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经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14 16:25:50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经济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金融经济研究

第1篇

通货膨胀时期的金融经济研究浅析

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金融行业,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金融问题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充分认清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帮助。下面就浅要分析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1货币供给因素

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国家货币供给太多,过多的货币并没有均匀的分散到各个行业,而是流入某些特殊行业,使这些行业的物价水平提高,带动收入水平提高,又带动了投资水平的提高,使这些行业所需物的价格升高。近几年来,银行对外贷款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增加了金融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货币流通量过大时,开始转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市价升高。股市发展壮大时,货币又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如此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1.2资源紧缺拉升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在资源发生供小于求的情况时,造成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在自然资源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反映出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了成品最终价格的上涨。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采取的策略是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就间接的成为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买单者。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可由资源紧缺或产品成本改变引起。

1.3受国际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积极发展经济,对于外部国际市场的依赖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项对外金融指标过高。我国和欧盟贸易额并列世界第一,表面我国在经济上高度的对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我国受贸易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敏感,贸易国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也会牵连到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汇改后,人民币对外升值速度加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通货紧缩现象,但国际上的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大量涌入中国,还有贸易顺差都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波动性。在此环境下美元进行主动性贬值,国际上美元标记物价格大大提高,比如原油、金属和粮食等。 2. 通胀时采取的策略

2.1加强宏观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过高导致GDP处于高位增长。避免我国金融市场过热发展的首要任务要靠国际的宏观调控,减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性调控的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清查投资项目、控制信贷增长速度等。再取得了相应的政策效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要归结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对耗能高产业的结构调整,升高市场标准,在出口上严格坚持两高一资原则不动摇。不能放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研究资源环境相关保护法规。充分调动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分配,鼓励促进企业进行产业优化调整活动。

2.2防止资产泡沫

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问题十分突出,流动性泛滥严重。国际收支上国家间顺差现场持续增加、货币创造量变大,导致流动性还会升高。资料表明,流动性过大导致过量的资金流入短期内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引起产品价格升高,加大了经济泡沫,严重时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这几年发生的热钱流入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房价的升高,热钱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金融风险加大,国际游资在寻找新的投资途径时会首先考虑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又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对此要加大资本管理力度,防止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严格防范银行信贷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资产泡沫不断的扩大。

2.3减少市场货币量

采用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使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降低,进而减低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市场上过多的货币量,央行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目的是缩紧银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以让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使人们的投资行为减少。单一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对CPI指数影响不大,加息政策对股市影响不大。在加息的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对外汇的监管,保证汇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为了防止国际游资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对经济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还要做的加大短期投资的管理和外债的管理,鼓励境外集团使用国内资金,扶持国内机构对境外的金融投资。

2.4信息制度公开化

阻止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是公开现在控制通胀的实际效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人们的就业情况,要根据已有的资金储蓄流向情况预测通胀趋势。政府在处理通胀问题时要公开操作的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产生反通胀政策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心。

2.5完善住房系统

住房需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导致了水泥、钢筋、建材等相应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升,引起消费指数上升。通过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建造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安居工程,改造县镇乡村危房工程,使公民的住房资金、土地政策按照法律条文落实到位。

总结: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

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扰动、紊乱、崩溃,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变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最有利的投资机会中。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妨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

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金融;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与过量污染气体的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自20世纪以来,地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摄氏度,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因此,在上述背景下,在2003年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首先在英国提出之后,各国都逐渐加强对低碳产业的关注,寻求走一条”既能与碳基能源消耗脱钩,又能实现生产力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碳金融。从一方面看,碳金融是一种金融制度,是一种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市场化的解决体系。从另一方面看,碳金融被定义为一种在碳交易市场中展开的交易活动,而这类交易活动的主体产品就是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即碳排放权。2.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减少碳基能源消耗与污染气体排放,以助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核心是追求绿色GDP。

三、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1.碳排放资源。巨大的碳排放资源使得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碳排放量约为全球碳排放量的1/3,居世界第二。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提供大量的节能减排额度与巨额的碳减排交易额,至今已经成为CDM机制下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与提供碳减排量最大的国家。2.碳交易规模。我国从2013年启动碳排放试点交易以来,碳排放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06月,全国碳交易配额已累计成交4.46亿吨,成交总额超过100亿元。同时,我国将于2017年下半年启动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有望建立起继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碳交易体系。

四、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潜在问题

尽管我国碳减排资源丰富,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仍然较为落后,存在着如下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1.碳交易定价权缺失,我国处于全球碳金融交易产业链的低端位置。我国作为低碳产业最具潜力的供应方,拥有世界超过30%的CDM项目与近50%的CERs项目,但由于我国缺少完善的碳交易计价结算体制,且人民币尚未成为碳交易计价与结算的货币,这使我国在国际交易中不具有定价权。同时,我国碳市场结构缺乏多样化,碳金融产品单一,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不足,这使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活力不足、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差,因此导致我国处于碳交易价值链的低端位置。2.国内对碳金融了解不足,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碳金融在我国的传播时间较短,发展不充分,公众对其认识不足,国内许多企业对其关注不够,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地方政府对碳金融的认识也不完备,出台的支持政策较少,力度较小,这由此导致我国碳交易难以扩大规模。3.金融机构与中介机构在碳金融市场中所起助推作用较弱。在我国,仅有少数商业银行参与到碳金融市场中,且都是从事简单的有关低碳发展的信贷与项目咨询等项目,除此以外的大多数金融机构几乎都还没有涉足碳金融业务。同时,我国的碳交易中介机构较少,且基本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难以消化复杂项目,起到助推作用。

五、我国碳金融体系建立的对策建议

1.积极建设完善碳金融制度。我国应着力研究各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制度,并加以借鉴,促进我国构建较为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强化市场的主体功能,并逐步提高市场的体系化、规范化程度。2.积极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的议价与定价能力。(1)建立权威的碳交易信息平台,促进交易信息流通;(2)推动人民币在国际碳交易履行计价功能的进程,积极推进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的绑定,促进人民币在全球碳交易的资本市场中循环流通。(3)大力开发碳交易市场,尽快扩大碳交易市场规模,丰富碳交易市场中的产品类型、发展碳金融衍生品,以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链中的地位。3.政府应加大重视程度,发挥主导作用,形成连贯有效的政策措施。(1)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资,同时加强宣传推广CDM机制与节能减排所蕴含的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大力推动CDM项目开发,并对企业适当征收有关碳排放的税,鼓励其节能减排;(2)完善碳金融法律法规,构建碳金融交易法律体系。政府应明确碳排放权的权利属性与碳交易配额的分配原则,制定碳排放相关标准,实现制度管控与支持;(3)政府应出台奖励措施促进低碳产业发展,对使用绿色资源,生产低碳产品或参与投资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如减少税收或给予财政补贴。同时,政府应建立有关监督体制,监督碳交易市场中的违规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并处以罚款。4.推动金融机构参与。(1)完善交易平台,培植参与碳金融的中介机构,同时加强与国外专业性中介机构的学习合作。(2)鼓励银行对低碳经济项目提供贷款融资服务,或建立碳信用交易平台对相关企业提供支持。(3)我国要借鉴国际碳资产投资经验,设立中国CDM基金,扩大碳资产投资规模。

参考文献

[1]颜俊.低碳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浙江大学,2015.

[2]李阳.低碳经济框架下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D].吉林大学,2013.

[3]王伟.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4]陈柳钦.碳金融撬动低碳经济(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7-29(008).

第4篇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存在的特征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纵观世界经济,不难看出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仍然阻碍着世界经济的稳步复苏。西方大国经济低迷,国家债务缠身,银行体系问题丛生,货币体系遭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金融活动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横行于世。发达国家为摆脱困境,利用其主导优势地位通过低利率、弱货币、量化宽松等转嫁危机;新兴经济体虽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解脱出来,但也难逃国际热钱的狙击,货币升值压力加大,引起其国内的通货膨胀。发达国家为本国利益,损害新兴经济体的利益,二者已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加剧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恶化,政策协调更加困难。首先,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强国在金融危机中虚拟经济遭到重创。由于虚拟经济中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服务等多个金融业占有很大的经济比重,并对其政治经济遇着深远影响。

由于过度依赖虚拟经济,在危机过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回归实体经济,以量化宽松为名,开启印钞机全速印钞,为美国经济复苏提供无穷的资金支持。再者,次贷危机前不受监管的金融创新产品使得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强国的金融杠杆达到3O倍的平均杠杆率。金融杠杆不但促进了经济繁荣,更助长了金融泡沫。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各国都纷纷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强化金融监管,约束金融机构肆意投机与扩张。

随着美欧监管改革法案与“巴塞尔协议III”的落实,国际金融去杠杆化进程加快。现如今,疾风骤雨的危机渐行渐远,但金融产品、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消费者的“去杠杆化”依然在延续。金融活动萎缩,投资、生产与消费等正常经济活动持续受到影响_1]。当然,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去全球化的趋势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虽然反全球化的呼声从未停息,但是由于金融海啸发生后,贸易保护主义尤为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方案,但刺激效应通过进口和跨国资本流动流向国外,本国的经济收益并没有最大化。贸易保护主义旗帜揭竿而起,即便是一贯标榜自由主义大旗的美国也要求国民购买本国制造的产品。这使得全球化速度放缓、加剧了贸易摩擦,经济壁垒增加难以避免。

二、中国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国金融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存在不少问题。

1.中国国内缺乏良好的制度基础,且我国采用落后的监管理念。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措施长期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主要靠外部监管而忽略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且对金融机构的检查评级没有统一具体的量化标准,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2.我国商业银行包括金融衍生业务及各类投资基金托管、证券业务等,这些业务与证券、保险业务密切相关,造成业务的重叠。金融监管机构内部功能不协调,监管机构之间权责不清。

3.金融创新由于受金融危机的重创,再加上我国采取业务审批制使得金融创新产品受到限制。

4.我国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开展金融业务时缺少法律保证。

因此我国应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建立完善的金融监测预警及防范化解机制,量化金融市场准人和推出标准。优化金融监管手段,增强金融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

三、中国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对外贸易在的取向和建议

第5篇

[摘要]鉴于美国次级债危机造成的损失正在金融市场上扩散,本文对金融结构变迁中金融风险的演化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次美国次级债危机是缺乏有效风险管理的必然结果。并提出了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统一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结构金融风险虚拟经济

一、引言

2007年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CenturyFinancialCorp.)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停牌,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此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冲击波,从美国向欧洲乃至全球迅速扩散。在世界金融结构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下,局部市场问题往往会引起其他市场的连锁反应,伴随金融结构变迁而产生的金融风险演化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金融风险全球化也愈演愈烈,中国实难独善其身。本文对金融结构的定义是:金融系统中各种制度安排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基本前提是不同的金融结构有着不同的金融风险,随着金融结构的变迁,金融风险也相应不断演化。关于金融结构与金融风险关系的国内外研究尚不多见,相关研究散见于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关系的研究之中。现有的文献多从数量比例关系的角度研究金融结构和金融风险,本文力求从经济虚拟化的角度探讨金融结构与金融风险的内在联系。

二、金融结构变迁中的金融风险演化

债务是一种以信用为支撑的资金跨时交易活动,因此债务本身具有虚拟性,与债务相关的收入现金流资本化会形成虚拟资本。由于信用是建立在未来支付基础上的一种承诺,未来的不确定性衍生出各种金融风险,不同的信用关系也蕴含着不同的风险。住房抵押贷款债务建立在借款人与金融机构以住房为抵押物签订的合同基础之上,住房抵押贷款本质上是一种虚拟资本,是借款者未来收入现金流的资本化。之所以说住房抵押贷款本质上是一种虚拟资本,是因为:第一,该合同无价值增殖的内容,却有价值增殖的形式;第二,虽然有房屋作抵押,抵押贷款合同却不代表住房这一物化的资产,而是直接代表一笔贷出的资金;第三,这笔资金已经用掉,还款的实际保证不是所抵押房屋的价值增殖,而是借款人持续不断的收入流。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一切可能产生收入的地方都会打上资本的烙印。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由于能够带来收入,都被资本化了。虚拟资本正是在资本主义信用的基础上发展的。这使它一出现就具有社会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价值增殖的烙印。虚拟资本的发展过程是不断脱离实际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提高对社会经济整体状况依赖程度的过程。住房抵押贷款债务所蕴含的风险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借款者未来的收入流、月还款金额和抵押房产的市场价格。这三方面都与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就次级债而言,借款者属于信用评级欠佳人群,其未来收入现金流波动性较大,月还款金额与利率变化有关。

2000年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就开始不断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直接刺激了次级抵押贷款需求量的上升。次级抵押贷款的增加又促使了房地产市场的回升,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然而,自2004年6月格林斯潘加息后,连续17次地提高利率极大地增加了次级抵押借款者的偿还负担(参见表1)。同时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直接导致次级债危机的发生。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借款者违反承诺不能如期偿还贷款不过是次级债危机发生的近因而已,次级债危机造成的损失如此之大,波及范围如此之广,还要从金融结构变迁引致的金融风险演化中寻找答案。自Goldsmith于1969年开创金融结构研究先河至今,金融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金融结构的变迁,金融风险也不断演化。在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推动之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机构的活动边界日益模糊,金融工具的功能日趋复杂,金融风险在金融系统中转移和重新组合的同时,酝酿了更大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筹资活动的证券化,随着证券化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筹资创新,一些新的发行工具和技术被广泛采用,使利用各种证券筹资比传统的银行贷款更容易,成本更低,更具有灵活性。整个金融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贷款的规模日小,而证券筹资的规模日增,银行的作用也在发生重要的转变,其存贷中介的地位正在削弱,而为发行证券服务的人性质却在加强。一些大公司通过这种服务进入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筹资。这些创新使金融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模糊了金融机构的活动边界,间接融资市场与直接融资市场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在其为金融机构创造出巨额收益的同时,也洞开了金融风险得以自由穿梭于两个市场的方便之门。在次级债危机中,次级贷款本是间接融资市场的一种交易,主要风险在抵押贷款公司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了直接融资市场,通过直接融资市场的深化又产生了CDO,对冲基金又将其以放大多倍的衍生交易送回到间接融资市场(参见图2)。

究其实质,风险转移的根源在于虚拟资本与生俱来的特性。我们将以证券抵押而发行的证券归为第三类虚拟资本,它们是虚拟资本的虚拟资本,是一笔货币资金的第三重存在。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中,人们已经分不清新发行的证券代表哪一个企业,或哪一个行业;也分不清它与哪一类职业的收入更密切。当我们按照传统,把证券与个别实际资本的关系看作其虚拟性的衡量标准时,这种虚拟性日益增大了。这种增大的虚拟性来源于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第三类虚拟资本间接代表一笔贷出的资金。而货币连同金融机构的经营资本都带有相当大的虚拟性。因此,虚拟资本在当代的虚拟性增大,有很大一部分与当代货币金融体系的虚拟性有关。这使得任何直接或间接代表一笔货币资产的债券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内的货币政策及各种金融管理措施有关。第二,第三类虚拟资本与贷出资金的间接关系使它与个别实际资本的关系更疏远。它与传统企业债券的一个重大差别就是它不再仅仅与某一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而是与许多企业的平均经营状况相关。由于证券化,社会虚拟资本的总量增加了。用作抵押的证券与新发行的证券在很大程度上是叠加在一起的。似乎是新的虚拟价值增殖代替了抵押证券的虚拟价值增殖,实际上并非如此。抵押证券组合中的所有证券都保持着它们原有的虚拟价值增殖的全部特性,它们各自发行者的个别经营状况以及整个经济环境,仍会像以前那样影响着它们的虚拟价值增殖。次级债危机为我们这一论断提供了新的注解。

间接融资的风险从银行通过证券和衍生证券,两次打包后的三级衍生产品交易,再以更大的风险绕了一个大圈回到结算银行时,出于对暴利的贪婪,在杠杆交易和信用额度的支持下疯狂放大盈利预期,风险被放大了几十倍。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次级贷款总量不过8千多亿,但危机发生后,各国央行纷纷向市场注入的流动性已超过8400亿还未能解决的原因(参见图3)。如果说第三类虚拟资本将风险从间接融资市场转移到了直接融资市场,那么在直接融资市场上,是第四类虚拟资本——衍生交易工具,利用其虚拟性把风险放大了若干倍。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方式进行套期保值。然而,衍生金融交易由于集中了分散在社会经济中的各种风险,并在固定的场所加以释放和转移,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具有高风险性。在金融衍生物出现以后,虚拟资本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交易的东西本身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甚至有无东西交易都无关紧要。我们将这种无交易物的交易合同或凭证称为“第四类虚拟资本”。它们是始终无任何对应交易物的虚拟资本。第四类虚拟资本买卖大多是支付价格差额,而不是进行全额交易。可以说,这是一个风险交易市场,在这里投机者和风险避免者各取所需。这一交易已经被扩展到一切证券以及其它存在价格波动的领域。

总之,经济虚拟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金融结构,在促进金融市场整体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使金融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随着新市场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许多传统风险和新增加的风险往往被各式各样的“伪装”所掩盖。这些风险游走或潜伏于金融结构中被人们忽视的角落里,一旦被经济扰动或其它随机事件触发便会出来兴风作浪。

第6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两大重要因素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如何能够发挥出两者的促进作用,避免发生风险,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笔者首先对两者的概念进行阐述,再说明两者对互相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然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协调两者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认识,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能够使两者发挥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互相作用

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资金流动的趋势与方向,其中还包含了社会经济具体运行规律。实体经济则能够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也能够体现出金融体系的运行状态。通过对两者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措施,不仅能够使两者保持协调的发展状态,还能够有效规避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以免发生阻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面笔者就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基本概念

1.金融体系的概念。对金融体系的概念进行阐述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首先,宏观角度。金融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模式,该模式在不同国家都是不相同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不同国家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所存在的差异[1]。有些国家内部的金融体系是由该国家金融市场具体发展情况决定的,而有的国家则是通过宏观调控所决定的。其次,整体角度。基于该角度能够将金融体系视为一个国家的体系,体现出该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体框架,一些交易平台、市场资产等共同组成了该国家的金融体系,如果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就需要充分了解市场环境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为,综合考虑全局情况。

2.实体经济的概念。在实体经济的概念当中包括了物质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内容,从宏观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其涉及的范围较广、领域较多,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从经济特点方面来讲,经济实体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相应的生产资料,在改善人们生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实体经济还能够保障人类经济的发展,促使人类能够保持正常的生产与消费,人们通过实体经济能够达到人们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层面的消费。

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作用

金融体系要想能够得到发展,需要以实体经济为其发展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能够获得在市场竞争当中的优势,提高竞争力,企业会将很多金融资本投进了虚拟领域中,这种投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危机的产生,从而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发展。在实体经济下,人们所进行的相关活动都拥有固定地点,所进行交易的商品也都是实体物品,不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还便于控制,所以对推动金融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比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谓虚拟经济主要是指股权、债券等产品。这些产品不能够切实被人所看见,且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因此此类产品在交易过程中将会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如果交易成功所得到的回报相对实体经济也更高。此外,金融体系还能够对实体经济产生促进的作用。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1.实体经济对金融体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实体经济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是较为明显的,例如在东北,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因为没有采取有效的政策用以扶持东北工业,使其虽然身处改革浪潮,但是却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导致东北工业的发展十分落后,金融体系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4]。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该地区的金融业发展速度也越缓慢,无法为该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对东北工业的振兴,并制定很多相应的规划、策略与目标,使东北工业得到了一些复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人们的就业问题。由于对东北工业的支持,东北金融业也随之出现了较大的提升。基于国家的角度来讲,实体经济是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但从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其还有待提高。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应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制度和物质等方面的保障。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企业切勿在虚拟领域当中投入过多资本,应树立正确投资理念,避免企业由于投资理念发生错误而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金融体系能够使实体经济更加繁荣。目前,我国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上还需要大量的资本,而金融业是含有资本最多、资本规模最大的行业,应当给予实体经济一定的支持。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资本,那么可以向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还能够为金融机构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所以,金融机构应当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找到存在市场当中资金均衡指标,并确定资金的具体价格,从而优化配置相应的资金,最大程度发挥资金本身的价值。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资本市场也是较为落后的,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一直以来开放程度都较低,很多工具都不无法进行有效连接。尤其是在对中小型企业资金支持方面,更是不够到位,出现了脱节的现象。一般情况,大企业在信誉与效益方面相对中小企业都更高,金融机构也更愿意把金融资本投入到这些大企业当中。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急需解决上述问题。

四、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

在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应探索出以下两种途径:首先,调动实体经济要素,推动金融体系发展。通过上文对两者的分析,两者所能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者和谐共同发展,这便需要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通过利用科学的手段充分发挥实体经济作用,使其保持积极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实体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拥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才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在金融上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基于这种背景,为金融体系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尽快完成金融体系的改革。为了能够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应当尽快完成对其的改革。我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改革措施,明确其改革的方向,将不利于金融体系发展的各项因素剔除出去,由此才能够最大程度使两者和谐发展,充分发挥两者本身的作用,使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上升到新的发展阶段。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都能够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近些年开始提高对该方面研究的重视程度。针对当下实体经济的具体情况,应当发挥我国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我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使两者的发展变得和谐与稳定。只有使两者保持这种发展状态,才能充分发挥两者作用,避免金融风险的出现,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露琪.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5,10(34):79.

[2]王睿琪.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01):12+119.

[3]詹小琴.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商,2016,01(03):170.

[4]杜伟.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6,04(08):49.

[5]喻雪倩.关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J].品牌,2015,05(09):110.

第7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金融 研究

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金融行业,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金融问题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充分认清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帮助。下面就浅要分析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1货币供给因素

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国家货币供给太多,过多的货币并没有均匀的分散到各个行业,而是流入某些特殊行业,使这些行业的物价水平提高,带动收入水平提高,又带动了投资水平的提高,使这些行业所需物的价格升高。近几年来,银行对外贷款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增加了金融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货币流通量过大时,开始转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市价升高。股市发展壮大时,货币又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如此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1.2资源紧缺拉升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在资源发生供小于求的情况时,造成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在自然资源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反映出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了成品最终价格的上涨。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采取的策略是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就间接的成为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买单者。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可由资源紧缺或产品成本改变引起。

1.3受国际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积极发展经济,对于外部国际市场的依赖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项对外金融指标过高。我国和欧盟贸易额并列世界第一,表面我国在经济上高度的对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我国受贸易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敏感,贸易国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也会牵连到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汇改后,人民币对外升值速度加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通货紧缩现象,但国际上的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大量涌入中国,还有贸易顺差都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波动性。在此环境下美元进行主动性贬值,国际上美元标记物价格大大提高,比如原油、金属和粮食等。

2.通胀时采取的策略

2.1加强宏观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过高导致GDP处于高位增长。避免我国金融市场过热发展的首要任务要靠国际的宏观调控,减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性调控的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清查投资项目、控制信贷增长速度等。再取得了相应的政策效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要归结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对耗能高产业的结构调整,升高市场标准,在出口上严格坚持两高一资原则不动摇。不能放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研究资源环境相关保护法规。充分调动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分配,鼓励促进企业进行产业优化调整活动。

2.2防止资产泡沫

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问题十分突出,流动性泛滥严重。国际收支上国家间顺差现场持续增加、货币创造量变大,导致流动性还会升高。资料表明,流动性过大导致过量的资金流入短期内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引起产品价格升高,加大了经济泡沫,严重时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这几年发生的热钱流入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房价的升高,热钱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金融风险加大,国际游资在寻找新的投资途径时会首先考虑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又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对此要加大资本管理力度,防止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严格防范银行信贷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资产泡沫不断的扩大。

2.3减少市场货币量

采用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使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降低,进而减低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市场上过多的货币量,央行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目的是缩紧银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以让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使人们的投资行为减少。单一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对CPI指数影响不大,加息政策对股市影响不大。在加息的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对外汇的监管,保证汇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为了防止国际游资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对经济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还要做的加大短期投资的管理和外债的管理,鼓励境外集团使用国内资金,扶持国内机构对境外的金融投资。

2.4信息制度公开化

阻止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是公开现在控制通胀的实际效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人们的就业情况,要根据已有的资金储蓄流向情况预测通胀趋势。政府在处理通胀问题时要公开操作的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产生反通胀政策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心。

2.5完善住房系统

住房需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导致了水泥、钢筋、建材等相应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升,引起消费指数上升。通过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建造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安居工程,改造县镇乡村危房工程,使公民的住房资金、土地政策按照法律条文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