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7 21:16:25
序论:在您撰写创新人才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根据我省高校实际情况,经研究将第四项修改为:2、申请者所在学校必须承诺匹配所要求的资助经费(不低于1:0.5)。
3、各单位要坚持公开遴选、择优推荐的原则,坚持人才、平台(基地)和项目的有机衔接,适当向重点建设的创新平台(基地)倾斜。
4、申请者限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已获得“燕赵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首批“*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不得再申请本计划。二、申报领域
自然科学按照如下19个领域归口申报:哲学社会科学类按以下8个领域归口申报:
1.哲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经济学;3.法学;4.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5.教育学、心理学;6.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7.历史学;8.艺术学、体育学;9.管理科学与工程。三、评审名额及方式
第二批“*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拟资助50人,其中自然科学35名、人文社会科学15名。省教育厅聘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遴选评审工作,设评审办公室挂在省教育厅科技处。评审工作按照学校推荐申报、评审办公室形式审查、学科组初评推荐、评委会评议投票、省教育厅审定等程序进行。四、申报方式及要求
1、以学校公函的形式统一申报,不受理个人的申报。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当今世界,人才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首要战略资源,建立发展人才优势已成为国家和地区争强、固强的重大战略选择,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主导权和竞争的主动权。从现在起到2020年,河北正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发展时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人才的支持。在未来10年中,河北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根本靠人才。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有创造力的因素,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5年6月8日,在国家人事部主持下,京津冀三地区的人事厅(局)在廊坊市签署了《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按照协议,京津冀在人才交流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紧缺人才培训方面加强合作。该协议标志着京津冀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拉开了帷幕,为今后京津冀地区的人才交流合作确立了法律的保障。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推动河北经济跨越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新的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新机制。河北省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河北省一方面要整合与开发省内人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另一方面要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创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利用京津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与京津的合作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借智”加快发展。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各项事业赖以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财富。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是不断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迫切要求。
二、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河北省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河北省外临渤海,内环京津,交通条件都比较好,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是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大都市圈之后的又一大都市圈――京津冀大都市圈,受京津的辐射作用强,《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河北省属于经济大省。然而,根据《河北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其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与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沿海开放省份的身份极不相称,所以在各方面都需要创新,而创新的要素主要包括资金、技术、人才,故本文拟从人才这个关键因素谈如何创新河北省人才工作机制。
近几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据统计到2007年底,已达到442.1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91.5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中,任高级职务的达到15万人,占9.56%;任中级职务的达到55.35万人,占35.24%;任初级职务的达到86.69万人,占55.2%。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才达到324.25万人。人才密度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总量占全省人口总量、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为6.37%和9.7%。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人口总量、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为4.20%和2.76%;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才占人口总量、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为4.67%和7.11%。从后备人才存量看,2007年底河北省普通高校在校学生达到90.2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02万人,各类技工学校在校生达到16.03万人。在校研究生22687人、本科生427268人、专科生503248人。高中进入高等教育的升学率达到64.72%。高技能人才28万,与山东100万、天津38万相比,有较大差距。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近年的一次综合排名,在全国31个省市区人才竞争力排名中,河北省位居第13位。其中,在人才规模方面位居第10位,在人才教育投入方面居第7位,高等学校数量居第3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居第10位,科研院所数量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与此不相称的是,我省在人才素质方面排第18位,人才科研投入方面居第18位,在人才科技成果产出方面排第17位,其专利发明申请受权量和国内外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处于中等水平,专利发明申请受权量的增加率居第23位;在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排第25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出份额排第22位。到2009年底,全省人才总量达到660万,人才规模居全国前列。但“大”并不等于“强”。总体上讲,我省人才队伍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仍然较弱。
虽然改革开放特别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科学人才观不断深入人心,党管人才的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才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发挥,全省人才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河北人才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还不到位;人才发展缓慢,人才总量年均增长4.43%,低于全省的经济增长幅度;人才密度还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经济腾飞起点的人才密度。由于人口基数大,起点薄弱,我省每万名人口中大学生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最终体现在地区性的科技与管理的竞争力较低;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科研、农艺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三产业特别是农业生产第一线、乡镇企业及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人才;人力资源素质低,人才层次结构上,初级人才和大众化人才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较为短缺,难以适应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区域分布上,全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中心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人才的闲置、浪费与短缺并存,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省每年流失的中高级人才不少于3000名,且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从行业看,农业特别是基层一线的科技人才流失的较多。国有企业流失的人才均是生产技术骨干或是重要岗位的管理人员。人才载体承载吸纳人才的功能较弱,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依然存在,良好的人才环境尚未完全形成。这些已成为制约河北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突出问题,必须下大力从根本上破解。
三、当前河北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的途径
机制是事业成功的杠杆,人才问题的关键是机制问题。只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因此,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对加强人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应从以下几处着力。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针对河北省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总量偏少的实际情况,要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大胆引进各方面紧缺人才。鼓励借“脑”生“智”,要全方位、广领域、多形式,鼓励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前来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灵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河北省院士联谊会自身建设,办好每两年一次的会员会议,加大科技风险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两院”院士的全方位、深层次、实质性合作,促进更多院士成果在河北转化。坚持招商引智,围绕当地优势产业集群,按照“项目+人才,产业+人才”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人才捆绑项目、人才捆绑资金”作用,不拘一格引进各类人才,实现项目建设与引进人才的双赢。开辟“绿色通道”,在引才过程中,有关职能部门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为人才引进提供坚实的平台。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引导毕业生等各类人才向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岗位和山区、基层流动,对山区、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工作予以政策扶持。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继续巩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扩大人才总量;要摒弃应试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高等学校要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要坚持紧缺人才优先培养、年轻人才加紧培养、优秀人才重点培养的原则,研究并出台保障学习时间、学习经费和学习待遇的有关政策,以激发人才培养的动力。要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学习。要改进培养方式和手段,不断完善各类人才脱产学习、外出进修、岗位培训和对外交流等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和监督办法,提高人才培训的效益。要建立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吸收借鉴国际化的人才知识结构,探索实施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手段。
3.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一要突出专业特点,完善人才评价方法。要建立以注重业绩为导向、面向社会的人才评价机制。二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实施分类考核。对党政人才要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行评价。对专业技术人才要实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业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农村实用人才要将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个人技能和当地影响力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对科研创新人才,应注重其专利、发明以及主持或参加不同级别的项目、获得经济效益情况等创新成果的产出为重点进行定量评价。对科技领军人才,重点考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学术水平、实际贡献及其在研究群体中发挥的作用等。对有特殊专长、特殊贡献人员,打破学历、资历、职称、身份限制,不拘一格评人才。三要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类人才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的主要依据,进一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对考核优秀的人才优先提拔重用,对考核较差的及时给予处理。及时分析考核结果,找出各类人才知识、经验、能力、修养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4.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一是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干部聘任制、选举制、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等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健全良性循环的人才竞争机制。二是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岗位聘用制度为主要内容,明确规定责、权、利,进一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三是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职称评聘机制。四是将能力、业绩作为评审评选的重要指标。要知人善任,在人才使用上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的观念,把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突出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做到用人所长,人岗匹配,人适其事,位得其人,才尽其用,不断优化人岗组合,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前途,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5.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大力推进企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研究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分配激励办法,加快形成有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分配制度。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及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建立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办法,鼓励高层次人才以专利、技术、科研成果、发明、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对特殊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年薪等特殊的分配方式。允许人才兼职兼薪,实现人才收入构成的多元化。二是加大对人才的奖励力度。设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对未实现岗位任务要求的人才给予相应处理。三是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要优化政策待遇,提高人才的福利待遇,为人才购买多元适合的社会保险,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四是以事业成就激励人才。强化事业激励,以事业的平台吸引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真正使人才在对社会贡献和事业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体会归属感。
总之,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世纪,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河北省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必须大力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转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快京津冀人才整合,走人才强省之路,为加快河北融入京津的步伐,全面对接京津,实现河北社会的全面繁荣与和谐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J].(2010-2020年).
[2]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3] 黄士恒.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人才,2008,(9).
【关键词】保定市 中小企业 创新人才 京津冀一体化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规划”。“九五”期间,河北省提出“两环(环京津,环渤海)开放带动战略”,但是基本上只停留在提出概念层面,在具体建立合作的方式等方面并没有实际进展。2005年6月,在国家人事部主持下,京津冀三地的人事部门签署了《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京津冀三地在人才交流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紧缺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该协议标志着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正式拉开序幕,为今后京津冀的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了保障。
二、研究意义
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及七大要求,着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经济总市场约40%的比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力资源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核心所在。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作为紧邻京津的腹地保定却成为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保定市中小企业不得不面临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问题。因此,根据新背景调整保定市中小企业的人才工作机制,提升保定市的经济实力,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三、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保定市中小企业人才工作机制现状及原因分析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与京、津呈三足鼎立,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受京津的辐射作用强,然而与京津两市相比,保定市中小企业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中小企业相关制度和人才环境不健全。中小企业的创新缺乏支持,且由于其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得其内部良好的人才环境尚未形成。与其它企业相比,保定市中小企业吸引人才制度的力度不够,并且人才的具体制度缺乏协调和配套,制约了各类人才在企业内部的发展。
人力资源平均素质较低,无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保定市中小企业没有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的作用,导致其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力度不够,从而使得保定市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平均素质与京津相比较低。
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整体偏低,使得其人才配置不尽合理。再加上其在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物质因素的影响,造成中小企业工作效率低,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利用率不高的普遍现象。
四、保定市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工作的途径
机制是企业发展的杠杆,而人才问题的关键是机制问题。只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因此,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对加强人才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企业应加强人才引进并完善企业人才培训流程,及时评价培训效果并进行反馈。在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应充分肯定人才的作用,将人才放在促进企业稳定运行及迅速壮大的首要战略因素,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进人才只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一部分,企业还应将培训切实落实到企业运转流程的一部分,以提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平均水平。
关键词:协同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20-02
湖南已成为互联网大省,100%乡镇和89%的行政村通宽带;覆盖全省的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初步建成;基本建成“一体两翼”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省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建设一期完成;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一期工程完成并提供服务。2015年8月投资50亿元的长沙大数据中心项目落户麓谷。长沙高新区现已聚集湖南省80%信息技术企业,2014年5月,长沙高新区被授牌“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截至2015年10月,长沙已集聚移动互联网企业1424多家,且每月100家的速度增长,从业人员近3万,2015年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300亿元。
学院经过多方调研与研讨,决定围绕“互联网+”,调整专业发展思路,突出学院在线教育资源建设优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建设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专业群,带动相关“互联网+”应用类专业的建设的思路,以此带动区域和职业院校“互联网+”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重点专业群聚焦在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领域,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结合了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移动互联应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UI方向),按照专业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数字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打造,如表1所示。
专业群的建设体现了群中专业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我校注重群内专业知识技能迁移教学,创建协同创新工作室。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让教师、学生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满足学生多层次学习需求,提升人才培养层次,重点从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必要条件、重要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发挥群协同效应,优化专业群技能拓展课程模块
发挥群协同效应,优化专业群技能拓展课程模块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专业群坚持“以工学结合为灵魂、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原则,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内容紧密对接行业最新技术与技能要求,打造专业群通用共享平台建设,特设技能拓展课程模块,技能拓展课程模块中的大部分课程来源于各专业特色核心模K课程,重视群内专业知识技能迁移课程设计,如软件技术专业选择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核心课程《Android高级编程》课程学习,完成从PC端应用系统开发向移动端平台开发知识技能迁移;艺术设计专业选择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三维(Unity)应用技术》课程学习,完成从UI设计向三维虚拟设计知识技能迁移等,真正实现专业群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选择与保证,使专业群内各专业毕业生都对其他相近专业的知识技能有一定的选择,形成对就业市场更强的适应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2 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
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企业提供项目及设备资源,专业教师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中,并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构建真实工作情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共建的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将专业群教师团队与学生主动融入生产实际中,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满足领域中各类人才成长发展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项目,服务区域经济。打造教师研发创新、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3 “三层渐进”的技能提高
“三层渐进”的技能提高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技能素养尤为关键。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技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技能的不断提升都是重要的。按照因材施教原则,这里的学生特指有突出专业特长且创新创造能力突出的学生。我校在专业群建设中采用“三层渐进”的步骤,有效提升专职教师与学生的操作技能。
1)针对专职教师
第一层:专职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跟随技能突出的教师或企业导师进课堂听课,学习知识技能与实践授课技巧;
第二层:专职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掌握并熟悉全媒体项目开发流程与开发技巧,逐步能独立进行全媒体项目开发;
第三层:专职教师进入协同创新工作室,拓展知识技能,参与企业导师、学生一起进行项目研发创新工作。
2)针对学生
第一层:随课堂教学开始的实训课:开展程序性、认识性、操作性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系统的常规操作技能。
第二层:相对集中的项目教学实训课:根据专业要求,开展设计、开发、调试的反复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应用行业通用技能和丰富的操作经验。
第三层:在协同创新工作室真实环境下集中的专业技能培训及技能拓展培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理念,鼓励协同研发,对职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针对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4 协同创新工作室管理机制建设
协同创新工作室管理机制建设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经过调研,我们建立以下机制:
1)项目负责制
协同创新工作室建立以来,已着手进行多个公司门户网站、管理系统、智能手环等软件项目研发制作,在项目运行中,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与运行,采用项目负责制,既指定教师为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安排相关学生与教师参与,负责项目进度计划、设计开发、调试运行,调控企业资源,以及对学生的指导等,企业方参与项目及人员评测,从而避免分工不明确,项目无人监管的现象发生。
2)资源展示与归档
在之前的各种工作室运行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项目的研发运行,而忽略了项目对外的展示宣传,以及部分教师人员的岗位变动和学生毕业对正在研发中的项目所带来的影响。为此,我们制定协同创新工作室项目建档制度,设计优秀案例展示厅,并⒚扛鱿钅康男枨笪牡怠⑸杓瓶发文档、调试文档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归档,尽可能减小项目组人员变动对项目的开发运行所带来的影响。
“协同创新”是一种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行为。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了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满足了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冠群. 校企循环互动的软件工作室的建设[J]. 教育界,2014(9).
[2] 尹孝玲 谭庆龙. 探究服务于区域产业的高职专业群建设[J]. 教育教学论坛,2016(31).
[3] 陈秀珍.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01-03
从未来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纳入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成为今后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成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研究也就成为新的热点问题。那么,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有什么区别,培养目标、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有什么不同,今后高校本科教育改革应朝什么方向发展,都必须进行理论上的厘清。
一、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定位分析
目前,尽管理论界对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观点较多、各有侧重,但基本的共识还是已经形成,只是大同小异而已。从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看,尽管众说 纷纷,但基本的共识是: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的、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一线岗位从事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其主要职能是组织、指挥、协调现代化生产,实施现代新技术、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解决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他们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看,尽管也观点颇多,但基本的共识是: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由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的、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基层单位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中层次创新人才。其主要职能是从事高科技含量不是很高与创新难度不是很大的中小型项目与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研制;中小型企业设备与工艺的改造;中小型产品的更新、完善与完美以及二次开发; 中层与基层单位的管理与决策创新;中小型艺术设计与创作等。从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分析看,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差异性,是目前社会都迫切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
从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共性看:首先是培养的载体相同,都是本科教育。尽管在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载体上也有分歧,但大多数观点认为,这两种类型人才的培养都是由本科教育来承担。其基本共识是: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属于高层次专业人才。高职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属于低层次专业人才。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属于中层次专业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属于应用型人才中的特殊类型,它的培养载体仍然是本科教育。其次,从人才性质的本质特征看,无论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应用型创新人才,都具有“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特征。他们都是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并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服务的。他们都必须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理论与技术,动手与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素质。他们不仅都善于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理论与技术从事专业活动,解决专业活动中的各种困难,而且也能进行开发与创新,都具有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三个突出特点。
从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差异性看:主要体现为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应用”,应用型创新人才侧重于“创新”。尽管应用型人才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素质,但更重视的是“应用”,强调能胜任本职工作,能履行组织、指挥、实施、处理、协调好专业活动的各项职能,善于解决专业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与困难以及偶发事件,能够使行业或部门的生产任务、工作计划、营销策略、管理与服务目标等得到实施与实现。其价值取向是:确保行业或部门能高速、高质、高效运行,确保行业或部门预期效率、效益目标的实现。尽管应用型创新人才也需要培养应用能力与素质,但更重视的是“创新”,强调善于进行应用领域中各种中小型项目、产品的开发研究、设计制作;工艺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改造与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与二次开发;微观管理与决策以及经营策划、艺术创作等。其价值取向是:充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各种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发展变化的需要,提高企业与行业的竞争力,促进社会各行各业的繁荣与持续发展。可见,这两种人才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性质主要是维系各行各业或部门的运行,确保各行各业或部门生产任务、工作计划等方面的实施与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工作性质主要是进行高科技含量不是很高、创新难度不是很大的各种创新活动。
二、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不同类型的人才其培养目标与具体的要求是不同的,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从知识结构上看:应用型人才应重视应用型知识结构的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应重视应用型创新知识结构的构建。诸多专家认为,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厚基础、宽口经、重应用”为基本原则,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促使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后劲”。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强调应用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要突出“学以致用”,尤其是本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灵活应用。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为基本原则,在符合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理论与知识、创新方式方法与途径、创新技术技能与策略等方面的学习、了解与掌握,要开设创新学、创业学、创意学等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介绍本行业、本专业有关创新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与策略等,要尽量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去进行创新活动。
从能力结构上看:应用型人才应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应用型人才也需要培养创新能力,但从其工作职能与主要的价值取向看应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首先是组织、指挥、协调现代化生产、管理与服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应用型人才其主要职能就是要使行业或部门的生产任务、工作计划、营销策略、管理目标与服务目标等得到实施与实现,其价值取向是确保行业或部门的高速、高质、高效运行,确保行业或部门预期效率、效益目标能够实现,因此,组织、指挥、协调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必须要强。其次是动手能力强,作为应用型人才必须心灵手巧,实验、装配、调试、检测、产品模型制作等方面的操作都很熟练,既能胜任组织、指挥、协调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也能及时解决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其三是应变能力要强,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过程中有很多的变量,也有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存在,容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与事情,作为应用型人才必须应变能力强,遇事沉着冷静、头脑反应敏捷,能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意想不到的紧急或危险情况,并能妥善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应用型创新人才除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应用能力外,更要侧重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首先是敏锐、细致的观察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要善于观察行业的发展变化,善于观察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善于观察人们心理需要的发展变化,善于“明察秋毫”,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捕捉到创新的契机。其次是要侧重创新思维能力与创造想象力的培养与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与创造想象力是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必备的心智技能,离开了创新思维与创造想象任何创新活动都无法进行与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丰富的创造想象力,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强,思维反应灵活、敏捷,善于比较分析,善于举一反三。想象力丰富,善于联想,主意多、点子多。其三是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科研能力强是创新型人才最主要的特征,也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最需要培养的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必须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善于选择研究方向、善于进行科学实验、善于收集情报信息、善于处理情报信息、善于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善于根据情况与现实需要调整或修改科研计划或方案、善于撰写科研论文与专著,等等。
从人格结构上看: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应用型人格结构的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应用型创新人格结构的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胜任专业工作,在人格结构的构建上就应侧重于应用人格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爱岗敬业和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能够吃苦耐劳的品质、善于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品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够进行各种专业创新活动,在人格结构的构建上就应侧重创新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与创新激情,不满于现状、总是积极进取与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敢于质疑与向权威挑战的大无畏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淡泊名利、勇于奉献与善于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与途径分析
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在人才模式与培养目标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在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上也不相同。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都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的人才,并且都是由本科教育来承担实施培养任务的。作为本科生都必须成为能胜任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不一定都要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实际上也不是每个本科生都能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必须是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专业工作,然后才是能够进行一些专业创新活动,是属于应用型人才中的特殊类型,是一个更优秀的群体。因此,在培养的方式方法与途径上应注重以下方面。从总的培养方式与途径上看,应实行一般培养与特殊培养相结合。所谓一般培养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从我国当前的本科教育实际情况看,极大多数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没有专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这些学校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是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在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考核与评估、校园文化建设等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与创新策略的学习与掌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使一些优秀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所谓特殊培养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实验班”的方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近几年来,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国家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育部的部署下,许多高校的本科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实验班,例如“思源班”“茅以升班”“詹天佑班”“李达班”“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国际金实验班”,等等。这些实验班都是在本科生中进行,都是采用“导师制”,都强调要加强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价值取向就是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笔者认为,这样的实验班应该要多办,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要不断开拓新的专业领域,使其成为我国今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途径。
从具体的培养方式方法看,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并各有侧重。首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应用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要突出“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本专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专业实践中灵活运用的方式方法、技能与策略的学习与掌握。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创新性,要在掌握应用型人才知识、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与策略的掌握,尤其是以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各类实验班,应开设创新学、创业学、创意学等课程。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如何运用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适应专业工作与解决专业活动中的问题,要多采用精讲多练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然后解决处理好问题。这些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去解决专业活动中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如何运用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进行各种创新活动,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索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创新性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指导、启发学生去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与开展创新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其三,在实践环节上,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应用技能与素质的训练与培养,主要是实验、装配、调试、检测、模型制作、社会调查等方面技能与素质的训练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创新技能与素质的训练与培养,主要是实验设计、课程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社会调查分析、科研论文撰写等方面创意与创新的训练与培养。其四,在学业考核与评估上,应用型人才应侧重应用知识、理论、技能、策略等方面的检测,其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侧重创新知识、理论、技能、策略等方面的检测,其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尤其是以培养优秀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各类实验班,更要认真分析研究,制订出各种科学的考核、评估方案与标准。其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用型人才应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通过向社会、企业引进或到社会、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且熟悉社会、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实际情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避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与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应重视“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自己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很好的教育、指导与培养。如果教师缺乏科研、创新能力,是很难培养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以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各类实验班,更要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其六,在课余文化活动上,应用型人才应多开展以培养、训练应用技能与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活动与比赛,主要是演讲比赛、计算机操作比赛、制图比赛、建模比赛、装配与调试比赛、实验操作比赛,等等。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多开展以培养、训练创新技能与创新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活动与比赛,主要是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科技活动、各种理论研究协会的研究活动、各种产品设计比赛、艺术设计比赛、建筑设计比赛、项目设计比赛、课程设计比赛、营销策划比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等等。尤其是以培养优秀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各类实验班,更要多开展这些活动,以加强对他们创新技能与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总之,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都是当前社会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迫切需要的人才,也是本科教育要承担的双重任务,各高校应从一般培养与特殊培养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的特色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培养计划与方案,切实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尹福玖.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06).
[2]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1).
[3]任淑淳,杨俊和.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4]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5]樊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6]陈惮,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摆上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02).
[7]邹栎.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教育观的转变[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03).
一、进一步明确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目标任务
企业院士工作站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合作项目为纽带,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重要资源,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的重要平台。从2012年起,在加强已建省院士工作站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在市级科技计划中增设院士工作站建设计划,旨在吸引更多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向企业集聚、为企业服务,攻克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队伍,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开展产业及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围绕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联合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与企业研发人员开展攻关;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技术成果,在企业共同开展转化和产业化,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与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企业创新人才。
二、进一步严格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标准
企业院士工作站由符合条件的企业自愿申请,建设期原则上为两年。为切实增强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成效,各地、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标准,加大研发场所、设备和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大研发投入,为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开展自主创新提供基本保证。一要加强基础条件建设。相对集中安排面积不低于500㎡的研发场所,配置研发活动所必需的试验、检测等仪器设备。二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工作站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建立稳定投入机制。设站单位每年提供不低于200万元的专项科研经费,用于企业院士工作站的研发活动。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院士团队每年累计进站时间不得少于200天,建站企业要按不低于1:3的比例配备企业研发人员进站协同工作,并借助院士资源培养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四要加强工作站业务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每年年初要制定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研发方向、科研项目,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五要确保院士工作站建设成效。院士工作站建设期内,要充分发挥院士团队资源优势,积极争取联合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国内外重大工程、标准制定等,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行业协会等,并努力实现每年新申请发明专利1~2项。
企业院士工作站要切实加强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行制度;建立项目组织、考核、激励等内部独立运行管理制度,建设经费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进站人员名录、仪器设备清单、院士团队进站记录、年度工作计划、具体项目(课题)合同或协议、创新产出、人才培养、会议纪要、宣传资料等基础台帐。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院士工作站的管理和服务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科协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联合组建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工作办公室,负责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市财政对市区企业建设的院士工作站,经考核验收合格后给予50万元建设资金补助。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认定标准另行制定。
【关键词】高级中学 创新人才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06-02
一、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高考形势的深入发展,许多高级中学面临新的严峻形势。比如尖子生源的流动性明显变大,教育教学的任务繁重。一些高级中学尤其是重点高中肩负着带动本地区教育教学发展的重任,高级中学能否培养出更多的顶尖重点大学人才成为本地区人民衡量其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这就对高级中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了创新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共识。从高中阶段的角度看,创新人才应该是在某些领域比相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中的年龄相近的学生具有更为超常的能力或潜在能力的学生个体。他们通常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第一,超常的智商,如表现出超于常人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第二,超常的创造力,如表现出超于常人的思维好奇心、思维敏锐性和学习动力;第三,非凡的领导力,如表现出广泛的情感感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第四,超常的学习能力,如表现出对特长专业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掌握。
笔者任教于贵港市高级中学,贵港市人口达503万,学生人才资源丰富,学校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广西首批省级示范高中,如何才能让学校的发展走上一条强校强师良性循环的道路?笔者认为,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从学校管理和课题研究两个角度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健全机构,落实制度
很多高级中学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唯有靠天赋,唯有靠天吃饭”的认识误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存有畏难思想,所以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是放羊式的。由此建章立制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高级中学应成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领导部门,配备强力教师,定期进行会议研究,指导培养工作。与此同时,可成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科的培养小组,选定教练。培养小组为每名学生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档案,进行跟踪培养。提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将整个培养工作过程做实做厚做细。并对教练和创新人才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原则上是谁培养谁受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建立导师制和培训制
建立导师制和培训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导师是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高级中学应制订严格的标准,为每名学生人才选拔导师,与此同时制订创新人才导师制度。导师制订创新人才培养三年详细工作计划,学校每周定期召开导师研究会议。
导师主要负责创新人才培养,一是展开针对性培养,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案例,导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和家庭背景。二是进行思想引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言传身教,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培养效果。三是加强学习辅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方向和态度,激发学习动力,系统掌握超常规的学习方法,挖掘创造力,培养超强的学习能力。四是进行心理疏导。高中生容易产生生理和生活方面的各种疑惑和烦恼。导师应帮助学生疏导和消除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帮助解决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导师也负责组织开发创新人才培养的培训课程。课程的开发标准有以下五个方面:(1)创新人才如何思考问题;(2)什么样的课程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将散乱的教材整合为综合性系统性的教材;(4)编写面向全国竞赛和自主招生、保送生考试为目标的、符合本学校学情的教材;(5)加大学校理科实验室的建设,更新实验设备,开发创新实验的教材。
培训制的形式可适当采取我国历史上的私塾学习模式,给予学生相对较为自由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较大的研究空间,使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培养超常的创造力。
(三)加强课题引领
课题引领是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抓手和灵魂。课题研究是教师的成长之路,同时能极大地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应以课题为抓手,带动学校课题研究的全面开展。高级中学应鼓励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研究,以开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课题研究的触角应延伸至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导师通过相关创新人才课题研究,既获得专业化成长,又提高开展创新人才案例培养工作的能力。以贵港市高级中学为例,目前,该校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课题已经成规模地开展,学校学术氛围浓厚,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培育了深厚的土壤。
三、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
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丰硕的成果。以贵港市高级中学为例,该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以来,2012年有一批学生获得全国物理、数学、化学和生物竞赛一等奖和自主招生降分20分资格;2013年全国高考,贵港高中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6人,考取香港中文大学1人,高考成绩有较为显著提高,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答卷。2013年贵港高中的全国学科奥赛和自主招生工作又有较大提高,有4名学生获全国学科奥赛的银牌和铜牌,8人获全国学科奥赛初赛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创新人才呈现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开创了学校学科竞赛从无牌到有牌的历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彭芝.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