学的就业问题;第二阶段,2013年3-6月,该院学生在这个阶段都在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这本身就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考察的阶段,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可以让学生迅速做出去留的判断,另一方面,通过专场招聘会以及校企合作等手段为找不到单位的同学提供工作岗位。

从2012年11月开始,该院每周一汇总四个专业的协议签订情况,并于周二的学院例会进行数据的通报,图2为该院学生从2012年12月-2013年6月的协议签约情况,同时和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分析,2012届毕业生在第一学期签约数量较多,而2013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第二学期签约,同时,第二学期为该院大三学生的顶岗实习阶段,很多学生在返校时将协议带回上交,这也是导致2013届毕业生6月上交协议数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图2)。

图2 近两年毕业生签约情况对比

2.3 生源与工作单位性质分析 在统计2013届毕业生的同时,该院对应届毕业的生源也做了细致的分析,截止至2013年6月30日,该院共收到学生上交就业协议493份(部分专接本同学也上交了就业协议),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生源地的统计,我们可以对比2013届毕业生的签约工作省份和生源分布(表1),其中江苏省的毕业生较多,针对已交协议的同学,该院也充分分析了学生签约工作省份(图3)。(学生生源所在地总数据是625,学生签约省份主要针对上交协议的学生进行统计。)

由于该校地处江苏,所以江苏本地的毕业生较多,此类毕业生在就业时会充分考虑家庭等因素,最后选择还是留在江苏工作,同时,由于沿海地区建筑施工业相对而言比较发达,中西部省份城市的学生在毕业后更愿意先在沿海城市工作几年再回老家,因此,该院大部分毕业生最终的签约单位都分布在沿海省份。

图3 2013届毕业生的工作省份

由于该校的职业教育背景,这也加大了学生毕业时进入国有企业的难度,在2013届毕业生当中,只有24位同学进入了国有企业工作,大部分同学进入了民营企业。该院学生就业方式很多,大部分同学都是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少部分会选择自主创业或者其他灵活就业的方式。

3 结语

多元化背景下的学生就业工作形势将会越来越复杂,要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设置专业,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和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学生就业工作并不只是从学生大三时才开展,这是一个长效性的工作,相关的创业指导、就业指导课必不可少。学校和学院层面还要构建完善的就业指标评估体系,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充分拓展就业市场并加强对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

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工作团队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成长,就业工作团队不仅仅要胜任当前的就业工作,还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深入学生群体当中,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管理和指导举措,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工作效率。学生就业工作一方面需要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全院所有老师的参与,基础性的工作同样不可小觑。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新的信息和动态,加强对学生的“竞争性”教育,从而为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做好铺垫,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不仅能够好就业,而且能够就业好。

参考文献:

[1]戴勇.不断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2]李红.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工作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9).

第7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 英语教学 思考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民族复兴运动的产物。寻求多元文化教育的学校,立足于文化多元主义,以提高民族、种族意识的课程为特色,引进双语教学,向学生传授弱势族群的历史与文化。可见,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教育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教学形式,更是一种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多元文化主张各种各样出身和族裔的人,都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自由地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维护整个国家的一体化——团结、统—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全部教育环境,使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的文化,各民族学生在其中享有平等和学术公平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育中必须面对这些事实,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我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双语教学具有跨文化性、民族性、平等性、差异性和生成性等特点。

一、双语教学的跨文化性

双语教学不同于单语教学,单语教学以一种语言为媒介,对学生主要实施一元文化的教育。双语教学则以两种语言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其目的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懂得两种不同语言的人,而且还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与两种语言相关联的跨文化人。语言与文化既有密切的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语言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个方面,并非文化的全部。双语教学中,学生在习得—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习得这—民族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传统。所以,双语教学具有跨文化的特性。

二、双语教学的民族性

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知识和经验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人类的语言非常复杂,语言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如母语、双语等。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主要是少数民族自身的母语与第二语言——汉语的双语;汉族的双语是汉语与外语的双语;美国人的双研是英语与西班牙语或法语或其他别的语言的双语。任何—个民族实施双语教学,都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这就使双语教学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可以说,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

三、双语教学的平等性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场为提高一系列不同文化和不同种族的教育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教育改革运动。双话教学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必然要打上教育平等的烙印,体现出平等性的特点。其表现为:双语教学中两种成两种以上的语言是一种共生共在的关系,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用语是平等的,不存在主次之分。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双语言的学习,而且是两种教学用语的使用,即要使双语教学充分显示其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性质及语言价值,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四、双语教学的差异性

双语教学虽然具有平等性,但也存在差异性。首先,两种教学用语在时间分配上具有差异性。在双语教学活动中,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如果两种教学用语平均用力,将会使教师无所适从,使双语教学陷入歧途。这就要求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两种教学用语。其次,双语教学方式具有差异性。我国双语教学难以整齐划一,不可能采用一种教学方式。从全国范围看,民族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民族教育内部,各地各民族又各有其特点,因而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保持民族间的文化差别,并使各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化,通过双语数学的课程设计反映其价值体系。

五、双语教学的生成性

双语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两种语言知识建构、能力发展以及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个性张扬和精神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突破原来单一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建构新的知识,生成新的意义,培养和形成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精神与理念。双语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客观文本的解读过程,而是师生双方利用两种语言进行对话、交流、理解和意义的生成过程。意义不是从文本中直接显不出来的,而是从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创造出来的。

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助于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才能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文化教学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跨文化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西方文化的导入,应把握好异域文化知识融入教学的特点原则,其最高境界是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如果一位英语教师能意识到英语本族语人说话时的文化内涵,那就更容易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帮助学生将本民族文化和别国文化相比较,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多元文化教育要在英语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实施,应树立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信念,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各种文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我们的英语教学需要文化教育,因为学生阶段正处在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只要教师在无形之中加以引导和传授文化教育意识,就会触及学生的“文化神经”,在潜移默化中,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