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化学中的数量级范文

时间:2023-07-14 16:25:45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中的数量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化学中的数量级

第1篇

通常情况下,化学数量级指一系列10的幂,即相邻两个数量级之间的比为10。

例如:两数相差三个数量级,就是说一个数比另一个大1000倍。

数量级是指数量的尺度或大小的级别,每个级别之间保持固定的比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量级应用范围必须是正数或自然数,尽管负数也可以计算数量级,但没有实际的意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一、分析初中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成因

(一)情感、态度不积极,意志薄弱

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网络游戏等的诱惑。在学习中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扎实,基础薄弱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学习方法不适应,思维薄弱

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上课稍一分心就听不懂了。

二、控制两极分化的策略

(一)培养兴趣,形成动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很多,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照顾困难学生,让困难学生体验成功。

小组合作竞赛,营造学习竞赛氛围。夯实教学功底,提高教学艺术魅力。

(二)教会方法,学会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培养思维,提高能力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当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生成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师生和谐,以生为本

第3篇

一、 基本型

在求发生化学变化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关键是熟练掌握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并能够把它们综合运用。同时还必须搞清所求的是什么溶液,溶质是什么?质量是多少?溶液质量是多少?现举例说明:

例1(河南中考题)若73g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与127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试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反应后,生成氯化钠溶质的质量为x

HCl+NaOHNaCl+H2O

36.5 58.5

73g×20% x

36.5∶73g×20%=58.5∶x

x= 23.4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3.4g∶(73g+127g)×100%=11.7%

评析该题是最基本的求反应后溶质质量分数的题型,但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必须代入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溶液中的溶剂没有参加反应的不能代入计算,例如127g NaOH溶液不能代入方程式计算,因为NaOH溶液中的水并没有参加反应。其次该题反应后溶液质量的计算很简单,只是反应前溶液质量总和,但是若化学反应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的,则应另当别论。

二、 化学反应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

对于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

a. 溶液组成法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一定是溶解的,溶剂水根据不同的题目通常有两种情况:①原溶液中的水,②化学反应新生成的水。

b. 质量守恒法

溶液质量=m(反应)-m-m,此法较为简单,其m(反应)代表反应物(或溶液)质量总和,m表示不溶固体或生成沉淀的质量,m表示生成气体的质量。

例2已知6.5克锌与100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解法一根据溶液的组成计算.

解设硫酸溶质质量X,生成硫酸锌溶质的质量为Y,氢气的质量为Z。

Zn+H2SO4ZnSO4+H2

65981612

6.5gX Y Z

65∶6.5g=98∶X=161∶Y=2∶Z

X=9.8gY=16.1gZ=0.2g

溶质质量:16.1g

溶剂质量:100g-9.8g=90.2g

溶质质量分数:16.1g∶(16.1g+90.2g)×100%= 15.1%

解法二根据质量守恒来计算

解首先与方法一相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硫酸锌溶质的质量为16.1g,氢气的质量为0.2g。

溶质质量:16.1g

溶液质量:6.5g+100g-0.2g=106.3g

溶质质量分数∶16.1g∶106.3g×100%=15.1%

评析根据上题的两种解法来看,运用质量守恒进行计算简单一些,但是该题与例1相比不同的是有气体产生,所以在求所得溶液质量时应该用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减去生成气体的质量。但如反应后还有沉淀生成的,还要减去沉淀的质量。但是如果反应物中有杂质的,在计算时还要特别留意不同的情况。

三、 反应物中含有杂质

反应物中含有杂质的分两种情况:(1) 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2) 杂质不参加反应但可溶于水。

例3将含杂质的锌8克(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和酸反应)投入烧杯中,加100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称得烧杯中总物质质量为107.8克。求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分数?

解氢气的质量为8g+100g-107.8g=0.2g

设纯锌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1612

X Y0.2g

65∶X=161∶Y=2∶0.2g

X=6.5gY=16.1g

溶质质量:16.1g

溶液质量:6.5g+100g-0.2g=106.3g

溶质质量分数:16.1g∶106.3g×100%=15.1%

评析本题与例2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锌,例2中的锌是纯锌而例3中的锌中含有杂质,可是在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时都是6.5g+100g-0.2g= 106.3g。为什么例3中溶液质量不是8g+100g-0.2g=107.8g呢?原因在于8克锌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和酸反应,及杂质不能看成溶液的组成部分。但如果杂质能参与反应或能溶于水呢?那又该怎么办呢?

例4将16.9g碳酸钠与氯化钠的混合物加入到100g 7.3%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法一根据溶液的组成计算.

解设反应中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X,CO2的质量为Y,水的质量为Z,Na2CO3的质量为M。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73117 44 18

M 100g ×7.3%XYZ

73∶100g×7.3%=117∶X=44:Y=18∶Z=106∶M

解得X=11.7 gY=4.4gZ=1.8gM=10.6g

溶质的质量:11.7g+16.9g-10.6g=18g

溶剂的质量:100g-7.3g+1.8g=94.5g

溶质的质量分数:18g/(94.5g+18g)×100%=16%

解法二:根据质量守恒来计算

解首先与方法一相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后生成NaCl质量为11.7g,CO2质量为4.4g

溶质的质量:11.7g+16.9g-10.6g =18g

溶液的质量:16.9g+100g-4.4g=112.5g

溶质的质量分数:18g/112.5g×100%=16%

评析该题中的NaCl虽不参加反应但能溶于水,所以它就算是溶液的组成部分,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16.9g+100g-4.4g,而不是用10.6g+100g-4.4g。但是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的是NaCl溶质有两种来源,一是本来混合固体中含有的,二是反应后生产的。而同学们再计算时往往会忽略混合固体中含有的NaCl。

四、 溶质与水反应导致溶质变化.

很多物质溶解到水中时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导致溶质的种类和质量都发生变化。这类物质主要有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最常见的是Na2O、K2O、SO3等.

例题5将6.2gNa2O溶于3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设NaOH质量为X.

Na2O+H2O2NaOH

62 80

6.2g X

62∶6.2g=80∶X

X=8g

溶质质量:8g

溶液质量:6.2g+30g=36.2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g∶36.2g×100%=22.1%.

评析此题最常见的错误也是直接用Na2O的质量去除以溶液的质量而得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7.1%,而实际上是氧化钠溶于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溶质变成了NaOH,所以溶质不再是Na2O。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两极分化;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67-01

两极分化是数学学习中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这个问题尤其突出。谈几点看法如下。

一、是小学数学学习是初中数学学习两极分化形成的前期原因

学生到初中学数学时已经有了六七年班级学数学的经历和基础。在此过程中兴趣、数学学习能力已经具备了不同程度的差别。学生一进入初中大门,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很乐于接受数学知识,也爱上数学课,有的孩子对数学有恐惧甚至厌恶心理,也就是在初中数学学习之前不同的孩子之间就有了一个分化,很自然的,兴趣高的同学学数学也会轻松,厌恶的自然前景不被看好。另外,此时同学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经常在入学前后做一个小学数学基础知识调查表明,这种差别还真不小。这也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后续学习,初中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受其影响是肯定的。

二、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分化情况

刚入初中时,尽管孩子们的小学数学基础有了差别,但刚刚接触初中数学知识并没有太大差别。比如学习生活中的图形,有理数的分类等等,甚至后边的数据处理,大家的接受情况还是比较均衡的。但随着越来越多计算问题的出现,比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整式的混合运算,合并同类项,分式的计算等等,学习水平就有了较大差别。更不用说函数的学习,方程、不等式的介入,更让一些同学找不到北。分化大多开始于初一下学期,最严重是在初二上学期,症状最厉害是初二下学期。所以如果开始差不打紧,补救及时跟上来应该没问题。如果初一初二落后了,想着初三再抓紧,那实际上很困难了。

三、对初中数学学习出现分化的内因剖析

基础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两外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更直接的原因。自觉学习和被动学习就有了很大差别。另外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会系统化,把孤立的东西进行整合、系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精力上的倾斜也很重要。分化的原因中还有这一时期学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要注意引导。

下面谈谈如何能控制、进而消除两极分化现象。

首先学生思想工作要做好,鼓励所有同学积极面对数学学习。不管他的基础如何,一定要树立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尤其是程度差的同学。基础是重要原因,但不是绝对原因,事实上很多同学的数学学习在初中表现和小学有很大不同,进步会很大。

再就是因材施教 ,首先搞清学生会了什么,他还需要什么,用何种方法获得,这需要老师用心进行,分别对待,可以针对情况分别辅导,也是学好的关键。还有就是激励制度的建立,我经常在每次问卷调查学习情况之后,奖励进步同学,让程度差的同学感觉老师一直在关注他,使他不会懈怠。

数学兴趣的培养也是消除分化的好方法,多说些数学典故、某个知识点的来历、数学家的故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还有一个比较实用的好方法是‘兵教兵’。就是程度好的同学帮助程度差的同学,一帮一,或一帮二,制定好相应的激励机制。坚持这样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另外,和学生多谈学习方法,多做方法方面的指导,让知识学习变得简单有趣。讲究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图形和数的结合,让学生看问题更细致入微。华罗庚说,数形本相依,蔫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确实,对学习数学落后者而言,好的方法是黑夜里的明灯,是跟上大部队前进方向的航向标。比如,有理数学习中数轴的出现就让学生化解了理解正负数的难点。再就是用一个较大知识点把琐碎的小知识点系统起来,是好方法,也是学习的重要能力。

比如,初中课程中众多数与式的知识可以用函数联系起来。当函数为一个确定值时,求解具体的自变量值,就使得这个一次函数成为了一元一次方程;当函数值是一个范围时,求解具体的自变量值就使得这个一次函数成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而二元一次方程可以视为一次函数的另一种理解角度。再就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或解集与一次函数图象上的点有着紧密的联系。还有几何图形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数形结合与函数思想。在图像的描描画画之中,感受到数形结合的和谐统一,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

以上是结合实际对初中数学学习中两极分化问题谈了些看法,希望能通过努力减少甚至是消除两极分化的现象,让每个同学都能快乐地学习数学,让学数学、用数学成为一种享受!

(上接029页)[1] 王东维.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应注重健全人格教育[J].成人教育,2007.(10)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两极分化 改善策略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及学生自身的差异,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会不同。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中产生挫折失落感,甚至产生退学念头的后进生。如何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减少对数学学习的恐惧,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尽快缩短与优等生的差距呢?下面我就此谈谈看法。

一、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表现;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情况,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以便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例如:

1.教学的层次化。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设置合理的变式和层次,对优等生少讲多练,给他们独立学习的时间,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中等生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训练基本技能;对后进生则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作业的层次化。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也是教师反思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合理化的作业,能使师生间的教学活动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统一。

为此优等生的作业设置开放性问题,综合性问题;中等生的作业安排解决基本题、典型例题;而后进生的作业,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这样的措施下,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完成自己那一层的作业。学困生和中等生不用为作业而发愁;优等生也因不用反复练习而高兴,具有挑战性的练习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激励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努力求知,刻苦钻研,从而让后进生学有后劲。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教学,可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的局面。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先向学生提问:谁能描述下每天太阳升起的过程?学生描述有困难的时候,可以适时拿出巴金的《海上日出》的片段,欣赏完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在太阳升起的过程当中,太阳和地平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试着用图形来表示,从而引入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一个学生都熟悉的生活中的现象,可以帮助学困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2.善于鼓励,树立自信。

课堂无法预约,教师必须充分关注课堂中学生的每一个微妙之处,合理激励,才能真正彰显课堂教学的亮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达到改善两极分化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课上讲解“勾股定理”的习题:“在三角形ABC中,AB=13,BC=10,BC边上的中线AD=12,试问:该三角形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当时看到一位后进生怯生生地举起了手,于是,我把机会留给了他,由于本题中有一个陷阱,他疏忽了,当他直接说出了用勾股定理计算AC,进而得到AB=AC后,同学们的目光都聚焦了过去。这位同学“唰”一下脸红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种情况,我话锋一转:“同学们,我们得感谢他,他其实是想提醒我们,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审题,仔细分析,然后再解题。”此时原本低垂着头的学生脸上出现了微微的笑容。接着,我又请这位同学重新分析了一下。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尴尬,如果教师能合理化解,就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进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三、巧施辅导,动之以情

科学合理的辅导方法是有效辅导的关键所在,但合理的方法,如果用之不当,用之不巧,那么得到的将是无效的辅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首先明白,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情感的人,情感态度在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数学学习。所以,课堂之外,教师如能正确辅导,定能事半功倍。

1.优劣互补,培养意志。

坚强的意志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如果学生具有,肯定就能在学习上下工夫,坚持不懈,而后进生正好缺少这一点。为了能让学困生有些进步,老师必然花费了许多精力,但效果往往不佳。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优生的标杆作用,带动中等生和后进生,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自然。在交往过程中,后进生能发现优等生的优点,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而优等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自律。这种做法不仅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教会学法,培养习惯。

学困生往往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学,要求学生不局限于听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应听取审题方法及思路探索的过程。对于作业,大多数后进生拿了作业就做,不会了再去找对应的知识。对这一不良习惯,教师应要求他们先复习课本再完成作业。与此同时,还可以请优等生做学习方法介绍。这样,通过对后进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面对各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多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多多鼓励,精心呵护他们,感受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最好,使两极分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李琼.谈小学数学中的分层教学.

第6篇

一、造成初中教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

1.环境、条件的改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监督、呵护之下进行的,加上小学数学的学习负担不是很重,学生一般只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习成绩自然也就跟得上,这样,在父母们的“配合”之下,学生们在小学的学习成绩都不错。可一进入初中,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是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从小学到初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家”到了“学校”,初中的学生大部分是住校,这样,他们就离开了父母的管辖,像出笼的鸟,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就与学习背道而驰,形成恶性循环,而一部分自控能力较好的学生越发爱学,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2.学习的意志不够坚强。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地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学习的课程增多,特别是数学科的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比较大,教师辅导较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在中小学更替之后,随着学生适应能力的强弱而导致两极分化。

3.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初中数学的学习,相对小学而言,教材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在知识结构上,前后衔接比较紧密,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达不到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过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要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 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的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都带有一定的依赖性,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进入初中以后,这种依赖的学习方式就不能胜任了,学生的学习必须靠自觉为主,在没有任何监督的前提之下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此,进入初中以后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指导上和思想的引导上都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又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了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3.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功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够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心理辅导。

4.在数学教学过程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探索求知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会学到知识,还会学到数学的基本思维和基本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第7篇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和学习意志薄弱是照成分化的心理原因。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与小学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大,教学方式变化显著,并且教师的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独立性增强。许多学生适应力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不前,甚至丧失信心,导致成绩下降。

2、部分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去,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势必成为后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而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分化。

3、部分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的要去。初二阶段成为分水岭的重要原因是数学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尔初二学生又正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极易表现出数学接受能力的差异,加上一些教师没能很好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便导致了两极分化的出现。

二、克服分化的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怎样避免初中数学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的教学艺术等等。

2、教会学生学习。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工夫花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