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5:36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物理教师要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专业知识 教材架构 实验能力 问题 爱心 合作 人格魅力
一、具备过硬专业知识,注重学科间交流与综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具备过硬专业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必须保证自己先有一桶水。”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就不能够站的高、看的远,又怎能引导学生呢?
随着现代科学的深入发展,学科之间已不在孤立,学科间的联系正在逐步加强,素质教育的推进、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位合格的物理教师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同时也要兼备一定量其它学科的知识。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办学条件的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得到普及,所以现在的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量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如:掌握office办公软件、flas制作、Photoshop图片处理等一系列与课件制作有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进行生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清晰认识教材的架构。
作为一名合格的本科毕业的师范生,面对高中物理涉及的专业知识已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作为一名教师,仅仅自己知道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所以教学中在进行“授业”之前,还要先考虑如何来进行更好的“授业”,即让学生更好、更快、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的同时,通过对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中,要把每一节内容汇成一个整体,以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带领学生去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避免出现学生把各个知识点孤立起来,一个个死记硬背,变成读死书的现象。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架构有一个非常全面、清晰的认识,熟悉各知识点的发展过程和学科新动向。
三、重视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大纲中明确要求:“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四、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总结。
对从“不知”到“知之”的过程,要靠学生课前预习,从而知道这一事物的存在,对从“知之”到“理解”的过程,则主要是通过老师上课的讲解与剖析,但人各有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老师上课的内容都能100%的接受下来,所以课后还要先复习上课时的内容,使得自己真正的完成“理解”,然后再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锻炼自己“会用”,并且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归纳,最终使得真正的掌握,更好的运用,即实现“会思”。
五、做到“用爱满天下的情怀,倾心育人”。
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彩桥,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催化剂,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用爱满天下的情怀,倾心育人”,温情一片,融化冰雪,只要老师给学生以涓涓细流般的耐心,必能凿穿学生学习障碍的顽石。
⒈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偏爱。我们首先要摸清他们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摆脱这种局面。
⒉对“成绩中等的学生”引导激发。我们作为老师要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得到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由一个个不断的小进步积累成质的飞跃。
⒊对“尖子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尖子生对每个班级来说,有两大特点:一是有,二是不多。所以对这类学生,首先要灌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注重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成才的同时更能够成人。其次,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在学科和技能上的个性发展,更顺利地成才。
六、善于合作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现在的高中教育特点决定了,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是一个团体合作的体现。同样,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他在所任教学科也走不了太远。俗语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的精力、力量、知识面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更要加强与同组、同年级的同事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资源高效整合,相互促进,从而带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物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标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管理者,本应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共同体被瓦解。教学评价也是看你是否把学生教会了。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及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追求新发现,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也不只是注重结果,而是更加看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只有真正理解和体验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真谛,才能从根本上摈弃那些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经验和模式,把在物理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落到实处。
二、物理教师要转变自我角色,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的确立,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关系到课程实施的走向及目标的实现程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大纲的执行者、知识的传授者、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应对考试的组织者。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之本,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对象,相反教师成了学生的服务者。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只有一种正确的选择:积极应对,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究,尽快完成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到课堂的合作者、由大纲的执行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到探究学习的促进者等角色的转变,以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而且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物理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今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个性的学习,使学习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在教学方式上我做了如下尝试――四步教学法:
(1)设疑阅读
引入课题后,出示小黑板上的“随读随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部分学习稍差的学生阅读中的盲目性。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找出重点,并把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教师巡视辅导了解自学情况。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实验探究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实验的魅力。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完成一些难度稍小的演示实验。实验时要特别强调注意观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记住实验现象和结果。对实验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补充。此过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与观察的能力、探究问题的精神。
(3)竞相问答
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各组学生自行讨论后回答“随读随想”提出的问题,交流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理解。根据问题的多少、难易采用必答或抢答的形式进行检测,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讲练点拨
教师根据以上环节反馈的信息,有的放矢地分析、评价、整合,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示范性,然后配以针对性的训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选题目,不仅要有课前精心准备的,还要有根据学习情况当堂现编的。
四、加强物理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来源于生活,可以说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是学好物理这门课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切实做到这点,教学中我是这样探索的:
(一)实验前,明目的、树信心,精心准备。引导学生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所需的一切作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有的学生虽感觉物理有趣,对物理现象也很好奇,但真要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却又缩手缩脚。对此,我的作法是培养“领头羊”,然后让学生带学生,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从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养成。
(二)实验中,多留意、细观察,准确操作。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这也是探究学习最关键的一步,所以要特别提醒学生多留意、细观察,以便能够通过现象上升到理论。在实验中只要学生的操作没有科学性的错误,一切都应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知识素养;引导组织;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80—0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这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许多问题需要重新去面对,去反思,去探索,去解决。新教材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体学生”是量,“全面发展”是质。质和量要一起抓,一个不能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过程要经过“要我学—我要学—我能学”的阶段。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变成独立学习,更关注学习的情感,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及时转变自身的工作方式。作为物理教师在这场改革中尤为重要的是提高本学科知识素养,提高引导组织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一、不断提高本学科知识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是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新课改精神的落实也真正能够史无前例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由于科学知识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增强,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加快,导致知识的不断更新。因此,学生的思维也空前活跃,提出的问题多,难度大。而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作为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步发展,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在对新知识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夯实文化知识基础,才能使你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最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呢?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作为一名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功底基本标准。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学习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学科,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教师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有益于增强教学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柯瓦列夫说:“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更宽广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课外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局限于教材而不适当拓宽,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带领学生在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二、不断提高引导组织能力
《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而是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与合作。这样,教师绝不能仅限于“学科专业知识”和“课堂讲授能力”,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身的专业素质结构。那么,教师应该从那些方面提高呢?我认为,课堂的引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课程标准提倡“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过程中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组织能力。组织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进程,是教师的领导能力和指挥才能的生动体现,是在规定的空间和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的的创造艺术。具有了这种艺术,在教学中才能师和学生的意志,严明纪律,协调行动,使全班同学形成一个整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与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些小组合作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效性不足。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因而,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学”出现了偏差,教师也得随时注意组织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管理学的知识,采取某些方法和途径,来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环境,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效果如何,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组织状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控制学习变量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组织能力,有利于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维护好课堂纪律,并且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保证教学顺利实施。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要素。
课改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虽然将时间和机会都留给了学生,但在一节课的40分钟时间里,总有一些时间段或时间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比较关键和重要的,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分析学生的内在思维活动,把握时机,有效引导。
三、不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引导组织能力,但也离不开交流与合作。交流合作既包括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也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上完课后,我和本组的老师,经常在一起探讨许多问题: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你的感觉怎样?学生的感觉如何?学生质疑提出了些什么问题?乍看是不经意的交流,但经过合作同伴的点化,自己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我校同年级教师或教研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风。问题的发现、成功的尝试、失败的苦恼、有趣的课堂实录都是我们交流的话题。如果交流中发现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就共同研究与探索,先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和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反思与讨论,以求更有效的方法。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个性化。与同事的讲述与争鸣,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新的看法、新的认识、新的见解。
同时,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变“目中无人”教育为“目中有人”教育。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独立的人格。因此,因人施教尤为重要。首先,“师生是朋友”。我们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而不应以权威者、法官的身份,更不能以审判员的身份,高高在上地去“管”学生,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十分融洽,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得以顺利进行。其次,“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学生是“人”,他们在渴望得到成人的关爱的同时,更希望得到成人的关注,特别是尊重。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教师的我在教学别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尊重他们内心的想法。“你的见解很有创意”“你想得比老师都好”“你真了不起”等等,都成了我的口头禅。正是因为教师的尊重,学生也学会了尊重。他们知道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是一种尊重;委婉地向别人提建议也是一种尊重。最后,“教学相长”是民主的体现。有研究表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疑问,没有异议,更没有争论。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上,我努力倡导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允许争论,允许出错,允许挑战教材,允许反驳老师,允许保留意见,允许“师不必贤与弟子”……总而言之,在这里,师生都是自由而放松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提高物理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对整个物理课程改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时期教师的知识素养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知识素养与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在新时期,物理教师应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探索,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才能赶上课改的步伐,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时期物理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法和知识储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理课程改革。同时,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组织能力也很重要。因为课堂必须还给学生,然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合理组织。只有教师扮演好引导组织者这个角色,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当代课堂中教师由以往的“演员”转变成了“导演”,真正的课堂扎实、有效、有序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提高教师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样重要。合作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具备这一基本素质,很好地进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从而使新课程改革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学生、家长的心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提高,努力做一名新世纪合格的教师,做一名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前列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刘素梅.教师专业发展新视界[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多媒体手段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教学的学科,对于老师而言,在课堂上开展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害怕浪费时间,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学生缺乏直观体验和探究实践,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做到将学习过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知识的主动获取转化,将学习重心从传道、授业、解惑向自主探究合作转化,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开展好实验探究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我们把实验教学作为研究、发展科技的前提,如果在课堂上予以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就将大大强化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目前我国正走向世界,面临重大挑战,整个社会处在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把一向被人们忽视的实验教学提到重要的地位上来。
1.制定实验探究目标
实验探究目标是整个实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决定着实验教学设计的方向,对实验教学起着导向作用,也决定着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实验教学评价的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有合理的、明确的、细致的、可以量化的实验探究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要让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技能,归纳出正确结论,通过教学,师生能明确这个探究实验或这节实验探究课要达到什么目的。实验探究目标不宜定制过多,但要定制确切,从而发挥其在整个实验教学中的功能。
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只要是用电压表的探究实验就提出“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是什么”的目标,就敷衍和应付。而如果在“探究串并联电流电路的规律”中提出“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的目标就比较恰当,因为此时学生刚刚学习了电压表的使用规则,理当练习;若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提出就不妥当了,因为在做这个实验之前,电压表学生已经使用过多次了,已非常熟悉。
2.探究如何优化实验教学因素
实验教学因素包括实验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实验教学环境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实验教学系统。教学中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灵活多变,合理使用教学媒体,创造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要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学生实验探究课的兴趣是很浓厚的,他们乐于实践操作,在学习中探究积极性也是很高的。只要我们充分抓住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合理地组织实验探究,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物理实验教学,应该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使实验探究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得出创新结论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课本上用敲响音叉放入水中,效果很明显,我们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器材来感受,让学生通过生活感受来理解实验结果。这样做既方便易行,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对于分组实验,实验教师在实验前应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组长分工,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每一位同学动手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各实验小组的活动情况,如:实验器材是否良好,各小组动手情况,各小组实验进度、实验数据,等等,还要及时帮助遇到困难的实验小组。
3.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能力。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可以激励学生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自主设计实验方式和程序,鼓励学生写出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实验报告,相互交流,最后综合处理合理的实验器材和步骤,把抄写实验报告的过程转变为发散思维的过程。比如:在进行测量液体密度时,可以用口杯代替玻璃杯,在试验程序上也可以自行设计。教师要表扬学生肯动脑筋的创新精神,肯定学生做法中的合理性,但对其有误的地方要及时修正,不然,实验就无法取得正确的结论,也会导致有的学生把实验当做游戏。
二、物理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方法很多,教师必须根据学情、学校的实验条件合理设计实验,实验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设计实验教学,最适合学情的实验设计才是最合理的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实验探究设计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种。
(1)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都使用了控制变量法。例如: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转换法:看不见的量用由它引起的看得见的量来反应。例如:测试动能的大小。我们用小车撞木块,木块移动的距离来感知。
(3)放大法:利用叠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音叉振动。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主要是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数据读出能力,仪器、设备的组装或连接能力,故障的排除能力等三方面的培养。
(1)规范使用基本仪器。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涉及的基本仪器主要有:电流表、电压表、温度计、变阻器、米尺、天平、秒表、弹簧测力计等。
规范使用基本仪器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具体有:①对仪器的调零;②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测量范围;③仪器的使用规则和实验的操作程序;④正确读取实验数据。
(2)组装、连接实验仪器和设备。
组装、连接实验仪器和设备要做到:实验前要检查和调节;连接要简单、正确;布局要合理。
(3)排除实验故障。
排除实验故障,体现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物理实验中的观察能力
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要求,观察是正确操作,获得正确结论的必备条件。学生要学会认真观察仪器、设备,教师的操作演示,试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实验得出的各种数据。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归纳观察法和比较观察法。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是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辅助,它具有直观性强,声像并茂,实验程序展示清楚,实验现象展示明确,能突破时空限制,趣味性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强等很多优点。物理实验有时显得比较枯燥,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能借助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为学生设置观察的通道,将实验现象投影放大,能增加可见度,缩短观察时间,增强实验效果,有效弥补这一不足,也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对于教学设施和条件欠缺的学校,还可以起到解决教学困难的作用。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师、学生、实验融为一体,这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做到的。
对于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教师应该制作好相关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对于出现的物理现象、疑难点和操作程序要做出具体的解析,而不是仅仅把课件演示一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科学使用才能真正对物理实验教学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实验探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将来所具有的素质,在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物理教师再也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了,仅仅以学生获取书本知识为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学习的方法、探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世红.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的实践情况[J].物理实验,2004.11.
从表面上看,上述内容仅作为“附录”内容,但它却是新版《课标》调整内容中最能体现如何实现课标理念的重要内容,标志着课改十年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第一次有了明确具体的内容和要求.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是全国最早的课改实验区,长期进行国家级子课题“边学边实验”的研究,附录1的要求远不能满足青岛的物理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参考附录1中的20个实验和“科学内容”中的实验内容,结合多年在实验教学中的做法,形成了“青岛市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要求”.配合人教版2012年新教材,在各校实施,经一年实践和2013年中考检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将青岛在物理实验方面的教学要求及常见题型介绍如下.
1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
根据实验目的,青岛市把初中物理实验分为5类:
(1)测量性实验:知道有关器材使用方法,会用它们进行测量.如:用电流表测电流.
(2)组装性实验:根据要求设计、连接、组装,组成装置或仪器.如:连接串并联电路.
(3)验证性、说明性实验: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观点的正确性,或通过实验说明某一问题.如:验证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实验说明液化现象的存在.
(4)探究性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结论.如: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5)建构性实验:通过实验,建构物理量.如:密度概念的建构.
2初中物理实验的等级
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所有实验都是分组实验.为此从知识重要性和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将实验划分为4个等级,即:零级实验、一级实验、二级实验、三级实验.
(1)零级实验(8个)
就是对初中物理8种基本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的直接训练,是最低级实验要求,是其他实验的基础.在教学中,可通过随堂实验训练学生实验仪器的使用:用刻度尺测长度;用表测时间;用温度计测温度;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
(2)一级实验(52个)
这是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中,通过这些实验展示物理现象或归纳一些简单结论.
第二章:声音由振动产生;声音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
第三章:熔化现象;凝固现象;汽化现象;蒸发吸热致冷;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液化现象;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液化放热;升华现象;凝华现象;
第四章:光的直线传播;
第五章: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第七章:规则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重力的方向;
第八章:惯性现象;二力平衡现象;摩擦现象;两种摩擦比较;
第九章:液体压强现象;大气压现象;托里拆利实验(视频);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十章:浮力方向;潜水艇原理;
第十一章: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第十二章:杠杆分类、特点;滑轮分类、特点;
第十三章:扩散现象;分子间引力;分子间作用力的弹簧-小球模拟实验;改变内能两种方法;
第十五章:带电;两种电荷;摩擦起电;电荷相互作用;验电器及作用;电路及其组成;
第十六章: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及作用;
第十七章:串、并联电路电阻定性关系;
第十八章: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相互转化;
第十九章:保险丝作用;
第二十章:磁极间作用;各种磁体磁场形状;电流磁效应;电流磁场方向;通电螺线管外部磁感线形状;铁芯作用;电动机;
第二十二章:能量转化和转移.
(3)二级实验(16个)
这是一些探究(或建构)内容.由于条件、时间等所限,这些实验不能都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但可在教师演示实验基础上进行全班共同的探究教学.
①八年级(上):真空不能传声;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异同点;折射规律.
②八年级(下):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摩擦力与绳子缠绕圈数关系;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动能及决定因素;重力势能及决定因素;弹性势能及有关因素;滑轮组规律;斜面省力特点.
③九年级:热运动与温度关系;比热容概念建构;电阻大小因素;焦耳定律.
(4)三级实验(25个)
这是必须到实验室进行的分组实验.通过分组实验,学生熟练操作、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装置、装置图、步骤、表格、现象以及易错点等.
①八年级(上):测物体速度;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探究光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水沸腾过程;建构密度概念;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
②八年级(下):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探究摩擦力大小因素;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探究液体压强规律;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
③九年级:连接串、并联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电功率;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探究磁场对电流作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
3青岛市初中物理实验题型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指挥棒.在考试中,实验类题目的考查既是督促平日实验教学的有力工具,也是考查学生实验能力乃至于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上述4个级别的实验,我们设计的相应的考查内容和题型如下:
(1)零级实验
通过零级实验点,运用选择、判断、填空等题型,考查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例题:下列关于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B.使用天平测质量时,先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C.使用液体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D.使用电压表时,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它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
(2)一级实验
通过一级实验点,让学生设计验证性小实验和说明性小实验,其中必须包括器材、做法、现象、结论或说明问题四个方面.
例题:给你两张纸片,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3)二级实验
通过二级实验点,让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步骤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三个方面.
例题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课题: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斜面、、木块、长木板.
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表格:
(4)三级实验
通过三级实验点,考查学生对这些分组实验各个方面的“回顾”,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装置、装置图、步骤、表格、现象以及易错点等问题.
例题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探究过程,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过程方法: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使它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初速度.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上述设计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法.
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少得越.
进一步推理:若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将做运动.
(5)创造性实验
这是在上述几种实验题目的基础上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查.在考试中通过设计类题目,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新课标 启发式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42-01
物理是一门偏工科的课程,学习物理对学生的思维、理解、分析、操作等多项能力的要求十分严格。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必须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选用适合学生思维的教育方式,促进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启发式”教学方法是近年来物理教学的新方案,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综合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1 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难点
1.1 学生问题
学生是物理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知识需求。由于初中生之间存在主体的差异性,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导致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影响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成效[1]。如:部分初中生偏向于英语、语文等文科课程,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未产生足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不积极,不利于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知识传授是综合性的教学活动,若学生在课堂教学期间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也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1.2 教师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及授课经验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师在物理课程教学的方法、教材、思路等方面尚有欠缺,对新课程教学的编排不够充分,学生难以及时理解教师所讲述的知识要点。如:教师在课堂讲解中依旧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方式,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课堂理解程度缺乏关注,这就阻碍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若教师自身对物理知识掌握不足,在课堂教学时很难把握整体节奏,显然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
1.3 课堂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生吸收物理知识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里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成效。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方法运用不当,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知识理解相脱轨,影响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2]。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知识的讲解不足,学生难以理解所讲知识的本质内涵;节奏过快,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记笔记,没有时间进一步思考课堂教授的物理知识。如:九年级上册十二章第二节《探究欧姆定律》,缺乏互动,教师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讲解知识,学生没有机会或很小机会参与教学。
2 初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3 启发式教学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面对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必须积极调整教学模式,从物理教材、教学方法、课堂改革等方面设计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中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学方法”对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学方法的差异会造成最终教学成效的不一致。因而,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期间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以完成教学任务。“启发式”教学法是物理课堂的新模式,通过启发学生的大脑思维引导其学习物理知识,这种新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物理是理科类课程,对学生的大脑思维运转能力的要求比较严格,初中生只有灵活调整思维方向,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物理知识才能有所收获。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开学生的大脑想象空间[3]。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课教学时,我在课堂教学时没有直接提出声音是如何产生或传播?而是利用间接性的提问或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思考与分析,而是提出“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吗?”利用这一个问题逐渐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判断声音的产生。接着,在引入“振动、介质”等关键概念,让学生明白声音由振动产生,通过不同的介质传播。经过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运转能力更加活跃,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4 启发式教学对分析能力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更是要求教师能够立足于现有的物理教材,不断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物理学习平台。物理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所编制的教学计划也需符合书本教材的内容。一直以来,物理教学采用的教材资源均是早期教育遗留的资源,教师在筛选使用教材时缺乏足够的分析判断,未能及时采用最新教材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此外,教师对物理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未能将物理知识全面呈现给学生,这也是限制他们参与知识学习的一大障碍。
5 结论
总之,新课标体制改革后,初中物理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必须要掌握足够的课程教材及先进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好地了解。面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师必须尽快调整教学状况,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学习平台,增强初中生物理学科方面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家梁.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J].物理教研,2010,18(4):22~24.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物理;新要求;创新性
一、转变教育思想,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新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课程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为了满足眼前的需要而主要是为未来的社会和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情感,促使其全面发展。因此,中学物理教师还应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科学的育人观,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认识和重视学生的潜在性,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克服物理教学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三、应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素质
物理教师的知识素质应在体现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也显示出其学科专业特征,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为广博的一般文化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从而形成一种专业知识扎实、覆盖面宽广的知识结构体系。
四、应具备全方位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较多的知识积累,并不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这一点,恐怕许多人都有切身体会。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
1.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2.交往与合作能力
3.物理观察与实验能力
4.运用物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育科研能力
6.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较强的学习能力
五、应具备健全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情感是丰富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情感更具特色,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态度,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在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的构成要素中,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能力是专业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专业情意则是体现教师专业特征的重要保证。同时,教师作为完整的人不仅仅是理性的人,教师的欲望、情绪、价值信仰等人格特征更应受到重视。
六、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脱离不开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而已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显然不行了。现行教材编者的用心良苦,突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个意图;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扩大教学效果,漫画或插图内涵丰富,相关的物理知识尽在其中,含义,切不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现行教材知识面广,伸缩性大,目的是要面向全体,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中一定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七、物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它能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微观现象宏观地表现出来,瞬间现象转化为较长时间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现象和规律,加快课堂教学节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传统教学观念产生冲击,有条件的学校纷纷将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引入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引入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相对呆板的教学方式,加强了表现效果,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增强了教学的双向交流,给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物理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