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16 08:24:05

序论:在您撰写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工艺美术 审美特征 工艺形象

工艺美术往往受到它的实用性和制作条件、所使用的材料的制约,认识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首先要抓住这一实质。

一、适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结合是工艺美术的首要特征

工艺美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同建筑一样,具有两种基本的社会职能,即同时满足人们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和思想上美感上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艺品首先是适用的,然后才是美的。不能照明的台灯,不能书写的钢笔,无论其外形装饰多么精美,也是没有审美价值的。正因为这样,许多陈设工艺在设计上也就适用的方向发展,如装饰用大型插屏可兼作挡风和分隔大型厅堂的屏风就是一例。但这并不否认单纯装饰用的工艺美术品的存在与发展。从广义上说,装饰用的陈设工艺其装饰功能的发挥,即是它的适用性的一种体现。由此看来,日用工艺品的审美价值主要是通过适用性的发挥才得以完美体现的。而对陈设工艺品来说,它的适用性正是通过审美价值显示出来的。在这里,“适用”是具体的,“美”是抽象的,这种“具体”和“抽象”的对立与统一,使得许多工艺美术品能历经世事沧桑而永葆其环境的、历史的、

社会的各种美的形态,适用与审美相结合,是工艺美术本质的、首要的特征。工艺美术品的审美性还同时受到工艺种类特性的制约。各类工艺品的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就看这类工艺品的特征是否得到完美的发挥。如雕刻是刀锉的艺术,必须根据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运刀方式,选用合适的工具,运用多样的刻镂技巧来完成雕刻制作。中国明代的“核舟”就充分发挥了这类工艺的特点。明末魏学曾有详实记载,在一枚长而窄的桃核上,当时的艺人王叔远,刻上了五个人、八扇窗,还刻出了一张船篷、一支船桨、一个火炉、一把壶、一卷书、一副念珠。更为奇特的是上面还刻有对联,题名篆文共34个字。人物神态各异,刀痕细如蚊足,雕刻工艺如此精湛的发挥为古今作品中所罕见。因此,当我们在鉴赏工艺美术作品时,必须看其自身工艺特征在制作过程中受材料、工具、制作水平的限制的发挥程度,发挥程度越高,其工艺美学价值就越大。工艺美的效果不在于所用材料的贵贱。一粒金刚石、一块纯金、一支象牙就其经济价值而言实属很高,但在工艺美学的范畴中如果它们没有被用来进行工艺创作,它们的美学价值也就同一粒核桃、一块胶泥、一支竹子那样等于零。因此,工艺美术鉴赏不能也不允许就工艺材料的贵贱来区分其艺术价值的高低,而是要视其材料是否合理、充分地利用、改造的水平来鉴别优劣。如石料的颜色不纯,是原材料的严重缺点,有时可以使一件即将完成的雕刻工艺品毁于一旦。然而,我国玉雕艺人处理原材料斑痕的优良传统就是所谓的“巧做”。换句话说就是审时度势、因材施技。

因此,对原材料运用改造的合理与充分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审美效果。工艺制品的协调感体现于色彩和谐、大小适度、布局合理,以及与环境搭配的恰当等方面,这是工艺美的高级境界,即通常强调的一个“宜”字。当工艺品与其存放的环境也达到协调一致时,工艺品的协调美又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如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内的湘绣大插屏的布置,就极富湖南的乡土情调。特别是双面绣上那双双戏水的鸭子和朵朵出水的芙蓉,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水乡,引出许多美的联想,情趣盎然,一派生机,收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二、工艺形象的象征性特征及有关因素

“工艺品主要以色彩、结构和形体造型来表现一定时代民族的宽泛而朦胧的情感气氛。”它一般不是再现、摹拟客观对象,即使以现实对象造型,也是把对象当作情感的外在形式而已,所以说,工艺美术品是人的本质感情对象化的产物。因此,我们只有透过工艺形象的外在形式去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才能找到领悟象征意蕴的基本途径。工艺形象的象征性与艺术类型的变化发展有关,而这种变化和发展又使工艺形象的崇高美有了展现的依据与可能。

第2篇

摘要: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面复苏并带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向国外推广本国工艺美术产品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甚至已经把通过推广工艺美术产品列入了国家战略,变成了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创新是任何时代、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一种必然规律。而对工艺美术造型的创作来说,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贯穿着其始终,并且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成为它艺术和审美价值构成的基础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产业升级;工业美术;创新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应“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所谓产业升级,实质上是指产业各部门由于要素禀赋的变化而引起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即产业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发展到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最后形成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一种演变过程。

目前,从时间纬度上看,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面复苏并带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从当前空间维度上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韩国,都已经相继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推出了支持相关产业升级,谋求更大更为长远的产业推进计划,以此推动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教育、科学已经成当前各国最为重视的发展动力,并成为国家发展的传略性决策。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实,如何保证健康长远的发展势头,就并须改变当前诸多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粗放型的的低产值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成为结构合理、次序井然的经济新形态。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不仅需要“硬性”的条文规定、大手笔的经济刺激方案和更多机器与厂房,也更需要“软性”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配合。只有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合理地定位于城市文明进程和产业升级发展的良好平台以及社会经济转型中重要的产业链条和纽带,才能使它产生更大的驱动力,也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

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说:“由于现代生活的支离破碎及其带来的震惊、流水线劳动的机械重复以及大众传媒任意并置的信息和露骨的轰动效应,我们对事物的直接经验已经不再能形成一个有意义的、连贯的意义整体,而只是在碎片似的、非整合的感觉——一种只是生活过而不是被有意义地经验了的东西——中的挣扎。”①或许正因为这样,承载着传统意蕴和美感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又重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频繁,文化交往不断增多,各国对文化传播越来越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向国外推广本国工艺美术产品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甚至已经把通过推广工艺美术产品列入了国家战略,变成了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

宗白华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②每一种艺术都有其技巧语言,即便是最富有个性的艺术家都得用它来进行交流,甚至可能用它进行观察。造型是艺术创作的手段之一,艺术造型形成的因素源自对象与艺术家两者。由视觉形象要素——点、线、面等综合构成的艺术造型,并非简单地模仿和“再现”现实中各种人物、动物、背景,而是突出了作品形式的特有造型语言的表现因素和观念因素。因为某个造型体系的形成,本身便是先民各种观念形态交互作用、综合而成的结果,与此同时,工艺美术的创作又是出于各代技术工匠之手,他们对技术的认知与理解,以及社会环境与思想观念,都会对工艺美术的艺术造型产生影响。

从过去节庆时节的特殊内涵的艺术形式,到如今大众化的快餐式的艺术消费。工艺美术已经从作坊式的加工形态逐渐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产业模式雏形,其自身的内在审美形态已经在市场化、城市化的现实环境的冲击下形成巨大的变迁。脱离广大农村土壤的乡村艺术,如何适应时代变迁成为其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实际上,一种艺术种类成熟之后,会塑造出与之相适应大众审美心理结构和欣赏习惯,艺术形式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种大众审美心理结构和欣赏习惯。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自身完善的必然规律。首先,“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所指的社会环境是发展变化的,为此艺术必然随之产生种种变化。这也充分证明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这是其魅力所在之处。此外艺术的创新也是由创作主体与接收主体所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创作理念、技术材料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艺术接收者也是如此,两者的结合,也必然导致艺术必须具有不停的创新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寄托,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言人。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目的。创新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事物的固有标准的改革。工艺美术有着自身的传统标准、形式体系、功能效用,只有重新建立标准,才能称得上创新。另一层次是升华品质,强化固有的形式和内容的审美。

创新是指对原有事物模式的改变,这种新模式不仅具有新颖性、领先性,还与社会环境相适合,以自我独特的审美,形成新的物化形态。所以说,创新就是创造,是发展,是突破。而艺术的创新,尤其是工艺美术的创新,就必须是创作者新颖的创造思想的物质化表现,是满足消费者审美心灵的精神需要,是符合社会环境的审美需要,是产生更多附加产值的突破性的创造。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工艺美术产品的转变就绝不是内容的扩充,也不是形式的借鉴与深化,而是在内涵本质上进行变革,要与时代的社会需求相适应,在功能、材料、形式等全方位的变革。

但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经济似乎成为了唯一的动力,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价值衡量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中国传统工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如同其他手工艺一样,在社会大变革的面前,显得羸弱不堪。我们常说,

艺术的继承表现在思想、内容、作品形式、创造技法的传承。工艺美术的传承更表现出直接的师徒传承的特点,其不仅是对一种技术的传承,更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的认同。实际上,就是对某种文化的守护与延续。手工艺作品在文化视角上,可以说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与特质。宗白华说:“形式之最后与最深的作用,就是它不只是化实相为空灵,引人精神的飞跃,超入美境;而尤在它能进一步引入‘由美入真’,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世界上唯有最生动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姿态、建筑、书法、中国戏面谱、钟鼎彝器的形态与花纹——乃最能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式生命的律动。”③从工艺美术的实际功用可以看出,实用是其存在的根本,但艺术性是其发展的推动力。

每一种艺术都源于社会环境的需求,由于这种需求的内在推动,才产生满足这种需求的审美创造,并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特色与创作经验。这些经验并形成某些特定规律,世代被创作者们传承与发展,从而形成具有自我区域内特有的文化与艺术内涵。可以说,工艺美术正是一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物化载体,成为民族特有文化内涵有审美观照。

从工艺美术的艺术形式进行观照,可以说,从造型、构图经营、色彩运用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应用;无不体现着创作者的艺术洞察力和审美能力;在造型构思上追求意象创造,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定,充分发挥艺术家内心的想象力,追求人们的一种美好的艺术理想,表达人们心中的愿望和期待,通过各种夸张、装饰、象征等手法来体现;色彩运用上更是明艳活泼,又简单纯朴,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色彩观念,深受中国传统民俗生活的影响,用色上,看似极其简单但画面却呈现丰富的艺术效果。而这些艺术思维又都是其背后的祈福求平安的精神动因使然。因此,工艺美术的艺术审美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作为一种民俗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体现在作为一个艺术种类所沉淀下来的艺术思维,从而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罗杰·弗莱说:“人类积累和继承下来的艺术珍品,几乎全是那些形式结构为主要因素的作品。”④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它的含义就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观念,实际上就是组成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包括观念和想象的成分。

构成的特点就是形式美,是人们在从事造型艺术活动中,单独抽出构成形式作为审美对象,是美学关注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工艺美术在构成上不仅遵循了形式美感的要求,在理念传达上又有进一步的创新,表现历代人们对工艺美术形式美的深刻理解。工艺美术往往被理解为特定形式的艺术作品,割裂了其内在的意义与趣味,无法与特定文化习惯联系起来,造成形式性的单纯审美,从而造成一些误解与浅读。这也是当前文化语境内,工艺美术面临的最大问题。

工艺美术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充满民俗内涵的艺术形态。所谓的民俗艺术,是指艺术的内涵与特定环境的民俗内涵产生契合,形成具有一定指向性的艺术形式。所谓“民俗艺术”,系指依存于民俗生活的各种艺术形态,作为传承性的下层艺术现象,它又指民间艺术中能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民俗艺术”往往作为民俗传统的象征符号和民俗生活化的原生艺术,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社会交际、衣食住行、消遣娱乐等方面广泛应用。“传承性”、“传统性”、“风俗性”和“群体性”作为民俗艺术的主要特征,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民俗艺术”并非强调“民俗”与“艺术”在形式上的相互交叉,而主要指在精神内涵上的整合和一统。“民俗艺术”也并非简单的等于“民俗”加“艺术”,而应视作艺术体系中的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概念。

民俗是特定区域内传承有序的文化现象。工艺美术与之相契合,必然在精神的内核上产生超于现实形式性的审美特色,成为人们精神上具有特殊内涵的物品,并由此产生具有浓郁乡土情结的文化现象,成为人们生活中精神慰藉和文化物品,演变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作品,成为一种观念化得形式。(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研究”(09YSC007)阶段性成果之一;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760010)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年

[2]《中国影戏》.江玉祥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

[3]《中国皮影艺术史》.魏力群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

[4]《中国民间美术史》,王树村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

[5]《论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丁勤,《创意设计》,2012.6

注解

①[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M].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23

②宗白华.艺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50

第3篇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工业设计 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一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但建筑艺术只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空间形象。它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欣赏主体和建筑形象相互作用的体验与鉴赏活动。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里意绪。所以,人要是自己居住的环境空间更加艺术化,就必须能够发现、感受建筑艺术的美,能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去充分领略它的魅力。而这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十分的重要了,它对人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其次,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但建筑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出了与它自身的空间形式有关外。还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第三,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第四,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由于建筑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所选用的物质材料、结构方式、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不仅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时代的物质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情况,而且也凝聚着一定的阶级、民族、时代的心理情绪、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积淀着社会历史文化的记忆。因此,人们把建筑称作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欣赏建筑艺术。就像是阅读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第五,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生活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但它不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描摹、再现客观生活,它通过抽象的线、面、体的表现手法去隐喻、象征的表现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真实。总的说来,抽象性、象征性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象征、隐喻的运用使建筑艺术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精神功能。但这种象征应该自然的从建筑本身中流露出来,而不是刻意的加以修饰的表达和摆弄,可以说,建筑的象征愈抽象,它的魅力就愈永恒。

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人们欣赏建筑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人们充分地掌握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充分的感受建筑的魅力。另外,无论我们身处室外还是走在大街上,始终不能摆脱那些分割的建筑空间与巨大触目的建筑形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对建筑艺术进行鉴赏和审美。

那么建筑艺术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工业设计的审美特征又是什么呢?

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综合的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征。工业设计是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工业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算起,经过包豪斯的设计革命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世界各先进工业国家,由于普遍的重视工业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工业设计已远远超过工业生产活动的范围。形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它不仅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工业设计还反映着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的问题,引导着人类健康的工作和生活。

第4篇

所谓斗拱,即是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成斗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还具有装饰及平衡稳定的作用。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斗拱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处于建筑物外延部位,分为柱头科、平身科、角科斗拱,其中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是做大的;内檐斗拱处于建筑物内檐部位,分为品字科斗拱、隔架斗拱等。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到战国时代,采桑猎户上的建筑花纹图案已有栌斗;到汉朝,墓穴、壁画,乃至东汉的石阕、明器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至唐代,斗拱已成熟极盛,这时的斗拱既用以承托屋檐或平坐,将屋面或楼面的大面积荷载传递到柱上,也是建筑形象组成部分。此时,斗拱已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规定民间不得使用;到明清,斗拱建筑结构已从注重力学角度阶段逐渐演变成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并进一步形成装饰化的规范发展阶段,这时已是一个与近现代建筑结构艺术有机衔接的成熟阶段。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斗拱在建筑的整个立面构图上发挥了结构和艺术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表现出中国木构建筑稳健和雄丽的风格。

二、斗拱的文化意涵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最为突出的建筑标志,历史悠久、文化意涵深刻,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趣味、社会风尚、文化意识等,不仅具有极高的结构功能,更是封建礼制的具象表现。

1.斗的意义: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认为北极星即上帝所居,而北斗七星是帮助确认北极星并围绕北极星旋转的,所以斗表达了人们对天地观念的认同,斗自然而然成了“帝”的指代物。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为了强调这一具有特别意义的建筑构件,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护斗。斗的使用,一开始就具有神圣的意义,它成为了特权的象征,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2.拱的意义:拱的早期原型为“山节”,它是建筑等级的重要标志。这种柱子因在头上施有山字形物以承托上部构件,使人联想到弓箭。“山节”代表了男性生殖崇拜,是凶猛和雄伟的象征。随着阶级社会的建立,它成为了身份地位的标志。汉以后,中国文化中理性气氛增强,神秘意味逐渐减少,人们更乐于接受庄重敦厚的建筑形象,因而更注重斗拱身份地位的象征性和建筑装饰的价值。

三、斗拱的审美特性

1.造型之美

1.1统一和谐美:建筑艺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充分体现整体和谐美。中国传统建筑重视整体和谐,满足人们的视觉、心理感应以及适用性的需要。古传统建筑推崇方、圆、球等简单的几何形状,认为是完整的象征,具有抽象的统一性。斗拱的各个构件非方即矩,侧视图也为倒置的等腰三角形,从而达到了高度协调、统一的构图形式。

1.2对称均衡美:对称与均衡是美学法则的主要条件,也是建筑构件中最重要的特性。如斗拱系统中,护斗坐于柱头,沿梁的方向安放纵拱,沿擦边的方向施横棋,纵横构件相互交叠、搭接于中点,并有着严格的水平分层。因此,每层斗棋的俯视图呈“十”字、“丰”字或“田”字形为对称形式;而且多数情况下,柱头铺作、补间铺作的正立面,转角铺作的45度立面也都是对称的。

1.3比例协调美:比例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较关系。斗拱是各个部件结合而成的整体,且各个部件都有严谨的比例标准,在造型艺术里通过排列组合形成和谐的比例关系。斗拱作为古建筑的重要构件,它的尺度必须按照相应的比例标准制定,具有和谐比例的艺术作品才能引起人们对美感的共鸣。

1.4韵律节奏之美:事物规律性的重复出现或变化,即为韵律。斗棋在建筑物檐下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或有秩序的变化,不仅激发了人们的美感,更显示出建筑的有序性、韵律性和美观性。一组斗拱自下而上轮廓由小到大的渐变,外观形式具有明显的韵律节奏感,对于整座建筑而言的斗拱群,是若干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按或连续、或渐变、或交错的韵律布置而成,故斗拱具有高度美学价值和装饰功能。

第5篇

关键词:独唱表演;审美特征;审美功能

ABSTRACT

Picked to Chinas national vocal art history,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a rich and varied, with different forms of vocal performance, solo is one of them. Solo music is the "second creation" process, in which persons under the composer sang (including word author) creative works, and from their own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a voice to create, through the "second creation" works content, emotion and mood to convey to the audience how. It is in the "second creation" process, a solo performance art aesthetic character and its own unique aesthetic functions. Is a vocal solo performance art form, it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vocal solo, sang a distinctive aesthetic character art patterns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form. All through the simplicity of their forms, colors richness, the diversity patterns, exchange and create the kind of lyrical, sexual summarized it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functions of reflection, inspiration functional,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self-entertainment functions describes its aesthetic function. I tried to adopt this theory to guide solo Shixi art practice.

Key words: solo performances; Aesthetic identity; Aesthetic functions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录……………………………………………………………………………Ⅲ

引言……………………………………………………………………………1

1、独唱表演艺术的特征…………………………………………………1

1. 独唱表演形式的简易性………………………………………………2

2. 独唱表演音色的丰富性………………………………………………2

3. 独唱表演形态的多样性………………………………………………3

4. 独唱表演交流的亲切性………………………………………………5

5. 独唱表演创造的抒情性………………………………………………6

2、独唱表演艺术的审美功能…………………………………………………7

1. 审美反射功能…………………………………………………………7

2. 审美激励功能 ………………………………………………………8

3. 审美教育功能…………………………………………………………8

4. 审美自娱功能…………………………………………………………8

结论……………………………………………………………………………9

第6篇

关键词:扎染;文化遗产;民族价值;传承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是一种传统手工艺艺术形式,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的特殊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并以身口相传使之得以延续。它扎根于民间土壤,并由于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扎染不仅是传承了千年的民族手工技艺,更在于它延续了民族文化和体现了民族历史属性,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表现美好生活的新时尚。

一、扎染的起源和发展

扎染古代称为染缬,《韵会》指出,“缬,系也,谓系缯染成文也”;唐代《一切经音》也提到:“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宋代把“缬”意为斑斓的色彩,泛指染色显花的方法或织物。现代汉语中解释,扎染是将织物部分结扎起来,在染色时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

我国扎染历史悠久,起源于黄河流域,具体是什么时期尚且没有定论。据记载,早在东晋时期,扎染这种民族手工艺就已经发展成熟,有大批生产的“绞缬绸”以及出现“鱼子缬”、“玛瑙缬”、“鹿胎缬”等纹样。南北朝时期,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的记载,就是指染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更为流行,“青碧缬衣裙”成为当时普遍流行的裙装样式。绞缬产品于北宋时期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较高的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十分普遍,以密集的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成为名扬四方的扎染中心。

目前,扎染在四川自贡、云南大理、湖南湘西、江苏南通、贵州的苗寨等地仍发展延续至今,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个性,显示了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折射出各地的风俗民情与审美情趣,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劳动创作的结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扎染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构成了富有时尚魅力的现在扎染艺术。

二、传统手工扎染的工艺方法

扎染的面料:中国几千年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使得传统的纺织技术较为发达,家家户户都纺纱织布,在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态中产生了传统的民间审美意识和生活体验。扎染就是采用民间手工纺织的棉、麻、丝、毛等面料进行扎花染色的。

染料与色彩:传统染色一般选用植物染料,亦称草木染。茜草、红花、苏梅可染红色,紫草染成紫色,栀子、槐花可染黄色,蓝靛草染蓝色,鼠草染绿色,皂斗、黑头草染黑色,柿子染桔红等。所有材料均取之天然,生态环保。最常染的蓝色就是从植物板蓝根中提取的蓝靛天然成分,它具有消炎的功效,以之染色的布料对人体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扎染的流程:古书记载“缬,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通俗讲扎染的主要步骤就是,染前处理,描稿,扎结,染色,水洗,脱结,整理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两道工序是扎结和染色,关键在于扎结手法和染色技艺。扎结,是以线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包括打结扎法、线绑扎法、夹板方法、筷子卷扎法、拧扎法、包物扎法、弹簧扎法等等,每一种扎结技法通过染色处理之后都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纹样效果。这些美的表现方法都是在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总结,在不断的实践、创新中得到的,也充分体现了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蕴。

三、手工扎染的艺术特征

虚实之美:扎染的最终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经染色之后,用清水冲洗,并将线缝和捆扎的部位拆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染色或局部染色,从而形成深浅不一、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肌理,扎结的是“花”,基本保持布料的原色,未扎结的大面积布料受染形成“底”,“花”和“底”之间色彩对比鲜明,呈现出淳朴的虚实之美。

写意之美:染料因浓度、温度、染色时间长短、织物质地吸色性等,都可以形成不同的纹样效果。缝扎时由于针脚有异,线的粗细有异,抽线松紧有异,染料浸染的程度有异,这些因素使扎染作品纹样具有随机性和唯一性的特点,色彩的相互渗透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效果,宛若冰裂纹,生动活泼,自然天成,富于新意,在流动变幻中透露出一股宛若中国水墨画般的写意韵味和朦胧之美。

秩序美:扎染图案有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布局,也有角隅纹样和适合纹样的设计,花鸟鱼虫,人物环境等元素遵照民族的审美意味有序的搭配组合,作品构图精心、布局严谨、画面饱满,体现秩序之美。

自然之美:扎染纹样的题材广泛,亦抽象、亦具象,多以当地的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创作素材,或苍山白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千姿百态,易趣盎然,充满浓郁的本土气息,取材都来于生活,归于生活,表达了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描绘出一种回归的自然之美。

三、扎染的发展趋势和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节奏,信息爆炸、环境污染、职场焦虑、生活压力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各种危机使得美好生活距离人们越来越远。21世纪是发展生态产业的世纪,环保与现代人返璞归真的内心需求相契合,绿色设计理念逐渐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潮流,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回看我国传统扎染艺术从古到今都具有“绿色设计”的理念,无论面料、染料、生产工艺、纹样题材等方面都“施法自然”,是对环保生态的最好诠释。现代扎染设计作品更应保持生态意识,加强环保理念,形成独具创意、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艺术附加值的新设计。

扎染是传承了千年的民族民间手工艺,是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商品属性,更在于它的文化和历史属性,它承载着民族千年来的理想和喜爱,承载着民族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轨迹,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它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突破传统、吸取精髓、与时俱进是扎染艺术发展的时代趋势和需求,必将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和空间。(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参考文献:

[1] 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 鲍小龙,刘月蕊.扎染与蜡染的艺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 电影主题音乐;审美特征;艺术功能

电影的图片、文字、声音并存,融为一体。电影音乐,顾名思义,是指在电影中的音乐,为了使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感染观众,电影导演一般都会借助音乐向观众展示电影的故事情节,这就决定了电影音乐和一般的纯音乐不同,它必须既体现电影的艺术构思,又体现音乐的美学欣赏。且作曲家、作词家在创作电影音乐时,也会深入了解电影的剧情,根据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创作音乐,所以,电影主题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及丰富的听觉审美体验。

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情节描述性

电影主题音乐通过其表意的手法,通过音响来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听众则凭借主题音乐的声音来对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感知,具有情节描述性。且因为主题音乐的特性是不具体性、不确定性,从而需要电影的画面来对电影的主题进行“解读”。如在《大笑江湖》中,它的主题曲《大笑江湖》,由小沈阳演唱,从一开始便能够拨动观众心弦,主题曲所表达的意境与电影中所要描述的情节紧密结合,在欢快的旋律中,我们在解读江湖人的故事,其歌词“我一生戎马刀上飘,见过英雄弯下小蛮腰”正是故事剧情的体现。电影《让子弹飞》中的音乐是抑扬顿挫的,主题音乐《太阳依旧升起》是一首钢琴曲,它的音乐风格既激昂又深沉,与电影的剧情相匹配,唯美的琴声,将片中几大主角都刻画得非常深刻,这种充满原创性的电影音乐与剧情,为电影《让子弹飞》绽放光芒。所以,观众能通过影片中主题音乐激昂、振奋的感受,来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音画同步是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 节奏相同,是电影艺术中最常见的音乐描绘手法。①电影主题音乐与文学、艺术等不同,它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旋律、单音的、双音的、带笑声的、带哭声的演唱,慢唱、慢奏、快唱、快奏、重唱、重奏等方法,通过听众感观的感知,获得观众心理上的美学体验。一般来说,人的听觉能够引起视觉上的想象力,听众能够通过音乐来对抽象事物进行想象,从而体会影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电影《美丽人生》中主题音乐《霍夫曼的船歌》表达着丈夫对妻子的思念,通过主题音乐来体现电影中的黑色幽默,让观众笑中带着泪,与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共同经历着恐惧、死亡与悲痛。其主题音乐不是悲惨的音乐,而是如诗般美好的歌剧,让观众在享受这美好音乐的同时体会着主人公对家人的关爱,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伟大的丈夫,他留给了家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

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它与电影剧情紧密结合,具有剧情从属性。电影主题音乐的创作依赖于作曲、作词家对电影剧情的确定和导演对音乐风格的追求,所有的内容都必须在音乐与剧情相融合的画面中体现,只有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才能够更充分体现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才能更加吸引、感染观众。因此,电影主题音乐不同于单纯创作音乐,它必须要受制于电影剧本,以电影剧本作为母体进行创作。影片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剧本内容,就必须图、文、声有机地结合,电影主题音乐只有依附于电影剧情,才能展现音乐的艺术性,两者相辅相成。 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其开场音乐是运用筝独奏的方式来表达,筝的弹拨方式可以避免太过悲伤的感情,且通过夹杂钢琴的演奏,体现出导演张艺谋对音乐的那种阳光与青涩的追求,具有情节从属性。且《山楂树之恋》是陈其刚专门为电影创作的,其歌词平实朴素,又带着浓浓的忧伤,拨动观众心灵的感伤。

在电影《阿凡达》中,其主题曲《我看到你》的制作也非常细腻,充分体现了影片的真实性。在影片中,讲述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种和谐相处,为了配合画面中的那种天然朴实的生活,需要运用唯美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真实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只能通过景色来剪辑制作声音,为了使画面中潘多拉星球的物种能在大自然中和谐,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细微地运用到影片中,这样处理后的声音错落有致,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这也说明了主题音乐相对于电影来说,具有剧情从属性。

(三)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感染性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电影紧密结合,且具有剧情从属性,随电影剧情的发展而变化,遵循着电影的剧情。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感染观众,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影的表达除了具有声音和画面外,还有音乐。电影主题音乐的加入使观众更能体会电影剧情的内容,更具有情绪感染性。

在刻画电影主题思想上, 通常采用的手法是主题音乐贯穿。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属于美国电影大作《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我心永恒》。这首主题音乐作为该影片的主导

音乐, 是全场音乐创作的核心。②且能够深深地感染观众,让观众完全沉浸电影中,有一种一直想看下去的冲动。如果这部电影没有音乐做背景,只会让人感受到拓海只是在不停地开车,失去了那种扣人心弦的震撼力,不能够体现出影片的紧迫感和刺激感,由此可以看出,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具有感染观众的效果。

在影片《红高粱》中,其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能很好地渲染影片。影片一开始,就响起了欢快的旋律,将人们的情绪引入其中,既配合主题,又能引出电影剧情的内容。通过音乐描述了剧情中的人物能追求自由的爱情,爱就真爱,恨就真恨,且剧情跌宕起伏。音乐中的节奏既紧凑又有规律,通过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紧密结合,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更能够感染观众。

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

与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一样,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也有多方面的表现方式。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化以及对电影氛围进行对比,从而感染观众;也可以直接运用拟人的手法、与画面结合的表现方式来与影片相结合,从而达到展现影片内容、根据影片内容的发展来实现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和对影片剧情的阐述。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深刻表达剧情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表达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使电影中的人物有感而发,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在电影《雏菊》中,整部影片的音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来演奏的,钢琴和小提琴的结合,使影片的主题音乐具有神话般的色彩。其主题音乐一开始就是小提琴演奏,紧接着钢琴演奏,这种基调让人感觉到一种充满着幸福和谐的生活。“当音乐声为和声与大提琴混合时,此时最能够感染观众,让观众的心随之揪一下,跟着音乐声而震颤,仿佛自身在梦境中。”③且音乐声伴随着画面中出现一朵朵美丽的雏,它们在风中摆动着,有节奏地随着风的吹拂而颤动,而此时音乐声也伴随着雏菊的摆动而有节奏地演奏着,诗境般的画面,让观众既能感受到雏菊的力量,又能感受到大提琴琴弦的每一次拨动。这些都暗喻着女主人公坚强的心和内心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她外表看起来虽然是柔弱的,但是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拥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二)电影主题音乐能够通过画面激发联想,具有剧情延伸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艺术功能。观众在欣赏主题音乐的同时,也能激发观众联想,很多人听音乐喜欢紧闭双眼,具有剧情延伸性的艺术效果。电影主题音乐通常运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对剧情的联想,有时还通过音乐来交代剧情的时间。如《唐山大地震》中,以20世纪70年代的歌作为片段,说明了地震发生的时间,让观众能联想到70年代的生活状况。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其歌曲《国际歌》也能让观众联想到那个时代。通过听音乐和观看影片画面,观众内心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会随着音乐的播放和电影剧情的发展,在观众心中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感情释放。

(三)电影主题音乐反映着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具有烘托的艺术效果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其实都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因此电影也具有弘扬优良、善良等责任,抒发着人们内心的情感。而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一般都是通过喜怒哀乐来表达,还有一些情感是无法用这些来展现的,它就必须通过音乐来展现。观众通过音乐,可以更加了解人物的情绪,更能够进入人物的心理,感受到那种心境。

(四)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从以前的无声电影到今天的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知道电影需要运用音乐来表达剧情内容,渲染观众情绪,如果没有音乐,电影会显得没有生机,不能更好地感染观众。电影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音乐来展现电影的剧情,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又通过音乐调节剧情,这种时而起伏时而跌宕让观众有足够联想的空间,这就是好电影给观众的感受。如在《泰坦尼克号》中,其主题音乐就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而不断在观众耳边响起,从而达到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五)电影主题音乐的表现方式多样,具有提升作品品味的艺术效果

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和、缓、慢、快等节奏来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想法,能以强烈的感染力感染观众,有效提升作品的品味。如在电影《恋爱通告》中,其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节奏缓慢悠扬,虽然是一部文艺片,但主题音乐穿插在电影中,引发人们内心的联想,让每个少女都有一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提升了作品的品味,每次一想起这首歌,都有许多蝴蝶在眼前飞过,很美好。再如电影《人到中年》中,其主题音乐能够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其音乐既轻快又悠扬,且带有一点忧愁,反映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既对事业充满信心,又对人生充满着信念,表现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这一主题音乐的响起,常常让人感受到心中的一种震撼,许多观众被剧情感染,从而很好地提升了作品的品味。

总之,电影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许多艺术功能,电影主题音乐是电影艺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随着电影业的不断成熟,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电影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其地位是不可以代替的。

注释:

① 王燕:《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电影文学》,2010年第22期。

②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③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2]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J].电影文学,2010(08).

[3] 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J].电影文学,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