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美术科研课题范文

时间:2023-07-16 08:24:01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美术科研课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美术科研课题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语言;课堂效率;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2-03

小学数学教学拥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状况目前还比较“稚嫩”,如果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使用高度科学性、规范性的数学语言,则小学生在知识接受方面便存在很大障碍。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评价语言,需要更加具有艺术性,避免因为表述问题导致学生误解,进而产生不正确的教学引导。另外,语言幽默固然重要,但是需要严格把握分寸,不能够因为过度的幽默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总体而言,充满魅力的语言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道重要保障。在本文中,笔者紧扣“建设高效课堂,提升教学品质”的主题,在总结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发挥语言魅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这一命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小学数学课堂语言的要求

(一)幽默生动

此处所指的语言幽默生动是以满足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实现教学目标为基础的,因而是一种富有教学智慧的幽默生动。这种语言的幽默生动能够很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强调数学语言的高度科学性、规范性而言,以幽默生动为特征的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显然更加符合小学生低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更加能够相对准确地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第一,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不论是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还是在诸多的心理学实验中,均显示富有幽默感的人更加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也更加容易让他人接受至少是不排斥的自己的观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该善于使用富有幽默感的充分睿智的教学语言,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破除小学生心理对于老师的恐惧感和陌生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也更加有利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除此之外,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活跃程度,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第二,生动的教学语言更加符合小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小学生年龄段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数学知识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教师以抽象性、概括性的语言去急性讲解,则以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很难去了解。所以,生动性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必需特征之一。提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生动程度的最佳途径之一便是以小学生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当中经历的事情为素材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小学生爱玩的游戏、比赛等,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消除数学知识的枯燥性。例如,拔河比赛需要一个班级出动6个学生直接拔河和1个学生负责监督,问一场拔河比赛需要几个学生参与。这种问题方式比直接问“(6+1)×2=?”显得更加地生动,也利于学生思维的调动。再如,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教师可以这样结束课程:“同学们,这一节课你们和老师一共消灭了5个敌人(难题),如果还有同学没有将敌人消灭干净,提出来,我们一起将它们消灭。”这样的方式比“同学们,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更加生动,能够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简练准确

第一,简练的教学语言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在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之下教师应该尽量简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某些数学知识方面的论述,应该最大程度地进行简化处理,因为语言结构越是复杂、语言中含有的成分越多,学生在接受和理解方面的难度便越大,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不如高年级学生那样熟练,所以,相对于语言成分结构复杂、语句较长的一个复杂长句,小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成分较少、原句较短的多个短句。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在课堂上尤其是在讲解某些重要的数学知识时,一定要尽量将语言结构简化,或者从中找出几个重点词语进行概述,帮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

第二,准确的教学语言是保证教学正确性的关键。数学课堂非常讲究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在进行语言表述的时候,语言的准确性便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准确则会将某些“例外情况”包括进来,或者说表面上看起来正确,但是仔细推敲便会出现逻辑错误的硬伤。此处所强调的教学语言准确性主要是指在综合考虑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数学知识进行符合数学科学内在逻辑规律的一种表述。因为语言是信息承载的主体之一,因为一旦学生在某些数学知识方面出现认知偏差,就会通过他的语言表现出来,此时,教师则应该利用准确的数学表述去纠正这种偏差,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严谨性。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发挥语言魅力的其他建议

(一)合理使用肢体语言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加深印象,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外,还要辅以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情:教师和蔼微笑的表情,有利于学生在亲切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严肃的表情会启迪学生对问题钻研、探讨;微笑、点头表示肯定;摇头、皱眉表示否定。教师的表情能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意境当中去。(2)注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目光注视可以沟通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视线联系要平视,不要俯视。教师的目光多是信赖的、鼓励的、赞扬的,但也有批评的、否定的,种种目光都使学生心领神会,从而受到教育、启发。有经验的教师用眼扫视一下,课堂就会安静下来。有时用目光批评比语言责备更有效。(3)动作:课堂教学中若没有手势,就像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讲台毕竟和舞台不同,应强调自然和真实,无须刻意追求某种形式。

(二)不吝惜赞赏之词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指导。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在执教低年级时,尤其需要注意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学生。评价学生时竭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积极的赞美。除此之外,教学评价应体现教师的因材施教;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机智,更应该让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学生需要真诚的评价,所以评价的语言要以朴实为主,毋需华丽。

(三)多样化的艺术提问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一个认知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提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至关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全神贯注的融入课堂中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提问,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再加之引导性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充满魅力的语言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道重要保障。无论是何种教学思想均需要在课堂上利用语言去表达,同时语言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最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更加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进行数学知识的传递、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等。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需要生动幽默、简练准确,更需要合理使用肢体语言、不吝惜赞赏之词,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数学学习热情,启发学生进行有效思维,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探究。

参考文献:

[1]匡银军.激趣·导思·引探——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三要求”[J].小学教学研究,2011,(8):116-118.

[2]来峰.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评价语言的弊端及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1):102-103.

[3]李秀和.发挥语言魅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0,(10):158-160.

第2篇

一、小学数学课堂语言应用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语言语速问题

语速与教师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部分教师性格较为内向,讲话时习惯慢条斯理,而部分教师的脾气则稍显急躁,讲话时没有停顿。但过慢与过快的教学语言,都会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说话的语速过快,会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紧张,学生为了听清楚教师的话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大脑长期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无法集中注意力与思考问题。小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有限,当他们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就容易造成信息的遗漏。而教师的讲话速度如果太慢,反而跟不上小学生大脑运转的速度,则容易造成小学生注意力的分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语言语调、声调问题

教师的语调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情绪。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语调平缓,不注重抑扬顿挫,导致小学生在课堂上容易犯困,昏昏欲睡。还有部分教师的语调过于激昂,导致小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而从声调角度而言,过高的声音虽然能够促进小学生听觉,但也会导致他们过分烦躁与紧张。但声调过低,则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语言随意性问题

教学语言应当规范,但随意性教学语言,仍然广泛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有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总是重复自己的话,反复讲解与考查相关知识点,导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逐渐丧失。教学语言的随意性,还体现在教师的口头语言方面,有些教师经常会在说话前后加上“嗯、啊、对、这个”这类口头禅,经常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明不明白”。这些多余的口头禅,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也会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发挥语言魅力的方法

1.利用规范、准确的教学语言,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学科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等特征。因此,教师要利用规范与准确的语言组织教学,让小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科学、严谨性。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对数学概念进行全面了解与把握,深入理解数学术语的含义。习惯用专业术语授课,而不能用口语向小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方言则更是禁止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而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数学理念。

例如,在讲解有关乘法结合律知识点的时候,部分教师为了方便小学生理解,便将此知识点概括为:“乘法中结合的规律。”这种语言就缺乏规范性、明确性。规范用语,用专业术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利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幽默的教学语言,就如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能够让学生期待教师的下一句话,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掌握了教学艺术的教师,会重视各类修辞手法在教学语言中的应用,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数学知识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让枯燥的数学知识点变得充满趣味性。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缺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幽默的语言为学生介绍钟表:“钟表家里住着三个兄弟,大哥腿最短,但最稳重。二哥腿最长,但要听三弟的。三弟腿不长不短,但说话最管用。”这样的介绍不仅明确了钟表特点,也明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语言魅力的提升。

3.利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具有魅力的教学语言,与答案式教学语言有所不同。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其次,再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利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能够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能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当,则会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呢?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目前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盲目提问,无侧重点。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频繁提问,缺乏吸引性。某些美术老师习惯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或老师代学生解答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老师不了解学生有哪些疑问而提问,导致教师问的学生无疑问,表面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实际上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依赖教师提问展开学习,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3.范围有限,缺乏层次性。教师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

4.问题缺乏挑战性。低估学生的能力,铺垫过多,只扶不放,给学生参与的思维空间不够。

5.急于求成,缺乏思考时间。教师提问的问题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有些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时间就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从上面这些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低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浪费教师有限的教学实间,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最终导致学生求知欲降低,渐渐失去对美术课的兴趣。

二、改进低年级美术课堂提问的策略

1.针对性―找准切入点,探究问题。传统的问题设计往往只能将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闹,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必须有针对性。所提问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地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以《参观和旅行》一课为例,我先请学生回忆曾参观和旅行途中有趣的事情,并且详细描述最印象深刻的事情。在构图方面我以“游乐场”为主题,同时出示两幅画:一幅是全景式的构图,画面上景物多但层次分明;另一幅是突出一个海盗船的游乐项目,画面夸张地表现了主人公在游玩中紧张的表情。问:1.两幅画分别是怎样表现的?构图上有什么区别?2.怎样描绘复杂的场景?怎样具体画出你所要突出的事物?学生在对两幅画进行分析后得到各自想要的构图方法。即场景大的要注意层次,如果要突出某个事物就一定要画得突出,并且要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画。在色彩上我强调“近大远小”对颜色的影响,使得学生知道颜色对丰富层次的帮助,而且我亲自演示如何将颜色涂平、涂匀。

这节课的作业还是相当精彩的。学生没有因为老师的范画而束缚思维,相反更对自己所要画的内容在纸上的呈现方式了然于胸。而对学生强调涂颜色时的均匀平整让他们对美术课的态度端正很多。

2.趣味性―激发兴趣,快乐学习。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小学生活泼聪颖,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实现“学习动机―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的良性循环。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片段:“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生:想。师:在大海深处住着鱼爸爸(边说边手上套鱼的范画)和它的儿子。鱼爸爸胆小,怕儿子出事,不想让它上学,儿子虽然很顽皮但很想上学。有一天,请看:(播放卡通故事,儿子走失的这一段)师:鱼爸爸失去儿子该怎么办?生:打电话报警、急着去找、鱼爸爸会伤心、难过……师:如果鱼爸爸一个人找不到会怎么做呢?生:找家人、邻居、警察、朋友、亲戚帮忙……师:那如何在你的绘画中表现出来呢?”通过这样的巧妙而有趣味性的问题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的图像联想,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安全的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层次性―分步设问,循序渐进。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思维,更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难易适度的问题,就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分析和研究。例如:四年级《彩墨游戏(二)》一课,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师:老师拿的工具是画什么画用的?(第5册《彩墨游戏(一)》中已学,利用旧知引出,降低难度。)生:画国画。师:我可以用它们做游戏,你们可以吗?(学生先听老师说,和所学知识联系,并进行创新联想)生:能/不能。师:老师用它能画出线和点。(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师由一而二、由二而三,开始通过游戏的方式教授新的笔墨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接受新知识,并且进行消化和创新。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学生不仅能在不断的思考中掌握知识,而且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失去兴趣。

4.启发性―逐层推进,有条不紊。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有差异,接受能力、反应速度也有快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知识的引导性。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这样才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更有利于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的展开。例如教师出示图片《苹果之泪》提问一: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提问二:给这个雕塑作品取个名字?之后的名家雕塑欣赏中不断被强化。提问三:《苹果之泪》你看见泪了吗?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它的泪。提问四:作品想告诉我们什么?当听学生评述雕塑《苹果之泪》时说:作品想告诉我们,地球像一个苹果,正被人类蚕食,请爱护地球。于是,听课现场掌声响起。那是一件苹果腐蚀的内核的肌理效果,与残存的光滑的表皮的肌理的对比,通过对比并不直接而是婉约地表达这样一种忧思。由于老师设计提问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在交流中把美术的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自然而融入与课堂,因此智慧在交流中增强,情感在交流中融合,这样的教学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生命的课堂。

启发性提问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延伸思考,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得着。结合这一区域提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就都得到发展。

5.及时性―纠正错误,科学评价。学生训练时,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学生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回答时,教师应立即纠正。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完善的回答时,教师可用鼓励性方式启发学生答题,也可以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差异性呈现出多元评价标准。同一层次的作业,美术水平落后的学生得分可超过美术水平较一般的普通生;相对一般的普通生的分值可超过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于美术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都应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努力向更高一层次发展。对于一般的学生及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取得的进步,应采取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努力奋进。

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运用新颖、多变的有效提问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美术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用勇,龚孝华编著.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国祥,卢兰馨.多元智能开发与评价的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第4篇

【摘要】一节好的美术课应该是愉悦的审美活动。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老师要善于用艺术陶冶学生,通过活动丰富学生情感和审美体验,使学生感知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和创造的快乐。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并使学生领悟美术的魅力,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 审美体验

一节好的美术课应该是愉悦的审美活动。美术老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目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美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课堂中来。

一、 创设学习情境,在情境中体验美。

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产生兴趣,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参与每次的创作,让学生对美术课堂产生持久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软件将图片、视频、音乐、故事等融合在一起,用较短的时间创设出精彩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具有感染性的审美体验。在教学《家乡古建筑》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讲述故宫的的短片,结合时下流行的“穿越”剧情,我“穿越”回了清朝,成为了一名“御前侍卫”,给学生们介绍故宫的前世今生。雕梁画栋的结构彰显着昔日的荣华,翘檐斗拱的沧桑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仿佛把学生们都带入了真实的故宫,带领学生一起领略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体会古建筑的艺术的魅力。学生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紧接着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些古建筑?在你的家乡,有那些著名的古建筑,可以用你的笔描绘出来吗?以此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再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发言,回想自己家乡各具特色的古建筑……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加深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发展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受和学习,有利于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二、 培养学生观察力,在感知中体验美。

美术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发展,使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多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感知中获得审美体验。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快乐地舞蹈》这节课时,学生对人物动态造型把握不是很好,这是一个教学难点,如果只是老师枯燥地讲,学生很难理解,怎样攻克这个难点呢?我请了几名学生上讲台摆几个舞蹈动作,指导学生观察并做范画,让学生体会人物动态的基本造型。为了让学生可以画出不同的作品,我又多请几个小朋友,做出不一样的舞蹈的动作,比如民族舞,古典舞,街舞等。当学生处于多种事物的观察中,便可引导他们进行写生创作。我和学生一起总结绘画步骤:首先观察人们在跳舞时身体的哪几个部位在动,然后用简单的线概括出舞蹈动作,最后再添画完整,加上背景,体现快乐的氛围!最后经过我的指导观察,学生们不仅画出了舞蹈的多姿多彩,还发展了对事物感知的审美和对独特造型的创造力。

三、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在欣赏中体验美。

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对美术作品进行了解、分析和体会。在感受美术作品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欣赏大师的作品时,老师要介绍大师的生平简介,创作环境,也可以讲一些创作背后的故事,使学生更能理解大师们的创作意图,有利于学生去体会作品的表现情感。比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巨匠童心》时,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了齐白石、毕加索的作品,讲述了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生平趣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艺术家们作品的特点。了解了老年的齐白石仍保持着一颗童心,小鱼、小虾、蜻蜓等都是他画中的常客,和花鸟鱼虫一般的天真活泼。毕加索是一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创新者,晚年的他仍保持着强大的创作活力,他将童趣和纯真和生活感悟凝聚于作品之中。在欣赏一些民间艺术品时,除了欣赏课件上的图片,老师还可以带学生们去博物馆参观,真实地感受地方民间艺术品带给我们的艺术震撼。老师还可以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如一年一度的“黄淮海少儿美术”获奖作品展等。 学生们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实地学习、交流、提升了自己的眼界和绘画水平。

四、将“玩”引入课堂,在创造中体验美。

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迫,而是培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情感。我们教师要采取创造性的形式让孩子自主地探索新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孩子觉得画画是一件快乐的事。

教师可将“玩”引入课堂,放下教师的架子,努力构建“伙伴型”、“合作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五彩树》这节课时,我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颜料和吸管,在白色的画纸上,边吹边玩,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大树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们纷纷感叹,颜料还可以这样玩!

在我示范之后,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颜料玩了起来,有用吸管吹的,还有直接用嘴吹的,最后有的孩子直接用手指占着颜料画,画出了手指树……看到孩子玩的开心,学的高兴,作为老师心里也开心极了!在游戏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让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实践,这样的美术课不仅让学生感到快乐,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形象记忆、发散思维和创新性,并在创新中提高了审美体验。

总的来说,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老师要善于用艺术陶冶学生,通过活动丰富学生情感和审美体验,使学生感知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和创造的快乐。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并使学生领悟美术的魅力,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美术 教学体验 实践性学习

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 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中学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多采的学习生活"是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的体验;"教室壁报的编排设计"是对校园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是对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生活用品"是对日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气味、特性的体验;"环境艺术--雕塑"是对不同材料可塑性的体验;"校园规划","闪亮的星空","艺术欣赏","椅子设计","网页设计",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体验性学习的主客体交融性,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人体比例"教学中,创设学生相互观察的机会,体验人体的活力与美感;通过观看人体的视觉体验,丰富了学生对人体各种站姿、坐姿、跪姿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体验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光明的始者"教学中,学生在把观察、抚摸灯具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灯的实体,灯的外型、质感、功能;通过造型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灯,而且发现不同形状的灯与不同色彩的灯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灯与生活中的灯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第6篇

一、巧用多媒体,让课堂导入水到渠成

将多媒体适当应用于课堂引入之中,就能够创设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例如:学习《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我广泛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诸多素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进行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一开始,我就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进行简短的语言沟通、心灵交流,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现出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引领着孩子们去欣赏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三角形”:雄伟壮观的桥梁上有三角形、高大建筑工地上有三角形、高压电线杆上有三角形、自行车上有三角形……这样一来,创设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我们身边居然隐藏着那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三角形应用这么广泛,它到底有什么特殊性呢?”让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逐步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研究生活的能力,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操作性,化难为易攻破难关。

多媒体可以集声、光、色、动于一体,能根据教学需求把教学内容实现大小、远近、快慢、整散、虚实、动静之间的转换,突破时空的限制,生动、形象、逼真地再现事物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能使静止的画面动态化(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繁杂的过程简单化,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将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化难为易攻破难点的目的。

例如:在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单凭课本中简单的图文介绍说明,学生仅观察画面难以发挥空间想象进行正确理解。于是,可依据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师可设计多媒体动画展示具体转换的全过程,将“圆柱体转换成长方体”这个抽象复杂的过程形象逼真直观化,把“新知”转化为“已知”。 学生很快就会找准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积相当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高相当于长方体的高。因此,圆柱的体积就可仿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推算)。然后组织学生再次小组操作学具,进一步让学生看清楚、想明白、理透彻、说准确、牢掌握、活应用,理解到“形状”变而“体积”没变。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渗透了重要的数学转化思想与方法。

其实,无论是采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是采取传统媒体教学,都应殊途同归:有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最大程度地获得知识,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有效地完成一堂课,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

三、把多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机结合,追求数学课堂的高效

在教学生活中,我经常尝试计算机多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教学。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我将计算机多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两种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之服务于我的教学活动:首先我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需要制作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认识四个方向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动画,引出了方向问题,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直观地认识了四个方向,接下来,为了让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现实对方向的认识,我让学生制作了方向卡,然后把学生带到校园,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熟悉了生活中的方向,完成了教学目标。在这堂课中,我有效地利用了黑板、图片、课件、白板等媒体来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假设,本节课,我只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即使我的课件制作的再精美,都只能是一堂课件演示课,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中,等着一节课结束,很难和实际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佳。

所以,贯通两种教学媒体,并能把传统的教学媒体和多媒体有效的结合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正如《劝学》中所说的那样: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那么,既然教学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和工具,究竟应该怎样选择教学媒体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

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需要。比如:小学三年级上册要学习《测量》,在第一课时,需要学生达到的目标是:认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这两个单位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对于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就要选择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用三角板或米尺直接测量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建立感性认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

各学科的内容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学科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就应选择石英钟表盘和电子表盘来辅助教学、同时选择三维动画模拟学生一天的生活,使学生更加清晰地在头脑中建立24时计时的方法和12时计时的方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对象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 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就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注重美术新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引导学生通过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体验、感受美术课程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领悟和认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实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美术新课程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体验教学应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美术课程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被动性,为学生主体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开展体验教学,就要使固定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课前我就经常结合有关美术的基本知识做一些新奇有趣的活动(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应变能力的“说出与圆形有关的物体”接龙游戏,培养协调能力的“‘盲人’画眼”游戏……等)。如在“小鸟找家”教学中,我通过Flasht和Authware制作课件创设小鸟在黑夜迷路的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动手绘画小鸟的朋友怎样帮助它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了活动参与、成功的愉悦体验和应关爱他人、互助友爱的情感体验。

二、体验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其中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我们应创设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童年的手印”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揉、搓、捏、摔、拍、印的过程中通过触觉和视觉体验,体验到泥土的可塑性;通过鼻子对泥土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泥土的清香气味;通过玩泥游戏──拍压泥板──发现印痕──压印手印──即兴表达体验泥板的变化、美感和趣味。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就是在感知觉体验美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体验,逐步获得对美术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实践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三、体验教学应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由于新课程教学内容专业要求降低,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内容选择组织方面,关注学生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要,描述视觉审美的丰富含义,注重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和尝试,注重学习内容的知识综合,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因此在体验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开展体验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鸟语花香”一课的学习是绘画、剪贴、制作与活动的综合体验。可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是认识、想象、创造的学习,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观察,认识花的外形千姿百态,颜色五彩缤纷;鸟的形态各异,美丽的羽毛,优美的飞翔姿态;认识花和鸟的结构,掌握画花和鸟的方法和步骤,画出形状不同,生动而有变化的花和鸟的形象。并能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表现。第二部分则是动手能力和表演能力的结合,可分为头饰制作和游戏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先把画好的花和鸟剪下来粘贴制成头饰,再让学生戴着做好的头饰进行游戏活动(游戏活动可采取听音乐或讲故事等设置情境来进行表演),这样既认识了解花和鸟的各种形态、色彩和结构,掌握花和鸟的画法及步骤,画出形象生动的花和鸟,又通过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和爱鸟意识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的愿望和憧憬,并从中体验到活动的愉悦感。

四、体验教学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