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5:56
序论:在您撰写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成本会计理论 外部环境 发展瓶颈 路径分析
如果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和方法在新企业外部环境中继续应用,将无法得出正确的产品成本。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发展遭遇瓶颈的时候,国外相关专业学者适时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通过新的计算方法能够有效准确地计算出相关数据,而且其准确度和简洁性较传统的成本会计算法要优秀很多。新的方法带来的是会计理论的变化, 同时,也使得所有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的得到优化,进一步帮助企业节省了资源,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也使得相关的新算法和新技术不断产生。
二、在新企业外部环境基础上成本会计理论的发展瓶颈
成本会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大约两个世纪的时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会计理论的极大发展。但是,新的背景下,成本会计面临着新的瓶颈。
首先,根据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可以知道,历史成本才是会计成本所反映的。不能将会计成本等同于重置成本,甚至将会计成本视为价值损耗的补偿。这样通常会造成企业资产在保值方面出现问题。根据原始价值来计算现行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这种计算方法得出的补偿智能保证价值符号在账面价值上的补偿,无法实现物品在实物规模上的再生产。
其次,新企业外部环境下的成本会计理论往往将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混淆,这样既无法达到成本会计的目的,也无法显现出成本会计的核心。因此会造成各个部门职责混淆。
最后,成本会计理论仍旧未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企业的会计成本计算只注重生产领域的成本,很少去考虑到其他环节和领域的成本计算。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成本信息失准,经济决策和成本无法控制。
三、在新企业外部环境基础上成本会计理论的发展路径分析
为了解决我国新企业外部环境基础上成本会计理论的发展瓶颈,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应该在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以找出能够实现成本会计理论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和措施。
(一)完善相关成本会计制度,加强研究,促进成本会计专业人员组织的成立。进一步提高成本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成本意识。在制定和实施成本会计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全方位的全员管理成本。通过此来提高所有人和所有部门对于成本的重视。就成本会计人员个人来说,了解和懂得会计、财务管理只是基础,还需要懂得经营管理,熟悉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会计职业道德。为了更好地解决会计理论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就必须加强学习,通过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以及掌握会计电算化方式,是成本会计个人所必须做到的。
(二)相关会计成本专业组织要注意总结和推广我国研究出的成本会计计算方法。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随着我国成本会计人员的辛勤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成本会计的管理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经验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总结,以便实现经验向理论的转化。
(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想突破新企业外部环境基础上成本会计理论的发展瓶颈,就必须不断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以及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会计行业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快电算化发展。成本会计电算化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反馈速度,有效提高了成本会计的业务受理能力。推动成本会计电算化发展,有利于从技术手段上不断突破成本会计的发展瓶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会计电算化依旧停留在单纯的代替手工核算工作。没有很好地将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与会计电算化结合起来推动成本会计工作的开展。而且,很多电算化会计信息只是提供了一般的财务信息,无法有效地提供给成本会计所需要的信息。为此,必须转变会计成本电算化模式从计算型转变为管理型。必须不断提高电算化应用为成本会计和会计管理提供的技术支持。
(四)成本会计工作者应该加强学习,以此来不断更新自己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成本会计的职能并非是单纯的成本核算和分析,应该真正认识到成本会计的职能在于成本预测、决策、控制以及核算和考核等。其中,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中的核心职能。成本会计的其他职能都围绕着决策而工作。可以清晰预计的是,企业通过会计成本职能的贯彻执行,能够创造出合适的激励环境,调动起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实现整体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发展遭遇瓶颈的时候,我们要针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与新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有效结合,加强对成本理论的研究,更新成本会计工作人员的传统理念,提高会计人员的成本意识与素质,充分发挥出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建忠.新经济环境下成本控制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09(31).
[2]王莉.浅谈我国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和对策.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关键词]出版社成本核算
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化和发展,出版业也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在此我们必须提高出版业的竞争力,严格控制出版成本,从外部到内部严格监控,大力运用成本核算来提高出版社的良好竞争环境。因此,强化出版社的财务成本管理已经成为所有出版业正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发展与生存的重要环节。
一、出版成本与出版成本核算的概念
(一)成本的概念
成本是一个较广的概念。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泛指为获得所付出的,是因创造未来收益而发生的。
(二)出版成本的概念
出版成本是指为取得可为出版单位带来当期或未来利益的某种产品而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对于出版社来说,收益产生收入,收入产生过程中,成本相应耗尽。具体来说出版社的图书成本是指为生产出版物、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三)出版业的两大成本
出版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要分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我们可以一次就分清使用的费用,即谁使用,使用在什么地方,使用多少,它可以直接计入产品的成本。例如,工作人员的审稿费、校对费、稿酬、编辑费、纸张原材料及墨汁等辅助材料的费用、工人的排版费以及出版社的印刷费等,这些均可以一次性直接分清,计入摊销的成本中。而间接费用是指不能够一次性分清楚的费用,明确不了使用者或使用范围,必须进行以分配率进行分配后,摊销在各个使用部门的费用。例如一些办公费用、电费、水费、资料费等等出版业中叫编录经费。编录经费应该采用组合的分摊方法,可按总定价、总印张、销售收入等,用组合的比例来分摊,使每一品种负担的成本更趋准确性、合理性。
(四)成本核算的概念
成本核算,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所进行的核算。进行成本核算,首先审核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看其已否发生,是否应当发生,已发生的是否应当计入产品成本,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直接的管理和控制。其次对已发生的费用按照用途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成本资料。
二、出版社成本核算与图书定价的问题
(一)出版发行工作中的核心问题
出版社成本的核算方法与定价问题是图书出版发行工作中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所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均不断提升着各行各业的改革效率。在过去,出版行业的成本核算与定价方法均采用完全成本法。图书在发行时按照价格统一的定价或实行毛利率的定价方法来进行核算。随着我国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出版业的成本核算开始采用制造成本法来进行核算,于是对于图书的定价发行也开始采取有限的市场定价原则。
(二)出版发行工作中的特殊问题
并非所有的出版社都遵循有限的市场定价原则来制定图书发行的价格,由于有些出版社所出版的书籍类具有特殊性,例如,学术价值、科技含量、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都很高的书籍,就不能用市场定价来进行图书的价格导向。因为这一类的图书在发行与出版时均会有较高于普通书刊、书籍、杂志等的成本。那么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这样的图书由于造价的成本高,所以定价就随之提升了。
三、对出版社成本核算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通过对出版社成本核算,计算其实际成本
1.对图书纸张材料的成本控制与核算
材料成本是出版企业出版物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材料成本需占出版物总成本的30%以上。因此,降低材料成本是降低出版物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突破点。
这样就要求我们严格计算其材料成本,大量的图书纸张的进货成本也为材料成本的关键部分。只有增强纸张的利用率,加大产出,对所有进货进行统一的、有秩序的管理,做好出入材料的纪录。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材料额度使用率从而减小浪费,缩小材料成本的支出。
2.对图书印制批量的控制以降低成本
在需要印刷是首先进行严格的选材,然后进行最终的确定,以确保在因书中不会出现大量的浪费事情的发生,应主要考虑两个成本因素,即印制准备成本和出版物储存成本。
所谓的印刷成本是指在印刷之前的成本费用,例如墨、人工、纸张的准备等,这些均会记录在我们图书的成本中。而出版物成本则是由于大量的出版物以装订成册和装箱后,由于不能及时出货发往各地,那么就需要出版社提供存放这些出版物的地方,那么就会产生场地的租赁费用,人员的看管费用,这些也都计入在产品成本中。
只有严格的规划好印刷以及出货情况就会较少、降低出版社的成本,那么在核算上就不会存在着核算不准确的情况了。
(二)通过对出版社成本核算,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依据
通过真实准确的成本核算,将其全部成本如一、如实的记录、进行核算,那么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就不会存在不确定性及错误。
只有通过真是的核算其成本,才会让出版社管理层一目了然的知道出版社的支出与收入、成本的确切数。为他们今后的正常管理中提供可以考的数据,进行产销的调整,从而也是为确立良好的出版社管理提供基础。
(三)通过对出版社成本核算,控制经营过程,加速资金周转
在仔细的计算出版社成本后,会对加强企业的运营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资金的回笼,为不断循环利用的资金成本提供环境。
四、对出版社成本核算的新要求
(一)为反映出版社良好的成本核算须将管理服务纳入成本核算
出版社所出版的书籍作为一种产品必然存在其成本,所以我们在出版书籍时所产生的全部直接或间接的支出,都应计入图书的生产成本。大多数出版社的成本核算都是以此为主要内容的。然而在营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部分的服务性费用,例如调研市场,回访客户等工作人员的费用也将记录在书籍的成本中。因此,出于全面反映图书成本为经营管理服务的需要,必须把这部分成本纳入出版社的成本核算的范畴中。
(二)出版社研发成本与生产成本并重
由于出版社的营销成本比重不断上升,那么在新书籍的研发成本中,应适时的加大成本投入,加强成本核算。使出版社的运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新型的研发与营销的形势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营销与研发也是密不可分的一体,自由不断的加强营销力度与研发成本,那么出版社的收益也会日益增大,而且此收益远远会大于生产的经营成本、费用。
(三)借助现代化资讯进行成本核算
在出版社经营模式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对成本核算管理也需要不断的加强,对单品种书籍的成本核算要更加准确、客观、具体,以此不断的提高经济效益。合理的降低成本要从整个出版社管理与经营中找到有效的方法,进行监控与管理,使每种类的书籍得到最有序的成本核算,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公共费用的均摊,较少出版书籍的成本。利用网络统一管理书籍的出版、装订等程序,严格控制成本输出,以做到最小化额度成本运用,达到最大化生产、盈利的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出版行业的供、产、运、销、收过程中,由于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核算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服务于出版社经营管理的需要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极大的提高管理力度,完善成本核算制度与方法,加强成本核算人员的知识涵盖量,不断的调整出版社的出品种类,质量,降低成本让其在竞争市场中的位置稳固。
参考文献:
[1]朱美华.战略成本管理,新的成本管理[J].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2007;9
[2]梁希关.树立新的管理观念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农电管理.2004;3
日本成本会计准则解析及启示分析
一、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
准则以当时普遍接受的成本会计实务中最好的实务为基础并将其编撰进去,这一过程也使基本成本惯例更加清晰。委员会的成员不仅研究美国、英国、德国和其他地区的成本会计体系,而且还在日本制造业进行调研,并且通过来自于三番钢厂、三菱电器、住友化学、富士纺织等企业的合作来研究实践中的成本会计体系。准则的观念与1951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AA)的成本概念和标准委员会报告相比,更接近于德国1939年的成本会计一般原则。日本制定成本会计准则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规定普遍遵守的成本会计原则,也是为了使准则作为会计核算体系一部分的成本会计的核算基础。
二、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内容和特点
(一)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目标和内容
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目标是:价格制定、准备财务报表、成本管理、预算和预算控制、制定基本计划和做决策。但是,准则没有定义或描述成本管理、编制预算和预算控制,以及制定基础计划和决策的具体方法。准则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成本会计目标和基本准则;第二章,实际成本会计;第三章,标准成本会计;第四章,会计和成本差异分析;第五章,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
(二)成本会计准则的特点
在日本,准则是传播和普及成本会计知识的规范。准则是指导性的,不是强制性的,不是靠法律强制执行,企业违反准则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准则也对日本企业具有普遍的社会约束力,成为每一个公司成本会计的基础。成本会计准则为日本成本会计实务提供了清晰的基本框架,企业可以在准则之下执行他们自己的成本会计实务。准则应用于日本所有的企业,但是应用的具体准则依赖于工业类型、行业状况和公司大小(1958年小企业成本会计委员会)。而且,一些工业团体有他们自己的成本会计指南或成本会计程序手册。例如,军工行业有采购手册(军事设备协会,1989),预防性维修业有成本会计手册(建筑部部长秘书政府建筑室1991)。但是,这些手册和指南都以成本会计准则为基础。
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内容体现了日本独特的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在日本,两个传统成本会计制度类型——分批法和分步法也被包括在准则中,其构成了日本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基础。分类法在日本普遍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制造商抢先占领了经济生产发展中的主要地位,制造商不希望为每一产品设立单独的生产线而耗费资金,因而他们使用共同的生产线和生产过程。生产弹性成为制造商追求的主要目标。准则的另一个特点是确定了工时在企业成本会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日本的工时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或进行一项工作的工作时间。其包括加工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所有主要环节耗用的时间,并且一般以直接或间接的工作时间或以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各要素的机器设备时间来计算。因此,一套完整的工时就代表了企业发生的所有加工和服务活动的详细记录。因而,工时可以作为生产过程、工作单元、机器和服务职能,例如维修和材料管理的基础。在日本,工时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而且他们的设计和使用在教科书中被普遍论述。工时制不仅为管理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而且为成本管理的主要领域奠定了基础,其在控制成本、制定价格及制定预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也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关键的决策帮助。工时是产品成本会计制度的基础。准则中成本会计记录的类型也分为两个,一个是以财务报告为基础的成本记录类型,另一个是以管理目标为基础的成本记录类型。以财务报告为基础的成本记录与西方的相似,但是以管理目标为基础的成本记录与西方不同。
三、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作用及评价
(一)普遍执行的成本会计准则符合日本文化特点
企业成本实务纷繁复杂,成本核算需要依企业类型、规模大小、生产方式等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因此,企业具体成本核算方法需要因地制宜、依产品特点而定。由于成本会计实务本身所具有的这一特点,即使是政府颁布的成本会计准则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所有的成本核算情况,因此,准则只能是指导性的,而不能是强制性的。日本的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服从,因此,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即使是非强制性的成本会计准则,日本企业也会服从成本会计准则的规定,主动执行准则,从而使成本会计准则成为日本企业成本会计的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执行,确立了准则在日本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中的基础地位。
(二)成本会计准则的执行促进了日本成本管理的发展
从日本成本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来看,准则的目的是引进并向日本企业介绍先进的成本会计核算思想。并使之成为日本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从而促进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型的国家,政府把振兴经济的方法放在有效使用有限的资源上,在会计上重视成本节约,希望通过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因而准则的制定目标从最初的控制产品价格转变为提高日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日本成本会计准则在制定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成本核算及管理方法,例如规定的标准成本法就来自于美国,但是在会计制度上,日本更接近于德国;另一方面,对日本大型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经验进行广泛调研,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日本企业成本实务相结合,创造了日本特色的成本核算及管理体系:,在内容上,准则将成本管理的思想写入其中,促进了日本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及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成本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日本的制造商以较少的工人和较低的存货水平,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有成本竞争力的产品,企业竞争力远远超过美国,使日本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为世界所关注。
(三)成本会计准则为日本企业确定了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
在对日本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日本企业在成本核算上仍然采用标准成本法,工时制仍然是日本企业核算的基础。日本企业在成本核算方法上的创新很少,创新主要集中在成本管理方法方面,例如,目标成本法、适时制、弹性生产等,这与准则的影响不无关系。准则中对工时制、分批法和分步法作了详细的规定,将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化,置于与实际成本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因此,很少有企业会在成本核算方法上进行创新。而准则对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没有详细规定,鼓励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不断创新,成本管理就成为日本企业探索的主要方面,促使日本企业在成本管理方法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四)以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为双重目标
从成本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成本会计在企业成本实务发展过程中演变出的主要职能有两个:一个是为财务会计提供信息,另一个是为管理会计提供信息。日本成本会计准则以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为双重目标,成本记录类型分为两种,财务报告成本记录类型和管理成本记录类型,记录类型虽然分为两种,但两者结合在同一成本核算体系之下。准则的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成本会计的两大职能,也促进了成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准则的协调。
四、日本成本会计准则对我国成本会计实务的启示
从对日本成本会计准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日本成本会计准则规定了日本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为日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将成本管理写入准则中,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日本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在1984年制定了分行业的成本管理条例,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改革的深入,尤其是财务会计的不断变迁,原有的成本管理条例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核算和管理的要求。现阶段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不一,成本核算方法比较落后,许多企业仍然沿用旧制度中的核算方法,而且成本开支混乱,许多企业存在乱挤费用的现象。企业对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重视不够,高投入低产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随着我国财务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会计逐渐与世界接轨,会计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应该对成本会计进行改革。应该充分借鉴国外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成本会计实践的具体特点,制定适合我国成本实务的成本会计制度。
日本的成本会计准则为我国制定成本会计制度提供了充分的、可借鉴的经验。首先,成本会计准则应该是指导性的,由于成本实务本身的特点。有关成本会计的规定很难是强制性的,尤其是成本核算方法方面,因此成本会计制度应该以介绍先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思想为主,并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方法,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特点进行选择,也可以确定一些基本的核算方法作为企业核算的基础方法,例如,标准成本法。从其他国家的成本实务来看,标准成本法仍然是比较普遍和适用的方法,例如,美国在针对政府采购的成本会计准则中也规定,政府采购承包商在进行合同标的的成本会计处理时应该采用标准成本法。其次,成本会计制度的制定和颁布应该由政府来执行。、制度虽然是指导性的,但要形成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的约束力,必须由政府来颁布和推行。政府的制定和推行有利于成本会计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遍执行,并使成本会计制度成为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基础,建立一个广泛遵守的成本会计框架,促进产品成本在计量、分配和归集上的统一性与一致性,及全社会整体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再次,注意成本会计制度与财务会计准则的协调。财务会计致力于一个企业在特定时期的全部经营,而成本核算强调企业全部费用中的一部分向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分配,两者之间虽然目标不同,但处于同一会计核算体系之下,而且成本会计为财务会计提供有关企业存货成本和计算期间损益的信息。因此成本会计制度应该与财务会计准则保持一致最后,可以借鉴和采纳日本成本会计准则在成本管理规定方面的经验,将成本管理思想写入成本会计准则中,促进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紧密结合及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现代成本会计 形成原因 分析
0 引言
现代成本会计是在传统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使资产负债表在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
1 现代成本会计概念解析
1.1 现代成本会计的定义现代成本会计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直接结合,它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价值管理活动。成本会计具有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职能是现代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成本会计主要是一项管理活动,各项职能的发挥都是为了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
1.2 现代成本会计形成的原因企业制造环境、市场环境、管理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现代成本会计在此时孕育而生。
1.2.1 企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主导着市场的运作,此时企业的市场环境较之以前而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产品供过了求,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需求多样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
1.2.2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采用可能产生反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
1.2.3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企业管理环境的革新,传统的成本会计正在向现代成本会计转变,主要表现在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变化,这样现代成本会计便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了。
2 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对比及评价
具体而言现代成本会计是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它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完善的物价变动会计。现代成本会计是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的自然延伸和客观发展。但相对于传统成本会计而言,它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2.1 理论基础不同
2.1.1 会计目标传统成本会计在会计目标上采用的是“经营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具体而言,它所侧重的是资本市场对企业会计目标的影响,着眼于两权分离的形成条件和实现空间——资本市场。在会计目标上,现代成本会计既非传统会计的“经营责任观”,也非纯粹绝对的“决策有用观”,而代之以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
2.1.2 会计原则会计原则是具体确认和计里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概念和规则。传统成本会计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最基础的计量原则,也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资产存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一经确定就不能随意改动。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特点而被广为推崇。其先决条件便是物价稳定,在物价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以历史成本计价,不仅在理论上是无可厚议的,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在通货膨胀时期,该会计原则首当其冲就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此时,由于物价的上涨,单位货币的内含购买力发生了严重的“缩水”,继续以历史成本计价就会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当前真实价值的严重背离。但无论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还是企业管理者自己进行经营决策,都需要依据企业资产的现时真实价值,因此基于过去的历史成本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事实上,以历史成本计算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变化和现行价值,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也不能同步进行,故企业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被破坏,造成企业用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此外,将当前发生的收入和过去的历史成本相配比,也会使企业虚增当期利润,不利于反映真实的经营业绩。
3 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程序
现代成本会计是建立在物价不稳定基础上的,它区别与传统的成本会计,采用了现行成本进行会计核算。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用现代成本会计进行成本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意义重大。
3.1 确定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现行成本的确定是现代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和前提,它是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取得与现有资产具有相同或者相当生产能力的资产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企业资产的现行成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其当前的市场价格、基于公平交易的供货方销售报价以及再生产成本等。
3.2 通过计算各项资产的成本变动情况,确定有关持产损益资产的持产损益是因为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形成的资产现行成本和其历史成本之间的差异。现行成本大于历史成本则为持有收益;反之为持有损失,在物价持续上涨时,通常表现为持有收益。在现代成本会计中,由于资产是按其现行成本计价,因而无论是未实现持产损益还是已实现持产收益,均需得到及时的确认,并依据不同的资本保全观,或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列于资产负债表中,或作为收益的调整项目列于收益表中。
3.3 编制现行成本会计报表在会计期末,根据有关的现行成本资料,按照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基本原理,调整历史成本会计下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重新编制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报表。
4 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方法
现代成本会计是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会计模式,由于它在计价基准和基本结构上与一般购买力会计有根本性的不同,因而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物价变动会计。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也就有其自身独特的会计方法。
4.1 设置现代成本会计制度下的账户体系现行成本的计量属性要求反映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和损益的现行成本调整额,因此现代成本会计要求比历史成本会计多设相应的专门调整账户加以反映。加设“已实现持产损益”和“未实现持产收益”账户,反映物价变动时企业持有资产的现行成本变动额及其实现情况;在权益类项目下加设“资本保持准备”账户,作为资本的调整项目。
4.2 各项资产现行成本的账务处理方法在资产被销售时。需按其现行成本来计列销售成本:在被耗用时,则以己消耗部分的现行成本抵减相应的资产账户,并将各项资产账户的余额按期末的现行成本进行调整,以反映其真实的价值水平。
相对于经济活动管理来说,会计是针对相关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计量、全面核算、全程监督并进行财务信息综合反馈的活动过程。价值规律下,成本会计是基于财务管理基础上处理相关经济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成本信息的会计活动,其目标是通过成本预算与计划、分析和评价,加强成本过程控制,如实反映成本信息,形成财务报表呈报。现代成本会计是在传统成本会计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活动管理形式,科学的分析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职能差异,对于强化现代经济活动管理效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简述
作为重要的会计职能形式,成本会计是沟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桥梁,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来说,传统成本会计是基于计划经济发展起来的,以历史成本原则作为资产计价依本文由收集整理据的会计实务。传统成本会计注重实物成本的核算与体现,可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计量模式采用构建于受托经营责任论基础上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能够有效反映经济主体的资产经营结果,在物价不变或基本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可验证性较高的传统成本会计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相关经济活动的财务运行状况。
现代成本会计是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为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相关经济活动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影响,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针对相关经济主体在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价值管理活动。作为一项被公认的比较完善的物价变动会计管理职能,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结合,现代成本会计可随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及时反映资产价值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
二、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比对
现代成本会计是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的自然延伸和客观发展,相比较而言,现代成本会计具有不同于传统成本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与传统成本会计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1.会计目标不同:传统成本会计着眼于“经营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目标,注重会计在委托关系中的作用体现,关注信息提供的决策参考性,基于以投资人为主体的信息使用立场,侧重于资本市场对企业会计目标的影晌,强调以恰当的会计活动方式,以历史成本计量结果客观公正地有效反映受托经营管理者的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现代成本会计是为克服通货膨胀所引起物价变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弊端而形成的新兴会计理论,其会计目标主要是在物价不稳定变动时,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为财务报表使用者传递更为相关实用的会计信息,以充分反映受托经营管理责任和满足经济决策制定需求。现代成本会计会计目标采用的是以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为理论基础。
2.会计假设不同:会计假设是利用客观规律或正常趋势,针对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不能有效确认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现象所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它是保障财务会计管理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传统成本会计通常采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遵循计划经济模式下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理论。由于市场环境中的通货膨胀现象,导致现行价格和历史成本严重背离,货币购买力的变化,造成传统会计计量结果的统一标准属性丧失,致使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和相关性,以其配比来确认企业收益必然造成成本低估和利润虚增。现代成本会计根据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形势,在货币计量会计假设基础上接受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及会计分期等会计假设理论,将会计职能特定在经济主体的经营活动空间领域,依旧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确定会计个体,以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假定为无限期地进行来作为资产计价标准,对其持续经营过程采用公历年度人为地划分为相应的会计期间,为界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范围提供了基础。
3.会计原则不同:会计原则是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则与标准。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的计量基础,传统成本会计主要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价前提,物价稳定是历史成本原则的先决条件,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及可验证性,传统成本会计强调收益计量、注重各项资产按取得即时实际成本计价,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改动,经济稳定时期对于反映资产经管责任履行情况具有一定效能。当市场价格出现通货膨胀时,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帐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实际价值变化和现行价值,不利于真实客观的反映财务运营状况,因此,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完全否定了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作为计价基础。
4.会计计量不同:计量是会计职能中针对相关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处理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计量方法和模式对于会计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传统成本会计计量通常采用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上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它以受托经营责任论为前提,只能反映己经过去的经营状况;市场经济环境中,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受诸多主观因素制约,难以真正体现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现代成本会计拓宽和外延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涉及到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具有不同的计量模式以及独特的会计程序,现代成本会计中,相关持产损益的核算是其核心与关键,在会计处理中必须强调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及核算,现代成本会计以当前与未来的现金流入量现值为代表进行会计计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现代成本会计 形成原因 分析
0 引言
现代成本会计是在传统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使资产负债表在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
1 现代成本会计概念解析
1.1 现代成本会计的定义现代成本会计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直接结合,它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价值管理活动。成本会计具有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职能是现代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成本会计主要是一项管理活动,各项职能的发挥都是为了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
1.2 现代成本会计形成的原因企业制造环境、市场环境、管理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现代成本会计在此时孕育而生。
1.2.1 企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主导着市场的运作,此时企业的市场环境较之以前而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产品供过了求,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需求多样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
1.2.2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采用可能产生反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
1.2.3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企业管理环境的革新,传统的成本会计正在向现代成本会计转变,主要表现在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变化,这样现代成本会计便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了。
2 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对比及评价
具体而言现代成本会计是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它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完善的物价变动会计。现代成本会计是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的自然延伸和客观发展。但相对于传统成本会计而言,它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2.1 理论基础不同
2.1.1 会计目标传统成本会计在会计目标上采用的是“经营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具体而言,它所侧重的是资本市场对企业会计目标的影响,着眼于两权分离的形成条件和实现空间——资本市场。在会计目标上,现代成本会计既非传统会计的“经营责任观”,也非纯粹绝对的“决策有用观”,而代之以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
2.1.2 会计原则会计原则是具体确认和计里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概念和规则。传统成本会计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最基础的计量原则,也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资产存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一经确定就不能随意改动。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特点而被广为推崇。其先决条件便是物价稳定,在物价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以历史成本计价,不仅在理论上是无可厚议的,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在通货膨胀时期,该会计原则首当其冲就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此时,由于物价的上涨,单位货币的内含购买力发生了严重的“缩水”,继续以历史成本计价就会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当前真实价值的严重背离。但无论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还是企业管理者自己进行经营决策,都需要依据企业资产的现时真实价值,因此基于过去的历史成本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事实上,以历史成本计算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变化和现行价值,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也不能同步进行,故企业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被破坏,造成企业用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此外,将当前发生的收入和过去的历史成本相配比,也会使企业虚增当期利润,不利于反映真实的经营业绩。
3 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程序
现代成本会计是建立在物价不稳定基础上的,它区别与传统的成本会计,采用了现行成本进行会计核算。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用现代成本会计进行成本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意义重大。
3.1 确定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现行成本的确定是现代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和前提,它是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取得与现有资产具有相同或者相当生产能力的资产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企业资产的现行成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其当前的市场价格、基于公平交易的供货方销售报价以及再生产成本等。
3.2 通过计算各项资产的成本变动情况,确定有关持产损益资产的持产损益是因为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形成的资产现行成本和其历史成本之间的差异。现行成本大于历史成本则为持有收益;反之为持有损失,在物价持续上涨时,通常表现为持有收益。在现代成本会计中,由于资产是按其现行成本计价,因而无论是未实现持产损益还是已实现持产收益,均需得到及时的确认,并依据不同的资本保全观,或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列于资产负债表中,或作为收益的调整项目列于收益表中。
3.3 编制现行成本会计报表在会计期末,根据有关的现行成本资料,按照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基本原理,调整历史成本会计下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重新编制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报表。
4 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方法
现代成本会计是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会计模式,由于它在计价基准和基本结构上与一般购买力会计有根本性的不同,因而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物价变动会计。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也就有其自身独特的会计方法。
4.1 设置现代成本会计制度下的账户体系现行成本的计量属性要求反映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和损益的现行成本调整额,因此现代成本会计要求比历史成本会计多设相应的专门调整账户加以反映。加设“已实现持产损益”和“未实现持产收益”账户,反映物价变动时企业持有资产的现行成本变动额及其实现情况;在权益类项目下加设“资本保持准备”账户,作为资本的调整项目。
4.2 各项资产现行成本的账务处理方法在资产被销售时。需按其现行成本来计列销售成本:在被耗用时,则以己消耗部分的现行成本抵减相应的资产账户,并将各项资产账户的余额按期末的现行成本进行调整,以反映其真实的价值水平。
关键词:成本会计;目标;核算;
一、成本会计理论的认识
成本会计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直接结合,它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价值管理活动。成本会计具有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职能是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标志。成本会计主要是一项管理活动,各项职能的发挥都是为了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当今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成本会计包括以下内容:1成本预测;2、成本决策;3、成本计划;4、成本控制;5成本核算;6成本分析;7、成本考核。
二、成本会计的特点
成本会计是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它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完善的物价变动会计。现代成本会计是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的自然延伸和客观发展。但相对于传统成本会计而言,它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成本会计的会计目标是,在物价水平发生变动时,向报表使用者传递比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更为相关有用的,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信息,在充分反映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同时,以满足其制定经济决策的需要。相较而言它是建立在“经营责任观”基础上的“决策有用观”。在会计目标上,现代成本会计既非传统会计的“经营责任观”,也非纯粹绝对的“决策有用观”,而代之以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
在会计假设上,成本会计接受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的假设,而放弃了传统成本会计采用的货币计量下币值不变的附带假设。
三、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成本会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帐,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系统(real-time reporting system)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汽车行业、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实际上,不论是银行、快餐连锁店、专业组织还是政府机关,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成本会计的新变化起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迁以及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后两者又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从而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产品需求多样化,而且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3、国际化潮流势不可挡,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国际间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4、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以上外部环境的变化既要求企业的制造环境有利于往昔,也要求企业管理要对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
四、关于成本会计的独立性
成本作为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特定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资金耗费,是任何时代的任何企业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是如此。那么是否所有与成本有关的价值问题都可以纳入成本会计呢?显然不是。现在有一种不良的趋向:各个学科(分支)都在尽力扩大自己的“努力”范围,拉长自己的“羽翼”,造成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复。一般认为,现代管理会计是从原来的成本会计中发展而来的,由此成本会计的职能即扩展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及成本考核等,形成了庞大的成本会计体系和内容,从而造成了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重复。为此有的学校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因此,西方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在我国应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大分支。成本会计应致力于“费用”要素的反映与监督,以完全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及标准成本核算作为其主要内容。
五、关于成本会计的目标
成本会计目标是指成本会计工作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成本会计目标是一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反映特定环境对成本会计的要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社会制度下,成本会计的目标亦有所不同。这是由特定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对象、内容、性质及其职能作用所决定的,尤其是成本会计职能的制约。因此,成本会计目标应与其职能相适应,在职能范围内制定科学、可行、先进的目标,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其功能作用。
1、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指成本会计的长期性、根本性、终极性目标,公认的观点是经济效益。成本会计正是从费用成本的计量、记录、计算及监督等方面着手,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以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成本会计的产生、发展,正是基于对费用成本的反映与监督,基于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和追求,与经济效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成本会计的具体目标是指成本会计实践中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怎样提供会计信息。
3、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众所周知,财务会计是一种对外报告会计,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所有者、债权人及国家政府有关部门。成本会计是一种对内报告会计,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所决定的。
4、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务内容。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分对象不同,所需求的会计信息也不同。服务对象的层次越高,所需求的成本会计信息越具综合性、全面性,反之亦然。其次,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有关管理部门可能随时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特定的成本会计信息,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客观地讲,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日常成本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组合、分类后,可以形成全然不同的成本信息,以满足不同目的需要。对此可从成本费用分类和成本会计报表中得到答案。
参考文献
1、 李春宏,赵兵兵.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2004,(4).
2、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3、曹文庆:《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
4、刘德平. 成本会计的发展变化及应对策略[J].经济师.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