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能源经济专业范文

时间:2023-07-16 08:24:24

序论:在您撰写新能源经济专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能源经济专业

第1篇

多元智能理论由哈佛大学教育专家加德纳教授1983年提出,该理论一直被教育界认为经典丰富了现代素质教育理论,拓展了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思路。加德纳认为人类具有九种智能,包括语言能力、数学能力、运动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交往能力、自我评估能力,观察能力和存在能力,这些能力之间想到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和性格的养成。每个人这九种能力也各不相同,差异性明显。如何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了解学生的差异性,从九个不同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九个方面的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合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就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开发各个方面的智能。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计算机相关专业是创新性、知识更新性最快的学科之一,但最近几年却出现了一种现象,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最大,但相对应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却找不到工作。大部分企业因为计算机技术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人才的急速短缺。但也因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够,或创新能力缺乏找不到工作。这就要求各大高职院校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服务意识增加。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无法融入到研究环境中去,也不能参与导师或社会组织机构的科研任务中去,甚至实践教学环节任务也没有与企业关联,只是做些简单的,创新意识不够的小任务。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创新环境的建设,建议大量的实践实验基地,鼓励学生和教师与企业相结合,创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应该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程中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发挥个人才能创新授课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课程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鼓励学生发挥个人观点。在讲授课程时,启发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某任务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特点,对于实践性强难度适中的内容,安排学生自学,并结合具体任务内容设置若干讨论问题,然后在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在抽几位同学向全班展示和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最终老师在一旁在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汇总,并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点评。这样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思索的能力,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还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以及锻炼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开展多元化实验教学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要求,在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性,在对实验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和改进,在课程开展的实际工作中要减少设置验证性实验,对于选择的实验内容一定要三思定夺,不可轻易草率的决定,要提高设计性实验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验的比重,实验中注重让学生参与其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在一学期的课程中,除了安排一些教学活动要求的必做实验外,更多的还是需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可以进一步在设置一些和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课外拓展实验,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的才干。另外一个方面,对于课外,要将实验室开放给学生们,让他们得到自主独立实验的机会,从而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对于学习综合能力不一样的学生也要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实验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多给他们在校参与培训的机会;对于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他们组织到企业基地去实训,这样能够快速帮助学生找准自我突破点,实现学习能力上的提高。当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校内的锻炼中有所提高的时候,在安排他们去下一档次实践,最终使所有学生能力都得到提升。

(三)拓宽多元化创新活动活跃学生创新视野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高职院校较多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们都参与到全国竞赛中去,提高这些竞赛,学生参与其中,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对于不足之处在加以巩固和优化,引导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师有关的科研项目中去,让学生渐渐的了解科研项目的展开和工作方法,基于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快速积累相关经验,拓展自我思维,创新思路,不断增强自我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非经济因素;实践教学

1.引言

财经类院校是以经管类专业为主、理工类专业为辅的一类特殊院校,在理工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或多或少地融入了部分经管特色,与理工类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的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出现了微妙的差异。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和科技部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广大高校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成为了创新队伍的主力军。财经类院校的工科专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开始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贵州财经大学是贵州省唯一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财经类大学,从2013年开始积极参与省教育厅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围绕比赛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从参赛情况和比赛结果来看,作为贵州财经大学开办较早的工科专业的软件工程,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较差,比赛作品的创新思想较为落后,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与其它高校的同专业的作品相比,完全出乎意料。

2.因素分析

从2013年和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统计数据来看,参加2013年比赛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是2010级的学生,全班三十多人,报名参加比赛的学生只有四人,参赛率为12.5%左右,而2014年的比赛以2011级学生为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没有参加比赛,参赛率为0。通过这组简单的数据折射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断层,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奖励积极参赛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等。然而,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去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非经济因素更为重要。

(1)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的,技能尤为重要,而技能的培养是在日常教学中必须保证足够的课时数的。纵观软件工程专业六届学生的培养方案,出现以下两个影响技能培养的明显特点。第一,专业课开设时间较晚。专业课一般都是在大三时才开设的,大一、大二主要开设的是专业基础课,且课程数量较少,更多的是一些通识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在大一、大二对所学专业方向并不熟悉,缺乏敏锐的观察力。第二,技能培养的课程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专业限选课的课时量安排较少,致使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比较困难的抉择,如果深入讲解,则在规定的课时量中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则讲解就非常肤浅,造成学生囫囵吞枣,不知所措。例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基于该网络的创新应用不断涌现,这些应用程序大部分是采用JAVA语言开发的。众所周知,作为一门完整的语言体系,JAVA语言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庞大的。而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JAVA程序设计只设置了48个课时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多年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在此课时量范围内,只能完成JAVA语言的语法知识的讲解及应用,而对其高级应用,如Applet、Swing和JDBC的应用则难以完成。

(2)全局概念的任课教师缺乏

培养方案作为一个系统,内部包含的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是不容忽视的。而由于师资队伍理论、技术的缺陷使得本来是前后连贯的课程因为任课教师的主管选择而造成了前后课程之间知识的断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培养的连贯性,致使学生在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中由于知识的缺乏而难以满足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在前后关联的两门课JAVA程序设计和J2EE中安排了另一门课程动态网站设计。动态网站设计采用的平台选择性较大,大部分任课教师会选择理解较为简单的作为这门课的主要实现手段来讲解。而J2EE是以JSP作为视图展现技术手段,和JSP之间的基本结构和语法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J2EE的教学任务,从而减少了J2EE相关框架知识讲授和应用培养的时间。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学校层面上要彻底改变前两个因素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甚至会给学校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纵观软件工程专业六届学生的学习情况,绝大部分学生课后的生活主要是在忙于各种非学习型的生活,如游戏、学生会活动,课后时间用于学习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不到10%,其中用于自主学习新知识、提高个人能力的学生所占比率不到5%,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差。据调查,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本专业未来的前景并不明了,甚至出现了很多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学习的主要是其它专业热门的技能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证券期货从业资格证考试。

(4)专业辅导员稀缺

目前,贵州财经大学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参差不齐,辅导员的作用主要侧重于思想教育。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大部分是依赖于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待发掘的。因此,平时学生与辅导员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由于辅导员自身专业与所负责的班级专业差别较大,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困难,仅从形式上按照学校的通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参与学生的水平或者作品事先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

(5)创新意识差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引导,将创新意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纵观六届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在整个大学学期期间并没有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创新能力对于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每天的学习就是在任课老师传统式的教学中浑浑噩噩地度过的,创新动力源泉枯竭。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自身因素,二是任课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基本理论不扎实,其掌握的知识只能限于简单的应用,一旦应用领域拓展或者发生重大变化后,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让其对变化后的应用的理解进行升华,也就没能达到创新的要求。任课教师因素则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传授的知识或者技能掌握不够全面,仅仅从基本理论知识入手,对所讲授的知识不能结合实际的创新应用案例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只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

教师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目前,从全国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发现,综合实训是提高学生整体技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综合实训设计的案例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提高的程度。在贵州财经大学,综合实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式,即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时由校外企业承担,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毕业设计就成为了大学毕业前检验学生整体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从已经毕业了的三届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来看,具有创新性的题目所占比例不到10%,其余的都是重复网上可以查找到的资源,无法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去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

3.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四个非经济因素,在不增加学校经济负担的前提下,经过局部调整和试验后,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对培养方案作出适当调整。从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以来的六年教学课程安排的统计情况来看,培养方案中的30%的专业限选课并没有开设。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一定课时量的专业限选课,因此,可以将这部分长期没有开设的专业限选课剔除,而将一直开设但认可教师明显感到课时不够的专业限选课的课时量从一个学期延长为两个学期,为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供充足的课时保障。

第二,前后关联的课程尽量采用相互关联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将学生前后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整合,减少后续课程的教学压力。作为财经类院校中比较有特色的工科专业,软件工程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选择性较多,前后所学知识或者工具体系过于庞大,将会占据学生大量的课后学习时间,从而减少了课后用于打造创新能力的学习时间。

第三,在学生中开设学习兴趣小组,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生科研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将这类兴趣小组纳入到课外素质学分计算中,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既达到了丰富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又能在学业上得到肯定。

第四,从专业教师队伍中选取部分优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专业辅导员,就本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向学生传达,并能从广大学生中发掘一批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引导,教授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并从基本技能中进一步升华为创新能力。专业辅导员的日常辅导按照某种比例折合为年终考核工作量,这样既达到了专业引导的目的,又不增加相关部门的经费开支。

第五,针对教师因素造成的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环节,建议在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上安排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检测力度,如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开题前,必须对教师或者学生提供的题目进行论证,强调创新性的权重,对于简单地重复或者加工网上可以查找到的现成资源,不准予开题,从而为低年级的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打下烙印,没有创新性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难以过关的。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间断性地实施。

4.结束语

贵州财经大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在消除经济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不断改革培养方案和教学范式,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锻造新时期的儒魂商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吴淑芳.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D].上海:滑动师范大学,2013.

[2] 任炀.本科生导师支持行为对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第3篇

 

1 飞思卡尔大赛简介

 

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6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进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该竞赛是以智能汽车为竞赛平台的多学科专业交叉的创意性科技竞赛,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其指导思想是“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是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的协办方,从2006年首届举办以来。到现在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不仅得到了各方领导的支持,如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张尧学司长及理工处领导、飞思卡尔公司领导等,也得到了各高校师生的高度评价,已发展成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余所高校广泛参与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2008年第三届被教育部批准列入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中9个科技人文竞赛之一,2009年第四届被邀申请列入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2010年第四届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列为2010年大学生竞赛资助项目。

 

该竞赛与已举办的教育部4大专业竞赛不同,是以迅猛发展的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意性比赛,比赛融科学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对进一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培养本科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博士生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竞赛由秘书处为各参赛队提供/购置规定范围内的标准硬、软件平台,竞赛过程包括理论设计、实际制作、整车调试、现场比赛等环节,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协同工作,初步体会一个工程性的研究开发项目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

 

竞赛在教育部高教司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的领导下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了八届,得到了全国绝大多数设有自动化类、仪器仪表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等专业高校的积极响应,2011年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中,全国共有1900余支队伍参赛,学生超过5700人,而全国因为该项赛事受益的学生超过30000人。

 

在近年来,民办院校对于智能车竞赛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民办院校师生通过此项赛事锻炼、学习,并为学院取得了优异成绩,进而提高了民办院校的声誉。

 

2 民办院校师生参与智能车竞赛的优点

 

①学生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涉猎综合多个专业的一个实际应用系统,开阔学习视野,加深对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体会和认识,获得新的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构建一专多能的平台;②通过理论与实践培训,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进而缩短研究生阶段的科研适应期;③学生通过参加智能车竞赛的锻炼,可在继续深造和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得到提高;④可以促进民办院校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让民办院校师生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动手操作,应用技能强;⑤在参与此项赛事的过程中,可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3 基于智能车大赛推动民办院校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的具体实施方案

 

在民办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基础验证型实验多、综合设计型实验少的局面,以及各种实验指标教师设计多、学生主动创新及分工合作少,大型实验与课程设计限定条件多、学生自主发挥独立思维余地少的问题。

 

综上所述,经过笔者总结近年来带队参赛的经验和教训,给出基于智能车大赛推动民办院校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的方案。

 

3.1 推进电类专业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紧密融合 在电类专业教学方面: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专业课教学中注重与实践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在电类专业实践方面:适当减少基础理论验证型实验,增加计算机仿真、综合设计型实验,合理配置实验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各种综合课程设计中,增加学生设计实验指标和计算的机会,以该项赛事为依托,提高电类专业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

 

3.2 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利用智能车等大学生竞赛,提高民办院校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和学生的参与度。可利用科技创新申报一些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项目,通过自行研制适合开设设计性、创新性的综合实验,作为实践活动的设备。让学生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技能,为后续实践、竞赛活动奠定基础。通过这些,可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并结合实践项目跨学科和专业的特点,使学生获得了一专多能的培养的机会,即实现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3.3 通过智能车等大学生竞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依托智能车竞赛以及其他大学生竞赛,面向电类等相关专业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构建:第一层,面向学院学生开设选修课和讲座,介绍当前科技前沿,培养科技兴趣;第二层,依托学校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选拔学生(已电类专业为主)参加创新训练以及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第三层,主要通过智能小车的研发、制作和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组织培训,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在今后可通过整体系统的培训,让学生深入了解竞赛的背景,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去参加竞赛,通过半年的智能车制作、调试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并获得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机会,最终在竞赛中检验自己的实践成果,寻找差距。

 

4 结语

 

在开展好智能车竞赛实践的前提下,将竞赛作为一个结合点嵌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推动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环节;同时加强电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争取在提高学生社会人文精神方面起一些推动作用,同时也期待探索某种符合国情、符合院情的民办院校大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推动对教学中较为脱离实际的培养模式的改革。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中职人才培养 国际商务专业

近年来,外经贸及相关行业的人才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严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在技能和素质上满足不了企业和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造成国际商务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也影响了办学的社会效益。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是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忽视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想把学生培养成通才、全才,结果是适得其反,学生毕业时觉得什么都会,却又什么都做不好。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多元合作,从而实现学生培养与就业“无缝对接”,不失为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1课程优设

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核心技能训练的方向,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提供保障。企业结合行业及自身实际向学校传递需求方信息,如岗位描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所需岗位人员数量等。校企双方在此基础上共同明确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接受的核心技能训练项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外经贸企业培养能胜任一线主要业务岗位的操作人员。学校要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双方沟通和研讨,秉承“合格+技能”的原则,共同商订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设置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有针对性地加大实训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使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达到最优化,指导人才培养。表1、表2是笔者对校企合作、优设课程培养的一些思考。

2师资互促

有了合理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还需有得力的执行者,教师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一环。校企合作,双方互享人力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一方面强化学校教师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意识,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人员发挥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特长进行演示指导。

2.1 学校教师“企业人员化”

一方面,学校可以经常邀请企业拥有业务经验丰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以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和学校专业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共享工作心得和专业资讯;企业人士可以和校方教学管理部门一起,强化专业教师“做中学,做中教”的新教学理念,摆脱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模式,这将有利于专业教师更好地推进对学生的核心技能训练。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由企业吸纳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业务岗位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能力,摒弃以往有理论无实践的“高空教学”。通过业务实践,有利于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灵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法的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演示法等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做”和“练”中训练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落实既定的教学目标。

2.2 企业人员“教师角色化”

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的进程中,企业人员主要是和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接触交流。通过和学校教师的教学交流与研讨,企业人员一方面能从中汲取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不断修正和规范实训指导或教学行为,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实施实训指导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效果;另一方面,能从长时间和学生接触的专业老师那里获知受教学生更多更全面的情况,结合自己对受教学生的了解,因人施教,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效果。

3模拟教学

校企合作,实现模拟教学,为学生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提供过程保障。

3.1 校企合作,共建技能教室,营造模拟教学氛围

学校可以在企业专业人士的帮助下,由校企双方共同筹建技能教室,实现环境模拟。技能教室中可以采用挂图(地图、进出口业务流程图、托收业务流程图、信用证业务流程图、主要港口分布图等)、资料集(学生可随时查找专业的有关资讯,如船公司信息、港口码头信息、物流公司信息、银行资讯、保险资讯、货物资讯等)、开辟角色教学区(如海关、商检局、港口、堆场、银行、保险公司、船公司、货代等)等方式来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使学生随时都置身于专业氛围之中,有利于模拟教学的开展。

3.2 校企合作,围绕专业核心技能项目开展模拟教学

校企双方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共同开发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并通过模拟教学来有效实施对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培养。表3是笔者对此课题的实践及思考:

4基地共建

校企合作,资源互补,共建校内外专业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提供设施和环境保障。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的完善能实现学校和企业在人才供求方面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即能成为企业相应岗位上的操作专员。

4.1 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企业可以吸纳安排专业教师及学生在企业相应岗位上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项目,企业派专业人士跟进学生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适时给予专业的指导,及时弥补校内教学因条件所限可能产生的缺漏,切实解决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这一问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全真的实践环境和机会,保证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有效实施。

4.2 校内实践实训基地

第5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湖南;两型社会;经济

本文为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立足环保节能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服务湖南“两型社会”的研究,批准号:2013BZZ173成果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2007年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正式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建设“两型社会”出发,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未来湖南汽车产业的重心。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未来保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竞争焦点和战略制高点。

1 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设置与“两型社会”发展间存在的问题

随着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导致了高职教育对这种快速发展的反映相对滞后。通过调查研究,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方面暴露出如下问题,(1)培养的部分人才滞后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2)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3)在专业设置上与区域经济转型脱节。(4)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要求不适应。(5)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技术结构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不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调整优化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紧密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不断促进自身的科学发展,为"两型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技能人才缺失的问题逐渐凸显,各地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稀少,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得不到重视。因此探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及路径,对推动湖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建设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服务湖南“两型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湖南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的缺失问题,,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接产业于2012年增设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也是湖南地区第一家开始此专业的高职院校,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建设该专业力求最大程度的服务湖南“两型社会”的发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高技能人才。

2.1 争取政府支持,优化办学环境

学院将积极争取湖南省政府及省教育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应用专业的支持,通过政府部门的指导、沟通与协调,调动相关资源优势在发展规划、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我们指导和政策倾斜,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应用性。同时积极争取对新专业加大财政投入,争取投入每年不少于100万元,重点用于新能源汽车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流的新能源教学实习基地。通过政府协调沟通湖南省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服务企业与我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培育良好的校企合作企业。

2.2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搭建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平台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现有的基础上再重点签约新能源生产、服务企业6—10个,采用理事会制度或董事会制度,实现校中厂、厂中校,实现学校和企业高度融合,将企业岗位需求与岗位标准直接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与企业签订定单培养或定向培养协议书,争取每年实现新能源汽车服务型人才定单培养人数不少于50人。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将生产车间和培训中心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场所。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

依托汽车学院成立新能源汽车教研室重点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三年内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电器电路、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新能源汽车商务等专任教师队伍6—8人,。对于新引进的教师要着重体现“三看”原则,一看第一学历专业,二看是否有企业工作经历,三看是否具备“双师”教师资格。做到严格把关,宁缺勿滥,保证人才培养工程质量。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有来自企业的高级技师,技术总监,有来自行业的高级工程师,高级管理者,企业和行业知名专家。保证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核心课程不少于核心课程总时数的50%。通过努力,力争三年内在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打造新能源汽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4 建设生产性实训中心

加强校内实训中心产业化的步伐,做到生产和实践一体化,将企业的管理的经营理念引入学校,将生产的任务引入课堂,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前校后厂”的实训中心建设模式。真正实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

2.5 积极推进课程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大力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认真分析工作岗位和学习领域,以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流程等作为情景载体,倡导多模式,多途径的课程达成模式的改革,打造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专业核心课程。

积极推进和鼓励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如采用“模块化教学”、“任务项目趋动法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等教学模式。采用“问题法”、“实践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操作再现法”等等学习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将培养学生素质和高技能应用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探索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的新模式,增加顶岗实习和灵活安排顶岗实习,不断改变实习方式,充分利用学生假期增加到企业锻炼的时间和接触生产一线的机会,同时针对不同的学习时段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增加实习的针对性,使教学真正体现“工学结合”。

2.6 瞄准就业市场需求,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

本着就业优先服务于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采用定单培养或定向培养的模式,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着力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争取每年定单培养的学生不少于50名。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学习期间,将根据市场发展的情况,大力开展就业和创业指导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新能源汽车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思考和积极探索自主创业之路,学院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积极帮助和扶持,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内涵。

鉴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将迎来大的发展,一批新兴的服务企业会不断涌现,我们将在保证重点,服务核心的前提下,积极为人才需求企业实行定向培养的方式,供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拓宽就业渠道,为促进新能源汽车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服务,确保学生专业对口就来率在98%以上。

2.7 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系

学院将在校企合作模式和机制上大胆创新和突破,与企业共同建立董事会,成立校企合作的理事会,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工程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校中企”、“企中校”。将与企业深度合作当作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同时也应该使企业感受到,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学院的努力给企业带来效益和发展的现实,推进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保证人才培养有强大的市场和生命力。学院将继续完善相关制度,鼓励更多的教师走进企业,也鼓励更多的企业走进学校。充实产学研合作教学内容,提升实训教学的档次,改进教学手段,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质量。做好以下几个对接:

1)制度对接 企业先于高职院校接受市场的挑战和检验,优秀企业制度的规范性、有效性、优越性已经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认同。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中必然要进行教学、行政事务管理,也必然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其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性,较普通高校更接近市场、更接近企业。因此,我院积极引入企业制度与自身的制度加以揉合和改造,创新制度管理理念,创造出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管理制度体系。

2)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和岗位对接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课程,是学校具体实施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和途径,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性,可以通过课程这个教育主要载体和途径来实现与企业对接。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在目前看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深入企业,了解一线企业对课程的需求,进行更为合理的专业设置。

3)校企人员互动对接 教师入企业锻炼。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业第一线,将下企业锻炼与老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绩效挂钩。选派专业带头人到相关企业进行较长时间顶岗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应用专业应用状况,了解企业人才标准,感受企业文化,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学校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的理论指导,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 结语

湖南“两型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为汽车行业的战略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较快增长态势,高职教育将进入发展模式转变、质量提升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新阶段。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兴起,不仅有利于解决新能源领域人才匮乏的严重问题,而且对于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薪酬低的状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以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和提高质量为主题,以示范性院校建设为引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体制制度为动力,强化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的专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高职教育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国海,王涓.区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的机制与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07.

[2] 郭伟.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下的高职教育[J]. 中国报业,2011.2.

[3] 马树超,范唯高.等职业教育十年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J].中国高等教育,2012.

第6篇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

一、引言

“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是“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之一,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及组合方式,其本质为依靠哪些要素、借助何种手段、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经济发展,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可能不太理想,主要问题并不是人们主观上的固守意识,而是需要充分的转变条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也应把握几个要点。

二、公司经营情况统计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钾肥供应企业,若以年产量为600万吨计算,可为国内供应氯化钾至少50年。以2016年度为例,营业收入达103.64亿元,同比下降4.76%,归属于上市公司的股东的净利润达3.41亿元,同比下降38.9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28亿元,同比增长169.41%。2016年一、二季度氯化钾实现收入39.29亿元,同比增长29.2%,氯化钾价格为1588.11元/吨,较上年同期每下降77.81元/吨。一、二季度生产氯化钾192.5万吨,销售氯化钾247.37万吨,氯化钾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为74.5%。上半年化工板块亏损8.57亿元,其中综合利用化工一、二期亏损5.2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0.93亿元,呈下降趋势原因一是天然气的价格下降为每立方米1.27元,其次是统筹兼顾产能负荷与利润的关系,以效益为核心目标,进行优化生产,减少亏损。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

1.市场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涉及系列问题,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一位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关系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若生a力发展水平低下就很难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是生产力发展的载体,也是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些要素中,市场机制极其重要,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条件对于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常关键。市场机制可以使企业自觉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过程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过程。市场机制的完善使得企业进行转变的动力也增强,因为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一些基本要素的表现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计划经济的一般特征为总供给不足,那么可以说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表现,而这正是形成有效的竞争和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动力源泉。

2.体制条件

加快经济转变方式要以保障并改善民生为基础,因此需要提高消费的需求,并将其具体落到体制上。要使消费需求提高,就要有生产消费品的实体企业作为保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投资力度,允许社会资金对服务业的投入,在观念上对消费需求正确引导,在体制上对消费品和服务给予保证。另外要对国民收入分配体制进行完善,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消费与收入是正相关函数,居民的收入增加,社会的消费需求才会增加。最后还要提高相应劳动报酬所占比重,若比重过低,其实是对劳动力价值没有准确定位,企业一直把降低劳动报酬当做节省成本的途径,因此要从体制上转变这种做法和观念。要为经济增长从依靠物资资源消耗向技术创新、科技进步而转变创造有利的体制条件。

3.政策条件

从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来看,政府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呈增强趋势,一些涉及经济发展相关事宜需要政府政策来提供保证,比如一些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植,能源以及基础设施也需政府进行规划和建设,有效调控并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政府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整体要求,制定灵活并由针对性的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方面给予支持或者限制,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良好政策条件。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把握的要点

1.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坚持将自主创新的推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依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国家的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推进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建设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相关的创新支撑平台和技术中心,加强对科技基础能力的建设,加快科技和生产相结合的相关机制,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鼓励企业增加对研发项目的投入,普遍应用高科技和一些先进的技术来改进传统企业,打造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或产业。

2.与提高比较优势素质相结合

我国劳动力成本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相比全球范围,我国劳动力的资源相对丰富,成本相对低,还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但这种优势还是初级的,所形成产品的附加值还很低,因此产业的竞争力较弱。转变发展方式要将对比较优势素质的优化相结合,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形成一个全新的比较优势,促使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能力密集型及高附加值。培养人才需要教育,因此要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相关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相关的教育培训机制,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7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社会对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猛增的态势。但是,从相关企业反馈来的信息却显示,目前高校在对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仍然体现为理论与实践有一定距离的脱节。独立二级学院就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办学的灵活性,以及与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最终,实现所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生能较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0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大众对于城乡建筑设施、人居生活空间的环境艺术(下文简称:环艺)需求也普遍重视。因此,近年来社会对环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猛增的态势。据估算每年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突破近百万人。但是,近年来从相关企业反馈来的信息却显示,目前高校在对环艺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仍然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主要表现在高校注重的是对学生艺术气质以及艺术感悟的培养,而企业则注重实际操作以及协作能力的要求。由此,在“职业为导向”的现代教育模式下,就要求目前高校应该对环艺专业的教育进行创新。

环艺专业的教学创新对于独立二级学院来说,更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其所培养的环艺专业学生在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性。该适应性涵盖时间、熟练两个维度。笔者认为,工作适应性可以从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去理解。因此,独立二级学院对该专业的教育创新也应遵循这一技术路径。

综上所述,独立二级学院对于环艺专业教学的创新,便构成了本文的中心议题。

1 环艺专业教学的创新能力的路径构建

“创新”一词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指出创新体现为:创造性毁灭。即新事物的创造和旧有落后事物的毁灭。对于环艺专业教育而言,正如上文所述:目前高校注重的是对学生艺术气质以及艺术感悟的培养,这种旧有的培养模式需要得到变革。然而,笔者认为该模式不应该被当作旧模式而被毁灭掉,应在保留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上文也提到,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性涵盖了时间、熟练两个维度。具体而言,体现为岗位适应的时间短且上手快。可见,考察环艺专业教育创新路径的正确性,也主要从这两个维度的实现上进行检验。

1.1 专业技能教育的创新路径

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应突出课堂与施工现场相结合的模式。环艺的专业方向按所处空间范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室内装潢设计;(2)室外景观设计。这两个方向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艺术感悟的同时,更需要他们具备真实的施工现场体验。因此,笔者建议:在教学环节引入学生项目小组这种团队形式。进而,组织学生项目小组进入施工现场进行上述方面的训练。对于如何寻找“施工现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独立二级学院,在进行校园建设过程中本身的施工现场;(2)独立二级学院,自身对外承担任务的施工现场。

笔者之所以引入“学生项目小组”这一团队形式,主要出于对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考虑。通过对本独立二级学院,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岗位统计显示:在毕业后仍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中,有60%承担着项目监理这一工作任务。因此,大学阶段引入这一团队形式,能使他们实现岗位适应的时间短且上手快的效果。 (下转第157页)(上接第115页)

1.2 专业素质教育的创新路径

专业素质体现为学生的进取心、协作精神,以及业务的创新能力。该专业素质的提升,可以从学生的内心信念上支撑专业技能的施展,最终实现岗位适应的时间短且上手快的效果。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对该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初始要求大多为:(1)责任心和敬业精神;(2)团队合作精神;(3)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这说明企业对于大学阶段的专业技能培养的期望值并不高;同时,基于建筑和环境艺术行业资产专用性高的特征,刚毕业的环艺专业学生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由此,适应效果的好坏,就主要取决于毕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目前,作为独生子女占多数的情况下,上述三种精神普遍较为缺乏。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在实训环节中增加“拓展”活动。拓展活动在企业活动中是普遍开展的,该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团队成员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因此,笔者期望通过引入这种形式,来增进学生的上述三个方面的素质。

1.3 专业精神理念培养的创新路径

另外,笔者建议创新思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环艺专业教师树立创新思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为了在目前这个市场需求占主导位置的社会大环境中,使环艺专业实践教学更市场化、科学化、人性化,同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提倡艺术创新的同时,引入儒家思想进入教学体系,意在于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度,运用于实践教学当中来,构建人性化的、和谐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平衡教授,完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构建、学习方法的掌握,起到对学生创新智慧的开启和提升的作用。

2 小结

近20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住宅区的建设速度与规模空前发展。城市广场、街区、公共建筑、私人住宅都已开始加强环境的设计与装修。这些环境建设都存在着十分迫切的艺术文化要求。这一要求的最终实现主要依靠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环艺专业人员。那么,独立二级学院如何办好环艺专业呢?独立二级学院植根于我国目前的高校环境下,显得比较尴尬。改善这一尴尬的局面,就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办学的灵活性以及与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最终,实现所培养的毕业生能较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效果。独立二级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非师范)职业化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处于探索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们不能总是沿袭传统的二本或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和套路,应该通过对独立二级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研究和对社会需求的研究,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集教学、科研,承接市场项目“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化教育要突出“技艺并重”的双轨制度,完善、提高设计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结构性转变,动手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需求重要标准。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通过环艺专业实践教学创作平台的建立,探索出一条创新型的教学思路,学习同类院校先进的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