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07-14 16:25:35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高校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1]要求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为此,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既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高校课程,那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如何建设呢?这个问题都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才能回答。教学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布卢姆认为评价是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也就是作为一种反馈机制。[2]它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更趋向合理,实施更加有效。下面笔者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角度探析心理健康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

一、评价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起点,也是教学终点。一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实施效果的依据。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目标

任何教学的高级目标都是建立在认知目标的基础上,没有认知目标的目标体系是不属于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要确定为是否能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能促进其认知的发展,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之时选择合适的心理应对策略。比如,学生掌握一些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对于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能够根据行为主义的疗法进行自我矫治。

2.非智力性目标

除了关注认知目标,我们还应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性目标。非智力品质是指人的智力行为之外的一些个性品质,如意志品质、合作态度、生命热情、创新精神等,它对一个人的智力行为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只是简单的认知教育,而是夹杂着很多非智力性品质的教育。例如,在挫折教育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分析挫折的原因和学习应对挫折的方法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发展性目标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既要制订基础性目标,又要制订发展性目标,两者要密切配合。基础性目标是大学生明确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处理危机的一些方法等等,而发展性目标是对学生心理成长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三类目标并不是简单的独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关系。评价目标包括五个方面,一方面看该教学目标是否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一致;二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三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现有水平;四要看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评估性;五要看该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准确。[3]认知目标、非智力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符合以上五个方面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目标。

二、评价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其选择得恰当与否以及是否与目标一致,将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学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不能等同心理学的内容设计,其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非结构性、非学术性、非结论性的特点[4],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设计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是否是贴近学生需要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内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同心理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好的教材。

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心理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心理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的作用,就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个体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是个体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个体在他人帮助下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大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在经历一些细微的变化,从最初对学校的迷茫,专业学习的困惑,到最后对自己的学业清楚认识和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这之间的落差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作用。

3.教学内容具有生命意义

如何选择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又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促进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呢?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回归生活、联系生命,使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直接的关联,能够激发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意义以及价值。二是必须克服以心理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质,促进个体对自己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的尊严的关怀。因此,在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否具有生命意义的元素,例如,我们在人际关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应付人际冲突,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对于他人或者整个人类具有尊重的情怀。

三、评价教学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教学方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体系。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估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课堂心理氛围是否融洽

心理氛围是心理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在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才会造成认知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进而达到思想上的升华,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学生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快速转化为能力。合谐的心理氛围是教学任务顺畅完成的有力保障。那么怎么才能判断心理氛围融洽呢?其指标是教师积极投入,学生全神贯注,师生之间交流融洽,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接受愉快高效,信息反馈及时等。

2.师与生、生与生是否充分沟通互动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分享和倾诉的巨大功效,而分享和倾诉来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充分沟通。教师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自然地、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促使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达到较佳状态。要关注沟通者之间的心理背景,尤其是沟通者之间心理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

3.活动是否具有深入性和分享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心理活动带来快乐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要求师生和生生之间要有充分分享的过程。我们总是强调倾诉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性,然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同样需要有倾诉的过程,但是这个心理教学中的倾诉往往称之为分享。生活中的许多快乐,都是互相分享得来的。如果心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没有分享的过程,只是一味由老师的引导,那么心理教学教育也只是单一影响过程,而不是一个多面影响状态。当然分享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再由深到浅的过程,只一味停留于表面的分享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四、构建质化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

纵观评价方法的发展历史,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由以量化评价为主,质化评价为辅,发展到质化评价为主,量化为辅。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很多,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两个不同侧重点进行评价时,又各有不同的适用方法。在这些方法中,量表法、随堂听课评价法、情境式评价法等是主要的方法。量表法是指通过编制评价量表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使用量表评价法时,量表中的指标或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础。指标是指具体的、行为化的、可测量或可观察的评价内容,即根据可测或可观察的要求而确定的评价内容。但是,量表法往往在指标范围内进行,对于一些不在指标内的因素无法纳入考核范围之内。随堂听课评价法可以弥补量表法的缺陷。评价者抓住任何一个细节,对一些特殊行为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对这些行为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分析。通常这种方法要求观察者有熟练的观察技能和丰富的观察经验。这种方法的难度较大,为了简化难度。教师有计划在课堂上创设某些片段,也就是创设某些情景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应对这个情景。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在情景中做出的反应做出客观地评价。

总而言之,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以评促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以及评价方法及时反馈给心理健康教育者。这对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北京:教育部,2001.

[2]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87.

[3]董晓星,陈家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4,6:24-26.

[4]陈家麟,郭享杰主编:高中心理教育指导[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19页.

第2篇

摘要:心理学领域任何一种有影响力思潮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与之紧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生相应的变化。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改革、创新的步伐。文章首先客观分析了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联,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与问题,最后提出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启示

心理学领域任何一种有影响力思潮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与之紧密相联的心理健康教育发生相应的变化。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学术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积极心理学”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1]。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2],诸如健康的人格、积极的情绪、自我实现、爱的能力、自尊、意志、善良等。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视域转移到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方面,是一门促进人们幸福的科学[3]。Se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是探究人类适应复杂社会的美好行为,是关注构建人类性格力量和美德的科学[4]。他认为积极心理学彰显的力量,是引导人们发现自身存在的原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内在既有资源,可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个人心理素质和生活品质,以帮助更多的人最大限度挖掘自身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联

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对整个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一,积极的观念。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潜力与美德,相信人类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成长潜力,不像传统的心理学只看到心理消极的一面。即使是人生境遇中遭遇的挫折,积极心理学也将其视为正常的,是完整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境经历的挫折与障碍是对心理的检查和考验,人生的美好包括在逆境中经历成长。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经历过重大挫折事件后调整适应过来的人对生活的评价往往更趋于积极与稳定。其实,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立足于现实的,它既关注快乐与美好,也重视挫折与危机,幸福美好的生活并非没有压力、挫折与困难,而是在面对这些困难时能以积极的方式进行处理。[5]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是:其一,积极看待学生,相信他们本身具有可挖掘的积极心理特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其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力量上,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既锤炼了心理品质又增强了面对逆境的韧性,进而获得幸福美好人生的“金钥匙”。

第二,联系的观点。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外界环境交织成网,互相影响。积极心理学不仅研究个体心理,还研究个体在组织与系统中的心理状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各种要素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系统中有序运行。因此,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需要进行系统处理与统筹规划,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同环节的联结和整合,在设计和运行心理健康教育各个环节时运用上下联系与左右兼顾的做法。与此同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载体、模式、目标等都应坚持体系化与系统化的设计思路。

第三,发展的观点。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工作者用更加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积极看待人类心理与行为,研究人的积极特质,同时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视人的价值,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要实现这个愿景,其假设的前提是相信人具有发展的潜能,心理咨询的实践已经证明,人类心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积极心理学所持的发展的观点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一是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有自我成长的动力与需求,有巨大的可塑性;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取得新的成功,需要循序渐进,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在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时,要坚持增加学生心理体验的机会,促使他们在亲身实践中获得领悟和成长,并注意从平时工作做起,重视每一个教育环节的质量,不急于求成,也不拔苗助长。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原理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手段探究人类的积极心理特质和品质,主要包括:第一,研究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满意度、幸福感、快乐、满足、希望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热情、勇敢、包容、毅力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与人格特质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观测指标,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过有效的调查测量手段对大学生的情绪体验情况与积极人格特质进行调查,以此来设计并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和目标、工作模式和方法、工作工具和载体等。第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即研究有助于个体成长的外在社会环境,例如健康的家庭、和谐的班级、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等。这就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的组织形式提供了选择的路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视与学生的生活、学习、交际等有关的组织联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以团队的方式开展,最好是以学生班级、宿舍、楼栋等为单位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运用心理手段挖掘学生所处系统的积极心理资源,再将这些隐形资源显性化,这样,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自身经历密切相关,能极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这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与环境的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从而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吸取不同心理学流派与思潮的养分作为教育的内容资源,积极心理学的使命是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快乐,更具创造力,作为培养人积极思维方式和心理品质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理应进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域之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排头兵。一是积极心理学包含了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的完整知识体系,从这个角度考虑,积极心理学应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视域,丰富和充实原有教育内容。二是积极心理学包含了心理素质与能力提升的内容与方法资源,从这个角度考虑,积极心理学也应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从而不断扩大和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场景。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单一轨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与取向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主要表现在:其一,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功能与价值认识不足,没把积极心理学知识内容纳人其中,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对其涉及的教育内容、目标、模式、载体等的积极方面考虑不足,致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局限于消极心理学领域;其二,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对大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规律考虑了解较少,同时没能很好地研究国家、社会与职业对高校人才心理培养的需求,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不足,在教育内容、目标体系、模式与方式等方面科学性欠缺;其三,高校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没能对心理健康教育主、客、环、载体等关键要素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这些要素涉及的不同环节统筹设计不够,致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行的生态化不足;其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涉及的心理素质教育价值取向不足,主要体现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没能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精神很好地融入其中。

(二)从课程的地位和内容目标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附属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构成,显得空洞乏力

主要体现在:从地位上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内容、目标的设计没有形成独立体系;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成与目标体系的设计上看,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的将心理现象、心理理论、心理实践和心理方法等进行科学有效的融合,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单一,停留在心理理论层面的居多。

(三)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与方法视角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化运行,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咨询为主,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消极心理问题,这就导致:其一,只有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主动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咨询的学生才有机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面窄,影响的群体数量较少,也就是说,只有少数学生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其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间的限制,且偏重理论讲授为主,学生仅能学到有限的理论知识,由于缺少体验环节,他们不能习得对自身心理的觉察和反思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心理获得成长的关键所在;其三,由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只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囿于消极心理学视域,侧重于心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潜力的挖掘与培养。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载体,是以课堂为载体的理论传授和以咨询为载体的个别心理咨询为主,影响了其它载体作用的发挥

表现在: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大多是以传统课堂授课和个别心理咨询为主,对整个校园的大教育载体功能与作用认识和开发不足,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开发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课堂主阵地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不能很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它学科的教育体系中,不能很好地调动全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二,各教育载体的互相整合不够。主要体现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不能很好地整合与挖掘课堂教育、宣传平台、网络平台、环境平台、生活平台等教育空间。因此,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载体,推动相互融合与促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五)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角度看,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考核督促不够,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在驱动力不强

体现在:其一,从评价内容看,从国家到学校还没有形成一套既科学又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致使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帮助引导不够;其二,从评价主体看,主要是以学校评价为主,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主体单一化,致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认知不足,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六)从高校师生的心理素养角度看,大学师生心理素养普遍不高,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得力推进

主要体现在:一是高校教师心理素养整体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自育自查意识不强。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不高,缺乏对自我心理状况的自省自查,心理素养不佳等。二是当代大学生心理素养存在很多不足,体现在这一群体显露的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心理行为异常等现象,这些既是心理健康教育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也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障碍。

(七)从教学资源上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初期,缺少规范的教材,而已有教材又是以社会本位或学科本位价值取向为主,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较弱,这样就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目标。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很是薄弱,表现在心理教师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不高,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与技术,甚至有的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推行的质量。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彰显了需要变革与创新的方向,面对这些不足,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变革视角,同时也增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顶层设计的科学指导。第一,注重积极心理学全新教育理念引领,重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有力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生态运行。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将积极心理学工作理念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个环节,将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内容和目标、模式和方式、教育评价、教育主体等要素的作用发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与此同时,全面分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和载体等各环节联系,力求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统筹规划,整体运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开展构建优质“生态”环境。第二,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体系,扎实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时,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内容建构一套科学的内容与目标体系,并将国家、社会、职业、大学生心理现状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同时纳入其中。具体举措有,定期调查了解国家、社会与职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定期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展开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与需求,并根据学生成长规律,设计目标与内容,诸如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的情感品质、积极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心态等[6]。通过这样的变革,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一门考试科目,而是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能力的得力途径。第三,推动多元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同时注重模式的选择与整合。这就要求高校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根据国家、社会、职业与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需要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式,在开展共性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拓展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四,注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建设和运用,不断调动各教育载体的积极性,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吸引力。高校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特点,充分利用好各类载体,促其发挥作用。同时,重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整体建设,创建优质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环境,为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一个良好的心育育人环境。第五,不断提升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素养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高校在推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想办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要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提升师生的心理素养水平,充分激发在校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OO6(2):129.

[3]王贺,陈健芷.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简论[J].教育探索,2011(3):131.

[5],谢盈盈.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挫折教育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4.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49-03

一、前言

目前,上海新生本高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通过了解发现,上海各大新升本高校很少有教育者探查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通常,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教材,有的教材编写年份较长且全国通用;上课内容、上课方式等也都有教育者来决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需要我们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内在的需求着手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此,本研究通过自编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调查表》对上海新生本高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分析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需求与老牌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上的差异,从课程总体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等方法设计出适合上海新生本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被试间设计,共计发放问卷800份,其中,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400份,老本高校学生400份。其中,问卷回收774份,有效问卷723份。新生本高校回收问卷370份,老本高校回收问卷353份。问卷发放时考虑性别、年级、专业文类(文理工)的差异,对其三个因素进行平衡。

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调查表》,调查表从课程总体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几个方面开展调查。

三、结果与分析

1.新生本高校学生与老牌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上的差异分析。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是新生本高校学生还是老牌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都很高(64.3%,62.7%),两类学校学生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上无显著性差异。可见,当前大学生普遍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且有需求的。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上,两类学校学生也无显著性差异,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为了“了解自己和他人”,“调节心态,优化心理素质”。从课程的总体需求设置、教学目标上来说,两类高校学生在需求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类高校学生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您经常会遇到哪些心理问题?”“您希望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获得哪些方面的信息?”上,老牌高校学生对“挫折应对”、“个性发展”、“职业规划”、“学习心理”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新生本高校,表明老牌高校学生在校压力较大;同时,由于该类高校学生大多为各地优秀学生,对未来的要求和规划考虑比较多,对“职业规划”“学习心理”的需求也更高。而新生本高校学生在“认识自我”“能力发展”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新生本高校,表明新生本高校学生认识的到未来就业的压力,无论从学习品牌和学习能力上来说,很难与老牌高校学生相比,因此他们更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婚恋心理”几项内容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这三项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和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因此,在新生本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上,应更多关注该类学生的需求,而不应该“一刀切”,或是简单模仿老牌高校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

在教学效果评估上,两类高校学生在“选修心理健康课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上也有显著性差异,老牌高校学生更多的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而新生本高校学生则表明选修该课程对自己所产生的效果没有那么显著。猜测,可能老牌高校学生自觉性更高,更多的进行学以致用,再者,新生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很大一部分有辅导员来承担,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在教学效果上的显著差异。

2.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在课程总体设置上的需求分析。调查研究表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但是最有效的方式依次为:心理素质训练(31.2%)、心理咨询(17.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5.3%)、自助心理调适(10.3%)、学生活动(9.3%)、心理救助热线或网站(4.2%)、心理危机干预(3.8%),由此可见,大学生最喜爱的提高心理健康的途径为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关于是否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学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很有必要开设(71.3%),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持积极态度,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属性上,有60.1%的大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32.2%的大学生选择公共必修课,看来绝大多数都赞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成公共课程。多数同学表示,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成公共选修课,会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主要表现为:可以相对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可以更多的体验上课过程,无须过多考虑考试压力。因此,在大学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成公共选修课是比较符合学生需求的。调查表明,最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年级为大学一年级(78.2%),可能的原因有:大学一年级新生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倾向于寻求各种帮助;大学一年级新生对大学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希望各方面获取信息,帮助其顺利、完满的度过大学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几年比较合适,调查结果发现,有39.1%的学生建议开设1年,32.1%的学生建议开设2年,5.2%的学生建议开设3年,4.1%的学生建议开设4年。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开展心理咨询的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上的需求分析。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了解自己和他人(85.3%),调节心态,优化心理素质(71.4%)和提高未来生活质量(74.5%),其次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67.5%)、学习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技巧(66.3%)和预防心理疾病(45.3%)。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是综合性的,既有发展性要求也有预防性要求。

4.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上的需求分析。课程内容的选取是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基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目前各新生本高校的做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讲基础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还有的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学习指导、生涯辅导等;有的做专题讲座,也有以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健康节或周或月等宣传活动作为教学内容。本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健康心理学类的内容最受欢迎(21.3%),其次为人格心理学类(15.5%)、社会心理学类(12.9%)和心理咨询类(10.5%),对其他的课程内容如人生哲学(9.4%)、心理治疗(8.6%)、基础心理(7.3%)、心理病理学(5.5%)、发展心理学(4.4%)等,学生的喜爱程度较低。学生最需要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依次为:情绪管理(21.1%)、人际关系(21.3%)、自我认识(18.0%)、婚恋心理(17.3%)压力应对(14.0%)、职业生涯规划(8.7%)、人格心理(8.5%)、生命教育(5.3%)、学习心理(5.2%)、与社会需要相关的知识(3.6%)、与个人需要相关的知识(3.0%)。可见,不同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不尽相同,但是诸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婚恋心理、压力应对等专题的内容是大学生普遍需求的教学内容。我们对不同年级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在大学时,不同年级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是不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两项内容上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在“婚恋心理”“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上明显高于其他各年级,大学四年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压力应对”方面高于其他各年级。由此可以看出,大学不同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需求是有差别的,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调查结果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学生们的看法比较分散,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人喜欢和需要。这表明:(1)凡是能够起到调节学生心态、优化心理品质作用的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2)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因人而异,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合适的教学内容到底是由哪些方面的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合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5.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上的需求分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需求分析上,大学生的看法较为一致,学生普遍喜欢活动,游戏,行为训练(70.2%)、案例、生活事例教学(45.7%),对设专题,学生讨论(18.3%)讲授该领域的最新动态(12.1%)的兴趣度明显不高。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喜欢参与度较高和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吴晓艳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如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演讲法、讨论法、辩论法等,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方法。这也与学生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的观点相吻合。这也提醒我们教育者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灵活应用多种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授法。

6.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上的需求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认为能有效评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心理测验(34.1%)、日常行为观察(25.4%)、学生自我评价(18.4%)、同伴评价(16.5%),而教师或家长评价(4.3%)、作品分析(2.6%)评价的有效性较低。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估标准较为单一,教育者最喜欢也最简单的评估方法即为考试,而姜道春、薛德根曾提出,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的转变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现由考察内省材料、参与表现、受教育前后的心理行为变化多方面相结合代替单一的考察知识。孙福兵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面对学生心灵的一门课程,其考核方式和其他课程一定要有所区别,它不应只是知识考查,更应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灵感悟。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发展模式,而不是防治模式。另外,应依据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特点和需求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以发展性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紧扣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应多样,突出灵活性和实践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应采用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吕斐宜.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8).

[2]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2).

第4篇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40 — 02

一、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为了更加详细准确的了解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选取海口市内部分高校进行了解,主要采取自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主管领导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各个高校都能够积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海南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任重道远,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很多挑战。

(一)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从表象上来看,海南各个高校都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学生工作部门统一指导工作,而且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设备也较齐全。但是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以后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很多设备、场地等都是摆设,所谓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只是通过一些专业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而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工作开展随意性较强,很多工作流于形式,应付领导或上级部门检查,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实际困惑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非专业出身,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简单的定位为预防或排除大学生心理疾病,缺乏发展心理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没有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主要是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选修课等,这些载体之间没有统一安排相互协调,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教学内容都是教师随意选取,缺乏系统性,教学质量也普遍不高,这就很难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规范化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基本停留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灌输上,没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传授加强心理防御和心理维护的技能和方法,只对学生通过讲座或课堂讲述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没能开展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实效性好的心理团体活动。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海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海南高校每6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所有高校均没有根据1∶3000-50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不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它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其心理品质要好,有着良好地心理素质,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目前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多是兼职或半路出家;队伍不稳定,因为很多心理专职教师不属于教师岗位,在职称评定、待遇、编制等方面缺少必要的激励;普遍尚未建立心理督导队伍和完整的督导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健康情况堪忧。

(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局性工作,涉及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必须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海南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缺乏全员育人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其他部门或学院交流学习的机会甚少等,只是孤立地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显然力量不够,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部署,最终导致不能有效的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出来,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督导和评估,开展得如何,怎么去评价,怎么去督导,没一个很好的效果评价体系。

二、加强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必须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新、变革教育理念,树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理念。目前,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经过调查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为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为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各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出发去考虑,比如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等都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依据。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具体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当中去,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建立心理健康防御体系,挖掘大学生潜能,以特殊的方式去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才能。

(二)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任务,当然我们提全员参与不是说让所有的教师都像专职工作者一样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意识,通过他们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有利于营造高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当中度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时机。不管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其他的专业课程都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使用,如果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心灵健康的关心,就会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让专业课教师参与进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高校具有的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校园风气。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当中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校园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纪校规、校风校训、学生行为规范、师生关系等这些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具有认同感的心理氛围。活动文化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平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对好奇心较强、个性特点明显的新时期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合在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改善适应能力,建立心理健康防御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类媒体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因此网站、QQ、博客、微信、微博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虚拟网络使心理问题学生不必担心身份的暴露,可以保证其表达内容的真实性,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来讲,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排除。新媒体可以将更多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某个信息源为中心聚合在一起,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享,心理问题学生只要通过网络就能接受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平台的建立还可以实现朋辈之间的互动交流,心理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提问或求助,在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况下,跟和自己年龄、生活、经历相似的同学交流,最终达到对心理问题的排解。

(五)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高低。海南高校必须组建一支专职队伍为主,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合理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职称、晋升等制度,吸引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技巧,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笔者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资格认定,只有考核合格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任职资格证书,才能被聘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尽量避免非专业人员的使用。

(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全面开展,但是各个高校开展得效果如何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导致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随意,效果不明显。为促使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硬件设施配备、经费投入、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取得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准确反映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合适的奖惩体系,对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督导。

〔参 考 文 献〕

〔1〕 谢忠明,张恩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6,(01).

〔2〕杨忠旺,胡义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建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第5篇

摘 要: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国情,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在现有的教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借鉴和吸收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对于推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十分的必要。

关键词 :国外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趋势 启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发展到素质教育的今天一直都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狭义的心理疾病的治疗教育,而是心理素质教育,这恰恰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性组成部分。髙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潜能发展中占据着主导作用。教育能够推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使后人能够超越前人,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重要一点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幵发人的潜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来协助,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一)资格认定的职业化和高学历化

欧美高校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拥有相应的执照或资格证书才能进入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进行工作,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和相应的程序,这就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有着一定的职业资格要求的。同时,欧美国家对参加资格考试,领取相应执照的人员的学历也有一定的要求,最低的要求是具有专业硕士的学位,学历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

(二)人员培养的专业化

欧美国家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制定系统的培训课程,涉及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专业的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此外,还十分注重受训人员的实习,让受训人员直接进入模拟或现实情境中,或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时间的见习,并把见习环节的成绩作为培训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教育内容的综合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初核心工作是对“问题学生”的筛查,然后将蹄查出来的“问题学生”交到所在的系部或辅导员。但是,现今社会,欧美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明显增多,包括咨询、教学、评价、干预、治疗、活动指导等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综合化趋向已经越来越明显,从仅仅关注“问题学生个人”片面问题,发展到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成长等一些列涉及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

(四)全球化与本土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的增加,国际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也在不断成立,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以及其工作的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定义也在逐步走上统一。定期、非定期的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参观访问极大的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各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情况下受到本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宗教等的影响,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本土化趋势也很明显。

三、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上严重不足:一是师生配比严重不足;二是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兼职人员占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人数基本过半,且大多兼职人员来自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等。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兼职人员缺乏足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更不用说去灵活的应用,这就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真正的为学生服好务,难以真正的有效展开。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心理徤康教育的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由“让学生适应学校”到“让学校适应学生”的转变,由以“问题学生为中心”到“服务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立足于教育本身,以全体学生为服务、教育对象,对学生遇到的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对部分心理需要矫治的学生予以诊断和治疗,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能够不断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最后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建立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注重多种教育途径并举,低年级注重人际关系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高年级注重情感、就业等方面的教育,突出品格培养,重在疏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全校全员参与,建立不同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校机关单位、辅导员注重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辅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注重从心理问题的咨询、判断、干预角度教育学生;心理医生从治疗的角度救治学生,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各高校所欠缺的。

(四)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存储、对比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辅导都可以都过计算机来完成,除此之外,还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信息能够迅速的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传递,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同享有。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便捷,使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更快的吸收和借鉴国外高校好的做法,但是,心理健康与本国的国情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应杜绝照搬照套国外的做法,要立足于我国的民族心理,历史文化传统,反应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实际的教育效果,努力建立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菊华.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思考[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2).

[2]李雪如.浅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技资讯. 2006(05).

[3]方双虎,姚本先.英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外国教育研究. 2009(08).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科技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85-02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快的进步,但是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形势给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了巨大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只有认识到网络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逐步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网络心理教育平台,才能使网络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出作用,然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问题

1.高校没有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研究。随着近年来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普及,网络科技逐渐融入到社会各领域当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而大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因此网络科技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并没有充分地利用网络科技环境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指导,而仅是片面地考虑到网络对于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而继续沿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从而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很大的进展。然而网路科技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网络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一些不良信息也利用网络进行快速传播,这些不良信息确实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网络发展还有是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优势的,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从而充分地利用网络发展的优势规避其劣势。

2.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防治工作。在高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内容是关于心理疾病预防的,比如说: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大都是关于心理压力以及心理障碍等调适与指导的内容,很少有关于心理发展性的内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较为片面的理解,把心理咨询与治疗当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心理障碍性问题,另一种类型是心理发展性问题。在所有学生当中出现的心理障碍性问题的是非常少的,而学生的大多数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发展性问题上,因此,高校更应该侧重于发展性心理健康指导,从而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进而发挥网络心理教育的功能,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3.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影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以及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这就需要心理指导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专业的技能,尤其是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指导之时,还需要教师具有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指导,但是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并非专业的人员,而是思想政治教师、医务人员或者是其他专业的教师所兼任,这些教师既不具备较高专业心理学知识,而且心理指导的技能也不是很丰富,导致心理健康指导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高。

4.没有对网络信息进行筛查监督。随着网路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很多信息是由个人所提供,而且没有专业的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导致很多信息都出现失真的情况,特别是网上的心理测验内容,有些内容没有经过特殊处理,最终的测试结果可信度不是很高,但是却很容易对测试者造成心理影响,并不利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的大学生,受网站心理测试影响,会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只注重资源建设,而并没有为访问者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不利于网络心理健康指导的顺利进行。

二、改进策略

1.树立先进教育理念,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目前大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时期,并且他们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但是他们社会经验不丰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某些有心人可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传播一些不良的思想内容,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高校要不断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正确的引导方式,从而使学生的辨别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对不良的信息的免疫力,主动避开网络垃圾。同时高校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并形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扰,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高校需要加大网络平台建设的资源投入,给予必要的硬件支持,这也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同台构建的基础条件。另外,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丰富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专题部分,设置的内容主要是当前学生比较关注的心理问题,高校可以聘请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丰富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授,并制作成视频到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些技巧,从而能够在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时及时自主解决。第二,是基础知识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心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是一些实用的论文或者是一些案例故事,还可以是一些相关的课件以及网络上的资源,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从而有针对性获得知识。第三,网络心理测试系统,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学生心理状况,并要汇总学生测试的数据进行归档整理,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人格特点、情绪变化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指导。第四,交流讨论区,学生可以根据关注的认定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看法,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能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发展需求,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较高的素质能力,才能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网络心理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网络心理教育中能够采取较为先进的技术以及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教学资源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从而使教学的效果能够得到提升。其次,心理指导教师需要具备专业心理教育知识以及技能。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网络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心理教育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才能根据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新的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精神。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革新,不仅能利用网络课堂,同时要充分地利用在线讨论方式,更积极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促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顺利地进行。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可以从预防性的心理教育改革为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推动传统网络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力度。这就需要高校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培训的力度,并要构建网络交流平台,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更好地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另外,高校还可以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

4.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首先,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并要加强管理,加大网络信息的筛选力度,并要以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建设的高地,避免学生接触到错误以及消极的思想在网络传播,从而充分地发挥网络优势。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指引,促使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辨别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减少不良思想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需要利用网络辅助工具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传统的心理教育也不能被忽视,要促使网络心理教育与传统心理教育相互结合,这就给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树立先进教育理念,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并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充分发挥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远,高娜娜.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对策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我国高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形势喜人。从2005年起,高校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校院校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急剧上升,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并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然而高校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也日益增多。这表明高校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存在着如下不利因素的影响:

1、学科因素。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其大多数理论主要借鉴的是从美国高校引进的心理辅导初期的矫正模式,多停留在行为研究与心理分析的表面。至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工作更显不足,高校院校普遍存在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简单地看做是“后进学生”和“问题学生”而不是全体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政治理论教育的现象。

2、协调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做好的问题,它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良性的社会竞争与投入,良好的家庭引导与配合,正确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三者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前进的砝码。遗憾的是,目前学校、社会、家庭缺乏统一行动,没有很好地协调,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单打一的状况,很难顺利地开展下去。

3、师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资源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师资来源于普通教师队伍,以普通教师兼职为主,由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等方面的力量构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区域间差异较大。就上海和广州而言,绝大多数高校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站。而江西省和湖南省的大多数高校院校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开课率较低,水平相对落后,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较差,投入较少,形式单一,方法传统。在同一区域里也存在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有的院校重视,有的院校忽视;公办高校院校较民办院校要好,示范性高校院校较其他院校要好。

4、教学因素。目前,我国高校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高校生能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但这种纯理论的讲授往往是枯燥的、单调的、乏味的,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纯理论教授根本不感兴趣,很难说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作为高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应该探寻更多灵活的、生动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不少高校院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心理问题教育,这是不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方法,还应该涉及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相关内容。

5、经费因素。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国家要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能低于人均10元,但是绝大多数高校院校都达不到平均水平。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上来说,心理咨询需要相应的时间、空间、材料和人员,即必要的软件和硬件措施,都依赖于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做好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1、要完善高校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国家要成立高校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各高校院校的工作,并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心理健康理论。要组织和鼓励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要克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体分散、教材编写各自为政的局面,全面规划和领导高校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院校评估体系,并不定时地抽查执行情况,以保证国家的政策能落到实处。各高校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要由院长牵头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建立心理咨询室。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在财务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要在院校内部形成多级预防体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抽查、排查;要多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辅导员或班主任主导、教师辅助、教辅干预、班团干部协调的严密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免费提供2、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首先要改变一个观念: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的单方面行为,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这一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其次,要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克服脑海中存在着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第三,要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第四,学生家长与学校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3、要进一步完善高校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首先,高校院校要强化硬件建设,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要建立符合国家标准、功能齐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其次,要重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按在校学生的3000-5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教师。

4、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目前,课堂教学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多数是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为主,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我们要探寻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座谈会、“心灵鸡汤”校园栏目、社团活动、班级户外活动、校园竞技活动、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心理电影赏析、相关心理健康的选修课等,来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强化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在内容上,我们要尽力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喜闻乐见的事例或者案件、影片等,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5、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