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5:44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发展势头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盐城市2013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经营现状调查结果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对盐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研究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当今社会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人才、技术等诸多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下面就江苏省盐城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3年生产经营情况简析如下:
一、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1、企业实力不断壮大。截至2013年末,盐城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8.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17亿元,增幅达13.2%。农产品销售收入达220.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51亿元,增长12.2%;上缴增值税17.34亿元,增幅为13.4%;实现利润总额达11.28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农产品利润额为6.73亿元,同比增长2.7%。
2、研发投入较大提高。加大农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可以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实力。2013年,盐城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资金达3.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125万元,增长18.3%,研发投入总体稳定。
3、品牌培育稳步推进。截至2013年末,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农产品注册商标数62个,农产品品牌数7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31个,市级37个。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开拓市场,壮大企业规模,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4、带动农户能力增强。随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各种与农户相联系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末,盐城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189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22.1万户,增长8.4%;企业从业人员3.41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620人,增长1.9%,其中涉农从业人员2.78万人,增长1.6%。
5、出口创汇稳步增长。随着世界经济的企稳回升,农产品国外市场需求逐渐回暖,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在努力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国外市场,出口创汇总额较去年同期较大增长。2013年,盐城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出口创汇2.8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681.2万美元,增长12.6%。
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利润低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农业龙头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企业利润远低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据调查数据显示,盐城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13年农产品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2.2%,实现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仅有4.6%,低于销售收入7.6个百分点。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相对较弱。实力雄厚的企业在技术引进创新上才能有大规模投入,改进生产,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才能组织带动更多农户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建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规模化生产、打造农业产业链、完善市场流通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截至2013年末,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不足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规模超亿元的企业只有10家,占农业龙头企业的22.7%。规模不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薄弱。
3、融资困难影响农业产业化提升。随着市场拓展,龙头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并要不断投入资金,通过加强农业原料基地的建设以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同时农产品销售收入回收呈现长期性和分散性特点。所以农业龙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比其他类型企业更短缺、更迫切,目前我国中小型龙头企业争取银行商业贷款难度非常大,而企业吸引民间资金的能力偏弱、农业企业获取资金渠道不畅、金融系统支持力度乏力,多种因素都制约了农业龙头企业基地的建设,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推进。
4、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较低。研发能力弱、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市农业龙头企业中,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较低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相伴随的是较低的研发投入,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很低。2013年盐城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1.42%,低于这个比例甚至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占63% 。
5、龙头企业外出口创汇规模小。2013年盐城只有14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出口创汇,仅占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31.8%,其中出口创汇超50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8家,占18.2%。2013年,盐城农业龙头企业出口创汇总额2.81亿美元,约占销售收入的7.9%。农产品销售出口创汇少与农产品加工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组织生产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三、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议
1、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生产水平。加快引进、推广应用先进的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和加工流程。采取多种形式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推广等部门的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鼓励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技术和人才,吸收大专院校毕业生服务农业龙头企业。以科技创新改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企业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在信贷、税收、财政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高科技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促进自身“造血”机制,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制定有利政策,营造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多渠道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全面推广,多点开花的良好发展势头。
关键词:一村一品;龙头企业;比较优势
课题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社会科学类课题(课题编号:XCX14100)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3日
“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最早起源于日本大分县,二战之后,日本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农村的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大分县也面临农村劳动力流失以及农业萎缩的局面。该县位于日本西南部,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农业规模小,其生产的农产品仅能维持温饱,经济发展水平也严重落后于周边其他农村。大分县的知事平松守彦先生针对这些问题,在全县推广“一村一品”运动,以农民为决策主体,从当地的区位、资源、自然优势出发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品或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发展。
由于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该运动推出后成效明显,大分县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80年大分县仅有4项特产,如今已经培育出330余种特色产品,总产值达10多亿美元,农民人均收入也大幅度提高,2002年人均年收入达到2.7万美元。“一村一品”在日本的成功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此后,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菲律宾、法国等20多个国家前往日本进行考察,很多国家开始效仿这种模式,“一村一品”成为很多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
一、“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特色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村一品”实质上遵循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是相较于其他地区或本地区其他产品的优势。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理性的农民会选择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后,其他农民也会选择生产该产品,在政府的扶持、龙头企业以及各种农业服务组织的扶持下,该区域会逐渐形成以该产品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格局。例如,日本的大分县,该县的区位条件较差,自然资源匮乏,只有当地的温泉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于是,大分县对当地的温泉资源进行利用开发,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将当地打造成了知名的旅游胜地。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优势农产品很难被模仿,即使存在多个地区选择同一主导产品的情况,也要全面地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产品的一个特色作为核心竞争力。
(二)主导产品兼具特色和精品。“一村一品”不同于传统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虽然两者都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优势选择主导产品,但相比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大规模、集约化种植,“一村一品”的核心更多侧重于“精品”、“特色”。要将“一品”更好地推广出来,不仅是培育主导产品,还要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融入产品中,使特色产品体现出当地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氛围,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存在更明显的差异,很多消费者在选购农产品时不再只考虑解决温饱,同时开始追求多层次、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一村一品”顺应了这种消费趋势,利用错位竞争策略,将产品特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具有某种资源禀赋的地区培育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地域和农产品均没有绝对的优劣,只要重视市场需求,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对产品进行创新,都可以找到产品的卖点和市场缝隙。市场需求是检验产品特色的重要标准,塑造主导特色产品要使其功能和内涵符合市场的需要。
(三)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过去在很多农村,缺乏对农业生产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受到信息、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单个农户家庭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导致农业生产的规模不经济、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一村一品”是一种标准化、专业化的集体经营模式,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变粗放式的分散生产为分工明确的专业化生产。它确定了特定区域的主导产品,集中该区域内所有生产要素发展一个重点产业,实现要素投入的集约化,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同时,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从产品品种、生产技术到生产管理,均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实施并对其进行监督,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也有利于主导产品的品牌建设。
二、龙头企业带动型“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一)区域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实现有效对接。目前,我国发展“一村一品”的模式主要分为:政产学研支撑型、服务组织带动型、旅游文化主导型和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是我国开展“一村一品”运动以来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通过合同契约、专业合作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型与其他发展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对高新技术和政府扶持政策的依赖程度较小,对于大部分地区都能普遍适用。龙头企业自身在市场活动中的地位也决定了它可以成为衔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在充分挖掘当地主导区位优势的同时,也能科学地依据市场需要对主导产品进行定位。
八角溪村位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山区,土壤富含硒、锌等元素,发展茶叶的优势突出,依托这一资源优势,沩山茶叶有限公司积极开展以茶叶为主导产品“一村一品”建设。该企业对于主导产品的选择非常精准,沩山为高山盆地地形,年降水量达1,670毫米,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在80%以上,其茶园土壤为板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土层深厚,含丰富的腐殖质,非常适合名优茶的生长。结合当地的区位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沩山茶叶公司推出了从平价到高端价位的一系列产品,并根据不同产品的特色对其进行全力打造,将特色资源转换为市场竞争优势。当地的沩山毛尖是沩山茶叶中比较大众型的产品,价格和口感都符合一般消费者的需求。为了尽量保留毛尖本身的纯正和原生态,塑造沩山毛尖绿色、健康的产品形象,龙头企业只对毛尖进行简单的加工,使它在同类大众型茶叶中突显特色。同时,沩山茶叶公司也对高端系列的富锌富硒茶和高山有机茶全力打造,着重宣传它们的功效,例如养生和保健上的效果,满足了一批追求高品质茶叶的消费者。虽然企业经营的茶叶种类多,但每种茶叶都充分体现了沩山茶叶的特色,从产品的名称到具体的口感和功效,都代表了沩山茶叶特殊的品质。通过龙头企业多年来对于市场需求和当地特色的精准把握。八角溪村的产茶收入已经成为全村重要的经济来源,2012年全村茶产业收入达3,000万元,人均茶产业收入突破15,000元,为村民提供了120多个就业岗位,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二)龙头企业的科学经营与农户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带动“一村一品”发展的龙头企业在具体实践中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而是与农户关系密切,且具备较强带动能力,能够帮助农户开拓市场和提供一系列配套服务和技能培训的企业。这些企业与农户的共同利益是其联结的基本保障,在共同利益下,企业会切实考虑农户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的诉求,积极帮助农户改变落后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将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到农户中。同时,企业也会提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并将其先进的种植理念传播给农户,充分发挥农户在“一村一品”中的主体作用,为“一村一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以沩山茶叶公司为例,公司在其茶叶基地内雇佣农户按企业的标准进行茶叶种植,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全程监管生产过程,使得企业对茶叶基地的规划有了更大的自。茶园基地完全按照有机生态的标准进行严格把关,不施化肥、不喷洒农药,采摘纯天然茶叶。在施肥、除草等技术问题上,龙头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聘请了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和高校茶学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并将新技术向农户推广,将生态有机肥料在专业农户中普及,改变了农户传统的种植方式。2012年底,该企业建成富硒有机茶标准化茶园10,000亩及多个名优茶出口基地。龙头企业对技术传播的重视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先进种植理念的农村能人积极投入生产,这些农村能人将成为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人才基础,使得农户在“一村一品”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在经营管理上,龙头企业对于灵活的市场变化具有比农户更敏锐的感知,能及时获取有效的市场信息并制定科学的推广及营销策略,并及时根据市场反响进行调整,弥补了农户缺乏市场意识的缺陷。
(三)龙头企业的资本集中于主导产业。与“一村一品”其他的带动主体相比,龙头企业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在发展“一村一品”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积累扩大投资规模,并将资金投入集中在主导产业,使当地“一村一品”更加高效和迅速发展。当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还可以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其他环节或周边区域进行投资,支持“一村一品”向区域块状经济发展。
沩山茶叶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800万元,茶园占地面积1,000亩,配有完善的制茶和包装设备,拥有现代先进成套的毛尖制茶机械设备、200平方米的保鲜贮藏库及真空无氧包装设备,已经成为集茶叶培育、精加工、销售和科研一体化的龙头企业。现阶段该公司的资金主要用于主导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完善区域内“一村一品”的发展环境。沩山茶的历史悠久,唐朝时期相传密印寺内有老禅师精于制茶,并能辨别产茶的绝佳地理位置,沩山茶为他始创,从唐代到清代一直被列为贡茶。根据这段历史传说,2014年龙头企业自主研发了沩山密印寺禅茶,并将这种当地特色的茶叶文化作为产品宣传的重点,通过媒体传播的途径宣传提升。在企业投资建立的官方网站上,着重介绍了沩山茶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触动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主导产品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相区分,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具有标志性的品牌形象。为了进一步深化主导产品的品牌价值,龙头企业开设了品牌专卖店,并为部分产品注册了商标,其中包括沩山有机毛尖、沩山有机绿茶、沩山银针、沩山毛尖、沩山密印寺禅茶等。
八角溪村地处偏僻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2010年沩山茶叶公司拓宽和新修通茶园公路5公里,修建了3G通信塔,为20公里的环线旅游观光走廊建设奠定了基础,使当地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龙头企业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科研综合大楼,也对提升沩山旅游接待能力和宣传推介沩山茶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龙头企业带动型 “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品”的品牌建设薄弱,主导产品的品牌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品牌是检验“一村一品”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只有打造优秀的品牌才能顺利打入市场,保持“一村一品”的强劲势头。由于忽视品牌的建设,很多地区虽然具有资源优势,但无法将其转换为品牌优势。龙头企业对品牌的整体运作能力较差,地域品牌通常缺乏整体策划,品牌的传播范围也很窄。一个好的品牌要形成品牌竞争优势,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宣传和保护。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龙头企业的资金积累有限,在这种环境下培育的主导农产品缺乏品牌优势是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瓶颈。
(二)龙头企业对专业村的辐射较弱,小户对“一村一品”积极性不强。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专业村来说,农户对“一村一品”的概念不了解,理论指导不清晰,只有少数领头人对“一村一品”有一定研究,“一村一品”面上还没有广泛宣传开。生产大户的农产品是企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从自身利益出发,龙头企业会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提供给种植大户;在合作社内部,技能培训和免费提供的良种也只能辐射到一小部分核心农户。大多数农户拥有的生产面积小,仅依靠企业收购其农产品获得的收入无法满足生活需要,农户对发展“一村一品”的动力减弱,因此在很多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依然选择在城市务工,老人和小孩留在农村,这是一个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恶性循环。年龄大的劳动力已经拥有长时间的种植经验,种植习惯已经形成,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且效果不一定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企业在未来拥有推广技术的资金实力,也同样缺乏年轻的后备人才学习和应用,使“一村一品”呈现出疲软的发展势头。
(三)龙头企业缺乏创新的营销策略,产品卖难问题仍然存在。打造特色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点,很多地区单一地重视产品本身的特色,在市场营销方面却缺乏创新。对于发展“一村一品”的区域,其生产的产品与市场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品质差异,但在市场上却面临销售难或者产品只能以低价卖出的问题。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存在一些龙头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市场营销的带头人,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始终采用传统的营销手段,没有主动获取科学有效的营销技巧。甚至企业高层管理者也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重生产、轻销售。在目前的市场上,农产品的创意营销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产品而言,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但主要是由一部分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带动起来的,这些企业能够很好地利用新媒体和各种市场资源进行创新营销,增强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很多小企业与其差异悬殊,无法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
四、龙头企业带动型“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一)以龙头企业为主导进行“低成本创意营销”。低成本创意营销是指,整合内外部资源、创新营销内容和形式,使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关注,以达到“低成本大传播”效果的一种营销方式。针对“一村一品”,关键就是要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强调该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特殊需求,产品特色越突出,其比较优势就越大。日本在“一村一品”运动中曾注册过一种高级清花鱼品牌,其售价比同类鱼售价高出30%~50%,原因是这种鱼使用当地传统的一根钓丝钓法捕杀。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当地特色,明显划分了该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差别,也吸引了消费者关注产品背后的文化,使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由此可见,只要合理利用,本地独特的风俗文化将会成为高性价比的营销资源,对于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可以加大在这方面的尝试。在营销渠道上,如果只是简单地走普通超市的渠道,产品很难进行深度包装,无法体现其品牌价值。消费者选择在超市购物也大多出于方便实惠的原因,而不是追求高层次的特殊需求,很少会考虑产品的的特色,高价格、高品质的产品在超市不具备竞争力。要将“一品”的特色塑造出来,必须通过对产品和市场的全面分析锁定消费群体,根据这个消费群体的特征选择营销渠道。
(二)引进和培养人才,为“一村一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学历人才的加入有助于推动“一村一品”向更高水平发展,企业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优秀人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企业可以通过与农林类高校合作的方式,举办“一村一品”高校宣讲会,鼓励刚毕业的大学生参与“一村一品”项目实施,并在校园招聘会上吸收一些优秀人才。毕业生加入企业后,要接受为期6个月的半工半读培训,培训期间企业会发放工资和生活补贴,并在6个月后与他们签订长期的工作合同,确保高素质人才不会流失。培养创新型乡土实用人才,是使“一村一品”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合作社要对农户进行“一村一品”的思想启蒙,帮助其认识当地的资源优势,培养农户自主学习生产技能的信心。同时,要围绕主导产品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大批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发展更多的专业农户。
(三)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品牌向区域性品牌转变。要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必须依靠高质量、高信誉、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名牌农产品作为主导力量。单纯空泛地说品质好,不利于品牌推广,需要有力的品牌商标对其高品质进行定义。发展“一村一品”的地区应以注册商标为前提,对其产品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建设重点的产品加工系列和名优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力度,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管理,推广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基地按照无公害和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生产。
区域性品牌是企业品牌成熟后的发展方向,与单个企业的品牌相比,具有更广泛和持续的品牌效应,它会吸引大量批发商和消费者,在促进主导产品销售的同时,也为农户提供了买卖信息、开拓了销售渠道、减少了交易费用。区域品牌农业是增强龙头企业自身实力的助推器,区域品牌农业建设将开展以品牌为标志的产业化经营扩展行动,使具有潜质的企业利用良好的发展环境逐步扩张。区域品牌农业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监管保障,区域品牌经营存在较大风险,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产生区域整体的信誉危机,因此必须把加强品牌监管放在重要位置;销售体系建设,包括品牌农产品专卖体系、批发市场体系、农业物流中心体系、龙头品牌塑造体系;深化产品加工,按照产品的市场定位对产品进行洁净加工、初加工、精深加工、高科技加工,提高主导产品的附加值。
五、结束语
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已经具备了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条件,“一村一品”也在全国各地都有推广得很好的案例,实践证明“一村一品”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一村一品”的发展,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八角溪村的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为其他区域发展“一村一品”提供了参考,但从根本上说,区域特色是“一村一品”的核心,只有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模式并不断完善,才能真正使“一村一品”在农村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干经天,李莎莎.论区域品牌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9.
[2]李清泽.日本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发展情况[J].世界农业,2006.3.
关键词:商机;投资环境;投资政策1投资商机
商机处处有,就看你有无好创意与好方法视窗。那些善于抓住投资新机遇的“机会主义者”之所以能成功抢滩,成为创业先锋,关键一点是他们在捕捉到商机时能够果敢快速地投身进去,从而抢得先机。
看多了高楼林立的大都市,我们不妨把眼光放低一点,农业领域同样存在着潜在的投资机会,从最早的乡村别墅到近年的个人牧场,从原先的种植业到如今的庄园经济,都有人涉足。目前,这种从繁华的都市涌向荒漠的乡村,不少大公司、开发商、个体企业家及城里的工薪族把资金从城里向农村转移,承包荒山、荒地、荒哇,搞农业开发的投资热潮正悄悄地在神州大地兴起。
农业前景看好不是一个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现象。促使外商、国内工商企业、城市居民,对农业投资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农业发展本身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这一新阶段的最好概括也许就是农业产业化。几年粮食产量的稳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带来饮食结构升级甚至生活方式改变,使农业产业化的可能性和迫切性都大幅度提高。
2投资环境
农村投资环境具有比较优势,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产业发展基础、自然条件不同,各有其最适宜开发的产业,农村地区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生态旅游、绿色农产品生产、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等产业上发展前景广阔。投资项目不同,对投资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一些地方对某些项目的开发可能极为有利,对另外一些项目可能并不适合,投资者会根据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投资。
2.1准确定位
任何产品或服务的竞争都离不开独特的市场定位,一个地方的投资促进也不例外,在对外推介过程中,必须按照当地的比较优势、产业优势和功能定位,对吸收外来投资的条件进行科学的评估,确立能把自己与竞争对手有效区隔开来的定位。农村在外来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有的不尽如人意,有的知名度不高,这就特别需要挖掘本地有鲜明特色的资源要素,通过归纳、总结,提炼出具有典型性的特征并不断加以强化。
2.2树立品牌
品牌形象是质量、声誉、价值的反映,一个地方的品牌形象主要包括政务、人文环境、产品等方面,政务品牌的最大卖点是诚信,招商引资时,要言必行、诺必践、行必果。在投资促进过程中,人文环境对打造一个地方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此安居乐业。将本地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文化传承、民风民俗同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是塑造农村人文环境品牌形象的重要内容。农副产品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注册了原产地保护商标的农副产品具有品牌的唯一性,通过打造这些产品的品牌,不失为间接树立地方形象,扩大知名度的一种好办法。
3目前我国农村投资环境需解决的问题
①实行农村土地登记制度,明确土地产权。有保障的土地权能够刺激投资,这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年限逐渐延长使农民愿意在土地上投资从而带来土地生产率提高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因此必须改革现存的农村土地所有制关系,让农民或农户对土地有真正的发言权。②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金融服务方式,全面服务“三农”。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以传统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限制了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型服务,并成为解放农业劳动生产力,有效发挥金融服务农业经济发展的桎梏。为此,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农业人口转移趋势,转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积极创造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微观运行基础,也是改善农村投资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保障,而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因此应加大投资力度,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福利。
4投资政策建议
4.1营造安全的投资环境
执法形象是投资环境具体可感的内容,执法者法律意识淡薄,执法犯法,将严重损害一个地方的投资形象,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为了给外来投资者营造一个安全的投资环境,要全面清理与市场经济原则不相适应的法规文件,修订、废止与法律精神不相符合的各类部门规章;全力打造责任政府、廉洁政府的形象,树立依法行政理念,消除执法中的人为因素干扰,不采用搞运动的方式进行突击执法;营造公正、透明、平等的竞争环境,取消针对外来投资者的行业准入限制及各类歧视规定,只要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就不能厚此薄彼,使外来企业特别是外来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当地国有企业同等待遇。
4.2提高人文环境的品质
改善农村人文环境,首先要以人的观念更新为先导,加强全民教育,克服封闭、排外、守旧的小农意识,树立“处处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投资环境、人人维护投资环境”的意识,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投资促进工作中来,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生态环境出形象、出效益,是农村投资促进的金字招牌,要吸取一些地区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训,抛弃传统的“高能耗、高物耗、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制定高标准的环境准入制度,改变“经济与环境”、“开发与保护”、“生态与生产”相互对立的思维,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4.3发挥当地的优势
①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上,本地有哪些产品是比较出名的?将文化因素渗入其中,政府大力扶持推广,比较容易突破。②发展资源优势产业。有哪些资源是比较独特的?哪些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可以在这些方面大做文章。③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现在市场上农副产品竞争很激烈,但与工业产品相比,农副产品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余地。首先是标准化,大多数农副产品都没有清晰的质量标准,以及质量控制体系。其次是品牌化,很少农副产品有著名的品牌,现在是建立农副产品品牌的最佳时机,这是很大的商机。再者是差异化,在选种上,在绿色农业上,在再加工上等方面,都可以差异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卖点。相信农村市场,将大有作为。
关键词:农机工程;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15
农机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会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从而促进农业迅猛发展。但是农机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1农机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制约农机工程健康发展的因素较多,当前制约农机工程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农机工程服务体系薄弱;三是对于农机工程资金和技术投入少;四是农民收入有待提高。
1.1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农机工程的机械化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小型的农用机械数量多,而大型的农业用机械数量较少,即体现农机动力的设备多,配套的相关机具较少,大型农用机械远远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粮食类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经济作物和一些养殖、农产品加工类的机械化水平较低,比如小麦和水稻收割机的水平已超前,基本实现机械化,玉米的机械播种水平达到了50%,但是收割机械作业却是刚刚起步;城市边缘的机械化水平高,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
1.2农机工程服务体系薄弱
随着社会发展和机构改革,一些省区的农机管理机构与其他农业部门整合,导致投入到农机的力量减少。有些乡镇的农机管理经费也没有保障,这些都最终导致农机管理、监管和推广工作得不到开展和落实。近几年政府先后出台一些政策和地方法规来引导和促进农机发展,但是由于立法滞后以及安全使用方面引导不够,宏观调控也薄弱,使得农机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1.3农机工程资金和技术投入少
农业发展决定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虽然政府一直重视农机工程的发展,但在专项资金的投入比例还是比较少,有些地方甚至没有专项资金。同时在一些大型设备的研发中政府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使农机研发受到影响。
1.4农民收入不高
我国农民收入一直不是特别高,收入增长也十分缓慢,这也会限制农机配置的积极性,使我国农用机械的使用效率无法提升。不同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比较大,使得农机发展工作进展不均衡。
2促进农机工程发展的对策
要想解决当前农机工程发展的问题,加快农机工程发展进程,做好以下几点至关重要:一是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机工程发展水平;二是扩大农机工程服务范围,健全农机工程服务体系;三是加大农机工程投入,保证农机工程健康发展;四是注重培养专业化人才。
2.1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机工程发展水平
因地制宜开展农机工程发展工作,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情况,解决部分地区小型农机过多而大型农业机械过少的问题。对于开展经济类作物种植的地区要综合考虑配备适合经济作物使用的农业机械,鼓励农户购买合适的农业机械。同时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机工程。
2.2扩大农机工程服务范围,健全农机工程服务体系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机工程的服务范围非常狭窄,为了推动农机工程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结合农业的具体情况与实际需求,对农机服务范围与发展方向展开有效调整,使我国农机工程的服务尽早实现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发展。同时,还应增加一些农副产品的加工项目,不仅使农业机械的使用范围得以拓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对农机工程的管理者与管理机构而言,首先应明确自身承担的职责,并加强各个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为农机工程构建出一套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服务体系。
2.3加大农机工程投入,保证农机工程健康发展
伴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机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农业机械的数量和活动量都大大增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进程。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农机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农业发展所需,应加大农机工程资金投入,对于农机工程的发展要适当的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农机工程发展的薄弱环节。
2.4注重培养专业化人才
人才在农机工程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农机方面具备的专业人才十分有限,大部分工作人员的知识体系没有及时更新,因而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农机工程的发展需求,为了使人员的整体素养与农机工程的发展相符合,首先应对专业化人才进行储备,以不断满足农机工程的发展需求。应对农机工程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专业技能得以提升。加大农机知识与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使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使用效率得以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更好的促进农机工程发展,首先要总结当前农机工程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正视问题所在,迎难而上,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才能进一步做好农机工程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艳春.农机工程发展对策分析[J].吉林农业,2014,(23).
[2] 邓承军.探索农机工程科技创新之路[J].农民致富之友, 2016,(01).
[3] 涂志强,杨敏丽.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思考[J]. 中国农机化,2005,(05).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差距和不足;突破口;激活社会生产要素参与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2013年8月,珠海市海洋农渔和水务局开展了2013年珠海市农业龙头企业评审和企业运行监测活动,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评审认定、运行监测及动态管理,并实行优保劣汰。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评审和监测工作,总的来看,珠海市的农业企业数量不少,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经济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对保障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乃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产业化、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等角度来看,珠海农业企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差距和不足。
珠海市现有及2013年新申报的农业龙头企业共18家,涉及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加工流通、饲料生产、农产品生产等细分行业,其中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水产药品企业共6家,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畜牧养殖企业共4家,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二。2013年销售收入合计7.78亿元,资产总值合计5.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最大的企业是一家饲料生产型企业,达到2.26亿元,其他17家企业的销售收入都达不到1亿元,最低的仅900多万元,经济效益普遍不好,在全市的经济总量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与“科学发展走新路、‘十二五’崛起看珠海”、“加快构建珠海‘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产业分散,产业链短,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集群有利于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并形成区域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新形势下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珠海现有香洲办公自动化设备及耗材、三灶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农业方面虽然有斗门区白蕉镇优质水产养殖专业镇,但由于对外依存度高、产业化水平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基础差等原因而未能完全形成产业集群。
二、“三高”农业少,优质产品、特色产品、名牌产品少,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少,缺乏品牌效应。
三、企业普遍面临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产品单一,经营粗放,对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对产品与技术供求信息等信息资源运用水平低,家族企业较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股权激励、收入分配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不能有效集聚人才、资金和技术,最终必然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总体竞争力下降。
四、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已形成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但在公共技术创新服务、信息网络服务、行业情报分析和服务等方面存在“短板”,产学研工作有待加强。
五、农业企业与当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农业企业与农户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农户数量多、分散经营,生产规模较小,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定价权,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谷贱伤农,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极大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必然使农业陷入困境,必然阻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实际上,珠海农业具有区位、资源、环境、生态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色现代都市农业已初见成效,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加快珠海农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增长,笔者认为:
一、积极引导、主动服务,切实发挥产业规划的龙头作用,加快构建以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为重点的“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把农业确立为区域支柱产业。
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点带面,以水产养殖业作为突破口,带动种苗培育、疫病防治、饲料生产、食品加工、贸易、运输、旅游、乡村文化等多个行业的大发展。水产养殖业是珠海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水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应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为着力点改造传统产业,加强资源和经济要素的投入力度,净化水环境,扩大养殖面积,提高种苗质量,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推进经营产业化,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珠海名片,做大做强“海鲜之乡”,发挥水产养殖业的示范和推动效应,促进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精心绘制“蓝色海洋、科学发展、珠海崛起”的宏伟蓝图。
三、大力建设农业示范基地,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创建农业示范基地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创新经营模式、激活社会生产要素参与农业开发。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发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精细化经营、连锁经营,实现经营专业化、社会化,培育现代经营主体,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园区(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经营方式,引导、吸引全社会生产要素参与“三高”农业开发,促进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五、大力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为农业的大发展提供快车道。
参考文献:
[1]珠海市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珠海农渔水〔2011〕360号)
一、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探讨
(一)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合理的分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通过分工,可以加强工人对该环节的熟悉,从而加快了产品生产的进度,减少因为技术能力的差异而造成的损失,从而达到资本的积累。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经济的增长有着促进作用。他在结合收入分配的基础上,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要依靠于利润的实现。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阿罗提出了干中学理论,他认为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通过学习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卢卡斯提出了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进一步完善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在现实条件下,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对国家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推动力。
(二)科技投入相关理论
马克思的技术发展理论提出,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从而保证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肯定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实际意义,这有利于维持经济的长期发展。
(三)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科技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利用好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显得格外重要。科学技术的进步要依靠与国家对实验设备、人力的投入,除此之外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工具都对科技活动的过程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科技的投入对经济增长起到间接作用,在科学研究这项活动中,科研人员作为主体发挥着主观能动性,资金和设备作为必要的物质基础,辅助科研人员的工作进行。
二、农业经济增长现状和问题
(一)农业经济增长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2004—2014年的数据中,我们认为农业的发展与我国的农业政策息息相关。从农业结构来讲,农业所占的比重为50%,其次为畜牧业,达到近32%的比重,渔业和林业则分别占有11%和7%的比重。然而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动,农业的内部结构也出现了波动的情况,但总体来看是基本稳定的。针对农业经济的效益情况,2004—2014年各个指标都在上升。第一产业的总增加值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浮,增长速度达到了14%以上。同时,我们还发现,在我国从事农林牧渔的人数逐年下降,由曾经的49%到现在只有30%左右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将推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外加我国在科技上的投入力度不高,科研能力水平难以促进农业的新发展,面对新形势下的严峻考验,使得我国农业发展陷入困境。
(二)农业经济增长的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出现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个区域由于环境特征、技术水平的影响,差异较大。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自身的优势,在农业结构上也优于中西部地区。另外,我国农业结构并不合理,这并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由于农业科技相对的落后,在成果的转化率上呈现出自己的弱势,农产品的附加值远远达不到人们的期待,对于多元化农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的高消耗,低产出,对农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同时,我国还面临着农业资源的不足,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在传统的农业耕作中,浪费了很多有效的资源,对环境也产生了新的威胁。
三、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在静态实证分析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得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因此,我国想要实现农业的新发展必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研究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有着很好的角度,他通过改变系统内部的变量来对所有的滞后函数进行模型的构造,将单一变量的自回归模型应用到多元时间序列中,组成向量回归自模型。从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看,很多研究人员直接从农业科技投入和总产值进行对比,通过对因果关系的检测得出结论。实证分析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单位根检验。由于变量具有比较平稳的特点,而误差向量满足白噪声序列向量假设,因而我们要对时间序列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协整检测,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资金进行变量的排序,发现变量序列的水平值,在检验过程中寻找出滞后阶数。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误差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反映时间序列之间均衡情况,能够将短期偏离长期的均衡做出及时的显现出来,从而进行修正。因此,构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科技投入序列,对我们研究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有着深远的影响。最后,我们要做的是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它可以进一步地为我们解释经济间的相互影响和对冲,因此我们认为农业科技投入变量是具有随机性的,变量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也会反馈到自身上。
四、结论和建议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自身建设和生产基地建设以及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产品逐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企业品牌打造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尽快做强做大,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二)发展目标
到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0户。根据晋政发〔2009〕3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重点抓好粮食、畜牧、蔬菜、果品、小杂粮五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分三个梯次重点扶持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水平。
第一梯次:从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选择4个省级重点梯次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重点培育和指导,促进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扩张壮大,成为在省内乃至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到2013年,4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第二梯次:从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选择10个以上规模较大、发展前景好、竞争力较强的市级梯次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和指导,使其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扩张壮大,成为省内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到2013年,市级梯次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每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不低于1亿元。
第三梯次:从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选择确定30个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县级梯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13年,30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每个企业销售收入不低于3000万元。
二、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根据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突出发展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构建规模更大、带动更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
1.粮食加工。围绕全市优质粮食生产,重点培育一批玉米、高粱、小麦加工企业。玉米加工重点培育介休维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平遥龙海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到2013年,全市玉米加工企业实际加工量达到7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高粱加工主要培育太谷通宝醋业有限公司、榆次四眼井酿造有限公司、祁县乔家醋业有限公司、左权古舟酿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到2013年高粱加工量达到1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6亿元;小麦加工主要培育河南正龙食品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平遥县五阳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到2013年,小麦加工量达到1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
2.畜禽加工。在大力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饲料加工和规模健康养殖业基础上,重点培育具有传统加工优势的牛肉、鸡肉、猪肉、驴肉和奶类加工。牛肉加工培育以平遥牛肉集团有限公司为主的牛肉加工企业,到2013年牛肉实际加工量达到3万吨,销售收入达到8亿元;鸡肉加工重点培育平遥龙海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到2013年鸡肉制品达到4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猪肉加工重点培育榆次泽榆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平遥延虎肉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到2013年加工量达到3万吨,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驴肉重点培育太谷小常驴肉加工有限公司、榆社主力阿胶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到2013年全市驴肉加工量达到2000吨、阿胶加工量达到300公斤,销售收入2亿元;乳品重点培育晋阳乳业有限公司、榆次博瑞乳品有限公司、平遥凯旋乳业有限公司、古城乳业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等企业,到2013年,加工转化鲜奶1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6亿元。
3.蔬菜加工。充分发挥我市茄果类、根茎类蔬菜生产的区域特色优势,重点培育榆次区福大有限公司、太谷新太实业有限公司、太谷县喜林六味酱菜有限公司、祁县华祁食品有限公司、平遥同康芦笋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速冻菜、脱水菜及设施蔬菜深加工,提高蔬菜产品高品质处理能力,扩大蔬菜加工企业市场占有率。到2013年,全市蔬菜加工量达到2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
4.果品加工。发挥我市核桃、红枣的生产优势,重点培育威特食品有限公司、左权麻田顺康天然农产品有限公司、太谷兴谷枣业有限公司、强隆农产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促进产品出口,提高市场占有率及产品知名度,到2013年,核桃实际加工量达到4万吨,枣类加工量达到3万吨,销售收入达到7亿元。同时要加大核桃、红枣枣的保鲜贮藏能力。水果发展要充分发挥我市贮藏、加工的优势,重点培育祁县跃华果业有限公司、祁县麒麟果业有限公司、平遥县龙浪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到2013年全市水果贮藏、加工量达到2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8亿元。
5.小杂粮加工。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小杂粮正向着主食化和方便化迈进。要适应人民群众膳食结构的变化和市场消费需求,重点扶持榆次德御农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顺新马杂粮有限公司、晋荞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提高加工转化的科技含量,提升转化率和副产品利用率。到2013年,全市小杂粮加工量达到5万吨,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
三、工作重点
1.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抓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新建、技改和扩建,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开发新项目,充实项目库,为企业发展提供项目支持和服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资源型企业特别是已退出煤炭领域的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对资源型企业转产中的项目选择、项目审批、项目建设等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协调解决好立项、用地和环评等实际问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市外、境外大型企业通过独资、参股等形式来我市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2.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重点引导现有的加工龙头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加快推进企业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和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提升现代化生产与管理的水平。要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企业,采取控股、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现代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引进人才,提升企业家素质。组织龙头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定期培训,更新经营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打造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龙头企业管理团队。
3.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组建科研和新产品研发机构,建立健全科技研发推广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成果转化。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的协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关键加工技术研究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无污染、低能耗、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优势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利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及其项目,搞好新产品开发。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术、高新技术培训。“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的实施要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有计划地组织龙头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产品展示展销会或参加省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4.实施名牌战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重要措施,以优势企业为依托,积极开发打造名牌产品。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我市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从整体上提升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开展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申请工作和地理标志的注册工作。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和国家、省级名牌产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市政府分别奖励30万元和10万元。要帮助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疏通销售渠道,鼓励优势品牌企业建立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经贸洽谈活动,参与国内外农业资源开发和市场竞争,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5.加快基地建设步伐,保障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原料供给。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原则,围绕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区、产业带和基地县。重点抓好粮食、畜牧、蔬菜、果品、小杂粮五大种植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园区)建设,提升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和稳定的原料来源。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核心基地和参与兴办标准化种植、养殖园区。
6.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促进企业和农户共同发展。
四、扶持政策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市级财政每年从农业资金中统筹安排1500万元作为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项目实施、基地建设、品牌开发、人才培训,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和贷款担保资金、保鲜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资金补贴。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科技支农资金等有关涉及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资金,在不改变资金管理权限的前提下,要按照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项目安排整合使用。各县(区、市)政府要根据财力状况,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龙头企业与有关金融机构、投资者进行合作,建立政府、企业、银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银企合作洽谈会,加强银企项目对接。金融部门要积极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对符合银行优良客户条件的给予重点支持,要搞好公开统一授信,在授信额度内的信贷业务可由经营行按程序和权限考察,并在利率上给予尽可能的优惠。对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所需的农产品原料收购资金,依据企业提供的出口产品订单适时安排放贷。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所需的季节性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采取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形式,解决抵押难的问题。
3.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事的农产品初加工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依照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煤焦铁等民间资本投资新办和扩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项目,新增税收解缴地方留成部分,执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我省鼓励类投资领域的意见>的通知》(晋政办发〔2009〕98号)相关规定。
4.实行优惠的土地供应政策。列入省、市、县梯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所需非农建设用地,可按土地出让现行政策,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其征用土地各项费用按有关规定的政策、法律规定的执行,也可采取作价入股、联营、租赁等方式使用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对于农村建设用地,允许村集体以合作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引导农户拥有的建设用地通过土地转包、出租、委托流转、入股等形式,依法有序参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营。龙头企业和农户建设农产品收购场所用地和兴办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及其配套的简易交易场地,用地未永久性固化的,均视同农业生产用地。龙头企业在农业用地范围内的农具房、化粪池、水池等视同农业用地。
5.实行电价和行政性收费优惠政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用电,容量在315千伏安以上的执行大工业电价,315千伏安以下执行一般工商业电价。龙头企业创办的种植、养殖业生产基地以及在贫困县内兴办的农村粮食加工业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用地免缴建设规划配套费。工商、质监、卫生、国土、税务、环保、交通等各有关部门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收取的行政性费用一律按最低标准执行或者免除。交通运输部门要简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运输车辆审批手续,支持和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运输企业构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物流网络,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水利部门要搞好供水设施建设和水量调配,以满足基地建设和农产品生产加工用水需求。
五、加强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各县(区、市)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研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战略重点和目标任务,制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督促目标责任制的具体实施,确保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