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16 08:24:00

序论:在您撰写交通组织优化策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

第1篇

市轨道交通得到快速发展,地铁网络也得到不断完善,客流的吸引量日益增多。地铁车站作

为地铁客流的集散处,需要通过良好的流线组织来提高乘客集散效率,缓解车站内客流拥挤

等问题。因此,本文对客运站客流组织及优化策略做一详细分析,以望对后期客运工作提供

借鉴。

关键词:客运站;客流组织;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U291文献标识码:A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较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上大城市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

不断增长,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城市道路用地日益紧张。城市地区道路交通拥挤、交通事

故以及由于道路交通排放引起的交通污染已经成为各界备受瞩目的问题,也给城市的发展带

来了显著的压力。由于土地利用的限制,道路交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堵塞,大容量、与地面交

通隔离的城市轨道交通得到飞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客运站客流组织具有重要实践

意义。

一、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组织概述

客流组织定义是通过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客流组织,以及现代的检测分流设备来完成

其大容量的客运任务,从而良好地组织客流运送的过程。车站必须预先做好客流组织方案从

而组织好地铁车站的客流,所谓地铁车站的客流组织方案,是指经过对车站设备、天气、安

全、设施和空间的具体分析,从而对车站某个时间段进出车站的乘客数量进行预测,然后制

定和完善符合地铁车站实际情况的乘客进站、乘车、换乘、下车、出站的疏导和指引方案,

以及根据方案进行的车站行车、票务和人员安排和组织。

地铁车站客流组织的最基本任务就是要考虑如何实现快速的安全的旅客运输。同时考虑吸

引乘客乘坐地铁,使客流量达到最大和使运营成本降到最低,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也是地铁站的重要指标。其中有效的可行的客流组织方案和良好的客流组织执行是实现这

一指标的前提。在制定和执行客流组织方案时,遵循以下原则是地铁站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安全、快速运输。保持客流运送过程的安全性,并且尽量缩短乘客出行的时间,避免

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和杂乱拥挤,能够在大客流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运送乘客。其次,做好大

客流的情况下应急预案,同时车站应安排人员做好乘客的疏导、宣传、运输工作,并且采取

有效措施对车站的客流量进行控制,客流控制应遵循由内至外、由下至上的原则,同时在车

站出入口、入闸机处进行客流的两极控制。最后,如果站台的容积能力不能容纳乘客的数量,

在入闸机控制点处控制客流,并且控制乘客下站台的数量。

二、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组织优化策略

考虑客流组织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于可预见性的大客流,车站的运营组织措施主要有:提

前对大客流进行预测,增加运能,加强车站客流组织、票务组织等。对于不可预见性的大客

流,车站需启动突发大客流应急预案,根据提前编制好的应急预案进行客流组织。

1、客流预测。对于可预见性大客流的分类及特点,可提前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客流量

大小制定相应的客流组织方案。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的大客流可通过搜集历史数据,总结规

律,得出在上下班高峰时段的客流量。节假日的客流量可根据历史客流统计数据,得出客流

增长经验系数来预测。地铁沿线举行重大活动时,需要提前了解活动举办的规模、参加的人

数及持续的时间等信息。对于恶劣天气引起的大客流,可以通过居民出行调查,获得其他常

规道路交通方式转移到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客流量。

2、车站客流组织。提前组织好充足的引导员和应急人员,并对引导员和应急人员进行服

务、安全及票务方面的培训和跟岗学习,以便当大客流到来时,这些引导人员及应急人员可

以熟练地进行乘客的疏导。在站厅、站台层采取临时疏导措施,设置临时导向标牌、警戒绳、

铁马、导流栏杆等,采用人工引导以及通过广播引导的方式疏导客流。另外也可在出入口外

设置导流栏杆,减缓乘客进站的速度。

3、票务组织。车站提前申报应对大客流的预制票,中央AFC(自动售检票)系统提前根据

车站需要在单程票内写入设定的金额和起始站名,由车、站票务中心或临时增加的票亭售出,

以满足大客流时的需要。当大客流发生初期,站台客流压力不大时,除TVM正常发售单程票

外,可在票务中心及临时售票亭增加发售预制票或应急纸票。当站台客流压力较大时,车站

需减缓售检票的速度,可以通过取消售卖预制票、纸票,以及关闭部分TVM等措施。如果大

客流持续时间较长,TVM发售单程票及预制票无法满足需求时,可使用应急纸票应对大客流。

4、启动突发大客流应急预案。对于突发大客流,车站町根据客流变化情况启动突发大客

流应急预案,快速报告、快速反应,严格执行应急预案,并灵活处理现场突发事件,妥善应

对突发性大客流。在大客流时,可在地铁沿线增加临时应急抢险点,增派专业抢险人员驻守,

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排除故障;另外可安排车辆专业检修人员跟车进行“保驾护航”,以确保

满足大客流疏散的运能保障。

5、特大客流应急措施。当车站遇特大客流时,应遵循由下至上、由内至外的人潮控制原

则,采取站台客流控制、站厅付费区客流控制、出入口(站厅非付费区)客流控制等三级

客流控制方法。第一级是控制站台客流;第二级是控制付费区客流;第三级是控制非付费区

客流。也可进行排队或分批进站,或选择关闭部分入口,以最大程度地缓解站台层客流压力。

6、其他措施。(1)调整设备属性。可相应增加设备数量,满足旅客量多的需求。如乘客

设备量较少,就会导致乘客在利用这些设备时所花费的时间过长,浪费资源且增加客流量。

因此,可相应增加安检机器、自动检票器及售票窗口等。根据客运站内客流通行量的实际情

况,对电梯的运行速度进行适当调节,尽量减少旅客乘电梯时间,促进乘客的流动性,进而

缓解车站各层拥堵现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后,则应停止电梯运行状态,可发挥步行电梯的

作用。(2)引导法。可利用服务信息或者诱导标志引导乘客,而服务信息则可利用现代网络

技术手段,如:广播、电子信息公告栏及车站电视等移动设备;诱导标志则包括紧急出入口、

通道、车站示意图及厕所等。通过利用引导法可让进出乘客及时了解站内布局,车辆情况,

加快流线速度,降低人、物资本,方便旅客组织。此外,还能够将较大的客流量引入到较少

的通道中,减少旅客在站内的停留时间。(3)提高流速。可利用客运人员、警察及武警等多

方力量维持客运站秩序,确保通道流畅;提高人流、车流的走行速度,减少对设备的占用时

间,提高流线的通过能力,保证各个交叉的通畅度。

三、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在交通运输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缓解城市道路拥挤,减少客运量具有

重要意义。加强客运站客流组织的流畅性,可提高客运站工作效率,方便乘客出行,提高城

市轨道交通运输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滕靖,陈宇毅.大型活动下配合城轨交通客流集散的公交调度[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

践,2012,32(4):895-902.

[2]刘颖杜.广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特征及成长规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

息,2012,12(1):205-209.

[3]戴佳音.轨道交通大客流组织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7).

[4]杨梅,徐瑞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大客流组织的仿真[J].城市轨道交通研

究,2011,14(9):48-51,78.

第2篇

【关键词】快速路;临时开口;交通影响;交通组织;策略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路周边新增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打通施工材料运输通道,往往需要在快速路上开设临时开口,而开口的开设将对快速路上车辆运行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如何针对快速路临时开口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对保证快速路临时开口附近路段的安全与畅通显得极为必要。本文拟通过分析临时开口对快速路交通运行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快速路临时开通组织的原则和策略,以期将在快速路上设置临时开口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

1 临时开口对快速路交通运行的影响

1.1 降低快速路通行服务水平

临时开口的开设使快速路上形成了分、合流影响区。在分流影响区,驶出车辆的干扰使得相互跟驰车队中的前后两车间的车头时距增大,降低了快速路通行能力。在合流影响区,汇入车辆的干扰导致主线车流无法顺畅行驶,导致车速和通行能力均下降[1]。并且运输车辆的进出还将增加快速路交通量(尤其是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都会使快速路通行服务水平大幅降低。

1.2 加重快速路交通安全隐患

快速路分、合流影响区的形成使运行车辆必须在一定长度限制内选择相邻车道上可接受的车流间隙进行加减速操作,以便完成换道,这要求驾驶员需频繁进行速度调整,使交通流由基本路段上的平稳运行,转变为分、合流影响区的紊动运行[1]。可见,分、合流影响区内车流交叉或冲突会大幅增多,这加重了快速路交通安全隐患[2]。

2 城市快速路临时开通组织原则

城市快速路作为城市的主要客货运集散通道,具有流量大、车速快等特点,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极为严重。因此快速路临时开通组织须遵循以下原则:

2.1 确保交通安全与畅通原则

保证快速路开口附近路段的交通安全与通畅是工程建设期间交通组织的根本目标。在进行交通组织时,应合理设置施工现场防护围栏和安全设施、交通引导标志标线,安排好现场警力与交通协管员等,以确保人、车交通的安全与畅通运行。

2.2 保障建设工程顺利进行原则

任何交通组织措施都不可能彻底解决临时开口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需制定必要的保障措施(如与利益冲突方诚恳协商、修筑施工便道或搭建施工便桥、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等),以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

2.3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临时开通组织方案需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考虑沿线群众的出行问题,积极完善人行通道设施,以保证开口周边群众的出行需求[3]。

2.4 贯彻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运用交通工程理论,进行开通影响分析及交通组织安全评估,使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是指所提出的交通组织方案能切实可行地应用到实际中,以保障开口的正常交通运行。

3 城市快速路临时开通组织策略

3.1 消除车流交织段和冲突点,降低安全隐患

消除分、合流影响区内车流交织段和冲突点的主要措施有:①按照《城市快速路设计规范(CJJ 129-2009)》要求,在快速路最右侧设置变速(加、减速)车道,即拓宽快速路应急停车道,使运输车辆能通过减速车道右转驶入开口或通过加速车道安全汇入快速路,从而大幅减低驶入或驶出车辆对主线车流的干扰、切实保证行车视距,并有效缩小汇入车辆与主线车流间的速度差[4]。②规定除特殊情况(如最右侧车道停有故障车)外,运输车辆自驶入快速路后须始终保持在最右侧车道上行驶,不能进行换道或超车。此两项策略能使运输车辆从驶入快速路至驶出快速路期间,在快速路基本路段上和分、合流影响区内,均不会与主线车流产生交叉或冲突,能很好降低开口对快速路通行服务水平的影响和减小安全隐患。

3.2 完善交通管理设施,落实工程保障措施

在进行城市快速路临时开通组织时,交通管理设施布设的完善性和合理性对交通组织效果的影响较大,因此为保证交通组织方案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与效果,应积极完善或增设临时开口附近路段的交通管理设施,如警告、禁令、指示、指路等标志、LED信息显示屏、电子视频,以及与管理设施配套的交通标线,主要用于引导交通流有序通过快速路开口路段,并诱导过境交通,从而平衡开口路段交通负荷[5]。同时为保障建设工程顺利进行及方便开口周边群众出行,应落实一系列工程保障措施,如以积极协调方式使各方意见统一、修筑施工便道或搭建施工便桥、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完善人行通道设施等。

3.3 制定运输车辆装载标准,优化行车线路

为规范运输车辆驾驶员行车行为、减弱车辆自身及其洒落物可能造成的交通影响,需合理制定运输车辆装载标准,并优化其行车线路。其中,运输车辆装载标准为:①按照2014年7月1日施行的《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要求,给运输车辆安装GPS,并纳入重点车辆监控平台,否则不予发放或审验《道路运输证》。②对运输车辆进行标准改装,每车均加装自动软篷密闭装置、LED顶灯等,以整治运输车辆的冒装、撒漏问题。③规定运输车辆通行时间避开快速路早晚高峰,以保障快速路交通畅通。行车线路优化则要求运输车辆尽量缩短其在快速路上的运行里程和时间,以降低对主线车流的影响。

3.4 变革车辆资质审查策略,实行各方联合执法

针对运输车辆的资质审查,采用“三步走”策略,即首先由工程建设单位对车辆的GPS安装、车辆改装、驾驶员证件等进行初审;其次由项目所属片区交巡警支队对车辆相关资质进行复查;最后由内环快速路支队对车辆资质进行终审,并颁发运输通行证。针对运输车辆的日常运行管理,则实行各方联合执法策略,即工程建设单位负责在快速路开口处监督进出运输车辆是否为已通过审核的正规车辆;项目所属片区交巡警支队负责在运输车辆经过的快速路进出口监督车辆是否有冒装、装载不合理等问题,并做好驾驶员日常安全教育;内环快速路支队负责在运输车辆经过的快速路段上监督其运行秩序(如是否靠最右侧车道行驶、是否超速等)。

4 结语

城市快速路临时开口是一个复杂系统问题,本文基于临时开口对快速路的交通影响,提出了快速路设置临时开口的交通组织原则和策略,为我国各地区制定快速路临时开通组织方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秀文,荣建,刘小明,等. 快速路分、合流影响区交通特性及通行能力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102-104.

[2]李淑庆,彭囿朗,肖莉英,等.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4, 14(3): 14-19.

[3]吴祖峰, 许永兵.城市道路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0(1): 32-35.

第3篇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也处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面临着由于道路建设滞后于城市人口和车辆增长带来的交通拥挤问题,交通供需矛盾的长期性和城市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不仅要规划建设好交通基础设施,而且还要使现有设施发挥最大效益。这就需要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城市交通安全、畅通。

一、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应对道路交通和管理的发展做出系统总结,并对城市交通现状进行合理分析,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科学预测规划年份道路交通发展趋势,研究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今后交通管理工作的具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有: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通过社会经济和相关交通调查,获得大量的城市交通基础资料和信息,并对道路系统、 动态交通、静态交通和交通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城市经济和交通发展预测

包括对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交通发展分别进行预测,道路交通发展预测应具有道路发展、公共交通发展,包括机动车、私人小汽车和非机动车在内的车辆发展以及交通状况的预测。

(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具体规划

其内容应涵括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主要有:

①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通过制定合理的交通发展政策和有效的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组织道路交通,优化和调节交通结构及出行方式,形成快速、 畅通、 有序的道路交通网络。

②交通管理科技发展规划

结合智能运输系统(ITS)的不断发展,加大高、 新技术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研究应用,逐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③道路交通宣传教育规划

以形成社会化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网络为目标,寓宣传教育于执法管理之中,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整体素质。

④车辆管理发展规则

加强车辆管理工作,以先进、规范、 有序、合理、 便捷的手段进行车辆管理。

⑤勤务管理发展规划

提高交通执法的整体水平,强化交通职工执勤的管理、 服务职能,提高交通队伍形象。

交通法制建设发展规划

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健全道路交通法规,提高交通队伍的整体法制意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纠。

道路交通事故防范工作规划

建立完善的交通安全监测分析系统,针对涉及交通安全的关键问题制定相应策略,以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评价

规划方案的评价是指通过对备选方案进行交通流分配预测、 效益分析,阐明其达成预期规划目标的可行性。 同时还可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或重新选择方案。

(5)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实施

第 1、 2 项工作主要由交通规划部门完成,交通管理部门协助进行并可采用相关资料用于交通管理规划。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按阶段分年度安排,在实施过程中形成滚动发展机制,定期进行充实调整,不断推进。

二、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和原则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在规划时间上可以和道路规划建设周期保持一致,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宏观交通管理战略发展规划

规划年限一般为 5)10 年, 主要是确定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基本方略。如完善交通政策、 制定相关法规、 实现公共交通占主导地位、 建成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ITMS)等战略性目标。

②中期交通管理发展规划

规划年限一般为 1)3 年,主要工作是在宏观交通管理战略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提出具体的分年度工作方案。如道路交通组织的中期规划可以是结合道路网建设状况,规划、 确定切实可行的交通流组织管理方案和措施,具体措施可以是均衡路网的交通流量、 规划单行线和专用线、 信号灯控制实现线控等。

③近期交通管理计划

近期交通管理计划的工作年限为 1 年左右,主要是重点交叉口、 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与论证,以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合理组织和渠化交通为主。如对重点交叉口渠化、 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 转向控制等;路段机非分离、 车道划分、 停车管理等。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原则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应遵循 / 当前服从长远,局部服从整体,治标服从治本 0 的原则:

符合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交通管理政策、 法规、 标准和规范。

立足当前,以缓解交通拥堵为起点,治理混乱的交通秩序,提高交通安全性。

规划长远,具备战略高度。以发展的眼光考虑所制定的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明确交通管理的发展方向。规划的具体目标要做到远期可行,近期可操作。

满足科学化、 智能化交通管理的需求。充分体现公共交通优先、 交通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所制定的方案应不断充实、 完善和调整,实现滚动发展。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涉及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不同规模的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制定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时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规划要点。道路交通组织规划是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本文从交通工程的技术角度简述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内

容。

三、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其具体内容是运用交通工程技术和行政手段,对区域内道路进行系统、 全面的交通分析,根据道路功能合理科学地实施交通管理措施和增加适当的工程手段,组织、 协调、 疏导交通流,平衡道路交通流量,挖掘通行能力,最终达到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网的综合效能、 改善交通秩序、 缓解交通拥挤堵塞的目的。

(1)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过程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过程是:确定交通组织规划目标、设计初始管理方案、 对初始管理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如果管理方案不能达到管理目标则需对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直到符合要求,最后是正式实施管理方案。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 / 滚动 0 的过程,即在实施管理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应定期根据交通流的变化情况修订管理方案,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

(2)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内容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实际上是近期交通规划与交通综合治理的结合。交通组织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①交通基础资料调查以及交通分析评价

现状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城市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等基础资料调查;道路网结构及道路条件调查;车辆拥有量、车辆类型的调查;城市停车调查;交通流量流向、 过境交通、 车辆运行速度、 信号交叉口延误调查;主要交通管理措施、 交通管理设施调查;公交运营及线路客流调查;市区交通事故调查;市区警力分布调查;交通环境调查等。获取调查资料后应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和评价。

②制定规划目标

交通组织规划定量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 主要道路饱和度交通量与通行能力的比值,用 V/C 表示)、 交通秩序改善目标(如行程车速的提高、 交叉口冲突点的减少等)和交通安全目标。 特别是饱和度指标(V/C)必须合理,过高则难以形成可行方案,影响整个规划的实施;过低则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③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 宏观的交通组织及管理措施(交通需求管理 TDM)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是城市交通管理的基础,交通管理部门应参与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制定工作。城市交通发展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用地政策、 道路建设政策和城市结构布局;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政策(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限制摩托车总量等);城市停车及管理政策;交通科技政策等。

宏观的交通组织优化

如单行线、 公交专用线、 地区禁行及通行证制度、 单双号及尾号制度、 货车交通控制及夜间货运制度、 错时上下班制度、 过境交通绕行等。

概括起来也就是实行 TDM 的四大策略:即优先策略、 限制策略、 禁止出行策略和经济杠杆策略。

④制定微观的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管理措施(交通系统管理TSM)

如主要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信号配时优化;主要路段上标志、标线、 隔离设施等设计;交通管理措施包括交叉口转弯限制、 路段上禁止停车、 禁止驶入、 禁止超车等;局部地区的交通整治。详细确定设施地点位置的分布、设施类别、 型式、 数量和经费概算等。

⑤优化、 评估规划方案

运用计算机及仿真技术,对宏观、微观交通管理措施一旦实施后路网上可能变化了的交通流量进行重新分配,通过目标值评价重新分配后的道路服务水平。如果评估结果满足目标要求或比现状有明显改善,则规划调整的方案是可行的。 否则应对宏观、微观措施再作调整和重新评价,直到满足要求为止。同时应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包括方案的比较、 方案实施后交通状况可能发生的改善以及经济效益评估等。

⑥方案实施后的验证

方案经专家论证或上级领导批准后实施,实施后的一段时间里最好能组织相关的交通调查,比较分析方案实施效果,为今后管理工作及其他城市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交通疏解;地铁重要站点;交通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外,许多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也陆续兴建地铁,由于地铁线路大多途经城市中心区繁华区域,施工期间将对城市的交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做好地铁施工期间尤其是重要节点站的交通疏解工作,处理好地铁施工与道路交通的矛盾,同时把地铁建设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程度减少到最低,是地铁建设前期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地铁施工期间交通疏解解决策略

轨道站点往往位于客流十分集中的重要交通节点上。如何缓解站点开工建设(特别是明挖施工法)对重要节点的交通影响,需要有完善、周密的解决策略。

1)交通分流策略:为有效疏解施工点周边的交通压力,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上来分流交通。宏观层面上从区域主干路网提前疏散过境流量,减轻施工地点交通压力;中观层面上利用施工地点周围支路网和各小区内部通道进行合理疏解,对于有规划的道路网络,必要时提前新建道路来完成疏解需要;微观层面上是对施工区域的路段及重要节点采取有效的交通渠化、诱导、管制,将交通压力降低到最小。

2)优化工点施工方法策略:根据站点类型、地质情况等综合分析各种施工方案对交通影响的大小,选择时间短、影响面较小的施工方法。

3)改造分流道路策略:改善周边道路和交叉口通行条件,提高通行能力,有效分流施工区域车流量,从而适当缓解交通压力。

4)新建疏解道路策略:站点施工往往占据多股原有行车道,需在站点施工前将道路两侧绿化带、地坪按交通疏解道路宽度要求改造成路面,拓展车道数尽量恢复原有水平,线形满足行车轨迹。

5)交通管理手段策略:包括道路路权临时再分配、公交行驶路线调整、交叉口转向限制、特定时段车辆类型限制、交通信号相位和配时调整、与交通管制要求配套相应的标志标线、协警现场指挥、设置非现场执法手段等,在道路围挡后,道路通畅与否跟交警的职能发挥程度有着重大关系。

6)宣传策略:地铁关乎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民众应有充分的知情权,所以在地铁建设中的每个关键节点,如站点确定、围挡施工的起止时间、施工期间的交通管制措施、临时交通组织调整等关键信息应该提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信息、网络等途径传递给民众,使大家可以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行车路线或者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2、城市广场站施工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总体呈南北走向,全长30.3公里,设24座车站,除跨海段为高架车站外,其余均为地下车站,计划于2017年建成投入试运行。城市广场站为例分析,该站处于厦门岛正中位置,是厦门岛两大主干交通命脉嘉禾路、仙岳路的交叉点,周边商业遍布,楼盘林立,居住人口众多,是厦门岛内人口最为密集地,同时该站又是1号线最先开工的站点之一,解决好该站点的交通疏解是全线站点交通疏解的典范。

2.1 站点概况及施工影响区域

车站位于仙岳路、嘉禾路路口,沿嘉禾路方向布置,车站总长198.6m。本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双柱三跨闭合框架结构,采用明挖(局部盖挖法)施工。标准段基坑宽度21.7m,基坑深度16.2m~17m;端头井基坑宽度25.8m,基坑深度18m。车站顶覆土3m。

由于车站跨路口设置,施工期间受其影响的商业、住宅区域主要包括西侧的SM新生活广场、仙悦花园、辽宁大厦、湖北大厦、潇湘大厦等;东侧的SM城市广场、龙门天下、鑫新景、国泰大厦、福园公寓等。受直接影响的道路是嘉禾路、仙岳路(地面层),其他如南山路、兴山路等道路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影响区域现状交通调查

2.2.1交叉口高峰时期流量和信号配时调查

对嘉禾路-仙岳路交叉口进行高峰时期流量调查,其中嘉禾路双向交通量达14500pcu/h,仙岳路(地面层)双向交通量达9950pcu/h。交叉口信号灯周期120s,按四相位控制,通过延误分析本路通压力很大。

2.2.2 公交线路调查

该区域公交线路密布,SM城市广场站经过的公交线路多达32条,除直行和右转线路外,左转的公交线路有33、93、113、125、130、941、951、954,左转公交线尤以仙岳路左转嘉禾路往北出岛方向的居多。

2.2.3 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作为岛内最重要的两条交通主干道,交通流量非常大,各个方向的交通量较均衡,高峰期现状延误均较大,服务等级水平为E。

图1 现状延误分析

2.3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根据城市广场站特点及周边道路情况,车站建设按六期实施,第一、二期施工车站主体结构,第三~六期施工剩余的附属结构。施工各阶段中尤以第一、二阶段最为重要也最复杂,本文主要以此两阶段作交通组织分析。

2.3.1 施工期间机动车交通组织

第一阶段施工交叉路口盖板,同时南北主体结构围挡施工,该期取消四向左转,嘉禾路按双向6车道保留仙岳路车道往外偏转,保留双向6车道,车道宽度按3.25m~3.5m设计,工期约4个月。

图2 第一期交通疏解平面图

第二阶段主体结构围挡施工,一期围挡往路口延伸至盖板上,嘉禾路、仙岳路交通均沿二期围挡进行疏解,嘉禾路交通按上阶段保留,仙岳路交通移至已建成的盖板上方,按双向6车道保留,工期约15个月,南北向禁止左转。

图3 第二期交通疏解平面图

(1)左转交通组织

由于第一期四向禁左、第二期南北向禁左,需左转的交通将从路网或调头区绕行,

由仙岳路左转嘉禾路出岛方向的公交线路如33、93、113、125、130、941、951、954等的绕行路线:仙岳路-西浦路-屿浦路-嘉禾路,屿浦路口需打开嘉禾路中护栏,增设信号灯系统。

(2)行人和非机动车组织

第一阶段实施前,需拆除原交叉口南侧嘉禾路上的人行天桥,行人过街均安排至地面,在信号灯控制下通行,在交叉口四个转角处均设置停驻区,并配置专门协警人员指挥行人、非机动车过街,行人/非机动车道宽7m。

(3)施工车辆组织方案

施工车辆进出口均设在施工围挡的南北两头,施工车辆沿嘉禾路驶入驶出。

2.3.2 施工交通组织管理

(1)施工时积极与交警部门合作,在施工区入口处设置标志牌,指示行人及车辆绕行,各通道入口处设置夜间警示灯、道路施工、道路封闭等标志;

(2)用施工护拦将车流与施工区域分隔开,防止车辆及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场地,在施工区来车方向设置警示灯,以保安全;

(3)路口白天及晚高峰时段设置4~8名协警专职指挥附近车辆和行人通行,保证周边及内部区域交通顺畅,发现危及道路行车安全问题,立即向所辖路段的交警大队报告,以便及时解决处理;

(4)施工区域改造道路为临时性质,应建立日常巡护和定期维修机制,确保施工期间道路路面平顺、病害少。

(5)施工作业完毕,及时清理现场障碍物,恢复路面,确保道路畅通,符合通行要求后,方可恢复通行。

2.3.3 主要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

由于交通组织调整,原有四个方向左转交通被禁止,左转交通量汇合到直行或右转量中,因此交叉口的信号灯配时应加以调整,以适应交叉通流量流向的变化。

根据交通调查数据和交通组织方案,根据各方向流量调整相应信号配时,优化结果如表7 所示:

表3 交叉口信号配时和高峰期流量调查表 puc/h

2.3.4 交通标志、标线设置

轨道交通一号线沿嘉禾路铺设,除了在主干路网相应位置设置绕行指示牌外,在进入本车站施工区域的相邻路口也应设立提示标志,如在南山路、西浦路、兴山路、禾山路、屿浦路等路口设置相关指示牌,提醒需行经施工区域的车辆及早从道路绕行,或提醒司机施工区域应注意的相关注意事项。在距交叉口进口道50~150范围内应设置2~3组禁止左转标志牌,在人行道两端设置行人过街标志、人行道与机动车道采用水马或者警示桩分隔。

因围挡占据原有车道以及新增改造道路,需在相应位置补画交通标线,人行道横线以及车行道停止线,车道导流线应连续、平滑,满足车辆转弯轨迹要求。

施工区出入口设置道路施工标志和夜间警示灯,在施工围挡附近设置车辆慢行标志。

2.3.5 方案评价

本方案按施工阶段进行交通组织,第一、二阶段对于整个车站土建施工期间影响最大,后面各阶段均可在这两个阶段上的基础上进行,影响范围有限。通过优化围挡范围,分配车辆流向,优化车辆流向轨迹,即可保证施工影响区域的交通顺畅。从目前第一阶段允许情况来看,交叉口通行能力已达到预期水平,没有出现严重的车队滞留情况,通过VISSIM模拟分析,交叉口排队长度、延误时间及服务水平如图4所示:

图4 围挡后延误分析

对比图1、2与4可以看出,通过施工区域周边主要道路分流,交叉口流量减少,通过调整信号灯周期和相位,车辆在交叉口延误时间大为减少,排队长度减小,交叉口服务水平由原来的E级可提高至C 级,在施工期间影响范围内的道路和交叉口服务水平能维持在施工前以上的水平,交通顺畅,路网整体服务水平良好。按本方案进行交通组织,效果良好,达到疏解交通的要求。

3 结语

轨道站点(尤其是跨路口设置的)的施工对原有交通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以厦门轨道交通一号线城市广场站为例,对站点施工区域影响、道路情况、施工方案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针对重要节点区域的站点施工提出了较为可行的交通疏解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为其他各城市类似轨道站点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俊,吴祖峰,戈永刚. 交通影响分析的一般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 浙江建筑,2006,(1):3-6

[2] 王燕,孙曲辉.地铁施工期间道路交通组织与管理方法探讨[J].交通标准化,2007(8):23-26.

[3] 徐维红.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9-82.

[4] 毛彗,谢志明.大城市地铁施工期间道路交通组织的方法探[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2):54-57.

第5篇

关键字: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功能定位分析;交通组织优化

Abstract: the author traffic engineering design example, discusses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design the overall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Key word: traffic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alysis; Traffic organization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总体框架

通过大量的工程设计实践,笔者将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功能定位分析。 交通组织优化。 详细交通设计。这里作者对多地开展的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项目进行总结,并就各个阶段的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和思路进行探讨。

二、功能定位分析

道路交通功能需要结合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发展趋势,根据城市道路交通总体网络布局、道路周边用地布局等因素综合确定。这一阶段需要重点从以下几点考虑:

1.回顾道路交通历史沿革,以史为鉴分析功能定位。

在苏州人民路北延伸线规划设计工作中,首先分析了人民路在20 世纪以前、民国期间直至目前各个阶段的功能演变历程,并总结分析了人民路南下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人民路北延伸线不能复制以满足机动车发展为主的建设模式,为最终将其功能确定为城市发展主轴和公交主走廊提供了重要依据。

2.结合土地利用特征,综合分析道路交通功能。

在北川新县城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中,结合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和居民出行特征确定北川新县城道路交通功能,居住区道路以满足居民集散功能为主,采用较密的东西方向干路强化集散服务;休闲旅游区道路除满通功能外,还需要营造休闲和轻松的氛围,因此结合地形采用自由式路网形态;工业区道路以满足货运车辆和产业区对外联系功能为主,采用大格网形态,保持一定道路间距,因此也能满足工业建筑对用地的要求。

3.结合综合交通网络,分析道路的功能定位。

道路交通功能需要与周边道路、公共汽车、轨道交通、枢纽等各类设施相结合综合论证研究。在调整、优化道路交通功能时,同时也需要对其他道路交通功能进行调整。

以海口市长流起步区为例,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核心工作之一是对中央大道功能的判断。中央大道和中央公园一起构成了起步区的中轴线,中央大道不仅是起步区景观集中展现的走廊,更是起步区新风貌、新文化、新特色的代表,对整个起步区的品质、形象起着关键作用。也就是说,中央大道更重要的功能是展示新区城市风貌。而中央公园是未来市民游憩休闲的空间,不是绿化隔离带。因此,中央大道是多种功能复合的综合景观功能轴,应以景观为主,同时兼顾周边地块集散交通。因此在该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中,设计者降低了中央大道的交通功能,采用双向4车道,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并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全面打造起步区的中央景观主轴。

三、交通组织优化

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是在明确道路交通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保证交通组织与道路交通功能协调一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制定交通组织方案。

1.以总体交通组织策略为核心,对道路交通网络进行优化。

以苏州市人民路北延伸线为例,人民路北延线直接与古城区相连,如何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保护古城是交通组织的关键工作之一。研究中提出两种机动交通组织对策:第一,通过道路交通网络层层分流机动交通。第二,将人民路进入古城区的机动车道数逐渐压缩,减少机动车对古城区的冲击。

2.以出行方式优先次序为依据,统筹各种交通方式。

以北川县城重建工作为例,根据新县城交通特征,确定以非机动交通优先作为总体交通组织策略。在空间布局上划定稳静交通区,限制机动车速度;在资源分配上非机动交通通行空间占道路面积的51%,非机动交通网络密度也远远高于

机动交通。交通组织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统筹协调,合理引导机动车出行以保证非机动交通优先。对于外来游客,鼓励采用公共自行车出行,并设置旅游公交环线,串联主要旅游设施;将旅游大巴统一集中停放在旅游停车场,减少县

城内交通量,保证非机动交通环境。

3.依据现状交通流特征,统筹优化交通组织方案。

以南昌阳明路交通工程设计为例,阳明路是串联机场、老城和新区的主要干路,既要承担大量远距离交通联系,又要展现南昌市整体城市形象。然而,由于周边路网没有完善,尤其是微循环系统没有建立,阳明路无法充分发挥城市门户和窗口的功能。按照交通组织总体策略“有减有加”,将不应由阳明路承担的短距离交通流(占40%)尽量通过微循环和周边路网分流,加强阳明路承担通过通的功能。

4.对于交通功能复杂的道路,分区分段提出组织方案。

以南昌市八一大道为例,该路全长13 km,既联系老城核心区又联系居住区和待开发区,不同路段土地利用、交通功能、交通流特征差异性很大,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交通组织方案。

四、详细交通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详细的交通设计保证道路交通功能和交通组织方案的实现。主要解决以下核心问题:按照交通组织方案应该控制哪些要素,如何控制;道路和路网中的关键节点、路段如何处理;道路沿线各类交通设施应按何种原则协调,以确保各自功能正常发挥;道路全线交通工程设计方案如何确定。

为保证详细设计方案能够落实道路交通功能定位、体现交通组织总体策略,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以下总体思路展开相关工作。

1.根据交通组织策略,系统协调沿线各类要素并制定相应控制要求。

道路沿线关键控制要素主要包括:①交通体系,包括非机动交通、机动交通、公共交通、静态交通、货运交通、交通枢纽等要求;②交通管理,包括交通管制措施、交通管理设施布局、交通控制方案等;③工程建设,包括道路平面线形、道路横断面、道路竖向、地块出入口、关键建筑选材等;④相关规划,包括道路沿线建筑立面、沿街建筑底商风格、道路景观、地下空间、路灯照明等控制要素的协调工作。道路交通工程设计需要针对这些要素制定控制要求,通过详细交通设计落实要求。这些要素也是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重点协调的内容。

2.对关键节点和关键问题应该突破常规,创新处理。

在北川新县城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中,为保障交叉口处行人和骑车者的安全,有意减小交叉口路缘石半径,通过工程措施来降低机动车速度。很多缘石半径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取低值,有的经过研究论证甚至突破规范取更低值。在公交车站设置上,更多从乘客角度出发,改变传统作法,将公交车站尽量靠近交叉口,方便乘客换乘。

第6篇

关键词: 校区迎新;通行能力;最短路;线路诱导;临时停车场;

1 引言

校园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校园交通系统的复杂性,步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三者构成了大学校园交通系统的主体。在传统校园中道路系统并未采取分级建设,也没有实现有效的交通分流,行人、自行车与汽车同时通行于相同道路断面上,有限的空间决定了多种交通方式混行,必然产生彼此的干扰。以工学院为例,在迎新当日,车流量剧增,往往在路段交叉口或主要校园建筑前产生诸多冲突点,容易产生交通拥堵,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学校内生交通同时间进入校园,大量外来交通和学校内生交通同时发生,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组织也是校园交通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

日益增长的机动交通量必然会产生较大的环境影响,一方面机动车通行所产生的尾气、粉尘破坏了校园环境的整洁,也构成了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另一方面过多的机动交通穿越于校园之中所造成的噪音污染,打破了高校校园原本宁静、和谐的学习氛围。

2 研究意义

必须认识到,大学校园犹如一个“社区”或者是缩小尺度的“城市”,虽然区别于城市巨大系统的复杂性,但在机动化背景下,校园交通问题日趋复杂和严重。

从现有大学校园规划的相关理论来看,多为校园空间规划和校园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比较侧重从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展开的系统研究。然而针对大学校园内部交通组织方面的系统理论就相对缺乏,理论研究尚不充分,没有形成较为全面、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课题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将目标锁定在人流量车流量均较大的迎新当日,针对工学院交通需求特征,实地考察获得道路属性、人流量、车流量等基础数据,利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进行迎新当天交通状况仿真,在实际交通量的基础上不断增大车流量,从而获得高峰路段的实际通行能力,并据此提出工学院交通系统的优化策略,进一步为校园空间与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整合、校园交通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工学院土地资源和空间的合理利用以及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3 利用VISSIM软件确定实际通行能力

当没有任何干扰下两车道的通行能力为3000pcu/h。在VISSIM 中,当被用户定义的交通量大于道路通行能力时,车辆则不能在定义的时间间隔内进入网络,即系统交通量出现“溢出”现象,系统将会报错提醒用户,此时通过该路段的交通量可以理解为该路段的实际通行能力。因此,本文通过不断增加校门口输入交通量,当流量达到450pcu/h时,操场西面的路段达到最大流量,即该路段的实际通行能力。

4 校区内部交通组织优化

4.1优化前的情况分析

由仿真可知,当输入交通量达到300辆,局部点开始出现拥堵,高峰路段达到其实际通行能力。再次加大输入交通量为400辆时,部分路段出现短时间拥堵。当输入流量达到450辆时,出现大范围拥堵。此时如果不进行路径优化,校区必须进行限流,同时对校内车辆及时疏散。

4.2优化后的线路分析

4.2.1 混合交通的改善和分离

机动车、步行是工学院交通系统的两大交通类型,混合组织的方式易产生相互冲突与干扰、阻碍交通舒畅通行。因此,在校园交通的组织中实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步行的分流是保障校园交通通畅、安全的必要方式。本文把行人和车辆分离开,使其各行其道。把来自校门口和汇贤楼的行人流往操场方向引导进入宿舍区,很好的避免了与机动车的混行。如下图:

4.2.2 焦点路段的分流策略

由于校区本身属性,东面为功能服务区,人流聚集较多。考虑到这个因素,在进入校区内部最主要的丁字路口后进行分流,分出大部分车流量往人流较少的西面道路,具体线路如下图:

经过这样的线路优化,仿真得出当输入交通量达到一个很大的值时,仍未达到饱和,说明这样的线路优化是有效的。

5 停车设施的布局优化

校园停车设施的建设须严格地实行总量控制,校园空间容量、综合考虑校内与外来机动车的停车需求,来合理控制停车设施的规模。

工学院停车场布局采用主要分散式的布局结构,采用就近停车方式分别分布在1号楼,汇贤楼,博远楼,图书馆,育贤楼一周,总计共有104个停车位。本文研究的工学院,虽然教职工保有车辆总数为300辆,但是因为校区地处浦口,多数老师选择坐校车来学校。总之,对于平时情况,表现出来的是供大于求。

值得突出的是,当大学承办大型活动或庆祝活动时,比如本文研究的校区迎新,对于这样的车流量激增的情况,需要考虑利用部分室外活动场地作为临时性的停车空间。考虑到工学院是老校区,重新规划停车场是不实际且浪费资源的,只能利用已经存在的室外场地进行临时停车场规划,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方案:

1、限制大规模的机动车同时涌入校园空间。当出现拥堵情况时,应对校区内部车辆进行及时疏散;

2、禁止车辆在高峰路段及交叉路口停车。比如,上文仿真得出的易产生拥堵的几条焦点路段;

3、依照就近停车原则,允许家长车辆停泊在宿舍区到勤学楼路段,靠右依次排列;

4、随着车流的继续激增,如果非高峰路段沿路停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时,引导车辆往实验楼方向进行停车。

6 结束语

本文利用VISSIM仿真软件模拟校区迎新车流和人流混行的情况,得出高峰路段在行人影响下的实际通行能力,并预测随着车流的增加,哪些点和路段会出现拥堵,对该路段进行分析改进。据此提出工学院交通系统的线路优化策略,进一步为校园空间与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整合、校园交通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工学院土地资源和空间的合理利用以及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A.佩尼格里宁.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开幕词,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7

[2] 鄢丹.略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交通与运输,年期2004年6期

[3] 林臻.机动车背景下我国大学校园交通的优化策略研究[M].中国知网,2007

第7篇

关键词:交通疏解;地铁重要站点;交通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外,许多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也陆续兴建地铁,由于地铁线路大多途经城市中心区繁华区域,施工期间将对城市的交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做好地铁施工期间尤其是重要节点站的交通疏解工作,处理好地铁施工与道路交通的矛盾,同时把地铁建设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程度减少到最低,是地铁建设前期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地铁施工期间交通疏解解决策略

轨道站点往往位于客流十分集中的重要交通节点上。如何缓解站点开工建设(特别是明挖施工法)对重要节点的交通影响,需要有完善、周密的解决策略。

1)交通分流策略:为有效疏解施工点周边的交通压力,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上来分流交通。宏观层面上从区域主干路网提前疏散过境流量,减轻施工地点交通压力;中观层面上利用施工地点周围支路网和各小区内部通道进行合理疏解,对于有规划的道路网络,必要时提前新建道路来完成疏解需要;微观层面上是对施工区域的路段及重要节点采取有效的交通渠化、诱导、管制,将交通压力降低到最小。

2)优化工点施工方法策略:根据站点类型、地质情况等综合分析各种施工方案对交通影响的大小,选择时间短、影响面较小的施工方法。

3)改造分流道路策略:改善周边道路和交叉口通行条件,提高通行能力,有效分流施工区域车流量,从而适当缓解交通压力。

4)新建疏解道路策略:站点施工往往占据多股原有行车道,需在站点施工前将道路两侧绿化带、地坪按交通疏解道路宽度要求改造成路面,拓展车道数尽量恢复原有水平,线形满足行车轨迹。

2、城市广场站施工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总体呈南北走向,全长30.3公里,设24座车站,除跨海段为高架车站外,其余均为地下车站,计划于2017年建成投入试运行。城市广场站为例分析,该站处于厦门岛正中位置,是厦门岛两大主干交通命脉嘉禾路、仙岳路的交叉点,周边商业遍布,楼盘林立,居住人口众多,是厦门岛内人口最为密集地,同时该站又是1号线最先开工的站点之一,解决好该站点的交通疏解是全线站点交通疏解的典范。

2.1 站点概况及施工影响区域

车站位于仙岳路、嘉禾路路口,沿嘉禾路方向布置,车站总长198.6m。本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双柱三跨闭合框架结构,采用明挖(局部盖挖法)施工。标准段基坑宽度21.7m,基坑深度16.2m~17m;端头井基坑宽度25.8m,基坑深度18m。车站顶覆土3m。

由于车站跨路口设置,施工期间受其影响的商业、住宅区域主要包括西侧的SM新生活广场、仙悦花园、辽宁大厦、湖北大厦、潇湘大厦等;东侧的SM城市广场、龙门天下、鑫新景、国泰大厦、福园公寓等。受直接影响的道路是嘉禾路、仙岳路(地面层),其他如南山路、兴山路等道路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影响区域现状交通调查

2.2.1交叉口高峰时期流量和信号配时调查

对嘉禾路-仙岳路交叉口进行高峰时期流量调查,其中嘉禾路双向交通量达14500pcu/h,仙岳路(地面层)双向交通量达9950pcu/h。交叉口信号灯周期120s,按四相位控制,通过延误分析本路通压力很大。

2.2.2 公交线路调查

该区域公交线路密布,SM城市广场站经过的公交线路多达32条,除直行和右转线路外,左转的公交线路有33、93、113、125、130、941、951、954,左转公交线尤以仙岳路左转嘉禾路往北出岛方向的居多。

2.2.3 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作为岛内最重要的两条交通主干道,交通流量非常大,各个方向的交通量较均衡,高峰期现状延误均较大,服务等级水平为E。

2.3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根据城市广场站特点及周边道路情况,车站建设按六期实施,第一、二期施工车站主体结构,第三~六期施工剩余的附属结构。施工各阶段中尤以第一、二阶段最为重要也最复杂,本文主要以此两阶段作交通组织分析。

2.3.1 施工期间机动车交通组织

第一阶段施工交叉路口盖板,同时南北主体结构围挡施工,该期取消四向左转,嘉禾路按双向6车道保留仙岳路车道往外偏转,保留双向6车道,车道宽度按3.25m~3.5m设计,工期约4个月。

(1)左转交通组织

由于第一期四向禁左、第二期南北向禁左,需左转的交通将从路网或调头区绕行,

由仙岳路左转嘉禾路出岛方向的公交线路如33、93、113、125、130、941、951、954等的绕行路线:仙岳路-西浦路-屿浦路-嘉禾路,屿浦路口需打开嘉禾路中护栏,增设信号灯系统。

(2)行人和非机动车组织

第一阶段实施前,需拆除原交叉口南侧嘉禾路上的人行天桥,行人过街均安排至地面,在信号灯控制下通行,在交叉口四个转角处均设置停驻区,并配置专门协警人员指挥行人、非机动车过街,行人/非机动车道宽7m。

(3)施工车辆组织方案

施工车辆进出口均设在施工围挡的南北两头,施工车辆沿嘉禾路驶入驶出。

2.3.2 施工交通组织管理

(1)施工时积极与交警部门合作,在施工区入口处设置标志牌,指示行人及车辆绕行,各通道入口处设置夜间警示灯、道路施工、道路封闭等标志;

(2)用施工护拦将车流与施工区域分隔开,防止车辆及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场地,在施工区来车方向设置警示灯,以保安全;

(3)路口白天及晚高峰时段设置4~8名协警专职指挥附近车辆和行人通行,保证周边及内部区域交通顺畅,发现危及道路行车安全问题,立即向所辖路段的交警大队报告,以便及时解决处理;

(4)施工区域改造道路为临时性质,应建立日常巡护和定期维修机制,确保施工期间道路路面平顺、病害少。

(5)施工作业完毕,及时清理现场障碍物,恢复路面,确保道路畅通,符合通行要求后,方可恢复通行。

2.3.3 主要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

由于交通组织调整,原有四个方向左转交通被禁止,左转交通量汇合到直行或右转量中,因此交叉口的信号灯配时应加以调整,以适应交叉通流量流向的变化。

2.3.4 交通标志、标线设置

轨道交通一号线沿嘉禾路铺设,除了在主干路网相应位置设置绕行指示牌外,在进入本车站施工区域的相邻路口也应设立提示标志,如在南山路、西浦路、兴山路、禾山路、屿浦路等路口设置相关指示牌,提醒需行经施工区域的车辆及早从道路绕行,或提醒司机施工区域应注意的相关注意事项。在距交叉口进口道50~150范围内应设置2~3组禁止左转标志牌,在人行道两端设置行人过街标志、人行道与机动车道采用水马或者警示桩分隔。

因围挡占据原有车道以及新增改造道路,需在相应位置补画交通标线,人行道横线以及车行道停止线,车道导流线应连续、平滑,满足车辆转弯轨迹要求。

施工区出入口设置道路施工标志和夜间警示灯,在施工围挡附近设置车辆慢行标志。

2.3.5 方案评价

本方案按施工阶段进行交通组织,第一、二阶段对于整个车站土建施工期间影响最大,后面各阶段均可在这两个阶段上的基础上进行,影响范围有限。通过优化围挡范围,分配车辆流向,优化车辆流向轨迹,即可保证施工影响区域的交通顺畅。

通过施工区域周边主要道路分流,交叉口流量减少,通过调整信号灯周期和相位,车辆在交叉口延误时间大为减少,排队长度减小,交叉口服务水平由原来的E级可提高至C 级,在施工期间影响范围内的道路和交叉口服务水平能维持在施工前以上的水平,交通顺畅,路网整体服务水平良好。按本方案进行交通组织,效果良好,达到疏解交通的要求。

3 结语

轨道站点(尤其是跨路口设置的)的施工对原有交通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以厦门轨道交通一号线城市广场站为例,对站点施工区域影响、道路情况、施工方案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针对重要节点区域的站点施工提出了较为可行的交通疏解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为其他各城市类似轨道站点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俊,吴祖峰,戈永刚. 交通影响分析的一般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 浙江建筑,2006,(1):3-6

[2] 王燕,孙曲辉.地铁施工期间道路交通组织与管理方法探讨[J].交通标准化,2007(8):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