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德育原则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07-16 08:24:31

序论:在您撰写德育原则基本要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德育原则基本要求

第1篇

针对在谈心过程中少数党员不同程度存在的亮出问题怕丑、触及思想怕痛、解剖自己怕严的“三怕”现象。特明确以下谈心活动的基本要求:

在谈心的范围上坚持“四必谈”:同级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必须谈、有直接分管关系的上下级之间必须谈、对自己有看法有分歧的同志必须谈、与党员及群众必须谈。

在谈心的内容上坚持“六谈六不谈”:谈党性原则不谈个人面子,谈党规党纪不谈私人关系,谈缺点错误不谈功劳成绩,谈主观原因不谈客观原因,谈要害问题不谈细枝末节,谈真话实话不谈空话套话。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口语修辞 基本原则 要求

0 引言

口语表达能力是大学生职业通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实用口语能力的培养现正得到举国上下日益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口语能力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普通话的推广,语法知识的普及等,其中对大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有直接关联和影响的就是口语修辞的语用养成,笔者在此主要想谈谈大学生口语修辞时要注意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 口语修辞的基本原则

1.1 码本共通的原则 码本共通的原则是一切修辞活动所应当遵守的前提。话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发话人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组织成一定的话语,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受话人,受话人依据发话人的话语和特定语境来理解发话人所表达的意思,并按一定的规则作出相应的反馈,这是一个基本的交际过程。

这个过程从信息论角度看,具有编码、发送、接收、解码、反馈等环节。图示如下:

编码,是发话人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组织成内部言语,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腹稿”。它是一种语言心理行为,心理语言学称之为“语言计划的制订”。编码是话语交际的重要基础,编码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话语交际的效果。编码关键有三:一是语码组织要合“法”(语言组织规则),二是语体选择要合“情”(语境),三是信息定量要适度(既不能不足,又不要冗余)。

发送,就是指发话人将内部言语用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输出去,等待受话人接收。在此过程中,内部言语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即语言或文字,也就是指通常意义上的“说”或“写”。在话语交际中,发送是一种将生理转化为心理的运动。

接收,就是指受话人获取发话人话语信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受话人要通过感官器官来获取信号,即传输出来的语言或文字。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听”或者“读”。

解码,就是指受话人将获取的信号加以处理的过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解”。

反馈,就是发话人根据自己对发话人所表达的意义的理解,以一定的方式向发话人回应,让发话人感知。反馈的方式,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或用话语回应,或借助表情、点头、手势等副语言形式示意,也可以通过实施发话人所要求的行动作出反应。反馈标志着一个基本的话语交际过程的完成。

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关键在于“编码”与“解码”所使用的“码本”是共享的。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只有发话人和受话人头脑中储存有共同的码本――语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时,才能对句子的社会文化意义做出适切的解释。

例如,几名中国学生邀请一位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到家吃饭,中间一名中国学生说了句“方便一下”。外国学生大为不解,同座的中国学生告诉他这是去厕所的意思,该留学生便记住了。一次,一名女同学来借书,希望在他方便的时候来,这位留学生当即拒接, “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来,但就是我方便的时候不能来”。还把服务行业常见语“为顾客提供方便”,理解为向顾客提供上厕所服务,一时成为笑谈。

这是一个不能根据码本互通原则去调整言语进行修辞的典型例子。中国语言的多理解性在实际交际交际中产生了歧义,没有达到交际目的。

1.2 角色认同原则 要想用语规范得体,达到修辞目的,就需要行为主体准确定位,不仅要对自身定位,还要分清交际对象,即言语交际中话语的接受者,对其准确定位。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主体对交际双方的角色定位必须获得交际对象的认可,否则交际活动便无法顺利进行。

1.3 合作原则 所谓合作原则,就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为了保证交流的持续性而遵守的一系列准则。

1.4 关联原则 关联原则是指说话时,说话人的内容必须要围绕谈话主题,不能偏题。

例如《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薛蟠的酒令前两句是: “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钻出个大马猴。”第三句却是:“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前两句话已经创造出一个粗俗的格调,第三句太文雅就搭配不上。于是: “众人听了,都惊异道:‘这句话何其太雅!’”众人的惊异就是对其上下文语境不相关联的强烈反应。

这也是言语的关联原则的体现。

1.5 得体原则 修辞的目的就是通过语言的组织与整合,从而使意思的表达更加准确完整。为了使语言的运用更加恰当,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运用语言形式时必须要考虑其是否得体、准确、规范,是否符合语境、社交礼仪、文化观念以及双方审美倾向,所含的信息是否真实、适量。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得遵循一个原则――得体原则。修辞运用要得体和规范,说话时要注意说话对象和语境,有时可以典雅一些,有时口语化反而更加合适。

修辞好比穿衣,人分高矮胖瘦,衣服讲求合身;年分四季,衣服要合时令;总之是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

1.6 收效原则 它是言语交际中修辞层面的最高原则。任何修辞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意图,都要寻求一定的效果。

2 修辞的基本要求

第3篇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英语翻译是涉及到口译、笔译等方面的宽领域、广范围的纷繁复杂的英译范畴。英语笔译方向一般分为图书、报刊等书籍类型的书面语形式的笔译;英语口译则体现在口头表达方面语言转换和表达。然而,口译中依据要求语言转换的速度和表达的准确,按照具体口译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具有不同形式的口译内容和任务。其中,同声传译是口译中时间限制最大、要求反应和语言转换速度最快、翻译任务最为困难的一种。同声传译译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殊素养,遵循基本原则,在口译中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将能力和源语听辨瞬间转换为目的语,为重要翻译会议和内容流露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 :英语翻译;同声传译;素养及原则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65-01

收稿日期:2015-02-18

作者简介:姜仁基(1991-),男,辽宁东港人,本科在读,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方向)。

一、英语翻译中同声传译简述

同声传译是一种高难度的语际转换,它受到时间的严格控制,需要在特定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语言的准确翻译,这就要求同声传译译员在源语讲话发生的同时,必须借助现有的较为确定的相应主题概念在头脑中迅速形成源语信息的猜测、理解和短时记忆,在大脑对源语的反应过程中将源语转换为场合适宜可广泛使用的语言。另外,同声传译也是对目的语的迅速重新组织和表达,对源语加以监听和目的语转换的修正,源语同步翻译为目的语。同声传译又叫同步口译,是口译中要求极高的一种。同声传译是口译翻译的高级形态,是口译领域的高级阶段,要求口译员具备特殊适用的较高素养,尤其在国际间涉及的商务或经济外交等会议上,同传译员必须拥有闪电般思维和卓越的翻译技巧和能力,才能完成互相重叠、交叉或影响的多重任务,否则,很容易造成大脑能量的短缺和神经注意力集中困难的情况,从而导致听辨源语与说出目的语之间的不同步,这种并行不悖的境地会极大的干扰同声传译工作任务完成的最终效果。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趋势不断上涨,故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趋频繁,许多重要的国际商务外交会议也较多的国内举行。因此,在国际和国内同声传译译员的需求迅速提高,市场反应热烈。旺盛的同声传译译员需求为国内外高标准、高素质的译员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国越来越积极致力于专业的高素质同声传译员的重点培养,以实现国际间贸易交易的顺畅和对外交往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同声传译译员具备的基本素养

1. 坚实的双语能力和较好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同传译员在原则上应该是对语言反应敏感的特殊类型。

具有操作性极强的外语和母语两种语言的捕捉能力和对新生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观察兴趣。同声传译译员完成工作的基本条件应该在于平时语言积累功底,只有语言功底足够坚实和涉及面广泛才能胜任此项繁重工作。依据紧随其后的发言时间要求,在拥有坚实语言储备外,同传译员还应具备较强的口头语言转换和表达能力。讲话速度应该控制在每分钟250 字,这种语速高于一般人发言的语速100 字。在讲话过程中,同传译员的要求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语言吐字发音清晰准确,语调流畅自然、表达干净、利落。

2. 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声传译的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环境、科技等诸多领域,加之初译的译员会由于心理素质欠缺而导致翻译时出现心慌、嘴紧的情况,即使是较为熟悉的内容也可能在翻译中频频出错。因此,同传译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成工作的重要方面,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是必要的,情绪控制是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有效方法,无论面临任何复杂情况,首先必须保持镇定。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状态的调整影响翻译的理解程度和质量。

3. 团队合作意识

同声传译需要专门的工团队,一般2-3 人,每人平均分配20 分钟的工作时间,以及时间标准进行轮流翻译。翻译团队的和谐配合是翻译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石。

(1)分工阶段根据各译员的优势分布工作,以实现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2)准备工作需要加强沟通以节省时间,提高翻译准备工作效率。(2)在每20 分钟交换的翻译中,暂时休息的译员应该尽力做好在线译员辅助工作,辅助内容包括笔记记录和清除干扰等任务。

三、同声传译翻译的基本原则

1. 随时调整:调整是同声翻译的重要环节,是语言获得和语言输入的校译过程,需要译员对于接收的新语言信息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翻译过程中迅速完成纠正错译和补充漏译的工作任务,实现翻译的高质量完成。

英语“I went to holiday for a seminar at 10 yesterday。”如果依照顺句驱动的原则,就翻译成:“我去假日酒店/ 参加会议/ 在十点/ 昨天。”这样的翻译是不符合翻译目的语的语言语法要求的,所以必须进行调整,所以这句应该翻译成:“昨天上午十点,我去假日酒店参加会议。”

2. 适度超前:“适度超前”是针对翻译过程的“预测”推知而言的。需要在源语信息尚不完整时,译员根据上下内容和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超前翻译”,达到同步翻译目的。例如在翻译到please allow me to be on behalf of 时根据语言表达的具体要求和模式,可以很快的推知和预测其翻译,看到on behalf of 即可完成“我谨代表……”的翻译。

参考文献:

[1] 张文, 韩常慧. 口译理论研究[M]. 科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①道德发展论;②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①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②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③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①认知模式的缺陷;②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2.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①设身处地。②证明规则。③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①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②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3.在中小学德育中如何奖惩教育法?

    (1)奖惩教育法,即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和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奖惩教育法包括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等方式。

    (2)运用奖惩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

    第二,目的明确,具体有度。

    第三,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第四,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4.在中小学德育中如何运用榜样(示范)法?

    (1)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2)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第5篇

1.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什么是教育;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主观的吗;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明确理解和处理好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社会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素养;义务教育的含义;怎样加深理解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2.教学工作

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什么是课程;课程设计工作包括什么内容;编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环节;什么是教学原则;科学性知识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什么是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班级上课制及其优点;课的类型及其结构;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备课的方法;学生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国际教学改革的趋势。

3.德育工作

德育的概念;道德与思维;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原则的概念;正面疏导为主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德育工作的途径;德育常用的主要方法。

4.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职责;班主任主要工作及其方法。

5.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意义;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任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内容;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形式;组织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方法。

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

1.学习概论

学习的含义及其三个要点;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的迁移。

2.知识的学习

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概念形成概念同化;解决问题与创造性的含义;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提高知识保持效果的重要条件;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因素。

3.技能的学习

什么是技能;技能的种类;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及有效方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练习的条件。

4.品德及其形成

品德的定义和品德的构成;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与条件;自我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

5.教师的心理

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形成“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6篇

关键词:德育;个性社会化;协调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64-02

一、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目前,在实现德育的基本目标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从社会根本要求出发,作为德育第一目标而确立的德育观,把人的社会属性置于首位,按照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强调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共性要求。另一种则是从个人本位主义作为培养目标而确立的德育观,强调社会、社会群体要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强调人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由此带来的发展上的个性化选择。这两种德育观从根本上说,都是认为社会、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基本要求是相互对立的。当强调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社会要求时,必须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无条件服从,受教育的个体在社会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统一模式中形成,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必须实现统一,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从内容到实质的与社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统一,不能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往往致使受教育者思想意识中,为社会服务意识减弱,甚至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基本道德滑坡。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看,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主动进取和富有创造性精神的人,培养主动进取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须确保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人的个体发展必须置于社会的背景之下,才能体现出它的根本价值,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和发展人的自身。个体为社会服务和个性全面发展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由此,可以明确德育责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应该协调统一的,可以同时对人和社会发展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德育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是要在承认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前提下,鼓励培养其良好的个性素质,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才能,鼓励培养其良好的个性素质同时,不意味着不纠正其偏差的个性。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才能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发展需求也要有效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全面发展。

二、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基本途径

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基本途径包括,要坚持以培育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才能为基本导向,充实德育的基本内涵。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发展不是消灭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是要在承认上述差别的基础上,鼓励每个人从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出发,充分发展人的思想素质和独立才能,使受教育者充分地提高其思想素质和独立才能,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社会群体必须尽可能地营造一个适合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德育环境,在坚持社会、社会群体思想原则、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前提下,不断充实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内涵,营造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统一的德育模式。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改革现有的德育模式,要把德育的功能放在促进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的结合点上,明确时展对于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要将社会要达到的基本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发展方向相结合。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个体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提出具体目标、具体要求,符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要求的,调动受教育者为实现这一基本要求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一基本目标必须明确、清晰,并且是唯一的,在此基础上,要注意教育情感与接受情感的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要求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具体发展要求良性互动,奠定坚实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情感基础。必须尊重个体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差异,重视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具体过程。人的个性差异还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各个方面,在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具体过程中,每个人对自身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发展要求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差异。必须承认和重视这种个性差异,从不同受教育者各自特点出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下,按照受教育者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发展要求,发现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独特领域,发现自我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的价值,在差异中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

充分发掘个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潜力。在德育过程中,社会和社会群体、受教育者、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要素,社会、社会群体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关键因素。坚持德育中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不仅体现在受教育者在实现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自我实现的能力,增强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主动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信息之后,都有一个经过知、情、信、义、行的内化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任何外部强制性的措施,都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要求内化为个体素质。这就要求社会、社会群体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激励的内在机制,激发受教育者自我进步的信心和能力。这种自我激励与约束的内在机制,包括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只有充分激发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能动的受教育主体,实现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社会基本要求,与受教育者自我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有机结合。

在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环境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环境影响力是受教育者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就要求社会环境必须营造好的氛围陶冶学生。社会、社会群体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对所传授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接受,不能忽略社会环境因素在其中所能起的作用。良好的德育效果取得不仅在于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显示出教育的力度,还在于教育者的个性所产生的教育力量。当社会和社会群体、社会环境有机融为一体时,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力。社会环境要营造出这样的教育氛围,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丰富的情感、果断的意志、开拓创新的精神,显示社会、社会群体对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影响力。社会、社会群体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还体现在受教育者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信息的自觉主动的内化与现有思想品德素质外显的统一过程,受教育者在现实的亲身感受中,把握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将权利与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要求融合在社会之中,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有机的谐调统一。

三、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基本目标

第7篇

一、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内涵

班级德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社会学角度看,班级是社会的缩影,要使班级这个微型社会真正成为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就必须注重学生在班级教育活动尤其是班级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我们所要构建的主体性班级德育,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以现代学生观、教育目的观、教育过程观为导向,改革传统班级德育中教师主宰、着重说教及靠外压式环境控制等弊端,通过优化的教育途径、策略及民主、开放、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强调激励、参与、内化的教育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作为班级德育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班级德育活动中,由此强化主体意识,弘扬主体精神,实现道德内化,开发创造潜能,体验自我价值,实现价值共享,从而为日后道德品质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全员参与原则

每个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都有参与教育活动的权利,因此主体性班级德育必须坚持全员参与原则。这个原则要求班级德育活动的参与者并非仅是教师及少数班队干部,而是全体学生,包括各层次学生。只有坚持全员参与原则,让各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班级德育活动中,去体验各种角色,发现自我价值,增强自理自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才能体现现代德育的本质特征,才符合构建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二)全方位激励原则

期望学生追求并获得自主发展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一个价值取向,而只有通过全方位激励,把这一价值取向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使之主动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才能最终转变为价值现实。因此,主体性班级德育必须重视激励手段,通过期待激励、目标激励、赏识激励、表彰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及他励、自励和互励等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各种德育活动的欲望及自信,使之奋发进取,自觉去实现道德内化,开发自我潜能,发展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个性。

(三)双主体互动原则

在班级德育活动中,师生都作为主体参与其中。从“导”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客体。教师作为“导”一方的主体,理应调动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也理应调动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投入到德育活动中。师生之间并非相互排斥,此消彼长的对抗关系,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因此,只有坚持双主体互动原则,才能营造一种有利于强化师生双方自主参与热情的氛围,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班级德育的整体效益。

(四)人境交融原则

实施主体性班级德育,还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其思维,激荡其心灵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身心融入其中,成为活动情境的一部分。只有实现人境交融,才能使活动内容与活动参与者、师与生、学与用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才能激发起学生乐学心理和自主参与德育活动的内动力。

三、主体性班级德育的操作策略

主体性班级德育的操作策略涉及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各种德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一)让学生自主参与良好班风建设

班风是经过全体师生努力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貌。让学生自主参与良好班风建设,是主体性班级德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有利于班集体形成自强进取、崇善求美、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1.确定班风标准。班风标准通常用几个至10多个字简要而明确地概括出来(跟校风标准相似)。为使全班学生明确、认同班风标准,自觉遵循其要求,班风标准应由全班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参与研究确定。班主任应联系本校的基本要求和本班现状,向学生提出制定班风标准的基本要求(包括体现本班的班风特点和实现本班的价值期望),让各小组学生据此研究有关班风标准的文字表达,然后向班委递交班风标准设计方案。班主任与班委协同对各小组递交的班风标准设计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修改或综合,最后概括成本班的班风标准。班风标准确定下来后,以凸体字贴在黑板上方墙壁上,或以统一规格挂在教室门外的墙壁上,作为全班师生共同遵守的思想行为准则。

2.制定个性化班规。所谓个性化班规,即依据本班的班风特点,本班学生总体上的思想行为发展水平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多数学生思想行为的“最近发展区”及其对本班建设的价值要求的班级规则。由于班规需要学生认同、接受并遵守,因此必须由学生自主参与制定。班主任应向学生说明班规的基本内涵、作用及制定班规的基本要求,并指出学生参与班规制定的意义,然后让各小组学生分别联系本班现实情况进行研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班委依据各小组意见,逐项逐条研究制定出新的班规(讨论稿),上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和班委把班规讨论稿再加以研究、整理、修改和综合,最后制定出更符合本班实际,更有可行性的班规。

3.强化正确舆论导向。正确舆论导向有利于将班内舆论主流引导到正确的思想轨道上来。为此,教师应通过讲授、播放影视、录像、录音、讨论等形式,将有关规范要求深入浅出地教育学生;或从学生实际出发,对班内舆论冲突的焦点进行思想、理论上的疏导,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以有关规范要求为判断、评价的标准,努力形成健康的舆论主流,同时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激发学生崇善求美的热情及批评抵制歪风邪气的勇气。

4.参与各级评价。班主任应引导学生依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班规及学校有关管理条例,参与到各级评价活动之中,以发展道德评判能力。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途径有:一是让学生个体、各小组、各班委成员对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二是让学生对小组长、班委成员的表现和工作绩效作出客观评价;三是班委对各小组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四是设置“老师,我对您说”专栏,让学生借此对教师某方面的工作或表现作出客观评价。

(二)让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德育活动

活动是外部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道德素质的中介。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因此,要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不能仅靠教师的说教灌输,而必须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的各种德育活动中去,使之从中联系生活世界,加强实践体验,实现道德内化,开发主体潜能,体现自我价值。主体性班级德育倡导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以下几类班级德育活动中去。

1.爱国主义教育活动。①学校团委与少先队大队可协同组织以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让学生从中了解祖国(家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或学习英模人物为国为乡无私奉献的精神。②让学生分别从报刊、画报、图书、网站搜集有关国情及祖国(家乡)新貌的资料和图片,或自拍彩照,由班委、年级组或学校团委和少先队大队加以整理和剪辑,然后登载在校刊、墙报栏或宣传栏里,还可举办“祖国(家乡)新貌图片展”。③让学生参加并组织以歌颂祖国(家乡)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以各种表演形式抒发爱国爱乡情怀。④年级组与学校团委或少年队大队可协同组织并让班级学生参与策划旨在了解国情或考察祖国山河的考察性活动,以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怀、强国信念、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2.理想前途教育。学校团委或少先队大队可与校方协同组织以理想前途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或由年级组或班委组织以“如何走上学业成功之路”、“少年如何当自强”等为主题的讨论或辩论会;或由年级组与学校团体或少先队大队组织以“我的理想”之类为主题的演讲评比活动,授予优胜者“小演说家”的称号,旨在为学生抒情表志、表现自我提供舞台。也可让学生自发组织采访一些失业或下岗工人,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少年期是否自强奋发,刻苦学习,关乎日后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存;或采访在学业或事业上的成功者,旨在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学业还是事业的成功,既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别人赐予,而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3.文明规范养成教育。除了引导学生参与“班风标准”、“个性化班规”的设计和制定及形成正确舆论主流的活动外,学校团委或少先队大队还可组织“文明规范之星”评比活动。学校还可组织文明规范教育主题活动,如“礼仪大比武”、“看谁打扮美、雅、洁”、“角色体验”、“规范案例辩论会”等,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明确要求,明辨是非,获得体验,从而实现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