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24:13
序论:在您撰写叙事分析理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Sarbin Thcodore R)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首次提出“经验的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述对意义建构与人格形成的作用。1983年萨宾发表《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扎根隐喻的故事》一书,进一步阐述了叙述的作用。1986年萨宾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核心观点即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与行动的基础。叙事的概念与叙事心理学开始显现,叙事心理学成为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叙事研究成为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990年,澳大利亚的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与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合著《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被认为是叙事心理治疗(辅导)诞生的标志。他们认为当人们把自己与问题混为一谈并在“主流叙事”的影响下丧失、限制、否定了自己的人格时,在治疗中进行重构就尤为必要。他们将福柯关于知识与权力的观点应用到临床治疗,尝试帮助来访者“表演另类故事”,让他们从“单一”知识中解放出来,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
21世纪初,叙事辅导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台北的吴熙琄出版《最新又潜力无穷的疗法:叙事疗法导读》一书;2001年,廖世德将怀特与艾普斯顿的著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同年,怀特首次在台北举办“叙事治疗工作坊”。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北谘商辅导中心积极致力于推广叙事疗法,该中心于2003年举办了“叙事治疗进阶个案研讨工作坊”;台北市生命线协会亦于2003年开办“叙事治疗的多元面貌”课程。此外,香港的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曾在2003年举办了两次叙事治疗工作坊。
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分裂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
1 叙事辅导法的基本主张
所谓叙事辅导法,即通过引导来访者在不受干扰的安全环境下叙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与生命意义的心理辅导方法。叙事辅导的重点与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归到正常生活轨道。
叙事辅导法是一种以来访者中心为取向的咨询方法。叙事辅导与其他心理辅导方式的显著差异在于它相信来访者才是自己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辅导者只是在旁边陪伴;来访者应当从自己生命故事的片段中找到自尊、自信与价值,从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目前的困难。咨询师在运用叙事辅导法时,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而合作的;“咨询师是来访者改变的促发者,而非按照自身的取向将专业知识强加于来访者的动机和需要之上( 张涵,2013)。”
怀特认为人类是诠释的动物,“在诠释过程中所创造的意义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行为和在生活中采取的行动。生命故事或自我叙说的过程传达出我们决定撷取及对外表达的生命经验片段;故事或自我假说决定我们如何塑造生命经验。我们并非通过生命故事存活,而是故事塑造、组成并拥抱着我们的生活(Payne,2012)。”
叙事辅导法鼓励来访者发展个人的知识、技巧,鼓励有意识的觉察与转化。在进行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通过认同、谈话、强化来访者所讲故事的积极方面而创造出尊重和接纳的氛围,促使来访者重新建构其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想法,实现观念与行为的正向改变。
叙事辅导法主张将谈话的焦点放在支线故事上。支线故事是来访者所叙述的“问题故事”之外的生命体验,或者是对生命体验的重新诠释。怀特主张让来访者详细地勾勒支线故事,“因为只有通过支线故事,人们才能逃离掌控个人理解和生命的主线故事的影响。通过协助来访者进行更完整的叙说,减少以刻板印象描述经验所带来的僵化和影响(Payne,2012)。”
2 叙事辅导法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也称为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或消费社会,在文化形态上被称之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在后现代时代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人将北美关于后现代文化形式的讨论上升到更为深刻、更为广泛和更具综合性的哲学高度,从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于继承和发扬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的现代主义哲学进行全面的批判,总体上抱持一种对于逻辑性观念与结构性阐释的不轻信或怀疑的态度。具体来说,这些批判观点主要有:第一,用“分延”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用“差异”原则来取代“中心”概念,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或两极性与独断性的基础上,撼动“整体”,打破“结构”;第二,从纵向思维转换为横向思维,即传统等级体系一般的 “树状结构”思维向动态、发散的“根状茎”式思维的转变;第三,用差异对抗理性的总体化;第四,注重个体性和自我关切,反对主体性和人道主义,即反对把人的最一般的本质当作当然的、现成的前提,反对把人看作是“理性的生物”;第五,用透视主义和相对主义取代表象论和基础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世界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不可计数的意义;解释世界的方式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寻求对于现象的多种解释;第六,用不确定性和小型叙事取代元话语和宏大叙事,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不 可预见性、不确实性、突变性、异质性、与多元性(冯俊,1997)。
从以上对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点的梳理来看,关注差异、去中心化、打破正统、主流和权威、解构和关注解释的多元是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关键,也正是这些核心思想影响了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叙事辅导法的支撑理念即让来访者重新定义问题和人生意义。在来访者讲述“问题故事”、外化问题之后,引导来访者讲述主线故事之外的支线故事,或者从非主流的视角重新解读问题故事。
3 叙事辅导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3.1 来访者叙说自己的“问题故事”
辅导者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不受干扰的、安全的环境,以尊重与专注促使他讲述自己的故事。通常来访者的故事充满了挫折、失望、悲伤甚至绝望,因此称之为“问题故事”。
3.2 界定并外化故事中的问题
在来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后,辅导者鼓励来访者自己界定故事所反映出的问题;如果来访者无法说出任何词语,辅导者可提供几个供其选择,例如“忧郁”、“悲伤”、“愤怒”、“工作压力”、“恐惧”、“焦虑”等。
同时,辅导者应强调问题对个人的影响而非人本身具有问题,此即问题的外化。例如辅导者应表达“抑郁干扰了你的生活”,而不是“你变得抑郁”;应表达“你被压力影响着”,而不是“你很有压力”。外化问题的目的在于协助来访者将自我认同与问题分开,并且了解问题来自于环境或人际互动过程,而非其心理或人格。
3.3 发现并聚焦特殊意义事件
特殊意义事件是来访者所讲述的“问题故事”或叫主线故事之外的、具有某些正向激励作用的故事或经验。在来访者讲述完“问题故事”之后,辅导者应引导来访者讲述其他经历,从中发现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并对该事件中的某些细节与过程加以聚焦和描绘。
3.4 引导来访者“重新入会”(re-membering)
“重新入会”即鼓励来访者通过举行纪念仪式、书写记录、重游故地等方式正视“问题故事”或创伤性事件,以期获得支持与抚慰。“重新入会”必须在来访者通过发现特殊意义事件而重拾自信与勇气之后进行。
3.5 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说-再叙说
在此阶段,辅导者可建议来访者邀请其朋友、亲人或同事分享自己改写后的故事。这些局外见证人可在分享过程中讲述自己受来访者触动的某一段经历或故事,如此可通过生命经验的共鸣增强来访者的内心力量。
3.6 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结束辅导
当来访者确定自己的生命故事不只是“问题故事”,其他经历与故事中所蕴藏的正能量足以支撑其未来生活时,辅导就可以结束了。辅导者可邀请来访者的重要他人前来进行再叙说,并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来铭记这段过程。
4 辅导案例
来访者:王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因其母亲在“5.12”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难,自己难以摆脱悲伤与抑郁困扰。
辅导目标:与王同学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帮助她正视母亲去世的事实和悲伤情绪,找到改善负面情绪的动力,开始新的生活。
辅导次数:五次。
4.1 第一次辅导:叙说自己的故事并外化问题
王同学在辅导员的建议下第一次来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讲讲自己的故事。以下是王同学讲述的故事内容:
我老家在绵竹农村,2008年“5.12”地震前,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外打工。地震发生时我在学校宿舍,房间的剧烈晃动让我很害怕。当我知道母亲不幸被垮塌的房屋压死的消息时,我很震惊,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但我在同学面前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悲伤,可能是来不及悲伤,因为我要赶回家同父亲一起料理母亲的丧事。将母亲的丧事办完后,我返回了学校,这中间大概有一周时间。回到学校后,我不断想起和母亲有关的往事,不再喜欢和其他同学来往,也不想跟任何人说话;食欲开始下降,不想吃东西,身上没有劲,体重也明显减轻;我开始逃课,甚至不愿意走出寝室的门。我一想起和母亲一起相处的画面和片段,眼泪就忍不住地流下来;我不相信母亲就这样离开了我。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讲述后,首先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倾听她的故事,并且能够理解她现在的状态和心情。之后引导她用几个词语概括自己刚才所讲故事中的情绪和感受。该同学略微思考后用了“悲伤”、“孤单”、“失落”和“压抑”几个词语。
辅导老师肯定了该同学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后,进而引导其将这些负面情绪“剥离”:你认为自己是悲伤的?你认为自己很孤单、很压抑?换个说法,你可以把悲伤、孤单与压抑看成某种东西,把上述表达改为“悲伤、孤单、压抑的情绪与感觉笼罩着你”,这些负面情绪终将远离你,它们本不属于你,你可以是快乐而轻松的。
4.2 第二次辅导:继续叙说故事,挖掘特殊意义事件
第二次心理辅导时,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但这次不讲地震后的,改讲地震发生前自己家庭、学习和生活中记忆犹新的事。王同学讲起初中时父亲为她买凉鞋的故事:
我对父亲的感情不如母亲的深。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钱,与我的沟通很少,感情很淡;我觉得自己甚至不太了解父亲,也不太确定他是否爱我,也有可能是父亲不善言辞,没有当着我的面说过那些表达情感的话。但是,我至今仍记得初中时父亲为我买凉鞋的事。我家一直很清贫,买凉鞋当然也是要选便宜的,便宜的鞋自然样式和质量都要差一些。可我当时偏偏看中了一双红、黄、白三色相间的皮凉鞋,价格比父亲准备给我买的那双塑料凉鞋要贵好几倍。我当时很爱美,也很喜欢那双皮凉鞋,所以执意要买。父亲虽然很无奈,很想节省钱,但最终还是妥协了,为我买到了心爱的凉鞋。我当时非常高兴,“父亲”这一抽象的称谓开始在我心里具体化为父亲鲜活的形象。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故事后,点出该同学初次辅导时所讲的“父亲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失去母亲后很孤单”的观点并不恰当。父亲为其 买凉鞋的故事即可看作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在这次愉快的买鞋过程中,父亲展现了对女儿的包容、理解和爱;父亲虽然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情感,但他愿意为女儿付出,竭尽所能甚至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地满足女儿的需求,愿意包容并陪伴女儿度过难关,所以女儿不是孤单的。 4.3 第三次辅导: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述
辅导老师鉴于王同学所讲特殊意义事件涉及与父亲的关系,因此将叙事辅导流程的下一阶段提前,目的在于首先让王同学确定父亲对自己的爱、坚定与父亲的情感联系后再去触碰“问题故事”,与父亲一起去祭奠母亲。所以此次辅导联系了王同学的父亲到场,并请王同学当着父亲的面再次讲述了买凉鞋的故事。父亲听完故事后表示深受触动,自己都不知道当年的一个小举动让女儿记忆深刻,成了这么多年女儿最温暖的回忆。并且,父亲也认识到因自己不善表达而拉远了与女儿的情感距离。
4.4 第四次辅导:正视创伤
在上一次的辅导中,王同学与父亲加深了彼此心灵上的联系,孤独感与压抑感有所减轻。在此基础上,辅导老师征询王同学关于书写记录母亲点滴的意见,例如可以记录母亲的容貌、性格特点、喜好、与父亲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对家庭的贡献等,也可以记录自己失去母亲后的悲伤情绪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王同学表示愿意尝试去书写,并打算与父亲一起去祭拜母亲。
4.5 第五次辅导:仪式性“结业”
王同学与父亲一起祭奠过母亲后,再次来到咨询室,并告诉辅导老师自己已经开始记录母亲的故事。辅导老师询问其记录母亲故事后的感受,该同学表示虽然过程中难免伤感,但能坚持写下去,慢慢地能把书写的过程看作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与爱。
闻此,辅导老师认为对王同学的辅导可以结束了。辅导老师象征性地颁发了一份“走出悲伤,重新生活”的结业证书,鼓励该同学开始新生活。
5 叙事辅导法对辅导者的素养要求
叙事辅导者除了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健全人格外,还应具备以下两点特质:
第一,善于倾听。在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的角色就是倾听者。辅导者应当鼓励来访者尽可能详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催促与想着如何应对。辅导者认真、持续的倾听与关注是获取辅导素材的重要途径。
第二,善于发现来访者“问题故事”之外的正向影响因素。辅导者应具备较强的语言、文本(来访者有时以信件形式表述自己的故事)理解能力,善于从中发现能够对来访者给予正向影响的事件或人物,进而放大这些事件或鼓励来访者与重要他人联系,以取得切实辅导效果。
6 展望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叙事辅导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心理治疗、辅导和咨询技术,具有以来访者为中心、操作性强和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例如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分裂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从已有研究与应用来看,叙事辅导法还运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与服务当中,解决中小学生、中等职业与大学生的多种心理困惑和问题。
此外,叙事辅导法最初由其创始人之一的迈克尔.怀特在家庭治疗领域探索而来,之后逐渐发展到个体与团体治疗和辅导。因此,从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历程来看,叙事辅导法可广泛适用于个体、伴侣、家庭及团体心理问题尤其是情感创伤、自我认同危机、儿童问题行为与亲子关系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对需求的理解出现偏差
系统分析员必须要对用户的需求比较了解才能够很好的展开工作,系统分析员能够顺利的展开工作这就要看他们能否理解用户并且要具有较为充足的工作经验,系统的分析结果也对系统设计工作非常重要;分析员如果在分析过程中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在工作中产生问题,最后使得开发出来的系统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而成为一个失败的产品。
1.2“堆栈”现象
管理信息系统是有多个阶段进行开发并最终完成的,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如果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系统开发失败,并且不同的阶段出现的错误其错误的“潜伏期”是不一样的,错误越早发生就好导致越晚发现,类似堆栈规律。
1.3重编程,轻规划,轻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最开始的计算机被用于电力企业中,主要是处理简单的信息,是单项目系统,这种小型的计算机系统比较简单且功能单一。如果需要将多个不同的单项系统进行整合,并发挥其整体的优势时,就会让整个系统无法正常的运行,系统无法将各个单项进行很好的整合并协调好不同单项之间的关系。
1.4过低估计信息系统的投资而使开发工作夭折
在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有些投资是能够立马看到成效的,例如投资软件和硬件等等,就能够较快的看到效果。但是还有一些投资是不能够马上看到效果的,例如在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某些需要,必须要对系统进行修改,并且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对系统的一些维护费用等,这些改变所带来的费用是不能够马上见到效果的。
2电力需求预测管理系统的设计技术
2.1电力市场预测内容
2.1.1年度预测
(1)年度电量预测。全社会口径、本企业口径、统调口径电量,各产业电量,行业分类电量等。
(2)年度电力预测。最大用电负荷、年平均最大用电负荷、最小用电负荷、年代表峰谷差/负荷率/最小负荷率等)。
(3)年负荷曲线预测。
2.1.2月度预测
(1)月度参数的预测或结果获取。月最高温度、月平均最高温度、月最低温度、月平均最低气味和降水量的大小以及进行拉闸限电的情况等。
(2)月度电力的预测。月最大的用电负荷、月平均最大的用电负荷、在工作日内平均最大的用电负荷、最小用电负荷、工作日最小用电负荷、月代表峰谷差/负荷率/最小负荷率等。
2.2电力市场预测方法
电力负荷在不同的地区其发展规律也是不一样的。每一种预测的规律方式都是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律。如果预测的方法越多,那么预测的选择性就会越大,也就会更加精确。软件有一个预测方法库,里面有大约50种预测的方法。在这些预测方法中,大部分都是被经常使用的预测方法,并且还加入了一些比较特别的预测方法,如灰色系统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
2.3电力市场预测策略
综合预测模型的技术。对序列号进行预测,在进行预测之前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预测方式进行。其中用数字模型进行预测的方法是最合适的,在负载发展的过程中,其自然的规律不是简单的数字模型可以进行描述的,一般情况下,单一的预测模型不能够进行精准的预测。所以,之前的预测理论不够完善就是这个原因。
2.4预测决策技术
预测还没有被确定之前,预测系统所预测的结果还没有满足预测的精准度需要的时候,这些都是预测工作者们最为重要的工作。系统为分析提供相应的决策并进行回答。系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进行预测,观察越策系统在数据变化的情况下是否能够进行稳定的预测,并且观察其精准度和虚拟预测准确度等指标,并通过模糊决策系统,得到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等级。
2.5预测过程控制技术
预测结果的准确度与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预测人员必须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将其运用到系统中去,使其主观因素得到有效的发挥。系统还会将预测的过程进行输出,以让预测人员参考使用。
2.6预测过程的用户可控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策略选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预测方法。
(2)分析参考,可以通过查阅各种数据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对预测方法进行选择。(3)预测期限,可以对隶属数据和预测结果的起止时间进行自由的设置。
3结语
关键词:分形理论;时间序列;音乐;Lyapunov指数;关联维数
音乐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人们可以用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同时也可以用音乐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1].音乐以及其它语言类学科,都属于具有显著代表性的认知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音乐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对音乐的欣赏和分类,更多则是倾向与音乐信号的识别,当前关于音乐信号识别的研究包括很多方向,如音乐搜索查询、音乐生理学和自动生成曲目等[2].音乐信号的识别不仅可以运用于心理学和生理学[3],也可以运用于音乐数据库的搜索查询以及自动作曲.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音乐信号的信息量非常大,音乐的搜索和数据信息的分类非常复杂且困难,要对音乐搜索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和高效管理,就需要对音乐信号的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对音乐进行正确的分类[4].当前比较通用的歌曲检索方式就是在网站内输入歌曲的名字或者歌词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人们总是会忘记歌曲的名字或者歌词,但是不会忘记曲目的旋律,因此在该种情形下就要对自己能哼出的音乐旋律进行特征分析,从而得到信号特征进而在系统库内进行目标匹配.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分形理论和混沌特性,分析不同音乐曲目的Lyapunov指数和关联维数,从而判断不同音乐信号的时间序列特征和分形程度,为音乐信号识别的智能化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1分形理论
1.1分形理论的质性分析
分形指的是在规定的意义下部分与整体自相似的部分[5].而在相关文献中定义“分形”属于M维空间内的某个点集的集合,在不一样的方向上含有自相似性,而且含有一个不完整位数(小于M)[6].也有学者表明“自相似性”跟“分形”的结构相似,指的是整体同部分的相似之处,在直观方向存在一种构造图,前后2部分仅仅是标度不一样,其余部分的构造方式都相同.观察的部位不管是近处还是远处,得到的结果都一致,学者们就把这种图称作含有自相似的框架.如果在改变图形的尺寸过程中,其余部分的结构并没有改变,此时该图形就叫做分形[7].整体上来说,分形的特性包含3个部分:部分和整体具有相似特质、构造细致和非整数性(关联维数).音乐则可以在空间序列上产生整体同部分的自相似性,而且逐渐地发展成为细致精确的结构,该种含有自相似性构造的现象就叫音乐分形.关联维数算法把一维序列中的数据组合成为相空间内的n维向量a=(a1,a2,…,An),把向量往后挪动h(h为整数而且是取样间隔),从而形成n维空间内的不同向量a'=(a1,a2,…,An+h)[8].根据稳定的间隔h向右依次挪动就能够获得相空间内的点集合{ax}x=1,2,…,K,而集合内点的个数可以由K=k-h+1计算得来.于点集合内随机取一个点当作参考点,以这个点为中心画圆(半径为r),再统计该圆内除了中心点以外点集合内的其他点数,从而获得关联函数F,如下式所示:F=1K2∑x≠yGr-Ax-A()y.(1)其中G代表Heaviside函数.如果K趋近于无穷大,那么关联函数W是集合内点间距离的概率函数,设此时吸引子伸展量的最大值为D,此时W的表示公式为:W=r()DL2(n,r),r≤D.(2)其中,L2(n,r)属于根n和r相关的常数,L2属于关联函数曲线的斜率.如果r1和r2之间的相对距离非常小,则L2(n,r)的计算方法如下式所示:L2(n,r)=dlnDdlnr.(3)其中,d为吸引子中的伸展量,如果r非常小,就可以计算出关联维数.若曲线的斜率随着嵌入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则说明没有分形的特征.如果曲线的斜率随着嵌入维数的增加而慢慢形成一个稳定值,则表明含有分形的特征.时间延迟h的规定条件有2个:一个是与数据采集时间间隔成倍数关系;另一个是取值要适当,过小会导致获取信息会很困难,过大会导致测量存在较大误差,根据相关文献,h的取值在接近15时,获得的关联维数最合适.
1.2音乐中混沌现象的特征
音乐属于非线性动态系统[9],其非线性动态特性内部存在着一定的深层次规律,对其内部规律进行研究可以分成2种序列: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在时间序列上,音乐表现出的形式是由有序慢慢转变成无序,由有序转变成无序的运动序列叫做混沌序[10].关于音乐的非线性解释,一般都是音乐线条的非旋律化,而分形理论的核心特征是:无序性、不平衡性以及不确定性.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多种音乐现象能组成某种确定的比例关系,如果把某个主题当作作品的起始条件,那么在时间序列以及空间序列轨迹上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比如:某段旋律不断重复、逆行和倒影等,接着以特定比例进行扩大和缩小,这些音乐现象都包括在音乐线性过程内.音乐的存在形式很多,包括音乐的基本属性、音乐的一般变现方式、音乐的制作以及演奏,这些都有着复杂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其时空痕迹的扩散也非常复杂.所以,利用非线性的思维和方式进行音乐的特性分析,能够反应音乐最本质的特征[11].时间序列(混沌序)的特征包括:1)边界性混沌含有吸引域,它的活动范围一般情况下都是特定的,且不会因为混沌内部结构的改变而改变.2)普遍性不同的非线性系统内,混沌序都会含有相同的特质,而且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混沌的基本属性.3)分形维度在同一个空间里的混沌序,其运动轨迹的重合可以表示成分形维度,该分形维度能够分为数个种类,本文使用的分形维度是关联维数[12].4)量化特质对于混沌序,能够运用Lyapunov指数[13]研究其稳定性,如果该指数比零大,就表明该混沌序不稳定,运动轨迹会根据指数产生分离.该指数的绝对值可以表明序列的混沌程度,距离靠近的点之间,点内部的信息丢失量会因为该指数绝对值的增大而提高,序列或者系统的混沌特性就能够易于被发现.
2音乐分形实验及分析
2.1实验准备
1)实验设备本研究运用Matlab构建一个快速数字化乐音仿真模型,该模型基于1组正弦波,经过音色修饰后合成音乐进行播放,其中音色修饰分为音强随时间的自然衰减包络和各谐波成分的能量分配两个部分.运用格式工厂把将MP3格式的音频转换成Matlab可以直接读取的WAV格式,同时利用其截取的功能对音乐片段进行时长截取.2)音乐材料选择3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分析,分别是钢琴曲、流行乐和哀乐,如下表1所示:3)音乐信号提取第1,运用格式工厂把MP3格式的音乐转换成WAV格式,接着进行小节划分和A/D转换.第2,分析混沌特性,根据Lyapunov指数的大小判断信号是不是含有混沌特性,也就是时间序列.第3,基于关联维数算法判断关联维数,从而分析音乐分形的复杂程度.
2.2音乐信号划分本研究选择
3首不同的音乐信号进行划分,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钢琴曲《致爱丽丝》的总时长是190s,分成106个小节,每节1.79s.流行音乐《Discotheque》的总时长是74s,分成35个小节,每节2.11s.哀乐的总时长是70s,分成32个小节,每节2.19s.
2.3混沌特性和分形程度分析结果
首先,对钢琴曲《致爱丽丝》的混沌特性和分形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钢琴曲《致爱丽丝》的Lya-punov指数上下浮动区间是在[0.02,0.25]之间,而关联维数在[13,17.8]之间.经典钢琴曲的维数起伏非常显著,表明其分形程度比较强烈.钢琴曲的创作难度非常大,同时其创作的过程非常繁琐,这就表示作曲家的能力要很强,特别是针对是经典的钢琴曲.其次,对《Discotheque》的混沌特性和分形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Discotheque》的Lyapunov指数上下浮动区间是在[0.006,0.0081]之间,而关联维数在[9.901,15.001]之间.《Discotheque》属于流行曲风,其创作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该曲种的节拍非常强烈,也由非常强的动感,在演奏时音符的改变会充满了随机性,这就导致《Discotheque》的关联维数改变不及钢琴曲显著.最后,对哀乐的混沌特性和分形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哀乐的Lyapunov指数上下浮动区间是在[0.052,0.159]之间,而关联维数在[9.997,16.987]之间.哀乐一般是表示对逝者的思念和沉痛心情,其节奏的改变都是在相应的范围之内,主题的表达非常简单,主要就是为哀痛和不舍,所以哀乐的关联维数改变程度最低.
2.4不同差分后的关联维数
为了保证关联维数的稳定性,对3种曲目的音乐信号进行差分求解,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在进行不同阶数的差分以后,不同曲目信号的关联维数都在不同阶数下的波动非常微弱,因为试验过程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可以认为,不同阶数下关联维数基本没有改变,说明不同曲目信号内的分形程度具有稳定性.
3结语
关键词: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257-02
The Theory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LIU Ying-hui, CAO Jia-lian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Dalian 116028, 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method which were provided by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is one of the tools to carry out lage-scal sophisticdted research projects .In later years some scholars have achieved a lot of significant results in the study of time series analysis,and some made innovationsbased on the original methods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obtained new forecasting methods. This paper is the summary of the basic theories, methods, and illuminate its dynamic research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about time series analysis.
Key words: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ecasting; model
1 Introduction
Time series analysis provide a method which is used to process the dynamic data. Our task then, is to identify an appropriate subclass of mathematical models that may be employed to represent a given time series, from the models we can learn the inherent structure and complex character of the data, on the one hand, and reach the goal of forecasting the future state of the system and make necessary control, on the other.
2 Time series analysis
2.1 Time series analysis concept and background
A great deal of data in business, economics, engineering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occur in the form of time series where observations are dependent and where the nature of this dependence is of interest in itself. The body of techniques available for the analysis of such series of dependent observations is called time series analysis.[1]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data started a long time ago and forecasting has an even longer history. In 1927 mathematician Yuel who introduced the AR(autoregressive) model which used to manipulate economic data which were taken from observations recorded over time and forecasting, and this is the original method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Then based on the AR model another mathematician established MA(moving average) model. In 1970, the publication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ecasting and Control by BOX and Jenkins wa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for time series analysis. It provided moving systematic approach that enables practitioners to apply time series methods in forecasting. After that the method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make a new step, it was widely applied in engineering domains. 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are further impro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signal processing, on the one hand, algorithm parameter estimate,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the method of defining orders, etc. Are combined with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on the other.
2.2 Time series analysis theory progress
Theoretical progress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nonlinear model theory and unit root theory. The progress of nonlinear model theory is focused on both the problem of geometric traversal and nonlinear process stationary. Chen, Tsay(1991), Petruccelli and Woolford who drew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for the simple TAR(1) model[2].
Unit root theory is developed faster in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theories, later years. This theory is used to study the asymmetric of random walks statistics, more and more contemporaneous econometricians and statisticians devote to unit root theory. This theory provides formal test methods to define the difference order of ARIMA model, as well as, opens up new fields for some statistics tests. Unit root test was extended to pluralistic by Tsay and Tiao (1990) which is called cointegration test.
2.3 Time series model
Our objective will be to derive models possessing maximum simplicity and the minimum number of parameters consonant with representational adequacy. The obtaining of such models is important. Because: 1) They may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system generating the time series, 2) They can be used for obtaining optimal forecasts of future values of the series, 3) They can be used in the derivation of optimal control policies. 4) When two or more related time series are under study, they can be extended to represent dyna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ariables and hence to estimate transfer function. The general models are: AR(autoregressive) model, MA(moving average) model, ARMA(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model, and ARIMA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model.
1) AR(p) model: This model may be written :zt =?准1zt-1+?准2zt-2…+?准pzt-p+at (1)
Where we now use the symbols ?准1?准2…?准p for the finite set of weight parameters and at for white noise .The process defined by(1) is called an autoregressive processive process of order p , or more succinctly ,an AR(p) process.
2) MA (q) model: The process: zt=at-θ1at-1-θ2at-2…-θqat-q (2)
Where we now use the symbols -θ1,-θ2,…-θq for the finite set of weight parameters. The process defined by(2) is called a moving average process of order q, which we sometimes abbreviate to MA(q). Using the linear combination of random perturbation and forecasting error from past period to express the current forecast.
3) ARMA (p, q) model: The ARMA model ,the forecasting methods is also called Box-Jenkins(BJ) model . If the time series ztis equal to its current and previous error and random items ,as well as its linear function of the preliminary value , ARMA(p, q) model is expressed as : zt =?准1zt-1+?准2zt-2…+?准pzt-p+at-θ1at-1-θ2at-2…-θqat-q (3)
This model is called the (p, q) -order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 Parameters ?准1?准2…?准p are the autoregressive parameters; θ1θ2…θq are the average parameters, is the estimated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4) ARIMA(p, d, q) model: The most general form of an ARIMA process is:
zt=?准1zt-1+?准2zt-2…+?准p+dzt-p-d + at-θ1at-1-θ2at-2…-θqat-q (4)
Where p, q and d indicate the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and difference orders of the process respectively. This model capable of representing time series which, although not necessarily stationary, are homogeneous and in statistical equilibrium. The relating of a model of this kind to data is usually best achieved by a three stage iterative procedure based on identification, estimation, and diagnostic checking. The first three are linear stationary models and the last one is the nonstationary model.
3 Development trend
Although the research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has achieved much progress both in theory and method in these years which also been employed into the prediction and control in many fields, and the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 As we all know the model and the method of data processing are not perfect so the forecasting results are not very accurate. Therefore, in this area also have many issues worth to exploring and the work in the future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Multivariable time series
The multivariable time series (MTS)dataset is a common data type in various scientific domains. An MTS is usually very high dimensional with its main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being the inter-correlations among its variables and these variables can supply more effective information, thus obtaining better prediction results. So it is significant to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the multivariable time series.
2) Neural networks
Although a large number of forecast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recent years, the information of time series data is incomplete and various factors, so the forecasting system with an ability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 is necessary, the use of neural network may be a attempt in this field. Fuzzy logic and genetic algorithms will be incorporated to neural network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3) Date preprocessing
With the coming of the information age, we are confronted with increasing data and information in many fields. However, as we known, there are many issues in database, such as redundant data, missing data, uncertain data, inconsistent data, etc. they are the barriers to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some times they will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t of data mining and reduce the size of data processing, it is necessary to process the initial data before data mining. The method of how to process large scale data efficientl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 research.
4) Time interval
Not only study the common time series data, but the time interval of different observations may be a development trend. Therefore, the time when events occurred will play a key role in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4 Conclusion
Time series analysi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many fields, such as: economic, engineering and natural sciences, etc.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y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several generally models and the tendency in the future. In this area there are also many issues that worth to exploring and in the future the work will focus on data processing, multivariable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so 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study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in the deeper level, lots of work still need to be completed.
References:
[1] Box G E P, Jenkins G M.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ecasting and Control[M]. Holden-Day, San Francisco, 1976.
[2] Pandit S M, Wu S M. Time Series and System 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s[M]. New York:Wiley,1983.
[3] An Hong-zhi, Time Series Analysis[M].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22.
[4] Dong Zhen-guo. Study on the time-series modeling of China's per capita GDP[J]. Contemporary Manager(The Last Ten-Day of A Month), 2006,(11):15
[5] Cheng Zhen-yuan, Time Series Analysis:historical review and future pospects[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2002,(9):45-46.
[6] Jia Peng-chao, Overview of time series data mining[J].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 ,2007,(11):16-18.
关键词:幼儿焦虑 干预措施
研究表明,目前“学前儿童中,心理压力较大的孩子约占10%”。正是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压力,让孩子产生越来越多的心理行为问题。焦虑症在儿童心理疾病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随着儿童压力的增大,儿童焦虑出现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这些焦虑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并呈现低龄化趋势。
一、幼儿焦虑的表现形式
幼儿焦虑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常几种行为问题同时出现在一个幼儿身上。主要表现为:无缘无故哭泣、注意力难集中、坐立不安、找借口离园、念叨、跟人等,还有一些幼儿存在生理上的反应,如遗尿、无大便、肚子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二、幼儿焦虑的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人的情绪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刺激引起的。引起焦虑情绪的刺激多数是外在的,但有时也是内在的,幼儿园幼儿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更是多种多样。下面,笔者主要从家庭因素、幼儿园教育教养因素、幼儿自身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幼儿焦虑形成的原因。
1、家庭不良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现在有很多家庭对孩子非常的溺爱,他们对孩子一味迁就、一味满足、百依百顺,但是,他们往往只是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自私、任性、依赖性强,他们的情绪极易不稳、过度自傲或自卑、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交际困难以及软弱无能。
2、幼儿教师焦虑情绪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焦虑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幼儿教师焦虑水平过高,她们对幼儿可能表现出不耐烦、攻击性强,如讽刺、谩骂幼儿、缺乏宽容等等。教师的焦虑水平还容易传染给幼儿,使幼儿同样也出现高焦虑水平。
三、防范和减少幼儿的焦虑
1、 建立高质量的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会影响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反应迅速,能够给儿童一种“无条件的爱”,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幼儿知道,如果自己有了困扰或危险,父母一定会及时的给予帮助。这样,孩子和父母之间就建立了最基本的信赖关系,形成有安全感的依恋。对父母有安全感的幼儿,大多不会惧怕陌生的环境和人。即使遇到必须和父母分离的情况,他们会出现适度的、短暂的分离焦虑,经过旁人的安抚,他们很快就会安静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而对父母有不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害怕陌生人,到了新环境会显得很胆怯、畏缩。这些孩子在必须和妈妈分离的时候,会表现出过度的焦虑不安和气恼,长时间大哭大闹,胆小或攻击,自残等。
2、 积极评价和悦纳幼儿
儿童有积极关注的需要,即儿童有对诸如温暖、爱、同情、关怀、尊重以及被人承认、接纳的需要[4]。只有在给予儿童积极关注的基础上,儿童才会产生安全感,才会产生“自我关注”,也就是说,儿童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之后,然后才会肯定自己。而父母的陪伴,老师的关爱和亲近,小朋友的主动交往,都会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支持。其中比较实用的一种方式是用体态语言向孩子提供积极的信息支持。比如,时常对幼儿进行拥抱、,拍拍他的背,捏捏他的鼻子,揪揪他的耳朵等。孩子非常喜欢这种身体的接触,这样的接触实际上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在成人的拥抱中感受到爱和力量。因此,作为父母和教师,必须要注意,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多用肯定语句,比如,“小宝真行”“小宝真能干”“我相信你”之类的话,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支持与肯定,感受到你是尊重他、爱他的,这样,孩子就会变得自信,变得有安全感,即使遇到挫折,也会从容应对。
参考文献
数字化档案的凭证价值,取决于元数据的整体性,如果对于某份数字化档案的元数据整体中某一项元数据缺失,那么该份数字化档案的凭证价值也就丧失。因此元数据的实施一定要标准化,要想保证元数据在实施中的整体性,只能依靠标准化。
1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需求分析的内涵
在现有的国际、国内、行业等标准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的需求分析,这些是针对具体的数字化档案类型、用户、业务管理流程等采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元数据模型中元数据功能项的设置分析及对其描述的过程。这个功能的意思是要基于元数据元素、元数据模型。根据这一定义,应该明确的是,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的需求首先是一种功能需求,需要确定需求分析的信息源并施以科学的方法。
2 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需求分析的信息源
数字化档案管理需求分析的信息源,是以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需求分析的信息来源范围为主要的另外包含权威性文献、数字化档案本身、用户等。
就其本身而言的话,数字化档案的分类丰富,有多媒体数字化档案、视频档案、音频档案、图像、图形档案盒数字处理档案,因此,其信息源范围可以是关于字处理档案、图像档案、图形档案、音频档案、视频档案以及多媒体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元数据范围的需求分析。
针对权威性文献而言,权威性文献可以分为法规、标准、政策、规范、最佳实现及理论等,因此,其信息源的分析范围可以是国内外的有关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法规、标准、规范、最佳实践及理论中存在着的有关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需求的分析。
针对用户而言,信息源的分析范围可以是对文件管理者、档案管理者、数字化档案管理者、计算机系统管理员以及数字化档案利用者所提出的分析方法。
3 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需求的分析方法
在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领域中,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进行需求分析,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其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笔者认为,有两类方法:一类是自上而下演绎分析法;另一类是自下而上归纳分析法。
3.1自上而下演绎分析法
3.1.1文献参考法
文献参考法,以“文献”形式表述有关法规、标准、政策、规范等,以保证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是从“文献”的抽象到具体数据元的确定的方法。主要是从所涉及文件管理的文献中概括出数字化档案元数据的需求。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元数据项目是运用此法的主要代表项目,该项目主要研究文件管理的中凭证要求(简称《baC项目》)。
3.1.2理论推导法
从文件管理理论出发进行归纳演绎,以层层递进的逻辑来验证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的合理性,即是理论推导法。
目前流行的文件管理理论主要有: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运动理论。不论采取哪种理论作为我们的研究依据,都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的需求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以澳大利亚元数据研究项目《教育、研究与产业合作项目》(SPIRT project)为例,他们所制定的元数据主要依据澳大利亚所独创的“文件连续体理论(records continuum thinking)”;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项目《数字化档案完整性保存项目(UBC)》则依据的是文件运动理论理论。按照我国目前的档案管理相关理论,我们要采取在我国比较流行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3.2自下而上归纳分析法
3.2.1调查访问法
通过对文件创建人员、文件管理人员等相关的专业人员等进行跟踪访谈和数据分析,按照用户的实际需要,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需求。另外用到此方法的是在跨国联合项目――文件永久性凭证性问题在电子系统里的应用(简称INTERPARPES)。
3.2.2流程实际法
按照档案实际管理的业务流程为基础,通过数字化档案在管理过程中的运动为分析的切入点进行需求分析。研究者持有这类分析方法会认为文件管理流程和元数据是分不开的,所以,要理解元数据,就要紧紧联系数字化档案管理流程实际,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传统的手工管理业务流程。
以上方法各有优劣,如文献参考法,可以从宏观上保证建立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具有合法性和凭证性,但建立的标准过于宽泛;理论推导法,可以保证其合理性和系统性,但建立的标准偏向理论性,实用性不强;基于用户访问法建立的标准,其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好,但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流程实际法,即使具有可行和运用性范围依旧被局限。所以说,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的需求分析时,需要综合作用各类所学多种方法分析需求,而不是孤立、单一的只作用一种方法,这样做才可能满足数字化档案元数据更全面和客观的需求。
4关于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需求分析体系模拟建构
在以上探讨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需求分析的内涵、信息源及方法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模拟建构需求分析体系。
首先,根据具体行业、应用领域的目标与特点,确定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需求分析的信息源;需求分析的信息源主要包括,文献(规范、标准)、数字化档案本身、用户、数字化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其次,对需求分析信息源进行分类整理、审读,综合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源进行分析,简练出数字化档案管理数据的需要并形成需求陈述。再次,针对各需求陈述进行元数据的提炼,将提炼到的元数据进行分类,再将具体的元数据纳入到分析框架。最后,判断元数据元素项的设置,形成数字化档案管理元数据体系模型。
参考文献:
[1]阴庞龙,何景武. 大型客机构型管理研究[J].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09(S1)
[关键词]《色・戒》 叙事伦理 自由伦理 人民伦理
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已经成为华语文化圈里颇有轰动效应的“文化事件”了。从现代叙事学的角度来看,电影从始至终贯穿着一显一潜两层结构。在显在结构里,是一帮大学生去锄奸而功亏一箦的故事,属于革命、民族和国家的大叙事;而在潜在结构里,则是一个长期处于爱的缺失状态的女大学生王佳芝寻求弥补乃至香消玉陨的爱情故事,属于个人生命的个体叙事。前者表现故事的革命性和民族性,而后者则叙述人性与个体命运。两层结构的张力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体体现为两种伦理的冲突:人民伦理和自由伦理。在《沉重的肉身》中,刘小枫先生将现代的伦理叙事分为两种:“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在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中,历史的沉重脚步夹带个人生命,叙事呢喃看起来围绕个人命运,实际让民族、国家、历史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只是个体生命的叹息或想象,是某一个活过的生命痕印或经历的人生变故。”人民伦理和自由伦理冲突的结果无非三种可能,一是自由伦理压倒人民伦理,二是自由伦理臣服于人民伦理,三是彼此趋于同一,达到平衡与共生。而这三种可能正好分别体现在电影《色・戒》中的四个主要艺术形象上:王佳芝是自由伦理的寻觅者,易先生是人民伦理的追逐者,而邝裕民和老吴则是两种伦理的平衡者。
一、王佳芝:自由伦理的寻觅者
人民伦理和自由伦理的冲突主要体现在王佳芝和易先生身上,但两人优势伦理上的差异导致了王佳芝的命运悲剧。
对于王佳芝来说,人民伦理主要体现在她的间谍工作上,自由伦理则体现在她对爱的极度渴望上。间谍工作需要保密,需要对自我的保留与遮蔽,以求对方存在状态的敞明;而爱情意味着敞开自身,放弃自我中心,开放给新的可能性,爱“力图创造出一种新的经验层面”,“从先前的存在状态被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一种新的存在。”两者的本质矛盾导致了王佳芝内心的煎熬与挣扎。作为一名合格的间谍就应该是冷血无情、随时准备为国家民族去牺牲,而对涉世未深的王佳芝来说,个人爱情的追求与满足才是她个人生命的优势伦理,这种个体自由伦理又是由个人的性情这一随机形成的价值感觉秩序所决定的。
在现代心理学看来,对爱的追求,是人的一种本能。对于爱的缺失,马斯洛说:“爱的饥饿是一种缺乏症,就象缺乏盐或缺少维生素一样。”王佳芝在电影中一开场就处于一种无爱的情境之中,家人和邝裕民始终都没有给予她一份慰藉心灵的爱。她对易先生说的“那你一定很寂寞”其实是在夫子自道。与邝裕民和老吴相比,王佳芝只有国恨而无家仇,她的所谓的“家”在遥远的英国,那里有她的父亲、弟弟和未曾谋面的继母。报效国家当然义不容辞,但她缺乏邝和吴的那种刻骨铭心的家国仇恨,缺乏抗日锄奸的强烈动机和持久动力。
爱的缺失导致了她极度渴望补偿、渴望归属、渴望自我满足和实现,即使是以扭曲的形式去实现也在所不惜。弗洛姆曾说:“一旦一个人已变成完全孤苦伶仃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他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去摆脱这种不堪忍受的软弱无力的孤独状态。”处于缺失性体验中的孤独主体必然会利用一切机会去寻求弥补和平衡,当遇到阻碍不能实现和满足时,处于缺失状态的需要会以无意识的形式存在于心灵深处,并试尽一切方法寻找机会,以其他的方式去释放以求补偿,结果是越不曾拥有越更想得到。事实上王佳芝一直就是一个处于孤独状态的极度渴望弥补的女孩,此种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她与易先生的感情发展。
在与易的相处中,不管是假戏真做也好,戏假情真也罢,处于明显不利位置的王佳芝慢慢觉得自己快支撑不下去了,她对老吴说:“他不但往我的身体里钻,还要象条蛇一样的往我心里愈钻愈深。”对爱的极度渴望(个体自由伦理)和自己的特工身份(人民伦理)之间的矛盾让王佳芝心力憔悴,寝食难安,这个未谙风情、涉世不深、毫无恋爱经验的女生面对的毕竟是一个老奸巨滑的风月高手啊。当然导致王佳芝心灵防线彻底崩溃的是那颗意外出现的名为“鸽子蛋”的六克拉钻石。爱的本能力量一旦开发出来,它强大的能量绝不是人民伦理和政治禁忌所能够阻挡的,更何况王佳芝的体验是她整个身心的激荡,是全部灵魂的参与。然而这份感情是一种“饮鸠止渴”似的灵魂冒险。是一次建立在虚妄前提下的致命救赎。王佳芝与易先生那段从“欲”开始以“爱,结束的感情似乎不能说虚幻但也不够真实,在这亦真亦幻的感情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缕极度渴望爱与关心的孤魂,因为只有孤独的人才会真正体会爱的意义。
对于王佳芝来说,爱的缺失只是偶然性事件,而在这一偶然性事件中表现出的无奈、绝望与渴望则是个人性情的必然。在间谍和爱情,人民和自由之间,这个涉世未深的女生最终选择了后者,放弃了前者,因而使残缺的生命在追求完满的努力中最终成了不可修复的生命碎片。王佳芝并不是为了民族解放与“主义”建设而死,而是死于自己的个人性情,死干个体对生命缺失的弥补之途,因此并不伟大和光荣,但是却更能从内心深处触动当下的观众,因为生活悖论和伦理困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也更具有日常生活的普遍性。
二、易先生:“人民”伦理的追逐者
在易先生身上,“人民”伦理主要体现在他为汪伪政权和侵华日军效忠方面,其汪伪政权特务头头的身份决定了他对待革命者和抗日义士时决不会手软,这也是他邀功求赏、平步青云的资本:而自由伦理主要体现在他内心的真实情感上。
两者比较而言,人民伦理在易身上是占优势的,虽然对于王佳芝他后来应该是动了感情,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让政治前途凌驾于个人的情感生活之上,似乎个体生命的意义只存在于普遍的历史规律之中,“个人的生命奇想和深度情感”是无足轻重的,“一个个具体的偶在个体的生活事件”和个体生命中细微的伦理困境是无关紧要的。
王与易的交往纯粹是从引诱和被引诱的性游戏开始的,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如在第一场里,易先生完全象是一个施虐的暴君,用皮带对王佳芝又是抽打又是捆绑,不但没宽衣而且枪不离身,发泄完后就冷冷地走人了。这其实说明了狐疑不定的他在内心对王佳芝是充满了不信任的。而后孤苦伶仃的王佳芝以胎儿在子宫里的姿势独自卷缩在床上,因为这个与生俱来的姿势在心理上是最安全的。到了第二场和第三场里,双方已经有了真真假假的情感交流,虽然在中烧的节骨点上易先生还是瞥了瞥那把挂在床边衣帽架上的枪。易的唯一一次真情流露应该是在日本酒馆里 的那场戏。在那里他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明知未来结局凄惨现在也只能强颜欢笑。那曲一唱三叹的《天涯歌女》除了是王佳芝个体生命的咏怀外,同时使身居高位的易先生在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可能结局时为主动容并潸然泪下。对于未来他又是恐惧的,因为历史的审判就在看得见的未来等着他。
但与王佳芝的爱的缺失相比较,他的情感生活非常丰富,甚至可以说是过剩。他有一个细心照顾他的太太,还有一个老情人――马太太,也许正如王佳芝所说他还有其他什么女人,至于王佳芝,只是他情感生活中的鲜活点缀和补充而已,有当然好,没有也无所谓,对他充裕的情感生活并不构成实质性影响。因此在王佳芝的身份暴露后,他毫不犹豫签下了处决书,并且还在部下面前否认那枚钻戒的所有权。很明显,他不希望与王佳芝的私情影响自己的威信与前途。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自由伦理)绝对服从政治的需要(“人民”伦理),与自己的前途相比,一个女间谍的生命又算什么,他每天都要签发处决书,王佳芝消失了自然还会有新的情人来填补。
照常理来说,易的决定完全是恩将仇报,除去感情不说,对方救你一命,你不思回报,反而置对方于死地,这确实有点类似于众人皆知的“农夫与蛇”的故事。但政治遵循的是权力的逻辑,爱情并不通向革命和政治,更何况是在战火纷飞的非常岁月里。总之,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爱的本能根本不堪一击。当然我们不是说政治人物就没有感情,只是说当儿女私情(自由伦理)成为政治(“人民”伦理)的障碍时,儿女私情就只有让路了。电影的结尾是易先生坐在他和王佳芝曾经翻云覆雨的床边抚摩、沉思,如果说这是“鳄鱼的眼泪”当然有点粗糙与武断,但如果说他还深深沉浸在爱的忧伤中那也过分了,这其实只是人之常情罢了,我们没必要过分阐释。埃・弗洛姆曾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对你的爱,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爱就是不幸。”从这个角度来说,王佳芝的爱应该是不幸的,因为她的爱没有引起对方原谅或赦免她的回馈。
我们可以退一步设想,如果易先生遵循个人的自由伦理放过王佳芝,甚至如她所愿继续偷偷在一起,那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很明显,这会成为上司和同行们的话柄甚至笑料,一个特务头头竟然被对方派出的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女生给迷住了,并靠她一时心软才拣回一条命,这对他的威信和前途将构成毁灭性的威胁。为了尽可能封锁消息,他不但立马杀了整个暗杀团队,而且否认钻戒的所有权,当老婆告诉他“今天傍晚张秘书和你部里两个人来家里拿去了一些她的东西”时,他脸露惊讶与担忧,因为自己的事情已经无法保密了,但他还是叮瞩自己老婆:“什么都别说,有人问就说麦太太临时有急事回香港了。”
三、邝裕民和老吴:两种伦理的平衡者
前面分析的王与易,其身上的人民伦理和自由伦理是矛盾冲突的,冲突的结果是一种压倒另一种而成为优势伦理,主导着个体的抉择与生活。而两种伦理的平衡主要体现在邝裕民和老吴身上,他们两人的亲人遇害使两种伦理在他们身上不但不冲突而且缝合得非常严密,基本处于平衡、合一与共生的状态,区别只是邝裕民的锄奸是自发的、不自觉的,而老吴的间谍行为则是自觉的,有组织的,也更具专业性,这样的区别也导致了两人结局的不同。
1、自发的平衡者
赖秀金说,邝裕民的“哥哥军校毕业不久就因为抗日战死了,所以家里不肯让他投军,所以他才那么激动。”亲兄弟的遇害燃起了他的复仇之火。亲情和爱国、家仇和国恨、自由伦理和人民伦理因为亲兄弟的遇害而紧密连结在一起。他首先提议并策划同学们在暑假里锄奸,其他五位同学依次附和。而初次锄奸未成功的三年后,又是他去找王佳芝商量卷土重来。王佳芝也为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卷进锄奸行动。三年前,王佳芝为之稀里糊涂“献身”,三年后,在邝的劝说下又一次“深如虎穴”,不过因为这次入戏太深,不但自己送了命,而且整个暗杀团队全军覆灭。
这里有意思的是王佳芝,她是最后一个在犹犹豫豫中才勉强伸出了那象征同意加入的手。手虽然与大家叠在了一起,但眼神明显是和邝交错在一起。很明显,驱使她的并非爱国雪仇之类的宏大动机,而是对邝裕民那种朦朦胧胧的好感和暗恋使然,因此与其说她是去报效国家还不如说是去寻找爱情。只是没有料到最犹豫的人分配的任务也是最艰巨的,付出的代价也是最大的。
这里我们看到,王佳芝只是邝裕民复仇的工具而已,她在向邝裕民交代收集到的情报后曾说:“能不能请他们快一点,结束以后,我们可不可以都离开这里。”可见王佳芝对邝裕民还存有幻想,但邝裕民的回答却明显是在逃避:“我不敢说,我不知道。”后来为了安慰她又说:“我不会让你受到伤害,好吗?”一方面是对爱情的极力逃避,另一方面又说些含糊的许诺。因此王佳芝的感情天平最终倒向易先生,邝裕民难辞其咎。
2、自觉的平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