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资产负债率范文

时间:2023-07-16 08:24:08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资产负债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金融资产负债率

第1篇

摘要:资产负债率指标是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降低资产负债率是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提升企业经营管控水平,降低债务风险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金融工具角度就如何降低央企资产负债率进行探讨。

关键词:金融工具 资产负债率 监管 影响 央企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经营改革不断深入,国资委在进行股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加强对其直属央企的财务监管力度。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将中央企业分为主业处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企业和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企业,对不同功能企业,突出不同考核重点,科学设置业绩考核指标及权重,合理确定差异化考核标准,实施科学的分类考核,征求意见稿中经营业绩考核基本指标仍保持不变。除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基本指标(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任期经营业绩基本指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指标作为国资委对其直属央企财务状况监管的红线,仍然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因此,央企财务部门仍然将资产负债率的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

由于目前央企形成了以控制资产负债率为导向的财务管理目标,因此,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在为央企提供金融服务时,其产品设计方面也突出了降低资产负债率这一主题,使央企财务报告账面上所体现的资产负债率显著下降,但是这些银行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工具在降低企业时点资产负债率的同时,是否能够真的给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带来良性循环,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降低资产负债率金融工具简介

在论证央企通过使用金融工具降低资产负债率来满足监管要求的合理性之前,应该对目前银行金融机构为央企提供的降低资产负债率金融工具进行简单的梳理。银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传统业务是不同期限组合的贷款以及增信业务。这些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往往会体现为负债类的科目,从而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不断上升。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银行金融产品不断的国际化接轨,我国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大了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创新产品设计,构建了能够为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的金融工具。该类金融工具的本质特征仍然是债权,但是通过结构化的设计能够暂时计入股权或者通过抵减企业负债来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金融工具包括如下三种类型。

(1)永续债模式

永续债指的是不规定到期期限,除公司破产或有重大财务事件外,债权人一般不能要求清偿,但可按期取得利息的有价证券。在国际上,永续债是国际市场上成熟的融资工具,以金融机构发行为主,占比在90%上下。2013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长期限含权债务融资工具,一次注册,可分期发行,发行规模不超过经审计净资产的40%,且与其他债券品种独立核算。发行方式可选择公开发行或定向发行。永续债属于创新产品,其核心特征如下。

1、兼具股权和债务特性

债券之名,权益之实是永续债产品的特点。发行人可以灵活设置发行条款,选择发行具有权益属性或债务属性的永续债。根据2014年财政部制定的《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发行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主动选择将发行的永续债记为权益类科目,若发行人将永续债记为权益,投资方应与发行方分类一致,但投资方不能参与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因而永续债可在不摊薄股东权益的情况下,提高发行人资本比例,或补充项目资本金,降低负债率。

2、已发行永续债基本没有次级属性

由于永续债具有一定的权益属性,偿债顺序一般在普通股之前,普通债务之后。但从目前发行情况看,大多数发行方案均明确约定永续债券在破产清算时的清偿顺序等同于发行人所有其他待偿还债务。此种安排下,即便永续债记为权益类科目,其法律属性依然为普通债权,不具有在破产清算时的次级属性。

3、周期长,通常附加发行人赎回权及利差调升机制

4、多有利息递延支付安排

发行人可在发行条款中约定递延支付利息的条件、方式和信息披露安排,符合条件的递延支付利息不构成债券违约,发行人未来也不具有强制性支付义务。但一般约定,永续债的发行人如在付息日前1年内向普通股东分红、减少注册资本或向偿付顺序劣后于该永续债券的证券进行任何形式的偿付,则不得递延支付当期利息以及已经递延的所有利息及其孳息。递延支付利息的约束条件越多,发行人选择递延付息的几率越小,其债务性就越强。

5、票面利率较高,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由于永续债发行人可以根据自身经营及融资需要,主导确定永续债的存续时间及付息安排,因此发行人愿意支付的票面利率相对同期同类型的普通债券而言较高,与同期限同类型同评级的普通债券相比,发行价格平均高30-120BP。

(2)结构化融资工具

结构化融资工具主要是指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通过自身渠道优势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并通过结构化的分层设计为企业提供股权加债权的混合融资产品。由于银行金融机构的传统信贷业务受监管规定约束,其创新空间较小,因此通常在结构化融资工具中以理财资金运用的模式作为产品设计的基础。目前比较典型的模式详见图表。

银行选取央企下属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通过募集理财资金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并通过股权加债权的混合投资方式投资于目标子公司。采用组合产品,是因为仅向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分红及股权回购需按年依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或项目到期日一次性支付,不能满足理财资金按期实现收益入账的业务要求。同时加入债权产品,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股权投资按期向理财投资者支付收益问题。原则上,债权投资是为了弥补整个产品的收益而设定,因此债权投资部分的额度测算主要依据于整个产品在产品存续期间所产生的收益。整个产品额度扣除债权投资部分的额度即为产品的股权投资额度。银行所募集的资金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管计划作为LP与GP共同设立有限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将资金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方式向央企本部或下属公司进行借贷。其中GP为央企下属公司与中介机构合资设立的公司。

由于央企下属子公司通过受托管理中介机构所持GP股权,从而使央企集团取得有限合伙企业实际控制权,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六条及第八条,央企集团可以将有限合伙企业财务数据合并入集团合并报表。具体会计处理方式是GP以长期股权投资方式投入有限合伙企业的资金在合并报表中与有限合伙企业计入实收资本的资金相抵消,专项资产管理计划(LP)出资计入央企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少数股东权益,增加集团合并报表权益部分余额。此外,央企集团本部或其他子公司向有限合伙企业拆借资金,由于有限合伙企业可以认定为集团下属公司,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十五条,在合并报表时集团与有限合伙企业的债权债务项目可以相互抵消,从而不计入集团合并报表负债科目。央企集团将本笔融资用于归还对外借款可以降低其负债科目部分。综上,通过该类结构化融资工具央企集团既增加权益部分余额又降低负债部分余额,达到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目的。

(3)保理模式

保理作为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核心产品,是一项以债权转让为基础,集融资、销售分账户管理、催收、信用控制与坏账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第2篇

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分析;信息利用

作者简介:李全中(1959- ),男,河南南阳人,经济学学士,河南财经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3-0083-04 收稿日期:2010-02-26

一、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国内外对公允价值计量顺周期效应的关注,阿兰等人(2008)认为盯市会计具有潜在的传染效应并可能引发顺周期效应;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花旗、美林、瑞银、百士通等金融机构纷纷要求废除或暂时停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但在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2008年12月30日提交的研究报告中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银行倒闭潮中所发挥的作用微不足道,但同时也提出需要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国内学者也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缺陷、完善公允价值会计、改进会计监管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对经营业绩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黄世忠(2009)指出公允价值会计假设市价代表企业资产的价值,但市价并不总能代表资产的价值,并指出公允价值会计在经济萧条时由于计提大量的减值损失,进一步引起恐慌,使得本已恶化的经济雪上加霜,在经济繁荣时由于确认较多的投资收益,使得已经过热的经济火上浇油;陆宇建等人(2007)指出由于交易价格本身的不确定性,要求上市公司报告有关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信息就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应披露未来存续期间金融资产交易价格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齐东平(2009)指出证券监管者应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价格虚拟效应未雨绸缪,通过改善信息披露以及致力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维护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王守海等人(2009)指出在微观层面应加强计量误差的信息披露,在宏观层面应加强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管理;关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披露的问题,盖地等人(2009)指出由于缺乏客观概率,根据概率来估计资产的价值反过来又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对报表的影响,黄世忠(2007)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将加剧经营业绩波动不是绝对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通过多次而不是一次性反映收益,是缓和而不是加剧了经营业绩的波动;但郭毓娟(2009)指出公允价值引人加大了企业利润的波动性。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如夏成才等人(2007)、姜国华等人(2007)、李红霞(2008)对公允价值的理论和运用进行了较多地研究。

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影响的研究多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偏重于公允价值计量对业绩的影响,旨在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技术、加强政府监管。公允价值变动较为剧烈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人损益表。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计入损益表,所以目前公允价值计量对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实际上主要是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影响的研究。企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而所有者权益的会计信息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配置资产和负债的重要依据,也是计算经营业绩指标的基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实际影响如何,如何正确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信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以中国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帮助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正确利用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信息。

二、样本选择的说明

在样本选择上,股东权益或每股净资产反映了股东财富的账面价值,其变化反映了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情况,同时不论何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都最终要影响股东权益总额或每股净资产的变化。而且股东权益作为偿还债务的保证,也是配置负债的依据,所以本文根据证券之星网站对2008年每股净资产变动率的排名,选择每股净资产降低率在50%以上的上市公司,并在其中剔除了2007年以后上市的缺乏前后期对比资料的公司、由于每股净资产基数较小稍微变动就会导致大幅变化的ST公司、单纯由于转送股使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但不具有现实意义的公司,将余下的3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对其分析,试图了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情况。

通过对上述31家样本公司的研究发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是影响2008年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最集中的原因,在股市上涨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导致上市公司股东权益翻倍上升,并成为企业大幅举债的依据,在股市下跌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导致股东权益又跌回谷底,此时部分上市公司资产、负债也被腰斩,另外一些不能相应压缩负债的企业,负债的比重大幅上升,导致存在诱发财务危机的巨大风险,因而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所引起的报表数据总量时而涌向峰顶时而跌落谷底、报表数据结构时而负债率大幅下降继而又剧烈上升的现象比喻为“报表地震”毫不为过。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东权益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所选样本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的分析,这31家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原因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转送股以及金融资产投资以外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营亏损等。为了了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情况,将31家上市公司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或主要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导致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上市公司,另一类是由于其他各种原因导致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上市公司(有关资料见表1和表2)。在表1和表2中,每股净资产变动率是期末每股净资产较期初每股净资产的增减额与期初每股净资产的百分比率,数据来自证券之星网站;每股净资产变动原因是按照各因素影响的大小排列的。

根据上述资料可以看出: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是导致2008年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主要原因。在选择的每股净资产降低率大于50%的31家上市公司中,有6家公司是纯粹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引起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占31家公司总数的19%,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作为主要因素之一导致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上市公司有14家,占31家公司总数的45%。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每股净资产

大幅波动与资本市场的波动成同向变化。在2007年股市大涨时,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一般都大幅上升,在2008年股市大跌时,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一般都大幅降低。

3、影响2008年股东权益大幅降低的原因中,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很少。只有用友软件和东方航空存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2008年东方航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640093万元,占其亏损额1258088万元的51%;2008年用友软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7423万元,远低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64058万元。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分析

根据证券之星网站的数据,将2008年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每股净资产大幅降低的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有关资料整理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资料可以看出: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资产负债率随资本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在2007年股市上涨时,样本中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14家公司中有10家资产负债率下降;2008年股市下跌时,除2家资产负债率不变外,其他12家公司资产负债率都表现为上升。

2、在2007年股市上涨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成为增加配置负债的依据。在14家公司中有皖维高新、哈投股份、西水股份等3家公司资产负债率降低幅度较大,有7家公司资产负债率小幅下降,另外4家公司资产负债率还有所上升。即使资产负债率降低幅度较大的公司,其资产负债率降低幅度也仍然低于每股净资产上升的幅度。以西水股份为例,如果当期负债不变,期末资产负债率应为11%[47/(47+53×6.88)],实际期末资产负债率为21%。这说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增加的股东权益成为大幅增加负债依据。

3、在2008年在股市下跌时,大多数存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的上市公司不能相应减少负债,因而导致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不能超过60%,2008年存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的14家公司中有9家资产负债率的提高超过10个百分点,有5家公司资产负债率超出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其中南京高科资产负债率由47%提高到67%,广电信息资产负债率由54%提高到68%,上海电力资产负债率由56%提高到75%,华银电力资产负债率由70%提高到87%,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资本结构大幅变化,不亚于强烈地震对地质结构的影响。这说明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损失引起股东权益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部分存在金融资产投资的上市公司不能相应地减少负债,从而导致存在发生财务危机的巨大风险。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了强烈的“报表地震”。以宇通客车为例,根据宇通客车2007年和2008年年度报告,2007年宇通客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使股东权益增加15亿元,使股东权益由2006年末的14亿元增到2007年末的29亿元,2008年宇通客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使股东权益减少16亿元,使得股东权益总额由年初的29亿元减少到2008年末的17亿元;负债总额由2006年末的23亿元增到2007年末的52亿元,再减少到2008年末的29亿元;资产总额由2006年末的38亿元增到2007年的81亿元,再减少到2008年末的46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使得企业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时而翻倍增长、时而被拦腰斩去,如同强烈地震对地表的再造一般。

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信息利用

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股市运行一般较为稳定,而中国股市波动较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报表的震动更加剧烈,正确理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投资者本金的安全、乃至国家的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把握资本市场未来的变动趋势。公允价值变动的利得与损失具有未实现、不确定的性质,公允价值变动的利得能否最终实现,公允价值变动的损失是否最终一定发生,关键看资本市场未来的变动趋势。对于公允价值变动利得而言,如果未来资本市场的牛市能够得以保持,这种利得才有可能带来现金流入,与这种利得增加的股东权益相匹配而增加的负债风险较小;反之,如果未来资本市场的牛市不能维持,这种利得可能是暂时的纸上富贵,根据这种利得增加的股东权益相应增加的负债,很可能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

2、把握公允价值变动综合信息。会计报表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利得与损失反映的是当期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为非流动资产,该项投资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使股东财富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不应只看一个会计期间,而应考虑各期公允价值变动的综合信息。资本公积的会计报表附注中的其他资本公积的期末余额主要反映当前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累计数,如果该余额为正值,即便本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为损失,也仍然表明当前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体上是有收益的;相反,如果该余额为负值,即便本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存在利得,也仍然表明当前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体上是亏损的。

3、注意剔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数额较大、品种单一,变现难度远大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把由此而形成的股东权益作为偿还债务的保证具有极大的风险,为此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指标时应剔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影响,以正确衡量财务风险。

六、结论

第3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杠杆作用,房地产开发企业

1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金额变动的杠杆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和缺陷,当前,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正在由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向公允价值会计转变。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环境下,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和18个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面我们用例题来展示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金额变动的杠杆作用。

例1:甲公司在2010年年底拥有100万元资产,其中所有者权益为50万元,负债为50万元,在资产中,80%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模式计量),并且负债中,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负债的金额可以忽略不计,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是:资产负债率=50%,并且假设在经济形势变动时,企业始终保持该最有资本结构。2011年,甲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均增长100%,2012年,二者的公允价值均下降了50%。

在2011年末,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所以当二者的公允价值均增长100%,二者的账面价值也会由80万元(100*80%)增长到160万元【80*(1+100%)】,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27.8%【50/(20+160)】,要想维持50%的最佳资产负债率,甲企业须向外界进行债务筹资80万元。而银行考虑到企业现在的资产负债率较低(西方学者的经验数据为:对于保守者,资产负债率应小于50%,对于风险激进者,资产负债率应小于60%),所以,具有较高的意愿借款给甲企业。甲企业在借得80万元负债之后,资产的金额变成260万元,负债的金额变成130万元,所有者权益的金额变成130万。资产金额的增加来源于两个原因:首先,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80万元的增值额;其次,由于公允价值变动破坏了起初的最优资本结构,为了继续维持最优的资产负债率,企业对外筹资80万元负债。由此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不仅直接给企业的资产带来了80万元的增值额,并且通过最优资本结构给企业间接带来80万元的增值额。因此,公允价值100%的增长率带来了资产160%的增长率。此时,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上涨会带来较大比例的资产增长,公允价值的上升对资产金额的增加起着杠杆作用。

在2012年末,公允价值下降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金额=80万元(160*50%),此时的资产负债率=72.22%(130/180),要想维持50%的最佳资产负债率,需要企业归还负债80万元(不论这些负债是否到期)。之后,企业的资产变成100万元,负债变成50万元,所有者权益变成50万元。资产金额减少的原因有两个:首先,由于公允价值变动,使得资产减少了80万元;其次,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为了回归到原有的最佳资本结构,偿还债务80万元。因此,公允价值50%的变动导致了资产减少了61.54%,此时,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下降也会引起较大比例的资产减少,公允价值的降低对资产的减少也起到了杠杆作用。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金额变动的杠杆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在公允价值上升时,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上涨会带来较大比例的资产增长,所以,此时,杠杆作用代表着机会;但是在公允价值下降时,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下降也会引起较大比例的资产减少,此时,风险就象征着威胁。表1.1反映了从2010到2012年,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资产金额变动的影响。

注:上表假设新借入的负债不用于购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否则新借入负债的金额应计入增加值和公允价值交叉的那格。

在虚拟经济中,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使得债务偿还的时点和金额不仅由债务本身的条款来决定,而且受到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具体来说,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受到宏观经济的“摆弄”,为了将受公允价值影响的资本结构回归到目标资本结构,企业就需要适当地进行旧债务的偿还或新债务的筹集。而一行为很可能留有后患,用例2来表现此风险。

例2:2012年,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均下降90%,其他条件与例1相同。此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16(160*10%),此时资产的金额=100+16=116,而负债的金额=130。此时,企业的资产小于负债,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很可能没有偿还到期借款的能力,更不用说,通过偿还未到期债务来实现最佳资本结构了。

2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金额变动的杠杆作用的适用条件

虽然只要企业中存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公允价值都会直接,同时通过最优资本结构间接带来企业资产的增加,但是,并非上述所有的情况,都会出现公允价值的杠杆作用,即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变动带来较大比例的资产金额变动,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公允价值杠杆作用的条件。

例3:年初,甲公司资金金额为1,负债为a,所有者权益为1-a。在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模式计量)占总资产的比例为b,并且负债中,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负债的金额可以忽略不计。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是:资产负债率=a,并且假设在经济形势变动时,企业始终保持该最有资本结构。年末,甲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的百分比是c 。(由于我国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比较少,所以本题中忽略)

当公允价值变动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金额变动至b(1+c),此时的资产负债率=a/(1+bc),为了回归到最优资本结构,企业需要对外借款a b c/(1-a)。此时,资产金额变动b c/(1-a),其中,公允价值的增长直接带来资产变动b c,通过最优资本结构,公允价值间接带来资产变动a b c/(1-a)。公允价值c的变动导致了资产b c/(1-a)的变动。当公允价值呈现杠杆效应时,即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变动带来较大比例的资产金额变动时,有如下关系:

c< b c/(1-a) (1.1)

当公允价值上升,c>0时,c<bc/(1-a),得到 a+b>1

当公允价值下降,即c<0时,c>bc/(1-a),得到a+b>1

因此,无论是公允价值上升还是下降,只有当企业的最优资产负债率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之和大于1时,公允价值的变动对资产金额的变动才具有杠杆效应,即较小比例的公允价值变动带来较大比例的资产金额变动。

进一步,我们用资产金额变动比例与公允价值变动比例的比例来衡量杠杆效应的大小。

公允价值对资产金额的杠杆=[bc/(1-a)]/c=b/1-a (1.2)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对资产金额的杠杆效应的大小与企业的最优资产负债率(a)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b)均呈现同向变动的趋势。如果我们回顾公允价值变动使得资产增加的机制,这一结论不难理解。公允价值变动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来直接增加资产的价值,通过最有资产负债率来间接增加资产的价值,所以,当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比较多,企业的最有资产负债率较高时,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金额变动的杠杆作用较大。并且,公允价值是否具有杠杆效应以及杠杆效应的大小与公允价值变动的比例(c)无关。

参考文献:

[1]卢美玲.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分析――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思考[J]. 财会通讯. 2013(03).

第4篇

1999年4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1999年8月国务院又批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建立华融、长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其目的在于:(1)处置银行边际不良资产,改善银行资产结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改变;(3)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国家对能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规定了5个基本的条件:①产品适销对路,质量符合要求,有市场竞争力;②工艺设备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生产符合环保要求;③企业管理水平高,债权债务清楚,财务行为规范;④领导班子强;⑤改革方案措施有力,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由于满足5个条件的企业很多,又规定了更具体的3个条件:①“七五”至“九五”期间,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建成投产,因缺乏资本金和汇率变动因素,负债率过高导致亏损,难以归还贷款本息;②国家确定的512户重点企业中因改建扩建导致资产负债率过重,造成亏损;③1995年以前年度借用商业银行贷款形成不良债务的企业。

债转股对企业的收益最大,反应也最强烈。不少企业简单地认为债转股实质上就是减免债务,把它当作国有企业最后的晚餐。有关债转股的文件下发以后,企业纷纷跑向有关部门游说,不惜一切手段争取把自己列为债转股企业。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各种融资成本中,股本融资成本是最高的,债务成本是最低的。其原因有:第一,债务成本税前支付,企业实际支出债务成本为:贷款利率(1-所得税率)。第二,对投资者来说,债务资金投资的风险小于股本资金,债权人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低于股东要求的投资报酬率。第三,债务奖金的筹集费用小于股本资金。

有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仅有20%,净资产收益率连续3年小于6%,已失去配股资格。按市场规律办事,企业需要优化资本结构,再筹资必须加大负债资金的比重。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企业也争取到了债转股的指标,减免了大部分债务,股本资金比重进一步加大,资产负债率几乎为零。很多企业长期以来资产收益率始终低于债务资金成本,是造成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而并非完全由于资产负债率过高造成。据统计,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1980年只有18.7%;1990年上升到58.4%;1995年已过77.5%。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表明:平均来讲,日本公司资产负债率85%,德国公司是63%。按国际惯例,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是60%~70%,超过次警戒线,企业将面临市场的多变性而承担极大的风险。

从理论上讲,当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时,应保持高的资产负债率;当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时,就保持低的资产负债率。由于市场风险及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业绩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在宏观经济萧条时期,或企业成长周期的低谷期,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这是较低的资产负债对企业有利。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会有以下3种情况:第一,企业息税前利润大于债务利息,企业利润大于零,股东权益资金虽然有收益,但股东权益资金收益的一部分补偿了债务利息,资产负债率越高,补偿越大。第二,当企业息税前利润等于债务利息时,意味着全部资金收益都补偿了债务利息,股东权益资金收益为零。第三,企业息税前利润小于债务利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出现亏损。从亏损的原因分析,主要是企业资金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因素造成。在宏观经济繁荣时期,或企业成长周期的高峰期,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资产负债率越高,股东权益资金收益增长越快。

二、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缺乏资金使用效率的约束机制

企业不愿运用财务杠杆,增大资本金的投资收益率,与我国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及上市公司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有关。与股本资金相比,债务资金成本支付的约束是刚性的,股本资金成本的支付缺乏约束机制。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说明。1994年,40%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现金股利,7%的上市公司不分配;1995年~1996年,30%发放现金股利,30%的上市公司不分配;1997年~1998年,23%的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现金股利,56%的上市公司不分配。不分配的公司越来越多,超过了半数。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不分配的动机是资金积累用于再投资。被有些公司的管理层处理为免费使用的资金,股本资金成本为零。则没有企业愿意冒着财务风险使用债务资金。

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在企业经济运行中违背资本结构的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股本资金结构,正面看可以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负面看却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反映出我国企业缺乏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最具现代企业性的公司是上市公司。公司的治理结构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组成。由于中国国情,很多上市公司的主要大股东是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及上市剥离出去的原国有企业,这些大股东的股票是不能上市的,同时这些股权也不属于个人,属于国家所有。绝大多数能流通的国有法人股及法人股控股的上市公司感受不到股东的压力。依然由政府任命的公司经理们努力经营的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经营者追求高收入、高在职消费,同时又以未摆脱政府干预为理由推托责任。大股东只关心股票上市及配股时的股票价格表现。一旦将流通股股民的资金圈到手,大股东不再关心如何实施科学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将股东的财富增值最大化。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滑坡严重,股份制改造并未带来国有企业经营素质的整体改善,国有企业原有弊病仍然存在。1994年以前的上市公司1994年底净资产收益率为14.6%,到1997年仅为4.85%;1995年上市的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9.22%,到1997年下降到12.49%;1996年上市的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为21.99%,到1997年下降到11.99%。

另外,上市公司经理实际控制着上市公司的经济资源。理论上,公司股权转让、重大投资、股利分配、资金筹集要有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实际操作中,经理可以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操纵股东的表决。更有伪造股东大会决议者。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表面上已采用了西方发达国家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但实质上是对国有企业改造基础上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虽然已向前大大迈进一步,但仍具有旧经济体制的痕迹。

三、金融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1.银行经营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在一个产权明晰、法制健全和金融市场机制完善的国家里,债权人与债务人的约束是很硬的。借债人要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经济责任和违规拖欠或赖帐的法律后果。在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由计委、经委、主管部门、国资局和财政多个系统及多个部门代表。这些系统及部门只是所有者的代表,并不承担所有者的责任和风险。借债者是经营者,经营者替所有者借债,替所有者花钱。银行面对的是地位比自己高的政府各系统及各部门。经营者若不按时还本付息,银行无法向上述部门和系统讨回贷款。另外国有企业目前依法破产很难,即使依法破产,按我国法律,其剩余资产要安置职工,最后银行的清偿率一般不到10%。银行大量不良债务的形成无不与这种局面有关。

第5篇

1999年4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1999年8月国务院又批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建立华融、长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其目的在于:(1)处置银行边际不良资产,改善银行资产结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改变;(3)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国家对能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规定了5个基本的条件:①产品适销对路,质量符合要求,有市场竞争力;②工艺设备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生产符合环保要求;③企业管理水平高,债权债务清楚,财务行为规范;④领导班子强;⑤改革方案措施有力,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由于满足5个条件的企业很多,又规定了更具体的3个条件:①“七五”至“九五”期间,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建成投产,因缺乏资本金和汇率变动因素,负债率过高导致亏损,难以归还贷款本息;②国家确定的512户重点企业中因改建扩建导致资产负债率过重,造成亏损;③1995年以前年度借用商业银行贷款形成不良债务的企业。

债转股对企业的收益最大,反应也最强烈。不少企业简单地认为债转股实质上就是减免债务,把它当作国有企业最后的晚餐。有关债转股的文件下发以后,企业纷纷跑向有关部门游说,不惜一切手段争取把自己列为债转股企业。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各种融资成本中,股本融资成本是最高的,债务成本是最低的。其原因有:第一,债务成本税前支付,企业实际支出债务成本为:贷款利率(1-所得税率)。第二,对投资者来说,债务资金投资的风险小于股本资金,债权人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低于股东要求的投资报酬率。第三,债务奖金的筹集费用小于股本资金。

有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仅有20%,净资产收益率连续3年小于6%,已失去配股资格。按市场规律办事,企业需要优化资本结构,再筹资必须加大负债资金的比重。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企业也争取到了债转股的指标,减免了大部分债务,股本资金比重进一步加大,资产负债率几乎为零。很多企业长期以来资产收益率始终低于债务资金成本,是造成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而并非完全由于资产负债率过高造成。据统计,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1980年只有18.7%;1990年上升到58.4%;1995年已过77.5%。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表明:平均来讲,日本公司资产负债率85%,德国公司是63%。按国际惯例,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是60%~70%,超过次警戒线,企业将面临市场的多变性而承担极大的风险。

从理论上讲,当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时,应保持高的资产负债率;当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时,就保持低的资产负债率。由于市场风险及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业绩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在宏观经济萧条时期,或企业成长周期的低谷期,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这是较低的资产负债对企业有利。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会有以下3种情况:第一,企业息税前利润大于债务利息,企业利润大于零,股东权益资金虽然有收益,但股东权益资金收益的一部分补偿了债务利息,资产负债率越高,补偿越大。第二,当企业息税前利润等于债务利息时,意味着全部资金收益都补偿了债务利息,股东权益资金收益为零。第三,企业息税前利润小于债务利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出现亏损。从亏损的原因分析,主要是企业资金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因素造成。在宏观经济繁荣时期,或企业成长周期的高峰期,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资产负债率越高,股东权益资金收益增长越快。

二、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缺乏资金使用效率的约束机制

企业不愿运用财务杠杆,增大资本金的投资收益率,与我国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及上市公司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有关。与股本资金相比,债务资金成本支付的约束是刚性的,股本资金成本的支付缺乏约束机制。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说明。1994年,40%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现金股利,7%的上市公司不分配;1995年~1996年,30%发放现金股利,30%的上市公司不分配;1997年~1998年,23%的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现金股利,56%的上市公司不分配。不分配的公司越来越多,超过了半数。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不分配的动机是资金积累用于再投资。被有些公司的管理层处理为免费使用的资金,股本资金成本为零。则没有企业愿意冒着财务风险使用债务资金。

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在企业经济运行中违背资本结构的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股本资金结构,正面看可以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负面看却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反映出我国企业缺乏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最具现代企业性的公司是上市公司。公司的治理结构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组成。由于中国国情,很多上市公司的主要大股东是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及上市剥离出去的原国有企业,这些大股东的股票是不能上市的,同时这些股权也不属于个人,属于国家所有。绝大多数能流通的国有法人股及法人股控股的上市公司感受不到股东的压力。依然由政府任命的公司经理们努力经营的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经营者追求高收入、高在职消费,同时又以未摆脱政府干预为理由推托责任。大股东只关心股票上市及配股时的股票价格表现。一旦将流通股股民的资金圈到手,大股东不再关心如何实施科学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将股东的财富增值最大化。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滑坡严重,股份制改造并未带来国有企业经营素质的整体改善,国有企业原有弊病仍然存在。1994年以前的上市公司1994年底净资产收益率为14.6%,到1997年仅为4.85%;1995年上市的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9.22%,到1997年下降到12.49%;1996年上市的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为21.99%,到1997年下降到11.99%。

另外,上市公司经理实际控制着上市公司的经济资源。理论上,公司股权转让、重大投资、股利分配、资金筹集要有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实际操作中,经理可以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操纵股东的表决。更有伪造股东大会决议者。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表面上已采用了西方发达国家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但实质上是对国有企业改造基础上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虽然已向前大大迈进一步,但仍具有旧经济体制的痕迹。

三、金融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1.银行经营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在一个产权明晰、法制健全和金融市场机制完善的国家里,债权人与债务人的约束是很硬的。借债人要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经济责任和违规拖欠或赖帐的法律后果。在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由计委、经委、主管部门、国资局和财政多个系统及多个部门代表。这些系统及部门只是所有者的代表,并不承担所有者的责任和风险。借债者是经营者,经营者替所有者借债,替所有者花钱。银行面对的是地位比自己高的政府各系统及各部门。经营者若不按时还本付息,银行无法向上述部门和系统讨回贷款。另外国有企业目前依法破产很难,即使依法破产,按我国法律,其剩余资产要安置职工,最后银行的清偿率一般不到10%。银行大量不良债务的形成无不与这种局面有关。

第6篇

1999年4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1999年8月国务院又批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建立华融、长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其目的在于:(1)处置银行边际不良资产,改善银行资产结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改变;(3)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国家对能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规定了5个基本的条件:①产品适销对路,质量符合要求,有市场竞争力;②工艺设备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生产符合环保要求;③企业管理水平高,债权债务清楚,财务行为规范;④领导班子强;⑤改革方案措施有力,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由于满足5个条件的企业很多,又规定了更具体的3个条件:①“七五”至“九五”期间,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建成投产,因缺乏资本金和汇率变动因素,负债率过高导致亏损,难以归还贷款本息;②国家确定的512户重点企业中因改建扩建导致资产负债率过重,造成亏损;③1995年以前年度借用商业银行贷款形成不良债务的企业。

债转股对企业的收益最大,反应也最强烈。不少企业简单地认为债转股实质上就是减免债务,把它当作国有企业最后的晚餐。有关债转股的文件下发以后,企业纷纷跑向有关部门游说,不惜一切手段争取把自己列为债转股企业。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各种融资成本中,股本融资成本是最高的,债务成本是最低的。其原因有:第一,债务成本税前支付,企业实际支出债务成本为:贷款利率 (1-所得税率)。第二,对投资者来说,债务资金投资的风险小于股本资金,债权人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低于股东要求的投资报酬率。第三,债务奖金的筹集费用小于股本资金。

有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仅有20%,净资产收益率连续3年小于6%,已失去配股资格。按市场规律办事,企业需要优化资本结构,再筹资必须加大负债资金的比重。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企业也争取到了债转股的指标,减免了大部分债务,股本资金比重进一步加大,资产负债率几乎为零。很多企业长期以来资产收益率始终低于债务资金成本,是造成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而并非完全由于资产负债率过高造成。据统计,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1980年只有18.7%;1990年上升到58.4%;1995年已过77.5%。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表明:平均来讲,日本公司资产负债率85%,德国公司是63%。按国际惯例,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是60%~70%,超过次警戒线,企业将面临市场的多变性而承担极大的风险。

从理论上讲,当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时,应保持高的资产负债率;当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时,就保持低的资产负债率。由于市场风险及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业绩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在宏观经济萧条时期,或企业成长周期的低谷期,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这是较低的资产负债对企业有利。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会有以下3种情况:第一,企业息税前利润大于债务利息,企业利润大于零,股东权益资金虽然有收益,但股东权益资金收益的一部分补偿了债务利息,资产负债率越高,补偿越大。第二,当企业息税前利润等于债务利息时,意味着全部资金收益都补偿了债务利息,股东权益资金收益为零。第三,企业息税前利润小于债务利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出现亏损。从亏损的原因分析,主要是企业资金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因素造成。在宏观经济繁荣时期,或企业成长周期的高峰期,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资产负债率越高,股东权益资金收益增长越快。

二、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缺乏资金使用效率的约束机制

企业不愿运用财务杠杆,增大资本金的投资收益率,与我国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及上市公司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有关。与股本资金相比,债务资金成本支付的约束是刚性的,股本资金成本的支付缺乏约束机制。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说明。1994年,40%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现金股利,7%的上市公司不分配;1995年~1996年,30%发放现金股利,30%的上市公司不分配;1997年~1998年,23%的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现金股利,56%的上市公司不分配。不分配的公司越来越多,超过了半数。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不分配的动机是资金积累用于再投资。被有些公司的管理层处理为免费使用的资金,股本资金成本为零。则没有企业愿意冒着财务风险使用债务资金。

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在企业经济运行中违背资本结构的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股本资金结构,正面看可以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负面看却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反映出我国企业缺乏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最具现代企业性的公司是上市公司。公司的治理结构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组成。由于中国国情,很多上市公司的主要大股东是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及上市剥离出去的原国有企业,这些大股东的股票是不能上市的,同时这些股权也不属于个人,属于国家所有。绝大多数能流通的国有法人股及法人股控股的上市公司感受不到股东的压力。依然由政府任命的公司经理们努力经营的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经营者追求高收入、高在职消费,同时又以未摆脱政府干预为理由推托责任。大股东只关心股票上市及配股时的股票价格表现。一旦将流通股股民的资金圈到手,大股东不再关心如何实施科学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将股东的财富增值最大化。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滑坡严重,股份制改造并未带来国有企业经营素质的整体改善,国有企业原有弊病仍然存在。1994年以前的上市公司1994年底净资产收益率为14.6%,到1997年仅为4.85%;1995年上市的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9.22%,到1997年下降到12.49%;1996年上市的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为21.99%,到1997年下降到11.99%。

另外,上市公司经理实际控制着上市公司的经济资源。理论上,公司股权转让、重大投资、股利分配、资金筹集要有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实际操作中,经理可以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操纵股东的表决。更有伪造股东大会决议者。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表面上已采用了西方发达国家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但实质上是对国有企业改造基础上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虽然已向前大大迈进一步,但仍具有旧经济体制的痕迹。

三、金融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1.银行经营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在一个产权明晰、法制健全和金融市场机制完善的国家里,债权人与债务人的约束是很硬的。借债人要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经济责任和违规拖欠或赖帐的法律后果。在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由计委、经委、主管部门、国资局和财政多个系统及多个部门代表。这些系统及部门只是所有者的代表,并不承担所有者的责任和风险。借债者是经营者,经营者替所有者借债,替所有者花钱。银行面对的是地位比自己高的政府各系统及各部门。经营者若不按时还本付息,银行无法向上述部门和系统讨回贷款。另外国有企业目前依法破产很难,即使依法破产,按我国法律,其剩余资产要安置职工,最后银行的清偿率一般不到10%。银行大量不良债务的形成无不与这种局面有关。

第7篇

债转股是把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持股与被持股关系,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债转股对资产负债率很高的国有企业来说,是一种债务重组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运行的主体,国有四大银行80%的贷款给了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先天不足,注册资本严重不足,主要靠银行贷款方式筹集资金。从运营开始就背上了严重的债务负担,当宏观经济或企业成长进入周期性底部时加剧了企业经营困难。银行贷款有去无回,企业的经营风险转换成了银行的金融风险,银企债务成了难以解开的连环套。

1999年4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1999年8月国务院又批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建立华融、长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其目的在于:(1)处置银行边际不良资产,改善银行资产结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改变;(3)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国家对能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规定了5个基本的条件:①产品适销对路,质量符合要求,有市场竞争力;②工艺设备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生产符合环保要求;③企业管理水平高,债权债务清楚,财务行为规范;④领导班子强;⑤改革方案措施有力,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由于满足5个条件的企业很多,又规定了更具体的3个条件:①“七五”至“九五”期间,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建成投产,因缺乏资本金和汇率变动因素,负债率过高导致亏损,难以归还贷款本息;②国家确定的512户重点企业中因改建扩建导致资产负债率过重,造成亏损;③1995年以前年度借用商业银行贷款形成不良债务的企业。

债转股对企业的收益最大,反应也最强烈。不少企业简单地认为债转股实质上就是减免债务,把它当作国有企业最后的晚餐。有关债转股的文件下发以后,企业纷纷跑向有关部门游说,不惜一切手段争取把自己列为债转股企业。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各种融资成本中,股本融资成本是最高的,债务成本是最低的。其原因有:第一,债务成本税前支付,企业实际支出债务成本为:贷款利率(1-所得税率)。第二,对投资者来说,债务资金投资的风险小于股本资金,债权人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低于股东要求的投资报酬率。第三,债务奖金的筹集费用小于股本资金。

有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仅有20%,净资产收益率连续3年小于6%,已失去配股资格。按市场规律办事,企业需要优化资本结构,再筹资必须加大负债资金的比重。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企业也争取到了债转股的指标,减免了大部分债务,股本资金比重进一步加大,资产负债率几乎为零。很多企业长期以来资产收益率始终低于债务资金成本,是造成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而并非完全由于资产负债率过高造成。据统计,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1980年只有18.7%;1990年上升到58.4%;1995年已过77.5%。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表明:平均来讲,日本公司资产负债率85%,德国公司是63%。按国际惯例,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是60%~70%,超过次警戒线,企业将面临市场的多变性而承担极大的风险。

从理论上讲,当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时,应保持高的资产负债率;当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时,就保持低的资产负债率。由于市场风险及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业绩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在宏观经济萧条时期,或企业成长周期的低谷期,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这是较低的资产负债对企业有利。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会有以下3种情况:第一,企业息税前利润大于债务利息,企业利润大于零,股东权益资金虽然有收益,但股东权益资金收益的一部分补偿了债务利息,资产负债率越高,补偿越大。第二,当企业息税前利润等于债务利息时,意味着全部资金收益都补偿了债务利息,股东权益资金收益为零。第三,企业息税前利润小于债务利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出现亏损。从亏损的原因分析,主要是企业资金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因素造成。在宏观经济繁荣时期,或企业成长周期的高峰期,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资产负债率越高,股东权益资金收益增长越快。

二、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缺乏资金使用效率的约束机制

企业不愿运用财务杠杆,增大资本金的投资收益率,与我国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及上市公司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有关。与股本资金相比,债务资金成本支付的约束是刚性的,股本资金成本的支付缺乏约束机制。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说明。1994年,40%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现金股利,7%的上市公司不分配;1995年~1996年,30%发放现金股利,30%的上市公司不分配;1997年~1998年,23%的上市公司给股东发放现金股利,56%的上市公司不分配。不分配的公司越来越多,超过了半数。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不分配的动机是资金积累用于再投资。被有些公司的管理层处理为免费使用的资金,股本资金成本为零。则没有企业愿意冒着财务风险使用债务资金。

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在企业经济运行中违背资本结构的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高股本资金结构,正面看可以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负面看却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反映出我国企业缺乏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最具现代企业性的公司是上市公司。公司的治理结构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组成。由于中国国情,很多上市公司的主要大股东是原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及上市剥离出去的原国有企业,这些大股东的股票是不能上市的,同时这些股权也不属于个人,属于国家所有。绝大多数能流通的国有法人股及法人股控股的上市公司感受不到股东的压力。依然由政府任命的公司经理们努力经营的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经营者追求高收入、高在职消费,同时又以未摆脱政府干预为理由推托责任。大股东只关心股票上市及配股时的股票价格表现。一旦将流通股股民的资金圈到手,大股东不再关心如何实施科学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将股东的财富增值最大化。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滑坡严重,股份制改造并未带来国有企业经营素质的整体改善,国有企业原有弊病仍然存在。1994年以前的上市公司1994年底净资产收益率为14.6%,到1997年仅为4.85%;1995年上市的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9.22%,到1997年下降到12.49%;1996年上市的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为21.99%,到1997年下降到11.99%。

另外,上市公司经理实际控制着上市公司的经济资源。理论上,公司股权转让、重大投资、股利分配、资金筹集要有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实际操作中,经理可以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操纵股东的表决。更有伪造股东大会决议者。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表面上已采用了西方发达国家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但实质上是对国有企业改造基础上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虽然已向前大大迈进一步,但仍具有旧经济体制的痕迹。

三、金融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1.银行经营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在一个产权明晰、法制健全和金融市场机制完善的国家里,债权人与债务人的约束是很硬的。借债人要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经济责任和违规拖欠或赖帐的法律后果。在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由计委、经委、主管部门、国资局和财政多个系统及多个部门代表。这些系统及部门只是所有者的代表,并不承担所有者的责任和风险。借债者是经营者,经营者替所有者借债,替所有者花钱。银行面对的是地位比自己高的政府各系统及各部门。经营者若不按时还本付息,银行无法向上述部门和系统讨回贷款。另外国有企业目前依法破产很难,即使依法破产,按我国法律,其剩余资产要安置职工,最后银行的清偿率一般不到10%。银行大量不良债务的形成无不与这种局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