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本科继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16 08:24:04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本科继续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本科继续教育

第1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 燕山大学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 学历达标

2003年河北师范大学的张占永老师对河北省11个城市52所县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学历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占51.14%,专科学历占44.32%,中专学历占3.98%,高中学历占0.5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为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县级中学教师资格的教师应具有高等师范本科或其它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河北省县级中学学历不达标的体育教师占48.86%。要快速使教师学历达标,合理配置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拥有多种途径,如人才引进、招收本科毕业生和现有教师队伍学历进修等。诚然引进高学历人才和录用应届本科毕业生是最直接快捷的方法。然而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师并不缺编。《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中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统计显示,河北省52所县级中学共有教学班2021个,按6个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计算,供应配备体育教师337名。目前,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352名,师班比例为1:5.74,专职体育教师总量总体超编4.45%[1]。因此,加强河北省现有中学体育教师在岗培训,提高现有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将是使其学历达标有效途径。

一、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具有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办学实力

燕山大学成人教育始于1958年,1993年成立燕山大学成人教育学院,1998年经原河北省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四十年来为国家培养各类成人毕业生30000余人,这些毕业生多数成为各岗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学院现有教职工170人,专职教师83人(体育教师6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26人(体育教师2人),部分专业的教学由燕山大学相关院系教师承担。现有各类在校生11000余人。学院具有脱产、函授、夜大、短训班等多种办学形式和本科、专升本、专科、高职班、第二学历、专业证书班等多种办学层次。在河北、湖南、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省设有25个函授站、点,现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冶金工程、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22个本科专业和23个专科专业。学院有独立校区,占地150亩,400米标准体育场、学生室内体育活动中心、灯光篮球场、教学楼、阅览室、学生公寓、学生餐厅等基础设施齐全,总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备,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8个(可同时容纳1100人上课),微机室6个,语音室6个(可同时容纳400人上课)。凡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取得正式学籍后,在校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学位证书。近年来,学院狠抓教学质量,办学效果显著,2001至2005年本科毕业生共有59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2004年学院获得全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

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多年的办学经验、齐备的办学设施、良好的办学条件、规范的管理模式为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燕山大学体育系将是继续教育学院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坚强后盾和保障

燕山大学体育系下设的教学部门有专业理论教研室、田径教研室、球类教研室、武美教研室。管理部门有教学科、科研科、群体科、竞训科和综合办公室。现有教职工44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讲师15人,助教4人,其中运动健将1人,国家级裁判员3人,国家一级裁判员18人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6人。学校现有运动场馆总面积为119640平方米,主要包括:综合体育馆1座,标准400米田径场地4块(其中塑胶场地1块),篮球场地27块(其中塑胶灯光场地8块),排球场地20块(其中塑胶灯光场地8块),室内羽毛球场地4块,灯光塑胶网球场地2块,乒乓球馆1个,健美操馆1个,武术散打教学房1个,台球教学房1个,单、双杠等多功能练习场地4块,联合健身器械健身房2个,健身路径4处,体育设施较为齐全,另外配备有专业图书资料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和体质健康测试中心,以及3个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燕山大学体育系与继续教育学院只有一墙之隔,多年来在燕山大学党委的共同领导下,共同进取,同步发展。院系之间无论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燕山大学体育系良好的教师资源、完善的硬件设施等为继续教育学院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保障。

小结

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师从数量上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甚至略有超编,但学历要求未能达标;提高现有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层次是达到国家标准的有效途径;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燕山大学体育系为依托,凭借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方案可行。

参考文献:

第2篇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按照文件规定的撰写要求及格式规范认真完成。指导教师应加强指导,严格把关。

一、。电子版毕业论文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应与印刷本一致,不得省略;毕业设计(论文)必须整合为一个Word文档,毕业设计(论文)文件名格式:姓名+学号(如:张三0511112299)。

二、毕业设计(论文)文本规范化要求

1、统一封面、采用A4纸张、标题(宋体、三号)、目录(宋体、小四号)、中英文摘要(宋体、五号)、关键词(宋体、五号,不超过五个)、文本正文(宋体、小四号)、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工程设计说明书、实验数据、图表、外文译文、附录和评审意见表等。其中工程设计说明书、实验数据、图表、外文译文等项目是否要求由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字数要求:文、经、管、法类一般6000字左右,理、工、医类一般5000字左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有特别要求的除外)。

3、页面设置:纸张大小:A4打印纸,页边距:左3cm(装订),上、下、右:各2cm;页眉:1.5cm,页脚:0.75cm;

4、页脚格式:正文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页码在页末居中打印,其他要求同正文(如正文第2页格式为“―2―”)。

5、题目:应能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汉字,可用小标题加以说明。

第3篇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由封面、中文摘要、论文目录、正文(包括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封底等部分组成。“注释”与“附录”视论文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其余均为必备项目。上述内容按下列顺序排列。

(一)封面

**********大学成教学院本(专)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封面需用统一格式。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姓名、层次、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等9项内容组成。封面各项目用黑色签字笔填写(不得使用铅笔或圆珠笔)。

(二)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论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力求精炼准确,字数在300--500字之间。

在中文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摘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体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为3~5个。

(三)论文目录

论文目录作为论文的提纲,由论文中的标题序号、名称和页码,以及参考文献、附录等组成,排在论文摘要页之后。

目录中要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参考文献等的对应页码。

论文中如图表较多,可以分别列出清单置于目录页之后。图的清单应有序号、图题和页码。表的清单应有序号、表题和页码。

(四)论文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本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应在6000字以上,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

注释是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五)附录

附录是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等形式。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凡有引用他人成果和对本论文写作有帮助和启发的文献,均应列于文末。本科论文(设计)则至少要引用10篇以上。

(七)封底

封底由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意见两部分组成。

二、毕业论文的书写和装订要求

(一)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论文封面

文头:封面顶部居中,宋体3号加粗,上下各空两行。固定内容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本(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标题:黑体2号加粗,文头下居中。

论文副标题:黑体小2号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姓名、层次(高中起点本科、专科升本科专科等)、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项目名称在正副标题下居中依次排列,各占一行。以上内容均用黑体3号加粗。指导教师和成绩两栏内容留空,由指导教师和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以上所有内容均需打印在一页中。

2、中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用黑体小3号加粗,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宋体小4号,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三字用黑体小3号,内容用黑体小4号;关键词单占一行;各个词中间空一空格。

中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打印在一页中。

3、目录

“目录”用黑体3号加粗,顶部居中;内容用仿宋体小4号。

4、正文文字

论文标题用黑体3号,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用宋体小4号,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间距1.25倍。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一切不规范的简化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黑体小3号;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黑体小4号;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5、注释

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或“⑴”,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5号楷体。

注释文献为期刊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题目.期刊名, 年份(期数):起止页码。例如:

[2] 王健.高额储蓄与国际收支顺差的利弊及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2):5-10

注释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和译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年份:起止页码。例如:

[3] 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30

引用互联网站上的文章时,著文的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章题名.网址.时间。例如:

[15]王金营.中国和印度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 年8月9日

6、附录

项目名称用黑体小3号,在正文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内容编排参考正文。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用黑体小3号,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宋体小4号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

8、指导教师评语

项目名称用黑体2号,第一行居中编排。内容由指导教师打印或手写并在指定位置签署姓名和日期。

9、答辩委员会评语

项目名称用黑体2号,第一行居中编排。具体内容由学院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印或手写,由答辩委员会负责人在指定位置签署姓名和日期。

(二)论文中的图、表和公式

1、表

正文或附录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头和表体两部分,编排的基本要求为:

表头:表头包括表号、标题和计量单位,用黑体5号,在表体上方与表格线等宽度编排。其中,表号居左,格式为“表1”,全文表格连续编号;标题居中,格式为“××表”;计量单位居右,参考格式为:“计量单位:元”。

2、图

文章中的图应统一编号并加图名,格式为“图1 ××图”,用黑体5号在图的下方居中编排。

3、公式

论文中的公式应居中编排,有编号的公式略靠左排,公式编号排在右侧,编号形式为“(1)”。公式下面有说明时,应顶格书写。较长的公式可转行编排,在加、减、乘、除号或等号处换行,这些符号应出现在行首。

(三)标点符号和计量单位

1、标点符号

论文写作中应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忌误用、混用,中英文标点符号应区分开。

2、计量单位

论文中所用单位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应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四)用纸规格和装订

第4篇

关键词 本科二年级学生 英语学习 厌倦情绪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厌倦情绪及其表现

情感和外语学习是密不可分的,积极的情感可以产生好的语言学习结果,而负面的情感可以抑制或阻碍外语学习。本文所讨论的厌倦情绪就是一种负面情感。根据网络维基百科全书的解释,心理学上的厌倦情绪是指个体所经历的一种不愉快情感状态,它是个体由于对周围的事物完全缺乏兴趣,或者是对学习和工作缺乏兴趣而无法集中注意力所引起的。可以说,厌倦是兴趣的反义词。语言学习,特别是一门外语的学习,尤其是需要学习者保持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那意味着他们在学习中无法取得进步。

目前国内普通高校一般都要求大学本科生必须修完两年的英语课。经过大学一年级的学习,部分大学生在进入二年级后对英语学习逐渐产生厌倦情绪,主要是那些英语基础较差,英语进步不明显的学生。这种厌倦情绪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学生缺课迟到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和一年级相比更加严重,很多时候这是学生厌倦学习而产生的逃避行为;有的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完全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教师设计的课堂互动活动学生不愿参与,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往往以沉默应对;有的学生虽然身在课堂,但却做着与英语学习无关的活动,比如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等;还有的学生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无法按时完成,随便抄袭应付了事。这些都是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厌倦情绪的表现。

2本科二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的原因

(1)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一年级多年重复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使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在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沿袭了中学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主要是进行课文讲解,词汇语法练习和听说读写训练,有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被重复了多遍,曾经学过的单词语法也不断被重复,这样的教学自然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如果说学生在大一由于对大学生活有点新鲜感而对英语学习保持了一些兴趣的话,那么到了大二厌倦情绪就表现出来了。

(2)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班级规模很难让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师生之间很难有情感交流,很容易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目前,高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大学英语课时数呈减少趋势,且多采用较大班级实施教学,选课制又使学生流动性很大,这些都不利于实现课堂师生互动,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正面情绪。例如, 有些高校大学英语老师每学期要承担六七个班的大学英语读写课教学,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达到七八十人,教师很难做到监控和管理每一个学生,学生因此很难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无法建立师生之间的正面情感交流,学生也慢慢对英语这门课产生了厌倦情绪。

(3)教师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教学设计无创新,课堂缺乏互动,这是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的重要原因。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由于多年重复教同一门课而产生了职业疲劳,以致他们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分单元教学中,教师每个单元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基本无变化,单调的上课节奏无疑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有的教师课堂上仍然采用单向讲解和灌输方法,基本无课堂互动,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没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4)部分大学二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动力,陷入被动学习状态,这也是原因之一。他们在经过多年学习英语以后发现自己进步不大,不能用英语来自由表达,因此失去了信心,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内在动力。大学校园里还缺乏英语交流环境,部分学生看不到学习英语的好处。况且,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在国内和到国外继续深造的打算,没有继续提高英语水平去参加各种高级别英语考试的计划,至少在大二阶段他们还没有这种想法。这些原因致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厌学情绪产生。

3教师的应对策略

部分大学二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去改变这样的现状,争取在教学中掌握主动,帮助学生克服厌倦情绪呢?

逐渐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语言教学模式。长期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最容易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大学英语教学沿袭了中学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英语时间久了重复多了自然会失去兴趣。大学二年级开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主动更新知识结构,开设新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专门用途英语、职业用途英语、学术用途英语等。这些课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和工作中有用的必备知识,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倦情绪自然就消失了。

探索如何克服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缺陷的方法,增进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要克服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缺陷,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课堂内外加强和学生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应多走近学生,多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待。课堂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力量,利用QQ,微博,微信等有用的网络工具,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向学生传达正面信息,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人格魅力。一旦这些正面情感建立了,学生厌倦的负面情绪也会减少很多。

课堂教学方法求变求新,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互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变量。如果教学方法墨守成规,毫无变化和创新,势必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时间久了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变化教学方法,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课堂活动的设计应力求新意,能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潜能。例如,在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遵循教材设计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实际上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灵活多变的组织课堂活动。训练听力的时候,可以变换听力材料内容,听对话,听故事,听诗歌,听报道,听歌曲,看视频,看电影等,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厌倦。练习口语表达的时候,可以把对话、讨论、演讲、辩论、调研汇报等融入到课堂中来,这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活动最能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热情。

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确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学生有了学习动力和目标,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英语学习尤其如此。大二阶段,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失去了动力和目标,因此厌倦情绪上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动力的方法。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校园环境,积极大胆地用英语去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好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课堂经常提醒学生学习英语对他们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让他们早些确立更高的学习目标。比如考研、出国留学都要求有更高的英语水平,职场对英语也有更高的要求。

4总结

大学二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厌倦情绪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应该引起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视。我们应该在客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厌倦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他们的英语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外语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专接本是江苏省教育厅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是高职高专院(校)参与自学考试本科层次教育的有益尝试,是衔接本专科教育、改革自考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2]。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于2014年6月始,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专业专接本工作。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指导下,我们切实履行主考学校的职责,充分利用我校护理专业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江苏省各卫生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护理专业专科学生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扩大就业竞争力的需求[3]。

1.护理专业专接本的调研活动

为更好地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确保护理专接本工作的良性发展,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院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在护理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组织相关专科院(校)召开专题研讨会,并赴省内、外兄弟高校开展调研活动。

2.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序开展专接本工作

2.1遴选优质的专科院(校)作为专接本对接单位,为护理专业专接本提供教学保障。

针对护理专业的特殊性,为保证专接本工作的顺利开展,遴选具有一定办学规模、办学质量较高的专科院(校)开展专接本工作。要求申报对接的专科院校为江苏省卫生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每年护理专业招生人数在300以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在98%以上。

办学条件与设备能够满足专接本办学需求,学生在校能够共享学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文体场所、餐厅、宿舍等资源。经相关专科院(校)的申报、组织对专科院(校)的实地考察以及我校审核研究,决定从2015年开始在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八所高职院(校)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专接本工作。

2.2通过招生宣传选拔优秀的专科学生,为护理专接本提供生源保障。

在宣传阶段,引导高职院(校)根据生源状况和办学条件,面向本校护理专业在籍学生举办专接本,不得跨校组织生源,不得安排插班生。在各类宣传中,凡涉及护理专业专接本,均须明确说明其自学考试性质;凡涉及南京医科大学,均须经我校审核同意。

在组织生源阶段,选拔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护理专接本的学习。要求专科成绩排名前30%的学生才能报名参加学习,通过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才能报名参加本科实践环节考核。

2.3科学合理的考试计划,为护理专接本提供品质保障。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思想已达成共识,但现行的考试方式制约教学改革的深入。因此,高等教育进行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2.3.1调整急救护理学课程的考试方式。

急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临床护理判断与决策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学考试护理学专业(本科段)的考试计划中急救护理学课程采用传统的理论考试形式,弱化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为保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将急救护理学课程的考试方式由理论考试调整为实践应用考核。

2.3.2增加护理程序应用和护理实践技能两门课程的实践考核。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有娴熟的救护技术,甚至直面急诊科室和ICU,于第一时间识别并解决危急病人的问题[4]。护理人员需要长期在行业一线工作,最需要的是实践操作技巧和能力。然而,在护理专接本的考试计划中,实践考核较少,难以满足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需求,因此增加护理程序应用和护理实践技能两门课程的实践考核。

2.4合理安排集体备课和教学计划,为护理专接本提供质量保障。

2.4.1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专科学校的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促进护理专接本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组织我校护理学院的资深教授研究自考护理专业的课程特点,对专科院(校)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有效帮助任课教师深刻领会教学内容和考试大纲要求,实现本科的理论知识和专科的技能特长有机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2.4.2结合专科院(校)教学安排,合理安排专接本教学计划。

护理专业专科最后一年教学主要为临床实习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同时也是专接本学制的第一年。护理学专业的毕业实习质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专接本教学计划可结合专科临床实习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安排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保证并促进专科教学任务的完成。

2.4.2.1专科院(校)在安排专接本学生实习单位时尽可能方便学生返校参加专接本课程的学习。

2.4.2.2专接本第一学年主要安排理论教学。将理论教学与专科段的实习相结合实行分阶段教学。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前,安排第一阶段理论教学,学生进入实习的中期安排第二阶段理论教学,参加专接本10月份的考试。学生实习结束后结合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内容安排第三阶段的理论教学,参加专接本4月份的考试。

2.4.2.3专接本第二学年以实践教学和部分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安排尽量前移,给学生流出择业的时间,毕业前安排实践操作考核。

2.5首次全国统考成绩分析。

通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教学,9月份的摸底考试后及时考前辅导,10月份共633人参加英语(二)、外科护理学(二)和护理学导论三门课程的考试。除英语(二)课程是所有考生全部通过以外,其他两门的通过率如图1和图2所示。从图1、图2可以看出,各专科院(校)两门课程的通过率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能因为各个专科院(校)对护理专接本的认知程度不同;可能因为专接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科院(校),每个学校都拥有各自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其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可能由于专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有的学习游刃有余,有的则学习压力很大;也有可能由于专接本学生在经济、学习、就业等诸多思想包袱下,专接本学习时的动力不够等。

图1 八所专科院(校)外科护理学(二)的通过率

图2 八所专科院(校)护理学导论的通过率

3.护理专接本工作的对策

3.1强化认识,加强管理。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学生在校求学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层次。这个需求层次对于专接本学生而言,最具体的体现是毕业后能从事并胜任一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就取决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及态度[5]。目前,专接本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比较尴尬,某些学生在了解社会对其学历认可程度之后学习动力会有所下降。相关机构应该强化对专接本项目的宣传力度,规范用人单位对专接本毕业生的接纳认可口径,对待专接本的学历,社会本身应该采取更客观宽容的态度,明确专接本毕业生的指导薪酬标准等。

3.2加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助学督导工作。

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各专科院(校)在我校的指导下均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教研活动,但仍然存在部分任课教师对专接本的研究不够、教学缺乏针对性等现象,影响护理专接本的教学质量。同时,专科院(校)之间的教研活动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高度重视专接本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学校层次教学向自考助学的转变;二是加强教学研究,通过我校安排的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与各专科院(校)间的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强化教学科研工作,并适时召开教学研讨会。

在对专科院(校)进行助学督导的过程中,我校应根据考试计划的安排督导教学安排,不断加深对自学考试规律的认识,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切实提高课程通过率。各专科院(校)也应成立校级督导组,开展定期督查,形成反馈和纠偏机制。

3.3加快护理专接本的题库建设步伐。

在优化专业设置、强化教学管理的基础上,我校组织护理学院的教师和各专科院(校)的教师共同对历年真题进行研究,探索题库建设方案,加快建设护理专接本的题库,不断提升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第6篇

[关键词]竞赛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第一届“全国虚拟仪器设计大赛”于2011年举行,参赛作品覆盖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计算机、电气工程、机械工程、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动力工程、汽车工程、宇航科学等诸多专业方向,第二届竞赛也将于2013年举行。竞赛要求分别基于不同的虚拟仪器软硬件平台,完成测试、控制、自动化或者其他创新性的应用开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竞赛内容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教学密切结合,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配套竞赛活动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1],对教学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教学改革又将提高竞赛的水平,竞赛与教改互相促进,会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 。

因此,探索新的能力培养模式,将竞赛与教学相互结合,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对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我们根据参加竞赛的总结分析以及在比赛过程中的交流沟通,对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注重课程衔接,提高综合能力

现代测控技术融合了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测试理论、仪器原理、计算机接口、总线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图形化编程于一身,这些知识相互衔接、相互应用,使得基于PC机的测控系统正向着高效、智能化、多功能化发展。在开发虚拟仪器系统时,从方案论证、硬件设计制作、硬件与计算机的接口、软件算法和界面实现,到系统调试,要求设计者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系统概念。

从以往学生的学习和参加竞赛的情况来看,一些学生对各单个知识点以及每一门学过的课程都很熟悉,但是在对如何将各门课程衔接起来,将各个知识点综合到一个系统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从课程设置来看,有些课程之间的设置内容部分重复,有些课程之间的衔接却不够,而有的课程是因为新技术的发展而增设的,过分强调该课程的个性,缺乏系统性,于教于学都不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各门课程的学习,缺乏追求知识的主动性,缺乏综合系统设计的机会、缺乏科研能力的培养。

为此我们以“注重基础,跟踪发展,兼顾综合,合理重组”为指导思想,对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和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整合不合理的课程,增加系统设计课程,以测控技术为主线加强各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在各课程中加入最新的发展技术,使学生能及时学习和跟踪新技术,了解新的发展方向,并在授课过程中加强系统设计内容。

另外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到三年级下学期才开始上专业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测控技术专业了解较少,为了让学生更早的接触专业课程,在满足先修课前提下,将部分专业课程前移,学生可以将专业课程和一些基础课程更紧密地结合,更早对测控系统有整体的理解,加上相应的实践环节,可以提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二年级的同学就可以准备参加竞赛。

二、优化课程内容,加强解决问题能力

图形化程序设计语言用于仪器的开发,为此我们开设了专门的课程。由于该课程为双语课程,部分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所以原来的课程内容偏基础编程,而对于竞赛和实际的系统开发,要求具有高级编程知识,我们考虑在课程中提高高级编程比例,并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基础好的同学指导他们学习网站的资料,完成较难的习题,并进一步实现自命题软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为参加竞赛打下基础。另外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该语言基本编程技巧,但对于如何与其它课程结合以及如何在虚拟仪器系统中应用还不太清楚,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后续课程的知识点,结合测控系统讲解一些简单的仪器开发实例。

整合后的课程虚拟仪器系统设计在原来自动测试系统课程(包括GPIB、PXI、VXI和LXI)基础上增加数据采集以及系统设计内容,利用实验室配置的GPIB、PXI以及数据采集设备,学生可组建开发虚拟仪器系统,完成相应的实验。虚拟仪器竞赛的综合组命题与该课程内容非常相关,我们考虑在课程教学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设计一些综合实验以及开放性实验,为学生竞赛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目前利用网络搭建测试系统,在网络上进行测试和数据采集,可以实现远程测试与诊断、测试设备和数据的共享、多台设备的协同互连测试,是未来综合测控系统的发展方向。络化测试技术课程结合网络技术,并与测控技术相结合,较全面的介绍网络化测试的发展过程、体系结构、性能特点,以及如何利用相应的软硬件组建远程测试系统、如何进行分布式测试。网络化测试技术一般可与虚拟仪器技术及新型的网络化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组成网络化测试系统。这类系统设计的课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作为竞赛的训练内容、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提高他们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竞赛培训以及创新项目的指导总结分析,现有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验证性实验偏多,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偏少,学生往往是按步就班完成实验,没有达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学生参加竞赛过程中也体现出一些问题:

思维不活跃、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等。

可以通过课程内增加设计型实验,课外增加开放性实验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开设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让学生自己搭建完整的测控系统,帮助他们建立综合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我们准备对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该课程在测试理论、计算机接口技术、数据采集、仪器原理的基础上进行虚拟仪器的开发与应用,可利用的开发语言有汇编、C语言、LabVIEW或LabWindows/CVI,可进行示波器、信号源、电压表等通用虚拟仪器的开发以及温湿度的测试、电机转速的测控等,要求学生在完全理解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拟订方案,在已有平台上搭建电路,编写程序,自行开发定义仪器或系统的功能并设计虚拟面板,该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学生以测控系统为主线,从信号的检测、信号的采集与处理到信号的显示与共享,以整体系统的概念把相应课程的内容衔接起来。在命题实验的基础上,考虑增加自主实验,提供硬件平台,让学生自行设计完整的测控系统,并以个性化的形式设计界面,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

四、总结和展望

科技竞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二者相互促进,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将继续积极参加竞赛,通过竞赛总结经验,分析学生在实践动手、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应用于教学改革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今后的教学和参赛中,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竞赛成绩,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可以采用研究生加本科生的组队方式,让研究生协助指导本科生,一方面可以培训本科生较快地掌握必备的知识,进行设计开发工作;另一方面对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

(2)向其他院校学习经验,收集已有的设计案例,编写既可用于竞赛培训,又可用于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等的讲义,利用好的案例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综合能力。

(3)进一步深入教学改革,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跟踪前沿技术,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利用测控技术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注:南京邮电大学校教改项目,项目名称:全国虚拟仪器设计大赛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与探索,编号:JG00511JX36

[参考文献]

[1]方宝富,王浩,胡学钢等.基于教学竞赛一体化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4):5-8

[2]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研究),2010,(8):67-68.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职业能力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大学英语教育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基础课程之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要求》同时规定:“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育并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课程设置没有建立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英语教学缺乏基于市场的教学理念,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中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都是采用所有专业开设两学年的大学英语的形式,所有专业使用一本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相差甚远。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考虑行业需求和学生实际需求,构建体现行业特色和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学生职业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教材,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教材的现状

随着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不断渗透,探索建立具有应用型高校自身特色的“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和突破性的工作。作为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也成为改革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关于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的研究很多,教材的内容相比以前有了较多的修改和补充,但还是存在一些很明显的问题。国内的很多大学英语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围绕四、六级考试编写的,将课文后的练习题完全按四六级考试的题型设计,并将课文单词表中的单词整合成四六级词汇。蔡基刚(2011)指出,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在处理生词时都着重突出四、六级词汇,而且教材练习部分的设计也和四、六级考题形式一样。此外,在当前广泛使用的几套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些教材没有参照《要求》编写,难度偏大,不具备实用性;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太慢,且相互之间衔接性较差,存在内容重复或与交际工作任务脱节等现象。大多数教材较少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知识性和职业性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近些年来,国内还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原版教材,但由于这些教材“不是专门为我国英语学习者编写的,也没有参照国内有关英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以有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国内的实际教学需要”(程晓堂,2011)。

三、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教材的开发

1.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课题组从三个方面调查了市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情况:行业岗位招聘对英语的要求、行业岗位工作对英语的要求以及行业岗位培训对英语的要求。同时,从学生的学习目的、期望、认知水平、语言技能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达到的水平等方面调研学生的个人英语情况。分析调研结果,依据各类需求特点,确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特征,构建包含六大类(基础英语类课程群、应用拓展类课程群、语言文化类课程群、行业英语类课程群、英语考试及实用类课程群)的多元化生态化课程体系。

2.制订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

目前,课题组完成了五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制订,这五门课程分别是综合英语1、综合英语3、英语听说1、英语听说3、科技英语1(见下页表)。前三门课程是全院所有专业都开设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泛商务英语,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学生日常交流能力。对部分专业单独开设的课程如科技英语及以后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和素质英语,我们首先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专业教学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并确定工作岗位、职责、任务、流程、对象、方法、所需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分析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反复论证,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所有课程强调综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与应用相结合,多样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新颖性与完整性相结合。同时注意教材的整体性,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眼,全面考虑课程前后衔接。

3.选择与组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材内容

职场英语模块:即通用英语模块。此模块课程主要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所有课程为所有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包括职业共核英语I系列课程和职业共核英语II系列课程。同一系列内课程听说与读写教学分开,主题保持一致,课程内容主要是基于所有职业的泛商务英语。职业共核英语I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日常涉外交流能力,主题包含日常寒暄、问路、电话、机场、安排行程、预订客房、约见、用餐、购物等。职业共核英语II主要是以职场交际能力为主线,侧重于把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与职业能力相衔接,面向企业、职业和具体岗位,主题包含日常办公、来访接待、城市观光、参观工厂/公司、产品与销售、商务会议、客户服务、求职等。各单元主题按时间顺序,有机地衔接在一块,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除泛商务英语教学内容外,此模块课程还包含英语四级教学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四级考试技巧。

行业英语模块:即特殊用途英语模块。此模块课程主要在第三、四学期开设,所有课程为所有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包括不同专业的行业英语,如酒店管理专业开设酒店英语,国贸专业开设外贸英语,播音主持专业开设新闻访谈英语,财务管理专业开设财经英语等。行业英语内容强调职业性和实践性,每个单元的内容设置都遵循“工作过程”的思想。首先,从各专业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着手,理清真实环境下的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分析真实工作情景下各行业工作流程的语言需求和交际要求,然后按接受性技能(包括英语阅读和听力)、产出性技能(包括英语口语和写作)和交际性技能(同时涉及接受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进行归类。以《导游英语》第一单元“接见游客”为例(见上表),其中包含五个过程,每个过程的语言需求是不同的。具体来说,介绍旅行社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能力,游客接待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了解游客需求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定旅行路线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搜集素材的时候,注意内容的实效性和真实性,注意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注重选择在实际工作场景下的语言素材。

专业英语模块:此模块课程主要在第五、六学期开设,对于英语需求较高的专业,此模块课程为必修,其他专业为选修。专业英语课程内容主要是侧重于专业研究中的英语交际。在开设专业英语类课程的同时,开设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语言文化类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四、结语

开发体现职业能力的特色教材与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相辅相成。好的教材可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相应地,大学英语教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特色教材的研究和开发。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在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发体现职业能力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教材,使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Ellis,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4).

[3]蔡基刚,唐敏.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